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冲击范文

时间:2023-03-03 08:43:05

新媒体冲击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1篇

而更深的影响在于,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然引起生活方式的大大改变,且看在新媒体力量的冲击下,视频如何接招。

理解新媒体

新媒体之于旧媒体

初听“新媒体”概念,便很好奇何谓之“新旧”之分,“旧媒体”为传统媒体,即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等。这种“新”的定义一方面来自于技术革新,即信息传播的介质由电报、电话、电视等转变为计算机。另一方面来自于由于新的传播技术引起的传播方式、传播文化的改变,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让信息的传播由单向转变为双向互动,从根本上转变了传播方式,也让人们的信息接收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改变了什么?

视频影像受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巨大。最初人们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电视的出现,人们可以坐在家里欣赏电视节目。如果说电视节目像一扇窗口,能展现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只能去选择开哪扇窗,却不能表达观看者的感受。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则让互动成为可能,我们不仅能看窗外的景象,还能参与景象的制造,与之互动。

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普通人在媒体中的参与力量,当我们进入互联网世界,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每个普通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我们可随时随地以点对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事件和新闻的看法,而在传统媒体时代,一个事件、一则新闻、一个观点的发表,都是单向的,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来自媒体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媒体世界大大地不同了,充满了生机、活力和新鲜元素。

影像的革命 新媒体电影

而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更应该感谢新媒体环境。受制于传统电影复杂、庞大的制作发行方式,电影只能在电影院或电视上播放,投资传统电影必须承受巨大的风险,网络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平台,它拓展了电影的传播渠道,让拍电影变得更容易实现了。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电影相对于影院放映、录像带和影碟播放的传统电影而存在,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与网络平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影与网络视频短片之间的新生事物,比传统电影更具灵活性和草根性,但比网络视频短片更专业。

电影发展的下一站

相比传统电影,新媒体电影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与观众见面,被网友分享,不需要电影票,能做到足不出户。可以说,新媒体电影弥补了传统电影在时间、空间和互动方面的不足。

从生产环节上来说,新媒体电影为更多有志于电影、影像的人们提供了成就自己的机会,网络的低门槛,省去了电影发行的各种审批程序,新媒体电影让每一个有理想拍电影的人都能实现理想。虽然在影片的专业水准上,新媒体电影还与传统电影有距离,但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力量,只要拿起小小的DV,你就可以从网友晋升为导演,这是新媒体给视频带来的最大的机会,每个有梦的人都能接近梦想了。

互联网的强大传播能力正给视频的繁荣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初一提起“网络电影”,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拿起DV拍生活的“草根”作品,比如以恶搞闻名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及优酷、酷6等视频网站上层出不穷的原创影视作品。发展至今,有修成正果的趋势,我们看到周迅、张静初、黄立行等一线明星出演网络电影,优酷“11度青春电影行动”捧红了“老男孩”,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和思想撞击也许离传统电影的艺术性相差无几,影响力却更胜一筹。“新媒体电影”的形式更灵活,有利于年轻导演的发挥和才华展现,走出院线而在网络上推行自己的新作品,也成为很多导演的新选择。

内容更重要还是方式更重要?

同样的内容,或许会因为不同的传播介质而产生大不一样的传播效果。我们不难感受到,在传统媒体时期,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多是来自内容的竞争。但新媒体时期,随着博客、播客、微博的兴起,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媒体最有效的传播关键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独特和高质量的内容,或者具备多么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而在如何尽快学习和掌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

虽然拍客的视频作品从画质、剪辑上来说都不如专业媒体那样规范、精细,但是一条通过微博传播的来自新闻事件现场的手机视频显然比电视台的新闻能更快让人们知晓。

如果你爱电影,那么你一定也很感谢新媒体环境。运用电脑、手机、MP4播放器,只要有网络存在,你不用再去电影院才能观看影片,家里、地铁、野外,无处不能。新媒体电影的观众更为广泛,因为它有多种传播渠道,拥有更广泛的视频观看人群。

媒体变革之路

1850年前后的电报

1850年至1880年的电话

1900年前后的电磁波传输

1920年至1930年的无线电广播

1950年至1960年的电视

70年代、80年代,最初被称为新媒体的是有线电视、通信卫星、电视录像机、选择性接收设备,以及崭露头角的计算机中介传播等。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通过有线电视和付费电视来发行。

网络媒体:以PC、笔记本电脑为终端,通过互联网来传播发行。

手持终端:以手机、MP4播放器、PSP、iPad等时下流行的电子产品为终端,通过付费下载来发行。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而从2010年起,“三网融合”已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开展,这将令视频传播渠道得到大大的拓展,视频传播将更便捷、更广泛。

新媒体环境下视频传播的优势

快捷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地增强。

信息的传播逾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作品从制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一名致力于做无冕记者的拍客,可以在街头的新闻现场,掏出手机拍下事件过程,接下来,他甚至不需要赶回家将视频传到网上,新的手机发微博功能只需要轻轻按动按键,就实现了视频的,然后,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能连接网络,都可以成为消息的接受者。这样的速度,传统媒体怎能超越?

让交互性得到体现

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这好比观众看电视只能自由选择电视台,却不能让自己的意见在电视里得到反馈和体现。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看完了优酷的一条视频,你可以直接在网页上通过留言和评价表达你的观点,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

移动的传播

移动的传播与信息制造的“无处不能”是相对应的,新媒体传播亦能实现“无处不能”的信息接收。

观众欣赏视频的渠道变得越来越丰富,不一定非要去电影院排队买票,拥有了手机、电脑、iPad,随时可以观看视频,我们可以用手机拍摄、上传、下载视频,在公交车、电梯里,各种视频也冲击着我们的视觉。还有越来越红火的视频网站如优酷、酷6等,每天更新的各类视频让更加自由、方便的观影方式成为可能。

在地铁里、在公交上,随处可见有人用iPhone、iPad观看视频,感受到了视频传播受新媒体强烈冲击而产生的巨大市场潜力,苹果公司做出了一项决定,要求对于直接通过iPad和iPhone销售的所有订阅内容抽取30%的收入分成,内容提供商虽然很不高兴,却也别无他法。

拍客生存的土壤

互联网似乎让“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成为可能。

通过新浪宽频、优酷网、酷6网、56网等视频网站,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就可以在网络上拥有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领地”,自己的所见所闻,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拍客就是自己的“媒体”的管理者,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不需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你有出众的专业技术知识。

客概念的产生

用视频记录生活与表达思想的拍客诞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独特标签,拍客主要是指用手机、DV、相机捕捉社会生活中精彩镜头、并将作品上传至网络与大众分享的视频爱好群体。

也许有人还会记得几年前网络上流行过的“后舍男生”,他们用DV自拍下用夸张的表情模仿美国著名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后,“后舍男生”一举成名,成为网络红人。而后,不知不觉地,博客、播客、拍客等“客”现象出现在网络上。这是伴随着2006年因视频网站兴起而产生的群体,一批被打上“拍客”标签的人们,他们在生活中热爱拍摄并乐于分享,随着DV越来越普及,手机具备视频拍摄成为一种潮流,通过网络上传视频作品也更便捷,拍客的群体也越来越多,他们对社会的影像也越来越大,于是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职业。

微博的力量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叫“你敢吗?这就是微博的力量。”一位老师正要对女学生施以暴力,却发现讲台下的人们齐刷刷地举起手机打算记录下这一过程。虽然方式很调侃,但是却很形象地表达了微博的力量,在自媒体成风的时代,身边处处是眼睛,一不小心,你可能就成了拍客关注的对象,更有可能成为网络红人。

个人价值得到充分显现

新媒体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可能是让个人的力量在社会影响中得到凸显,新媒体让“导演梦”不再遥远,让每个公民都能成为“无冕记者”,由此产生的“自媒体”概念越来越被认同,甚至,通过新媒体还让普通人的命运得到改变。

新媒体时代成就个人梦想

“感谢互联网这一平台,让一切皆有可能。”《老男孩》主演之一的王太利说,“之前我们也拍过两部短片,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我们更了解互联网这一群人的想法,做出的东西能对他们的胃口,引起他们的共鸣。”

作为高资本高投入的传统电影,其复杂而庞大的制作发行方式,让很多有才华并怀揣电影梦的导演们望而却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把这道门槛降到了最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时代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节目制片人”,试想,只要有拍摄设备,不论是画质粗糙的手机,还是品质精良的广播级摄像机,自主发现拍摄题材,自主拍摄,自主剪辑,自主,整个流程就是节目的制作程序。

公民记者

优酷、酷6等视频网站的兴起,激发了平民百姓的创作热情,也引发了一场视频拍摄狂潮。而视频的便捷记录、即时与互联网的融合,赋予了“公民记者”巨大的影响和潜力。影像被迅速、便捷地传送到世界任何地方,公民记者的影响甚至冲击了主流媒体的地位。

维基百科对“民间记者”有如此定义 ,公民记者,即公众传媒以外的人,或曾经为公众传媒的记者 ,但已经脱离公众传媒,以独立身份对事件做出报道和评论的人。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网名都成为公民记者,甚至有人说:“在互联网上,任何拥有数码相机的人都拥有改变历史的能力。”

公民记者的出现,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平民百姓新闻传播与主流媒体关系的讨论。有人预言,“公民记者必将取代传统专业记者”,这种说法不免有些过激,因为公民记者还有想多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缺乏深度和专业性,缺乏持续性等。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全面兴起,公民记者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而公民记者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

自媒体鼓舞拍摄

步入新媒体时代,出现了一个新颖的词汇――“自媒体”,顾名思义,普通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人们分享与他们自身相关的生活,从而成为新闻的者,个人于是成为媒体。

自媒体最根本的特点是平民化,强调的是平民成为新闻者。以往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或“网络电视”(播客)。

自媒体的形式对个人的发挥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你可以手持DV拍一部纯纪实主义的纪录片,也可以参与到镜头中客串一把“主持人”,或者运用剪辑技术自己制作一部娱乐节目,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媒介改变生活

如果拍摄视频只是自己的爱好,它或许还不足以影响我们的生活太多。然而,当新媒体对媒体环境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之后,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大变化,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有的人因此改变了命运。

2011年伊始,芝麻拍客在北京老舍茶馆举办了一场有声有色的“芝麻拍客春晚”,这是一场聚集拍客力量和网络红人的盛会,晚会的创作团队全为职业拍客,他们用小小DV全程直播,而晚会的主角则是因为被拍客的DV发现而生活产生了巨大改变的人。“西单女孩”、“北影大妈”因为被拍客们发现而家喻户晓,无人照顾的老奶奶因为被拍客发现而得到了社会的救助,媒体正让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轨迹改变。

新媒体的未来

网络视频铺天盖地而来,对传统媒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量。新媒体的快捷性、交互性、灵活性不言而喻,民间力量也参与其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2006年中国第一个视频网站诞生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四年多时间,视频网站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却是惊人的。在日常的生活中,视频网站随处可见,它越来越凸显出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价值。

新媒体缺乏什么?

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毕竟传统媒体由来已久,在大多数人心中更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目前大部分权威信息的依然是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相比新媒体中零星的小群体力量和个人力量,传统媒体有庞大而又专业的系统,其专业性令新媒体望尘莫及。同时,新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也影响了它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人们在收取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甄选。在个性化的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也伴随着有悖于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的现象出现。

光明的前景

新媒体潮水般的气势,使得传统媒体遭遇了强烈的冲击,也是不言而喻的,新媒体的及时、海量、互动性让传统媒体常常感到被动,受到了牵制。在这种不可阻挡的发展中,借助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改变,不论是对于有志于借助新技术的力量让自己的视频作品得到更广泛传播的专业人士也好,还是对于想通过网络让自己的视频得到更多点击的业余人士也好,新媒体能让个人的力量越来越大地影响主流媒体。

不可否认,新媒体带来的公民记者、自媒体现象刮起了不小的浪潮,网民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观看者,也能参与到信息传播中,体验种种乐趣。

土豆网的宣言“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很好地表达了拍客的喜悦心情,而优酷的“世界都在看”更是把个人的力量推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你的作品有足够吸引力,便能吸引世界的眼光,这对手持小小DV的平民作者是极大的鼓舞。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2篇

在传播领域,因特网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作为第四媒体正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因特网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顺应形势,改革创新,扬长避短,努力拓展自己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局限性

网络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并造成广泛深刻的影响,是因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1.交互性。这是网络传播的最大优势。在网络中,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直接上网,而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信息的权控制在职业传播机构手中,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的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选择新闻,而网上传播则是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为受众主动获得个体化信息提供了条件,什么时候需要新闻即可什么时候收取,需要多少就可获得多少。

2.信息量巨大。网络属于全社会,只要用户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后,就可获得来自世界各新闻网站上的形形的新闻,它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全世界所有上网的传统媒介的新闻以及个人、团体、开发商的新闻信息,用户都可在鼠标点击之下获得,其“海量”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3.传播权利平等。传统媒体是由少数人来控制的,老百姓只能被动地接收,在新闻信息传播之前呈现一种极不平等的关系;在网上,传播媒介不再是信息的独家所有者,任何个人或组织只要能支付计算机的购置费用和上网费用,都可以通过各自渠道接受和新闻信息。

4.将传统新闻传媒整合为一。报纸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广播是声音,电视是声音和图像,而网络却将这些众多的单个传媒连接成一个既分散又集中的体系,网络能够提供全方位多感觉的信息。用户在获取信息时,如果看文字看累了,可以随手打开图像切换器,或切换成声音。

5.迅速快捷。报纸必须等印刷,电视需要拍摄与剪辑录像,而网络可以随事实发生随时上网。

当然,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网络媒体同样不例外。

其一,因特网的受众面较窄。资料表明: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互联网联接,网络媒体已经具有了全球性。但面对铺天盖地的英文、俄文、日文、德文、法文等网站,受众的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十分得心应手。另外,网迷群体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形成,因特网用户不见得天天上网。因此,受众面的窄小是因特网短期内难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其二,因特网成本较高。要想上网,必须备有电脑及与之相配的“鼠”、“猫”等硬件,前期总投资在万元以上。另外,上网时间的长短决定着付费的多少,和花几角钱读一份大容量的报纸相比,成本显然是高了一些。

其三,因特网信息污染较大。由于因特网是开放型的,信息缺少有效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因特网上的假信息、假新闻满天飞。

其四,大容量是因特网的双刃剑。一方面,因特网的大容量成为其一个重要的优势。但是对于网迷来说,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他全天24小时都陷在网上也不可能将所有网上信息浏览完。因特网好像一个茫茫大海,你在网上忙了一天,也未必网到你所需要的那条有价值的“鱼”。

其五,电台、电视台、报纸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这一功能,网络媒体自然无法具备。目前网络上的新闻来源仍然是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

二、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四媒体”的兴起酿就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网络传播,有人称是人类文明首次遇到的本质转换,给大众传播从媒介形式到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理念都带来了巨大变革。网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新世纪对人类文化、经济和生活影响最深广的新主流媒体。对于传统媒体与其竞争和融合的趋势,目前有多种评说。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网络迅速占据受众市场,将传统媒体最终驱逐出去,特别是像报纸这种单调线性传播的印刷媒体,很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的恐龙;另一种认为,四种媒体共存,传统媒体大力拓展网上生存空间,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第一种观点过分看重了网络传播的优势,这使人想起了电视初兴时,对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形成的冲击,电视以其有影有声、连续直观的优势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受众,于是有人断言,用不了多久,广播、报纸就会被电视取代。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广播、报纸不但没有在受众面前消失,反而和电视一道不断发展、进步、壮大。在传播领域,报纸和广播、电视可谓并驾齐驱,伯仲难分。反观今天网络媒体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又使一些人心旌为之动摇,感慨称赞网络媒体实时性、互动性、多功能和大容量之余,再次预言传统媒体的衰落。应该说,下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从传播史看,人类传播经历了5次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前4次属传统媒体革命,结果形成了报纸、广播、电视各领的局面,它们既竞争又最大限度地融合对方的某些特点,而终于获得不可替代的个性。历史地看,任何新出现的媒介形式往往都是对传统媒体的整合,具有包容性,同时它也无法一时从根本上取代传统媒体的位置,而且新媒体的发展也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2000年全年国内网络业为宣传自己,在传统媒体上投入了大约10亿元的广告费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地面电视领域都在加快实现数字化。数字化电视音质纯净,画面清晰,抗干扰,可移动接收,其频道数量和节目内容也成倍增加,观众可自由选看选听自己喜爱的节目。由此可见网络弱化了传统媒体的某些特点,但后者的许多优势都未尽然失去。当前,传统媒体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善落后的传播方式,缩小了同第四媒体的差距。比如,接收更稳定、音质更好的高保真广播;国外已研制出的带有一个小型液晶屏幕的便携式收音机,从屏幕上就可以看到体育比赛等实况传播的画面。因而传统媒体与第四媒体相互融合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全球最大的因特网服务商美国在线公司和最大媒介集团时代华纳公司合并正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联合不是弱肉强食的结果,而是新旧媒体为抢占传播制高点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双方共同的发展需要。因而,就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来看,他们优势互补,共生共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相互取代并将对手逐出竞争圈外。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并认为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三、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传统媒体虽然不可能被取代,但网络传媒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新的传媒时代,顺应形势,调整步伐,改革创新,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是每一家传统媒体都在思考的问题。

1.要变革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和陈旧的宣传模式几年前就有学者预测“即将到来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必将引发传播领域的一次新观念的革命。到那时,我们也许不得不重新考虑现有的新闻与传播理论。”网络时代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而且还促使了传媒理念的更新。比如,我们的教科书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网络时代,新闻是滚动式发展式的传播,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为越来越多的网上媒体所采用。“截稿时间”也因此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传统媒体应调整心态,从高高在上的信息者转向与受众完全平等的信息提供者,反思传统的宣传话语和模式,深刻认识这样一个关于传播效果的常识:100%的正面报道,宣传效果是零,90%的负面报道,宣传效果是10%。传统媒介应努力提高引导水平,利用新闻分析、新闻综述、言论等巧妙地引导受众。重视来自受众的反馈,利用网络做好受众调查,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根据受众的意见,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和重点,更好地为受众服务。相信随着舆论监督渐成强音和对八股话语的摒弃,传统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信誉度将进一步增加。

2.挖掘现有潜力,革新传播方式,增加自身在网络时代的吸引力大众传播在本世纪末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受众越来越细分化或者说“小众化”,各种政治倾向、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不同的受众形成了一个个小范围的群体,呼唤更加专门化的信息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报纸将继续扩版,广播电视也将继续增设频道,开设专业台,以丰富多彩的专业化节目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对抗因特网的个性化传播。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具有某一学科的专门素养,成为其报道领域的专家。同时传统媒体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特色,个性与特色是媒体的生命,任何没有个性与特点的媒体,都是很容易被取代的。正是有着互相难以替代的个性,报纸、广播、电视才在竞争中呈鼎立之势。现在受众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传媒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刻意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

3.开辟第二阵地,加快网站建设步伐既然不能抗拒它,那就要进入它。网上电台从1996年8月的32个国家,178个站点发展到2000年初已达到了100多个国家,1550多个站点。截止1999年6月15日,国内上网报纸的种数达273种,占1998年统计的全国报纸种数2053的13.2%。另外,还有一些通讯社、电视台也在网上“安了家”。从现状看,众多上网的媒体仅是原媒体的翻版,且更新的速度很慢。这主要是媒体网站普遍面临着资金困扰与网络人才的欠缺。由于现阶段网上新闻是免费获取的,广告收入也十分有限,一些媒体在看不到近期回报的情况下,不愿为网络版投资。这势必使这些媒体在瓜分网上受众市场中处于劣势。鉴于此,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网上开发的成功模式。比如美国电脑业巨头微软公司与NBC(全国广播公司)合作成立的MSNBC便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例子。合作2年后,广告额便从1996年的1.2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0亿美元。媒体与企业联合经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力量较弱的媒体也可以多家联合,共建一个大型的信息平台,以吸引更多的访客。随着资金困扰问题的解决人才欠缺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上网的传统媒体可以从外部大力引进网络人才,也可对已有的人员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

4.要注意研究网络媒体的受众特点,培养自己的忠实受众受众作为一个标准下的群体,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因此,传统媒体在竞争受众的时候,争到的是一个群体,失去的也将是一个群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定自己的受众定位至关重要。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于人们不了解所产生的习惯性隔膜而不愿意接受它,另外由于经济等原因,互联网实际上获得受众仍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容易。传统媒体正可利用这一间隙,牢固树立起受众本位意识,在报道内容上贴近受众,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各种新闻信息的需求。用一种稳定的风格对基本受众产生一种长久而持续的吸引力,以培养其依赖性需求。在稳定自己基本受众的同时,努力争取潜在受众。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3篇

报业下滑具有历史性和国际性特点

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报业广告额是243.01亿元,2002年、2003年报业广告增长幅度分别高达19.52%、28.93%;但到了2004年,报纸经营额仅为230.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12.3亿元。①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包括报纸和期刊在内的平面媒体广告在2005年年初开始出现了惊人的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其中尤以报纸的下滑最为惨重。虽然从2005年全年看,报业广告还是有所增长,但有研究者认为,与当年网络广告75.9%的增幅相比,报业广告的增长显然是明显放缓了。2006年,全国报业增长幅度在2005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根据慧聪国际资讯的统计资料,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同比增长5.97%,低于2005年的9.97%。这说明,报业的下滑是历史性的。

横向看,报业滑坡也是国际性的。报纸发行量方面,据全球报纸协会提供的数字:从1995年到2003年,报纸发行量在美国下降了5%,在欧洲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和2%。虽然2005年世界报业发行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可增长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南美洲;而报业先驱之地如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则持续下降。这些报业先驱之地也同样是网络发展的先行之地。

2006年,美国报业下滑依然,且有增速趋势。据报道,美国发行量调查局2006年10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报章销量过去半年下跌2.8%,全国十大报章之一的《洛杉矶时报》销量下跌8%,是大报中跌幅最多的,一向销量较稳定的《纽约时报》亦下跌3.5%。报道显示,在美国十大报章中,2006年只有《纽约邮报》和《纽约每日新闻》的发行量分别有5.1%和1.0%的增长,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②

新媒体冲击是报业困境的重要因素

近年造成我国报业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同质化竞争和盈利模式单一造成利润摊薄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新媒体兴起对报业受众、市场、广告的分割和冲击。

笔者认为,在这些因素当中,新媒体的冲击对报业的影响具有历史的内在性,也最为关键。

众所周知,读者是报纸生存的关键。新媒体对报纸的影响正是从对报纸读者的分流开始的,而且分去的主要是最具活力的35岁以下人群。

2006年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达到31.6%,其次是本科(24.7%)和大专(23.0%),硕士占2.3%,博士占0.6%。也就是说,网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了50.6%。网络受众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年轻化,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82.3%。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相对传统报纸具有明显优势。网络传播与更新的速度更快,时效性远远大于报纸;网络传播中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检索性满足了受众更大的信息需求;网络媒体是多媒体,更亲近人的多种感官;网络传播中交互性强,可以双向传播甚至多向传播。这些都对人们尤其是更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轻人群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网络媒体受众的年轻化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点,无疑增大了它与报纸争夺广告的竞争力。

从产业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打破了报业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报纸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分流,使报纸的价值链遭受侵蚀。网络媒体把报纸生产的新闻拿到自己的平台上传播,利用自身传播平台的优势来获取眼球和吸引广告,使报业的生产与传播链条被动拉长,利润重心悄然下移,报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身处网络传播链条最低端的分散内容提供商,失去了一定比例的渠道利润。虽然目前我国网络广告的总量还与报纸相去甚远,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比例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到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报告》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一种观点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一定对旧媒体造成冲击,例如广播和电视出现之后,报纸不但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发生衰退,还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因此“网络媒体冲击报纸”的说法也同样不会成立。笔者认为,网络对报纸的冲击不同于广播和电视对报纸的冲击,广播、电视与报纸的竞争关系不能类推到网络与报纸的竞争关系。

从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上来说,报纸传播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文字和图片,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声音,电视传播信息的载体主要是声像,二者之间属于差异化竞争,并存性大于替代性。而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具备报纸的文本阅读特性。虽然网络的传播方式可以是多媒体的,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网络还只是在文本阅读和平面表现方面技术手段成熟且较为强大,而音频和视频受制作成本和传输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所以目前网络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主要还是文字和图片,这与报纸的传播方式一样。也就是说,网络相对于报纸在阅读上具有同质的可替代性。这一点也是现阶段网络对报纸形成的冲击较大、对广电冲击较小的原因。

综上所述,近年报业所面临的困境具有历史性和国际性的特点,这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冲击密不可分。由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媒体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上具备一些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传统报纸还没有及时建立起与数字化技术充分适应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于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显得有些被动,面对突然而来的受众流失、发行和广告下滑有些不知所措。这是报业当前困境的内在因素。

报业变革趋势:推进以数字技术体系为基础的媒体融合

数字技术是一种新生的生产力。当一种新的生产力出现的时候,它将给旧的生产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冲击。这就是传统报业所面临问题的实质。不管导致报业困境的因素目前来说在多大程度上与数字环境相关,报业的变革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数字环境下进行。

实际上,报纸的数字化努力在网络媒体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例如报纸网络版的推行,利用电子接受终端发行电子报纸的尝试,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发行电子报纸等。但是这些措施都是在发行和销售的局部环节进行的数字化改造,而不是以数字技术体系为基础的从内容生产到产品再到管理体系的整体变革。报业数字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脱困,更深远的目的是未来的发展,不能仅仅在现有生产力的层面上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完善,而需要以新的生产力――数字技术为核心进行深层次的系统变革。变革的结果就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报业的内容生产和制作流程之中,并围绕其建立起与之适应的全新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营销体系,建立起与数字技术相适应的、具有媒体融合性质的新媒体。以开放性的姿态拥抱数字化、主动推进媒体融合的变革进程,抢占媒体融合的新高点,是传统报纸正确的选择。

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各种传播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之间的壁垒,使融合各种媒体功能的“大媒体”的出现成为可能。在这种形势下,报纸应当打破“报纸”的框框,树立起“大媒体”观念。报业本质上不是经营纸张的产业,而是从事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产业,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内容生产能力,而不是它的“报纸”的形式。“报纸”的概念来源于它的物理形态,是印刷技术的产物。当数字化技术来临,当报纸需要适应数字化环境进行深层次变革的时候,当内容生产能力引入数字化技术而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原有的“报纸”的表现形式也应该随之而进行改变。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方法,使得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生产的新闻不再是针对单一媒介形态,而是可能要针对多种媒介形态――国外称这样的新闻为“融合新闻”,它应该适应多种平台和形式。这就要求媒体在全方位的数字技术运用和面对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建立新的新闻制作和流程。这个全新的生产流程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事,而将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

与技术体系和生产流程的深层变革相适应,报业的人员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将发生改变。新的融合媒体至少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

基于传统媒体运行规律的原有的新闻传播管理体系也将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将发生深刻的转变。新的管理体制要改变目前条块分割管理的缺陷,打破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纵向垂直的壁垒,从而成为一个横向兼容、能够统领各种媒体运行特点的新体制。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媒体系统和外部系统的互动更加密切,因此新媒体的管理体系还应该能够适应跨行业的要求,协调各个相关行业的利益和责任,恰当调配各个相关行业的能量,有机地统筹到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在统一整合的平台上建造与新的技术体系、生产流程、人员组织相协调的大媒体产业结构。

注释:

①《2005年中国新闻年鉴》,第139页。

②《美国报业市场的变化》,载《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7年1月5日。

(作者单位:大河报)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冲击;应对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快速发展,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此推动下,近年来,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技术也飞速发展。新媒体以其传播形式及内容多元化、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对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形成了强烈冲击,因此,必须探索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才能使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新媒体的产生带来的积极作用

当今时代已进入数字时代,新媒体技术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产生使得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抓取更加深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动,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其中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

1.1 传播形式及内容多元化,拓宽了传播途径

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融合性,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包含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元素,并能把各部分融合于一体,还可以通过链接,实现信息的分享与拓展。

从传播形式上,新媒体更灵活、更多元。相较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不仅能以广播电视媒体的声音、视频等方式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报刊的声音、图画来实现信息传播,还能把各种传播形式融于一体,大大拓宽了信息的传播途径。

从传播内容上,新媒体更丰富、更实时。新媒体融合了声音、画面、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把信息内容变得更丰富、更直观。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传播和更新,大大保障了信息的实效性。

1.2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比如,一则新闻从发生到传播的过程,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需要制作、印刷等流程,而新媒体可以完全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尤其是一些移动互联设备,可以随时随地最新信息,并能快速更新补充。同时,由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受众很容易获取资讯,并能通过互动交流,了解掌握更全面、更实时的信息。

同时,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而新媒体可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并能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发散辐射。并且,新媒体的传播不受空间限制,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音频和视频的实时传播。一则信息在网络上以后,能瞬间传遍全世界,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在同一时间了解到同一事件。

由于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传播范围广泛,新媒体的传播效率是传统媒体难以超越的。

1.3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以其高效的传播效率,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娱乐方式等各个方面。借助于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生活资讯,了解国家动态及经济趋势,享受视听娱乐,了解其他国家的奇闻异事,借助新媒体还可以用来工作和学习。新媒体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受益于先进的数字技术,人们已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下被动的受众,而成为了新媒体时代里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和者。人们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通过传播信息,更新补充信息,可随时随地信息,并实现信息分享,互动交流。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人们的生活正变得更高效、更便捷。

2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一些传统行业带来了冲击。作为以传播信息为主要业务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尤其强烈。

2.1 对传播模式的冲击

在传统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为线性传播和一对多传播,传播者带有强烈的信息垄断者色彩,而受众是被动的,只能根据传播者的安排来接受信息。而新媒体不仅可以实现多对多传播,还能实现互动传播,这种开放性对广播电视造成了强烈冲击。

由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广播电视媒体在技术条件、节目制作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人们的期望。而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传播则开启了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传播时代,这对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

2.2 对经营模式的冲击

伴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的精细化、分众化优势日益明显,这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粗放式经营模式造成了冲击。

由于发展历史较长,传统媒体具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比如地域性的广播电视媒体,基本上在当地都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受众。然而,新媒体小而精的分众经营模式越来越赢得市场,与此相比,广播电视媒体则缺乏灵活性和专业度。如果不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及经营模式,广播电视媒体将遭到严重的打击。

3 广播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对广播电视媒体造成了强烈冲击,但只要广播电视媒体顺应潮流,借助新媒体,及时完善经营模式,调整发展方向,依然能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1 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信息内容竞争力

虽然广播电视媒体遭受了新媒体的冲击,但其内部依然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等资深媒体人,这些人才资源将是广播电视媒体重获新生的重要保障。因此,整合人才资源,提高从业者的新时代意识,将是一项重要工作。

同时,要重视分析信息源,创新传播方式。围绕信息源,分析内容与受众群体,采用更新颖的理念、更有效的表述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增强信息内容的竞争力。

3.2 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联合

以城市台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媒体具有较强的地域局限,不同媒体之间存在较厚重的壁垒,这使得广播电视媒体各自为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因此,打破地域壁垒,促进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

3.3 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在竞争中合作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迅猛,但广播电视媒体依然有其自身长处。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应主动向新媒体靠拢,借力使力,与新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形成“竞合关系”。

首先,要借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媒体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建设自身网站和移动应用平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实现信息的再传播。同时,在创新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要丰富、优化信息内容,提高信息的专业度、全面性。

其次,采取分众经营模式,精细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分众经营、精细发展成为传统媒体的改革方向。广播电视媒体要改变以往的运作方式,细化内容,分众经营,探索并创新分众服务模式,强化传播效果。采取分众服务,细化频道,采用付费方式经营,把排斥广告的观众分解出来,吸纳进新的频道,由此形成了新媒体。

此外,由于新媒体的信息内容过于碎片化,广播电视媒体可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以稳定、高质的内容为核心,不断创新传播介质,实现传播途径和内容的多元化,打造“全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1]王东熙.论新媒体之“新”:从传播模式角度谈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J].东南传播,2009(5).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冲击;电视媒体、报纸行业;应对策略

0 引言

目前我们处于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的时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有可能会走向消亡。为此,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做才能保证传统媒体的地位,在看到新媒体的优势和自身的不足时,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至关重要。

1 传统媒体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1.1 新媒体基于“互动”优势来抢夺电视受众

新媒体对电视业的冲击可以透过其对电视的内容、受众、媒体机构和行业就业几个方面的影响有所了解。新媒体在两个方面影响了电视的内容和受众,它使受众变得比以往更为主动。一方面,接收节目的平台多了,除了电视机以外,还有电脑和手机;另一方面,节目的选择也多了。新媒体通过创作和自己的节目而抢走了电视节目的部分受众。现在,除了看电视,人们还可以上视频网站,上社交网站,在线收听音乐,看网络电影电视。即便是在收看电视的时候,人们也没有像以前那么专心,因为大家知道新媒体会带来许多新的选择。

1.2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受众也变成传播者

新媒体还可以把普通的受众变为制作人,创办个人的节目并且向全球,在西方一些国家,不少人都设立了个人的网络电台、电视台,并定期地播放节目,这无疑是新媒体给电视行业造成的威胁。早在2007年,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就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说,互联网“将在五年内彻底变革传统电视产业”。他认为,在线视频正以它的灵活性越来越受观众喜爱,相反,节目时段固定、不时穿插广告的传统电视将被冷落。事实上,不论谷歌旗下的YouYuBe和苹果公司的iTunes视频网站,还是中国的土豆、优酷、56、酷6等视频网站,无一不是以其众多的视频文件和数以千万计的点击率体现新媒体的强势。现在有一种说法,我们正进入“公民新闻时代”,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媒体。

1.3 新媒体让节目随时随地可以享用

对比传统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可以看到,传统电视是在同一时间把同一节目传送到不同受众面前,而互联网则是在不同时间把不同节目传送到同一受众面前,一个被动接受,一个自主选择。比较而言,后者更符合追求个性的受众。传统电视的频道资源和黄金时段都十分有限,业界为了争夺观众,提高收视率,让广告利润最大化,通常会在被认为最好的时间段里播放选秀、访谈和连续剧等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而这将很难满足兴趣多元化的人们。而在新媒体的世界里,新闻、资讯、娱乐、话题、科教、教学、育婴等各种各样的视频节目均可在网站里得到充分展示,受众的个性需求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众所周知,使用互联网大多是和它一起成长的年轻人,他们在电脑屏幕上浏览新闻、收看视频,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媒体消费习惯,这批人又恰恰是深受广告商垂青的消费群体,他们的喜好将决定着广告商投放广告载体的选择。从当前情况看,传统电视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互联网对传统电视产业能否取而代之,一时不可能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引发了传统电视产业的革新,如何应对新媒体这一挑战成为所有电视传播和广告机构共同面对的课题。

2 电视业界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策略分析

传播学中的“媒介变形”理论,讲到媒介延伸的概念。媒介变形的理论认为,塑造未来的力量就是塑造过去的力量,新媒介不会自发和独立地产生,他们是在旧媒介的变形中逐步形成的,新媒体跟传统媒体是有很大关系的。媒介延伸,媒介变形,进而出现了一个媒介融合的理论,媒介融合是一个现象,新老媒体的融合、传播与商业的融合。从2005年开始,全球跨国传媒集团纷纷向新媒体主动转型,他们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传统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途径。

2.1 传统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

新媒体对电视行业带来外在和内在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到电视节目制作中,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改变了节目的特质;另一方面,新媒体直接与电视竞争,促使很多人使用新媒体而放弃了看电视。但是,电视业界也应看到积极的一面,一是新媒体对电视的内在影响改善提升了电视的特质,二是新媒体对电视的外在影响并不像我们担心的那么可怕。新媒体的运用明显有助于电视摆脱传统的制约。它既增添了新的内容,又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快捷方便地接收、参与、回应节目内容的多种方式,这意味着节目制作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谁是节目的受众,以及受众的品位和喜好。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节目在空中播出后通常无法挽回和保留,但播客却可以使节目在播出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被观看,就像时间迁移。当然,时间迁移并不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现象,在数码年代到来之前,受众是通过卡式录音带和录像带完成时间迁移和保留节目的,新媒体的出现只是使时间迁移变得更为方便。对节目制作人来说,时间迁移意味着能赢得更多的受众,不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即使部分受众是在播客上重温节目,对制作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反复收看节目,就意味着节目会被进一步吸收,节目会得到更好的欣赏。

2.2 报纸行业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

报纸媒体应与新媒体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在冲击与挑战面前,报纸行业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并且随着新型媒体的冲击,报纸行业的这种优势将会得到放大,会变得更为突显。传媒的基本价值链是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分发,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绝对优势主要表现在采集上,并且它的权威性、公信力、资源的垄断也是新型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替代的。但在信息资源的分发上报纸媒体就稍显逊色,其互动能力,传播速度,传播面积,娱乐功能,传播方式都是无法和新型媒体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媒体和新型媒体应走互相融合之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得到共同发展。在现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超互动已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享受,两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将会更大限度地放大双方的影响力。如:报纸媒介的公关活动制造能力和网络平台的展示能力相结合,在传媒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力,这样即节省了传统媒体制造的成本,又提升了新型媒体的影响力同时还达到了盈利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的冲击带给传统的纸质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或灭亡,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合改革的机遇。报纸媒体在市场变革中走下去的前提就是要正视新媒体的发展,广泛吸收新媒体的有点,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走新旧媒体共生共赢的道路。只有抓住这个新媒体出现的契机,报纸媒体就可以在信息时代走出一条能够自我发展的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显示其巨大的优势,对传统媒体的地位产生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能否与新媒体并存,取决于传统媒体的应对方法与策略。传统媒体如何保留自己的地位,需要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时做出应对,这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史佳.浅议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J].新闻传播,2012,06:103-104.

[2]龙雪飞.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社交平台等新兴媒体的挑战[J].新闻战线,2012,10:25-27.

[3]张彩华.报纸行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4:96.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6篇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从边缘走向主流,网民上网的第一目的也从获取信息转向寻求娱乐,网络媒体的娱乐化趋势已不可逆转。盘点近年来网络热点,“娱乐”是关键词。漫画形象兔斯基和张小盒被誉为最热门的娱乐“人物”;“偷拍中国女性”和“《越狱》粉丝模仿秀”成为2007年度网络行为秀;股民之歌《死了都不卖》和名人混音版《千里之外》是网络流行金曲;“偷拍中国年轻女性”、“越狱250” 、“北京地铁日本男追女”、“互动门事件”被称为2007年度网络四大秀场;“韩白论战”、“凤凰精英男”、“史上最牛钉子户”、“真假华南虎照片”、“大雪下的春运”等也是网民们竞相跟帖与关注的话题。这些网络热点无不在最大程度上制造了娱乐因子,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网络的泛娱乐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语言。“粉丝”不再是粉丝,“玉米”不再是玉米,汉语已演变成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汗语”。我们成了“偶们”,再见成了“88”,这样子成了“酱紫”,“博客”、“播客”、 “晒客”、“哄客”、“维客”、“威客”等一大堆网络词汇蜂拥而出。麦克卢汉曾天才地指出媒介即信息,而新媒体告诉我们,媒介是个人,媒介即娱乐。

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娱乐而言,也是一股强劲的冲击。当“超女”、“好男儿”、“我型我秀”等众多选秀节目在电视上如火如荼上演之际,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视频正悄然兴起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自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紧接着,改编剧、恶搞剧在网络上风靡开来,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你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我就有《一个座位引发的血案》;《铁道游击队》、《男艺伎回忆录》等作品在网上的点击率也一路飙升。更有甚者,《越狱》的粉丝团集真人秀实验、网络视频、博客于一体,誓将“越狱”秀进行到底,创造了2007年的网络 “越狱”神话。暂且不讨论这些言行在社会道德舆论方面的影响,它们悄然改变了人们下班后回到家就看电视的习惯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网络媒体的这股娱乐之风,不仅波及电视选秀节目,与央视春晚也拉开了PK大战。当人们还在感叹“年夜饭,没味儿,春晚啊,没劲儿”的时候,2007年新浪的首届播客春晚,虽不改头不换面,只是将电视观看的春晚搬上网络,换了换“马甲”,却引起了网友一片好评,累计2356万网友点击收看,创下互联网同一活动在线人数的新纪录。如果说2007年新浪播客春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2008新浪播客春晚则大有“百花怒放”之势。央视有个“非常6+1”,我就来个“非常1+6”, 即1台总晚会再加6台分晚会。除传统的戏曲、小品、相声、歌曲、舞蹈外,明星脸大PK、年度网络事件评选、过年新玩法等新型节目也火热登场。而且晚会总导演(田金双)、总主持人(元元)、演员阵容都是网民海选而出,真正实现了观众由“受”到“授”的转变,较前一年的播客春晚和央视春晚相比,从头到尾充满笑声,无疑是一道汇聚了明星和草根笑声的娱乐盛宴。

综观以上种种新媒体泛娱乐化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新媒体娱乐大有取代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娱乐之势?

首先,从传播环境上看,随着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渐消解了单一媒介的权威性,多元化、互动化的个性信息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传播环境从“我们”时代走向了“我”时代。

一方面,媒介的迅速膨胀使得一切没有个性的东西都被人们忽视;另一方面,受众个性化程度的迅速提升,也使得人们对一切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屑一顾。因此,民主化、个性化的传播环境成为新媒体获得生存理由的重要因素。

数字化时代的传播环境已不同于过去,人们对迎面而来的大量信息将有更大的选择权,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将逐步分化,点对点的沟通方式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借助网络的无碍空间,信息传播变得肆无忌惮,而这正好成就了渴望已久的民声。社会百态经由网络的力量变成了社会话题,民间的声音经由网络的传递变成了社会的主题。不同的呼声开始雀起,一个开放的时代就这样冲击着传统的精英主导的社会。真正的草根个性传播经由新媒体登上历史舞台。

其次,从传播特点上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从技术上说前者是数字的,后者是模拟的;从形态上说,前者是多媒体的,后者是单一媒体的;从传播方式上说,前者是双向互动的,后者是单向的。特别是所谓Web2.0的到来,网络与电视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竞争趋势,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放下电视遥控器,转身拿起了鼠标”。

在传统的电视传播观念中, 信息传播者不仅是控制信息的“看门人”,而且也是解释信息的“审判人”,而传播的受众则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电视节目和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信息传播一样,在受众选择上主要是追求一体化,以“所有”受众为假想受众,形成了像《综艺大观》、“春节联欢晚会”这样万众共享的娱乐节目。但随着社会的多元、多极、多层化,人与人,更准确地说是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理想、生活态度,甚至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都有着巨大差别,绝大多数电视节目都已经很难再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效果了。电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频道、栏目的增多却造成了收视率的相对降低。从受众层面上看,一开始就不缺乏娱乐的需求,缺的只是供给。媒介的丰富,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恰恰给受众的娱乐出口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随着受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受众对信息已经具备一定的选择、判断和思考能力,不愿意也不可能继续做一个简单的信息接受者,他们更愿意参与对信息的创造、选择、阐释以及对信息做出评价。因此,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强化了受众的这一行为,其结果是“报纸”演变成“在线新闻”,“广播”演变成“点播”,“电视”演变成“网络视频”。

20年前美国人尼尔 波兹曼出版了他的著名的《娱乐至死》一书,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娱乐”时代即将或已经来临,做出了自己的预见。而20年后,这本书在中国还是很流行,因为“快男”、“梦想中国”、春晚和全体TV的确是在推动着中国人全民娱乐的进程。而波兹曼先生没想到的是,娱乐仍在朝“至高至死”的方向发展,现代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又将娱乐推向了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征程。电视唯我独尊、高枕无忧的黄金时代无疑已过去。通过互联网观众能够通过鼠标控制电视,消灭频道,消灭播出日程表。AOL首席执行官乔纳森 米勒曾说过,“互联网视频将取代电视机”,这一天或许真的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到来。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深度报道 传统报业 新媒体 探索

一 、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新闻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新媒体的出现给广大受众带来 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它的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通畅性 ,使传统报纸只能望项背。

美国报业协会2005年5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10月至2005年 3月 ,美国报纸非周日版日发行量下降2.5% ,周日版发行量下降3.1%。作为美国最畅销的报纸 ,甘尼特公司下属《今日美国》截至2005年3月份的6个月发行量达了227万份 ,同比仅上升0.09 % 。其次是道琼斯公司的《华尔街日报》,同期发行量约为205万份,同比下降1% 。其它知名报纸的发行量也纷纷下滑 ,其中《洛杉矶时报》同比下降5.4% ,《华盛顿日报》下降3.7%。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2006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读者数据显示 :20 0 5 年报纸的日到达率降低为68.9% ,比2004年下降了0.2% 这不是简单的数据下降,而是新媒体争夺了报纸的部分眼球。2005年受众读报时间在减少 ,受众平均每天读报时间为4 0分钟 ,比2004年减少3分钟。而受众接触互联网时间为 4 8 分钟 ,第一次超过了报纸。2005年之后,传统报业一直未能重振雄风。

由此可见 ,新媒体早在2005年就已经对传统报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

二 、传统报业出路的几种探索

在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强力冲击下,无论是传媒界的学者还是在新闻一线工作的媒体人,无不开始思索传统媒体的新出路。

究竟如何实现“纸媒不消亡,新闻不死”?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可能让传统媒体重现蓬勃的生命力?

传媒界的专家与实战工作者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可能的路径:

1. 转变弱势,强化优势,再造报纸 “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强化报纸的传统优势 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以及深度报道。内容为王,一直是传统媒体奉行的天条。

对报纸来讲,内容始终是根本只有做好新闻,做出特色,做出优势,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内容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报纸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 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二是报纸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在国际报业舞台上真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都是公信力强、权威性高、以内容取胜的大报。因此,报业要把做好内容和增强社会公信力放在发展的首位,把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点,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报纸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最大优势是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以及深度报道,报纸在读者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是因为报纸所提供的信息是经过过滤的,而其中的把关人就是编辑记者、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来源于所提供内容的真实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权威性,这是网络媒体难以做到的。

2. 运用新技术,实施数字化报业战略,探索新旧媒体有效融合之路。

所有的事务都在变化当中,变才能够长久。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思变”时也可以考虑与新生事物相融合。

李长春在考察人民日报时就强调,要努力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微博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新旧媒体有效融合不失为一条长远的出路。

3. 开发潜力 ,细分受众市场

不同媒体针对的受众是不同的,不同的报纸针对的受众也是不同的,传统报纸要充分挖掘潜力,细分受众市场,开展增值服务。

以重庆报业市场中,《重庆晨报》的《渝商周刊》和《重庆时报》的《上游商业周刊》为例。两份周刊选择了以重庆企业家圈子的受众的细分市场,在新闻选题和版面策划上均以考虑企业家需求为前提。打开了一个关注企业家的新口线,开辟新的细分市场,更专注,也更有成效。通过“把关人”的门槛和记者独有的企业家资源,有效地规避了新媒体的冲击。

4. 增加新闻评论的数量,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

新闻评论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内涵,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说理,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写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和看法。新闻评论是传统报纸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一大亮点。新闻评论对信息的深度解读体现了报纸的文化实力和品位,也是报纸吸引受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新媒体在新闻时效性、表现方式多样性、交流互动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强劲优势,把新闻评论做精做深,将信息内容办出高品位,体现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报纸文化,这是传统报纸增强自身实力的又一个主要方面。

三 、传统报业深度报道优势案例

以震惊全国的周克华一案为例。8月14日上午,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已经在微博等新媒体上疯传。14日上午10:30接到关于15日的紧急任务,10:52正式决定制作号外,并临时抽调5名编辑人员。从采访到印刷、发行,整个系统人员在第一时间全部到位。

14日下午17点,重庆晨报关于周克华被击毙的《号外》开始上街免费发放。《号外》独家报道了“银行受伤保安讲述见义勇为过程”、“击毙周克华民警自述开枪经过”等细节,通过多名目击者的讲述,还原“8.10”枪击抢劫案现场。

网络虽然迅速,但消息多为零散细碎,甚至参杂虚假信息。在周克华这样的大案件中,《重庆晨报》的号外充分展示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魅力以及权威性。

在传播的发展历史中,纸媒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被公认为夕阳产业,纸媒的出路依旧牵动着无数媒体人的心。很多的案例都告诉我们,纸媒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纸媒依旧在传播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媒体未来的价值在哪里,也许只有几十年后我们回头,才能够清楚地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梁国标,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06.9

[2]袁静 余晓,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结构矛盾分析[J],新闻界,2007.1

[3]樊传果,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战略[J],传媒观察,2008.12

[4]黄幼文,新媒体冲击下地方报的专刊生存[J],传媒观察,2006.10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媒体 冲击 影响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21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92亿,手机新媒体在用户使用上逐渐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最大的上网终端。网络技术的诞生和日渐成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一个新时代的重要标志,网络的出现满足了受众越来越高的社会需求,因而出现了依托网络,不受时空、地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功能强大、速度快、简单、易操作的新媒体平台。从传统技术上来看,“新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电信网络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它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①

随着数字化手段的不断成熟,新媒体作为新兴的、能与传统媒体抗衡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优势不再明显,由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平台单一、各种信息传播体系相互独立、生产和传播各种信息的队伍单一、服务形式简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持续和强烈的冲击,不断地侵吞着传统媒体的固有市场份额,传统媒体面临着用户大量流失、发行量大幅下降、各类广告收益日渐缩水、市场不断萎缩等诸多困境。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愈演愈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形态,传统媒体纷纷制定了自己的互联网策略。新媒体在对传统主流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在夹缝中寻求改革之路

多种新的媒体形态的纷纷到来,着实让传统媒体吃不消。受到移动终端迅速发展的影响和强有力的冲击固然是传统媒体陷入困境的原因,但传统媒体自身质量的下滑与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自身的原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自我完善、不断探索、创新局面才是保持竞争力的根本。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介运行的逻辑,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既要成立传媒集团,调整、优化节目和内容,抓住受众和市场,也要在盈利渠道上多元化,不要过分的依靠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如纸媒涉水在线旅游,可以看作传统媒体多元化运作的一个典型。而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传统媒体经营趋向多元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另外,传统媒体内部之间(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融合与互动,也是关键所在。改革之后的传统媒体在人员素质、能力和内部结构上的优势更加明显。“激荡,变革,兼并,重组,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的热闹喧嚣,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这样扑朔迷离。”②

二、借力新媒体,走融合发展的道路

新媒体具有信息和更新的及时性、群言性、开放性;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选择性以及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的优势,是新媒体难以复制和克隆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所长。可见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融合发展,实际包括技术、盈利方式、传播模式等方面。如现在许多报纸媒体适时开通了博客、微博、微信,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良好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受众的及时反馈来准确把握受众需求方向,同时通过信息推送等方式为受众提供更直接、更方便的信息接收渠道。

新媒体将进一步促使传统媒体的采编方式变革、审核流程变革、内容变革等良性变革,新媒体延伸了传统媒体的生命力。如2009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人民网、新浪网两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责任使命,内容设计以传播人民日报社的观点和信息为主。③兼顾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服务类信息,并适时组织开展微访谈、微直播、微调查等活动,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心的热点事件。用新媒体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用传统媒体的责任强化新媒体的力量,新老媒体彼此之间实现共赢。

三、将优势放大,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媒体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受众提供周到的服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满足受众的需求就是占据市场和盈利的基本保障。

传统媒体拥有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品牌和各种资源优势,有非常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和严格的新闻操作流程,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等价值标准。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仍是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内容的主要、权威制造者和供应商,其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方面长期形成的强大社会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是新兴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对于时政新闻等严肃性新闻,传统媒体更是处于垄断地位。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固有的市场份额,但是新媒体在大多数时候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新闻快餐”,其在内容采集方面对传统媒体有相当高的依赖性。正如新浪CEO曹国伟说:“未来的媒体,普通大众通过微博报道事实,精英媒体则以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为主。”新兴媒体的信息源头分散化、去职业化,受众自然而然的会倾向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应该继续将自身优势放大,以求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刘为民,《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http://.

②童妮燕,《新媒体多形态混战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遇挑战》,《互联网周刊》,2010(3)

③信息动态.《青年记者》,2012(2)

(作者: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9篇

品牌为了更有效率地为产品做推广,即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相应回报,在电视广告这个环节,会选择一家相对更专业且专注的广告公司。这种广告公司从属于4A广告公司的一种,但是主要的业务领域局限在电视广告的购买上,所以更有话语权和咨询价值,我们也把它们称为电视广告购买公司。电视广告购买公司常年与各大电视台打交道,辗转迂回在品牌和电视台中间,为品牌和电视台之间的综合利益做出理性而全面的选择。

再让我们来看一下收视率和品牌广告投放之间的关系。

首先,品牌的电视广告投放以收视率为标准,为的是保证广告的投放效率,是一种必然。

其次,电视台为了追求更丰厚的广告收入,对收视率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对自身利润空间也有上不封顶的良好意愿,也是一种必然。

所以,在电视台和广告商中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以“收视率”为唯一衡量标尺和纽带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电视台有收视率,广告商才会将广告投放给电视台,广告商选择投放的标准,也只有收视数字。收视率越高,广告单位价格越高,电视台的利润越大,而广告商还会越青睐。这样的利益关系纽带中间,并没有合理规范甚至有约束效力的制度来监督和完善这种市场机制。

归根结底,这也就是收视污染最重要的原始动力。

一亩三分地,相煎何太急?

事实上,在电视台这么疯狂地追逐着收视率,视收视率为己任,并以你死我活的态势展开收视争夺战的时候,作为电视广告投放的甲方——4A公司,却貌似与这甚嚣尘上的收视硝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尽管有“收视是万恶之源”一说,尽管这万恶之源的最终目的就是广告商的惊鸿一瞥,但4A公司却依然以国际范儿的主要形象示人,以理性专业的眼光审视着电视圈里的收视黑幕。“真实或虚假,公平或垄断,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相对结论,收视率究竟是否属实,并不在我们的参考范围之内,我们要做的只是针对我们的广告客户,依据市场给出的各种数据和回馈来制订综合的广告投放计划。”某4A公司的部门总监在谈到对目前电视行业混乱不堪的收视数字时,显得很淡定,也很有礼。当然,4A公司与广告商断然是没有责任为收视混乱焦虑的,但看到甲方的从容,越发为电视台不见流血的牺牲和无间道似的收视战略扼腕。

其实对于广告公司来说,以电视媒体作为主要推广渠道的商品已经越来越少。除了直接面向大众的快销品,其余品牌的广告投放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理性,为了品牌建立和品牌形象而播出的广告,往往不会拥堵于收视最高峰和最热点的节目以及时段,而是主要流向节目品位较高,或者像央视这样的国家形象媒体。另外,即使是快销品的电视广告投放,也在近年来新媒体的冲击和瓜分下,逐渐不保其位。

网络媒体、户外平面、LED等等,在一线城市已经越来越受到品牌的重视和重用。而这些广告投放渠道的兴起,正是电视广告没落的开始。相比之下,电视广告价格昂贵,时长也处于劣势,而针对的消费群也一而再地缩水,媒体碎片化时代的电视广告出路,越来越成为电视台所纠结困扰的难题。

“电视节目的划分主要是从新闻类、剧和综艺节目类上来划分,而除了有些客户需要进行策略性购买之外,其他的购买还是主要以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数据为准,最后的收效也仍然以其为准。会有专门的监督监测部门来做这样的衡量。一般情况下,根据季节或者其他客观因素我们参考过往数据,实时微调,但不会有太大变动。”其实,每个品牌的广告投放策略和收效,都不可能是单一投放,而是以“mix”的形式混搭购买,会在多频道多时段分布多个点,而最后对于“电视广告究竟带来多少收效”这个问题,是汇总所有收视结果评估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品牌看到的结果,不是“某电视台某节目收视率高,我们产品广告做得物有所值,下次还投放”,而是这样的广告投放组合效力大不大。

电视台的广告投放额在被新媒体力量瓜分的情况下,自相残杀的情境更加惨不忍睹,然而这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吗?还是我们应该去研究下如何才能为品牌提供一个优化的、性价比高的广告投放组合形式更好呢?收视率固然重要,但是不择手段地收买收视率,是不是显得太过急功近利和没品?

收视争夺战,农村包围城市

不同于一线城市的媒体瓜分,在相对落后的三线城市以及城郊,电视广告的受众群却还在。这也是为什么收视污染及收视样本采集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的根本原因。网络上惊爆的收视样本污染案例形式之丰富,内容之直接,效果之高效令人咋舌,各大卫视为了抢夺收视,花样频出,话题制造一浪高过一浪,这最终的结果是电视台起到的媒介效应和所谓的舆论导向廉价而不堪。

由于一二线城市媒体碎片化程度高速度快,已不再是电视广告投放的主力覆盖城市,电视台遂将目光集中到了还仍以“电视”为主要信息来源的三线及以下城市。在全国的五万多个收视样本中,几乎百分之八十集中在这个区间内。以此为标准采集到的被污染样本,自然是相应品牌考核投放的重要指标。这就是品牌、广告公司及电视台之间形成的默契:以“农村包围城市”式的战略完攻广告客户的心口。而专门针对广告客户制定的收视率方针怎可能是全国范围内公正并属实的收视反映呢?

对于广告公司来说,收视率的采集和调查相对专业,耗时长,成本高,所以不可能投入过多精力,而索福瑞作为唯一一个数据出口,是唯一可参考标准。“只有策略性的广告投放,比如冠名、节目植入等,我们会辅以一些市场调查之外,其他基本不会。”垄断导致了收视数据出口单一,出口单一导致作弊的可操作和易操作,作弊则导致了整个收视环境的混乱和肮脏,最终反映到电视台,唯收视率的价值观已经彻底将其社会价值观导向的作用扭曲。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10篇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随之进行变革,寻求自己新形势下新的出路。

出路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

传统媒体在思考新媒体诸多新的理念与模式的过程中开始寻找能使双方共赢的对策与出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出路就是向新媒体进军。

2007年4月,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正式其新媒体战略。他们将分阶段全面进入包括网络电视、手机电视、SP等新媒体领域,搭建北京电视台新媒体运营平台,致力于成为一家拥有丰富品牌内容、多种新媒体平台的中国最具整合力的跨媒体运营商。

2007年8月30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通信的流媒体平台上正式开通。此次推出的CRI手机电视集成了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多语种信息资源,旨在为用户打造不同于传统电视节目形态和内容的崭新的手机电视服务。它以第五媒体诞生的独特形态――手机短信为核心竞争力,以时间轴为依据,设计了“早闻快报”、“12点短剧场”、“午夜影院”等频道,将媒体的概念与手机的特点深入结合。

这些高瞻远瞩的应对策略,使我们看到,新媒体在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开始积极利用新技术进行改进,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数字广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以便与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接轨。

所以,有不少专家认为,在中国媒体行业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将是最重要的趋势。新媒体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双方只有在内容与传播手段上优劣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才能形成共赢。

出路二:内容为王、创意优先

一方面新的媒体不断出现,一方面新旧媒体又在不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使得媒体的生产者急剧增加、产量无限增长。过去,媒体内容的生产存在着种种专业壁垒,到了今天,全民传播成为现实。另外,以前的传输渠道极其稀缺,现在唾手可得,文字的、音频的、视频的可以接近零成本的传输,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样方便快捷的传输又带来了另一个负面问题,那就是信息的泛滥――无效信息、垃圾信息的出现。

这又带来了传媒之间博弈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因为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受众的困扰不是缺乏信息,而是怎样找到适合他们需求的信息。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一种媒体传播形式的成败关键要看你是否能把最适当的内容提供给尽可能多的最需要这种内容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受众。

所以,新华社传媒研究专家陆小华在2008年第10期《中国广播》中提到: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理念应当发生的重要变化,就是要从经营媒体走向经营内容,要把内容作为经营的对象。

在这一关键点上,传统媒体千万不要丢了自己的根本:即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王”的媒体竞争时代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我们盲目地单去追求科技的进步,而忘了对内容与创意的追寻,那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由此可以看出,面对新媒体日趋猛烈的冲击,传统媒体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记内容为王,学会改变,学会提升我们的内容,发掘新的创意,在这个注重“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我们就不会丧失竞争力。

出路三:加强传媒公信力的建构

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取信于社会公众、保持自身良好形象、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新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和公信力。而新媒体在公信力的建构方面,可以说存在着先天的难以纠正的缺陷。

我们知道,传统媒体是编辑决定报道主题,记者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新闻,以一张报纸或一档节目的形式传播给受众。普通人因为身份、经济和技术的原因,很难进行大众传播。而新媒体则不同,依托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向他人传播信息。然而在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很难保证信息传播人的客观与公正,更难以保证其传播信息的真实有效。大量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的出现使其很难赢得受众的真正信赖。

传媒公信力的培育与建构,与我们每一个媒体从业者都息息相关。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态环境,面对公众多元化的信息消费方式,在这个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必须时时警醒自身存在的缺点,在工作中起码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我们在报道中要注重真实。真实报道的作用不仅在于守望社会,为政府与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而且也有助于迅速形成社会动员,增加凝聚力。因为真实不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

二是人文关怀。弘扬人文关怀精神既是当代社会赋予大众传媒这一公共事业的时代使命,又是增加传媒公信力的良性黏合剂。

在这样一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努力去应对挑战,寻找出路,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经受时代的考验,真正成为竞争中的强者,拥有自己的一份新天地!(注:这里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作者单位:河南电台信息广播)

上一篇:新媒体融合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