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1 17:52:18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创新理论 市场竞争 对策分析

在全球企业都在实行管理创新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企业不论是管理制度还是管理方法上都较为落后,同国际优秀企业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来说其核心竞争力较低、竞争力较弱,为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增添了很多阻碍。所以,国内的一些龙头企业带领中国企业纷纷走上国际化管理的道路,加入了企业管理创新和改革的先进浪潮之中,不仅对业务流程二次创造和进行企业事业规划,更要使企业的生产精细化,安装配备高新科技的现代化生产线,还不断尝试自主创新符合自身企业发展道路的管理模式。本文旨在对中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实现的优秀理论成果为分析视角进行研究,为中国企业管理新理论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关于中国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基础的研究

因为我国早期学术界对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多为对过去企业发展经验的总结,或者在理论层次上进行阐述,内容过于宽泛、空白,没有实现研究真正的实际价值,这种状态下变很难出现深层次、有操作意义的研究成果。在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后,更是证明了仅仅是依靠先进的技术或品牌产品进行营销已经不能很好的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竞争优势,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论是对对员工的管理还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日常业务往来,都是重要的理论依靠和制度保障。所以,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案例是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主要学习来源。国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大致分为过程研究、作用研究、效力研究、因素研究和传播研究等多个与企业经营相互关联的因素。

关于过程研究指的是对企业在组织经营的过程中实现管理创新的整个时序过程分析,旨在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活动和阶段上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并提炼出精粹的部分组成有机性的发展规律,比如典型的“激励-发明-实施-理论化-指示”的阶段模型,是对企业在管理创新脚步上的有效总结。效力研究主要对“不同的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成就的结果各不相同”为中心话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汲取社会精英人才为第一步,从组织内部专业人员学习管理创新的视角,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管理制度上的完善,从而提升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效力,其得出结论是“组织学习能够改变的人的行为,并促进行为向良好性转变,其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因此越大力提高企业组织学习的能力越能提升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成效”。创新作用研究关注的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在原有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调整,使组织结构得到有效变动提升新鲜感,从而提升企业的组织竞争能力,而组织绩效与组织竞争力是呈现出正比例的函数对应关系,因此加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带动企业组织绩效的提升。传播研究主要有管理时尚和创新扩散两个手段,管理时尚是使企业在管理创新的前期工作中对市场上优秀的、成功的管理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如何相互作用能促使自身企业实行新管理模式或新方法的产生于流行,进而探究自身企业的供需情况,创新扩散是针对较为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使用者实施下得到传播的过程和机理,学习其扩散的手段。影响因素研究是关注“因素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产生于扩散过程”,并得出“管理创新能体现一个企业的整体氛围和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生命力的延续”这一结论。

二、关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的视角与思路

(一)研究思路的总体路线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关于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管理创新职能为基础,选择不同时间段中的特定类型来进行管理创新的研究,学习特有情况的下企业管理模式,即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开拓企业经营业务、供应链的管理创新、和产品营销方案创新等多种类型;第二种方案是建立在不同企业实行各种不同的管理创新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其创新方法的共性和特性,掌握发展规律,实现全面的、整体的、广泛的质量管理,探究各个组成部分的机理和相互独立的性质为中心意义,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在开展关于管理创新的研究之前,国内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只要引进国外的优秀管理方法和已经成型的模式体系来套用是完全能适用企业发展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在全球企业都在实行管理创新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企业不论是管理制度还是管理方法上都较为落后,同国际优秀企业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来说其核心竞争力较低、竞争力较弱,为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增添了很多阻碍。所以,国内的一些龙头企业带领中国企业纷纷走上国际化管理的道路,加入了企业管理创新和改革的先进浪潮之中,不仅对业务流程二次创造和进行企业事业规划,更要使企业的生产精细化,安装配备高新科技的现代化生产线,还不断尝试自主创新符合自身企业发展道路的管理模式。

(二)探讨企业管理创新的机理和创新过程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而进行这个创新过程的重要视角就是致力于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习成功经验来丰富自身创造内容为机理,建造具有不同战略期限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为了深化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意义,构建发展过程的具体模型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因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只专注于对管理模式的研究,虽然是主要矛盾但也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的营销推广、企业投资和筹资的不同经济活动都是日常业务中最为常见的。然而在兼顾许多业务的同时,研究活动需要一个标杆性的依靠,即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管理发展模式的过程模型,建立在一般程序的基础上形成“创造企业愿望-创新企业发展定位-创意方案的开发与选择-创建企业管理改革创新活动-创立崭新评价体系-完善总结”的具体流程。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创新企业发展定位,要正确分析企业目前发展的现状和侧重的市场方向,明确当下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现有发展规模是否适合当前员工数量、部门设置和管理安排层次,这些实际问题都要一一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对调研结果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整合形成管理创新研究的总体过程,重视决策的可行性和权威性,保证每个企业管理决策都是经过对比筛选得出的最优方案,从而使得企业在多个发展目标上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提升企业管理创新决策效力的研究

面对国内企业在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失败率居高不下的窘状,决策的质量孩子接影响了管理制度的制定,进而对管理创新实施的绩效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对企业管理创新决策的研究就要从企业决策主体入手,分析决策者乃至整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决策者个人生涯做出详细研究,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个人取向、生活爱好、个性特征和所处的任期环境等外部显性特征都要列入研究因素的范围之内,以解答“什么样的企业家或管理者更倾向于采取管理创新行动”的问题为引申点,指出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和道德风险,以及政治层面的政治化倾向都是影响企业管理创新方向和结果的重要元素,再结合企业管理创新决策实践探索并构建决策模型的基础,其结果显示:企业家的个人精神、社会认知和环境因素是影响管理者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决策的重要特质。

三、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方法综述

(一)主要案例分析研究

案例研究的方法是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是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有效方法。选择案例分析研究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点,案例研究分析方法是基于企业管理创新理论建立的要求而设立的,根据美国著名企业家YIN的观点表述,案例研究是以考察现象发生的具体过程为基础的一种经验型研究方法。虽然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观性较多,但是都是针对于成功案例的借鉴和学习,通过对事物的详细描述来表达为何选择这个案例、这个案例带给自身企业的引荐意义,进一步总结企业在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改革的实践意义,提炼其具有的特性,并推导出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结论或新命题。因此,案例研究能够极大程度的满足研究者致力揭示企业管理创新的本质和构建管理创新理论的根本要求,对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有很大的指导性。当然,管理创新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涵盖面广泛的问题,当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在经济危机的状态下,案例分析对企业完善管理制度来说就起到了一盏明灯的作用,指引企业从泥潭中走出来,给出中肯的指导性意见。同时非常需要研究者要通过深入企业实践,并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进行深度的、全面的接触,来对企业的现实情况做一个全面了解,进而将复杂的问题具体化。

案例研究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对典型案例的选择和获取,其选择标准决定于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典型性和案例资料的可获取性。因为典型案例往往具有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独有背景,并且更有助于发现中国当下发展情况的特殊管理模式和现象,能更有助于挖掘中国特色管理创新理论。并且典型案例更具有结论代表性,在平顺和复杂的经济环境都能顺利通过的情况,更具有代表意义,也更有针对性,所以在面对和平时代或者经济危机的时代都能很好的适用。

关于案例资料的获取渠道来说,有三种主要获取方式。第一种是广泛收集历年二手案例资料,包括各个企业在往年的经营状况资料、国际级或部级优秀企业评比奖等各种大奖的选举企业,从中筛选出更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和实际性的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的结晶企业,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强的企业,以此对案例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种是进行实际调研和资料挖掘,通过与代表企业的员工、管理者进行采访和基础,通过访谈记录和公布的档案资料等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内容涵盖了企业往年的大事波动、实施的新政策和新制度等,目的是全面了解创新过程的每一环节信息。

(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相对于案例分析法的辅助方式。目前问卷调查的方法是最流行且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情况较为复杂、深度挖掘复杂现象中的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国外很多优秀企业都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在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影响因素和效力提升等环节。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中,问卷调查法更为实用,对于企业员工进行广泛散布调查问卷,之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能明确了解企业的概况,从而对决策的方向提供了一个坚实又群众性的基础。

由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国际上很多企业优秀的、先进的管理模式都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去借鉴和学习。中国企业加强自身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不论是对员工的管理还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都是日常业务往来的理论依靠和制度保障。综上所述,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牢牢把握住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为之随时加入新鲜的血液,保持企业活力,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体系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晓娟,王磊.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回顾与展望――“管理学在中国”2013年会(第6届)述评[J].管理学报,2014.

[2]林海芬,苏敬勤.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视角与方法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

[3]张笑峰.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时期管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5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J].管理学报,2012.

[4]皮圣雷.动态竞争理论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批判;价值;运用

案例研究方法作为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行为和企业结果进行剖析来总结企业管理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决策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当前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性非常大,尤其是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更是与政治、经济、市场等多种变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企业在每个阶段时期所应该采取的管理方法都各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开始提出,以研究案例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科学,这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误区,使其在未来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照本宣科,给学生带来误导。那么案例研究方法能否被运用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呢?以下本文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1.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一直都未曾中断。并且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越来越激励,人们对其的批判言论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讲,反对将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主要是说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多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在批评案例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还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外部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也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点。它不宜于通过实证来对其进行研究,只能利用构筑理论以及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对其工商管理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

2.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在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其还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的。笔者认为,能否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和教学领域将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发挥出来,主要在于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为了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认识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以从其发展历程和其工商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2.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案例研究方法最早的代表就是教学案例学派和经济主义学派。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将案例教育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商业的教育过程当中,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在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管理教学文集,这也为案例教学研究方法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以后的30年中,案例教学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直到20世纪中期,在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案例研究方法才等到了一定的推广。而在我国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高校中教学过程中的广泛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方法在我国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开办了许多案例培训机构,来促进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

2.2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

从工商管理发展史来看,当前存在的许多管理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出来的,其中存在的极大部分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而来的,因此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当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如相关学者所说的,在工商管理领域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其中有绝大部分人是学界的权威人物。由于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人们对工商管理领域有着新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这种方法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就必须建立一个该框架系统,通过明确的表述,对组织之间的比较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为了企业的工商管理提供大量的信息依据和实践经验。

3.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建议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研究方法并非是一无是处的,那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是非主流研究方法的人只是从片面角度来看待案例研究方法,并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剖析案例研究方法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定位案例研究方法,才能采取正确的案例研究方法来研究工商管理的相关课题。

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在某种程度上讲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研究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够合理全面。并且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经典案例非常少,即使有对企业管理进行调研的活动,也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走马观花的粗略调研,缺乏真实的求证和调研。这就使得现有的工商管理研究案例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并不高,这也是导致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工商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在以后的案例研究方法应用中,应当大力提倡用国际化的视野、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深入企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强调案例研究步骤的规范性,并严格地区分研究案例和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的异同,不同于教学案例而撰写出的研究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的重要步骤;撰写研究案例时,忌讳用主观判断的、含糊的语言,强调通过调研访谈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注意案例细节,从细微之处往往可以观察到新事物,新事实。第一手资料如实验室观察的数据一样重要,它必须是真实、客观、可信赖,是研究性论文的立论依据。只有在优秀的研究案例基础上发现研究事实、提出研究结论,其研究成果本身才会有较高的可信度。

4.结语

总之,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只要多采用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案例,并积极结合实际企业情况和经营环境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从案例研究方法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和研究结果。为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客观端正的科研态度,正确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任胜钢.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J].经济师,2005(03).

[2]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J].经济管理,2004(20).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篇3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大多数科研型和应用型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并通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已建成为国家或省级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在科研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信息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反映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各高校以会计准则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考研考证为核心的教学引导,使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渐行渐远。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程式,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并不复杂,而且大量核算工作都由会计信息系统自动完成。企业迫切需求会计人员能够参与企业的过程控制、能够挖掘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控制分析、能够设计会计管理的创新模式,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模式。因此,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内容、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管理应用能力做出变更。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较弱、服务区域局限于二三线城市、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因而在培养模式的设定上更应符合自身特点和紧贴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急企业所需,分析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行业或企业集群特点、主要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典型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详细梳理企业对会计能力的需求点,突出分析管理会计能力点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与地方重点企业和特色企业合作建设管理会计控制类课程,编写案例实训教材,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及深入企业的情景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重点培养学生“基于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特色。

二、梳理会计学专业能力点,构建能力导向型课程开发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地方中小企业的基于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能力,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方式和已有的课程板块做出改革。突破培养方案中固有的程式化课程,重新梳理会计学专业能力点,以能力为导向,按照“能力点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的开发路径设置课程(见表1)。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细分四大板块一级能力点,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四大一级能力点基础上再细化二级能力点。明确该能力板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置相对应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从表1的理论教学课程来看,基本涵盖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这些理论课程设置无法看出各学校的办学特点,与科研型大学没有太多的区别。而真正能体现应用型高校特色的是实践教学课程。表1中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课程及模块周实践、综合实践两类。课程及模块周实践包含三个层次的课程:第一类为模块周实训课程。如基础会计学模块周实训、会计综合模块周实训、财务管理模块周实训、纳税申报模块周实训、会计信息化模块周实训、审计模块周实训等。这通常就是指一般学校的模拟实训,采用小学期制的方式,安排专门的实训周进行模拟的模块实训。第二类为校本案例讨论训练课程。旨在提高成本核算能力、管理控制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收筹划能力、涉外业务能力、不同业务流程核算和管理能力等。样本案例课程可在对应理论课程开设学期的后半学期开课,或者直接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半数以上课时作为案例讨论课时,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能力。第三类为专项训练课程。如提高专业知识更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的专项理论讨论和专业小论文训练、提高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能力的会计政策及内部控制设计报告训练、各种专业证书考试训练等。这些训练可采用讲座、课后小论文及短期培训的方式实现。

三、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表1中的校本案例课程讨论训练,最大特点是需要任课老师自行设计校本案例库,且必须由学校老师到所在区域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搜集包括不同业务流程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等成功案例,根据调研结果编写出适合教学的案例库校本教材并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出于成本和商业秘密的考虑,不愿意接纳学生和老师来企业进行实习,如果没有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老师很难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所以,要从学校层面主动联系目标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签订相对稳定的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中不能只要求企业付出,学校要提供给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的老师也要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为企业培训员工。二是要制定专门的案例课程开发规划,结合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和专业技能专长,按计划安排老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学习所在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总结所在企业在管理控制、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所在调研企业的财务总监一起研究课程内容,获取所在企业的一些基本信息,以案例形式编写专项管理控制训练教材和不同行业类型的成本控制训练教材,构建具有真实应用背景和最新应用成果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同时,还需要注意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后期维护,老师要定期回访合作企业,获取他们在实践中的改进经验,不断修订校本教材。三是要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由于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老师承受着较重的科研和教学双重压力,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为了能够鼓励老师主动地深入企业参与案例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将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考核的必要条件,教学改革研究类论文作为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

四、改革教学方法,以导学结合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理论教学课程要突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应用型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的课时不断增加,但教学任务还是不能完成,学生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导致该弊端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减少一些难度较大、中小企业基本不会出现的内容的教学课时,如复杂的金融工具问题、资产减值问题、所得税的纳税影响会计法等。适当引入一些案例和讨论式教学,将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课后选择性学习内容,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约定的时间在线辅导。

第二,在提高学生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专业知识更新、信息搜集、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等方面能力时,更多采用专业小论文和专项报告的形式进行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关注最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多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

第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有目的性地选拔优秀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课程和教材建设中来,以学生申报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为抓手,建立学生与项目指导老师共建课程机制,以学生的科研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已经建成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参与后期的课程维护工作,寻找新的企业进行调研,形成更新的案例教材。

第四,独立开设校本案例课程,一方面由案例编写老师担任该案例教学任务,由老师在课堂中设定案例中的工作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聘请共建单位的财务总监走进课堂,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所在单位的管理经验和实施经验,并就工作中产生的困惑与师生一起研讨对策。

第五,鼓励学生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结合所在实习企业的真实情况,就会计政策选择、成本控制、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税务应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在问题阐述中要强调可行性及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沟通途径。也可以是实习企业在某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详细阐述其原有的问题,新的核算和管理策略,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等。在毕业考核环节,要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方面严格要求,毕业论文须经答辩委员会的答辩。

第六,改变松散的毕业实习方法,选择一些表现较好、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规模较大、业务类型相对齐全、管理规范的企业进行专项指导,由校内和实习单位的资深老师共同组成指导小组,制订模块实习计划,按模块进行轮换实习。学生实习过程中要有周记录、月报告,校企双方指导老师都要在实习日记及报告上签署意见,评价进程效果。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关注学生的实习进程和效果,特别是校内指导老师要与校外指导老师保持沟通,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职业难题一起研究解决方案。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给予评分并评选出优秀实习生。

[本文系江苏省高教教改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3JSJG263)、盐城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3YCTCJY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篇4

(一)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对其调研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在开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前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调研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如果企业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整合、进行检索以及编码工作,就可以很容易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企业信息档案的规章制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库,做到真正的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实现档案信息化。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2%的企业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企业档案信息等相关数据的管理。由此可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数据库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收集、处理、积累具有信息价值的庞大的档案数据。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要加强对其调研。

(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档案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很多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比如高层领导不够重视,导致协调沟通不到位,又如档案人员对档案的管理能力不够好,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纯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对工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因而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和专业人才,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水平偏低、来源杂乱,这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档案信息化的探索、开发和建设传统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开发都流于“表层化”,仍然以比较简单的介绍、汇编和存储为主。比如在数字化的扫描或者目录录入方面,只是由传统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网络化的保管,在建立开发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改变了档案信息存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实质上的突破,甚至有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不进行档案的编研及相关的检索工作,至于具有综合性、专题性的档案信息化的调研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二、关于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案

(一)通过几种手段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有针对的根据建筑企业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要着重于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操作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软件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这其中包含:数据的管理、各个业务模块使用权限的控制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等。加强建立档案移交、管理分类方案。对于工程项目竣工档案,集团公司档案管理部门要形成一整套的收集、整理、移交规范。对企业档案、文件的分类以及其组卷原则,都要有统一的要求。

(二)从顶层设计入手,同时培育复合型人才,积极建设并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将档案信息化管理规划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依照国家及行业的规划,同时结合企业自身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规划要从信息化现状、建设目标、系统构架、行动路线、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方面出发,既要有短期要求,又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长期目标,使档案信息化不盲从、杂乱。要加强基础理论、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学历要求、专业对口性要求。加强对相关人员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在恰当的时机引进专业人才,增强团队实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引进新的方法,用应用来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立。

改变企业档案一归档、保管工作为主的局面,注重档案的应用、扩展范围,提高员工参与档案管理的比例,形成全员参与的好局面。同时应用更加专业档案管理方法,充分利用IT新技术。

三、结束语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一项系统而又全面具体的工程,利用好这项资源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创造经济效益,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创造动力。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本地化

基金项目: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一般课题(编号08YY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作为“第三个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各高职院校纷纷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物流教育特色,已成为各学校非常关注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了高度重视。

一、案例教学本地化的含义

案例教学本地化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主要指教学所用案例的本地化,即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将在学校所在地或相邻地区、学生家庭居住的集中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当地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案例,通过书面介绍、实地参观考察等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讲解、分析、讨论、评价的对象。与案例教学本地化相联系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案例教学国际化;另一个是案例教学本土化。前者是指运用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如美国的UPS),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如中国的COSCO),后者则是指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本地化是其子集。相对于这两个概念,案例教学本地化更强调案例发生的地点就在学生的身边,就在学校的附近,这样的案例,能带给学生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感,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案例教学本地化的优势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管理学科应用类课程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没有地区特色、时效性差、背景信息缺乏,学生会感觉案例内容苍白,应用性差,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实现。案例教学本地化能够弥补这些不足。

(一)案例教学本地化能更好地适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授课对象的需求。首先,物流管理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密切相关。物流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企业在开发最后一块“经济的黑暗大陆”时所遇到的问题;其研究的归宿点,就是为企业的物流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其次,现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或是中专的毕业生,高考后直接升入大学,实践经历非常少,基本没有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在学习这个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时,无法想像企业的实际情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不考虑这两个特点,我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将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本地化,能帮助无工作实践经历的学生进入工作角色,带着只有在工作中才能产生的疑问,走出教室,走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调查研究,然后再走回教室,在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本地化能为学生展示一个“立体”的教学案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教科书上的案例,对学生来说,只是遥远的、想像中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平面”案例。的确,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大多数案例,往往是以新闻报道为基础内容而编写的,或者是直接运用国外的教学案例,很少是任课教师深入企业而编写的。这些白描甚至是虚构的案例,是通过一个人或者一组人的眼光看世界,可称之为“平面”案例,不能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案例中去,更不能提供所有的案例信息,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不得不经常进行假设,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在实行案例教学本地化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就发生在学生的身旁,可能他的朋友、甚至家人就在案例发生企业工作,学生有自己了解和认识这个企业的渠道,这就给了学生一个震撼,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案例讨论过程中,通过安排学生到案例发生企业现场参观调研,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案例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案例,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进行案例的认知和分析,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案例教学本地化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作为新兴的产业和新兴的学科,物流管理还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尚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高职院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任课教师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历和能力,都差强人意,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实施案例教学本地化,可以促进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走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理论,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师对物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进而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他们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水平。

三、案例教学本地化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可以归纳为两大类:描述评价型和分析决策型。前者描述了解决某种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无论成败;后者则只介绍了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显然,前者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做法进行事后评价,以及提出“亡羊补牢”性的建议;后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以分析决策型案例为对象,采用讨论法作为教学方法,其教学的组织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本地化案例的搜集和整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本地化案例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本地化案例,不仅要具有现实性、完整性、时代性、有效性、典型性等所有案例的共同特征,更要具有可见性和鲜明的地方特征。所谓可见性,是指学生能到这些案例企业中进行参观、调研;所谓鲜明性,是指这些企业在当地典型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搜集和整理本地化案例时,除案例搜集与整理的一般要求外,需要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与企业结合,将企业的实际经营转化为案例材料,不要从媒体上改编案例,更不要杜撰案例,否则就失去案例本地化的意义;二是强调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从案例的搜集开始就介入,一直到学生就此案例讨论结束。在案例建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呼声,要始终广泛吸取学生的意见,不仅要从教学效果而且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案例的提取与撰写,使案例与课堂教学的相辅相成性更高,可用性更强。

(二)案例的布置。案例准备好后,要及时将案例发送给学生,一般以纸质材料为宜,提前3周左右发到学生手中。在此期间,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充分阅读案例,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信息和概念;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每个问题的看法;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有些学生要努力说服其他成员接受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要学会放弃自己的个人观点以服从小组的共同利益;最终表达出小组唯一的观点,小组所有成员通过讨论后做出对问题的最终决策;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书面的形式归纳本小组的意见;指定演讲的人员,为课堂演讲进行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课下联系,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各学生小组的进度。当大部分小组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各小组准备进入辩论阶段时,要及时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调研,引导学生对案例的背景信息进行更充分地了解,为案例分析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案例的课堂讨论。首先,进行各小组的演讲,各小组演讲时,最好有电子文档作为辅助,时间10分钟左右即可。一般每个小组由一个人主讲,其他人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说明。其次,每个小组演讲结束后,整个小组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如果存在不同意见,教师应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双方进行辩论。在每个小组演讲结束和全部演讲结束后,教师要适当进行评价,对客观问题给出正确答案,对主观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从而达到和学生有效沟通的目的。

四、物流案例教学本地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掘并建设合适的本地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本地化的前提。首先,在我们当地企业中,适合教学的案例很多。教师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走入企业当中,把解决物流管理的具体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业务中进行锻炼和提高,帮助企业把原来分散的经验提升为系统的经验,取得企业的信任,为案例的发掘和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合适案例的标准并不高,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活生生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只要能与课堂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能促进学生运用已学理论知识积极思考,都可以作为案例的素材。第三,案例的建设过程,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保证案例的描述、组织结构等受到欢迎。

(二)案例教学本地化要与案例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有机结合,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一般采用的都是比较经典的案例,内容体系一般是物流管理理论的系统化阐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学习到别人是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而案例教学本地化,采用的是时效性强、当地特色浓的立体案例,这种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如现场调研、沟通技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案例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与案例教学本地化有机结合起来,否则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一定要组织学生及时到案例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及时组织学生到案例企业进行参观和调研,既是案例教学本地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其特色所在。通过书面案例的阅读,学生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案例所描述的内容会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发现解决案例需要但在案例中有找不到的信息和背景资料。要想取得更充分的背景资料,学生必须走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调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感受,获取自己想要取得的各种信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没有组织学生亲身走入案例企业,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总之,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本地化不失为一种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走出学校,走入当地企业,从实际工作中挖掘和搜集案例,积极布置各小组学生学习和讨论案例,及时带领学生到案例发生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调查,认真做好全班范围内的小组辩论,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本地化的优势,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陈万明.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及其运用要领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篇6

一、职能调整

(一)划入职能

原经济贸易局(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局)的工业经济运行调节、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和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管理、煤矿安全监管、乡镇企业管理及指导企业改革的职能划归经济局承担。

(二)划出职能

1、原经济贸易局承担的全县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制定重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计划、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职能划入发展和改革局。

2、原经济贸易局承担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职能划入商务局。

二、主要职责

县经济局是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调节、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部门,承担着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和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管理、煤矿安全监管、乡镇企业管理及指导企业改革的职能。其主要职责是:

(一)参与全县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中、长期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监测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编制工业运行调控方案;负责全县工业规划布局工作,组织实施全县工业的协调发展;

(二)对工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分析、预测、监测,会同有关部门运用经济、法制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产业发展导向;重点行业、重要产品调整方案;指导行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组织拟定和实施地方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提出重点行业,重要产品调整方案,并检查执行情况。对冶金、有色金属、建材、建筑、煤炭、林产品、医药、矿产品、电力、机械、轻纺、食品等工业实施行业管理,拟定地方性行业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盐政管理,搞好全县易制毒特殊化学物品的管理。协调成品油、电力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负责电力行业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研究和提出工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对策,指导和协调工业污染防治和环保产业发展,组织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联系管理工商企业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四)协调专项产业政策的制定,监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研究并组织实施行业整合;负责全县工业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收集、整理和经济信息,组织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

(五)研究提出改善经济融资环境的政策措施,促进协调银企关系,指导企业融资工作,指导和促进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六)指导企业改革,研究制定企业改革政策,提出改革发展思路,指导企业改革方案并督促组织实施。

(七)贯彻执行国家企业技术进步政策,研究提出支持全县工业技术进步有关政策措施,负责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审核备案和上报省市核准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拟定实施地方性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工作。

(八)研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状况,提出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建议,促进各种所有制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研究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维护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九)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乡镇企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全县乡镇企业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乡镇企业统计、信息工作,进行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依法对乡镇企业进行管理。

(十)负责企业的治乱减负工作,指导并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指导企业搞好职工教育工作;负责全县权限范围内的经济系列、工程系列的职称评定及工人技师的考核工作。

(十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抓好职能范围内二级班子考核任免工作。

(十二)指导全县非公经济运行情况,负责全县非公经济会统工作。组织对非公经济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教育、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帮助支持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十三)完成县委、政府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县经济局共设8个股室。

(一)办公室

协助局领导处理机关日常政务工作,搞好综合协调服务;建立健全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情况;负责全局性的会议组织和文件起草;负责机关文秘、收发、、档案、机要、保密、财务、接待、保卫、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机关房屋管理和物业管理工作,搞好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报刊杂志的征订;负责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督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组织好机关干部政治学习,搞好本系统内爱国卫生活动;负责局机关扶贫挂钩工作。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党委办公室(加挂人事教育股、纪检监察室、老干部工作股、工青妇办公室牌子)

协助党委领导抓好局机关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及非公企业的党务工作,组织党内会议和文件的起草;负责党内统计、党费收缴、干部统计工作;承担纪检监察工作业务和工作;指导企业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法制建设,抓好本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拟定党员发展、培训计划,按干管权限对干部进行考核、考评和推荐任用。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人事、劳动、工资政策并监督实施。办理机关干部职工调动、调资、离退休手续,并指导企业做好此项工作。负责系统内企业干部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劳动工资和人事报表的汇总统计及上报工作。以及职工教育,并拟定企业员工培训计划,组织实施;抓好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县工程系列初级职称评定及工人技师的培训考核工作。负责局机关离退休干部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局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女工作;指导全县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及非公企业工会、共青团工作及妇女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困难职工的调查、建档并做好困难职工的解困工作,作好各级劳模建档管理工作;协助做好职工医疗互助工作。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企业管理、财审股

管理财政拨付的资金;协助局办公室管理国有资产和搞好物业管理工作;监督管理专项资金;提出和编制部门预算方案,负责财务内审工作,做好机关财会报表;参与全县国民经济计划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编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帮助指导、监督企业做好财务工作,有计划地对企业财务进行内审。贯彻执行好《会计法》及相关的国家经济法律法规,搞好职责范围内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起草职责范围内的会议报告和文件。参与编制和实施有关经济运行的调控目标和措施,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经济运行、统计股

负责统计指标的资料收集、汇总和编报,实施行业管理的统计工作,综合研究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经济运行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调控目标、政策措施;对经济运行中涉及财税、金融的政策性问题和资金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指导非公经济统计工作,建立数据资料库,贯彻执行好《统计法》及相关的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分析监测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组织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进行经济调控的意见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调查分析行业、产品和市场供需情况,综合平衡和衔接产、运、销;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规划发展股(加挂电力执法办公室、重工业股、散装水泥办公室牌子)

参与全县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编制;根据国家方针政策,研究提出产业发展思路,提出贯彻行业管理的政策措施,抓好行业管理工作,指导行业结构调整,牵头研究制订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措施;负责组织产业布局和调整的总体规划,提出政策性建议意见,协调产业与布局同步发展;建立和完善产业预警机制;监督、检查产业政策的实施,落实鼓励、限制和淘汰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负责全县工业规划布局工作,组织实施全县工业的协调发展。对国家、省、市关于经济方面的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帮助企业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适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制定工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投资规划;负责盐政管理;散装水泥的管理;协调电力、成品油供需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负责电力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协调交通运输计划的实施及营运调度。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六)中小企业股(加挂乡镇企业股、非公办、煤炭工业股、企业治乱减负办公室牌子)

负责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服务;研究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监测分析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改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的政策措施,建立和拓宽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协调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有关重大问题,保障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中的合法权益;研究提出专项资金年度扶持建议并组织实施;承担县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贯彻执行国家乡镇企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乡镇企业信息工作;参与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协调落实专项资金,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协助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在县域和重点乡镇集约发展;协调支持县乡配套经济,积极培育优势企业。拟定并组织实施煤炭管理办法,监督安全生产;督促执行煤炭行业规章、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煤炭市场秩序;负责组织煤矿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办案结案工作;推进行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有序整合;汇集分析行业经济技术和市场信息,掌握分析生产经营动态,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上报审批省级安全技改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搞好全县易制毒特殊化学物品管理工作;协调建立企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提出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协调落实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市场份额的有关工作,规范企业发展社会化中介服务市场;协调工商企业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全县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受与企业来信来访,协调处理投诉日常工作;督促协调系统内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七)技改科技股(加挂资源综合利用办公室、轻工业股牌子)

研究提出全县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计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审核备案和上报省市核准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管理安排县财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指导企业信息化工作;促进工业群众性技术活动的开展,推进技术合作与交流;研究提出并督促执行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新产品开发工作;贯彻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依法组织协调和推行清洁生产工作;推进以节能、节水、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组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抓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济项目前期工作,指导企业做好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报批、评估等相关工作;实施轻纺、食品(蔗糖)、医药、造纸、饲料、包装等工业行业管理;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协调行业内部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负责全县报废汽车回收监督管理工作;协调糖业发展,协助企业加强管理。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八)企业改革股

指导全县企业改革,研究制定企业改革政策,提出改革发展思路,指导企业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引导改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指导和协调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组建企业集团工作,组织和指导企业实施深化改革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再就业工作,搞好涉及企业改革的工作,负责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工作和上市公司推荐工作。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一)人员编制

县经济局(乡镇企业局)行政编制16名,行使行政职能事业编制15名,工勤编制4名,总编制35名。

(二)领导职数

部门领导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股室领导11名。非领导职务职数,按《市乡科级非领导职务管理办法》(保办发〔〕4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其他事项

(一)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提出全县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重大布局、规划和体制发展建议。县经济局协调交通运输计划的实施及营运调度。

(二)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全县技术改造宏观管理,县经济局主要负责市级和省经济委员会核准权限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管理,除此之外的工业及其他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三)原县经济贸易局管理的散装水泥办公室,交由县经济局管理。

(四)原由县经济贸易局管理的县盐业公司,划归县经济局管理。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篇7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26~27

【分 类 号】g7

【分 类 名】档案学

【复印期号】200401

【 标 题】对入世后企业档案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标题注释】(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研究》资助)

【 作 者】宗培岭

【作者简介】宗培岭 上海大学文学院

【摘 要 题】专门专业档案

【 正 文】

加入世贸组织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影响并不是一时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入世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将全面与世界经济接轨,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在资本所有制形态、技术形态与管理形态上亦会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机制上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对此我们不能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研究对策,应结合国情在参照企业档案工作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企业档案工作的实践,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档案工作的新路。

一、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所谓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权限的划分。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体制,我国目前正处于所有制多元化的阶段,入世后既有相当一批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又有日益增多的民营企业与合资企业,它们在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上需要有一个过程,为了加强对国家与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的监控,并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上仍存在完善宏观管理体制的问题。二是企业内部企业档案工作的微观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形态较为简单,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的是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很少研究企业内部档案工作的微观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是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很少探讨适合自身的档案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企业形态的变化,应当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创新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体制

创新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原则是灵活、有效、自主。灵活是指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管理形式要灵活。宏观管理体制要适应企业档案工作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微观管理形式应因企而定,不能千企一面,对不同规模、不同资本所有制形态、不同技术形态与管理形态的企业应区别对待。有效指管理效果,宏观上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国家与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不失去控制为限,微观上以能满足企业自我需要为限。自主指宏观管理的目的重在推动企业档案工作依法自主运行。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可以表述为:在统一领导、分级(属地)管理原则指导下按类管理,实行以法人为单位的集中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具体含义为:

在统一领导、分级(属地)管理原则指导下按类管理。统一领导主要指国家档案局对企业档案工作的领导,分级(属地)管理主要指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所属地区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这一限定是和我们国家的管理体制相一致的。按类管理是指将企业按资本所有制、规模、或管理形态等划分为若干类型,不同地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型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形式,使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例如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档案属国有档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进行管理,对民营企业除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实行依法监督外,在管理方式上主要应以引导、服务为主。

以法人为单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企业档案微观管理体制的核心是集中统一管理。应该说对档案是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与企业的所有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问题是要研究集中统一管理的形式与程度。例如大型企业集团是以资产为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多法人的经济联合体,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在其内部可实行以法人为单位的多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即总公司一级集中统一管理母公司及控股、参股企业有关资产运作的档案,各子公司的档案由法人独自管理。各法人单位在职权范围内对自有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符合企业法人的地位,也有利于维护企业的权益。至于一般中小型企业,均应以法人为单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二)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

管理体制一旦确定,应进一步研究推动体制运行的机制。推动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内在动力,主要是企业自身,与档案意识和自身努力程度有关;其外在动力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下面主要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一下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运行的机制。

执法监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主要手段是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的重点一是加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的监控,二是检查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落实。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以往执法检查中普遍感到力不从心,执法难具有普遍性。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例如社会法制观念与企业档案意识不强等,但与执法检查的指导思想也有关,建议增强执法检查的针对性,把重点放在法定档案的范围内,不要指望靠执法检查能解决对所有单位档案的管理问题,希望过大反而会落空。

服务引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执法监督、依法行政和提供公共服务,提供服务本身就是管理的一种形式。目前在企业档案工作宏观管理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色彩较浓,服务、引导不足。企业档案工作说到底属企业行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具体业务不能插手过深,要从习惯“指手划脚”转向通过提供法规服务、标准服务、中介服务、教育服务、典型服务、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导向企业档案工作,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更应如此,把企业档案工作引导到依法自主运行的轨道上来。

抓大导小:据2001年统计全国有4.68万户国有企业,有203万户私营企业;据2002年2月统计,上海原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或其他形式的有61971户,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有12523户。面对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企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予以一一管理,事实上过去也从未做到过。唯一可行的选择是实行抓大导小的策略。抓大首先要抓住大型企业集团,它们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应该是全国或本地区企业档案工作的主体。其次应抓大型科研活动、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经济领域的建档工作。有所失,才有所得,什么都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抓住了主体不仅解决了主要矛盾,还能对中小企业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行业自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协会的作用将会逐渐突出,建国前企业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旧上海的同业公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托行业协会这一中介组织,通过行业协会去约束、引导企业档案工作,例如在行业内部可根据市场竞争或反倾销的需要统一提出归档范围、管理制度等。

从上述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可以看见它与传统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强调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其区别在于:在管理手段上,这一体制改变了以往行政管理为主的做法,强调执法监督为主。在管理形式上,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强调按属地分类管理、抓大导小的宏观调控职能。在管理方式上,淡化了按专业统一管理,强调行业自律,突出企业的法人地位,以法人为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在管理观念上,改变了以往大一统的管理观念,允许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多元化,突出强调服务引导,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具体档案业务。

二、企业内部档案管理模式

未来企业档案工作管理模式要与企业形态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适应。

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与企业形态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一是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应与企业规模形态相适应。在企业产权重组中,国家有意识地组建了若干大型企业集团。由于其规模大,组织机构复杂,可实行以法人为基础的多级管理。至于规模一般、结构简单的中小型企业可实行单级管理。二是档案管理形态应与企业技术形态相适应。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形态有实体管理、信息管理、知识化管理等形态,从全局上看,企业档案管理形态具有共存性与渐进性的特征,其发展趋势是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或知识化管理发展。企业技术水平不同相应档案管理形态也不相同。三是档案管理的重点应与企业经营管理形态相适应。企业档案中除文书、科技、人事等档案外,以资本运作为主的企业应加强与资本经营相关档案的收集,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应加强经营、知识产权等档案的收集。

为使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关键是档案部门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其一,档案管理范围应与企业长远需求相适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档案专职人员大大减少,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且流动性大。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有关市场、产品、销售等资料信息。在这一情况下企业档案工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是人员安排上难以应付档案工作的需求;二是传统档案中缺乏企业急需的信息。为此企业档案工作应转变观念,正确理解集中统一管理的精神与做法。

其二,档案管理观念应与企业竞争需要相适应。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壁垒是入世后我国企业遇到的三匹“狼”,一方面我国许多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出口频频受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利用技术标准恶意构成技术壁垒,例如出口到日本的大米须检测123项指标,对欧盟出口的茶叶有118项检测指标。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每年超过450亿美元,占到出口总额的1/4以上。企业档案工作欲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应树立“大档案”观,一方面要加强对产品成本、质量认证、环保认证、知识产权等档案的收集,减少一般档案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标准、市场等资料的收集,企业档案工作要贴近实际,面向企业竞争的需要。

其三,档案管理手段与企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在这进程中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档案管理中的手工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网络管理会同时并存。脱离企业管理技术形态单纯追求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是没有基础的。不能盲目追求信息化。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篇8

关键词:营运资本 关键因素 方案选择

一、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背景

1.营运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营运资本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所需的资本,它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一部分,对企业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到了直接的决定作用。从会计角度来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就是指营运资本,它反映了企业对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和就是营运资本,它是整个财务要素的组成部分,它与许多财务指标紧密联系,是企业所有短期性资本运转的统称。然而企业往往只关注长期财务战略,忽视对营运资本的管理,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降低,经济效益的下降。因此,需要企业采取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措施,加大短期财务筹划力度,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水平。

2.国际国内营运资本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必须具有良好的营运资本管理。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实施,是资本营运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策略中,很多企业都有适合自身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根据史密斯和赛尔对美国一千家公司抽样调查,实施了营运资本策略的企业约占百分之三十,其中六成的企业存在一种所有人员都了解的营运资本策略。调查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实施正确的营运资本策略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商业信用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通过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了流动资产上的“零”投资,流动资产占用达到最低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缺少切实可行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尤其是老牌的国有企业,都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流动资产“越大”,企业实力“越强”,盈利能力“越高”。向着流动资产“零”投资的反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企业财务风险越来越大。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3911家企业调查显示,只有56%的企业感到流动资本管理很有必要,其中:26.8%的企业感到资金“有所紧张”,资金缺口在10%以内;16.7%的企业感到资金紧张“明显加剧”,缺口在10%到20%;12.5%的企业感到资金“严重紧张”,缺口在20%以上。因此出现两种表现状况,一种是流动资金紧缺,一种是流动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加大。以上研究调查情况表明,我国企业对营运资本缺乏科学严密的管理策略,许多企业仅仅凭经验对营运资本进行管理,营运资本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营运资本管理可行性方案分析

1.某科技产业公司基本情况

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由自然人筹资兴办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矿用设备及配件。公司依托周围高校科技研发环境,利用高校科技成果优势,扩大科技成果转换力度,培植科技产业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营,已经将其科研成果,实际运用到了主要产品上。取得国家专利5项,2007年公司产值已经过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也成为了当地同类型公司中的纳税大户。并且培养了大批生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综合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营运资本的管理也随之提到了工作日程。企业负责人已经意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心是市场,而财务管理是开发与稳定市场的手段。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合理运营策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

2.营运资本管理方案

该公司目前市场前景很好,企业的收益也很大。但由于企业扩张较快,资金明显短缺。因为主要投资者是自然人,也就意味着面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较为困难;其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并不等于寿命长,因此应该考虑企业长期经营风险;其三,人员更换频繁,人才流动性强。鉴于以上三个原因,该公司要想抓住市场机遇,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就应该对营运资本进行有效管理,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三套营运资本管理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A方案:只考虑对流动资产投资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

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也称之为流动资产的结构管理。首先确定一个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流动资金量,其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流动资产水平。根据管理者的风险喜好程度,分为激进的、中庸的、稳健的财务政策。

激进的财务政策,具体是指企业不采用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资,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而是将部分长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的办法。此策略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

中庸的财务政策,是遵循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的原则。所谓的短期资产是流动资产,而长期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当然也包括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另外,在流动资产中有一部分最低的产品和原材料储备是经常占用的,也属于长期占用资产,称为长期流动资产。它的风险和报酬处于中等水平。

稳健的财务政策,是企业将部分短期资产用长期资金来融通的筹资组合策略。具有低风险、低报酬的特性。

B方案:仅仅考虑流动负债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

所谓流动负债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一年以上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变现或者使用的资产。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基本内容包括:使用短期投资、商业信用,短期融资的融资政策。按照我国的金融信贷政策,短期融资程序简便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比如:商业信用融资具有方便,没有现金折扣和限制较少的优点;短期融资券是由大型工商企业或者金融企业所发行的短期无担保本票。它具有筹资成本低,筹资数额大,能提高企业信誉的优点。

C方案: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仅制定和使用对流动资产的投资政策,而且制定和使用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

流动负债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它的特点是占用时间短,周转快,易变现。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必然包括流动资产的投资政策,因为企业拥有较多的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用流动负债进行短期融资,具有很多特点,比如成本低,偿还期限短,客观上国际国内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也较小,所以营运资本管理策略还必须包括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因此适时适度地对流动资产投资的同时,考虑对流动负债的融资效果,两条腿走路,这是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稳健策略。

三、营运资本管理方案选择的关键因素

该科技产业公司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产品的研发成本较高,产品的利润附加值也较大,生产周期不算太长,拥有高校科研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管理特别是营运资本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多少合适,融资方案如何选择等等,都没有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因此要求财务部门制定好营运资本管理基本策略,确保公司健康发展。公司根据具体情况,聘请有关专家,对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加以分析,并结合国家有关科技产业类企业的有关政策,采用调查研究、现场模拟、数学模型测算等方式总结出选择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四个关键因素:

1.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成本

建立及实行营运资本管理制度,对企业长远发展来说有益无害。但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不断完善制度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成本高于管理效益的话,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营运资本制度建设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2.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效果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所有的决策都围绕着企业的利润目标。实施管理制度,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话,再多的营运资本管理制度决策方案都是无效的。

3.营运资本管理风险度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风险偏好。虽然营运资本管理方案制定的非常完善,但是风险程度非常高。此时企业应本着谨慎性的原则,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如果其他评价因素基本相同,应该选用一种风险比较低的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营运资本管理中的风险。

4.营运资本管理的可行性

营运资本管理方案确定后,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一个方案的好坏,除了要看自身的各种因素搭配外,还要看其实行的内外部条件是否成熟。一个再好的方案如果不具有可行性,或者说受企业内部实际情况的制约,实施条件不具备等,都会使得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无法实施。这是评价和制定营运资本管理制度的关键因素。

四个关键因素从成本效益,风险偏好等角度加以考虑。它可以全面反映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是否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四个关键因素的评分及加权分数,可以让企业管理层更清晰的比较与选择营运资本管理方案。

根据专家调查研究数据,从四个关键因素角度对以上A、B、C方案进行评价,如下表: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C方案无论从营运资本管理制度还是效果,还是从风险度到可行性方面,同A、B两方案相比,加权得分最高。因此,该科技产业公司应当选择C方案加强对营运资本的管理。也就是说公司负责人既要关注企业流动资产投资,也要重视企业对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另外,目前在市场经济和国家金融管控政策的改革与创新环境下,对于以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企业,在营运资本管理方面,还应采取如下灵活措施:投资融资的多样化;研发、生产、销售的综合化;人才成本管理的集优化;财务成本管理的规范化。只有结合公司具体情况,采取多样化投资、融资方式,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汪平,辜玉璞,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报告数据的分析.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2006-07-01

[2]辜玉璞.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03-01

[3]刘怀义.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4]胡爱萍,秦国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方法研究.会计之友,2010年第10期上

[5]袁卫秋,董秋萍.营运资本管理研究综述.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12期

上一篇:素描的理论知识范文 下一篇:机械行业就业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