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的方针范文

时间:2024-02-29 15:15:26

应急管理的方针

应急管理的方针篇1

论文关键词:物业企业,应急管理,现状与问题,体系构建

1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意识薄弱

安全工作无小事历来被人们看作是真理,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特殊的企业,在城市小区居民生活中扮演着护卫者的角色,对于小区居民提供生命安全保障以及提供生活便捷服务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在应急管理方面应急管理意识薄弱,尤其是一些企业领导,无法真正深刻地认识到应急管理在城市居民小区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对应急管理不重视,如果真的发生应急事件,物业管理企业则会出现手忙脚乱,无法急速地处理这些应急事件。

1.2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人员及设备配备不足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企业也是以盈利作为目的的,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物业管理企业会在各个方面对资金进行合理掌控。例如,物业管理企业在人员招聘上往往招聘那些低素质、低能力、低学历的社会人员,他们没有最基本的应急事件管理基础知识,对于应急事件处理上缺乏科学的指导,一旦出现应急事件,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处理。加上物业管理企业对于人员应急管理培训方面缺乏有效管理,更加使得他们在应急事件管理上出现问题。另外,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在应急事件管理设备配备上存在问题,设备配置较低,设备数量无法满足需求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业管理企业应急事件管理的困难度。

1.3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任何企业都必须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体系下进行,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在城市小区居民安全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然而,有些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对于应急管理缺乏深刻的认知,加上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最终导致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总体来讲,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应急运行体系这三大部分。很多物业管理企业仅仅在其中之一或之二体系建设上有所进步,但是很少能够建立健全这三大应急体系,即使三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实施与执行力方面也存在着重大问题。

2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2.1 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应急预案体系指的是根据有可能发生的或者发生过的突发事件进行相应的预测,并针对突发事件发生特点与原因制订相应的计划与方案,保障应急事件发生时,物业管理企业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应急预案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物业管理企业总体预案、针对某项应急事件的专项预案,各部门预案以及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在制订应急预案体系时应注意,职业规划论文应急事件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防止照搬照套,同时增强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2.2 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应急预案类别,增强针对性防范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之后,物业管理企业要做的就是做好对于应急事件的管理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集中所有力量进行应急事件处理工作。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还要实施领导责任制,强化物业管理企业领导对于应急事件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加强对于应急事件处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应急事件处理意识与责任。另外,针对消防应急预案、电梯故障应急预案、暴风雨天气应急预案等不同的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类别,增强针对性防范。

2.3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采取具体技术措施,化解风险于无形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等等。通过建立健全这一系列的应急运行机制,从每一个细节做好物业管理企业应急事件的处理与管理。同时,加强对应急事件处理技术的研究,采取具体技术措施,做到化解风险于无形,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保护工作。

3 总 结

对于一个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服务和管理是并重的;对于一个物业小区而言,安居乐业是最为重要的。全方位的安全是保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所有工作的前提,也是住户安居乐业的首要保障。让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的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认真做到居安思危,让每一位住户都更加信任物业服务公司,让物业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安全生活的保卫者。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挥其为居民提供生命安全保障以及生活便捷服务的功能,努力塑造物业管理企业在居民中的良好形象,做好物业管理企业的本职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其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创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策略,为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聪. 论物业管理企业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 城市开发,2006(7).

[2]张强. 应急管理在物业服务中的实践[J]. 世界家苑,2011(7).

应急管理的方针篇2

【关键词】急救设备;存储;待用;安全风险管理;计量质控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急救医学越来越完善,当前国内各大中城市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急救中心,为突发事件的救护工作创造了物质条件。急救设备的发展,促进了急救医学的发展,同时成为了影响急救医学进步的重要因素。

一、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

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通常建立在急救医疗设备的特点之上,从而突出其所拥有的管理要点,当前需要掌握的方面包括了三个层面。其一,可靠性,医院急救设备在管理当中应当保证其可以长期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保证立即使用;其二,安全性,医院急救设备主要用来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对该设备的安全问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设备也需要引进安全注意;其三,有效性,这不仅体现在了医院急救设备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了设备与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素质的关联。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急救设备的存储与待用管理

对于急救设备而言,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始终处于急救的待用状态。为此作为主管部门来说,需要时刻加强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全情况的监管工作。由于使用急救设备,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准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设备的数据和功能做好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周期性维护保养。此外,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对于任何的医疗单位来说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大量的急救设备,但是遇到灾害性急救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急救设备,这样就需要针对急救设备做好供货渠道和储存。医院方面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物品的需要,这方面可以与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医院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候,可以随时了解急救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中获得设备,增加挽救成功的概率。

三、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同样存在着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医院需要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医院当中,这种风险往往指的是由于医疗技术所带给患者或使用人员的伤害的可能性。当前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安全,就无法保障质量,也就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急救医疗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危险性。目前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针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工作。风险分析,自然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伤害概率的分析,风险评估则是对这种概率以及伤害程度进行评估,而风险控制就是对整个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我国于2007年推出的《医疗器械监管监督条例(修订草案)》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相关内容,针对医疗设备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使用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强了安全风险控制。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确认,从而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维修,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

四、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所拥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需要重视其在计量和质控方面的工作。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针对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下:其一治疗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更换、矫正、检查、预警等相关工作,需要用前进行测试、检查、消毒等,需要做好工作记录、切断电源、管理附件、清洁等;其二诊断类,需要做好绝缘检测、分析仪器检查等,用前和用后做好与治疗类同样的工作;其三监护类,在做好前两种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注重监护类设备的稳定性,需要用前做好完好性和传感器的检查工作,需要用后做好同诊疗类一样的工作。对于上述三种急救医疗设备都需要做到的是,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的工作。对于计量和质控管理方面,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当做好常规检测跟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常规检测就是要能够保证其跟其他类别的设备一样做好定期计量质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修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设备风险程度的把握,以及具体实践经验,对设备加强各方面的维护工作。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及合格证书工作,将会为遇到医疗纠纷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应当认识到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计量和质控管理也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会受到更多重视。

五、发生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良器械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不良器械事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知道不良器械可能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当前在急救设备使用中,需要加强对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检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当前的规定要求,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各司其职;其二,实现巡查工作的制度化。拥有了具体方案就要逐渐的落实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急救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意外;其三,鼓励进行预防性维修。由于设备拥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预防性维修方面应当保证其科学性,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并且维修之后对设备进行校验,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总结

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急救设备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其水平高低将会决定着医院的整体急救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又要保证设备的规范操作,同时需要培养一支技术突出、专业突出、素质突出团队。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医院急救设备的水平、提升医院急救水平、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继风,孙冰,张恩科.应急医疗装备配置的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1(8).

[2]吴韬.浅谈我院急救医疗设备供应中心的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2010(5).

应急管理的方针篇3

论文关键词:急救设备,存储,待用,安全风险管理,计量质控管理

一、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

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通常建立在急救医疗设备的特点之上,从而突出其所拥有的管理要点,当前需要掌握的方面包括了三个层面。其一,可靠性,医院急救设备在管理当中应当保证其可以长期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保证立即使用;其二,安全性,医院急救设备主要用来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对该设备的安全问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设备也需要引进安全注意;其三,有效性,这不仅体现在了医院急救设备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了设备与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素质的关联。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急救设备的存储与待用管理

对于急救设备而言,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始终处于急救的待用状态。为此作为主管部门来说,需要时刻加强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全情况的监管工作。由于使用急救设备,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准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设备的数据和功能做好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周期性维护保养。此外,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对于任何的医疗单位来说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大量的急救设备,但是遇到灾害性急救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急救设备,这样就需要针对急救设备做好供货渠道和储存。医院方面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物品的需要,这方面可以与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医院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候,可以随时了解急救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中获得设备,增加挽救成功的概率。

三、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同样存在着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医院需要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医院当中,这种风险往往指的是由于医疗技术所带给患者或使用人员的伤害的可能性。当前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安全,就无法保障质量,也就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急救医疗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危险性。目前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针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工作。风险分析,自然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伤害概率的分析,风险评估则是对这种概率以及伤害程度进行评估,而风险控制就是对整个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我国于2007年推出的《医疗器械监管监督条例(修订草案)》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相关内容,针对医疗设备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使用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强了安全风险控制。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确认,从而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维修,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

四、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所拥有的特殊性质,硕士论文决定了需要重视其在计量和质控方面的工作。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针对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下:其一治疗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更换、矫正、检查、预警等相关工作,需要用前进行测试、检查、消毒等,需要做好工作记录、切断电源、管理附件、清洁等;其二诊断类,需要做好绝缘检测、分析仪器检查等,用前和用后做好与治疗类同样的工作;其三监护类,在做好前两种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注重监护类设备的稳定性,需要用前做好完好性和传感器的检查工作,需要用后做好同诊疗类一样的工作。对于上述三种急救医疗设备都需要做到的是,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的工作。对于计量和质控管理方面,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当做好常规检测跟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常规检测就是要能够保证其跟其他类别的设备一样做好定期计量质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修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设备风险程度的把握,以及具体实践经验,对设备加强各方面的维护工作。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及合格证书工作,将会为遇到医疗纠纷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应当认识到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计量和质控管理也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会受到更多重视。

五、发生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良器械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不良器械事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知道不良器械可能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当前在急救设备使用中,需要加强对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检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当前的规定要求,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各司其职;其二,实现巡查工作的制度化。拥有了具体方案就要逐渐的落实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急救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意外;其三,鼓励进行预防性维修。由于设备拥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预防性维修方面应当保证其科学性,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并且维修之后对设备进行校验,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总结

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急救设备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其水平高低将会决定着医院的整体急救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又要保证设备的规范操作,同时需要培养一支技术突出、专业突出、素质突出团队。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医院急救设备的水平、提升医院急救水平、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继风,孙冰,张恩科.应急医疗装备配置的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1(8).

[2]吴韬.浅谈我院急救医疗设备供应中心的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2010(5).

[3]周秀华.关于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探讨[J].医疗装备,2010(10).

应急管理的方针篇4

【关键词】 浙江电网 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

浙江省电网频繁发生暴雨、台风、大雪、冻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电网输变电设备大范围损毁,从而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浙江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现电力调度和设备监控业务的高效融合。但毕竟由于建设周期短,运转磨合时间不长。在制度、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电网应急体系的含义

应急是指针对电网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通过建立全面的、整合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以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突发事件为目标,以运行管理者为核心所进行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活动。

浙江电力公司应急预案体系的结构按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级设置(图1)。总体应急预案是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指导原则和程序规范,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文件;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突发事件、危险源和应急保障制定的计划或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特定的场所、设备设施、岗位,在详细分析现场风险和危险源的基础上,针对典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的处置措施和主要流程。

浙江省电力调控中心是浙江电网运行的组织、指挥、协调机构。由图可见:浙江省电力调控中心主要承担事故灾难类中的电网、设备和自然灾害类中的防台、冰灾专项应急预案和本单位的特殊应急预案。

二、应急体系

电网应急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使其高效、灵活地运转起来,需要许多具体的运行机制作为支撑。运行机制是指为保证电网应急管理体系、体系内部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通过制度、办法、规定、措施和评估等方式表达出来。应急系统主要包括:

1、应急组织体系:浙江省电力调控中心作为职能部门之一,在浙江省电力公司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构建浙江电网的应急机制。分决策层、执行层、行动层三层结构。

决策层:调控中心领导小组。贯彻落实浙江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及相关文件精神;接受浙江省电力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应急决策和部署;研究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应急体系;领导本单位应急处置实施工作。 执行层:各级调控中心本部门处室。立足本单位应急管理基础和现状,明确应急预案的目标、范围、定位、框架等关键要素,科学建立应急预案体系。行动层:基层电网运行人员、抢修员工组成。他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执行上级的命令,按照《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操作书进行事故处理、恢复电网供电。

2、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上下对应、相互衔接、完善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和浙江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如图2。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通过预案评审,同时报省公司应急办公室和华东电网调控中心备案。各种应急预案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应急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变化情况、电网安全生产形势和问题、应急处置经验教训等,及时评估和改进预案

图2 浙江调控运行应急预案类型

内容,实现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

3、应急保障体系:调控中心利用一切调度监控运行资源,构建最快速、最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健全大运行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加快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二次在线监控、在线预警与辅助决策等系统功能建设,全面提升调度监控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应急平台和指挥系统建设,依托现有专业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传输与共享;利用现有调度值班、生产大运行值班、抢修指挥中心等平台,明确信息报送渠道和程序,加快突发事件信息和应急指挥命令的上传下达,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

三、应急管理实践

在以上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浙江电网调控部门用自身建立起来的应急管理体系来指导设备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迎峰度夏某日浙江电网500kV某枢纽站由于火灾烧毁了三台所用变的低压电缆、动力电缆、光缆,对变电站以及整个电网造成以下影响:(1)所用电全部失去 ;(2)三台500kV主变风机、油泵无法启动,(主变冷却方式 ONAN/ONAF/ODAF,自冷能力为60%);(3)四条500kV线路保护通道失去,线路无主保护; (4)多条220kV线路保护通道告警;(5)直流系统供电时间只能维持1.5―3个小时;(6)站内通信异常,自动化数据出错。

面对事故的发生,浙江省调快速反应,按照《浙江500千伏系统突发事件省调处理预案》指导,精心指挥,打了一场漂亮的反事故处理战役。这件事件的有效应对充分说明了浙江电网应急管理体系的正确和高效。

四、结论

应急管理的方针篇5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44-0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1]。在急救中建立并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静脉留置针在抢救病患时具有双通道加药方便,不易渗漏、脱出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院前急救中。为探讨静脉留置针与静脉输液针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现分析2013年4―5月间院前急救患者400例的临床资料,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院前急救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男194例,女216例,年龄16~94岁,平均年龄55岁。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组和静脉输液针组各200例。

1.2 方法

1.2.1 穿刺材料 应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8~24G 4个型号密闭式Y型留置针和山东威高集团生产的5-8号静脉输液针,另附3M透明敷料,自粘胶带及普通静脉输液常规备品。

1.2.2 静脉选择 均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无红肿,无破损[2]。在院前急救中为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一般选择上肢肘静脉、腕静脉和下肢大隐静脉[3]。

1.2.3 穿刺方法 参照BD公司的静脉穿刺手册的操作规程,操作过程中护士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拇指、示指持针翼,以15-30°直接穿刺血管,见回血后放低5~10°再沿血管方向前进0.2 cm,右手持住针翼,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应用3M透明敷料及自粘胶带固定。静脉输液针穿刺基本与静脉留置针相同,不同之处是不用拔针芯,其他步骤相同。

1.2.4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针刺伤的发生率、针头脱出、渗漏,来评价两种静脉穿刺的差别。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针刺伤的发生率、针头脱出、渗漏等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3.1 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穿刺针相比,提高了院前急救转运的安全性

院前危重患者经现场急救后一般都需要转送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患者在被搬动,特别是上下楼梯时,由于静脉输液钢针针头锋利易刺破血管发生液体渗漏或脱出。该组研究显示普通静脉输液针组有15例出现了针头脱出,9例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组针头脱出2例,液体渗漏2例,脱出和渗漏情况都低于普通静脉输液针组,与阳敏在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中的研究结果相同。其原因在于静脉留置针材料优良,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外套管柔软,且表面光滑,在血管内对血管刺激性小,可以随着血管改变形状,尤其有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不会因为患者活动而发生脱出,渗漏现象,不会刺破血管,可保证输液治疗的安全性[4]。

3.2 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快速补液

在院前急救中应用普通静脉输液针要同时为患者建立2条或2条以上静脉通路以达到快速补液的需要,而静脉留置针由于管径较粗,最大输液流速可达92 mL/min[5],能够快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保证有效血液循环,纠正危及生命的重要脏器的灌注不足,为院内手术或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6]。

3.3 随时为患者推注抢救用药,为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普通的静脉输液针在给病人静脉推注抢救药时,要在输液的针头处进行,液体易从接头处渗漏,空气容易从接头处进入血管,增加了污染的机会,而静脉留置针则不同,静脉推注药液直接在三通上完成,避免与输液接头处接触,使液体不易渗漏,能有效防止空气的进入,减少空气栓塞的机会,也减少了污染的可能,可随时反复用药[7]。

综上所述,在院前急救中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第一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与通常使用的普通静脉输液针相比,有效解决了患者燥动、改变、随时用药等难处,且输液速度快,不易脱出,渗漏[8]。静脉留置针为双通道,便于抢救急、危、重患者同时多种药物治疗或多次静脉给药,为急救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适宜在院前急救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丽丽.院外急救[M]//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15.

[2] 林细吟.给药[M]//李小寒.基础护理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62.

[3] 周芬.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2):366.

[4] 阳敏.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3上半月版):87.

[5] 林梅,赵建新,魏爱环,等.静脉留置针正压封管的体外实验和临床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19):65.

[6] 黄丽,杜建荣,黄丹,等.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3):580.

[7] 唐念.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2,18(3):273.

[8] 聂秋容,孙涛涛,王淑侠.静脉留置针与静脉输液针在PET/CT增强扫描中应用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57-2458.

应急管理的方针篇6

【关键词】急性心血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升,医生和患者对于生活质量也更加的重视起来,通过“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及针对性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心梗30例,急性心绞痛45例,急性肺栓塞15例,急性心功能衰竭1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针对性治疗,做出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现将该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心梗30例,急性心绞痛45例,急性肺栓塞15例,急性心功能衰竭1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针对性治疗,做出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28―76岁左右,平均年龄为(43.2±7.6)岁。所有患者均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送往医院救治,其中,I 型高血压患者73例。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后均确诊为各型急性心血管疾病。

1.2 方法

收集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资料。针对每种类型的心血管疾病进行研究,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法并实施治疗。

(1)急性心梗的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为及时尽早挽救受损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处理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患者入院后首先快速进行针对性治疗:①吸氧②进行各项心功能水平的监测③解除疼痛④扩张冠状动脉⑤纠正心率失常。此外,还应进行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以及重组链激酶等【3,4】。

(2)急性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较常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急性心脏事件,常常发作突然且进展极其迅速,若处置不当,极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治疗主要有:①药物治疗②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作为目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手段。药物治疗: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醇、亚硝酸异戊酯等。此外,还应考虑镇静治疗。

(3)急性肺栓塞

患者入院后进行心电监护,进行对症治疗:镇静、镇痛治疗,抗休克治疗,改善呼吸功能等治疗;此外,还应考虑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4)急性心功能衰竭

患者入院后早期及时行强心、利尿、吸氧等一系列针对性治疗,此外还应考虑血管扩张等治疗。

1.3疗效判定

(1)显效:各种心血管疾病症状明显缓解,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各项生命体征逐渐恢复;(2)有效:各种心血管疾病症状有所缓解,仍需治疗一段时间,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有所改善;(3)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未见缓解,甚至有加重趋势。

1.3统计学处理

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收集统计,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可以根据数据反映的情况进行理性评估。P

2.结果

经统计,各种类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结果详见下表。

3.讨论

急性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人类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术操作方法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临床工作者只有做到“三早”原则,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本文通过对10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急性心血管患者经过针对性治疗后,显效62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P

【参考文献】

[1]Zenko Nagashima,Kengo Tsukahara,Satoshi Morita,Tsutomu Endo,Teruyasu Sugano,Kiyoshi Hibi,Hideo Himeno,Kazuki Fukui,Satoshi Umemura,Kazuo Kimura. Platelet reactivity in the early and late phase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cording to cytochrome P450 2C19 phenotypes[J]. Journal of Cardiology . 2013

[2]刘洁茹. 10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517-518.

[3]韩建伦,刘彩成,张慧. 浅谈45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 当代医学,2013,13:112-113.

[4]任易. 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探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06:99-101.

应急管理的方针篇7

一、切实提高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

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省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上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企业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同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也给企业安全造成多方面影响。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24号),推动“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企业应急管理体制、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建设,切实提高企业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我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工作目标:各级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初步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起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企业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有机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企业应对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应具备履行应急值守、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汇总和分析报送、预案体系建设与管理、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登记管理、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培训与管理、综合协调和沟通联系等职责。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及所属矿山、建筑施工、交通客运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企业、冶炼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2名以上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1—2名应急管理人员。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驻滇高危行业的中央企业比照省内大中型企业的要求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其他各类企业也要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自身应急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高危行业企业分布、企业重点危险源、应急队伍、救援基地、应急物资、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加强与企业联系,组织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建立起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与救援基地、骨干救援队伍以及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工作机制。建立起各类救援队伍与签订救援协议的企业的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建立起中央和省属企业与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沟通衔接的工作机制。

四、积极推进企业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20****年底,各类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全省大中型企业及高危行业企业要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以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建立健全包括集团公司(总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其他方面的应急预案,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预案内容要简明、实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生产企业要在预案中明确可能发生事故的具体应对措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差企业、产生或经营危险废弃物企业和改革重组改制企业的指导,明确预案编制要求,制订编制指南或预案范本,提高预案质量。

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要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中央管理企业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和州(市)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大中型企业和高危行业企业要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预案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演练的指导,并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五、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

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水准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对尚不具备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条件的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对已经建有专兼职消防队的企业,其应急救援队伍应当依托已有的专兼职消防队组建。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危企业一线职工必须配备避险、自救设备进行作业。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协议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组织有关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技术竞赛,参加有关救援演练。

六、加快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初步形成应急救援网络

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要依托大中型企业的应急救援力量,充分发挥企业的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建设区域骨干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尽快形成以企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基础,以区域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和地方骨干专业队伍为中坚力量,以应急救援志愿者等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依托企业加快建立起滇中、滇南、滇西三个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使企业在做好本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工作。具备条件的企业要率先建立一批管理规范、装备先进适用、信息畅通、处置能力强的区域应急救援基地,有偿承担起一定区域内的重大抢险救灾任务。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当地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救援基地在区域救援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以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为纽带,区域救援基地为基础,骨干救援队伍为中坚力量,企业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网络。

七、做好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排查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

各企业要组织力量,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以及企业周边环境等认真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排查登记工作,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治理整改,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改革重组改制企业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和其他影响社会安全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发生。有关部门要加强隐患标准的制订、完善工作,加强督促检查。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或出现可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险情,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要求,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对溢流、井喷、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传染病疫情、尾矿库溃坝等可能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要在1小时内向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职工、群众发出预警信息。要控制事故发展态势,标明危险区域,组织、协助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救助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地方政府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加强对应急处置的指挥领导,组织开展救援和群众疏散工作。有关单位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救援措施的衔接和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企业应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除环境污染,并加强事后评估,完善各项措施。

八、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职责和部门的监管职责

企业是应急管理责任主体,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并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年终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监管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指导、协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特点,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从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隐瞒不报、迟报、谎报及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九、加大企业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

企业应急能力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和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各企业要加大对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使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应急管理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要切实加大对应急物资的投入,制订应急物资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防护用品、救援装备、救援器材的物资储备,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依靠国家、专业、地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组,对应急管理、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支持;针对企业应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依托大型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突发性事故灾难预防、处置的研究攻关;鼓励、支持救援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救援技术和装备,提高应急救援装备的科技含量。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逐步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高危行业企业要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整改、危险源监控、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应急管理的方针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体系;框架

前言

交通安全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探讨交通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是保证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对交通事件的及时响应,通过综合判断做出决策,组织救援行动等等。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保证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现阶段,好多国家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就我国而言,我国还未能构建健全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本文以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其次论述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最后分析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1.1组织结构

总的说来,完整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第二部分是各线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第三部分是现场救援指挥部。当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上述三个部分共同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一旦接收到突发事件的信息,马上通知各线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此时各线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调用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方法,最后由现场救援指挥部具体实施救援方法,快速处理问题。

1.2工作模式

现阶段,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比较常见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集权工作模式、授权工作模式、工作模式以及协同工作模式。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我国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应该使用集权工作模式,下面具体介绍一下集权工作模式。第一,集权工作模式的特色:在该种模式之下,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的职权范围很广,它需要负责处理所有的突发事件,也可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是调用轨道部门的任意力量等等。第二,集权工作模式的优点:专门化的部门管理可以保证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避免出现浪费救援时间的现象;此外,统一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信息的快速流通。第三,集权工作模式的缺点:该种模式和我国的行政体制不太和谐,要想构建集权工作模式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调整一下我国的行政体制;此外,独立的部门管理要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必须能够和其他部分协调合作,共同为保证交通安全做贡献。

2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GIS应急管理指挥平台;第二部分是数据平台,主要包括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第三部分是TCC综合数据传输系统。

3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3.1服务对象

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就是在开展应急救援活动时处于指挥地位的,需要做出相关决定的领导;第二类是在开展救援活动时位于救援现场的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公安人员等等。

3.2主要功能

总的说来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有综合信息查询、预案管理、应急联动指挥、辅助决策、事故管理与应急通信,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各项功能:第一,综合信息查询功能: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信息查询功能救援人员可以准确的定位事件发生的位置,并及时了解事发地点的信息,具体包括可行的救援线路、周边可以调动的救援人员和救援物品等等。第二,预案管理功能:预案管理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比较严重的事件,应急管理指挥中心需要事先给出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方案,并针对事件严重程度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级别,然后针对不同级别的事件制定不同的救援方案。第三,应急联动指挥功能:应急联动指挥是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需要根据具体的突发事件给出合理的救援方法,并对参与救援的人员进行合理的调动,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实时监测动态的修订救援方案,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辅助决策功能:辅助决策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来帮助相关人员作出合理的决定,包括针对突发事件提出不同的救援方案,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出最为有效的方案等等。第五,事故管理功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评估,并给出相应事故评估报告。第六,应急通信功能:保证参与救援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及时的获取关于事故现场的实时信息,方便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系统应用

笔者设计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已经投入了使用,沪宁线正在使用本文介绍的系统,现阶段沪宁线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运行良好,可以实现前面介绍的功能。

5结语

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是保证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探讨交通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勇,王卓,贾利民.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体系框架及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01:57-65+178.

[2]刘光武.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平台建设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9,01:12-15.

[3]刘志钢,胡华,黄远春,陈颖雪.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2:5-9+27.

上一篇:民办非组织会计制度范文 下一篇: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