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财务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19 11:27:45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篇1

关键词:财务 管理 结合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也被称为“外部会计”,其作用是对外发挥提供会计信息的职能,它定期地将财务报表提供给企业外部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如股票持有人、债权人、政府机构、潜在投资者,为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以供这些外部使用者做决策;管理会计则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各种管理信息,帮助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更好地做出有关人力、物力、资金、产品、服务、消费者、业绩考评等各方面的决策,因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对内,包括经理、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被称为“内部会计”。

2、信息时效不同。财务会计基于历史信息定期编制,关注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信息,其时效性是滞后的。管理会计可以根据需要决定编制时间,关注的是当前的甚至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具有未来导向性。

3、报告遵守的原则不同。财务会计受公认的、法定的会计准则的制约,报告必须遵守国家政府规定的会计制度。管理会计的报告只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需要,不受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限制,为了满足内部人员使用需求、满足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管理需要,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编制,会计、统计、数理统计等方法皆可。

4、报告责任不同。财务会计报告是正式报告,具有法律责任。管理会计提供的报告不是正式报告,不具有法律责任。

5、所需信息种类不同。财务会计需要的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所需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有关经营过程、技术、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评估信息,以便管理者做出决策。

6、对报告及其所需信息的要求不同。财务会计要求信息是客观的、准确的、可查的、经常性的,要求数据可靠、相关。管理会计的报告侧重规划未来,不要求绝对客观,可以是相对主观的、估计的、相对准确的,只要相关、有效即可。

7、核算范围不同。财务会计着重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核算范围必须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而管理会计的核算范围既可以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以车间、部门、小组为单位,核算关于局部决策的信息。

8、对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在学习财务会计时,学生需要按照会计准则学习科目设置、账务处理、做出分录、编制规范的财务报表,牢记会计准则、账户名称,掌握严格、规范的会计知识体系。实务中,财会人员也有严格、标准、统一的准则要求,每月、每年的工作流程也基本不变,侧重要求从业人员的谨慎、认真、仔细。而在学习管理会计时,学生不仅要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对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理财等多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及。实务中,管理会计工作复杂多变,要求管理者灵活、变通地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更需要创新实践的能力、探索学习的精神,要懂得如何将管理理论、方法与会计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虽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现代会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化企业会计重要分支,都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毕竟新时代企业已经发生了变化,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企业要想更好地应对挑战,必须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作用。这就需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断地探索,并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相应分析,以便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要想为企业提供有效依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地应用相应软件。在这一点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既有交叉又有重叠。财务会计中的一些指标是管理会计进行相应预测和控制的基础,而管理会计中的预算标准是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为加强企业管理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相应会计信息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会计体制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将融为一体,将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真实、准确的信息,并构成全新的会计系统,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结合的优势

就目前来看,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应该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结合起来。毕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属于不同会计领域,其服务职能、对象等不同,但是二者是有特定联系的,它们同属于会计系统,都是为满足企业需求而服务的。在实际应用工作中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为企业内外提供更多的服务。为了使二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企业就应该通过实际应用,将现在的企业会计工作延伸至更广泛、更深入的会计领域,使其在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应有的价值,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内外提供更多服务。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对象和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会计。同时应坚持客观性原则,尽量避免生搬硬套,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本着先易后难,由浅到深的原则,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逐渐应用在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相互渗透。

四、结语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面对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仅靠管理会计提供的依据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还需要财务会计提供相应依据。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形势;策略选择;探究

会计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近几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令更多的国家及地区都加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队伍中,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国家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选择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一、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与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众多的集团及金融理事会都建议建立起全面统一的会计准则,还要有效的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行提高,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的提倡且采用了这类举措,但是由于国际会计之间的格局正在发生着非常大的重新调整,因此当前的国际会计趋同形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国际金融监管的框架还在重新构建,所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从而使国际经济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衰退现象,同时,各类监管机构要求金融监管制度出台一套更新的执行模式与准则,然后将国际金融机构进行仔细的审查及监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在国际会计趋同形势的发展当中,也要对各项会计准则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调整,只有这样才会使国际会计趋同走向更新的发展道路中去。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历程与存在差异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

目前,我国已经顺应时势合理的加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工作,也逐渐融入了国际会计趋同的发展中,这为我国的经济与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有效的解决了财政上的问题,我国已经形成了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正确体系,同时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很明显的增强,并完成了制定的目标,逐步走向了全新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道路,并且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国际趋同机制,但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当中,缺少了对会计国际趋同准则的修改和完善,以及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的正确选择,这就会阻碍我国经济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常发展,也降低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我国于1985年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而且引进了国际会计处理方法,还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工作,这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渐渐形成,同时也开始向国际市场经营模式过渡,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但是随着一些企业开始实行股份制,以及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国财务部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且只是用于正在上市改组的一些企业,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

3.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

我国自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非常高的评价与肯定,在2010年,根据香港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其中有63家的公司净利润是10810亿,差异率则是0.33%,而之后又采用了多种会计准则其产生的差异率竟只是0.01%,据以上的会计准则数据分析来看,因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差异率已经完全的消除掉,同时还得到了良好的会计准则趋同成果。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整个过程是与国际会计的发展准则分离不开的,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且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的准则趋同基础都比较好,因此会很好的互相融合,同时,我国会计准则还和其它的会计准则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差异主要是与美英等国家的差异,美英国家主要采用的是普遍的会计准则,加之与德发国家会计准则的不同,德发国家主要采用的是法系国家所通用的会计制度与立法形式,这样就会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有效发展和国际准则趋同。还有,财务会计有其特定的会计程序,其主要是包括了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等一些程序,并且采用了不一样的会计规范形式来组织规范的重点,会计准则通常是以既定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再进行计量的有效确认,以及会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的考量及会计各类问题的解决,同时还有会计准则内容上的差异,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之前的相比较,其内容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现在企业的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当今经济形势的发展速度,这样人们会更好的熟悉会计准则,也能够对企业会计组织国际趋同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三、当前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目前,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包括趋同模式、直接采用模式、趋同认可模式以及认可模式。①趋同模式不会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直接纳入会计准则的体系当中,而是将当地的会计准则制定权完全保留下来,然后采取趋同的模式把财务准则报告完整的规划,并且在会计准则的原有方法上增添了新的内容,还完好的保留了本国的会计准则特色内容,以及能够继续使用损益表等术语;②直接采用模式是将会计准则完全的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该国家则不能够再对会计准则制定权进行保留,并且该国家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时则不需要履行任何的审批相关程序;③认可模式是采用国际财务报告的某一项准则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相关过程,同时该国家的机构可以对国际财务报告进行有效的修订,其中澳大利亚与欧盟则是最为典型的代表;④趋同认可模式是将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实际性的推动,还保留了本国的会计准则基本权利,而且要依据该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相关的权限。而在国际市场上较为常用的会计财务报告准则主要策略主要倾向于第一、三个策略。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

现今,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要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有效的策略上的选择,并与国际会计趋同进行完好的融合,这样才会更好的完成我国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也才能够使我国企业的经济更加繁荣。首先,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来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化,还应该根据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来及时的判定实际情况,然后尽量减小国际经济上的各种干扰,之后再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合理的策略选择,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考虑每个环节,并且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还要充分的去体现我国企业的经营策略以及责任风格。同时,要在当前的激烈国际竞争之间争取主动权,妥善的去应对每个问题,也要灵活把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的情况,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建设的过程是一定要通过趋同策略来贯彻的,然后进一步来确定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目标,将我国会计准则采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全新模式,还要对我国的实务问题及特殊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考量,并且加以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

1.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模式

当前国际的财务报告是通过标准的体系来规范企业经营的,然后再深入的进行展开,而会计准则规定是有一定的模式的,这样就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产生了很大差距,因此要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直接的采用就会发生偏差,以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国际财务的报告格式太笼统,没有将会计准则细分开来,以至于企业不能做出正确的会计科目,同时,也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经营策略,因而导致了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了偏差与错误,所以要先制定正确的并且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模式,然后将企业财务报告完善的整理及统一化,还要将会计人员的账目明细表进行统一的管理,使会计准则更加的完善,只有这样才会令我国企业经营走向新模式,也才能更好的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合理正确的策略选择。

2.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同策略

由于我国企业的商品市场发展一直处于停滞阶段,因此要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的国际趋同策略,还要随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发展,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来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做出合理的规划,同时,要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做出相对比较,仔细考虑我国企业商品市场的弊端,并且及时给出解决的办法,也要严格的规范我国企业的商品市场制度,然后运用合理的控制手段来对企业进行有效规范,而则这种运用只是限于合理的市场范围,应该先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的国际趋同策略,再采用公允价值手段,并且严格去防止公允价值被企业进行滥用,导致企业经济下滑,还要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具有权威性,以及令国家机构去制定能够维护企业经济发展的策略,而且国家财政部要有效的去控制会计准则趋同策略,以避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停滞状态,这能够使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走向新道路。

3.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趋同策略

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制定企业的会计准则,还要积极推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全部企业会计的实务问题,因此要选择能真正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的趋同策略,而不能去选择直接采用的模式,这样会造成企业会计不能合理规范财务报告准则,以至于会造成会计规范的空白,所以要建立会计准则制度,以及改善会计工作的程序,并且逐层深入各个环节,将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删除,还要根据会计准则财务报表把会计的科目设置齐全,再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差异进行确认及比较,然后统一将会计财务报告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使企业会计实务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进而充分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为我国企业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在语言上,中文和英文在习惯上具有极大的差别,无论是语言的形式还是表达叙述方法差别都较大,如果将国际财务报告中的准则一字不改的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4.选择符合我国目前法律环境的趋同策略

我国会计法中明确进行了规定,我国实行的会计制度将是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统一和制定都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公布。凡是在我国国土范围内的企业都必须遵循国务院财政部门颁布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如关于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从会计法的角度来看,直接采用策略其法律依据明显不足,其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要求,此外,还很有可能导致我国独立会计准则制定权丧失。在趋同环境下,我国企业实施的会计准则仍然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颁布的统一的会计制度,虽然在法律原则上,这一点没有改变,但是会计处理的原则以及计量方法等却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联系,并保持了一致。

5.选择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趋同策略

现两者表述的意思完全相反,加上中文有些语言习惯和我国的法律行文格式产生较大的冲突,所以直接采用策略无法全部符合我国法律语言的习惯。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中有“Employee Benefits”一词,如果直译过来就是雇员福利的意思,而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出现雇员福利一词,而是用的职工,而且在我国的法律中福利包含的范围较小,通常我们使用的是职工薪酬,所以这个直译过来的意思明显不满足我国法律用语的习惯。又如在《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列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建立在国外税法之上,而我国的税法和国外的税法差别较大,所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中引入的所得税示例并不满足我国税法规定,如果直接采用不仅不满足我国的现状,还会加大会计人员的操作难度。所以选择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趋同策略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的问题。

6.选择有利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灵活性的趋同策略

目前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包含的保险合同、租赁、收入、金融工具等并没有公布最终的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在和美国公认的会计原则进行协调,加上欧盟同样也对金融工具准则没有明确的表示,所以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尚具有较大的变数。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选择的趋同策略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保证能够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审时度势,灵活把握,避免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变革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后了解到,随着世界经济快速的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渐渐形成了新的格局,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将面临着更新的挑战,所以要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合理正确的策略选择,以及选择适合我国当前企业发展的理性决策,只有这样才会使我国企业经济走向新的台阶,也才能为我国企业今后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路径选择、国际趋同及等效研究[D].兰州大学,2009.

[2]许闲,蔡子婕.欧盟各成员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施情况考察及对我国经验借鉴[J].会计研究,2013,06:18-25+95.

[3]刘永泽,唐大鹏,况玉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研究――基于2007~2009年A+H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9-24.

[4]陈艳,DennisHwang,孙晓梅.美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动向及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121-126.

[5]曹茜吟,吴琦,张小波.美国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1)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1:8.

[6]陈树华.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及国际协调[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7.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篇3

摘 要 进入21世纪后,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科技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市场飞速向前发展,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公司股东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及时性、完整性、相关性及前瞻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对社会的责任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本文针对现行的财务报告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以及财务报告中各项目确认的原则和时点的局限等,提出了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财务报告 知识经济 对策

现行财务报告仍是以受托责任为目标的财务报告体系,它强调的是数据的可验证性,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更侧重于真实性和可靠性,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日趋发达,会计报告受托责任这一目标的地位正在下降,人们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财务报告存在改革的必要性

(一)无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的日趋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潜在投资者及潜在顾客等等。由于他们与企业的利益相关程度不同,因此对企业信息需求的数量、质量、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由于现行的财务报告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是按标准化格式对外披露,但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因此不能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

(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

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不能全面计量及反映知识产权信息;偏重于财务信息的披露,而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财务报告没有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偏重历史信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乏对前瞻性财务信息及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

(三)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问题

由于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而衍生金融工具又不是在一个时点完成,市场的公允价值才是其唯一恰当的计量属性,这些却不符合传统的财务报表的资产确认原则,未被确认为持有或发行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在财务报表中未予列报,仅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这种附注说明通常是比较粗糙的,这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运作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控制不足,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招致巨额损失。二是投资者、债权人、股东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缺乏企业衍生金融交易的有关信息,无从了解企业的财务全貌,极不利于他们的决策。

(四)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及时,滞后十分严重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经济活动风险随之加剧。目前的年度审计报告和季度会计报表体系已不能够适应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尽管过去和现在的财务信息与将来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仍然不能满足对信息使用者不间断地进行决策需要。他们希望随时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这种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定期编制的报表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

二、财务报告改革的可行性

(一)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使得在手工条件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不同人员、部门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工作与生活习惯。在企业内部,越来越多地利用局域网(或企业内部网)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原始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有利于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利用网络财务软件对自已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阅和对自己感兴趣的财务信息进行不同的分类、组合,得到自己最想了解到的财务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报告公司提出自已的需求,从而实现实时互动的财务报告。

三、财务报告改革方向初探

(一)拓展财务报告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

由于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处理和提供信息的能力,从而可以突破手工的限制,以多维的数据全方位地、及时地提供各种信息,包括预期的、未来的可供决策参考的相关信息等,因而,会计目标的着重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重真实性、可靠性,轻相关性,拓展为可靠性。相关性并重。可靠性、相关性应是信息有用性的同等重要的两大质量特征。只有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报表使用者及时地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才能赢得使用者的青睐,才能使使用者适时做出决策,从而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二)拓展财务报告内容,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1.完善报告体系,增加编制全面收益报表

与净收益相比,全面收益包括的范围要广,净收益被归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便于区别,一般将包括在全面收益之中但不列入净收益的项目,统称为“其他全面收益”。如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等。②全面收益应当包括两部分:已经确认并已经实现的净收益;以及已经确认但是没有实现的其他利得及损失。传统收益对于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者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收益,是不予确认的。这就使得损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收益,而且将没有实现的增值摒弃在收益计算之外,使得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与相关成本进行错误的配比。

2.拓展知识资本信息

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科技含量、文化因素、知识性资产、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智力资本信息。传统财务报告不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因而,在以后的财务报告中应充分揭示和披露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使财务报告由揭示有形资产为主向揭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并重转变。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可采用表内与表外结合的方式。

3.披露非财务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和经营策略,弥补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这类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前瞻性信息、有关股东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及其他一些与企业各相关方关注与感兴趣的非财务信息。

4.提供社会责任信息

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在以后的财务报告中应鼓励企业出具社会经济责任报告增加社会责任信息,这样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加强有关人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监督,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使财务报告更具有社会性。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整个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创新财务报告模式

1.提供实时报告模式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互联网技术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能以实时方式完成,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以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随时产生,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动态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2.提供多样化报告模式

随着数据库技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后的财务报告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报告。多样化报告仍以报表、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图形、图像、声音等更生动的形式,以更加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及直观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可以针对特殊使用者提供差别的交互式报告模式。

(四)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信息

金融工具创新呼唤财务会计报告的创新。若将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将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构成了潜在风险,影响其决策。“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除此之外,可以结合改进的财务业绩报表,对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在“全面收益表”内反映。

四、结束语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财务报告中会计界的热点话题及笔者在工作、学习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这些问题仅为财务报告中存在问题的一部分,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信息的披露就应不断地适应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这一主流会计目标。

注释:

① 财务报告的发展回顾及其改进.2006.

[2]薛云奎。 对财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的构想.2006.

[3]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严行方.如何看透财务报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5]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计算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的两个分支,各有特点,充分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明确学习的重点,更深入地掌握它们的理论思想,以便在实际工作中综合、灵活地运用。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也被称为“外部会计”,其作用是对外发挥提供会计信息的职能,它定期地将财务报表提供给企业外部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如股票持有人、债权人、政府机构、潜在投资者,为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以供这些外部使用者做决策;管理会计则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各种管理信息,帮助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更好地做出有关人力、物力、资金、产品、服务、消费者、业绩考评等各方面的决策,因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对内,包括经理、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被称为“内部会计”。

2、信息时效不同。财务会计基于历史信息定期编制,关注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信息,其时效性是滞后的。管理会计可以根据需要决定编制时间,关注的是当前的甚至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具有未来导向性。

3、报告遵守的原则不同。财务会计受公认的、法定的会计准则的制约,报告必须遵守国家政府规定的会计制度。管理会计的报告只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需要,不受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限制,为了满足内部人员使用需求、满足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管理需要,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编制,会计、统计、数理统计等方法皆可。

4、报告责任不同。财务会计报告是正式报告,具有法律责任。管理会计提供的报告不是正式报告,不具有法律责任。

5、所需信息种类不同。财务会计需要的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所需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有关经营过程、技术、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评估信息,以便管理者做出决策。

6、对报告及其所需信息的要求不同。财务会计要求信息是客观的、准确的、可查的、经常性的,要求数据可靠、相关。管理会计的报告侧重规划未来,不要求绝对客观,可以是相对主观的、估计的、相对准确的,只要相关、有效即可。

7、核算范围不同。财务会计着重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核算范围必须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而管理会计的核算范围既可以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以车间、部门、小组为单位,核算关于局部决策的信息。

8、对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在学习财务会计时,学生需要按照会计准则学习科目设置、账务处理、做出分录、编制规范的财务报表,牢记会计准则、账户名称,掌握严格、规范的会计知识体系。实务中,财会人员也有严格、标准、统一的准则要求,每月、每年的工作流程也基本不变,侧重要求从业人员的谨慎、认真、仔细。而在学习管理会计时,学生不仅要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对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理财等多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及。实务中,管理会计工作复杂多变,要求管理者灵活、变通地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更需要创新实践的能力、探索学习的精神,要懂得如何将管理理论、方法与会计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的具体表现举例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上述区别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下面以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完全成本计算法为例进行比较。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之一,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将企业全部成本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完全成本计算法也称吸收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财务会计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将全部成本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即所有发生的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等。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编制对外财务会计报告时必须使用完全成本计算法。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生产成本的处理,变动成本法将其作为期间费用,而完全成本法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两者的存货计价内容、销售成本、利润均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固定生产成本由当期生产的全部产品负担,期末存货中也有部分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变化影响了利润的高低,这对于管理人员的业绩考评十分不利,有时销售量增加,利润仍会下降。相比之下,变动成本法避免了存货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只把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期末存货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销售数量是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显然,变动成本法能更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帮助企业客观地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如此,变动成本法仍有一些不足,比如在实际中难以确认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方便编制对外报告、无法满足长期决策需要等。因此,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最好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使用。目前,电算化的普及使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兼用,以满足企业不同的需求。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安东尼.A.阿特金森,罗伯特.卡普兰.管理会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篇5

关键词:高职 经管类学生 岗位需求 财务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55-02

引言

对于每一位教师,不论是教哪一学科,都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任何课程的任何环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和训练着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直接并很大程度地影响教学质量。由于财务岗位在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财务知识对经管专业的大学生来讲也是重要的,而且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都或多或少与财务岗位有关系,有些甚至就是财务分析岗位。因此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自然成了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也成了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开设专门的《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二是融入《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中的一个单元。

对于第一种途径而言,学生学习的财务分析内容会比较全面、系统。目前浙江的高职院校只有6所学校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报告阅读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存在着一种不适用的现象,学生一进入企业,让其做财务分析工作,仍然不知如何下手。这主要是因为,上课时学生的训练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和实际要求脱节。对于第二种途径而言,由于多数学校财务管理课程每周只开设4节课,财务分析章节安排的时间较短,而财务分析内容又比较多,因此相关知识只能讲个皮毛,等学生进入企业后,从事会计也好,从事财务咨询也好,对于基本的财务分析报告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分析,无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基本评价,而企业恰恰又需要学生掌握财务分析的技能。

因此,必须将与现有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改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只通过一、两门课的教学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必须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研究。

目前国内针对财务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研究较多,关于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即便是关于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也缺乏针对岗位需求进行研究。

二、基于岗位需求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指明了方向。工学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目前,在教高16号文件的指导下,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体系和课程的改革。为了使课程改革更有针对性,必须了解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针对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

财务岗位在企业的重要性及财务知识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都决定了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财务分析能力是指搜集各种财务信息,借以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并预测未来,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经管类专业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工作岗位的需求。如我院财务会计系各个专业每年都开一次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每次专家都会提到相关岗位对财务分析能力的需求,如会计专业、投资理财专业、信用管理专业及税务专业等。同时也指出学生上岗时财务分析能力的不足,如不懂得基本的财务分析步骤及要点、不能撰写简单的财务分析报告等,因此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迫切而必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必须针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分析能力岗位需求、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和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当前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势下,很多院校都在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建设工作,这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针对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并不存在,鉴于财务分析能力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基于岗位需求的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是必然的,更是现实的要求。

三、基于岗位需求设计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他的许多论著里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做,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重心在“学与做”的密切结合上。这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取决于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黄炎培先生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

1.财务分析岗位能力需求。财务分析岗位能力有多种层次,从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一般的财务人员财务分析能力需求层次;二是财务分析专员能力需求层次;三是财务分析经理能力需求层次。

对于第一种层次,要求具备基本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和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对于第二种层次,是真正的财务分析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是很大的,是财务管理层次的会计。要求对财务数据进行评估,观察其变化趋势并了解变动原因,主要有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半年度分析、年度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公司的偿债能力、资金周转情况、盈利情况、成本情况、销售情况、现金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等;通过期间比较,发现问题和异常,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公司收入、利润实现情况,提出增收合理化建议;负责撰写公司财务分析、财务报告、财务总结、会议资料等;负责建立健全相关业务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和办法;负责相关业务单位费用支出、合同协议的财务审核;参与并指导业务单位的年度和月度预算编制和申报;对公司整体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书面报告。

对于第三种层次,财务分析经理需要根据公司要求,建立和完善财务及经营分析体系;协助收集、修订和制定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根据汇总的各业务机构及公司会计部门填报的内部报表与管理报表,分析各项报表与比率,定期编制财务分析报表。

2.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根据财务分析岗位的能力层次,在设计财务分析能力培养内容时,既需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当前需要,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首先,设计让学生大量阅读财务报告的项目,让学生计算报表中的一些合计数等,在计算过程中应用Excel的公式功能进行分析计算,在阅读财务报告和计算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同时分析财务报告中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其次,设计一个让学生大量阅读完整财务分析报告的项目,这些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的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财务分析的方法等。再次,设计一些与满足企业财务分析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项项目,如财务报表项目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向银行贷款时需要提供)、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现金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这些专项项目在设计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工作的要求。最后,设计一个财务分析报告撰写的项目和一些拓展项目,如经营分析报告的撰写项目等,财务分析报告撰写必须熟练,对于一些拓展项目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了解。

这些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要求的层次、学生的专业和毕业以后的去向做出一定的选择。

四、基于岗位需求设计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途径

根据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探讨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将原来仅靠课堂和校内实训的培养模式,转为课堂、校内实训、校内竞赛与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所设计的培养项目和具体任务。

1.建设仿真的实训环境,采取理论课程边讲边实训的方式。校内仿真实训环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布置项目和工作任务时的实际工作环境描述来完成。同时,为更好地完成财务分析的实训,必须改变以前只在教室的黑板上或投影上讲解财务分析的现象,必须通过引导让学生更多的依靠自己进行思考、阅读、计算和总结。

2.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与校外基地签订协议,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派学生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另一方面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的指导老师来校上课,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实习任务。

财务分析是信用评级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都有大量的财务分析数据的计算和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可以通过与信用评级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财务分析业务也可以将这些业务进行一些适当的修改,让学生完成接近真实业务的任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逐渐体会到职业教育在企业中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塑造企业文化,二是可以为培养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企业需要的后备人才。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普通教育的一个弱点就是重知识轻技能,我们应提倡“应知,应会”,只“知”不“会”,是不行的。三是职业教育能开创一种创新的环境,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实际上是企业的“树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国外也很强调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但是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人,是员工。因此,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3.大胆改革考核方式。针对《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对于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从事财务分析工作的学生,可以依据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管理,根据企业的评价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积极组织与财务分析相关的竞赛,实现以赛促训的目的。目前浙江省的财会信息化大赛中涉及到财务分析能力的考核,浙江省“挑战杯”大赛和全国“挑战杯”大赛中的创业计划竞赛中也涉及到财务分析能力的考核,学生如果参加这样的比赛获奖,可以采取根据奖项的等级给予财务分析课程加分等方式,学校自身也可以组织相配套的院级竞赛,并给予课程相应的加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财务分析的兴趣。

通过基于岗位需求的财务分析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学习和途径的实施,相信高职经管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分析其他的问题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康碧琼.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7)

2.刘薇.我国企业财务分析的功能演进[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9)

3.黄珍.撰写企业内部财务分析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4.徐相昆.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J].科技和产业,2008(8)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6.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7.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篇6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作者:杨敏等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全球资本市场日益开放融合和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近年来尤其是在最近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加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或者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制定一套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国或地区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部分国家或地区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应当选择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部分国家或地区则认为,在选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时应当考虑本国或本地区具体情况,主张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而非“直接采用”的策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加转型经济国家,如何选择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企业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影响重大。本文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就此问题展开研讨,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顺时应势,积极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国际趋同工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2005年,在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的坚实基础上,在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关于“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在广大会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建立了务实有效的持续趋同机制。中国是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之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国家,走在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的前列。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通过修改完善,了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又切实解决我国会计实际问题。例如,2009年底我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国际准则中尚未明确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等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规范,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保险会计水平,领先于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促进了保险行业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切实维护了我国利益。趋同不是让一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而应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家或地区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最终促成有关准则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实际上均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如果彼此之间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不应当被认定为关联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根据我国反映的情况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投资关系的企业,豁免按照关联方进行披露”,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被认定为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再如,我国为解决我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多次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中国改制上市的公司从此不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持续评估,显著降低了这些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成本。

3.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平稳有效实施四年多,实施范围也由上市公司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果。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和监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生效起已连续四年得到良好实施,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满足了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实施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在《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就,并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欧盟高度评价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进展,充分认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称赞中国经验值得欧盟在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任主席戴维·泰迪爵士在2010年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高层会议上赞誉,“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2005年以来所作的一系列决定推动了亚洲与国际的趋同进程,并认为中国过去只是在学习,而现在走到了前沿,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全面修订准则时期已经能够提供良好建议,甚至达到了改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的水平”。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任主席汉斯·胡戈沃斯特访问中国时表示,“在会计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专业队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得到诸多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就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世界一些主要资本市场的等效认可,为降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行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三年时间等效后,中国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于2010年12月获准可以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H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H股“双重审计”政策被取消,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会计交流与合作。2008年11月,欧盟决定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过渡期内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可以使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我国企业编制调整财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促进了中欧贸易和资本流动。自2011年年初以来,中欧双方启动了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评估,计划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关评估工作,并做出等效互认决议。2011年1月,中欧在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审计公共监管等效,避免了双方监管机构重复检查,节约了监管资源,对中欧双方会计和审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会计实务、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国际化人才。自2005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开始接触并熟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也逐渐具备了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此外,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国内准则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认真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修订和变动,分析其变动原因以及可能对我国实务产生的影响,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更为我国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批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要求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响应该倡议,并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当前,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新构建,国际会计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会计国际趋同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日益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一方面,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模式,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例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通过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加强风险管理,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监管。

2.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共有4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5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4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新兴经济体代表,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7月,在中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员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成员和马来西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如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计量等项目,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工作,做到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互动,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积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公认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世界各地的权威公共部门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受托责任和治理结构改革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希望通过重新审议在当前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目标的适当性、基金会的现行治理、监督委员会的受托责任及其成员构成等治理结构层面的问题,既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维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公共受托责任与独立性,进而提升全球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认可度。

4.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多项具体准则修订进入关键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更好的实务指南,提升财务报告透明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十多项准则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降低金融工具准则的复杂性,从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等多个方面对现行金融工具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为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处理并对当前实务进行指导,单独制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针对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租赁准则,拟对承租人和出租人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并取消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等。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1年上半年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几项准则以外,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其他准则项目正在修订过程中,有些准则项目预计将于2011年底前或2012年上半年再次征求意见稿,而有些准则项目可能会被延后。

5.各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或趋同策略不一,美日的表态需要积极关注。有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例如欧盟、澳大利亚、南非等;有些国家或地区表示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例如巴西、印度等;而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态度尚不明朗,例如美国、日本等。根据美国和日本已经的路线图,这两个国家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决定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了《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探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可行方案,但并未做出明确表态。随后,日本于6月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于美、日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否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协调一致,将关系到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日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权威部门的动向。

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世界各国和地区能够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趋同层面上,以真正实现全球使用同一套会计准则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完全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充分获得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益处。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各国家和地区能够克服文化、法律、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最终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一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贯彻执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那些尚未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二、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目前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各国或地区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的策略上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用”模式、“趋同”模式和“认可”模式等三类。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在2011年5月的《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趋同认可(condorsement)”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影响和运用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科学探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一)“直接采用”模式

在“直接采用”模式下,一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将一字不改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国家或地区不再保留会计准则制定权。换句话说,该国家或地区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不需履行任何审批或修订程序。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建设采取直接采用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模式。

(二)“趋同”模式

在“趋同”模式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不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其会计准则体系中,而是保留了当地会计准则的准则制定权。采取“趋同”策略的国家或地区不会一字不改地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在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保留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内容。印度是“趋同”模式下的典型代表之一。根据1956年印度《公司法》,印度会计准则应当由中央政府制定颁布。2011年1月,负责印度会计准则具体制定工作的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本国会计准则,在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还兼顾了印度国内法律和经济环境的需要。为了与印度的法律、监管和经济环境保持一致,印度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印度特殊国情作了适当修改,例如,将准则的过渡日设定为当期、引入额外的披露要求、省略某些选择权或可选会计处理、并保留使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术语等。

(三)“认可”模式

在“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决定采用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由法定机构先执行认可程序。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机构有可能对拟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欧盟和澳大利亚是采用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欧盟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必须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认可,对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采用,或修改后采用。在澳大利亚,法律赋予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负责监督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权力,并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给予直接的战略指导。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包括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框架,还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特定要求,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增加了一些内容。

(四)“趋同认可”模式

在“趋同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将推动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同时保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对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逐项认可,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指南、解释或其他披露要求。2011年5月2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工作人员草案——《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种全新模式——“趋同认可(condorsement)”【注文1】。在该工作计划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强调,“趋同认可”的目标并不是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代替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即不是“美国发行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美国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概括而言,从上述四种模式来看,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过认可后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样,未做任何改动,而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翻译为当地语言,还有些国家或地区则为解决国家特定问题而做出一定修改或为某些行业中存在的特定问题提供详细的指南。在“认可”模式下,如果最后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做修改,“认可”模式的结果与“直接采用”模式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即为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美国提出的“趋同认可”模式,则是将“趋同”和“认可”两种模式进行了整合。为便于下文分析,我们将上述四种模式归类为两种类型,即“直接采用”和“趋同”模式。

三、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正在重构的背景下,尤其当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尚不明朗、日本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抉择,尽可能减小国际政治经济外力的干扰,审慎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既要体现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责任和风范,又要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灵活应对。“趋同”策略是我们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2010年4月,我国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中国未来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仍将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模式,而非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对我国的法律环境、语言习惯、解决实务问题、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以及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等因素的考量,坚持“趋同”策略是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当前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并且是务实有效的做法。

(一)采用“趋同”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

中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中国境内企业必须遵循由财政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来看,“直接采用”策略缺乏法律依据,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同时也将有可能使我国丧失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在“趋同”模式下,企业会计准则仍是我国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改变,但在会计处理原则、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采用“趋同”模式与我国语言习惯相适应

英文和中文的语言习惯具有较大差别,法律语言的形式更是大相径庭,如果将英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字不改搬套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既没有完全表达准则的原义,又与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法律行文格式相冲突。因此,“直接采用”策略不甚符合中国的法律语言习惯。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的英文名称“EmployeeBenefits”直译为“雇员福利”,在我国法律条文中使用的是“职工”,而非“雇员”,并且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福利”的范畴比较小,我们将其称为“职工薪酬”,不仅符合我们的法律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也使名称与该准则所规范的内容更加一致。再如,《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所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基于国外税法,在国内外税法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引入的这些所得税示例既不符合我国税法的规定,也无助于指导我国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毫无疑问,采用“趋同”模式来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采用“趋同”模式便于及时有效解决中国会计实务问题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实务,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基于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采用“趋同”模式,而非“直接采用”模式,是务实、有效的举措。例如,在我国存在大量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业务,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未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假设我们采用了“直接采用”模式,则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即使我们等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这些项目新准则或修订现有准则,也会因为立项、研究、征求意见、投票表决、准则等一系列应循程序而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而不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工作秩序的改善。

(四)采用“趋同”模式有助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是由概念框架开始,再一层层地深入展开,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相当原则,这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已有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恐怕会使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困难。例如,国际财务报告的报表格式过于笼统,而且也没有规定与财务报告相对应的具体会计科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自行设计其报表格式和确定会计科目名称,这使得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差异。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统一的报表格式,根据报表项目设置了较为齐全的会计科目,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五)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调整中争取话语权

目前,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采取“直接采用”或“趋同”模式的态度尚不明朗,而像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采取了“趋同”模式。“趋同”模式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及解释委员会中的席位直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和技术事务等发声进言,提升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成功启动并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中国采取“趋同”策略将更有利于协调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更有助于我国利用这一平台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沟通,在新一轮的国际会计改革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六)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灵活性

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租赁等项目还未最终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协调正在进行中,并且欧盟对最新金融工具等准则也没有明确表态。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最终决策及其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趋同”策略能够确保中国在面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断变化时,审时度势,理性决策,灵活把握,以防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革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不必要的冲击。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篇7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应用指引; 财务报告分析; 基本规范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7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和1项评价指引、1项审计指引构成,应用指引在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在应用指引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以下简称《财务报告指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其进行解读。

一、《财务报告指引》的重要意义

(一)是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

《基本规范》定位了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其中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纵观财务控制的整个发展历史,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始终是内部控制的一项主要目标。企业财务报告是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重要途径,财务报告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实、完整、不偏不倚地披露企业的经营成果,给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展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乃至其他信息需求部门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而《财务报告指引》对财务报告事前、事中、事后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控制做出了全面的、具体的规范,是对财务报告的全过程的控制,是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配套措施。

(二)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的重要举措

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只是提出要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而《财务报告指引》弥补了其缺陷,对财务报告从编制、对外提供以及分析利用做出了详细规范。例如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在编制环节真实可靠,提出了财务报告编制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要进行的准备工作――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债权债务核对;财务报告编制的依据是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最终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附注时应注意的问题;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应注意的问题;企业编制报告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见,《财务报告指引》为会计人员真实地、完整地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保证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是对《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补充

2000年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对《会计法》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化,它主要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以及法律责任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更深层次上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遗憾的是,没有对财务报告如何分析利用做出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范围,降低了财务报告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使用效率。《财务报告指引》最后一部分,从第十六条到第二十条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告分析对企业的重要性。

二、《财务报告指引》的突出特点

(一)层次清楚

指引共四章,二十条。第一章是总则,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主要提供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制定指引的目的、依据;指引所采用的财务报告的概念;财务报告在三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三种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和财务报告工作的负责人。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是围绕财务报告三个环节的风险采用的具体控制措施展开阐述。可见整个指引结构一目了然,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语言简练准确

与其征求意见稿相比,大幅度删减描述性文字和合并同类问题,由原来的二十六条减少到二十条,将第二章“岗位分工与职责安排”全部删掉;字数由原来的2 966个字减少到1 882个字,减少了1 084个字,减少了37%。以指引第一条为例,征求意见稿中总共89个字,指出指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企业规范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防范企业不当编制与披露行为可能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共55个字,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而正式稿只有61个字,仅用17个字就概括出了本指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完整”,制定的依据除了基本规范还增加了《会计法》,比征求意见稿更全面、更具体。再如各章的标题,征求意见稿的第二章“财务报告编制准备及其控制”和第三章“财务报告编制及其控制”,在正式稿中合并为一章,而且标题仅7个字“财务报告的编制”,文字非常精炼。

(三)延续了《基本规范》的理念,明确和细化了各控制主体的职责

基本规范所界定的内部控制主体有四层:一是董事会,二是监事会,三是经理层,四是全体员工。董事会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直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负责,尤其是企业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承担重要责任;全体员工在实现内部控制中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财务报告指引》细化和明确规定了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主体,一是有关财务报告的具体工作(如编制、对外提供、分析利用)由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组织领导,具体表现为:对外提供财务报告时,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要对财务报告签名并盖章;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要参加财务报告分析会议,并且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二是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四)简练概括出财务报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和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稿更注重风险管理,因此增加了第三条,指出财务报告的风险存在于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编制阶段,产生的原因是“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第二个环节是对外提供阶段,产生的原因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导致的风险是“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利用阶段,产生的原因是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导致的风险是“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五)详尽指导了企业应如何实施财务报告分析

《财务报告指引》第一次把财务报告分析纳入法规的范畴,表明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意识到财务分析有助于企业识别风险,从而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控制。指引在第四章详尽介绍了从以下环节做起,保证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一是企业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为了保证分析的效果,提出要把分析制度化――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从而把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报告的分析方法是充分利用财务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营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三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分析不流于形式,强调把财务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报告,并且构成企业内部报告的组成部分。四是为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要求分析报告的结果要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指导各级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六)强调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新会计准则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告指引》总共二十条,但其中竟有四条强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要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统一的会计制度。具体如下:总则第四条提出“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第二章第六条提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报告”;第十条提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编制附注”;第十三条提出“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报告。”由此可见,《财务报告指引》尤其强调企业要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尤其是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离不开新会计准则制度的基础性作用,从源头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

(七)风险的控制措施切实可行,注重细节

为了避免财务报告在对外提供环节出现风险,指引规定了具体措施:一是强调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二是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完成后要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并要求有关人员(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三是财务报告如果需要进行审计,审计报告要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四是财务报告要妥善保管。

三、《财务报告指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制定指引的依据不完整

第一条指出“为了规范企业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它明确了指定本指引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但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它是由国务院的专门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条例,在会计法规体系中法律效力仅次于《会计法》,对《财务报告指引》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指引要明文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二)部分条款的规定不够详细、具体

《财务报告指引》属于应用性指引,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实际指导作用,而不是停留在书面上,但部分条款规定过于简练,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如第十三条规定企业要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企业怎么满足此要求,向谁提供财务报告,从条款中都无法找到答案,这就失去了指导的作用。对策有三个:一是明确规定及时性的时间要求以及向谁提供财务报告,但结果会带来《财务报告指引》字数的膨胀以及与其他法规的交叉重复;二是借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增加条款“特殊行业公司财务报告除需遵守本指引外,还需遵循该行业财务报告的特别规定”;三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陆续出台相应的解释公告,以推进指引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2]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S].2010.

外企财务实习报告篇8

体系构建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助于企业战略以及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等职能,实现价值创造。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本质是服务于管理的会计,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依托财务会计与业务信《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后,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企业层面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备受关注,本文试图从养老保险公司角度浅析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分别从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为养老保险行业的财务管理价值挖掘提供借鉴。决策需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从目标上看,应围绕公司战略与经营管理目标来开展。从实施过程看,依托财务与业务的融合来核算,核算的深度与广度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从评价标准看,更加看重资源使用的效率与质量。从会计人员来看,关注企业价值导向性,会计人员通过优化决策、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战略税收筹划等为企业价值增值做出应有贡献。在商业模式创新、日常运营支持、资源分配与整合、战略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体现会计的价值。

管理会计核算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财务环节的确认、计量、记录。管理会计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管理环节的确认、计量与记录问题。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广泛地引入了非财务数据,并且促使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融合,满足内部管理需要。(一)非财务数据内容构建。以管理需求为出发点获取非财务信息,结合平衡计分卡,从客户、产品、内部经营、员工层面来设计。客户层面从客户服务能力(时间、质量、满意度)、客户获利能力(客户净利润、客户净投资、客户市场份额)、客户保持能力(客户保值增值投入、客户保值增值净利润)来构建。产品层面从业务类型、市场份额(行业、渠道、地区)、产品收益、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来构建。内部经营流程层面从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指令、资金、业务)、工作质量来构建。员工学习与成长层面从核心员工保留、关键人才引进、员工培养、文化建设来构建。(二)非财务数据标准确定。财务数据确认准确性依靠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财务单据主要是发票,管理规范,来源统一。非财务数据确认则存在标准不统一、原始单据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等特征。在核算领域推行管理会计首先要规范非财务数据统计标准。养老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为了发挥数据价值需要在非财务数据采集、加工、整理、汇总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用统计制度进行规范,确保数据标准统一,并且在系统使用中固化到系统中,实现数据连贯统一。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统一源头、口径、路径统一。(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融合。大量非财务数据存在于业务系统,为了实现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关联与统一,保证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的融合全面,必须要将全部非财务数据维度同步自动流转至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节多维核算需要。实现财务数据在数据管理各维度、各颗粒度的精细核算。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从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将非财务数据进行抽取、加工和整理,同时从财务SAP系统抽取财务数据,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多维查询。数据的融合离不开财务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一方面,业务角度信息需要通过标准、流程、制度将非财务信息第一时间进行采集,通过各方审核校验保证数据质量,另一方面财务角度需要对原始单据细化管理,确保财务信息多维核算。利用IT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四)管理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由于年金产品以及第三方管理资产产品定价明确、盈利模式清晰,因此管理收入核算环节与传统会计基本保持一致,养老保险公司管理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应用于成本费用核算环节。主要解决多维度成本确定、成本驱动因子确定、成本分摊等问题。1.多维度成本确定。多维度成本确定需要依托作业成本法,确定作业及作业链,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投标、客户关系维护、宣传、合同签署)、运营管理(受托、账管、投管)-账户开立、资金到账归集、分配与记账。投资管理(投资资产投资户管理、投资资金运作管理、投资资金估值)、客户服务、后勤保障(人力、财务、办公、风控)等环节作为基本作业链,同时将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等多维度非财务信息进行集中一体化处理。实现各作业链多维度成本,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多维分析查询做准备。2.成本驱动因子选择与确定。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流程领域、文化制度与机制领域、项目领域、资金领域、技术领域。从企业资源要素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材料资源领域、技术资源领域、资金领域、市场与客户领域、政府与政策资源领域。从企业管理层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决策层应用、业务层面应用、执行层面应用。管理会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逐渐整合。(一)计划层面,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是从长期角度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现状,寻求机会并管理风险,持续改善经营,增加创新与盈利能力。管理会计在计划职能应用应从战略层面和日常预算管理两方面考虑。从战略层面来看,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中于战略决策领域、战略成本管理领域。在战略决策领域,管理会计通过内外部信息获取、加工与确认,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利用科学模型计量与分析,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在战略成本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对一定时期企业成本结构与成本动因、成本变化趋势进行计量与评定,为日常经营环节成本管理提供框架及边界。从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来看,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落实与细化。经过战略规划,企业的资金、人员、技术、材料等要素布局已初步确定,预算是对各个资源要素的计划,管理会计通过对经营状况多维度、全时段的确认与计量,开展目标比较与控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二)控制与评价层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在财务方面,开展作业成本法核算不同产品、地区、行业、渠道的成本与收入,待时机成熟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并通过与预算的比较进行控制。此外积极寻求成本驱动因素,科学核算成本,并将目标成本法、边际贡献分析等应用于盈利分析,提升创新产品的效益。在产品层面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产品、养老金产品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比较产品线成本与收益及贡献目标值与实际值,并从地区、行业、作业、渠道角度控制业务部门和业务单元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在研发层面,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研发、评价等环节做好前期论证,加强系统开发过程控制,确保研发成果与研发成本匹配,做好软件规划及预算落实。在员工层面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探索实现员工层面工作控制表、损益表、学习成长表。采取合理措施确保工作计划与任务落实,从文化与制度方面营造良好的员工成长环境,促进员工学习与成长。在客户层面搭建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型,对费率、客户结构、获取成本进行分析,监测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客户流失率。在内部运营维度控制业务运转效率,从中标、签约、到账、投资、待遇支付、计划终止、客户服务等方面控制业务运转进程,将无效作业消除并增加增值作业,促进效率提升。(三)预测层面,预测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养老保险公司的预测职能主要侧重于市场与业务、财务两个层面。在市场与业务层面,要与市场团队、研发团队紧密结合,进行市场分析、机会洞察及价格确定,与生产团队一起分析产品性能和成本结构,从会计角度提供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不仅关注目标、预算、绩效评价等信息,还要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优劣势及供应商及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潜在的用户需求。在财务层面,预算控制、资金筹融资需求的确定、财务预警功能的发挥、目标成本的确定、收入预测、盈利预测、现金流预测等都需要发挥管理会计预测职能。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的最终产品,管理会计报告的价值最终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来体现。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准确及时刻画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报告的前端业务流和信息进行规范和引导。从信息需求角度,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为针对决策层的管理会计报告、针对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报告、针对操作层的管理会计报告。运用平衡计分卡,管理会计报告分为财务报告、客户情况报告、业务运营情况报告、员工学习与成长报告。从企业管理对象来看,管理会计体系报告包括销售情况报告、市场运营情况报告(供应商情况报告、政府与政策资源情况报告)、投资管理情况报告、财务报告、运营情况报告(受托、账管、投管、养老金、养老保障、受托)、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组织机构设计与运转情况报告、信息化情况报告。(一)针对战略层决策者管理会计报告。战略层决策者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是其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对信息的要求高、关注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注重异常事件和数字、注重财务和业务经营成果的分析、注重预测,大部分决策问题是非结构化的问题,需要利用自身的经验来判断和决策。因此战略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更加宏观、重点更加突出,主要分为:经营环境报告、资源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报告、重大财务和经营决策情况报告、价值贡献情况报告、预算管理情况报告。(二)针对中间层管理会计报告。中间层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结构化的问题,大多采用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比战略层决策更加深入,信息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和控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预算报告、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情况报告、资金运营与现金流情况报告、绩效评价报告。中间层管理会计报告还可以应用平衡积分卡工具,通过管理会计基础体系和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构建开展动态评价,将公司战略进行细化,寻找价值驱动因素并评估权重进行评分,定期将评分结果向操作层反馈,通过操作层管理会计报告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并挖掘机会与调整事项,促进战略目标从战略层向操作层的有效传导。此外,由于养老保险行业是新兴行业,借鉴经验少,可以运用标杆法,从同业寻找标杆标准,并对本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三)针对操作层管理会计报告。操作层信息需求是公司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操作层报告一方面要面向企业战略传导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面向操作层实际需求。从战略传导需求来看,要将平衡计分卡动态评价结果及时传输到操作层,寻求战略目标在操作层落实方案,从操作层需求来看,一方面从操作层提升效率、提高效果、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自身管理报告需求,另一方面从业务角度满足产品、销售、投资、客服、信息技术、运营等操作层的信息需求。其中,产品报告侧重于不同业务线产品的经营利润和边际利润分析,以便为管理层提供最优产品布局与组合、研发决策信息。销售报告侧重于销售资源(人、财、物)的布局、产品、渠道、地区、预算等维度的销售进度分析报告。投资报告侧重于投资形势研判与投资策略报告、投资业绩评价报告、投资能力建设情况报告。客服报告侧重于客户满意度分析、需求分析、盈利性分析,以便提升用户体验,挖掘潜在客户需求,创造新的盈利点。信息技术报告侧重于研发项目可行性评价报告、开发需求与成本管理、开发成果的运用报告,满足企业内部信息需求以及系统研发项目进展的动态跟踪与控制。运营报告侧重于从指令、资金、业务、信息流转等角度考量运营效率报告与运营质量报告、风险管理报告。养老保险公司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企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与提升。随着管理会计的应用,必将带来财务功能的延伸,这也要求广大财务人员进一步提升素质,加强部门间联合与协作,推动企业价值创造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上一篇:企业消防安全制度管理范文 下一篇:金融学重点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