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贷款优惠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6:45:48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篇1

关键词: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影响因素

“十一五”期间广西有116家企业被国家确定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至2008年6月末,广西有南宁、柳州、桂林等6个城市开展了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以下简称民贸民品)贴息贷款业务,北海市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还处于落空状态。本文从影响北海市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主要因素入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我国的民贸民品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一、北海市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民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民委发[2007]228号)文件,北海市有6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民品企业),其中合浦县有1家。“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利率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06]315号)文件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优惠贷款利率不得上浮。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成立较早,但生产规模普遍不大,实力不强,6家企业有5家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金银珠宝饰品、缸罐、角雕等工艺品,产品生产成本低,收益高,目前都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但是经过调查,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都没有获得过优惠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影响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原因分析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宣传的对象受限制。在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前,北海市民族宗教局按要求对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政策的宣传。这种“点对点”有针对性的宣传虽然效率高,但是没有普遍性,政策宣传的广度不够,社会上很多生产有少数民族特色商品的企业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二是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渠道狭窄。北海市有关部门对民贸民品政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转发文件、电话解释,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渠道狭窄,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宣传。三是宣传主体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据北海市民族宗教局的反馈,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怕麻烦,不愿申请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实际上,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是一项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可从中真正得到实惠的长远政策。[2]一般只有对优惠政策了解不够透彻的企业才不愿申请。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名单确定之后,有些企业相关负责人并不知道其企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不了解其可以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有些企业不了解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据调查,有民品企业曾经咨询过民族宗教局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但民族宗教局具体负责人不知情,也未咨询过人民银行,从而导致优惠政策落空。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使得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2.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无法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

一是企业不良贷款记录制约其新增贷款的注入。民品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优惠利率贷款,首先必须符合银行一般贷款的准入条件。根据现行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规定,如果贷款人已有贷款违约记录,形成不良贷款,那么贷款人很难再次获得银行的新增贷款。[3]作为民品企业之一,广西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亨通珠宝公司就遇到这种情况,其在1995年、1997年分别向建行北海分行贷款累计470万元,后来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形成315万元不良贷款。建行已把该债务转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虽然目前该公司生产运营正常,而且这几年该公司一直积极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征求减免债务、协商还款之事,但是毕竟存在不良贷款未清的事实,对于该公司新增贷款的申请,银行都表示拒绝受理。二是企业未能提供贷款要求的财产抵押或者担保,银行不予发放贷款。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都是财产抵押贷款或者信用担保贷款,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大都是生产金银珠宝饰品或者工艺品,产品加工后即可卖出产品,技术水平含量低,资金实力较差,没有大型或者高精端的设备,有的甚至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这些民品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由于未能提供财产抵押而无法获得贷款。而且,北海市担保机制不健全,几家担保机构由于自身实力较差而难以在担保方面取得良好的公信力。因此,很多企业包括民品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用担保贷款。由于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的一般条件,民品优惠利率贷款也只停留在文件层次上。

3.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由于银行贷款手续较为繁琐,程序复杂,准入门槛高,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审批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为此,有些实力较强、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并不十分愿意向银行贷款。

4.信息沟通机制缺失

一是牵头部门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民委没有发挥明显的主导作用,没有与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过有效沟通交流,也没有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政策宣传活动。二是联席会议制度没有形成。目前北海市尚未建立有关民贸民品方面的联席会议制度,没有组织召开过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和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等有关部门缺乏信息交流的平台,造成银行等有关部门不了解企业、企业不完全了解相关政策等现象。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无法使优惠贷款利率政策真正有效地落到实处。[4]

三、完善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发放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

一是放开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目前参与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的仅限于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由于这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开发理念、贷款准入门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弱势群体金融业务的拓展方面显现出一些不足。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建议放开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允许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成为成员,发挥它们的优势,实现金融机构优势互补,为民贸民品企业创造更优良的融资环境,支持民贸民品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民贸民品的繁荣。二是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按照现行规定,优惠利率贷款一律不准上浮,也就是说只有民品企业与贷款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是基准利率时才符合优惠利率贴息政策,否则不予贴息。这种赢利锁定的规定对商业银行开发此类贷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所限制。为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建议修改相关政策规定,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给予企业贷款实实在在的比正常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补贴。这种政策修改不仅可以让民品企业在优惠期间切实得到政策支持的实惠,推动民品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也给予了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贷款业务的利率定价权限,调动它们营销的积极性。三是赋予商业银行权限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政策规定“享受优惠利率贷款政策的企业,其利息优惠部分的70%以上应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为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也为了加强银行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的跟踪,确保资金安全,建议新增政策,规定商业银行有权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民品企业生产资金的支付与回收均可由贷款行负责监控。

2.商业银行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品企业生产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不仅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且也传承与延续着中华文明。因此,商业银行应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为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提供优质、特殊的金融服务支持。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信贷政策不要“一刀切”。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约束机制等方面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点和民品企业的特点,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信贷政策,适当降低优惠利率的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效率。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要主动与民品企业建立联系,优先考虑并保证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严格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协助做好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宣传工作,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品企业真正享受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银企双赢的效果。

3.多部门联动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民委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建议民委牵头,金融机构、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民品企业、商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局、工商局、经委、人事劳动部门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民品企业可通过这个平台主动向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通报信息,让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了解企业经营动态;民委、人民银行可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宣传解释各项政策;各与会单位通过交流信息,协助解决企业困难,推荐项目与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实质性的服务。二是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民委应突破“点对点”的政策宣传模式,积极拓宽政策宣传的渠道,变化宣传方式,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范围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成为政策优惠的企业,从而促进民品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发展,让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建立责任考核制度。贯彻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是民委等多个部门的一项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把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支持民品企业发展的工作列入责任考核内容,并定期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使有关部门执行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具体行为透明化,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

4.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

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银行,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工作。一是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不断完善每年年初对辖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的信贷资金及时投入跟进。二是利用季度金融分析联席会议,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政策宣传,交流相关信息,发挥“窗口指导”的作用。三是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指导及其他事务工作。四是创建平台,邀请商业银行和民品企业召开座谈会,交流信息,做好民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参谋。五是加强调研,人民银行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商业银行、民品企业,了解各方实际存在的困难与需求,掌握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超级秘书网

5.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要提升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民品企业要抓住机遇,用足优惠政策,加强内部管理、产品技术开发、市场开发与营销,大胆引进人才,提高产品质量,研发特色产品,使自身能够在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企业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民品企业要用好优惠政策,诚信守法,不逃废债务,为自身塑造良好的信用记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Z].[2007](228).

[2]淡亚君.青海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青海金融,2006,(5).

[3]李铀、李萍.关于优惠贷款利率执行情况的调查[J].金融研究,1997,(10).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篇2

当利率优惠政策的执行期临近结束,监管层严控风险的要求和商业银行出于放贷规模考虑的自发收紧,让个人住房贷款的收紧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房贷“休眠”的背后,其实也隐藏了商业银行的诉求:它们希望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而非政策的强令限制。

变,还是不变?

半个月的时间,有关房贷优惠利率将取消的传言已是街知巷闻。商业银行一面勒着裤腰带对客户“挑三拣四”,一面还是打着“严格遵从监管规定、没有收紧房贷意图”的招牌。虽然监管部门至今未对此做出公开表态,但业内人士均有共识:事出必有因。

“消息传出有一阵子了,主要是银监会最近在上收各家商业银行的房贷数据,特别了解了二套房贷的执行情况。这次调查不比平时的例行检查,数据要求相当严格。”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中心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131号文),为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施行一系列包括下浮房贷利率在内的优惠政策。政策暂定执行至2009年12月31日。

今年上半年,在商业银行天量信贷投放的同时,全国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亦高达150%。2009年6月,中国银监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中强调,除国办131号文中规定的“改善型住房”可参照首套房目前2成首付、7折利率执行外,其余所有贷款均将执行4成首付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手段变相降低首付款的比例。

上海银监局人士表示,个人住房贷款关系民生,其起伏波动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影响也比较大,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提示及例行检查都是日常工作,

“银监部门始终会对个人住房货款的问题保持高度关注,不过目前还没有取消房贷优惠利率的任何说法”。

记者此前获悉,央行、银监会曾对是否取消房贷优惠利率,以及如何界定二套房贷进行过内部讨论。而此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房贷风险检查,亦旨在提醒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按揭贷款风险管理政策。

加之此前国办131号文曾设定房贷优惠政策执行期仅至今年年底,市场纷纷猜测政策将有变。

优惠“操作空间”尚存

2009年以来,商业银行对首套住房的房贷政策执行“2成首付、7折利率优惠”,而对二套住房的房贷政策自始至终是五花八门。迫于同业竞争压力,商业银行曾一度集体打起“球”,对没有不良记录的客户特别是资信良好的优质客户,亦施行和首套住房相同的优惠政策。

至年中后,“首付4成”应监管要求被严格执行,但利率优惠仍有可操作空间。上海我爱我家东方店的地产中介告诉记者,“最近很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都已对二套房贷收紧了,交去银行的材料要求比之前严格,审批时间也拉长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国有银行已全面调高二套房贷利率至基准利率,仅有优质客户可获10%~20%下浮优惠。地产中介印证了这一说法,“不只国有银行放贷严格了,股份制银行也是一样的”。

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中心负责人对此分析表示,商业银行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应监管要求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临近年底,该完成的信货任务都已经完成,并不急于冲高贷款。“一部分银行甚至要控制信贷规模,所以只在存量贷款中做调整,我们行的情况也是只对优质客户还能有利率优惠。”

即便是同一家银行,在不同地区分行间的房贷政策亦有所区别。“具体是怎样执行,一要看总行对房贷政策的统一要求,二也要看地区市场的情况而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商业银行对房贷的审核投放普遍已拖长时间,且对审贷申报材料要求严格;部分银行二套房贷的利率优惠政策仅向优质客户开放,首套房贷利率优惠较之前收窄。

“一刀切”不可行

“即便是政策有变,也不会是一刀切的做法。任何时候,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都会得到政策支持和保护。”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表示,对首套住房需求、二套住房需求及二套改善型住房需求应该区别对待。通过对首付比例、利率优惠幅度的下限调整进行调节。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业务进程始终与市场策略有关。年末控制信贷额度与年初早放债的思维定式,决定了年末房贷市场进入临时性休眠。市场人士并不忌讳谈及房贷优惠政策取消的可能性,但也一致否定了采取一刀切方式的可行性。

有商业银行人士提出,对首套住房可维持2成首付及7折优惠房货利率政策;对二套改善性住房,可适当提高首付比例,利率优惠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对其他二套房贷,则执行4成以上首付,取消利率优惠政策。

也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一线城市特别是房价较高地区不可能取消房贷优惠政策,“政策出台应考虑到对普通购房者实际生活的影响,取消房贷优惠的可行性不高”。

在政策充分弹性的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亦有弹性。2010年信贷投放的总体趋势将弱于2009年,但“年初早放贷”的惯性思维并不会改变。有商业银行人士表示,年底房贷偏紧也有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考虑,

“有些赁款是可以囤积到年初再放的,毕竟现在各家银行的信贷规模指标已满。”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篇3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一,中国将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开放市场的各项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之一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是中国应当履行的义务,中国应当调整或者废除国内补贴措施中与该协议不符合的各项规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逐渐被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承认,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扶持政策遭受反补贴起诉的可能性增加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我国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实施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大多数被国有企业所享有,另外,银行贷款也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这就有可能造成这些优惠政策成为对国有企业的专向补贴,从而被国外进行反补贴起诉。《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对公共机构的定义是含糊的,这就有可能导致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或者国有企业自身的资金资助被认定为补贴行为。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修改了国内法律,使得反补贴措施可以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美国将反补贴措施运用于我国企业扫清了障碍。2007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铜版纸案”采取反补贴措施,这意味着未来美国政府将改变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征收反补贴税的措施,未来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反补贴起诉。

一、《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关于补贴的规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简称SCM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下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是对关贸总协定第6条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条款和第16条一般补贴条款内容的具体化。根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规定,如果政府或者公共机构对企业给予一项专向的利益或者实行了《SCM协议》第二条禁止性补贴,由此导致企业获得了特殊的利益,则被认定为实施了补贴行为。

二、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扶持的方式

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扶持方式既有财政资助、价格支持方式,也有非利益扶持方式;既有针对国有企业的专向补贴,也有并非针对国有企业的非专向补贴。表现为财政补贴、优惠的土地、银行贷款利率等政策。

这些专向性的补贴政策主要见之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附件5A:《根据第25条作出的通知》中。补贴的类型包括几种:第一,赠款和税收免除形式;第二,区域经济补贴;第三,贷款和外汇的便利性优惠;第四,对于特定行业和企业的补贴..这些专向性补贴中有给予国有企业的特殊关照,也有仅仅是产业优惠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而并非单独给予国有企业的专向补贴。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关照包括价格支持、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和贷款和外汇的便利性优惠。

1.贷款的便利性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从事贷款业务,对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的可能性下降。我国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的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主要用于中国中西布地区的能源、运输、电信和水利、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实质上获得了大部分国家开发银行的基础设施贷款,形成了补贴中的事实专向性。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政策主要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出口信贷,小部分用于直接出口信贷。出口信贷补助大部分被国有企业获得,也构成了事实上的专向补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进行贷款项目选择时,往往是依据政府的行政指令或者国家产业发展计划,具有较小的自主性。另外,在银行提供的市场利率贷款中,贷款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流向了国有企业。造成流向国有企业的原因是国有企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吸收资本,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吸收资金上不及国有企业。但是贷款便利性并没有形成价格支持或者财政资助,贷款的便利性不能构成补贴行为。

2.特殊的价格支持

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但是,对于某些特殊商品,政府是可以进行指导定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规定的政府定价的商品有,“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自然垄断的商品,重要的公用事业商品,重要的公益性服务”,此外,于《价格法》中未做规定的利率、汇率价格政府也可以进行指导定价。例如,我国煤炭和石油的价格仍然由国家按照计划价格实行低定价,造成补贴向下游的发电、运输、石油加工行业传导。2002年,国家取消了对电煤的国家指导价格,但电煤价格双轨制以及电煤由政府指导定价的形势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即使在2006年政府决定全部放开电煤价格之后。不分重点合同内外,均由供求双方协商确定。但在五大电力集团与煤炭企业谈判未能达成协议时,国家仍旧选择了对煤炭市场实行价格干预。2001年我国实行新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以新加坡、鹿特丹、纽约的石油成交价格为基础,由国家发改委按照海洋运费、关税等流通成本和税费调整为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中石化、中石油在发改委销售价格的基础上再适度调整,形成成品油零售价格。人民币汇率形成也是一种特殊的价格。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我国政府低估人民币汇率,形成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多次要求我国上调人民币汇率,减少外汇倾销行为。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对所有出口企业均提供了相同的便利性和利益,并未使国有企业获得优于其他企业的优惠,没有形成补贴专向性,不能视为是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运价是否构成补贴。

3.区域性的差别补贴

我国政府区域性的差别补贴既有中央政府给予的区域差别政策也有地方政府的区域差别政策。在中央政府层面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别,国家实行西部大开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区域性政策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形成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放区、沿海、沿江、沿边多层次优惠政策开放的经济格局。在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实行有差别的区域经济政策。这些区域差别的政策并非针对某些企业授予,而是对于在该区域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国有企业仅仅作为区域内市场竞争主体而获得这些优惠政策,则不会被认定为构成针对国有企业的专向补贴。

4.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对于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分为直接税和收优惠政策和间接税收优惠政策。直接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减税或者免税措施,特定优惠税率安排以及再投资的抵扣。间接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折旧加速、特定准备金提取和盈亏相抵等。与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不同,间接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的补贴措施,而我国对于国有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直接出口退税,其表现为出口退税和减免税相结合。出口退税一般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只要已经征收的间接税超过政府对出口产品的实际退税。但是如果出口退税过多,以至于超过政府对该产品征收的间接税,则超过部分将会被认为违反《SCM》构成出口补贴。

国有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最明显的表现为企业所得税率优惠。从事高新技术的国有企业享受15%的税收优惠政策;从事经营文化产业的国有企业,则根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享免征受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从事涉农产业的国有企业个面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也能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其绝对控股的下属的子公司,从事农林牧副渔初加工、种养植业经营所获得的收入可以暂时免征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事业等法人经济实体,从事农林牧副渔初加工、种养植业经营获得的营业收入,暂免征所得税。未能享受国家区域政策或者产业政策的国有企业仍旧可以享受地政府免征的企业所得税。对于正在改制中的国有企业也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收优惠政策,国有企业创办经济实体,用以解决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进行主辅业分离,可以在3年内免征 、企业所得税。现有的服务型企业和现有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减征30%。

在所得税基的认定上,国有企业也享受优惠政策,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在所得税额抵扣上国有企业也享受优惠政策,国有企业在改制之前发生的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改制时可以在企业所得税之前扣除,3年内的应收账款,确实已经形成坏账的,也可以在企业所得税之前扣除。

另外国有企业还可以享受除所得税之外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不征收营业税。对于债转股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国有企业在新设、合并重组、分设企业时,对于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三、我国政府应当如何调整对国有企业的扶持政策

1.废除进行补贴行为

我国关系国计民生领域和战略性领域通常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民营资本不允许进入这些领域经营。国有企业居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产业有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航空运输、航运等产业。这些领域普遍的优惠价格支持和财政补助行为,由于民营企业无法进入该领域,将被国有企业单独享受,很容易造成专项性补贴的口实。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调整产业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国有资本垄断性领域。国有企业应当进行股份制改造,降低国家在企业中的持股比重,增加公众在企业中的持股比重,将国有企业改制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机制。

2.对信贷政策的调整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70-02

1 实施优惠的金融政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金融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金融业从无到有,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整体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李景跃等在《商业研究》2008年第一期指出,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国家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地区金融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且各民族地区根据其不同的经济特征相应的实行了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这些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设立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放宽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等。

对少数民族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如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规定,对国家确定的421个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在利率上实行优惠政策。民族贸易贷款年利率为5.76%。贷款行向企业按年利率的8.64%收息,对年利率5.76%与8.64%的2.88%利差按季返还企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贷款,适当放宽贷款条件。1993年的《城市开民智工作条例》规定,信贷部门对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饮食服务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自由自己比例方面给予优惠。开发性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和其他专项贴息贷款也适当的向民族地区倾斜。对民族地区开发当地资源的项目,在保证有效益、能还贷的前提下,贷款条件要适当放宽。

2 实施金融优惠政策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2.1 促进农业的发展

金融业要把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拓展信贷效益信贷增长点紧密结合起来,借鉴东部地区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经济发展大户承包经营、专业户经营、公司加农户、订单农牧业、公司加农工和股份合作经营等多种农牧业经营方式,把粗放的农牧业经营方式改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并推行了大额农贷、订单农业贷款等“三农”信贷模式,组织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民族优惠贷款约21亿元。金融优惠政策的实行使农业资源的配置获得较高的效率,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并对农业经济活动起宏观调节作用,以及对农业经营者的行为选择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2.2 促进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企业是民族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和发展民族企业的生存能力,有助于加强地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为加强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生产技术改造,国家设立专项贷款。并对民族贸易所需流动自己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共有11个口岸,享受着国家最多最全的优惠政策,包括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部级珲春口岸特殊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运行机制和特殊的优惠政策。延边州外贸企业达到483户,2003年延边对俄边贸进出口额只有2861万美元,到2005年全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对俄贸易超过1亿美元。

2.3 促进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民族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给予资金支持。金融业要在新增信贷总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旅游发展的资金需求,指定性适应的信贷政策促进其发展。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旅游路线的开发和国家、省级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特色旅游,支持特色、有事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2001年,国务院批准延边等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部分优惠政策,使延边成为东北惟一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延边全州,投资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项目,所在地政府可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

3 实施金融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

(1)信贷资金潜在风险大,制约了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能力。由于民族地区扶贫任务艰巨,民族地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不得不承担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如扶贫专项贷款,全国每年用于扶贫投资的总额高达200―300亿元,其中扶贫贷款占45%。使民族地区金融机构包袱沉重,经营困难,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调查显示,目前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不良贷款占比达64.4%;其中民族贸易企业不良贷款占比高达100%;民族用品生产企业不良贷款占比28.8%。这些不良贷款无不进一步加重了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负担,而且已给全地区银行造成极大的信用风险,严重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2)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部分民族地区属于“市场失灵”区域,由于比较成本收益的巨大差异,资源尤其是生产资本不可能自觉自愿流向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总体上是“资本流出不流入,金融资金外流趋势明显”。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机构,上收信贷权限,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多存少贷,资金通过上存上级形式大量流出,民族地区存差资金扩大。

4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1)提高民族地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营造和谐信用环境。

商业银行在核定和下达贷款计划的同时,应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进行适当的倾斜。降低民族地区存款考核计划及上存比例,适当控制资金的流出数量和速度,适当提高呆账准备金比例,简化核销手续,化解不良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第一,商业银行在核定和下达贷款计划的同时,应统筹兼顾,对落后地区适当倾斜。第二,金融业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整信贷结构,优先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资源开发型主导产业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建设,重点扶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质量产品、高效益回报的项目,向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第三,建立金融保障体系。建立基础产业风险保障基金,发行由财政贴息的基础产业债券,允许多种投资方式并存,为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筹资创造好的金融环境,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利于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又能较好地兼顾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三方的利益关系。

(2)调整和完善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

一是放宽贷款规模限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由国有商业银行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增加授权授信额度。有重点的加大信贷投放。二是实行优惠的存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扩大中长期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提高增量存贷款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三是放宽对金融机构再贷款的条件和期限,在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资金头寸不足时可发放在贷款支持。四是改进有关贷款发放和经营管理指标的考核办法,使民族地区商业银行考核指标有别于内地。

(3)完善民族地区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篇5

“七五”时期开始实施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优惠利率政策(以下简称民贸民品贷款政策),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政策本身在制度机制和具体规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政策的落实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在甘肃省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优惠政策扶持范围发生变化。从“七五”开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给与低息贷款的通知》(【81】银发字第306号)精神,甘肃省开始办理民贸民品贷款业务,贷款主要投向国有性质的原农副公司、供销社、民贸公司、民族用品加工厂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类企业的利息负担,扶持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优惠政策实施初期,由于当时形势下的企业性质比较单纯容易界定,所以并未对具体企业名单进行确定,而是按照企业类型实行优惠政策。之后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原有的农副公司、供销社、民贸公司和民族用品加工厂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类型趋于多元化,单靠企业类型来划定优惠政策扶持范围已不符合实际。因此,从“九五”期间开始,由国家民委对享受民贸民品贷款政策的具体企业名录进行确定,并且对该名录实行动态管理,每五年进行更新调整。“十二五”期间,国家民委确定甘肃省享受民贸民品贷款政策的企业为230家,其中民族贸易企业125家,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05家。

(二)贴息管理职责和机制发生变化。“九五”之前,民贸民品贷款政策贴息管理主要由人民银行一家来具体实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制定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并确定承贷金融机构。利息补贴具体程序是:贷款经办行按季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申报贴息,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审批后,直接将补贴款补给贷款经办行,并将补贴款逐级上划,由人民银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审核汇总上划至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将贴息资金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年度财务支出预算。这种贴息机制一直延续到2012年。这一期间,由于贴息机制简单易行,贴息能够及时到位,民贸民品贷款政策运行较为顺畅。2012年底,关于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12〕139号),民贸民品贷款实行新的管理机制和贴息程序。由以往人民银行逐级审核利差上划的程序,变为“由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省会中支)在收到审核意见2个工作日内,汇总全省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贴息申请材料并出具终审意见后,送省(区)级财政部门复核后向承贷金融机构支付贴息资金”,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统筹拨付,并实行预算管理。

(三)优惠政策在甘肃的实施效果。多年来,甘肃省各级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民贸民品贷款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目前,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涉及甘肃省6个市州、19个县(区)、51家金融机构、111户企业。

二、当前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出台始于“七五”时期,虽然之后进行过一些补充,但直到2012年新政策出台为止,除贴息机制发生变化之外,其他具体的政策规定都没有大的变化,许多政策规定都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新的管理机制和贴息程序在实际执行中又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审核程序复杂繁琐,效率低。与老政策相比,新政策在贷款审核和贴息审核程序上增加了一些环节。一是在贷款审核方面,由原来的“贷款企业经当地民委审核后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变为“贸民品企业与承贷金融机构达成优惠利率贷款一致意见后,向其注册登记机关同级的地方民族工作部门提出申请。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对企业资质、优惠利率贷款用途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的书面意见抄送地方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和承贷金融机构”。设置贷款前置审批的意图,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是否符合贴息范围及贷款用途是否正常。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国家民委确定了具体企业名录,贷款用途也规定得很清楚,经办银行和贴息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就完全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审核中也只是确认企业是否在国家民委的企业名录中,对企业资质和贷款用途的审核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很多企业反映,设置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前置审核既增加了工作环节,降低了效率,又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在贴息程序方面,由以前的人民银行逐级审核直接贴息,变为由人民银行逐级审核后,报省(区)级财政部门进行复核,复核后向承贷金融机构支付贴息资金。这种贴息审核方式拉长了审核链条,增添了重复工作,使审核程序变得复杂繁琐,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新政策中虽然要求省级财政部门测算编制年度贴息计划,由财政部提前下达年度贴息资金预算,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贴息资金基本不能按时到位。调查中金融机构和企业普遍反映贴息资金一般会推迟一至二个季度才能拨付到位,有时甚至超过三个季度。贴息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既降低了企业的资金运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经办银行的贷款形态和运行管理,不利于提高经办银行的积极性。

(二)“上浮利率不予补贴”的规定不符合市场规律。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民贸民品贷款利率一律不准上浮的政策规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经办银行的放贷积极性。民贸民品生产企业大多是信用等级较低、抵押担保不足的小微企业。随着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的经办银行,贷款利率不得上浮就意味着在付出同等成本条件下获利的减少和风险的增加,经办银行无法运用风险溢价机制来有效规避风险,并且贴息工作手续繁杂,银行还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放此类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硬性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贷款的可得性。由于很大一部分民贸民品生产企业信用等级较低,抵押担保不足,无法从银行取得基准利率贷款,使得部分企业无法享受到贴息政策。还有一些企业通过一些变通甚至违规的方式获得贴息资金,既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得政策实际执行情况和当初的设计初衷有所偏离。调研中很多企业表示,贷款利率适当上浮企业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即使利率有所上浮,得到贴息后的利率仍然比一般的企业贷款成本要低,关键是能够方便简捷得到贷款才是最重要的,建议对民贸民品贷款利率一律不准上浮的政策规定予以改进。

(三)部分政策规定不准确不明确,政策执行中不好把握。一是贷款种类不准确。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规定,“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目前基准利率只按照期限档次划分,没有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种类。二是享受优惠利率贷款的期限不明确。该项规定仅明确了优惠利差和贷款类型,但未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进行明确界定。实际工作中,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只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民贸民品生产企业享受优惠利率的贷款,仅限于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而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既有一年以内的,也有两年、三年的,遇到其他期限的贷款,特别是利率符合政策要求的贷款如何把握,政策规定不明确,执行中也不好把握。

(四)利差补贴程序需要根据实际加以改进。按照民贸民品贷款政策规定,贷款利率应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减去优惠利差(2.88%)来确定,然后贴息直接贴给经办银行。但这种贴息程序在实际中基本无法落实。从甘肃省情况看,大部分经办银行都以基准利率发放贷款,利差也基本上是先从企业收取,待利差补贴到账后再返还企业。只有极少数经办银行直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今年以来直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笔数为12笔,仅占全省总贷款笔数的4.14%。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规定没有充分考虑银行发展与改革的实际,与经办银行考核管理和监管要求存在一定矛盾,特别是在贴息资金延迟时间很长的情况下,显得更加突出,迫使经办银行进行变通处理。

三、政策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好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对于提高政策绩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对该项政策进行梳理和完善,制定出台全面、系统和符合改革发展实际的政策。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调整政策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建议比照近年来运行机制比较顺畅的小额贴息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贷款政策,调整民贸民品贷款运行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具体是:民族工作管理部门只负责确定企业名录,通过文件、网络等形式,不再设置前置审批环节,审核工作直接由经办银行和贴息审核部门完成;人民银行只参与政策和贴息标准的制定,取消逐级审核贴息的环节;贴息资金的审核及拨付由财政部门具体实施。

二是完善政策规定,提高政策效果。明确优惠利率贷款的种类、期限。建议对民贸民品企业所有流动资金贷款全部实行优惠利率政策,改变目前只对一年期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政策的限制性规定,特别是将一至三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纳入优惠利率政策范围。建议适时调整民贸民品贷款的利率补贴标准,标准的确定要考虑当前的总体利率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由人民银行总行定期公布。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有效性;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52-02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本质内涵剖析

1.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系数,从而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三方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农村贷款利率来减缓农民的贷款压力,从而使农民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或农业技术学习之中,进而在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增加农民的农业收益。

2.农村金融发展的依托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由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加之收益周期较长,很多农民不得不向金融机构申请补给。但是由于正规的金融机构手续烦琐,且供给能力不足,从而致使很多农民不得不向风险系数较高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势必需要政府加以宏观干预和调控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

3.农村金融发展的控制要点:加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一致性。由于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整体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为部分中小企业和农民群体,一方面,服务对象不符合正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物条件;另一方面,该群体的贷款业务存在周期短、频次高的特点,所以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办理涉农业务,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金融、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将二者的协同一致发展纳入到农村金融发展的本质内涵之中。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现状

目前,在农村金融领域发展中,涉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等。

1.农村信用社的税收优惠政策。近些年,农村信用社能够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主要包括:第一,对于中西部地区、参与试点改革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实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政策;第二,对于其他普通地区、参与试点的农村信用社而言,要按其应缴纳税额的50%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农村信用社按3%的营业税税率缴纳税额等等。

2.涉农银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首先,就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财税(2014)规定,对于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所形成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其次,对村镇银行、有银行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最后,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等。

3.金融企业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对金融企业涉农贷款业务、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而言,其实行贷款准备金税前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在对贷款风险进行识别分类的基础上,要按照相应的比例计提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且能够在计算应纳税额时进行扣除。

三、加强税式支出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要点

1.不宜采取以财政直接投资为主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典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方面,其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发行金融债券、企业存款、财政支农资金等;另一方面,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粮、棉、油收购资金贷款业务、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中长期贷款业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业务。由此可见,农业发展银行在业务模式上有所拓展,突破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限制,但是其对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作用仍然十分有限。(2)农村正规信贷机构的放款效率低下、手续复杂。农村正规信贷机构在业务办理上不具有资源优势,且在合同执行上也不占优势。首先,当放款机构为政府机关时,出现违约情况时则难以有效应对;其次,对信贷机构员工的激励作用难以找到准确的借力点;再次,信贷分配受政治要素的影响较大;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难以发挥独特优势。总之,我国不宜采取以财政大规模直接投资为主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因此,可以适当地扩大业务范围,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财务压力。

2.乃爸平峁钩龇⒎治鏊笆沼呕菡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首先,在税制结构上,我国的税制主要将商品课税作为税收主体,这是因为我国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要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如果强制推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则容易造成税源的流失,进而影响国家财政系统的稳定性。其次,从农村金融机构的本质属性来看,其属于金融保险业的范畴,因此,按照现行的税收机制,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承担金额较大的流转税。因此,为了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运而生,虽然这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税收政策与税制结构的不匹配和不对称、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狭窄等。最后,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激励政策,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运营的积极性,从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涉农金融机构的流转税负整体偏高。由于营业税的计税标准是应税务劳务而向业务人收取的全部款项,包括利息收入部分,而且其征收具有强制性,不会考虑企业或金融机构是否盈利。因此,营业税与所得税相比而言,会加重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负担,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将资金用于项目投资上。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较低,其单笔贷款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要高出许多,加之其风险高、收益低,所以其流转税负整体偏高。

2.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按照机构主体确定减免政策。目前,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主体为金融机构,即以机构作为税收优惠政策的主体,而不是将金融业务作为主体,这种主体定位的缺失,会致使部分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以后,难以再继续享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削弱了整个农村金融的发展。

3.缺乏健全的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由于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在政策改制中变化的频率较高,如果长此下去,不H不利于健全的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的形成,而且在政策变化的影响下,农村金融发展会面临着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风险和政策风险,从而不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良性、有序和稳定的发展。

五、构建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的策略

1.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流转税税负。首先,就营业税政策而言,为了减少对农村金融机构税负的重复征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差额征税政策,从而降低了应纳税额的额度;其次,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流转税税务的优惠和减免,必要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对农村金融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将其纳入到增值税范畴;最后,在出台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后,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试行和监督,以确保农村金融流转税税负的有效降低,从而增强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长远金融服务的能力,进而解决三农资金问题。

2.加强税收优惠主体由机构向业务的转变。首先,要对涉农金融机构所从事的涉农业务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涉农业务或涉农贷款的金额,给予相应比例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借助优惠政策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涉农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其次,采用“涉农业务+纳税主体”的方式来进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确定和创新,从而使所有农村金融机构都能在涉农贷款上实行普遍优惠;最后,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对农村金融机构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在财政政策的改革上要坚持以税收优惠为中心,并在确定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的基础上,确定税收优惠的标准。

3.积极构建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修改频率的加快,虽然能够对农村金融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反过来看,整个税收优惠政策机制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则较差。因此,积极构建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对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市场调研,然后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用长期发展的眼光和预测工具,对农村金融税收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提高财政税收优惠体系的稳定性。

4.积极大胆地试行和推广新型税收优惠政策。要建立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就要加强新型税收优惠政策的创新,从而在试行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行长效机制构建。例如,推行免除部分涉农机构营业税的优惠政策。此外,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应用的灵活性,如对部分农村金融税收进行特定比例的财政返还等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机关的辅助和支撑,还需要加强税收优惠主体的转变。因此,要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大效用,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春培,尚勤.用财税政策引导金融定向惠农――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谭珩就延长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答记者

问[J].中国农村金融,2015,(2).

[2] 谌英.建立以税收优惠为主的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政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4,(2).

[3] 张金茂.农村金融机构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J].纳税,2012,(1).

[4] 韩洁,李延霞.惠农政策再发力部分农村金融税收优惠延至2016年底[J].新农村:黑龙江,2015,(1).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篇7

这事还得从去年10月底说起。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等待着中国地产业的是从“泡沫”进入“冰窖”的一次旅程。国家为了刺激内需,新政频出。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

然而,自央行新政出台之后,各大商业银行却迟迟不见动静。直到新年钟声敲响之时,各大行才终于勉强松口,同意以七折的利率向存量房客户提供贷款。可复杂的申请程序,以及苛刻的条件,将大量存量房客户挡在了门外。央行出台的“七折新政”,一头撞上了各商业银行的“软抵抗”……

房贷细则千呼万唤始出台

2008年10月22日,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连续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力度之大,在业内被称为“10・22新政”。

“10・22新政”及后续政策,除央行出台的“房贷利率七折”,如下几条也至关重要:从2008年11月1日起,个人首次购买90平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等。

无疑,中央一系列强力提振市场信心的手段,迅速激起了广大购房者的热情。人们关注得最多的,就是央行“房贷利率七折”。如果按房贷尾款100万元、贷款期20年、八五折的贷款利率计算,购房者须支付利息100万元左右;而按照基准利率的七折计算,购房者所支付的利息约为83万元,可为购房者节省17.82万元的利息。优惠幅度之大,不言而喻。

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惠民政策,各个商业银行却似乎准备与央行“对着干”:在政策颁布的第一个月内,银行们始终沉默不语。

对于国内各商业银行来说,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一方面,各银行希望大家都不搞优惠,你好我好大家好,共同赚取最大的房贷利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要是先下手为强,率先实行七折优惠,将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银行的这种心态就是个‘囚徒困境’,博弈的最终结果仍然是各家银行都要降低利率。”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表示,“只要有一家银行打破沉默,实施7折的存量房贷优惠政策,其他银行为了防止失去市场份额,必然会纷纷效仿。”

果然,11月初,光大、民生等中小银行当上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宣布给客户办理利率七折优惠的措施。一时间,两家银行的贷款人欢欣鼓舞。直到12月底,陆续有其他一些股份制银行给出了相关政策。毕竟这些银行覆盖到的人群只处于一个狭窄的区间之内,更多的人们,仍执着地对占据着房贷市场大部分份额的国有银行翘首以盼。

终于,在股份制银行的步步紧逼之下,四大国有银行也纷纷松口:1月初,建行和中行出台相关细则;1月16日,工商银行成为最后一家宣布“七折”细则的银行。

然而,就在人们高呼“翻身‘房奴’把歌唱”,如潮水般涌向银行营业大厅时,却一个个都傻了眼: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有可能掉铁饼……

扑朔迷离的“附加条件”

由于央行的政策只提到“房贷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并未规定每家银行都必须按照“七折”来执行。这个具有弹性的政策,就为银行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重庆“房奴”小李就被这个“弹性空间”搅得晕头转向。小李前年买的房子,月收入不到3000元,每月却要还1000多元的房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次“七折”新政,让小李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春暖花开,没想到一打听,事情却远不是那么简单。

他办理贷款的开户行――招商银行某支行要求,贷款人必须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否则就强制性按老的政策八五折利率继续执行。此外,贷款人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没有不良记录的优质客户;第二,要贷款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客户。

凭什么要30万元以上?央行宣布的政策中并没有这一条,小李对此很费解。按照重庆的房价,贷款额达到30万元以上的人,几乎都是购买的9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而小李购买的只是一套小户型,房屋总价都不足30万元。难道买小户型的人就没有享受利率七折的权利了吗?

既然有机会申请到七折,他不想就这样放弃。1月19日,小李决定去银行问个清楚。而银行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上面的规定”。对方告诉小李。这里还有个途径能打到七折,那就是招行的“金葵花”客户,即存款要达到50万元以上的客户。

“我要有50万,还贷什么款?”小李非常气愤,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就留了电话给银行经理,建议银行出个公告:哪些能享受什么折扣,清楚明了。这回对方倒是回答得很爽快,一有消息就会通知他。

当天下午,一个自称负责人的银行人员又给小李来了电话,一通什么弹性、政策,弄得他云里雾里。小李忍不住打断对方:“直接点,公示还是不公示?”电话那头立即有些不耐烦了,最后说了一句“不公示”,便挂断了电话。

以上只是许许多多购房者到银行办理房贷七折申请时遇到的尴尬中的一幕,银行工作人员对购房者的推诿远不止于此。

从目前来看,各银行总行给出的政策除少数银行是“符合条件者自动调整”外,其余均为“可以申请”。但在具体申请的细则上,各银行“奇招”频出:

据了解,为预防存量客户“跳槽”现象,不久前上海几家大型银行签订了一份“君子”协议,共同“封杀”存量房贷客户为寻求利率七折而申请无交易转按揭的行为。

一些银行支行通过打“球”的方式,只满足部分“优质客户”。如果手头有其他房产或贷款结清的客户,其收入来源稳定,向银行申请房贷基本上能获得理想的利率优待。各银行给优质客户还定有若干“标准”,如“贷款人是事业单位处级以上的干部”、“个人净资产300万元以上”、“银行存款达到一定额度且3个月以上”等。

当记者致电某商业银行客服热线时,客服人员表示,存量房贷利率七折优惠申请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以往对银行的贡献程度”。而中行上海某支行开出的申请七折利率优惠的条件,其中一条竟然是:办理10张该行信用卡。

除了以上两家银行,经记者调查发现,各大商业银行支行的细则已有数十个“版本”之多。不但同一家银行在不同的城市出台的细则大相径庭,即使同一个城市同一家银行,各支行的政策也不尽相同。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的表态是,“总行要求优质客户可享受七折利率优惠,我们也据此下发到支行。是否优质客户则由分支行判定。”

不愿打折只因暴利作怪

对于央行强力的刺激手段,各商业银行并无公开抵抗的举动。但自2008年“10・22”房贷新政以来,各家银行想方设法一拖再拖。有购房者抱怨说,在无形之中,银行又多收取了几个月的利息。为什么一个原本良好的愿望却难以得到顺利的推行?

不妨从银行的利益链上进行剖析。

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依赖于贷款业务,而个人信贷业务已成为国内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和竞争的热点。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银行业中,房贷占总贷款额的20%,个人房贷款利息获得七折优惠,加上未来央行利率继续下降的预期,将导致银行业的利润空间收窄。

目前国内存量房贷余额高达3万亿元。按照去年12月22日公布的利率计算,5年以上贷款年利率为5.94%。而目前“首套房产”、“所购房子在90平方以内”的房贷者可获得八五折利率优惠。由此计算,国内银行业在“七折利率优惠”前每年的该部分的房贷利润为2397亿元。而执行“七折利率优惠”政策后,银行业该部分所得利润为1974亿元,受到了挤压。剔除掉一些无法享受优惠的贷款,粗略预计银行业一年被挤压掉的利润在150亿~200亿元之间。

“房贷利率七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银行肯定不积极去做。”“保守估计,或许只有10%的存量贷款能享受到这样的优惠。作为银行,到嘴的肥肉不会轻易吐出去的。”据成都某商业银行内部人士透露,经过2008年5次降息后,现阶段5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为5.94%,七折优惠后,利率仅为4.158%,与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3.6%相比,只有0.558个百分点的利差,再除去银行经营的各种费用,银行几乎没有多少利润空间。

“所以各大商业银行对于‘七折’这个事情,都是能拖就拖。”该人士说。

中国银行业房贷业务曾经享有的高利差原本就非业界常态,从全球范围看,以房贷业务为代表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早已进入微利时代。在国外主要市场,银行房贷的利差都在1分以下。

相对于国外银行房贷业务的微利,国内银行因受惠于央行多次加息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狂热,前几年房贷业务的利差竟然一直维持在2分左右!但目前经济景气的下行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日渐充裕,导致房地产投资需求依然低迷,这就代表资金成本的房贷利率必然下行。换言之,在所有行业都不景气的年代,曾经被保护政策“宠”惯了的银行业,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歌舞升平。

分析人士指出,房贷进入微利时代,对消费者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中国的银行业虽然备感痛苦,但却可以在痛苦中获得成长的契机。与世界成熟银行相比,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仍显得非常单一,中间业务占比不到20%。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中国特色”的高利差,让中国银行业丧失了业务拓展的动力。

商业贷款优惠政策篇8

进入2005年3月,上海市政府一系列房地产政策接踵出台,可以看做是对这个全国最为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信号;而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主要针对房贷市场的利率政策调整,当是更具全局性、影响也更为深远的举措。

3月16日晚,人民银行宣布,自3月17日起实行以下政策:

――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

――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可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1.62%降至0.99%。

众所周知,以前的住房贷款利率实行的是优惠政策,即其利率比同期其他类的贷款利率低0.27%(27个基点),且不能浮动。取消这一优惠,同时放开住房贷款利率的上限,并实行0.9倍的下限管理,意味着房贷基准利率的上升,而住房贷款的市场利率必然随之上升,其程度取决于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评估。

以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贷款为例,其利率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6.12%的0.9倍(即5.51%),比现行优惠利率5.31%高0.2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同时允许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可从20%提高到30%,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各地区房价上涨情况自主决定。

自2004年10月加息之后,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房贷优惠利率政策本来是为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作为当时刺激内需的手段产生的,但在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论争激烈的2003年和2004年,该政策仍被保留,显示了房地产业强大的游说力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10月加息时,人民银行依然保留了这一优惠政策,显示当时决策层对房地产是否过热并未形成共识。而今政策调整显示,决策层对房地产过热的担心在政策辩论中已占主导地位,形势与2003年人民银行121号文件时相比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

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这一政策的重心是国务院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发生了方向性转折;如果房地产业的调控无法达到目标,国务院完全可能推出进一步的政策措施。

这种明显针对房地产投机的政策调整,应该能明显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情绪和预期,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升的局面应该逐步得到抑制。实际上,今年2月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已经出现明显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商业银行针对市场风险进行了自主调整。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在房价快速上涨的同时,全国房贷增速也高速增长,这孕育着泡沫的风险,同时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此次利率和首付比率变化有利于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从源头上控制总需求,实现经济降温。“此为釜底抽薪之举。”哈继铭说。

人们十分关注,房地产市场在调控政策下如何调整。一般而言,除非存在严重的泡沫,这个幅度的调整不会导致破坏性的后果。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是个不大不小的考验:房贷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固然给商业银行更多的定价自主性,也是金融改革的必然方向;但当前商业银行尚不容乐观的风险定价能力,使他们对新情况的变化一时无所适从,这给市场调整的结果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在许多商业银行看来,执行新政策颇有难度。

较之房贷利率的调整,人民银行同时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的用意何在,引起了市场中更多的猜测。

逐步取消超额准备金利率是利率改革的基本方向,体现了结构改革的目标,这一点本来没有争议,但其最恰当的时机应当是需要扩大内需之时。在总量方面,该政策应该有明显的扩张效应。这一决定宣布的次日,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应声下跌。这同当前紧缩的基本政策基调不无矛盾,甚至有人批评此举可能带来市场预期的混乱。

市场的一种猜测是,人民银行意图以此政策来中和住房贷款政策调整带来的紧缩效应。哈继铭则认为,这一政策组合可以一举多得:超额准备金利率的下调将使银行更多地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和购买债券(尤其是短期债),推动债券价格上扬;同时,将降低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整体水平,促进更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此举还有利于创造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因为央行票据利率下跌降低央行的外汇占款的冲销成本,使央行得以更从容地应对外汇流入。

上一篇:微型企业贷款扶持政策范文 下一篇:招商引资年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