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2 17:37:25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管理伦理 研究综述

一、课堂伦理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作为当代最早专心致力于教师职业的代表人物,师德精神依旧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学者们阐述了各自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管理的复杂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可能发生诸多教师想象不到的突发事件,需要教师着手进行解决,远非人们想的那样简单,而是充满挑战,这就是课堂管理的复杂性。课堂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在整个课堂空间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而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课堂管理不可能只是刚性的、效率最大化的,课堂管理应该是道德的、伦理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可能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管理”。引介到课堂管理过程中,课堂管理不可能仅仅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或艺术的活动,课堂管理必须具有教育意义,富含伦理价值。

(二)伦理对课堂管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管理不仅仅是遵守成人而形成的游戏规则,道德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对处理某些课堂管理事件更有效,更合乎动态变化课堂的需求。伦理管理可以进行全域性覆盖,它的力量可以伸张到课堂管理的心理、行为的各个方面,促使单纯的技术管理充满伦理性、教育性。道德管理将谋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契合点,维护管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从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升管理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伦理道德可以帮助解决课堂管理实践中的道德两难和道德困境。总之,课堂管理伦理将顺应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变化,变管制规训为主转向服务课堂主体为主,凸显教育的价值性和生动性,师生在新的管理理念下获得教育的重生。

有“内圣而外王”的社会与主体双重价值。

二、课堂伦理管理的内容

(一)课堂制度管理伦理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老师借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认为,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指向制度的设置合乎道德性、伦理性;伦理制度化是将人们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经过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度化,形成制度规范。如同《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一文中,郅老师指出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应合乎道德性,包含两个方面: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本身应合乎德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不仅表现它运作的有效性上,而且表现在它的性质的先进性上”。规章制度本身所体现的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是衡量规章制度性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规章制度要真正保持先进性,必须要做到其中所蕴涵的道德的先进性。如尼布尔在《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一文中指出,社会道德失范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正当性有问题,导致人们的认知模式出现偏差,因为“制度为个人行为提供了一种激励系统,同时它还为个人提供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和认知模式,个人按照制度指引的方向和确定的范围出选择”。

(二)课堂管理理念的伦理

在当代,关于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管理理念伦理的研究文献发表得比较多,这些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而课堂伦理主要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且常常发生在交往密切的课堂,所以,需要研究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伦理理念和行为,伦理精神和道德的渗透也主要是发生在课堂这一微观层面。

三、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对于如何提升课堂管理伦理,郅庭瑾老师认为:课堂管理伦理的实现,一方面首先需要教师本身打破教师中心的传统思维,转变管理方式,具体方式包括,建立教师课堂管理的管理准则、引进家长会的监督机制、实施教育失当责任制度,必要时可以采用法律强制手段。另两位学者从教师内在伦理精神的角度指出,当代教师应追求的课堂管理的伦理诉求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和而不同的学生管理、情理相容的课程管理、以及宽严有度的精神环境管理。此外郅庭瑾《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一文中指出: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应合乎道德性,用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制定制度、生成制度,促使制度本身也成为道德课堂构建的一项重要资源;课堂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应合乎道德,在合乎道德的规章制度执行中,应蕴涵着合理、平等、自主的精神,不在把关注的“视点”放在对人的控制与“规训”上,而是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环节。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到伦理管理日益成为课堂管理未来趋向。当前有众多的研究者在研究伦理管理,实践层面包括一线学科教师、基层学校管理者;理论层面包括各高校教育论理学专业研究人员。虽然他们各自所处的研究情境不同,但是进行的这些实践和研究,将对这门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教师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伦理学的发展相比,当代不仅缺乏学科体系,而且在实证研究上缺乏数据,伦理管理分别在教师和学生在行为、心理、认知、价值取向上和传统管理相比,发生何种变化仍处于思辨阶段。当代的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应立足于本土情境,同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李剑(1984.2-)南昌理工学院,籍贯,湖南,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方向。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篇2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成立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为组员,整个引进过程在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长期以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只负责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参与实验带教;而课程授课教师只负责实验课带教工作,不参与实验课的准备,这种方式无疑加大了带教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的难度,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种形式的集体学习和交流,增强了实验人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使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更好地衔接。带教教师参与实验室准备工作针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实验技术和实际操作为基本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规定专业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工作,时间由半年到一年不等。专业教师要参加实验室的常规工作,包括各课程的实验预示、实验准备、实验课带教、开放实验室项目的确立、综合性实验方案的拟订等。通过参加实验室的工作,各位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也能从中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建立实验教学队伍考核机制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学院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生物技术实验室承担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均须参加考核。考核以闭卷考试及现场操作的形式进行,各位教师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把此次考核作为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考核成绩将存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大力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我校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月,是一个承担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综合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经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场地条件和实验仪器。但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现有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2010年开始,实验室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场所,新增加了1个发酵室、1个细胞培养室、1个微生物培养室和1个实验准备室,现有实验面积近1500平方米;2011年,实验室在原有超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机械搅拌玻璃发酵罐、生物发酵与提取系统、高速逆流色谱等高档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与山东省财政厅共同投资近300万元购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大批大型实验仪器,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做好制度的落实工作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尽量做到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自2006年实验室组建开始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内容包括实验室人员日常管理规定、实验物品管理规定、实验仪器使用管理规定等。另外,根据日常工作需要,我们又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分册,比如实验室涉及有毒微生物的保存、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以及水、电、气等危险因素的应急预案;对于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物品管理,包括平时实验药品的损耗情况、大型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我们引入了相关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对实验室各项制度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室各项工作也将日新月异。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如果疏于管理极易出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等重大安全事故,为了科学、有效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验室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增补、修订和完善,如重新修订《危险化学品及有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和《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新增《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多项内容。这些制度为顺利完成实验、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提供了保障。千方百计做好实验室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由实验室主任监督其全面落实情况,对于出现的违章情况报生物科学学院办公室处理;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对于安全管理制度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等重要规定,应张贴在实验室明显易见的地方,严格执行,相互监督,不得违章。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生物技术实验室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完善了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篇3

一、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

教师教学常规主要是: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实验,考试,教学研究等。

(一)备课。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通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资源开发充分,教材钻研透彻,主体地位突出,教法合理有效,过程设计缜密,教案规范完整。

(二)教案。教案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教学步骤,练习反馈,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青年教师应备详细教案,重在规范。中青年教师应有教案,重在创新。

(三)上课。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实验操作正确熟练。严格按学校课表上课,不得擅自调课、停课,不得擅自推销教辅资料,准时上下课,并举行必要的仪式;上课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四)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及时反馈,方法有效。

(五)考试。考试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期中,期末考试时,监考老师考前15分钟领取试卷,考前5分钟进考场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开卷和结束。监考时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不的擅自离开考场,杜绝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考试结束时认真清点并整理试卷,如实填好考场记录。

(六)教研。教学研究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关注教学问题,强化教学设计,立足教学行动,重视教学反思,优化成果表达。

(七)学生学习常规管理要求。学生学习常规管理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常规主要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实验,考试等方面组成。学校要通过这些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 部分学校在常规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无教学常规检查的具体措施,不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或进行了检查,但没有检查记录,不能够同教师的考核考评挂钩,未能对教师做好常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二)部分学校领导不熟悉教育规律,没有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更不懂素质教育对如何进行学校管理有哪些要求,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还在使用60年代、80年的方法管理学校,对教师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采取激励措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运用,不加强自我学习,更新知识,无魄力,无改革创新精神,致使学校管理混乱,教学质量提高缓慢。

(三)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规章制度,但不能很好执行。教育局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师考勤、如何上好课、备好课,如何进行继续教育,如何开展校本培训等都有明确要求。但部分学校对这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不按规章制度执行,或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对自己有利的规章制度执行,对约束自己的规章制度肆意进行曲解,没有把规章制度当做“带电的高压线”,造成学校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的状况。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应做到的几个方面

(一)各学校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对常规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细则内容要具体、详细,利于操作。也可用赋分的形式,根据每项内容的难易程度,所用时间的多少赋予一定的分数,用量化的形式考核考评每位教师。各学校要将教学常规管理检查细则在4月30日前报教育局教研中心。

(二)各学校必须成立教学常规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为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并对领导小组成员的检查工作进行分工,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三)各学校每学期至少对本学校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进行2次检查。各乡镇场中心校每学期至少对所管辖的学校进行2次教学常规管理检查。检查的方式为查看教师的教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听课等实地查看形式。

(四)各学校必须有对教师教学常规管理检查记录,记录内容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考评的主要依据。各中心校必须有对所辖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检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检查时间,检查方式,检查内容,评定分数,存在的问题,要求整改的内容,整改完成的时间等。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篇4

对学生开展隐性课程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用学生周围的环境文化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如在校园大量种植花草树木,打造有益于学习的幽静环境,在校园、教室等地方张贴孔子画像、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从文化上展开隐性课程的潜在教育。在这样的校园人文环境下,展开中学生物隐性课程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

中学学校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人文环境的塑造等都有积极作用,主要是用于管理整个学校[4]。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因此,大多中学校园都制定了如《中学生手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用于对学校进行良好的管理。这些制度对于学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没有让学校的主体学生参与整个制定过程,学校以规范性和科学性为主,忽略了制度颁布后的可行性。所以,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的规章制度,更利于学生学习习惯、态度的培养。同时,在制定学校规章管理制度时,还应该将隐性课程教学内容纳入考量,将中学生物隐性课程内容,如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公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都用不同的方式在各个校园规章制度中有所体现,为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教学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3教学管理方式灵活多样

中学生物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与人类社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它在日常生活中各处都有一定的体现,如平常关注的医疗保健,环境保护,饮食生活习惯等。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办黑板报,开展专家讲座,社会调查等各种活动,加强学生对生物隐性课程的参与,《某校园植物物种的调查和统计》以及《中学生高度近视比例调查分析》等都是学生参与的学校举办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通过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灵活的活动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还大大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共同完成国家大纲上的中学生物教学目标。

4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学校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讲除了知识讲授的学者外,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曾经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5]。”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从日常生活细节上对学生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志向、理想、情操等正确形成。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足够关注,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共同促进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

5结语

中学生物隐性课程既是独立课程,又与显性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开展隐性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篇5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port; library; Hidden curriculum

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当代快速前进步伐,有效提高我国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体育院校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具有深远的意义。社会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都要求当今体育院校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模式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而课程改革是体育院校高等教育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经之路。在体育院校教学大纲中,除了要实施明文规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规定课程(显性课程)教育外,也应该发挥各种隐性课程在院校教育中的作用。体育院校图书馆是体育院校规划中的基本内容,体育院校图书馆不仅包括各种体育运动技术、体育文化知识及其他人文学科知识,还建设有独具特色的场馆建筑及拥有馆员的日常管理,是体育院校实施隐性课程教育的最佳媒介。体育院校图书馆要想更有效地开展隐性课程教育,就要从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等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图书馆隐性课程功能的实现策略。

1体育院校图书馆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

体育院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体育院校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图书馆的建筑实体、馆内设置、图书馆周围的绿地草坪,及图书馆藏有的古今书籍和资料检索机器等。第一,体育院校图书馆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整体设置。这主要包括图书馆周围的花草树木、走廊流水、铜像雕塑及图书馆大厅和室内的花盆放置、书架分区等。总之,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整体外观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日常学习读书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要展现出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气息(民族传统体育的收敛自持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外向张扬)和体育教育理念(终身体育和体育育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其身边经常见到的所有事物,对于其思想品格的定型有着重大作用。〔1〕体育院校的学生长期在设置合理和环境优美的图书馆里学习,自然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其思想境界和人文修养。第二,体育院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的整合。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料作为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辅助工具,其建设应该按照各体育院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教学计划而定,并根据本校图书馆历史沿革和学术科研发展需要做出统一的部署,制定图书文献检索和借入借出机制,形成有特色的体育院校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料管理体系和流通体系。图书文献资源的配置是体育院校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更是图书馆实现隐性课程教育的物质前提,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的图书资料管理、检索技术的投入使用,体育院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管理也逐渐走向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因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料建设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最先进的图文资料管理技术,并根据本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文献资料管理和检索体系,从而为实现体育院校图书馆的隐性课程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2体育院校图书馆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

规章制度是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所有管理人员和学生必须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行动指南,目的是使图书馆为更好地发挥其辅助体育教学和教书育人功能而根据体育院校的特点制定的有关图书借阅、资料查询等方面的硬性规定。〔2〕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各种章程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读者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图书馆图书流通惯例、学生读者行为规范及图书馆文化理念等,不仅对图书馆所有人员(包括管理者和借阅者)有着强制性意义,同时也能够通过长期的外在强制性约束使管理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意识,因而这种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力。为此,体育院校图书馆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主要有如下所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体育院校图书馆在制定各种约束机制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原则,以全体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读者利益的最大实现为根本目标,以辅助体育教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为办馆灵魂。因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和所有师生在图书资料检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使所有师生容易理解和自愿遵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定期发放调查问卷等,研究分析所制定制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探索出更好更完善的图书馆规章制度做好规划。第二,体育院校图书馆在制定规章制度之时,还应该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引进其他体育院校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既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探索合理的图书馆制度和行为规范,又要借鉴其他体育院校比较成熟和开展较好并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从而增强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只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够发挥图书馆在体育院校教育中的教学辅助作用,也才能够通过初期的强制执行和管理人员的带头执行进而得到广大师生读者的观念认同,并自觉遵守和维护规章制度。体育院校图书馆作为其开展体育教育和贯彻教育理念的基本的隐性课程资源,对于各个体育专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的发挥并将有益于全体师生的人生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3体育院校图书馆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策略

体育院校图书管理人员作为图书馆隐性课程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人,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够对隐性课程效果的达成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院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深刻挖掘隐性课程的内涵并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认真执行,并适时改进,主动探索为师生读者提供最便捷的资料检索和最舒心的服务途径。首先,体育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不断补充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根据体育院校师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3〕其次,营造一个活泼民主、自由健康的图书馆读书氛围也是图书馆发挥隐性课程功能的题中之意。因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实施各种鼓励措施,用高尚的精神感染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再次,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性。读者在图书馆学习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进度挑选不同的学习材料和书籍文献。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借助暗示、感染等方式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最后,体育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应该时刻注意锻炼自己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有着扎实的信息检索、图书分类等基本技术,做好教师和学生开启知识资料库的引路人,从而实现体育院校图书馆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功能。

4结语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篇6

学校章程不是新生事物

学校章程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但在我国并不是一件新生事物。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开始在我国设立教会学校,学校章程也随之传入。

1836年,马礼逊教育协会在广州美国商馆成立,并通过了《马礼逊教育协会章程》。其中的“附则”部分,对筹建中的马礼逊学校有关学生、教师和课业的原则说明,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制定的第一个具有中小学章程性质的文件。后来,中国人自办的许多近代学校,也陆续制定了学校章程:1895年,盛宣怀创办了天津中西学堂的二等学堂,其《二等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的中等学校章程;1896年,钟天纬创办了上海三等公学,其《上海三等公学总章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学章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12年至1913年,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课程标准》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文件。这两种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较为系统地规范了中小学管理,为我国近代学校章程的制定提供了有效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视了学校的办学自,从而忽视了学校章程的制定和实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学校办学自问题逐渐成为议题。在1995年《教育法》颁布之时,国家教委就提出相应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原则上实行‘一校一章程’。”于是,学校章程问题重新回到国人关注的视野,并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石。

“不因领导变更而改变”

“章程的制定要密切联系学校实际,既要继承历史,又要反映学校的现状、规划学校的未来。学校章程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副主任李清季指出,学校章程一旦核准通过,就要维护其严肃性和稳定性,不能随意变通,更不能朝令夕改,坚持“按章办事”。要体现依法治教的精神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于章程的规定和约束,任何人没有凌驾于或超越章程的特权。《教育》记者采访发现:更新教育理念,凝聚办学共识,成为许多学校制定章程的前提。

1996年11月,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自开始起草学校章程,历经12次易稿,最终获准于2008年1月施行。其间,湖南省教育厅、湘潭市教育局相关处室领导多次来校指导,经与学校管理层共同研讨,“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成为最大共识。按章程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形成了“分级聘任、分层负责、以岗定薪、岗移薪变”和“干部能上能下,教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办学体制。其中明确了校长的决策权、人事权、财政权和招生权,是校长负责制在学校层面的个性化和细化。这些突破体制的举动,为湖南中小学办学体制创新开了风气之先。

1999年,南京市成为江苏省以章程建设为抓手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试点地区之一。2001年,南京市教育局把推进“一校一章程”作为全市教育工作12件大事之一。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学校章程是宏观的纲领性文件,章程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作保障。为此,市教育局法规处领导走访所辖19个区县的学校,选定学校章程建设样本学校;在章程制订工作开展前,还专门举办了章程起草培训,并将制定得较好的学校章程文本作为范本发到各校以便参考。

2005年9月,上海市虹口区要求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都要制定学校章程。在虹口区教育局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协助下,各校凝练办学理念,明确运行机制,拟定章程文本,反复修改讨论后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到2006年5月,全区11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实现章程“全覆盖”。虹口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郑万瑜说:“好校长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往往是不可复制的。有些学校会出现‘换一任校长翻一次烧饼’的状况。章程、规划、制度等则为学校发展建立了基本规范,使学校文化的延续、区域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成为可能。”

核心:保障学校办学自

学校要全面实行依法治校,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而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则成为推进学校章程建设的题中之义。

1998年,北京市教委就开始在小学阶段启动了学校章程制定工作。2010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新一轮的学校章程制定工作,并明确将中学章程建设纳入项目之中;同时成立了“中小学章程建设与学校管理改进研究”项目组,委托高校和专业机构,通过项目的方式推进和指导中小学进行学校章程建设。2010年以来,北京市教委分批为全市学校开展章程辅导讲座10余次,内容涉及制定学校章程的目的、意义,学校章程的涵义、内容,学校章程地位、作用,制定学校章程的依据、原则、程序与技术等,为学校制定章程提供帮助。截至2015年初,北京市已有学校章程建设项目样本实验校300所。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张凤华表示:“学校章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标志,通过章程建设能够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自主发展,形成学校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进而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与核心竞争力。”

2012年3月,济南市教育局出台《济南市学校章程管理办法》,首次以行政文件形式对学校章程的概念、内涵、特性、地位以及基本结构、主体内容、语言文字等技术性要求做出详细解读。此后一年多,市教育局直属24家中小学章程先后获准施行。虽然每个学校的章程制定都是严格按照《办法》所起草的,但并不意味着学校没有自。济南市教育局局长陈东生表示:“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的前提下,鼓励学校自主确定章程,并依据章程自主实施管理。市教育局仅仅对学校章程进行合法性审查,是一种底线审查,防止学校章程与上位法及教育方针政策相抵触。”

常规内容与个性兼备

《教育》记者采访发现,中小学校章程的内容相对固定,一般包括: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内部管理体制;学校重要工作的管理;校长、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章程的修改程序等。比如,《杭州市西子湖小学学校章程》中的常规内容就列的很详细,见下图。

除了常规内容外,有学者认为,学校章程文本具有学校个性化特色非常关键,它是创办个性化特色学校的前提,有利于改变我国学校“千校一面”的状况。事实上,一些带有“个性特征”的章程条款在各校章程中屡见不鲜。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在学校章程中,不仅列出了“乐于求知・勇于攀登”的校训,还公布了校徽、校旗以及校歌《金色的童年》和校报《智多星报》等学校标识。以校徽为例:上半部分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隐喻孩子们、老师们,我们的学校朝气蓬勃、天天向上;太阳图形内嵌校名中“附”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f”,字形灵动,如同一只跃出海面的小海豚,快乐而幸福。下半部分是一本打开的书,旨在引导孩子们爱读书、会读书,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章程》将艺术教育、海洋教育两大特色办学内容单列一章,明确指出要科学设置艺术专业课程,完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海洋教育课程体系,还提出要专门建立艺术社团和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设置艺术教育办公室,开设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成立海洋教育研究室。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章程》第四章第三十条规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五、六年级至多不得超过6小时,其他年级还应适当减少。课余、晚上和节假日不得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课后作业内容要精选,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学生学业负担适量。”

在教育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与创新,更容易引起关注。成立于2012年的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春藤附属小学,在学校章程中首次引入了“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概念,对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做出了积极尝试。北京十一学校在2015年1月的学校章程中规定“教师有权通过投票弹劾校长”,对于当前校长由行政部门任命的情况,有其积极意义。

诸多问题尚待破解

“一校一章程”从《教育法》颁布至今,已经走了2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依法治教观念的深入人心,许多地方加快了学校章程建设的步伐。然而,《教育》记者采访发现:在章程起草与制定过程中,有的学校仅由少数几个校领导来负责,甚至一个人包揽;不少学校章程文本的内容结构不够完整、呈现形式和语言表述不够规范;许多学校章程在制定和实施中对师生缺乏人文性关怀;有些学校对章程制定后如何依章办学重视不够、强调不足;学校章程建设的监督程序仍是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质量和落实。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立鹏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在学校章程建设方面差距较大,落后地区和学校更需要大力加强学校章程建设。”他还建议:对于已经制定了章程的学校,要在章程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学校章程,通过学校章程建设,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对于还没有制定章程的学校,要积极借鉴别的学校章程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抓紧章程的制定工作,尽快制定出符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体现学校办学与管理特色的章程。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篇7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教务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引言

教务管理系统是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并为其提供服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务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务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师生与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上公告、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使得教学与教务管理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及时。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推动了大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降低了教育成本,让学习者能在网上实时互动,互为师生。信息化教务管理手段是教务管理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教务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1、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模块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进行教务数据处理的教务管理系统终端和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网络平台两大部分组成,系统功能全面,使用方便,主要包括:(1)基础信息模块。它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保障。(2)学生管理模块。(3)教学计划模块。(4)选课管理模块。(5)成绩管理模块。(6)毕业管理模块。

2、基于平台的网络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MOOCS指的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在中文之中翻译是"慕课",在些年来在国际社会之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学发展战略学会的会长郝克明对于MOOCS这样描述,在2012年在美国由大学发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一经发起就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是教育界的'海啸'的到来。围绕学生如何有效在线学习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师生/生生交流、小组学习、在线答疑、课后测试及浏览相关课外材料等功能,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知识缺陷有选择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正因为MOOCS的这一优点,网络开放课程已经逐渐变成高校、媒体和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3、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3.1 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系统

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功能完备的优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教务管理质量和效率是不可缺少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的指导下,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定制高效、实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尽快更新与软件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使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理念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度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的制度要规范、严密,便于操作,同时要体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改革逐渐深入,一些卓越的工程师、分级教学等教学改革在执行过程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这要求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修改及补充意见,促使教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教务管理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规范化就是要求各项工作要按一定的标准去进行,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按章办事,杜绝随意性的凭经验办事。

3.3 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原则。一方面,要引进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人才,引进一些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充实教务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着重培养提高现有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现代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应用和开发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必须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规范,加强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人员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应用能力,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上岗证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实施教学管理奖惩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

4、结束语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的教务管理模式,分析影响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努力探索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树立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个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篇8

关键词:早期师范音乐教育 教育制度 音乐观念 学堂乐歌 西方音乐理论

众所周知,我国早期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几件标志性事件:1897年盛宣怀创办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1904年清政府颁布两级《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清政府《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出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随后颁布《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尽管上述教育事件是我国早期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但笔者注意到音乐教育新观念、学堂乐歌和音乐新知识等亦对师范音乐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通过综合性的考察来理解早期的师范音乐教育。本文拟从教育制度、音乐观念、学堂乐歌和西方音乐理论等角度展开考察,试图揭示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并探寻其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原因。

一、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师范音乐教育

现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制度建设是其重要的保障。我国早期师范教育,尽管兴学先于制度,但就实质讲,制度的建立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第一个系统性学制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该文件无师范教育。次年,管学大臣张百熙等重修该“章程”,后定名《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含《学务纲要》等17个文件),于1904年1月13日颁布。该章程新增《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两部。这两部“章程”便成为师范教育制度化建设正式启动的标志。关于兴办师范的意义,《学务纲要》指出:“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此为各项学堂之本源,兴学人手之第一义。”直隶总督袁世凯亦在所进《奏办直隶师范学堂折》中申言:“育人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明确了“兴学得师”的宗旨。可见,当时社会对兴办师范已有共识。不过,此时两级《师范学堂章程》仍不见音乐课程。这里须指出的是,不设音乐课程,并非受限于制度,根本原因是音乐资源问题,即所谓因“古乐雅音失传”,而“暂从缓设”。终因社会需求.急切,一年之后像龙门师范学校(1905)、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学校(1906)即已陆续开设“乐歌”课。当然,虽说师范学堂此时已见音乐课程,但仍不能说音乐教育的地位已在师范学校确立。

1907年《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出台。至此,音乐课首次作为正式课程被确定下来。从制度层面讲,音乐教育在师范教育中具有了合法地位,同时还意味着其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确立,尽管此时还仅施用于女校(而非男校),但就其法律地位讲已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并首开音乐教育进入普通教育之先河。1908年,两江师范学堂即在优级本科理化数学部、优级本科公共科、优级选科预科和初级本科中全面设置了音乐课程,1909年随着《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和《学部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的颁布,不仅男校开设“乐歌”课的坚冰被打破,而且还拉开了“乐歌”课全面进入普通学校的序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年初教育部即《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及课程表。该《标准》进一步细定师范学校的学习科目及周音乐授课时数,确保了音乐课程在师范学堂中的地位。事实证明,这些规定为后来师范音乐的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同年9月,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包括男女师范学校的实施大纲。12月出台《师范学校规程》,明确规定“乐歌”为男、女师范学校本科、预科必修科目之一,并对乐歌要旨、内容等作有明确的规定。

《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的预科必修9门课程,学制1年,乐歌一门周2学时;本科第一部必修18门课程,学制4年。而乐歌一门开设4年:第1学年每周2学时,后三年,每周1学时。整个师范学程,本科4年各科课程总课时平均数,音乐为1.25节,教育、历史、地理、博物等各科目也只有1.75节。在女子师范学校,4年课时总量各科更为接近:乐歌课为1.5节,历史、地理、博物等课程仍为1.75节。

总课时的接近,表明师范教育中音乐教学的地位。1913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校课程标准》,音乐课程又有增加,并规定了新的教学领域。如:预科,教授基本练习和歌曲;本科,第1学年教授基本练习、乐典;第2学年教授基本练习、乐器;第3学年,教授基本练习、教授法;第4学年,教授乐典、歌曲、乐器。尽管该课程标准仍很简略,但与过去相比,不仅扩展了教学领域和音乐知识领域,而且也对课程质量提供了课时保证,同时还对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规格和培养目标规格提供了依据。

以上情形表明,教育的制度化,是音乐教育进入师范学校的依据和保障,也是师范学校乐歌课的保证。整个制度化过程,从清末到民初是逐步推进和落实的。可以说,没有清末民初教育制度化的连续进程,就难以出现基本健全的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二、音乐教育观念与师范音乐教育

上一篇:旅游市场细分的含义范文 下一篇:岗位职责及工作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