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20 11:18:11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素质;

一、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材施教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成绩,是中学数学教育的重大使命。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也一定要兼顾到有困难和吃不饱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基本的要求,并且尽可能地使其对数学兴趣浓厚,日日提升。当今的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进行有机地结合,因时、因地、因生制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志趣等方面因材施教。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使其整体的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人提高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中数学教师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信心,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其科学的思想方法,使其形成科学的数学学习观。

二、高中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里汇集了众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作为教师首先要找到各个学科在这里的知识交汇点,加强各门学科的学科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说数学的应用题就要求一定的语文文字解读能力。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数学文字语言要求规范、科学、逻辑,而图形则要求生动、形象、直观,数学符号要求精确、概括、简洁。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要很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就必须掌握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因此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2]。

三、高中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改革内容强调,我们要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将考查的重点放在思考力和推理上。这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核心。高中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课堂,克服学生思维的懒惰性。教学应该重在知识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由于学生的情况和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教材的编排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许多概念的提出和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往往只给结论而不给详细的推理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按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1]。我们要力求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数学知识的背景。高中数学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论证,去创造,让其在创造中学习新的知识,在发现中获取新鲜的知识,在成功中升华其数学思辨能力。

四、高中数学教师要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综合各类知识来训练。现在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各门学科知识来解决。而数学更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本身就包含了代数、三角和几何等多项知识和能力。而在这几项知识又融合了很多政治、历史、物理和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各知识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项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力争运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说到语言,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三种形式。数学逻辑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日常语言通常称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就是抽象、精确的概括语言。图形语言就是直观、生动、形象地表述某种图形组合之间的关系。

五、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当今科学技术、知识爆炸的时代,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因素。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不断地去实践自己新的想法,大胆猜测和假设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数学教学的精髓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把固有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中介。可以说,数学方法比知识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当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之后,他们就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就是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教师要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当今高考的方向也很明确,它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重要的思想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去想,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

六、总结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在数学教材体系中,课程是改革的核心。教学目标要以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为依托,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选取和编排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教材的编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另外,还要考虑科学技术和数学的特征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在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把科学的数学思方法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冬华。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 学周刊,2013,(5)。

[2]宋振锋。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质[J]。 才智,2012,(32)。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篇2

一、将“数学阅读教学”引进高中数学课堂是新课改的强烈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阅读向来被认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将数学阅读教学引进课堂,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 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进行独立思考,理解所阅读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基础上,获取新的信息,并将其与原有知识结构调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新的收获。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阅读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进行交流探索能力的培养,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本文就将数学阅读教学引进课堂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二、数学阅读的重要价值需要将数学阅读教学引进高中数学课堂

1.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与交流能力。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2.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将使数学不再难学

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和数学语言水平低,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上显得无能,在听讲方面, 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而加强数学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可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从而可望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以落实.

4.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拥有较深的数学造诣

一个人要有较深的数学造诣,学会数学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这样,他的学问就扎实,积累就深厚,应用起来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也主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即要站前人、先辈的肩膀上,阅读已有的成果,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我国倡导的“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法”,胡炯涛的“中学数学研究创造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都重视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学生的自主阅读数学在新一轮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提倡。

5.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解题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意思。

学会阅读数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如何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理清解题思路,有利于正确解题,自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数学题的能力。大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对此也有所论述。

6.数学阅读教学将影响学生整个学习系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较强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而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按控制论的观点,系统由于受控制作用的影响,可以改变自己的运动进入到各种状态。学生由于受教师的指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获得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广泛应用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学习实践中,从而影响整个学习系统。而数学阅读法在其他科目中应用的反馈信息,也将影响数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的过程。因此,数学阅读教学不仅影响数学学科学习,而且影响包括其他学科在内的整个学习系统,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数学阅读的特殊性需要将数学阅读教学引进高中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学生周密细致的思考,与已有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即使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阅读。离开了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死板的,零星的,学生不会应用。这与没学没什么两样。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阅读教学真正引进课堂就显得十分必要。

而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简洁性、精确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其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因此,数学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同时,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逻辑推理严密,言必有据,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数学阅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是:对材料中的所有字词句都认识,却无法理解材料的意思、推理过程,更难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由此可见,数学阅读,还要具备对数学语言较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意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联想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篇3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现状,研究了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形成文科数学教学大纲;从内容安排上探讨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文科数学教材;从现实状况出发,思考了文科数学的教学方法。

我校及国内很多大学的文科类专业,都开设了数学必修基础课,对提高文科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文科数学基本上是理工类几门数学基础课的压缩和简化。一方面试图把大量的基础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受课时较少的限制必须精简内容,于是普遍采取了重结论,不重证明;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的讲授方法。大多数学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谈不到提高数学素养,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目的。

文科学生往往觉得高等数学不可理解,难以接受,许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显然,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生感到可以理解,并且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来把握教学原则。目的不是教学生如何做题,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针对文科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不仅从学生获取知识的层面,更要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高度,明确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即着力解决文科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学什么,如何学习等当前一直困惑的问题。该项目力争探索出适合文科学生学习特点,确定恰当的教学原则,通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合理架构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类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类数学教材。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层面对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进行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旨在从教学理念的高度,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系列改革、研究,重新审视和梳理,特别对独立学院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理念;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意义和要求,大致上有两方面:(1)理解和掌握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初步应用;(2)培养和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能力,文理交融,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通过前者来实现。二者相比,后者更重要。这正是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所在。

2 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文科数学教育的导向和关键

探索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学习规律,从认知规律和教与学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大学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重点,来进行研究与改革,明确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要求,形成具有良好导向教学大纲是关键。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对文科学生的要求,文科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等,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来明确开设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教学要求。文科数学教学目标与原则以理解为主。文科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以及终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的数学素养。数学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提高,它能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思维品质。对文科学生来说,良好的数学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正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 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文科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数学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数学的特点是概念高度抽象、逻辑严谨、推理精确。但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中学文理分科,使得大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大学学好起点更高的大学文科数学,其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安排至关重要,而这一切究其根本,在于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贯彻这些理念的重要载体——教材。

目前该课教材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以理工科数学为样本,对内容和理论要求分别进行了精简和降低,即使如此,这对文科学生来说,显得枯燥难懂,无法理解内容和学习的目的;另一类是数学科普性读物,分别介绍了数论、图论、模糊数学等数学分支的基础知识,有的还介绍了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技术等,这类教材涉及面广,但都一点而过,

没有较好数学基础的人,根本无法接受和理解;还有一类侧重于介绍数学文化,而忽略了具体数学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的自然感悟,离开了具体数学知识这一载体,数学文化就成了空洞的介绍和解说,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

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大纲为依据,恰当安排教学计划,注重数学知识与数学历史有机结合、数学文化与数学概念融会贯通,突出数学的文化理念和数学概念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技巧,注重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例题、习题选择恰到好处,目的明确。融入必要的数学软件知识,使学生与时俱进的来学习数学。

教材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该教材的学习,使文科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意义;了解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及其背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保证数学内容和理论的基本要求下,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的养成,基本数学知识的交代。避免理工科教材的难懂难读;避免多而泛;融合数学文化于具体数学知识中,避免二者割裂空洞。

具体而言,大学文科数学教材应注重体现: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数学历史与数学概念有机联系,合理结合;突出数学的文化理念和数学概念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技巧,注重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例题、习题选择恰到好处,目的明确;融入必要的数学软件知识,使学生与时俱进的来学习数学。

有了适合的文科数学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好的因材施教,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进而领略数学的魅力。文理交融,给学生一个广阔知识空间、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4 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有了适合文科学生的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大程度的因材施教。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着眼于培养文科学生特殊的思维品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1)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非常重要。他们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来学习高等数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求知的欲望;

(2)作为大学老师,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从获得终身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

(4)对于文科学生,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侧重让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减少一些难懂的理论证明,侧重形象、直观地渗透数学思想;弱化一些数学运算技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教授文科高等数学,教师要尽避免用“数学味”过浓的数学语言,采用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适当插入数学历史、数学家趣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尽可能排除文科学生惧怕数学考试的心理,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愉快的接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数学素质。

5 结束语

从根本上明确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研究数学教育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注重将数学文化融入文科数学教学,总体上,必将提升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志红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

[2] 汪国柄.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3] 严守权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4] 盛骤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5] 姚孟臣等.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6] 张国楚等.大学文科数学(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篇4

【关键词】深度教学;问题导向;系统还原;本质溯源;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30-04

【作者简介】屈佳芬,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江苏江阴,214443)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

培育核心素养、发展关键能力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任务,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还留存于不少教师心中。践行基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旨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表层的教学现状,致力于从知识导向教学走向能力导向教学,实现“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一、基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

(一)深度教学的基本内涵

传统的知识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表层的符号教学、机械教学。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忧榫常带领学生超越知识符号表层的学习,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是促使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核心内涵的教学。在深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层加工,把准知识的核心内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由表及里逐层建构,逐步领悟知识的结构、原理和本质。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相对于知识的内在构成要素而言,知识教学不停留在符号层面,丰富教学的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因此,深度教学并不追求知识本身的深度,而是指向学习者知识理解的深度、思维发展的深度、对话交流的深度、情感体验的深度等多个方面。基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获得多少数学知识,还关注学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数学学科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及其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使学生不断养成数学理性精神,从而深度理解知识意义。

(二)基于深度教学的课程变革

1.知识观:深度教学应从“静态的知识”向“发展的知识”转变。

静态的知识观是从知识的产生过程和产生结果来看待知识,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等特征。发展的知识观是从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来看待知识,认为知识还具有价值性、动态性、个体性等特征。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一切知识都应该是可获取、可批判、可分析、可研讨的对象。如果教师仅把知识看作静态的、客观的,奉为真理进行传授,课堂上师生的话语交流将彻底丧失,课堂将是僵硬的、死气沉沉的。深度教学就是要打破线性的、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改变对知识的机械传授,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出发,围绕学生的品格锤炼、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德行养成等方面来组织教学活动,挖掘知识的内在意义与学生个体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新的价值、新的体验和新的经验。当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真正相遇时,知识将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表征,而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领域和价值结构中,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能力、生长智慧。

2.教材观:深度教学应从“浅层使用教材”向“深层开发教材”转变。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中的知识是权威的正解,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教材的使用往往陷入僵局。事实上,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无须将它奉为“圣经”。新课标鼓励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的重要能力。深度教学的教材观倡导教师在充分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教材进行改编、重组和开发,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冰冷的符号变成鲜活的例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经验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意义学习。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层开发要体现生活性、探究性、思想性等特点,充分考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留足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挖掘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3.师生观:深度教学应从“教师主体性”向“师生共同体”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灌输者、拥护者,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师生观强调师生间的互教互学、相互合作、对话沟通,真正形成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给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将学生置于师生共同体中学习,能较好地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师生、生生之间可以一起分享思考经验,交流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二、基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价值追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坚持能力为重”作为战略主题之一,具体表现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丰富的学习素养。因此,基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应体现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提升学科能力的价值追求。

(一)理解数学知识

深度教学是以知识理解为载体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理解是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成分,是深度学习的核心所在,是掌握、应用知识的前提,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数学深度教学追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让数学知识进入学生个体的经验之中,与其已有经验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建构其意义,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意义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特点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二)感悟数学思想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学生)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是数学素养的核心,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是“知识背后的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思想的形成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知识的获得也不等于数学思想的形成,知识获得的多少与数学思想形成的多少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就是小学数学要实施深度教学的原因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写进教材的直接显示的数学知识,它是明线;另一条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暗线。深度教学就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这条暗线,以数学思想的高度来统领知识教学,如此,数学知识才有认知价值,学习者才能经由数学知识的符号获取到数学知识丰富意x的获得,才能获得数学知识蕴含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

(三)提升学科能力

数学学科能力是当今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加强数学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即能根据某个情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的联想,从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数学表征能力,即能用某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符号、语言等)表达或处理相关数学概念或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推理能力,即对数学概念、性质、规则等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类比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新的思考与结论;数学建模能力,即在真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建立起联系,将现实模型翻译成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方法解答问题,再根据具体的情境,检验数学模型的合理性;空间想象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它是新课标赋予“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教学的主要目的;问题解决能力,即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

三、基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问题导向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力,把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它的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互动释疑、探讨问题―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反思、衍生问题”。在这些环节中,创设情境是前提,教师要创设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平衡状态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提出问题。互动释疑是关键,教师要引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与同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多层思维的作用下,将问题与已有的经验进行意义连接,主动建构知识。同时,还要注重问题解决后的总结反思,让学生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使课堂产生新的张力。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时,问题本身就是组织学习活动的核心,具有导向、激励、组织、交流、评价、创生等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提炼核心问题,有时还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将核心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问题贯穿课堂始终,使其成为课堂的主线索。

(二)系统还原教学策略

系统还原策略是指以数学知识系统和学生认知系统为基础,分析某个知识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把知识点还原到知识系统中,以系统、整体的教学观对知识点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理解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引导学生将零碎的数学知识点、数学思想和方法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它的教学流程为“原系统―新质介入―系统冲突―构建新系统―系统改造”。实施系统还原策略,需要教师有结构意识,对知识的分析不能局限于一节课,要站在整个单元乃至整册教材甚至整个学段的角度来分析,凸显知识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启动原系统去加工新知识。这种以结构来统领知识的教学是实施深度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本质溯源教学策略

本质溯源教学策略是指设计教学时从数学本质出发,选取贴近数学本质的教学材料,设置与数学本质相关的问题情境串,使学生在逐层探究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找到数学模型与数学原型的联系,实现本质与经验的对接。它的教学流程为“选取素材、贴近本质―设计问题、基于本质―分层探究、直抵本质―变式比较、固化本质―及时抽象、聚焦本质”。深度教学摒弃追求表面热闹的表层探究活动,凸显对数学本质的感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源于实践,数学知识中的很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以探寻本质为线索开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理解概念时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等现象,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感知数学特有的价值与魅力。

(四)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探究主题为基本导向,小组成员为了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有自主的数学思考,有相互的交流争辩,有清晰的数学表达,在小组成员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它的教学流程为“呈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数学概括―清晰表达”。合作探究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将促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观望者向核心参与者转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宗德柱,孙存华.深度教学的变革、困境和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23-26.

[2]郭元祥.知识的教育学立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1-6.

[3]屈佳芬.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与思考――以数学小组学习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81-83.

[4]贡和法.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新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6):18-20.

[5]徐斌艳.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6):67-74.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篇5

关键词: 高中课堂 教学效能 数学特性

数学学科作为学校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学科知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数学学科以它所具有的知识性强、逻辑性密、系统性全等方面的独特特性,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学科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此可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数学学科的知识特性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当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紧围绕数学学科特性,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反思评价能力等方面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活动效率的有效提高。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才能达到展现数学特性、提升教学效能。

一、展现数学问题生活特性,激发学生探究潜能

数学学科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数学知识来源生活,是生活问题和现象的提炼和精华,但它又时时刻刻为国家和社会的生产、科技等方面提供着服务。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高中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和能动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把课堂所学内容渗透到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中,让学生在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答,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基本内涵,享受解答问题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应用”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一个大风车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固定,它的最低点离地面的距离一定,则风车翼片的一个端点离地面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y=Acos(ωτ+φ)+h表示。上述问题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如何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更加主动地进行问题解答的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展现数学方法多解特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人们所处的位置和思维的切入点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有所不同。数学学科以它知识内在关系的复杂性,在对同一问题的解答上也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最终还是“千条小溪汇聚于海”的效果。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是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讲解例题时,多改变例题的样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可以抓住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可以讲解不完整填空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开放性例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讲解“一个等差数列的第6项是5,第3项和第8项的和也是5,求这个等差数列前9项的和?”过程中,我先向学生提问:“这里的数字5重要吗?”“S=0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因a=a+a=a+a,得a=0所以S==9a=0。这时我又提问:“等比数列有类似的结论吗?”学生通过联系所学内容和刚才的知识,得出了“{a}为等比数列,T为其前n的积,若aa=a(m,n,p∈N*),则T=1”的答案。我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由等差数列到等比数列,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叉、汇合,培养了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三、展现数学知识整体特性,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数学学科章节知识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实际上在知识的内涵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在进行椭圆方程知识内容的教学时,要用到平方、二次函数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要凸显数学知识整体特性,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所学内容,将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汇总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刻掌握数学知识章节中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让学生在进行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问题的解答,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素养的提高。如在讲解“函数y=Asin(ωτ+φ)的图像和三角函数的应用”章节内容时,在知识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函数图像的四种变换方式和函数y=sinx图像变换为函数数y=Acos(ωτ+φ)两种途径”等方面,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一个基本的掌握,然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提升学生“三角函数的实际运用”水平和解题的技巧。这种教学过程,既能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又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传授。

四、展现数学要点层次特性,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等方面也同样如此,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如果在进行知识数学教学时,按照统一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要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采用“一带一”学习竞赛等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实现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提升。

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进步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特性,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实施和探索,通过有效教学形式,实现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整体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标准摘要(实验稿).

[2]李秋河.高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

[3]宋秋前.课堂教学问题问诊和矫治.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科学理念;想象;能力;数学素养

一、随心所欲的联系——培育想象的稳定动机

1.兴趣现象联系———发现数学。对于源发于小学生好奇心的各种兴趣现象,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教材中类似的现象或内容,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如在教学“青蛙吃虫子”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玩水的现象,引进“小胚胎的故事”科学教材的内容,让他们在消解“我是怎么来的”生命起源的疑惑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中的加减法。例如先让小学生在对胚胎成长形状变化的兴趣中,去计算胚胎成长的时间天数,积极地训练和总结加减法及其规则。进而再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青蛙及其吃虫子的生存现象,特别是在小学生对清除各种害虫的善意成长中,去继续开展学习和计算训练。由于教学的目标性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对相关内容的引入要具有针对性,启发小学生把数学学习、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切实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2.疑难现象探索——思考数学。由于数学和生活中现象所蕴含知识的难度,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在所难免。尤其在小学生面对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现象,或无法理解或难以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下,引进关联性科学学科内容,对他们具有思路启发和方法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淘气的猴子”时,小学生一开始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难以理解。教师适当引入“空气有质量吗”的科学内容,让小学生在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中,把“空气”与“0”对比,去逐渐了解和掌握“0”的实数意义和作用,进而逐渐去习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在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基础上,引导小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的量和难度也在增加,引进和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是启发他们发散思维的科学做法之一,让小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理解和突破疑难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助力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

二、天马行空的探索———转化想象的知识生成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篇7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学习函数时与商品销售相联系,培养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

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造水平如何,已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会学生不断实验,大胆猜想是一种好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 ──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忽视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趣、难学。

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教学如春风般吹进中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巨大推进作用。

4、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篇8

【摘要】

结合某校医学七年制基础数学课程现状,从课程综合的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以数学为主的公共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关键词】 七年制 医科数学 公共理科 课程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数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改革医科数学课程,构建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公共理科课程群,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1 医学七年制基础数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88年开办七年制医学至今,我校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基本沿用医学五年制课程模式,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课程体系,仍然延续过去那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且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单一、封闭、分科教学和缺少综合课程使医科数学课程严重脱离了医学实际。同时数学与其它公共理科物理、化学和计算机之间更是缺少横向联系,各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各学科之间相对封闭,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虽然学习了许多数理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却不知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

在教材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内容陈旧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过分渲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对数学计算与证明要求过高,学生难以掌握,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方面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状况,是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的。

2 七年制医科数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根据综合大学发展目标,重新确定七年制医科数学教育的目标

根据吉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校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借助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以及学科齐全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使医学数学教育实现从知识型向素质和能力型转变。

根据我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以课程的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结合,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重点放在医学各基础课程间及其临床课程的纵横交叉和融合,以构建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又能减轻他们的负担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七年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创新教育。在这个目标下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习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理论和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数理化计算机课程之间的融合,建立公共理课学科群

建立综合化基础理科课程群是顺应我校医学课程改革的框架和国际医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通过基础理科间的渗透、交叉,可以减少知识重复,同时各学科的知识还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体系以及封闭的知识系统,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既防止了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避免了必要知识的遗漏。

公共理科基础课同属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把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学科组成公共理科学科群。通过知识优化和整合,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精简陈旧和重复的内容,使基础理科必修课学时减少,同时开设系列化如物理化学、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科综合课程,使基础理科之间横向渗透、交叉和融合。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计算机学为核心,向医学统计、医学控制论、药代动力学、生物物理学、医用分析化学等课程延伸。在教学中通过学科融合和渗透,促使各科教学在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和操技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到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医科数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课教学,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极积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教学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致使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缺乏独立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操作训练,才能逐渐地将理论知识变为有价值的发明和创造。而数学实验课就是最好的实践课教学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打开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为数学实验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借鉴理、化实验课的作法,开设数学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来达到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目的,并加深和巩固数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结合医学实例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选择与医学实际密切相关的,并适合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学内容。数学实验课改变了数学课程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课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数学实验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数学实验课,使实践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互促进并行发展,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综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4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根据七年制医学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七年制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教材选编中,要从七年制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突出数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要适合学生自学,还要把最新和最前沿的数学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从而解决数学课程内容陈旧问题。教材编写要淡化学科界线,注重和加强与其它公共基础理科学科之间的联系,要突出数学与医学的综合,编写出适用性强、有时代特征和突出医学特点的医科数学教材。特别是还要编好与医学结合紧密的选修课教材。新型课程体系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倡导开展以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辅导式等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2.5 提高理课基础课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加强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快知识更新,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一些医学专业知识,了解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理科基础课教学,并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的基础。

总之,我校医科数学和公共理科课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在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公共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吴运涛,周晓岩.顺应课程交叉融合趋势改革临床医学课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9~12.

上一篇: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劳动用工风险排查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