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9 15:15:25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篇1

2004年8月,财政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自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解决了民间非营利组织长期以来没有适用的会计制度的问题。在该制度的贯彻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制度》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一、关于《制度》的适用范围

按照《制度》第二条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院、清真寺、教堂等。适用本制度的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1)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2)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3)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民办学校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否应该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实际工作中存在混乱。

我国民办学校总体上讲有三种形式:捐资办学、投资办学和混合集资办学。纯粹捐资办学的民办学校一般是非营利性的,应该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纯粹投资举办的学校和各种社会力量混合集资形成的民办学校是否应该执行《制度》呢?会计界存在分歧。

有人认为,《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在法律上证明了投资举办的民办学校不具备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民办学校的出资人一般都是以营利作为主要目的或目的之一,他们对民办学校享有实质上的所有权(不论法律是否承认)。因此,投资举办的民办学校不应该属于《制度》规定的非营利组织。也有人认为,不管民办学校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都是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的公益性事业,是非营利组织。国务院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也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是社会公益事业。《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是国家对民办学校出资人的“扶持与奖励”,并不是企业股东的分利,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会计制度的适用应以是否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作为划分的主要标准,而不以是否取得经济回报作为划分的主要标准,因此认为这两类企业同样应该执行《制度》。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民办学校应该执行《制度》。但是,从长远来看,财政部应该针对类似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带有营利性质的非企业单位制定单独的会计制度。

二、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

《制度》第五十八条规定:“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导致本期净资产增加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流入”;第六十二条规定:“费用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导致本期净资产减少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流出。”上述定义和《企业会计制度》如出一辙,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问题所在。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收入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仅仅指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不属于收入要素。费用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不包括营业外支出。

《制度》无疑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的表述,在收入和费用的定义中指出了是“开展业务活动”取得或发生的,而其内容却包括了一些非业务活动的项目,如收入中的“投资收益”“其他收入”(如固定资产处置净收益等),费用中的“其他费用(如固定资产处置净损失等)”。显然有欠严密。

笔者赞同从广义角度定义收入和费用。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只来源于收入和费用,导致净资产增加或减少才是收入和费用概念的本质,而与其来源渠道无关。因此可将收入和费用的定义修订如下: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所发生的,导致本期净资产增加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流入;费用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所发生的,导致本期净资产减少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流出。

三、关于借款费用的内容及其资本化条件

《制度》第三十五条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包括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只有在以下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因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才允许开始资本化:一是资产支出已经发生;二是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三是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笔者认为,该规定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在借款费用的内容中没有列示“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都明确将“溢价或折价的摊销”作为借款费用的内容之一,虽然可以理解为《制度》中的“利息”是指加减溢价或折价摊销之后的实际利息,但制度之间表述不一致很容易引起会计人员的误解。建议单独列示“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或这样表述:利息(含溢价或折价摊销)。

二是辅助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有欠妥当。辅助费用(如借款的手续费)一般是在取得专门借款之前发生的,大多数都不符合《制度》规定的开始资本化条件,从而使辅助费用实际上几乎不能资本化,《制度》的规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笔者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取消辅助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只要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都应当予以资本化。

四、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制度》第十五条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等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进行检查,如果这些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费用。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如果发生了重大减值,也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费用。”《制度》规定所有的资产减值损失都应记入“管理费用”。

笔者认为,非营利组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符合谨慎原则,但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应该和《企业会计制度》一样分别对待,否则便不能分清损失的内容。也就是说,应将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记入“管理费用”,将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和长期投资减值损失冲减“投资收益”,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的减值损失记入“其他费用”。

五、关于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协调

在会计规范体系中,非营利组织中的公有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两种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同属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例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负债表与事业单位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格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实施以来,尚未进行修订,理论界与实务界针对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实施两年以后,应该考虑两种制度的协调问题,适时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实现同为非营利组织其会计信息相互可比。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篇2

【关键词】 慈善组织;会计法规体系;设想

一、我国的慈善组织及其运行模式

(一)慈善组织的概念

由于《慈善法》尚未出台,我国至今没有统一的“慈善事业”及“慈善组织”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根据《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广泛开展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自愿捐赠资产和劳动,为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帮残助医、支教助学等慈善事业奉献爱心的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慈善事业”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所从事的救助灾害、救济贫困、安老助孤、扶助残疾人及社区福利等的非营利的活动,是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慈善组织”是指以慈善事业为主的组织,包括公立慈善组织、民间慈善组织,如孤儿院、养老院、残疾人培训学校、福利院等。

(二)慈善组织的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运行体现管理模式社会化、出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和管理的格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1.公办公营,即政府出资、政府机构经营。在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包括省、市、街道、镇等都有直接投资举办的各种公益福利性质的机构,其体制属于事业单位,专职工作人员的编制、工资由国家编委核定和国家财政负担。这种“慈善组织”是中国特有的模式。

2.公办民营,即政府出资、民间机构经营。政府主管部门采取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由一些有管理经验、服务质量比较好的民间慈善机构经营。如温州市红景天养老院,由街道开办,公开招聘经营管理人员。中标方在满足五保、特困老人入住(政府给予补贴)的前提下,招收交纳费用的老人入住,享受政府社会福利机构所有优惠政策。期间,经营者以租金形式向主管部门上交部分利润。

3.民办公营,即民间组织出资、运行模式行政化。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民间慈善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官方色彩,从慈善组织的创办、领导者、框架体系、组织行为及价值取向等无不与各级政府密切联系。如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大型民间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名义上属于民间性质,但其“民间”性主要体现在运作资金的来源上,政府通过这种形式筹集来自民间的资金,然后进行统一分配,实际上承担和履行着政府的部分职能,是政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的“财源补充”。

4.民办民营,即民间组织投资、民间组织经营。这类组织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具有自愿性、民间性、社会性等特征。民间慈善组织可以协调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有效弥补。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已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5.混合模式,即政府与民间共同出资、联合经营。近年来,各级政府一方面不断增加对基础性、示范性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改制、承包、租赁、合伙联营、股份经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吸收各类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

二、慈善组织会计的相关法律规范及国际惯例

(一)慈善组织的会计法规体系现状

慈善组织会计属于非企业会计,目前慈善组织按所有制成份不同分别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公办的慈善组织(或称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执行1997年5月28日颁布、1998年1月1日起试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其中第五十三条规定: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行业特点突出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财政部会同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有:2004年6月27日颁布并施行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2005年4月15日、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96年10月22日、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

民办的慈善组织,可进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或基金会法人登记,执行2004年8月18日颁布、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相关法规有:1998年10月25日并施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0月25日并施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2年12月28日、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3月5日、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年3月8日、2004年6月1日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等。

(二)慈善组织会计的国际惯例

在西方国家,由于非营利组织的不断发展和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会计体系也越来越复杂。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分为公立组织和私立组织,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进行会计规范。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制定和,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关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的公告构成了美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的框架体系,主要有:(1)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4号《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

(2)财务会计准则第93号《非营利组织折旧的确认》;(3)财务会计准则第99号《非营利组织折旧确认准则生效日期的推延》;(4)财务会计准则第116号《接受捐赠和捐赠的会计处理》;(5)财务会计准则第117号《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6)财务会计准则第124号《非营利组织的投资会计》;(7)财务会计准则第136号《其他组织将募集或持有的捐赠资产转交给非营利组织或慈善信托机构》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1)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不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回报的资金;(2)该实体经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取利润;(3)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非营利组织既包括大型组织,如美国红十字会,也包括小型组织,如宗教组织、卫生和福利机构、教育机构等。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看,指的是私立非营利组织,与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比较接近,但有两点不同:第一,美国的私立非营利组织大部分为慈善组织,从数量和规模看,美国的慈善组织整体规模宏大,资金实力雄厚,民众参与程度非常高,形成了政府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组织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慈善组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二,美国的慈善组织都是私立的,且其运行可以独立于政府之外,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作,而我国的慈善组织与政府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我国慈善组织会计的困境

(一)会计主体身份混乱,交叉重复,甚至缺失

1.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企业界线不清。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但各种法规都没有具体界定哪些机构才算是“非营利性”的,造成“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间难以区分。比如养老机构是应归属于社会福利机构还是归属于老龄产业,并没有法律依据,各地理解不同,处理各异,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存在企业登记、民非企登记和事业单位登记三种登记办法。

2.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区分不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主要区别在资金的来源上,公办的慈善组织资金来源于国家,是国有资产,进行事业法人登记,否则就是民非企登记。这种按所有制划分的法人登记制度在慈善组织出资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法人登记有多重选择,既可以作事业法人登记,也可以作民非企登记,没有统一的标准。

3.“双重管理制”造成许多慈善组织无法合理登记。相当部分慈善组织因找不到主管单位而无法进行民非企登记,只能作企业登记,有的干脆不作登记。

(二)会计制度不统一,运用混乱,规范不到位

慈善组织现行的会计制度是按所有制和行业类别来划分的,这种会计法规制定导向的定位已经不适应慈善组织的发展了。由于慈善组织运作模式多样化,冲破了行业界限、地域界限及所有制界限,慈善组织已经无法从现有的会计制度体系中准确找到其适用的会计制度。如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出资兴办的慈善组织,应该执行哪种会计制度,没有法律依据。目前的操作是:视登记性质而定,作事业单位登记的,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民非企登记的,适用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

此外,目前的会计规范满足不了慈善组织的需要。由于没有专门针对慈善组织的会计制度,慈善组织发生的会计事项只能从其他相关的会计制度中去寻找处理办法。一方面不系统,另一方面有疏漏。比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事业单位取得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应当作为其他收入处理”,把捐赠收入作“其他收入”的会计处理办法与慈善组织资金来源很大部分是捐赠收入的特征不相符合。又比如特殊教育机构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里找不到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

(三)违背“可比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同样是慈善组织,由于注册身份不同,执行不同的会计规范,造成相互之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一是会计目标不一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八条规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捐赠人、会员、监管者等)的需要。二是会计计量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坚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同时,引进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基础。此外,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基础、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报表的内容及其组成内容等方面两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类别相同的组织,不应当允许同样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否则,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核算的统一性无法保证。

(四)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失调,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

慈善组织分别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非企、基金会等多种管理,在单行法规中分散体现了有关财务、会计监督管理的规定,具体有:《事业单位登记暂行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价格等管理制度,接受财税、审计部门的监督。第十七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分别向登记管理机关和审批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执行本条例情况的报告;《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但这些条款都是粗线条的,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而且每种组织又都有各自适用的法律,相互不衔接,导致缺乏操作性,监督机制失调,财务、会计监管力度非常薄弱,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

(五)与国际惯例不相适应,影响慈善事业国际化进程

慈善文化具有很强的世界性特征,我国的慈善事业也直接参与了国际交往,许多慈善组织接受来自国外(包括外国政府、大型基金会、海外中国企业、跨国公司和个人捐赠等)的捐赠,比如1998年,中华慈善总会加入了“国际联合劝募协会”。在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物资中,有近80%来自国外和港台,只有20%多一点来自国内。此外,还有一些国外机构、个人向中国慈善组织寻求合作,有的甚至希望能在中国举办慈善组织。但由于我国慈善法律法规的滞后,慈善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的不相协调,我国慈善事业的国际化只停留在接受捐赠的层面上,其他方面尚未开展起来。

四、建立慈善组织会计体系的设想

(一)统一慈善组织的会计规范

为改变我国目前慈善组织会计制度适用的混乱状态,应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会计规范模式,即打破行业、所有制、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界限,建立一套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慈善组织的会计规范,其规范的范围既包括公立慈善组织,也包括民间慈善组织。统一的会计规范,不仅可以保证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可以使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国际可比性,有利于国际会计的协调。

(二)制定适用于慈善组织的会计准则体系

慈善组织会计归属于非营利组织会计范畴。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基金会、慈善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宗教寺院等,这些组织业务特征不一,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环保、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各个领域,不能只由单个会计制度来规范其会计行为。可以借鉴美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的框架体系,建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同时以具体准则的形式来规范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特征组织的会计行为,形成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三大会计准则体系。

在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各种非营利组织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对于普遍适用的会计核算要求和方法,会计准则应作出统一规定,如《非营利组织固定资产会计》、《非营利组织投资会计》等,但在规定具体要求和方法时应对不同的对象作出不同的规定,对某些规定还可以标明仅适用于哪些非营利组织或标明对哪些非营利组织不适用等。

针对慈善组织的特点,可以特殊业务具体准则的形式来制定相关的处理规范,如《接受捐赠和捐赠的会计处理》;《受托责任会计》;《慈善组织的财务报告》等,在财务报告准则中还应规定公立慈善组织要定期向国资委报送相关会计信息,以监督检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国有资源的利用情况。

(三)完善慈善组织会计配套的法律规范

慈善组织会计规范体系中除了慈善组织会计准则外还应有一个比它高一层次的相关法律体系(类似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公司法、证券法、各类商法和税法、会计法等),这些法律规范是慈善组织会计制度得以正确执行的法律保障。现行的相关法规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可见没有专门的慈善组织的相关法规,亟待立法:

1.制定《非营利组织法》。对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性质、事业特点、法律地位、设立条件、组织结构、活动要求等作出全面细致的规定,使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及其监督管理有法可依。

2.制定《慈善法》。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捐赠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规范慈善事业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资、退出以及法律责任等行为,为慈善组织会计准则的施行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S].2004.

[2] 财预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1997.

[3] 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S].1998.

[4] 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S].2004.

[5] 国务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S].2004.

[6] 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S].1998.

[7] 王庆成.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4).

[8] 李春华,严明.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04(11).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篇3

什么是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对立,公办学校的出资人是政府,而民办学校则是由社会个人或组织筹款,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我国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有明文规定,在扣除办学成本及其他国家规定可以取得的费用后,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的回报。该法还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是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二、民办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

自我国出台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之前,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很随意,因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导致民办学校的核算方法多种多样,杂乱无章。笔者曾参加过《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相关培训,从培训课程中可知,该制度规定,民办学校是否采取该制度,要根据其章程来确定,若学校为取得合理回报的,则使用企业会计制度,若不是取得合理回报的,则使用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从民办学校的定义以及我国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可以看出,民办学校是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解决入学困难,增加教育资源而举办的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是属于国家的公益性教育事业,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就“合理回报”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国家对于民办学校还没有做出具体的划分——营利民办学校还是非营利民办学校,因此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应当属于国家对于举办学校的出资人的一种奖励政策,它与企业的股东分红有着明显的区别,民办学校应该和公办学校一样,属于非营利机构。因此。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应该使用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

三、民办学校执行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的优点

我国出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解决了我国民办学校出现的会计核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其现实意义还有很多,具体如下。

(一)有利于保护学校各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民办学校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明确学校的经营状况及学校各投资者的投资关系和权益。民办学校执行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下的核算,可以合理有效地分析出各投资者的权利和收益。会计人员根据各投资者的投资金额的差异,来单独核算出其出资情况,从而变相地保护了其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核算,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是一项合理的科学的财务核算方法。该方法下的核算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因为会计核算可以对为举办学校的出资人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学校经营状况的具体数据,例如学校的经营成本,根据具体数据,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节约的开支成本,提高办学的效益。另外,由于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性质不一样,民办学校的出资者是多元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并且民办学校的出资情况也是复杂多变的,有个人出资、单位出资,有收购,有转让等。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下的核算,因可对出资者进行单独核算,此方法适应了民办学校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使得学校管理者更方便地对出资者进行财务的管理。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发展

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使得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方法发生了质的改变,它通过核算基础的变化,会计要素的整合以及计量标准的统一来对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做了一次合理的规范,不论与之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相比,都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要求会计人员统一编制财务报表,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学校的经营状况,而且使得学校的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化,更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学校出资者及管理者的监督,从而有利于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发展。但是,由于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是一项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它在各方面还有待完善并且需要学校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加强自身对该制度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在遇到问题时要根据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到及时的调整,努力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准确的会计数据。学校也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贯彻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的思想,实现办学利益的最大化。

四、总结

通过笔者多年的会计实践工作中发现,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更加适用为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因为它不仅规范了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各民办学校的核算方法做到有章可循,而且有利于保护学校各出资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并且更加有利于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发展,使得学校与非营利组织接轨。以上是笔者对于民办学校会计核算方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对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有借鉴作用,从而能够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篇4

论文摘要:通过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征及其经济环境,指出了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核算若干建议。

所谓“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国务院娜布的侃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娜效定,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独立举力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它的基本特征是:不是由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 办的、具有组织完善性、非营利性、支持社会 公共事业或选定利益。

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实质为民间组织的一 种形式。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民办非企业 单位14余万户,这些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分 布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劳动、 民政、社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中,如九龙篮球 俱乐部、福州大化户外休闲登山俱乐部、深河 市“绿茵”健身俱乐部、高仕足球棋俱乐部、少林武术馆、漂河市银河健身俱乐部等,在上海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4500余家,从业人员约为10万人左右,其中约有3万余名下岗再就业人员。

民办非企业单位又可分为法人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法人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不少于3万元,在县 沛、区)登记的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在省登记管理机关中申请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注册资金不少于20万元。

1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专职或兼职担任财务工作时,却不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单位性质,不清楚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与事业单位的不同,所以做起工作也是糊里糊涂。

1.2会计核算不规范。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帐务处理上混乱,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经常将不同经济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帐凭证上,分不清会计科目对应的哪些是原始凭证内容;填制刽卜凭证内容不完整,刽于交接日期及有关事项不详,造成责任界线不清。

1.3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只有明细帐,没有总帐,有的只有一本“流水帐”;有的在帐薄登记发生错误时,更正方法不规范,有涂改、乱擦、挖补、有的年末不对帐和结帐。

1.4会计核算违规,不遵守规则。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处理会计业务时,有些业务按仕业会计制l妙,有的运用停业单位会训制度》。在会计核算上会计科目随意编制的现象普遍。例如:对“固定资产”的人帐标准、入帐方法存在随意性,不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从而不能正确训提折旧,真实反映民办非企业单位实际净资产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

1.5不能正确的运用国家税法给予民办非

企业单位的各项税收优惠。依据我国抿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锄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一种,税收优惠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最有力的支持。但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就错误地认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既然非营利性,那么单位的一切收人都不交税。

2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经济环境,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2.1学习、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提高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认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由各级政府部门登记设立,由各级政府部门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管理,按年度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

(1)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又可称作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所提供的公益性社会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且盈余不在举办者及成员中分配的社会实体。同时享有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独立开展公益性业务活动,同时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2)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核算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3)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争取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承办公益事业项目、同时争取得到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向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的资助和捐赠。

2.2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点,以《会计法》、《税法》为主要内容,定期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单位各级领导和广大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明确单位领导、一把手是会计的第一责任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依法行使职权,认真进行会计核算,严格票据管理。

2.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职业道德

制定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基本要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定期培训财政法规、桧计基础规褂,强化会计人员执行财政法规、税收政策意识与业务素质,针对工作中较难以区分的业务问题,进行专项培训,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会计职称考试及相关考试,对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关会计师职称的人员给予重用。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和职业道德。

2.4认真学习《税法》,全面掌握国家赋予民办非企业单位各项税收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更好的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

对非营利组织本身,中国税法规定了比较丰富的税收优惠。

(1)企业所得税。我国停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税法规定,在非营利组织的收人总额中,一部分收人项目可以享受免税政策。例如: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费收人。

(2)房产税。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制定了比较优惠的房产税税收减免政策。例如: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等可以免缴房产税。但非营利组织出租的房产以及非本身业务用的生产、营业用房产不属于免税范围,照收房产税。例如公园、名胜古迹中附设的影剧院,小卖部、照相馆等所使用的房产及出租的房产,也要征收房产税。

(3)营业税和增值税。我国增值税税法规定,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教学进口的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因此,进口规定产品的非营利组织可以享受这条税收优惠政策。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制度;选择 

1我国民办高校运用会计制度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均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在实践当中,一些民办高校往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有个别套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这样,就有悖于民办教育资产的资本运作规律。由于民办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就造成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不科学和不规范。导致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难以到位,不利于对民办高校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民办高校如何选择会计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运用对民办高校的意义

2004年8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会〔2004〕7号),该制度的颁布实施,首先,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问题,解决了民办高校适用会计规范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条规定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含义: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wwW.133229.coM以“民间性”和“非营利性”为基本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既可以解决公共财政资金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不足,又可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其次,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新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要求如实和及时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有利于举办者和管理者及时掌握财务状况,实现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民办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其会计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有利于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提升民办高校在社会的诚信度,促进民办高校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

3《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民办高校的操作及运用

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也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制度,要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的特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继续发挥民办高校原有的有效的财务制约机制,实行财务监督机制,厉行节约,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教育成本的核算等优势,结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好账务调整和账务衔接。

3.1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变为权责发生制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种时间基础。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基础,就是确定企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划分原则。这有助于加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运营绩效,有效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如: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一般按学年收取学费,而相关支出却在上一年度预先发生或在下一年度发生,在收付实现制下,以实际收付货币资金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入账时间,造成当期的收支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民办高校当年的收支结余,因此,引进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正确核算教育成本确定民办高校结余的前提条件。

3.2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按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相应地调整

《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中不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值,并且,如果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来源,可能会虚增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等会计信息。而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其可带来未来效益的情况,客观上要求按照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予以核算和报告。这样应将固定资产购入时的历史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入帐,并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折损价值通过计提折旧予以反映,从而提供固定资产现有价值及净资产的真实信息。因此,首先将固定资产支出从以前年度的经费支出调整为资本性的支出,将原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已入以前年度的“事业结余”账,按成本核算的要求予以调整,同时冲减“固定基金”和“事业结余”账。其次,新增“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主要用来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情况,其中“累计折旧”会计科目的明细项目与“固定资产”明细项目相对应,主要是便于各类资产价值的清晰化,将原修购基金的账面金额调整为累计折旧;最后,在固定资产清查后,按期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计入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完成固定资产的账务调整,调账后,净资产总额不变。

3.3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

结合民办高校性质,对各会计要素进行设置和相应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资产类帐户和负债类帐户,按照新会计制度设置账户,分析结转入如相应的帐户;对于净资产类帐户,在“非限制净资产”科目下增加“投入资本”明细会计科目,核算投资者资产投入,以明晰产权;对于收入类帐户,设置“教育事业收入”科目和其他收入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对于支出类账户,设置反映教育成本核算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增加了业务活动成本“会计科目”和“管理费用”会计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账务衔接。

3.4按照新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民安高校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书面报告,新的会计制度要求民办高校编制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十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张报表:(1)资产负债表;(2)业务活动表;(3)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改变原来的会计等式“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编制,使之名副其实,综合反应民办高校财务状况,调整后,会计报表显示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总额与调整前保持一致;编制反映盈亏及其分配的业务活动表,相当于企业的“损益表”,如实反映民办高校的盈亏状况;增加设置现金流量表,真实反映民办高校的现金流量。

4结束语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制度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2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14 [本刊网址]http:∥

一、问题提出

我国民办教育历史悠久,被尊称为至圣的孔子,早在春秋时期举办的私学,被公认为是我国民办教育的发端。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助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办教育得以恢复,民办高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全国2014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491所,其中民办性质718所,占高校总数的28.82%;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2468.07万人,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557.52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22.59%。从近年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来看,不管理是民办高校的数量,还是民办高校的在校生数量,始终还在呈上升趋势。民办高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早期建立的民办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学校开始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过渡。内涵发展就是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内涵发展使学校开始指向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之前,制度是外在于人而束缚人的最好办法之一。民办高校才刚刚步入内涵发展阶段,达成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共识,但以质量为中心的实施规程和氛围还没有形成,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切入,引导和强制以质量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开展。然而会计制度的缺失,不仅影响财务工作质量的提升,也是影响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短板。

依法治国是党的执政之基、立国之本、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和国家事业开启了沿着法制路线前进模式。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民办高校也将投入到依法治校的实践中去。立法是执法的前提,执法是立法的目的,没有立法的执法是枉法。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缺失,将会增加财务工作游离有序的风险,影响内涵发展的进程。会计制度缺失,既不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也有悖于依法治国的总体指导思想。无论是加快民办高校内涵建设,还是推进国家法制化建设进程,规范和完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的表现

《民国教育促进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虽然两项规定都已经实施十年有余,但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建设,进程仍然十分缓慢。

(一)外部会计制度缺失

1.国家没有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

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的缺失。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按行业性质分类的会计制度体系,但民办学校会计制度却迟迟没有出台,在国家层面上还是空白。虽然国家出台了《会计法》,但这不能取代民办学校会计制度,也起不到具体会计制度的作用,更达不到会计制度规范的效果,对民办高校财务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宏观上的会计制度缺失,使民办高校会计工作缺少硬性的制度依据。在日常财务工作中,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选择空间较大。

2.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执行依据选择情况

尽管国家统一的民办学校会计制度还没有出台,但民办高校的财务工作还是要想办法正常开展的。在《会计法》的总体要求下,民办高校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具体的会计实务工作中,选择并执行了相关的会计制度。目前,我国民办高校选择使用的会计制度,主要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选择使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占多数,也有极少数学校选择《企业会计准则》。因为国家没有统一要求,民办高校在会计制度选择上可谓五花八门,各自为政,但都能各有各的选择理由。虽然民办高校也明知道做法不合理,但别无选择,毕竟财务工作是要正常开展的,找一个自认为合适的会计制度是最好的选择。

3.已选择会计制度与民办高校性质的非匹配性

之所以说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是因为现在可供民办高校所选择使用的会计制度,均存在与民办高校性质不匹配之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第二条规定: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指经审批设立的,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二者明确了民办学校的举办主体、出资性质和学校性质,办学主体和出资都具有非政府属性,民办高校既不属于企业单位,也不属于事业单位,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公益事业单位。目前民办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规定中,均明显有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的规定不相符之处。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为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校举办主体和出资的非政府属性,决定了其不适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很显然,《企业会计准则》只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和公司;《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除医院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以外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民办高校既非企业也非事业,将二者作为会计制度依据,未免过于牵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不以营利为目的和宗旨、资源提供者不求取得经济回报为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而《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和取得经济回报为目的,而民办高校可以以营利为目的,二者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自然在会计制度的适用上,也应有区别。即便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高校与民间非营利组织性质相同,也只能是这一部分高校可以适用该会计制度,而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二)内部会计制度缺失

因外部会计制度缺失,导致民办高校内部会计制度千差万别,不但会计制度制定依据不同,会计制度建设也不完善。财务相关制度数量和覆盖面严重不足,内容里也没有体现民办高校的特点,基本都是公办学校制度的翻版。制度规定也多数是原则性要求,具体业务规程少之又少。制度执行弹性较大,往往是财务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执行,甚至有时还存在“看人下菜”的嫌疑。在平时的财务活动中,“特事特办”的现象屡见不鲜,变通、变相变通和“按领导的意见办”也不足为奇。

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多样,资金来源多元,管理方式与公办学校差别较大。从理论上讲,民办高校管理的难度会更大,只有依据健全的制度规范管理,才能实现健康发展。会计制度的缺失,使民办高校的财务工作不伦不类,没有体现出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和自身的特点。财务工作的不规范行为在所难免,既影响学校内涵发展步伐,也不符合依法治校要求。

三、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的影响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毫无疑问将会带来系列负面影响。

(一)外部监督形同虚设

民办高校外部会计制度的缺失,就财务监督工作而言,无论是财务主管部门,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会显得有些尴尬。除了可以依靠《会计法》以外,具体的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自然进行财务监督也就没有具体标准了。在日常实务中,只能是学校选择了什么具体制度,主管部门就按照什么制度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与被监督的过程中,被监督对象有选择制度依据的自,而监督者却要围着被监督者转,相对弱化了监督职能。久而久之,外部监督工作逐渐由形式代替了实质,没有达到真正的财务监督目的。

(二)内部管理自以为是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交织在一起的行政权力主导模式,学术权力被弱化。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高校不是专家治校,高校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且不说专家治校与行政管校的谁是谁非,即便是我们普遍认同行政管校,管理也是需要有依据的。而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的结果,使会计工作无据可依。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随意性较大,容易凭主观臆断取代客观事实。财务工作的复杂性,往往比预想的还要严重。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影响的不仅仅是会计工作本身,通过影射作用,无形之中会影响其他制度建设及工作的规范开展,这也是民办高校人治的特点更明显的体现之一。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认同。制度的缺失必然影响制度文化的形成,没有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认同也就无从谈起。会计制度的缺失,决定了民办高校财务工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粗放管理层面,既不利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建设,也影响依法进程。

(三)社会认可风险增加

制度缺失,增加了行为失范的风险,且在个别民办学校中也确实出现了失范行为。一些新闻媒体,对少数民办学校办学不规范行为,进行的过度渲染和失真报道,加剧了大众对民办学校的不良印象和负面评价。会计制度缺失,无时无刻不对民办高校的财务工作规范造成威胁。一旦出现会计实务行为失范现象,将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的效果。虽然办学行为只存在于个别民办学校,但事实证明,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会让个别学校的不规范行为,连累整个民办教育。个别民办学校的失范行为,可能会导致社会对整个民办教育的否认,降低人们对民办教育的信任度。

四、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的对策

(一)统一民办高校会计制度

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全国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是解决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缺失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只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建立起来了,有了可以共同遵循的制度标准,无论是执行还是监督检查,才有共同的标准,结束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各自为政策、监督检查无据可依的状态。在制定民办高校会计制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区别对待。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除了举办者和出资人不同外,还有一个明显区别之处,就是民办高校可以以营利为目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也就透露出了一个信息,民办高校可以分为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性质截然不同,所以适用的会计制度肯定也不应该相同。在制定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时,就要区别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两种情况。民办高校在执行具体会计制度时,才能根据学校的性质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度。会计制度若不区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还会严重打消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2.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计量基础。众所周知,我国的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主要适用于企业单位,收付实现制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虽然民办高校既非企业单位,也非事业单位,但其从性质上来讲,更类似于企业。根据民办高校的性质,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演变趋势,无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高校,还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高校,会计确认计量均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既符合会计制度建设发展趋势,也更符合民办高校性质,可以有效防止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流失。

(二)完善民办高校内部会计制度

在全国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框架下,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配套实施措施。将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细化成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规程,才能将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民办高校只有健全了会计制度,工作开展有了依据,才能规范会计工作的开展。

全国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是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建设的前提,民办高校自身具体的会计制度,是落实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三)加大监督力度

监督即监察督促。制定制度是只是执行制度的依据,制定了制度并不等于落实了制度。制度制定的再好,得不到落实也是徒劳。为确保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得到贯彻落实,要切实做好监督检查相关工作。

1.完善外部监督。财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做好前期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基础上,要对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落实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提高社会独立第三方监督积极性,确保民办高校会计制度落实到位。

2.加强内部监督。民办高校工会等群团组织已经基本健全,并且基本都成立了纪委、监察等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拓展这些组织的业务范围,强化其监督职能。规范本单位会计工作,提高学校落实会计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进其他工作的开展。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篇7

       一、严格审批手续,积极做好民间组织登记工作

       上半年,我们依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认真把好登记初审关,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审批,坚持实地查看,认真审核,凡名称不规范,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审批,确保登记质量,促进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上半年,共登记社会团体7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家,注销登记2家。     二、圆满完成XX年民间组织年检工作

       XX年民间组织年检工作于XX年2月全部结束。为开展好这项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和省市民政部门的具体要求,我们采取下发《通知》,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对XX年的年检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各民间组织接到通知后都很重视,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填写年检报告书,按时报送年检材料。我们对21个政社类社会团体逐一进行了实地检查,重点检查了社团按照章程开展活动、财务规章制度、党建及换届等情况,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进行整改。本次年检全县参检民间组织共69个,参检率97%,其中年检优秀8个,合格59个,不合格 2个。

       三、明确目标,注重实效,积极推进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步伐。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做好农村和农业工作的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要求。今年上半年我们仍然将发展扶持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工作重点。

       为更好的开展好这项工作,一方面我们对一些条件基本成熟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加强扶持培养,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上门服务等措施,使其纳入我们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重点抓好农村经济协会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如我们参加了店头镇西八里村桑蚕生产协会和临沭县养鸡协会的成立大会,现场指导协会落实党建工作、依法换届、及时变更、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等规范化内容。经过努力,使我县农村经济协会的发展有了较大提高。到目前我县共登记农村经济协会35个,备案20个。农村经济协会占全县社团总数的60%。

       4月份,我们组织临沭县条柳行业协会和大兴镇农民协会两个农村经济协会参加了全省农村经济协会网上成果展。通过网上展览,加大了对本县农村经济协会的宣传力度,引来商家青睐,拓宽了协会的业务联系渠道。

       四、圆满组织召开全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会议。4月29日,我们召开了全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与自律建设活动会议精神,总结XX年全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表彰XX年年检优秀民间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与自律建设先进单位,安排部署XX年民间组织工作。本次会议为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整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树立了民管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上半年,我们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工作,按时完成对地税、统计、劳动、财政、水利等部门的民间组织档案报表。在我县经济普查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临沭县第一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六、民间组织管理执法监督工作。民间组织执法监督是一项重要的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是对民间组织监督的重要手段。上半年,全县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集中查处了一批非法民间组织和民间组织违法行为。例如:我们对全县10家民办学校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了未按时办理年检手续、群众举报有“乱收费”现象、擅自移点经营等违法违纪行为。经过近一个月的清查整顿,取缔非法民办学校1家,并对存在问题的民办学校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了处理。上半年,全县共取缔非法民间组织2个,查处违法违纪民间组织3次。

       根据上半年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市、县局工作安排部署,制定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   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我们将协调财政等有关单位制定优惠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协会的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协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   深入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建设活动,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有规模有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活动同时及时总结,并于7月15日前评选出2个成绩突出的单位报送市民政局争创省级民非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

       三、   做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宣传培训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确保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在我县的贯彻实施。

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篇8

社会组织登记处紧紧围绕局党委中心工作要求,按照全省社会组织管理年度工作要点内容和本处室年初工作目标,在民管局统一部署下,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全市社会组织登记工作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工作任务。

1、耐心解答,周到服务,不断提高市属社会组织登记水平。截止目前,通过电话或现场等方式耐心细致地为当事人解答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登记有关事项累计两千余次。其中:市属社会组织受理申请171家,办结市属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55家,已通过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核准待筹备成立登记57家;办结市属社会团体成立登记31家,已通过社会团体名称核准待筹备成立登记25家;市属基金会通过名称核准待筹备成立3家。同比2013年同期办理社会组织成立登记增涨了25%。办结社会组织变更登记35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登记15家,社会团体变更登记20家。勘察现场140余家。截至目前,市属社会组织共计934家,其中社会团体43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99家,基金会2家;2014年县(市)区新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190家,已通过民办非企业名称核准待筹备成立115家;新登记社会团体53家,已通过社会团体名称核准待筹备成立20家。截至目前,区属社会组织共计3673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1512家,社会团体860家,备案社会组织1301家。同比2013年同期在登记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2、以人为本,规范执法、不断梳理和完善社会组织登记流程。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及国家和省市的社会组织登记相关文件通知精神,认真做好各项审批工作,严格履行法定程序。一是梳理规范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工作办理流程,本着方便当事人、规范执法的宗旨,重新修订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办事指南》、《社会团体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办事指南》、《基金会及分支机构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办事指南》、《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办事指南》,严格遵照办理时限,为当事人提供便捷、周到、准确、满意的服务。二是根据政策规定,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制定完善了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可行性报告、组织章程、成立申请书、章程核准表、单位登记申请表等各种申请材料的规范化填写模板,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办理登记,同时有效提高了登记工作的规范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后期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工作,认真整理近几年社会组织档案130余册并及时完整归档。四是认真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准予受理制度,对前来办理或咨询的单位或个人,工作人员认真解答,发放相关业务的一次性告知书或服务指南手册,将服务促管理,服务促和谐的“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四是认真落实受理、审查、核准的岗位职责制度,保证社会组织登记审批质量,防止审批随意性事件发生。

3、加强管理、热情服务、不断提升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民政窗口形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济南市民政局机关效能建设制度》,坚持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AB角工作制、限时办结制、公开承诺制、监督问责制,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阳光、高效、便民的原则,认真落实窗口工作人员定期轮换制度、请销假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以及首问负责制等制度。二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印发了新的社会组织登记《服务指南》,对社会组织登记审批事项做到了审批事项名称、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六个公开;将申请人需填写的各类表单的示范格式文本和办理程序流程图在窗口公开,方便了群众办事,使社会组织登记窗口审批行为更加透明,办事效率更加快捷。三是认真履行请销假制度,不空岗、旷岗,统一服装佩证上岗,热情服务,文明用语;接待服务对象起立迎候,微笑服务,主动让座、倒水,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树立了温馨、便民、周到、满意的民政窗口服务形象。四是积极配合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完成各项交办任务。在负责做好社会组织登记业务的同时,及时报送社会组织登记工作信息和宣传报道,认真完成各项考核任务,同时,发挥好中心和局机关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把中心的要求和任务向局领导汇报,使窗口工作与局机关工作融为一体,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第二、第三季度考核中,民政窗口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蝉联“优秀窗口”称号。

上一篇:双百方针的实质范文 下一篇:应急管理的方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