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设计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16 11:39:07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篇1

一、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设计对比题,诱发学生思维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地模仿例题,死扣“关键性词语”,死套类型,逐步达到独立地分析问题,并能根据数量关系的分析去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设计对比教学练习,如: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正好是42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地相距112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通过对比题目,使学生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同一个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设未知数以后,就可以把两种应用题统一起来,逆思考就转化为顺思考。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事物的规律。

(二)设计多解题,发展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一题多解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例1. 一筐雪梨连筐共重48千克,卖出雪梨的一半后,剩下的雪梨连筐共重25千克,求原来有雪梨多少千克?

此题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题。

(1)先求卖出的雪梨是多少千克,再乘以2即得原来雪梨重量,最后求出所求问题。算式是:(48-25)×2=46(千克)。

(2)用25千克乘以2,即得两个筐和原来雪梨总数的重量和。再减去连筐在内的48千克,即得一个筐的重量,再用45千克减去一个筐的重量,即得原有雪梨重量.算式是:48-(25×2-48)=46(千克)。

(3)先求两个筐和两筐雪梨的重量和,再求出两个筐和一筐雪梨的重量和,最后求两和之差就是原来有雪梨多少千克。算式是:48×2-25×2=46(千克)。

通过一题多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沟通了数量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多变题,诱发学生思维

教学应用题时,可以将应用题进行一题多变,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诱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目的。

例2. 学校买来90000块砖,建房用去4/7,用去了多少块砖?

教师讲解题后,要求学生根据原题进行改编。一般学生改编出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买来一部分砖,用去了4/7,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买来90000块砖,用去4/7,还剩多少块?

(3)学校买来90000块砖,用去了70000块,用去了几分之几?用去的占买来的几分之几?买来的比用去的多几分之几?用去的比买来的少几分之几?

让学生物所欲言,自由自在地开展思维活动,从而诱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拓展题的设计要突出综合性、应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例如,六年级应用题总复习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六(1)班42人到公园去划船,公园里有两种船,大船每条乘10人,每小时租金22元;小船每条乘5人,每小时租金10元。如果他们划船1小时,请你设计至少3种租船方案,确定最佳方案。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拓展题的教学功能,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算一算以及设计租船方案等活动,能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通过练习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要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应用题结构

受小学数学教材的制约,一些优等生的求知欲很强,认知空间还很大。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设计延伸题可以向知识的纵深方向发展。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因此,在教学中,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应用题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试图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封闭”的应用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题的设计要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巩固拓展延伸题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范畴,它还有更广阔的运用空间。希望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它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概念设计;案例教学;工作室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设计教学的瓶颈

随着高等教育设计艺术学科的长期发展和实践积累,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或者是各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都聚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焦点上。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艺术设计的教学扩招以来,其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多,专业学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存在着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科本身的培养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以实践运用型人才为主,不管是平面视觉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设计艺术类学科,其教学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和市场相接轨,所培养的学生要成为实际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艺术设计学科的毕业生只有和市场相结合,才是最终肯定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实际应用,设计在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会是真正的设计艺术。因此我们的艺术设计的教学应该重点放在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怎样的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方式是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呢?这是摆在我们艺术设计教学工作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设计教育存在这两种值得思考的现象,一是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强调技巧训练和唯美情趣。它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缺少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许多设计作品大同小异。作品优劣亦以唯美的、技术的标准来衡量;二是课程设置上的脱节问题较为严重。将大学本科四年的设计课程分为基础课(美术技能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专业课(专业设计课),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分段进行的模式: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到了大三开始上专业课,每一个阶段由专门的教师上课,很难甚至是无法以一个专题来体现教学的整体思路。即使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也很难保证创造性思维的连续性和教学思想的一致性。

二、探索中的发展

艺术设计需要实践的运用,而只有运用的设计才会是符合市场的设计。单从市场中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来看,也不是单纯的有一定技能或者软件操作熟练者就可以胜任的;从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对人才的认可往往是一个多角色、全方位的考量。譬如对于平面广告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不单能熟练操作多个设计软件,而且更多的时候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设计创意的提炼,以及对于广告文案的策划写作和对设计项目的组织参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设计艺术学科本身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千锤百炼”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是对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教学质量的必须和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更是设计艺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根本保障。

首先,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的“千锤百炼”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单一的,狭隘的,片面的教学。这种应用型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向入手:首先是艺术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艺术设计文化的培养;其次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全面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知道的一句很经典广告语“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一种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设计思维”能力包括设计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设计观念是设计思维的起点和方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设计思维的目的与要求,这种“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中,这种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在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传统的设计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设计的要求,设计的特性本身带有很大的创造性,现代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一个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组合,因而从旧的习惯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多元、多维的空间想象来进行思考,建立一个广泛的、多向的知识结构,在横向知识面与纵向知识深度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培养完整的、系统的“设计思维”能力。

其次,实践的认知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也是设计艺术应用型教学所必需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和实践认知技能的教学两者并不矛盾,相反,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就提出了“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的产品设计。而1907年10月6日,在穆特修斯、贝伦斯、凡德•威尔德等设计师的倡导下成立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工业同盟),它的宗旨首先就是“艺术、工业、手工艺应该结合”,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规劝美术、产业、工艺、贸易各界优秀的领导人物,共同推动“工业产品的优质化”。这实际上已经给“艺术思维”和“实践技能”结合的设计教育思想提供了启示。1919年在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的主持下成立包豪斯设计学院,这是现代设计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包豪斯宣言》中有这样一段铿锵有力的话: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它倡导“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在教育模式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工作室教学。虽然时隔多年,但包豪斯的这些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来,仍然对我们今天应用型设计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对待目前我国高校的设计艺术应用型教学应当把握两条主线: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对于设计实践技能应用型教学,应将两者有机的进行结合从而较大提升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设计技能”两者体现了艺术设计教学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但两者的结合以及提到的关于教学整体思路连续性和教学思想一致性却是构成当前制约我们设艺术计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而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的严重脱节更是雪上加霜的阻碍了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影响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对于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的新模式供以参考和借鉴。

首先,在对待大学不同年级学生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把握教学思想的一致性,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连续性。对于一年级的教学,采用设计基础课教学和实践型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日常教学,不再延续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和“半美术”教学模式。应用型的实践型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实际已完成设计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设计实际运用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环节的认知,成为应用型教学环节的初步阶段,同时在此阶段中结合设计实际案例加强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可以和社会、市场的发展同步,而不是和市场、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使学生一开始就直接接触到设计工作是什么,明白需要怎样的能力,作为设计艺术教学的一个初步和过渡阶段实践型案例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角色的转换,从一名高中生的学习逐渐过渡到一名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虽然案例教学在世界很多院校,特别是在美国的学校中被广泛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但需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作一番取舍。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案例教学应列入课程设置考虑。不过,在案例教学设置的过程中,几项要素值得注意:(1)案例教学的目的;(2)案例的教学;(3)案例库的建立;(4)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价和考核;(5)了解案例教学的局限。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不单单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前提条件的。假若学生仍旧延续自己先前的角色而置身于案例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涉及的层面是多样的、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其次,对于概念设计教学的开展,集中在大学二年级的进行设计教学,它是一种有目的性、前瞻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应用型教学方式。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概念设计课程,其目的在于跟随市场应用设计的同时,着眼未来设计具有的新思维、新观念、新的使用方式等,改变已有的生活模式的设计方式。作为概念设计教学不仅是教育学生完成只有新奇的外观,也不是引导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而是要使概念设计具有社会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因此,以建构概念设计教学方式的开展对于在完成了基础设计教学环节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提高阶段。从什么是设计,到如何去做设计的这个教学阶段。而此时建构概念设计教学方式应从设计创意的思维训练、理性分析、形态表达等方面形成一种连贯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同时,在此概念设计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设计概念的研发,更加注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前期实践案例教学的思维训练培养不谋而合,达到了教学思想的一致性。

而在概念设计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概念设计的需求来自与社会生活的需求,应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中揭示某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设计;应该把握设计之“源”― 概念设计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通过设计的调研来完成概念设计的预测性设计。其设计调研包括明确的调研课题任务、可行的调研程序和方法、科学合理的调研技术来分析相关设计项目的基本规律、总结设计概念,分析概念设计状况,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用新认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想,寻找概念设计的突破口。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对于设计产品的改良设计,这种改良设计其实就是对概念设计的一种演绎和展示。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设计理念、文化、科学等出发的内涵原则,寻求设计源泉和创意出发点,全面综合考虑设计的相关内容,逐步解决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设计前瞻性和合理性的思辨过程思维,达到在有一定实践设计基础上,对于目前的实际应用的设计案例加以研究和剖析,成为应用型实践教学的深入阶段。具体表现在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及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强调理性知识的学习和感性直觉的培养是应用型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譬如说通过了解视觉设计中的形态和特点,从而为概念设计在视觉形态与结构方面打破常规,创造性的在应用功能、新功能、外观设计等方面设计出新颖的设计作品出来。

再次,概念设计的应用型教学是对学生创造性设计的再次开发。设计创意的再次开发是指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的完成某种设计活动和设计作品所必备的能力和条件;设计创意发展的新趋势,使得创意思维和概念设计、表现手段呈现出与传统设计理念迥然不同的特点,在二次创意的开发上,我们要求学生更多的对于社会实际生活方式的调查和研究;创意表现上,以生活中的元素为设计创意的源泉,从设计受众的视角来表现自己的创意核心。

“概念设计”应用型教学原则在于能够正确、准确、清晰的进行常规的应用设计,以超前的、理性的、具体的方式解决设计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尝试来进行最佳设计方案的推敲和选择;采用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性的、创新性的设计方法完成相关设计,由实际案例的应用教学过渡到研究和判断应用的“概念设计”教学,多方面的深入到设计的具体细节和对设计的正确分析判断的阶段。概念设计教学也并不是就在这一个阶段完成,它可以贯穿于艺术设计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应用设计、试验开发与时代同步,并引领和带动设计创意前沿,推动设计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最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开展应用型设计工作室的方式直接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际工作的设计教学和训练。来完成由“实践案例”到“概念设计”再由“概念设计”到“设计实践”这样一个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年级的设计入门到高年级的实际设计的整体应用型设计教学过程。在多梯次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中,开展工作室教学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工作中,使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产学研的一体化最终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质量得到了飞速的提升。设计工作室教学将日常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定单或设计项目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这种应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应对市场的能力。更关键的是打破了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实际设计教学内容的要求带领学生到企业、市场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参与讨论,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锻炼学生自主完成课题的动手能力,甚至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完成设计调研,通过调研,从而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和正确定位来完成相关的设计项目。继而实现了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总结

在“初步设计实践―设计概念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工作室实践教学”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从专业创新思维教育和设计认知学习中,初步了解设计;在设计基础理论课、设计专业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实验课、习题课、概念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工作室设计项目教学,采用讲做结合,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学校艺术设计教学和应用型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参考文献:

[1] 林家阳著. 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2.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案例;新课程;教师培训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以来,随着全国各个省、市陆续开始实行新课程,对教师进行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成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教育部规定,在各地实施新课程之前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师范类学校的教师也认为,中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各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也觉得需要参加培训。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师培训的大环境,教师培训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一定的更新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也尝试了很多种培训的方式,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的方式,反思性的教师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然而,教师们对新课程培训也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的教师对培训不太满意。在教师培训中,有“五大顽症”,培训专家所讲授的理论比较深奥,教师难以接受,培训的形式单一,培训的各方面内容过多,培训考核、管理不恰当。一次关于市级培训的调查表明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对利用课堂教学案例来剖析新课程的理念特别感兴趣。教师既然有对课堂教学案例有需求,我们就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因此,作者设计了一次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培训高中英语教师的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对这次培训进行案例分析。

二、研究问题

(一)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培训英语教师的效果怎样?

(二)利用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培训,英语教师获得那些方面的收获?

(三)在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培训教师的过程中,不同的培训环节对教师有何不同的作用?

三、培训案例描述

(一)培训对象

笔者组织培训某地区高中一年级英语教师32名。这些教师已经参加过市级的新课程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教材的特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下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基本理解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意识地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的水平和实际教学操作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不同教师之间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参加培训教师30名学历为英语教育专业本科,2名为英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教师平均年龄29岁,平均教龄7年。男教师3名,女教师29名。

(二)培训目标

在其他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能够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

(三)培训环节

1、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介绍

上案例课的教师将印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发给受训的每一位教师,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师教学的教案和学生学习的学案。教师使用的教案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学生学习的学案上列出了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口头和书面的练习材料。上案例课的教师同时为参加培训教师提示上述内容,只说明上案例中的大致内容,并不说明各项设计的意图,介绍案例的时间为10分钟。参加培训教师提前浏览教学案例的教学方案,为观看教学案例做准备。

2、观看和评价课堂教学案例录像

参加培训教师观看一节45分钟课堂教学案例的录像并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和教师的个人收获表。本次培训活动结束时,参加培训教师将填写好表格上交。

3、教师自由口头评课

培训教师主持评课,引导参加培训教师评课。每个评课的教师都会得到一本教学参考书作为奖品。当参加培训的教师不积极发言时,培训教师提示一些分析课例的角度,如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可以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可以从教师素质的角度等。如果参加培训的教师想要发言,就举手示意。主持教师允许后,参加培训教师说出自己对教学案例的看法。参加培训教师既可以评价教学案例的优点,也可以评价它的缺点或者说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培训教师在此期间填写教师个人收获表,具体写出收获的内容。这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是40分钟。有15名教师主动评课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4、上案例课教师讲解案例的设计

上案例课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的讲解,说明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安排、平时教学的特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准备课例时遇到的问题、课例录像之前的试讲情况等。上案例课教师还针对前一个活动环节中参加培训教师提出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解释,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上案例课教师讲解时间为20分钟。

5、培训教师整体评价

培训教师针对本节课教学设计和教师提出的关于案例中的问题,依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全面的口头评价与解释,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培训教师整体评价时间为20分钟。

四、数据收集

(一)评价表与问卷

研究者即培训者预先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培训活动收获问卷。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活动的进程中随时填写评价表和需要笔头回答个人收获的问卷,在培训活动结束之前还要再利用15分钟的时间来填写评价表和需要笔头回答个人收获的问卷。

(二)研究者亲自体验

研究者即培训者在培训现场,观察和体验到了当时培训活动的全过程。

五、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既有定量数据分析也有定性数据分析。分析包括参加培训教师填写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和他们在培训活动中的收获这两个大方面。

(一)对教师填写的中学英语课堂评价表的分析

表1中的数字为选择相应项目的教师数量,总人数为32人。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节课例的认可成度较高,认可度最高的项目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专业素质、师生活动的比例”这三项。教师认可度最低的项目是“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教师选择“好”这一程度。通过数据可以确定,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这是一节好课。从教师所写的课堂评语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很高。其中一位教师写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以体验、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法,避免了教师直接地讲授语言的规则。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评价、反思,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教师对本课例的评价比较高,在观看和评价课例

的过程中,就可以从案例中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体会到新课程理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其中一位老师在填写自己的整体收获时写道:“通过自己观看和评价这节课,我更加体会到做到真正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去讲授英语课,复杂语法的讲解,没有母语的帮助,一般学生是很难接受的。而且,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语言体验、语言探究、语言规律归纳,在情景中应用。语法课不能只是教师在讲授,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才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通过问卷调查参加培训教师的收获

表2中的数字表示的是选择相应项目的教师数量。从表中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表中所列的方面收获均比较大。教师还对上述问题做回答,说明了自己的具体收获。

1.观看和评价案例后,您对新课程理念的反思与收获如何?

参加培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语法课的过程是学生阅读观察一体验一操练~归纳一应用;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课文中提取含有语法项目的语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要充分;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适合自己的学生;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研究新课程理念和自己教学实际的结合;在语法课上,教师要适当利用母语和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

2.听上课教师讲解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后,您的收获如何?

参加培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本案例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语法课堂教学的步骤要循序渐进,要借助母语的原因就是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教师在学校备课组内经常交流,充分考虑到了课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随时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语法教学的落脚点是运用语法进行语言交际,语法就应该和语言实际交流结合在一起;上案例课教师的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课程理念比较快;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学习知识,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发现语法规律,利用学生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的活动非常实用。

3.听评课(包括参加培训教师评课和培训者评课)交流后,您的收获如何?

从总体上讲,评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的评价到位,既说明它的主要特点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参加培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获取到了多位老师的有益观点;要想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就要把新课程理念和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听其他教师的评课,反思到了自己上课的一些缺点,课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值得借鉴;自己评课和听他人评课帮助教师提高评课的水平,而且能够及时获取别人的经验;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学生运用语言情境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上,教师有时也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当时的反应灵活地调整某些教学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法课要求教师从语言的意义人手,要让学生首先体会含有相应语法结构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再去分析语言的结构;学生大声朗读是促进学生内化语言的一个重要步骤。其中一位教师这样写道:我想到的是,上一节好课并不只是一个人思考的结果,通过交流讨论,教师们更能发现问题,改正不足,发扬优点,这样集思广益我们能够提高教学水平。

4.您觉得这样的教研活动方式的效果如何?

绝大多数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这次培训活动的方式很有效。他们的看法包括:教师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把这节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得比较深入,获得了上好一节英语语法课的启示;教师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能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上案例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通过评课、交流意见的方式提高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今后备课有很大启发,共同分享了有效教学的体验。另外,有5名教师将观看教学课例录像与在当场听课比较。他们认为,观看课堂教学案例录像不如在当场听课效果好。主要理由是教师不能观看到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整体表现,体验不到课堂的实际气氛。

六、研究结论

本次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培训高中英语教师的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绝大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认可,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培训中的不同方式获得了多方面的收获。通过观看和评价课堂教学案例,每位教师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方式,再次体验了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式”;通过听上课教师讲解课堂教学案例设计,教师理解到了上课教师的整体设计意图以及设计的方式和全过程,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备课有启发;通过听多名教师评课的过程,教师的思维进一步开阔,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这节课,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获得了更多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课堂教学操作方式。

七、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篇4

关键词: 普通高中 VB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VB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涉及信息技术课的专业知识,但VB程序设计教学不是专业编程,不是软件开发,教师必须注意大纲要求,注意应用教学向程序教学的过渡,注意程序设计的连贯性,否则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VB的课堂教学。结合几年来在教学中的深切体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上好VB编程课。

一、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注意到,在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布局上,往往是先从基本的语法现象入手,比如先介绍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等。实际上,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基本数据类型的例子本身就会涉及对象、属性、事件及方法。VB课程的教学是面对普通高中学生,缺乏对windows程序运行机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因此,VB教学中,讲解基本概念和VB的事件驱动机制、可视化程序设计必须结合。如果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照本宣科,演示数据类型的程序实例时,由于对VB的运行机制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方式不了解,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关注也不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是思考这个程序的实现过程是什么。由于没有关于对象的基本概念,立刻造成了理解障碍,不但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一头雾水,对程序设计也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是我在VB教学中的深刻体会。

在VB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关心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必要时整合教材相关知识点,特别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穿插讲解,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比如在讲解VB循环结构时,可以和后面的数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有了变量这个概念以后还需要引入数组,而且通过循环结构对数组元素的打印,深化对循环结构的认识。有机地改变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以相关知识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模仿,领悟这些概念,最终引导学生明白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神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二、精选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将是枯燥无味的,也是被动的。教师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意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使每一堂课都变成“我想学什么”和“如何去学”。要能够在教学中实现这些,我认为“精选教学案例”是关键。教师应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提出供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获得答案。在上第一堂VB课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消除他们对程序设计的畏难情绪。我先制作了一个展翅飞翔的蝴蝶图案的屏幕保护程序演示给学生看,给学生讲解程序的具体设计。让学生觉得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编出一个漂亮实用程序,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从中可见VB的价值和实用性。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接下来讲VB程序设计的步骤就顺理成章了,容易理解。在教学案例中重新组织并合理渗透知识点,保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中学VB教学的要点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叫做“一箱两件三模式,四大概念五窗口”“控件对应代码段,事件驱动起响应”。其中“一箱”指工具箱,要求学生掌握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三种最常用的控件;“两件”指窗体、控件两类界面出现的对象;“三模式”指设计模式、运行模式、中断模式;“四大概念”指对象、属性、方法、事件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五窗口”指设计时常用的五种窗口,即设计窗、属性窗、代码窗、工程管理窗及VB主窗口。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地介绍这些知识点,则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把知识点贯穿起来,在每个案例中适时、适量渗透一些相关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学案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体会概念。最后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了。在介绍定时器控件时,教师可选择一个“倒计时程序”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先演示一个倒计时程序,再介绍定时器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及其运用,这样学生知道在学完该控件后,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因此,他们就不会再感到抽象和乏味。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教学方法;案例运用

引言

艺术设计史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内容极为宽泛,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外人类设计文明的历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面对一门浩瀚而庞大的课程,手持厚重教材的学生不但要依靠图片识记丰富的作品,而且必须应对大量的文字阅读。在视觉文化时代成长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此明显表现出不适应的状况,有的甚至产生了排斥的情绪。原本饱含审美观念、设计思维和产品创造的历史成为学生眼中繁琐、枯燥的文化课,远不如实践性专业课那般有趣。最终学生以通过考核为目的,草草完成学习,艺术设计史的教学也未能完满地实现传递历史文化与设计观念的预期目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复合型文化人才恰恰是文化产业领域急需的创新创业活力。拓展文化人才培养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设计领域创意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新的时期,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调整,艺术设计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将对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史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运用案例辅助教学的方法,加强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以适应新时期复合型文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艺术设计史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遭遇了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艺术设计史教学也遇到一些困难,学生的学习成效常常领人沮丧。通过与学生、授课教师的交流、亲身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活动考察,发现艺术设计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首先是对学生艺术设计史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艺术设计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在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开拓中获得创新设计的动力源泉,为实现创新意识和设计实践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艺术设计史主要以过往的物象为线索,以观念为前提,引导学生回溯造物的优秀传统,逐渐进入认识设计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感悟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然而,在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艺术设计史几乎是独立的理论课,讲授内容及方式的理论化程度较高,导致学生未能正确理解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学习之始就进入认识的误区,将艺术设计史归入不适用的理论课程队列。其次是艺术设计史教学方法单一。艺术设计史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教学法,文字讲述结合图片的展示,其表现形式和特点在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知识的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弱,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单调乏味的学习气氛中很难引导学生对设计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积极思考,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形成单一教学方式的原因很多,教学课时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在短暂的课时内完成丰富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教学方法走向简单化。再次是艺术设计史与设计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松散。艺术设计史大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其目的是为了铺垫设计史的基础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鉴赏、审美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中宽泛的人文、艺术传统不仅助力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审美观念,而且作用于个人的思想,是设计创意的重要基础。遗憾的是,学生在此阶段还尚未形成对设计的认识,很难快速追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思索各历史阶段中设计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和物质环境。进入大学三年级设计实践或四年级毕业设计阶段时,学生才幡然醒悟,原来设计创意直接与观念、思想相关联,而对艺术设计史的记忆已经淡化,从对艺术设计理论的认知中去获得设计实践的动力,有效辅助个人的设计创意已有较大的难度。最后是艺术设计史课程考核评量方式狭隘。因为教学管理需要,艺术设计史课程大多以试卷为考核方式,即要求学生记忆与背诵课程内容,答写试卷。枯燥、死板的考试方式也受到学生的抗拒,有的学生以达到最低要求为目标,并没有在记忆与背诵中深入地理解与思考设计史中那些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设计现象和林林总总的造物中所蕴含的创造力,或者说人类在创造合理的生存形态过程中的强烈愿望。狭隘的评量考核方式无助于提高艺术设计史的学习成效。诸多教学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艺术设计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走向尴尬的境地。为了积极应对新时期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在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之间不断探索,并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在艺术设计史课程中更广泛地采用案例辅助教学的方法,转变教学现状,提升主动学习的层次,发挥艺术设计史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应有的核心地位。人类设计发展的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过程中,依循着螺旋式的上升路线来逐渐完成的,艺术设计史的教学同样可以遵循如此规律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艺术设计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时期,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其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目标。艺术设计史的教学改革以此为契机,从教学方法入手,探索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自古以来就在中西方教育领域中被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根据艺术设计史实际教学的需要,借鉴案例教学的方法,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案例辅助教学的课堂训练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学习与参与中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认识与记忆,而是建立较为宽泛的设计观念。在运用案例辅助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曾经从两种途径将案例导入艺术设计史教学课堂,可分为实地案例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成效。

(一)实地案例教学。实地案例教学是作为课堂知识讲授的延伸,突破老师在课堂展示的平面图像的局限性。将课堂地点设置在各种博物馆或艺术馆,在古今设计作品的展示现场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以随意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文化的意蕴,体味设计观念在其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手工业时代的设计阶段,古代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艺术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青铜器物多样化的造型、丰富的图案设计,对设计观念方面的理解则有些难度,因为受到器物的尺寸、装饰图案的工艺表现、不同视角观看器物所获得的视觉感受、装饰意匠等因素的限制,当与器物面对面时则有可能摆脱这些限制,获取新的体会。在有青铜器物展示的博物馆,学生与老师一起面对器物进行讨论,关涉青铜器的设计观念、技术与艺术的注入、精神性以及审美要素表达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器物的讨论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触动了学生积极阅读辅助材料的意愿。另一个实地教学案例是关于纺织品的设计。教材中对古代纺织技法的讲解让学生无所适从,既不能理解古代纺织技术的实现与演变过程,也无法从局部的纺织材料图片中体会设计的意义。在一次蜀绣博物馆的实地案例教学活动中初步改变了这一情况。场馆内异彩纷呈的蜀绣精品,琳琅满目的历代锦绣纹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探寻的目光。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了清代蜀锦花楼木织机的操作,讲述古代手工制作蜀锦以及手工织造技艺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发展历程。学生在案例教学现场认识了蜀锦的完成要经过设计、定稿、点匠、挑花结木、装机、织造等数道复杂程序,在接下来的课程讨论中开始对古代蜀锦装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和实用功能的开发产生浓厚兴趣。在博物馆、艺术馆等地进行的实地案例教学延展了艺术设计史课程的内容,古代设计的历史被具体地呈现,学生的意识中初步植入了在特定社会生活与文化中系统形成的设计观念。

(二)实践案例教学。在艺术设计史与其他专业课程脱节的情况下,学生不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设计史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进入设计实践或毕业设计创作阶段,难以自主地将设计实践与设计史相融合。因此主张通过实践案例教学将设计实践与艺术设计史课程结合,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又能结合专业方向,深化专业理论认识,真正体现设计史课程价值和意义”的教学理念早已提出,在教学实践的推行中遇到诸多困难却一直未能解决。转变既有的教学观念,将艺术设计史课程引入设计实践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艺术设计史和设计实践的教师在一小组学生中进行了实践案例教学的共同尝试,获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两位同学从艺术设计史讲授的汉字造字法和古代家具中获得设计灵感,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将古代文化与设计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一位同学将金文与陶瓷餐具的设计联系在一起,把汉字笔法形态和书写特点纳入设计之中。被命名为“瓷魅”的瓷器借用象形造字法,将日常餐具的造型和使用时的受力关联性与象形文字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平面的汉字由此而立体化,意在彰显汉字书写时提、拉、转、折的运笔之势,传递出汉字衍生品的造型美。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造型发生着由繁到简的形态演变。如今键盘输入甚至让人们逐渐忘记了书写,忽视了汉字中的文化现象。学生在日常用品的设计上负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力图唤起人们对汉字独特传统审美性的关注。另一位细心的学生在明清家具史的讲授中发现了锁扣丰富多样的造型和高雅艺术性,设计实践的教师乘机讲授了自己研究所发现的金属锁扣的设计意匠。学生受到启发,将其中传统的装饰元素提取出来,将这种中国原创设计的符号运用到日常产品的设计上。作品有以黄铜和木质相结合,借用家具锁扣中的葵花图案造型和装饰的烛台,透露简洁的的现代审美意趣;食物架则提取明清锁扣中的拉环作为的提手,金属材质与木质纹理的交相辉映。设计作品在形式造型法则与现代审美需求上追求协调一致,最终以金属材质的折射效果、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以及高度提炼的简洁造型共同成就了作品的节奏韵律美,在传承形式的同时也保留了其功能性,营造出传统与时尚共存的氛围。运用案例辅助艺术设计史教学的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喜人的成果,教学成效与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的新倾向相一致。“设计学本质与内涵的扩延决定了设计学的人才培养观,我们主张‘知行合一’,认识只是知识的反馈,实践是对能力的评价——将认识的道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设计教育是培养另一种能力和智慧——整合‘科学与艺术’的本质,掌握着两大领域在观念、思维方法、知识与评价体系之间‘结构’上的互动方法论。”此观点更坚定了推行艺术设计史教学方法探索的步伐。余论在普通综合性大学中,因为本科评估体系的要求,不同学科中的不同课程,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模式,艺术设计史课程也必须遵循考核的要求,即以试卷考核方式为主。试卷考核的评量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仅能从试卷表面了解学生是否记忆或理解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而对认知是否转化为实践能力几乎无法知晓。考核评量方式的缺陷也是促使学生将艺术设计史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别对待的缘由。除了试卷考试之外,以课程学习报告、读书报告、主题演讲等多样化且开放性的评量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对于提高艺术设计史的教学成效有着积极的意义。马克思在《自然辨证法》中如此写到“在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话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和不动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20至21世纪,风起云涌的设计现象也是如此,艺术设计史对现象的叙述与阐释在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化。在新时期,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必须突破关于设计知识、设计发展历史的一般性介绍的局限,通过设计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深度理解设计史的方法与策略,获得必要的设计史理论知识,以及指导设计实践的手段。在引导学生回溯历史与传统的过程中,实现设计观念传递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杭间.善意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9-111

[2]贾国涛.中国设计史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再探索[J].装饰.2014.(12):118-119

[3]丁楠.文化产业背景下高校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艺术教育.2015.(5):137-137

[4]刘琳璘.论大学素质教育与案例式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8.(12):131-133

[5]王青梅.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7-11

[6]熊红丽.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探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126-129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篇6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情;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80-01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重塑我们的课堂是继实施课改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挑战性最强的一次探索。如何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桥梁。

目前对我们而言,导学案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按照临帖—入帖—破帖的思路大胆尝试,努力做到“用、学、研”合一,初步研讨出了自己的导学案模式。

导学案设计是从课前预习、课堂实施到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二次备课——课后优化,从中可以看出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相比,导学案设计应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设计理念上导学案设计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能为本”,有别于传统备课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 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 以学为圆心设计导学案,实现教与学和谐共赢。 下面就如何设计有效实施高效课堂的导学案,从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目标有多个层次,从纬度讲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就具体一个单元、一个课时,学习目标该如何确定出来呢?课标、教材、学生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要想使课堂高效、目标定位恰当、明确就必须仔细研读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目标、教有效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研究课标。课标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同时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另外课标也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依据课标并对照教材,从课程目标一学段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旧教材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质的不同。如果再用老办法备新教材,等于“穿旧鞋走新路”,会导致与新课程理念上的不兼容,课程标准上的不符合,评价方向上的不配套,势必带来诸多问题。所以关于在导学案设计时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首先解决的不是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问题,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观的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安排的合理性。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也有人说过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现在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层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二、备学情

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习者的现状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所以在导学案设计别强调的就是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几乎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以说学情调查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学情比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教学策略更重要,学情调查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当然,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的层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可以看出,分层设计也同学情调查一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备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案与传统教案最大区别在于“导学”,即教学生学,因此导学案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通过高效课堂真正把“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引导学生调动和开发自己的潜能高效学习。教师要把精力更多用到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学法指导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并不是笼统地在导学案中写上本节课的学法是“讨论、探究”就完了,它一定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并且贯穿于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摸索,去创新。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篇7

关键词:ACCESS;案例驱动;教学改革

ACCESS是一种关系型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功能强大和操作简单的特点,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解数据库技术。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案例分析,有助于合理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可帮助学生对项目背景、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等过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1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将ACCESS列为二级程序设计考试的可选语种之一,大多数学校将ACCESS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然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教学方法的设计等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库理论为主,另一种是数据库的基本应用为主。前一种内容设计架构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在数据库方面的理论素养,但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舍本求末”之嫌;后一种情况虽然在内容设计上强调“学以致用”,但要么是以比较陈旧的案例作为训练的素材,例题设计陈旧,要么就把实验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

第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程教学中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课程上的教授、教师往往过于侧重理论,一味讲解各种控件的属性、事件、方法等,且往往缺乏新颖、有趣、精简的课堂案例设计。

第三,等级考试引进后带来的新问题。等级考试中ACCESS语言的引进,本意是为了加强ACCESS语言的应用推广。不料它引发了一个副产品,教学中教师为考而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只讲解无忧软件中的例题等,根本讲不透,学生为考而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几近荒废。通过对最近几年考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综合编程题30分题中,满分只占20%左右,即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故此种种,再加之各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素质已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自然而然形成并流传,几乎难以纠正。

显然,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如箭在弦,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以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案例本身的更新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化来驱动这一改革。

2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1]。案例驱动是将知识点分解到若干实际案例,使学生从知识的被灌输者变成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变成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剖析理论知识,理解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讲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从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开始讲解,如关系数据库、对象、类、属性、事件、方法等,然后再讲窗体、报表。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难度太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3]。如果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给学生先介绍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从实际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掌握设计用户界面,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出界面所需的数据。而输入数据时要注意各数据的类型匹配,再讲解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专业术语。

2.1案例设计

教师设计案例时,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符合实际教学要求,难度适中。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实现各章节内容的嵌入,促进学生的自修能力让学生成为主体[4]。案例设计要有连贯性,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扩展[5]。

将学生成果纳入案例教学,对历年学生创造程序进行评优,挑选最优秀的程序设计项目。在教学中演示给新生,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对案例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案例组织

案例的设计非常重要,如何对案例进行合理编排与组织使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也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Access中程序设计是用VBA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VBA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及编程思想。用最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如循环语句可以设计学生成绩评定等级的案例。

案例组织应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浅入深,有效扩充的原则。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可以有选择性的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案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参与一起分析案例,有目的地训练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6-9]。

案例组织最重要一环还是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各个案例之间联系、把握各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在课后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容易出错环节,整理容易出错的案例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从而实现整个案例教学进程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学的质量。

2.3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提前将下次课案例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对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分析。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与评定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存在的疑问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3经典项目案例分析

3.1教学大纲的要求

1) 掌握数据库表的基本操作步骤;

2) 表结构的设计与字段属性的设置;

3) 表之间的关系设置。

3.2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提前设置一个案例场景,描述如下:

“一所高等院校进行扩招以来,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减轻教师批改的工作量,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到教学案例设计当中。因此,学校教务处委托你开发一个‘试卷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学生无纸化考试。包括考生管理、教师管理、试卷管理、成绩查询管理等。现在,作为一名程序设计人员,要求完成试题表与答题表的设计。

3.3分析问题

1) 试题表与答题表的信息,方便以后的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存取试题和答题信息;

2) 如何设计试题表的结构,如何设计答题表的结构。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结构。

3) 在建立表的结构时,如何合理的设计各字段的属性,包括类型、大小、主键等?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3.4解决问题

1) 根据案例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数据表的设计。具体参考操作步骤如下:

Step1:根据案例要求,教师规划出试题E-R图,如图1所示。

在此参考步骤中,根据图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要设计属性1、2、3和4;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答题E-R图”,并引申出关系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联系、域等基本概念。

Step2:根据E-R图,规划出试题数据表的数据字典,如表1所示。

Step3:根据数据字典,在ACCESS数据库中创建testque表,并输入测试题目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实践:①题目字段类型为什么要设置为文本型?它的大小为可以设置为10吗?从而引出ACCESS中的中英文字符长度相同的概念。②将题号的数据类型 “数字类型”更改为“自动编号”类型,输入数据时是否更快捷?(请学生自行体会)。③题号字段为什么要设置主键?它的值能不能重复?(教师可在此引导学生进入答题表的建立,并强调试题表与答题表之间的联系)。

3.5课堂总结、学生独立设计

通过建立数据库和表的步骤,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设计表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掌握建立表的操作步骤,明白了表的设计过程以及表之间的联系,易于理解实体、属性、域等概念,为后续的程序设计奠定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对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未纳入案例的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独立设计案例,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表记录输入后,教师提出根据试题表中记录如何实现批量修改、批量删除,从而引出操作查询设计。

4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案例驱动教学法,能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验证过程中,选取不同专业的新生,分为4个班,文科、理科各有两个班。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乙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后4个班级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等级考试,考试内容分为笔试和机试两部分,统计成绩如表2所示。

以上统计显示,文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12%,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80%,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3倍以上。理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20%,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96%,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2倍以上。

5结语

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采用案例驱动方法,可以增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数据库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所在专业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调查证明,采用范例引导型教学、师生互动教学,以综合实际案例为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式教学是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值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冬梅,王爱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9(16):126-129.

[2] 袁维新. 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 教育科学,2003,19(1):41-44.

[3] 庞晓琼. 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2-64.

[4]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5] 黄永灿,徐甜. 案例驱动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2009,25(4):169-170.

[6] 李宏图. 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探析与实践[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0-93

[7] 常梅,李迎秋,李永. 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2):82-84.

[8]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构建综合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J]. 计算机教育,2009(12):110-112.

[9] 黄陈英,曾俊,黎明. 教育技术在“Access数据库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20(10):73-75.

Cases-driv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CCESS Programming

LIANG Hua, CHEN Zhen, ZHANG Bo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 Aimed to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ACCESS programming cours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 kind of case-driving teaching method to foster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such as problem-analysis, problem-solving, independent self-study,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teaching mode can compensate the shortag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open up the students’ thought, increase the ratio of plan’s independent self-fulfill, and then to get 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design.

教案教学设计理念篇8

关键词:学教案;定位;新课堂;高效

新课程改革推行到现在,我们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和实际教学中,建构了“三段六步”高效教学模式,编制和使用了学教案。“学教案”是对本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构思”(新课程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编制和使用好“学教案”,能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创造性地整合教材、使用教材,丰富课程资源,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使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编制好学教案?怎样使用好学教案?怎样才能让学教案在建设高效课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根本的是要给学教案定好位,精心编制,活用巧用,才能创造更高效的课堂。

一、学教案是师生合作的“桥梁”

传统教学中的教案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使用的预案,学案是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使用的预案,这两个“中心”好比两座山峰,中间隔着很难逾越的鸿沟。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这两座山峰之间架起一座桥,把“教”中心和“学”中心连接在一起,融为一体,这座桥就是具有两方面功能的学教案。学教案是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而设计的学教统一、师生共用的教学方案,是师生合作学习的桥梁。它既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推手,也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点评、达标拓展”,结合学科特点,创建师生高度合作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高效课堂的好帮手。以学教案为载体,课堂教学能变得生动活泼,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不再满堂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不再被动听、不再光接受,而是主动、积极、愉快地学,而且会学。教师通过情景活动、小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提出问题,由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体会感悟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现和谐的合作、充分的交流,实现课堂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

二、学教案是教师“会教”的“蓝图”

学教案的编制要融入教师的智慧,要遵循低起点、小坡度的认知规律,尽量缩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互动。在设计学教案时要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做好导趣、导法、导思、导引;引导学生会学、想学、要学、乐学、创学。

在每个备课组通用的学教案基础上,教师上课前再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加以调整,上课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进程灵活操作。要时刻记住,学教案只是手段、载体,培养人才是根本目的。所以,不要为完成学教案而使用学教案,不要让学教案成了课堂的主宰;而要关注学情、关注生成、关注育人总目标、关注生命质量。

在新课堂中,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要紧密结合教学主题,将启发演讲式、合作探究式、情景体验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式有机统一,提炼重点、难点、考点,启发学生的即时生成与拓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学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抓手”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信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教案是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好帮手,它既是学生学习的“航标”,也是学生“学会”的路径,更是学生“会学”的“摆渡”。

1.学教案是学生的学习“航标”

新课程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因此,学教案应该是师生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对文本的有效拓展,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学教案始终是引领学生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的航标。要按新课程理念和“三段六步”高效课堂的要求编写学教案。要大胆突破教材框架结构,将已学知识、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课外相关资源与教材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追求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和具体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在生动的情景中展开知识联想,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扩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

编制和使用学教案要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发展学生为目的,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情感得到不断升华,生命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学教案是学生“学会”的“路径”

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尤其需要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支撑,在学教案的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由“怎么学”出招。要按“三段六步”要求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反思、思辨、质疑等多种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论、测、评、演、唱、跳,在课堂上真正落实,让课堂成为一方生机盎然的池塘。学教案要点燃学生探索热情的导火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正确使用学教案,要做到:课前促预习、课中重互动生成、疑难时精讲点拨、课后及时整理反馈。这就要切实发挥学教案在高效课堂中的“路线图”功能。

3.学教案是学生“会学”的“摆渡”

学教案就其实质而言,应该理解为: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促使学生个性成长的文本。教师在编制学教案时,要对教材进行改造与整合,在激趣、导学、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上,进行优化设计。课本上有的东西不要再大面积地搬运到学教案上,让学教案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教材进行学习,而不是完全脱离教材只做学教案。好好读书永远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教师对学教案的认识、编制、使用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追求整体设计,讲究设问艺术,善于启迪思维,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递进发展,要”具体―粗~t--gg招胜有招“,即在课堂改革的不同时期,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教案的编制应该有所变化。

学教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标。学教案在课堂改革之初是必不可少的拐杖。在高效课堂的进程中,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但当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流程,有了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了,学教案就可以淡出了,甚至完全不需要了。这时高效课堂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总之,学教案是我们贯彻新课程理念,灵活实施“三段六步”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只要我们坚定新课程理念,缜密编制,活用巧用,定能让新课堂更高效。

上一篇: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水生态修复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