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02 10:35: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篇1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篇2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18-02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2.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3.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

2.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施。

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需有效的征管长效机制。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第一,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理解不够,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第二,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很难固定,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第四,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即使从村民委员会开证明也很容易办到。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控制,像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此外,各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事宜,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自主健全会计核算,按照法律规定设置成员交易管理台账,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核算,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分别核算内部交易和对外销售,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

2.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

3.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4.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5.细化或补充政策规定,增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建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整体对待,与现行增值税政策保持一致,只有自产与非自产的区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生产的和成员生产的都视同自产农产品,明确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和成员自产农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加大优惠政策力度,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纳税主体,直接免征企业所得税或者按照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6.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做好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对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的农产品产量,提供劳务的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保交易的真实性。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专业合作社的发票使用管理和交易的真实性显得尤其重要。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发票的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可能生产的农业产品的品种、年度产量进行评估,来评价其交易行为的真实程度,监督其按照真实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时间如实开具发票,防止通过虚构经营业务进行虚开、代开、变换产品名称开具、超范围开具等现象的发生,监控其如实核算免税收入,避免下游环节多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朱宪堂.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农税收政策问题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20-22.

[2]罗鸣令,陈玉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2):81-84.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发组成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有l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的扩大,预示着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向新的台阶。但由于合作社的理事长一般都是由农村中的种养大户和长期从事农产品贩运的大户担任,他们中绝大多数对财务核算和管理流程一知半解,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不规范、原始凭证手续不齐全等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不及时加强管理,将严重影响合作社的生命力。2008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对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工作,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才能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以专业化生产技术和生产经营为纽带,以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在农户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等互助合作的民办经济科技服务组织。它的财务活动就是合作社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实质就是合作组织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合作社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和收入分配四个方面。

第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筹集资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合作社可以吸引社员投资,向银行和信用社借款等筹集资金,这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收入,它是合作社资金运动的起点。

第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合作社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把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以便取得盈利。合作社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合作社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便于形成合作组织对内投资。目前,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局限,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

第三,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合作社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收支。合作社要进行生产首先要采购原材料商品,以便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合作社将产品销售以后,便可以取得收入,收回资金。

第四,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活动:一是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利润。这表明合作社有了资金增值或者要依法纳税;二是用来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公益金;三是要向社员分配利益。

二、安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基本情况。截至2009年11月,安宁市规范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4个,2008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000多万元,入社社员850多户,带动农户5,500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安宁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特等农业主导产业,包括茶叶、水果、蔬菜、食用玫瑰、生猪、畜禽、蚂蚱、乡村生态旅游、农机作业等10多个主导农业产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施行以后,对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财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财会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2009年8月至11月,笔者对安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很大一部分专业合作社都没有建账,由供销社基层社记账;第二,有的将专业合作社财务与村的财务混在一起记账,没有单独核算;第三,建账的大多只是一本流水账;第四,有的虽然建账但没有按财务规定科目入账。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限制了合作社提升空间,也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加强内部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认真分析,积极寻求解决措施,规范财务行为,以提高合作社竞争力,促进合作社长足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总体上看,财务管理工作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限制了合作社提升空间。财务管理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由于其经营活动较少,造成收入低下,合作社不愿意也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成本;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于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很难识别财务公开的真实性,也就起不到监督作用。

2、具体上看,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财务管理制度等环节存在问题

(1)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会费、股金、从结余中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的借款、接受国家财政的直接补助、他人捐赠等。造成合作社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有:一是许多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按社员身份同等投资的,造成投资额有限;加之社员通常需要以现金形式得到更多的返还金;二是由于合作社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余少,再加上合作社普遍存在抵押资产不足,担保难以落实等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和规范管理的要求,限制对合作社发放贷款。

(2)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资产保管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合作社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农业资产等,形成合作组织对内投资。目前,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局限,很少有对外的投资活动。对于合作社的资产管理,一些合作社未制定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导致对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缺乏有效控制。如一些合作社缺乏对货物流通的必要账簿记录,从而不能将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信息一体化。

(3)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存在收益分配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合作社社员对这三个概念理解不清楚,混淆不清。导致不少合作社把付给社员股息当成是股金分红,而实行股金分红,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二是一些合作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收益分配制度,对社员不进行利润返回,从而违犯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

(4)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有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有的专业合作社没有固定的财务公开栏,没有定期向社员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成果;多数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也是只公开几笔数字,而没有详细公开具体内容,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同时,外部监督也没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开拓新的筹资渠道,弥补资金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想方设法扩大筹资渠道,使筹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弥补资金不足。一方面应适当调整原来的分配制度,形成按交易额分配与按股分配并存的格局。即合作社生产经营产生的盈余,提取一定的公共积累、风险基金等之后,归全体社员所有,并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产品交易额比例与按股金比例并存进行分配,从而提高社员集资入股、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尽可能扩大股金来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信用工具,广泛地在合作社外融资。譬如,争取国家农村政策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借助证券信用,像工商企业发行债券一样发行合作社债券等。

(二)依法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会计核算,强化内部管理。专业合作社必须按《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规定,明确合作社内部岗位责任制,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签收、审批和内部稽核制度。首先,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根据专业合作社的不同形式,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合作社的核算流程,如收购环节的核算、加工环节的核算、销售环节的核算等;其次,按制度规定实行岗位分工,规范货币资金审批使用程序。货币资金收支实行审批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收支业务,对重要或额度较大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的行为;再次,实行现金管理双人监督制。现金收付必须有两人以上签字方可生效。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管理,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严禁收款不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不得私设“小金库”。

(三)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一是按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要求齐配财务人员,做到责、账、钱、物相分离,实行理事长、监事长双笔联签和监事会民主监督制度;二是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亲属不得在社内担任会计、出纳、保管等相关工作;三是财务人员要实现聘任制,理事会在聘任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挑选思想好、业务素质优、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四是主管部门要抓好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使合作社财务人员均能持证上岗。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一个好的分配制度是合作社的灵魂,既是社员努力工作的核心激励手段,也是合作社吸引非社员加入的关键制度安排。要明确合作社是社员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宗旨是为社员谋福利。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制度是实现社员收益的重要手段,搞清社员加入合作社应该得到的各种收益至为关键。贯彻《合作社法》中有关收益分配的规定,并根据本社的特点,合理确定盈余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的比例。根据该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配制度不同于企业,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专业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并量化给每个成员,计入个人账户,这是合作社在财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这说明按交易量(额)的比例返还是盈余返还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途径;第三,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另外,要分清盈余返还、股金分红、股息这三个不同概念。简单说,社员作为顾客(供应商和消费者)应该得到盈余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者收益各自占的比重,由合作社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决定。初创阶段,股金分红的比例高一点,可以吸引社员的加入;发展阶段的关键是稳定,利润返还应该成为分配制度的主角。如果合作社中社员缴纳的股金数量较大,在合作社总资产中的比重较高,股金分红就应该占较大的比重,反之,则应该着重进行利润返还。

(五)实行财务公开,强化监督机制。合作社实行财务公开应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充分体现全体成员的参与权、知情权。每个合作社在制定章程时,都应当明确财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以便于成员的监督,体现合作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宗旨。要将成员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定期接受业务指导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的专门审计,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安宁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瑜,贾宪威.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

[2]赵鲲,门炜.关于合作社基本特征的分析和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6.3.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梧州市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19-03

目前梧州市有1 3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其涉及行业之广、参与人数与注册资本之多的不断提升可以看出农民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规范管理方面,如政策扶持、合作水平、运行体系等不够标准,与相关规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必须采取措施解决才能使之得到发展。所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问题,提出相关举措来加强其体系建设、提高各方面水准是必不可少的。

一、梧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梧州市辖三县一市三城区,59个乡镇(含一个有农村经济的办事处),939个村委会(社区), 19 2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3 2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7.73万亩,水面12.63万亩,山林2 265.88万亩。全市总人口332.88万,其中,农村人口273.45万。全市二轮延包农户数为53.24万户,延包人口数225.93万,延包农户户均耕地3.15亩,延包人口人均耕地0.74亩。2014农业总产值171.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 397元,同比增长13.8%。

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 368家。其中:合作社数1 365个,联合社数3个。合作社出资总额20.2亿元,其中:货币出资16.5亿元。合作社成员数21 376人,其中农民成员数21 058人,占92%,带动农户数8万户以上。农民合作社按行业划分,其中:全市种植业类及加工流通类合作社686个,占50%,有成员12 000多人。已涵盖六堡茶产业、砂糖橘产业种植销售加工、粮食类、品牌蔬菜等经济作物、中草药等本市的优势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市涉林类农民合作社96个,占7%,其成员共八千多人,已涵盖林木种苗、植树造林、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销售加工以及林地流转、森林生态观光旅游等林业生产、培育、保护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联结林业基地面积二十多万亩,合作社成员年均增收一千二百多元。全市养殖类农民合作社439个,占32%,社员5 366人。全市农机合作社101个,占7%,社员738人,从业人员1 040人;入社机具1 393台(套),固定资产总额3 086.5万元。

据调查统计,全市严格执行章程规定的合作社有533家,占总农民合作社数的39%。有必要相关证件,如营业执照等齐全的合作社是570家,占总数的42%。建立民主管理机构,如成员(代表)大会并正常运作的合作社有503家,占总数的37%。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有239家,占总农民合作社的17%。建立成员账户和档案管理,准确记录成员所贡献的资金与农民合作社交易量(额)等的合作社有101家,占总数的7%。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按比例进行分配的合作社88家,占总数的6%。建立社务公开制度,如实公开年度业务与财务会计报告、相关处理方案的合作社有88家,占总数的6%。明确所有权资产管理机制的农民合作社只有三个。

二、梧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当前梧州市合作社已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处于初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层面

首先,政策扶持有待加强。当前,梧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扶持方面需要进行探索和改进。政府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深加工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如藤县友强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淮山、粉葛等六千多亩,带动农户种植达三万多亩,合作社2013年7月申报农产品加工储运项目用地50亩到目前还没有到得落实;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为梧州市养鸡行业的标杆,带动能力极强。2013年经营收入一亿七千多万元,利润总额达2100万元,雇用农民360人,每年支付农民工资九百多万元。该企业为扩大生产向政府部门申报种鸡产业化基地用地指标也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其次,贷款融资比较困难。如当碰到种鸡交易兴旺的季节,而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特殊情况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输入,可是大多数主体的经营场所、土地一般都是租用的,不能用来抵押,因此会出现由于有效抵押物不足而难以筹集到资金,进而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如藤县荣达原鸡专业合作社,由于受广东禽流感影响,因生产资金周转困难向民间融资机构高息借款,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税务部门在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征收所得税方面没有优惠政策。如溪市的一些油茶专业合作社希望组织申报油茶地理标志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协助;藤县喻福强家庭农场申报试验粉葛新品种项目当地政府没有做好配合上报工作,为此,以后梧州市应在税收、用地、金融等扶持优惠政策和做好服务方面加以研究和制定可行的办法。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地位、政治待遇有待提高,投入保障有待探索和改进。

2.专业合作社层面

第一,合作水平有待提升。首先,合作社规模较小。据相关数据显示,梧州市全市农村人口达273.45万,而入社成员21 376人,仅占总农民数的0.78%,数量还是太少;从规模范围看,2013年@自治区示范社的合作社中,成员人数100人以上的只有13家,多数都在100人以下。其次,合作社带动力不强。梧州市农户数约为64.83万户,入社的有8万户,带动农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12.3%,合作组织数量相对较少,整体水平较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大。最后,合作社实力不强。目前,梧州市的合作社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的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只是在单纯地进行初级产品的销售。同时,其中只有21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虽然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是由于知名度不高,盈利有限。除此之外,服务水平也较低。由于种种原因,如资金、技术、知识等因素,目前的合作社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成员购买生产资料、培训生产技术、提供市场信息,帮助进行农产品销售获取利润等,而很少有合作社能在提供融资、高技术、先进设备、大型销售网络、全方位信息等高度现代化水平服务方面有所成就。

第二,运行机制有待健全。组织运作机制不规范,合作社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虽然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相关章程来保证组织运行的有序,并设立了如理事会等必要监督管理机构,然而这些机构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该有的组织、会议等活动都没有正常开展。其中包括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有的制度不健全或不严格执行。作为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合作社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由其成员控制并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机制。合作社成员自愿主动参与合作社的决策事项与监督管理工作,同时服务于农户。然而在真正的运行中,由于存在出资的不均衡,往往会出现少数出资份额高的领办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内民利的行使。尤其成员的知情权,如果成员连社内运行决策等的基本事务信息都无法知晓,那么民主就是一张空头支票,根本无法保障农户的利益。民主程度低的合作社不仅不利于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还严重影响了农民成员的经济利益与民利。最终严重影响合作社的开展。协调联合机制不规范。目前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的机制,孤军奋战,有时会在市场上造成不必要的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的低级竞争。同时在调研中发现,某一个镇内就成立了几十家同类的合作社,如筋竹镇的水果专业合作社就有55家,这样的合作社在市场上并不能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并且一定程度上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增加了成本。分配机制不完善也会引起很大问题,部分合作社的发起人只顾及自身的经济利益,忽略合作社成立的主要性质,即服务于农户的公益性。收益分配只局限少数几个出资人之间,普通社员没有按交易量比例二次返还盈余,利益关系不紧密。据统计,全市1 368个农民合作社,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按比例进行分配的合作社只有88个,占6%。

3.农民层面

第一,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梧州市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大部分在中小学水平,有一小部分甚至是文盲。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多方面都对农民产生影响。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水平不高,有些还停留在封建的思想观念上,固执守旧,抗拒接受新事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需要政府支持、企业等牵头,更重要的是农户的支持与参与。如果农民对合作社无法真正理解甚至是误解,认为按照原来的耕作、生产模式就好,那么,其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就不高,就算政府做出再大的努力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民主意识与权利意识也相对较弱。民主意识同时关乎农民的切实利益,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的经济与政治地位都处于劣势加上农民自身知识水平不高,对民主的理解也比较模糊。对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也不是很了解。有些农民认为民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有些甚至认为自己离民主很远,反正就是领导来决定。当自身权利被侵犯的时候有些农民还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采取措施捍卫权利。因此,由于主客观的影响个人参与社内事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较低,同时也在合作社的管理中就会缺乏话语权。进而合作社的凝聚力不强,不能真正实行民主管理。

三、梧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的路径

在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中,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村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这样的方式作用在于利用组织的力量克服自身的不足,改善农民因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等而处于弱势地位。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

1.政府层面

加强政策扶持,实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持合力。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专业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培训生产管理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除此之外,为有效整合,在国家农业建设项目中可适当分配一些给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扶贫项目,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产”项目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土地,信贷优惠政策,发展专业农民合作社。国土部门应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用地优先安排,简化手续,适当减轻成本。金融业应进一步完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每年安排一定量信贷,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还有加强农业部门工作职能,既要结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农机、科技等各自的行业特点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又要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国家资金、项目、技术服务和农民培训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作用。重点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农业科技专家人才库,把科技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首先,农业部门要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追溯与检验监督等制度。其次,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专家为合作社农业提供科技服务。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在农民已经组建好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的基础上,完善好这些合作社联社合作与自律等行为规范,结合市场手段引导良性竞争,降低盲目竞争的风险。同时,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

2.专业合作社层面

第一,扩大合作社规模,产业与科技优化升级。加大对合作社的鼓励宣传,积极引导相关联的合作社组建成一个更大的大家庭,即合作社联社。通过合作社联社可以逐步实现在不同区域、行业,大规模地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这样的合作有利于加强抵御自然风险,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推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产业优化升级。我们应该立足于梧州市的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力度,特别是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在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方面不断做大做强。努力培育一批较为专业的产业能人并带动农户加入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统一管理与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引导品牌升级。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的主要举措。品牌是一个产品的生命,不仅能带来市场经济效益同时意味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我们要以农民合作示范社为标尺,推行品牌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梧州市沙糖橘、龙眼、茶叶、荔枝等优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和加大宣传力度。依托这样的资源优势,申请注册商标与开展无公害绿色产品等相关质量认证,真正降低消费者购买风险,获得较大的消费价值。最后,实施科技升级。加强当地农业合作社的合作,多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社交流,多向发展好的合作社学习引进经验技术。为应用所引进的新技术,采用试点效应,先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进行适应性消化、吸收与结合当地产业试验,成功试验后再对新技术培训推广。引进技术的同时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发挥梧州市高等院校与专科学校人才辐射本地农业产业的作用,有效缓解合作社人才稀缺的状况。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深化农业基地建设,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

第二,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建立并完善组织章程,从建立合作社环节开始要审核资格,严格依法成立、登记入册。杜绝一些不符合要求、甚至为了获取国家资助而成立的合作社。其次要在农户入社环节进行把关,完善手续。关于合作社权力机构的设置,按照要求的同时要从梧州市实际出发,按照规定、坚持民主选举的原则,设立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等,避免合作社被少数人控制。所成立的大会、选举出的成员要明确合作社的服务宗旨、社员权利与义务等,保障社员的合法权益,逐步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与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益互补机制的稳定性,兼顾效率与公平。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在动力,促进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根据实际经I情况,制定合理的盈余分配方式,以生产者为主体和以股份为根本的分配机制来调动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热情和创造力。

3.农民层面

第一,解放观念,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农村教育水平也逐渐提高。教育水平提高的前提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应当抛开以往旧的思想观念,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除了国家要加大农村教育软硬件的建设外,农民也要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中。眼光要放得长远一点,不能局限、依靠于政府所给予的短期暂时的扶持,自己要明白想要致富必须先使自身发展。同时认识到政府所实施的相关政策都是在为农民利益着想,为其谋取利益。所以作为受益者的农民要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篇5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浙工商企〔20*〕8号)精神,规范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运行方式和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合作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真正发挥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就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依法规范原则。合作社的设立、章程、股金认购、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盈余分配必须按《条例》要求进行规范,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正面引导原则。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正面引导为主,不搞强迫命令。对条件不具备或农民不愿意的,暂不纳入规范对象;有群众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合作社,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促其规范和完善。

(三)分类推进原则。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合作社的组建主体、产业特征或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坚持条件,不搞一刀切。

二、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主要目标

通过规范化建设,使全区的合作社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将合作社建设成为产权清晰、运转高效、机制灵活、管理民主的市场主体。

(二)工作任务

1.坚持依法设立,统一登记行为。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法人资格。按照《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浙工商企〔20*〕8号)规定,规范登记项目,完善登记行为,统一登记程序。凡《条例》颁布实施以前注册为合伙制、股份制、集体企业性质的合作社一律注销,重新注册登记为合作社法人。

2.合理设置股权,体现生产者利益。彻底改变“一股独大”的股份设置格局,扭转不同组建主体的股金份额比例关系,从事生产的社员认购股金应占股金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个社员或者社员联合认购的股金最多不超过股金总额的20%,调整合作社制度安排以外的利益关系。规范分配方式,年终盈余合作社提取风险基金、公积金、公益金后,应按股金额和交易额相结合方式进行统筹分配,既要强调效率,又要注重公平,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权责任机制。

3.推进民主决策,维护社员权利。合作社应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以保障社员的民主管理权和盈余分配权为导向,体现社员对合作社的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防止权利滥用,维护社员权益,调动社员和理(监)事会成员的积极性。

4.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水平。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浙农经发〔20*〕22号)规定规范和完善。通过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财务、会计、分配、决策议事、监督、股份设置、社务财务公开、社员管理、农资管理与供应、生产、质量、技术、营销、商标管理、项目资金使用、培训服务、纠纷调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5.发挥组织功能,规范生产经营。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生产、服务、市场营销等功能,逐步形成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使用品牌、统一包装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合法生产和经营,逐步形成产销联结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三)时间要求

合作社经济性质变更登记必须在11月底以前完成,12月底前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工作,在明年实行考评,并对规范化建设合作社进行等级认定。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篇6

2004年以来的11个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有关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据屯昌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2013年11月底,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918家,与2012年12月统计的698家相比,增长了32%。出资总额36953.67万元,合作社成员近20734人,带动周边农户近40000户。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通过对屯昌县100家专业合作社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筹资过程出现的问题

根据《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加入合作社必须要缴纳会费,这是合作社的原始资本。但是由于合作社的成员大部分是农民,农民的经济基础薄弱,能够入股的资金很少。根据屯昌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超过90%的合作社出资额在100万元;出资400万元以上的仅仅占0.54%。

屯昌县政府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对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合作社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对于大部分合作社来讲,很难有机会获得政府的扶持资金。因为合作社自身的条件限制,在短期内成为示范合作社的可能性很小,不符合政府拨款的条件。合作社规模小,农民出资太少,资产抵押品不足,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避免出现不良贷款,很少给合作社发放贷款。

2.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部分的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通过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分析,拥有财务管理制度,并且财务管理制度上墙的只有30家,占调查合作社总数的30%。合作社成员农民一直以来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对合作社的认知度不高,豪无财务管理观念。

其次,会计业务核算不规范。许多合作社未按合作社财会制度设置会计科目, 很少能结合自身生产经营业务的特殊性来设置会计科目和填制会计凭证。例如:社员把农产品出售给合作社, 合作社将产品直接对外销售或者经过加工之后对外销售,按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交易量及约定价格使用现金即可,大多只是一本流水账,登记的账目不能真实反映合作社的销售情况。

最后,缺乏内外监督。虽然合作社都要接受农业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两个单位的双重管理,可是,当合作社注册成立以后,农业部门和工商登记管理机关便很少进行监督和检查。平时机关部门工作人员极少下基层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年终只是按照条例的规定对合作社交来的会计报表例行登记。

3.财务决策民主缺失问题

合作社“三会”、章程、社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是合作社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根据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合作社都能做到一年至少召开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但是这种会议一般流于形式,常常是理事会说了算,监事会成为理事会的附庸,不能发挥其应有监督和审计作用。经过调查发现,按照规章要求一年召开一次社员大会的70家,占70%。公开帐务情况的有40家,占40%;从来不召开社员大会的30家,占30%。不公开帐务情况的55家,占55%。尤其是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帐务不公开或是不完全公开,例如合作社政府扶贫资金的流入流出使用情况,广大社员根本就不是很清楚。

4.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发现,接近一半的合作社没有设置会计岗位。即使有会计岗位,会计人员的任命也不符合会计核算制度的要求。大部分的会计岗位人员由理事长指定的人员来担任,由理事长的直系亲属兼任。即使有专职或者兼职的会计人员,大部分来自合作社成员,文化水平很多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凭,没有会计知识,不懂会计业务处理。而有些在岗的财务人员根本就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属于无证上岗。有些合作社由于缺乏人手,财务人员既是会计人员,又是出纳,同时还兼任仓管负责业务员,同样是违反了会计核算制度的要求。

5.利益分配过程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资料、出售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收益分配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有的合作社按出资额量化返还,比率一般低于60%。甚至合作社社员对这三个概念理解不清楚, 混淆不清,也就无从谈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未按规定平均折股量化到每个社员账户。

二、财务管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帮助合作社组织各项资金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准确记录和反映合作社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准确计算和分析成员权益变动和年终盈余分配,这些都强调明确合作社的财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就是在落实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承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障社员享有合作社法赋予社员应有的各种权利。

财务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合作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服务最优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合作社的各项工作就必须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才能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因此,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财务管理在合作社中的中心地位。

财务管理涉及到合作社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凡是与资金有关的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合作社筹资过程决定了合作社是否能够避免资金短缺而带来的经营困难;合作社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合作社对内对外投资的过程,这个过程资金要充分利用,为了节约成本,制定出内部控制制度;每一笔资金的流出都要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节约资本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作社的资金流入要按照合作社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建账算账和报账,并且定期公示合作社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2013年8月,海南省制定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其第四条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表明海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有了明确的指导,有了法律上的监督,政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财务管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三、加强财务管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

1.有利于合作社合理利用资金

合作社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经常因为资金短缺和流动不善阻碍了正常的运营发展。因此,如何分配资金,用好资金,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减少资金短缺给合作社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前各个合作社必须思考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合作社的经济效益,资金对合作社来说非常重要。资金循环和周转良性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合作社效益的高低。为了确保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正确进行,合作社必须增强资金分配意识,实现统一安排管理资金,严格制定预算计划。所以合作社要重视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合作社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执行该制度是合作社评为示范合作社的重要条件。被评为示范合作社的合作社,以后在政府的政策扶持、项目建设中,财政会给予一定的补贴,而且也为将来合作社的壮大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金融、信贷、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也在陆续出台。切实管好用好财政扶持资金,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必须以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为基础,有利于合作社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美好大环境。

2.有利于合作社成本控制

合作社要根据《合作社法》和当地相关合作社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一套符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有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才能不断地将制度内容进行落实、贯彻执行。一个好的制度制定出来后,在符合合作社的实际情况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当长期按照制度所规定的要求进行执行的时候,久而久之,财务人员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合作社成员之间、合作成员与合作社之间就会形成共同的工作目标。此时,合作社内部的管理就会比较顺畅了。相对来讲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成本也会降低。

十八大召开以来,等新的领导班子强调勤俭持家,杜绝铺张浪费。合作社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只有完善财务运行机制,提高内部监督能力,才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发展成为示范社

2009年9月,国家首次下发《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这是贯彻当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的精神所在和具体体现。2013年4月,海南省农业厅根据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制定了《海南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暂行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重要条件是财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明确,对成员服务的责任切实得到落实,这就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为了获得示范合作社的荣誉称号,合作社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能够有效执行该制度。被评为示范合作社的合作社,以后在省政府的政策扶持、项目建设中,财政会给予一定的补贴,而且也为将来合作社的壮大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4.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建立规范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目的是组织好各种财务关系,达到合理筹集资金,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利润。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准确记录和反映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

加强合作社的财务管理,避免资金闲置,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实践证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完善合作社内部控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有利于合作社形成依法设立、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机制,为合作社带来一个廉洁健康的工作环境。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是合作社员工经济来源的保障,是企业稳定健康经营的保证。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是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物质利益的有效途径。只有良好的财务管理才能为企业打下稳定的物质基础,更好地发挥合作社的职能作用,促进农民收入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人力资源 管理 研究

作为当今的社会经济组织,以及具有法人资格的产业活动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想谋求其生产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有效赢得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充分实现投资社员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努力确保自身能够稳健发展,就必须重视和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笔者根据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改进对策,下具体介绍。

一、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缺陷

目前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没有做到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解决管理谁,谁来管理管理,如何管理的难题。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上层管理不集中,这也降低了管理效果。多头管理容易导致都管理,都管理不好甚至无人管理的问题。因为多头管理非常容易造成事权不统一,形成内耗,降低管理效率。此外,对农民如何管理的难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投资不足,开发目标不明确

由于实际情况和管理体制的落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投资不足,开发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认识,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人才培训无计划、盲目性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广泛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不明确,在农村教育中仅把教育和知识的获取看作升学的手段,而不是看作致富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源泉,这种狭隘而片面的思想观念妨碍了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产业分工不发达,专业分工不明确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以及受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无力参与到农业产业分工和农业产业链迂回的过程中去。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说明了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的主体不明确,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困难,效果不明显;也导致了农村教育的结构不合理,无法把教育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综合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无法提高,即使市场化再发达,农民也无法真正投入到农业产业分工和工业化进程中去,致使目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困难,农民增收缓慢。

二、改进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农民分类管理

农民分类管理是按照产业和农业内部结构原则,根据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标准对农民进行细化分类,目标就是形成一种激励性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农户分类管理把农民分为专业农民、兼业农民和转业农民。农民分类管理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化进程。有利于激励农民,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二)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农民企业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是指在合作社中起到带动作用的人,一般包括合作社的理事和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等。他们是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的核心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理顺合作社内部的人才核算、激励、科技创新等机制,推动和落实合作社的各项管理制度具有关键作用。

(三)加强管理技术人才的培育

努力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岗位要求,做到成才;切实强化对合作组织性质特点和文化取向的教育,不断培育搞好生产经营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使之能够按照合作社目标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探索创新,充分挖掘和开发自身的潜能,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的教育,使其深刻了解合作社的宗旨、理念、文化等,培养其热爱合作社、献身于合作社的理想和志向。

(四)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讲,合理的报酬可以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作用。合作社在确定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时,应当坚持科学性,体现公平、现实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量化的结构体系,有利于具体操作。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合作社经济实力等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性,所以如何确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和构建其薪酬体系,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总体上要把握住基本工资、社会保险占小头,岗位津贴、奖励工资占大头的原则,从而建立有利于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竞争性薪酬体系。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将农村人力资源分为专业农民、兼业农民和专业农民为农村人力资源分类培训、技能鉴定等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合作社将专业农民纳入组织体系,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奠定了基础。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铺设了一条合作经济的专业人才管道,可以持续地支持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并为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樊友平,张才明.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1.

[2]谌新民,张炳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篇8

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融资难度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因注册登记时对注册资本金要求门槛低,在成立之时吸纳的股金有限,合作社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房屋等固定资产少、经济实力弱,且其成员“人社自愿、退社自由”,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的不稳定性,信用度不高,可供融资抵押的资产少。因此,想通过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来拓展业务也是很困难的,狭窄的资金渠道和有限的资金积累,限制了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大做强。

资产管理混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公司的资产混淆。做得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是由龙头企业持大股,由其带动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业务骨干与龙头企业总经理及其管理人员是同一批人,生产经营场所在一起。业务范围相同,资产相互交叉使用,没有建立严格的分账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缺乏有效控制,对财产物资的收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难以做到账实相符。

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合作社分配制度的主要方式是利润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利润未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60%以上按成员的交易量进行返还。不少合作社没有实行股金分红,却把付给社员股息当成是股金分红,更有一些合作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收益分配制度,对社员不进行利润返还。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有的合作社没有制订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不科学,有的虽有财务管理制度,但没有按制度执行,群众监督乏力。

财务核算不严格。票据处理不规范,财务开支不是由负责人“一支笔”审批,或签批不严格,有些发票无经手人和未写明用途,无审批人审批,或者财务开支多头审批,白条、便条入账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掌握经济大权,既管钱又用钱,收入不入账,公款私存私用。长期不记账、不结账,以致会计没账理、出纳没钱管,会计、出纳形同虚设,现金管理和财务账目混乱。

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会计档案资料无法集中管理,会计资料长期寄存在会计或出纳家中。一些会计人员不按规定装订会计凭证、没有正确设置会计科目及账簿,只记流水账,年终将账本和单据混堆一起,随便乱丢,造成账簿和凭证丢失。有的合作社会计人员更换频繁,财务移交不及时、不规范。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对策

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组织好各项资金活动,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准确记录和反映合作社生产运营状况和财务运行情况。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成员账户管理、搞好财务核算、实行财务公开,利用财务报表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并正确地进行财务分析、做出财务决策、强化审计工作,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开拓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创新农民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积极投资、扩大积累,鼓励专业合作社购置必要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建立生产基地、厂房、开办销售网点,形成稳定的专业合作社资产,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信用程度。合作社内部以成员资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信用合作要坚持“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基本原则,要按照“面向社员,对内不对外;规模适度,防止非法集资;试点先行,保障风险可控”的要求,稳步加以推进。

加强支农项目申报资金管理。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投入了大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要以此为契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财务管理。对财会机构不健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合作社,不列入产业扶持对象,项目不予立项、不予申报,惠农政策不予享受,专项资金不予拨付。对符合产业政策,财会管理规范的示范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要按照项目文件要求,尽快建立示范项目资金明细账。按照项目内容、经济分类及有关财务制度列支费用,专款专用。

加强会计核算。要规范财务审批使用程序。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实行钱、账、物分别管理,建立健全经办、审核、审批程序,做到各项支出须由经手人签名、监事会审核、理事长审批,重大项目支出由理事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止贪污、侵占、挪用资金行为的发生。要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加强现金管理,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要定期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核对账目,对拖欠的应收款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催收,按规定程序办理销售和发货业务,及时确认销售收入,财务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要及时对账,做到“账款、账据、账账、账物”四相符。

健全收益分配制度。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主要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成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种收益的提取和盈余分配比例应在章程中约定,利润分配方案要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另外,合作社利润中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风险基金等。要切实建立健全成员账户。成员账户是明晰成员与合作社产权关系的根据,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所规定的一项十分重大的产权制度安排。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是要建立对外投资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对外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手续或不按规定执行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并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合作社的对外投资业务应当由理事会提交成员大会决策,严禁任何个人擅自决定对外投资或者改变成员大会的决策意见。合作社应建立健全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销售合同、发货凭证等的管理;建立健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保管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好入库验收和出库审批管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建立健全资产处置等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专业合作社的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上一篇:工作设想及对公司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