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维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27 11:42:03

新媒体运维方案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1

【P键词】新媒体;三维动画软件;教学改革;独立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44-01

一、新媒体时代下三维动画的特点

(一)新媒体的概念。首先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其次“新媒体”的概念是在数字科学技术进步下,带来媒介模式的变革,尤其是由于无线通信科学和网络多媒体技术革命发生变化下,出现的新的媒介模式,如数字电视、手机、博客、网络视频等等。①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②

(二)新媒体对三维动画的影响。近年来,新媒体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基于网络社交文化为核心,呈现以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为特征。三维动画在新媒体的视觉呈现、传播载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新媒体的特征,对数字动画的形式需求也区别于传统的数字动画形式。首先,新媒体的载体是网络、移动通信等。目前的技术水平,需要三维动画数据量不宜过大,要求短小精悍;其次,新媒体的时效性更强,需要三维动画的制作周期不能过长;最后,新媒体的内容相对“碎片化”,需要三维动画的形式更为轻松、灵活。

二、目前独立院校三维软件教学的问题

(一)三维动画软件课程学时不足。大多独立院校动画专业开设的三维动画软件课程有:MAYA、3Dmax、C4d等。这些软件相对于平面软件命令更多、操作更为复杂,只单单讲解基础命令就需要大量的课时。而一般非专业类院校一门三维软件的学时为64课时或128学时。严重不足的教学学时导致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软件操作逻辑,疲于机械式记忆案例步骤。

(二)三维软件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传统三维动画软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利用多媒体讲解或实际演示已准备好的案例进行教学。对相关命令操作进行讲解,学生依照步骤操作一遍完成相关章节的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学习软件的热情,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一般课堂案例与实际行业案例存在一定差距,使学生很难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课程安排缺乏关联性。动画专业是系统性很强的专业,在学习三维动画软件课程以前需要学习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等相关基础课程知识。相对于较为完整的三维动画,三维动画软件课程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制作环节还需要后期合成与特效、影视剪辑等高级课程的参与。在实际课程安排中,往往由于每个授课教师的不同,排课时间不同,导致课程安排缺乏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三维软件的过程中无法合理运用前期知识。

三、三维动画软件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多元化教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案例占用了大量教学课时。将网络教学引入到三维软件教学中,通过录制“微课”将案例演示部分让学生通过网络视频提前学习基础操作知识,这样可以缓解课程学时不足的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结合新媒体传播特征,改变教学重点。结合新媒体对三维动画形式要求,要求三维动画快速(较短的制作周期)完成,对复杂光影、离子效果、高级材质要求相对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对建模、材质、特效等方面的教学比重适当调整,结合实际需要调整教学重点,提升课堂效率。

(三)注重学生自身特点,强调分工合作。在制作三维动画项目时,需要经过剧本、角色设定、建模、材质、动画、合成等多个环节才能制作完成。个人很难完成独立完成三维动画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制作,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兴趣分配任务。在了解三维软件基础操作及制作流程的前提下,根据分工不同进行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特长优势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优秀的动画企业中观摩学习,了解行业制作流程。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提高学生对三维软件的实际运用能力。组织专业讲座,将动画行业内资深人士请到课堂,让学生了解动画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职业精神。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为动画行业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独立院校,更应结合时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构建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动画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释:

①优论网《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动画技术应用》,第1页。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2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启迪思维;数学素养;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运用已成为新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高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意识等。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蕴涵的有趣因索与艺术魅力,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等外来目标。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是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学科的爱好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静态的文字、教师的言语有时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像、动画等方式立体地传送信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感知来获取大量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文字、数学、语言解说等配合传统教学的分析、推理,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运用音乐、图形、图像、动,画等,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绘图、动画、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快速模拟某些发现的过程,使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发现法”教学可以经常实施。例如:在“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鲜艳的色彩和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实物,给学生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粉笔盒、篮球、象棋、螺母、魔方、易拉罐等几幅图案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哪些图案与长方形、正方形类似?哪些图案与圆柱、圆锥类似?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来,加快其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回到“无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质疑中显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数学“轨迹”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它要求学生在无形的空间建立有形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死记规律,学生理解难度很大。我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自制多媒体课件,根据点的运动规律,将无形的概念变成有形的实体展示给学生,将此过程用多媒体来展示,降低了难度,促使学生客观接受,引导学生抽象思维,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几何》的多边形教学课中,将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投影出来,都是些美丽的几何图案,让同学们知道祖国不但繁荣昌盛,就连祖国的象征标志也美观大方。在《直角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中,将《勾股定理》的史话资料和几何图案制成课件放映出来,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历史悠久,我们的知识是从书本里、课堂上和生活中得到的,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我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共同努力,发奋学习。从而渗透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方式中,手写的速度是有限的,所以课堂上内容呈现速度慢、效率低、质量差。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直接刺激,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增加课堂信息量,而且使学生始终置身于一种自然亲切、和谐的环境中,不易疲劳、困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3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具有课堂信息量大、内容生动、形式多样、交互性强等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点,所以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且发展势头迅猛,进而引发对多媒体教室需求量的激增。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步比较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在刚开始建设的时候缺乏整体规划,这样就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建设新的多媒体教室,同时对现有多媒体教室进行改造,构建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需要,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现有多媒体教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多媒体教室供不应求,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和设备已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室资源紧张,也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教学管理部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反复衡量才能确定某一课程是否需要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对正常教学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二)设备老化和损坏现象严重

一方面,因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使得现有多媒体教室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状态,加速了设备的老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的技术局限,导致多媒体教室的集成度不高,所有多媒体设备都需要教师手动操作,因为操作不当,对设备造成的损坏比较严重。

(三)多媒体教室管理难度大

一方面,现有多媒体教室建设时间较早,整体解决方案简单,要求老师掌握多媒体教室各种设备的操作,但很多老师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量巨大;另一方面,由于在多媒体教室建设时缺乏整体规划,建设随意性较大,使得多媒体教室的架构和设备型号繁杂,这就需要同时维护多种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设备,给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带来很多问题。

(四)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配备少

由于早期建立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少,管理维护工作量小,管理人员配备很少。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建设新多媒体教室,而相应的管理人员却没有增加,导致多媒体设备维护不及时、管理质量不高,对正常的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以上几点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对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构建良好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步骤

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新建与改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项目,牵涉到学校的多个部门,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对正常的教学产生影响。

(一)前期调研

启动多媒体教室新建与改造项目后,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的项目组围绕多媒体教室新建与改造的主题进行充分调研,先后走访省内多所高校,汲取成功经验。与此同时,也对多家多媒体教室设备集成商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已建成的多媒体教室情况。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信息,既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多媒体教室的最新发展动态,也拓展了思路,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方案制定

充分调研后,项目组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方案,并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形成了学院的多媒体教室新建与改造方案。制定方案时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设备集中、自动化控制。为使多媒体设备能达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目标,使用多媒体中控系统对多媒体设备进行集中、自动化控制,能够实现一键开关系统。采用这样的控制方式,可以为老师营造一个更高效、轻松和舒适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保护多媒体设备。

2.使用改进的多媒体控制台。多媒体控制台是多媒体教学常用设备之一,除了用以集成多媒体设备之外,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多媒体设备的安全保管提供有效场所。[2]采用改进的多媒体控制台,大部分设备均被“封装”到控制台内,老师只需在控制台上插入校园卡就会自动开启所有设备,拔出校园卡,所有设备自动关闭。同时在控制台上预留了USB接口、VGA接口、网络接口等常用接口,以方便临时外接其他设备。

3.多媒体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多媒体教室设备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防盗,二是用电安全。在设备防盗方面,采用防盗录像措施,即当出现偷盗或恶意破坏设备时,会立即启动录像,并立即将警报信息传至控制室,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多媒体教室设备的防盗安全。在用电安全方面,采用单独线路供电方式,并增设防漏电保护装置,从而避免因为操作不当、线路老化等而引起漏电安全事故。

4.多媒体教室音效。对于满足正常教学来说,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效果和音响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实践当中,相对于投影效果,多媒体教室的声音效果往往不太好。在设计方案时,每个教室采用三个固定界面话筒进行拾音,并使拾音范围覆盖整个讲台区域,老师在讲课时无需使用手持或领夹话筒,使老师更加安心教学。同时也可以外接无线话筒使用,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要求。

5.网络型集中控制架构。在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整体架构选型上,采用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型集中控制架构,让管理员在控制室就可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同时也可以实时了解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采用这种架构,能够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6.处理好新建与改造的关系。在新建的同时,充分考虑如何对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改造,使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能和新建的多媒体教室融为一体,对所有多媒体设备进行集中远程控制和管理。采用“先新建再改造”的工作方式对现有多媒体设备进行改造,即新建一批新的多媒体教室,调试使用正常时,再使用新的架构对原有多媒体教室进行改造,这样既可以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也可以对原有多媒体教室进行优化,最终达到调整架构、融为一体的目的。

7.优化多媒体教室管理队伍。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提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室在教学上的作用,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配备一支合理的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队伍,始终是保障多媒体教室及设备高效运行的关键,所以在制定建设与改造方案时也讨论和明确了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人员构成和工作职责,以确保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及时维护。

(三)设备选型

依据方案,选择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的多媒体设备是实施具体建设前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建多媒体教室配备的主要设备如表1所示。多媒体主控室的设备主要包括主控计算机及控制软件、视频存储服务器和视频信号的显示设备等。

(四)现场安装与调试

在设备正式安装之前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和供应商及时沟通,把握安装进度,监控安装质量。为确保新建多媒体教室的整体效果、设备性能的发挥,主要对多媒体设备的接电处理、各种设备的具体安装摆放位置、安装走线方式以及安装进度等几个现场安装细节进行明确。在所有设备安装好后,逐个对新建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单机调试,再进行整体联网调试,确保新建多媒体教室能顺利投入使用,同时实现对新建多媒体设备的集中远程控制和管理。

(五)现有多媒体教室改造

新建多媒体教室投入使用后,经过调整和完善,达到了使用简单、管理方便的目标和师生认可的程度,然后再采用新建多媒体教室模式和管理架构对原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本着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的原则,淘汰过于陈旧的设备,增加必须增添的设备。经过改造使原有的多媒体教室焕然一新,与新建的多媒体教室融为一体,改善和优化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多媒体教室的整体管理和维护效率。

三、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注意事项

(一) 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制定建设方案

为保证多媒体教室新建与改造取得良好效果,在制定新建与改造方案时,项目组与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网络中心等多部门进行沟通,征求意见。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对方案进行多次研究和论证,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制定了立足学院整体、满足教学需要和进一步发展的多媒体教室新建与改造方案。制定的方案在多媒体教室的新建与改造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保障了后期建设与改造的顺利进行。

(二)使用方便

本着多媒体教室建设与改造要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采用了最新的多媒体教室模式,使设备操作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三)管理方便

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规划、设备选型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管理需求,增强多媒体设备管理和维护的可操作性和易维护性,降低管理成本。在借鉴其他高校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知名度高和售后服务好的厂家和产品,力求使多媒体设备质量好、功能先进、稳定性高、故障率低,管理便捷。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功效

一方面,坚持实用性、开放性、统一标准和管理,使多媒体设备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升级功能;另一方对现有多媒体教室进行改造时,合理处理和利用好现有多媒体教室设备,提高对现有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利用率,节约成本。

(五)完善多媒体教室管理队伍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4

案例一:《8月的13秒――35州际公路大桥的倒塌》??

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上有着40年历史的35州际公路大桥(Interstate 35W bridge)突然倒塌,13人遇难,144人受伤。明尼苏达州的明星论坛报业集团在网站(StarTribune.省略在2008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曾专门作了一次针对当地黑熊出没的报道。因为当时黑熊出没频繁,繁华街道、教堂门厅都曾出现黑熊的踪迹,为了让人们了解黑熊出没的地区,给人们以警示,网站特别推出了专题报道。

有趣的是该专题除了一段简短的提要内容,其他所有内容都由受众通过网站提供的email提供,受众可将自己看到黑熊的地点、场景和相关故事提供给媒体,媒体在网站报道页面制作互动地图,标注出这些地点,点击就能看到有关这个地点具体出没的详细时间、地址方位、目击者姓名和目击描述,有些受众还提供了现场照片(见图4)。

设想这个主题对于媒体记者而言操作性很难,但是让受众参与报道,且运用互动地图将受众提供的经历进行有机整合,既生动有趣,又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从上面描述的四个案例中,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报道融合新闻的几个要点:

第一,报道融合新闻要做好前期的判断与准备。在美国案头编辑2009年会上,来自Gazette传播集团的Steve Buttry作了“融合新闻故事报道”的专题讲座,他认为融合新闻并不适应每一个新闻报道,但在每一次报道前媒体从业者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能否迅速集合资料供数字时代的受众?

(2)你的故事中有哪些多媒体元素?

(3)你如何使你的故事具有互动性?

(4)你可以为报道提供哪些深层内容的链接?

(5)你能否用另一种方式报道这则新闻,而非用传统的线索与段落???

对这五个问题的思考提醒记者编辑在报道融合新闻前要注意与新闻受众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分析运用那些新颖的表现形式为受众提供对于他们重要和有趣的信息。如上面提到的几个案例,主题各有差异,既有突发事件、也有环境新闻,但是他们都富含视觉元素,运用融合新闻的表现方式相比文字更为直观和形象,能起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第二,报道融合新闻时要转变思维方式,用多媒体形式结构新闻报道。现在我国一些网站的相关新闻专题里也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手段,如增加视频文件、博客报道等,但是这种多媒体形式只是文字报道的点缀,并没有成为报道的主体,相对的,美国的融合新闻是用多媒体手段去结构整个报道,它构成了报道的主体。这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区别,报道融合新闻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用多媒体的思路去考虑如何呈现和描述你的新闻故事。这不是指尽可能选择更多的多媒体形式而是选择最合适的多媒体形式去报道。

第三,报道融合新闻时要建构清晰的叙述主线。相比文字报道,融合新闻报道的结构建构比较复杂,如何确立清晰的叙述主线,根据主线组合内容,为受众阅读报道提供入口是制作融合新闻报道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叙述主线可以依据报道中的某一具体事物的地址和方位信息,如案例一根据坍塌大桥的各个出事地点展开报道,案例四以当地地图为依据;或者根据报道中记者采访报道的时间顺序来组织,如案例二中的旅程;还可以根据报道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如案例三中对路易斯安那地区土地变化的历史状况梳理。围绕主线去选择材料,去粗取精,突出自己的报道特色。

第四,报道融合新闻时编辑、记者要重新思考自己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和地位。记者不只是一个报道者,更是一个组织者,有时你不需要自己掌握一切报道资源,相信你的受众,为他们提供报道的窗口和平台,或许你能收获更多。

融合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未来新闻报道趋势,它不只是一种报道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报道思维模式的转变,希望本文能为国内新闻界提供参考价值。

注释:

② 省略/section/yearoftheriver01

③ 省略/speced/lastchance/multimedia/

④ 省略/datasphere/wb/141315

⑤ Steve Buttry. Multimedia Storytelling. American Copy Editors Society. 2009.5.省略/conference/2009/minne/schedule/session/multimedia-storytelling/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5

论文摘要:传媒即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传媒监督也即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部分,传媒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司法公正的呼声日益强烈,加强对司法的监督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传媒监督因其居于舆论的主导地位而成为我国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传媒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由于缺乏对传媒监督的制约机制,传媒监督对司法公正造成的负面影响应不容忽视。在此,本文试对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传媒监督存在的误区及原因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监督机制作初步的探讨。一、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司法公正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其前提是司法独立,并通过公开审判得以实现。因此,研究传媒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不能离开司法独立和公开审判。(一)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准则。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它确认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性,是现代法治的基石;作为一项审判原则,它确保法院审判权的公正行使,防止法官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受到来自其他政府部门和外界力量的干涉和影响。从历史的经验和当代的实际来看,对司法独立的最大威胁除了来自行政机关的非法干涉以外,传媒的过度渲染和炒作,也是影响司法独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审判活动本身是一个以主观认识客观,以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理性思维与独立判断是法官正确认识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排除任何形式的干涉和影响,包括来自媒体的渲染和影响,对于承办法官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新闻的自由性、典型性和及时性原则对司法独立天然就具有侵犯性。首先,新闻自由是指采集、、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出版、播放、报道、发表意见和进行批评的自由,然而,由于司法动的严肃性,要求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当受到限制。但在实践中,新闻工作者通常过多地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损害。其次,新闻的典型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从社会公众心理考虑,抓住典型、重大案件进行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舆论热点。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提高受众率的利益驱动下,媒体可能会对某些案件的情节过于渲染或妄加评论,从而对法官判案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再次,新闻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这样才能反映新闻的应有价值,而司法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不合时宜的报道可能会使法官为迎合社会已形成的舆论氛围而影响依法独立作出判断,从而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影响。(二)传媒监督与审判公开审判公开是现代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志。其出发点是实现社会公众对司法的监督,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传媒监督对实现审判公开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不可能经常以直接旁听的方式及时了解司法、监督司法。这样就为媒体间接公开审判活动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另一方面,直接审判公开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而目前许多地方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公众旁听的需要。通过媒体报道实现间接公开,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成为公民了解司法、监督司法的主要途径。因此,媒体参与审判,不仅符合审判公开的宗旨,而且可以扩大审判公开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审判公开原则落到实处。肖扬院长曾提出,各类案件除法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的以外,一律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不许实行“暗箱操作 ”。公开审理案件,除允许公众自由参加旁听外,逐步实行电视和广播对审判活动的现场直播,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这里实事求是,文责自负应是传媒机构遵循的原则。(三)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人们对司法活动的企盼,也是司法本身所应具有的品性。一个社会,如果连司法都达不到公正,法治就根本无从谈起。要实现司法公正,一方面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利和检察权”,另一方面,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五大报告)。在我国,通过媒体对一些有影响的案件的披露报道,可能在全国或本地区产生强烈反响,对司法机关造成舆论压力,或者引起上级领导甚至高层领导重视,下达批示,最终对被告人依法追究,绳之以法,或对案件重新秉公处理,纠正错案。如孙志刚案,由于媒体的介入,引起了上层领导的关注。最后不仅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还由此推动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因此应当肯定,媒体监督与舆论压力对司法公正和法制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不可抹煞的。与此同时,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河南张金柱交通肇事案便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笔者在作此文时再次查阅了该案,从被告人的客观行为上看,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民愤极大,审判机关最终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处其极刑,然而在受害人只构成九级伤残的情况下以故意伤害罪处以死刑实属罕见,始且不论被告人犯罪时主观心理态度。不可否认,在此案中媒体所起的煸情作用和舆论导向,对案件的处理起了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在舆论穷追猛打,百姓一片喊杀声中法庭的审判已实际失去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在这里,法律的天平已严重倾斜向社会公众的舆论,而以牺牲一个张金柱作为维护公众眼里的公平与正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媒舆论可能对司法公正造成的消极影响深刻地进行反思。二、传媒监督审判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的地位日渐突出,法院在谈到外部监督时都毫无例外地将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舆论监督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以至于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误区一:传媒舆论监督凌驾于法律之上。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本身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其中也包括当事人对法院的不满,有的记者把监督权作为特权,动辄就把当事人对法院的不满不加斟别地搬上报纸,舆论监督成为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一场“诉讼”,“原告”是当事人,“被告”是法院,而“法官”则是隐藏在暗处的记者。在这场“诉讼”中,法院的辨白显得苍白无力,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当事人与法院之间是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关系,把两者的地位等同起来,法院公正司法形象焉存?误区二:传媒监督范围无限制。传媒监督有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广泛性的特点,而法院的审判有着其自身的保守性规则。在记者眼里一切都应该公开,而在法官心中有着审判纪律的约束,两者的矛盾自然成为记者笔下的题材,法官中立公正的形象因此大大受损。如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案件,记者为获取抢眼的题材,穷追猛问法官,法官一旦告之无可奉告,记者则妄加猜测,说三道四。 误区三:传媒监督道德化。法官判案断讼,依据只能是现行法律或政策,而在记者眼中,他们很多时侯是以道德标准去裁断纠纷,结果使法律问题道德化 ,法律的运作成为隶属道德的活动。而事实上,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在评判是非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样的评判必然导致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不满,一旦形成“媒体审判”,必将 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误区四、传媒监督利益化。有的记者带着私情、个人利益去监督,到处插手,把舆论监督变成了生财工具;有的记者为新闻“卖点”,对一些所谓的热点事件或爆炸性新闻,既不问消息来源,也不问其真实与否,只求轰动效应,新闻的真实性被严重扭曲。传媒监督误区产生的原因,除了没有一部新闻监督法规范其运作外,还在于传媒监督与法院审判活动之间存在着重大区别。(一)程序保障不同。审判活动有着严格的程序,案件事实需要严格按照程序法来确认,必要时程序法还发挥国家强制力作用来查证案件事实,而传媒监督则没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它是建立在言论自由和被采访者自愿的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案件事实的可能性要比司法机关小。(二)双方视角不同。传媒机构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引起公众兴趣的大案、要案、奇案,追求“新闻卖点”的特点决定记者只对案件特殊的一面感兴趣,而法律调整的是各种社会关系,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审查,而没有选择和取舍的自由。(三)是非准则不同。法官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法律原则,而新闻记者不具有专业法律知识,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道德伦理准则,是非准则不同的矛盾必然引起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四)追求利益不同。司法机关履行国家赋予的法定职责,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新闻媒体虽然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天职,但经济利益是其推动力,在利益躯动下有时难免会影响其公正性。正是由于上述诸多的差异导致传媒在监督法院审判活动时难免出现偏差,同时,正是这些偏差,有的形成了“媒体审判”,对法官造成各种压力,从而妨碍了审判机关对案件的公正审判,有的由于发生了虚假报道的情形,影响了审判机关在公众中的公正形象。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监督机制(一)确立传媒监督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治建设有待于不断完善,传媒监督司法活动处于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法院依法独立审判还未完全落实,传媒监督司法活动也还不很规范。如何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地消除其引起的负面影响;如何既能维护新闻自由,满足人们的知情权,仲张社会正义,又能维护独立审判,确保司法公正与权威,这就需要确立传媒监督正确的舆论导向。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在司法领域,什么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人民法院工作的宗旨是贯彻实施法律,主持社会正义;新闻媒体的价值也是宣传弘扬法律,维护社会正义,两者的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现阶段舆论监督应当把握大局,配合党和国家的现行法律政策,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只有这样,传媒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正如肖扬院长提出的:“构筑起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是依法治国的需要,舆论宣传和监督,多作能增强这种忠诚与信仰的宣传,绝对不可以摧毁这种忠诚与信仰。对于司法工作的报道,要特别注意维护司法的权威,维护法律的权威,追求客观、准确、公正”。(二)传媒监督应遵循的法律原则1、维护法律权威原则。这是传媒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准则。记者应充分尊重审判活动,确保司法独立。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不作评述性报道,不得充当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2、客观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司法实践的基础。传媒监督必须建立在新闻来源和新闻采写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在报道中绝不能有意炒作或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3、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是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即未经法院审判,对任何人都不能确定有罪。因此,新闻媒体在法院作出判决前严禁作出有罪或无罪的表述。4、与程序共进原则。1985年,中央政法委曾发出通知要求传媒机构“不超越司法程序予以报道,更不能利用新闻媒介制造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的舆论”。《中华新闻职业道德》中也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这些能避免“媒 体审判”的规定,应严格执行。(三)建立健全传媒监督制度传媒在监督审判工作时除应遵循以上一些原则,还应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其监督行为和方式。1、明确采访范围。明确范围是平衡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发生冲突的有效方式。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法官一般不接受采访,以保持中立。与此相适应,也应通过立法或其他方式明确传媒监督司法的范围。2、限定监督方式。传媒在行使监督权时,对可能造成司法公正负面影响的监督方式,应限制使用。如贬损法官的言论,乱下结论的报道等。3、加强传媒监督的专业化建设。司法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从事司法报道和监督的记者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熟悉司法运作过程,同时编审机构应聘请法律专家对司法报道把好政策法律关。4、建立不当监督处罚制度。传媒可以监督司法活动,然而,当前在我国却缺乏对传媒不当监督的有效处罚机制。因此,为了防止新闻监督被滥用,必须对新闻监督规范化、法制化。由于媒体报道失误而损害司法公正的,轻者令其承担民事责任,如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重者则承担刑事责任,如诽谤罪或增设藐视法庭罪等。同时新闻行政主管机关还可对其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6

1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尽管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使用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具,有的甚至一节课也难得使用一次,只是一味地按着鼠标,播着画面,学生如果不及时做笔记,一节课之后便忘得差不多了。而传统的教学讲求板书,根据课堂进行的情况,把本堂课中的精华书写于黑板之上,使得学生一目了然,对本堂课的重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多媒体教学预先制作了课件,上课后只能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不能针对课堂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适时的修正或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因而显得不够灵活,既限制了自己的教学发挥,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还是有必要穿插传统的教学方式。

2 追求华丽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追求新颖,这本无可厚非,是应该提倡的,但如果过分关注课件的声光影的漂亮悦耳,每点击一次鼠标便会产生可爱的动画、悦耳的声音,而这些动画声音只是起装饰作用而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往往就会使学生沉迷其中,引发学生的其他联想,而对教师的教学关注甚少,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因此,教师在课件设置上不能过多地使用声音和动画,只需在某个需要引起学生注意或强调的问题环节,适当采用一定的声音和动画就行了,只要能够激发学生思维,重振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行了。

3 教学与答案展示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信息量大,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书写,大大减轻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书写劳动。于是乎,部分教师就把多媒体作为答案展示器,把一些问题的答案完全展示出来,或让学生读,或让学生照抄。而新课程的要求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勤学多思,不提倡统一答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能力。如果上课又要让学生思考,又要让学生明确一个统一答案,这无疑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无疑是变相的“填鸭式”或“满堂灌”教学,这样何谈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多媒体课变为答案展示课,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同寻求大家认同的答案,这样方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4 知识量大与学生接受能力的误区

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课具有知识量大的优势,因此部分教师在上多媒体课之前,准备了大量的图文资料,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一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堂课仅有45分钟,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于是在上课时,教师便忙于滚动鼠标,图文信息迅速在学生眼前展示。可是初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限,思维往往跟不上,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一晃而过,可能是一时新鲜,过后能记得多少就难说了,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制作课件时知识量不能贪多,只求适当即可。

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响应党的号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认真处理好存在的几个误区,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7

此类问题由于传媒在当今世界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实而显得特别紧迫,尤其是,近10年来,国际传媒业发生了戏剧性的重新组合,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使它几乎成了现代企业活动的代表性举动,并且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势头。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是想知道:雄居全球市场顶峰的媒体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它们的经营特点是什么?基本的运作模式是什么?各自积累了怎样的成功经验?又曾经历过哪些失败的教训?目前的状况是什么?今后的前景又是什么?等等。如果再考虑到中国传媒的市场职能和企业职能正在凸现,各种限制和束缚正有待于冲破,新闻传播教育亟需迎头赶上等因素,寻找“他山之石”、以为我用的强烈愿望就完全具有必要性和适时性了。

《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满足了市场、读者、业界、学界、教育界在这方面的需求。它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年初推出,封底上赫然印有“中国第一套传媒MBA案例教程”的字样。它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把传媒经济、传媒管理引入新闻传播学,抑或是把新闻传播学、中国传媒研究推向经济学和管理学。

《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的选材和论述有特点。美国的媒体案例占了多数,人们常有耳闻、但对其内部运作又不尽熟知的美国大的媒体公司――诸如维亚康姆、时代华纳、纽约时报、迪斯尼、华盛顿邮报、有线新闻网、《读者文摘》、《福布斯》、NBC等―――在书中得到了分析。此外,英国两家,法国、澳大利亚和德国各选一家,分别是路透社、泰晤士报、维旺迪、新闻集团和贝塔斯曼,它们大都将基地设在了美国,全球传媒市场权力集中化和商业化,由此可见一斑。这十几家传媒集团把握着世界传媒业的命脉,是媒介产业兴衰的“晴雨表”,在经营范围上涵盖了当代媒体的各种类别,因此适合于作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而被首批引入国门的要求。

另一方面,书中的论述和分析远非以地域、国界和公司注册地为明确的限度,而是通过案例剖析的途径,将全球媒体新秩序的整体特征逐一展示出来。比如,虽然媒体产业仍以国家和地区为主,但跨国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得到加强,有着诸多成功经验的企业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无国籍的”跨国公司,所以像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那样的超级跨国媒体公司越来越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全球公司,而不单属于某一个国家――归属问题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构成趋向国际化的结果。再如,书中所选案例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特点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传媒跨行业融合的趋势,而且正是由于以个别案例为出发点,所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融合不是机械的模仿、盲目的跟风,而是包含着差异的融合,是出奇制胜的融合,是包括失败教训的融合,也是必须与企业历史、主业发展、经营方针和文化理念密切联系的融合。这对于我们理性地认识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并对我国传媒业产生极大影响的全球媒体购并浪潮,无疑有着非同一般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作用。

网络媒体未被专门列入书中案例分析的名下,按照作者的解释,这不是说这样的媒体不重要,而是出于稳定性、总结“定数”(也就是规律性)和集中精力的考虑。如同“后记”所言,“网络媒体是新兴媒体,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应该给予关注,研究。但是由于网络媒体连年混战,上下沉浮,没有定数,为避免分散力量,本书暂未选入。”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能够解释入选案例之所以大都是有着较长历史,经历过风风雨雨、至今仍然成功发展的媒体的原因,同时也使得分析这些案例的著作本身能够经得起相对长的时间的考验,并可以具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

网络媒体未得到单列的事实,不等于说它被完全有意忽略掉了。相反,全球大媒体各自“触网”的经历和过程,也是作者着重阐述的方面。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也有崎岖。传媒巨头对网络的态度或是深思熟虑,举重若轻,或是行动在先,总结、调整在后。所采取的对策无不与自身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也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意义和创新意义。不管网络经济如何上下沉浮,膨胀和收缩,它的发展趋势都将不可阻挡。就此而言,《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中关于全球媒体巨头与网络关系的分析,为以后网络媒体案例的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该书的编辑和写作初衷是为了改进中国传媒经济学、传媒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薄弱、相关书籍缺少的实际状况,因此,它从国际媒体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角度来谈论我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得论述和分析本身具有十分的贴近性,一下子与中国读者拉近了距离。有一些章节极具吸引力,如“维亚康姆在中国能坚持‘内容为王’吗?”、“打造中国迪斯尼”、“(时代华纳)暗渡陈仓进中国”、“NBC的中国功夫”、“(读者文摘)出师中国”、“(默多克)传媒帝国的中国视野”、“贝塔斯曼能否全面打开中国市场”,等等,它们开始集中地把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狼来了”、“兵临城下”等字眼和说法逐层具体化,使之有了内涵和根据,而不再只是警句、口号和危言了。这里表现出作者的一些独到看法和见解,其中不乏事实描述和过程介绍,更有冷静的比较、分析、解释和预测。

与经济管理学的同类书籍相比,此书的写法上有更多的传奇和个人传记色彩,这或许与国际传媒界及其巨头独特的发展史、发迹史有关,并因此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和普及性。作为中国第一本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的书籍,这样的可读性是必要的。和其他一般的案例教程一样,书后备有讨论题,它们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也可以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是一本开创性的书籍,策划者、运作者功不可没,扉页上有主编简介,但若是能够再有作者的简介,就更好了。看了这本书,读者、初学者或研究者想要对作者的兴趣、方向和相关的成果有更多的了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8

【关键词】机械制图 思维能力 多媒体 思维训练机械制图课是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难点是学生识图、绘图技能的培养。在复杂的立体转化为平面和平面转化为立体的空间认识、立体思维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存在难以适应的情况。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所致。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制图教学中,借助动态旋转,切割,放大等功能,使操作得心应手,教学形象生动,节约了教学时间。但是很多教师往往是用电子教案代替了一切,电子教案中文字图像什么都有,讲授知识点、画图等整个教学过程都可以在电子课件上展示给学生,殊不知这样教学教师省了不少事,学生也跟着省了不少事,这样课上下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甚少。制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投影的结果,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是怎么投影得来的,没有动手的过程,只是眼睛看了精彩,那只能是过眼云烟,看了就忘,进不了大脑。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所谓“适当性”,即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于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之处。切不可单一以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图形式、搞花架子,其效果不是画龙点睛,而是画蛇添足。

例如在讲授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者在分析组合体视图时,要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还可以让学生按三视图尺寸用橡皮泥、萝、土豆块等自制模型,师生共同分析组合部分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但对于相对复杂或模型未能表达清楚的组合部分,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难点,由相应的三维立体图引导学生的思维,甚至可以进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研究哪儿需要有线条,哪儿无线条?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必须“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以人为主,以机为辅,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在上完一次机械制图的多媒体讲课后,就及时地安排一节习题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通过实例的讲解,启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然后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练习,及时解答不同学生的疑问,将共同的疑点记录在案,在下一次课中重点分析与讲解。通过巡回检查,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因人施教,对掌握较好、完成作业较快的学生,增加一些有难度的习题,培养其知识深度学习。对一些掌握能力较弱的学生,重点放在掌握基本概念与内容上。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同时使用传统的板书方式,使其两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真正把握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使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

《机械制图》的课程特点是从点到面、从面到体、从局部到整体,它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从旧知联系到新知识、从个别推理出类别,那就要求学生具体很强的思维推理能力。如何得用多媒体手段来来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呢?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解组合体的尺寸标注时,用课件演示组合体形体分析法,然后用另一个动画演示组合体的尺寸标注全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学会了演绎推理的方法。

其次,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归纳推理法学习新的知识。如在棱柱的投影的教学中,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棱柱的各种形状,然后从直三棱柱的投影出发,最后总结出其它棱柱的投影的作图方法。这样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

第三,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齿轮投影的教学中,先用动画课件展示螺纹的投影,复习他的表达方法,然后再展示齿轮及它的投影,根据两者之间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齿根,牙底的联系),教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两者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思维方法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更多的时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是以知识的接受为目标,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这种模式压缩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尤其是今天的中职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本身就欠缺,如果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机械制图》这门功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是无法实现的。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例如在要相贯线的教学中,相贯线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看书本,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存在相贯线的零件,然后再讲解相贯的投影特点。这样画图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当图画好了,投影讲完了,时间也差不多下课,没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假如老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把这些内容做成动画,上课时就用动画展示这些存在相贯线的零件,再用课件展示相贯的投影形成,这样老师就不再把时间花在画图上,内容也由抽象变生动、具体,还给学生留有很充足的时间和学习材料去思考和交流。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引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从而达到“学活了、会学了”代替“讲清楚、听明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海雄.浅谈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3,(12).

[2]李祥伟.机械制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职业 技术教育.2006,(11).

[3]沈月英.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工学院

学报.2007,(8).

[4]陈依和.直观性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探索.

上一篇:联合运输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