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3 17:38:42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篇1

关键词: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91-02

一、引言

现代会计分为两大体系,即包括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国库支付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五部分。其中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报账制会计管理模式和财政供给型管理方式,对国家拨付经费的收支、结余进行核算报告。这种管理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1998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变了事业单位过去靠国家拨付经费收支的局面,形成了由“收支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局面,并强调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入与使用效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很多方面正在趋同。随着经济越发展,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其他业务也将进一步趋同,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必将合一。

二、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行性

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两套准则制定机构的合一,由财政部会计司行使规范制定权。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具体是指两套会计准则在内容结构上合一,减少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等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差异,内容结构合一是两套会计准则体系合一的核心。其内容合一是否具有可行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信息使用者需求角度分析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组织,出资人都需要了解其所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管理层需要了解其自身的营运状况及经营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需要按照规范的会计准则生成会计信息得到反映。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主要资金提供者的身份不同,其服务领域目标也不同,但从信息需求者角度看,对其信息的质量要求是相同的,因此其会计规范也应一致。

(二)企、事业单位会计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是指事业单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其预算资金和经营收支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企业会计是指对单位自有资金和经营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都是其自有资金,核算和监督的会计职能相同,核算目的也相同。单是从定义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合并制定是可行的。建立对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都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概念框架,以指导企事业单位各项准则或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三)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具有相似的理论指导

从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将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理论概念和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结论。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涉及的内容可以看出,两者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计量原则和报表要素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会计规范的确认、计量、报告的方法也大致相似。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者权益同净资产、利润分配同结余分配等方面。但是对于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支出计量的结果,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具有相同的理论指导,在确认和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的原则,所以这些差异不会形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合一的障碍。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分析

不难看出,两套会计规范的许多方面在本质上有类似之处,这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合一提供了可能。下面分析一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一些特点: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联合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未到期的融资租固定资产等除外,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只根据收入的按一定比例计提提取修购基金,不提取折旧。基本原则规定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反映,但其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减少,因此以其历史成本为限,以收入为依据计提修购基金并不能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价值,无法揭示固定资产真实的现有价值。事业单位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结清最后一笔租金之前,把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负债和净资产反映,负债反映未付的租金,净资产中反映已经支付的租金,不符合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的规定。随着事业单位管理观念的转变,所有者和管理者都需要掌握事业单位资产及其运营情况,这在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处理仿照企业的处理方法进行核算和报告,与固定资产修理有关的会计处理,也仿效企业的处理方法。

2.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都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进行核算和列报。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在自制资产和成本费用方面,要把与未来支出相关的要素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经营方面的收入和其他收入,用这部分收入与支出配比没必要按财政要求的列报项目进行处理。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同企业的经营收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对此类业务应仿照企业的核算要求进行处理。

3.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有其独有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其具有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形式。现金流量表是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经营状况的重要报表。与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相比,事业单位大部分业务以现金收付为基础来确定收支,因而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相对简便,另外有企业编制方法作参考,也使其编制工作更为简单。

三、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处理的几点建议

1.借鉴和吸收国际上预算会计改革的经验和趋势,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修改,使其更趋科学和合理化。在美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州和地方政府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总署制定联邦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组织适用的会计准则及核算制度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初期制定的会计准则只适用于企业,近几年,美国也意识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合并的必要性,并要求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合法机构。此外,加拿大会计研究基金会规定的财务报表要素也同时适用于企业和非赢利组织。

2.事业单位需要采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和稳固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单位一样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谨慎,把风险损失缩小或者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列示为资产负债表中企业资产。为了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正确计算其当期损益,实行自负盈亏、进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也应该引入这一会计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3.支出核算和列报是事业单位区别于企业的一大特点,我国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中的收支项目存在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的问题,其要求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按国家规定进行核算和列报。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的自制资产和成本费用,都要与未来相联系的支出的各具体要素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不仅来自于财政拨款,还有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经营收入或其他收入,这部分资金支出没有必要按财政要求的项目进行列示和报告。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同企业的经营收支在某些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可以仿照企业的核算和报告要求进行处理。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将年度财务报告至少分为三部分内容:简介部分简单介绍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结构;财务会计部分包括审计报告、通用财务报表;统计图表部分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金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和必要的补充信息等。虽然企业与事业单位编制财务报告的要求不同,但现金流量表对事业单位的意义十分重大,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的报表编制方法进行报表编报和处理。

四、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必然要面临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问题,事业单位需要披露与企业相类似的财务信息,这就对事业单位提供财务信息的广度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在企业还是在事业单位,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必不可少的机制。这就需要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借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形式,设计事业单位的信息披露制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尝试向企业化管理的方向转变,企业和事业单位两套会计准则各自独立的局面已不再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及准则的合一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孙芳城,李孝林,张国康,孔庆林.比较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 孟凡利.行政及非盈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篇2

股份制改造,社会资本的加入要求财务核算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但作为公立医院,财务核算要以事业单位口径编制国家卫生计生委财务报表。综上所述,可从股份制改造角度,探讨公立医院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会计科目名称的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通过财务理论及实践经验进行创新。

一、现状研究

股份制改造前,账务处理采用用友U8软件,会计科目、财务报表、预算、决算严格按昆明市卫计委统一要求;改制后,华润医疗集团及昆明市卫计委作为两大股东,不仅需要编制事业单位口径的财务报表满足昆明市卫计委的要求;同时也要编制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满足华润医疗集团作为大股东的要求。在保持以事业单位口径的财务报表外,新增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两类会计制度同时遵守在国内尚无先例。

二、以出资协议签订时间引入企业会计准则

根据股东双方出资协议的签订时间,以事业单位口径的财务报表转化为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在会计核算、会计科目名称变化对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差异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将图书馆图书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但不计提折旧;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图书直接费用化,这一因素直接引起两准则下的净利润不一致。

(二)会计科目名称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净资产科目名称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净资产类存在“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待冲基金”三类科目,但企业会计准则中未出现,在以企业会计准则口径中需要给予转化。

按事业单位核算口径规定,年末收支结余为0,收支结余的60%进入“事业基金”,剩下40%进入“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专用基金-医疗风险基金”按医疗收入的3‰计提而来,用于医疗纠纷赔偿等相关支出。“待冲基金”是核算医院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购买药品、卫生材料等物资所形成的,留待计提资产折旧、摊销或领用发出库存物资时予以冲减的基金。

在以企业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中,需要作三项转化,一是将“事业基金”与“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归入未分配利润中;二是将“专用基金-医疗风险基金”映射到“专项储备”科目;三是根据待冲基金的定义与用途,建议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映射到“递延收益“科目,该科目的转化将引起资产负债相关指标发生变化。

2.损益科目名称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事业单位口径“其他收入-利息收入”,在企业会计口径中映射为“财务费用-利息收入”;

事业单位口径“管理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利息支出”,在企业会计口径中映射为“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事业单位口径“管理费用-广告宣传费”,在企业会计口径中映射为“销售费用”;

事业单位口径“其他收入-财产物资盘盈收入”,在企业会计口径中映射为“营业外收入-财产物资盘盈收入”;

事业单位口径“其他支出-捐赠支出\罚没支出\财产物资盘亏毁损损失”,在企业会计口径中映射为“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罚没支出\财产物资盘亏毁损损失”。

(三)转化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固定资产”-图书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负债总额”=事业单位口径下的“负债总额”+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待冲基金”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净资产总额”-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待冲基金”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未分配利润”=事业单位口径下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口径下的“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图书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费用”=事业单位口径下的“管理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利息支出”-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收入-利息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销售费用”=事业单位口径下的“管理费用-广告宣传费”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营业外收入-财务物资盘盈收入”=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收入-财产物资盘盈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罚没支出\财产物资盘亏毁损损失”=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支出-捐赠支出\罚没支出\财产物资盘亏毁损损失”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管理费用”=事业单位口径下的“管理费用”+图书-事业单位口径下“管理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利息支出”-事业单位口径下的“管理费用-广告宣传费”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其他业务收入”=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收入”-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收入-财产物资盘盈收入”-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收入-利息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其他业务成本”=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支出”-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支出-捐赠支出\罚没支出\财产物资盘亏毁损损失”

通过事业单位口径的会计科目转化为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科目,从而编制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财务报表。

三、在HRP系统中实现同一账套编制两准则的财务报表

考虑到改制后财务合并、财务预决算、财务报表分析均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从而选取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会计科目,按华润医疗集团会计核算分册的要求进行会计科目的设计,财务报表的编制。同时通过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科目与事业单位口径的财务报表的映射关系,实现以事业单位口径的财务报表满足昆明市卫计委的要求。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固定资产”+图书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负债总额”=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负债总额”-企业会

计准则下的“递延收益“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净资产总额”=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递延收益”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事业基金”= (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未分配利润”+图书)*60%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未分配利润”+图书)*40%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专用基金-医疗风险基金”=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递延收益”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其他业务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费用-利息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营业外收入-财产物资盘盈收入”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其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其他业务成本”+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罚没支出\财产物资盘亏毁损损失”

事业单位口径下的“管理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下的“管理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费用-利息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销售费用”-图书

通过会计科目的转化,在系统中通过提取可自动生成以事业单位口径的财务报表,这一实现对股份制改造的公立医院同时满足两大会计准则变为可能。

四、结语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篇3

【关键词】 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的全称是“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简称CF),它是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部分。

(1)概念框架的定义。1940年著名的美国会计学家W.A.Paton和A.C.Littleton在出版的会计经典著作《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提出:“把会计的基本理念组合起来,构建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建立起对公司会计准则的说明,这个会计理论的框架应当成为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

著名会计学者吴水澎教授认为CF是指“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会计基本概念所构成的内外协调一致的体系,目的就是为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指导。

其实,国内外关于CF定义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即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会计基本概念所构成的内外协调一致的体系,目的就是为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指导。

(2)概念框架的作用。关于CF的作用,FASB的观点最具代表性。FASB认为,CF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评估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②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为从未出现的会计问题提供会计确认和核算的参考依据;③帮助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④由于CF的优点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根据CF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心。

2 构建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CF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理论,旨在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而不是对现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归纳与描述。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事业单位CF来指导和规范《准则》的制定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具体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构建事业单位的CF是制定《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借口和依据。(2)构建事业单位CF是与国际会计趋同的需要。

3 关于准则的适用范围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一般是指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包括医院、高校、测绘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等,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则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将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的事业单位。

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新特点

新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创新之处,具有操作性与规范性。(1)新准则体系更具完善性。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准则体系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与制度相比新准则显著的改进就是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思路更加清晰,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严谨规范,其构成包括了总则、信息质量要求、资产等章节。(2)会计信息目标的多元化。新准则规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预算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新准则与修订前相比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明确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双重目的性,另一方面满足受托责任的要求。(3)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的使用者。事业单位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较为复杂与多元化,具有公共品特征。然而制度的信息提供者的行为较为模糊性,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会计信息。(4)新准则增强了可操作性。在新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较为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同一事业单位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和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不得随意变更。”

5 关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报表、附则共九章。《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异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则方面的不同。①适用范围不同。《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②准则体系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没有建立具体准则,具体核算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以明确。③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财务会计的逻辑起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④会计记账基础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在总则中进行明确,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核算一般原则中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一般原则主要包括: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而《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3)会计要素方面的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要素,两者之间即使要素名称相同,但在实质含义还是有较大的区别。(4)会计计量方面的不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会计计量在一般原则中第十九条规定了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6 结语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记账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等都出现了巨大变化,这是对我国原来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创新,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新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推动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为民.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行政资产和财务,2012(16).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篇4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投资准则)做了进一步修正,从准则规范的范围到具体核算内容均发生了变化。

一、关于准则规范范围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涉及的范围与投资准则相比明显较小,仅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且不包括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存在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有关核算问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范。投资准则规范了除外币投资的核算业务、证券经营业务、合并会计报表和企业合并以外的所有投资的核算问题,范围较广。

二、关于投资持有期间两种计价方法适用范围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五条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第六条规定,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由此可知,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在考虑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实际拥有的表决权的数额对其控制权及影响力的影响之外,还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的影响,确定的判断标准更加客观、全面。

而投资准则规定,投资在持有期间的计价应视企业在被投资企业所占的股份比例以及所能产生的影响程度而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或者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则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计价。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采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计价。

显然,对于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平时不再采用权益法,而是改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才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为了避免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利用权益法核算来操纵利润,使会计核算结果更为可靠。

三、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方式与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增加了企业合并、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取得方式,取消了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使投资的取得方式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上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既提高了资产价值的相关性,也保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一致。如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入账;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认。

此外,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还详细规定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确定方法:

(一)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为了防止企业操纵利润,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四、关于股权投资差额核算的比较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而投资准则及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中规定,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分别以下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由上述可知:在初始投资时,判断是否存在股权投资差额的计量基础及核算两个准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准则以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确定,且无论正差还是负差,均应单独在账面上反映,并将正差在一定期限内分期摊销。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以取得投资时投资企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定,并且仅在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下,其差额才单独反映,且无需进行摊销,直接在取得投资的当期确认为损益。

五、关于投资减值的比较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即:在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的减值损失为该项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即:当长期股权投资存在减值迹象时,应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说明股权投资发生减值,应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另外,第8号和第22号准则均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投资准则对所有的长期投资减值均采用统一的核算要求,规定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还规定,如果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投资准则仅从总体上规定了长期投资减值的处理要求,对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缺乏详细的指导,不便于实际操作,减值可以转回又为一些企业操纵各期利润提供了机会。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虽然根据投资持有期间不同的核算方法要求遵循不同的会计准则(第8号和第22号准则)对投资减值进行处理,但其核算实质是相同的,即:确认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将来投资的价值得以恢复,也不得转回。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企业通过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操纵损益,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外,第8号和第22号准则规定的减值处理更为详细,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操作性大大增强,方便企业实际运用。

六、关于会计披露的比较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投资准则核算的范围发生变化,要求披露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别,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披露的信息不包括有关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内容。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下列信息:(1)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清单,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2)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当期的主要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的合计金额;(3)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4)当期及累计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5)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负债。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下列与投资相关的事项:(1)当期发生的投资净损益,其中重大的投资净损益项目应单独披露;(2)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余额,其中长期股权投资中属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投资的部分,应单独披露;(3)当年提取的投资损失准备;(4)投资的计价方法;(5)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6)投资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7)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会计政策的重大差异;(8)投资变现及投资收益汇回的重大限制。

下面通过案例比较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异同。

[例]甲企业于2003年1月1日以350万元投资B公司普通股,占B公司普通股的30%,并对B公司有重大影响。投资时,B公司有表决权的所有者权益(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下为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2003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80万元,2004年2月5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60万元。同年B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12月31日甲企业预计该项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310万元。2005年企业的经营好转,甲企业预计该项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350万元,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关于该项业务的处理如下表: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文化;会计信息质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16

会计准则是对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标准化的具体要求与实现路径,伴随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提升,我国会计准则标准化进程逐步加速与推进,会计准则的逐步规范,使得我国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会计核算质量逐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我国在国际会计组织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日益增强,对我国会计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带动了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使得我国文化发展动力更足,实力更强。会计准则、文化和会计信息质量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1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进程

11企业会计准则发展进程

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间贸易发展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和央企于2007年开始正式应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2008年逐步推广至国内全部企业。近年来,国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逐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十二五”期间,国家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要求,进一步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11年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并全面施行,逐步细化企业会计准则标准化内容,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国际化发展方面建立了坚实的会计准则标准基础。

1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发展进程

我国事业单位种类及范畴均较为广泛,既包括政府机关的下设事业单位,又包括各级地方的街道办事处,还包括医疗卫生学校等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等。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中,我国先后制定了多项会计制度,分别规定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事项,在会计标准化管理方面相对松散。2012年,我国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化统一到会计准则上来。同时,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依据、制定部门等,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化进程大幅推进。

13政府会计准则发展进程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没有建立会计准则,加之政府部门主要依据财政预算进行管理,实行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相对简单,会计核算的基础规定较为薄弱。伴随我国政府逐步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部署和要求,加之预算法的修订与实施,国家着力实施政府会计改革,于2015年制定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会计核算,为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奠定了核算基础。同时,国家将政府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制订工作计划纳入“十三五”会计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核算管理标准化工作进程。

2我国文化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21物质文化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要求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具备可比性,经济发展促使物质文化发展,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接轨。二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经济运行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经济活动日新月异,会计作为反映与监督经济活动的基础工具,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以确认、记录、计量经济活动,反映真实数据。三是事业单位所涉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使得事业单位面临着市场化竞争,如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会计作为经济组织的基础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基础,为管理提升与竞争优势形成创造条件。

22精神文化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一是伴随我国企业规模扩张与国际化发展,企业集F大幅增加,企业对于自身文化的形成要求逐步提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诚信往往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这也要求会计准则逐步完善,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二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国家治理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特别是在财政资金的透明性方面要求较高,政治文化的发展亦要求政府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三是伴随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权责发生制、政府债务管理等事项均为会计准则发展提出了相应要求,要求会计准则能够准确反映政府实际情况,提高信息质量。

23国家文化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一是国家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国际组织理事会、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等机构各个层面事务,在组织中占有席位,并承担相应职务。二是国家参与到各类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之中,在国际会计准则修订完善中提出我国的意见。三是会计学术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全面提升,这些都是国家文化层面提升为会计准则发展的重要影响。

3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31会计准则发展滞后于经济活动变化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往往是现象出现了,却在会计准则中找不到依据,如互联网发展催生的新兴业态,又如政府会计对具体准则的迫切需要等。会计准则的标准化建设对新商业模式、新交易类型的预见性不强,快速响应机制不足,同时,在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引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国情影响,需要不断加强国家会计准则对经济活动的支撑服务作用。

32会计准则实施指导仍有薄弱环节

伴随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会计准则覆盖的行业和业务范畴均越来越广,会计准则解释纷纷下发,使得企业在会计准则的学习方面难度逐步加大。同时,会计准则往往以较为精简的语言表达较为复杂的会计处理内容,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有较强的领悟力,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出现偏离,使得会计核算不符合企业经济活动本质,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33会计准则实施缺乏评价完善机制

我国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负责制定与完善,但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往往依托于基层财政部门及行业专家的意见,没有建立完善的意见反馈渠道,缺乏对会计准则实施的评价监督机制。在现实操作中,我国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主要由会计老带新处理,会计处理中的问题没有较为完善的渠道上报国家,会计标准的制定完善与执行检查脱节,没有形成不断评价、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循环上升机制。

4持续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措施

41不断加强会计准则标准体系科学化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会计法等基础法律,落实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加强其他会计审计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各项会计审计标准体系的贯彻实施。

42不断加强会计管理转型升级化发展

会计准则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夯实会计基础工作,积极融合新技术、新手段,推动会计核算技术的优化升级;以建设管理会计体系为抓手,引导、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探索会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机制,进一步推动各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政策引导、经验交流,不断强化会计工作在信息利用、资本运营、价值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职能作用;鼓励和引导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领域,着力发展高端、增值服务,推动会计服务业转型升级。

43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

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发挥基层财政部门作用,组织财栈峒迫嗽苯行专业化培训,促进广大会计工作者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提高、执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继续加大会计领军人才、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培育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会计人才队伍,不断促进国家会计准则发展与国家文化发展。

44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理顺中央、地方、部门、行业组织(团体)在会计管理方面的权责关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以间接管理为主,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并用,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会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孙小芳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5(2).

[2]常继明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5).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篇6

一、长期股权投资在核算内容上的变化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出某种资产取得被投资企业股权且不准备随时出售的投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或为了影响、控制被投资企业以谋求长远利益。在新、旧会计准则中,均依据对被投资企业产生的影响程度,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4种类型。但这4种类型的具体核算内容有所差别,相应的核算方法也有所变化,其对比参见表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①、②、③类的核算内容是相同的,但第④类不同。在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第④类核算内容不包括: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权益性投资。因为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这类权益性投资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其他科目的核算内容。

二、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投资成本计量上的变化

(一)旧投资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在旧投资准则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分以下情形分别规定如下:

1.对以现金购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对以非货币易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应支付的补价(或减去应收取的补价,并加上应确认的收益),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3.对在债务重组中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应收债权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应支付的补价(或减去应收取的补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中均不包括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所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等费用,这些费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下,旧投资准则要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量以换出资产或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这是由于当时没有引入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缘故。

(二)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情形进行了更深入的划分,并针对不同情形分别规定了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方法,具体规定如下:

1.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在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如审计费、评估费、法律服务费等,应当计入“管理费用”科目,而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2.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对未来事项作出约定且购买日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也应将其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3.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等的手续费、佣金等与权益性证券发行直接相关的费用,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一般应从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通常应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应支付的补价(或减去应收取的补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确定或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时,应以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但是,若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计量,则应直接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应支付的补价(或减去应收取的补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5)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受让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

新会计准则在确定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时,先将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两类,再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初始投资成本计量方法及其会计处理方法。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考虑到我国国情所做出的明智选择。因为,我国很多企业合并常常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集团内两个或多个子公司之间,即关联方之间。在合并时常常采用类似股权联合或直接划拨的方式,合并对价不是合并方与被合并方讨价还价的结果,难以做到公允。对这类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为了防止关联方之间利用企业合并来操纵其资产价值与所有者权益,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量要求以合并中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这是由于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初始投资成本,能更好地体现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而又合理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长期股权投资在核算方法上的变化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与旧投资准则相比,成本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上(参见表1)。新会计准则增加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的要求,这主要是为了与2003年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相一致;同时将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排除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内容之外,不再适用成本法核算。

(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变化

在权益法适用范围上,新会计准则规定的适用范围缩小了,即权益法仅适用于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和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参见表1)。在权益法核算上,新会计准则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加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在协调性,取消了旧投资准则要求进行的股权投资差额核算,但又增加了下列几项调整内容:

1.要求取得投资时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这部分差额产生于被投资单位存在商誉或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但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其差额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这部分差额产生于投资时对方的让步。调整之后,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应大于等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2.要求在期末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或财务报表调整的基础上确定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企业不一致的,还应当按照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认投资损益。

3.要求投资企业对超额投资亏损加以充分确认。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超额亏损时,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次,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长期权益的账面价值;最后,若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投资企业仍承担额外义务的,应按预计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若按上述顺序处理后仍存在剩余的亏损分担额,将不予确认入账。被投资单位以后期间实现盈利时,投资企业首先扣除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再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处理,同时确认投资收益。

4.要求处置时结转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形成的资本公积。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置时还应将与所出售股权相对应的资本公积结转入当期损益。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上的变化

在旧投资准则中,只有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追加投资或其他原因,使投资企业从原来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转变成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相反,只有当投资企业减少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或其他原因,使投资企业从原来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转变成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而在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将存在着4种不同情形。它们分别是:

1.由于追加投资等原因,使投资企业从原来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转变为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2.由于追加投资等原因,使投资企业从原来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转变为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3.由于处置投资等原因,使投资企业从原来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转变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4.由于处置投资等原因,使投资企业从原来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转变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四、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变化的几点思考

(一)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

2003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中取消了在单独财务报表中允许采用权益法,而改为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权益法调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为此进行了重新规范。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能着重反映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这是真实的现金流入,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较为关心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的单独财务报表能够提供母公司自身的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同时,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权益法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全面反映母公司控制实质的投资收益的变化,而且,也便于母子公司相关项目之间的抵销会计处理。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综合信息含量,更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分析利用。

(二)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了特殊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由于我国现实中出现的大量企业合并案例实际上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一个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并或相同所有者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没有盲目效仿国际会计准则,而是从经济实质出发,认识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是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资源的重新组合,对合并企业的控制权关系在合并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新准则中要求按被合并企业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入账,不要求对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加以重估,不必对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建立新的计价基础,也没有重新确认被合并企业原来尚未确认的资产与负债,合并中所发生的与合并有关的直接相关费用均计入当期费用,而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原来采用的权益结合法不相同,国际会计准则的企业合并概念中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所规定的核算方法,是我国国情下特有的。

(三)依国际惯例而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篇7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091-02

财政部首次于1998年6月24日制定和了《企业会计准则》,经过修订后于2001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2005年,我国财政部加快了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先后于2005年6月至9月间连续分四次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20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并就以前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全方面的修订。至2006年2月25日,财政部正式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经修订后的具体准则在内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至此,我国会计准则得到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框架体系的基本建立。

新准则中的第二号《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和原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两者相比,在内容的构成上有了较大变化。

一、新旧准则规范的内容不同

在原投资准则中,将投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谋求其他利益,而将其他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投资分类中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其中,长期投资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的名称为《长期股权投资》,将长期股权投资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所规范的范围仅限于长期股权投资,单独形成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的权益性投资在范围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子公司投资;二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三是对联营企业投资;四是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除上述权益性投资以外,企业持有的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债权性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处理。

二、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定的不同

原准则中规范了初始成本的定义,即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对于放弃非货币资产、以债务重组而取得的资产以及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初始成本的确定作出了说明。

新准则对支付现金取得、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分别作了相应规定。其中,支付现金、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仍沿用原准则的表述。对于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属于新增内容,新准则规定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新准则还增加了对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确定问题。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所确定的初始成本。另外对于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作价有公允性要求。

新准则中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初始成本的确定,在原准则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原准则中规范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期限平均摊销,计入损益。新准则不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相应地取消了有关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规定。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上的变化

1.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原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在新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对子公司投资,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调整。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的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为两类: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和对联营企业的投资。

另外,在新准则中未予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即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相关会计处理

成本法中新准则对于原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予以沿用。

权益法中新准则较之原准则的会计处理有较大变化,体现在:

(1)引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概念。原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该计入当期损益、调整成本等,而在新准则中则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相比较。

(2)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新准则不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相应地取消了有关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规定。 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也不单独确认差额。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3)投资损益的确认。原投资准则要求按照应享有被投资单位账面净利润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新准则要求考虑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的影响进行调整后确认投资损益。

关于应分担被投资单位超额亏损的确认,原准则规定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新准则规定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以及投资合同或协议的约定。

3.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原准则中直接规范了长期投资减值问题。而新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处理则是放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值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在新旧准则中,这一会计处理方法基本相同。

在新准则的规定中,资产减值的情形及处理问题规范的更为详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定义在原准则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原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计提的损失,如果长期投资的价值在今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但新准则中规定投资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4.长期股权投资披露

在原准则中,强调的是在财务报告中要求披露与投资有关的事项。新准则中,强调的是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要求披露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事项。

四、新准则较之原准则的进步

通过新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差异比较,可以看到新准则对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手段或新途径,作了新的规范。新准则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运用。不同计量属性的优劣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但对公允价值的肯定和日益增多的运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公允价值能够反映特定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能够反映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符合资产的定义,比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形成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也更符合资本保全概念和全面收益观的要求。新准则中,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可供出售投资的期末计价、权益法下企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份额的计算、投资减值额的计量等,都在兼顾计量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加之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方面信息的要求,很好地解决了公允价值运用可能导致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

二是以提高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最终目标和归宿。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根本目标,也是衡量会计准则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新准则无论是在投资核算的出发点上,还是在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上,都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所论及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具体原则和要求外,新准则对于权益法下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取缔、对子公司投资核算方法的调整等,也都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确认、计量方面的漏洞随意调节利润和进行盈余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投资(2001)[S].

[2]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2006)[S].

[3]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解释(2006)[S].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篇8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国际会计;比较;影响;对策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为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出售,投资企业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按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和权益法。成本法指长期股权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收到利润或现金股利时确认为投资收益;权益法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二、新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比较

三、实施新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38条具体准则中变化最大的准则,其核算方法的变动对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对公司会计实务、财务报告分析等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变动对上市公司收益水平的影响

前文分析表明,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有关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相比变动最大的地方在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以及在权益法下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等科目,并充分体现了资产购买的公允价值。

1.权益法和成本法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实质是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损益的两种方法。在成本法下,对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在权益法下,当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增加时,投资企业将按照其在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拥有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同时相应增加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减少,则要相应地按比例调低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投资损失,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损失的确认以将长期股权投资减记至零为限。

应用新准则后,从单个报表看,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在被投资企业取得盈利的情况下,投资企业(母公司)的资产和权益将减少。

2.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下:

(1)对关联企业间因合并或收购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账面值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实际支付价格与账面值的差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收益。

(2)对非关联企业间因合并或收购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支付成本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价格。

(3)首次执行时,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关联企业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应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以冲销股权投资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

(4)对于非关联企业。存在股权投资贷方差额的,应冲销贷方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并以冲销贷方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

可见。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动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净资产和未来各期利润两个方面。

1.对净资产的影响。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关联企业投资差额或者非关联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的贷方余额均会对净资产产生影响。如果股权投资差额大部分来自关联企业收购,则会大幅度减少公司净资产。

2.对未来各期利润的影响。

股权投资差额取消后,会影响相关企业的净利润,股权投资差额在借方的,净利润将增加;反之,净利润将减少。而具体的影响情况仍需具体分析其摊销年限和是否来自关联并购。

(二)新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每一次修订、每一项变化都会对会计实务造成一定的影响,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上述变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化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工作。

(1)新会计准则规定,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从而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这一明细科目,避免了以后的摊销和分配,使得权益法核算被大大简化。

(2)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增加,或由于其他原因使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运用未来适用法。避免了繁杂的追溯调整。

(3)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该规定一方面简化了会计核算;另一方面防止了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原投资准则中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恢复后可以转回的规定来调节利润。从而在这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一方面。新准则在对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界定上,更关注的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实际权力的大小,而不是仅仅以投资份额的一定比例(如20%,50%)作为划分标准;另一方面。新准则规定净利润的分享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旧准则只是按照初始投资份额确定。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更关注实际控制能力。这两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1.从单个报表看,对子公司的投资如果由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在被投资企业取得盈利的情况下。投资企业(母公司)的资产和权益将减少。

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有:

(1)在新准则下,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使利润增加。

(2)原准则是将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份额进行比较,将其差额计入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按期进行摊销,将其摊销额调整各期投资收益;而新准则不涉及股权投资差额以及摊销,因此也将影响企业的利润额。

(3)企业在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时。要求对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全额冲销,追溯调整。这将使企业年初留存收益减少。

2.在原准则中,对股权投资差额要进行摊销。会影响损益;新准则中,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当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合并(购买)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部分相当于商誉,不进行摊销,但需进行减值测试,可能计提减值。这种不同的会计处理,也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3.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后,原准则规定在价值恢复时可以转回i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这将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上一篇: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