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民俗禁忌

时间:2022-10-19 05:22:08

[摘要]凉州地区自古以来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本文就凉州一带的特殊民间禁忌加以分析,以此认识凉州民俗的特殊性。

[关键词]凉州;民俗禁忌;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39-03

禁忌是指为避免招致惩罚,禁止同神圣、不洁或危险的事物接近,而形成的非理性和缺乏任何验证而区别于法律的禁制。它属于风俗习惯的范畴,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是一个社区内共同的文化现象。作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禁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凝结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反映着社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以及民族、时代的精神文化指向。日常生活中,亦有许多禁忌,其中无论是属于信仰的,还是属于感情道德的,更多的是心灵寄托的信仰,对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由于凉州地区自古以来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现就凉州一带的民间禁忌加以简述。

一、贴门神禁忌

“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回春方百花。”人们为了欢度春节,除了贴春联外,贴门神这一习俗也由来已久。但在凉州某一村庄的汪氏家族却偏偏不贴门神,根据资料和传说记载,汪氏家族的远祖汪华仁(又说汪华、汪达)为唐朝显官,被封为越国公,为第三等爵,位次郡王,而在郡主之上,官至高位,职大权重。唐朝大将秦琼、敬德亦为朝廷命官,但较之越国公却职小权轻,虽被李世民指为镇宅护院的门神,但较之越国公却官低一品。加之汪氏家族后裔支持朝廷,效忠皇帝,为当时名门望族,所以,汪氏家族就不需要秦琼、敬德看家护院。违反此禁忌的汪氏子孙被视为大逆不道。

二、生孩子禁忌

“娃娃生到娘家里,衣胞子挂到梁花里(梁上)。”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往往把女子视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旦嫁出去以后就是男方家的人。所以,回来探亲可以,但是在姑娘怀孕以后绝不能把孩子生在娘家,否则就会招致娘家不顺,甚至家道败落。万一发生类似的事情就把衣胞(胎)放在梁上,禳解由此带来的灾祸。那么为什么娘家特别忌讳姑娘在家里生孩子呢?如前所述,嫁出去的姑娘已从他姓,娘家里生孩子万一出现危险,父母不愿意承担责任,一旦出现危险,让男子无后嗣,其罪大矣;其二主要是当时世人视女人的羊水为不洁之物,如果是羊水破了以后生孩子会使家中污秽不堪,要么玷污祖先,要么冒犯神灵,这样会给娘家招来灾祸。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就通过虔诚的态度祈求祖先或神灵的保佑,甚至通过巫术手段求得禳解。

三、婚丧禁忌

(一)娶亲禁忌

据说新娘来时有邪恶之神,当新娘进门时不要对着新娘,必须侧立而迎,等放过鞭炮后才能簇拥而入。恰恰相反,如果在路上能碰到棺材就很吉祥,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中“材”即财也。

在娶亲的时候,忌讳用骡子。因为骡子是马与驴的杂交品种,没有生育功能,一般不用来娶亲,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在骡子的头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据老人的说法,系上红布条的骡子就会有变异性,这样就可以娶亲了。

(二)服丧禁忌

按中国传统礼俗,服丧期1~3年。服丧期间,不得操办喜事或其他喜庆活动,也不能去参加其他喜庆活动;不允许穿红色或鲜艳颜色的衣服,原定的婚期要推迟一年。但有一种情况例外,这就是“孝里服”。这种情况一般是男子家中贫穷,无力支付昂贵的彩礼钱或者是担心女方会变心而采取的一种速成方式。这种婚礼首先在未发丧时先将女子娶进门来,然后行完婚礼,脱掉婚服,换上丧服再发丧。男方家于迎娶时不放鞭炮、不挂红、不拜祖先,其余同正常婚礼仪式一样。女方家完全按照正常嫁娶仪式,也可放炮挂红,请客与一般婚嫁仪式相同。

(三)寿衣禁忌

在凉州一带,寿衣整套服装不能有钮扣,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而钮子有“扭子”之意,也就是对儿子不利,所以,不能缝纽扣。在民间习俗里,死者穿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人们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绸子,绸子谐音“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在古浪一带,寿衣料一般用红绸子,据说人在生前都不同程度地干过错事,到阴间当阎王惩罚时首先要脱掉衣服,穿上红绸子后,那些小鬼以为是脱到肉上,故可以避免重罚。如果死者是男性要穿黑色布鞋,是女性要穿蓝色布鞋。寿衣是传统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去世时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这样便于逝者认祖归宗。

另外,人去世后严禁穿皮衣或带有皮子的衣服,据说若这样来世就会变成野兽。民间为什么会有如此禁忌?因为 “在以为万物处于混沌一篇之中的宇宙观和同形的自然观的笼罩下,在一方面是巫术观念所赖以产生,另一方面又正是巫术观念所培养了的幻觉的心理基础上,人们并不特别留恋于人生。流传至今的一些最古老的民间故事,常常表明当时的人们甚至希望死后或生前能变成他们以为强大的某种动物”。[1]巫术、神话思想的巨大身影笼罩了相当久远的历史时期。然而与此同时,人的意识渐渐觉醒,以致最终突破了同形的状态。所以,一旦图腾观念日渐淡漠,甚至消失后,变成动物的想法已经成为昨日黄花,加之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肉体仅仅是灵魂的一种短暂的储囊,灵魂带上了自己行动的锁链,并生活过去行为的果实……那些仅仅被自己控制的灵魂则重新获得人的形体,最后,陷入邪恶的黑暗之中的灵魂则降至动物的等级”。[2]于是为了成为堂堂正正的人便不希望来世会变为兽,人对自我的重视越来越重要。可见这种在人死后灵魂能够变兽的学说,在远古人看来十分合理,但对现代的人来说是非常荒谬的。

四、生产禁忌

关于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称之“月内”的史料记载是产后必须的仪式。坐月子是协助产妇顺利度过人生转折,因为婴儿产出让女性的身体、生活、家庭地位有所改变。如在“月房”门上方要系一条红布条,以防外人进入。按照当地的说法,外人来时身上带有邪气,这样会给产妇和小孩带来晦气。系一条红布条除提醒陌生人切勿擅入,也可起到避邪的作用。同时,坐月子期间禁止孕妇进入,据说会把产妇的奶“踩掉”。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进入的孕妇要到自己家里做一碗带汤的面片送给产妇,以便把“踩掉”的奶还给产妇。“这些标志实际是一种巫术手段,倍以求吉桂邪,为母子带来福音。”[3]

五、日常生活禁忌

(一)蒸馒头时忌外人入厨房

据说蒸馒头时如果遇上别人进来,“汽漏水”(蒸汽)会使馒头变得又硬又丑。其实馒头的好坏跟原料、火候等有关,至于人进来这一说法则无科学依据,但作为一种民间禁忌,人们一直奉行这一原则,尤其在蒸用于祭祀的馒头或春节用的馒头时更时如此。前者恐怕是害怕别人进来会亵渎祖先,而后者除去害怕亵渎神灵,还有害怕闲聊会心骛旁及影响火候。另外,蒸馒头用的发面一般不借别人,若有人借走,必须在发完面后仍以同样大小还给主人,否则在主人看来自己的发面财就会失掉。

(二)禁用抹布擦脸

根据接触律的巫术原则,一旦用抹布擦脸就会把抹布上的污垢传递给人,这样会使脸皮变厚而不知羞耻。现在禁忌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

(三)炒麦子禁忌

在农耕社会中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看得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便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世俗规范禁忌,而正月不炒麦子即是一例。人们认为若有人违反了这种禁忌,来年就会天气大旱、颗粒无收,所以,一直遵守着这一世俗的禁忌。

六、发须禁忌

在凉州一带,当父母去世后,孝子的在100天之内不得理发、刮脸,谓之“绣头”,其中的信仰就像任骋先生所分析的那样,可能是因为发须受之父母,所以,不在先辈亡故时抛弃,以示孝敬之心以及哀痛、思念之情;也有人说是追忆故人悲伤感怀,不思整理容颜,以表明孝心。

七、胎发禁忌

解放前在凉州一带,因为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许多小孩生下就夭折,于是在新生的小儿头前脑后留一撮头发,当地人称“拉毛子”,以示“前面拉住,后面拽住,永立人间,长命百岁”,一般到12岁才剃光。据说这样小孩可长命百岁。

八、动物禁忌

(一)忌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在凉州一带,人们认为雌鸡如果司晨打鸣,或者雄鸡天一黑就打鸣,则极为不祥。《尚书・牧誓》曾作过这样的记载:“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意为若雌鸡在清晨打鸣,家里将会死人。人们还相信,公鸡若打鸣过早,亦凶不吉。母鸡下蛋则是天经地义,而公鸡下蛋则被视为不吉,在凉州一带公鸡下的蛋叫“铁蛋”(意即不能孵小鸡的蛋),于是就产生了“公鸡下蛋我亲眼见,沙锅子捣蒜捣不烂”的笑谈之词。

(二)乌鸦叫丧

乌鸦在民间被视为不祥之鸟。自古以来,乌鸦备受世人厌恶。凉州民间坚信,若早晨起床后听到乌鸦之鸣则为不吉,若乌鸦在房顶飞行,则此宅主凶,也有可能死人。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中把那些爱说闲话或不祥之语的人叫“乌鸦嘴”。由此可见人们对乌鸦的憎恶。

九、树木禁忌

正如弗雷泽在《金枝》一书所分析的那样,作为树的精灵所能运用的能力都在树身上表现出来,它具有树神的能力。树木是被看作有生命的精灵,它能够行云降雨,使阳光普照、六畜兴旺;同时,树木被看作与人同形或者实际上被看作化为人身的树神。对枝繁叶茂的大树、古树,人们常常认为是仙家的藏身之所,对此有许多禁忌。至于桃、柏、槐等树种更被视为神树,丝毫不能亵渎。对这些大树,一不能污言秽语相加,二不能砍伐。

在对树种的选择及种植处所方面,亦有禁忌。比如不能栽种杏树与梨树,因为有些地方方言把“杏”读作“横”,据说会把人“横住”,意即不利之意

榆木虽然材质优良、纹理细致、坚硬耐用、为制作家具的上好材料,但终因其条理不顺和“榆”与“愚”音近,木质顽硬而受到民间的摒弃。凉州民间有“榆木疙瘩”或“榆木脑袋”之说,故而世人惟恐下辈人不聪明、不知理,心理深处排斥用该木种制作的结婚家具或棺材。《宋书・符瑞志下》中记载:“琅邪费有榆木,异根连理,相去四尺九寸。”《魏书・桓帝纪》中记载:“帝曾中蛊,呕吐之地仍生榆木。 参合陂土无榆树,故世人异之。”

以上这些民俗,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有一些已经不存在了。这些习俗是一些事物及现象约定习俗的传承、禁止和忌讳,缘于迷信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这些禁忌是历史的产物,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思想观念。对于类似的民俗活动,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崇神信鬼的迷信活动,应该认识到其传承对于民族历史和心理的研究具有保留参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钟陵.中古前期的心理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1.

[2]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6.

[3]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216.

上一篇:藏区传统回族婚俗研究 下一篇:建国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