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17 17:48:20

课程管理办法

课程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办公室管理;课程设计;课程改革

一、《办公室事务管理》课程的地位

《办公室事务管理》是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设置的理由是为了让本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管理办公室工作以及完成办公室日常事务。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办公室工作基本内容及方法以及文字编辑处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一些办公室中应具备交际能力。

二、《办公室事务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本门课存在的问题和不少课程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这门课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培养出企业可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这门课确又是纯理论课程,因此教学效果很差。

(一)《办公室事务管理》这门课的教材都过于理论。《办公室事务管理这门课》是纯理论课程,因此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以往的教材都很难让现在的学生感兴趣,从而达到学到技能的效果。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项目化的教材,但是这类教材其实就是把原来的教材进行了任务化,有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明显。因此这门课选择一门好的教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学校三方共同来编制出一门实战性技能型教材。

(二)现阶段本课程在我院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90后,他们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每天会接触到各类的信息,因此,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这批年轻人。其实办公室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现在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虽然这门课同时还配有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的项目往往也是比较枯燥,内容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问题。依旧是教师问题,现在高校教师往往是直接由各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校教学工作,他们在专业技能都缺乏一线的工作经验,基本上所掌握的知识都是理论知识,往往上课都是照本宣科,因此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本门课考试的问题。这门课一般都会传统的考试方式试卷考试,在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下,老师会在复习周画画重点,然后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最后考试不是为了考核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为了考察学习死记硬背的能力,因此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门课程无从了解,所以这门课的考试方式是一个问题。

三、办公室管理课程设计思路

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来源于工作岗位,课程的教学应该模拟岗位工作任务。

(一)通过调研,制定课程标准及课程教学目标。通过网络对行业及企业调查,明确办公室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然后制定本门课从的课从标准及课程教学目标。

(二)确定课程任务,明确行动领域。通过对行业及企业的调查,搜集办公室岗位的岗位责任、岗位内容、岗位要求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然后制定办公室管理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设计办公室管理课程的课程任务、课程学习要求及教学情境等内容。确定完课程任务、课程学习要求及情境,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

(三)设计学习情境。办公室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以虚拟公司的办公室为背景,每节课都要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要在课堂上把学习任务及岗位工作过程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当中,从而转变角色,转变思路。

(四)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办公室管理课程以整个虚拟公司为背景,以虚拟办公室为教学情境,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手段,来实现教、学、做统一。

(五)依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本课程考核会在不同时段进行,因为会根据不同的岗位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来制订完整的考核体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同时引入一套企业、教师、学生的多方评价体系。

四、教学目标

在上课之前,只有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使得学生在上过这门课后就能掌握到在办公室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在办公室工作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学目标:一)掌握办公室布局的原则和要求;二)掌握办公室印章的种类、样式和管理要求、使用程序;三)掌握值班规范、值班表样式、值班记录等值班工作的主要内容;四)掌握电话记录的作用、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五)掌握办公室零用现金理要求了解报销基本程序和工作步骤;六)了解商务旅行计划的主要内容,制作旅程表注意事项,以及办理出国。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采用虚拟的工作教学情境,以岗位责任制来让学生完善学习内容,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在整个教学当中,一定要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元化人才为主,因为办公室员工所需的知识很广,包括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发、案例分析法、团队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完成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

六、结语

本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公司环境为教学情境,在课程内容上以学生角色扮演来模拟工作环境,再以岗位任务为教学项目,来达到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目标。然后再通过分析案例、讨论任务、分享经验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春燕.关于企业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6(08).

[2]黄良友,主编.办公室工作与管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课程管理办法篇2

1前言

档案资讯的透明公开,奠基于档案管理制度规划之妥善,以及执行之落实;而档案管理之良善,则根基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育与训练健全与否。目前,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之培训,可从学校教育、在职训练等方面,建立其专业知识、能力与技术,因此,本文简述档案管理高等教育及专业机构培训之概况,再针对“《档案法》”公布施行,“档案管理局”成立后,对于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力培训相关法规订定,培训课程规划、设计、执行推动等相关策略和方法,以及推动之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探讨。

2档案专业人力的配置

2.1法规标准。有鉴于政府机关对于档案管理长期忽略,“档案管理局”(以下简称“本局”)于草拟“《档案法》”时,即明订各机关档案管理,应设置或指定专责单位或人员,并编列年度计划及预算。并于“档案管理局”筹备期间,就积极订颁“《机关档案管理单位及人员配置基准》”(以下简称“《人员配置基准》”),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显示本局对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应有之配置及其专业素养培育之重视。依据人员配置基准规定,各机关依其机关层级及员额规模,设置档案处、室、科、组、课或股,未设档案管理专责单位者,则与相关业务单位合并设置,并指定专责人员办理档案管理业务。

各机关于设置档案管理专责单位或指定必要之档案管理人员时,应衡酌该机关档案之数量及成长量、档案管理作业之工作量,以及其他档案管理和应用之必要工作量,并预估未来3至5年档案管理业务量之变化与需求。为利于机关进行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分析与员额配置需求估算,本局于编制《机关档案管理作业手册》时,特别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章,明列计算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员额配置时,须考虑的变项因素。各机关得据此审慎加以估算后,依人员调整或请增程序,循序办理相关作业,并应至少每3年检讨一次。兹说明各变项因素及计算方式如下:

2.1.1年归档档案件数:以全年归档量5000件为基本员额数,配置1人,逾5000件者,采分段累加方式计算。分段累加计算方式为:归档量大于5000件、小于6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150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4人;归档量超过60000件、小于10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225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2人;归档量超过100000件、小于45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450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8人。

2.1.2保管档案件数:机关保管档案之总数量每1700000件,增加员额1人。

2.1.3档案调阅频率:机关内或机关间档案检调,以及提供外界阅览、抄录或复制实体档案,每月600件,增加员额数1人,唯影像调阅不列入计算。

2.1.4档案清理频率:机关每半年或每年办理1次档案清理者,增加员额数1人。档案清理,系指依档案目录逐案核对,将逾保存期限之档案办理销毁作业,或已届移转年限之永久保存档案办理移转作业。

2.1.5电子或微缩处理档案情形:机关委外办理档案电子储存或微缩处理者,增加员额1人;未委外办理者,不予增加员额。其中,电子储存,系指档案原始文件以计算机或自动化机具等电子设备处理,并予数字化储存之程序;微缩处理,系指使用摄影方法,将档案缩摄于卤化银底片或其他适于长久保存底片之程序。

2.1.6管理所属机关档案之机关数:每增加管理4个所属机关档案,增加员额1人。所谓“管理所属机关档案”,系指所属机关档案由该机关负责归档与保管。。。

2.2专业进用。至有关提升档案管理人力专业素养部分,本局甫成立之时,就争取于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及普通考试设置档案管理专业类科,并于公务机关设立档案管理职系,且鼓励各机关依据人员配置基准规定,于进用档案管理人员时,应就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优先遴选:

2.2.1经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相当高等考试或普通考试之特种考试档案管理相关类、科及格者。

2.2.2经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相当高等考试或普通考试之特种考试非档案管理相关类、科及格,并修满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课程20学分以上,或经“档案管理局”或“档案管理局”认可之专业学(协)会、大学校院系所等举办档案管理人员训练达160个小时以上者。

2.2.3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学系、所毕业者。

2.2.4曾办理档案管理相关工作2年以上,并修满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课程20学分以上者。

2.2.5曾办理档案管理相关工作2年以上,并经“档案管理局”或“档案管理局”认可之专业学(协)会、大学校院系所等,举办档案管理人员训练达160个小时以上者。

其中,(三)至(五)项之遴选条件,仅适用于未经取得公务人员任用资格之现职人员或约聘(雇)人员之进用,无论考试进用或约聘雇人员聘任,都希望机关能借由提升进用人员档案管理专业素养,确保档案管理之质量。多面向之考虑,据以订定相关规定,足见本局对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之重视。

3档案管理高等教育现况

专业人才之培育首重教育,我国档案管理高等教育至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部分,仅部分校院因就业市场之需,开设《档案管理》与《秘书实务》等相关课程;而大学部则有图书资讯学系、历史学系等相关学系,有开设《档案管理》、《文献学》或《数位内容》等相关课程或学程,但仍无档案专门之科系,培育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至于研究所部分,政治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之初,分设图书资讯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三个分组,是台湾首次于研究所设置档案学专业学门;2003年,该所更名为“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政大图档所”),并取消博物馆学组,是第一个以《档案学》为名的研究所,成为培育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并历经多次向“教育部”争取,于2011年增设博士班开始招生,为培育档案学师资开启新页。其设计的课程包括:《档案编排与描述》、《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读者服务》、《档案工作实务》、《档案选择与鉴定研究》、《文书学研究》、《档案维护学》以及《档案馆管理》、《档案数字化》、《资讯服务管理》与《行销》等专题。

另,为培育中小学教师具备图书资讯服务与数位学习之科技知能及经营管理能力,政大图档所运用数位学习方式,落实在职教育理念,自2009年起,开办“图书资讯学数位硕士在职专班”,以在线网络教学为主,学生可同步、非同步上网学习,节省到校上课的时间与交通往返费用,另,利用周六、周日及暑假期间安排实体面授课程。该项在职专班,虽以《图书资讯学》为课程设计主轴,但亦开设《档案学研究》、《电子文件档案管理专题》等档案相关课程,且前者为3学分之必修课程。

其他大学部分,尚有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开设《档案管理》3学分课程;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硕士、博士班,开设《档案学研究》、《文献学研究》、《数位典藏技术专题》等选修课程;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所则开设《电子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学研究》、《档案鉴定》、《档案编排描述》等各2、3学分的档案专业课程;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所,则开设有《数位典藏规划》、《数位典藏专题》等课程。

4大学与学会档案管理培训资源

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及企业管理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政大公企中心”)设有“档案管理基础班(80小时)”、“档案管理进阶班(80小时)”及“中区档案管理研习班(40小时)”等三种班别,由政大图档所档案学门专任教授、“档案管理局”、“国史馆”、“故宫博物院”等档案典藏机构之实务工作专家授课。课程之设计理论与实务兼具,包括:《档案学概论》、《文书学》、《档案维护学》、《档案法规与行政》、《档案编排与描述》、《档案选择与鉴定》、《档案应用服务》、《档案分类与国际档案馆》、《图书档案修裱》、《历史档案与档案展览》、《档案数位典藏专题》、《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权威控制与检索》、《档案馆建筑》、《档案馆管理》、《口述历史》、《档案经验分享与参访实作》等。

另,“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以下简称“中华档案学会”)是台湾唯一的档案学会,成立于1978年,该学会开办之专业训练课程包括“现代档案管理讲习班”、“档案管理高级研究班”、 “档案管理专业班”、“档案修裱基础班”、“档案修裱进阶班”及“档案修裱高级班”等6种班别。档案修裱3种班别皆为5日的课程,其余档案专业班别则为2至15日不等。训练时数从10余小时至120小时,课程内容有《档案学理论》、《档案鉴定理念与制度》、《档案资讯服务与营销》、《档案应用与使用者分析》、《知识管理》、《档案开放应用与法律问题》、《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档案管理专题研讨》、《档案菌虫防治》、《档案立案编目》、《档案数字化储存管理》、《档案加值服务》等。培训对象为政府机关、工商企业等档案管理人员,自2005年起,亦推广至台中、高雄等地区开班。

无论是“政大公企中心”或“中华档案学会”,课程之设计,较偏重档案管理概念建立及档案管理实务运作,历史相关领域的课程仅口述历史或政治制度史等,课程科目与时数相对偏少。

5 型塑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能

兹简介“档案管理局”对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员配置相关法规、档案管理专业培训之规划、执行之策略,以及多元之培训管道与方式。

除了订定相关法规及作业准则,让各机关进用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有所依循之外,面对5000余个“档案法”适用机关,以及上万名机关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之专业知能需求,本局亦规划推出各种档案管理基础、进阶等专业课程,以提升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知识及技能。

5.1基础训练课程。本局于甫成立之初,即深刻了解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在职教育之重要性。并为倡导“《档案法》”及其子法等所规范之相关档案管理作为,于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办理大型之档案管理研习营,调集机关档案管理人员,教授档案管理综合性课程,包括基本概念、法规及整体管理流程之各项作业规范等。而每期基础课程之规划,约2至3日,18小时。2005年起,缩小规模,对于新进档案管理人员,办理例行性基础训练,另,针对高阶主管或资深档案管理人员,适时开办进阶课程。唯囿于本局预算所限,于2006年起,协商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办理,以及与县市研习中心协同办理档案管理基础训练课程,以节省经费支用。

每年,委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及县市研习中心开办的基础训练课程,会针对实际需要进行小幅调整。例如,2011年,规划的课程涵盖《档案管理计划概论》、《档案分类与保存年限区分表编订》、《档案立案编目》、《档案征集、鉴定与清理》、《档案入库保管及设施建置》、《机密档案管理》、《档案应用推广与在线检索》等。另,因应组织改造,针对中央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增开一门《档案移交作业》课程,以符实际需求。

5.2专业培训课程。除综合性基础训练课程外,本局各业务组亦针对各组主管之各项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开办相关专业培训课程。例如:《档案保存维护》、《机关档案复制储存》、《库房建置》、《各项档案资讯系统》、《立案编目》、《档案保存价值鉴定》等,各项课程之授课时数则视情形规划,截至2010年,受训人次已逾36350人次。

鉴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员资讯能力相对较缺乏之情形,而资讯技术又是档案管理亟须运用之科技技术,因此,在专业培训课程特别着重资讯系统操作、机关档案复制储存等课程之安排,且曾针对档案主管、资讯人员开办资讯技术专班,以促进主管之支持及推动资讯人员之协助。另,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本局人力之匮乏,为善用各机关人力资源协助培训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故建立档案管理荣誉讲座制度,每年,敦聘各机关档案管理现职或退休人员担任荣誉讲座,以协助支持各项课程之讲授,因此,针对这些荣誉讲座亦办理相关训练,以说明本局近期推动策略、相关法规异动及加强授课技巧之训练等。

5.3数位课程培训。各机关有数万档案管理人员,然本局每年仅有数千人次之培训能量,其中,基础训练课程仅250人次~300人次,远远无法满足各机关之需求。而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异动频繁,实体基础训练课程无法随时满足新进档案管理人员受训之需;且较基层之机关(仅1位档案管理人员或兼办)、地处较偏远之机关,受限于人力调配及经费不足,往往无法参加多日之面授基础训练课程。因此,本局于2008年争取专案项划预算,建置“档案教育学习馆”(e-archivist.archives. gov.tw/,首页请参见图1),制作档案管理数位课程,运用网络不受时间地点之限制,让各地档案管理人员随时可利用此学习平台,学习专业所需之知能。

“档案教育学习馆”中,数位课程之规划分为“通识入门”、“基础实务”及“专业进阶”等3大类,“通识入门”主要为概念性课程,如:《档案管理入门初探》、《公务人员应有的档案管理素养》、《电子档案介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概论》等,选课对象不仅限于档案管理人员,亦扩及一般公务人员或对档案管理有兴趣人员,期增进其对档案管理之认识。“基础实务”是针对档案管理人员一般日常处理档案管理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而设计的,课程包含《档案归档与点收》、《档案入库保管》、《档案清理》等,期增益其工作实务知能与技巧。而“专业进阶”则适用资深档案管理人员或主管人员,内容涵盖各项档案管理事项进阶处理之相关课程,包括《纸质类档案修护》、《录像音带类档案保存修护》、《档案加值与行销》、《档案展览实务》等,期增进其对档案管理之学理知识与专业技能。数位学习课程可兼顾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自2009年1月15日启用迄今,已陆续完成38门、47小时档案管理专业课程,每年,约增加10余小时课程,并依据法规修订、增补说明或实际需求等因素,适时修正已上线课程,使课程内容得以保持新颖、正确。目前,已上线提供网络选读之课程及时数表,详见附录。

为了推广本局“档案教育学习馆”之档案管理数位课程,自启用以来,陆续推出“我是档案e达人”、“档案管理无极限”、“挑战档案领航员”等多样性之推广活动,以加入会员、征文、号召同伴、使用经验分享、闯关游戏等活动设计,吸引广大档案管理人员加入学习平台。另,规划推出《混成学习》之课程,也就是结合数位学习课程及实体学习之优点,要求上课学员必须先至“档案教育学习馆”修习指定课程后,再开办面授学习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实务分享或案例探讨等进阶课程,例如:混成学习中的《档案应用与加值》课程,就必须先上网完成2小时的《机关档案应用服务》及1.5小时《档案加值与行销》数位课程之后,再上1.5小时的《档案加值与行销作业原则及实例分享》面授课程才算完成该项课程。混成课程,一方面,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增加课程深度,节省离开工作岗位的时数;另一方面,又可改善数位课程不如面授课程可与讲师立即互动的缺点。数位课程通过网络提供学习机会,不受时间与地域之限制,并可逐步扩展修习对象至一般公务员或对档案管理有需求、兴趣的人,因此,该馆启用后,广受好评,截至2010年12月底,累计学员数为9762人,累计通过学习认证时数者为17133人次(请参见图2),每年,以倍数稳定成长。

图1档案教育学习馆首页

图2数位课程成长图

5.4支援培训。本局以有限之人力、经费,实难满足所有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基于上级机关对所属机关业务督导之责,因此,本局亦鼓励各机关对于所属机关办理相关人员培训课程,各机关可借由派员参与本局训练,培育机关之种子师资。对所属机关施以相关训练外,如有需要,也可来函请本局支持讲师,办理培训授课事宜。依据历年统计,本局支持各机关所办理之培训,每年,训练1000人次~2700人次不等。

5.5观摩及辅导。档案专业培训,除规划课程内容与设计教学方法,以增加学习诱因与成果外,观摩学习、实例分析亦能提供印象深刻之标杆学习效果。因此,本局于2003年即规划办理绩优机关档案管理及人员之评奖活动,评选绩优机关颁予“金档”奖,遴选绩优档案管理人员颁予“金质”奖,借由机关相互标杆学习及人员相互交流,达到最佳实务典范的建立,相互观摩学习之加乘效果。

另, 2006年~2009年,本局规划组成机关档案管理服务团,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择选部分县市政府实地辅导,以其档案管理现况为例,个案辅导并提供改善建议,甚至邀集该县市政府所属机关或邻近之其他机关一起参与,借由实际个案观摩、分析、诊断及辅导,从实务经验分享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相关知能,已完成台北市政府、台中市政府、台南市政府、高雄县政府、桃园县政府、彰化县政府、台东县政府、云林县政府等9场次服务团工作。

5.6公务人员基础训练。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得好,不仅需要有专业尽责的档案管理人员,更需要各机关公务人员档案管理基本概念的落实。进而于办理各项公务时,重视各种公务记录之归档,并配合相关档案管理之要求,方能真正达到档案管理之功效,留存有价值之档案。因此,本局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取“考试院”同意,自2010年起,于公务人员基础训练中,开设《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扩大档案管理概念之推广层面,并能落实推动扎根工作。

6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民主开放的脚步,民众要求知的权利,政府机关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势必与日俱增,档案管理人力之培训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本局未来对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力之培训,仍会秉持一贯理念赓续办理,充实课程内容之多样性,拓展其广度及深度,使新任或资深之档案管理人员,皆有合适课程可学习。一方面,可让档案管理新手得以顺利、迅速学会基本档案管理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期望能让资深的档案管理人员或主管,得以持续学习更深的学理及管理知能;并且,规划与其他公务员学习平台合作,使档案管理专业数位课程能借由不同数位学习平台,让更多人可以选读,希望将档案管理的观念,落实到各机关每个承办人员,能于承办各项业务时,重视所产生之各种公务记录,并妥善保存、管理及提供各界运用,以发挥档案最大之效益。

附录“档案管理局”档案教育学习馆课程一览表

课程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中法合作办学项目; 土木工程; 法语教学; 引进课程;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01-04

近年来,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管理模式,中外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蓬勃开展,这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浙江科技学院自2013年开始与法国赛尔齐・蓬图瓦兹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每年按本科第二批招收项目学生90人,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及交往能力,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土木工程相关部门的设计、施工、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符合要求的项目学生能获得中法双方的学位。该项目的亮点是:达到法方入学标准并通过中方选拔推荐,每届有20名学生可以选择在第四学年赴法方校园学习;法方能接收1/3项目毕业生到法方土木工程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通过检索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1],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机构)合作方都以英语国家为主(见表1),或者外方承担的课程以英文授课为主。而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与法国高校合作举办的本科教育项目,外方承担的课程采用法文授课。与其他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似,考虑到中外合作双方要独立成本核算,且由于外方院校的学制时

间基本与国内一致,因此,法方授课基本集中进行。项目实施三年以来,针对如何提高中外合作项目的办学质量、提高项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本文对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探讨,以期对同类中外合作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项目特色

(一)零基础的法语强化学习

该项目按照高考第二批次在浙江省内招生。教学计划中法语课程共计60学分,第1~4学期完成,每周学习法语15学时,共960个学时。虽然招生录取的英语高考成绩要求在110分以上,但从零开始强化学习法语对学生仍是极大的挑战。

(二)法方承担的课程用法语授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方案必须满足[2]: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1/3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以上。 根据该要求,浙江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共引进21门法方专业核心课程,其中15门由法方承担并采用法文授课,分别安排在第3学期至第7学期。考虑到法文授课的难度和学生学习法语的进度,与土木工程普通专业的培养方案相比,该15门课程的安排相对延后。其余6门引进课程由中方承担并采用中文授课,协议中约定法方为这6门课程提供一套完整的英文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实验内容、作业要求等教辅材料,使中方授课教师全方位了解引进课程的教学环节、实验要求、教学目标和考核评定方式。培养计划的学分分布和构成如表2和表3所示。

(三)少数学生学习难度大

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四个学期下来累积不及格课程学分较多,主要为高数、普通物理、法语等课程,也有的学生一开始法语就拖后腿。培养方案中法方授课的专业课程从第3学期开始,但学生在第3学期时,无论法语听说能力还是专业知识都非常有限,对法方授课的专业课程听课比较吃力,且法方授课一结束往往马上进行考试,没有足够的复习准备时间,因此学生消化理解的难度较大。而第4学期后学生逐渐适应法方的法文授课,听课能力大大提高。因此,第3学期成为能否继续项目学习或取得较大进步的重要阶段。

二、提高项目办学质量的探索

(一)完善培养计划

综合考虑法语学习进度、学生的专业认识程度,为提高法方承担的引进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计划作出如下调整:一是法方承担的引进课程安排调整为第4~7学期;二是增设第5学期土木工程专业法语课程32学时;三是在第3学期的课余时间额外补充10学时的专业法语课,主要以介绍相关土木工程专业词汇和专业概念为主,为第4学期法方授课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二)提高引进课程的教学质量

1.引进课程配备中方助教

15门由法方承担的专业引进课程都配备了中方骨干教师担任助教工作,大部分助教为具有海外经历6个月以上的博士副教授,均具有足够的法语或英语水平及专业素质与法方教师开展交流。助教必须随堂听课1/2以上,并与法方授课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交流,协助法方教师监考、指导有关教学、教务问题,为学生辅导答疑,并在课程结束时撰写有关中法教学比较报告提交学院交流。

2.提供原版教材和教辅资料

由法方提供21门引进课程的法文教学参考书,供项目学生参考。为更好地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以及本土化改造,除了原协议中约定的为中方承担的6门引进课程提供详细英文教学大纲、教辅材料外,为使中方助教能更好掌握课程进度和授课内容,以便与法方及时交流并为学生答疑,进一步要求法方提供了其承担的15门引进课程的英文教学大纲。对于中方承担的6门引进课程,中法双方进行授课教师间的对接,共同讨论授课要求和细节。涉及课程实验部分,法方负责提供英文版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供中方授课教师参考。

3.课程录像

为了强化和巩固引进课程的学习和消化,部分课程安排在视听室进行全程录像的形式,既方便学生课后的复习,又能强化法语听力的提高。法方在其法国的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部分课程的录像,并将录像提供给项目学生,使项目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开展预习,并对法国本土的授课方式建立感性认识。

(三)构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

法语师资由外聘的教授、具有半年以上法国学习经历的年轻教师和外教组成,每周开展法语教研活动,已形成良好的教学和学术氛围,在法语教材选用、情境教学法等方面不断完善与创新。

参与项目的专业授课教师均经过选拔确定,优先考虑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专业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 根据协议约定,中方专业教师均可赴法方轮训三个月,包括语言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教学管理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中法双方专业教师及中方助教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学籍管理、教师选派、课表安排、教学方式、教学制度和教学要求等方面

进行充分沟通,明确考核评定标准,找出适合项目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同时注重教师队伍的学术梯队建设,中法双方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团队互访活动,推动专业学科的建设,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以扩大合作项目自身的影响力。

(四)营造法语文化氛围,提高项目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提供专用小教室便于法语教学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法方图书馆向项目注册学生开放,使学生可以远程检索法方图书资料。组织了法语角、法语协会,举办各类法语讲座和文化活动,并邀请法语为母语的土木工程国际化专业留学生参加,留学生与项目学生结对帮扶,有利于中法文化的交流与学习。

二是,邀请法语联盟的专家、法国驻上海领馆官员、在中国的法国企业尤其是土木工程企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促进学生对法语学习和考试、赴法留学、法国高等教育、法国文化、法国企业特色和土木工程行业的了解。

三是,举办项目学生为期3周的赴法暑期游学活动。游学内容包括法语学习、大型土木工程建筑工地的参观、巴黎历史建筑的参观以及土木工程活动等,游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和法国文化的了解,赴法留学的热情高涨。

三、项目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多元,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管理要复杂得多[3],在管理理念上强化开放包容、自主创新,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4]。

(一)加强项目宣讲和始业教育

针对合作院校和该项目的亮点进行大力宣传,使学生在报考前或入学后对项目特点、培养计划、授课方式、出国学习、奖学金等有全方位的了解,促进生源优化。入学后,由中法双方共同承担始业教育,新生入学时举行开班仪式,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中法双方项目负责人、项目授课教师和法语教师参加,介绍项目情况和合作院校情况,使项目学生及早进入角色,投入到专业和语言的学习。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积极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资、生源、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几方面[5]。重视质量保障的全员性,多元主体参与。根据协议,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由法方4人和中方5人组成,每年在中流举行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讨论项目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成立中方项目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会议,包括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估,以及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对日常教学开展督导与检查,建立同行评议和学生评定制度,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并及时予以处理。学院成立以分管院长―项目负责人―外事秘书组成的中外合作项目小组,协调项目的日常运行,并联合辅导员和班主任处理相关事务。制定了引进课程助教制度、学业预警制度、中法合作项目奖学金制度(包括新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出国学习奖学金、短期交流奖学金)、中法合作项目学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采取学业预警机制

由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和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针对高数、大学物理C、线性代数等课程加强平时测试,防止学生麻痹和松懈。法语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最多,派遣法语教师担任低年级班主任,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对班主任建立培训和例会制度,定期交流各班学习情况,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状况。实行每学期学业分析和预警制度,具体分析学业困难学生的应对举措,促使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引导、监控。

四、结语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法合作办学项目首期合作期限为五届学生。第一批2013级学生第4学年赴法方学习的选拔已结束,20名同学得到法方一致认可,部分学生的法语水平已与法国本土学生不相上下,得到法方的高度称赞。2016年赴法暑期游学学生名单已选拔确定,报名人数远超录取人数。通过引进法方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国际化教学氛围与环境、完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立国际化升学与就业渠道、提高引进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竞争力不断加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DB/OL].http:///index.php/default/index.

[2]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A].教外综[2006]5号.

[3]李金淘.中外合作办学视角下国际高端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54-56.

[4]宗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J].江苏高教,2015(1):76-78.

课程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就业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回复行政管理学研究以来,迄今为止,已有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民办高校。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起步不高,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或多或少存在諸如重理论、轻实践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广、高校扩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民办高校,因受其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影响,学生就业形势更是令人堪忧。

根据有关学者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延伸能力不强、专业知识转化实际运用能力不足,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不够,毕业生的再学习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职业精神不够、服务意识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等品质。因此,民办高校充分发挥其市场反应快的优势,紧贴市场需求,改革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改革原则

1.战略导向原则。以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定要适应民办高校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就业导向原则。高等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正确定位,才能办出质量,突出特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上均应坚持“就业主导型”,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就业为主导,形成有利于就业的教学链。

3.渐次推进原则。我国现在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形成于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蓝本”。几十年来,课程结构有所改变,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但就其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基本上仍沿用了50年代的系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存在着前沿理论与陈旧的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矛盾。矛盾激化,决定着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渐次推进改革,不断探索,是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必由之路。

4.合理性原则。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总体结构必须考虑民办高校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考虑社会的整体需求,注意知识的实际运用,课程结构合理,课程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基本思路

1.实现课程体系的渗透化、综合化。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学科发展相互渗透、综合集成。课程体系的综合化顺应了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时代趋势,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全;另一方面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综合,克服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加强学生对各学科之间联系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高等教育只有十分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2.建设课程体系的现代化。一方面是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即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更新课程门类,新开设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课程: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以及讲授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3.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重在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综合性人才,专业技能的获得对专业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技能的提高与就业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注重“三观”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教育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改革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本科,作为人文性专业,它的精英教育实质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教育上,更体现在高素质、高思想品质的教育上。

三、具体措施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课程改革结合民办高校特点,重在切实实行“三五体制”改革——即课程建设的三大层次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的五大系统改革。

(一)三大层次

课程建设采取分层次建设的方式,层次目标分为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合格课程三大层次。学校成立课程建设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教务处、系部主管教学的负责人和教学督导组成员组成。合格课程每年由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估,优质课程每两年评估一次,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按比例、按专业学科确立校精品课程。民办高校更应在课程改革中极力推进课程建设水平,在课程改革中实现分层次资助。切实做到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优先建设,推广到其他课程建设上来。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五大系统

1.通识课程系统

通识教育源自于教育,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文明人”。在通识课程设置上,现在的通识课程系统往往重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身体素养两大方面。而且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和师资结构的限制,所开通识课难以达到目标。部分课程还局限在专业教学的老路上,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偏重知识的传授,课堂讨论少,对学生思想启发不够。

改革方法:

(1)通识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彻底打破现在的由专业课教师担任通识课教师的局面。

(2)通识课程内容上增加人文素养部分。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特点,在原有的通识课程基础上可增加文学艺术欣赏和商务礼仪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4)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还可在其他系统的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性教学。

2.就业课程系统

民办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面作出努力。此时,就业课程系统的建設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止前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中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放在通识课中,主要内容是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就业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知识。与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系统性上,都有很大差别。

改革方法: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之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教学,使毕业生不仅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而且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效果会更好。

3.专业基础课程系统

专业基础课系统好比大厦的基石,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所以,要注意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效果检查和评定等,教学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改革方法:

(1)加强现有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和教学工作,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综合其他专业门类基础课程,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就业面。如增加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金融专业的《金融市场学》,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概论》,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学》等,民办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自行制定和选择。

4.专业课程系统

专业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即既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纠结学生的基本能力。

改革方法:

(1)专业课的设置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的开设顺序必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同时,确保各门课程又有一定的横向联系,教学课程的时间也要科学。

(3)教学中增加实习实训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在专业课教学课时比重应达到50%以上。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是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和劳动实习等,将实习与专业教学相连,课堂讲授也要强化实训过程。

5.选修课程系统

(1)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按照高等教育的特点,不应追求专业的理论体系,而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技术层面上,为了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学生将来就业面广的要求,可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开展知识讲座,增加实践课程,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个性需求分三大模块选修课:公共行政课程选修、企业行政课程选修、其他交叉性学科课程选修。

课程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多元课程教研;多元课程管理;方法;价值

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是河南省范县中小学教研室在近年来创新开展的小学联片教研、初中定时教研、初中教研组长共同体教研活动和别具特色的结对帮扶、教研社团等典型做法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性研究,它有别于传统单纯的课堂教学研究,从管理、课程双角度切入课改,强调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并重、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研究并重,是一种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

一、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的背景

已历时十余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什么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如何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效对接?打破原有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模式,用新的思维、新的模式,去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路,才能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历史使命。《教育时报》县域教育局长行动联盟课题组针对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探索和总结出了“多元课程管理”理论。

多元课程管理有三个中心词——多元、课程、管理。多元指的是知识传授的多元、智能建构的多元、生活技能的多元、实践创新的多元,另类而言,还是课程、课堂、管理、目标、方法、评价等项的多元。课程在这里指的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内容”,可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可分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还可分为学科课程、非学科课程等。课程实施要从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走向创生取向。尽量避免理想课程—知觉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之间的能级落差。管理在这里已拓展到三级管理:对上级、平级、下属的管理;多元课程管理“不仅仅限于课程内容如何,而且意味着推进课程内容的计划、编制、实施、展开、评价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种种组织、运营上的条件创造。”传统的学科课程讲授只是课程管理的一个子系统。

多元课程管理是以县域整体实施为突破口,在已调整到位的、合理的课程时空和创立有效的课程活动平台的基础上,从管理者切入,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提升教师的素养,一揽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七大软件问题。它的基本思路是教育理念的引领、教学制度的规范、教师专业的提升、教研项目的拉动、网状结点联动和整体和谐推进。

因而范县中小学教研室在多元课程管理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和开展了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以前的教研活动只是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提高,而多元课程教研活动把管理加了进去,包括校园文化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等。以前我们是向教研要质量、要效益,现在我们是向教研和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它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为学校特色建设指明了新走向。用范县教育局黄守月局长的话:“开展多元课程教研活动定将促进中小学校的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百“花”齐放,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为真正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教育增添无穷动力。”

二、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应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学校实情为依据,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根本,采用深入调研、稳步推进的办法,努力提高县域中小学教学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质量。

范县中小学教研室倡导全县中小学牢固树立“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创建目标,确立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坚持借鉴外地经验,联系本校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和学生管理等多种教研层面中,主要内容涵盖高效课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安全与法制教育、大课间活动、关爱留守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校长提高工程、班主任培训、教师团队建设、教研组建设、家长学校建设等,精选1~2项教研课题进行重点突破研究。作为课题的主要领导和负责单位,范县中小学教研室切实发挥研究的主导引领作用,周密组织,大力实施,要求各乡(镇)、各学校针对所选课题,每周组织开展一次专题研究活动。每两周教研室组织一次由中心校、初中和县直学校校长或主任参加的专题会议。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形式,交流经验,推进工作,力争取得显著成效,并将研究课题逐步转化为办学成果,创出本校特色,从而在全县中小学形成精彩纷呈的办学局面。

三、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的重大意义及价值

1.开展多元课程教研活动,是创办特色学校、提高县域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在县域中小学开展多元课程教研活动,创办一大批特色学校,既是贯彻落实《纲要》的迫切要求,更是提升我县整体办学水平、办好让群众满意教育的急切需要、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2.开展多元课程教研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新形势下,全县各学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课程观念,既要继续抓好课堂教学研究,又要抓好对非学科课程的管理,扎实开展好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

3.开展多元课程教研活动,是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教育是民生,要努力办好让社会认可、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教育,就需要多层面、多元化、全身心、全方位地做好教育工作。由于受传统体制、评价、应试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常常会过多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养成教育、心理素养、潜能开发、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等抓得不够紧、不够牢、不够实。因而学校费心费力培养出的人才,往往难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难以真正让社会放心,让群众满意。

针对上述现状,开展多元课程教研活动就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改进教育管理模式,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因而,范县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不但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涵,而且将扭转学校重学科课程轻非学科课程、重教学研究轻管理研究的局面,为提升学校各项管理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保障,有力促进了区域大批特色学校的创办,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区域整体办学水平。

注: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JKGHBB—0747)的部分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欣.何谓“多元课程管理”.教育时报,2011(3068).

[2]王占伟,黄杰.教改豫剧如何唱响全国:豫派教育思想暨“多元课程管理”专家论证会观点摘要.教育时报,2011(3088).

[3]周卫.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研讨会”综述.教育发展研究,2004(2).

[4]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4).

[5]吴刚平,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9-01.

课程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 管理类课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30-02

一、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以后,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办学成果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也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转型期。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民办本科高校等优质高校为代表的相当一批民办高校进人了提高质量和注重内涵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民办本科高校基本上都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民办本科高校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自觉适应。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训练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容忽视。而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把办学目标定位于,承担为地方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对于民办高校的管理类课程而言,实践教学更是不能偏废。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的广泛性与学科实际应用情况的复杂性,在多年的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我们深感学生对现实社会、技术、经济及管理等问题的感性认识对学好并掌握管理类课程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性,因而,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通过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来增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以促进课程教学效果。

二、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明显。我国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这表现在,在很多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将实践教学定位成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甚至演变成“走走过场”无关紧要的局面。即使有的民办高校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也常常是采用验证式的实验或实践方式,实验或实践的成绩主要由理论教学的成绩来综合反映,这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忽视。

2.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滞后。长期以来,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且数量有限,使得管理类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重要的课程实践教学无从下手。近几年,尽管众多的民办高校在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实验室,确定了一批实习基地,但多数实验室仅仅停留在服务于教学的基本实践上,缺乏先进性,加上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某些高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升反降,从而影响着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从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看,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或实践过多,缺乏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的实验或实践内容;计算机辅助实验或实践教学软件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不足;对现代化的实验或实践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建设重视不够。另外,由于所建设的实验室开放度低,使得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的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3.实践教学人员定位偏差。实践教学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的。要提高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是根本。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验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双师型”不足,而实验或实践专业技术人员中存在理论和科研水平欠缺的情况。从民办高校的现状看,从事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人员一般被定位于教学辅助人员,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使用、培养和待遇上也往往被区别对待,甚至出现同工不能同酬的现象。这就严重挫伤了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必然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4.毕业实习的安排实际上是找工作。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一般是四学年的下学期,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与毕业论文(设计)同步进行。这样,既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又为其即将到来的“上岗”就业提供了实战演练的机会,也为其正在同时进行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提供很好的实践素材。但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实习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每家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商业秘密。而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实习,必须要接触实习单位的保密性资料,才有可能得到“正式”训练,但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许多单位都不愿让学生了解这些情况,更不用说参与具体的决策过程。另一方面,一批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单位,由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的“师傅”指导,而这些“师傅”又没有资质认证,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的疑问。有的因为工作忙而不愿为学生详细讲解,实习质量难以保障。因而,毕业生的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是本着找工作的目的而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人数较多,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从毕业生的角度而言,毕业实习就意味着找工作。

三、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转变观念人手,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和培养计划,并要有切实的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思想上重视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否则加强实践教学就是空谈。此外,加强实践教学还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加紧构建能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大学生在四年学习中都能接受多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要制订出相对独立的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计划,进一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课的教授时数,增加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的时间;要围绕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的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2.改进民办高校进人用人方法,加强管理类实践课教师队伍。毫无疑问,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实践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大学毕业生及时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保证。为此,民办高校在引进管理类教师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用人机制灵活的

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主要财力,尽可能将那些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吸收到教学队伍中;要努力改善和提高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待遇,使实践教学教师这一岗位成为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岗位;应注意把那些素质好又有培养前途且乐于献身实践教学的教师,优先送到实训基地或相关部门进行实践锻炼,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加快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在实践基地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等作为兼职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这样,通过多种渠道,就可以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加快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的实验或实践基地建设,争取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或实验的机会和平台。对于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让学生在设施良好的实践环境中接受案例教学,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操作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实验或实践基地建设对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依托民办高校校内资源,加大专项经费的申报,努力搞好校内实践基地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另一方面应积极寻求外单位的支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并为社会输送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

4.改革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经常置身于一定的实践环境中,通过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不断获得真正的感悟。民办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环节应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可包括校内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活动、科研训练、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等。而对于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则除了固有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也可以把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请进来指导。

课程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 戴明循环 民办高校 管理 教学质量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经济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自1987年我国恢复创办民办高校的门户以来,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适用性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效果、社会评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怎样使民办高校培养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学生是教学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戴明循环作为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的质量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二、戴明循环理论简述

戴明循环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该理论将质量管理过程分为P、D、C、D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不停顿的运转,因此称为“戴明环”。戴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Study)比检查(Check)更能体现实际的需要,于是将检查(Check)改成了研究(Study),因此戴明循环又称“PDCA循环”、“PDSA循环”。

PDCA是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首字母,其含义为:P―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S―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把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次PDCA循环,从而让过程不断重复,持续前进。

三、戴明循环在民办高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无论在什么地方,基本问题都在于品质,什么叫品质?如果某项产品或服务足以帮助某些人,并且有一个良好与持续的市场,就是具有品质(戴明)。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品质对于它的发展尤为重要。戴明循环虽起源于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但这里我们可以把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大的质量管理过程活动,管理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直接影响着整个管理教学的质量,因此应用戴明循环优化民办高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1、计划阶段

(1)分析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短缺。据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被调查的10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12.6%的学校有专职教师,57.3%的学校专职教师不超过40人,70%的学校没有或很少有专职教师。二是双师型人才短缺。大多数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三是教学和考核方式落后。原始的“填鸭式”教学在民办高校管理课程中依然广泛存在,传统的“笔试”考试仍然是多数学校的主要考核方式,广泛存在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四是教学设施不完善。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所需的大量软、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五是生源质量下降。各大民办高校由于招生情况不乐观,造成学生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学习能力都普遍下降。六是实训课程课时少。民办高校没有从根本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优化教学管理模式,而是沿袭了国立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操作。

(2)分析各种影响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原因。一是资金短缺。民办高校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融资困难是一个普遍问题。资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师资扩充、设施购置等都依赖于资金。二是生源下降。根据表1中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0年我国各省市高考报考人数基本处于下降局势,这对民办高校招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有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存在严重问题:一本教案用好多年,由于管理学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快速发展,几年不变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已不适合当代管理理论的学习。四是缺少对教师的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能激发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五是教学大纲内容缺乏创新,跟不上实际发展。

(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资金短缺、生源下降是各大民办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资金及生源有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吸引学生,有了生源才能取得投资者的信赖,才能拓宽资金来源,但这一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学态度的改善、教学大纲的改进、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的完善是提高当前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4)针对主要问题,制定措施计划。一是制定相应教师激励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二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三是更新教学大纲,增加实训课程内容,加强理论应用能力。四是制定严格的教学监督机制。

2、执行、实施计划

(1)学校方面需要加强的事项。教师应一是尽量完善教学设备。管理学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实训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更新教学大纲。大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实训课程需要增加,要下企业锻炼,接触真实的管理实际,增加管理理论的认识。三是教学监督制度的贯彻执行包括:教师备课情况需要按月检查;每学期教师听课课时必须达到5个课时;一学期开两次教学研讨会,总结这段时间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有两次公开课,以提高教师授课能力等。

(2)教师方面需加强的事项。教师应认真备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听课、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3)学生方面需加强的事项。一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基本要求,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比较低,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二是通过案例讨论课,学生可提高时理论的理解能力。

3、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要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检查: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检查教学质量结果,通过个人作业、上课态度、章节测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理论学习及应用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检查教学质量结果,通过代课教师自身课后小结、学校备课检查、教学督导组听课、相关课程教师听课、学生评课等方式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教学效果。

4、处理阶段

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将成功经验制度化,进行推广,这些经验将对下一轮的PDCA循环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另外,对于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应制定新的计划,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总之,问题会层出不穷,PDCA循环也会不间断地运行。

四、戴明循环对于提高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使管理学科和各管理课程整体改进

戴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循环中套循环的管理过程。各门管理课程各自完善,相互推动,同时促进整个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

2、使整个管理学科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在PDCA循环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都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同时管理学各具体课程也同样在不断爬升。总之,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的,每完成一次循环,就解决一批问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会有所上升。

3、使整个管理学教学过程完整化、系统化

PDCA循环使教学中的各大小环节都严格按照P―D―C―A四个阶段进行,使教学过程完整化、系统化,且具有反馈环节,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五、总结

戴明循环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善了教学质量,完善了教学过程,推动了教学改革。但在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戴明循环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可以完全把握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各门具体课程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爱邦:SWOT分析法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4).

[2] 王德华、吕俊峰: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3] 李曙光、赵琦: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08(3).

[4] 郑晓珂、朱艳琴:戴明循环理论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5).

[5] 刘娜、郑玲永:全面质量刮泥的理论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24).

课程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专业共建;国际合作;旅游管理

我国快速发展的国际旅游市场,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研究国际前沿问题的实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提出的专业国际共建是指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是国际合作办学更深层次的合作形式。专业共建是由合作方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与中外办学实体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课程体系、共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共同参与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系统化、多层次合作项目,是快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合作现状

根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截止至2019年末,在教育部备案的旅游管理类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21家,总体来看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占比较低,已开设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中外专业共建项目并不多见。目前常见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有两种类型:一是全面移植型,通过全面移植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二是组合合作型,比较普遍的有“2+2”“3+1”等形式[1],学生在国内学习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第三或第四年在合作高校学习专业课程。我国目前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人才培养体系与自身特色及市场需求脱节。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时,大多是模仿、套用或是照搬国外方案,缺乏与自身办学条件与优势学科相结合,缺少与国内旅游市场特征相结合,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模糊、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2)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多数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多为从事语言方面的教学工作,较少涉及旅游学科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国际化教育对中方教师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有留学背景或国外访学经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2]。(3)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不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国际知名期刊数量偏少、级别较低,参加国际会议频度也偏低,更缺少在国际知名企业工作、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毕业生。(4)国际实习实训条件较弱。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大多依托的是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及模拟实训实验室完成,与国际知名企业联系不多,能提供的国际旅游企业实习岗位及实习工种都非常少。国际实习实训基地匮乏、实习岗位单一、实训条件不足,制约了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共建模式探索

中南民族大学与英国切斯特大学有多年合作基础,近年来,两校以旅游管理专业为试点,探索国际专业共建模式,打造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有学校办学特色,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外共建工作主要从共建培养模式、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及共建科研团队四个方面推进。

(一)共建培养模式1.通过合作办学,构建专业共建平台。合作办学是专业共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和教育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合作办学中,两校组成专业共建工作团队,在工作中增进相互了解,搭建起两校间交流与联系的桥梁。2.通过学分互认,共建多层次培养模式。两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对接,确认了学分互认、互通的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本科弹性培养、本硕实验班培养与短期专项培养三种模式。(1)弹性本科联合培养模式。采取“2+2”或“3+1”的弹性培养模式,即用两年或者三年时间在中南民族大学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共建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用一年或两年时间在切斯特大学学习专业课程。(2)本硕实验班培养模式。在本科合作的基础上,两校还探索尝试“3+1.5”本硕合作项目,即用三年时间在中南民族大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在切斯特大学完成硕士阶段学习,通过打通两校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体系,做到了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与过渡。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学习周期,降低了学生出国留学的时间及费用。(3)短期专项培养模式。邀请国外专家参与中方的导游培训、旅行社经理人培训、民族地区旅游高管培训工作,快速提升中方社会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将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或交换项目、教师的访学、培训做成常态化的合作项目。

(二)共建课程体系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在充分吸收外方在课程模块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充分体现中南民族大学办学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共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英语扩展课程平台、共建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六个模块,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共同开发课程。结合两校优势与特色,从教材选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及考核方式方面着手,共同开发了“国际旅游概论”“管理研究方法”“旅游服务营销”“旅游目的地管理”“饭店管理原理”及“旅游规划”六门共建课程。2.强化外语学习比重。通过与学校外国语学院及英语培训机构合作,开发英语听、说、读、写专项训练课程,开设IELTS考试培训班。在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条件的同时,还定期组织中方教师出国培训,培养能进行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团队,30%专业课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国际实验班80%专业课全英语授课。3.创造国际实践机会。结合共建的专业课程设置对应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共享外方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实训条件。4.优化教学形式。专业课教学充分融入外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小班教学,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自学。共建课程授课均由双方教师共同完成授课,采取邀请外国教师进入课堂、远程直播授课与线上互动讨论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解决外方教师授课时间不灵活,来访费用高、时间短等问题。

(三)共建师资队伍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交流及共同举办专业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共建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质师资队伍。1.积极将中方教师分批派遣到切斯特大学去进行培训,加深中方教师对西方文化、教育制度与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了解,保障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中方教师对国际先进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了解,提升教师科研实力。选送中方教师到国外知名的旅游企业挂职,聘请国外企业高管作为客座教授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2.邀请外方教师进行讲学、示范课、观摩课,并开展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介绍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帮助中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3.共同举办旅游管理相关的国际教育交流会、科研研讨会、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共建科研团队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等方面凝练科研方向,共同申报国家基金及各部委基金项目。共同参与民族地区旅游规划、旅游文化创新、旅游企业管理等课题,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做出切实贡献。

(五)其他共建内容1.共享实习基地。同享外方实习实训基地,结合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到境外基地进行实训实践或毕业实习。2.本科三导师制。在践行本科导师制基础上,中外共同实行导师制度改革,每名学生均配有中方导师、企业家导师以及外方导师。通过与外方导师接触,学生不但在学业上有所收获,还能了解外国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积累大量的国际法规及文化知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共建的保障措施

基于国际合作的专业共建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两个学校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需要人力、资金及制度等多方面保障。

(一)设立专业共建的工作组由切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及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管理学院主要领导组建专业共建的工作小组,分别领导两校的共建工作。

(二)设立专业共建的专项资金中南民族大学为推进国际化办学,设置了国际教育专项资金,为本校学生出国交换、外国专家引进、教师外出考察访问及培训提供了资金保障。

上一篇:预防校园欺凌听后感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