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6:59:15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篇1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股权分置制度”即在一个上市公司中,设置了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等不同类别的股份,不同类别的股份拥有不同的权力。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是我国特殊国情、特殊条件、特殊背景的产物,是诸多历史因素交织且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和股票市场制度设计不合理所留下的制度性缺陷。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分置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明显,股权分置改革也应运而生。

伴随股权分置改革的是各种方案的选择,目前主要的四种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案:(1)送股;(2)缩股;(3)派发权证;(4)股票回购。这四种方案中,是不是目前上市选择的改革最多的方案是最优的方案呢?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选择特性

1. 样本选取。即选取首先进行试点的第一批和第二批46家上市公司和第一批进行股改的4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即样本量为86,这86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选择基本代表了目前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改革倾向方案的类型。

2. 样本选择结果的描述性统计。有上表可知,在这86个样本中,采取缩股方案的有2家,权证方式的只有1家,而其余83家均采取送股方案。采取缩股的2家公司和采取权证方式的1家公司的方案均通过,而采取送股的83家公司中,清华同方所采取的公积金转赠资本的送股方案没有通过。在85家已经通过表决的上市公司中,采取权证、缩股方式的上市公司分别只占1.18%、2.36%,而其余超过95%的上市公司均采取的是送股方案。

三、 各种方案的实施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1. 送股方案对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1)相关数据。选取第一批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四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其具体股改方案及计算的相关具体财务指标如表1示。(2)数据分析。①从试点公司股权结构和财务指标变动表可以看出,四种方案实施后对市盈率都没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股票定价的相对基础并没有改变,这体现了监管当局把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股权结构的内部调整问题,而不涉及股票定价的基础改变的思路。②从其它财务指标来看,清华同方的试点方案都减少了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别减少了0.065元和1.675元,三一重工的试点方案在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上分别减少了2.001元和增加了0.86%,其他财务指标未发生改变。

2. 缩股方案对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在解析缩股方案对公司的影响时,我们以吉林敖东的股改方案进行分析。敖东股改方案如表3所示。

鉴于吉林敖东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即非流通股比例小于流通股比例,送股方案对股市发展没有好处,选择缩股方案具有两大优点:(1)通过非流通股单方面缩股,非流通股股东让出40%的权益,提高了股票的含金量。按照2004年年报数据,可知公司每股净资产有3.62元提高到4.29元,每股盈余也由0.33元提高到0.41元,市盈率由公告前l7.72倍下降到14.5倍。公司内在价值得到提高,支撑二级市场价格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在短期内可以保护原流通股股东利益,在长期内也有利于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2)缩股方式对股市减了压。非流通股股东单方面缩股40%,使得总股本也减少了19%,与送股方式相比,通过缩股实现全流通对二级市场价格的冲击较小,这种创新是对整个股权分置改革的贡献,如果大部分股改上市蓝筹公司仿效敖东,采用缩股方案,将惠及整个股市。

3. 权证方案对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宝钢股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方案是:l0股获得2.2股及l份认购权证。宝钢集团持有宝钢股份共需补偿流股股东8.5294亿股股票和3.877亿份权证。权证存续期间为2005年8月18日到2006年8月30日。共计378天。行权日为2006年8月30日。到期持有l份权证有权接4.50元买入l股宝钢股票。当然权证持有者可以放弃这种权利,损失的是购买权证的成本。 从宝钢权证上市交易的实践效果来看,已充分发挥了二级市场的价值发现和挖掘功能。仅上市的前4天就给持有者以4个涨停板每份2.08元的高回报。权证的优点可以表现为:(1)权证的杠杆效应权证最大的魅力就是杠杆效应,其投入的资金和购买相关资产的资金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宝钢4.50元.可能其权证只需0.45元,换股比例1∶1。买l份权证的收益和买l股宝钢的收益是一样的。但成本只有其1/10。也就是他有l0倍的杠杆比率,资金放大了l0倍,投资者最大的亏损就是期权金,也就是0.45元。但涨幅却会跟随正股的走势。(2)套现。持有正股而需要现金的投资者,可沽出正股而买入相关权证,继续把握股价上升所带来的利润。(3)以小搏大。预期正股将于短期内大升(或大跌)时,权证可以将其以小博大的特性发挥至极致。预期正股将大升,可买认股权证:预期跌的,可以买认沽权证;预期正股先横盘再突破,可选择一些期限长一点的权证,溢价低一点。无论正股升跌,都可以操作,可以说权证是一个全天候的投资品种。

表5总样本的绩效变化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篇2

论文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改革 金融消费者 消费者保护 

一、美国金融改革

(一)法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内容

2010年7月21日美国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将金融立法的目的不仅仅限于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更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并且宣称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有史以来最健全的保护使其免受金融欺骗与掠夺。该法案规定在美联储下设立专门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确保消费者能够得到关于抵押贷款、信用卡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准确信息,杜绝隐藏费用、掠夺性条款和欺骗性的做法。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作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专门机构具有独立的人事任免,署长由总统提名任命,并由国会确认。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将进行公平借贷监督,拥有检查所有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并对其实施监管的权力,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及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或者储蓄机构均将在其监管范围内。此外,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将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教育。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

1.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制定的,在此需要对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所谓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其实质原因在于作为美国经济政策基础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这种治理思想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滞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一项特定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以不变应对经济形势的万变。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过“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为实现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美国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消除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之间的壁垒,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大量产生,其中就包括次级抵押贷款。在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渲染下,较多信用等级为次级的贷款人通过抵押房产来获得次级贷款来进行房地产投资,贷款机构又以此次级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出售给各类投资者,使得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运转依赖于次级抵押贷款,这种高风险的金融运作,最终由于美国贷款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这样的直接原因,危机爆发。由此,可以发现,由于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足,金融机构为了一时的表面繁荣而采取对消费者的不公正掠夺行为,导致金融和经济的长期稳定的难以维持。

2.国对消费者的保护

美国的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是建立较早并且比较完善的,已经形成了相关的成文法与判例法并重,综合运用民事、刑事、行政法律手段,覆盖所有消费领域的相当发达的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对商品或服务的信息披露、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消费安全、消费平等和商业行为正当性等方面均有专门法予以规定。

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众多,其中最重要的行政机构当属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设有消费者保护局;美国国会设立有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是联邦政府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另外,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当属美国消费者利益委员会。美国消费者利益委员会与美国消费者联合会、美国消费者联盟被称为美国三大消费者民间机构。其中,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联邦贸易委员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拥有包括立法权、受理投诉权、调查权、行政裁决权、起诉权等权力。美国消费者利益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情报,维护消费者的经济权益,着重研究有关消费者利益方面的法律、政策,并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代表消费者向法院起诉等手段解决消费纠纷;监督法院审判程序,向法官提交备忘录以说明消费问题的重要性等。

3.对金融消费者特别保护的原因

美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也是由来已久,1940年出台的《投资公司法》和《投资咨询法》,1970年制定颁布《证券投资者保护法》,1978年的《金融隐私权利法案》,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及2009年的《信用卡问责及信息披露法案》均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予以一定的保护。2010年依据金融改革法案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则宣称将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有史以来最健全的保护。

在美国相当完备的消费者保护框架下,仍需对金融消费者给予特殊的保护。这不得不归因于金融业的特殊性,金融业对于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金融业运作具有虚拟性,流通性和风险性的特点;金融消费品具有信息性和虚拟性,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信息流通滞后性和不完整性、金融消费损害的难以预测性和难以挽回性等均使得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更为被动、权益更容易遭受损失。金融业自身的繁荣依赖于金融消费者的参与程度,一旦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将可能会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保护是欠缺的,制定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案是必需。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我国金融业现状

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走的是由封闭向开放的道路,如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和组织,管理上放权让利,由单一的行政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全面启动金融市场,完善分业监管体系,具有扩大金融服务领域,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合作,推动混业经营等趋势,我国所进行的金融制度改革同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管制制度的改变具有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冒险承担未来的不确定,而中国人具有节俭以及未雨绸缪的传统,储蓄型消费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以生存为目的的消费,更产生了发展型的消费,金融活动已经深入到广大消费者的生活中,人们会将自己财富的一部分投入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在不断的完善中,金融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失的情况时常发生,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1.立法保护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对金融消费者进行特别规定,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如《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均仅以原则性的法条要求保护和维护存款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具体的保护制度、救济制度上没有详细和明确的规定,而更多依靠民商法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限定在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范围内,欠缺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界定,更不用说金融消费权利保护范围,保护机构或救济途径等。

2.执法和组织保护

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执法职责多由国家各级相关的行政部门履行。在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方面,则有国务院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对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分业监督和管理,通过促进各金融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维护各行业存款人、投资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来说,银监会的职责中较为直接的涉及消费者权益的就是信息披露制度、对消费品种的备案和批准、管理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均属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质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欠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直接保护或救济途径。

我国消费者保护协会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承担如受理消费者投诉、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的诉讼、通过大众媒体揭露和批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职责,然而,同争议解决的其他途径中的主管主体相比,消协拥有的权力相形见绌。我国消费者保护协会在现实生活中却并未发挥预期的作用,人们在遇到消费纠纷的时候,很少向消协寻求帮助。

3.司法保护

司法救济是消费纠纷发生后,消费者最常使用的救济途径。目前消费者权益纠纷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而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的承担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外,一般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模式,这对于原本就处在弱势地位的消费者难以承担,金融业相关专业术语晦涩难懂、金融产品多样复杂,普通金融消费者的维权主张更易遭受打击。

三、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在发生金融危机后,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又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这种态度和行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众多国家和学者均将关注点集中于在金融监管机制当中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对金融消费者的关注是在后危机时代才开始显现,其实,重建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信息是恢复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势头的必然和关键。因此,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使其在金融消费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的解决就迫在眉睫。

首先,明确金融消费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概念。由于我国金融业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尚属空白,目前适宜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框架下,将消费者的概念扩大到金融消费者,使其可以依据该法规定的普通消费者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其次,明确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九项权利,鉴于金融消费者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应当给予其特殊的权利保护,如金融隐私权,金融机构非法故意或过失泄露金融消费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等隐私或以不合法的方式获得金融消费者隐私的行为等均属于损害金融消费者权利的行为。

再次,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扩大消费者保护协会的权利。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对金融消费产品合同条款公平设计进行监督,并且可以模仿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教育,并设立投诉热线,处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投诉。加强消费者保护协会的权利和职责,特别要加强其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信息的沟通和金融知识的教育。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篇3

法案的正式名称是《多德-弗兰克法案》,以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多德和众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命名。现在,金融改革法案将转交白宫,经奥巴马签署即可生效。

《多德-弗兰克法案》号称“大萧条”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融改革法案,反映了美国朝野从政府到国会,从法律界到学术界、从民众到金融机构对2007年至目前金融危机的全面反思。它有望成为与《1933年银行法案》比肩的又一座金融监管的里程碑,也将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树立新的标尺。

更严厉的监管框架

从法案的内容看,此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有两个重心。一是新的监管框架从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出发,防止所谓“大而不倒”的超级金融机构经营失败而引发新的系统性危机成为此次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务;二是保护消费者免受金融欺诈、保证充分信息披露,防止类似危机重演。围绕这两个中心,该法案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创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以保证美国消费者在使用住房按揭、信用卡和其他金融产品时,得到清晰和准确的信息,杜绝隐藏性费用、掠夺性条款和欺骗性的做法。

该机构虽然设在美联储内,但保持独立的监管权,署长由总统直接任命。由于消费者金融保护涉及面很广,该机构可以监管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而且包括所有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信贷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独立制定监管条例并监督实施。

第二,建立新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及扩大了美联储的监管权力。由于历史和权力制衡的原因,美国金融监管一直是联邦和州两级监管,而联邦政府监管机构较多,政出多门。为改变多头监管下的“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的现状,根据本法案,将成立新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财政部牵头,成员包括9家监管机构在内的16名成员,其主要职责是防范和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

特别是该机构获得“先发制人”的监管权,即在三分之二多数投票通过后,可批准美联储对大型金融机构强制性分拆重组或资产剥离,以防范可能的系统性风险。

为此,现有的货币监理署(OCC)和储蓄机构监理署(OTC)合并,以监管全国性的银行机构,由美联储负责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一些地方银行,同时继续保持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监管职能。

根据该法案,只要美联储确定某家金融控股公司资本严重不足,即可强令该公司破产。该法案要求美联储对“资本严重不足”进行定义,并设定审慎监督和管理的临界值。

第三,对大金融机构采取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防止“大而不能倒”。主要是将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美联储监管之下,降低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限制其风险敞口,使其难以成为“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并给予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破产清算授权,在超大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对其采取安全有序的破产清算程序,同时明确了相关成本由金融企业而不是由纳税人承担。

比较突出的规定有:要求大部分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都要通过公开的交易进行、限制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自营交易、限制银行拥有或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为了避免利益冲突,禁止银行做空或做多其销售给客户的金融产品。

第四,关于高管薪酬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在高管薪酬方面为股东提供了更多话语权,要求董事会下薪酬委员会完全由独立人士组成;允许监管机构强行中止金融机构不恰当、不谨慎的薪酬方案等。

第五,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该法案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以保证投资顾问、金融经纪人和评级公司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强调华尔街经纪人的受托职责,加强美国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对评级机构要求更完全的信息披露,降低评级公司与被评级机构和承销商间的利益关联度,鼓励投资者建立内部评级标准,降低监管方和投资者对评级公司的依赖等。

第六,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监管。主要包括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公司,对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并要求发行人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

第七,加强对对冲基金等机构的监管和对保险业的监管。主要包括要求大型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其他投资顾问机构在相关监管机构登记,披露交易信息。针对此前保险业没有联邦监管机构的空白,在美国财政部下成立新的监管办公室,与各州监管部门联合监管保险公司。

商业银行的挑战

《多德-弗兰克法案》将对美国银行业,甚至全球银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法案》具体条文来看,银行业在下述六个方面面临直接挑战:

一是限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的要求更高。该法案要求单一银行在储蓄市场上所占有份额不得超过10%。

实际上,美国立法机构1994年就通过一项法案,规定银行业并购后不得超过存款市场份额约10%,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将此项规定扩大到市场短期融资等其他非存款资金领域,此项措施的实施,今后将不仅限制银行机构的增长和合并,同时也限制了银行通过过度举债进行投资的能力。

而且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赋予联邦监管部门新的授权。主要授权内容是:一旦大型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并可能引起金融体系不稳定,则联邦监管部门将有权接管或实施强制破产,而不需要使用纳税人资金为其提供救助。

二是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实施管理,将减少银行的盈利。法案要求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都必须通过公开交易所进行,目前许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将被禁止。此外,所有具备从联储贴现窗口获得融资资格的大型商业银行都需要拆分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部门,表明危机前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回报的场外衍生产品交易也将明显萎缩,今后,银行业想要像危机前一样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获得丰厚利润的机会不可能再出现了。

三是限制银行利用自有资金进行自营交易。自营交易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自有资金在市场上进行买卖的非中介业务。社会公众多认为此次危机中,银行无节制的自营交易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的市场风险源之一。

法案不允许银行业不顾纳税人利益投资并取得投机利润。要求银行不能从事与自身盈利有关而与服务客户无关的自营交易业务。自营交易是银行获利的一个重要渠道,此项规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银行业自营业务的发展。

四是禁止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私募基金或投资基金。这一规定就是要在银行传统业务与高杠杆、对冲、私募等高风险投资活动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不允许银行业不顾纳税人的利益投资并取得投机利润。

五是控制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法案要求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证券化的金融机构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也承担一部分风险,即要求其买入部分产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建立有关证券产品分类规定,对那些风险较低的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可以享受豁免权。

六是CFPA拥有对小银行进行检查和强制执行的权力。根据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资产小于100亿美元的小银行,其功能监管者CFDA可以制定监管规则,如认定机构的功能监管者未能充分履行消费者保护职责,有权取消该功能监管者的监管权力。

制度性矛盾仍未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法案》扩大了监管的范围,明确了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主体和职权,赋予监管者防范“大而不能倒”问题的权力,建立经营失败机构的处置机制,促进大型、复杂金融机构风险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但是,这项改革法案只限于对现行监管体制的修修补补上,并未对现行监管制度做根本性调整,对于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制度性的矛盾没有解决。

该法案未能解决分业监管不适应混业经营的矛盾。按照金融业监管改革法案,此次改革完成后,新的监管框架仍然是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分业监管的格局,各监管方权力制衡以及利益难以协调的矛盾无法解决,必将对银行业混业经营产生消极影响。

法案对评级市场监管未触及根本问题。在此次危机中,美国的评级公司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行人付费”模式使得评级机构更倾向于发行人和自己的利益,而忽视投资者的利益。

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此问题避重就轻,仅仅要求评级机构改善信息披露、公开更多细节和妥善控制利益冲突,但对付费评级的模式未做任何改变,在纠正导致危机产生的评级理念上无所作为。可以肯定地说,信用评级机构仍将是未来不稳定的因素。

监管问责仍然是改革的空白点,银行机构的正当权益可能受到不负责任的影响。目前的改革法案主要着眼于扩大监管范围和增加监管权限,而未能解决监管责任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轮金融监管改革总体上体现出的是政府扩权的强烈冲动,但对监管部门自身执行力不足、监管不作为和监管失败的责任几乎没有涉及。而且一旦出现监管不力的问题,监管者很容易把责任推给银行机构,而自身毫不受到惩罚和责任追究。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篇4

一、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以及人员信息的真实性监督

资产、负债、损益情况以及人员信息,事关改制工作成败的基础信息,是测算改制资金收支的直接依据。改制工作前期阶段,审计部门应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检查企业资产是否完整、负债是否准确,是否存在隐匿资产、虚增债务问题,同时应关注企业人员信息尤其是职工、遗属补助对象人数、职工年龄、工龄等情况是否准确。

二、对改制方案制订、执行监督

改制方案是企业改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制订、执行均有相关规定和严格的程序,审计部门主要监督改革方案是否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是否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是否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方案的有关条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方案是否得到严格执行。

三、对资产处置程序和过程监督

资产处置金是改制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资产处置是否规范,关系到企业资产能否实现价值最大化、国有资产是否流失,对资产处置的监督是审计对改制工作监督的一个重点,审计部门应着重检查资产出让前财政、国资等部门是否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是否聘请有资质的中介组织进行资产评估、评估价值是否中肯,是否实行招、拍、挂方式进行资产出让,资产出让过程有无相关部门监督,是否存在围标、串标现象或迹象,资产出让金是否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拍卖方式转让的,要检查拍卖中介选定是否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拍卖中介是否具备资质,以及声誉如何。

四、对职工身份置换监督

职工身份置换是关系到职工和国家利益的关键环节,身份置换工作规范与否,关系到社会稳定,当前,因职工对身份置换工作不满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对职工身份置换的监督,是审计监督的一个重点,也是监督工作的难点,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职工身份、工龄和遗属身份、年龄等认定是否层层把关,身份置换金计算是否严格执行改革方案,置换金发放前是否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计生和党团等关系办理迁移手续,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资金、手续是否落实。

五、对债务清偿进行监督

债务清偿是事关债权人切身利益的工作,债务清偿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又要保障债权人合法利益,对债务清偿监督,审计部门应重点检查企业债务信息是否准确、债权人与企业有无债务重组协议、受款人与债权人身份是否相符、是否存在虚增冒领问题,债务清偿顺序是否符合规定,对债权人有债务重组意向的,清偿过程中是否签订和执行债务重组协议。

六、对债权清收进行监督

企业改革过程中对企业债权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随实物资产一同转让给资产受让方,另一种是由改制工作组直接清收。对第一种方式,审计部门应检查企业债权是否随其他资产一起评估列入资产转让清单,债权是否作价;对第二种方式,应检查企业债权是否做到应收尽收、清收力度是否到位、账龄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核销的债权是否符合核销规定和条件、已收回的债权资金是否全额入账等。

七、对改制资金管理使用监督

改制资金的监督,主要监督改制资金收支是否真实、管理是否规范、使用是否节约。对收入的监督,应检查改制资金到位情况,包括企业结余资金是否转入改制经费专户、资产转让款和收回的债权资金是否到账、政府补助资金是否全额反映;对资金管理的监督,应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设立改制经费专户、审核把关是否严格;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应检查开支范围和额度是否与改制方案相符、是否存在违规列支和滥开支现象、是否存在损失浪费问题、是否履行节约原则,对实际开支额度明显超出改制方案的,应查明原因,防止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八、对改制遗留事项处理监督

对改制工作已经终结的,应检查有关遗留事项的处理情况,包括职工应领未领的身份置换金、应付未付的其他资金是否转交原企业主管等部门代付,未收回的企业债权等款项是否移交指定的部门代收、企业改制资金专户是否撤销、改制结余资金是否上缴财政、企业档案材料是否移交相关部门妥善保管、职工人事档案是否移交人才交流中心等,同时应注意是否存在改制工作后期突击花钱和乱发钱物问题。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篇5

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着眼,从改革和完善不能适应林业发展的机制入手,用足用活现行国家林业政策,破解我县林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范围和任务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精神,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明晰我县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扩大自,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调动广大林农以及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改革和完善林业产业化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配套服务机构、职能,全面推进我县山区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的范围

一是现有的共有共管的集体林;二是通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后确定的商品林中集体林部分。这次改革不包括国有林。集体林权属争议比较大、历史根源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调解的可暂不列入改革范围,但应抓住这次改革时机,积极主动进行调解,争取所有改革范围内的集体林都得到落实。

(三)改革的原则

改革的原则,主要坚持五条:一是要坚持权益平等。要明确集体山林权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平等权益,还要让每个社员平等享有承包经营集体山林的权利,凡有承包经营集体山林要求的社员,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保证。凡将集体山林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经营的,必须经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会议或社员代表大会通过,所得收入应大部分分配给合作社内部每个成员。二是要坚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是对林业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深化、规范和完善,而不是打乱重来,不是全部重新分配,对已明确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到户的,并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革形式的,均应予维护、确认,不得借机平调,不得推倒重来,以安定人心,取信于民。三是要坚持改革形式的多样性。允许经营形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但实物到户是主体,是基本形式。四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方案必须广泛听取社员的意见,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经社员或户长会议通过。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保证社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到程序、方法、内容三公开,严禁暗箱操作、。五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集体林权改革要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按程序办事,以村组为单位和基础,做到一村一案,一组一策。村组拟定好初稿后交村民和村民小组广泛讨论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对山林依赖性强的,原则上要均山到户,靠山吃山,靠山发展,实现实物到户;对山林依赖性一般的山区采取多形式,保证林农有山可耕,使没有均山的林农有一定的补偿,收益到户;对依赖性不强或无依赖性的半山区,通过公开竞争,转包、拍卖、取得收益,以货币形式兑现给林农。

(四)改革的重点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林权制度,重点是集体林的制度改革,将林地的使用权和林地上林木的所有权明晰到户,放活经营权,扩大自,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

(五)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明晰产权。明晰产权是此次改革中最基础、最重要、政策性最强的一项改革。要做到三个明晰到户、三个70%到户。一是尽可能均山到户。村组集体共有共管的集体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能够到户的,尽可能实物到户。按照改革基准日的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平均到户,实物形态到户到人,这是主要形式。“两山”没有到户的和已经到户的要确权发证,“两山”权属个别不合理的,要进一步完善手续。所有集体林实物到户率达70%以上。二是尽可能股权到户。把不便于均山到户,不便于、不利于管理发展的山林山地,通过评估后按股分到户到人,也就是价值到户到人。集体林股份到户率达70%以上。按照改革基准日的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平均量化到个人,发给农户股权证,建设发展按股投入,收益分配按股分红的林业产业联合体。三是尽可能收益到户。就是均山也不宜到户、股也不宜到户的其他集体林地,将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承包或拍卖,所得收益分到户到人达70%以上。

第二,放活经营流转权。林农取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后,鼓励依法流转,按“依法、自愿、规范、有偿”原则进行经营权流转。可以转包、租赁、抵押、有偿转让和继承,实现林地生产要素的重组整合;可以由大量实力强的企业户去发展;也可取得银行的支持,然后贷款来发展林果产业。经营自方面,尽可能地将国家的政策、政府的引导与农民的意愿结合起来,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作主、自己决策、自己当家。

第三,全面落实林农处置权。今后,对确权到户的林木,特别是自种林木成林后,允许轮伐,年轮伐量控制在林木总量的20%以内。成材以后,每年采伐20%,5年采一遍。当年轮伐后,有造林计划的,允许林木所有者提出林木采伐许可证申请,下达采伐限额,采伐后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次年继续安排轮伐,并且按政策返还采伐时所收取的育林基金,以此鼓励林农将采伐后的林地尽快绿化起来;对人工林胸径10厘米以下进行间伐,不纳入生产计划管理,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省下达的采伐限额控制,符合条件的及时解决,对用才林和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在限额内优先解决。在做好符合条件的处置权的同时,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依法严厉查处在林权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各种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第四,要建立健全减负监督机制,确保林农收益提高。改革中,对林农的确权发证、评估一律免费。评估工作实行委托制、制,委托乡镇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评估。林农按政策砍伐后卖的林木,只保留一个育林基金,取消其他一切税收和费用。育林基金实行最高限额收费制,每立方米最高只收取25元。采伐更新种植验收后,育林基金全部返还给林农,真正体现让利于民,让林农得到实惠,让林农管林、护林发展林业,将林业作为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来培植。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的各种税费,要进一步全面清理,税费能减免的一定要减免。通过创新利益机制,落实减免政策,让林农得到实惠,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

(一)林地使用权确权期限及规定

1.首次到户的期限。在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首次确权认证的林地使用权时间为70年。

2.换证确权及期限。对已明确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到户的,要重新确权发证,按70年减去已承包年限来确权发证。

3.林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无论是实物到户、股份到户,还是承包、拍卖经营,其权责利要在山林权证、股权证、承包、拍卖经营许可证中明确。其中:荒山绿化和低质低效林改造的责任,人均占有2亩以内两年以内不绿化或低改的、2亩以上三年以内不绿化或低改的,可由村组收回林地使用权,然后按这次的改革办法进行二次改革,给予重新确权发证。

(二)林地使用权的确权

1.退耕还林工程林地的确权。在集体林地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合法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给予认可,但该林地面积应该纳入均山的范围。面积大于本户均山的部分的,应该向村组集体以出让方式确权或以该户全部退耕面积以出让方式确权。

2.责任山的确权。“两山”到户时的“责任山”承包合同已经超期。各组的这部分集体林地,原则上可由原责任人确权。采取补缴出让金的办法或其他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经过组(社)讨论,三分之二以上户长同意后给予确权。

3.公益林的确权。县境内的320国道面山的集体林,在这次改革中可以均山到户,但要纳入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和补偿,禁止采伐林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集体林地林权或自留山可以确权,但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管理,禁止采伐和改变用途,由国家统一标准补偿;乡、村、社集体林中的水源林、风景林、防护林应当纳入公益林管理,不提倡分山到户,但要采取承包管护等多种形式落实责任予以完善,管护资金未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可由县乡村组分级承担的办法给以解决;

4.开荒造林的确权。未取得林地使用权证,在集体林荒地上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或其他林木的,可以补办确权手续;

5.开荒种植非木本植物林地的确权。未办理林地使用权证,在集体林地上轮作粮食作物等的非绿化行为的集体林地,可无偿收归集体进行均山到户;已经在集体林地上进行非农建设的,报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非法占用林地处罚后,无偿收回并进行均山。

以上可以补办林地使用权手续的,应当向社组集体补缴林地使用权出让金,补缴标准由乡镇人民政府制定,也可参照这次改革中公开拍卖的价格,也可通过评估机构评估或者社组成员会议协商确定。

(三)改革的基准日

20*年1月1日零时起。无论集体林均山到户或股权到户或收益到户,户数和人口都必须以20*年12月31日24时前的户数和人口为基准数。

(四)林地林权纠纷调解责任

县与县之间的争议由州人民政府负责调解;乡与乡之间的争议由县人民政府负责调解;村与村之间的争议由乡人民政府负责调解;村组与村组之间的争议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争议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调解。

四、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村经济改革的一件大事,各级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林权制度改革的领导。

(一)成立林权制度改革领导组

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领导组(另下文)。领导组全面负责全县这次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这次改革的日常事务。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派出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指导组,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各乡镇改革工作,并对试点村派驻工作组。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本辖区林业改革发展工作,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驻村工作组,与县驻村工作组一道开展试点工作。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成立林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村的林业改革发展工作。各村民小组要组建由村民小组长、原林业“三定”时的社长和村民代表3人以上组成的工作组,负责本村民小组的林业改革工作。

(二)组建工作组

在4月至6月的改革试点阶段,根据试点村、社的数量,在县级成员单位中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具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业务能力的干部,保证每个村不少于3人,并且通过统一培训后上岗;各乡镇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人员的数量在满足改革工作需要前提下合理安排。全面铺开阶段,县级成员单位适当抽调人员,以乡镇人民政府为主、相关改革机构积极配合的原则,由县改革领导组根据情况确定。

五、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法步骤

全县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县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实施。各乡镇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本乡镇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分为准备及试点、组织实施和总结验收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试点阶段(时间:20*年4月至6月)。一是建立和完善全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构。调整充实县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成立乡镇、村、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各乡镇指导组和驻村工作组。二是制定全县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由县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领导组负责起草方案并报县委、政府审定。三是开展试点工作。全县三镇六乡都选择一个村作为试点并全面完成改革工作。试点村为:*西镇的光明村、漾江镇的抱荷岭村、富恒乡的密马村、平坡镇的高发村、顺濞乡的瓦窑村、龙潭乡的龙潭村、鸡街乡的鸡街村、瓦厂乡的瓦泥午村、太平乡的罗士登村。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时间:20*年7月至11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县56个村同时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一是宣传发动。县、乡镇、村组层层召开会议,宣传中央、省、州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精神,安排部署具体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标语、黑板报、简报、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使广大农户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二是业务培训。实行层层业务培训。县领导组负责培训指导组、县级驻村工作组及各乡镇领导小组,指导组负责培训各乡镇派驻村的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各乡镇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组负责培训村民小组相关负责人,培训时间2至3天。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改革方法步骤及具体的业务。参加全县林业改革的县乡村组干部群众都要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林业改革的内容与政策,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三是调查摸底。在乡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组的指导下,驻村工作组和“两委”班子人员要深入村民小组、深入到农户家中、深入到山头地块,摸清林地性质、两类林的区划和林地林木权属情况,逐村逐组逐户澄清现有集体山林的经营管理现状,了解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想法和意愿。以户为单位,对已明晰产权的自留山、责任山、“四荒”山、退耕还林地和已合法流转的林地,分别用《林权调查申请表》逐户逐块进行造册登记,全面澄清集体统一管理商品林的面积、树种等基本情况。四是制定改革方案。在摸清林情地情、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遵照“一村一案,一组一策”的原则,各乡镇、各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按程序报批和实施。试点村方案由乡审县批,全面铺开后各村的改革方案由乡领导组审批。各村和村民小组的改革方案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户长会议通过。五是纠纷调处。在改革中出现的林地林木权属争议,按照现行林业法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实施意见的“调处责任”,妥善处理好纠纷。六是确认权属。通过工作组、村、社和乡镇以合法程序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分别落实到法人,并逐一填写相关的登记表格,报县改革领导组办公室审核后发证。七是张榜公示。对此次改革中涉及和不涉及的林地林权情况,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分别在村委会和组内逐户逐块进行张榜公示,内容为:经营方式、四至界线、林地面积、树种、林种等内容,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对有异议的要及时核实处理。八是签订经营承包合同。对责任山、股权到户的集体山林,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经营户签订县级以上统一印制的经营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书的林地面积与实际登记的面积必须一致、四至界线清楚、图表相符。九是核发林权证。在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后,由承包经营者和自留山主分别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由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分别填写《林权证发放登记表》、《受理林权登记申请登记表》和《林权登记台帐》,逐级审核后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时间:20*年12月份)

一是搞好总结。县改革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各乡镇、村、组要认真总结改革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和查找存在的问题,搞好对照检查,及时查缺补漏,并写出书面总结。二是检查验收。县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权制度工作领导组负责验收各乡镇的改革工作并抽查到村。县赴各乡镇指导组负责验收各村委会并抽查到组,各乡镇负责验收到村民小组。各乡镇和村委会完成林业改革工作任务后,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进行验收。

六、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一)明确责任,实行奖惩。县委、政府把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纳入县对乡镇“三文明”考核内容。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定目标、定责任、定人员、定进度,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这次改革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县委、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落实经费,强化改革。各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州、县将安排改革工作补助经费。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各村委会也要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各乡镇党委政府既要关心好驻村工作组成员的工作和生活,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展开,也要注意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严明纪律,规范操作。一是制定驻乡镇指导组、驻村工作组的管理办法,严明学习、工作、生活纪律,加强对工作队员的管理。二是县、乡工作组和村组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公道办事,禁止,,严格按程序开展工作,不得违规操作,更不得各行其是,另搞一套。三是坚决防止出现借林权改革之机乱砍滥伐林木、乱开滥垦林地降低林分质量的问题;坚决制止未经规划设计和林业部门批准擅自改造低产低效林。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的,当地政府和林业站依照“林业行政执法委托事项”依法处理。四是重视痕迹管理。召开群众会议须进行会议签到。各类材料、表格、记录必须做到字迹清晰、内容详实、规范整洁,便于查阅和保存。各类调查表格需由参加的人员签名,实行长期负责制。建立完善发、换林权证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五是加强集体资金管理。集体所有的山(林)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回收的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县林业、监察、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回收资金收支管理的监督。

(四)加强档案工作。由县档案局和县领导组办公室制定全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档案资料归档整理办法,搞好业务培训及指导工作。各乡镇、村要将林业改革工作的表格、合同书、实施方案、总结等材料完整、规范、全面的进行整理归档,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个村民小组整理成一卷,分别报村委会、乡镇林业站、县领导组办公室、县档案局。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篇6

摘 要 美国金融改革方案经历很长的发展过程。最新改革方案艰难实施后对不同市场参与者产生了不同的效应,虽然这次改革方案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其仍然具有一些局限性。

关键词 金融改革 效应 局限性

美国金融改革最早可追述到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此项工作是一个长久并且艰巨的工程。美国金融改革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过程,同时各个金融机构和管理部门不断地完善。美国的金融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美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和前进。本文中最点介绍奥巴马政府最新提出的金融改革方案。

一、美国金融改革方案的发展和演变

美国历史上的金融改革方案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933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确立分业制度的确立;第二、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确立的混业经营制度;第三、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最新金融改革方案。

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确立分业经营制度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不受管制的,自由竞争是当时盛行的观点。此时,美国实行的就是一种混业经营制度。随着1929-1933年大危机对美国的金融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人们开始对自由竞争的金融世行抱有怀疑的态度,美国民众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继而,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对银行体制改革的法令,旨在构建一个新的银行制度。而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1933年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此法案确立了美国金融融市场的分业经营。它把银行、保险与证券市场分隔开来,禁止相互之间涉足对方业务。此法案标志着纯粹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诞生。后来连续颁布《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银行控股公司法》、《银行公平竞争法》对此法案加以补充和完善。

2.《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确立的混业经营制度

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环境的变迁,美国的分业制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新的挑战暴露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美国银行业自由竞争与发展的限制。1999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彻底拆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栅栏,实行混业经营。该法案的通过对全球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这意味着在美国最早实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走向终结,并揭示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新纪元。

3.最新金融改革方案

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投行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等,使得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民众开始对美国的自由竞争,宽松的监管制度开始报以怀疑的态度。美国民众和政府都认为过度的放任使得美国金融市场过度的向不确定性的方向发展,监管部门的监管过度宽松导致了美国这场金融危机。民众从危急中走出来要求认清了方向,其极力的要求政府干预经济,加大监管力度。此时奥巴马政府处于金融改革是否进行和怎么进行的思考。这次美国政府的金融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颁布和通过是经过了多轮的博弈。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金融改革方案,不仅计划扩大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职权、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标准,还将增设专门的消费者保护机构等,此项方案中的严格监管金融衍生品等条款必定对华尔街的一些大金融机构和大富豪们的利益产生影响,他们联合对抗政府,并且改革计划中的重点问题是改革金融监管机构,如果促使美联储成为超级监管者。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使之成为法律,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这是一个艰辛和困难的过程。

二、美国金融改革的影响

《多德-弗兰克法案》的颁布和出台对美国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先看一下此法案的主要内容:对资产支持证券实行更为严格的监管;扩大美联储的权力,特别是由其对一级金融控股公司和对互助储蓄控股公司、工业贷款公司、信用卡银行、信托公司和“非银行”银行进行监管,其成为系统风险监管者和超级监管者;增设职能机构,保留和健全职能监管;增设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金融消费者实行定向保护监管;设立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和协调。此法案的颁布对社会上的各个机构和金融投资者都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就具体有以下方面:

1.对金融投资者的影响

此项改革方案中,重点出台一项措施--增设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金融消费者实行定向保护。其主要职责是:在信贷、储蓄、支付和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上保护消费者,规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其具有制定消费者金融保护立法规则的权力。此项措施是为了保护美国的民众在金融消费时的利益。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根源在于风险,而风险根源于市场参与主体匮乏关键信息甄别风险概率分布,信息披露不充分和较高信息交易壁垒使消费者获取信息及其困难。因此,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能通过防范系统风险,构建合规性的制度,尽可能消除市场交易壁垒,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缓解信息非对称性风险以达到保护消费者权益。

同时,为了保护消费者和金融投资者的免受金融机构不当行为的影响,金融改革方案中提出更大的监管要求。新法案中要求资产不少于一亿美元的基金公司,以及差不多所有资产在1.5亿美元以上的基金公司,都需要在SEC登记,而规模小于上述企业的基金公司将受到州政府的监管,并且大小基金公司都将被要求更加详细地披露它们的投资产品、客户、交易对手和借钱交易时资金的具体用途等,这样将会降低金融机构不当行为给金融投资者的利益的损害。此法案还规定,评级机构对不准确的评级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甚至会失去评级资格。同时,法案允许投资者以“故意或草率”地未能进行合理调查为名控告信用评级公司。

在法案规定的一系列的措施保护金融消费者,其将成为这此金融改革中最大的收益者。

2.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此法案中重点改革的是对美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具体有扩大政府金融监管体制的职能和权力,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系统监测和应对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风险,并努力消除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困局;限制大型金融机构的高风险投机性金融套利,并将以前缺乏监管的场外金融衍生品纳入监管视野。

此法案的颁布对美国大银行的盈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盛分析师曾报告称,美国新金融改革法案可能令美国的大型银行利润减少13%,其中花旗、美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受到的冲击最大;根据《经济学人》的数据,预计这些改革措施很可能导致美国规模最大的银行在2013年利润缩水5%-20%。

对于美联储对高风险投机性金融套利产品的审慎监管,由于金融衍生品通常都是庞大和不透明的市场,美联储对场外衍生品市场颁布全面的监管规定。衍生品市场改革将大大抑制衍生品市场的过度交易。《经济学人》的数据显示:特定自营交易的限制、银行部门与部分衍生品业务的分业经营以及大量其它变化将使最大型证券公司的利润减少10%以上。

三、华尔街的应对策略

此方案中严格的限制性和监管性的条款会给华尔街的大富豪们和大金融机构产生很大不利影响。在此法案没通过前,金融行业就四处游说反对加强监管,理由是过多的监管将阻碍金融创新,过度限制和监管金融业的发展将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随着立法进程的进行,一些大银行开始举行每日电话会议,共同于商讨如何抵制政府加强对信贷违约掉期和其他衍生工具的控制。对于此法案成功通过美国美国参议院与众议员的审议实施后,华尔街的机构们也忙活起来,有紧急回避的,有设法应对的。

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已对客户发出新的紧急通知,要求用户不要使用他们的信用评级;标准普尔、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评级近几天相继发表声明,不准在新发行债券的相关文件中引用它们的评级。

同时,为了应对新法案中给银行业带来的利润下降等冲击,美国各大银行也开始提高来弥补在降低透支额和借记卡交易费后所带来的收入损失;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为应对法案中对借记卡收费的新限制,开始向支票账户征收费用;而摩根大通和高盛,则开始建立他们的衍生品经纪业务,以期弥补可能会损失的利润。

同时,华尔街计划以转型来应对这次金融改革。美国媒体曾报道称,承受着资金面驱紧的压力,摩根士丹利打算在地产业收缩阵线,以减少监管法案带来成本的增加。

四、美国金融改革局限性

美国金融改革在艰难中缓慢推进,虽然监管法案取得一些成就,但其仍有一些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方案有改良无革命

对于新方案来说,其涉及面虽然广泛,但仍然是一个比较温和的改革方案,从根本上说,本法案并没有完全颠覆以前的金融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只是1999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金融现代化法案》补充和扩展,并没有打破以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形式,只是在以前的模式中加入“监管”这一因素。基本上说,此法案只是一个以前法律扩充和完善版本。

2.新法案中仍存在盲点

评级机构是新法案中监管的盲点。新法案中保留了备受争议的华尔街评级机构的运行模式,即债券发行机构向评级机构付费,让其给金融产品定级。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评级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与债券发行机构进行暗箱操作,债券发行机构为了给自己债券定力较高的级别而采取金钱换级别交易,即付给评级机构更多服务费。而评级机构为了自身的业务量或者利润而与债券发行人进行私下交易等。这使得监管部门监管任务加大,并且可能出现监管不全面的问题。

3.美国金融监管未涉及到跨国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

美国金融改革新法案中没有限制美国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跨国金融投机和市场操纵,这正是美国金融监管所要刻意回避的内容。因为美国经济发展需要有充足的金融机构支持,本国的金融机构对外投机和市场操纵可以给美国跨国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利益,这能保证这些金融机构在新法案实施后继续有利润来源,和给美国经济带来充分的资金支持,给美国金融机构留下一片保证利润来源的空间。

美国新法案的颁布,有其成功的一面,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本人认为这次改革的以后实施进程中将会面临艰难、坎坷。此此金融改革的成效具体如何,还需要美国社会用实际情况来证明。

参考文献:

[1]陈柳钦.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戚红梅.美国金融改革方案对金融监管模式与机构的改革.河北法学.27(11).

[3]潘彦,张银旗.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解读及启示.浙江金融.2009(12).

[4]史征.美国金融体系实质性改革即将开启.证券之星.

[5]陈刚.华尔街对奥巴马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心存疑虑.新华网.

[6]闫磊,肖莹莹.美国新金融法案生效华尔街转向“合法生意”.经济参考报.

[7]刘晓忠.美国金融改革法案制衡的美式利益弈局.网易财经.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篇7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放开建设权、出让资产权、转换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组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效益,促进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用水户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投入多元、经营放活、管理规范、责任落实、功能完善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做到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争取到2012年,基本完成市现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确保全市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有利于责权一致、有机统一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既明确各有关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又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二是坚持有利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宜包则包,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是坚持有利于尊重民意、维护权益的原则,广泛征询农民意见,实行民主决策,改革中严格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好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和经营者积极性的关系。

四是坚持有利于政府扶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充分发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的引导作用,处理好政府投入和受益农民投资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及改革的关系,既要保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的需要,又要减少财政负担。

五是坚持有利于统筹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水利发展和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确保防洪、供水和生态环境安全,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既要确保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我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由市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经济局、工商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参加,市水利局负责日常工作。精心安排实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用本地实际的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指导改革工作,务求取得实效。市人民政府是改革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制。各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改革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工程调查统计、清产核资登记造册、改革方案调研制定、改革协议合同和工程产权证及经营管理许可证印制、改革验收考核奖励、改革政策宣传培训等工作开支,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强考核,严格奖惩。要建立改革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实行年度考核评比制度,确保改革稳步实施。发展和改革、财政、水利等部门要在加大对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对改革工作较好的地区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进行鼓励支持;对改革推进不力的地区,要减少项目资金的安排,并予以通报批评。

(三)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面广量大、任务繁重。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加大改革的培训、宣传工作力度。水利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改革后的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专项业务培训,对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要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工程使用或经营管理,且要实行年度检查审验制度。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法规、措施方案,及时总结典型、推广经验,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确保改革深入人心、健康发展。

(四)加强协作,合力推进。要深入开展调研,及时了解和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典型带动,全面、稳步、深入推动改革。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强化服务,密切配合,从资金、土地、农业、林业、税收、工商、物价、金融等方面依法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和扶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改革,确保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改革的主要范围

符合以下标准的已建和在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纳入本次改革范围:

(一)灌溉面积一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或渠道流量1m3/s及以下的灌溉排水工程,包括小型泵站、机电井、拦河坝、输水管道及直接为农田灌溉排水服务的小型河道治理等工程。

(二)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

(三)乡(镇)村集中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

农垦和农场系统管理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照本方案自行组织进行改革。

符合标准(三)范围内的新建、在建工程要严格按照本实施方案进行改革,其改革成果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必备条件之一。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晰工程产权

1.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包括国家补助资金等所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属农户所有,实行“自建、自有、自管”。

2.受益农户较多的非经营性工程,包括国家补助、村组集体投资投劳等所有形成的资产,要按照工程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其产权属用水户合作组织所有。

3.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可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确定工程产权。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国家所有,由市人民政府授权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以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投资投劳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户合作组织所有。以社会法人、自然人或股份制等形式投资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投资者所有,国家补助部分所形成的资产可由市人民政府委托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持股参与经营管理,也可转让给个人经营。

4.经营性农村小型供水工程,指主要向乡(镇)村企业、果园、种植场、养殖场等供水的工程。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属国家所有,由市人民政府授权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以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投资投劳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按照投资比例划分,国有产权由市人民政府授权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以社会法人、自然人或股份制等形式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属投资者所有,国家补助部分所形成的资产由市人民政府委托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持股参与经营管理,也可转让给个人经营。

5.社会各界资助捐赠所形成的工程资产,按照资助捐赠者的意愿进行产权划分。对不能确定资助捐赠者意愿的资产,原则上将产权划分归工程现有经营管理者。

(二)转换运行机制

在分类明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或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可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灵活转换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1.承包。通过签订承包管理合同,由工程所有者将工程委托给承包者进行经营管理。

2.租赁。通过招标的办法与承租人签订工程租赁管理合同,由承租人在合同期限内自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按期缴纳租金,并保证租赁期满时重新核定的资产达到合同规定值。承租期内允许继承,但不得擅自转让,如转让须经所有者同意并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3.股份合作。通过资产评估,将工程资产划分为若干股,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由2个或2个以上股东按照章程或协议参与经营管理。股东可用资金、土地、劳务、技术、设备等作为股份参股,共同拥有工程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按股分配,并留出一定比例的公共积累,用于工程维修养护。

4.拍卖。工程所有者将工程全部或部分产权、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公开竞价出售,由多个参与者公平竞争,按照国家拍卖的有关规定程序,最终拍卖给出价最高的购买者,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对重要防洪、供水等涉及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切身利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水利工程,其所有权不允许拍卖,只能拍卖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

5.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对村内联户、村集体兴建或跨村工程,可按照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行使经营管理权,按照章程民主协商开展投工投资管护工程、供水调度及水费计收等管理工作。

6.委托管理。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将工程委托给村民小组、用水合作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管理。

(三)明确管理责任

工程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人民政府水利工程管理的政策规定,服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利发展规划和防汛抗旱指挥调度要求,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严格履行改革协议合同,切实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

已进行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但尚未明确完善工程安全运行维护管理责任的,须按照本《方案》精神,认真整改完善,补充修订改革协议合同,严格细化责权条款,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

工程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要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不得擅自改变工程功能;如因实际情况需要改变的,需逐级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服务,对不能有效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发挥工程正常功能效益或不能严格遵守执行改革协议合同的,要及时督促整改,并视情况终止或收回其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另行改革。

(四)保护支持改革主体

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形式经营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和收益权。以委托管理等形式使用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买断或投资新建工程者,享有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可继承和转让。改革后,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同样享有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等有关优惠政策扶持的权利,并可在保障工程公益充分发挥和遵守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修建工程的,各地、各有关部门可采取“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

(五)严格执行水价政策

改革后的工程供水价格,要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170号)及省水价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指导监督下,由供需双方在当地物价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指导价幅度内商定,按照程序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报当地物价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批准后执行。用水户应依法遵守批准的水价方案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

(六)切实管好回收资金

通过改革所回收的资金,原则上归工程所有者所有,用于工程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和新建水利项目,要做到财务公开、公正透明、接受监督。国有工程改革回收资金要作为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改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回收资金使用管理具体办法,由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

五、改革的方法步骤

(一)时间阶段要求

全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开、规范运作、全面实施的方法,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摸底调查阶段,在年12月底前完成调查摸底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在年1月至年底前全面实施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工作任务;

第三阶段为总结验收阶段,在2012年1月至6月底前对改革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全面总结。对先期已经开展改革工作的地区,要认真总结完善,规范管理,查缺补漏,巩固提高,可提前完成改革工作任务。

(二)工作步骤

各乡镇结合实际,分类选择不同的区域和工程项目进行改革,以点带面,总结推广。在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步骤:

1.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各乡镇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本着简便易行、合理评估、推进改革的原则,由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制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组织乡(镇)人民政府进行资产评估和工程产权界定,并登记造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认真研究制定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改革形式等内容。先由乡(镇)人民政府在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拟定改革草案,再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财政、国土、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审核修订,并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形成改革方案,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市人民政府要将审批后的改革方案报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公开实施,签订合同。各地改革方案要在工程受益范围内公示后,在市级有关部门监督下公正进行,在公开招标等方式中公平实施。乡(镇)、村集体所有的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主持改革;国有工程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主持改革。通过改革确定工程产权或经营管理权后,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须依法签订合同,规定工程的性质、用途、管理人员、管理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和责任追究、使用或经营期限、工程维护标准和管护制度、防汛抗旱调度和工程安全运行责任等内容。改革后工程的使用或经营管理期限,可根据工程特点和当地情况具体确定,原则上为2年至20年,超期须续签合同。期满后,原使用或经营管理者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续签权。实行股份合作改革的,要广泛征求工程现有受益农户的意见,按照股份制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定,进一步细化明确股东产权,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篇8

透过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纷繁复杂的机构变动和监管权限调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监管改革,绝对不是理论上的最优方案,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是一个政治权衡和政治博弈的过程。这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质结果,可以看作是四对重要关系的调整。

金融业与全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调整

从建国以来,美国人就深刻地认识到金融的两面性。在美国发展的早期,资本相对匮乏,但美国人大量向欧洲的投资者发行股票和债券,用于挖运河、修铁路、建工厂。随着华尔街的逐步发展,美国将世界的资金有效地用于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方面,但是从建国以来,美国就一直被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所困扰,以至于人们常常质疑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力。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把金融崩溃对经济社会的破坏推向了顶峰。21世纪初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以来,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放大了金融业追求高额短期利益的独立人格,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带来的利润再也不能满足华尔街高管日益膨胀的胃口,于是,数以万亿美元记的所谓“低风险、高回报”的次贷产品被创造出来,金融业的利益凌驾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

在金融业与全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有两个核心问题必须得到妥善回答。

第一,金融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监管?从理论上来说,一个行业受到的管制越少,就越具有活力和创新力,相应地赢利能力就更强。但是,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对整个经济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如果对金融企业谋求盈利的手段和方式没有任何限制,金融企业就可能运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谋求不正当利益,对其它行业产生剥夺,同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风险。任何一种金融市场(如衍生品市场),任何一种金融机构(如金融控股集团),当它的规模足以对整个社会的利益产生重要影响时,对其加以规范都应该是一个成熟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次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要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衍生品市场等过去真空地带的监管,就反映了全社会整体利益对金融业利益的主动约束。

第二,怎样防止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一度以为,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已经是一个遥远时代的代名词。但此次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于美国,除了我们熟悉的宏观经济失当、监管缺失等问题以外,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深层次的背景,就是战后金融产业在美国的重要性持续攀升,影响经济政策的能力上升。近40年,华尔街共向美国输出了6位财长,在位时间长达20年。其中里根时期的德托马斯・里甘出身美林证券,克林顿时期罗伯特・鲁宾和小布什时期的亨利・保尔森出生高盛。金融的比重上升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美国整体经济政策会更多地反映金融业的需要。同时,金融业对于整个社会存在极大的道德风险,金融业崩溃可能带来的挤兑、恐慌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毁灭性冲击,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在不断繁荣过程中不自觉地挟裹了全社会利益。宏观帝慎监管和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监管之所以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社会里,要处理好金融业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金融业风险为对社会整体利益巨大的潜在影响。

金融企业与金融消费者关系的调整

我们可以把金融企业的活动分为三类:生产性活动、再分配性活动和掠夺性活动(当然,掠夺性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从事利益再分配的)。所谓生产性活动,是指金融企业通过其提供的服务,提高社会资金和风险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社会总体福利的提高,例如,大部分对有盈利能力企业的融资服务属于生产性活动。所谓再分配,是指金融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但能够造成社会财富在不同服务对象之间的再分配。例如,一般的证券交易就属于再分配性活动。所谓掠夺性活动,是指金融企业通过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或欺诈等手段,将客户利益向自身转移,或者向客户提供有损其利益的服务,并以此获得收益。例如,金融企业通过虚假陈述向消费者销售金融产品就属于掠夺性活动。

在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下,要使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最有利于其经济的长期成长,则应该使金融企业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地提供生产性活动、将较少的资源用于提供交易、尽量不提供掠夺性活动。而这次美国金融体系出了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金融业将过多的资源用于交易性和掠夺性活动。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美国银行向太多没有付款能力的消费者发放了太多贷款,美国投行将太多的有毒资产包装后卖给了太多的客户。因此,奥巴马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多种途径限制金融企业提供掠夺性活动的空间,使美国金融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诚然,奥巴马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把保护消费者利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美国现有的政治格局,使奥巴马不可能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做到罗斯福的力度。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深层次因素:

一是美国国内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影响力的调整。战后很长一个时期,美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比较平均的。但是,从里根政府开始的大规模减税活动以来,历届共和党政府都极力推动对富人减税,国家对收入的再分配作用被大大削弱,财富集中度日益提高。根据克鲁格曼的研究,占美国人口0.01%的巨富比1970年代的财富增长了7倍(扣除通胀)。而底层美国人的财富增长几乎是停滞了;1970年代高官的平均工资是雇员的30倍,现在则扩大到300倍。当美国的资本能够随时在全球找到便宜得多、听话得多的潜在劳动力供应时,在资本和劳动的博弈中,资本牢牢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因此近年来,在美国的政治天平中,权力日益向资本和处在社会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人群倾斜。鉴于金融资本的巨大影响,任何过于严厉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举措都会遭到金融资本的强烈反弹。

二是全球化把美国金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向国外转移。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美国金融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美国主要金融机构中,来源于海外的收入比重不断上于卜。这在相当程度上把金融企业与金融消费者的冲突向外转移。以次贷危机为例,欧洲金融系统购买的美国“有毒资产”数量高达数千亿美元。如果这些有毒资产都被销售给美国的消费者,美国金融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冲突就要严重得多。同时,由于美国金融业很高的竞争力,美国金融业的利益与其国家利益愈发紧密,美国政府当局在处理金融业与消

费者关系时就会比以往更多地考虑金融业的需要。

金融业经营管理层与股东关系的调整

在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委托问题的严重后果。而在股东和经营管理层这对矛盾中,之所以近年来利益的天平偏向了经营管理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资本主义“全民化”。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二战以前,美国的大企业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的意志能够很顺畅地传递到企业的执行层面。二战之后,美国出现了一轮明显的股权分散化的浪潮,中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对资本市场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以至于有研究称美国为“全民资本主义”。在股权比较分散的情况下,中小股东参与和监督公司事务的动力不强,相对较大的股东也很难对企业进行全面控制,在股东阶层和管理者阶层的博弈中,管理层占据了比较有利的位置。

二是财富管理的大众化。“婴儿潮”一代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婴儿潮”一代逐步老龄化,他们要为未来的退休进行足够的积蓄。这就导致了近二十年来各种共同基金、养老和退休基金的迅速膨胀以及其在美国资本市场话语权的不断提高。但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本身就是基金经理人替他人管理财富,这些基金在投资到企业中时,还要再选择人来管理企业,这就造成了多重问题。多重问题必然带来监督力度下降和更多的激励约束错位,这也导致了更多的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是金融业务复杂化。委托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利益冲突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金融业务的复杂化使信息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对于组织结构高度复杂、业务类型高度复杂、产品结构高度复杂的金融企业中,金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产品和业务的理解不如实际操作人员,股东对业务的理解又比不上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现代金融业务具有高杠杆、高波动性的特点,股东对管理层制约的时滞使得股东很难对公司业务做出准确的判断。

四是激励措施的短期化。在美国金融企业的激励措施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期权激励的大量运用。期权激励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会诱发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加大。因为根据期权定价模型,一个期权标的资产价格波动越大,期权的价值越高。持有巨额期权的经营管理层往往倾向于采取风险较大的经营策略以使其持有的期权价值最大化。从股东和经营管理层的利益分配来说,因为在经营效益较差的年份,管理层一般会有一个收入底线,但是在经营效益很好的年份,管理层就会得到高额奖金,因此,在经营波动较大的企业中,管理层在利益分配中处在较为有利的位置。

因此,在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中,尽管对经营管理层进行限制的措施并不多,但有很多措施有助于改善金融企业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些措施会减少委托成本,降低内部人控制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进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激励方法,鼓励使用更为长期的激励措施,解决因过多短期激励导致经营管理层过度追逐风险的问题。二是在监管中引入逆周期因素,考虑提高对金融企业在经济周期波峰时风险储备的要求,逆周期因素的引入会减少经营管理层在经济周期景气时的分配份额。三是提高金融产品和企业的透明度,减少经营管理层相对于股东的信息优势。四是加强对金融企业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而限制经营管理层过度承担风险。

美国与其他国家金融业关系的调整

次贷危机后,美国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防范风险跨境传递,但是其着眼点还是维护美国金融业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在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和统一全球监管规则的旗帜下,对有可能威胁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国家的金融系统发展潜力进行有力的遏制。对其改革措施,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关于统一全球监管规则。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两个主要战略意图。首先,美国要牢牢抓住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占领国际金融竞争的制高点。过去,美国掌控国际金融游戏规则主要通过硬的和软的两种手段。硬的一手是,通过美元汇率、利率的变动,控制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其走向,通过金融外交政策,引诱或胁迫其它国家与美国合作;软的一手是,通过输出经济和金融理念,诱导其它国家主动做符合美国利益的事。美国经常对一个国家说,升值(贬值)、开放外汇管制、购买美国国债等符合贵国利益(实际上是符合美国利益),但由于美国在经济学和金融理念方面的强大影响,美国的建议通常会得到对方国家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次贷危机后,美国顺势提出统一全球监管规则,巧妙地把全球对美国金融监管不力的舆论压力转化为美国进一步影响全球金融游戏规则的契机。其次,美国要维持其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美国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防止资金在全球的监管套利,其潜台词是,担心美国提高金融监管标准后资金流出美国市场,威胁美国和纽约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统一的监管规则有可能限制其金融的发展潜力。因为美国与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金融体系高度复杂,各种高杠杆的金融机构和场外衍生工具蕴含着巨大风险,要求实行更为严厉的监管,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主要是存贷款为主的银行体系,如果照搬美国的金融监管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

第二,关于金融稳定委员会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后,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美国很老练地玩了两手:明的一手是以改革IMF等国际金融组织,增加发展中国家投票权为诱饵,引诱发展中国家配合美国稳定美元,稳定美国金融体系。只要美国不丢掉否决权,IMF越强大,对美国越有利。当世界各国都增资和调整投票权后发现,IMF改革这场全球博弈中是美国故意设置的“假目标”,其改革对建立全球金融新秩序并不重要,最后的赢家是美国。暗的一手是,加强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作用。过去,美国金融业的做法一直是“金融单边主义”(借用外交术语),其监管政策完全出于美国金融业自身利益的需要。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美国需要金融稳定委员会这样的国际组织,体现和维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利益和意图,同时用这样一个多边机制,约束和限制新兴市场国家的挑战。这与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成立了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留了一个后手,即加强金融稳定委员会能力建设,加强全球宏观审慎监管,这就为今后通过国际组织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占领了道德高地。

第三,避免限制美国金融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实质性改革。在2009年9月的G20匹兹堡峰会上,国际金融改革的诉求被简化到限制高管薪酬上。在会议前,法国总统萨科奇出言威胁:“若在薪酬问题上得不到共识,将中途退出G20峰会”。这一方面反映了法国自戴高乐以来一直追求独立声音的偏好,另一方面也说明萨科奇看到了美国的底线,即任何实质性的可能限制美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改革都

会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从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大宗商品和金融期货交易的监管十分必要,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利益团体可以掌握定价权,影响世界经济循环。200B年在油价威胁到美国经济稳定时,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发起了对原油价格操纵的调查,但如果原油价格操纵影响的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潜力,相信美国会乐观其成。金融期货纵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更大。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维持实质上的固定汇率,投机资金可以先在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市场上做空或做多一个国家的货币,从而导致该国NDF贴水或升水,进而导致热钱大量留出或流入一个国家,逼迫该国进行实质性的货币贬值或升值。但是,在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我们不要幻想美国会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监管来捆住自己的手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未来二十年,金融政策的互动和斗争将是中美经济关系的核心之一,构建一个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具体国情相适应、能够充分调动中国金融业活力与潜力、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内外部风险冲击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的迫切任务。从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反思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研究金融监管改革应该有超越金融业的宽阔视角。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是现代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金融监管改革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博弈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仅仅着眼于金融体系的需要来研究金融监管改革,难免管中窥豹。一个对金融业来说局部最优的改革方案,对国民经济来说可能连次优方案都算不上。因此,设计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必须认真思考怎样的金融监管最有利于限制金融业的“掠夺性活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怎样的金融监管有利于协调好金融业与消费者、金融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怎样的金融监管符合金融全球化时代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谋求先机。

第二,研究金融监管改革需要避免“简单照搬”和“夜郎自大”两种倾向。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一直在向西方国家学习,加上中国金融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确很大,因此在金融业中有一种“言必称希腊”的倾向,美国金融业的做法常常成为我国金融业在相关领域的判断标准。但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制度一些内在矛盾的爆发,如果我国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学习和理解过于间断,就可能会“削足适履”。另―方面,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容易让我们滋生自满的情绪,从而看不到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金融业的国际竞争中贻误战机。

第三,研究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必须更加深刻地把握我国国情。西方金融监管改革,是从“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的轮回,是对金融过度自由化的纠偏,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与西方国家出发点有着根本差异。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的大背景,否则,设计再完美的方案都是空中楼阁。这些大背景包括: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国家对金融命脉行业的绝对控制,国有金融机构的扩张冲动;监管构架设计中人的因素等等。

上一篇:矿山生态修复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科技局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