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合理回报分析

时间:2022-05-18 03:04:00

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合理回报分析

【摘要】《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如何正确理解以上法律条文,民办高校能否营利,如何给出资人合理回报,是民办高校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认识问题。本文根据风险投资理论,尝试提出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风险投资;合理回报

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公民个人。其经济来源是自筹资金(允许收取学费和自筹借贷):建校资金来自举办者投资、社会捐赠或校办产业收入、科研经费;经常性费用不排除政府资助,但一般要靠学校自己解决。故民办高校无论是校产的所有权,还是支配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等都应归投资举办者所有,符合企业式经营的所有条件,产权运作必然起作用。所以,在明晰学校法人产权前提下,不仅要按照一定的分配规则和比例对投资者进行回报,而且可以按比例逐年返还投入成本。

一、民办高校举办者合理回报的必要性

我国民办高校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其创办经费基本上靠个人、企业和社会出资,这种出资主要是属于投资性质而不属于捐赠。在这种情况下,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办学,必须有合理的回报。只有允许出资办学者获得回报,才能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合理回报问题处理得越好,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热情越高,民办教育发展就越好,教育的公益性价值也就越大。

以教育目的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不是直接的经济活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但是,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并不等于说学校不能营利。从学校运作而言,学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却需要营利。学校的发展需要经费的不断投入,若无盈利将难以为继。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只要从事以交换为目的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性恬动或私人产品的服务性活动,价值规律必然起作用,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既带来了机遇、激励,也预示着“不进则退”的危险与挑战。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真正的企业将时刻面临着生存能力与生存资格的挑战和考验,它必须不断拓展,不断改进,不断突破,而这一切的顺利进行必须有资本积累的保障,资本的寻利性又恰好为其提供了可能和机会,于是,在经济领域,经济学家用“产权理论”描述并归纳了“资本一注入生产过程,就开始寻利”这一有机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一个生产部门不营利,其收益与生产成本持平,那么创办学校的先期投入将永远不能收回,学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因为要扩大生产必须产生利润。如果民办学校的经费仅够其正常运转,没有财力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学校规模,那么学校就会逐渐失去竞争力,进而无法继续发展。

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和营利性并不矛盾。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都具有公益性,也都具有营利的可能性。公益性是办学的目的,是办学之后形成的社会影响;营利性则是关于办学行为和办学盈利处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两者既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一对矛盾,也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营利性并不一定妨碍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公益性和营利性并不矛盾,可以并存。学校首先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公益性是民办高校主体价值的体现。不坚持公益性,学校将失去其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就会影响生源,影响学费收入,从而,也不可能营利。不营利,学校就不可能持久发展,也就不可能体现公益性。国有高校如果不讲“开源节流”,不求经济效益,当学校不能发展,难以为继的时候,也会失去其公益性。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第五十一条关于民办学校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使民办教育可以取得合理回报有了法律依据,鼓励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对于怎样回报,多少才是“合理”回报,并没有进一步明确、细化。

二、民办高校举办者合理回报的方式

(一)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生产性投资,按照经济学的风险收益权权衡原则,这种投资的合理回报应由无风险回报和风险补偿回报两部分组成。根据此原理,在对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内涵的理解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一种方式。

根据风险投资理论,投资者进行该项目投资所要求的回报率或收益率是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最低收益率。该收益率必须能够补偿投资者认为的所承担的风险。任何有风险的投资收益率就可以看作是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收益率。类似的,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作为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生产性投资,它的投资回报也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无风险投资回报,另一部分是风险投资回报。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也由无风险回报率和风险回报率两部分组成。

(二)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公式表达

其中:为投资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为风险收益率;为风险价值系数,它取决于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为标准离差率,即风险程度。

无风险收益率可选择国库券利率。国库券是中央政府、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府发行的以国家财政收人为偿还保障的债券。它主要是国家财政部为满足财政需要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长期来看,它是以国家为担保的,风险小、收人可靠,信誉好,收益稳定而且收益水平高于银行存款等特点,适合作为长期投资。所以,我们将国库券看作是无风险的资产,国库券的收益率可认为是无风险收益率。

风险收益率是对风险的补偿,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风险的函数,所冒风险程度越大,所要求得到的风险收益率也应该越高,投资风险收益率应该与风险程度成正比例关系。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或者定义为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用标准离差率来描述。我们可以选择一定期间各年收益率作为样本,先计算出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标准差,为预期收益,即各年收益的平均值;x为第年的实际收益率。N为样本数量。

标准离差率的计算公式为:

以上提出的合理回报方式是一种尝试性的理论探讨,在具体应用时需要考虑许多其他因素。该方式适合的投资模式是投资办学,不是捐资办学或向学校贷款。因此在讨论回报时不涉及办学者投入资金的返还问题。有足够的办学结余。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中、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收益中,按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本公式的最低回报率为按当年平均国库券收益率,那么,要求办学结余的75%要大于或等于按国库券平均收益率获得的收益。

三、民办高校确定合理回报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取得合理回报是在不违背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的大前提下,办好学校的同时,按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教育是一特殊产业,民办教育的产业性在市场中更加突出。因此,在市场中民办教育办学要遵循市场的竞争规律,利用优胜劣汰机制使民办教育投资回报更加公平。

合乎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协调的规律。民办教育投资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它具有地区差异性。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收人水平、消费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投资回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经过严格的审计和核算。所有要求合理回报的学校,要将学校财务管理数据公开,经过学校内部的审计和核算后,将结果报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经审计和核算后,确定投资额和办学结余的多少。

取得合理回报的多少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公开指的是民办高校应将最后经过审计和核算后,将合理回报的具体数额向家长和社会公开,接受管理部门和群众的监督;公平指的是所有同一类型的学校通过法定回报率计算回报,在扣除预留发展基金后的剩余部分中获取,没有剩余收益就没有回报。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回报”,都应在合理范围内,都不能违背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事业属性,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与有政府财政支持的数量庞大的公办院校和国有民办院校竞争,企业或个人出资的民办院校处于弱势,学校建设、人力资源、科研实力等总体上落后于公办高校和国有民办高校,惟有民办体制,其灵活、高效的管理可与公办高校竞争。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壮大,靠的是灵活高效的民营体制。不讲效率,不求效益,学校不可能发展提高。当然,民办高校有某些方面的企业运作并不等同于教育的产业化。教育决不能产业化,但高校管理必须有经营学校的理念,必须有成本意识,关键是不能影响教育的社会效益,不能偏离教育的公益性。

四、民办高校合理回报问题需要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出资办学者“合理回报”的规定含糊,限制了民办高校投资渠道,影响了社会资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无论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公益性乃是民办高校的主体价值所在。不能因为出资人的“合理回报”而影响其公益性。与其让民办高校用“变通”的办法取得“回报”,不如明确规定合理回报的方式、途径和比例。

《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以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这就是说,要不要合理回报牵涉到民办学校的纳税问题,从而使得出资人不得不考虑放弃回报,取得回报会得不偿失,税收的增加甚至会使学校难以维持。

目前,由于“回报”与“不回报”的纳税差别,有意投资教育的企业,部分采取建房与民办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收回建房成本。企业为学校建教学楼和学生公寓,然后以合作方式支持办学,从而取得投资回报。但这种“公司+学校”的联合办学模式,不可能有长远的校园建设规划,民办高校也就难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强.教育投资收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2]武德昆.高等学校筹资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3]杨周复.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财务改革与发展[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课题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二十五”规划民办教育专项课题《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研究》(编号:2011ZCJGM05)。

作者简介:李梅(1977—),女,管理学硕士,讲师,现供职于山东英才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上一篇:京沪城市经济转型之痛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