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范文

时间:2023-03-09 19:14:11

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传播模式;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95-02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在1985年5月由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首次提出的,当时指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其意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种主要大众传播媒体。

百度百科对新媒体是这样定义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媒体、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目前,世界上对新媒体的定义远远未统一,专家和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的传播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与传播显然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媒体都可以作为传播的中介或通道而存在,任何一种传播必须凭借媒体而发生,因而媒体传播和传播媒体尽管两者此意有所侧重,但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对新媒体的传播研究涉及两个不同的视角和基点:一是在媒体研究的框架内如何深化对传播的认识;二是在传播学的视角下如何确定新媒体的位置与作用。一般而言,这两个基点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新媒体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常见信息传递方式有广播、组播、点播、P2P等。新媒体传播与大众传播有着相似之处。因此,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可以在传统的传播模式里得到解释。比如通过对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修正得到的(如表1)拉斯韦尔5W模式:

在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中,信息的传播是单向一维的,传播者与接收者身份区别明显。新媒体也遵循基本的交流模式,但是相对于拉斯韦尔的模式,新媒体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多数新媒体中,尤其是数字交互的新媒体,比如手机媒体、微博等,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出者,两者之间的角色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为提高。

在对拉斯韦尔模式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可以把新媒体描述为四个环节,既由信息、接受者、传播者和媒体构成,如表2所示。

由表1可知,信息是媒体传播模式的起始,是影响接受者是否想传播传播者信息关键因素,是激发传播发生的主要前提。接受者处于第二各环节,是传播活动发生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完成信息接受和引发后继传播的双重任务。传播者为第三个环节,是信息的主动传播源。角色转变与融合是传播发生的关键。媒体在传播模式中贯穿始终,是信息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相对于信息环节而言的激发传播发生的客观前提。这就是新媒体基本的传播模式。

三、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与属性

对新媒体的传播模式的分析发现,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介入传媒领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这自己的传播属性和特征。

1.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第一,智能化传播。新媒体是软件化的元素的组合,它能按人的指令去操作,实现智能话传播。比如网站由图片、声音、文字、图像等元素构成,图片不能显示了,网页还是能够正常的被浏览。时下流行的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媒体都是智能传播的。由于数字编码和模块化允许自动化制作、操纵和访问,随着计算与编程技术的进展,数字新媒体传播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第二,数字化传播。新媒体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它只有格式的区分。如一个电视节目的画面、声音只能是由许多码率的传输流组成。数字化传播也是新媒体的一个传播优势,数字化了的媒体可以实现更加简洁多样的传播,这样观众可以通过筛选、复制、下载、储存、添加、转发、搜索、链接等程序指令把媒体元素打散,按照自己的需要组合,获取信息。

第三,主动化传播。在传统媒体中,用户只是被动的接受,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主动选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受众的主动权得到扩大,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受众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新媒体的传播属性也与传统媒体不同。

第一,交互性。新媒体的交互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传播内容方面,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另外,新媒体也打破了地域、国界等的限制。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所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第二,人本性。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者,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充分体现了人本性的特点。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信息、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存在着个人隐私泄露、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给管理带来困难,也对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第三,实时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到最小。

四、新媒体的受众分析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者受传者。①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争取受众,对新媒体来说,更是一个关乎生存的问题。受众是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受众是媒体信息的传播对象和接受者,是传受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级。以下将对新媒体的受众进行分析。

1.新媒体的受众需求

第一,娱乐需求。新媒体具备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客观条件。受众对媒体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期待,对数字新媒体更多地要求轻松、生动、简单。比如,手机媒体本身从接收方式来讲就具有娱乐性。调查数据也证实了人们对于新数字媒体的娱乐期待。艾瑞调查的结论是:3G应用后,手机用户最为期待的服务是娱乐服务,占38.4%。

第二,实用需求,猎奇需求将被实用需求所取代。人们最初接触新媒体是由于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并不会持续很久,而使用工具则不会被人们轻易的抛弃,相反,使用习惯的养成将使人们对新媒体更加依赖。CNNIC调查结果显示,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是网民经常使用的网路服务,三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66.3%、66.3%和64.2%。这三点网络服务满足的都是人们的实用性需求。

第三,便利需求和人际交往需求。人们总是不断求新求便,人们使用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方便,这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数据调查显示,受众通过对于新媒体进行互动交流有着巨大的需求。根据CNNIC的调查,网名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器包括论坛、BBS、微博和讨论组等。

2.新媒体受众的不断细化

受众的细化就是将受众这一数量众多、成员广泛的集合性群体根据不同的特征和爱好进行细分,细分后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便于大众媒体更有效的传播。细分受众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能够提供不同形式文化娱乐的媒体很多,受众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体。如何更好的了解受众,满足受众,就成为新媒体发展与生存的关键所在。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促进了话语权向平民、向大众、向社会的深刻转移,加速了分众化、对象化、个性化的传播趋势,且新媒体越来越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新媒体传播的研究有助于新媒体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

注 释:

①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刘连喜.新媒体论:CCTVcom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2〕贾乐蓉.新世纪大众传媒的发展―中俄学者的对话[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7〕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6).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危机传播 危机解决期 新媒体

一、 危机传播与新媒体

说到危机传播和新媒体,国内外学者对危机传播和新媒体两个概念一直都各有见解,至今也未曾有一个定论。当然我们并非要拘泥于固定的概念,其实所谓危机传播,就像某位学者所称,简而言之是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1]另一方面,新媒体则同样是一个还没有准确定义的概念。早期认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而后又有学者将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如MP3、手机等也称为新媒体。可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甚至与时俱进的概念。本文中的新媒体则是指与传统媒体相对的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平台以及手机媒体等。

二、 危机传播解决期同样重要

危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1986年斯蒂文・芬克提出的危机传播四段论模式,我们可以将危机传播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以及危机解决期。此四段论模式在总体上为我们描绘了较为完整的危机传播过程,使我们在分析研究危机传播时有了一个适宜的范围。以四段论模式为基础,结合我国经历的几次危机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新媒体在危机传播的四个阶段上都有其重要的作用。而本文则主要讨论新媒体在危机解决期的传播作用。

而我国政府部门和媒体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危机解决期危机传播的重要性。从汶川地震爆发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救援措施。而在危机传播方面,政府和媒体都及时地地震情况以及救援过程。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都参与到危机传播中,让国人得以最快时间内了解到灾区的情况以及政府的措施。此次政府和媒体在危机传播方面都有所建树,得到国人的肯定。但是当我们整理汶川地震相关报道后,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新闻报道内容都是地震发生后至搜救行动结束间的情况,在这个期间各平台都在滚动播报最新消息,也设立专门新闻版块来报道整个事件。可惜“整个事件”并没有多少关于救灾后重建以及再后续的受灾人员的情况。不过相较于其他危机事件解决期的信息传播情况来看,汶川地震事件的这点后期报道已经算比较多的了。笔者在新浪网、腾讯网以及搜狐网分别搜集了汶川地震事件以及2011年甬温线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事件的最后新闻时间及其内容。三大网站对两起突发危机事件都设立了专门的网页来报道。其中,汶川地震事件起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新浪网相关网页的最新新闻是2008年11月12日的汶川地震首个遗址公园12日开园,腾讯网的最新新闻是芭蕾女孩等三名震区截肢少年出院,时间为2009年02月19日01:23来自京华时报;搜狐网的最新新闻则是审计发现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存在六大问题,时间为2009年1月1日来源自新华网。所有新闻最晚止于2009年2月,此后汶川地震新闻淡出人们的视野,灾后重建等新闻总算有过一席之地。但我们知道事情并没有因为新闻不报而结束。反观2011年甬温线动车追尾交通事故的报道虽然三大网站也都做了专题新闻版面,但最新的新闻都只停留在事故报告的,之后的伤员情况、惩处情况都没有再提及。同样的,没有这一时期的新闻不代表没有事件发生,也不意味着受灾的人们已经无恙。从这两个危机事件解决期传播情况可见我国还没有重视危机解决期的传播问题,同时对于危机解决期面对的教育群众、恢复受灾群众心理等问题也不便直接采用救灾时期的通报式的传播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利用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来延续危机传播。

三、 新媒体不是只会“添乱”

在我国,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者们对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感知和印象都是难以控制的“双刃剑”且多是谣言的产生地。但若是我们一味地限制、控制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活动又似乎是一种暴殄天物。因为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博客以及手机新闻可以为危机传播更好地服务。

其优势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新媒体信息方式比较柔和且影响面广,代表媒体平台则是微博。微博有其独特的传播模式,简言之是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播信息且没有固定的传播主体。这种模式虽然使得信息来源不具备权威性,却也不会让信息接收者感受到某种强制性。在危机解决期,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灾后重建、事件处理结果、民众反映、自然灾害意外的人为失误与由此而产生的反思以及必要时的一些知识普及,这些信息需要人们主动接受以及理解,柔和一些的传播方式更能使人们接受。微博上一直有着号召人们为受灾人民祈福、捐款的信息,转发量往往很高,是人们表达意见和情感的平台,特别是救援结束后为受灾人们寻找失散亲人的微博更是受到了微博用户的关注。其二,新媒体具有传播互动性,使得普通民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前文已经提到过,我国在危机传播方面还属于单向传播,民众反映意见和提供信息的渠道很少,因此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手机媒体的互动性都可以改善这种单向信息传播的情况。其三,新媒体信息传播成本低且占用资源少,危机解决期的新闻较少,相关传播活动不活跃,这也和媒体自身资源有限相关。媒体大多都是需要盈利的机构,在不影响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有更新更受人瞩目的话题时,媒体自然要将资源用在可以带来更多商业利益的新闻上。而博客、微博、论坛乃至一些手机平台都几乎没有这种顾虑,在这些媒体上相关信息不需要多少成本,而这些媒体的多媒体特性又使其传播效果更好。

可见,新媒体可以在危机传播中有着不错的表现。在危机管理中,相关组织想要利用好新媒体要以相信群众的判断是非能力为前提,审时度势地制定好自己的原则和方法来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危机传播,不再是忌惮和控制,而是以引导为主。

注释:

[1]概念引自史安斌.危机传播和新闻.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方晶晶.5.12汶川地震中政府公共危机传播分析.电子科技大学.2009.

[2]刘慧芬.从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看网络时代的危机传播过程.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3)

[3]张杰.机遇与挑战――危机传播中的新媒体.郑州大学.2009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艺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88-01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有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的一种媒介体。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所具备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这种“全民DIY”式的信息与思想的传播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彻底颠覆,使新媒体内容传播模式呈现多根网状,原创性日益增强,从而构成了自身的一种传播艺术。

由于实现了个人成为传播主体的大众梦想,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所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广度、对各类问题所讨论的深度以及传播形式的多样性都是空前的,而且已经涉及和全面展现了人类现有的所有文化形态,并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的精确传播。这种个性化的范围完全可以缩小到单个个体,使得“个人化精准传受”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分众时代新媒体的代名词。

二、新媒体传播艺术的形态特征

新媒体它的传播方式是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的一种新艺术形态,其中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体。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新媒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样一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会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所以新媒体的传播艺术内涵,同样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促成了人类个体在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也会产生极大的改变。根据这样的传播特点,我们可以大致综合为三个方面。

(一)信息的接受者潜在熟练更庞大,身份多样、自由度较高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改变了民众阅读习惯,让人类真正走进信息交互世界的互联网。民众可以通过数字化模式广泛且深入参与过程的媒体艺术形式。

(二)新媒体的信息载体更丰富快捷

这其中表现为技术性更高,边界开放,存储容量大,读取方便。这主要表现为多媒体并置、多感官综合的一种体验。在计算机、云存储影音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让大众在虚拟场景中将视觉、声音、触感一并体验。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介带给民众的单一视觉体验。这种多感官的综合体验特点,是传统的传播艺术形态无法达到的。

(三)结构层次多元化、交叉互动性强

新媒体可以凭借有线或无线网络的云技术,将文、图、音、视频分割或合并进行通讯传播,因此具有层次多样、开放性高的特点。这就使得接受者,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后续传播者。这就好比民众共同参与的一个“游戏”,每个人之间都产生了互动,通过接受某一个所传播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会,然后继续的传播下去,从而转化为新的内容创作者。这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这种传播结构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国别和空间以及时间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传播艺术的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艺术的发展及意义

当前随着科技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首先搭建成了一个公共平台。这种平台如今基本形成的框架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人信息公开展示;第二是共享与分享;第三是为社交空间的搭建。这三个方面的构成使得新媒体传播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这写对于新媒体传播媒介机构具有新的促进意义。

(一)传播模式追求多元化

首先是“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这主要体现在节目制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管理理念方面。将来融合型的新媒体将会是自动化、移动化、高度人性化,高科技加传媒终端广告形式。追逐经济利益的根本动力下,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将成为未来传播市场的关键所在。其次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传媒专业日趋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反映了传播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更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发展。

(二)丰富了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的创作以及教育方式

如今在新媒体传播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面临越来越多的虚拟的媒介,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媒介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创作他的文学、音乐和影视作品。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及其价值观都表现出针对新媒体这种传播模式的兴趣。他们利用这一媒介找到自己所需的文学艺术作品接受以后,又继续去传播他们的作品以分享。

由此可见,新媒体给我们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是最根本的一个变化,这是质的提升,也是科学技术与媒体传播艺术的融合。

参考文献: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体;舆论管理

一、新媒体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

1.新媒体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亦称数字化媒体,指的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媒体等。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非常简单,即:“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此一脉相承地有“数字媒体”等说法,都是基于对新媒体使用技术的层面给予定义。

根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成果,新媒体至少要从如下方面进行解释:

一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是“技术数字化”和“传播互动化”。如诸多专家研究的那样,新媒体传播是非线性的,传播与接收既可同时同地,也可异时异地。

二是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针对当时的媒体状况而定,且要放在世界媒体环境中去考虑。

三是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形态。其中,手机媒体被认为是网络媒体在移动终端上的延伸。此外还有数字电视等,也是新媒体。

2.新媒体的特性

业界公认,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如上所述,数字化和互动化是新媒体的本质特性,其他特性还有: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低成本等。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创造了全新的传播类型,而且这一融合趋势无法避免。这一融合基于如下几点:数字技术提供了同意传输、交换和分配编码;光通信技术提供了低成本的传输条件;电脑和软件则为融合提供支持。

新媒体改变了之前的单向传播形式,改变了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传播的情况,使得普通民众在新媒体上享受到了真实有效的“发声权”。如果说,论坛上的发帖、转帖是普通民众典型的网络媒体传播行为,那么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则是更高级的个人传播行为。“Web2.0特别强调用户创造内容。网民不仅仅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者,同时也是舆论形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传统传播理论和新媒体

经典传播理论“把关人”在新媒体中表现的并不明显。比如,人与人之间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生的传播行为,基本不存在“把关人”。但如果深究,移动运营商在部分意义上依靠“关键字”可能会过滤掉一部分短信,但是这对海量的短信来说,显的微乎其微。

另一个经典传播理论“议程设置”,在一个多元化,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舆论场中,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但同样是经典传播理论“意见领袖”的作用似乎正在得到加强。如2005年在中国各地发生的反日游行,2007年厦门PX项目引发的风波,虽然我们找不到其中一个具体的意见领袖,但是不得不承认,整个舆论按照民众愿景向前行驶。改变了持续数百年的舆论引领民意的情况,而真正让民意成为“意见领袖”。

二、新媒体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问题

1.新媒体舆论场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提出,目前社会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网络媒体,也就是新媒体舆论场。

传统媒体舆论场中,谁控制了媒介,谁就能决定“saywhat”和“towhom”。但是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则完全不同。“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新媒体舆论场一方面是传统媒体舆论场的延伸,只是舆论载体发生了变化,在探讨原有舆论内容的同时,增加了许多“被把关”的新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舆论场由于传播的零门槛,而增加了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话语权表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展江指出,网络媒体可以很好地反映公众舆论,但如果这两个舆论场各说各话,就证明传统媒体起的作用出了问题。据调查显示,88%的社会大众支持和关注网络舆论监督。99%以上的大众认为在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首选网络曝光。

2.新媒体舆论场的问题

首先,新媒体或者说网络媒体时代,带来了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大量重复且良莠不齐。正是因为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几乎无成本地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不仅仅是传播者,更是信息提供者和创造者,且是全球性的信息制造者。

其次,海量的信息流给人们带来的是无所适从,无可辨别。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准确而迅速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成为难题。“绝对的信息传播自由也造成绝对的信息泛滥。”和传统舆论场因为强大的信息钳制造成信息选择无自由同样,网络舆论场中因为绝对自由的信息传播导致信息爆炸,造成有用信息的缺乏,也成就了一种信息选择不自由。

3.新媒体舆论场的两重性

一是真实与虚假并存。新媒体中,人们无法分辨提供信息的人的身份。这种匿名方式一方面为人们说真话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得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一方面也造成了虚假信息和侵权事件频发,而无法追责。

二是理性与非理性并存。新媒体中,“把关人”弱化导致舆论的主导并不由提供谈论场所的网站控制,而是由参与话题的网民决定。网站通过删除留言等方式引导舆论,既与互联网的开放精神想背,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上无法做到。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公现状,与焦躁无信仰的精神状态,则加大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风险。

三、对新媒体舆论传播进行有序管理

1.高层与社会共识

虽然新媒体传播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必须明确这并未由新媒体自身带来的。作为一种单纯的技术工具,新媒体本身并没有舆论倾向。而正是由于社会现实众缺乏反映民意的真实有效的话语渠道,或者说现有传统媒体和等渠道无法满足反映民意的需求,使得并不掌握任何媒体资源和行政资源的社会大众被迫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获得话语权。新媒体舆论中反映的不过是社会现实的投影,要想解决舆论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

令人鼓舞的是,新媒体传播舆论化和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共识和高层的重视和认可。

2008年6月,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时前往“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聊天并回答提问。他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2009年12月,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谁占领了新兴媒体阵地,谁的传播手段就更先进、传播能力就更强大。

2007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新华网成立10周年座谈会上阐述了新闻网站的重要作用。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宣传管理部门对网络媒体的看法。他说,重点新闻网站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宣传阵地,作为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重要力量,在这方面肩负着光荣使命,承担着重要责任。

前几天刚刚召开的2010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要求各级宣传管理部门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要适应时展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2.新媒体传播舆论管理的原则

新媒体传播舆论化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这就决定了对待新媒体绝不能采用“一关了之”的粗暴方法。

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客时明确表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这给我们有效引导和管理网络等新媒体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热点,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是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思想文化平台。特别是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帮助他们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发挥原有传统优势。

三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3.新媒体传播舆论管理的手段

可分为两种,“硬手段”和“软手段”。

所谓“硬手段”,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网;二是采用技术手段,屏蔽某些信息。“硬手段”主要针对的是新媒体舆论的原则问题和方向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是新生事物,而法律天然具有滞后性。

所谓“软手段”主要是通过加大宣传和教育,提升新媒体使用者和运营者素质,自觉去抵制虚假的、非理性的,乃至违法的信息。

总之,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抵消消极作用,是对新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无论是鸵鸟政策,还是放任政策;无论是制造舆论,还是绑架舆论,都背离了上述初衷,都不可取,也不会成功。

四、新媒体自身应该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1.新媒体的社会责任

法律责任是遵守法律和行业规章制度;道德责任是遵循利益关系人评判的可接受行为标准,还含有回报社会的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最大化利益关系人的财富和价值。

第一,新媒体追逐经济效益无可厚非,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逐利必须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合法获得。鉴于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新媒体必须对其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尽到责任,必须杜绝影响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杜绝色情、暴力和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良信息。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具有更强的政治特性。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体作为,被视作维护统治的宣传工具,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统治需要。

第三,社会效益第一原则是媒体功能自身所决定的。西方认为,媒体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

“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强手机媒体的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媒体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超出了自身的边界而向外部“溢出”。如果新媒体把本应由承担的责任向外转嫁的时候,就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将会引发上述一系列问题。如果新媒体健康发展,将会提高社会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的合法经济效益,即正的外部性。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显然也有利于推动包括新媒体自身在内的各方的发展。作为具有社会控制能力的新媒体,必须跳出传统的“独善其身”思维定势的束缚,而“兼济天下”回报社会。通过这种负责任地激励相容行为,可以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

3.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

一是要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大众传媒的联合。当前社会现实下,尽管新媒体越来与强大,但是其在社会公信力方面,如前言所述,仍比不过传统媒体。公众在进行信息来源选择和真伪辨认时,更加重视权威的传统大众传媒。因而要加强传统媒体的网络化进行,依托传统媒体强大的信息提供和筛选功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但要避免由于长期优势地位而造成的“居高临下”,脱离群众。新晨

二是新媒体切实加强信息来源的管理。在当前体制下,商业网站并不具有新闻采编权,其从业人员也并未接受过新闻出版总署的新闻采编培训,因而要杜绝非正规的新闻采编行为,在转载时也要进行认真核对,避免由于失误造成的虚假不实信息传播。

三是新媒体要建立公共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当前,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在临时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发生,如何保证新媒体舆论引导方向的正确和内容的准确,是一个新的难题。因此,新媒体必须建立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传播机制,“从信息的收集、对信息涉及事实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对社会或特定领域的人群以及接受公众反馈这四个关键点组成的一个环状结构,要使这个环状结构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并且使其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8.

[4]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

[5]肖兵艳,周象贤.简论网络舆论的监控.新闻爱好者,2009,7(下半月).

[6]何晋文.手机媒体与融合监管.东南传播,2009.1.

[7].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新华通讯社,2008.6.20.

[8]李长春.积极拓展互联网传播新领域,不断扩大主流媒体覆盖面和影响力.新华通讯社,2009.12.28.

[9]章辉美.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3).

[10]于建,程倩.论手机媒体的社会责任.中州学刊,2009,(3).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体研究;新媒体构成;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TP393.4;G206.2

一、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新本身就是相对于旧而言的,而对于涉及技术手段的媒介形态中的“新旧”概念绝不单单针对时间而论,其中还涉及技术的先进和落后,以及理念的先进与滞后。尤其是作为信息时展的重要标志的传媒界的新旧交互发展就更加密切且频繁了。“新媒体”: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并且是能够突破非线性单一方向运行的传统方式,实现交互相播的大众传播媒介。我们平常使用的手机、网络等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很难想象如果离开这些新媒体,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消费、社交已经很大程度的新媒体化了,也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媒体时代。

二、新媒体的形态与特征

1.新媒体的形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广义上讲,除了传统报纸、户外、广播、电视这四大媒体之外的所有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算作新媒体,这些新媒体的形态有以下几种:

网络新媒体:包括新浪网、网易网等门户网站、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虚拟社区、新浪博客或微博、新浪播客等博客、播客,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与网络广播以及网络电视等等。手机新媒体: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手机上网得到普及,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推广,以及手机聊天工具的创新,使得即时通信稳固地成为中国网民应用率最高的业务,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渠道。新型电视媒体:包括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如车载电视、飞机电视等、电梯内外电视等楼宇电视。这种新媒体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颠覆了受众与传播者的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早先所存在的位置固定或先在规定状态,变成了不断的互相共享与移动。户外新媒体:包括隧道媒体、路边新媒体、信息查询媒体及其他如越世代新媒体等等。中国户外新媒体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平台基础上众多产业的变革、转型和融合。

2.新媒体传播特征

从上述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即时性与互动性、个性化与社会化、多媒体与超链接、碎片化与共享性。

1.即时性:新媒体的即时性是新媒体的典型特征之一。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掌握者能够将该事件的相关咨询,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咨询在第一时向公众传播,这种实效性比起传统媒体要快了很多倍,使信息受众能够快速获得最新鲜的咨询。

2.个性化: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融为一体,爆炸式增长的讯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有时也会使人无所适从。面对这一局面,让不同需求的公众各取所需显得尤为重要。

3.多媒体与超链接: 多媒体是新媒体科学传播最突出的特点。科学传播工作者便可借助键盘命令输入、人机模拟声控交流、动态图形录入等几种方式对科学信息进行处理与交流,并尽最大可能增加科学信息的直观性、有效性与多样性。

4. 共享性: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新媒体找到任何想问的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了解某些领域最前沿的观点,甚至可以在一些论坛上探讨对各种最新知识的看法,新媒体使信息实现了共享。

三、新媒体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新媒体”具备如下特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以内容为王,新媒体革新了传统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信息获取与的途径可以高度集中化与个性化;传播手段多样化,跨媒介的信息交换更为简易;强调互动和个人体验,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也能成为信息者。国内外对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新媒体传播技术是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这种力量通过传播技术和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实现。新的传播技术能够改变社会形态,开创社会交往的新形式。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对互联网时代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的改变有着独特的见解。其次,探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各类影响。研究者试图利用传播学知识、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新研究范式和结论。传播学界有三种主流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范式(social science)、批判研究范式(critical theory)、诠释性研究范式(interpretive paradigm)。探讨新媒体的接入、采纳和食用鱼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考察新媒体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考察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就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罗杰.费德勒的《媒介形态认知:认识新媒体》、大卫.科塞儿的《赛博空间本体论》等。

移动新媒体、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媒介生态重构等新课题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新媒体造成时空的拓展、网络虚拟社会、社交范围的扩大和社交圈的集中、话语权的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的提升,深刻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考方式和交往模式。媒体研究先后从微观探新事物,以及新媒体的具体形态,转移到媒介融合、发展监管,然后又转移到移动媒体、新媒体的社会参与以及新媒体生存,具体的研究对象也不断更新,从博客、播客到微博、微信。

四、新媒体行业发展趋势

融合不是新媒体发展的唯一趋势,而是这个历史阶段最重要的一种趋势。付玉辉认为进一步的融合、创新、开放,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的创新、分享、和传播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在融合的平台上,更重要的是进行各种基于人性的信息需求的细分的创新。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我们面临的信息传播环境正在趋于立体和完善。碎片化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走分众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传播媒体和新媒体经一步融合,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将带来全民传播时代。新媒体社会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大众更多的利用网络新媒体来表达舆论,广告越来越投向新媒体。新媒体的在文化、经济、技术各领域都具有复杂性。与此同时,伴随着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移动新媒体在未来的传播格局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社交-本地化-移动”概念呈现“个人媒体中心”的演化。从研究角度看,对新媒体行业的定义、范围、特征、现状、趋势等都是可以进行重新解构和分析的角度。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也有利于新媒体在现有环境和管理体制的优势、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和优化新媒体发展的具体建议。努力提出促进新媒体行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付玉辉.2012年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3(1):28-35.

[2]陈力丹.2012年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走势分析[J].编辑之友,2013(2):30-33.

[3]韦路.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2013(4):93-103.

[4]刘先根,董娟娟.网络社群化的媒介特性与管理模式[J].新闻战线,2011(12):34-38.

[5](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A].张国梁.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李武,黄佩,李小静.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媒体国际研究进展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2):18-24.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6篇

1.1传统绘画艺术的含义及特征

传统绘画艺术是采用颜料、墨等创造材料,借助刀、笔等创造工具,在墙壁、纸、板及纺织物上,通过色彩、造型及构图等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的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形象[1]。根据技术、内容及形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众多种类的绘画作品。传统绘画艺术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创作活动,通过笔、纸及画布的特性,表现出一种肌理及韵味。此外,传统绘画艺术作品蕴含了艺术创造者的个人美学素养及社会思索,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寄托,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价值,随着时间变化,绘画艺术作品还能延伸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

1.2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新媒体的概念最先由美国传播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从媒介技术角度看,所谓的新媒体就是指借助信息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以电脑网络、电视终端及手机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途径。新媒体的出现,一是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路径,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二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更加多样,信息传播的数量增长迅速;三是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及反馈性更加及时快速;四是实现了各种媒介形式的跨界融合,诸如报纸就实现了纸媒与电子媒介的融合,将纸媒内容通过手机平台及网络平台,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五是信息更加经济,与传统媒介形式相比,新媒体可以不受尺寸及版面限制,达到信息传播的深层性、实时性,经济性更为显著。从绘画艺术及新媒体的特征可以看出,传统绘画艺术具有内在的传播诉求,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正好迎合了绘画艺术这一传播需求,两者能够实现有机统一。

2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分析

2.1绘画艺术网站、论坛及博客

绘画艺术网站可以为绘画作品展示、绘画作品赏析及绘画作品交易提供网络平台。伴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现阶段绘画艺术网站大有井喷趋势,出现了诸如中国绘画网、中国名人书画网、艺术中国、中国美术在线等诸多网站资源,为人们欣赏绘画艺术、领略绘画艺术风采、收藏绘画作品提供了信息交流传播新渠道。绘画艺艺术论坛,主要集中了具有共同审美情趣的个人及群体,也是传统绘画艺术交流传播的重要网络场所,此外,书画博客的出现能为绘画创造者提供信息渠道,能使艺术者与大众之间达成实时交流。而各种第三方的绘画艺术博客,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优酷土豆、酷6等,都成为了传播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介。

2.2绘画艺术数字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参照传统博物馆形态样式,将绘画作品加以数字转换后,予以储存展示的数字虚拟空间[2]。绘画艺术虚拟博物馆采用建模技术、数字拍摄技术及三维技术等多种技术形式,具有浏览自由、互动简易的特点,为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例如我国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家联展,就是采用信息技术,通过环境建模技术,将绘画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化转换,实现与实体博物馆相同的展览效果。参观人员可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观赏,借助鼠标,实现绘画艺术作品的实时放大,更换,还可参照文字说明,加深对相关作品的理解,极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作品的传播效率。

2.3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涵盖了节目采集、制作、传输、接收等多个过程,通过数字解码技术,能够实现图像和声音的传播,具有极强的传播效果[3]。数字电视具有信息传播质量好、受众广泛的特点,是绘画艺术及其他艺术形式(书法、摄影、戏剧等)的重要传播途径。传统绘画艺术与数字电视的结合,传播效果最好,针对性最强的方式就是书画频道的设立。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制作的书画频道,包含了书画咨询、专家讲座、书画欣赏、书画创作直播、书画记录片等众多栏目类型,形成了一个书画艺术信息的信息库,24小时不间断的播出,极大扩大了绘画艺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

3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绘画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绘画艺术具有的精神慰藉属性,在现代化社会新背景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载体,能够凭借自身自由、便捷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传播途径相融合,实现绘画艺术传播的多样化。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7篇

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也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事关我国的国家利益。做好此项工作,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维护互联网传播秩序的必要保障。对内是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显示我国政府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活动、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对外则是宣传我国为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正面展示中国版权保护工作,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更为客观公正的认识与评价。

央视网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享有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对本届奥运会进行新媒体转播的独家权益,使命光荣,同时责任重大。2007年12月18日,央视网获得北京奥运会新媒体转播权益之迹就郑重承诺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责任,制定了详细的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细则和操作措施。央视网专门成立了奥运版权保护中心,组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行动小组”,启用专业化团队利用行政、技术、法律、宣传等多种手段,全力为北京奥运的新媒体传播王作保驾护航,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奥运新媒体传播和版权保护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成效斐然

央视网奥运版权保护中心实施全天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置。自2008年5月30日至8月25日,共计发放告知函/律师函174份,涉及114家网站(包括手机平台)。截至8月24日晚,央视网向“反盗版工作组”一共投诉了60家互联网平台网站,6家手机电视网站,并对迅雷、世纪龙等公司提起法律诉讼,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制止盗播侵权行为。国家版权局、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对央视网在新媒体版权保护王作中所采取的措施给予了好评,对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

奥运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曾预测在中国大陆地区将会出现大规模的盗版侵权现象。奥运会开幕以来,国际奥委会监控结果显示,截至8月17日全球共监测到4066个盗播链接,有90%来自海外,在中国发生的侵权行为都得到了迅速、有效的制止,这与奥运会开幕式前的预测完全相反。8月15日起,国际奥委会针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监控结果连续了“零报告”,即没有发现大陆地区任何内容溢出等违规现象。国际奥委会对央视网新媒体版权保护工作表示满意,认为央视网在地域保护和内容加密领域完全履行了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同时,对央视网快速反馈并支持国际奥委会版权保护工作表示感谢。

多部门协作多手段并用

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借力行政渠道强化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工作。央视网积极配合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主管部门,采取有效的,包括行政方面的手段,共同维护奥运新媒体版权。依托四部委组建的“奥运侵权反盗版工作组”,通过《处理非法转播奥运赛事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制止盗播、侵权行为,针对盗播相对集中的源头网站平台给予重点打击。央视网还配合国家版权局、公安部和工信部等部门,从6月12日至10月15日在全国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推动有关部门整顿搜索引擎,使其在奥运期间的链接指向正版内容。

国务院新闻办向各省网宣办、网管办和中央新闻网站下发《关于保护奥运新媒体转播权的通知》,要求中央新闻网站、各地方新闻网站和各种新媒体平台要严格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

在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广电总局信息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监管中心和央视网承办的“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上,100多家新媒体机构签署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北京宣言》,表示要严格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

此外,央视网还加入了国际奥委会的“2008互联网监控项目”,使央视网掌握的监控结果,包括与广电总局、监控技术公司合作的监看项目内容能够快速反应到国际奥委会有关部门,并进行及时处理。

打造强大的反盗版同盟阵线――奥运新媒体传播联盟,组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行动小组”,实现大陆地区互联网版权保护的无缝对接,从根源上杜绝奥运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为了更好地传播北京2008年奥运会,打击奥运新媒体盗版违法违规现象,央视网在严格遵守国际奥委会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一方面遴选有版权保护能力和传播实力的机构进行商业性转授权配合传播,另一方面联合有一定的传播实力但需要版权保护技术支持的机构进行公益性转授权配合传播。

打击盗版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推动正版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作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的重要步骤和策略,央视网打造一个强大的反盗版同盟阵线――奥运新媒体传播联盟,其中商业性转授网站9家,公益性转授权配合传播网站174家。考虑到目前多数公益性传播网站在技术、设备、资金、带宽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满足国际奥委会对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的要求,因此央视网统一提供链接以及赛事精彩集锦视频、奥运新闻视频、图文资讯等内容的嵌套页面和嵌套播放器。

8月5日,央视网与得到奥运转播转授权的所有合作伙伴组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行动小组”,共同承诺严格履行奥运转播协议中有关版权保护的条款,按照《处理非法转播奥运赛事案件快速反应机制》行动,实现大陆地区互联网版权保护的无缝对接,从根源上杜绝奥运I版侵权行为的发生。8月12日,央视网对个e门户网站存在的地域保护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拟定《关于促请在协议范围内传播奥运赛事的紧急通知》,于当天发送给所有奥运转播转授权合作伙伴,《通知》中再次强调各合作伙伴要严格遵守IOC要求,尤其要加强对播客上传类平台地域封锁措施。国家版权局等主管部门对央视网及时发送《通知》的措施给予好评。国际奥委会也充分肯定央视网地域保护和内容加密工作。

对地域保护、数字版权保护(DRM)平台建设重点投入,运用技术手段确保奥运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央视网作为北京奥运会官方新媒体转播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版权保护措施将新媒体传播的地域范围严格限制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并且要保证自己的版权,保证不被别人滥用再传播。为此,央视网建成了IP地址信息库、数字版权管理平台(DRM)以及视频指纹识别保护技术平台。

北京奥运会期间,数字版权保护(DRM)技术在高并发、高压力情况下顺利实施成功,满足了国际奥委会对新媒体转播的版权保护技术要求,也 标志着央视网的版权保护技术能力已经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并在国内网站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地域保护方面,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在不同的播出平台上进行了三重保护,将地域保护的工作顺利完成。与此同时,使用了全球的视频监测平台进行地域溢出的监控,成功地对央视网及转授权商的地域保护效果进行了监测,为查找地域溢出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抽调专门力量,建设监控队伍和平台,对境内新媒体侵权盗版行为实施24小时全方位监控。在奥运版权的监控方面,央视网抽调专门力量,建设了自己的监控队伍,对我国境内的网站I版情况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看、取证,并与广电总局网络监管中心联合组建了奥运版权保护联合监控队伍,对未经授权非法转播、超越授权内容范围的转播等侵权盗版行为进行重点监控。从8月6日奥运赛事启动开始,双方都对奥运转播进行了全网监控、其他专业监控技术公司也参与了监看工作,共有245家网站进入监看名单。同期,央视网通过对境内手机平台的监看,及时发现了有地域溢出、超限转播奥运视频等违规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侵权现象。

此外,央视网还与北京市版权局建立联合监控平台与“全国打击网络侵权I版专项行动”挂钩,在奥运期间及时查处侵权盗播行为。

同时,央视网还监控到12家国外网站有地域外溢等违规现象,可以在中国收看到奥运赛事视频。央视网及时将相关的监看结果向国际奥委会进行了投诉。

注重使用宣传手段促进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工作的推广,重点报道各主管部门针对版权保护的新措施、新规定以及打击非法传播的专项行动,确保奥运版权保护的概念和措施深入人心。央视网加强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工作的宣传工作,配合政府各主管部门出台的有关奥运版权保护的通知、条例以及央视网发起的版权保护措施在央视、网络、手机、公交车载电视以及平面媒体等平台进行深入宣传。

对“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三部门《关于严禁通过互联网非法传播奥运赛事及相关活动的通知》新闻会等,央视网都专门制作了相关专题在网络、手机、公交车载电视平台进行推广,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奥运频道也进行了报道。

央视网还策划、制作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电视宣传片,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奥运版权保护意识,宣传正确的收看途径。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版权局等政府部门开展的打击侵权I版专项行动进行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手机和公交车载电视进行立体化报道。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维护合法权益,对互联网I播行为也起到了震慑作用。国际奥委会、中央电视台先后向央视网签发了《授权书》,央视网有权对未经授权擅自转播奥运会赛事的第三方采取包括签发告知函/警告函、提起行政投诉以及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讼等措施。

央视网与网络维权经验丰富的浩天信和与天闻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奥运版权的维权工作。截至8月24日晚,在奥运会赛事17天中,央视网共发放告知函/超限函共计53份,要求超限传播的公益网站和涉及违规转播奥运视频的网站及时停止侵权行为、移除相关视频。在整个奥运期间包括火炬传递过程中共发送了123份告知函和律师函。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8篇

>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表达形式,多媒体新闻一般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在网络上所具有的传播功能区别于用硬盘、光盘等形式储存与播放的电子信息产品;二是具有多种媒体形式有机“融合”的功能,区别于将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而成的“拼盘”新闻。这种“融合”包括新闻信息多种方式的统一采集、多媒体新闻信息的统一存储与组织、多媒体新闻信息表现形式的统一编辑与合成,多媒体新闻信息的统一传送和等;三是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区别于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传统媒体模式。

一个多媒体新闻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元素:

1. 新闻稿文字;

2. 新闻视频;

3. 高清晰图片;

4. 具备Web2.0功能;

5. 使用HTML格式新闻。

>特性

融合。根据新闻内容调动各种形式加以配合和互补,比如浏览新闻图片时配以画外音,观看视频新闻时跟进文字报道等来充分调动受众的五官,达到生动形象、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

从目前情况看,立体全方位的“融合”报道是多媒体新闻的趋势,主流网站的新闻专题在一个页面下融合所有的报道形式,包括文字专题、Flash展示、图片专题、BBS讨论组、RSS、Blog等。

在传统平面新闻报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字力求对新闻事件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诠释,图片则对此类新闻报道进行补充与说明。而在多媒体新闻中,文字与图片不再是从属关系,大量专题图片的搜集与报道,辅以按分钟频次更新的文字消息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中,以影像和声音为主,以字幕和图片为辅,如今具有先天优势的视频新闻成为多媒体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媒体新闻利用各个新闻报道元素,通过传统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的方式尽可能地把一个新闻事件的细节展示给受众。

此外,要达到多媒体新闻的迅速传播,Web2.0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有别于传统电视、印刷时代的新闻传播。

链接。多媒体新闻稿通过RSS、HTML以及Blog等形式融入了Web2.0的传播功能,能方便地为受众提供视频、图片、文字等链接。通过新闻背景、名词解释、相关报道等多种形式的链接,使新闻的表达方式实现多维结构,而不是封闭范式,这样更能接近于人类本性所具有的以跳动、发散、联想为特点的开放式思维模式和信息交流方式。

交互。通过人与媒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受众对新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选择和控制能力,提高信息表现形式与受众思想的契合度,实现新闻内容的检索、翻译、摘要、缩编等功能,是单方向、无反馈的传统传播模式的一个突破,有利于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收。多媒体新闻稿能为媒体与受众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图片等素材,而要实现这两点功能只需要点击多媒体新闻稿相应的内容。其实,多媒体新闻稿的外链与嵌入都很容易在页面上实现。

共享。采用基于XML的“新闻标识语言”标准的多媒体新闻可以被电脑、手机、PDA等多种不同传媒工具所接受和显示,以满足不同用户群的不同需要,并有助于提升传媒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新闻时效。多媒体新闻稿除了能通过HTML格式到网络平台外,还能通过流媒体传输方式到手机终端,有的还能拓展到户外大屏幕、液晶电视。

在多媒体新闻中,由于平台的不同,多媒体新闻的架构也不同,如果基于手机终端的多媒体新闻设计,图片与视频要重新编码与排版,否则会影响新闻的效果。如果是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新闻设计,则尽可能使用原新闻素材,最大限度地将信息呈现出来。

正是多媒体新闻具有的优越于传统新闻报道的新特点,决定了它将是新世纪新闻的主流传播模式,也将成为新闻媒体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多媒体新闻的编辑制作是在新一代多媒体新闻采编系统上进行的,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跨媒体的技术平台,实现文字、图片和音像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调阅、互动编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像按照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存入数据库;编辑根据新闻内容的主题和富有创意的策划,调用和整合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型的新闻素材,运用Flash和多媒体等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互动的多媒体编辑和新闻的艺术再创造,生产出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

一般来说,网页编辑人员的排版工作比较重要,而且各个功能都要突出,要强调新闻的利于传播与互动。针对不同网站,各个多媒体的倾向不同,有的倾向视频,有的倾向图片,这些都需要根据编辑所得到的素材来确定。

对比现在的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在娱乐新闻中,视频占主要部分,在社会新闻中,图片和文字占主要部分。而一个大的专题新闻,每一个要素都占据相应的版面。在多媒体新闻广为运用的今天,对于企业而言,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得到更多关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对于一个企业新闻事件,除了准备新闻稿文字之外,还应该准备新闻事件图片、企业高层图片、企业产品图片、企业新闻视频、企业宣传视频、媒体采访视频;企业Logo、企业网址等资料。

>载体

多媒体新闻在传输渠道方面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也无论是固定通信还是移动通信,都出现了高速化的发展趋势,还有目前正在发展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及已经开始研究开发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等,都能够提供高带宽的支持。目前的多媒体新闻主要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宽带能支持多媒体的海量信息。然而,随着3G手机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新闻也开始在手机等通讯终端出现,图片、视频能很好地得到支持,在3G时代,多媒体新闻的地位将会凸显出来。不过,3G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多媒体新闻也需要一个适应3G终端的过程。

另外,IT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相机、摄像机、手机、PDA等终端融为一体,加上高清技术的普及,视频、图像的来源将会越来越广泛,清晰度将越来越高,而这些都表明多媒体新闻将成为以后主要的新闻传播方式,企业向新媒体提供新闻素材时候,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flash,都要做到力求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多媒体新闻传播的制高点。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9篇

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广告联动有利于节目交流客户资源,提升广告收入,且节目自身的特点为其通过视频网站传播增加广告传播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由于视频网站与电视的受众不完全交叉,其特约播映广告在传统媒体平台上播放时传播给了电视受众,在网络平台上播放时又实现了向网络受众的传播,跨平台的合作交流了彼此的客户资源,扩大了它的广告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作为受众创造性双边市场,受众和广告主的利益往往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而节目中奖品与广告结合的节目设置使其无论通过广播电视传播还是视频网站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矛盾。作为一档益智问答类节目,丰厚的奖品是节目的一大亮点,而将奖品与广告结合无疑能引起观众对广告产品更大的关注。节目将部分环节融入产品元素,将产品与节目悬念巧妙结合,这样的软性植入不仅能使观众更乐于接受,而且使节目即使通过网络传播时也不会出现观众到广告部分就快进或是跳过的现象。这也提高了广告通过电视和网络视频传播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了广告的传播价值。

二、通过微博传播

《一站到底》在新浪、腾讯等多家门户网站均设有官方微博,其中新浪微博的影响力最大。截止到2013年3月30日,《一站到底》官方微博的粉丝数为520695个,江苏卫视官方微博粉丝数为3720015个,其官方授权游戏微博的粉丝也达到了177482个。这些官方微博通过或者转发一些关于节目的互动消息和节目视频,实现了节目与观众的有效互动;微博内容再通过数量巨大的粉丝的评论、转发,实现了观众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扩大了节目的宣传范围,进一步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其传播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降低营销成本以目前国内微博的运营方式来看,在微博上建立营销平台,效果不输传统媒体,而其成本却几乎为零。这使节目在保证营销效果的同时直接降低了营销成本。在传统的媒体营销中,广告通常是有偿的,无论是媒体产品广告、媒体形象广告,还是户外广告、楼宇广告等等,都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一站到底》以自媒体的身份在微博上建立营销平台,节目广告或公关活动广告。裂变式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其广告营销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些都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2.筛选潜在受众微博既可以帮助判别潜在受众的品牌忠诚度,又能通过精准营销提升潜在受众的关注度。一方面,将媒体的市场定位与微博相结合,可以通过受众的不同行为判别这些潜在受众的品牌忠诚度,帮助媒体较为迅速地进行市场定位微调。比如那些沉默不语的受众未必对节目有很高的关注度,而经常在微博上留言、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受众往往是忠诚于此节目的受众。对于受众忠诚度的判别和以此为基础的市场微调均有利于节目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媒体可以向潜在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营销,比如直返式广告。直返式广告是对传统广告传播方式的改良,它主要是通过策划一项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主题活动让受众参与,激发其兴趣,让消费者在参与的同时也接收了活动所要传递的信息,于无形中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例如,《一站到底》官方微博在2012年6月27日了面向全国的征题活动,这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征题工作,还吸引了更多对节目感兴趣的微博用户的关注,从而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3.增强互动感网络被认为是媒体与用户交流的最佳渠道,在媒体现在的营销体系中,媒体自办网站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但在用户交互层面,微博远远优于媒体自办网站,能为节目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广度。一方面,在传统媒体自办网站中,用户反馈通常是通过专门超链接进入,不会在首页上完整显示;但在微博上,只要进行答复,所有关注者都可以看到。这就提高了微博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在媒体自办网站中,用户是与企业进行对话,其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平等的;而在微博上,品牌人性化将大众传播化为人际传播,用户更像是与人对话,其交互关系更趋于平等化。4.兼顾广告主和受众营销在以往的媒体营销中,对广告主的营销和对受众的营销有着很明确的分界,但微博给节目提供了一个同时面对广告主和受众的平台。一方面,《一站到底》的官方微博通过信息的传递,向受众传播节目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在节目中,节目组根据当天节目内容,同步题目或答案的微博宣传节目的知识性和益智性,或是通过对选手表现的调侃,来表现节目追求人物个性真实表达的价值理念,都体现了节目要传达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另一方面,《一站到底》的官方微博给企业提供一个更加直观的平台,向企业展示自己的影响力,这也为节目争取更多广告增加了筹码。在节目中,企业可以根据微博粉丝数量、微博转载情况、粉丝互动频率等因素判断该节目的受众市场,从而判断是否应该投放广告。

三、通过官方授权游戏传播

新媒体传播范文第10篇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全球传播:新趋势?新媒体?新实践”。研讨会同时设有“全球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战略转型”、“区域和城市形象传播”、“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情新趋势”、“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中国核心政治话语传播”、“中国媒体本土化战略”等4个专题分论坛和2个圆桌会议。

本届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的262篇论文,这些论文覆盖党、政、军、以及业界、学界等多个系统,涵盖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政治等多个学科,涉及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国际传播与话语体系、新媒体传播、国际舆情与受众研究、对外传播新实践、国家形象、现代传播体系和媒体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12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把中国梦对外传播好、阐释好、解读好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名照在主旨演讲中强调,要深刻认识中国梦重要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切实把中国梦对外传播好、阐释好、解读好,增强中国梦在世界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蔡名照指出,中国梦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展示我开放从容自信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蔡名照强调,深刻阐释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就要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本质,讲清楚中国梦体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质朴梦想和美好愿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文化底蕴;围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个根本属性,讲清楚中国梦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围绕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实际,讲清楚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梦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围绕坚持和平发展这个重要方针,讲清楚中国梦与各国梦、世界梦相连相通,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蔡名照指出,深化中国梦的对外宣传,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外宣资源,充分发挥中国梦在外宣工作总体布局中的统领作用。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主动设置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外阐释和权威解读。要创新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讲述好普通人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要发挥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有效运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国梦。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最大程度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共享中国梦。

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创新传播理论研究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呈现出新的复杂变革,当今中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国际形势、中国自身发展和中国对外关系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向世界说明一个快速发展而又复杂多变的中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他强调,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对外传播的新要求,立足我国传播当前的实践和未来趋势,研究新实践、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问题。按照党的十精神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服务工作大局的传播理论体系,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引领实践变革的重要作用。

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分析了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认为可以用两个最核心的词来形容,一是无限化,二是社交化。他说,在角色上,互联网已经从新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部分。他还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媒体在全球传播的契机及不足,认为国际级的事件上开始出现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声音和内容,但中国互联网的产品从整体上来说创新不足。

探讨全球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前沿议题

“全球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战略转型”高峰论坛汇集了承担国际传播领域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的首席专家的核心研究成果,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主题,从多角度、多层面探讨了全球传播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应关注的前沿议题。

新华社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认为,全球传播时代有必要对“内外有别”原则进行重新审视,既要“内外有别”,更要“内外一体”,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将国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运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调发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文化的差异,来推行精准性的传播,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复旦大学教授孟建认为,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在中国崛起后对中国形象认知的不同态度和不同心理,我们除了要通过更为深刻、深入、科学的方法对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进行传播对象的研究外,还要迅速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格局,立即实施区别化、区域(国别)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以提高我国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学院院长吴飞分析了国际传播理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姜飞分析了当前中国国际传播形势及传播视角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副院长李本乾针对西方媒体涉华议程的现状,提出了对外传播战略的调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世杰认为,要特别倡导在国际上跨文化交流中弘扬中外共享的中华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对外传播的灵魂。国防部事务局副局长杨宇军从具体的实践操作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中国军队形象国际传播的效果。

此外,在“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情新趋势”专题论坛,从事国际舆情工作与研究的业界同行与高校专业人士等围绕当前国际舆情的新趋势、新特点和研究方法开展研讨,提出了解决与应对的思路与建议;在“区域和城市形象传播”分论坛上,各地外宣办负责人从实践层面介绍和分析了各地构建和传播自身形象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做法,高等院校从事形象定位与传播研究的专家学者则从理论层面围绕区域形象构建与传播展开了探讨;在“中国媒体本土化战略实践”圆桌会议上,来自中央和地方有代表性的对外媒体的资深从业者分享了各自在本土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案例。

贴近现实问题,体现真正价值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和著名媒体人曹景行连续参加过三届研讨会,他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肯定了研讨会的价值,指出了三届研讨会的变化和特点,对今后研讨会的举办提出了建议。尹韵公认为,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这个平台搭得非常好,它给各种观点和意见提供了发表机会,便于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另外,大家的踊跃发言说明,会议的气氛很好,学术氛围好,同时也是大家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谈到对今后研讨会的期待,他说:“希望会议提出的各种观点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更多地被决策部门采纳。这样会议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上一篇:新媒体艺术范文 下一篇: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