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1:32:31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

细化水、气、土壤等监测网络建设目标和要求

“广东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细、实。”省环境保护厅监测科技处负责同志说,一方面细化到大气、水等要素监测网络要求,另一方面明确责任,将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等20多个相关部门。

记者也发现,对比国家的方案,广东方案的篇幅大幅增加,达到近6000字,比国家的方案多出近一倍的字数。

《方案》对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污染源等监测网络分别单独部署,提出了布点范围、监测手段、监测指标、分项目标等细化要求。

比如,大气监测网络方面,2018年底前所有县(市、区)全部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逐步建设路边、码头、农村等空气监测站点及垂直监测、遥感监测等专题站点,将机动车信息库与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联动。

在水方面,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产业转移园区、重大环境风险源下游等环境敏感断面的监测,逐步补充主要江河、农村水环境、重要港湾及人类活动频繁海域等监测断面。逐步开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物毒性实时监控系统建设。

在土壤方面,逐步建立以耕地、饮用水水源地和污染地块等为重点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噪声方面,推动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18年,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功能区噪声基本实现自动监测。

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涉及农业、林业、海洋等20多个相关部门,涉及约14000个点位布设和监测,点多面广,为确保完成建设目标,《方案》特意增加了三个附件。附件1量化了各生态环境要素网络的现状和建设目标;附件2提出了51项具体工作任务,并逐项明确了牵头部门、主要参与部门和时限要求;附件3明确了23个省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责任。《方案》还要求各部门制订“本系统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优化调整、综合评价及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实施计划”,定期R总报送进展。

2020年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珠三角率先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等数据、率先建成我国第一个大气超级监测站……广东监测网络建设具有比较好的基础,《方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提出了一系列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前瞻性任务安排。

《方案》提出,构建卫星普查、无人飞机(船)详查、地面核查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在全国率先建设全省大气复合污染成分监测网。深化粤港澳环境监测合作,共同维护及优化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测网络,联合开展臭氧前体物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方案》还布置拓展对机动车、船舶、飞机等移动污染源,建筑工地等扬尘污染源的监测。

此外,建设卫星遥感监测监控中心,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打造无人机航空、无人船遥感应用示范基地,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遥感立体监测网络。提升全省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化学物质监测能力。开展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以及公众关注河段的水质与主要污染物通量实时监控。

互联网、云计算也被用在了生态监测网络上。《方案》提出,构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将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集成、互联共享,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海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实时与共享。

《方案》还提出,要强化省环境监测中心这个技术“龙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省环境监测中心建设成为全省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和培训基地,成为国际先进的环境监测机构。

为报而测向为用为管而测转变

为了让监测网络的数据、信息等真正用起来,《方案》还提出了监测与执法联动、建设精细化预警预报体系等任务。省环境保护厅监测科技处负责人表示,监测网络要实现“从为报而测向为用为管而测转变,从实时监测向环境风险预警监测转变”,让生态监测网络落实到有效服务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

据悉,《方案》编制充分考虑广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际,融合《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等需求,将水污染物通量实时监控、机动车信息库与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联动、土壤多功能样品库、船舶大气污染监测等纳入网络建设范围。

《方案》把网络的预警预报功能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建设全省精细化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东江、西江、北江、韩江、九洲江等水环境预警预报体系,土壤环境预警体系,重大辐射源监测预警平台系统,生态保护红线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预警体系,环境污染及其健康损害风险预警,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等。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意义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7602

1 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概况

1.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档案信息化是通过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有效共享、利用与开发。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档案的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的网络建设为平台,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为目标,以加快推进信息管理标准化、档案资源数字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工作的健康有序地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社会各项建设服务其实就是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前提,以信息人才储备为基本,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目标。从其发展源头来说,档案信息化建设本质上就是档案实现社会信息化的过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综合运用专业和多种学科知识,多个部门相互协调运作以及多个环节相配套运行的复杂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这是指将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使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从纸质实物的形态,变成电子的形态;其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广义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标准规范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本文主要是从广义上去解读。

1.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指的是通过采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通过对档案管理的新情况进行再分析和思考,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制定明确的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制度与规范,从而达到档案信息社会化的功能。传统的纸质形态的档案管理不易进行长期的保存,为了避免档案受到虫蚀和受潮等的危害,改善档案的保存环境,易产生较重的保管费用,而且纸质档案基本是没有备份,档案资料一旦丢失就难以弥补。还有,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多次查阅后,会大大增加资料的折旧度,造成纸质档案的受损,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档案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可以弥补纸质档案的这些缺陷和不足,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基础设施和硬软件环境比较薄弱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配备就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硬软件环境,例如需要容量较大的服务器,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完整的数据库和局域网等硬件条件。同时,还要对档案管理的软件进行开发,对网络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具备这些条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阶段,我国的档案管理机构的收入主要由国家来提供,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很难对档案管理的硬软件建设进行充足的投入。此外,档案信息管理录入的数据错误较多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为了应付达标或者上级检查,在数据录入时搞突击,没有进行及时地检查和校对工作,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2.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滞后

虽然我国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颁布了许多标准,但是关于数字化和信息化标准的规定少之又少,大部分涉及的是音像制品和纸质形态的档案。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数字化的建设,因此,我国的相关标准显得比较滞后。同时,档案信息化的理念还比较滞后。我国有些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欠缺,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以至于有限的投资费用得不到有效的使用,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落后的管理观念容易导致各种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会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不利于档案信息化的机制的早日构建。

2.3 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欠缺

当前,新世纪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相当部分都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都是身兼数职,专业素养比较差,大多对档案手工操作比较熟悉。但是,对电子档案和文件的汇总、利用以及保存等多方面的数据工作还不够熟练,更加没有对数据进行维护、对程序进行设计的创新理念,这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进程,无法有效地优化配置相关信息资源,进而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此外,有的档案室的机读目录有成千上万条,可是管理人员并未做相关备份处理,有的甚至不知道对数据进行备份。这会造成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的缺失,有别于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2.4 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没有秩序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档案的管理工作已经开始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但是档案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仍处于“真空”的状态,例如对档案信息实行“双轨制”,因档案存储空间的不足,不得不清除了大量的档案电子文件,极大地破坏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具有相当程度的不规范性。

3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 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工作标准规范体系的完善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安全管理、标准规范和人才培养的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要依靠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需要自成体系的制度和规范作为支撑。目前,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和制度比较健全,但在数字信息化环境中,这些标准规范需要重新规划,诸多标准制度和规范需要按照信息化数字化环境的要求进行转变。同时,对于实时归档、存储管理、载体转换、数据迁移和实时等大量信息化新型业务内容,这些都需要对应的标准规范来规制。目前,我国已依据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适时了一些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和规范,有效地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指导。

3.2 档案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传统档案管理业务的变革

信息化环境下,档案工作的载体对象发生了变化,使传统档案的纸质载体形态开始向数字化形态转变,档案管理的手工环境开始向数字环境转变。因而,档案工作的管理方式、理念和流程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随着档案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手工操作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归档、目录编制、统计、档案信息和开发利用等众多管理流程都要因时而异,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开展,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立卷、存贮与检索、自动标引、编目、统计、借阅、库房管理等,并能使传统档案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有机统一,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信息技术给档案的检索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档案资源目录数据库的建设,根本改变了传统档案目录形式和检索方式,档案网站的开发,为档案信息的编研和展示形式注入了新的方式。因此,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将对传统的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质的影响,对于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大有裨益。

3.3 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

早在2008年,国家档案局就提出了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要求和标准,这也是新时期下给档案信息化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方向。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最终是为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的,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资源体系来提供基本信息的保障,因而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信息化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和数据化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最大范围和速度实现了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公信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战略性信息资源保障,也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方鸣.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考[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

[2]王爱荣,李玉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档案天地,2010.

[3]陈瑞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

[4]景雪.档案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建设要点[J].产业与科技坛,2010.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水质数据;监测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为实现天津生态城2020年水系统规划建设目标(非常规水源利用率≥50%、地表水达到IV类水环境标准)积累成功经验,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了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中新生态城新型水系统实施保障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示范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为实现课题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目标,进行了“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施工作。

1.2 研究目标

天津生态城区域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是国家“十二五”水环境专项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态城新型水环境系统的信息基础,为完成课题任务,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平台层面的研究:

(1)水质数据采集研究。

(2)平台传输网络研究。

(3)水质信息动态管理与应用研究。

(4)水质安全自动报警研究。

(5)水质事件智能化处置与联合调配研究。

(6)水环境系统资源的整合c应用研究。

2 平台架构研究

水环境智能化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架构层面,包括实现水质信息采集与传输的感知层与网络层,对各类数据进行管理与应用的数据层,以及进行智能化应用与决策的业务层与应用层。

3 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在建设内容层面,系统包括首页、基础信息、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应急预案、视频监控和系统设置7个模块(如图2所示)。

4 水质监测网络研究与实现

4.1 监测设备选型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包括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指标在线监测设备,综合考虑价格与性能,选用设备如表1。

4.2 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生态城暂时计划在清净湖与蓟运河故道布设监测点3个,在蓟运河与蓟运河故道交界处、蓟运河故道与清净湖交接处、慧风溪流入故道处分别进行在线监测站点布设。

监测站点分布状况如图3。

5 监测数据及传输研究

5.1 水质数据采集

综合性指标数据:水温、pH、电导、溶解氧(DO)、浊度、悬浮物(SS)、氧化还原电位等。

水污染指标数据:生化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紫外吸收(UV)等;金属及类金属污染物、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磷、氰化物、氯化物、氟、酚类化合物、矿物油等。

生物指标数据:大肠杆菌群数、细菌总数等。

5.2 水质数据传输

水质数据由在线监测设备采集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分析模型根据预设算法与规则,将监测数据自动区分与归类,分别存入对应的监测数据表中。

通过特定代码运算与参数配置,系统可以访问不同监测数据表中的监测数据,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应用与管理。

6 平台功能实现

系统包括首页、基础信息、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应急预案、视频监控和系统设置7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6.1 首页

首页以地图和实时数据表的形式对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实现时空结合的管理与应用展示。

6.2 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实现站点管理和指标设置,包括监测指标设置、报警指标设置、水质站点管理和水量站点管理等功能。

6.3 监测分析

监测数据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查询、管理与分析,包括水质数据分析、水量数据分析等功能。

6.4 报警信息

报警信息实现水质数据报警与报警信息管理,根据监测指标不同,分为COD报警、总磷报警、氨氮报警、硝酸盐氮报警与叶绿素a报警等。

6.5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实现不同级别水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根据预案级别不同,启动相对应的应急处置流程,流程中各相关单位和干系人按照预案规定的顺序与标准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协同配合,快速高效。

6.6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接入水体和泵站的视频信息,以可视化的信息支撑配合水环境管理,从而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

7 结束语

本平台的研究集成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建设方法,并结合天津生态城水体环境的实际状况,通过系统实现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我们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建设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通过系统应用表明系统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姚运先.水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汤国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3.

[4]吕小明.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7.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篇4

>> 解读解放牛网的web2・0 Web2。0的高中生物校本资源平台的构建 Web 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研究 Web2.0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Web2.0环境下学习行为的基础 浅谈Delphi6.0环境下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 Web 2.0环境下第三方点评网站的创新服务探析 Web2.0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网站的设计研究 浅谈Web2.0环境下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组织研究 Web2.0环境下UGC研究述评 Web2.0环境下“大美术”数字化学习与实践中心的建设探索 Web2.0环境下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实证研究 浅谈Web2.0环境下的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创新 安全是企业驾驭Web 2。0的基础 浅谈如何构建安全的学校Web网站 论Web2.0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 Web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解读 web2.0环境下的广告创意思考 Web2.0环境下人际竞争情报搜索策略研究 Web2.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忠诚用户的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我们可以看到101个可以在线观看的影片,影片缓冲的速度十分快。档案馆网站与谷歌的合作是一个成功的探索,档案馆提供档案资源,谷歌利用自己的Web2.0技术,将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与网络完美结合。在谷歌的网站上看视频,还可以在档案馆网站上找到与视频相对应的文学介绍,一举两得。在Web2.0基础上开发适宜于档案管理的“档案馆2.0”网站将是档案馆甚至是图书馆建设的一个趋势。

三、我国当前学校档案馆网站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档案馆已联入互联网,并建立了Web网站。从网站实现的技术手段和功能上看,Web技术的应用可将网站分成静态网页层次、动态网页层次、内容管理层次以及网站集群层次。但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档案网站还处于第一或第二层次,技术水平不高,更新不方便,信息量不足,与用户交流有限等问题,档案馆网站的发展尚不成熟。但自Web2.0提出以后,引起了档案学者的注意,经调查发现,部分档案馆已经开始尝试运用Web2.0的新技术建设其网站,如江苏省的学校档案馆。

当前学校档案馆网站在基本功能设置、信息资源的组织展现、网站性能提升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建设方面,学校档案网站资源数量不足,多媒体资源以及学生学习资源不足,未能很好地满足学校师生的要求。

(2)网站宣传方面,网站更新缓慢,忽略了宣传功能。

(3)网站安全问题,档案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措施没有实施,安全技术得不到保障。

(4)网站规范性上,学校网站制作不专业,不规范,部分网页语法不符合W3C推荐标准,对括件依赖性较强,兼容问题突出,还有很多校园网站不能在手机或手持终端正常布局或显示。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篇5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 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今年全国两会上,环境保护话题成为最热门话题之一,代表和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强烈而迫切。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同党的十报告一脉相承。“生态文明”也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热词。

安徽代表团在《关于设立“美丽中国”区域实现模式滁州试验区的议案》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既要有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更要有试点经验和板块突破,建议设立“美丽中国”区域实现模式——滁州试验区。据介绍,滁州是安徽的东大门,西接中西部地区,东邻长三角,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理和生态环境兼具多样性和典型性特点。

在安徽代表团小组审议中,六安市市长毕小彬代表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建议制定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扶持政策。池州市市长赵馨群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建议国家出台差别化政策,对于生态建设领域和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上的优惠,“用利益导向推动生态建设,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这一话题也在贵州代表团引发热议。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代表建议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治理石漠化、沙漠化,同时强化环境执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代表针对贵州生态脆弱的实际,建议中央预算安排考虑贵州的情况,加大支持力度。

在河北代表团分组审议中,承德市市长赵风楼代表说,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代表建议,加强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来自广东团的王如松代表希望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写入宪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在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要让享有美好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还是有必要将相关内容写入宪法。”今年65岁的王如松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已致力于生态环境研究数十年。在他看来,入宪是转变一些地方政府“GDP至上”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治理生态恶化的需要,“在一些地方,口号是生态,行动是经济。干部考核主要看经济成绩”。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王如松认为,环境权是公民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是免于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权写入宪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他看来,环境权入宪是国家保障人权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包含环境权的实质内容和要求;有助于受害者维权,有利于单行法中对环境权进一步细化,使公民正当环境权益得到维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等。

王如松表示,在他领衔、陈敏等代表附议的《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的议案》中,建议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后增加:“人人都有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今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到3月11日大会规定的议案截止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401件,其中有关立法方面的393件,监督方面的5件,其他方面的3件。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提案成一大热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古今来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青表示,“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应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吴青早在当广东省人大代表时,便对土壤污染问题作过深入调研。她向记者列举了近日互联网上被关注的“中国癌症村地图”,来说明土壤污染的危害。“环保公益人士制作的图表中,村子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这说明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何等严重。”吴青解释说,各种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后,被植物或者动物、禽类吸收,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在议案调研中,吴青遇到很多困难:相关土壤污染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土壤污染产生的危害情况无法了解得更详细、深入。她从环保部的《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印发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等文件中感受到环保现状不容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分散而不成体系,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吴青认为,宪法、侵权责任法、刑法、农业法、环保法、土地管理法等主要保护的是农业用土壤污染防治,均未全面覆盖各类用地保护,特别是法律责任方面,规定明显不足。

据悉,环保部已于2012年初启动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的起草工作。在议案中,吴青等代表建议建立土壤污染标准、污染风险评估、污染检测、污染治理与修复、公众参与等制度,明确土壤污染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治理大气污染刻不容缓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污染减排手段”与“空气质量改善”严重脱节,建议各级政府建立PM2.5监测、评价及考核的具体规范,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

我国污染物防治目前实行的是属地控制,但现在出现的综合性污染、复合型污染则是由区域共同作用形成的,按行政区防控大气污染的方式不尽理想。3月5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加强PM2.5监测和信息,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如何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建议,由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主要责任部门牵头,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共同参与,明确责任主体,通盘研究、规划。同时,对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所有方面与预期目标作出全面安排,其中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要有刚性的量化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俞光岩在这次两会上也重点关注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他建议,由环保部、卫生部、科技部共同设立空气污染与人口健康专项科研项目,研究城乡空气质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提高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认为,防治大气污染,应大力推进完善相关立法工作。

谢晓尧建议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构建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适度超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通过完善立法,严格依法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委员建议,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空气污染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制定单行的环境损害赔偿法,明确环境损害责任承担主体、赔偿责任范围、责任承担方式、救济途径等基本制度。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公益损害与公民的私益损害,列入赔偿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龙认为,在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已刻不容缓。徐龙说,1987年制定、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改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存在6方面不足:立法理念上,过于依赖行政手段,缺乏从源头、全过程控制大气污染的理念;重要制度及标准缺失,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建立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问责条款;机动车污染监管不够得力;法律责任部分多为刑事责任,过于单一、僵化,实施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治污有待加强。徐龙认为,现行大气污染法缺乏治污信息公开的规定,导致实践中信息监测及公布手段单一、渠道狭窄、僵化,无法有效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

记者看到,徐龙等代表在《关于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后附上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草案,共8章137条,而现行大气污染法仅7章66条。该议案主要修改内容为: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定、建立政府环境问责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建议:将水利、环保、国土资源中涉及环保的相关职能合并在一起,赋予大环保部更多职能与权限;之后,实现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让相关政策真正落地。

有评论认为,虽然环保部门一路从环保局升格到环保总局,直到环保部,但一直以来,环保部门是缺乏强硬执法手段的“软衙门”,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变,正在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有必要授予环保部门强制执法权,让环保部门成为对污染企业拿得出强力反制手段的“硬衙门”。环保部门的确应被授予更大的权力。 另一方面应该发挥公众监督污染、监督监督者的作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益诉讼应该“松绑”,让民间力量通过诉讼、索赔,对污染企业形成有效的震慑。

联防联控跨省水污染

“跨省水污染问题已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安徽省代表团建议尽快建立跨省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及生态补偿机制。安徽省代表团在建议中指出,以淮河流域为例,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跨省界几乎每年都要发生或大或小的水污染事件。在全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上,目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法律法规滞后,上下游之间重要环境信息沟通、纠纷处理、损失赔付、责任追究等内容缺失。二是缺乏有效沟通联系机制,流域上下游之间及环保、水利、渔业等部门之间尚未完全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各部门之间重要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事故预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三是跨省界水污染事故处理难度大,调查取证难、协调配合难、水污染事故责任主体难以确定。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篇6

1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1系统论基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无论是情报、图书、文献还是档案、文件等,都以信息的形态存在,都在系统和环境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换,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此类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都带有明显的系统工程的性质,即便是在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信息的传输与显示方面,图书、情报、档案也都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都隶属于“信息系统工程”的范畴[1]。此外,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的整合发展,实际上就是系统整合的表现,在信息管理的科学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按照贝塔朗菲对系统的界定,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模式的构建,势必能显著提升公共信息系统的服务效能。

1.2实践论基础按照实践论的观点,无论是图书、情报还是档案,都能向社会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如在工作环节层面上,图书、情报、档案都要经历信息收集、存贮、提供、利用的过程。而在信息运作层面上,只有实现了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和整合发展,才能实现对信息的高效利用,才能更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关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2]。可见,在面向实践的角度上,组织机构的管理演进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图书、情报、档案的发展模式也显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三者之间的整合发展将会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1.3本质论基础从本质论的角度讲,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自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三者的同出一辙与互为彼此,成为当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最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图书、情报、档案三者同源,这一属性也赋予了他们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无论是在实质内容、载体材料还是在目的作用、社会职能以及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相类似的特征。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诉求越来越强烈[3]。在这种情况下,以公开化、社会化与网络化为要求,谋求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人类的“体外知识信息库”,以图书、情报、档案等为载体的知识信息,将为三者的一体化、协同管理和整合发展提供更为直接和深远的依据。

2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或者一体化建设,并非将三者所属的部门进行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要借助三者的内在关联与外部共通性,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以媒体新常态为背景,谋求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已经在业内达成共识,需要以共同收益为原则,以网络共建、资源共享为目的,借助新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信息技术等手段,构建统筹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整合发展模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

2.1必要性(1)随着媒体新常态的出现,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旧有管理和合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获取意愿不同以往,他们不愿亲自到相关机构获取信息,也不再习惯通过与服务人员面对面的方式谋取信息服务,而是要借助互联网络、新媒体工具等完成信息的传输[4]。更为重要的是,图书、情报、档案等机构获取的信息资源规模和数量正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范式,且这些信息之间的规律几乎不可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信息进行条理分析、梳理和整合,才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完善信息生成、处理和传播流程,打破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还要通过资源整合降低各自的经费负担,在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2)图书、情报、档案部门所从事的是社会信息服务工作,在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媒体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使得人们对信息服务有了更高诉求。不但要求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即时性的特征,同时在对信息进行优化配置与综合集成方面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5]。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图书、情报、档案等部门能够真正发挥信息提供者的作用,快速、精确、全面地向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从这个角度讲,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进行整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各自原有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对原有或现有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和全面整合,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2.2可行性(1)当前,迅速发展、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创建了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一平台之上,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工作不但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在新媒体领域中,信息技术的革命为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加工与传播技术,三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也向着无纸化、数字化的形式过渡,管理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自动化管理集成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正在向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向转变[6]。此外,由于图书、情报、档案部门的工作性质与服务模式大体相同,它们都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所不同的是依据不同层次的用户向其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技术方法与策略的相同、相近性,也预示着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将获得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2)当前,在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获得了明显进步。在新媒体环境下,谋求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这是因为,置于媒体新常态中的信息产业需要不断打破存贮、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需要突破其在时间、空间和设备平台上的约束。而这恰是促使各部门进行整合协调发展的起点,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在利用和开发信息资源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可行性的。此外,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入,学科体系之间的分工、分化、交叉与渗透越来越明显,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信息传播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为了全面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诉求,将图书、情报、档案进行整合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可行性。

3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瓶颈

3.1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瓶颈(1)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不但需要平台支撑,还需要人员的协助。但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当前时期,很多图书、情报、档案领域中的工作人员,其信息传播意识和知识水平十分有限,对三者之间的整合发展重视不足。在一些关键岗位上,其工作人员对待信息整合的意识十分淡薄,自身素质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而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求工作人员要懂网络知识,具备图书、情报、档案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在外语、系统工程等方面有所涉猎。唯有那些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媒体新常态下,对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给予充分重视,并提供智力支持。但是,现有情况却并不能完全满足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要求。(2)基于新媒体的信息平台建设缺位,在技术层面上还存在一定障碍。按照现有情况看,我国与图书、情报、档案等相关机构之间的条块分割还十分严重,资料室、情报室、文书档案室、科技档案室之间长期分立,要想在他们之间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基于新媒体的信息服务平台,是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的。同时,由于此类机构分工过细、组织重叠,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整合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但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缺位,网络技术和现实需要经常脱节,还因其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使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存在大量技术缺陷与安全漏洞,极易导致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篡改和泄露。

3.2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影响因素(1)在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建设尚未探索出一套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这对我国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建设形成了极大的阻碍。例如,在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上,未能签订有效协议,以明确参与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和收益,难以激发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个参与方获取信息资源,就需要对利益进行均衡[7]。但在这一过程中,有条件的参与方要向无条件的参与方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图书、情报、档案三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整合发展的意愿也大打折扣。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图书馆、情报机构和档案馆等长期各自为政,对整合发展模式认识不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在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等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2)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机构彼此分割、各自为政,由于它们隶属于不同部门,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有限,这给新媒体环境下的整合建设带来了很多不便。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建设效率低下,其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建设未引起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领导的充分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支持,致使很多关键性的工作无法向前推进。

4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选择

在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而要实现较高的整合效果和信息传播效率,除了要对其中存在的瓶颈和原因进行仔细、全面的分析外,还应进一步确定可供选择的整合模式。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我国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为了适应媒体新常态的需要,除了要通过信息管理优化文献资源的配置,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外,还应树立信息资源融合创新思维意识,确立与时俱进的新机制、新体制,全面推进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

4.1合理配置文献信息资源新时期的图书、档案、情报工作是在传统文献信息的服务机构和部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除了要改变传统封闭落后的信息服务方式外,还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通过信息管理优化文献资源的配置,全面增强面向用户的信息集散能力、快速应变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此外,还应在各部门内部推行自动化、智能化子系统的构建,并对系统的兼容性和技术平台的支持问题进行优化,以保证相关部门联网之后,信息资源能够共享或者异地检索[8]。除此之外,在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构建适合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信息资源平台,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与模式共建。

4.2构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档案、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实体机构参与其中,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统一调配,以实现对用户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信息传递。在具体操作方面,要求构建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对信息整合进行负责和管理,通过增加交流与沟通,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构建权威机构,以其为中心,对分散管理的图书、档案、情报各部门进行联系,并将图书、档案、情报等各种信息资源纳入到统一规划之中,实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最优整合。

4.3更新和优化信息资源整合发展意识在媒体新常态下,信息资源建设与用户信息诉求都趋向于网络化。因此,档案、图书和情报信息资源的融合已经刻不容缓。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除了要求档案室、图书馆情报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其树立信息资源融合创新思维意识,以时展要求为准绳,在思想意识和工作状态上,全面重视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发展工作,通过钻研信息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图书、情报专业的技术优势,全面推进档案、图书、情报信息的整合发展工作。

4.4构建适合新媒体的信息整合机制从时展的层面看,实施图书、档案、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发展,不但能体现社会进步的要求,还是实现相关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以新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依托,通过确立与时俱进的新机制、新体制,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新媒体下信息服务的要求。此外,为了实现档案、图书、情报的整合发展,还应进一步破除陈旧理念,在档案、图书、情报工作常规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三者之间求同存异的发展模式,以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传统行业也因此而面临全新挑战。尤其在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档案、情报等传统的文献传播部门也遭受了冲击和挑战。而如何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实现图书、档案、情报之间的整合发展,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用到文献收集、加工、存贮与传递之中,促使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的社会职能得到全面发挥,就显得十分重要。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篇7

NOC活动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支持下,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一项集教学探讨研究、教学交流推广于一体的全国性公益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

活动开展以来,积累了大量有关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成果,在学前教育领域实现创新理念再实践,实践成果再创新,NOC活动的教育研发机构——北京亚太未来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历经三年研发,完成了这一使命。

研发工作的基本思路

为促进幼儿园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作为北京亚太未来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学前教育研发团队,我们在多年前就提出幼儿园教育需在学习和教学形态上进行创新的思想。经过三年研究,设计出完整的“幼儿园学与教形态创新与实践方案”(以下简称“学与教方案”),并研发完成了方案所需的创新产品和实践路径。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我们把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保护其好奇心和兴趣,创设丰富的学与教形态作为研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并依照这个基本思路,进行具体的“学与教方案”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由此,我们将研发重点放在:如何将信息技术、多种载体的传播技术、现代电子设备的运用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幼儿园教育资源获取、课件制作、课堂互动、资源共享、体验式教学中,改变幼儿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再现生活情境,建立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学习手段。由此,将幼儿园传统的教育发展成为新型的教育,促进幼儿园学与教形态的不断创新。

“学与教方案”的内容设计

基于基本思路和研发重点,我们将“学与教方案”设计划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指南》要求,研发全新的与《指南》要求一致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开发与活动内容相匹配的数字素材,以及具有广泛兼容性的幼儿园教育多媒体平台,组成“三位一体”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创新产品——“NOC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

“NOC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是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专门研发的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学与教方案”的开展提供了内容基础,形成下列内容构架:

NOC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活动指导方案+数字素材库+多媒体平台

在这个内容构架中,活动指导方案是主体和核心,数字素材库是对信息化教育活动的资源支撑,多媒体平台是帮助幼儿园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活动的工具和载体。

1.NOC幼儿园活动指导方案

《NOC幼儿园活动指导方案》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NOC幼儿园活动指导方案》所编写的900个独立活动,活动内容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忠实遵循了《指南》的具体要求。全书在整体结构上分为5个领域,即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每个领域设置180个独立活动,每个学期有30个活动。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特别为《NOC幼儿园活动指导方案》分别设计了教师手册和幼儿手册。其中的幼儿手册在内容上与教师手册中的每个教育活动相匹配,采取图配文的表现方式,让幼儿通过视觉发现和听觉辨识来理解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要求设置了幼儿动手动脑的项目,如连线、选择等。同时,幼儿手册还考虑到亲子教育因素,设置了“小贴士”便于家长使用时了解教育活动要求,使幼儿手册成为一个幼儿园活动向家庭延续、实现家园共育的媒介。

2.NOC幼儿园活动数字素材库

NOC幼儿园活动数字素材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配套数字素材库、通用数字素材库,以及两个补充部分:多媒体数字课件库、家园共育素材库(如图1)。

(1)配套数字素材库(如下页图2)

素材采用积件形式,以PNG格式呈现,拖拉方便。便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平台时随需随用、任意摆放,创造出不同的情境和画面。

便于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调用、组合。在活动中随活动环节渐次叠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幼儿可以借助素材和多媒体平台,结合活动内容,进行情节再现、情境搭建、创意延伸。

包括各种造型的幼儿与成人形象,丰富的幼儿园、日常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情境设计,以及活动内容所涉及的各类物品设计等。

(2)通用数字素材库

通用数字素材库除具有上述配套素材库的文件格式特点外,涉及内容更为广泛,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为教师备课及开展活动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来源,共分为十二个类别(如下页图3)。

(3)多媒体数字课件库

多媒体数字课件库收集了多家幼儿园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是幼儿园教师开展学与教活动的参考资料。课件素材选自幼儿园一线教师集体讨论和精心设计的课件,以及历年参加NOC活动的幼儿园教师课件,集中体现出在幼儿园学与教活动中对多种传播载体的灵活运用。素材的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特色鲜明,便于幼儿园教师进行借鉴和学习。

3.NOC多媒体教育教学平台

NOC多媒体教育教学平台由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组成。

(1)备课平台

自动记录和管理教学备课,能简便编辑备课课程及灵活储存备课过程和资源,自动生成备课文件包,并具有将备课转换为授课的功能。

具有同步搜索新闻、图片、音频、视频、百科、网页和本地数字素材库资源的功能。

具有音频、视频编辑的制作功能,文字书写、编辑和文字转换声音的制作功能,挂图和卡片编辑的制作功能,调用PPT、Flash等软件的制作功能。

具有远程视频教学交流功能和照相机功能。

(2)授课平台

具有电子白板书写、彩色绘画,影视、音乐和PPT、Flash等多种格式文件载体的同步播放和同步切换功能。

轻松实现互动学习和远程教学交流。

“NOC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推动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为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教育教学方案提供了保障;激发了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幼儿园间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连通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顺应了幼儿园教育中“学与教”形态变革的大趋势,促进了幼儿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学与教方案”的实施平台

“学与教方案”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发展NOC实验幼儿园,创建实施“学与教方案”的平台。NOC实验幼儿园将使用《NOC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开展活动,实现所有NOC实验幼儿园都是在同一平台上以相同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在同一环境下展开学与教形态的创新和实践,用同样的素材进行交流和探讨,接受专家的统一指导。

NOC实验幼儿园自2013年开始设立,目的是结合NOC活动组织、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幼儿园学与教形态创新与实践。通过组织幼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创新开展;通过专家指导,提高园长和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与教形态的创新实践能力。

设立NOC实验幼儿园,还有助于协助各地加快幼儿园教育学与教形态创新的区域整体发展,提高幼儿园在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为幼儿园教育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家园共育搭建交流平台。

指导和培训

“学与教方案”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以两年为一个周期,通过不断的指导和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帮助幼儿园将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丰富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为此,将借助“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开展,依靠“学与教方案”研究团队、课题组专家、NOC活动组委会及高校的学前专家,在NOC实验幼儿园中持续不断地开展指导和培训工作。使幼儿园教师在应用《NOC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育活动的同时,有机会在学与教形态的创新与实践中得到专家的指导,快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环节是实现“学与教方案”整体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将从七个方向对NOC实验幼儿园教师进行充分的指导和培训。

方向一:幼儿园信息技术的环境建立及发展趋势。

方向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怎样引导幼儿体验和参与。

方向三:信息技术运用如何与教学深度融合,现代电子设备与教学怎样结合,信息技术运用怎样推动教学资源的创造和整合,如何适度运用信息技术设备。

方向四:幼儿园信息化及网络建设对教学管理、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

方向五:信息技术环境对幼儿学习与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方向六:信息技术如何与家园共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方向七:幼儿园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案例的分析与交流。

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并派专家和研发人员进入各NOC实验幼儿园进行入园指导培训。

“学与教方案”的整体设计思想体现了幼儿园教育变革的大趋势,申报的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堂学与教形态变革的研究》获批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课题指导组已经将《NOC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作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幼儿园的教学材料。

“学与教方案”的构思、策划和研发历经三年,在此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以及多个省、市、区教育部门有关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多位学前教育专家,多媒体教学专家,优秀幼儿园的园长、教学主任、教师都亲身参加了具体的研发工作,他们为本方案的成功完成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此深表敬意。

在“学与教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一五”重点课题组的支持,不仅全程参与了《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两项课题的研究活动,还在课题组专家指导下,将课题研究成果运用都了“学与教方案”的设计中,在此表示感谢。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篇8

主席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为外界熟知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吁和愿景正是从此开始萌芽,成为近一年来全国各地的聚力所在。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个中应有之义。

共济雾霾锁国

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达到52年来的峰值。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3年10月的报告 ,大气污染(PM2.5污染物)首次确认为“对人类致癌”,其重要组成部分可吸入颗粒物被认定为一类致癌物,危险程度与烟草同级,其中又以对肺癌的诱发最为显著。

由于2013年我国雾霾天气备受瞩目,雾霾天气可谓愈演愈烈,多地发生了PM2.5爆表的情形,因此今年“两会”上也涌现出了大批“雾霾提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第八届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委赵皖平的提案就是其中之一。

3月6日,赵皖平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透露,他正是针对近年来备受全国人民关心的雾霾天气,而提出了关于设立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综合防治雾霾的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也其来有自。赵皖平代表指出,防止空气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只靠一个环保部门难以承担,亟待成立一个综合部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委员会。

“它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水利业、绿化园林业、城市规划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赵皖平代表认为,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很多,而设立环保综治委有利于明确责任。

赵皖平代表介绍,我国雾霾已进入高发期,这种局面至少还会持续一二十年。整治雾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设立的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委员会可将雾霾治理常态化、持久化。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的议案同样是有关应对雾霾。他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应尽快制定《公民环境权益保护法》。

陈振濂代表分析,政府之所以在短期内没有有效应对雾霾,一定程度上是部分地方政府惟GDP论所致。“因为涉及到地方政府的GDP考量和经济利益,就会投鼠忌器,这样做反而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公民有生命权,有财产权,也有主张健康生活、环境安全的权利,有权主张在不受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情况下健康地生活。因此,全国人大应制定《公民环境权益保护法》。”

除了通过立法来保障公民的呼吸权益,陈振濂代表还认为,把老百姓的诉讼主体都调动起来,是促使雾霾解决釜底抽薪的办法、也是最根本的办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政协副秘书长谢朝华提交的“治霾提案”也同样引起了媒体的诸多关注。 顾名思义,“治霾提案”主要讨论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特别是对人体肺部健康的危害,并将关注点聚焦在雾霾天气下的户外工作者身上。提案同时呼吁政府尽快出台“雾霾补贴”,保障户外作业特殊人群的切身利益。

“抗击雾霾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役,PM2.5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此一来,‘大环境政府治,小环境社会防,内环境个人护’就显得十分必要。”谢朝华委员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特别指出,可以参照北京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雾霾治理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从法律层面落实雾霾治理,给予人民切实保障。

谢朝华委员在提案中就以潘高寿绿肺基金与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实施的PM2.5伤害防治研究项目为例,倡议药企和学府联合攻关,为PM2.5伤害的防护与治疗课题打开突破。“面对当前乱象,既要有领头企业发力,也需要政策的有效疏导,政府可以支持相关的产学研开发,为护肺产业提早布局,或出台护肺用品指导目录等引导理性消费。”此外,谢朝华委员还提议可实施雾霾假期,适当安排PM2.5严重污染环境作业人员减轻劳动强度,避开PM2.5高浓度时段作业,为劳动者健康提供保障。

追求环境友好

陈振濂代表也提到,因为雾霾天气的集中肆虐,河北的部分产能过剩、污染严重钢厂、小煤炭厂已经基本停掉。

从中央政府到基层企业,都力争寻求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来为今后共建一片蓝天。

对国民经济建设起有着重要意义的钢铁业,也被认为是产能过剩领域的重镇,同时也是造成污染的诟病之所。来自钢铁业内部的转型之声,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转型的决心。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的3月10日,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才平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 钢铁企业要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不断推动企业“由普转优、由优转精、由精转特”的发展,打造绿色钢城。

董才平介绍,近年来中天钢铁在节能减排和专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注重高端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已经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用于生产线技改提升,超过15亿元用于主导产品升级及优特钢研发,特别是投入超过5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

“中天钢铁将把百姓的切身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责任紧密结合,打造“园林型企业”,努力创建一流的节能环保企业,真正把中天钢铁打造成全国钢铁行业的绿色示范企业。” 董才平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

同处钢铁行业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党组书记王守东,对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也有着自身的独到见解。在“两会”期间,王守东代表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泰山钢铁集团从去年以来就狠抓环境的治理,做到了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在节能减排上也做到了废水、废渣、废气的零排放。

“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不仅要对为企业负责,而且要对社会负责。”王守东代表说。

美丽中国之梦

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与委员们,从自身所在区域和领域出发,纷纷践行着各自的美丽中国之旅。

3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自治州州长廖飞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他的议案主题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构筑美丽黔东南” 。

廖飞代表所在黔东南自治州是文化丰富多彩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黔东南自治州政府结合当地优秀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正在打造生态旅游创新区,并提出加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的保护,使自然生态与旅游相衔接,在有效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找准文化与商业的平衡点。

廖飞代表提出,“发展工业要结合我们的资源禀赋,围绕着我们的生态、围绕着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围绕我们充沛的劳动力资源。我们的城镇化体系由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共同构筑成美丽黔东南。”

如果说廖飞代表的“美丽黔东南”建设构想是弘扬山川秀美的少数民族文化,那么福建南平的林宝金代表的议案,则是融合了生态与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意义,二者从优势侧重上可以说各有所长。

林宝金代表是福建省南平市市长,他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介绍,地处福建北部、闽江源头的南平是世界同纬度上保持最完整的一块绿洲,也是福建省唯一以设区市为单位的部级生态示范区。近些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的领导和协助下,绿色经济之路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在地区发展方略中,生态保护亦和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并列,重要性可想而知。

3月11日,在全国“两会”新疆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买买提明·牙生接受了《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他畅谈建设生态文明大美新疆、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

买买提明·牙生指出,要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生态文明新疆。

最近几年,新疆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推行了塔里木河干流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构筑了由阿尔泰山地森林、天山草原森林和帕米尔—昆仑山—阿尔金山荒漠草原三大生态屏障,以及环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边缘绿洲区组成的“三屏两环”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买买提明·牙生建议:“生态立区的理念要牢固树立,要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同时,还要从法律的层面上固定下来。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大美新疆。”

当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当治理工作提上日程,萦绕于全国各地的“共倡和谐发展,恢复绿水青山”已无需过多动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绍兴市市委书记钱建民在本次“两会”上就提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方略。

钱建民代表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浙江早就提出了‘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建设思路,这也是绍兴水城建设的必有之路。以治水为突破口,促进产业转型、城市升级,推动产城融合,让治水成为破解“城市之痛”“产业之痛”的着力点,是钱建民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

钱建民代表认为,在短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最好的解决的办法是调整产业结构,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计划到明年底,实现市区主要河道清面全面完成、清乱基本完成、清养初步完成的目标,让群众重新看到美丽的绍兴水乡水城”,钱建民表示。

出席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石嘴山市市长王永耀说,要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把石嘴山市建设成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型工业城市。

王永耀代表介绍,石嘴山市将通过认真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位一体的步骤,为将石嘴山加快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型工业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对于去年被列为全国23个资源再生型城市之一的安徽马鞍山而言,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硕果,正是这座城市的发展硕果。

“马鞍山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森林增长工程美化家园活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协调发展、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家园,让每一个来马鞍山的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张晓麟代表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六安市市长毕小彬则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有着生态、水、气候等优质资源的六安市始终把生态建设,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森林资源的保护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今后一个阶段,如何贯彻政府工作报告,毕小彬代表也有着初步的想法:

上一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下一篇:节能验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