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感想范文

时间:2024-04-12 17:37:30

民俗文化感想

民俗文化感想篇1

【摘要】独特的自然环境构成巴渝民俗生活,滋生重庆民间剪纸艺术。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载体、民俗生活的反映、思想情感的表达三个层面探讨重庆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属性,凸显重庆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重庆剪纸;地域文化;民俗生活

民间剪纸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剪纸源于民俗生活,在民俗活动中广为流传,在千年的发展传承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民间剪纸文化体系中,重庆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巴渝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巴渝民俗风貌,2009 年与山西、陕西、吉林、江苏、浙江等13 个省市的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研究梳理重庆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属性,对重庆民间剪纸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域文化的载体

地域文化是人们在特定地区或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生产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方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内,民间剪纸创作的思维方式相同,各地民间剪纸总体上有共同之处,但不同地方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异,而剪纸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不同地方的剪纸在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区别。如我国北方的剪纸粗犷豪放,强调造型的简约与形象的写实,南方剪纸玲珑精致,追求细节的雕琢与形象的写意。另外不同地方的剪纸表现题材不同,文化内涵也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不同地方的民间剪纸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思想情感与审美取向,构成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重庆具有3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重庆依山傍水,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孕育出重庆独特的巴渝风情,如依山就势建造的吊脚楼、巍峨壮丽的三峡景观、享誉世界的大足石刻、历史浓郁的古镇遗迹等,这些巴渝风情反映着重庆历史文化积淀和重庆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重庆地域文化的经典。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只有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品,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地域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重庆民间剪纸秉承这一理念,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地域文化特质的作品,如黄继琳的《嘉陵江畔》《三峡》系列、《山城民居》系列剪纸,张明志的《重庆十二景》《重庆古渡口》《重庆老城门》《重庆吊脚楼》《古镇磁器口》等剪纸,以重庆的地域环境为视角,展现重庆代表性景观,成为重庆对外宣传的名片。

二、民俗生活的反映

民俗又叫民间风俗或民间习俗,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有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俗反映了民族发展历史及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民族社会心理和文化取向。民间剪纸以民俗生活为基础,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民间剪纸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地反映了民俗生活的各种事象,与民俗文化互相交织。

重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民风淳厚古朴、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生活,如重庆火锅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码头文化,重庆火锅最早为朝天门码头的船工和纤夫为了饱腹和驱寒祛湿,采用粗放餐饮方式催生的特色饮食,现已遍布全国并走向世界。重庆又名“山城”,楼房依山而建,道路坡坎交错,搬运货物只能依靠人力脚夫,他们依靠一根棒棒,挑起重担,为千家万户提供了方便,被人们亲切地叫做“棒棒军”。这些民俗生活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

民间剪纸根植于民间百姓生活沃土之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人们的生产生活为民间剪纸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地域民俗风情和传统生活习俗成为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在重庆堰兴剪纸中,很多作品以民俗风情为主题,表现地域生活情趣,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张明志的剪纸作品《山城棒棒军》《山峡纤夫》《重庆火锅》、梁素的剪纸作品《坝坝舞》等。

三、思想情感的表达

民间剪纸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制约,体现了人们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表达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诉求。民间剪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色,以祈祝平安、希冀美好为共性心理,表达人们对平安幸福、延绵长寿、生活富足的朴素愿望。

民间剪纸艺人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受中国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往往采用观物取象的通感联想方法,通过意象造型手法表现主题。意象造型是思想过程与视觉创作的共同体,是观念和情感的表述方式,其意是内在思想,其象指外在形态,在创作过程中追求以意写形,借用意象化的形态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

民间剪纸的意象造型手法较多,如“象征赋意”“谐音取意”等。“象征赋意”是运用典型的事物,根据其性质和特点,赋以其吉祥寓意,使之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成为吉祥观念的替代物。“谐音取意”是利用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将某些难以表达的吉祥语或吉祥观念运用与之谐音的事物来表现,使人产生联想,通过“谐音假借”“因音象形”“语义双关”的手法突出主题。这种表现手法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已经形成一种程式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重庆民间剪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北方吉祥造型观念,传承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也较好地运用民间剪纸的意象造型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对祖国繁荣发展的歌颂。如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梁世惠的剪纸作品《和和美美》,通过几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在树上玩耍嬉戏,表达对和美生活的赞颂。黄继琳的剪纸作品《和平幸福》,运用对称剪纸的表现形式,通过小孩放飞和平鸽,表现人类对和平幸福这一永恒主题的期许。在周定洲的剪纸作品《繁荣昌盛》中,孔雀悠然自得、栩栩如生,周边繁花似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剪刻手法精美细腻,具有南派剪纸的特征。另外重庆其他剪纸作品《珍贵吉祥》《春色满园》《龙凤双喜》等,也从不同侧面运用意象造型手法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

结语

独特的自然环境构成巴渝民俗生活,滋生重庆民间剪纸艺术。重庆民间剪纸立足重庆地域文化的根基,传达思想情感,体现巴渝人民勤劳、质朴的精神品质,无论是民俗风情剪纸还是吉庆剪纸,都真实再现了生活情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

注释:

*本文为重庆文理学院重点研究项目“重庆民间剪纸地域性文化特质研究”的研究内容(项目编号:Z2012MS06)。

参考文献:

[1]傅作仁,王益章.中国剪纸艺术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曹国洪.剪纸动画文化意蕴探微[J].电影文学,2010(24).

民俗文化感想篇2

1 民俗文化与油画创作的关系 

油画起源于欧洲,最早油画的表现形式大多受统治阶级、社会环境、宗教的影响,15世纪文艺复兴后,画家开始对人物、风景、进行描述。传入中国以后,这种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中国传统的民俗风情文化,丰富多样的节日特色组成了中国油画的又一标志性特色。油画作家将自己所经历的,或所感触到的周围人物风俗文化,用油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同样经历过的人产生共鸣。著名的《乡村乐手》是清朝画家林呱的作品,所表现的就是民俗娱乐的场景。另外像董希文在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所采用的方式和西方完全不同,而是带有民间美术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俗文化一直以来和油画创作保持着亲密关系。 

首先,一个地域的民俗文化给油画创作奠定了一种基调和风格。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俗文化造就了油画创作的不同风格。这是因为,油画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例如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都属于民俗画。古代大多反映当时的年代特色,以歌颂当时的政治,民族风情为主要特色。在经过历史发展,建国后期的油画创作相较于古代多了更多的素材,油画风格上也更加多变。 

还有通过民俗风情油画,能很好地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文化等。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当地生活的面貌,体会特定时期内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画家是在用眼睛和心去观察和感受社会,通过体会民风民俗,借助技巧的运用来产生艺术的效果。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例如《毛主席在井冈山》(罗工柳)、《东渡黄河》(艾中信)、西藏及长征路线写生组画(董希文)、《刘少奇与安源矿工》(侯一民,见彩图《刘少奇和安源矿工》(中国现代))、《决战前夕》(高虹)、《出击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狱中斗争》(林岗)、《宁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闻立鹏)从这些人们熟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一种共有的特征,那就是收长期压迫下衍生的高亢激越的英雄主义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现形式。 

2 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2.1 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及审美心理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俗文化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精髓。对油画创作者和接受者而言,民俗文化的内涵都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无形的熏陶,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进而丰富或改变自己的思想。每一个时代都有作为时代代表的东西,生活的环境经历的事物和遇见的人。《父亲》(罗中立)和《西藏组画》陈丹青,从创作思想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一个旧时期的终结。大批青年画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长期存在于中国油画界的作品面貌单调、贫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矫正。从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油画已经成为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为中国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国艺术。 

2.2 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题材的影响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民俗文化反映的正是一个地方的生活,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油画创作题材的选择。画家总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来进行创作。而经常受到民俗文化感染的画家,在创作题材上就会偏向于选择跟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也给油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丰富了油画创作题材。上面提到的林剑仆的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曾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彻的、充分的理解。”他强调民族艺术的魅力,也从另一面体现民俗文化确实成为油画创作的一大主要题材。例如泉州师范学院美术教师黄曦农的油画《渔港和风》就是对泉州滨海风情的一种独特展现。 

2.3 民俗文化对油画审美价值的影响 

民俗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浓缩,对于一副优秀的油画作品,我们会分析它的审美价值究竟何在。所谓审美价值,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性质,它并不是取决于人的意识判断,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审美价值理解成“思想性”,普列汉诺夫曾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思想,艺术就不能存在,除了导致抽象的和混乱的象征主义之外,不会产生什么其他的结果。”之所以说民俗文化对油画审美价值产生影响,是因为如果一副油画能够以特定的民俗文化为创作题材,就会带有民俗文化的精神内质,这样也就提升了油画的审美价值。比如,泉州师范学院著名教授蔡永辉教授作品让人赞口不绝,他画作透露出闽南地区浓郁的民俗气息,风格宁静唯美,有如涓涓细流的情感流露,让人在欣赏中不自觉就找到了心灵的归依,这便是一种较高的审美价值。 

2.4 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整体心理的影响 

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不是独立于世界存在的,他们在创作中大多会受生活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民俗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民族信仰,民族信仰的发应在心理习俗上,中国人喜欢红色,穿红色的衣服。体现在油画方面描绘节庆习俗的作品大多以红黄暖色调为主,体现人们过节时喜庆祥和的状态,让观赏者也能感受到节庆日带来的喜庆的感觉。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神灵的信仰与敬畏,体现在各种民俗油画上。虽然在现在看来有悖科学但也能充分体现风俗文化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结束语 

上述是笔者结合自身艺术实践和学术知识,对民俗文化与油画创作的关系做的简要探讨。在未来油画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下,在创作中渗透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让中国的油画创作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耀伟.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与文化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包银峰.浅谈我国民俗文化对当前油画创作的影响[J].艺术天地,2012,7. 

民俗文化感想篇3

    油画发展创新的前提是“传承”。“传承”包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油画自身所具有文化特征、特别是油画语言特性的继承。“融合”内容应是借助当代多元文化的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定,在被认识的过程中完成重建的目的。艺术是离不开特定时代的,一个成功画家的艺术灵魂就是要有一种主体性的文化精神力量,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应对艺术有着不同的文化理想和追求,但是其主体文化精神是不变的,是根。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其引进的过程也是与本土文化进行不断融合的过程。如何对传统民俗文化从当下现实中寻觅更具本土意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主题,以创造更具民俗特征的赣南油画,更好的促进赣南油画艺术的发展。对传统民俗文化,林风眠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限于当时的历史局限,而是把中国艺术的发展同世界新艺术的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他是站在传统民俗文化的立场上用自信的眼光平等地看待西方艺术的。所以,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学习,以及对艺术语言当代性的追求,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也是赣南油画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品质。我们要在融合赣南传统民俗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当下的赣南社会现实,把握变动的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油画作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一直试图确立自己的“本土性”,但长期以来在西方油画语言的影响下,举步维艰,而受当代艺术观念和世界性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使我们有了新机遇,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区域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于当代油画创作者来说形成“宽视野,深扎根”的创作原则是必然的选择。艺术家要想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他就必须走出尾随他人的怪圈,深深扎根于自己最能发挥敏感性的文化资源之中,并按照个人的真实性情,最为纯真地进行艺术创造。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赣南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资源,来强化油画作品的民俗性和地方特色,从而充分展示独有的艺术魅力。艺术家要做到深扎根,首先要对本民系中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做真切的现实感受,从而转化为艺术的精神能量,成为艺术创新的不竭源泉。由于现实生活既是民俗性的,又渗透着现代性,所以,对艺术家来说,这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艺术源泉。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强化真切的体验,才会使自己的艺术创造显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要下大功夫学习赣南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清醒地认识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长处与短处,熟悉、领悟民俗生活中的艺术精神,这是在艺术变革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的血脉,不丧失民俗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中保留着属于我们文化遗传基因的特性,那是本民系先人审美文化创造成果。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许多东西已不适用,但其中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完全可能唤醒民族气质共有的特殊敏感性。每一种文化既有自己的长处,也会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艺术家完全抛弃属于自己优长的东西,而试图通过完全摹仿别人的优长来与其比高低,他注定是个失败者。明智的对策自然是扬己所长,补己所短。

    充分利用油画语言的特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油画艺术,传承客家文化,油画语言创新的着眼点应是首先确立自己的主题精神,强化自己的话语方式。从油画语言所固有的表现力与张力,切入赣南传统民俗文化层面,树立一个传承与发展,成为人类传统民俗文化共有的一部分,而不是依附,以赣南传统的民俗文化方式行事,做出对当代文化精神和文化理想的自主性反应。

    当然,民俗意识、民俗风格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不是可以任意外加进去的什么“佐料”,只要民俗精神不泯灭,油画及一切外来艺术样式总归要渗入民俗性,这几乎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的艺术创作都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都应与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相连而呈现鲜明的民俗气派,民俗性应是一种必然的,无须改正的品质。油画语言所呼吁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俗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民俗文化表现力是画家对传统民俗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吸收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理想。在赣南传统民俗文化中创造新形式和对现代艺术形式的“本土化改造”,将西方近现代油画表现形式,通过自己的感悟、转化、发展和独特创造,努力建立起有赣南本土民俗文化特色的油画表现形式。以民俗化的绘画立场,致力于在绘画中追求赣南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自觉和成熟,以富于智慧性的民俗化思考。充分认识到失去民俗传统文化品位、品性的绘画是没有生命活力的绘画。因此,我们以在民俗化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不脱离传统民俗审美意识形态下发展内在的、恒久的精神“生产力”。

    赣南民俗传统油画创作的代表之一,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锋教授,自幼受赣南民俗文化艺术的浸润和熏陶,对赣南地区民俗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擅长油画,在业务上始终专注于欧洲传统油画艺术语言的研究,勤于创作实践,其作品主要表现自己所熟悉的客家民俗风情,尤其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光色变化及鲜活的人和物状态等生活原始素材,并在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方面有所拓展。代表作品有《客乡女》、《围屋情》、《山乡细路》等。

    《客乡女》表达了赣南客乡妇女丰收后万分喜悦的淳朴心情,石磨是赣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生活器具,也是当地居民特别钟爱的日常生活用具之一,画家以夸张的创作手法利用油画颜料的特点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热闹场景,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神态、穿着都体现了赣南客家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的特色,包括头饰、衣服上的装饰花纹及样式等。既表现了自身的特点,又表现了赣南客家妇女热爱生活、奔放豪爽的形象与性格特征,最普遍的生活场景在作者的画笔下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从江锋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创作的真诚所在,他曾说过:“只有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绘画创作,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

民俗文化感想篇4

一、用当代油画抒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感悟

(1)对民间美术的喜好。在当代,不乏有些油画艺术家深深地喜爱并关注着中国的民间美术,并将之中的相关元素和内容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直接应用,不但能够提升油画创作的亮点,还促使作品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忻东旺和宫力龙的油画人物造型借鉴了民间泥塑中滑稽夸张的造型;费正的《元宵夜》借鉴了民间剪纸的色彩和造型等,这些都是油画艺术家出于对传统民俗文化中民间美术的喜爱,从而将其灵活应用到艺术创作中,有利于充分保持油画创作的活力。(2)对本土民俗活动的感悟。一般地,艺术家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其对事物的敏感度比一般人要强。因而不管其是否在本土民俗活动中有直接参与,其心理都会受到民俗活动氛围的影响,使其对生活的意义、人文关怀等关系到人生意义的问题产生新的感悟,并进一步将这些感悟表达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本土民俗活动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艺术家个体本民族的民俗;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生活的民俗。人都是带有强烈情感的个体,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人总是对自己出生和生活的地域有着强烈的感情。例如,在中国油画写实作家中,有一个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代表,那就是王宏剑,他对于中原地区民俗活动具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例如,《冬之祭》则是对当地丧葬礼仪的描述,揭示了人和土地人与土地、生命轮回的主题。又如,宫力龙的《探戈》《打台球》以及王维安的《王金庄农民的节日》等这些当代油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中,都是艺术家根据其周围的民俗活动进行创作的。(3)对异地风俗的猎奇。现实生活中,不同地理条件下人的文化环境会有所不同,人往往容易会对不同的异质文化产生好奇和向往,因而有些油画艺术家会对其身处的熟悉地区以外的生活环境或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产生好奇,从而进行深入探究实践和新鲜体验,为了提高油画的创新水平、增加作品的亮点,油画艺术家就将异地风俗体现在油画作品当中,这也是油画艺术家对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王晓明的《古尔邦节》、陈逸飞的《山地风》、刘秉江的《丝绸古韵》、韦尔申的《吉祥蒙古》等,都是在油画艺术家们受到异地风俗的感染和影响之后产生的。

二、当代油画融合传统民俗文化的意义及其展望

1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技巧与创作道路的拓展与创新

当代艺术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意识的重要体现,从架上绘画到装置、行为艺术,艺术形式在不断地更新和拓展。为此,在当今艺术多元化的年代,通过油画创作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变得十分必要且重要了。油画艺术家在创作当代油画作品的过程中,要灵活地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与作品相关的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更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民俗感情和信念,这对于当代油画创作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道路。不论在描绘方法上借鉴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有利因素,还是在题材中描述具体的民俗事物,又或者是融入民俗审美欣赏等,对于当代油画来讲,都有利于不断地拓展创作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

2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在文化发展方面,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当前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文化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这样就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或遗忘。而传统民俗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适度的保护,这样能够避免中国传统文化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因此,在当代油画的创作中合理引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让人们通过欣赏油画作品来感受民俗文化,并使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让人们在享受精神文化熏陶的同时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将大大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油画的创作中将受到广泛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因而人们更加关注和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中国的科技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迅猛,在通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与人们生活紧紧相连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应该受到重视。人们渴望用艺术的方式更好地把握生活,从而促进生活的理性又和谐。在物质生产异常发达的今天,人们对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画作品应该将地域文化的特色、时代的格调等充分与艺术家自身的独特充分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灵活地将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其中,这样会使当代油画创作受到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

三、结语

中国当代的油画创作要充分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吸取民俗文化的营养,使油画的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充分融合,用油画体现并传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样能够为油画的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加倍繁荣,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以继承和发展。

民俗文化感想篇5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四篇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是容量最丰富,而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价值,更多的体现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我们运用这样的文化模式去关照高中语文教材中四篇小说中关于民俗的描写。就会发现作家主体的地域文化的接受上所显示出来的差异。

高中语文教材四篇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是容量最丰富,最有生活底蕴的创作素材,它作为民众普遍遵循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创作主体也如同其他民众一样,始终置身于民俗的土壤之中。当作家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感受并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时,他已全身心地进入浓重的民俗的氛围之中,民俗不仅作为创作素材被感受和认知,而且作为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态、表现人类情感的形式,彻底审美情感化、艺术化了。而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价值,更多的体现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型民族及其文化性格主要强调个体的安分、中和、适度,讲究社会的礼仪、规范和秩序;酒神型民族的文化性格则与日神相对,强调文化个体的偏激、狂热,对于既定秩序表现出不拘礼法,热情冒险的挑战精神。我们运用这样的文化模式去关照高中语文教材中四篇小说中关于民俗的描写。就会发现作家主体的地域文化的接受上所显示出来的差异。

一、日神精神在《林黛玉进贾府》及《祝福》中的体现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传统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并以实践理性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也就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情感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曹雪芹和鲁迅在高中教材小说的民俗事象的描写中,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染,其创作显现出注重理性和秩序的日神型文化性格。在中国传统社会,由血缘、地缘所联系起来的家庭纽带使得宗族观念普遍存在人们的观念中,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封建宗法礼教笼罩下的民间习俗。

(一)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礼仪文化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拜见贾府中众多人物的礼仪、王熙凤接见黛玉的礼仪以及文本中三个地方分别对座次之礼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些都是一幅幅活的民俗风情画。此外,林黛玉以前常听得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以看出贾府礼节的严谨,因此林黛玉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严格持礼节,按照贾府的规矩行事。都体现了其中人物活动恪守着“礼乐治天下”的儒家文化,显示着封建贵族家庭的严谨礼制,封建家礼是封建礼教的附属物,其核心是要遵守封建道德的规范要求。而小说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是封建家庭礼仪的特殊履行者,从她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日神精神。

(二)祝福中的民俗文化

小说《祝福》中涉及到婚姻民俗、祭祀民俗、信仰禁忌民俗、社会制度民俗、服饰民俗等等。我们通过开篇祭灶的场面和结尾隆重的祝福礼仪,就可以看出,在鲁迅笔下,鲁镇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体系。在这个强大的体系中,一个又一个的封建陋习,犹如巨大的毒蜘蛛网,将祥林嫂紧紧地围困在其中,使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每一种较为成熟的民俗文化,都有较强的教化 功能和规范功能,对其俗民个体有着较强的控制能力。在民俗学看来,“民俗控制是由某些民俗事象在习俗化过程中对俗民个体施加影响,促使俗民在实践中想当然地恪守其约束,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控制力,一旦违背了这些民俗的约束,立即在俗民的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巨大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作为一种自我惩罚或超自然力的惩罚。而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正是在这封建社会规范和秩序的日神精神下走向生命的终结。鲁迅正是看到了,封建文化意识已经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民俗文化,明确的把民俗中的愚昧的封建思想进行文化批判。 转贴于

二、酒神精神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体现

写林冲在酒的作用下,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逼迫下,最终选择了造反的道路。“酒”对林冲性格的丰富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下面情节足以说明这一点。第一,林冲去草料场东边沽酒时“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盆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第二,酒足饭饱之后,沽了酒,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第三,往庙里借宿时“花枪挑了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第四,杀陆虞侯等人时(酒酣),“大喝一声”、“喝道”、“骂道”,用枪搠、用刀剜、用刀割。第五,杀人后到庄户人家(酒后)烘衣裳,赶走众人,抢酒来喝,“都走了,老爷快活吃酒”,醉倒在雪地里。这一系列情节,表现了林冲血气方刚、嫉恶如仇、桀傲不驯的反抗性格。酒赋予了林冲酒神气质。这时的酒已经超出了人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酒,实际上已经在书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更进一步地说,小说中酒文化,其精神实质和文化精髓,与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乃是一脉相承的。酒文化赋予了他的反抗精神,催生了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强化了他的叛逆性格,从而使得中国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令人回味无穷的篇章。

三、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在《边城》中的体现

而沈从文更多的受楚地文化的熏陶,表现出民间所特有的冲动、自由和随意的精神特征来。他在边城中对湘西的端午节这一民俗的描写,闪耀着酒神的精神。湘西地处偏僻,中原儒家文化对湘西影响较小,儒家封建宗法制的秩序、礼仪、规范在边城这个地方失去了渗透力。而边城中的端午节里湘西民间划龙舟的习俗,形象地再现了龙船比赛的紧张激烈场面,沈从文从急促振奋的锣鼓声中,从风驰电掣的行进速度中,以敏锐独特的审美眼光,发现了龙舟比赛中蕴含的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进而艺术地再现了独特的思想感情和主题审美创造。这一气势磅礴的民俗活动,肯定赞美了划龙船的力量之美、搏击之美,肯定了它张扬人性、张扬进取精神的特点。以及划龙舟后抓鸭子的场面,尽情的展示了原始强悍的生命激情和狂欢的生活场景。

另外,小说中的翠翠和老船夫,在他们身上还体现出了日神的内涵,翠翠是大自然之子,恬静平和,老船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摆渡生活。还有象征理性和秩序的白塔。因此,边城中在描写民间的酒神精神时,也有意识地关照了日神的秩序和理性。使端午节的狂放张扬的场面与翠翠的朦胧羞涩又内敛的爱相互糅合在一起,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朦胧忧伤并延伸

得很长的审美境界。

小说中的民俗已经不是原生态的民俗事象,它比之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现象更多地融进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审美判断,更能显示人的自由创造力。它集美学的、社会的、心理的、地域的等诸多因素于一体,已不再是单纯的民俗文化,而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因而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更生动、更鲜明、更典型,更能显示出民俗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M].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

[3] 张永.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M]上海.

民俗文化感想篇6

关键字:民俗;造型艺术;建筑装饰;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76-02

民俗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增添多样色彩,并独具特征。民俗体现着民众的审美心理,在实践过程中孕育而生,由于民俗文化产生的特定环境背景与其中蕴含的特殊审美需求使得民俗具有鲜明的特征。民俗造型艺术作为民俗事项在实践中的产物,真实的阐述着民俗文化。因而,从民俗的特征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民俗造型艺术的鲜明特征。本文将从古典园林建筑装饰图案方面具体浅析民俗造型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一、我国民俗及其相关特征

民俗是指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习俗,各种民间习俗的形成发展与社会类型、社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属农业生产型社会,民俗的形成依赖于土地和气候的现实因素。古时候的先民靠天地吃饭,从而导致人们形成了天、地、神、人共存的观念,对天、地、神异常的敬畏与崇拜,使天地观念成了中国自然崇拜观念的核心内容,并因此创作出很多的神话故事。这一核心因素不仅决定了我国民俗事项的种类,并且赋予民俗表现形式鲜明的特征。一些民俗学者对其具有的特征做了如下概括:民俗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民俗有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韵特点。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这是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是外界事物的情感化、意识化,即“自然人化”的结果,加之农耕生活在中国古代百姓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得各地区之间长期的隔绝与封闭,造成各地民俗形成过程中的差异性。民俗的实用性与神秘性特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事项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而民俗中的一部分民俗事项具有神秘的色彩,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神”、“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项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更使得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民俗具有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事项被代代传承下来,大部分民俗事项具有稳定的特征,但是一小部分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变异,民俗内容形式发生着变化,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了解民俗的本质与特征对我们深入的探讨民俗造型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民俗造型艺术是在民俗具体事项中产生,并充分的表达着民俗事项。

二、民俗文化中的造型艺术

民俗造型艺术作为艺术形态之一,指用一定的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民俗造型艺术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形象的体现着人们现实生活与审美理想的一门艺术,它在社会下层广为流传。民俗造型艺术品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当我们触摸到这些艺术品时,会深深的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民俗造型艺术是一种充满了情感和生命的意象,它是劳动人民在民俗事项活动中自主的审美创造。民俗造型艺术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杂糅着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被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交互影响。

民俗造型艺术题材多样、内容宽泛,大概包含着建筑的格局与装饰图案、区域服饰、节礼用品、多样的题材年画以及饮食礼节等等,在风格上更是多姿多彩。以剪纸的风格来看,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主;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多彩的民俗造型艺术使得民俗文化更趋于完善。它是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社会和个人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民俗造型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三、苏州古典园林中建筑装饰艺术

建筑作为百姓的居住场所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民俗事项自然充斥其中。先民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逐渐产生了在建筑装饰中运用吉祥图案能“祈福避祸”并能求得福寿与天齐的思想观念。以至无论从建筑的布局、装饰、颜色等方面的都巧妙的蕴含着深刻的民俗寓意。其中以预示吉祥如意与福寿禄的文化观念最为普遍。

苏卅l古典园林建筑在装饰上多运用的是吉祥语与吉祥图案的完美结合,多以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神话传说、民间谚语等作为装饰的主题,并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表现手法。如多运用“莲”与“连”同音、“鱼”与“余”同音、“荷”与“合”同音;鹿用其谐音“禄”、蝙蝠用其谐音“遍福”、在禄星的东西两侧放置仙鹤和梅花鹿,寓意为“六合同春”等等,也正是由于以上物品在读音上的特殊寓意,使得这些物品在园林之中随处可见。

古典园林之中不仅在装饰图案上蕴含深刻的寓意,在园林中栽植的植物中也存在着很大的讲究。园林中多栽种具有深刻寓意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等。就拿栽种的来说,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幽幽袭人的香气,而且具有“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内质,其风姿神采,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也成为陶渊明精神的象征。陶渊明嗜菊,曾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自此开创了山水式园林的样式。在沧浪亭门墙的中下枋的两侧雕刻长寿和富贵牡丹,其周围装饰着盘长、叠胜、如意等吉祥图案,寓意长寿、富贵、平安、吉祥,再如在留园的裙板木雕上就出现了陶渊明手持一支,身旁是盆景,小童在一旁兴致勃勃地赏菊。

在古典园林之中,以神话故事表达福、禄、寿寓意的题材雕刻图案也很普遍,如“八仙过海”、“八仙庆寿”、“暗八仙”“东方朔偷桃”等等,八仙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狮子林大厅的屋顶的正中就塑有八仙过海的造型,八仙各持法器,脚踏祥云。还有一个被普遍运用的题材是东方朔偷桃。东方朔本来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与长寿并不沾边,但因为他偷吃了三千年才开花结果的西王母的仙桃,而且偷吃了三次,这样算起来他可以称得上是老寿星了,因此东方朔便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长寿之祖。

从园林中建筑装饰图案来看,园主人普遍有着“祈福避祸”、求得福寿与天齐的愿望,从中能映射出先民们的普遍愿望。因此,建筑上的吉祥题材造型艺术被世世代代的延传下来,形成了人人认可的吉祥样式,慢慢便形成了大一统的建筑装饰吉祥纹样,但其故事内容、表现手法与组合方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风格与特征。通过对建筑装饰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具有的一些特征。

四、民俗造型艺术的相关特征

(一)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特征

民俗的形成总是历代相承,积久而成。民俗造型艺术的形 成也往往也是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积累而成。因而,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传承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使得民俗造型艺术大放异彩,成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人的骄傲。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看到民俗造型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变异性。民俗受到社会文化与创作者个人思想的影响,因而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下,民俗造型艺术在内容与形式上出现了差异性。就拿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八仙吉祥图案来说,它在不同的时期就有着不同的造型与形式。

(二)主观性与随意枉、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特征

民俗造型艺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处于社会的大众层面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具有朴实的性格,在民俗艺术的创作中自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审美感受,创造完全是从自己的理想、爱好和兴趣出发。这些便是民俗造型艺术形成的背景环境,也正是这一特定的背景环境使得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主观性、随意性与集体性的造型特征。此外,从民俗造型艺术形成的过程之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民俗造型艺术具有依附性与独立性的造型特征。它的形成依附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依附于人们的实用需求,社会文化与实用需求深深地影响着民俗造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但是它又同时具有独立性的特性,即美的特性。它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直感的美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色彩的运用更是贴切、直观。

(三)道德伦理性与实用性的特征

不难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呈现出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在社会文化意识与个人思想意识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之中,先民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鲜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具有强大的力量,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与个人意识,更是成为人们评判是非、区分美丑、审视善恶的准则。因而,由民众创造的民俗造型艺术也被深深烙上道德伦理的烙印。至今在一些地区建筑的门楼、牌匾、门楣上仍不难看到道德伦理与传统文化的痕迹。

从建筑装饰的造型艺术来看,大多造型装饰融吉庆与安乐的思想于其中,推而广之可以得知民俗造型艺术多产生于祈福的大环境之中。在建筑装饰中经由民间艺人创造的艺术品普遍带有吉祥含义,并具有一定避祸功能,同时可以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大多具有一个母题,相关造型装饰围绕母题而展开。由此可见,民俗造型艺术是门实用性的艺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俗造型艺术受到社会经济、个体与社会审美的影响,它是混合着社会意识、个人意识、社会审美需求与个人审美需求的一门民间艺术。

也正是由于民俗造型艺术的以上特征,民众的生活才离不开这门艺术,它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五、总结

民俗文化感想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利用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流传积累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的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孕育下,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沉淀和展现。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关注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

一、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作家在营造他所关注的艺术世界时,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将他所体验过的民俗文化、感受过的民俗风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描绘出作者心目中所期望的文本情境。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角度领悟课文内涵。

以鲁迅、老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觉悟意识的现代作家,不约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为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发展的骨架,将民俗文化穿插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现象,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1]。

无论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馆》中的北方文化,《边城》中的湘西风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当这些作品被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不能忽视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与文本研读之间的纽带关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内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视角来还原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资源是通过时间背景来表现。在对此类文章进行研读时,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现的民俗文化中有关传统时令节日的描写,从这一侧面来补充对作品主要思想与情感的理解。例如鲁迅所写的《祝福》中多处描写了全家准备“年终大典”这一场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与人们热闹准备祭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小姑在离别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的初七是指牛郎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之日;下九是指古代农历中每月十九,是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这段话展示了刘兰芝与小姑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情谊,与焦母拆散他们夫妻的所做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层次分析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鲜明形象是离不开所在时代、社会环境影响的。作者要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不光需要依靠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会借助对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描写。而在这些细节中就会渗透进许多有关民俗文化的特征,这就是将人物形象进行民俗化。一方面是对人物出场的服饰的民俗化描写,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语言中所使用的词汇进行民俗化描写。如果重视文本中的这些民俗化的资源,则能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产生很重要的指引作用,能够扩展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候的思路,以一个新鲜的文本研读视角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重从细节上去理解人物,回归文本的内涵来讨论阅读感受,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鲁迅在对民俗描写刻画的同时,始终把人物置于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中,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3]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出场的两次服饰的描写: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以及红头绳,这些都是传统民俗中的“寡妇”装扮,祥林嫂的苦难命运也就从这一细节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为之后她被禁止参与祭祀准备做了铺垫。这身装扮也成了祥林嫂在当时社会生存所背负的负担。如果教师和学生留心其中包含的这些民俗文化信息,就能从侧面更深入具体地来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茶馆》中的对白有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俗语,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老舍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就充分利用语言来显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与地域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使这些人物鲜活并真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些不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更好地解读语言背后所隐含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多渠道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民俗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而且也是深厚的文化知识的积沉。这些知识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而是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建筑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应从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对待民俗文化资源,不仅要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学生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而对学生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事实上学生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不善于发现并抓住它。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民俗文化的发现意识与欣赏能力。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寻找和体验身边的民俗文化资源。要让学生带着兴趣与好奇不断在生活中发现与积累民俗文化素材,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写作素材的积累能力。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阅读量要求,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质量水平,究其原因不仅仅集中在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精心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不知道要读什么,怎样读,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一些作文范本,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照搬照抄一些范文,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所以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在指导时不妨引进一些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目。

信息化时代,更强调个人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注重这一目标的培养。语文作为一种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更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科学能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民俗文化内容正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模仿与推崇,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节而冷漠我国传统节日就是一例。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3]民俗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一笔文化财富,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财富,要通过民俗文化来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民俗文化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18-119.

[2] 高梓梅.从民俗的视角教学鲁迅小说[J].教研天地,2004(2):48-49.

民俗文化感想篇8

一、中国民俗图案中文字的应用

在中国民俗图案当中,文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在平面设计当中,能够提供更为良好的视觉感,在设计过程中,是设计师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字的排版和变形,能够将设计的主体构想展示给大众。在民俗图案的文字的当中,包含着十分明显的艺术性与民族性特点。在平面设计中,以市场舆论为导向,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利用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在设计中提供一种产品附加值,使产品的艺术品位得到提升。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对民俗文化精神内涵进行掌握,对民俗图案中的予以内涵、造型艺术等进行把握,符合当前平面设计中的要求,从而让民俗图案能够体现出更为良好的艺术特征。例如,在民俗图案“黄金万两”的造型当中,通过对多个汉字的不同造型,将汉字作为设计元素,通过重新的组合与排列,形成一幅具有良好趣味性、寓意性的完整的图案。其具有十分生动、简洁的设计,以及独特的民族意味,具有十分成功的创意和造型,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将生动的信息传达给人们,从而对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意愿进行表达。如果设计师对于民俗图案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够了解,在设计中就难以对大量的中国民俗元素加以运用,因而就难以取得良好的平面设计效果。

二、中国民俗图案中图形的应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图形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设计相应的图形,能够产生十分良好的视觉空间感。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图形能够带给人们趣味性、灵动性、直观性的平面视觉特点。设计师在图形当中能够融入文化、情感、思想等元素。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当中,通过对中国民俗图案中图形的应用,能够带给人们更为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插图、摄影图片等方式,将中国民俗图案中的图片添加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图片中的色彩、内容等,对设计的中心思想进行表达。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无论是应用在哪一个领域,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最重要的,通过对中国民俗图案的应用,能够通过良好的图形要素的应用,能够带给人们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们的脑海当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利用图形能够直观的向人们传递平面设计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们能够快速的理解平面设计的内容和思想。不过,中国民俗图案中的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还要注重不能只对华丽、美观的设计进行追求,还应当体现出民俗图案中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民俗图案中寓意的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最为主要的作用就是向人们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因此,现代平面设计对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整体视觉效果十分重视。在设计当中,很多设计师都愿意将中国民俗图案应用其中,从而体现出良好的寓意,让人们产生新的视觉亮点,从而对平面设计中所要体现的信息进行更好的体现。在中国民俗图案当中,对于吉祥美好的寓意十分重视,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当对中国民俗图案中的寓意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应用[3]。在民俗图案中,通过精神层面能够渗透出寓意的表现形式,从而体现出对美好愿望的期许。在普通的装饰图案与民俗图案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中是否蕴涵着深刻的寓意,是否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例如,在中国梦的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对赵州桥、中国结等中国民俗图案的应用,能够对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更加充分的展现。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国民俗特案除了外观的美化之外,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也是不容忽视的。又如,在舌尖上的中国平面设计当中,将饭菜散发出的香气构造成中国传统建筑长城,从而体现处了深刻的中国特色。此外,在很多广告设计当中,设计师为了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也采用了大量的民俗图案,体现了对吉祥如意的追求。

四、结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民俗图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体现了中国数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也蕴含了十分丰富深刻的美好寓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为了更好的体现设计思想,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在设计中应用了大量丰富的民俗图案,从而取得了更为良好的设计效果。

上一篇:如何拓展旅游市场范文 下一篇: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