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1-31 18:03:58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铁与水反应;改进;化学实验 一、引言

铁与水蒸气反应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Ⅰ)中添加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是在介绍铁的氧化还原性时安排的,意在使学生掌握铁与水反应之知识点,并理解铁的氧化还原性。教科书中该实验方案却存在成功率低、操作复杂等缺点,因此该实验亟须改进。

本文选取了刘胜强和樊小平、罗振锋、徐晓键、齐俊林、谭宗军和向雪皑等老师对该实验的改进方案,并运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以及实验设计理论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学习他们的优点,并力求克服其缺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操作简单、成率较高的实验方案。

二、问题提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Ⅰ)在第三章第一节中讨论了铁的性质,其中在介绍铁的氧化还原性时安排了,“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实验方案如下:

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用试管收集产生的经过干燥气体,并靠近火焰点火。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如下: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实验存在如下缺点:

1.烧瓶产生水蒸气的温度低,玻璃导管直角处易有冷凝水滞留,实验时间长;

2.酒精喷灯加热时,易使玻璃管因局部过热而变形;

3.干燥剂易液化,干燥作用失效;

4.玻璃管内还原铁粉与石棉绒混合,石棉绒传热较慢;

5.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很难掌握气体收集的程度。

本文在分析各实验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检验。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本人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方案

1.实验装置

a.浸过水的砖粒;b光亮的铁丝圈;c自制双芯酒精灯

2.实验步骤

(1)按图装好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试管中依次装入浸过水的砖粒、光亮的铁丝圈。

(2)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浓硫酸集气瓶里不断有气泡冒出,当气泡连续冒出时,可用试管收集气体验纯。

(3)验纯后,直接在导管口点燃,会观察到氢气燃烧火焰。

实验过程中,浓硫酸集气瓶中不断有气泡冒出,光亮的铁丝圈颜色变暗。气体验纯后,在导管口点燃,会观察到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3.该方案设计分析

(1)本着以学生掌握铁与水反应这一知识点为目的,所以,该实验的成功率应该是设计实验方案首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2)原实验方案用酒精喷灯,不但有噪音,而且易损坏试管造成浪费。而该方案由普通酒精灯加以改造,既达到了反应的温度,又减少了可能的损失。

(3)实验用一个自制的酒精灯,激发了学生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

(4)该实验方案是在分析一线教师实验改进方案的基础上,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分析、比较、实验验证而设计出来的,使该实验达到了最优化。

参考文献: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2

标志设计教学大多注重讲授标志的起源、发展和设计思路,设计出来的标志缺乏向受众传达的强有力的品牌理念以及缺乏与竞争品牌相比较的优势,使品牌标志徒有其表,大多数学生只是将标志设计得更符合视觉审美要求,却不能体现标志设计所传达的理念。在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习惯让学生去尝试各种图形、文字、图形与文字的排列与组合,在设计完成时只是强调标志的图形感和形式感。忽略了传统图形艺术,导致学生在标志设计造型阶段也只是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抽象形来着手设计,这样设计的标志固然现代感、商业感很强,同时也缺乏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能激发学生创意,实践能激发学生创造性,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完成设计项目,重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标志教学模式就是课堂讲授,这种讲授在一定程度上会抹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标志设计开始阶段,首先让学生欣赏经典标志案例,在感受中让学生对标志设计的内涵有所认识。也可以让他们搜集自己喜欢的标志,让他们独自分析这些设计作品的特点、风格以及优缺点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设计竞赛与本课程体系形成紧密的结合,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竞赛的激励因素不仅可以激发了学生以赛促学的热情,还做到了以教促赛,将创意提案、设计制作、团队合作、作业成果与竞赛连接,通过竞赛激励达成教学科研与教学成果的统一,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的信心和满意度。

三、把传统图案融入到标志教学

标志作为一种图形化的设计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割裂与历史的血脉关系而单独存在。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殷商时期的青铜,到战国时期的漆器、帛画以及汉代的雕塑、画像砖,再到唐宋的绘画、明清的陶瓷,最后依然活跃在民间、保持着原始风貌的民间美术等。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博大宽广的民族精神。这些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沉淀、延伸、变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

将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现代标志。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让学生对传统图案进行复制或直接运用,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传统图案的造型要求,让学生学会运用和改造传统图案,让传统图案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首选元素,让他们将改造后的传统图案元素运用到标志设计,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学生在使用传统图案时只搬用一些民间的或传统的符号,进行浮浅的形式美和现代形式的组合,那么其设计的标志将缺乏灵魂。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好传统图案的精神与内涵,让传统图案的气韵在设计中自然地流露。

四、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教师结合社会实践,依托高校教育的人文内涵,多方位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有目标地挖掘教育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新的教学环节的增加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对于标志设计课程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如利用课余时间做设计网站上的征集,通过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掌握相关信息。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方法,正在影响着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研究到探索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很好的结在一起。

一般在标志设计课上,老师给学生的课题都是虚拟出来的设计题目或是不设定具体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在做的时候就很难有参考,学生也难以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只能随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很难评判。加大实际项目的训练,就是将市场中已有的公司或者企业正在征集的标志案例进行设计,学生在拿到设计题目后,可以对该公司或者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设计的灵感;另一方面,在标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设计的误区,追求标志的使用性设计。优秀学生作品一旦获奖或者被采用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标志设计课中实际项目与市场的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使学生更快地适应设计市场化的需要。

结语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3

一、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数学教学设计的视角上看,多以局部设计为主,缺少整体视角

数学教学设计应当立足于整个课堂教学,突出整体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整体视角对数学教学进行设计,以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然而,这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多数教师更为关注制定数学教学方案的具体操作技术,而很少对数学教学方案从设计、现场执行、效果评估到课后反思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研究,难以将数学教学计划放在教学系统这一完整背景下进行考虑,因而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的分离、静态方案与动态实效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不少数学教师将教学设计的完整过程窄化为“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教学设计的全部,缺乏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推敲、反思、总结、升华过程。不少数学教师还认为“教案写得好,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细,项目全,说明备课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还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其二,目前的研究多以线性教学设计的研究为主,而对于多个教学计划间是如何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机制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为了突破线性思维模式的僵化弊端,采用循环周期的视角十分必要。作为对线性教学计划模式的超越,英格(Yinger)在1979年就提出了“循环教学计划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前结构模式,二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具体而言,“前者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每一层计划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计划信息来源、计划形式、判断计划有效性标准等方面”;而“活动开展过程的问题解决模式是一个理论模型,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问题的发现计划(发现循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计划(设计循环)、问题实施中的评价与惯例化(实施循环)。从问题、设计到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而问题发现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循环,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是新问题的发现,由此进人下一个循环。以此类推,设计循环与实施循环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循环模式对线性教学设计的超越之处在于,它将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体,并将教学计划的设计放在教学系统大背景中进行考虑。

其三,从教学惯例的积累与运用上看,不少教师缺乏课后总结与反思,缺少“第二次备课”。这种状况使他们往往难以形成丰富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惯例。实际上,教师课后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能够帮助其积累大量经验,并最终以教学智慧与教学惯例的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的不断提升,并有利于以后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精致化。英格认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方案应包括教学活动的计

划与教学惯例的应用两部分。其中,教学惯例包括活动惯例、方法与程序惯例、管理惯例与执行计划惯例”。笔者认为,教学惯例的形成与灵活运用是一种教学技巧,不仅能帮助教师正确认清教学规律与活动特征,而且能作为一种“反应一产生式系统”来简化、促进教师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增加教学方案设计弹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为教师实施动态、弹性设计提供具体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支持。

(二)从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上看,多以一次计划为主,缺少比较意识和反复筛选

目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一次性的,很少能在综合分析各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多项计划,而对多项计划进行判断、比较、评价甚至综合的教师就更少了。数学教学设计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

应为数学教师进行多次设计、比较、判断、筛选直至最终确定的过程;初期,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较大,却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修改中不断提升教案的质量与适切性,也能促进数学教师在反复追问自己“设计什么”“如何设计”“为何这么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实践智慧。此外,从数学教学设计的活动特征上看,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特殊的体现内在数学本质和数学思维发展的认知活动,是行为外见性与内隐性的辩证统一体;是数学教师对教学系统各要素进行的过滤、筛选、分解、排序、加工与重组过程,反映了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观点与诉求,实质上是教师在自身数学教育教学观指导下的综合表现。

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缺少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一些“备课稿”“教案稿”“学案稿”也流于形式和一般化,忽视了数学的特点和思维教学的规律,忽视其内在设计的静态性与外在执行的动态性、制定的一次性与循环性相统一的特征。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钻研教材与教参书,满足于静态与一次性设计,缺乏对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计划、筛选、比较的意识与行动。笔者认为,教师在全面分析教学四要素的前提下,在充分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教案稿与学案稿是必要的,然而关键的是要将两种教学方案相互结合、合理搭配、灵活运用,要通过教学实践再对教学方案进行综合判断、比较与分析,在反复酝酿和修订过程中,优选出最佳方案。

(三)从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上看,多以追求控制、结果取向为主,缺乏民主、过程取向

其一,数学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而不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及教学目标四因素,“其中学生因素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教学过程的进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及潜在差距,并根据学生个性及自身教学特点设计出适宜的教学计划,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数学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并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应是数学课前教学设计的核心。但多数教师在操作中仍以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分析为主,不仅对所教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还会对每一个教学子目标、它与总目标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此外,以目标实现作为衡量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的功利心理也在不断强化着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取向。美国也有类似实验证明“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将学习活动优先考虑的教师在被试教师中所占比例很少,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学习活动在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占据首位”。以循环模式为代表的非线性教学计划模式的支持者认为,“教学计划制定者应该先采取教学行动,通过在过程中产生目标以解释与总结教学行为。循环模式反对的并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质疑在复杂与变化无常的教学环境当中,教师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反对将实现预设目标当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单一标准及其导致的知识工具化、教学线性化的控制取向”。

其二,制定好数学教学计划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低。早在1970年,美国的约翰?扎霍里克就对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将12位教师随机分成“提前作计划”和“不作计划”两组,并在实验中发现,“提前作计划小组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临场想法缺乏关注与利用,对学生的思考不敏感。相反未提前作计划小组的教师会更多地鼓励和激发学生思考”m。实验表明,虽然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保障教学的质量与流畅性具有重要作用,而一旦教师缺乏民主、过程意识,错误地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很难发挥出预设教案对教学实践强有力的指导作用,甚至预设教案还会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桎梏与橄锁。这也是为何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创造与生成不足、学生想象及创新能力畸形、学习兴趣减退直至消失的关键原因,也是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机械执行,缺乏灵活变通意识的原因。

其三,教师课前的数学教学设计事无巨细,缺乏对教案进行动态、弹性设计的能力与勇气。虽然约翰?扎霍里克的实验说明了相比于作计划的教师而言,那些不作计划的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与反应更加敏感与关注,但取消计划的后果也相当糟糕,“会使课堂过于随意,效率低下。因此为了使课程有效,不管以目标和流程形式作出的教学计划是有多么的模糊、笼统,那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少教师以此为信条,认为只有将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得具体详细,按部就班地执行,才能“消除教学过程中的模糊性、不稳定性,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每一步骤都循章而为”。这表面上看似“稳定”“有序”,但实质上是教师精心策划、导演下的假象,目的是达到对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思维认知的双重控制,不仅漠视了学生真正的问题与需求,也在无形当中抹杀了极为珍贵的教学生成性资源、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与火花,使素质教育反复强调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成为空谈。确有不少数学教师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观念”“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作用”等理念表示赞同,但同时碍于自身能力及教学经验的限制而放弃课堂生成,这样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还有不少教师也曾尝试过生成,但终因效果不佳而放弃。

(四)从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上看,多以机械执行为主,缺少生成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教学生成”开始受到数学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如,李炜就曾对数学教学生成的内涵、理论基础、特征、运行机制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人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到了“生成”:“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未来的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要对“生成”给予重视,并且要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生成观念、能力进行持久的指导与培训,为其提供生成实践的具体操作与技术支持,更要对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改进,促进其生成意识与处理能力的提升。但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部分教师对课前设计方案执行较为机械、刚性,缺乏动态生成、调试意识与能力的现象。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其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不足造成其对生成的处理不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可能会遇到因课前计划准备不充分、教学经验不足、学生提问超出教师知识能力范围等造成的教学现场尴尬与冷场,教师一旦采取凭借主观推测敷衍与搪塞学生、粗暴打断学生提问甚至批评难为学生的方式,都将泯灭数学教学生成、学生质疑的重要价值,无形中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威信。

其二,部分数学教师缺乏课后反思的自觉性与努力,缺少对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与吸收,主要表现为在辨别、利用、分解及重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他们通常会更关注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而对自己处理生成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缺乏梳理与反思,更缺乏对相同或类似背景中教师应对模式的总结与提炼。经验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时刻处于变化当中,不存在任何完全相同的情境,已有的经验具有局限性;但类似教学情

境的存在、教师“情境一产生式行为模式”的存在同时也告诉我们,建立在已有实践智慧上的新经验会以创新、超越原有经验的方式推进教师自身经验体系的持久更新与完善。

其三,存在于数学教师中的一些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制约着课堂生成。“教师尊严不容学生挑战”“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等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是造成数学教师刚性执行教学方案、压抑学生生成、制约课堂生成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要在教学本质、教师权威、师生关系等方面树立较为科学、先进的意识。面对教学尴尬,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停一停,对学生的观点稍作思考;坦率地向全班学生承认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欢迎学生课下和自己讨论;如果因为处理方式不当导致的后果可以弥补,就应该果断地调整甚至替换原有方式,并将此方式作为以后的参考”|151。

笔者认为,学者目前对于教学生成只是构建了较为简单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者缺乏教学经验,一线教师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加之两群体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教学生成具体操作步骤、处理技术及评价标准的匮乏。多数学者与一线教师对生成的认识仍停留在“教学艺术”水平,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观摩形式真正把握其内涵,这也是为什么教学生成的口号响亮,却难以有效达成的原因。因此,未来既要构建起丰富深刻的教学生成理论体系,又要充分重视教学经验在推动理论研究、提升教学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教学实际、能被一线教师充分理解及运用的教学生成操作技术与评价标准,并努力实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生成质量、促进数学教师生成意与能力发展目标的达成。

(五)从数学教学设计能力的专业发展上看,多以教师共同体、专家的监督与指导为主,缺乏自身反思与超越意识

通过对数学教学设计主体进行历史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主体由20世纪60年代专家控制的‘权威性设计’、70年代有专家介人与指导的‘参与性设计’,变成80年代有教师作为主体的‘使用者设计’,教学设计力图从支配型到民主型设计转换”笔者认为,设计主体的转变不仅指教师集教学设计制定者、执行者于一身,还指教师应具有改进、反思教学设计的意识与能力,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反复修改确定、对设计与执行教学计划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更新,而并非是在教育专家、教学共同体等外在因素干预下的被动成长。实际上,目前数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自觉进行反思的意识与努力并不强,不少数学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集体备课、专家指导、广义数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

其一是对集体备课的过分依赖。不可否认,集体备课是有效提升教师个体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个体教学设计的必要补充;它在形成教师共同体,尤其是新老教师之间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无形之中也出现不少教师抄写甚至直接拿他人教案上课的现象,造成不少教师对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教案的依赖,这未免有“滥竽充数”“邯郸学步”之嫌。

其二是对专家的过分依赖。这里的专家大致包括数学教育专家、专家型教师两种。对前者的过分依赖实为对数学教学理论的过分依赖。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吁数学教学理论的更新与完善,因此,进人21世纪以来陆续出现了不少新型教学理论,也出现了不少由数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专家牵头进行的教学实验与改革。笔者认为,尽管新课程改革有种种不足,但其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观念的转变效果显著,课题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也逐渐走进数学课堂。但受到外界培训不到位与教师自身缺乏实践论基础、对某些理论不赞同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对新理论缺乏认识与理解,继而由于实践操作上的处理不当而造成预期与实效的偏差,突出表现为新型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与表面化。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教学理论是外在于教师的,并没有与教师的实践智慧建立起真正的关联。这就对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紧迫性与现实性提出了要求,更对教师将自身经验提升、凝聚为教学理论的模式充满了期待。而对专家型教师的依赖体现为对优秀数学教师授课过程的简单模仿。在现场听课、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不少教师被优秀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与艺术所折服,并对其教学方式、教学安排尤其是提问技巧印象深刻;待他们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就不假思索甚至是无意识地模仿优秀教师,但教学情境的具体性、可变性往往会使机械的模仿遭遇失败。

其三是对广义数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广义的数学教科书包括数学教材、数学教学参考书、电子学习资源、教案及相关材料,目前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行为具体表现在对教材、“教参”、电子学习资源、教案的依赖四方面。

对数学教材的过分依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纠正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与活力的长期压抑。为此,数学教师应在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做到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及创造性使用,以期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数学特级教师任勇曾将对数学教材的科学态度归纳为:“教师应该把握、吃透、激活、改组与拓展教材”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他们不仅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与例题,缺乏对教材内容重组、改造、拓展的能力与意识,而且还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对数学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不少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具有明显的“两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一本(备课本)”特征,往往先通过教科书来梳理知识点,并在“教参”帮助下整理教学重点和难点、该节常见错误与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教案的书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少思考,将教学设计过程几乎变成了抄写“教参”的过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在未读懂、读通文本的前提下,就急忙翻阅教学参考书,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

对电子学习资源尤其是教学课件的过分依赖。网络技术、电子学习资源的广泛运用对数学教学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教学课件为例,一方面,它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函数图形、立体图像更具可视性与操作性,极大地促进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学课件设计与使用的不当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不少教师可能会因为备课时间匆忙或想充分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等原因而放弃自主思考,借鉴他人教学课件,很少甚至不做任何修改就采用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对教案范本的过分依赖。国内的数学教育界普遍重视教师的课前备课情况与教案书写。有研究说明,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约有20%的时间用在了分析教学内容与目标上,超过80%的时间却用在了编写教案上。1191此外,推选优秀与标准教案也是中国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大特色,并对数学教案的结构与格式、评价标准实行统一的规定与要求,各地也常进行优秀教案的评比与交流。这无形之中也造成不少教师盲目参照模本、严格按照模式书写教案的状况。

二、建议与进一步的思考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解决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中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数学教学设计的制定与执行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方面,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线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数学教学设计理念,超越已有“教学设计”等同于“备课”的狭隘意识,站在整体优化的角度将教学设计视为一个完整体现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正确看待其静态与动态、一次与多次、预设与生成、借鉴与超越的辩证统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计的主体意识,注重对多种预设方案的精心设计,在选择、组合、优化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数学教学方案的质量,提升设计能力,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这样就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的精进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现场增改、删减、调整已有教学计划,并通过对教学惯例的借鉴与超越适应教学实际的需求。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设计风格,这是个体在设计与执行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较为稳定、具有较强差异性的个体特征,是教师长期进行教学实践的产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主体意识、对教学惯例的积累与灵活运用等等都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风格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教学惯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教学设计的动态性、差异性与教学现场的具体性、情境性,往往会制约着机械模仿、单纯依赖、套用已有教学设计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积累教学经验、自律自觉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生成的智慧与经验。所以,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是个体从原有被动、消极的依赖局面向自觉、主动进行主体创新建构的发展过程。

当然,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者还应在数学教学设计与生成方面进行更加深刻与系统的研究,力图为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建立起真正有效沟通的桥梁与支点。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4

1.削弱了历史的学科魅力

大容量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料,可以丰富课堂,但有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候,一个课件甚至有50张幻灯片,一节课基本上是老师放映幻灯片为主。学生通常称此类老师为“幻灯片放映大师”,戏称课堂为“电影院”。其实,历史的丰富和生动性,不仅体现在画面,更应表现在睿智、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历史语言之中。这是历史的魅力,也是冰冷的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言传身教”的功能。《百家讲坛》之所以风靡全国,原因除了讲述者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观点,也在于讲述者优美、丰富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所散发出的文史魅力。

2.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习惯了多媒体教学,有时没有多媒体参与的课堂令学生感觉乏味,亲自动手梳理和整理知识使学生感到困难。毕竟观看比动手和思考要轻松得多。如某教师在处理“古希腊哲学”相关内容时,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古希腊所有著名哲学家的图片和资料,有100张左右,一节课不停的“放映”,学生很新奇也很受益。但结果呢?课结束后,学生忘记了大部分内容,更不清楚究竟该掌握哪些知识点。这样,久而久之,多媒体使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同时,思维和动手能力逐渐降低。多媒体可以突出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盲点。

3.忽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

常见这样情景,公开课上:突然遭遇停电或多媒体出现故障,教师便不知所措,无法继续教学。教师对多媒体越来越依赖,教学手段从而出现“单一化”的趋势。对课堂评价也渐趋简单化,缺乏多媒体的课堂在竞赛中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充斥大量幻灯片的课堂无法腾出多余的时间关注学生个体掌握知识的情况,实际上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一直被应用于课堂,在多媒体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1.学案教学法的优点

学案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较多媒体而言,学案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形成体系,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学习效率提高。学案可以分为:预习、课堂探究与思考、练习巩固和知识链接(拓展知识)四大环节。这种模式能够满足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也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学案教学法的缺陷

关于学案教学也有误区。(1)学案设计的内容容易“习题化”,显得枯燥,应试色彩浓厚。(2)学案设计要求较高,要求能够根据学情设计出个性化的学案,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一定难度。因此,实践中学案教学法要么缺乏持久性,要么流于形式。

基于上述分析,若能实现多媒体和学案教学的最优化,则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寻找两者的“切合点”并不容易,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1.吃透教材,充分备课

根据课标要求,精心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比如,岳麓版必修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课要求:识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伟大成就;感受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辉煌。第一部分以学案为主,学生自主完成;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和相关视频(《鉴宝》节目片段)完成。再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条例和线索清晰,侧重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知识点的识记和对比,应主要依赖学案完成,课件上展示图片补充即可。

2.依据学情,适当分配教学手段的侧重点

学情分析是 “因材施教”的基础,可使教学有的放矢。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以学案教学为主,充分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落实,进而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而对于知识层次较好的学生,应侧重知识面的拓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可大胆利用多媒体和学案补充视频、音频和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学案的设计当以“开放思维”和“能力提升”的问题为主。

3.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确定教学手段的主次,教学设计切忌重复、累赘或脱节

多媒体和学案教学法的整合没有一定的模式,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切合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洋.浅谈学案教学法的应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年(13)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导学案 ; 合作探究; 参与度

在学校学习“271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课堂教学应用而出。导学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诚然优秀的导学案确实能起到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作用,但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发现,导学案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值得我们改进和完善。

问题一: 导学案的预习和学生时间紧张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既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则自然需要课前花时间去准备,去思考,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有时间保障这项作业的完成,笔者所教的地方,目前只需要会考过关,绝大多数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主要科目上,没有时间完成这看似“可有可无”的作业。

解决方案: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放在课前十分钟或者是刚上课的一段时间这样既有时间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早一点进入课堂的教学气氛中。如果允许最好把导学案当成是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

问题二:导学案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少数人在学习,而多数人在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观众”,坐在那里静听或做小动作,让小组代表作总结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解决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学习更加优秀,学困生学习更加困难。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习困难学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第五,注意组与组之间尽可能达到平衡。

问题三:导学案设置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的设置基于不同教师对教材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是对教材的个人理解和对学生基础的整体把握的总结和提炼,正因为如此,导学案往往受教师个人水平的制约,是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和局限性。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必然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往往使用同一份学案而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在设置导学案过程中,在深入钻研,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设置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难度。例如自主学习部分为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内容找到答案的,而合作探究的小问题就可以分层次、分难度设计,并且根据难易度不同布置给不同的小组,这样以好学生带教,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四:学生看书过程的缺失

学生仅仅看“导学案”而忽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如果学生不预习教材,课堂上也不去阅读教材,只是将教材作为寻找答案的工具,就失去了教材的意义。“导学案”的实施只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可能是认为学案就代表课本,就是考试试题的所有,为学案为唯一秘诀;当然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去;还有可能自主学习的预习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突击抄作业完成,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和设置导学案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解决方案:在上课操作中,由学生读出自主学习部分并完成填空后,告诉其他学生在书哪一页哪里找到答案,以引到其他学生的注意,教育学生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在合作探究时同样不忘让学生联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应不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课本,处理好课本与导学案的关系。

问题五: 学生课本知识提炼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缺失

导学案具体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以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突出的分析和讲解,如果知识的获取缺少对书本的阅读,对课本的感悟和提炼,这样的知识其实仅仅是没有血肉的。如果导学案设计让学生去按既定目标去填空,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轻松顺畅,但对学生来说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是即使现在记住,不久就会遗忘的“假知识”。导学案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却有个缺点,那就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被老师代替了。同时笔者发现导学案编写的问题越细致、全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差,问题意识就越淡薄。

解决方案:导学案的编写分层次递进式设计问题;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点评完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切忌不能全部设计为填空形式。教师要在课堂导学案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钻研问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获课本信息能力的训练。

问题六: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能力缺失

每个课题都有其知识框架,而导学案教学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最好的笔记,只需记住导学案和实施步骤就可以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将点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最终也无法将知识内化。违背地理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地理的整体性原则。

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小结部分不能省略,教师找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学生需要做笔记记录,整理知识达到复重、理解、消化、总结和升华作用,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总之,导学案本身的优点很多,但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需要深入教材,深入学生。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导学案的各个教学环节,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而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的学习时,更应该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书本,在全面消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 苏立康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

[2]《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 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 2005年;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6

一、在复习课中使用教学案,能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是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设计的,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用于指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目标导航清晰,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使用教学案明了复习要求,建立目标意识,知道知识的梯度要求.这样学习知识就会有所侧重,更重要的在于能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明确主干知识.

例如,在第一次上课时,复习知识回顾内容与学生问答之后,由我板书知识点,学生直接进行相关习题练习.但在第二次上课时,选择在教学案上列出提纲和例题,要求学生填一填知识点,再完成相应的题目.前后对比发现,让学生亲自动手写一写、填一填,再结合相应知识点解决小问题,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案设计至关

重要

1.学习目标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学习目标表述尽量避免使用“了解、理解”等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模糊的字眼,应多采用“记住、复述”等指向性更为明确的语言.把学生预习过程中经常容易错、混、漏的内容标注出来,以便引起他们的重视,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预习中的盲区.预习内容的考查尽可能地少使用填空题形式,多设计些有层次的问题,使基础知识问题化,问题形成逻辑化,目标达成体系化.

2.问题设计整体化、开放化

教师在编写教案之前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构建简约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首先在整体上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问题设计上,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

3.版面布局多采用表格式,少采用流水式

表格式布局的好处在于,表格布局本身就包含了对知识结构的整合与梳理,能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4.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调控好课堂活动

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和新授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复习的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生硬直白,缺少情感渲染,学习形式单调而不丰富,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也容易疲劳.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为后续学习埋下了隐患.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每一次活动前,教师都要讲清要求,使每个学生听清要求,必要时做出示范.教师没讲清楚,学生听不明白,就会出现课堂乱哄哄的低效现象,教师要做到既能放得出,又能收得回.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各小组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及时表扬先进,树立榜样.

5.应区别于新授课教学案,最大限度地照顾全体学生

复习课教学案实质是指导学生复习的学习方案,是要求、内容、流程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应侧重于知识能力板块的整体把握,知识节点的网络化,前后知识的衔接,重点知识的训练提示,以及总结与反馈的具体化.比之新授课,初中数学复习课在设计时更应注重了解全体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注重全员参与,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找到缺陷,学困生受到鼓励,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能有所得.

6.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要有效且有梯度

复习课教学案题目的选择要注意学生各知识点的把握层次,有梯度.我原先认为使用教学案,课堂的容量似乎可以变得很大,其实不然.我第一次设计的时候,虽然把每种情况都涉及了,而且也帮助学生小结,但真正实践下来发现重点似乎就不够明确了,因为到处是重点.所以在第二次整合过了之后只是留下了相应的题目,重点讲解了学生容易忽视的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解题和反比例函数中求面积、比大小等问题.例题也不是全部呈现,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重点.学生情况比较好的话,重点可以放在他们平时不大习惯的对称性解题;稍微弱些的,就把重点放在一类问题解决的方法步骤上,便于他们学习掌握.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7

(一)不会拟写合格的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和必做的一项工作。但是目前来看,我们的师范生大多没有拟写合格教案的能力。在拟写英语教案的时候,往往比较简单,不能合理地确定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常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语言,设计的教学过程缺乏逻辑性、条理性,更缺少对英语情景的预设,主次区分不明显。

(二)板书能力不够

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需要进行板书。书写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脉络。当前的师范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在写板书的时候,事先没有设计,常常是想到什么就往上面写什么。涉及英语语法的重、难点较少,反而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居多。看似写了许多内容,铺了满满一黑板的英语单词,但却没有起到梳理知识脉络、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对多媒体的应用不熟练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中,从最普通的课件到多媒体交互系统,多媒体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了。尤其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更是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喜爱。但是师范生虽然对这些软件或设备有所了解,但是使用起来却是比较生涩。例如他们设计课件,往往追求声音和动画等特效,力求把课件做得美轮美奂,认为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眼花缭乱,非常兴奋,但却忽略了语法知识、重点单词和句型等纯粹文字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才是本来的重点。

(四)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较少

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得到学生的配合,有良好的师生互动。尤其是对于英语这样一个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语言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大量的单词和语法需要记忆,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交流与配合,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才能达成目标。通过观察,发现现在的师范生一方面因为紧张,另一方面缺少经验,常常是自顾自地进行单词、语法的讲授,照本宣科地传递英语知识。没有提问,没有交流,没有情景创设,更没有组织课堂活动或者英语小游戏。当课堂出现一些突况的时候,更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二、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缺失造成的影响

对自身来说,当前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缺失会对他们日后的教师生涯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在进入学校之后,由于教学能力缺失,不能很快上手,无法掌控课堂教学过程。在上课的时候,课堂氛围要么死气沉沉,学生与教师互不交流;要么学生过于自由,“活跃”到无法进行正常授课的地步。久而久之,更有可能会造成学生英语成绩的下降,招致家长的抱怨,自身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教师工作产生畏惧感。对学校来说,新来的大学生教学能力缺失,就必须安排老教师进行帮助,如果不能尽快进入角色的话,还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对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造成影响。

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缺失的原因

从英语专业学生自身来说,有不少学生认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等到自己将来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再提升,在校期间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打算在毕业之后进入学校工作,成为一名教师,而是有其他的择业方向,因此对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并没有需要。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当初在高考时选择英语专业就是作为跳板,是为了在将来的考研中能够占据一些优势,对英语的兴趣原本就不高。从学校方面来说,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的涉及教学能力提升的课程较少,仅仅依靠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还远远不够。同时,还缺少让师范院校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提升教学能力的环境与机会。四、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师范院校应该以培养合格的教师为宗旨,因此对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缺失的状况必须予以重视,有针对性地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开设提升教学能力的专业课或选修课

学校可以针对师范生在教学能力上的缺失,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包括教案的拟写、板书的设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甚至是中小学教材分析等内容,整体提升师范生各方面的教学能力。例如,提升分析英语教材的能力,注重让师范生转换角色,不再把自己当成学生,而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对各种不同版本的英语课本进行理解,抓住编者意图,确定重点和难点。提升拟写英语教案的能力,注重让师范生掌握一份完整的英语教案有哪些要素,学会设计合理流畅的教学环节,同时创设合适的英语教学情境。提升板书设计的能力,注重让师范生明白板书的作用,即在有限的空间中将整堂课的脉络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知识点的框架。提升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注重让师范生掌握各种多媒体设备的用途和优、缺点,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合理使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制作课件的能力,注重让师范生掌握设计课件的原则,即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减少各种华而不实特效的使用,清爽简洁。提升与学生交流的能力,注重让师范生学习如何与中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友好的交流,在面对课堂上的突况下如何进行变通。这方面能力的提升与教育学、心理学关系密切,可以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联动。

(二)学校要给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和“说课”机会

一方面,要积极与中小学或其他教学机构加强联系,给师范生提供见习或实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教学实践,找出自己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多给他们一些“说课”的机会。说课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研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口头表述某一课或者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大家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加强说课,可以弥补师范生缺少教学机会的缺憾。一方面,能够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

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师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必须以身作则,把课备好,把板书写好,把课件设计好,把课堂组织好,把情境创设好,把学生调动好。这样耳濡目染,就能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对如何教学生产生感悟。总之,师范院校应该培养出合格的教师储备人才,而不是走上教师岗位才开始学习教学技能的“半成品”。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英语专业性较强,大多数学生把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旦走上讲台,才发现仅仅依靠英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教学的技巧和能力都有所缺失,造成各种工作困惑。因此,师范院校和教师在课程设计、日常教学当中,必须注重加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高职数学 教学方案 优化设计

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内容广泛而复杂,是令很多同学为之头疼的课程。而且对于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来讲,它的思维方式及教学模式与初等数学是完全不同的。高等数学的教学在初等数学的基础上会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质的变化。如果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数学课上只是抽象地讲授,容易使学生产生课程疲劳,学习的惰性增强,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对传统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改进,设计出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1、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计划不合理,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

首先,老师只是一味的灌输,教学方法不灵活,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授课,忽略了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学生久而久之也就放弃学习了。其次,学生的学习完全不是为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而是为了应付学校老师以及家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缺乏主动性。最后,数学课是公认的难学的一门学科,加上平时学习不认真,使得数学基础差,在技校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增大,导致厌学、畏惧的负面情绪产生。

1.2教学观念落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是来学习文化知识的,却被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更加加剧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就会使得态度不端正。有些家长对孩子缺乏管教,在社会大环境以及同龄人的影响下,学生们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好的影响使得学生们内心就不情愿学习,学习态度不积极。家长以及老师的负面教育的表现,很容易使学生放弃自己。

1.3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缺乏探索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老师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们不愿意去动脑思考,不习惯体会解决数学逻辑中的乐趣。在遇到问题时只得求助于老师,学生没有自主的探索研究能力,不能自己一步步的解决困难,缺乏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种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是无法通过实践的检验的,没有自主的探索精神。

2、高职数学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

教学方案优化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的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作为教学方案的实施者是最复杂、最难以掌握的,同时影响教学方案设计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教学方案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实施:

第一,脉络要准,目标要明。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中注意数学的知识的逻辑性,确定出知识的系统框架图,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联想与应用,学生们也会对整个知识点有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利用高等数学内容之间本身的联系,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在每一章的教学设计中,要着重介绍此章知识的数学结构脉络中的内在联系及其本章的关键与核心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抓住本质,真正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本章的数学结构脉络,并能用框图展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在教学方案优化设计时,可采取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数来讲就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提高模块。基础模块是为了保证各专业对数学的基本要求,是高数中的一些基本内容,这块的讲解要详细彻底,使学生都能理解;应用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而设计的,要能满足各个专业自身对数学的专业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可以活学活用,体验到数学的作用;提高模块是对数学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而确定的,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使用最新的数学工具从而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练习要精。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科学,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应注重对习题课的设计。设计时要合理设计题型,精心设计内容,以题型为手段,内容为核心,保证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掌握所学知识。老师也要善于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引导归纳。

总结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教学过程中一切应以学生为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合理的教学手段,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并及时做出判断,采取可行的措施。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将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守雷.有高职特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6.

[2]林让起.高等数学习题课教学之我见[J].教育艺术,2006.

[3]缪琳.浅析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技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

上一篇:饮食文化的形成范文 下一篇:休闲旅游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