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时间:2024-04-18 17:46:43

课堂安全预案

课堂安全预案篇1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前自行预习、自学的环节,以往教师留给学生预习作业,很少有学生能够认真去预习即将学习的知识,导致这种原因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生不知道预习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学生不知道预习什么内容,甚至有的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却并不是以预习内容为基础。而导学案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从以往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有着明确的学习思路,准确抓住学习中的知识点和难点,建立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的帮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应将导学案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促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借助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重点知识及难点知识标记整理出来,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讲解,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堂交流和展示

(一)交流预习成果

教师根据预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分成不同的组别,并在每一小组内选出一名小组组长,由各组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预习成果交流展示,将预习内容中重难点知识进行标注和讨论,通过小组内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形成组内互助的形式,来解决难点的问题,在导学案上进行修正,如果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由小组组长进行发言提问,教师予以解答。通过课前导学案预习成果的展示和反馈,教师能够充分掌握不同小组内学生预习能力理解能力,结合特定需要,由学生主导课堂,感受教师的任务,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课堂成效,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有利于后续课程开展。

(二)疑难问题展示

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将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在班级内展示,并将疑难问题归为不同类型内容,在导学案上进行重新整理、标记。教师还要按照课前预习知识的经验,总结知识点及学习规律,并整理备用笔记,将易错的知识点及提醒记录其中。

三、课后巩固深化

课前对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课堂上认真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充分的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在课后对导学案中内容仔细阅读,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储备。对于导学案中所归纳的疑难问题和不合理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真正发挥导学案的功效,长期坚持,如此反复,可以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按照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特点,整理导学案,装订成册,可以为后续学习和知识巩固提供帮助。学生在课后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能够合理应用旧知识分析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基础,得出学习规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并结合导学案培养独特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初中导学案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汲取知识,教师应在课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学生按照教师所布置的预习内容选择抽批或者全批,进行预习,一方面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效率,有助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讲解共性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总结学习规律,促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训练。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及时改正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在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应为学生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互相沟通、互相促进,不断朝着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享受学习中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既有助于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于教师来说,做好导学案,应对课程内容充分掌握,并提前预习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以此来制定导学案,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学习,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安全预案篇2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数学教学

一、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

1.动态的生成,基于充分预设。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笔者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 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2.预设之外,捕捉精彩的生成。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若预设牵引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了,做秀的成分就多了。实际上,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的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它不仅是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还是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的过程。关注生成所蕴涵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总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新展示。作为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若能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拘泥于预设,生成才充满智慧的火花。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因此,教师只有在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课堂安排的同时,更多地应是加强对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且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差异,及时地改变课堂格局,改变原有的教学预设。而及时生成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的活动,才能使教学预设更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才是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新课程观。

二、如何处理好课前精心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

1.弹性的教学预案。准确把握教材,根据实情预设,切合自身情况。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面向全体,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改编或重组。有效开发资源,合理优化预设,收获生成。教师在制定课时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各种预设,收获生成。

2.民主的课堂氛围。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支持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群体之上,个体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这种课堂怎么会有动态生成的资源呢?因此,教师应营造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易于把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师生、生生互动达到最高点,促成动态资源的生成。

3.自主开放的空间。课堂上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解答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讲解,自己去总结,自己去获取。少一些“打乒乓式的你来我挡”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促成动态资源的生成。

4.教师要富有智慧和激情。课堂中的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目光,才能善于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师还要富有激情,把乐观、热诚、幽默带进课堂,善于自嘲,敢于暴露真实的自我,用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活学生,而学生的激情反过来又会带动教师的兴奋情绪,在激情与激情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促成动态资源的生成。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预设)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广大教师不仅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更要注重动态生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顾鑫盈.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J].天津教育.2004.

[2] 廖文鸿.探求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平衡点[J].四川教育.2008.

课堂安全预案篇3

1 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新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探究学习;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把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的三维课程目标,显然新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预设教学要求的完成,视教学过程是教案展开的封闭性过程,不接受任何不属于“教案内容”以外的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形成的“标准思路”,一旦在教学中出现了与其相悖的“非标准思路”,教师常把学生的“非标准思路”视为“离经叛道”,给予强烈的否定,这无形中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和禁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样也就使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树立正确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把“课程传递和执行”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把“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把关注“学科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课程”的教学过程.

2 要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没有预设,也就说不上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实验现象等精彩瞬间,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角度和问题作为生成的“慧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才能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3 要重视课堂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3.1 弹性预设,给生成留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数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

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层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 粗 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案例分析 在对人教A版必修5的第二章《数列》中的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只设计了以下相应的学案,要求学生根据数列知识计算,填写下表,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问题情景 林老师想买一套价值30万元的住房,首付9万元,其余的采用分期等额还款付息的方式,分10年还清.某银行有以下三种分期付款方式可供选择:我应选择何种方案?

对于表格的填写,与预设的基本一致,但对于如何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思路却有多种多样.比如,通过逐期计算欠款角度来处理,最后一期的欠款数为零,由此可得等量关系;也可通过每期所还的款额及其所产生的利息总和,等于贷款的本金及利息的和(即本利和)建立等量关系,布列方程;还可从贷款还清时的角度来看每期的还款,即换个角度,从贷款的时间来看每期的还款……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教师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3.2 精心预设,建立生成点

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琢.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也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而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其教学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案例分析 在学习(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四节《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笔者向学生介绍抛物线的画法,然后由学生以同桌为一组,合作完成抛物线的作图.待学生合作完成作图后,笔者问;“同学们,我们该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出该曲线的方程呢?谁才是最恰当的建系方案呢?请同学们建系、求方程加以交流、验证”

学生1:以K为原点,直线KF为x轴,可推导出方程y2=2px-p2 (p>0).

老师:很好!还有其他建系方案吗?

学生2,以F为原点,直线KF为x轴,可得方程y2=2px+p2 (p>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生3:以线段KF的中点为原点,直线KF为x轴,可得方程y2=2px (p>0).

老师:这三种建系方案都正确,接下来请同学们对这三种建系方案加以比较,哪种建系方案推导得到的方程更为简洁?

学生:方案3即为最恰当的建系方法,推导得到的方程最为简沽.

学生4:老师,我的建系方案与前面三种都不同,但推导出一个我认为也很简洁的方程.

老师:请您板演说明好吗?(同学掌声鼓励)

学生4:以线段KF的中点为原点,直线KF为y轴,建立坐标系,可得方程x2=2py (p>0).

老师:很好!方程x2=2py (p>0)若作适当变形即为初中学过的二次函数y=12px2,该曲线即为抛物线;我们把以线段KF的中点为原点,直线KF为x轴,推导得到的方程y2=2px (p>0);以线段KF的中点为原点,直线KF为y轴,推导得到的方程x2=2py (p>0)均称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师说的“谁才是最恰当的建系方案呢?”这句话,将自己的教学预设顺利完成,自然地进入下一个预设,从而就有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有矛盾的困扰,无言的沉默.有聪明的机智,更有不服气的反诘和问题解决后喜悦的笑容.这样才能凸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

3.3 调节预设,呵护生成情境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分析 在(人教A版)《数学必修2》的《二面角》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后,笔者要求学生在二面角的模具画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请同学们来讲解、展示自己的杰作”,笔者语音一停,许多学生都高兴地讲解、展示自己的杰作,但有一位学生出乎教师的预料,他在二面角的模具画出一个平面角(虽然满足角的顶点在棱上、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但角的两边却不与棱垂直),针对该学生的画法,笔者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地借用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生成指导,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角的两边一定要与棱垂直呢?(若以棱a上任意一点O为端点,在两个面内作与棱成等角θ′(0<θ′<90°)的两条射线OA′,OB′,由空间等角定理知,∠A′OB也是存在且唯一的,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角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呢?)”,学生陷于反思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及活动角通过变化活动角与二面角的棱的位置关系,测量、观察这些角的变化规律,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测量,学生终于找到规律、认识到当我们用一个垂直于二面角α-l-β的棱l的平面去截两个半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分别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平面角的大小确定的,而当我们随意用一个平面去截两个半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组成的平面角的大小不确定,这样就难于刻画该二面角的大小.通过进一步的反思与探究,学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角的两边一定要与梭垂直”.

教师的层层呵护,教师的循循指导,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把“疑问”留给学生,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正确的认识在探究中逐渐生成,使他们逐步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的合理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即使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层开,也不要采取否定的态度,而要鼓励他们到课后去寻找答案,因为课堂上的45分钟虽是有限的,但课后的时间是无限的.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就会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林建森,蔡仲兴.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2006(9)

2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解读教与学的意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课堂安全预案篇4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师:梯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生:老师,我知道梯形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

师:(愣了一下)你已经知道了,很好,请坐下。

师:(继续着下面的教学程序)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位学生成了“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给了老师一个“意外”。这位老师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案组织教学,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位学生的发言确实难为了老师:已经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还学什么呢?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精心设计好了的提问,不是一下子全泡了汤?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传统教学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抽多少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这种教学使学生及其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从实践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么说来,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非也。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案例:《圆的周长》

公开课上,学生讨论了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径不同的圆硬纸片。“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请分组测量圆片,填好实验报告单。”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说:“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学生的小声议论,使教师精心预设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落空了。上课的这位教师有些不自然了:是吗,有些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看看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填好实验报告单,然后汇报交流。

而一位教师则是这样处理的,“请知道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竟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从书上看来的。”

“那么大家知道书上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不知道”。

这时教师及时肯定:“大家说的结论是正确的,你们能提前预习,非常好!可是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如何得出的,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接下来,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最先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显然,前一教师的预设是缺乏针对性的封闭性预设,后一教师的预设则具有针对性、开放性。

案例:一次我在给学生教学 “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 ……

上述案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做太复杂了……?”这个教学片段虽然不是课前的预设,但庆幸的是,老师没有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一生成的细节,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了“热处理”,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了。

课堂安全预案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欲做到这些,必须要有精心的课前预设,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下面,笔者以“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课为实例,阐述教师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从实验的原理分析、从电路设计到实际动手实验获取实验数据,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到得出结论、进行误差分析,体现了物理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魅力及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本实验教师设计了“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和“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一、在课堂的“预设”方面

1.设计了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这三个学案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要掌握好一个物理实验的理论和操作,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讨论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课后巩固并拓展。而这三个学案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引导,能很好地避免学生在实验课上的操作脱离理论,只顾照图连线,记录数据。而本实验在操作上是比较简单的,重点是掌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数据处理和系统误差的分析。所以绝不能使操作脱离理论。

2.在知识的衔接上,首先复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为实验设计做好知识铺垫

其中,推导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展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实验方案设计中,学生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方案:伏安法、安箱法和伏箱法。这三种方案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科学探

究的积极性。

3.在课堂互动方面也设计了师生互动和二人实验小组

整堂课学生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小组的合作探究下完成,课堂应是积极、活跃的。

二、在课堂的“生成”方面

1.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较好地掌握了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掌握较好。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到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电路的选择和连接,电表量程的选择、数据的处理方法等。同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

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由于实验设计的方案很多,若让学生自由发散,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课堂重点不好把握,难点没有时间突破,所以在教学时,提供了所需器材,在现有条件下设计方案,然后针对具体方案具体讨论,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数据的处理上重点落在了伏安法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发散思维不能很好地体现;还有,学生的参与面太小,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因此,在“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中设计了一些题目让学生拓展思维。在下节课做补充。

3.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方面

二人实验小组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存在有的学生动手特别积极,而有的学生无机会插手的情况。但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表的量程随意选择,导致电表指针偏转角度变化不大,实验误差大。

(2)少数学生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操作错误,一种情况是接上滑动变阻器起不到变阻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将导线直接接到滑片上而没有接到连接滑片的接线柱上。

(3)在数据处理上,有的学生坐标轴的标度取得不合理从而导致实验误差较大。

4.本节课的难点是系统误差的讨论

虽然课堂上教师布置的是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但能够得出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的同学很少,主要还是由教师讲解得出了结

论,从学生课后的反应得知,还是有部分学生对结论的得出过程理解不透彻。

这些问题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环境预想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没有考虑完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和素养,需要我们慢慢地去体会。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

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将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当教学过程不仅成为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平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9).

课堂安全预案篇6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组织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自控能力各不相同,动手能力、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交流时,常常在出现不同意见时发生争论,情不自禁地提高声音,甚至争吵。或者在动手实践的时候,常常出现“意外”,引起“骚乱”,课堂出现“失控”,这些都情况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任何一节课都x不开组织教学。教师能否把课堂教学组织好,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能否有效地实施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能力,是教师能否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其特殊性,组织教学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因而,组织教学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难题。如何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教学,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有几点粗浅的经验:

一、明确教学要求,做好课前准备

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大纲,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具。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授课前要做好“备书、备人、备法、备物”的“四备”工作。更重要的,教师要编写制订严谨切实的授课计划即一节课的教案。在教案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节课如何开头,如何导入新课,如何突出教材重点,如何突破教材难点,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如何过渡;何时演示,何时出示板书板图,何时打开多媒体电子课件;哪些问题在课上练习巩固,哪些问题留作课后思考解答;采用什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怎样完美地结束一节课,等等。课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科学周密设计具体方案,使课堂教学井井有条、环环相扣,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课堂预设,采取针对措施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牲,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可以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有备无患。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多,课堂上常常状况百出,老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采取针对措施,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三、强调注意事项,重视安全教育

综合实践是以学生的实践和学生的活动为主的课程,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多,使用刀、剪等等工具的时候多,随之而来发生“意外”的几率也多,因而,安全教育必不可少。教师不仅要传授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还必须强调注意事项,并让学生相互监督提醒,教师随时巡视,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处理。只有重视了安全教育,才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洞察学生心理,相机组织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按教案有条不紊地充分发挥课堂每分钟的效能,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同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听课的表情、眼神、姿态、情绪中的反馈信息和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有厌倦、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马上调整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快慢适度,有的放矢,针对好、中、差三类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做到各有所获,各有收益。同班学生,生理、心理有别,智力、非智力因素不一,知识、能力基础各异,家庭教育、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实践活动中势必造成混乱,而如果采取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优生与差生搭配分组,教师巡视指点,课堂就会“乱而有序”了。因此,洞察学生心理,相机组织教学十分重要。

课堂安全预案篇7

关键词: 数学课堂 预设生成 优效教学

一、审视探究

课前,我们都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某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而冥思苦想,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视若珍宝,然而,我们这样带着预设进班,往往已把学生看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学生的发言一旦偏离课堂的中心内容,我们便不知所措,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引回“正道”。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可能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回顾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生1:可以用一条绳子将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老师微笑着点头,并演示了一遍。)

生2:可以用尺子沿着它的周围慢慢地一边转动尺子一边量。

(老师有点不高兴,因为这不是他要的答案。老师演示了一遍,说:这样做很麻烦。)

本课中,学生2的回答围绕着“尺子的转动”,可是老师为什么不能将学生所发现的“尺子的动”与“圆片的动”联系起来呢?尺子一点一点地转动很麻烦,那就换一下,让圆来动,圆不是滚得很快吗?教师来个“换一下”,同样是尺子和圆,第二种方法就可以让课堂灵光乍现。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课堂不应该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该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发现。每堂课都应是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充盈着智慧、灵性,才能构建出开放、优效的课堂。

二、实践策略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案例:在执教《去括号》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准。

在计算出来后,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题目中这两类代数式的特点,大胆猜测它们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a+(b-c)=a+b-c,a-(b+c)=a-b-c。

然后设问:式子中左边和右边的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括号了。

生2:我又试了,发现不论a、b、c取什么值,左边和右边的值是相等的。

生3:(有些迟疑)第一个式子的符号好像不变化,而第二个式子的符号好像变了,左边括号内都是“+”号,右边b和c的符号都是“-”号了。

生4:我知道,如果把括号去掉,要根据括号前的符号来判断。

……

老师的引导显然适应了学生们急切地展示自己看法、表白自己认识的要求,学生的争辩和讨论成了一种激烈的、毫无拘束的、发自内心的交流与合作。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应该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我们的课前预设要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有“弹性区间”,让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成功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成功的预设往往能促进美丽的生成。

2.善于捕捉,妙手偶得。

案例:在教《循环小数》时,为了让大家在课上明白循环小数的特点,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由我做火车头,请几位同学做车站,其他的同学就做车厢。我们预先给车站编好数字站名,要求我们经过哪个站就报出该站的数字站名。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这次游戏。

第一圈下来,大家报出了“29.6435”这个小数,然后,我们开始进入特殊站点停靠的开火车游戏,我们走完2―9站点后,接着便按固定线路6―4―3―5循环旋转前进,大家一边走一边报数:“29.643564356435…”说着说着,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时,我问大家:“我们还可以继续循环旋转下去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又问:“我们可以转几圈呢?”刚开始大家回答“十圈”、“一百圈”等答案,但随后就反应了过来,一起说:“无数圈!”这时,我让大家停下来,请大家说说两次开火车站名的不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第一次站名短,第二次的特别长。”也有的说:“第二次的站名可以无限长。”还有的说:“第二次的站名后面的部分都是一样的数字在反复出现。”我表扬了大家的观察仔细,同时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我们要善于捕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来对我们的教学预设进行合理的删补。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3.从容应对,把握精彩。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认识事件的可能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对“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必然性产生了质疑,他说:“我觉得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必然事件,因为如果天气不好我们就看不到太阳,所以这不是一个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应该是不确定事件。”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使教师愣住了,这可是预设时没有想过的问题,老师想用“这是自古以来的”搪塞过去,但仔细一想,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究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如何深层次思考问题的好时机,于是便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再交换意见。学生经过交流和辩论,知道了太阳从东方升起是由于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公转而造成的,所以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之言、离奇之举、突发之事,往往使教学计划受阻,课堂气氛陡变,使教师陷入困境,遭遇尴尬。尤其在信息化程度高,学生思想日益活跃的今天,课堂教学往往难以预料,需要教师从容应对,把握精彩,更需要教师本身有着扎实的基本功、精通的专业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如能及时捕捉住“灵感”、“火花”,并把它变成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课堂教学必然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三、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会有着某种偏差,这种偏差恰恰是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课堂生成是思维个性化的彰显,是智慧火花的闪烁,是课堂自然美的展现,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成资源,运用恰当的手段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使数学课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鲍琴娟.理想的课堂生成需要什么.中小学数学.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澜主编.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课堂安全预案篇8

关键词:“导学案”;理论基础;教学习性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实行了以“导学案”为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模式确实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的基本方法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理念。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做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先学习其基础,剩余部分则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能够较好解决的现实问题

1.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到改变

使用导学案之前,我们的授课以讲为主,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时间并不多。使用了导学案以后,受到导学案的制约,教师不得不把讲、灌转化为引导,变多讲为精讲,变灌输为引导。

2.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传统的预习,教师只是口头上反复地予以强调,并不作任何指导,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就是读读课本,大体地浏览一遍,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所以预习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使用导学案之后,我在预习环节设计了预习指导、预习要求、预习检测、学生问题栏等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让先学后教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预习检测为二次备课、上课提供依据,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生问题栏的开设,让学生具体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师能在课堂上帮助解决,同时也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将被动预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实施导学案以来,合作学习成了我们主要的学习形式。课前学生们忙着预习,准备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着自学、合作带来的学习成就感;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积极发言,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享受着学以致用的乐趣。我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师生关系平等了,让学生有了感受快乐的基础。我成了学生,学生成了教师,在课堂上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在合作学习中创新的火花时时迸发,既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还解决了班额大,难以实施个别辅导的难题,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

三、“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习性的影响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从教师灌输知识转变为以学生经验为基础探索新知识,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

1.对教师备课的影响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传统备课模式侧重于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教科书的研析,而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常会被忽视。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本身,还要关注教学策略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为学生自学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开发上。

2.对教师讲课的影响

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课不仅是讲授教学内容,还必须关注教学手段和学生等各方面因素的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学生发生认知结构上的变化。教师主要着眼于指导行为,以“产婆”的身份代替传统教学中主宰和O护人的身份,用启发、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代替片面传授知识点的一个全新的讲课模式。这有效避免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学内容过多、进度过快,学生因承受知识载重太多而疲劳、效果不佳的现象。

3.对作业批改与课堂辅导的影响

一般教学情况下,学生的作业是书写在纸面上,之后由教师判断“是”或“否”,而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辅导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环境。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和安排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总之,“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上一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公务用车自查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