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执行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7 10:00:53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

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在随后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总理指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健全制度很重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更为重要[1]。可见,提高制度执行力问题已经成为中央关注的一个重点,构建惩治与预防体系建设,在加大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强化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一、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出全面规划。2008年6月再次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提出了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新要求。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各高校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批富有成效的规章制度,有力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是指用文字形式对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权力进行约束和规范,防止腐败产生的制度规定。

高等院校普遍认识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构建了党政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以相关部门单位为主体的制度形成机制,制度建设的力度显著加大,制度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具体办法,具体部署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二是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为党政的重要工作,真正纳入总体工作部署。三是将制度建设有机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如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校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用制度建设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顺畅运行。仅天津市高校近几年来制定规章制度13大类共200余种,为天津市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高满意度、低量奠定了坚实基础[2]。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按照科学有效、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原则,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1.以贯彻落实“三重一大”科学决策机制为核心,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以学校党委会、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议规则为基础,规范程序、明确责任,充分体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原则。“三重一大”制度向学校所属单位的延伸,促进并保证了基层班子的团结和谐与决策的民主、科学、规范。

2.以关口前移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反腐败源头治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既注重实体类规章制度建设,更注重程序类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规范招标、招生、招聘、评选、评奖、职称评定以及事关财务、科研、教学、教务、管理、服务等工作,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铲除腐败的土壤。

3.以规范权力运行为落脚点,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分级监控的制度体系

通过查找每个岗位和工作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按照有权力必有制度约束,有风险必有监控措施防控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健全人权、财权、事权、物权监督管理的防范制度和防范措施。通过固化为制度的形式,明确限定自由裁量权,规范具体权力的适用范围、条件、程序以及责任追究办法,制定工作流程,严格流程管理,培育自觉按法定权限和规定流程行使权力的行为形成机制,有效降低廉政风险。河北省于2009年始进行了高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试点工作,2010年在所属高校全面推动,已取得明显成效。

4.以实现有效民主监督为目标,建立健全校务公开制度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指导下,规范校务公开的内容、方式和程序,制定公开目录,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做到应公开尽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的作用。党务公开工作也在积极探索与推进中。

(三)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贺国强同志指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还不够有力,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还任重道远[1]。

关于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情况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在1680份有效问卷中,回答满意的仅有9.76%,不满意的占33.87%,认为执行情况一般的有56.37%。在回答造成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时,选择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制度执行环境不够好和强制执行措施不够严厉的比例大体相当,如表1所示。可见,制度的执行力还存在很大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大力加强。

1.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解决好制度安排的各自定位、相互关系和融合协调等问题,才能规避制度冲突,减少制度真空,增强整体效能,形成体系效应。

十七大以来,高校围绕干部人事、财务管理、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校办企业、招生考试、监督监控等领域建立起数量可观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的建立,往往缺乏前期规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亡羊补牢式堵漏。有的甚至依赖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制度意识,难免出现制度面的不平衡,制度与制度间缺乏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难以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2.制度本身存在天然缺陷

一些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如有些制度过于强调某些管理部门的特殊性,致使制度存在着局限性,甚至在执行中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有的制度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强调制度的物性,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缺乏操作性[3];有的制度内容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关联性不强,衔接不好;有的制度由于内涵界定不明确,造成职责不清晰,甚至出现主体不明的情况,给实际执行带来困难[4]。

3.制度的执行还不够有力

制度执行力就是制度能够得以贯彻执行的效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就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采取一系列促进与保证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措施,有效规范权力运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综合能力。制度执行力不够,纵然有制度本身缺陷的原因,但制度是人制定的,要靠人去执行,其关键还是执行者的主观因素[5]。

一是领导干部的执行意识不够高。“人治”观念和特权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找理由,找借口,变通制度,打球;当制度和一些部门利益产生矛盾时,有些领导有意规避制度,保护小团体利益;部分干部唯领导是从,一味遵从领导的意志,造成执行制度不坚决、不彻底、不严格、不规范。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逃避执行、歪曲执行、选择执行、被动执行、错误执行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贯彻执行制度的宣传教育不够好。近年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出台的制度多、相对集中,执行对象不能及时认知和消化,出现重制度建设,轻宣传教育现象,有的制度还没有进行传达贯彻,就被束之高阁。这种上热下凉的情况造成不少基层人员对出台多少制度、出台什么制度、是否执行制度漠不关心,更谈不上执行。

三是检查监督、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大。对于没有严格执行制度的行为,往往没有严格问责,追究缺乏力度;由于深入跟踪检查、过程督察不到位,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到位,使得一些基层干部心存侥幸,设法钻制度空子突破制度规定;有的是说一套做一套,根据“需要”随意取舍或曲解制度规定,自觉或不自觉地损害了制度的执行力。在实践中,仍存在违反制度者受益,遵守制度者受损的现象,也是制度执行力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意义和作用

在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反腐力度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腐败现象依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制度缺乏强大的执行力。有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和落实,比没有制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一)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

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6]教育、督促、检查高校党员干部遵守法律法规、党规党纪和学校规章制度,保证规定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以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职责。

(二)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故意滥用或不用。一些人把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筹码,在招生、招标等方面出现形形的违规违纪现象。遏制这些权力的滥用,除加强教育和惩处外,只能靠加强制度建设,靠制度管人、按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以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制度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关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败。

(三)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遵纪守法、清正廉洁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往往有更多的权力,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又往往是制度的制定者。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牢固的制度意识,带头执行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为群众做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带好队伍,才能正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和谐校园建设是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安定有序、和衷共济、内和外顺、民主文明、诚信友爱、协调发展等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学校管理工作所涉及诸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应遵循的基本制度规则,和谐校园建设正是靠方方面面的制度规则作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或者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和谐校园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五)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步,依赖于教师队伍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依赖于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需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硬件与软件、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管理与效率、民主与监督等的关系,需要清正廉明、艰苦奋斗、令行禁止、和谐顺畅的政治环境,需要锐意改革、积极健康、团结干事的校园文化等等。而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强力的制度执行作保证。

三、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按其功能分有预防腐败类、宣传教育类、规范权力运行类、监督权力运行类、惩治违规违纪类[7];按其性质分有实体类和程序类;按其适用主体分有针对全校师生类、针对领导干部类、针对普通干部类、针对教师类等。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是执行,无论哪种哪类制度,只有得以执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达到制度本身的目的,而衡量执行的重要标准就是执行力。

(一)完善制度内在的执行价值

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在制度本身。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再优秀的执行团队和执行环境,也不会创造强大的执行力。

1.要保证科学性和适用性

制度本身的内在质量是执行的基础,好的反腐倡廉制度,需要既有原则性又有可操作性,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既有时代性又有前瞻性,既有周密性又简洁清晰,既有稳定性又需要不断修正等等[8]。要进行充分调研,集聚群众的智慧,确保制度本身的先进、科学、规范、合理。

2.要强化因势利导

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达到引导自发的效果,让执行者自觉地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执行方式。要注重引势而行,紧紧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广大干部职工不能容忍的问题,通过制度引领,形成制度执行者不能不认真执行的情势,引导和推动制度的有效执行[9]。

3.要注重以人为本

反腐倡廉制度的根本属性是规范权力运行,但也要以维护人的基本权利为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鼓舞人。让制度相关人都充分参与到制度的形成过程,既能准确把握住问题的核心,又能找到有效执行的路径[8]。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制度的制定、修改、执行、评价全过程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增强制度执行的社会基础。

4.要明确执行主体

要准确规范裁量权,明晰授权范围,明确制度执行的主体,让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知道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由谁来监督,违反了要受什么惩处。让非执行主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执行主体执行制度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5.要运用科技因素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这在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制度的执行、反馈、监控等环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和现代化方式,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以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9]。

6.要体现与时俱进

制度要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利益诉求、政策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所规范的内容适时变更。通过定期调查研究、民意测验、对反腐倡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等方式,及时对制度进行效能评估和评价,掌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制度内容的科学性和不同制度之间的协调性。

7.要构建制度体系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就是按照有权力就有制度约束的思路,围绕人权、事权、财权、物权等领域制定的,实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一系列制度。要制定规划,编制目录,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进行立、改、废,使这些制度既有广泛性,又突出重点,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

(二)提升制度外在的执行环境

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制度本身的内在质量很重要,但作为制度执行主体的因素和执行环境因素更具有复杂性,对制度执行力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

1.加强制度建设的宣传教育

明确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经常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做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6]。广大干部职工的制度意识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制度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高校党委要把遵守党规党纪、法规制度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反腐倡廉制度进行广泛而深入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实质,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为。要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文件、会议、专题辅导、培训班、主题教育、知识竞赛等方式,利用网站、校报、板报、广播、飞信、短信等媒介,保持宣教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2.创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制度执行文化

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廉政文化是一种崇尚廉洁、祛恶扬善的社会文化,它既包涵廉洁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10]。要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制度得以长久有效执行,就要创建健康的制度执行文化,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人人维护制度、人人崇拜制度和遵守制度光荣、违反制度可耻的文化氛围,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执行主体自觉遵守制度,从而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全面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3.重视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制度的示范作用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领导干部是群众的榜样,是群众行为的标杆、效仿的对象。要造就学校反腐倡廉制度的良好执行环境,提高制度执行力,就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思想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充分认识到制度不仅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在执行制度上率先垂范,带动和感染身边的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制度。

4.创新制度执行的方式方法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宗旨是规范权力,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所以制度的执行是刚性的,不允许变通和走样。但制度是多种多样的,执行主体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决定了执行制度的方式方法应因事制宜、因时制宜。以创新性思维破解制度执行的瓶颈,充分运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领导学等原理与方法,遵循制度执行的规律,以柔性的方式达到刚性执行的目的[11]。

(三)建立制度执行的保证机制

制度执行力要靠有力的执行机制作保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情况的评议机制、监控机制、惩处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有效的举措引导、促进、强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举措。

1.建立制度执行情况的评议机制

编制专门评议目录,综合运行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把制度评议有机融入干部年度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机关效能建设考核和民主评议考核等工作中。强化制度执行情况评议结果的运行,将其作为单位评优、个人评先、个人晋职等的重要参考因素,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制度的执行情况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采用多种手段,实现“阳光评议”。

2.建立制度执行的监控机制

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机制、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运行机制、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8]。这些机制本质上是以制度形式固化而成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实质上是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监控。以监控工作流程履行情况为抓手,以监督制度执行情况为着眼点,分清主次、分级监控,及时制止和纠正不执行、软执行、乱执行制度现象,推进制度的有效执行。

3.建立违反制度的惩处机制

反腐倡廉制度的属性,决定了其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要建立健全惩处机制,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联合组成惩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运用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手段,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反腐倡廉制度的刚性执行[12]。

4.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机制

奖罚分明是提高执行力的最有效手段。对制度执行情况实行负激励是必要的,但对模范执行制度,认真履行职责的工作人员,实行正激励更是必不可少[13]。对认真执行制度、按规矩办事的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切实提高遵守制度者政治、经济待遇,给予更多个人发展进步机会,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

参考文献:

[1] 仲三员.反腐倡廉重在制度建设―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2] 天津市委教育工委.热点、重点、亮点―党的十七大以来天津市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成果汇编.2011.

[3] 陈满雄.论提高制度执行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9):36-38.

[4] 谭用发.公信度亟须提升制度执行力[J].领导科学,2010,(1下):9-10.

[5] 郭鹏.执行检讨书:执行不力的十大病因[M].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6] 中国共产程.人民出版社,2007.

[7] 刘典文.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领导科学,2010,(6下):8-9.

[8] 臧胜业.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1.

[9] 钱贵昱,耿启亮.执行力引擎―制度落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0] 孟文琪.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思考[J].中国监察,2008,(17):52-53.

[11] 易发久,白沙.绝对执行:高效执行力组织的6大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2] 商植桐.反腐倡廉惩处机制研究[J].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52-53.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2

导致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下降的原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具体在我们基层药监部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制度空泛。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组建以来,各级都致力于制度建设,陆续制定了相关行政行为规范和机关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规范食品药品监管的制度体系。然而,从实际执行情况看,由于许多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制度的执行力明显下降。尤其在基层,不少制度多套用一些空泛的政策性条文,忽视条文的针对性,导致这些制度没有实际约束力;有些制度只有规范性条款,没有对违反制度设置惩诫措施,这些制度对自觉者是一个“紧箍咒”,而对不自觉者则是“纸老虎”。比如,“五公开”、“十不准”和“六条禁令”等是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普遍遵循的制度规范,而在基层县局大多没有制订具体的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从而导致一些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今年是全省“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按照省、市局《方案》的要求,各单位反腐倡廉制度将得到进一步修定和完善,突出部门特色,做到更具体、更细致,更适应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需要;并根据实际着力制度创新,堵塞制度漏洞,压减腐败空间,进一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二是职能弱化。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都十分重视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但从基层县局实际看,其纪检监察机构一般只有一名纪检组长和一名兼职监察室主任,且纪检组长都有行政分工,致使纪检组长把大量精力放在其分管的行政工作上,很少抽出时间和精力用在廉政教育和监督上,出现了“肥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局面。另外,由于纪检监察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职能错位,往往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形成不了全程参与和监督的工作机制,造成事前教育和事中监督环节的职能作用淡化,重查处轻监督的现象普遍存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得不到有效地贯彻落实。

三是监督乏力。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成立以来,各级均认真执行“五监督”的管理规定,在现实工作中,层级监督和内部监督往往来得最直接、最有效,可以说,层级监督和内部监督是“练内功”,外部监督是“树形象”,只有练好了内功,才能树立起形象。从内部监督而言,监督还是较为乏力。一方面,由于“与人为善,明哲保身”的主观意识严重,对少数违规行为不能旗帜鲜明地予以批评指正。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监督的方法和措施不多,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比如,以前的执法回访就没有一个很好的保证措施;效能监察只是形式上的工作通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将回访内容和工作指标细化,该量化的没量化,该评价的没评价,导致监督不能保证提能增效。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3

一、当前决策执行力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决策执行力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执行力不强、执行力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效率,制约了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不执行。极个别单位对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等执行不到位,存在对抗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还有的逃避执行,单位部门之间、内设机构之间等对工作有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是乱执行。表现为选择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歪曲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附加执行,加塞搭车,地方保护;盲目执行,素质不强,能力平庸;机械执行,照抄照搬,唯上唯书。

三是慢执行。落实工作自觉性不强,工作拖拉,效率不高。执行者对工作缺乏计划性,缺乏细节管理,工作不细致,不认真,不到位;遇到困难不主动想办法。

四是虚假执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决策部署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

五是被动执行。不推不动,消极怠工,管理者没有带头,没有常抓不懈;办事有头无尾,办成办不成无反馈,工作缺乏完整性;还有的等待观望,左顾右盼,推一下动一下,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得力。

六是难执行。极个别单位和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只考虑本部门(单位)利益,缺乏大局观念;工作强调客观,推卸责任;部门单位之间协作不够,甚至有贪权争利、胡乱插手设障的现象,造成决策的执行难。

二、当前决策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决策、执行、监督”是党委政府运行的三个重要环节。决策科学民主, 执行坚决有力, 监督透明公正, 才能全面提高党委政府的管理水平。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决策层面分析

一是决策缺乏科学性。有的工作部署在决策前缺乏对其科学性、合理性的周密考虑。如红宇大桥的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河道污水管的建设、沿河绿化美化工程的建而拆等,虽是利民工程,但结果老百姓却不太满意。存在决策缺乏科学、细致、周密的论证以及合理的统筹安排部署。

二是决策缺乏协调性。个别政策在出台前,显得仓促,前瞻性不够,有些政策相互衔接不够。如招商引资与园区的建设、土地的供给等方面都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再如,城区管网的规划建设等都缺乏统筹协作,反复挖填,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工程进展,百姓怨声载道。

三是决策缺乏稳定性。个别领导决策随意性大,朝令夕改, 缺乏稳定性。一个决策前后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决策执行主体及目标群体对决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策的稳定可以使决策制定者、决策执行者与决策客体之间建立起持久的忠诚、信任和认同, 这有助于决策有效的执行。

(二)从执行层面分析

一是执行力氛围缺乏,执行意识淡薄。执行主体有些对工作态度不端正, 严重, 对岗位认知有偏颇,作风浮躁, 逃避执行困难和责任, 布置多落实少, 导致任务久拖不决。部分领导素质和能力不高、 悟性不够, 不能正确领会决策意图, 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 文件落实文件。个别领导对待工作不能起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导致上行下效,整体执行力文化氛围不浓,大大地降低了执行效力。

二是决策认知缺陷,执行能力有限。一方面,执行者认识上存在问题。由于对决策缺乏高度认同,执行的自觉性有所减弱。不能准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和决策的精神, 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 导致决策执行起来“走样”、“ 变形”。另一方面,执行者素质问题。由于执行者政治业务素质不高,水平有限, 对有关政策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 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 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决策目标。再一方面,执行者管理上存在问题。由于个别执行负责人管理水平有限, 缺乏行动力, 对政策贯彻不及时, 行动迟缓, 消极待命, 政策总是执行不到位。甚至产生执行心理障碍, 如依赖心理、抵触心理、自我保全心理、得过且过心理等, 大大降低了决策执行力和创造力。执行过程中激励不当或受利益驱使, 致使执行不力和执行扭曲,执行过程中沟通不足或沟通障碍导致执行脱节。

三是利益制约,相互协调不力。由于单位部门之间自身利益的驱动,往往导致决策执行偏离政策目标,从而出现“利大快执行、利小慢执行、无利不执行”甚至抵制歪曲的情况。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协作不力,办事难、障碍多、沟通不便、协调不畅,导致决策执行中的失实,乃至失误。

四是外因制约,执行条件的缺乏。决策的执行需要充足的资源, 否则执行结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决策目标。 执行资源主要有经费、 人力资源、 信息资源以及权威资源。 执行资源不足成为决策执行力提高的严重障碍。调研中发现,很多工作的落实上都存在缺乏资金、人手等问题。

五是决策运行机制的缺陷,管理不善。执行管理者在执行过程缺乏科学管理,执行准备、组织实施、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监督控制等环节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决策执行力水平的提高。

(三)从监督层面分析

一是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在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

多元监督体制下,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工,监督范围与监督责任不明确,各种监督机构的作用发挥受到了限制。尽管在政务公开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行政执行仍然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单一行政执行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的运行状态,公众对行政执行的质量、进度及措施的有效性等无从了解,监督也因此流于形式。

二是决策评估环节欠缺。在现行的政府管理模式中,职能部门通常集决策、执行甚至监督权于一身,以政府名义下发的文件、规章一般都是由部门负责起草。由于其运作过程相对封闭,通常情况下不会有实质性的修正,政策的制定过程往往成为部门利益的自由表达过程,行政执行过程又经常是部门利益的实现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职能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政策执行阶段的监督、控制和调整更是难以实现。

三是行政执行责任制不健全。缺乏一整套政策执行的标准、规范和制度, 诸如科学的政策执行程序, 执行监督体系, 绩效考评体系, 责任追究制度, 绩效奖惩体系, 致使政策的执行主观随意, 暗箱操作, 丧失了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滋长了政策执行中权力的腐败。特别需要的是一种带有“刚性”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对行政执行偏差相应的责任人难以进行有效的惩戒和制裁,这就使得执行中的本位主义、主观主义等不良倾向很难得到及时的纠正。

三、提高决策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提高决策执行力,对于进一步推进扩大开放,实现×ד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科学全面的决策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决策前的调研、咨询、协商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问题决策调研制度。进一步规范调查研究工作,明确规定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并形成调研意见或方案的,一般不列入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的决策议题;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基层调研,广泛接触基层群众,直接倾听群众呼声,充分了解新情况,及时发现新问题,为科学决策掌握第一手材料等。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重大决策请专家“把脉”,凡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中长期规划等重大问题,通过向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专家咨询论证后再进行决策。建立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协商制度。在决策前要与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进行广泛协商,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政府工作报告、重大改革措施、重要人事任免,要广泛征求意见。

二是建立健全决策中的集体拍板制度。健全县委委员、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及广大党员、群众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以及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强化县委全委会的作用,坚持重大决策由全委会审议和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制度,明确和规范县委全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县委全委会、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的工作规则,明确和规范县委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的职能与分工,从制度上保障县委“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在县委全委会和常委会上,合理安排议题,所要讨论的预案提前送达与会人员,讨论时充分发表意见,集体拍板决定,确保县委对重大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

三是建立健全决策后的信息反馈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快速传导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全县各单位各部门的党政内网。建立政风行风热线、电视台、报纸、政府公众信息网(外宣网)及公开电话等为载体的社情民意反馈体系,使人民群众对决策的意见能够及时反映到决策层,做到舆情反映的制度化、经常化。要充分发挥县委督查室的作用,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搜集社会对行政决策的评价,形成反应灵敏、科学有效的决策信息反馈机制。

(二)建立严格高效的执行机制

一是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要按照强化领导责任,量化执行单位目标责任,细化工作人员责任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横到边,纵到底,全员、全岗、全程的目标执行责任体系,做到责任分解,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有完成时限,有基本要求。对县委、县政府作出的年度工作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安排和各项决策,都要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量化,提出明确要求,将目标和责任落实到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部门和有关人员,明确工作标准、进度和完成时限。

二是建立决策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报告制度。执行责任人要定期或不定期向决策机关报告工作履行情况。年度工作目标履行情况,各部门应半年和年终分别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专题报告。阶段性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应根据工作安排和完成情况及时报告。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制度。对部门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凡经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环节作出的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其阶段性工作成果和整项工作完成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新闻会,向社会通报有关工作和决策执行情况。

三是建立健全执行责任协调机制。对全局性工作和重大决策,可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并在主管部门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联系协调。对涉及多部门、多单位的

综合性工作和决策目标,要实行部门协调会议制度,由牵头部门搞好协调。对主要由某一个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决策目标,执行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协调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四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和《行政问责制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追究的主体、内容、程序和责任。责任追究的重点是:(1)工作不力,不能按时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和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2)不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决议和会议精神,不认真履行职责,管理不到位,工作不落实;(3)决策失误、工作贻误和失误;(4)虚报、瞒报、迟报工作情况;(5)、,搞行业不正之风;(6)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重大、重大案件,并处置不当、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监督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要采取量化和评价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量化考核情况主要依据有关职能部门对各项工作的日常监控得出,着重从量的方面对应考核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并依据指标赋分、权重,量化为一定的分数。同时,既要考核增量,又要考核增速;既要考核工作进度,又要考核工作质量。评价考核情况主要依据年终综合测评得出,综合考虑领导评价、内部评价、社会评价、个别谈话等多方面因素,着重从质的方面对应考核总体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量化指标分数与考核评价指标分数相加,为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考核得分。

二是切实加强对目标责任执行情况的监督。结合工作目标的日常督查和年终考核,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廉政谈话、询问质询、处理等制度,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加强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建设,开展经常性的效能监察,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充分发挥司法、审计等机关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绩效审计、任期内审计和离任审计。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结果的使用严格按有关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规定执行。进一步发挥县政府特邀监察员作用,对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土地招标及出租转让、城建项目定点及详规变更、产权交易、国有集体重大投资项目运作过程等,进行全程监督。进一步完善巡视督查制度,充分发挥退居二线的党员领导干部作用,对全县重大项目建设、民心工程等开展跟踪监督。强化人大权力机关的依法监督和政协机关的民主监督。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要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增强其示范性和带动力。要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业绩和干部的评价制度、标准和方法,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示范性和带动力强、执行力强的干部提拔重用到领导岗位,把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办事不负责任、无所作为的干部坚决调整处理。

二是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要改善、优化、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改善、提高干部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保护、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认真修正错误的价值取向。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17-03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1]。同样,企业之事,不难于立制,而难于制之必行[2]。“行”就是执行。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健康、和谐发展。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企业管理的发展赢在执行,道出了管理制度执行的核心就在于执行力。对于个人而言,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因此,对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的执行力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困难,探究提高制度刚性运行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国有企业制度和刚性执行的现状

“制度执行不力”是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通病,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综述如下。

1.1制度繁多,可行性降低

随着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工作内容的更新和增加、业务范围的扩大和变换,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内容上,制度都在不断地增长;而且,每位新任领导就职后都要重新制定和完善一些制度,新制度与旧制度重复的概率较大,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制度体系不断地膨胀;甚至,有的企业把出制度、编规范当成亮点工作来抓,形形的制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一时间制度泛滥成灾,条条框框到处都是,造成制度交叉纵横,过于重叠。

1.2制度体系不完善

当今的企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企业基本上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出台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和解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部分制度之间存在着不衔接甚至冲突的问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反倒削弱了制度的整体约束力,无法形成制约合力;另一方面,部分单个制度不够完善,制度制定后,没有制定详细地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甚至仅有规范性制度,缺乏程序性规范支撑[3]。

1.3部分制度与现实脱节[4]

由于工作任务和时间的变迁,制度修订不及时,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处理不够,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制度内容与当前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制定制度的超前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制度的条款与现实脱节。

1.4一些制度制定过程过于草率

由于企业领导个人行为准则和处事能力的差异,导致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没有经过详细地讨论,缜密地考虑,仅凭个人喜好和做事风格,草率地制定和实施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临时性地废除,严重降低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5制度刚性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力

部分国有企业往往是制度订立后,上墙、行文、记录在册,就大功告成,随之就不闻不问,对制度出台后如何执行,执行得如何,制度内容中规定的检查督办、奖惩措施都没有按照规定执行[5] ;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去其精髓,仅存样式,检查督办也往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最后不了了之。虽然,部分制度有明确要求,但执行起来存在脱节或不严肃的现象,刚性运行的执行程度不够深入。另外,部分制度执行者,认识不到位,觉得就是不按规定做也无大碍,最后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1.6刚性执行遭遇人为打折

国有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会对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客观地说,企业的大部分制度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但是在刚性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人为因素而打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宣传不到位,新进企业人员或岗位变动后新到岗员工对企业制度或新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国有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觉悟不够,造成对制度不了解,或是对制度理解有偏差,在刚性执行的过程中打折;二是由于社会风气和所谓的人际交往“潜规则”在相关部门或在他人干扰等情况下,绕不开人情影响,躲不掉利益趋势、坚持不了正确的处事行为规则,在制度的刚性执行过程中,降低了标准和要求[6];三是个别领导干部人治思想浓厚,热衷于以个人的意志制定制度、以个人的权力推行制度,自己则凌驾于制度之上,认为制度会削弱了手中的权力,以制度的例外遵守作为自己权力的象征,以致形成不执行制度习以为常、违犯制度心安理得等不良习气,导致制度规范被异化成了一张白纸[7]。

2国有企业制度刚性执行效果较差原因

2.1制度因素

2.1.1制度不稳定、时效性较差

一是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朝令夕改,令员工无所适从;二是制度更新不及时,不适应新的管理流程[8];三是一味强调制度的处罚力度,引起的抵触和反感;四是制度注重管理愿望,忽略具体指标。

2.1.2制度缺少针对性[9]

在制定制度和起草文件通知时缺乏可操作性,不结合企业实际,死搬硬套上级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而对工作和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缺置若罔闻,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解决,导致制度体系的整体针对性较差,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较差。

2.1.3制度执行主体不明确

制度执行主体是管理制度能否贯彻的关键,很多制度只追求“则、罚”等内容,而对执行“执行主体的定义”漠视,一是没有确定执行主体部门;二是确定的主体部门为临时性机构;三是临时组织的执行主体的成员责任意识较差。

2.2人为因素

2.2.1特权思想[10]严重

古人云:己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一个企业出了问题首先要看主要负责人是否做好了表率作用。企业要想强化执行力,必须在每个方案出台时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凡是牵扯到管理者的方面一定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才行,但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负责人或领导把制度的执行权视作部门或个人的特权,随意而为,严重践踏制度的严肃性,部分中层干部缺乏责任心,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工作,对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就执行,反之就不执行。

2.2.2能力水平有限

一是不重视知识更新和积累,导致工作能力退化;二是部门资源有限,导致团队整体水平下降,工作跟进能力不足。

2.2.3态度不够端正[11] [12]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所有的能力都必须排在态度之后”,同理,制度的刚性执行能力也在人的态度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制度执行的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建设,这都需要制度的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用积极心态共同完成。

2.2.4知情权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后,进一步加大了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知情权,要求企业出台重要规章制度之前,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制度出台后,要让每名员工了解和掌握制度内容。然而,有些基层宣传单位对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不能及时进行传达,使员工无法了解单位的规章制度,就更谈不上执行力了。

2.3企业监管因素

2.3.1监督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

一是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大的方面是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虎头蛇尾。小的方面是有布置没检查,或者检查时前紧后松;二是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仅仅强调了制度制定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忽视了监管机制的制定和完善。

2.3.2企业文化建设较弱

企业文化[13]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力。二是止滑力。文化是一种认同,假如一个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如果有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文化不符,就会有人提醒他,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种善意的提醒就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监督。而止滑力就像人在身体好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但如果大家感冒了,有的人可能3天就好了,但有的人可能要7天才好。特别是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大部分员工,绝对不会在企业利润或效益下降的时候离开企业团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企业文化对人的行为也就是执行力的重要影响。

3提高国有企业刚性运行执行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3.1强化制度的权威性[14]

制度是刚性管理的实施载体,要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做到有章可循,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需要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知道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规范员工日常行为的准则,更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在制度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组织强有力的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保制度约定依据真实可靠,再制定长期有效的条款,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杜绝制度的朝令夕改[15]。

3.2明确清晰的执行主体

现代管理制度不仅要有规范的内容,还必须要明确清晰的执行主体,这是赋予执行主体的权利,也是明确执行主体的责任,只有权责分明,执行力才能提升。

3.3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

制度是用来执行的,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16]。正如著名企业制度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的“制度建设六点”,即“按哪几步做、每步如何做、每步由谁来做、每步做的标准、做不到怎么办、由谁来负责落实和监督”,只有认真按照这六步认真执行,做到张弛有度,才能有效地将制度执行到企业日常的生产和工作过程中,否则就可能造成事与愿违,制度失效,甚至会造成秩序混乱和重大经济损失。

3.4减少人为影响

人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人员素质才能确保制度执行到位率,同时好的制度也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是提升制度制定者、执行者和被管理者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3.5形成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17]

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是保证制度严肃性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兑现奖惩制度,对制度执行过程的严肃性起着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要深入推动制度的监管体系建设,规范执行者的行为。在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同时,严格执行刚性运行的考核机制,以规范的考评内容、全面的考核指标、完整的责任要求实现制度执行的跟进式推进,促进制度执行质量的提高和责任的落实,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刚性运行效果。

4结论

总之,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执行力较差的现状表现为制度体系不完整、可操作性差等方面,但只要坚持制度制定的权威性和执行主体的明确性,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在全过程完善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体系,杜绝人为影响,就一定能够提高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的效果,培育出国有企业行事果决的成型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君昆.关于执行力的政治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12(3).

[2]牟英石,陈卓,赵萌,等.探寻制度的本质——西南油气田公司制度建设与管理的调查与启示[J].中国石油企业,2012(9).

[3]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制度研究[D].长沙: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0.

[4]刘佳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阳敏.从执行主体视角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8).

[6]金东镇,付景林.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探讨[J].吉林金融研究,2008(9).

[7]高焕清.互动中的行动者与系统力:我国县级政府政策执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8]杨玉玲,胡国珍.规范制度管理 让制度管制度[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02-07.

[9]文小龙.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策[J].审计月刊,2009(8).

[10]李海洋.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11]范斌.中国行政执行力文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2]时希杰.企业执行力理论与创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3]安华东.从F公司看民营企业的执行力[J].经营与管理,2013(3).

[14]胥可,付金柱,朱宝泉,等.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对策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

[15]张春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商业经济,2011(17).

[16]温海涛.当代中国基层政府执行力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5

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重点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充分保障制度有效性。

一、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胡锦涛强调指出,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确保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制度制定,提高制度有效性,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

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系统反腐"是当今反腐倡廉的总趋势。"系统反腐"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就是坚持从腐败现象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原因入手,从宏观上进行总体设计;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使各方面制度紧密配合、综合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应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

第一,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全体公民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意识,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应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国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素质和公民依法监督的自觉性,使预防腐败工作更有成效。

第二,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形成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化的关键。完善的监督制度,可以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应通过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监督制度的有关规定,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使各项监督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应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第四,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惩治腐败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应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制度制定。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制度制定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在制定反腐倡廉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定制度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以制度贯彻制度、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做法,坚持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发展,使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善于抓主要矛盾,着眼解决关键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度来进行规范的事情越来越多。如何使用有限的制度建设资源,直接关系到制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在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相关领域建立制度。

三是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利于执行。建章立制必须符合"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要求。有些制度之所以不管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则性多、可操作性少,难以执行。因此,制度的具体规定要细,具有可操作性。四是坚持群众标准,注重社会效应。党和国家的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需要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维护。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时,坚持群众标准,听取群众意见,体现群众意愿,提高制度的社会认同度。

二、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严格执行制度。制度是由人来设计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遵守;如果制度不被执行和遵守,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反腐倡廉制度大部分都得到了较好执行,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些地方对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制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腐败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因此,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应切实加强制度对执行的领导,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通过制度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打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坚决维护制度。党员、干部不仅要坚定地执行制度,还要自觉同违反和破坏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做法要及时提醒,提出批评,帮助改正;对严重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向上级领导和执纪执法部门检举。领导机关和执纪执法部门要担负起管理和执纪执法的职责,积极回应群众的检举,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发挥领导干部作用。在执行和维护制度方面,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而且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领导干部还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只有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出成效,才能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严格执行制度。制度是由人来设计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遵守;如果制度不被执行和遵守,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反腐倡廉制度大部分都得到了较好执行,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些地方对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制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腐败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因此,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应切实加强制度对执行的领导,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通过制度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打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坚决维护制度。党员、干部不仅要坚定地执行制度,还要自觉同违反和破坏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做法要及时提醒,提出批评,帮助改正;对严重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向上级领导和执纪执法部门检举。领导机关和执纪执法部门要担负起管理和执纪执法的职责,积极回应群众的检举,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制度执行力;地质勘探;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D69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一、目前地勘单位制度执行力弱的表现

在许多地勘单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单位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装订或印制得很精美,但职工却将制度丢在抽屉里或仅仅挂在墙壁上供人欣赏,职工依然按照各自的习惯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很好的执行。

有群众曾将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形象地归结为“十大顽症”:一曰对抗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二曰逃避执行,推诿扯皮,推卸责任;三曰歪曲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四曰附加执行,加塞搭车,地方保护;五曰盲目执行,素质不强,能力平庸;六曰机械执行,照抄照搬,唯上唯书;七曰选择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八曰被动执行,不推不动,消极怠工;九曰越位执行,贪权争利,胡乱插手;十曰虚假执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二、制度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分析

一是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地勘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没有走群众路线,把问政于民视作可有可无,更没有对实际工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充分考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或闭门造车,或照本宣科,把别的企业的制度生搬硬套过来,结果水土不服,可操作性低。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过于强调制度的物性,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这样要么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要么使制度执行的成本非常大;另一方面是制定的制度过于笼统,说明不清,标准不明。执行起来要么不知约束谁,谁违反了制度,要么缺乏参照,自由裁量权过大。从有利于执行的“度”看,制度要实现宽与严、质与量的辩证统一。

二是制度变化连续性不够。制度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水平的产物,不得随意更改和违背。但一些地勘单位在制定或出台规章制度时,非常不严谨,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有时仅凭个别领导的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来制定规章制度。致使所出台的规章制度很难与实际情况相符,不得不在职工的质疑和怨言声中“朝令夕改”,缺乏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怎样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是要构建好的制度,是制度有执行力的重要前提。公共选择管理理论认为,在好的制度和制度环境下,坏人可以做好事,在坏的制度和制度环境下,好人可以做坏事。把制度制定好,是制度有执行力的重要前提。好的制度如何制定,笔者认为制定的制度要切合实际,操作性强。避免徒有虚名,流于形式。一方面要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制度内容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级部门在制定制度时,由于范围广,情况复杂,要照顾到面,考虑的是普遍适用性,相对来说会原则一些。下级单位制定制度就要在上级普遍性制度的指导下,多考虑自身的特殊性,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根据上级制度的精神实质进行细化、量化,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执行力;三是要充分发挥民主,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协商制定。规章制度公示既是保证职工群众享有知情权的基础,也是保障该规章制度有效落实、实施的必要条件;四是制度出台后要相对稳定,避免朝令夕改。对确实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制度不能墨守陈规,该及时修订、完善或废除的,要坚决取缔旧制度,确保制度不脱离实际。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规章制度人人知晓。遵守制度的前提是要学习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制度都是下发到基层单位领导手中的,由于种种原因,很难直接到达职工手中。这就给制度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各单位负责人收到规章制度后,要及时深入基层,组织职工进行学习,把文件精神吃透,入心入脑,内化为一种习惯;另一方面制度制定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简报、网站等载体,及时把一些重要的、不涉及单位机密的文件及时刊登,方便职工阅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文件,还可以成立宣讲组,深入基层进行宣讲。

三是领导干部和制度执行部门要以身作则,树立制度的威信。领导干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自我提升执行力,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进一步引导和规范职工群众言行。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领导干部当以此为鉴。

四是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日常考核,做到有奖有罚。制度制定的再严密、再完美。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放在柜子中、挂在墙壁上,只能是一个摆设。因此,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一是必须要把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纳入审计和日常、年终考核,做到有奖有罚。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把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列入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通过检查监督来促进制度的执行;二是要建立制度评价机制,要在检查过程中分析、评价制度的适用情况,有些难以操作、缺乏针对性的制度要细化完善,有些过去合理现在不合理的制度要调整,以确保制度本身的可执行性;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定期进行考核,有奖有罚,奖要奖得心花怒放,罚要罚得胆战心惊,让干部职工真正明白,制度就是一条“高压线”,谁触犯谁就必须付出代价,从而增强执行制度的内动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许鸿贵.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09.

[2]陈满雄.提高制度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7.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7

制度之所以为人们自觉地遵守和服从,关键在于这些制度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能够对制度指向的对象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如果制度缺乏权威性,即使制定再多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实践中,一些反腐倡廉制度因缺乏权威性而导致震慑力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些反腐倡廉制度的制定既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也不符合实际。一些制度制定者在没有深入实际,认真研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趋势、反腐倡廉建设究竟需要怎么样的制度、对反腐倡廉制度的供求现状等问题的情况下,就匆忙地制定和颁布了内容十分笼统、表述模糊的法规条款。二是制度刚性不强,弹性有余。目前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主要由规范性文件构成,其中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多,政策性和原则性的规定居多,属于党规党法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不多,这就很容易出现“选择性”或“规避性”执行制度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反腐倡廉制法律法规表述过于笼统,弹性空间太大,缺乏规范性。

反腐倡廉制度有制定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任何制度建设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科学的统筹和整体的规划,保证各项制度形成互补性强的整体合力。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是否具备协调性和连续性,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制度本身效力和功能的发挥。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发展变化,必然要求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未能反映和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未能形成相互补充和连贯协调的整体。以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例,有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不仅没有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各方面做出具体规范,而且也没有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要求,已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依然显得分散、凌乱和繁杂,甚至有些法律法规缺乏衔接、相互抵触,无法形成各种法规之间协调配合的统一整体。

反腐倡廉制度缺乏程序性和应用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制度设计的各个环节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原则性与操作程序性、整体与具体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但目前在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中,我们比较重视实体性的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制定,而对于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的制定重视不够。虽然制定了一些内容丰富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但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执行程序,导致法律法规制度要么无法贯彻落实,要么执行过程中走了样。同时在反腐倡廉制度的制定,存在内容上的空洞化、标准上的虚泛化、程序上的模糊化等问题,使反腐倡廉制度看似健全充实,但在实质上难以贯彻执行,导致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藐视、震慑力和公信力受到挑战。在既有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中,虽然明确而具体地作了数量繁多的“严禁”、“不准”、“不能”、“不许”等禁止性条款规定,但对于违反这些规定的具体程序规则和处理办法,要么缺乏刚性规定,要么只是性质上规定而产生随意性太大。这类法律法规制定再多,也必然流于空转,无法发挥执行的效力。

二、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反腐倡廉制度由人来制定,也靠人来执行落实。反腐倡廉制度不被执行或执行不力,再好的制度最终也只是一纸空文。制度执行者对待反腐倡廉制度的态度,决定了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的实际效果。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过程中,如果执行者对反腐倡廉制度没有树立正确的态度,必然出现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乏力和效果差的问题。当前一些领导和领导部门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1、缺乏法治意识。反腐倡廉制度的本质是党规国法在反腐倡廉建设领域的行为规范,是约束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必须遵章守法的法律法规。我们党已经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理念。要坚持把法治化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在反腐倡廉建设领域,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就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但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纪律观念淡薄、法治意识不强,不仅没有成为反腐倡廉制度的忠实执行者,反而成为违法分子的支持者,成为分子。近年来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违纪国法的行为,已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反腐倡廉制度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2、缺乏权威意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权威性。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不仅要体现在制度本身,而且要体现在制度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权威性就在于,明确规定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的相关机构及其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等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不仅要求对反腐倡廉制度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服从,而且必须具有不可挑战的刚性。反腐倡廉制度指向的主要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即受公众委托行使公共权力群体。通过制定和实施反腐倡廉制度,确保公共权力能够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践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宗旨,阻止公共权力出现的扩张性和异化,防止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沾染上不正之风、甚至成为腐化堕落的分子。但是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在不同程度对反腐倡廉制度缺乏权威意识,对待反腐倡廉制度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在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制度过程中采取消极执行、象征执行、选择执行、替代执行,极大地削弱了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

3、缺乏自觉意识。执行反腐倡廉制度,贵在能够自觉贯彻落实。当反腐倡廉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当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就会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反腐倡廉制度形成“磨不推自转”的良好执行状态。绝大多数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都具备遵守反腐倡廉制度的自觉意识,在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严格遵守反腐倡廉制度的规定。但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少数高级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中缺乏自觉执行意识。个别领导干部还认为,按照反腐倡廉制度规定要求自己,就是上级组织和领导对自己的不信任,甚至把反腐倡廉制度视为工作和生活中的“紧箍咒”,限制了自己工作能力和才华的发挥。在这些错误的思想指导下,个别领导干部从忽视和无视反腐倡廉制度发展到违反反腐倡廉制度,从染上不正之风发展到最后走上的不归之路。其源头,就在于缺乏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的自觉意识。

4、缺乏平等意识。反腐倡廉制度一旦制定颁布,就会对制度指向的对象普遍适用。无论是普通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还是主要领导干部和高级领导干部,在反腐倡廉制度面前必须坚持人人平等。所有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和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制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权,绝不允许有“下不为例”和“例外特权”。但是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过程中,少数领导干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要求别人不要碰的“高压线”,自己却屡屡碰撞,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这些领导干部由于存在特权思想和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平等意识,将自己游离于制度的监督之外,根本谈不上反腐倡廉制度对其的监督和制约。这类领导干部不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放在心上,执行制度采取双重标准、甚至置党纪国法不顾,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的工具,从而严重影响到制度执行的公平性、公正性。更为恶劣的个别领导干部不仅自己不平等地遵守反腐倡廉制度,在执纪办案中也缺乏公平性和正义性,为关系网所困、为说情风所扰,有章不依、执纪不严,徇私枉法、知法犯法。其根源就在于,缺乏党规国法的平等意识,把自己看成不受制约的特权人物。

三、对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要防止公共权力掌控者腐败,必须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通过建立公共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制度,确保公共权力得到公正行使,最大程度地为公共利益而服务。但是由于目前的制约监督制度机制的制定还不健全和科学,难以确保各项反腐倡廉制度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1、制约监督机制设置不科学导致监督制衡乏力。在一些反腐倡廉制约监督机制的设计上,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即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关键在于人,包括反腐倡廉制度约束的对象和制度执行者。在没有建立健全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还不完善的条件下,目前所制定的反腐倡廉制度还是建立在依靠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自身高素质和自觉执行的基础上。但是,在所有的制度执行过程中,恰恰是人又必然存在不是完全可靠或不自觉的因素。因为毕竟千百万的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纯而又纯,在缺乏有效制约监督的机制下,人性中的弱点———“恶性”必然会使制度执行难以为继。这种基于“好人”假设理念来制定的反腐倡廉制度,在制约监督机制设置不完善和不科学的条件下,必然强化了监督制衡严重乏力的现象。

2、制约监督机制的某些功能缺位导致监督制衡乏力。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制约监督机制建设上的欠缺,反腐倡廉制约监督机制建设的瓶颈在于某些制度环节上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不能形成相互制约的监督体系,从而导致各项反腐倡廉制度无法形成整体合力,甚至形成了规避制度和利益结盟的不正常现象。如在一些腐败案件中就强烈地体现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反腐倡廉制度监督体系没有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相反形成了难以击破的利益同盟。一旦哪一方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首先不是按照原则去行使制约监督权,而是相互通气、彼此庇护,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一些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不仅为违犯反腐倡廉制度者提供各种保护,甚至为违犯反腐倡廉制度者的升迁宣传造势。其根源,就在于制约监督机制的某些功能缺位,导致监督制衡乏力。

3、制约监督整体合力不强导致监督制衡乏力。反腐倡廉监督机制经过长期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其中,以党委和纪检监察部门为主体的党内监督处于整个监督体系的中心。但是从近年来党内监督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突出反映了监督体制不顺、功能发挥受限制、成效受到质疑的问题。如在反腐倡廉制约监督中,出现了所谓硬监督缺乏刚性,软监督缺乏科学性,导致在现实中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弱”,“看得见的无法监督、看不见的监督不了”等突出问题。正如有研究者分析其原因时指出,“从人大监督、派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人民群众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其他监督主体来看,依然存在着监督关系不协调,整体合力不够强的问题,致使监督难以真正到位。”

四、对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缺乏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既是对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的挑战,也是对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的最大伤害。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执行过程中,虽然我们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反腐倡廉制度和法规,但是目前一些反腐倡廉制度存在执行力缺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那些不执行或违犯反腐倡廉制度者及其行为缺乏科学和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

1、反腐倡廉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实践中,对违反制度者的责任追究,就存在着“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导致违反制度者负出的成本太低的问题。如一些反腐倡廉制度内容要么只有是注重提醒和警告,要么是号召性的原则要求,实质性的责任追究规定不明确,即使发现了有违法违纪问题,往往是无法界定责任,导致本应追究当事人责任而无法执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出台后,在实践的执行过程中就暴露出这一问题。如一些因违纪国法而被查处的党员干部,就将其一步步滑入深渊的责任推到了反腐倡廉制度本身,并认为是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没有及时制止和警示,导致他们的问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最后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2、反腐倡廉责任追究缺乏严格执行标准。一些反腐倡廉的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忽视了责任追究方面的程序性和操作性规定;一些反腐倡廉制度内容设计和执行标准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制度执行中的刚性不足、弹性有余,导致制度执行机构及其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甚至出现了“断章取义”地执行制度的现象。如一些反腐倡廉制度内容只规定了各种“定罪”原则和要件,而没有具体的“量刑”标准和程序,这就为实施责任追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部门利益分割化和权限责任不清的情况下,由于责任追究主体不明,造成了即使出现了违犯反腐倡廉制度规定的行为,也找不到相应的责任追究主体,更谈不上追究与反腐倡廉制度有关的制度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估者的连带责任。

3、反腐倡廉责任追究的配套制度不完善。一些与反腐倡廉制度相关的制度不完善,影响了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施。如决策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但这一原则由于缺乏细化的责任界定和责任追究的配套制度,导致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域出现的问题,恰恰是钻了“集体决策”空子。在巨大利益的推动下,一些参与决策者明知做出的决策是违纪国法,但为了自身利益依然制定这一政策。因为集体违反制度难以追究,集体负责会异化成集体不负责,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就导致一些违犯反腐倡廉制度政策制定者在这些领域堂而皇之地利用制度的不完善加以实施。

4、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者缺乏良好的素养。一些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者由于政治和道德素养不高,不仅执法不严,甚至有的与违犯反腐倡廉制度者沆瀣一气,导致责任追究机制无法落实。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地方保护的利益驱动、主要领导的授意、网络民意的影响下,一些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者丧失了基本原则、是非不分、徇私枉法、执法违法,对那些违犯反腐倡廉制度者及其行为置若罔闻、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堕落成了严重破坏反腐倡廉制度的同谋者;一些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者不仅没有发挥廉政制度执法者的职能和作用,甚至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反映一些干部腐败的问题不顾,相反为这些违犯反腐倡廉制度的领导干部的“带病提拔”担当说客。

五、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受到制度外因素巨大干扰

任何制度都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运行,必须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运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制度之外的因素影响。有研究者指出,“谋求制度外的待遇和利益,必然导致对制度执行的干扰。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制度决策者很可能在制度决策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执行者为获取制度信息优势方”。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过程中,再健全再完备的反腐倡廉制度都会受到制度外因素干扰,严重影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效力。目前反腐倡廉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就遇到制度外因素的巨大的干扰。

1、官僚特权思想及其行为影响了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官僚特权思想在一部分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中根深蒂固,形成了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党执政以来,尽管经过了多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教育活动,但是在少数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身上体现出的官僚特权思想依然严重。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个别位高权重的高级领导干部,不仅不以身作则、模范践行反腐倡廉制度规定,反而对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制度做出的规定视而不见,利用手足的权力,热衷于为自己及其身边人谋求制度外的特权待遇和个人利益。这种官僚特权思想及其行为在党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影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不正之风和的本质就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当执行反腐倡廉制度会使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受到减损时,一些个人或小团体就会千方百计地消极执行或不执行反腐倡廉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干扰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近些年来在工程招标领域、房地产开发、金融系统出现的群体案件,就是典型的受到利益驱动而由利益相关方组成了规避或不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的腐败团体。如国家明确规定的金融实名制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一些金融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各种方式规避这一制度,客观上为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影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

3、潜规则支配下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受了巨大的干扰。毋庸置疑,各种类型的反腐倡廉制度是摆在公众面前的显规则,是保证公共权力能够在阳光下公开公正公平行使的制度规则。然而,在当前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新旧体制更替带来的复杂因素,致使各种类型潜规则盛行。(“潜规则”概念最早由著名学者吴思在1998年提出,他认为在中国社会正式制度之外总存在着与正式制度相悖的规则,而这种规则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这种规则就是潜规则,即一种“隐蔽的秩序”)“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它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但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又是被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而对一些缺乏制约权利的人又是难以抗衡的一种隐蔽规则。于是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以“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一成不变的铁律,也没有不可变通的制度”的潜规则意识支配下,使公开的显规则执行受到巨大的干扰。这些潜规则以各种方式冲击和破坏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冲击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潜规则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干扰的直接后果就是,执行反腐倡廉制度者受损,违犯反腐倡廉制度者受益,甚至执行反腐倡廉制度者会受到掌握权力的违犯反腐倡廉制度者的打击报复。

4、复杂人情关系使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受到严重干扰。在我国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的“熟人社会”,它是指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是法律,而“熟人社会”的规则是背景或关系。尽管新中国成立已有60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也有30多年,但我国社会以“熟人社会”为主导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亲情、友情、乡情、同学情、战友情等交织而成的人情关系网,覆盖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使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我国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困扰,在一些重大案件的查处过程中“讲人情”、“拉关系”、“走后门”问题频出,严重影响了反腐倡廉制度的顺利执行。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民警;行政执法;执法权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160-02

行政执法是民警工作的重要准则和核心,是实行法律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灵魂。民警行政执法直接关系到人民安身立命,能够帮助国家消除动荡因素,保证国家和人民的正常生活。近几年,民警通过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使行政执法工作有明显提高,对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民警行政执法工作对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通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规范行政执法力度和方式,发挥民警的价值。

一、民警行政执法的性质和范围

(一)民警行政执法的性质

民警行政执法具有强制性。民警是人民警察的简称,是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执法活动,对人民财产和人身都有强制权力。民警是以国家法律为依靠进行强制执法活动,对于特殊事件进行强制处理,表现出行政执法的强制性。在执法过程中需要利用强制手段时,行政执法还具有多样性,依照法律可以使用其他部门不能采取的手段,强制执行法律准则。由于行政执法工作复杂、多样、范围广,所以民警工作具有广泛性,可以涉及到一个组织、一个家庭、一个人,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都可以进行执法活动。

(二)民警行政执法的范围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权益越来越依靠民警,导致民警行政执法范围不断扩大,降低民警执法效率。民警行政执法范围分为四方面,包括行政管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强制执行。行政管理指的是民警对人民户口、社会治安、出入境和道路交通等管理方面具有执法权力。行政处罚指的是对于违法的人或组织可以进行相应制裁。行政强制包括限制人身自由和控制财产,针对特殊事件民警有权利进行行政强制。强制执行一般发生在违法人员不配合民警执法、不服从法律制裁等情况,这时民警可以依法进行强制拘留等执法活动。

二、民警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警行政执法理念落后

社会不断进步,但是行政执法理念却止步不前,民警工作与执法理念紧密相连,理念落后直接影响执法效果。民警职责是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由于执法具有广泛性,所以先进的理念对行政执法至关重要。遇到执法事件时,大多数民警只注重处罚,缺乏对当事人的教育,违反了法制教育社会宗旨。民警在面对违法者总是高高在上,传统的执法理念使民警权利思想严重,是造成警民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民警在执法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执法理念落后,导致行政执法效果差。

(二)民警行政执法

由于社会复杂,有些民警会受到一些“诱惑”,,利用自身权利进行钱权交易,使行政执法不能有效执行。民警知法犯法,为违法人员提供便利通道,导致社会治安的混乱,是当前民警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由于执法观念薄弱,民警在执法中受到各方面影响,不敢深入调查,对证据主观臆断,甚至因为受到“小恩小惠”刻意模糊案件,使执法出现偏差。身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出卖”自身价值,,从而影响警民之间的信任。

(三)民警忽视人员法律规范

由于执法人员不足,公安部门会违规聘用无执法资格人员进行执法工作。无执法资格人员对于法律法规没有正确的认识,更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所以在执法中经常。公安部门对无执法资格人员采用临时聘用制,所以相比正式执法人员的待遇偏低,使无执法资格人员在执法时出现乱罚乱收现象,影响执法民警正常工作氛围,导致执法工作混乱。

(四)缺乏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民警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监督机制不完善是分不开的。民警工作制度的落实和责任落实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使民警执法工作随意。由于上级领导对民警执法工作的不重视,导致管理和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使民警责任感低下。因为缺少监督管理人员,使管理机制的权威性下降,执法出现问题不能准确追究责任,从而影响行政执法效果。

三、分析民警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民警素质低,执法不纯洁

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行政执法部门成为人民理想工作,很多人通过关系等渠道进入执法部门,从而降低了行政执法的用人标准。由于执法人员靠关系、用金钱换来工作,导致执法过程中出现、、滥罚滥收等现象,不能使执法活动纯洁、公正、公开,降低执法民警的整体素质。作为执法人员不能认真学习法律,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不能正视自己的位置,影响民警正确执法。因为钱权诱惑,聘用不专业的执法人员,是导致行政执法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执法意识弱,权利不规范

受到传统执法观念的影响,造成民警“唯我独尊”的权利思想,忽视执法过程规范,不能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执法。在执法活动中,由于权力认识不规范,依靠关系和感觉随意执法,严重影响执法准确性。由于执法意识弱,使工作只停留在事件表面,造成人民对民警工作不信任。相关领导对民警执法不重视,采用上级命令下级的模式进行管理,从而使民警命令人民服从管理,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权力代替法律现象出现。

(三)责任制度差,监督不完善

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主要是责任制度没有落实,监督体制没有完善到实处。目前行政执法空有制度,没有监督和管理人员,导致民警不能按照法律制度进行执法工作,使行政执法力度弱、不到位。除了监督不完善,有些领导由于位高权重,碍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监督和完善,导致民警工作无法深入调查,丧失行政执法作用,是表面执法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民警执法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对民警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到问题出现原因,根据问题的积累和探究,结合工作经验制定解决策略,全面完善民警行政执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发挥行政执法价值,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稳定生活。

(一)民警必须认真学习法律

民警行政执法的广泛性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特点。民警在执法中由于对法律知识的欠缺,造成警民不信任,所以民警必须要认真学习执法法律,让执法活动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可以对执法民警采取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法律学习。例如,定期组织执法民警普法学习,要求每一位民警制定学习目标,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执法标准,提高行政执法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学习法律过程中,帮助民警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认识到自身地位与人民平等,执法时尊重他人,严格依照法律进行调查。从法律的深入学习,端正民警态度,公正准确的进行执法活动。

(二)树立民警行政执法意识

行政执法重点在于“法”,法律意识不强就会造成行政手段无法落实到实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在民警行政执法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树立民警的法律意识。民警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必须从自身做起,才能引起人民的重视。例如,在执法过程中,民警需要向当事人出示执法的相关证件,只有民警自身端正执法意识,才能让当事人给予配合,协助调查。在询问当事人时,要表明调查态度,按照执法流程严格进行,尊重当事人,不能用权利压制对方,相互尊重才能提高执法效率。通过对民警树立执法意识,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降低现象的出现,让民警可以严肃对待行政执法,严格要求自己。

(三)全面提高民警执法素质

民警的执法素质是执法公正的必要条件,提高民警执法素质可以保证法律公平公正的实施原则。健全法律制度的同时要全面提高民警行政执法素质,促进执法公正性。例如,定期对民警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适当开展执法民警交流会,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汇总,了解民警对待执法工作的态度和道德观念。通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培训教育,目的是加强民警的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正确“三观”意识,在工作中文明执法、公私分明、礼貌待人,维护警民关系和谐发展,在行政执法活动中,让民警“敢抓、真抓、主动抓”。

(四)强化完善行政执法制度

全面提高民警工作效果,必须要强化完善行政执法的相关制度,建立监督机制辅助管理工作的进行。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完善和制定执法管理机制,让民警执法严格依照制度进行,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保证制度有效落实。例如,可以建立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网络监督制度,将民警行政执法制度透明化,实现执法制度价值。在进行外部监督的同时还要对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通过民警自我约束,成立监督小组,对民警工作实行责任制,全面监督制度的运行程度。要从管理者中选出监督人员,专门负责民警行政执法的考核工作,量化工作流程,通过责任落实制度,使行政执法工作准确顺利的进行,对民警的职责进行考评,提高民警责任意识,杜绝违规执法行为出现。社会的发展对民警行政执法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让民警学习法律、树立民警执法意识、提高执法素质和强化行政执法制度势在必行,对解决当前民警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有明显效果。通过在执法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民警执法的性质和范围,找到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改善当前民警行政执法现状,提高行政执法效果和民警办事效率,全面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准则,保障执法部门公开、公正、公平,全力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张夙.当前我国公安行政执法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4,21(21).

[2]杨爱民.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魅力中国.2014,84(13).

[3]叶鑫.当前我国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研究.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4,19(24).

[4]沈惠章.治安行政执法的质量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3,23(6).

上一篇:监理安全教育培训范文 下一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