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数调整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0:24:56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1

一、突出重点,强化社保档案业务指导

一是鹤岗市档案局主动与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协调,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社保档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办法,并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社保档案工作的通知》,去年就这一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联合对市区进行了检查。工作中,注意典型引路先后抓了鹤岗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和鹤岗市地税局这两个典型,在全市树立了典型,使新社保档案人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系统中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局面。二是整章建制,形成规范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依据《档案法》、《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和有关业务规范标准要求,积极指导各社会保险经办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各种档案的管理办法,保管期限表以及档案登记、借阅、保管、保密鉴定销毁等各项管理制度,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对于没有照章办事或者制度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批评甚至通报。帮助指导鹤岗市社保局制定了《文件材料整理及归档办法》、《各类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以及保管、借阅、利用、鉴定等10余项制度,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和严格审核,形成了一整套监督制约机制,指导社保局将社保档案工作纳入了各科室的岗位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到人,有效地保障了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大对社保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同时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宣传社保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引导社保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社保档案的保管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社保局克服了办公条件紧张,资金短缺等困难。想方设法为社保档案工作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和必要保障,按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要求。一是调整了档案库房,改变了过去库房狭小,条件简陋的状况。二是为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空调机、除湿机等现代化设备。三是安装了一套10组的密集架。四是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抓基础,要求凡有档案管理的部门,都要配备一名专职档案人员,确保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必须兼职人员不可兼职过多,应以档案管理为主,保证档案管理的工作时间。抓培训,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来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鼓励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指导社保局提高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2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一方面改变了价值的生成条件。信息社会,一切价值均在运动中生成,信息尤其如此。事实上,社会利用的是档案信息,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档案。在信息时代,档案信息只有做到可以被社会随时感知并便于利用,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处于静态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无论蕴含多大的价值基因,由于无法为人及时、充分感知和利用,客观上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社会,档案信息资源作用的发挥客观上要求置档案信息资源于运动或准运动状态;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实践的运行方式,在线办公成为新的实践运行方式。在线办公要求改变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由传统的信息与物质载体浑然一体式的存在转变为信息与原物质载体的相对分离,即信息的数字化存在。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在顺应了在线办公模式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的改变,即由传统的信息与物质载体的统一到信息与物质载体的相对分离。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的改变为档案信息资源进入运动或准运动状态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为社会便捷、廉价地利用档案信息提供了可能。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档案信息提供了最便捷的技术保障。信息资源不同于信息。信息资源是静态的,信息则是处于被利用中的信息资源,是动态的。在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与传播方式下,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档案实体的“利用”是统一的。受档案实体的限制,传统形式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不便于传播与被利用。因此,传统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无论是利用率还是利用效率都比较低。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将档案信息资源从传统的档案物质载体中“解放”出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进行存储与传播,摆脱了传统的信息资源载体对信息资源传播的束缚,从而不仅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向档案信息的转化,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转化的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数字化后,可以清晰、直观、准确地反映档案对象物的存在状态,这一点在城市基础设施档案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借助于三维技术,可以将各种有形的管网分布和无形的空中“设施”分布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根据完整的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档案信息来进行基础设计建设,既可以避免各种野蛮施工现象的发生,减少损失,同时又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转换的同时,应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分散形成的档案进行信息资源集中,以集中反映某一实践领域或对象的基本情况。在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手段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专题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建设和档案文献汇编来完成的。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则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实现对某一实践领域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化。

与传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相比,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特殊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规模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进行大容量的传统信息数字化转换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从技术上讲,我们可以在对越来越多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的基础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相比之下,受人力与财力的限制,传统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只能对有限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可以对某些信息资源,如城市基础建设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直观、立体化整合,实现对某一相对空间内的存在物进行直观、立体反映。这一点是传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所不具备的。

数字化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档案形成的分散性与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系统性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在城市基础设施档案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档案形成的职能依赖性决定了不同城市基础建设部门、不同基础建设实践所形成的档案是分散形成并分散保存的。为此,在地下或空中同一相对区域,尽管存在着多种基础设施管网,但由于反映管网分布的档案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因此,搞清楚同一相对空间内的管网布局客观上需要把相关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在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存在与传播方式下,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十分不易,而且缺乏直观性。数字化信息整合技术的运用,为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而非档案)的逻辑整合提供了技术可行性。这样,就可以将来自不同实践主体的反映同一类职能或实践对象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进一个信息单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对集中。如此,便解决了档案形成的职能性所带来的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的分散性与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集中性或逻辑性的矛盾,从而既促进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实践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档案信息保障。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数字化推动了城市管理理性化进程。现代大城市,人口、设施、活动高度密集,城市健康、高效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管理。城市管理科学化,首先体现为城市管理理性化。而理性化的城市管理又建立在对相关信息完整、准确与及时占有基础之上。现实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故频发,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分析问题的成因,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理性化,建设单位不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建设,有信息不利用而导致事故外,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的档案信息资源分散保存甚至不完整,档案信息资源处于传统存在状态,人们无法及时、完整利用相关信息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相应的计划和周密安排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档案信息的整合与数字化转化,对城市基础设施信息进行适时的直观、动态管理,不仅为理性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而且有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理性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社会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化程度,即促进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传统的档案存在方式阻碍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知晓,不利于社会全面准确地掌握档案信息资源,更不便于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利用社会提供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进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或逻辑整合,为社会实践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向档案信息的转化提供可能性保障,就成为信息社会档案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职责。做到这一点,便完成了档案信息化任务。

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化对策

实现档案信息整合与数字化,既要解决档案部门的思想观念问题,更要解决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技术问题与数字化实践的协调问题。

1.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化的前提。在笔者看来,长期以来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档案从业者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尽管档案学术界一再提出思想观念转变问题,但实践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究其原因,似乎在于思考问题取向一直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

长期以来档案从业者一直主要站在自身角度思考问题,思想和心态相对封闭,对社会变化对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的思想回应与实践应对,不善于从其他社会实践领域获得启迪,导致档案业务实践长期处于传统状态,档案业务实践改革力度差,档案工作落后于社会实践发展要求,这在档案信息化问题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数字技术支撑下,信息数字化已广泛应用于其他信息领域,如超星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正取代传统图书、期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知识与学术信息的渠道。相反,目前在网上可以直接看到的档案信息十分少。这其中除了保密原因外,更多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从思想上解决档案信息资源上网问题。或许在绝大多数档案工作者看来,图书、期刊本身就是文化产品,利用网络传递此类文化产品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相比之下,档案似乎有许多不同。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导致人们一直关注档案的物质安全问题,惟恐物质意义上的档案受损而导致档案受损。此外,档案生成的职能依赖性客观上似乎影响了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途径的探索。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了传统形式下的档案实体管理不能按照逻辑原则,而只能按照来源原则来进行,而忽视了逻辑原则对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适用性与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缺乏应有的理性思维,而单凭传统或经验办事。

2. 在市政当局统一协调下,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信息技术开发部门、网络公司合作,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开放社会,解决这样的系统问题,应在开放思维指导下,整合社会力量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说来,应由城市建设综合协调机构出面,确定某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建设和管理数字化城市建设信息。进而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相关单位、管理城市建设档案的具体档案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分工合作实施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在此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已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工作。为此,应做到:一方面确保城市建设档案的完整、准确,尤其是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与分布的档案必须完整、准确,否则,建立在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城市管理与建设必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3

关键词:测绘成果资料;档案管理;基础地理信息

一、提高人们对测绘成果资料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工作已成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前期性、基础性工作。测绘成果档案资料作为测绘工作结果的原始记录和开发服务应用的基础资料,在国家和地方的城乡规划建设、资源调查开发、环境监测保护农业、林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各行业、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到个人日常出行,大到国家宏观管理决策、重大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测绘成果档案资料的支持与保障。同时测绘成果作为一种特殊成果和重要的信息资源,大多涉及国家秘密,加强它们的科学管理,保障成果安全,对于维护国家、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更是至关重要。

其次,由于当今社会对测绘资料档案基础信息的利用需求日益增加,服务领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迫切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测绘成果资料档案的管理。因此,我们每个测绘单位、测绘成果使用单位、归口管理单位都要进一步认清当前测绘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深刻认识到是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测绘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是测绘成果应用领域的拓宽、社会需求的广泛给测绘成果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强新时期测绘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从而进一步增强做好测绘成果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整合信息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测绘服务与保障。

二、省级测绘成果资料档案管理工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建档不完整

由于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呈现的测绘活动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测绘成果多样化,使一些单位在测绘成果资料的积累、归档、汇交工作上认识不足,职责不清,有些测绘项目完工后资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或全部提交甲方,从而造成自身馆藏资料断档,历史断层。或者是归档资料不能齐全完整,只重视最终技术总结报告与成果图件的归档,忽略了合同、协议、验收报告、反馈评价意见等管理性文件的归档。

(二)管理不规范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单位都是将收集、索取的测绘成果归入资料保管,没有按照档案管理的工作标准与要求进行规范化整理,尤其是对数据成果的整理入库、立卷归档、保管利用方面缺乏研究,没有进行汇总和目录编制,使其利用率不高,大多成为一次性利用品。还有的单位甚至未建台帐,馆藏数量无法准确统计,测绘成果存在家底不清、帐物不符的现象。

(三)使用过程存有不安全性

个别单位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保密意识、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成果在借出使用过程中的监管不严,把密级成果或地形图视为一般资料管理,无严格的保密措施,借出的图纸资料办公桌上随惫堆放,或以工作方便为由长期借用不还,单位内部存在相互转借的情况。

(四)管理服务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测绘工作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技术手段、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省级测绘资料档案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大多数单位仍然处在传统、落后的手工管理阶段,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成果资料的整合开发力度不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未能得到广泛开发与应用。

(五)管理人员素质有亟待提高

随着近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事业单位在实行全员聘任制后纷纷出台了让岗、内部退养、提前退休等具体措施政策,致使一批有经验的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提前离开了工作岗位,造成档案队伍不够稳定,新老接替不上,或一人多岗,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信息闭塞等现象,从而导致和影响了测绘资料档案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十二五”期间,省级测绘资料成果档案管理工作的展望

测绘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其重要作用发挥的主要途径,就是强化测绘科技档案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测绘科技档案的作用;加强测绘成果目录汇交工作力度,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一)提高测绘资料社会化报务应用的功能

省级测绘资料档案馆应当确保地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支撑,特别是在公路交通、土地资源详查、农业资源规划、土地开发利用、水利电力建设、煤炭石油开采、防洪工程、生态工程、森林植被调查、地质寻矿、城市建设和勘定各级行政区域界线、国内土地权属纠纷的调解等诸多方面,提供可靠的成果数据。以贵州省测绘资料档案馆为例:“十一五”期间,该馆就为测绘、国土、建设、交通、水利、电力、地矿等二十余个行业和部门提供GPS点777个,三角点3439个,水准点2306个,航摄底片9777张,航摄相片9842片,航摄拷贝片1834片,航摄扫描14893片,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6250张。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不断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为加快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分工协作和互利互惠的共建共享环境,省级测绘资料档案馆应当时实行测绘成果目录制度。加强对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和协调。建立国家测绘局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维护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和相互促进机制,真正形成测绘、国土资源、城建、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间的信息数据的互换和资源共享的目的。为社会各界提供时实更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此来满足社会各界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

(三)拓展测绘科技应用服务领域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省级测绘资料档案馆还应积极拓展测绘资料的社会功能应用服务面,为政府管理决策和电子政务、西电东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城市化战略、数字贵州和数字城市建设,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等提供了有力的测绘科技支持。

(四)配合国家国家测绘局完成更新工作

配合国家国家测绘局完成1:5万及更小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定期全面更新和重要地理要素按需动态更新工作,完善与更新省级1:25万、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国家测绘局的具体指导下,建立1:5万、1:25万和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联动更新机制,保障部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省级层面上的正常运行。

(五)建设“省影像资源数据库”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4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通过提案履行职能。截至2010年3月7日下午2时,共收到提案5430件,参与提案的委员1987人,占委员总数88.82%。经审查,立案5163件,占提案总数95.08%;作为委员来信转送有关部门研究参考128件,占提案总数2.36%;与提案者协商后并案、撤案139件,占提案总数2.56%。在立案的提案中,委员提案4848件,占提案总数93.90%;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提案268件,有关人民团体提案3件,界别、小组提案42件,政协专门委员会提案2件。

本次会议提案内容丰富,涉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既有事关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问题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有事关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具体问题的对策。总体来看,提案质量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言献策的政治责任感和参政议政水平。

一、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共提出提案2200余件

涉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提案836件,主要建议有:

1、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协调国内外市场,运用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节能减排监管力度

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城市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涉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提案489件,主要建议有: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体水平;加快经济转型,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贸易摩擦,稳定外需市场;改善融资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防范过度负债风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机制,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涉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案338件,主要建议有: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沿海沿边地区开放步伐和环渤海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加强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区域合作。

5、涉及“三农”工作的提案506件,主要建议有: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和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

二、围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共提出提案1700余件

1、涉及教育、科技事业的提案510件,主要建议有: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改善高等教育整体布局,改革高校办学和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强公益性研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完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体制和经费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涉及文化事业的提案160件,主要建议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力度;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整合对外文化交流资源,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3、涉及医药卫生事业的提案367件,主要建议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管理、运行、监管、补偿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国民身心健康。

4、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提案200件,主要建议有: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切实解决部分地区招工难和总体就业难问题;抓好高校毕业生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工作,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和指导力度,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尽早、全面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

5、涉及住房保障的提案438件,主要建议有: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宏观调控,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效抑制部 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调整和完善土地供应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比例。

三、围绕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共提出提案1100余件

1、涉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提案514件,主要建议有:尽早出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总体方案,将一些硬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关心、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

2、涉及维护社会稳定的提案182件,主要建议有: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建立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纠纷调解机制;做好三峡库区移民后续工作。

3、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提案204件,主要建议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制度,畅通民众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涉及司法公正的提案166件,主要建议有:完善法律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惩治司法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行政信息公开和监督力度,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此外,提案还就发展两岸关系,办好上海世博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5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抓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功能,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推进文明社区的全面实现,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居民自治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办发号)文件精神,经区工委、区管委会同意,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经开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居民自治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奋战400天、喜迎七城会”的号召,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参与、全民动员、属地管理、综合治理、规范长效”的原则,在全区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文明素质,提高幸福指数,全力实施好此项“家门口工程”。 二、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和协调,使居民自治管理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成立经开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区创建办,主要负责整治方案的制订、职能部门的协调、整治工作的推进、整治过程的监督、整治成果的验收。 三、工作目标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结合全区社区的具体情况,大力推进小区(庭院)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居民小区(庭院)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建立准物业管理体制,达到长效管理的目标。 四、整治范围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暂定南齿社区为整治对象。按照属地管理,南齿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由白水湖管理处负责实施。 五、整治内容 社区环境整治以居民小区(庭院)为单位,以保洁、保安为重点,白水湖管理处在征求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创建标准,集中整治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内容涉及七类:道路平坦、排水畅通、楼阁整治、庭院美化、照明完好、店面规范、车停有序。 六、工作程序和步骤 1、调查摸底。白水湖管理处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摸清社区所管辖的庭院数量,同时把小区(庭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登记清楚。调查摸底结果必须真实、准确、无遗漏,为下一步确定整治项目提供可靠依据。 2、集中民意。在确定小区(庭院)整治项目前,按照“整不整,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定”的原则,白水湖管理处要对整治社区内居民的意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须达到整治社区内住户的全覆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上大多数住户(60%以上)有整治要求并同意实行环境整治方可集中统筹,进行整治计划。 3、规划设计。在确定规划设计之前,按照“整什么,汇集居民群众意见”的原则,对前期听取民意掌握的百姓需求和改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拿出规划和效果图;规划方案完成后,在小区(庭院)主要出入口公示设计方案,收集居民意见,归纳居民建议,完善方案内容,切实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改造提升。结合创建标准和社区实际,形成一套领导班子、一个整治方案、一支专业队伍、一笔专项资金、一项考核标准;根据专业分工,拿出具体实施意见。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全面实施,确保质量。在整治过程中,要根据社区的整治工程量合理安排资金,做到科学调配、统筹兼顾。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可提升整治水平。同时,要充分接受居民群众对整治阶段的全程监督逐步完善整治工作 5、达标验收。对居民小区(庭院)整治任务完成情况和工程质量进行达标验收,由区整治领导小组组织验收合格后,再向市里申报验收,要求整治工作个个达标,让政府满意,让市民放心。 6、长效管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只是一种手段,实行准物业管理才是最终目的。而准物业管理是转为物业管理过渡阶段的一种形式。南齿社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实行以“三保一维护”为基本内容的准物业管理:①卫生保洁服务;②安全保卫(安全防范)服务;③绿化保养服务;④设施维护服务。同时,明确服务标准,核定物管经费,设置门卫和物业管理办公用房。 七、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湖管理处要将这次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当前重要议事日程,与区里对应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机构,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态势;统一思想、拟定方案、精心部署、明确责任、有效推进,务求在年9月底前完成这次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准物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2、协调配合。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各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尤其是规建、市政、执法、社发、财政等部门在程序审批等方面要给予简化和保障,确保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3、宣传动员。充分发挥镇处、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社区环境整治与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并通过社区宣传栏、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召开居民座谈会等平台方式,广泛宣传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目的、意义及进展情况,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4、确保质量。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家门口工程”和“民心工程”,镇(处)对每项工程实施情况必须全程监督指导,严把质量关,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工程按期保持保量完成。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公平、公正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及时解决贫困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难题为中心任务,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对城市贫困群体救助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我市采用消费支出比例法进行测算本年度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保标准占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年起,我省城市低保标准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调整。当低于此标准时,将采取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城市低保标准。

三、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按照城市低保标准制定权限,成立由民政、财政、物价、人社、统计等部门组成的领导组织。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城市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

(二)科学测算。要综合使用统计、物价等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监测数据、调查数据,科学测算城市低保标准。其中,统计数据是指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监测数据是指基本生活必需口消费清单所涉及的商品市场价格。调查数据是指通过帛样调查获得的数据。

(三)规范程序。城市低保标准测算完成后,要及时报请市政府审批。需要备案的,要同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根据市人民政府的批复,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告。并按批复要求的时间执行。

四、组织机构

为落实城市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城市低保标准和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五、保障措施

(一)市民政局相关部门负责低保对象情况统计、相关数据测算,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城市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政策,并及时向市政府汇报执行情况。

(二)市财政局负责城市低保标准调整所需资金的预算、安排落实及监督检查。同时,要配合市民政部门做好城市低保标准的测算、调整方案的制定和报批工作。

(三)市物价局负责提供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物价指数;配合市民政、财政等部门做好启动与物价补贴相关的各项工作。

(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及时向市民政部门提供本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等情况。

(五)市统计局负责提供本地区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统计等相关数据。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7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

近两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作为我国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社保服务质量,并反映出一定的城乡居民生活问题,提高社保体系建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因此应认真面对社保管理工作,以人为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一)做好社保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近两年,我国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理念以来,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保意识,也提高了城乡政府对于民众权益的维护力度。因此为进一步保证居民权益不受损害,同时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对于社保的了解程度与参保意识,应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体系,准确详实记录每一位参保人的社保信息,如其工作信息、参保年限、保险待遇等。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参保人数也会有所增加,数据情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整理、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社保档案管理计划,能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率。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与居民的自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依照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当参保人到达规定年龄时,就能依照参保凭证领取相应的社会福利待遇,但在这期间,需要办理一系列相关证明手续,作用如下:一是能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二是能有效保护居民相关权益,确定数据的准确性,并为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定期进行保险费转入,提高基金转移效率。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其具体表现:没有一项有效的操作指导方案与监管系统。在老龄化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会不断增加参保人数,因此各地区应该结合居民文化程度、参保年龄等基础资料制定相应较为可靠的管理制度,提高居民操作的规范性。很多地区并未有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导方案,一些参保人在填写资料时,由于没有相关经历或是年纪较大,很容易出现信息填写错误的情况,并直接在表格上进行涂改,直接降低了客观性。有些地方虽然推荐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填报,但是该方式受网络信号、系统速度影响较大,而且文字指导性较强,虽然对于一些年轻参保人而言,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参保人而言,其操作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

(二)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信息素养提高方面,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城乡居民社保管理逐渐在向信息化建设管理过渡。但是很多地区还存在人员信息素养不足的情况,不能很好利用相关程序进行档案管理、检查,增加了许多无谓的档案管理工作。第二是很多人员专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地区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社保档案管理并没有较为完整的管理思路,并且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因此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只是依照领导指示,进行档案内容检查、整理、归类,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管理架构,这相应降低了管理效率。

(三)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电子档案管理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将大量的纸质材料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进行存放,借助互联网就可以调用数据。另外,提高了档案的公开性,参保人依照个人社保号码就可以在网上查询到个人参保信息。虽然目前我国多省(市、区)都在积极建立线上居民参保档案管理系统,但其主要功能只是在查阅与调取方面,并没有发挥更多的功效,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部门对于线上系统的利用效率。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水平提高策略

(一)建立相应的指导监督系统。各地区社保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社保服务需要,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此方面可以借鉴省级指导标准,提高信息传递准确率与速率。可在社保局大厅开设服务岗,并设置固定与流动两类服务人员,在大厅社保信息填写区域张贴示范填写与填写要求,并放置空白表格,对于一些填写有困难的居民,主动帮助服务,并在填写过后再次确认信息。对于信息有误的资料可通过短信与电话两种方式进行提示,帮助居民尽快修改信息,提高手续办理速度。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并依照档案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对档案管理效率、准确度等进行检查,不断完善制度,使得社保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依规。

(二)提升人员管理能力。要通过两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第一个方面是专业能力培训,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向其介绍一些档案管理知识,提升其规范管理意识,并通过经验总结寻找符合地区参保要求的档案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思路,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第二个方面是加强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可以请相应的技术公司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帮助管理人员提高操作能力,并配以相应的使用手册,方便查询;也可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合作关系,长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减少技术问题干扰。另外部门内可适当引进该类信息档案管理人才,因为当前很多地区领导档案管理意识不足,档案管理人手较少,当工作量较大的时候往往通过借调来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借调人员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其对于档案内容、管理办法的了解程度也比较低,反而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相应降低了管理效率。通过引进技术人才,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还能降低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建立专业的社保档案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

(三)调整电子化管理办法。随着目前各类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因此社保管理部门更要加强对此方面的建设力度。第一,要加强推广宣传力度,通过建立相应公众号或与其他事业单位部门进行合作推广,提高城乡居民的线上知晓率,并附赠介绍相应的填报、操作程序与规范要求,提高居民使用效率。第二,定期对电子系统进行升级,提高其数据传输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第三,结合社保管理需要进一步进行程序开发,提高其功能性与人社局其他服务的关联性,帮助居民在填报信息的同时能完成其他信息的填写操作,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完整性。

(四)加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利用效率。国家社保事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展开,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其利用效率就要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与,通过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宣传,让一些未参保的人员了解社保的优势,提高参与度。还能从这些信息中,得出哪些居民更需要得到社保服务及一些居民不愿参保的原因,并进一步调整政策,帮助居民解决困难,提高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四、总结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其档案管理规范性与专业性,首先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证每一位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其次能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保证居民利益不受损害。目前我国一些地区此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8

全宗制度行之有效

全宗制度本身起源于大政府体系,特点是把档案资料按照文件生成机构分类,再按时间顺序排列,优点突出,即使在计算机数据库在档案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仍有优点。第一,全宗结构条理清晰,不易混乱。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成为档案的文档资料和其他资料必须和档案的生成机构放在一起。全宗是原始记录性得到维护的有效保证。第二,全宗制度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由于档案馆接收档案都是从各个单位接收而来,面对卷帙浩繁的文山,全宗制度是一道规整档案的屏障。第三,全宗制度承接性非常好,对于厘清档案文件的源流非常有益。对于一个生成档案的主体,档案记录的是它的活动。那么档案的内在价值本身就蕴涵在文件卷宗序列或按序排列的实物组合当中。第四,档案文件实体现在并没有彻底淡出服务档案利用者的功能圈之外,所以易于取放是衡量档案分类制度是否优良的很好标准,而按照全宗原则组卷就具备了这样的优点。

因此,世界上多个国家,包括法国、俄国、中国等,都采用全宗制度保存档案。美国的档案管理其实也并未抛弃全宗制度,相反,基于NARA完善的管理规则和发达的档案教育,美国档案界更加透彻地领会了全宗制度,无论是商业文件保存还是公立机构文档保管,都做得十分周全。只是由于管理模式和内容与我国不同,才造成许多人认识偏差。但是其开放利用效率非常高,加上联邦级别的档案机构对档案的收管标准执行到位,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美国政府档案系统对信息的有效发掘程度远远超过我国。

按全宗存放并非万能方案

全宗模式的劣势如下:

1 载体限制和文书档案为主的辩证关系反映了现实的困难。显然,案卷盒不能盛放所有档案,那么,问题就接踵而至。比如异质实体档案放归同一全宗,大部分可能是文书档案,剩下的怎么办?未来还有大量保真数字档案产生,在树形的分类系统下到底怎么区分?多种载体并存却不能共享单一的档案保管位置分划。另外,库柜布置的矛盾似乎很难解决。分库、树形结构则被打乱,虽然有目录数据库,但是著录过程很难保证不出差错。

2 保护技术的要求和档案馆的现状决定了全宗制度不能覆盖各类档案。假设一个单位生成了数据资料光盘、磁带、摄影胶片、纸质文卷、VHS或Beta录像带这五种载体的档案,档案馆接收之后要安排库房存放。不同载体不能按同样标准存放。目前在许多档案馆,防磁柜内存放着磁记录介质,静态图片光盘和胶片则随着洗印照片案卷一起存放。视频光盘有些是单独开立全宗,有些则作为实物档案或文书档案的附属件一并存放。这样一来,假如在分开全宗存放的实为同一立卷单位生成的不同档案载体间提取立卷单位作为共同特性,平台实现虽然不难,但数据库结构设计就相对复杂。最重要的是当前许多承担数字化档案馆建设项目的企业,根本不愿意舍弃成熟的通用系统来提高性能。于是在不同位置存放的实体间实现“逻辑全宗”的映射就非常困难。

3 全宗制度覆盖有限。立卷单位是全宗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档案部门的职能所在并不是仅限于收集政府和公立机构系统档案,然而受客观条件制约,实际上档案接收工作很不到位。这就造成现实和各级档案馆职能的落差:我国只有一些特别的档案,比如金融和少数科技类文档,形成于非公立机构并得到了妥善的规范保管,大量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档案资料既没有私立档案机构收纳整理,也没有公立档案馆过问。如果都立卷设立全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按全宗方式组织存放也就不太现实。

4 全宗制度先天不能反映多样化信息载体的所有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影响利用效率。以照片档案为例。照片档案可能有几种来源——重复的印制品,比如当年新华社的新闻图片;反映立卷单位的第一手记录和反映社会事件的记录;特别应用照片比如劳模人物标准照片和舞台剧照等。现实是,专门图片保管的形式没有与按地区划分的档案馆网络高度整合,于是每个档案馆都有多种零碎的图片。按照目前的组卷归档模式,一张某地1980年代老市长视察管网改造的照片可以被归类到地方领导全宗,或者政府全宗,或者工程指挥部全宗,这通常根据摄影者的来源确定。但是我们简单想--T就发现,这一张照片内含有的信息有:历史背景、城市发展脉络、一处城区的旧影、一个领导的在任工作。就笔者在档案馆工作经历看,档案馆内大部分都是这种“一照多义”的纪实照片,笼统归卷就等于抹杀了网状的档案文件实体联系,实在很可惜。也许未来会通过语义分析实现档案分析连接,但是摄影数码化也催生了图片数目的爆炸式增长,到了那一天,系统开销是否是档案系统所能够承受的,仍是未知。因为档案的实体安全迫使云计算系统不能和数字档案库房实现无缝衔接。而这仅仅是以图片为例。文书档案里的招工表和一份规划公示文案及附图也存在同样问题。

档案管理客观条件变化呼唤灵活保管模式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档案保管上全宗制度是有不完备地方的。没有计算机时,树形结构是文件组织最佳形式,但是档案员必须和档案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有效提取信息。未来我国档案保管必然会走少藏精藏的道路,但信息发掘力度却会大大超越以往。档案部门生存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在新技术方兴未艾,公众档案意识加强的当下,有效地保管档案信息资源仍然一如既往重要,所以必须积极探索新的保管模式。

档案管理的客观条件已经变化。首先,大量不依赖实体的数字化档案出现,其中有些内容根本不能采用双套保存,比如编译后的程序、CAD图、保真数字签名档案等。而这些数字化档案也不再依赖档案媒介,而是依赖与逻辑信息一致。其次,档案信息数据库至少在条目级别已经普遍覆盖大多数综合性档案馆。这一根本性变化彻底让档案存放地点必须严格对应目录的铁律失效。即便在库房中按其他形式保管,数据库中依然可以在一体,不影响双套保存后文档的提取应用,也不影响档案保存的条理。第三,档案部门开始主动走上前台积极地直接参与社会活动,档案信息资源多样化,档案载体移交方式同样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探讨灵活的保管就有了基础。

笔者认为,实现档案载体实体或数字化数据块的逻辑映射,照顾传统的全宗制度是必由之路。既然全宗保管制度有待完善,就应该构思符合新形势的保管方法来完善。简而言之:对于载体一致的档案资源,目录已经按全宗建立,文档则应该在库房中排列在一起;对于全宗属性一致,但载体甚至载体依赖程度不同的档案,应该充分考虑信息获取最大的原则,面向未来实施载体相关的保管,以利档案保护;对于多种相关同样重要的同类档案,则应该按年代、属地、属人、事件原则立卷,从提取方便、利于实体保护的角度出发管理档案实体。而同时,为了照顾传统,无缝对接档案馆的工作,应该注意有机地整合档案全宗制度。实现承上启下,为今后完全基于语义分析组织和建立的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做好铺垫。

灵活保管档案的优点:

1 解决同宗异质的矛盾。假如逻辑上建立了全宗,并将其作为档案组织的基础结构,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标定档案实体,同宗异质带来的不便就会彻底消弭。之前最棘手的就是档案保管的相关标准不支持卷内的异质档案组合,而文件级档案的组合在全宗制度下也不能消除。过去对分散保管同一立卷单位的档案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不规范,但是,在档案计算机化管理的今天,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利用数据库的优势,过去的担心就完全变成了过眼云烟。

2 集约纳入不同的档案案卷系统。根据目前情况,档案案卷信息做一些低层次整合,则会有较好效果。整合中有些调整应该主要面向逻辑层,主要是优化数据库。比如对查得多的招工表、知青档案等,是否应该集中资源深入了解,把分立的档案统合配置。此外,有些调整则应该考虑优化本体存放环境。比如有些档案馆确实难以保证精确地把所有库房的温度湿度都控制得当,是不是应该把某些易损的和保藏条件敏感的档案一起放在有保障的库房环境里。

3 合理优化利用库房,节能减排,提高效率。档案库房是需要主动调节环境保护档案的场所,节能减排则是当今社会主流理念。档案部门应该从小处出发,紧扣先进观念。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档案库房已变成宝贵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档案库房,提供档案增值服务,是很多地方通行做法,有利于档案部门自身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全社会档案信息的管理和档案资源的利用。这样,库房管理也成了一项重要的事情,积极地调整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才能凸显灵活管理的现实价值。

实现灵活保管,因地制宜发掘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多样化管理的先决条件是:有覆盖完全的档案条目数据库;日常库房管理规范,基本保护条件和库房条件适应多种载体档案保管的要求;载体异质的问题突出,已经影响有效保管。

之所以强调第三条是因为很多情况下信息挖掘做得不充分,而熟悉本单位的,有经验的档案员本人就已经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对馆藏的熟悉,弥补了数据库的不足,结果就是没有必要从管理模式着手,优化档案保管。档案馆的档案不论是保存在密集架上还是档案柜内,只要通风、防霉、防虫、温湿度调节这些基础工作做得得当,不搬运不调整就是最好的保管状态。这样一来,为了个别档案案卷的问题,大动干戈调整库房规制,实在是因噎废食。另外还需强调,对档案保管有利于什么,有利于收、管、用中到底哪个方面这个问题,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认识。便利利用,是不是就损害了便利保管?两全其美的方案并不总是存在。

因此,首先有必要多做透彻研究,摸清档案馆内哪些档案资源需要调整管理模式,哪些不需要,哪些档案需要权衡是否调整,分清哪些档案应该做什么样的“再组合”。其次制订方案,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规划管理的总体架构,用sQL工具安全地调整数据库的条目,选择合适的方案调整库房布置。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很关键。对于馆藏丰富的省级档案馆和大都市档案馆而言,可以考虑使用RFID技术,将条码集成在数字档案馆系统内,或者采用所谓的“智能”密集架或文件柜,利用其本体功能联合嵌入式设备,开发人员简单地工作就可以给重点文件标定提取信息、流程化的责任人信息等。第三进人_个动态的调整过程。时刻根据新的需要变更档案实体的管理态势。

需要强调的是,有些情况下不应调整,更不能人为地割断档案保管组合和全宗结构之间的联系。比如当档案信息资源完备规整且高度一致的时候,搬运档案实体的风险特别巨大,甚至可能造成档案损失的情况,以及库房状况本来就一般,调整优化对档案保管没有显著优势的时候,还有信息化检索系统没有完备建立的时候,灵活的保管方案都不应该拿上台面。

上一篇:股权激励企业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