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变更操作流程范文

时间:2024-03-05 11:32:39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篇1

[关键词]盈余重述;真实活动操控;经营活动现金流;盈余管理;高报盈余;重述公司

一、 引言

作为典型的财务报告失败,盈余重述降低了投资者信心,也影响了资本市场效率,并且已引起世界各国投资者、财务分析师、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科研机构等的广泛关注。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盈余重述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有效减少盈余重述。已有的研究发现,会计准则与会计交易的复杂性、会计制度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管理层的盈余操纵或造假行为都是引发盈余重述的潜在原因。大多数学者将盈余重述归因为公司有意的盈余管理,即错误的财务报告是管理层有意操纵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让投资者相信公司已达到相关的盈余基准。我国目前鲜有系统研究盈余重述原因的相关文献,对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尚无定论。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分析,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重述的深层次原因。

现有学者主要通过衡量应计项目验证盈余管理,操纵盈余的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应计水平和操控性应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应计项目并不是盈余管理的首要方式,管理层更加偏好利用交易操纵盈余,即便这种真实盈余活动会损害公司价值[1]。一方面,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改变公司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以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弹性空间的日益收紧使得应计操控程度有限,因而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转而通过真实操控达到目的。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拓宽了现有的研究思路,通过衡量真实活动检验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以期能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会计信息的首要特征是可靠性,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同时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然而,日益泛滥的财务重述却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财务重述源于之前年报的误述,而财务报告之所以会误报,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很大的关系。学者们倾向于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安排(管理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角度研究盈余管理[2]。已有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误述财务报告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避免亏损,进而保持盈余的增长,迎合财务分析师的预期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通过分析财务重述公司的应计盈余,学者们发现,资本市场压力是激发公司采纳激进会计政策的主要因素。重述公司在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度绩效普遍较差,这表明管理层试图掩盖盈余下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3]。财务重述的首要动机是以较低的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保持正的盈余连续增长和正的盈余意外,以达到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4]。此外,债务契约及高管层的激励补偿计划也提高了财务报表误述的可能性[56]。

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下,会计盈余总是与权益融资和上市资格等相关联,公司无论是上市、摘帽、配股还是增发均需满足一定的盈余基准,而以会计指标衡量的经营绩效对公司高管层的个人报酬和职业生涯有显著的影响[7]。在公司发生亏损或盈利不佳时,出于职位安全的考虑,经理人员便会更多地利用高报错误来进行盈余管理,高报盈余的会计差错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8]。从这个层面来说,盈余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指财务报告发生错报的年度。不是所有的错报都会引起重述,当误述被发现并修正时会造成重述。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动机。Wu Min(吴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重述公司管理盈余并非出于融资的考虑,而是为了避免亏损以便在资本市场生存[9]。另外,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股权结构,问题主要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控股股东可能为了自利动机而侵犯小股东利益,并通过操控财务报告内容掩盖事实或隐藏不利消息[10]。因此,控股股东会通过盈余管理活动改变公司的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人或影响公司契约。

上市公司主要利用两种方式操控盈余: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操控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例如少提坏账费用、推迟摊销费用等等)来管理盈余,成本较小,易被公司管理层采用。近年来,为了应对接连出现的财务舞弊事件,监管部门逐渐收紧了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再加上应计项目的回转特性会限制其以后期间的调整空间,这使得交易操控或利用真实经济活动操控成为管理层的首选。事实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会计准则收紧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11]。真实活动操控虽然基于真实交易,但其实现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长远来看降低了盈余质量。另外,出于操纵目的,仅仅为实现特定财务报告目标而构造的交易往往缺乏合理的商业目的和必要的经济实质,其隐蔽性较强,危害更大。公司主要通过融资活动操控、经营活动操控和投资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经营活动操控对公司价值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公司利用经营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行为。

经营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营业活动。研究表明,公司确实通过降低研发开支、扩大生产和利用价格折扣等真实活动的操控方式来管理盈余,以达到相关的盈余基准,即通过对销售活动、存货管理、研发开支、销售与管理费用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1213]。借鉴Roychowdhury(罗伊乔达)的方法,本文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度量真实活动操控行为,检验公司现金流、操控性费用与生产成本是否存在异常行为[12]。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选择高报盈余指以前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收益高报,重述公告中调低之前年度的会计收益。的重述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这主要是因为高报公司更具代表性。本文统计的682个盈余重述样本中,高报盈余的公司占到了73%。此外,高报收益意味着公司会计政策较为激进、管理层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运营问题,投资者对收益下调的重述反应更为强烈,研究该类样本更有意义[3]。

对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来说,在财务报告误述年度,为了提高短期收益,达到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或相关的监管基准,经理人员会通过加速销售来提高短期盈余,即通过降价、提供价格折扣、宽松的信用条件等促销方式提高销售收入,以过于优惠的折扣刺激消费者提前购买产品,上述活动被称为销售操控。销售操控有可能透支公司未来的销售增长,降低公司盈利能力,而过于宽松的信用条件则会产生过多的坏账,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因此,虽然销售操控提高了当前的销售收入,但收入多为应收款项,并未带来公司现金流的实质增加,公司每元销售所带来的经营现金流反而会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往往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与非重述公司相比指的是未发生盈余重述的公司,可能存在其他重述行为。,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低的经营现金流。

除了对销售进行操纵外,公司还可能通过发货控制或刻意削减研发开支的方法达到盈利目标,即使这种做法会损害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在能力范围内,管理层会同时减少销售和管理费用等可操控费用,如不必要的广告、日常开支,以维持正的盈余意外或盈余增长趋势。上述活动为费用操控,因此如果公司对费用进行了操控,那么其操控性费用往往较低。除了对销售和费用进行操控外,管理层还可能通过大量生产的方法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进而降低销售成本,以提高销售利润。过量生产往往造成供过于求,增加公司的存货积压,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但它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短期内提高了公司盈余,因而易被激进的管理层所采用。对于利用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管理盈余的公司来说,其操控性费用往往较低,而生产成本较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低的操控性费用。

假设3: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择沪深两市1999年—2009年这11年间调低之前年度盈余并重述公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重述是对之前会计年报进行修正,最后得到的被重述区间为1998年—2008年。选择1999年为起点是因为该年会计差错概念及相关的规范首次被提出。重述公告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中国资讯网的上市公司文献库,通过检索涉及年度的所有上市公司临时公告中标题包含“补充”或“更正”字样的公告获得。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排除了因校对、排版、串行、数据遗漏、填列错误等引起的重述。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研究中剔除了金融行业样本。我们共获得有效样本495个,同时获得非重述公司样本12269个。研究所用其他财务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2. 变量度量与研究模型

(1)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度量

借鉴Roychowdhury(罗伊乔达)和Cohen(科恩)的方法,我们用三个变量度量真实活动操控水平:经营现金流的异常水平、异常操控性费用、异常生产成本[1213]。本文首先用以下模型分行业分年度估计正常水平的经营现金流、操控性费用和生产成本:

式中i表示公司,t表示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份(即被重述年份)。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Assetst-1为年初总资产;REV为当期营业收入;ΔREV为营业收入变动;DISX表示操控性费用,为广告费与研发支出之和,本文以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来衡量;REVt-1为上年收入;PROD代表生产成本,为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ΔREVt-1为上年营业收入变动。以上变量均可以用年初总资产进行调整。

异常经营现金流RCFO为经营现金流实际值与用模型(1)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现金流水平的差异,即:

RCFOit=(CFO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Assetsit-1)+

k^3(ΔREVit/Assetsit-1)(4)

同理,异常操控性费用RDISX为操控性费用实际值与用模型(2)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操控性费用的差异,即:

RDISXit=(DISX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1/Assetsit-1)(5)

异常生产成本RPROD为生产成本实际值与用模型(3)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水平生产成本的差异,即:

RPRODit=(PROD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Assetsit-1)

+k^3(ΔREVit/Assetsit-1)+k^4(ΔREVit-1/Assetsit-1)(6)

转贴于

(2) 研究模型

为了验证文中假设,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验证重述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RMit=β0+β1MISit+β2LEVit-1+β3ln(Assetsit-1)+β4ROAit+β5GROWit+εit(7)

式中,RM代表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分别用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RCFO、异常操控费用RDISX和异常生产成本RPROD衡量。异常现金流与异常操控费用方向相同,数额越小表示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现金流方向相反,数额越大表示公司真实活动操控程度越高。MIS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t年度财务报告盈余被高报且在之后年度被重述本文研究的是发生重述的样本,对于财务报告存在错误但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述的样本不予考虑。,则取1,反之取0。

已有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过小或过大、财务状况较差、负债水平高、成长性高的公司易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盈利目标或筹集发展所需资金[1416]。因此,模型中引入了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负债水平,以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LEVit-1)表示;公司规模(lnAssetsit-1),以期初总资产的对数表示;盈利水平,以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成长状况(GROW),以营业收入三年的平均增长率度量。

四、 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及均值T检验

表1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结果(见下页)。我们可以看到,重述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操控性费用与生产成本均值均低于非重述公司,且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5.332、-6.995、-5.26)。但经资产调节后三个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变量中,只有异常生产成本通过了T检验,这说明重述公司的生产成本显著高于非重述公司,重述公司可能在被重述年度通过过量生产提高了当期盈余。异常现金流和异常操控费用不存在显著差异,更进一步的结果需要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从控制变量来看,表示盈利状况的资产净利率通过了T检验,这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财务状况不佳,盈利性较差。

为5%水平上显著;***为1%水平上显著(均为双尾检验)。下表同。

2. 变量相关性检验

表2为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常现金流与误述变量MIS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1),异常生产成本RPROD与误述变量MIS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48),与我们预期假设一致,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异常操控性费用与误述变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与假设不一致。异常现金流与异常生产成本间相关系数为0.310,相关性较强,这与Roychowdhury(罗伊乔达)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能够导致高生产成本的经济活动同时会造成异常低的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操控费用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公司大量生产的同时会减少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以提高盈余。从自变量与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来看,资产净利率ROA与误述变量MIS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误述变量显著正相关,资产变量与成长状况GROW和负债水平变量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以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操控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为因变量,我们对模型(7)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误述变量MIS的回归系数为-0.031,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t值为-2.336),假设1得到验证。这说明髙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异常现金流水平较低,公司确实利用销售操控调高了报告期盈余。误述变量同时通过了因变量为异常生产成本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为0.231,t值为4.40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3也得到验证。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异常生产成本较高,公司通过大量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了当前盈余。以异常操控费用为因变量的模型回归系数与预期方向相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较少通过削减操控费用来提高当期盈余,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资产规模变量通过了异常现金流为因变量的模型的检验,这说明规模小的公司经营现金流水平较低,可能通过销售操控调整盈余;表示财务状况的变量ROA和表示负债水平的变量LEV在异常操控性费用为因变量的模型中得到验证,这说明盈利状况较好、财务杠杆率较高的公司操控性费用较少;以异常生产成本为因变量的模型中,表示盈利状况、负债水平和资产规模的变量回归系数均显著,这说明财务状况不佳、负债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公司异常生产成本较高,存在利用生产操控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

4. 稳健性检验

为了消除极端样本对结论的影响,本文将已承认或被监管部门发现存在严重盈余操纵行为的82家公司去掉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误述变量在因变量为异常经营现金流的模型中回归系数为-0.035,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t值为-2.417);在因变量为异常生产成本的回归模型中系数为0.22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t值为3.939)。没有通过因变量为异常操控费用的回归检验,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利用销售操控和生产操控调高了盈余,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高。假设1与假设3得到验证,实证结果稳健性较强。

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同时研究了公司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的情况。操控性应计的衡量借鉴Jones的模型[17],即

TAit/Assetsit-1=β0+β1(1/Assetsit-1)+β2(ΔREVit-ΔARit)/Assetsit-1+β3(PPEit/Assetsit-1)+β4(ROAit-1/Assetsit-1)+εit(8)

式中ΔAR为应收账款变动,PPE为固定资产原值,ε代表操控性应计,即DA。

表4盈余管理变量间相关系数

变量ACFOAPRODADISXDAACFO1APROD0.310**1ADISX0.141**-0.067**1DA-0.533**0.290**-0.218**1通过检验操控性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4),我们发现变量DA与ACFO显著负相关,与APROD正相关,与ADISX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操控性应计水平高的公司异常现金流较低,生产成本高且操控性费用水平较低,公司同时利用了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两种方法操控盈余。

以DA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误述变量回归系数为0.02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见表5),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操控性应计水平较高。公司同时利用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法操纵盈余。可见,重述公司为达到盈余目标,不仅利用会计政策的弹性空间调整盈余,同时还利用真实经济活动进行盈余操控。

表5应计基础上的回归分析

变量(Constant)MISROAGROWLEVt-1ln(Assetst-1)系数-0.5360.0270.561-0.0150.0020.025t-15.045***2.995***36.819***-1.748*0.85814.899***Adj.R20.111F值318.604***五、 结论

以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操控性费用作为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变量,本文研究了盈余重述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经营现金流较低,生产成本较高,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通过销售操控、生产操控调高了报告期收益,重述公司确实存在利用真实经济活动操纵盈余的行为。因此,监管部门应高度关注上市公司的重述行为,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本文检验了重述公司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弥补了已有文献主要研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不足。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分析了高报盈余重述公司的操控行为,未考虑低报盈余重述公司是否存在利用盈余管理平滑收益的现象。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所选的对照样本(即非重述公司)可能存在其他重述行为(如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关联关系等重述),这影响了结论的精确性。此外,本文仅考虑了被重述年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区间较短,事实上公司操控盈余往往不是短期行为,被重述年度及之前几年均可能存在盈余调整行为。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局限性将成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raham J R,Harvey C R,Rajgopal 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1):373.

[2]张菊香. 基于动机视角的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6):6065.

[3]Jeffrey L C,Joshua L,Dan S. Accounting restatements:are they always bad news for investors?[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Toronto,2007.

[4]Richardson S. Predi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the case of earnings restatements[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2.

[5]Natasha B,Simi K.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based compensation on misreport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1):3567.

[6]Jap E,Anup S,Edward P S. Why do corporate managers misstate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role of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factor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5(3):667708.

[7]赵震宇,杨之曙,白重恩.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变更的因素分析与实证检验[J]. 金融研究,2007(8):7689.

[8]张为国,王霞.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J]. 会计研究,2004(4):2430.

[9]Wu Min.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an oriental version[R].Working Paper,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

[10]纪信义,曹寿民. 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品质可靠性的影响——从盈余门坎的角度分析[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317.

[11]Ewert R,Wagenhofer A. Economic effects of 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4):11011124.

[12]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13]Cohen D A,Paul Z.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1):219.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篇2

为了应对一系列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产生的新问题,我国财务部于2006年了新的一系列准则。新颁布的这一系列准则对企业合并报表对于企业合并报表工作程序、工作进程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企业合并报表的定义、自称、范围、操作程序、表达规范、计算方法做出了更严格、更详尽的解释和界定,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规范了即将上市的新公司的财务报表的一系列相关程序。这样的新规定在实际行业操作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提供了新的行业规范,让会计从业人员在从事相关工作时能有依据的相关准则,在遇见问题时也会有一个比较可靠的从业标准可供从业者参考。

二、新会计准则的解读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报表新要求

1.在控制范围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合并范围。在以往的会计准则指导下,许多公司会钻制度的空子,利用子公司的利润来掩盖母公司的财政上的亏损,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但如果按照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这种用子公司利润弥补母公司亏空以制造财务上繁荣的行为则将会消失。新的会计准则实际上是修补了已有准则的缺陷和不足,使合并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包含的内容更加具体。

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区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合并。控股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合资公司,这四种公司无论从性质上看,还是从经营模式上看,或者是从企业规模大小上看都是完全不同的几种公司类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几种公司之间是完全孤立,没有相同之处的。实际上,在实践过程中,更多地看到的是这些不同种类公司之间的共同之处,更多地看到的是在处理问题时遇到的共同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待公司类型,是基于我国现状最科学也最具有独创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个特别的存在。而适应这种特殊体制而存在的新会计指导准则也就不可避免地拥有了独创性和科学性。在实践过程中,经过观察和亲身体验,会发现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各大企业的合并程序都是异曲同工的。都要经过中央和地方的国资委从中调停、谈判,才使得双方都各取所需,财务报表上也没有太大的纰漏。

(二)新会计准则产生变化的意义

1.强调“控制”,使得母公司更好掌控子公司。子公司虽然是依附于母公司,接受母公司的管理、享受母公司的而投资并受母公司的支配的下属公司,但是其在会计理论中理论上独立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子公司是母公司的控制之下,独立存在的个体,是母公司编制之内的一部分。从子公司的绩效中可以也可以看出整个企业的运营流程、效率、成果。通过仔细研读2006年新颁布的这部会计准则,我们发现,制定者明确指出,子公司是受母公司的控制的下属公司。这里所说的子公司,指的是那些在接受母公司的监督的同时,也享受母公司所带来的绩效的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是这家公司的绩效的反映之一,因此,在做财务报表时,这些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同时,这家公司也有其他形式的投资,例如,信托基金。此时,信托基金作为被投资单位也应该作为子公司列入其财务报表中去,其他形式的被投资公司也是如此。明确了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概念之后,要对新规定中的“控制”进行解读。在新会计准则中,如果某个公司有众多子公司,并且能统领、驾驭好作为主体的财务政策、经营政策,那么这个母公司就是具有所谓的“控制权”的母公司。

2.对合并范围的要求更加贴近实质在前、形式次之的原则。经过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历练,会计的相关从业者终于一点点认识到了原有会计准则在企业合并范围规定中的不足。于是在2006年新颁布的这部新会计准则中,人们对所谓的“企业合并范围”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这次更详细的解释避开了之前那种模糊的说法,也就是说解释得更加详细、具体了。这次说明明确表示,那种只考虑股权比例、或者考虑股权比例的做法都是不甚合理的。在实际合并的过程中,要从会计的实质性出发来解读对控制的定义,对股权比例的重视程度下降。所谓的子公司,就是指那些在母公司控制之下的公司,那么在合并过程中,其财务报表对于合并过程就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那些效益不好甚至是负数的子公司,其财务报表也应该被纳入合并报表之中。刚才谈到的两条新规定,是站在新的角度上对合并报表的范围作出新的界定和规范。在这里新会计准则也提出了一个词叫做“实质控制”。所谓的“实质控制”的规定,是基于会计基本准则中质量优先,形式次之的原则的。这也体现了我国会计行业正逐步向国际靠拢,正一步步与国际接轨。而在实际操作中,能否加强会计师、会计事务所以及关键的评估、测量机构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则成了这条准则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针对合并日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合理的会计工作上的处理办法。合并日的会计工作是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针对之前规则中管理方法混乱、界定不清、方法杂糅等现象做出了新的修订。通过研究新办法,不难看出这次提出的新办法相对于之前的会计准则里的要求来说明显是更加具体、更加合理的。此次提出的新准则在合并方法上明确了权益结合法在企业合并过程中的重要性。准则中再三强调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来进行,不能出现方法混同的情况。新准则要求会计从业者能够在在处理企业合并的问题时灵活运用购买法,与此同时,如果母公司或者子公司中有能够收购其他子公司股权的股东的话,要采用购买法。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在强调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今天看到的合并案例大多是在同一控制之下的企业合并,这些合并的对价过程理论上来讲是应该经过双方研讨之后得出一个统一的、双方都认可的价值。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其原因在于在这个资产评定的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影响因素太多也太复杂。这样的应先因素直接影响着对企业何必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公允价值的评定。而通过研读新会计准则,不难发现新的会计准则立足实践,有长远的眼光,有效地规范了企业资产的评定,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信度。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影响

(一)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在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控制”是在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制定的相关原则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定义。但是在以往的时间过程中发现,对“控制”的定义实际上是不够严格的。因此新准则重新定义了何为“控制”。通过这新定义,我们看到,“控制”的范围在新准则中相对于之前的规定是加宽了的。它指出,当A公司能够直接拥有B公司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表决权利,即能够直接决定B公司的公司决策,或者是能够拥有对于被投资公司的实质控制权、或者是持有被投资攻速的潜在表决权,那么被投资公司就会被视为这个企业的子公司。无论这个子公司无论效益如何、经营性质如何、规模大小如何,都是在母公司的控制范围之下的。经过研究新会计准则对“控制”的定义以及对“控制”的强调程度,可以看出,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也在无形中变大了。这样的变化使得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在实际上更加详细、更加具体也更加公正合理,避免了不法商家钻空子的行为。

(二)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在理论基础、理论操作方法上的变化关于报表的制定方法,新规定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首先,人们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与以往的案例都有所不同。其次,通过对规则的解读会发现,这些规定是和企业是否属于同一控制有直接关系。权益结合法只适用于同一控制的企业;购买法只适用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这样泾渭分明的原则和方法避免了传统时期操作上的模糊性,避免了有些从业人员从中钻空子的可能性。但纵观现在的市场,大多企业还都处于同一控制的状态之下。因此可以预测得到,在未来的操作中权益结合法在操作方法中还是会占相当大的比重的。另外,在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在编制方法方面,新会计准则也规定,投资公司所控制范围内的所有的被投资者都应该被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之内。此时,如果想要核算长期投资的收益如何,则要运用成本法。而与此相对的,在财务报表的制定的问题上,则应该严格按照权益法进行修订。新准则的这种做法大大简化了企业合并是财务报表的工作流程,使得子公司在核算投资公司的账务时,操作流程大大简化。

(三)合并资产的负债表也产生了重大变化除去以上两点,新会计准则在如何制定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方面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明显的变化。首先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新规定使得内部交易抵消方面的规定更加完善了。当母公司投资其子公司的长期股权能够与其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能享受到的份额相抵时,那么在会计从业者在制作这家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合并报表的过程中则应该主动抵消这些差额。之前提到购买日的重要性。购买日是企业合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日子,在这天的工作流程中,如果发现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长期股权的投资与它们在所有权益中享有的份额有差距,那么会计从业者在制定报表时,这些差额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明确地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子母公司之间债券上的差额在经过相互抵消之后,如果还存在着一定的额差距,则要明确地记入投资收益项目,不能偷工减料。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迅速适应国际形势、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会计行业也应该进行积极地调整行业准则,使得现有的行业规则更加完善,给现有的会计从业者提供更严格的操作标准。这在一方面使得行业市场更加规范,使得在职的从业者能够依据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也是在总结了之前的规定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足之后提出了弥补、改正的新办法。这对整个行业操作的规范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会计师们的工作提供了帮助。而对会计从业者来说,及时地研究新会计准则规范、找出新老规范中的不同之处,能够及时在新的准则之中看出变化、敏锐地看出政策的不同,并依据总结出来的这些不同之处及时调整自己的操作步骤,这对现有的会计从业者来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必备的技能。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篇3

[关键词] 上市房地产公司 会计准则变更 盈余管理

一、研究设计和描述性统计

1.模型设计

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依据Kaplan的理论,认为应计利润随企业经营状况而改变,因此可以从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由外生经济状况决定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或期望利润,剩余的部分就是操控性应计利润或异常应计利润。一般用回归模型将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并用操纵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是Jones(1991)通过考虑经济因素对应计利润的影响,提出的合理地测定操控性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Jones模型。

Ball和Shivakumar(2006)发现Jones及其扩展模型都没有考虑到这一与稳健性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分段非线性应计模型来控制损失与利得的不对称确认所导致的应计与现金流非线性关系对应计利润估计的影响。

模型 1

模型1中,表示应计利润,是上期期末总资产,是t期主营业务收人和t-1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是t期期末固定资产合计,是t期应收账款和t-1期应收账款的差额,是指经营现金流量, 是虚拟变量,当小于0,取1,反之取0,通过现金流量表法计算,用净利润NI与经营现金流量CFO之间的差额表示。操控性应计利润DA通过TA减去NDA获得,以上变量均经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

本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使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作为“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变量,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示经济损失,即坏消息;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示经济利得,即好消息。由于应计项目可以缓解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噪音,这意味着应计项目与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因而模型中度量应计项目与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最关系的以及度量应计项目与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关系的均应为负值。通过检验会计制度改革前后DA的变化,可以考察会计制度改革中稳健性原则运用程度的变化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DA大于0表示公司存在调高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DA小于0表示公司存在调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2.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4年―2009年度的全部A股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剔除了总资产、净资产和净利润数据不全的公司,剔除了各年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持有报酬率1%和99%分位数以外的公司。按照证监会两位数代码的分类标准,全部设计含66家上市公司。全部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RESSET)。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各年模型的F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拟合优度均在85%以上,VIF

表1模型2的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对全部整体而言在07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前,05,、06年可操作性应计利润较小,而07年会计准则改革之后,07、08、09年可操作性利润的绝对值明显提高,说明我国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在07年会计准则变动后盈余管理的幅度大幅提高。再进一步由图1可以看出DA在2007年后为负值,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这与ROE(净资产收益率)、CFOA(CFO/平均总资产)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这种显著不同的变化趋势说明DA的显著变化可能主要受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而不是经济因素(如经营绩效)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变更是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并不存在亏损公司“洗大澡”的行为。这与毛新述、戴德明(2008)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三、结论

1.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均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

2.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明显增加,07年会计准则变更是导致2007年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的主要因素。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篇4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盈余管理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与管理者的迎合动机有关。管理者出于迎合市场投资者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公司股票错误定价。Sloan(1996)[5]通过研究总应计利润的市场定价,发现市场并不能准确识别公司报告盈余的质量。在Sloan(1996)[5]的基础上,Teoh等(1998)[6]、Rangan(1998)[7]研究发现公司在实施股权再融资之前,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制造较高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而投资者因无法识别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会高估公司价值引股价上涨。Xie(2001)[8]进一步指出,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股权融资公司。Jensen(2004)[9]则分析了股价高估的成本,指出管理者迎合投资者情绪的动机与各种冲突交互作用会引发公司非效率投资。Polk和Sapienza(2009)[3]从迎合渠道对股票错误定价与公司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盈余管理导致公司股价被市场高估时,资金充裕的公司有动机迎合投资者的乐观情绪进行过度投资。国外另有一些学者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分析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如McNichols和Stubben(2008)[10]研究得出盈余管理不仅会影响外部投资者的判断,而且还可能扭曲内部投资决策者所获得的信息,内部投资决策者可能因为对公司评价过度乐观而进行过度投资,或者他们知道真实情况但仍然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期扭转公司业绩。Kedia和Philippon(2009)[11]研究认为管理者为了获取私利进行盈余管理以粉饰公司业绩,并会进行过度投资和雇用更多员工,以使公司看起来更像是业绩良好的公司,从而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还认为盈余管理幅度越大,过度投资越严重。需要加以说明的是,McNichols和Stubben(2008)[10]、Kedia和Philippon(2009)[11]都是在投资支出模型中加入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来考察公司非效率投资。在Polk和Sapienza(2009)[3]的分析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指标)被用来反映股票市场错误定价,他们采用这一指标来考察市场时机所导致的非效率投资。从这些学者所作的分析来看,他们都没有从公司投资支出中分离出过度投资。Richardson(2006)[4]通过测度适度投资水平进而得到公司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的具体数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分析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方法。Richardson(2006)[4]方法直观明了,为我们进一步考察盈余管理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国内学者针对盈余管理如何影响公司投资决策也做了一些研究,如谭跃和夏芳(2011)[12]将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结合起来分析两者对股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两者与公司投资的关系,发现不同时期两者导致的错误定价对投资的影响并不一致。任春燕(2012)[13]认为盈余管理降低了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这会加重公司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公司投资效率的降低。刘星和杨亦民(2008)[14]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公司的投资决策权由控股股东掌握,在其他股东很难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形下,控股股东往往会采取非效率投资以扩大控制权私利。杜建华(2014)[15]则发现,在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情况下,超出现金流权的超额控制权会驱使控股股东做出过度投资决策以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并且两权分离程度越高,过度投资的程度越严重。从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多是基于相对分散的公司股权结构背景,从管理者行为视角对盈余管理作用于公司投资决策的机理过程进行探讨。国内虽有学者对控股股东与公司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学者进一步探讨控股股东出于自利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如何导致公司过度投资。

二、研究假说

我国上市公司往往由大股东控制,控股股东居于公司决策的主导地位。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有效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投资者难以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控股股东为最大化自身利益有强烈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取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不仅会扭曲市场所得到当期公司的真实业绩信息,而且会掩盖公司未来的业绩发展趋势,市场投资者根据操纵后的盈余信息对公司价值进行判断,这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前景和公司价值持过度乐观情绪,造成公司价值被高估、股价上涨。当市场对公司及其投资项目的前景评价过分乐观而高估股票价值时,即使公司不存在相应的投资机会,控股股东为了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也会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以迎合投资者的乐观评价,使其投资行为与账面盈余保持一致,从而避免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Kedia和Philippon,2009)[11]。可见,在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出假说1:H1:公司过度投资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控股股东属性不同时,其通过盈余管理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不同,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也会不同。相比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通常处于竞争性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控股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盈余信息更为敏感,因此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着严格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其实际控制人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取控制权私利的成本和风险相应更高(肖作平和乔晓琴,2014)[16]。进一步地,为了在市场上融资,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其人有可能非常注重短期股价变化,当市场投资者高估公司价值时,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有强烈动机迎合投资者情绪进行过度投资以维持短期股价。而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政府作为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的行政干预和对管理者薪酬水平的管制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或其人迎合市场错误定价进行投资的动机较弱。因此相比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操纵盈余并迎合投资者进行过度投资的动机更为强烈。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这里提出假说2:H2:相比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强烈。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不同时,通过盈余管理实施利益侵占的动机不同,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代表其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分化程度,随着两权分离程度的提高,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越不一致,实施侵占行为的成本越低,通过操纵盈余影响盈余报告以获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越强(Fan和Wong,2002)[17]。因此,相比两权分离程度低的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高的控股股东有更强烈的动机操纵盈余。进一步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使其较少考虑公司的整体价值,而是更加关注控制性资源的多寡。由于两权分离程度越高的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越强烈(俞红海等,2010)[18],在盈余管理造成投资者情绪高涨且公司股价被高估的情况下,为获取更多的控制性资源,两权分离程度高的控股股东通过过度投资扩大控制性资产规模的动机更为强烈(赵卿和刘少波,2012)[19]。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这里提出假说3:H3:相比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低的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高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强烈。

三、数据、样本及变量

本文选取了2004~201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滞后变量的存在,样本中还包含了2003年的数据。本文对样本数据的筛选方式如下:第一,我们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因为金融类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特殊,现金持有量也异常高;第二,剔除统计数据不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公司,同时也剔除总负债大于总资产的公司;第三,鉴于要对上市年限进行对数化处理,样本选取时还剔除了当年上市的新公司。在进行以上处理后,我们按照样本分布剔除了1%之前和99%之后的公司,最后一共得到15245个样本观测值。我们借鉴Richardson(2006)[4]的研究成果对公司新增投资适度水平进行估计,然后分离出过度投资的样本。具体地,我们运用TobinQ值代替Richardson的模型中代表公司增长机会的V/P以衡量公司的潜在投资机会,并加入控制变量上市年限(Age)、杠杆(Leverage)、公司规模(Size)、现金(Cash)和股票收益率(StockReturns)对公司的年度适度投资水平进行估计。通过这一方法得到的正的残差ε表示公司过度投资的程度,记为XINV,过度投资样本观测值5833个。控股股东或其人通过在不同会计期间转移利润来操纵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本文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等,1995)[20]得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以此度量控股股东盈余管理行为。表1中对本文所使用的变量进行了定义,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变化(ΔREV)、应收账款变化(ΔREC)、固定资产原值(PPE)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中用于估计出正常的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DA),自由现金流(FCF)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减除公司投资支出后的余额。实证检验中所用到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其中过度投资(XINV)的均值(0.055)大于其中位数(0.030),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中位数(0.019)、自由现金流(FCF)的中位数(0.030)均大于0,说明过度投资的公司大部分都进行了正向盈余管理,并且这些公司经营现金流在满足投资支出后都有一定的自由现金流。

四、实证检验结果

本文考察控股股东盈余管理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实证检验所采用的基本模型如下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XINV为过度投资,XINV值越大则过度投资越严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为解释变量,自由现金流(FCF)则为控制变量。根据理论,自由现金流越多,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表3的第一列给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盈余管理(DA)与公司过度投资(XINV)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自由现金流(FCF)与过度投资也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本文的假说1是一致的,这表明在股权结构集中的中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于公司及其项目的前景和价值会越乐观,控股股东越是有动力迎合市场评价进行更大规模的过度投资。表3的第二列与第三列显示了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的回归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国有公司还是非国有公司,其盈余管理(DA)都与过度投资(XINV)呈正相关关系。但值得关注的是,非国有公司的盈余管理(DA)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而国有公司的盈余管理(DA)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非国有公司的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加强烈。我们在模型(1)中加入DA和公司控股股东属性(ControlF)的交乘项,以便进一步考察控股股东属性是否对盈余管理和过度投资的关系产生影响。ControlF为控股股东属性的虚拟变量,当控股股东属性为非国有时设为1,控股股东属性为国有时设为0。表3第四列显示了回归结果,交乘项(DA#ControlF)与过度投资(XINV)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表3第二、三列的结果相互印证,表明相对于国有公司,非国有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强烈,这与本文假说2一致。为了考察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是否会对盈余管理和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在表4中我们首先将样本分成两权分离和两权未分离两个子样本,控股股东控制权与所有权的比值ControlK表示两权分离度,ControlK=1表示两权未分离,ControlK>1时为两权分离。表4第一、二列的回归结果显示,两权未分离样本的盈余管理(DA)系数并不显著,而两权分离样本的盈余管理(DA)系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地,我们将两权分离子样本以ControlK的平均数为界划分成为两权分离度低和两权分离度高两个子样本,第三、四列的结果显示,两权未分离度低的盈余管理(DA)系数并不显著,而两权分离度高的盈余管理(DA)系数显著。表4中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两权分离度较低的公司,两权分离度较高的公司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强烈,这与本文假说3相一致。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在运用Richard-son(2006)[4]方法估计公司适度投资水平时,也将衡量投资机会的变量Q替换为销售收入增长率SalesGrowth,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过度投资量XINV并带入模型(1)中,检验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依然对公司过度投资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在加入控股股东特征变量后所得到的结果也与前述结果保持一致。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鉴Richardson(2006)[4]的分析方法从2004~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得到5833个过度投资样本观测值,考察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盈余管理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我们运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变量,发现公司过度投资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公司控股股东属性不同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也不相同。出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强烈。而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相对较弱。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还发现,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较高的公司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大,这表明在两权分离度高的公司中控股股东通过迎合市场进行过度投资来转移资源和攫取私利的动机与能力都更强。从现实来看,中国股市发展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拓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投机市”的特征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还难以充分发挥。本文研究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特点,考察在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公司治理背景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用盈余管理造成市场错误定价从而影响公司内部投资决策的作用机理,这对国内外学者围绕盈余管理与公司投资决策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篇5

Visible Ops(Visible Outbreak Prevent Services,可视性中断预防服务)提供了相应的方法论。

对于那些需要增加服务水平、安全和审计能力的IT部门来说,Visible Ops是一种能够提高IT变更管理控制和流程改进的方法论,由四个说明性和自我提升的步骤组成。

Visible Ops手册,为公司提供了一步步的操作步骤和说明性指导,以便可以开始或继续他们的IT流程改进过程。

对于业务管理、安全和审计者来说,Visible Ops是容易实现的,因为它是基础控制部分。以控制为基础,不仅能发现调整的部分,而且能够帮助提供可靠的IT服务传递。Visible Ops能识别出破坏服务水平和安全的关键问题,并为解决他们提供说明性指导。

尽管IT操作、安全和审计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控制,这三个部门经常不一致。通过改进流程和控制,所有人能受益于一个更高效的工作关系,并允许这些部门更高效地成功完成共同的业务目标,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遵从的状态:由于控制是可见的、可证实的和具有规律性的上报活动,因此IT操作和审计人员之间形成一种信任的工作关系;

形成一种“注重因果关系”的文化:通过控制和相关方法论的使用,这些团队能通过合理地利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去识别并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注重因果关系”的文化,而不是诸如“让我们看看它是否在正常工作”的带有主观性的文化氛围;

一种基于事实的管理:公司重视控制和相关的方法论,这不仅有助于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够帮助公司进行一种基于事实的决策的制定。

三类控制流程

流程遍及维护产品基础架构工作,其目的不仅是预防服务中断,而且能有效地传递IT服务。这可以通过变更管理和资产和配置管理来实现。BS15000把变更管理和资产与配置管理定义为最基本的控制。城市银行前CIO斯蒂芬.凯特曾经说过:“控制不会使业务慢下来,就像汽车的闸一样,控制允许你走得更快。”

审计人员经常通过风险和控制来观察世界。风险的确存在,你能通过预防或监测而减少风险;如果风险发生了,你应该能进行修正和恢复。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点,以下是三类控制的说明:

1. 阻止某些事情发生的预防性控制:例如政策、职责的分离和授权流程,都是预防性控制。

2. 监测分析控制:如果预防性控制失效了,或者某些事情没有遵从,就通过监测分析控制来监控活动和流程。例如,变更监测和认证就是监测控制。

3. 修正控制:它可以把糟糕的情况修复到所期望的状态。例如,由于一个失败的变更,系统突然瘫痪,作为一个修正控制,就是重新安装所有应用程序的过程,包括从最近可知的正常的映象,到把系统带回到在线服务状态。

这三类控制的结合能产生一个检查和平衡机制,以便确保流程、人员和技术在规定的范围类运作。

Visible Ops也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工具,审计人员可以在上面有效地回顾流程和控制,而不是必须通过“辩论分析”方式工作。这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的工作关系、更加平滑的审计,并且使他们在审计准备和辅导上花费更少的时间。

看看效果

职责分离可以确保,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未经检查就访问没有授权的事情。由于缺乏职责分离而制造了大量犯罪、欺骗的机会,因此不允许开发者访问生产流程,因为他们有能力直接在管控环境中进行变更。相反,他们开发完代码,然后必须送到检测。这样,IT操作部门就能再次检查这个变更,评定风险,如果所有事情都是可接受的,再部署使用。

目前,许多审计所关注的是行业所必需的,或者是确保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的遵从需求;同时,审计人员和核查员通过打开所有仓库并查看货物,以检查财务说明是否正确。按照这样做法,他们去审核财务说明是否与实际发现的相匹配。

然而,即使最好的审计人员的时间和资源也是有限的。实际上,他们不是进入仓库并检查货物,而是走到计算机旁,检查这些控制,然后决定其是否可信。在大多数案例中,最好把预防与监测控制合并为一;如果他们不存在或者不合适,审计人员就不相信这些计算机控制的成效。

这些做法减弱了审计员的能力并依靠机器去做任何事情。也就是说,没有确保合适的控制存在,以及需要更加详细的审查,因为那些都会导致巨大的成本。

“Visible Ops是一种方法论,对于我漫长的财务和技术审计职业生涯中不断出现的主要问题,它都有所启示,”技术审计员鲁比.克里斯汀娜说:“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审计员需要看以下问题:控制到位,控制文档,控制沟通,和在实际操作中的控制证据。Visible Ops为IT管理者展示了如何建立操作流程的方法,能回答审计员没完没了的问题――我们怎样真正知道你的控制有效?”

通过顺利审计之路

为了与审计人员之间创造一种更高效的工作关系,公司需要能够清晰地描述――那些能够证明他们正按照期望工作的预防流程和检查控制。

“Visible Ops为任何层次的IT人员提供了一个改进操作流程的催化剂似的方法,”比尔・什恩,一个财富100强的金融机构的系统安全工程师说:“不管故障是多么困难,Visible Ops工具帮助公司找到了一个排除故障的方法。如果你正在打算开始或改善配置管理,支持一个可重复的服务器预防流程,并且制定一套实现高质量决策的方法,Visible Ops正是一个起点。我向任何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具有技术背景的高级管理者或具有管理目标的IT职员,推荐它。”

Visible Ops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可重复的、可见的和可审计的IT流程,可以在IT运作者、安全和审计之间创造了高效的连接。

通过掌握IT控制点和接受点,安全部门和审计部门能在变更被执行之前,再查看这些变更,并探测到什么时候这些控制被废止,这些控制不仅能避免那些导致安全事故或无序运作的情况,也允许连续不断的监测并减少不一致的情况。

监测变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安全机制,就像带有棘齿的攀岩者。这些棘齿保证了绳子向一个方向移动,预防攀岩者坠落。监测变更以强制执行流程,可以防止公司滑向一种无法控制的变更状态。

“这不是说,我们不再犯错误了,而是说,对于导致错误的情况,我们能更加科学地控制,” 史蒂夫・达博,IP服务运营副总裁说,“更多时候,错误被看作经验,这样错误就变得越来越少。在寻找全球性IT管理方面,这些流程和监测控制已经帮助我们实现了许多目标。”

相关链接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篇6

如果提到保险公司,我们往往会想起满街匆忙奔走的人和各种各样的宣传资料,当然为了提高在普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这些宣传资料常常印刷得美轮美奂。但这是成本!

作为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保险和财务服务公司――奥马哈互助保险公司(Mutual of Omaha)。该公司所提供的保险业务种类齐全,有健康险、意外伤害险、寿险和财产险等,同时也提供养老金计划、互助基金和经纪人服务等业务。根据其2006年年报,公司的总收入高达42亿美元。该公司每年向全美发送不计其数的印刷品和宣传资料,主要是为人和中介商的各种销售活动提供各种支持和后勤服务。

近年来,公司逐步取消了存货,通过“按需印刷”的方式节约成本。但是这带来的问题是――效率会不会因此而降低,特别是人手中无粮,心中倍慌。公司如何才能满足人的需求?为了帮助精简印刷流程,满足订单需求和运输业务,公司从HighJump软件公司引入了仓库管理解决方案,让先进的技术来帮助实现公司既定目标。

服务型公司的供应链

该公司是一家保险和财务服务公司,因而有各种各样的行政表格和单据,并且人和中介商都需要使用。因此这是完全的“打印后邮寄;打印后运输”业务。

同此同时,公司还面临着一项严峻的挑战:不管在联邦还是本州层面,保险行业是受到高度管制的,因此通常要求公司根据不同的规定提供不同的表格。美国某一州可能批准某一种形式的表格,另一州可能要求内容稍微有不同的表格。因此改变一种表格时,相应在不同州里面实施一连串的变更。

现在整个运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10年前在仓库里面存货一大堆,并且通过散货的形式运输各类文档表格。如今公司已转型成为了专业的小包裹运输商。在全美,公司并没有设置任何分拨设施,所有运输业务都是从公司总部奥马哈(Omaha)始发。唯一的仓库实际上就是生产厂的一部分,在那里接受订单,开始按需印刷,然后包装运输。因此公司存货和以前相比减少了80%。如今,公司实际上很容易改变一种表格的形式和里面的内容,因为公司根本就没有存货。同时节省了大量成本,避免了表格过期无法再使用以及事先准备大量资料的问题。

技术致胜

以前,公司是从存货中挑选所需文件并通过散货方式运输给人,那时使用的是仁科(Peoplesoft)公司的ERP系统中内置的仓储功能软件。但随着公司战略的变革――更加以交易为导向,公司已经意识到需要通过条形码的方式改善流程。5年前,公司安装了HighJump公司的数据收集系统并引入了条形码技术。所有仓储流程――从订单的接收、到订单处理、以及运输――全部通过条形码;同时公司和UPS的运输体系直接对接。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改善。2005年10月公司安装了HighJump公司名为“仓库优势(Warehouse Advantage)”的仓库管理系统WMS,从而更加提升了效率。

如今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公司典型的客户订单包括大量的印刷业务,为了提升印刷中的效率,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印刷机内印刷,就需要在仓库中对印刷后的材料进行统一整合。在仓库管理系统WMS实施之前,公司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整合流程。如今,印刷工作或订单是通过搬运筐(tote)分配的。WMS系统指挥仓库操作人员通过手持式无线射频设备将搬运筐送至指定地点,或是将搬运筐分配至整合区。一旦所有物品准备好之后,通过扫描搬运筐,无线射频手持设备中显示的信息会指挥操作人员将完成后的订单交付运输。在运输流程中,负责包装的操作人员扫描搬运筐,建立客户包装单据。在包装流程中同时实施质量检查以确保订单完成效果。在UPS的系统中还会对产品进行最后的检查,并且UPS的运输信息也会在公司的WMS系统中进行不断更新。

通过使用先进技术:WMS系统、无线射频设备、条形码等,这些功能都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公司能够有效地整合印刷工作订单,挑选和整合现有存货,调整、更新和建立准确的包装单据;公司能够根据订单日期决定订单发送的先后顺序,有时遇到加急订单进行优先安排,并且完成许多实时功能。

公司同时使用该系统完成相关的数据收集和报告功能。主管们可以阅读网上报告信息和图表以监控整个工作流程,一旦哪块工作区域中工作量大量上升,主管们还可以迅速调整人力资源分配。仓库操作人员可以浏览图表来监控他们的工作量,看到新订单流转系统,跟踪他们自身的进展和业绩表现,监控订单的详细信息。在整个仓储流程中,各个层次的工作都是“实时可见的”。

WMS系统对于整个公司上下产生了双赢的效果。公司成本最大节约来自于――削减了存货过期问题,根据需求安排印刷,从而显著提高了时间服务承诺和质量。

人才是真正致胜法宝

公司的整个组织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之上。按照公司负责企业后勤服务的经理艾略特(Rick Elliott)的说法:我们的确认为公司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员工,以及让员工人尽其才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首先公司针对物流业务重所发现的问题,组建了项目团队,由它辨识出有关印刷和仓储流程的最佳物流方式。从原材料(纸张)到印刷、接收、选择、订单整合、包装和运输,该项目团队知道物料应该如何最佳流动,从而设计了传送带和其它物料操作设备。在此过程重,项目团队发现需要一个WMS软件组以有效地支持公司全新的物流流程。公司想达到更多灵活性的目标,能够很容易地从不同系统中接收并执行订单,同时有关的订单信息可以通过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流转,目的是方便财务部门开帐和预算。公司所需的WMS系统能让根据不同印刷要求快速调整和适应新的任务。HighJump软件公司就成为了“白衣骑士”。

外脑的参与同样让公司受益匪浅。公司项目团队不但自身掌握仓库运营商的流程,还选择了两家仓库运营商来主动地参与到仓库管理系统WMS的设计和实施上。这两家运营商可以说是从头到底都参与了WMS的设计过程。同样重要的是,它们向公司的员工解释了整个设计并得到各种反馈意见。如果某些功能无法按设计要求,它们就会解释并让大家知道其它选择方案和相应的结果。它们就像“联系人”,让公司仓库的员工对进展情况实时了解。正是因为这样的沟通,大家心悦诚服也就是自然而然之事。当公司将仓库管理系统正式运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运营商们时时刻刻的参与就特别重要。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篇7

一、加强了科技进步工作的管理体制。今年上半年我公司为了加大了科技进步工作力度,及时调整了公司科科学与技术进步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成立了以公司经理为组长,公司党委书记、生产副经理、总工程师等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一届科学与技术进步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明确了在生产副经理直接领导下由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强化了生技科作为全公司科技进步职能管理部门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管等管理职能。信息中心作为全公司电脑、网络及95598管理部门,代表了未来供电企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二、技改工作按计划顺利结束。今年列入技改计划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个是“调度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x月份开工,x月xx日成;另一个是“xx、xx变电站远方信号复位遥控技术改造”,x月x日开始改造,x月xx日改造结束。

三、科技创新工程已全部完成。科技创新类工程一共有三个,“呼叫中心建设工程”、“变电站主设备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和“光纤通讯工程”。“呼叫中心建设工程”、“变电站主设备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于上半年已经完成;“光纤通讯工程”也于x月xx日完成。

四、加大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工作力度。今年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xx、xx及xx变电站遥视技术进展顺利,于x月底就已经完工。本项目由生技科负责实施,责任人是xxx科长,引进的是xx有限公司的产品。该装置可以远程巡视现场各类设备,在各种恶劣、危险的环境中,再也无须人们涉险进行现场巡检;还能实时获得来自现场的报警信息——火警、非法入侵等,并将事故现场实况记录下来,为分析事故提供第一手资料。

nt系列远程图象监控系统,集音视频监控、远红外激光测温及防火防盗于一体,远程监控及会议电视功能于一身,监控前段采用专用的压缩编码设备,最大程度消除由于普通计算机及操作系统本身存在问题而给系统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能力,能与其他监控系统相互兼容。另外由服务公司负责的“低压电源切换开关的应用”项目,在x月份连开工带投入使用已经全部完成。该项目在吸取了以往“备自投”技术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由电源转换执行断路器、自动控制器、电动操作机构、执行断路器间机械连锁及手动专用手柄组成。执行断路器qn、qr均保持原有过流保护和断路保护功能。五、变电站无人值班已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所有变电站已经达到无人值班,现在,变电站留守人员除单项操作、事故处理外,其他操作均由操作队操作。这就大大减少误操作的几率。从而,降低了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综上所述,200X年列入科技进步计划的x个项目,都已全部完成,完成率达100%。预算资金xxx万元,批复

公司变更操作流程篇8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会计准则

0 引言

盈余是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之和(Barton,2001),因此盈余可以通过应计利润或经营现金流进行操纵(Xu,Taylor & Dugan,2007)。相应的,盈余管理按照其调整利润是否影响现金流,可以分为利用真实交易调整利润的盈余管理和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两种。在盈余管理的概念方面,正如盈余管理所引起的问题备受争议一样,至今在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9年美国会计学家凯瑟林・雪拍(Kathehne Schipper)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中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者有意识地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构造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公司经济业绩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履行结果。这一定义实际上首次将盈余管理完整的定义为包括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对利润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因此也称为应计利润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来调节盈余的行为,这种方法不仅影响应计利润而且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

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差异

1.1 实施方法不同

真实盈余管理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其操纵方法主要包括:削减或增加研发开支和销售管理费用来增减当期盈余;操纵生产、存货和销售以平滑利润,维持盈余增长趋势;通过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转移利益;通过处置或投资长期资产来操纵盈余;通过购买或出售金融资产快捷地实现短期盈余目标;通过股票回购来增加特定条件下的每股收益,实现短期内股价上涨。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操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操纵等来实现的。如,折旧政策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合并报表编制范围的变更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等。

1.2 操作时间和风险不同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般在年末进行,此时管理者可以准确地知道实际盈余与盈余目标的差距,操控空间和范围明确,因此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盲目性;而真实盈余管理一般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发生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另外,真实盈余管理通过进行真实的交易活动完成,它与不具有任何操控目的的交易行为很难区分,不容易被监管机构及投资者发现,更加隐蔽(Roy Chowdhury,2006);与此同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容易引起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警惕,带来更多管理审查和股东法律诉讼的风险。

1.3 经济后果不同

当公司通过操作业务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消耗资源,并可能偏离了正常的业务时间和业务方案,真实盈余管理是对真实交易活动的操控,它不仅影响当期现金流量,还会影响到以后期间的现金流量,而且通常是偏离最优决策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这种盈余管理手段虽然可以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却削弱了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损害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应计利润管理并不消耗现金,它只是改变了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响盈余总额,并且不影响真实的现金流量,通常也补影响企业的长期决策。

1.4 操作难易程度不同

相比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过程往往更加复杂,周期也更长,同时也往往需要更多部门相关人员的配合,很多时候,公司管理层可能由于受到来自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约束,难以随心所欲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由于主观性较强,实施起来较为方便。

2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2.1 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常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企业涉及的许多经济交易和事项,在会计准则中都找不到相关规定,会计准则和制度指导作用的时滞性会使会计实务由于“无法可依”而有很大的弹性。特别是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上,由于主观性强,从而导致企业在会计处理时可以根据盈余目标对其进行随意选择。因此,在相对宽松和不完善的会计准则下,管理者会首先决定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在紧密完善的会计制度下,企业采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变小,管理者更可能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如,我国在2007年推行新会计准则之后,在一些方面遏制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对于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应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条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企业滥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同时已有实证研究表明,新准则实施后,应计项目管理水平相对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相对上升。

2.2 监管环境的松紧

上一篇:年终工作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村级账务审计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