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失语”

时间:2022-10-18 09:30:48

民俗文化“失语”

摘 要:主流意识形态改变了民俗主题公园的立意初衷,民俗元素的病态嵌入,使其成为具有病变表征的游离于地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之外的民俗符号综合体。整体构架的形散,造成的后果是作为核心要素的民俗文化的功能丧失,民俗主题公园成了形神俱失的皮囊。它正沿着“畸形”轨迹盲目探索着。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主题公园;“失语”;异变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它是社会中下层民众共同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及生产劳作规律的外化反应,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文化认同及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民俗主题公园正是民俗连续体传衍至当代加入的新元素。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民俗文化村建成开放至今,民俗主题公园已有30余载的发展历程,它已成为改善民众旅游体验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经济客体。然而民俗文化千百年的传承所积淀的深厚底蕴,绝非民俗主题公园如此短暂历程所能深刻展现出来的。受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强弱;投资者利益导向;大众低位的审美观等因素影响,民俗主题公园正以民俗元素的病态嵌入方式构筑着一个地区以民俗促经济的“宏伟蓝图”。

民俗元素在民俗主题公园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一、 同质性元素的非均衡选择

“人们要求环境张力的紧张,是其在有序平庸生活中的自我激励与反抗。”②游客离开原生环境到民俗主题公园中感知体验正是受其特有地域文化原始张力的吸引。然而游客对某地民俗的了解多是通过对流行性、符号化的大众民俗元素既存联想经验获得。投资方为了迎合游客的“联想”,在民俗元素的选取上倾向于社会认知度高、易于商业化操作且视听感官刺激强烈的成分。使其被贴上隐性的“主流”与“非主流”的标签。

笔者在咸阳礼泉县袁家民俗村实地走访中对这种不均衡的选取方式深有感触。秦腔和弦板腔在2006年同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艺术表演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在此境遇却天差地壤。由本村所属的袁家投资公司出资修建的人民剧团是集秦腔演员日常训练、生活食宿、专业演出于一体的独立秦腔文化空间。秦腔剧团有剧员几十人,袁家投资公司定期从咸阳、西安等地聘请秦腔表演艺术家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现已成为一支专业素养高且颇具影响力的秦腔剧团。随着影响的加大,周边县市乃至河南、甘肃等二、三级客源市场的演出订单纷至沓来,剧团可以获取可观的演出费用来维持剧员的生计及正常运作。而弦板腔在村中则呈现“失语”的状态,展演空间仅十数尺的简易、破旧的露天台架;区位条件差,远离游客视线焦点,不易被感知。据年逾七十的弦板腔演奏者描述:弦板腔原是一种皮影和戏曲共时性表演的戏曲形式,但受空间所限,皮影道具无法正常摆放,只好忍痛弃之。且由于经费不足,除三位古稀之年的老者外再无他人热衷于弦板腔“事业”。

这种脱节式的应用造成民俗的极化,正极的“主流”民俗事项因过渡商业操作将丧失更多民俗性,而负极的“非主流”民俗事项则错失文化再生产的二次发展机遇,以古董的姿态沉寂下去。民俗元素在民俗主题公园中共融共生、相互因应的整体架构被拆离。

二、 原生态复合元素的“单元式”移植表达

民俗主题公园多是异地、集中式的场所化形式,这就决定了民俗元素的选取是象征性强、感知度高的符号化、片段式。一处园区往往包含多个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如深圳民俗文化村仅20多万平方米就囊括了中华大地22个民族的民俗事项,真可谓咫尺千里,蔚为大观。然而民俗旅游的火热使得民俗主题公园形成恶性竞争:完整民俗片面化;多样族群文化程式化;神圣民俗活动娱乐化等扭曲、异化民俗文化的“伪民俗”充斥其中,误导着游客的审美观、价值观。如“泼水节本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当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挑上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健康、幸福,预示着一年的吉祥幸福。”③而在深圳民俗文化村只截取其最热闹的片段,游客在泼水广场尽情狂欢,深蕴其中的吉祥寓意、社会环境结构、文化底蕴却无人过问。

这种娱乐化的异变表达一方面误导了游客对异族文化的传统认知,造成对原生民俗文化的错误解读;另一方面割裂了民俗演员的族群认同,他们开始怀疑原生民俗在当今社会是否仍有价值,文化认同开始动摇,民俗的群众根基也就岌岌可危。这种受利益“唆使”的异变截取方式是一种武断的短视之举,不利于民俗主题公园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布局贪大、点景贪多”导致园区民俗环境缺少韵致

“点景贪多,便少韵致。布局贪大,便少佳趣。”④我国古典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用自适其适的客观理性态度处理园林的基址选择、空间构架、平面布局以及山水、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的组合配置关系,运用虚实相衬、收放交替、抑扬合宜、因借互妙的艺术手法营造咫尺之地蕴千倾之境的园林意象。

反观当下,民俗主题公园尚大、重威之风盛行,民俗元素在空旷的背景下变成了相互割裂、独立的孤品,已不是民众共同生活经历、情感认知、思想意识的整体再现。如开封清明上河园,全园占地600亩,其中琼楼玉宇连属;密林茂竹葱郁;虹桥卧波如练。更有王员外招婿、宋氏民俗婚礼、气功等二十多项固定表演节目,其营造的氛围可谓绮丽宏大。而这恰与民俗淡雅、质朴、古拙的民间性、乡土味相悖。面积的疏旷必然造成民俗事项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分散,游客在各处民俗景点间的无意视觉空间相应增大,造成感知的间歇性,无法完整、深刻的对民俗事项进行系统性体验感受。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短暂体验,民俗文化深厚底蕴、悠长韵意难以触及。

[结语]:独断和抽象的决策酿成的后果是民俗性的沦丧,一处好的民俗主题公园的构建应始于对既存条件及机遇的综合认识与把控。用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与民俗和“当下社会环境相关的历史和功能相关的知识训教过的眼睛和意识去审视问题。”⑤引导其走向健康理性的正轨。

参考文献:

①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页;

② 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艺术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15页;

③ 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④ 陈从周《惟有园林》[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83页;

⑤ (加)艾伦.卡尔松著《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3月,第82页。

上一篇:探析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 下一篇: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