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5 11:29:56

教案设计概念

教案设计概念篇1

关键词: 网络课程 游戏教学 教学方案

1.引言

国外游戏在教育服务方面已有所实践,内容相对丰富。国内教育游戏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具体课程的结合相对较少,结合游戏开展的教育活动还不成形,甚至基本上处于空白。[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课程实际教学中,我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一些小而有趣味的教育游戏,如打字练习游戏、接球游戏等,将它们以教学软件制作实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纵观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游戏式教育还存在众多缺点和不足。首先,游戏情境教学缺少灵活性、系统性。而且,教育游戏设计没有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就是以网络课程为例,解决好游戏教学的诸多问题。

2.方案

(1)灵活、系统地设计情境数据库。

情境数据库的设计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情境事例的设计不仅要跟网络课程相关知识点紧密联系,还要跟学生的专业、研究方向、业余兴趣和上课的状态等因素紧密联系。例如,对于同一个网络知识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境事例偏好。因此,情境数据库中情境表应该有学生的专业、研究方向、业余兴趣、上课的状态、章节、知识点和情境事例等相关字段。

另外,应该设计情境数据库的相应操作,包括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以便教师能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查询。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研究方向、业余兴趣、上课状态等查询情境事例讲解相关知识点。

(2)概念游戏方案设计

根据以往上课的经验,学生的网络概念不清楚时,其网络配置与操作也很茫然。掌握概念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概念的含义和概念所在的领域。概念游戏方案设计就是要把概念的含义和概念所在的领域反映到游戏当中。常见的游戏规则有配对相消(如,QQ游戏中对对碰游戏约定同一种动物头像相消)和领域归类(如,扑克牌游戏中要求方块、黑桃、红星和梅花四种牌各归一类)。

由于整个课程是分章节的,我们在概念游戏方案设计中应该分章节概念游戏和专题概念游戏。章节概念游戏把概念按章节划分,每一个章节的概念按概念名和对应的含义相消或者按同一领域中的概念归为同一类设计游戏。专题概念游戏则把整个课程中的概念按专题(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网时涉及的网络概念)划分,每一个专题中的概念按概念名和对应的含义相消或者按同一领域中的概念归为同一类来设计游戏。

(3)参数设置游戏方案设计

根据以往上课的经验,在网络配置与操作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参数设置。参数设置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如,两台计算机的IP和MASK参数设置是否在同一个网段上。参数设置有相同效果的参数设置可以进行配对相消,因此可以通过游戏方案设计参数设置。

类似于概念游戏方案设计,可以把参数设置游戏方案设计分成章节参数设置游戏和专题参数设置游戏。

(4)网络配置步骤游戏方案设计

根据以往上课的经验,在网络配置与操作过程中往往具有步骤性。如,制作双绞线按顺序分为5步:

用压线钳将双绞线端头剪齐,再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2—3cm。

将绿色对线与蓝色对线放在中间位置,橙色对线和棕色对线放在靠外的位置保持不动,从左到右的色序为:橙,绿,蓝,棕。

剥开双绞线的每一对线,将8根有色导线整理平行,按EIA/TIA568B标准(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色)顺时针方向平行排列,并拢后剪齐,并留下约15mm的长度。

一手捏住水晶头,将水晶头有弹片一侧向下,另一手捏平双绞线,白橙线对着RJ-45连接头的第一脚(余类推),稍用力将排好的线平行插入水晶头内的线槽中,8条导线顶端应插入线槽顶端。

确定双绞线的每根线已经放置正确之后,将RJ-45连接头放入压线钳槽中,用力压接。

网络配置与操作过程中的步骤性可以反映到游戏当中。如,台球游戏中,桌面上的球要求按顺序入带。如果把某一网络操作中的步骤和桌面上的球进行对应,那么此网络操作就可以转换成某一台球游戏。

类似于概念游戏方案设计,可以把网络配置步骤游戏方案设计分成章节网络配置步骤游戏和专题网络配置步骤游戏。

(5)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由于教育游戏的存在,网络课程的考核不是简单地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游戏的情况进行考核。可以结合学生完成游戏的情况采用理论免考、实践免考、部分理论免考和部分实践免考等课程考核方式。

3.结语

通过游戏教学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有效消除高职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教与学效率,同时使得游戏教学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提高游戏教学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朱兆松.网络课程教学中的游戏尝试,实践与探索,2009.

教案设计概念篇2

一、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张国定(2007)设计了海伦公式,正弦定理,勾股定理,二次方程求解问题,“数学归纳法”五个结合数学史的教学案例。以课前三分钟“数学史话”的方式教学,将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检验。发现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成绩也有显著变化。由此得出了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课外)-讨论交流-教师的概括与提升-进一步的阅读的教学模式。

雷晓莉(2008)设计了变量与函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正弦定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等差数列前n项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次不定方程、方程组的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配方法)八个结合数学史的案例。并将案例在课堂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应用。

刘兴华(2009)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问卷调查中发现的普遍问题,选定“无理数”、“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部分内容,给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数学史料开发形式;根据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教学结构体系,给出了数学史与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不同方式;在不同教学目标下,针对问卷中出现的数学史渗入教学的难点问题,结合不同授课类型,开发出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从页展示数学史视角下的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在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设计中,给出数学史料在数学课堂中三个渗入形式。由此,体现一定的课堂标准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

朱凤琴,徐伯华(2010)在数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综合考虑数学史与教学要素的关系,建构了许多融入模式,如诠释学模式、资源联络模式、历史―心理的认识论模式、三面向模式、“ 为何―如何” 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我国的 HPM 本土化建设有以下多方面的启示:教师是数学史融入的主体;课程目标是数学史融入的方向;多角度分析是数学史融入的关键;数学史资源急待开发;HPM 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崔海燕(2011)在“数学史选讲”部分设计了两个案例,分别是周髀算进与勾股定理,欧拉与高斯,在数学必修内容中对函数概念,等比数列求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进行了数学史的案例设计。这都为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提供可用的案例。曹丽莉(2011)细致研究了数学史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方法,该方法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历史直接附加于教学过程,第二阶段:融入式应用。并为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提供了一般的模式。

苗蓉(2012)针对目前缺乏数学史的教学案例和教师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史编写教学案例这一问题,开发了对数及运算,椭圆教学两个完整的案例。并将开发的案例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访谈法,得到用数学史编写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王芳(2012)设计实施了两课时的数学史融入导数应用的教学,经过问卷调查,访谈后得到融入数学史的教学模式不仅因其主观,生动为学生所认同喜爱,同时因其展现的历史曲折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与执着。

杨海(2012)多维度对现阶段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情况与模式进行整体分析.对已有将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对数的概念、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具体分析。自从HPM成立以来,通过以上文献发现,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的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

二、“概率与统计”融于高中教学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的李俊利用SOLO分类法(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 coming,即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从认知角度对中国各个年龄段的中学生的概率概念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有五个水平层次,同时还就中小学概率教与学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台湾苏慧珍对“数学期望值”这节内容的数学史料进行加工,设计学习工作单的形式M行了教学。张德然建议:营造应用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与发展随机性数学思维,丰富概率统计的实际背景;曹学良,郑洁将概念图运用到概率统计教学中,为概率统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近年来,随着概率进入了新课程标准,相应的教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王敏在其论文《新课程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内容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中提到了课堂教学应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曾宏伟(2005)研究了古典概型的数学模型,袋中取球,排序,放球入箱等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利用这些分析方法解决了一些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问题。郭朋贵(2006)在详细介绍了概率概念的基础上,从概念学习的一般形式出发,分析了概率概念的教学: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都是属于概念这一范畴,根据概念教学学习的现状调查,建议将游戏和数学史实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淡化复杂计算,领悟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实质。张玲玲(2007)介绍将数学建模思想用于概率教学中。徐传胜(2009)细致介绍了作为中国第一本概率论史研究专著的《拉普拉斯概率理论的历史研究》(王幼军著)。

徐传胜,吕建荣(2006)主要介绍了棣莫弗概率思想的发展过程,系统探讨和分析了正态概率曲线的发现过程,及棣莫弗概率思想的创新点。贾小勇,徐传胜,白欣(2006)在《最小二乘法的创立及其思想方法》一文中用历史考察与数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勒让德和高斯对最小二乘法的两大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创立者的思想与方法。徐传胜 对惠更斯以及他的著作《论中的计算》这本书进行深入研究,细致阐述了数学期望的概念,惠更斯分析法,并尝试解决了该著作中的5个问题,也将点数问题的解决做一历史梳理,并将帕斯卡,费马,惠更斯的概率思想做了详细介绍。

张弛(2006)将概率统计的发生发展历史,通过历史典故,人物简介等方式渗透教学中。苏醒(2008)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历史发生原理”进行验证,并在此理论构想下设计了几何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这两个典型案例。张馨心(2011)对高中古典概型,随机现象,数据的收集这三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介绍了一些案例的历史背景。

苏丹(2011)对古典概型中直接计算法,转化法,对称法,利用数学期望计算法;这几种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讨论。魏首柳(2011)通过若干实例,给出了古典概率中的“骰子问题”的基本事件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从而得到关于“骰子问题”的较为全面的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

超龙,杨逢喜等(2012)针对目前一般院校的“概率统计”课程学生畏难,教师难把握的现状,针对高校课程建议将概率统计中的历史典故,著名数学家简介,常用实例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王文静(2013)用试验、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分别对高中概率的概念,公式以及解题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并对概率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对高中概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吴骏(2013)根据统计概念发展的历史片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史活动,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活动后发现,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而且两位实验教师的统计知识也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也更上一层。

综上可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重心转向数学史素材的发掘与案例研究,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是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相关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趋势,但与数学课程紧密相关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历史研究欠缺,阻碍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程案例的开发,同时现有的案例研究缺乏对案例有效性的关注。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但由于很多原因,课堂实践的检验难度很大。早期概率与统计只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在升学考试之列,故而,造成了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情况,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但从2003年 4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概率与统计”作为必修内容,占到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新增内容的 30%。概率与统计的内容由选修到必修曲折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新课程发展与改革的必然。就目前而言,针对国内高中概率统计内容研究也有,但从历史视角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是对高中数学概率统计运用数学史的现状调查, 因此,本研究将选取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内容中的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正态分布,最小二乘法这四个主题,搜集与之相关的素材。从数学史的角度来开发案例。

参考文献:

[1]徐传胜,惠更斯与概率论的奠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9(6).

[2]徐传胜,惠更斯的5个概率问题[J].数学研究与评论,2007,11(4).

教案设计概念篇3

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并探讨了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5种概念、规律和几何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操作程序、适用条件以及评价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中小学理科教师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感到非常困惑,他们心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比较合适?怎么用?”、“怎么做才能体现‘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怎么做才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让中小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研究“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些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借以改造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语文学科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主持的全国学科“四结合”(原为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组和试验学校的教师们结合长达7年之久试验研究的实践,提出了几十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三是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方式的研究。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却很少,有的也只是零星的、个别的。 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等开创性地提出将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研究方向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近些年来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贝尔在其著作《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提出先行组织者、发现法、证明定理、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等许多数学教学模式。由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的《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中也提出了数十种数学教学模式,还有《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法与学法》、《数学通报》等期刊上名目繁多的数学教学模式,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数学教学模式的学者和教师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视角研究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然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最多只是起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的作用,贝尔提到的利用计算机教学也仅仅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对于当前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全面整合起来的问题缺乏直接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其学科的普适性而缺乏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前期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近些年来则更加关注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尤其是校园网、因特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以及“几何画板”、“mathcad”、“mathematica”、“Excel”等软件的引入与使用,许多数学教学研究人员和数学教师对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取得了尤为显著的影响和效果,如运用“几何画板”讲授抽象的数学概念、做数学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计算机作用的描述、教学经验描述的层面上,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化、抽象化、模式化的概括,不利于其他教师的借鉴和运用。 3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简约化描述,但教学程序却不等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受到构建者对教学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但是必须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符合教学规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3.1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一定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目标、条件(或称手段)、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张武升,1988)。主题即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对教学活动作出理论的解释,规定了教学模式的本质,还渗透、影响其他四个要素。影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从根本上把握了教学模式培养人的最终目标;学习理论解释学习的内在机制,要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理论是用于指导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系统理论,直接指导教学模式的形成。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取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和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的统一起来,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3.2体现数学教学特点的原则 为数学教学服务所构建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学的特征、数学教学的特点、原则以及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的影响。数学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工具性学科,因此数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又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重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针对现在数学只能为越来越少的人所掌握以及学了数学没有用处的情况,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人人都要学会的数学”的口号,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在1989年3月制定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提出了全美学校数学教学目标:“为估价数学而学习,为数学推理而学习,为数学交流而学习,对于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我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数学教学目标为现代数学教学提供了如下启示: 基于“做”(hand-on)的教学——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之前,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动手操作实物或模型,培养数学的意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基于思维(mind-on)的教学——关注核心概念、有判断力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教学,以使学生重构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强调思维的培养。 基于事实(reality-on)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发现、讨论和有意义建构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李克东,20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许多中间过程的,最终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马宁、余胜泉,2001):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架构的全面变革。构建基于课程整合的数学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优秀成果,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整合方式,强调将信息技术认知工具的作用,加强整合的深度,而不是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 3.4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来自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必须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之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验证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的基本途径。 4几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其“中介”性质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演绎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一种思想和理论假设出发,设计一种教学模式,用实验检验证明其有效后,确立这一教学模式”(张武升,1988)。归纳法是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形成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变革,尤其是现在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视以及运动研究方法再度受到关注,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强调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的方法就数学的概念、规律、几何教学构建了5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主教学模式,下面就对这5种模式的操作程序、适用条件、评价等进行阐述。 4.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是在参考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ll)的“概念获得模式”和塔巴(HildaTaba)的“概念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概念的含义以及通过参与和反思概念化的过程,提高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包括七个步骤。 (1)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心理倾向。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与要讲授的概念有关,可以是与概念相关的生活实例、资料,可以是一些例子,也可以是用以明示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组合)的先行组织者等。在概念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阐明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寻找其本质属性界定某一概念。 (2)呈现例子,分类归纳 教师选择一些肯定性例子(具备概念所有属性的例子)和否定性例子(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概念属性的例子),然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把相似的归为一类,并找出其共同属性(即归类理由)。如果低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强,则可以先呈现肯定性例子,让学生提取其中的共同属性,再呈现否定性例子,剔除非本质属性,引起学生对本质属性的注意,加强对本质属性的认识。 (3)提出概念假设 当学生把所有的属性都罗列出来后,要求学生给这组例子取一个名称,思考如何用这些属性来表述这个名称,此时教师不要对任何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说。 (4)呈现例子,检验假设 同样呈现一些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提出的假设判断是否所有的肯定性例子都能归到概念组中、概念是否已包含了所有的本质属性,必要时可以将一些属性添加到概念中。 (5)概括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展示全体学生提出的概念属性和概念假设,要求学生共同提取该概念所包含的所有本质属性,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概念,然后再现概念的规范表述。 (6)应用概念,巩固理解 可以呈现一些比较复杂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分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符合该概念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7)反思概念化过程 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激励学生回忆、反思、讨论自己概念化的过程,如“请回忆一下你们得出这一定义的过程,你们是怎么确定其主要特征的”,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上述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中的活动可用表1来概括。 表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说明教学目的明确目的,建立心理倾向 呈现例子,分类归纳例子展示、操练、表征观点(提取的概念属性)工具选择例子,确定呈现方式,收集概念属性例子分类,归纳概念属性 提出概念假设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鼓励学生思考、发言,收集学生提出的假设提出属性和名称,讨论 呈现例子,检验假设展示例子、操练、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选择例子,阐明阶段目的,参与讨论,收集概念属性假设例子判断,归纳属性,讨论 概括总结,形成概念呈现假设、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展示概念属性和假设,参与讨论,评价学生概括的概念概括概念,讨论互评 应用概念,巩固理解呈现例子、操练工具选择例子,评价效果判断,举例 反思概念化过程交流讨论工具提问引发讨论反思,讨论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讲授那些具有明确属性的概念,如有(无)理数、方程、等式等,也可以用于教授代数运算法则,如合并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高,有大屏幕投影设备和一台计算机的教室基本满足教学条件(讨论口头进行,分类、提出假设可用纸代替),但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选择准备好肯定性和否定性例子以及一些复杂的、似是而非的例子。教学的效果可以用判断、举例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是否已理解、获得了该概念。 4.2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 学习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规律,此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包括六个阶段。 (1)情景导入,明确问题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现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提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和规律,确定解决问题的概念和规律。 (3)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猜想、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猜想,而不要求计算、证明,但是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的长短则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设定。 (4)共享方案,评价筛选 当学生已提出足够多的方案时,让小组成员汇报小组提出的方案。教师收集、汇总学生的方案,并把全部方案展示给全体学生,选出其中不同的方案后,让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可能的方案,进一步筛选出可能方案。 (5)计算证明,验证假设 让学生对剩下来的可能方案用严密的计算和证明的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也可以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来表征最后的方案。 (6)汇报总结,反思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方案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演示该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要求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 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可能见表2。 表2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问题情景创设、问题呈现工具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交流讨论工具引导,总结讨论,分析,确定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分组讨论,提出假设交流讨论、表征假设工具分组,设定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关注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发言情况讨论,提出假设

共享方案,评价筛选展示方案、交流讨论工具收集、呈现方案,参与学生讨论汇报,讨论评价 计算证明,验证假设计算工具,实验环境,交流讨论工具提供工具,工具使用方法指导,提供帮助计算、证明,交流讨论 汇报总结,反思表征方案、交流讨论工具评价,总结,引发反思汇报,讨论总结,反思 此模式适用于与生活有关的计算公式、规则的复杂应用教学,如相遇问题、解方程问题等,对信息技术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几何画板等数学探索工具等,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使用Word、计算机、几何画板、网络交流讨论工具等。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解决类似问题来进行评价。 4.3几何概念、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运用几何画板的“几何概念、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做”的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几何中的概念、规律,了解概念、规律的形成原理,培养发现问题、转换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的步骤为: (1)情景导入,明确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要学习的概念/规律),如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引入课题,如用飞机或飞机模型引入角平分线教学、用飞翔的蝴蝶引入轴对称概念的教学、演示离心率变化引起曲线变化的动画引入离心率概念的教学等。 (2)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 学生明确了本课的目的后,让学生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利用教师编好的课件独立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包含的本质特征、规律形成的原理。如果学生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 (3)讨论总结,形成概念/提出规律 学生将探索获得的概念属性或规律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提出正确的概念或规律。 (4)概念/规律应用 将所获得的概念或规律应用于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是进行一些练习,也可以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用轴对称概念解决“在河边建一个水电站,使之到两个供水站的距离之和最短”等。此时还可能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5)反思 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如何获得概念、发现规律的,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是如何应用规律的,用“数学实验”进行学习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等。 表3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此模式中的作用以及模式程序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表3几何概念、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目的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明确学习目的 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实验环境,表征概念或规律工具提供工具,监控、帮助、引导做数学实验,探索,记录探索的心得 讨论总结,形成概念/提出规律交流讨论、表征概念或规律工具总结,评价讨论,提出概念,互评 概念/规律应用呈现问题工具,练习工具,实验环境提出问题,提供工具,监控、引导、帮助练习,做“实验” 反思交流讨论工具引发思考,参与讨论讨论,总结 这种模式适用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几何定理、复杂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如轴对称概念、多边形的内角之和、离心率概念、复杂曲线的形成、空间几何等,也可以用于物理、化学的教学中。要求师生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和Word、记事本等记录工具,可用需要转换的复杂问题来评价教学效果。 4.4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 现代数学教学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就是为实现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计算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而设计的,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要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易伟湘老师用悉尼奥运会的资料、用图片展示活动城市的情况[17]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要求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确定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系,最后确定解决问题涉及的数学概念,复习概念间的数量关系。 (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 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或位置关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后,提供给学生信息记录表、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传授学生使用这些资源的方法,让学生开始查信息。要求每个学生都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他们所查找的信息都是为了解决共同的任务,是小组任务的一部分,培养他们协作的意识。这一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使他们能进行充分的探索,学生还要及时记录所找到的信息。 (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当小组成员找到所需的信息后,让他们回到小组中,交流他们所查的信息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些的理由,讨论其中分歧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因素,教师要及时引导。 (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学生计算经过讨论的数据,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讨论、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这里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是惟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考虑解决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学生在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的结果以及提出方案的理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就他们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数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数量关系、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如表4所示。 表4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阐明目的明确目的,建立心理倾向 分析问题,明确方向讨论工具,展示数量关系工具帮助学生提取、复习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分析、讨论,提出、复习数量关系 小组学习,查找信息信息探索、记录工具提供记录表、资源和工具,监控、帮助查找、记录数据 交流协作,解难释疑交流工具监控、引导,启发讨论,选择有用信息 计算数据,问题解决计算工具、表征方案工具提供工具,监控、引导计算、讨论,提出方案 成果汇报,讨论评价展示成果工具,讨论工具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汇报,讨论、互评 反思讨论工具引发思考,参与讨论反思,讨论 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计算知识的教学,如行程问题、利息问题等。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的前提是具备并师生熟练使用Internet教学环境、Excel等电子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软件。教学效果的评价可延续到课后进行,可让学生写学习体会、学生互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4.5基于Internet的综合性应用问题的合作研究学习模式 这是一种多学科、多纬度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将知识、计算、规律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等目标综合在一起。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确定所需的时间。此模式的实施分为八个阶段: (1)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由教师口头提出或用展示某一事件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景应该是真实的,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2)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 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列出已掌握和未掌握数学概念的清单。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的成果形式以及评价的方法。 (3)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教师按照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者由学生自行分组,小组人数以4-5人为佳。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的方法、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制定研究计划表和数据记录表。 (4)自主探索,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学习自己未掌握的数学知识,并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查找所需的信息,逐步建构起关于该领域知识结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教师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5)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 学生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后,回到小组,与其他小组成员一起交流所找到的信息以及该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及自己关于解决问题的见解,并用查到的信息完成数据表。如果交流发现有不恰当的数据或数据不充分,则需要重新查找数据。 (6)计算数据,提出假设 将所查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单位转换、中间计算,计算出最终数据,形成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7)讨论假设,问题解决 对提出的可能解决方案进行组内讨论,决定最佳解决方案。 (8)汇报,评价,反思 由小组成员向全体同学作出口头汇报,如果可能还需提交书面报告。教师和其他小组根据评价的方法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又学到哪些新的知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自己在小组中的贡献有多大等等。 在这个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可能活动见表5。 表5基于Internet的综合性应用问题的合作研究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讨论工具,展示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的工具帮助引导,说明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分析问题,提取数学知识,了解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 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和数据电子表工具确定分组,提供工具和工具使用帮助分工,制定计划表和数据表 自主探索,学习概念,查找信息资源、查找工具,探索工具提供资源,监控、引导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讨论工具,数据记录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讨论,输入数据 计算数据,提出假设计算工具,方案表征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计算数据,记录结果 讨论假设,问题解决讨论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讨论,提出方案,准备口头汇报,撰写研究报告 汇报,评价,反思汇报撰写工具、讨论工具总结、评价,引发思考口头汇报、互评,反思 此模式适用于研究一些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性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投资回报问题、问题等等,模式的运用要求在Internet教学环境中,师生熟练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Excel等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PowerPoint等演示工具,学生具备一定的协作技巧和进行口头、书面汇报的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问题解决、汇报、协作等方面进行。 以上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所作的一点探索,所提的模式并不能包含所有内容的教学,还有许多内容的模式尚待研究,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深入,这些模式会得到不断的修正、完善,更多的模式也会出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优秀案例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冯克诚,田晓娜.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8. [3]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全国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全国学科“四结合”总课题(内部资料).1997-2001./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www.etc.edu.cn/academist/ysq/infor-tech-sub.htm. [8][美]贝尔.中学数学的教与学.许振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8./www.cbe21.com/subject/maths/jxck.php. [10]向玉琴,刘英健.美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山东教育.1998.(3). [11]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研究.1988.(5). [12]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13]BruceJoyce,MarshaWeil&EmilyCalhoun,ModelsofTeaching,Allyn&Bacon,1999./www.techknowlogia.org.

教案设计概念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类型

一、初中数学采取学案导学法的必要性

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从上世纪末引用到教学以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日益成为教育研究者与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关注之焦点。将这一教学方法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将数学学案作为引导的合作学习、自主创新方法有助于克服初中数学传统上教学存在的不足,大大促进师生、生生的合作和交流。数学学案和教材担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思路的作用,在数学学案引导下,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升,进行自学和自练,独立阅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其次,新教育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得到建立。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指导互相结合,实在是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对学习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师生间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前提,教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指导基层,达到了师生相互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的类型

根据分类标准的差异性,学案导学教学法可以分成不同类型,每一类型都各具特色。根据现有的分类方式,和相关的调查访谈,现将学案进行以下三个维度的划分:课程进度、课程类型、以及问题设计。

1.课程进度类。依据课程内容进度的不同,学案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其一,新授课是以新知识的学习为主要任务,是学生获取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结构改善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进行学案的制定,体现注重知识的连续性、进行基础的配套练习等特点。在学案当中学习目标的确定上,要具体、完整、规范。其二,复习课目的在于巩固、加深课本的知识,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转化辨析,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提升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选择体现学科的能力点、知识点、学科思维特点的题目作为学案的配套练习,例如经典题目、历年中考试题等。其三,习题课作为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公式演练、提升能力的“主战场”,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主要体现为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情景设置上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体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和学生进行事物认识的规律。习题课的学案,在选题上十分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重点,有针对的精心选题,所选的题型应当具有代表性,其思路方法则具备一般性,联系知识上则具有广泛性。

2.课程类型类。初中数学课程类型一般分为概念课和命题课,不同的类型所使用的学案各不相同。前者的学案侧重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在已掌握的概念基础之上进行新概念的同化,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概念的理解掌握;后者更为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训练,将锻炼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作为重点。其一,对于概念课,学案材料一般丰富生动具体、习题的形式多样。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克服概念具有的抽象性,从感性的图形、定义当中概况本质特性,让学生对于概念的来龙去脉充分了解,以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例如,“棱长相等的长方体称为正方体”这一概念,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抽象出概念的基本要素——角、边及其相互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本质含义,并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当中来。其二,对于命题课,在学案编制上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课前预习与前测学习,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关系确定,从而找到数学命题本身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定理生成的过程,为学生加深理解、认识创造条件。例如,在等式性质课程当中,学案首先阐述学习数学命题——等式性质的必要性,给予已有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尔后再引入具体的课程知识。

3.问题设计类。由于不同学校的教研形式、教育理念、师资、生源等等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各个学校的学案设计不尽相同。然而,在学案的一般结构方面差异不大,在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则有根据学生特点而设计学案的例子,也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问题情境的学案设计。一般情况下,存在教案改编式学案、自学点拨式学案、问题探究式学案三种类型。第一,教案改编式学案指学案是将教师在课上说的转变成学案所写,学生由听转为看,能够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在学案中完全呈现,学生认真地完成学案的内容便能记住全部的知识。然而,由于这一方法缺失数学思想上的交流,容易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第二,自学点拨式学案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的对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当中得到启发,重新发现新知识,从而主动的构建知识框架。此种学案的题目难度的梯度明显,由易到男,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例如,设置2-3道重点难点内容的典型题,设置1-2普通知识点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第三,问题探究式学案关注经验学习,围绕现实的生活当中不明确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讨论、寻求解决办法,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

三、结语

教案设计概念篇5

一、导入新课

科学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内容丰富、优美,具有针对性,是导入新课的好资源。例如,在教学“白天与黑夜”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一是让全班学生齐读单元导读内容中的一段文字(一边是朝霞满天,一边是繁星点点;一边是千里冰封,一方却烈日炎炎。为何在同一时刻,地球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之后,齐读课文。二是提出问题:“谁能讲一讲,课文中描述了哪几种自然现象?”三是进一步提问:“为何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现象?”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生成的问题,轻松引入新课。

只有齐读教材,才能感受科学现象,充满求知欲望;才能乐于思考问题,善于寻求答案,最终顺其自然地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强化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才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利用教材,强化概念,培养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呢?例如,在教学“日食”这一内容时,概念的形成是难点。针对教材中的相关文字,我设计了六个问题:其一,日食是什么?其二,观察日食发生时的图片,会有哪些发现?其三,如何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其四,如何描述日食的形成?其五,阅读教材,思考日食的概念表述,应怎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表述?其六,脱离文本,再次观察日食的图片,如何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日食的概念?

只有围绕科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强化概念,形成科学、规范的表达。具体包括三点。首先,可让学生尝试以科学、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述概念;其次,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构建概念;最后,让学生学会科学、规范地表达概念。这样,通过教材,科学概念得到强化。

三、设计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待加强,因此,只有依托教材,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种子和幼苗”这一内容时,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师可引领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方案,据此,教师可设计五个环节。其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几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说,最终回答“种子的发芽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其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一问题?其三,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种子发芽与水相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思考教材中的实验是怎样设计的?应注意哪些问题?其四,通过讨论与交流,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其五,设计方案的分享交流。

利用教材,学生自主设计了实验,既降低教学难度,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自主验证,才能取得科学教学的实效。

四、处理信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教材中的阅读资料恰好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良好途径。例如,在教学“地球”这一内容时,教材提供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科学家研究地球的相关资料。据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其一,阅读教材,标出关键词语;其二,根据提问,再次阅读,找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其三,尝试用最简单的句子概括获取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阅读教材、处理信息的习惯。

教材是一种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以使教学更加精彩和高效。

教案设计概念篇6

在《变量与函数》一节中,“函数概念”的教学,通常是从以下两个问题出发设计的:

问题1 什么是函数?

问题2 函数的定义是怎样得到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函数概念产生的初始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只能产生在函数概念形成以后。试问:在函数概念课上,教师提出:“什么是函数”?学生除了静心听老师讲,或翻书查看答案外,还能做什么呢?以上述问题为起点的教学设计就必然会掩盖数学思维过程。

我们看以问题2为起点的教案设计:

第一步 让学生写出例子中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式:

1、以每小时800km匀速飞行的客机,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张门票票价15元,票房总收入与出售的门票张数;

3、弹簧原长12cm伸长长度与所挂重物的关系 。

第二步 找出上述各例中两个变量间的共同属性(略)

第三步 让学生举例,将上述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概括形成函数概念,并用定义表示。

从这个教案看,学生回答了若干问题,积极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整个活动的目的。事实上,学生只是教师要求的执行者,而不能形成深刻而主动的思维活动。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在于:问题2不是形成函数概念的初始问题,因而它无法为促使函数概念产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

为充分揭示数学思维,教学设计应把促使教学活动的初始问题选为教学的起点。如“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下述问题当作教学的起点:

问题3 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建立函数概念?

出于防洪灌溉的需要,要知道某水库的储水量,你能给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吗?

学生知道,直接测量水库储水量是困难的,但测量水库在某一点的水深却是容易的。能不能通过测量水深来间接测量储水量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建立函数关系的目的,产生建立函数概念的意识。揭示函数概念的内涵。

当然,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变量都可以做到用其中的一个量来表示另一个量。

这样就有了:

问题4:当两个变量有什么联系时,才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呢?

在问题4的指引下,寻求函数本质属性的活动就可以展开了(这里的本质是由活动的目的——“用一个变量来表示另一个变量”),于是学生在问题3与问题4的思考中就可以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建构函数概念的活动,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载体,使数学课成为解决初始问题的活动。

再来看“合并同类项”的教案设计:

1.提出问题

例:求多项式-3x2y+4x2y-9x2y的值,其中x=,1/2y=2.

在直接代入求值的解法中发现要多次计算x2y.

提出问题:能不能使解题过程简捷些?

得到思路:把x2y看成整体,先计算x2y的值再代入(解略)。

再问:能不能使上面的解题过程再简化?

发现:-3x2y,4x2y,-9x2y三项中的字母部分完全相同,于是用表示x2y,则原式为:-3+4-9。

由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上式可化为:

(-3+4-9)=-8=-8x2y代入计算,即先合并,再计算。让学生发现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揭示同类项概念

先提出问题:当m=-1/2时,计算5m4+3m-2m4-7m+1的值

怎样才能得到简捷的解法?

为何能把5m4与-2m4合并,而不能把3m与5m4合并呢?

那什么样的项才能“合并”?(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什么叫做“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为什么要要求字母部分完全相同?(因只有完全才能保证字母部分表示同一个数)

3.小结

概括并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4.练习(略)

这是一个特征鲜明的教案。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设计了一个初始问题:“怎样简捷地求多项式的值?”在这个问题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鲜明的目的,从而成为主动积极的探索性活动。这样一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都成为解决初始问题的成果。因此,教师主要是设计好一个初始问题,从而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引正确的方向。

教案设计概念篇7

关键词:题组;概念图;高三化学;复习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2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9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更新。新授课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但高三复习阶段,为了应对高考的压力,诸如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的培养要求都被束之高阁,随之而来的是“炒冷饭”、“满堂灌”、“满堂练”式的传统复习课教学方式,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结构,强化解题训练,但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忽视了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造力,不能灵活运用并迁移所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概念图是综合了系统论、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理论提出的一种知识表征的工具。它可以在外显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内隐的知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具有将概念和知识网络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点。设计“题组”驱动学生思考是使用概念图的关键,所谓“题组”,就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一系列有代表性、系统性的问题,能将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其中的教学方法。通过“题组”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本文在学习借鉴相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设计“题组-概念图”的复习策略应用于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题组-概念图”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1. 题组设计是实施复习教学的前提

题组设计是影响概念图构建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一个专心备考的教师能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并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把学生引人一个完整的领域。”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复习目标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系列凸显知识点、强化概念联系的高质量问题。题组设计需注意几点要求:

(1)知识点覆盖要全面

题组充当先行组织者,为概念图的构建铺路。要使学生对复习内容有明晰的认识,题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能覆盖复习的重、难点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考查到综合运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2)题目难度与梯度要把握好

设置的题目要难易适中,过难或过易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题组设计还要体现知识间的层次关系,前一个题目的解决能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积累知识和经验,后一问题对前一问题来讲,又恰到好处地处于“可及”又“不可立及”的状态,激发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更好地参与知识探究,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维持兴趣。题组的设计还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现到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题目,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形式要多样化,题量控制要适中

针对不同复习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可选择一些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类的问题,题目的选择不拘泥于选择和填空,要增加实践题、探究性和开放题的比例,题目可以是“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问题的编制应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2. 问题解决是实施复习教学的核心

通过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要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合作交流中的首席发言人的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在问题与相关知识点的结合点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解题思路,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为线索来构建知识网络。现行高考命题的主旋律是能力考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不是教师“一言堂”能达到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探究、问题解决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 概念图构建是实施复习教学的关键

概念图能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概念、原理等按照特定的关系组成可视化的知识网络图,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以往学习中的模糊概念,还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工具,是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意义学习过渡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概念图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以事先做一个专家型概念图作示例,把知识要点的关系分析清楚,再待学生课堂探究结束、自主构建概念图后展示,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修改、完善学生自主绘制的概念图。

三、 “题组-概念图”复习模式的操作流程

将“题组”和“概念图”两种教学策略进行组合,形成了高三化学“题组―概念图”复习策略,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

四、高三复习中使用“题组概念图”策略的案例

本文选取《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为例,采用“题组-概念图”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阶段:

1. 归纳本节复习的要点:

①了解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铁盐)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②掌握Fe、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变价金属的粒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③掌握Fe2+、Fe3+的常见检验方法。

2.针对本节课复习要点,教师课前绘制的概念图如图2。

3. 仔细研究复习内容和《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后,精心编制题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题目可从近年高考题和大市模拟题中挑选,也可改编或自编。

课堂教学阶段:

【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依据“题组-概念图”操作流程,采用模块化的结构,以三个模块构成整体,逐层推进,进行“题组-概念图”复习教学。

【展示导学题组】

1. 写出铁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基态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分析铁的常见价态。

2.根据下列药品:Fe粉、Cu粉、0.1 mol・L-1 FeCl3、 0.1 mol・L-1 FeCl2溶液、淀粉-KI试纸、新制氯水、5%H2O2溶液、0.1mol・L-1硫氰化钾(KSCN)溶液、0.1mol・L-1高锰酸钾(KMnO4)溶液,设计Fe2+、 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边实验、观察边记录,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3.实验室如何制备少量的FeSO4,请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并指出保存时的注意事项。

4.利用厨房中常见用品,除去衣服上蘸有的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并说出理由。

5.已知Fe(OH)2是一种白色沉淀,但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故而很难看到Fe(OH)2的本身颜色。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制备少量纯净的Fe(OH)2。

6.现有一种补铁药剂“速力菲”(片剂:每片0.1 g),请你设计方案检验该补铁药含有铁元素以及其价态,并测定药片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7.制作印刷电路板(PCB)、对蚀刻电路板的废液(含Fe2+、 Fe3+ 、Cu2+)进行回收铜并使蚀刻废液再生均涉及 Fe3+与 Fe2+的相互转化,请设计合理的方案从蚀刻废液中回收铜并使蚀刻废液(FeCl3溶液)再生。

【问题解决过程】

导学题组能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熟悉知识间联系,提高解题能力。本节内容围绕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个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师:问题1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通过铁原子结构了解铁的化学性质。

生:写出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核外电子排布式后,得出铁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得到Fe2+,但是Fe2+得最外层3d6不如3d5稳定,所以Fe2+容易继续失电子得到较稳定的Fe3+。

师:问题2设计Fe2+、 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复习Fe3+、Fe2+的氧化性、还原性,提高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能力。

生:写出Fe2+与H2O2、KMnO4、氯水等反应离子方程式,Fe3+与KI、Cu粉、Fe粉、硫氰化钾溶液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师:问题3涉及的FeSO4的制备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的掌握。

生1:Fe和稀硫酸反应。

生2:Fe和Fe2(SO4)3溶液反应。

总结:FeSO4溶液能水解、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故制备和保存时要加稀硫酸抑制水解,加铁粉防止其被氧化。

师:问题4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生1:用白醋浸泡,将Fe2O3转化为可溶性的Fe3+。

生2:我在电视上听说过用柠檬汁可以洗掉铁锈。

师: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大家想一想柠檬汁为什么可以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生3: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和维生素C,铁锈溶解同时Fe3+被还原为颜色更浅的Fe2+。

总结: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将Fe3+和Fe2+的性质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问题5通过Fe(OH)2的制备,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验探究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生1:用FeSO4和NaOH溶液相互滴加来制备。

生2:用电解法来制备,铁做阳极,碳做阴极,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画出电解装置图。

追问: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方案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备Fe(OH)2关键是什么?

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制备的要点:除去溶液中混有的Fe3+、驱逐溶液中氧气、制备过程中避免与空气(氧气)接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完善的实验方案。

师:问题6通过药片成分的测定熟悉Fe2+和Fe3+的鉴别方法,并从定性上升到定量的角度测定药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生:讨论铁的价态,提出假设。

假设1:只有+2价;

假设2:只有+3价;

假设3:既有+2价又有+3价。

生1:将药片研磨粉碎,用稀硫酸溶解后,取清液,先滴加KSCN溶液检验是否含有Fe3+,如有血红色溶液则说明假设1不成立。另取清液加氨水调pH至3~4,沉淀除去Fe3+,过滤,在滤液中加KSCN不变红,再加H2O2,若出现血红色溶液,则假设3成立;若无血红色溶液出现,则假设2成立。

生2:取少量清液加入KSCN溶液,若变红,说明含有Fe3+,然后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直至溶液变无色,继续滴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H2O2,若出现血红色溶液,说明假设3成立。

生3:取少量清液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检验是否有Fe3+,另一支试管中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是否有Fe2+。

生4:取少量清液置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加入淀粉KI溶液,若变蓝,则有Fe3+;另一支试管中加少量氯水,若褪色则有Fe2+。

生5:取少量清液置于两支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生成沉淀的颜色来判断。

师:刚才五位同学分别采用各自的方案来探究药片成分,请大家讨论后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生:生1、2、3的方法可行。生4的方案由于氯水本身的浅黄色和Fe3+的颜色相似,不能说明问题。生5没有注意到红褐色会掩盖Fe (OH)2的白色及其Fe(OH)2生成后会极快转化,故不宜采用。

师:通过问题6我们知道补血剂成分是亚铁盐。接着从定性过渡到定量测定药片中Fe2+的含量。

生1: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药片作为样品,完全溶解于稀硫酸配成溶液,稀释至100mL,从中取出20.00mL,用酸性高锰酸钾的标准溶液滴定,通过滴定来计算Fe2+的含量。

生2:还可以将Fe2+转化为Fe3+,加足量的NaOH溶液使Fe3+形成Fe(OH)3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称重,根据铁元素守恒来计算铁元素的含量。

师:问题7结合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印刷电路板“蚀刻液”处理过程,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节能减排”意识。

生1:我设计从“蚀刻液”回收铜并使FeCl3溶液再生的流程图。

总结:通过系列问题组,大家回顾了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转化。请大家自己构建一个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概念图。

学生绘制的《铁及其化合物》概念图作品示例如图3。

【强化题组】

教师批改强化题组后,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下次课上继续讨论。

教学实践表明,“题组概念图”复习策略采用导学题组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引领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概念图使知识网络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稳. 概念图策略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 陈学斌. 再论一题复习法――“一题复习法”复习铜及其化合物[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8): 44-46

[3] 曹玉民. 概念图――化学学习的有效工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2): 25

[4] 王丽萍. 概念图理论与化学复习[J].化学教育, 2004,(10):37-3

教案设计概念篇8

关键词: 学案导学 中职数学教学 有效应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于数学基础普遍很薄弱,对数学学习畏难,兴趣又不大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几年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采用学案导学模式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学案的设计,学案的施行,实践效果等方面来阐述学案导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学案的设计

1.学案设计要求

学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而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编写的材料。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学案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1)课时化要求。分课时处理教学内容,一般以一次课(我们学校一次课2课时,即两节课连上)为一个小节(小专题)设计一个学案,这样可以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要求。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问题的形式设计成一组一组的题目,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3)参与化要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现实中,大部分中职学生看到数学就头痛,上数学课睡觉的也不少,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学案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动手做数学题(哪怕是很简单的题),尤其重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要求。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读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

(5)层次化要求。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设计学案时,应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学案设计内容

根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高职高考数学科考试要求及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每个学案设计时要便于操作,学生能动手,侧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典型题型,也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能力提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要求:根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及高职高考数学科考试大纲,制定方便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2)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将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或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梳理知识,最终让他们掌握,这是对中职学生提高数学成绩最重要的方面。

(3)典型例题:罗增儒教授曾提出:“通过分析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是学会解题的有效途径。”将有代表性的题目作为例题来精讲,例题只有题目,不给出解答过程,目的是通过重点例题的分析与拓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总结规律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范性,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4)强化训练:围绕教学大纲及高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设计一些直接应用数学概念,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基本公式的题目,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知识框架,从而巩固基础知识。

(5)考题回顾:对于高三的数学教学,可增加考题回顾,分析近几年的本考点的高考题,让学生了解该考点的考查方式,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

二、学案的施行

1.课前准备阶段

上一次课布置学生预习本次课的内容,让学生完成基础部分知识的预习,同时对易混淆的概念,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学习阶段

(1)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落实,每次课的开始发学案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部分,让学生5分钟左右独立完成,老师利用课件或投影讲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评讲学案的答案,同桌交换(也可以组与组交换),批改给出分数,全对的同学,在全班提出表扬,有错的同学,课堂消化,达到熟记。

(2)解题方法的传授,精讲学案中的例题,有的可让学生先做,然后让学生回答,提出自己的解题,这可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培养发散思维。老师规范解题书写的格式,同时对某些例题展开变形,一题多变,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对数函数专题中有一例题“已知log3>log3.1,求a的取值范围”,这是一道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来解的题,非常基础。笔者在教学中把它做了以下变形,变形一:已知log3>log3.1,求a的取值范围;变形二:已知log(2a-1)log5,求a的取值范围。通过以上变形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有了清楚的认识。

(3)强化训练,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精选练习题,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真正把知识搞懂,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

(4)知识小结,每次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次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及题型、解题方法。

3.课后要求

(1)学案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部分有错的同学,放学后到老师或老师指定的同学处检查,这样能督促学生真正去学和记。

(2)要求学生复习学案例题,把例题和练习中的错题整理到笔记里。

(3)完成课后练习并在第二天上第一节课前交给老师批改。

(4)完成下一次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预习。

(5)个别辅导。

三、实践效果

在几年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数学基础不断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上课睡觉害怕数学的同学越来越少,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动手做题,作业完成质量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也在提高,同时通过课堂上互相改题及课后的互相交流和帮助,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教的2010届高二分流高考的两个数学最差的班,数学平均分四十八分(总分150分),经过两年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高考数学平均分达到98分的好成绩。笔者教的2010届有一学生入学时分数运算都不会,上课睡觉,作业不交,后进生有的坏毛病他都有,但经过一年的学习该同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学成绩位列班上前十,高二分流时选择就业,他参加一个酒厂应聘时,应聘的题目是计算仓库的一大堆酒瓶数,该生回来开心地说是数学帮了他,他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很快求出结果,从而应聘成功。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基础差的特点,在几年的中职数学教学中我们采用的“学案导学”行之有效。根据班级学生情况仔细设计学案的内容,严格落实学案的施行,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范文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