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4-04-17 17:48:12

课程管理的实质

课程管理的实质篇1

关键词:道;法;术;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55-03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但纵观以往关于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术”——也就是操作层面上,即探讨的都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对“道”以及“法”——即对“教学质量管理”这一本体的理论研究,对介乎理念与策略之间的“教学质量管理”的原则研究却并不深入。“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术”是规律指导下的方法,而“法”则是“道”与“术”之间沟通的桥梁。《大学》中有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道破了“道与术”的玄机。意思就是我们首先要把握“道”,认清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和原因。因此,本文拟从“道、法、术”这三个层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在这一内涵理解基础上的教学质量管理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研讨。

一、教学质量管理之“道”: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观

(一)对教学质量内涵的理解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质量”的解释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并以学生的优劣程度来衡量教育质量的好坏、高低。但“教学质量是什么”在教育学的各种专著中没有系统的论述。在普罗大众乃至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中,“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的成绩;而另有人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学业水平”。以上两种观点显然都是片面的。持有这两种观点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目标上必然重分数而轻素质;在教学内容上必然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必然重识记、练习而轻实践、体验,在教学评价上必然重甄别而轻过程评价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对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藉此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管理观。

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内涵是指教学活动的产品——学生的质量,学生的成就水平和学生在学校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为其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作准备以及满足既定目标的适用性程度。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概念。不同时期,教学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在评价上,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等。因此,我们对教学质量内涵的理解,应该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关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学质量管理观的重建

教育发展史上曾经盛行过英才教育,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其一。英才教育的目的就是选拔所谓“适合教育的人”,因此,所使用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手段即为选拔性考试。随着中小学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英才教育逐渐被大众教育所取代,教育的选拔功能也在逐步减弱。大众教育的质量管理以评价为中心,开始关注教和学的过程。但在教学质量标准问题上,以评价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和选拔性考试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仍旧强调终结性评价。

基于以上对教学质量内涵的认识和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观演进的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管理。

首先,教学质量管理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英国教育家约翰·怀特说过:教育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的确,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是教育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目的。而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促使这个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其次,教学质量管理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造就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重点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型公民,还应该是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全人”,具有环境意识,能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和谐的个性等。因此,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应该是教学质量管理的要务。

二、教学质量管理之“法”:“三全”教学质量管理原则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员管理的原则

在学校常规岗位设置中,校级有主持全面工作的校长和分管校长;中层有教导处主任和各科分管主任;基层设有科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备课组长等岗位。尽管学校各个岗位的职责不同,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除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负有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以外,学校的教辅人员等同样负有支持、配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责任,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必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之中。要加强全员教育和培训,让每一个教职员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乐于并积极实施质量管理。另外,要强调团队合作。除了明确各自的职责外,还要让教职员工明确自己是整个“质量链”中的一环,个体之间要相互配合,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二)全面管理的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强调全面性。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进行全面设计并全面进行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的提高,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自然是中心环节,但不能就事论事,将教学质量片面化、狭隘化,将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限定在教导处这一个部门。教学质量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条线的通力合作,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也应该是学校中每一个部门和条线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全程管理的原则

坚持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强调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辅以阶段性目标,以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强调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一个阶段出现了质量问题,要马上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组织改进实施后,要及时进行检测评价,促使教学质量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教学质量管理之“术”: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笔者认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完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人财物的配备、监测体系的运行等等,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管理,但更要抓住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就教学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管理进行如下的研讨和阐述。

(一)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开齐开好各类课程。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长、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指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次课改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无论哪一种课程,都是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承担着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都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开齐开足这三类课程,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类;也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养等同于学科成绩,而对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过分重视,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外,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便于学生选择,以此体现适切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等。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发挥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教师多角度地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促使教师科学地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

(二)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为了保障和提高常态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安排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集体备课活动、学科教研活动等,并建立完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教研活动的形式和要求,教师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以保证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

(三)严谨地实施教学检查

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对学校课程计划实施过程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学校行政领导及教研组长以听随堂课、积极上好研究课的方式进行有效课堂的过程管理;语数英学科推行命题责任制、综合学科加强课堂教学考核管理等进行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

另外,还可运用信息技术,形成动态的分析系统。学校要用好现代教育装备,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网络和计算机软件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学校、教师、学生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各种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

(四)合理地实施教学评价

随着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教学的主流精神已从单纯地关注知识、能力等问题转向对个性发展、个性教育的关注。因此,时代需要与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教学评价。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学生评价应注重评价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统一,以相互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性分析能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展示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进步状况,能够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

Dao, Fa, and Shu: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New-Curriculum-Based

Teaching Quality Administration

LU Li-li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Dao" in the level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refers to the root of teaching, that is, teaching approach; "Shu" refers to the concrete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that is, practice itself; "Fa" is the bridge between "Dao" and "Shu". From such perspective, the "Dao" of teaching quality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human-oriented, and "Fa" should be "Three All" principles, that is, all-staff administration, all-aspect administration, all-process administration. Only in such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on can "Shu" be effective and perfect.

课程管理的实质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5]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0( 1) : 275.

[6]余家鹏.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贵州大学, 2009: 43 - 44.

课程管理的实质篇3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WWw.133229.CoM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人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三、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一专业计划(目标)一课程计划(目标)管理一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健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

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学校应指定有关部门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课程管理的实质篇4

关键词: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精品课程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0 引言

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打造精品课程,力求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够使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示范及辐射作用。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先进理念与正确认识”是先导,“系统规划与重点建设”是关键,“科学组织与有效管理”是保障。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系,它虽然主要用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但它的基本思想和管理原则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很多院校已采用。把ISO9000系列标准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并使之溶为一体,是一个全新课题。因为它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带来两大突破、两个提高、两个促进。两个突破:一是思想理念的突破,引入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管理理念;二是管理模式上的突破,它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按照国际标准运作。两个提高:一是提高了管理水平,职业院校应用质量管理体系能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助于形成基础架构,并在持续改进过程中不断改善管理,提高质量,规范学校管理。二是提高了教学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预防和纠正管理过程中的不合格,能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确保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两个促进:一是促进了管理人员提高基本管理素质。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了系统学、信息学和控制学的理论思想,蕴含了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管理人员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二是促进了规范管理,按ISO9000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的管理原则,控制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非常重要。因此,学校从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与考核、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各个环节建立文件化的程序,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对重点环节进行监控。这些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示范性院校、建设精品课程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新的管理模式,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打造精品课程为主体、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三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1 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示范院校提高全面质量的有力保证

要成功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各校应贯彻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应重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保障措施在于领导作用、创新管理机制,实行规范化、文件化管理。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示范院校建设中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使示范校真正成为“管理的模范”。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制定的国际标准,它强调领导作用,实现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也能促进示范院校建设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质量管理体系中三级文件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记录表格等管理文件,为加强学院管理在软件上奠定了基础。按照ISO9001标准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文件、记录进行全面的规范、统一并完善,用先进、科学、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管理行为,记录管理过程,评价管理成效,可使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得到加强。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学院应该制定质量目标,并在相关层次得到分解和理解。在学院总质量目标体系下,每个部门、每位教职员工都知道大目标下自己的小目标是什么,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的自觉性。同时,ISO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对任何行为都要求有计划、有记录、有追溯、有监督。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和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将大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推动示范性院校全面质量的提高。

2 ISO9000管理体系,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职业院校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把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质量、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先进理念和正确认识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集观念、师资、资源、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体系。ISO9000族标准特别强调“过程控制”和“过程方法”,要求组织将管理视为系列过程进行控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高职院校按ISO9000族标准,把相关质量要素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顺序和相互关系,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完整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遵照执行,可使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各关键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质量评价有明确的标准,从而规范学校的各种管理工作和质量评价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加大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促进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质量管理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焦点(控制过程),两项要求(明确控制、落实职责)”。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精心酝酿而出台的一种改进组织整体绩效的运作模式,其内容中融合了许多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用这样的标准来规范我们的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能确保学院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方法,一流的管理。

3 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打造精品课程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展迅速放到质量提升上来,是国家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中,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学校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二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三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要科学性和先进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四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积木式教学法等,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 “学”,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等手段,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五是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六是实践教学,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七是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精品课程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延续性和特色性等特点。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先进理念与正确认识”、“系统规划与重点建设”、“科学组织与有效管理”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范式。首先先进理念与正确认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先导,理念和认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龙头,对下游的组织管理和重点环节建设具有导向性作用。建设示范高职院校是打造精品课程的契机,精品课程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在职业院校,影响教学质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程。课程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其次系统规划与重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学校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着力点,全面地、系统地谋划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并要抓实重要环节的建设。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一流的学科建设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建设信念的基石。再次科学组织与有效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理念、认识和重要环节的建设是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前提,是高等学校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事前准备工作。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都有必要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一套先进的、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统一布局,不断完善。做到工作职责明确化,过程管理规范化,监控过程程序化,管理文件系统化。只有这样,精品课程才能做“精”,示范院校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然而,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人的行动,最终要用实践来检验,如何将ISO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在示范院校建设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参考文献

[1]姚恩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思路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唐全鑫.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 (8).

[3]杨斌.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西藏科技,2006(10).

课程管理的实质篇5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飞跃。虽然我国办学规模在不断提高,但整体上教学质量却在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的因素有很多,如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对教育战线的冲击、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高校教师的侵蚀、盲目扩招引发的教学环境及师资队伍产生的矛盾、教学考核考评系统不健全等都是影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消极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师资队伍的管理问题。从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分析,师资队伍管理的不科学性导致了许多负面效应:一是由于师资队伍管理行政化,使得部分教师不是专心致力于教学与科研,而是忙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整日沉溺于行政事务,从而荒废了科研和教学;二是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化,教师的精力多数用在任用、聘任、培训、考核与评价、晋升等各个方面,很难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由此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师资队伍管理市场化,在教师引进机制上、任用管理上、科研成果上、课时数量上完全与经济挂起钩来,而唯独在教学质量上缺乏经济激励机制。经济刺激的差距产生了多米诺效应,有人将高校的这些现象喻为“金字塔”,认为如果把一生精力全部用在教学上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科学泰斗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今对大学教师的“金字塔分层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二、教学质量是确定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

从教育的整体性来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追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题。而从教育的最终结果来看,办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是教师,而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项巨大的育人工程,课堂教学只是工程的实施阶段。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详尽的教学方案。既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统筹,又要对教材进行深层次探索,还要预测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的实施对象是不确定因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还要深入钻研学生。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特点需求,才能因材施教,开发其潜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重课堂的教育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科学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个人素养。由此看来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必须具备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只有潜心治学,创造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才能精育良才。因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育方针能否得以贯彻,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很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日益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践证明,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建立标准化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试行课堂教学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探索标准化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积极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建立标准化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ISO9000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基本原理具有广义的含义:一是强调质量形成于全过程;二是必须使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在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三是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能力,四是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ISO9000族标准化质量管理不仅适用社会各行各业,也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全面质量管理是ISO9000标准化的重要组成: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学校是一个教育组织,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办学中心,只有学校全体成员都参与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才能得以保障;只有提高办学质量才能保证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受益,员工受益。标准化课堂教学应该进行“三全”管理:即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全方位管理以及PDCA循环法管理。

(一)全过程管理

任何事物的质量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教学质量也不例外。若从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所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最终的教学质量状况。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把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环节和因素都控制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备课授课质量和课堂管理质量。1.备课授课质量。备课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备课的工作包括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钻研教学内容,阅读参考资料,研究有关教学经验以及选择具体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教学方案及制作课件等。在备课过程中,课程内容的教育思想、系统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对教材内容全面深刻的剖析、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规律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等都应该在教学方案中体现出来。2.课堂管理质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课堂管理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管理。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是课堂管理的执行者,而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课堂管理包括课堂管理目标、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学习氛围、课堂纪律等因素。为了规范课堂秩序,达到授课目的,完成质量目标,应该建立学生管理追溯系统,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活动等进行全过程控制。学生管理追溯系统能明确记录学生学习期间的全部信息,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创新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员参与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方针、办学模式、部门管理、教师授课及学生课堂表现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反映。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个人的工作或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最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需要自上而下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只有全员参与管理,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全员参与管理,应当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树立质量教育意识,学校领导首先注重教学质量,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质量第一”的思想,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不断进行培训和提高,根据不同的教学岗位,设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并根据每学年的教学工作开展周、月、期中、期末、学年等不同阶段的质量教育培训,使每个教育员工树立起质量教育意识;二是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各教学管理部门、各级各类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每个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将责、权、利三者统一起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三是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参与管理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管理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以不同形式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3-5人构成,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竞赛,并将学习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使学生建立“小组荣誉人人有责”的思想,构成教师—班长—组长—小组成员层层管理链条,促进人人参与管理。

(三)全方位管理

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各管理层级的通力协作,还要有不同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使所有的教学管理活动围绕一个共同目的,创建良好的有效整体。为了提高和保证班级学习质量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班委及团支部的作用,为每个教学班级的每个班委或团支部成员都建立详细的质量目标责任制,构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以提高学习质量为中心,建立以纵向由教师(辅导员)-班长(团支书)-班委(团支部)-学科管委会-学习小组-成员、横向由学习-纪律-生活-文体-卫生-心理等职能组织构成的有效整体,从而实现纵向通力协作、横向密切配合的质量目标。以学习委员岗位为例,设立学科管理委员会,每学期开设课程的管理途径以学习委员-管委会成员-学习小组-学生为主线,学习委员负责所有学科,学科管委会成员负责与任课教师联系,向学习小组传达信息、处理具体事务;学习小组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的具体落实,实现全方位层层管理、层层落实的学习目标。

(四)PDCA循环法管理

课程管理的实质篇6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2003]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课程管理的实质篇7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4、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课程管理的实质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管理会计是我国普通高校财会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不仅具有复杂的理论性,更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因此对于缺乏工作实践的广大高校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对实务性的把握尤为困难。教育部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随着这份报告的颁布,在教育教学领域近年来立足于创新理念的变革与发展取得了多方位突破。例如,目前正在流行的慕课和翻转课堂,它们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优化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而言目前管理会计课程依然缺乏系统的教学改革方式和改革内容。教育其实也是一个生产实践过程,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各色各样的人才。基于此,本文借鉴企业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概念,提出了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方案,即建立“管理会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实现以管理会计自身的思想精髓去设计管理会计的课程改革方案。具体而言,本文考虑到管理会计的内容涉及到企业整个经营管理决策过程,针对管理会计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上海松江大学城内主修或辅修过管理会计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总结现阶段我国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管理会计教学全面质量控制系统,分析了基于该系统教学模式的具体优点。本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普通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为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现阶段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4年10月,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昭示了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会计教学工作面临转型。那么,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面向上海松江大学城主修或辅修过管理会计课程的本科生发放电子问卷,回收了183份有效问卷。问卷结果如表1显示。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普遍不理解管理会计专业重要性的具体含义;有92.9%的学生表达了希望老师可以采取更多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课上理论传授和部分案例的分析;超过40%的学生指出,对于这门课学完后无法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近35%的学生表示对于老师的专业性及授课能力提出质疑;最后,超出了70%(33.9%+36.6%)的学生表达了对于学校安排定期答疑帮助的需求。基于上述问卷调查,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1.学生的角度。①对管理会计课程求知欲不足。求知欲是指人的一种内在认知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求知欲支配着他的学习行为。从问卷反映的结果来看,有79.8%(21.3%+58.5%)的学生没有对管理会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普遍在学习中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管理会计是一门实务性兼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很难自发地对该课程的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学生的求知欲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形式不够丰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课程的求知欲不强。②不够重视管理会计课程。问卷显示,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理解或是不重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为这门课程仅仅是财务会计的辅助。2016年10月,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争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从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然而反映在学生层面上却是普遍的不了解与不重视。2.老师的角度。①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基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的强实务性与重要性,对于授课老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较高。我国高校老师专业能力的缺乏往往不是体现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对课程实践应用的把握。因为高校老师大多是全职教师,平时课程任务繁重,缺乏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而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却又是与企业的运营息息相关的,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不自觉地强化了理论的学习而疏忽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②授课能力有待提高。中国的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的教育更多是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这种被动式甚至是“填鸭式”的教育大大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大学生在刚刚离开高中踏入大学的时候,独立性较差,而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丰富复杂,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因此,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③与学生的沟通有限。大学授课老师的课程繁重,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的答疑,更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实行追踪,使得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习惯性地忽略向老师求助的路径,致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3.学校的角度。①考核制度不够健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采取的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学生成绩和期末课程评价。这种考核方式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单调性和对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缺乏过程控制上,缺乏对教师的具体考核指标。②缺乏课程信息管理系统。高校的官网上都有教师信息系统和学生信息系统,却没有具体的课程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说没有针对课程设置管理系统,使得课程体系的管理缺乏及时性、全面性和透明性,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很好地了解课程。③缺乏对落后生的关注。学校教育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含个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应该包括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问卷调查中,85%以上的“落后生”(管理会计成绩低于75分)表示就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正常授课,期望其他的来自学校的主动帮助。

三、建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上文对于我国现阶段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可以看出,教学问题不是哪一方面单独的问题,它是一个整体。大学犹如培养人才的企业,要保证“产品”合格,就必须做好每一个细节。下面我们基于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提出构建管理会计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具体优点体现在全面性、全员性、服务性和科学性。1.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指的是,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同理,管理会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全面性就要针对整个管理会计教学的全过程,即课程的“教前、教中和教后”。事实上,现阶段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普遍只做到了“教中”,也就是说,只做到了授课和结课,没有“教前”与学生的沟通期和课程的启蒙期,也没有“教后”与学生保持连续动态的课程效果追踪,更没有建立与用人单位就学生能力的实时反馈系统,从而使得管理会计教学方案更新速度慢而不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效率不佳。2.全员性。管理会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全员性就是指要依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完成教学,而不是简单的“各尽其责”。传统模式下的“各尽其责”指的是,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在这种模式下,老师与学生隶属于两个独立甚至是对立的地位。这对于管理会计的教学是不利的,容易导致双方将教学失败的责任推卸给对方。所以,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个定期的线上答疑课堂,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进行提问,问题与答案自动备份,方便期末复习。只有充分实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才能建立双向配合、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管理会计的教学才能稳步前行。3.服务性。我们知道,管理会计教学的现阶段目标是向企业输送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管理会计教学有着强服务性。对于高校培养出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否合格,最具话语权的就是用人单位。基于此,高校应当建立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人才信息反馈系统,此举有三得:其一,便于输送学校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其二,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新要求;其三,即时反馈本校人才培养的合格性。以上三点为管理会计教学方案的后续改进提供支撑依据。4.科学性。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性主要指的是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具体体现在管理会计教学上有四点。①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以“实”为主。当今是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的创新离不开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高校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教学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还有借助网络平台的学习模式,诸如“蓝墨云班”、“对分易”等,但是注重创新理念的前提是以“实”为主,即以实实在在提高学习效果为前提。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例,我校开办的管理会计课程有授课老师直接带学生入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学生反映学习效果很好。可见,授课模式在立足于创新点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以“实”为主。②注重融入各高校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特色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可以为社会提供更为精细的专才。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例,我校开办的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结合了我校语言、贸易等特色,满足了大批对进出口贸易存在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的需要。③开创管理会计课程信息管理系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搭建一个全过程的即时参与平台。学生“教前”的课程启蒙工作、学生选课、课程资料、学校就课程的相关活动等都会第一时间到课程信息管理系统上,该系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三方”(学生、教师和学校)沟通,大大改善管理会计教学环境。④注重对授课教师的定期培训。鉴于管理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务性均较强的课程,其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离不开不断的学习,所以各高校应当对授课教师的培训给予高度重视。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比如去企业调研、学术论坛、出国培训等等,并对培训结果进行实质性考核,以此确保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上一篇:安全生产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