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民俗“秋赛会”

时间:2022-06-19 04:08:09

浙江遂昌县建县于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是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山区小县,乡风淳朴、人才辈出,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曾在遂昌担任5年多的知县。任期内,他经常深入乡野,与民同乐,使得本来就能歌善戏的遂昌乡民更加乐于参加民间乡俗活动。县城西乡石练镇一带的庙会,就是在明万历年间发展起来的民间庙会,名曰“秋赛会”。由于时值农历七月,当地民间称之为“七月会”。近几年,随着汤显祖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与之密切相关的“秋赛会”也在它的发祥地――遂昌石练镇悄然兴起。

关于“七月会”的起源,民间和相关的资料有好几种记载,但基本的说法都围绕着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古时,蔡氏兄弟24人居此,在山中伐木,有仙人指点他们,悬崖下的山洞里有24把金椅子,坐上了就可以成仙,他们跳下山洞后都成了神仙。山民为这些保护神建起了神庙。神庙高大壮观,每逢立秋后第一个“辰”(百姓称“龙”)日举行祭祀,渐成庙会。其中,最大庙会就是石练的“秋赛会”。

庙会由石练16个坦(当地的村落单位名称,大的坦包括两三个村子,小的坦只有一个村子)轮番值年。届时,抬一尊木雕的蔡王圣像出巡,巡遍黄皮、苏村、石练等16个村坦。神像每村坦驻一夜,演一夜戏,会期长达20天,形成了独特的庙会习俗。

“戒斋”是庙会前的准备。16个村轮任值首。值年头坦,在会前的半个月,全村要戒斋,直到蔡王出殿为止。此外,值年理事要统计全村的人丁,确定定甲旗数字,撮认祭品分派到户:检查仪仗队用具;招聘梨园名班;培训锣鼓队和“十番”乐队。同时,值年村里的群众还得每人办一套新衣,并准备会期吃食,以飨宾客。

“蔡王出巡”是庙会高潮。自立秋后第一个“辰”(龙)日为蔡王出庙日期,日巡一坦,上午仪仗游行,佛座至坦,响铳齐鸣,戏班演员登台“叠八仙”庆贺,下午及夜晚演戏娱神,观者如潮。“蔡王出巡”仪式隆重,热闹非凡,把整个庙会的庆典推向高潮。仪仗队伍前有响铳开道,锣鼓喧天,旌旗簇拥,特别是“十番”乐队的演奏在整个队伍中显得十分突出,笙歌悠扬悦耳。接着有抬阁,继以鼓乐、仙轿、佛龛、掌肩、八卦旗、七星旗等等。神像所到之处,各坦祭亭贴新联、挂宫灯、披彩布横额,燃烛焚香,鸣炮迎之。佛座前,摆祭桌,陈列着二十四碗、二十四碟的祭品,还有五谷精制的工艺品,家家户户宾朋相聚,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玄沙庙”演戏酬神,是庙会的余兴。“蔡王出巡”历经十坦之后,要举行归庙仪式。归庙后,在“玄沙古庙”演戏三夜。一年一度的七月会渐入尾声。

庙会期间,远近亲友即来赶会,阡陌道路,人流接踵,晚间看戏,欢情倍增。商贾走贩毕至,贸易十分活跃。

在送神迎神的队伍中,各村坦都会拿出本村的看家本领,组成既有特色又有看点的仪式组合,各村分别有舞龙、锣鼓、十番乐队、旌旗、马灯、茶楼耍、抬阁等等,煞是壮观。

“秋赛会”风风雨雨走过400多个春秋,后世的民众不断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信仰、愿望和理想赋予它,使“秋赛会”形式在延续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异。

到了2001年,沉睡70多年之久的石练“秋赛会”终于又活跃起来。2004年遂昌县对重点文化资源进行了挖掘整理,沉寂多年的“秋赛会”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现在每年民众都自发地举办,而且,规模不减。民俗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秋赛会”民俗是民众集体的创造,在“秋赛会”上很有特色的石练“十番”的形成与发展,与汤显祖有密切的联系。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任遂昌知县五年多,他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公余之暇和诸生讲德问学,邀好友诗酒唱和,并一直在收集素材,构思传奇,为“抛冠”后的惊世之作《牡丹亭》积累了创作的养分。同时,他还积极推进昆曲在遂昌的传播,当地群众传习昆曲,把昆曲演奏运用于民间喜庆活动之中。石练“秋赛会”的迎神活动采用了这种形式,石练“十番”由此而形成,而且石练“十番”作为“秋赛会”迎神活动的重要内容,一直延续了下来。新近,该县县委、县政府又拨出2万元专款,以夯实石练十番艺术的基础。县文化部门制订了《石练十番开发利用工作方案》,拟订了石练十番今后的发展方向。宣传、文化、旅游等各部门联合,给予资金等多方面支持。目前,石练十番民间演奏队伍,已能演奏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游园》《数花》《皂罗袍》《折柳》等多个曲目。

上一篇:文萃 第4期 下一篇:The Journalist Who Braves Dangers and B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