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9 16:54:56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遵循“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原则,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创新体制机制,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提升医院运行活力为切入点,着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监管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切实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二、目标任务

自2014年8月起,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理顺公立医院管办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改革新农合支付方式,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通过改革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形成医院管理现代化、价格调整合理化、政府补偿制度化、人员管理岗位化,分配制度绩效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格局。

三、实施范围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市属六家中心卫生院参照本方案,全面参与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

四、实施内容

(一)建立公立医院卫生经济运行新机制

1.调整“以药补医”机制。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改革的关键环节。从2014年8月10日起,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所有药品(中药饮片和医院制剂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减少的药品收入8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0%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予以补偿。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严格控制非医保药品使用比例,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结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同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合理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诊察、治疗、手术、床位、护理和传统中医项目等价格,使医院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量控制在药品差价的80%,不增加患者的实际医药费用负担。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报物价部门批准后与其它调整政策同步实施。

3.调整政府补偿机制。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对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按照服务成本予以保障。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已经形成的历史性债务,确保公立医院经济正常运行,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中心卫生院继续实行打包定额补助。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减少的药品收入按20%给予补偿。

4.改革新农合支付方式。建立新农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形成医药费用增长控制机制。推行总额预付,实行按床日付费、按病种付费、门诊总额预付乡镇统筹、重大疾病保障等混合支付方式,建立大病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有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激励和惩戒力度,形成约束机制。通过新农合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促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形成。采用基药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与新农合基金支付挂钩,约束自负费用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切实保障基金运行安全。

(二)实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政事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权责关系。组建市公立医院理事会和监事会。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市公立医院理事会理事长,发改、卫生、财政、编制、人社、物价等部门负责人和社会人士、医院院长代表为理事会成员。理事会是公立医院的决策权力机构,负责确定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行使公立医院重大事项决策权。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为监事会成员,监事会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财务管理、资产保值增值进行检查、审计及监督。逐步完善理事会统一管理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管理层的产生和任用,制定医院院长任职资格、任期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院长人选由理事会聘任,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医院副院长由院长聘任并报理事会通过。管理层向理事会负责,并按章程履行职责,接受监事会监督,从而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医院内部运行管理。逐步取消医院行政级别,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健全院内决策执行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绩效评估制度、年度报告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

2.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分配机制改革。科学管理使用编制。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量、床位数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合理确定医院编制数。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年度计划申报制和备案制。医院可根据发展现状和人员的退休情况合理制定编制使用计划,报编办批准后,每年在核定的范围内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健全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完善公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全员聘用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坚持因事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分类管理、以岗取酬,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严格人员准入标准,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规范人员招聘,编内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由卫生局会同人社局组织实施,编外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笔试由卫生局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单位自主用人、科学分类管理的新体制。加大政府对卫生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区域内专业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改革考核分配方式。建立以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量化考核指标,全面推行三级绩效考核方式,即理事会对医院考核,确定医院绩效工资总额;医院对科室考核,确定科室绩效工资总额;科室对个人考核,确定个人绩效工资收入。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医院内部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健全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技术水平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收入分配进一步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积极探索实行院长、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提高公立医院运行质效

1.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医院布局,巩固和完善市镇两级、镇村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力推进市第一医院建设。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努力发展精神、儿童、康复、护理等薄弱专科医疗机构或临床专科。推进区域消毒供应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等建设,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城乡均衡发展。鼓励医院创等升级,以创促建。在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前提下,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发展空间。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2.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院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舒适、优美的就医环境,着力营造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医院氛围。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和再造就医流程,简化就医手续,全面实行预约挂号、预约检查,方便群众就医。着力提升群众就医感受和满意度,深入开展市级医院与乡镇医院结对帮扶、对口支援、送医下乡活动,通过专家坐诊、义诊、查房、示教、务实进修等措施,着力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稳步推行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全市医疗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运转有效的医疗服务新格局。继续强化平安医院创建,加强医患沟通,医院建立医患关系科,设置医患沟通室,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着力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深入开展阳光用药工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活动,着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升群众得实惠程度。科学制定医院发展目标和规划,加强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做到院有名科、科有名医,不断提升县域内就诊率。加强区域合作、院际合作,主动接轨上海等,不断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院作为中医药服务的龙头单位,要加大对镇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与指导,全面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

3.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切实加强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涵盖电子病历、诊疗规范及综合业务管理等功能的医院信息系统,快速推进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移动输液、自助付费等业务系统建设,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效衔接,实现全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提供双向转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等便民服务,支持绩效考核和医疗服务监管。为新机制的运行和各项服务、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依托市人民医院逐步建立面向全市基层医院的区域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和上连三级医院、下连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全面推进使用居民健康卡,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

(四)强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监管

1.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管,健全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化医院评审标准,完善医院医疗安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挥质控中心及医学会等组织的作用,规范质量管理制度,强化质控组织的分类指导,进一步推进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和处方点评等管理措施,切实加强核心制度建设。

2.严格医疗费用管理。加强医疗费用的控制管理,严格“三合理”规范,实施临床路径,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价格主管部门加强对医疗收费的指导与督查,严禁分解收费、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发生,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关系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监管。采用基本医保药品使用率,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检查检验费用占比,床均费、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考核指标。加强实时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3.严格准入管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准入的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审批,加强医疗技术管理,严格按规定报备、评审,严格医师、护士注册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校验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禁非法执业,超范围执业和无证执业,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4.加强行风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建立诚信制度,形成和谐互信医患关系。切实抓好德医风建设,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阳光用药”工程,扎实推进“无红包医院”建设,全面签订不收受病人红包协议,大力整治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深入推进“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开门评医”活动,建立完善医德医风电子考评制度,逐步提升第三方函调患者比例,继续强化院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积极推进党务院务公开,规范运行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巩固完善重点岗位轮岗交流制度,全力打造“境界高远、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学识高深、言行高雅”的“五高”型医务人员队伍。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政治责任感,把这项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有力有序推进,加强督导指导。

2.强化部门协作。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有效控制运行费用,并完善新农合支付办法,发挥新农合支付方式对医疗行为的引导作用。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制定落实促进公立医院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编制部门要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探索编制备案管理的有效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做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疗机构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价格部门要牵头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综合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积极主动做好相关作,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增强公立医院改革的整体合力。

3.加大财政保障。强化财政保障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市财政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上级要求和改革需要,及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政策落实与足额到位,保障公立医院正常运行,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 新医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

一、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公立医院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于2009年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简称“新医改”)中提出公立医院总体改革思路是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既要健全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又要切实减轻公民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体现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既要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方向,又要规范公立医院管理。这既是公立医院战略改革的新要求,也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即“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降低运营成本,保证合理收益”。以病人为中心,是公立医院的办院宗旨和立院之本,也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出发点。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办院宗旨的基本途径,也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降低运营成本,保证合理收益,既是解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减轻病人负担,实现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

总之,在新医改背景下,面对新的角色定位,公立医院作为全国医疗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摒弃过去完全信赖政府办医院的思想,树立竞争意识,加强对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研究,确立并坚持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简言之就是指公立医院应以较低廉的运营成本和患者就医成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医疗需求,取得合理的经营收益,在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严格预算编制和收支管理

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是指医院通过预算手段,对院内所有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确保医院各项业务活动顺利开展,完成既定业务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医院财务预算编制关系到医院资源筹集、分配、业务活动开展等医院运营的基本问题。因此,公立医院要严格预算编制,本着收支平衡、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相结合、厉行节约及勤俭办事的原则,编制医院财务预算。具体来说,要全面、科学、合理预测影响医院医疗收支的各项因素,精心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全面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统筹安排各项资金,突出重大专项资金计划,确保医院年度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公立医院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开源节流,积极组织各项合理收入,努力节约各项支出,科学制定支出计划,合理分解支出指标,尽力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二)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

公立医院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坚持医疗活动的公益性。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讲求经济性,保证合理收益。在不增加就医人员负担的情况下,要保证合理收益,有效的途径是加强经营活动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最大化降低运营成本。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必须坚持全面覆盖原则,包括加强医疗服务成本核算、药品销售成本核算、制剂加工成本核算、保障服务成本核算等。同时要坚持分级核算的原则,既要做好院级成本核算,及时反映整个医院的经济运营状况,也要做好科室成本核算,及时掌握医院内部各个科室或部门的成本效益情况;此外还要做好项目成本的核算,为服务定价、投资论证和效益评估等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通过医疗成本核算,更新医院经济管理的观念,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强化医院成本控制行为。医院成本控制包括制定控制标准,监督成本形成,纠正成本形成中的偏差。根据医疗成本核算的结果,抓住主要问题,制定与实施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项目与措施。例如扩大服务面积,增加诊疗人次,提高人力效用,节约人力消耗,加强对材料领、取、用的控制,降低材料物资消耗,合理使用诊疗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等。通过成本核算与控制,降低医疗消耗和患者医疗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实现公立医院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加强资产管理

医院的资产是医院开展各项医疗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更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根据资产存在的形态,医院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房屋、设备、药品、耗材、货币资金等;无形资产包括医院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新医改下,为了确保公立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运行有效,要根据资产的形态与特点,建立健全有效的资产监管机制,实现资产制度化、体系化和全程化管理。首先,建立公开招标制度,规范招标程序,严格过程管理,有效避免招标采购、验收入库、日常领用以及仓储保管等有形资产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大型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项目要实行阳光工程,确保信息公开,公平竞争,从而最大化地保证医院的利益;要强化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建立货币资金管理、票据管理专人负责制度;要定期核对账目,做到账物相符,及时清查发现的问题,防止资产流失。其次,根据无形资产的特性,建立无形资产融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投入产出考核制度、无形资产监控等相关制度。通过构建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确保无形资产在合理、有序的经营过程中实现保值增值,不断树立公立医院的良好形象,扩大公立医院的影响。

(四)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医院财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实现医院运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具有一定的经营独立性,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中去,在运营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无疑会给医院带来潜在甚至现实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新医改下,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制度化、体系化来填补业务程序漏洞,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经营管理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及时、完整、准确、合法反映,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保证公立医院的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财务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力争达到制度有效的目标。针对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首先要进行制度“补缺”,完备各项制度,要细而齐,不留制度“空子”。根据公立医院的性质及运营特点,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包括医院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收入内部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包括各明细成本费用的控制制度)、基建项目控制制度、实物控制制度、维修项目控制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等。其次,必须注意研究各项控制制度间的相互衔接,建立有效制衡关系。如岗位设置要合理,职责权限划分要合理,确保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最后,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真正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五)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做好医院财务分析及评价

新医改下,在坚持医疗活动公益性的同时,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公立医院必须加强对经营活动的管理,保证合理收益。为此,在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财务分析与评价。医院财务分析与评价是对医院经营活动的总结分析,是预测、筹划未来运营管理的前提,也是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医院财务分析是以微观经济原理为理论基础,根据医院内外部经济信息,运用财务管理方法,对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及其效率和效果进行分解剖析。要想做好公立医院财务分析与评价,必须进行统筹规划,认真做好医疗业务开展情况分析、医药费用控制情况分析、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变动情况分析、融资渠道选择合理性分析、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分析、收支节余情况分析等,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分析评价体系,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指数等关键运营指标。通过对关键运营指标的分析,深挖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公立医院经营活动的规律,提出改善经营状况的有效策略,挖掘内部潜力,有效实现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

(六)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强化领导管理意识,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培养

医院领导作为一院之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医院的经营和发展。公立医院由于其公有体制决定了其运营机制,反映在人事制度上就普遍存在着医院领导大都是“硬专家”的现实情况,他们多重视医疗技术水平的管理,而欠缺财务管理意识与能力,忽视医院经济核算,淡化医院经济管理,导致公立医院经济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运营成本增高。另一方面,公立医院财务队伍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财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医院收益的更好实现。新医改下,公立医院的经营相对独立性与竞争性,决定了公立医院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确保公立医院的长期经营发展。为此,要强化公立医院领导经营管理意识,改变他们重“业务”,轻“管理”的现状;改革公立医院用人制度,引入部分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力量;通过增加培训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队伍素质,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S].2009年3月19日.

[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S].国发[2009]12号.

[3] 方鹏骞.现代医院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刘春蓉.浅论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途径[J].中国医疗前沿,2009(6).

[5] 姚彻.关于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探讨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4(1).

[6] 吴晋科.医院财会公文写作与会计报表编制分析审查方法大全[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篇3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刻理解“管理年”活动的主题内涵,多次在院办公会、院务会、院周会上明确指出,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加强医院管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全面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进步。

二、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为加强领导,保证“管理年”活动各项要求和任务的实现,我院成立了“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担任,其它院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四个工作小组(医德医风组,医、护、技质量安全组,宣传、后勤保障组和财务审计组),分管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任工作小组成员。

三、明确要求,重点突出

根据2005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精神,及“群众满意医院”创建活动考评细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我院提出了“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工作目标:

1、通过采取科学、严谨、务实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健全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2、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流程,创建医院服务品牌,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积极探索建立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4、围绕医院发展战略理念,通过“管理年”活动,为建立和完善医院五大管理体系,即质量管理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诚信服务体系、人才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同时围绕“管理年”各项要求,结合医院本年度工作计划和医院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点要求:

提出一个活动理念:患者至上,文明行医,质量第一,服务第一;

贯彻一个管理主题: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创建医院服务品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推行一种服务模式:在全院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无障碍、一站式”服务,切实增强“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医技围着临床转,行政后勤围着一线转”的服务意识。

四、建立规范,分步实施

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各项要求,真正做到加强管理,改善服务,规范行为,提高质量,确保安全,进一步探索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进一步推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圆满完成2005年工作计划,逐步实现医院战略发展目标,我院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和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的要求,制订了《××县人民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措施,确定了实施的方法和步骤,使“管理年”活动有章可循。同时依据《××省“群众满意医院”建设活动考评细则》,围绕“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绩效”,在去年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引入风险管理办法,制订了《××县人民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考评办法》,对活动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考核,把全院性的工作与个人利益紧密结合,推进“医院管理年”工作的全面达标。

(一)全面动员,强化意识。

5月19日医院召开动员大会,传达了全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院职工了解了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是今年医院工作的头等大事。为进一步大力宣传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医院管理年活动真正成为全院职工上下一心的奋斗目标和自觉行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时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印发至各科室,要求全院职工认真学习,明确意义,熟悉标准和要求。二是通过宣传栏、医院网站和编印小册子等形式推出了“‘医院管理年’活动简报”和“‘医院管理年’活动通讯”,通过这种形式全院职工能更好地了解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基本要求并及时掌握“管理年”活动开展的情况。三是在医院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并积极向《××卫生报》和《××卫生》投稿,大力宣传“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所取得的成效,争取社会、病人和医务人员的理解与支持。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入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位职工,深入到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建章立制,严格规范。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工作要求,我院结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在去年开展“群众满意医院”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健全并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稳定性。医院对以前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医疗、护理、财务、物价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发现制度不完善,或有的项目没有管理制度与办法,不利于管理和医疗工作的,进一步着手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如对各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进行了全面归纳整理,并逐步完善。

(三)自查整改,注重实效。

我院认真对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和《群众满意医院建设考评标准》所列的相关标准和评分办法,进行了逐条分解,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各科室根据医院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差距,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1、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医院的生命在于医疗质量,医疗质量是医疗水平的体现,是医疗安全的保证,因此医院始终把医疗质量放突出的地位,狠抓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包括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各类技术规范,尤其是体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最敏感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等。一是医院领导定期带领职能科室负责同志深入科室,督查包括监控措施在内的医疗质量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到位,广泛听取职工意见,调研指导“管理年”工作。二是为加强对活动的检查和督促,从8月份起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组每个月对科室进行1-2次全面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以“质控通报”、“医院管理年活动通讯”形式反馈到各科室,要求各科及时整改,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院性的医护质量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书面通报全院,并按考评标准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力争使每一件工作都真正落到实处。四是医院药事委员会成立了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评价小组,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对药品使用量情况在医院网站进行公示,及时处理不合理和违规行为。五是邀请省内医院管理专家,开展医院管理知识系列讲座,努力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六是为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做到全院全员培训,医院统一为全院专业技术人员订购“三基”培训教材,聘请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专家进行“三基”培训。

2、狠抓改善医疗服务措施的落实。围绕提高服务质量,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善医疗费用查询制度,进一步做好医疗投诉接待工作。二是认真落实《××省医疗服务信息公示管理办法》,定期公示医疗检查收费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综合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建立住院病人、出院病人和社会监督员调查问卷制度,定期收集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并及时改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四是提供人性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在挂号处、收费室等服务窗口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及时调整工作人员,方便病人就医。五是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下功夫,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县人民医院关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实施方案》。六是狠抓改善医疗服务措施的落实,继续开展便民服务,进一步完善和推出便民措施。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医院后勤;社会化

医院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医疗服务,而医院的后勤管理则是围绕这个任务,为医院提供能源、物资、良好的环境、生活服务等而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保障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是医疗卫生行业后勤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概念

简单来说,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将医院后勤部门从医院剥离出去,成立公司,自负盈亏、自谋出路、优胜劣汰或是外包给社会企业管理。然而从深层次上说,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是指医院后勤通过内化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价值态度等,来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并着手开展变革,使其逐步达到甚至超越社会同行业水平的自我完善过程。

二、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深入、医疗服务成本越来越高,我国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医院独立或与企业一起成立后勤服务集团;二是将医院后勤部分外包,并向社会开放的部分外包后勤管理形式;三是由社会力量为医院提供后勤保障,将医院后勤全盘托付给其他组织的完全外包形式。

(一)医院独立或与企业合作成立后勤服务集团。通过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医院后勤管理由内部负责向社会负责转变,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或者由医院之间的后勤联合,或医院后勤和社会后勤服务联合,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合并、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发挥更加专业化、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作用,也为医院后勤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其效率。

(二)将医院后勤部分外包。医院后勤服务部门向社会开

放,在保证医院需要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服务提高后勤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模式适合于那些不能间断或间断时间指允许在短时间内的部门,如水电供应,其方法是把医院后勤部门归属于一个医院后勤服务公司,相对自主经营,跟医院签订有偿服务合同。

(三)将医院后勤完全外包。由社会专门组织为医院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这种方式适合与那些应急性但不是非常强的服务部门,这样有助于减轻医院负担,并且能提高后勤服务的工作质量。当然这种方式不能盲目进行,而是在一套完整的分析、评估、遴选和监管体系的约束之下有序进行的。

三、促进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医院后勤系统整体规划。可以将医院后勤分为三大块,部分班组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部分班组组成相应的服务公司或中心,医疗区实行物业管理。首先,对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水电气服务部门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对其经济指标进行量化定额管理,并根据完成情况实施奖惩;其次,对一些相对独立于医疗而又能创收的后勤部门,如饮食服务中心等,成立服务公司,并从医院剥离出去,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自负盈亏,面向医院和社会服务;最后,将保洁、维修、绿化等服务项目交给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

(二)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在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从托管到逐步剥离,再到完全社会化的过程中,医院后勤管理制度也应逐步完善。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后勤服务的发展,也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作为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其后勤涉及部门众多,制度也应细化到每个部门,每种模式,把每一项制度的执行职责都落实到科室、个人,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对脱离实际和难以实现的制度要及时调整修改,对不全面的要补充,以适应医院后勤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三)将医院后勤社会化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医院后勤工作内容多,服务面广,任务量大,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对于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都意义重大。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采用智能网络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减少管理人员配置,有效监督服务过程和效果,获取科学的管理数据,改进工作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种后勤管理方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都逐渐成为主流。

(四)妥善管理医院后勤工作人员。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过程中,工作人员都应由相应的后勤服务公司管理,按其所从事的职业安排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专长,由其公司按标准发给相应的待遇,伤残病死等费用及善后处理都由其公司按规定承担,其公司负责对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这种后勤工作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有利于他们认识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产生较强的风险意识,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为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满意度;调查;服务改进;长效机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给传统医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成为新形势下医院管理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卫生部号召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将“群众满意”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医院工作的最终标准。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医院质量的评价标准已从单一的医疗质量评价转变为包括医疗、服务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1】。医院质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个人体验和主观评价。患者满意度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评价“群众满意”的一项核心指标。满意度问卷调查作为一种工具,以病人的视角来对医疗服务过程进行评价,有助于医院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医院总体质量和服务水平。自1998年起安徽省立医院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改进调查方式,加强结果运用,建立可持续服务改进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促进了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赢得了患者的肯定。

1.满意度调查管理流程

从1998年至今,医院不断发展完善与病人沟通的平台――满意度问卷调查可持续服务改进制度,认真倾听患者声音,改进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形成了有序管理形式和流程,有力地促进了医院优质服务。

1.1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广泛收集患者意见

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问卷项目,确定重点调查人群,保证问卷样本数量,是保障调查取得实际意义的关键。【2】医院针对就医者的不同情况,设计门诊、出院、住院病人医患沟通等多种调查表格,调查内容重点把握四个方面,即服务态度、医疗质量、收费行为、医德医风,并针对不同群体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每个工作日由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对门诊和出院病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每季度深入病房,对每个病区的住院患者进行医患沟通调查。配合医改项目实行专项满意度调查,如对进入单病种临床路径的出院病人实行电话回访,侧重于医患沟通调查等,及时了解患者认知程度和医疗服务存在问题。近年来年均收集问卷达15000份左右。

1.2严格统计调查结果,理性分析患者意见

每月将本月收集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的满意度数据,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录入电脑,经过电脑统计分析,形成每月各科室医护人员的患者满意度。对收集的患者意见,及时汇总整理,每两周编发一期满意度简报,主要设意见建议、患者表扬、感谢信、回音壁四个专栏,并在医院网站上进行公示。对于患者的意见进一步分类分析,将意见建议细分为服务态度、医患沟通、服务流程、医药费用、内部管理、环境设施等方面,定期进行汇总比较,并在行政例会上通报点评。通过定期分析意见在数量和类别上的差别,由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提出管理改进办法。

1.3加强意见沟通反馈,强化可持续服务改进

对于满意度调查中的批评意见,尤其是服务态度方面的,只要留有联系方式,都进一步电话回访,了解具体情况,跟踪反馈。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向相关科室或部门下发可持续服务改进意见书,并要求五个工作日内将调查整改意见进行书面反馈并刊登在下一期的满意度简报回音壁栏目中。2007年以来,发放整改建议461项,反馈率100%。各部门认真调查分析患者意见建议,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如收费窗口、康复部等部门在科内加强服务技巧的培训,改善服务态度;为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普外科党支部率先开展二次查房活动,每个工作日下午下班前一小时必须有治疗组主治医生以上的医师带领下级医师查房,此项工作曾在《健康报》上报道;总务处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外包单位的督导,尽力营造清洁、舒适的就诊环境。对比近三年的满意度调查情况,医院收到批评和投诉意见逐年减少,特别是在服务态度、医患沟通、优化流程、环境设施方面得到明显改进,可持续服务改进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1.4加强综合管理,完善管理机制

各科室满意度纳入医院综管制,实行奖惩兑现,2007年元月-2010年12月,对满意度不达标科室进行扣分,累计扣分达92科次,直接与科室奖金挂钩。同时将满意度调查管理与职工医德考核、支部书记考核、人事晋升等相挂钩,满意度点名表扬或批评的,在个人医德考核和支部书记考核中对应进行加减分,严重或多次被投诉者进行待岗处分,发放“警示卡”,与医师、护师资格考核挂钩,使得满意度调查成为记录医护人员日常服务行为的一项有效管理措施,有效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

2.满意度调查管理延伸

满意度管理是架设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和谐之桥”,对收集的患者表扬和批评意见及建议,汇总整理,开发利用,通过开展“患者最满意的服务之星评选”、服务创新、文明督察、编辑文化手册等活动,延伸管理手段,拓展管理形式,不断探索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2.1开展“患者最满意的服务之星评选”活动

针对满意度调查中收集的患者表扬意见,综合利用,弘扬正气,激励先进。每月对点名表扬人员、表扬意见、感谢信进行汇总,制作成和谐医患桥海报,在院公示栏中宣传张贴。开展“服务质量可持续改进,做患者最满意的服务之星”评选活动,将患者点名表扬次数多、事迹较突出的医生、护士列为服务之星初步候选人,经过科、片、院评选,推出“季度服务之星”和“年度服务之星”,并通过院报、网站、宣传栏大力宣传,号召大家从细节做起,以身边的先进为标杆,营造人人争当服务之星的良好氛围。2009年正值“服务之星”活动三周年之际,医院以此为契机,策划回顾纪念活动,制作“服务无止境星光恒久远”纪念光盘,对三年来当选的120余位服务之星利用网站、流媒体集中开展宣传,以打造一支奉献求实的服务团队。

2.2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创新服务举措

满意度调查是一面镜子,反映了群众就医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患者反映次数多,反复反映的问题,医院开展服务创新申报评选活动,鼓励各支部、科室针对服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在推进服务人性化、强化医患沟通、改进服务流程等方面做出尝试,拿出举措。从2009年起开展“服务创新”评比工作,各科室、支部努力在推进服务人性化、强化医患沟通、改进服务流程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经过展示评审“二次查房、夜间门诊、危重患者同”等九个项目分别荣获金、银、铜奖,在全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多次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围绕当前医院服务中存在的难点热点,以“方便病人,关爱病人”为出发点,推出门诊预约挂号、窗口部门实行弹性工作制、病区实行人性化服务、成立疑难病会诊中心、病人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开展慢病管理等十项服务措施,部分措施已经开展,提升了医院服务内涵,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2.3开展文明窗口督察,加强内部监督

不断完善满意度调查形式,加强医院内部的优质服务督查,更全面的了解医院服务状况。自2009年开始组织总支书记、总支委、支部书记对全院各个窗口开展督查,按照评分标准,重点从服务态度、环境设施、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对着装、挂牌、服务及语言规范、便民措施、标识、等候时间、患者满意度等进行量化打分,督查意见定期反馈整理通报,经过督查和评选,“知专导诊”、“知专收费处”、“体检中心”三个窗口获得“首批文明窗口”称号。

2.4编发文化手册,传播人文精神

每月制作“和谐医患桥”,打造“诗画长廊”,精选格言诗句,配以优美的图画,张贴于走廊、电梯,使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职工心中。为引导医生对职业价值的思考,加强医学人文知识教育,在对满意度调查原始资料编辑、分析的基础上,编辑《爱心关心鼓舞生命》、《如何当一名好医生》、《医患纠纷防范意识与技巧》、《服务之星三周年回顾纪念画册》文化手册四本,院领导亲自为书作序,临床、医技、窗口工作人员人手一册。《爱心关心鼓舞生命》一册汇集了历年病人感谢信,宣传身边的榜样,传播省医精神和价值观;《如何当一名好医生》一册强调了医学工作者对职业的理性思考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医患纠纷防范意识与技巧》根据满意度调查中反映的医患沟通中的缺陷,引导医护人员重视服务技巧与服务规范;《服务之星三周年回顾纪念画册》则汇总了三年来服务之星们的先进事迹及服务心语。文化手册的编发在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检查中被誉为一大亮点,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架起一道桥梁。

3.满意度调查管理主要成效

3.1增强医德医风教育实效性。坚持13年的满意度调查逐步形成了随机调查统计分析反馈整改奖惩兑现的有序管理形式,对满意度调查中病人投诉服务态度的,与其本人谈心、教育,并与医德考核、科主任、支部书记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实行奖惩兑现。通过满意度管理,建立服务改进机制,建立各级各类员工个人职业道德档案,增强了医德医风教育与职工的贴近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度。实践证明,满意度管理是深化医院医德医风教育考评制度、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有力载体。

3.2提升医院服务意识。满意度管理在我院开展以来,有效地提升了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使全院广泛树立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患者的需求作为工作的首要出发点。患者满意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出院病人综合满意度稳定在98%以上。一些患者经常发自内心地称赞:贵院领导有方,医德医风落实,才拥有这样好的服务和医护人员!

3.3促进医院和谐发展。通过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促进了医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三个效益稳步提高,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卫生部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集体”、省首批“诚信医院”、“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等荣誉。

满意度调查从1998年开始施行,经过13年的不断完善、延伸,现作为一项管理制度、长效机制在医院服务品质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院的发展,就诊人次的逐年增多,为更加方便病人对医院各项服务提出意见建议,增加满意度调查的途径和形式势在必行。医院正依托医院信息系统着手开发满意度调查和评医系统,增加触摸屏、网上及PDA满意度调查方式,实现纸质调查向电子调查的逐步转变,完成数据的实时收集、统计、汇总。将不断探索完善调查反馈机制,实行服务缺陷管理,不断完善服务标准,改善服务流程,探索医院服务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磊.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11(11).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篇6

1 急诊服务的JCI评审标准

JCI是美国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AHO)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提供全球范围的认证和咨询服务,来提高全世界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其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机构“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2]。JCI有关医院急诊服务的评审标准明确要求:制定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急诊患者服务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对相关员工进行急诊服务制度规程的培训,确保每一位员工规范采用相应制度与操作规程来指导急诊服务,以保障医院急诊服务的安全有效、降低相关风险[2]。

2 基于JCI标准的急诊服务实践

2.1 医院急诊科概况

急诊科归属于医院的危重医学科,急诊科主任直接向危重医学科主任汇报。急诊科设有四个医疗组,每个医疗组由1名主诊医师(Attending,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1年以上,并通过医院内的资质考核认可)[3]、1~2名高年资住院医师和3~4名低年资住院医师组成。主诊医师对所诊治的患者负全责,并直接向急诊科主任汇报。医院急诊科根据不同功能设置,分抢救室、诊疗室、清创室和急诊监护室(EICU)4个区域,其中抢救床15张、诊疗床12张、清创室1间、急诊监护床10张。

2.2 急诊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医院参照有关急诊服务的JCI标准,成立“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医院的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由医务科科长任主席,成员包括医疗副院长、护理副院长、危重医学科/急诊科/麻醉科/内外科/呼吸治疗科主任、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委员会从医院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整合的信息,通过分析判断,为医院的急诊服务做出计划和决策。其具体职责为:制定急诊服务的制度和工作规程,建立急诊急救器材、药品配备的标准,审核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资质,监督相关制度、规程落实情况,全面监测急诊服务质量,协调急诊服务相关的一切事宜[4—5]。

2.3 急诊服务管理制度规程的建立

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根据JCI的有关标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讨论、制定详尽的急诊服务制度与规程,以规范医院的急诊服务,确保不同的医务人员为急诊患者提供同质的医疗服务。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制度、规程包括以下内容。

2.3.1 急诊服务范畴 包括各种创伤和非创伤急诊;但未满14周岁的儿童、烧伤患者、急性传染病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须向专科医院转诊(医院未设小儿、烧伤及传染病科)。

2.3.2 急诊服务原则 无论患者是否具有付费能力,急诊科无条件为所有需急诊处置的患者提供标准的急诊服务,包括初步检查和急救治疗;急诊初步检查处理后,若患者有专科方面的问题,急诊科医生联系相应专科的高年资值班医生会诊;被急诊科呼叫的任何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回应;如果被请求急会诊,会诊医师必须在10 min内到达;开设院内紧急求救专线电话“3999”,接到该电话的任何员工,务必在5 min内到达急诊科直接参与急救工作。

2.3.3 急诊医师职责和操作规范 急诊医生工作职责对急诊各级医师的权限、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详细制定了急诊医生实施诊断/治疗性操作的范围。

2.3.4 急诊会诊制度 规定急诊科在每周7 d、每天24 h全方位地得到全院各临床科室,以及医院医疗/行政/护理总值班人员的支持。

2.3.5 急诊诊疗室管理原则 需住院进一步诊治的急诊患者,在诊疗室滞留时间不得超过2 h;无需住院但需进一步观察的患者,在诊疗室滞留时间不得超过24 h,超过24 h的患者,必须请相关专科医师会诊后转诊治疗。

2.3.6 急诊科医务人员任职资格 急诊科医师/护士除外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护士执业证书,还应参加医院组织的急诊专科医生/护士培训并通过考核,同时具备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证书和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证书。

2.4 急救器材药品的统一配备

急诊室的每一个区域,都配备有统一型号、统一配置的抢救车。抢救车车顶统一放置除颤仪、右侧边统一悬挂呼吸皮囊,抢救车内物品、药品根据急诊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统一标准配置,包括各类型号注射器、抢救药物、输液用物、敷料、呼吸道用物、器械类物品及负压吸引装置等,放在车内指定的位置,并在每层抽屉外贴上明显的标签[4]。

2.5 急诊员工的培训考核

急诊科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由医院急诊管理委员会协调指导、医院技能培训中心主任、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共同负责,对员工进行CPR、ACLS、急诊专科理论/操作技能、急诊服务相关制度/规程、以及突发事件应对的培训考核,获得CPR和ACLS证书,以确保每一位提供急诊服务的医务人员具有必须的急诊医疗素养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能自觉遵循医院的急诊服务制度,以适应医院急诊不分科、给急诊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和持续可获得的医治需求[6]。急诊科员工每2年一次必须参加医院定期举办的CPR和ACLS培训并通过考核、以重新获得有效的CPR和ACLS证书。技能培训中心还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及时调整更新CPR和ACLS培训方案和课程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临床需求[4]。

2.6 急诊服务的质量考核监测

把急诊服务的安全管理纳入到医院质量考核体系中,对于引导医务人员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急诊服务的安全有效,将具有积极的意义。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委托医院质量办公室,对医院的急诊服务进行全程监控考核,以评价检测各项制度规程在临床的实际执行情况及员工的急救能力。如被紧急呼叫员工的到达时间、患者在急诊室的滞留时间、临床模拟抢救抽查、急救器械物品的完好率、急诊病历书写合格率、急诊患者候诊时间、抢救成功率等。及时改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持续关注改进效果,以求不断完善。同时将考核结果跟员工的年度考评相关联。

2.7 急诊服务的JCI认证过程

JCI认证,是一个全员参与、多部门合作的持续质量改进过程。急诊服务的JCI认证是在医院整个JCI认证体系下、由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领导、医院急诊科和质量管理办公室共同协作完成的。在建立JCI标准下的各项制度/流程基础上,确保每一位员工理解并严格参照执行。同时根据JCI检查流程和追踪方法,定期组织模拟检查、实地查访制度/流程落实情况,并对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追踪其改进结果,保证制度/流程在科室所有员工的一致实施并保持稳定,促进科室员工的积极参与[7]。

3 结果

3.1 规范了医院的急诊服务

急诊服务的规范管理,是确保现代医疗活动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邵逸夫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JCI标准,制定统一的急诊服务管理制度、规程。清晰可操作的流程,使得员工在提供急诊服务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而为患者提供同质安全的急诊服务。同时急诊室每一个诊疗区域急救器材、药品的统一配备放置,为急诊医务人员的使用提供了方便,确保了医院急诊服务的规范有序开展。

3.2 提高了急诊服务的医疗质量

严格的急诊医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规范的急诊员工培训计划,不定期的院内急救模拟训练,以及每2年一次的CPR和ACLS的复习考核制度,使得急诊医生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即“大急诊”能力,而不是单纯内/外科医生的知识和能力[6]。专业训练有素的急诊服务队伍和制度上保障全院各临床科室、行政后勤部门的全方位强有力支持,确保了医院急诊“时效”、“救命”、“质量”原则的有序进行[8],提高了医院急诊服务医疗质量。2010年急诊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在10 min以内,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8.5%,医疗护理质量达标率100%,急诊抢救器械物品完好率100%,抢救成功率97.8%。

3.3 确保了绿色抢救通道的畅通无阻

急诊服务制度明确规定了患者在急诊科转诊的时间限制,确保患者在急诊室滞留不超过24 h,因而能随时为需要救治的患者提供足够的医疗空间和急救人力资源;同时制度明确规定,即使患者不具备付费能力,急诊科仍然无条件为其提供标准的急诊服务,急诊科医务人员在收治无付费能力急诊患者时,无需请示即可直接进入医疗流程,为其提供规范的急诊救治,因而确保每一位来院的急诊患者能得到迅速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服务,真正做到了绿色抢救通道的畅通无阻。

4 讨论

急诊医学是一个多学科的边缘学科,仅凭某一专业知识不能解决急诊患者的问题[9],因而对急诊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流程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邵逸夫医院在JCI标准下的急诊服务实践,严格急诊医务人员的准入制度及高标准的规范培训,清晰明了的统一流程,规范一致的急救器械物品的配备,实现了医院急诊医学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命,运用最先进的设施和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尽最大可能挽救急危症患者的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伤残[1]。急诊医务人员严格按照统一标准,为急诊患者提供高标准的医疗服务,避免了因医务人员个人工作习惯或能力的不同,造成救护质量差异,从而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率,保障了急诊医疗安全[10]。同时明确的转诊制度和流畅的工作流程,保证了急诊服务有条不紊的开展,缩短了急诊患者候诊时间,因而避免了因为过度拥挤而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患者满意度降低的现象[11]。

参考文献

[1]江观玉.急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5—6.

[2]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s[M].3rd ed. Illinois USA: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2008.

[3]陈正英,王劲,王家铃.如何完善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度[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293—294.

[4]徐凌丽,秦建芬,潘红英.院内心肺复苏的一体化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8):725—726.

[5]张悦怡,Tingwalc K.全院性抢救系统的设置及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5):293—294.

[6]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J].医学杂志,2005,30(1):1—4.

[7]郦忠,叶志弘,徐玉斓,等.JCI评审准备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9):611—612.

[8]柯蕾,严光.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06,10(12):17—20.

[9]李春盛.急诊医学与急诊ABC[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26—427.

[10]冯海珊,刘代媂,刘亚黎,等.临床路径在抢救集体食物中毒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8):872—874.

[11]Sinreich D, Jabali O, Dellaert NP. Reduc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waiting times by adjusting work shifts considering patient visits to multiple care providers [J]. IIE Transactions,2012,44(3):163—180.

(收稿日期:2012—06—0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39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2R10046—14)

作者单位:310016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理部

通信作者:叶志弘,Email: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医院门诊;护理;管理;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15-01

门诊是集诊疗、服务、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等相互交叉的综合服务体系[1]。门诊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医护人员素质水平、医院人性化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2]。门诊的服务水平情况与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医疗质量的水平有直接关系,同时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所以提高门诊的管理及服务水平、医院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保证。

1门诊工作的特点以及工作中的问题

门诊是医院面向患者最重要的窗口,是医院诊疗工作的重要部分。一般可将门诊分为普通门诊,保健门诊和急诊门诊。门诊工作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并分为“五多一短”,“五多”包括病人多,诊疗环节多,应急变化多,人群杂、病种多,医生变化多;“一短”为诊疗时间短。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导致门诊工作在运行中出现很多不足,例如:由于患者病情杂乱,候诊时间延长,就诊不及时;就诊程序繁琐,候诊人群杂,流动性大,人群相对集中,在患者和陪同家属之间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有差距,导致病人在复诊时得到的诊治结论与初诊时不同;病人都希望能早日治好病,但门诊医生每日接待大量的患者,无法避免会出现错诊的情况等。

2对门诊的管理对策

建设新型的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是我国目前医院门诊重要的管理理念,其中人性化的服务是指让患者体会到充满温暖的、人情味的就医环境,从这点上来讲,医院应该首先把病患的利益做为门诊工作的出发点,满足不同患者的各种需求,达到医院门诊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的统一。在此种管理与服务下就要求医院营造令人愉快的就诊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建设医院文化,完善医疗制度,对医院进行规范化管理等。高质量、快速的门诊护理工作决定着整个医院医疗工作的开展,及时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对门诊服务理念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3严格执行门诊规章制度

为使门诊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必须健全合理的门诊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执行医院门诊规章制度,特别是首诊负责制、值班制度、抢救制度及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可及时预防医疗纠纷。

要健全合理的医疗制度,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须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要求相符合,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目的,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包括门诊质量标准、门诊医务人员的管理规定、导诊的工作制度、专家门诊工作制度及门诊会诊制度等),实践证明,门诊护理工作的制度的规范,科学完善的门诊护理制度、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对于医疗安全的保证及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就诊程序的简化

医院门诊具有挂号、诊疗、收费、付药等重要的功能,是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机构。门诊就诊流程的繁琐程度直接影响了患者对就诊医院的选择,从而对医院的效益情况与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优化医院门诊流程就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简化门诊就诊流程,规范门诊管理制度,实现门诊管理信息化[3],使病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诊。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门诊,例如使用就诊智能卡、使用电子处方、电子医嘱、运用电子叫号系统等,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5加强医护人员的能力,提升诊疗质量

门诊的医护工作内容比较杂乱,包括咨询、导诊、抽血、注射、手术、付药等,所以对护士的综合能力及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对门诊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态度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对医护人员进行岗位技术操作培训、加强门诊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4]、规范医护人员的着装、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合理安排倒班、合理的奖惩及晋升制度都可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工作态度。

6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诊环境

门诊的环境建设作为门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人性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舒适的就诊环境能使患者感觉到放心及放松,并可产生依赖感,这对医院的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就诊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于外在的物质需求,医院可扩建大型的停车场,对门诊大厅及诊室进行装修,配备绿色的植物,宽敞明亮的玻璃墙,根据患者的需要配备自动提款机,提供自动售水机或建立简易的流动商店,设置电子查询系统,在每个楼层设置收费处、挂号处,路标提示清晰易懂,防火标识醒目等。针对内在的精神需求,医院可提供以下服务:医护人员主动询问患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设置巡诊医护人员;保护患者的隐私及安全,采用“一患一室”的服务;设立专家门诊;为患者提供免费测量血压或体温等人性化的门诊服务等,以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

综上所述,医院门诊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作为影响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发展的直接、重要因素,在完善门诊管理制度的前提下,简化就诊程序,加强医护人员的能力、提升诊疗质量,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诊环境等提高门诊的管理及服务水平、医院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的方法,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崔丽萍,于建敏,侯艳红,等机场式服务理念在大型医院门诊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2-283

[2]王兴菊综合医院门诊管理工作改进与创新途径探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186-187

[3]朱丰根,黄淑琼,陈寿权论信息技术优化医院门诊管理流程[J]中国医院管理,2007,6(27):118-119

医院服务管理制度篇8

一、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1、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完善市和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分工协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在14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省68个县级医院全面推行改革试点工作。

2、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各地要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数量、类别、规模、布局。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和疾病谱构成,重点加强儿科、康复、病理、精神等薄弱学科建设。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促进非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3、落实公立医院改革重点任务。加强公立医院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取消以药养医机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落实公立医院各项财政投入政策,州、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实行便民惠民措施。协调医疗保障部门推进医院收费结算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二、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等活动的开展,以专项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方便群众就医,和谐医患关系,开展志愿者医院服务,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年,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提高护理服务内涵。

5、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不少于10个,三级医院不少于20个。力争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平均门诊人次诊疗费用和平均出院人次诊疗费用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

6、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优质医院、平安医院创建为抓手,落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各项措施,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全省二、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建立专门的医患沟通部门,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医患沟通的教育与培训,有效开展医患沟通。严格执行告知制度,严格投诉管理,落实首诉负责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医闹”行为,积极推进我省医患纠纷处理条例立法,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医疗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7、加强临床专科和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各级各类综合医院要重点加强儿科、病理、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积极争创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推进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已有的10个省级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管理,明确功能任务,加强建设指导,充分发挥业务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作用,建立省级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动态考核制度。

8、继续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重点完成信息化建设和相关任务。发挥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作用,加大对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病理科、急诊科、手术室和血液透析室等薄弱科室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根据县级医院需求,三级医院每年为每个县培养2-3名骨干医师。继续开展“走进西部”卫生人才培训项目,重点为县级医院培训管理干部,提高县级医院管理水平。

9、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电子病历开发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不断完善电子病历应用功能,重点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病案首页自动生成、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临床危急值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功能。继续推进全省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四、加强医疗质量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10、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强化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完善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和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医,严格要素准入,落实制度规范标准,推进医疗管理精细化,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11、组织开展医院评审与评价。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精神和医院评审标准,结合我省实际,修改完善我省医院等级评审和评价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规范开展医院评审和评价工作。

12、加强医疗机构准入和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严格不良行为记分管理。进一步完善我省第二类医疗技术规范体系,严格开展第二类和卫生部授权的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准入工作。落实手术分级管理规范,严格手术分级管理。

13、强化卫生技术人员管理。加强执业医师、护士准入和执业管理,依法做好医师资格考试、注册、考核等管理工作。加大医师定期考核制度的实施力度,制定细化、操作性强的医师考评标准和实施办法。加强医师会诊管理,规范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加强护士注册和执业行为管理。强化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14、强化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实施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和卫生部医院药事管理相关规定,加强药事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培训教育,落实制度规范,规范采购和使用行为。深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县(市)级综合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关键指标全面达标。推进临床合理用药电子化监测。

15、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院感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修改完善院感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加强高危科室院感监管,加强对ICU、新生儿室、血液净化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和部门的院感防控监管,加大院感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16、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加强队伍、技术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血液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专项血液质量安全检查。大力促进无偿献血,创新无偿献血招募机制,加强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全省血液管理规范化,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五、巩固对口支援成果,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

17、深入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工作。突出对口支援重点,细化对口支援任务和目标要求,确保对口支援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落实医务人员提升职称前到基层锻炼等相关制度。落实对口支援经费等政策保障措施。修改完善对口支援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加大考核评价力度,建立奖惩机制。

18、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认真贯彻我省制定的建立城市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的意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政策措施。要从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构建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出发,立足长远,与医师多点执业、城乡对口支援、预约诊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确保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护理工作管理,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19、加强护理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落实护理垂直管理、同工同酬、调整护理收费标准等改善护理服务的各项保障政策和措施。完善护士执业管理相关规范,建立护士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专科护理。

20、改善护理服务。落实护士配备标准,保障护士合法权利,规范护理执业行为,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以落实临床护理人力配备、完善责任护士制度、规范开展分级护理服务重点,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二、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覆盖率分别达到50%和70%以上。

21、提高护理质量。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丰富护理内涵,扩展服务领域为重点,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突破口,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七、努力做好残疾人康复等项目工作。

上一篇:应急医学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