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1 11:31:55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

一、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社保基金的筹集与拨付管理

社保基金的筹集管理是指专职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各种基金的筹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是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基础;社保基金的拨付管理是指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按照国家的规定对社保基金的分配和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是社会保障职能的重要体现。社保基金的筹集与拨付都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标准以及相应的统筹范围来实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来改变筹集渠道、支出的项目或拨付标准。

(二)社保基金的预算编制管理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编制、反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年度计划,是我国预算编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考虑统筹地区上年度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社会保险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等因素,对社保基金收支项目分别进行测算,按照“收支平衡、略有有结余”的原则,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完整,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效益。

(三)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

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是指对筹集到的社保基金在保值增值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在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社保基金的积累性和支出增长的刚性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财政部门需及时与人社部门对接,根据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内每月的收支以及基金结余情况,在预留保障资金支出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的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并对于投入到资本市场上的社保基金运营情况进行监管,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安全。此外还包括协商专户所在银行按照协定存款利率等方式进行定、活期存款,保证社保基金收支户的收益,并分险种计息。

(四)社保基金财务的会计核算管理

社保基金的财务的会计核算主要包括开设银行财政专户、设置各大险种会计科目、编制原始凭证、依法登记账簿,完成社保基金财务报表编制等,在财务核算过程中,首先确保实现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次保证会计凭证编制遵守真实、合法的原则,另外还要对会计凭证保管人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分工和程序核对银行账单等财务报表,同时根据统筹地区社保基金收支情况,定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确保账单、账表余额一致。

二、当前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社保基金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部分基层社保机构忽视了社保基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为社保基金管理是基础会计工作,只需要简单的做好缴费、报销等基础业务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执行预算编制制度。比如,基层社保基金预算编制大多在每年的11月份进行,编制时间比较短,业务科室没有充足的时间更好地对各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不能对缴费基数增减、基金收支增幅做出更好的预测,更无法做到零基预算,只能根据预算审核的要求以及往年经验估算增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保基金预算编制的质量。

(二)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管理较薄弱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风险还是较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机构对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一方面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较为浅薄和片面且缺少客观上的判断。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尚不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所必须的技术平台,对风险的评估仍旧停留在定性化、经验化的阶段,无法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测量、评估和检测风险,评估结果也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社保基金风险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对投资的重大决策缺乏监督和制衡机,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之间不能相互制衡[1]。

(三)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基础存在局限性

现阶段社保基金财务管理贯彻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已经较为彻底,通过实行财政专户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将收入管理囊括到财政管理中,这种管理方法对于基层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但当前社保基金会计制度的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用当期实际收到数作为收入的确认数,以实际支出数作为支出的确认数,没有对应付未付或者应缴未缴的社保基金作信息确认。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财务管理基础核算模式无法充分反映社保基金的欠缴情况,不能很好的通过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继而影响着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2]。

(四)基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部分基层管理单位中的财务人员受历史及教育条件等原因影响,只具备最基础的会计业务能力,在实际的社保基金管理环节中仅能够完成记账、收集原始凭证等基础会计工作,不能胜任深层次的预决算编制或数据研究分析等财务管理工作,无法将第一手的现实资料提炼到理论层次,制约了基层社保基金工作的开展。此外,部分基层社保基金管理机构不重视对现有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造成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知识老化甚至脱节,加之部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出现造假账、报假表,利用管理漏洞和内控不足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质量[3]。

(五)社保基金财务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从目前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现状来看,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意识固化老旧,没有对社保基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同时社会保险在不同险种的工作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在社保机构条线式的工作方法中,获得的一些重要信息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进行资源共享,从而造成骗保、逃避缴费以及收入核实虚化等问题频繁发生,造成巨大的管理漏洞。

三、完善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坚强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并完善评估、监督和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对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时性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针对性的解决发现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内部管理机构的责任制,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落实财务管理机构各部门责任,加强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促进第一责任人带头遵守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掌握社保基金运营公司公布的社保基金资产、收益、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并做好信息核查工作,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提高社保基金运营的透明度,消除道德风险。

(二)提高社保基金预算编制水平

充分认识到完善社保基金预算编制的重大意义,编制社保基金预算时充分考虑影响统筹区域内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各类因素,合理把握社保基金的收支规模,对于涉及的各项基金预算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收支内容、标准和范围,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或挪作他用。另外还应注重工作绩效,实现社保基金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深度吻合,科学测算社保基金中长期收支趋势,综合分析人员、政策等影响支出变动因素,在真实反映社保基金运行情况的基础上,适时引入基金收支绩效评价机制,有效激励各级各部门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计划性,切实发挥预算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保基金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良好衔接。

(三)改善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

对于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正视收付实现制与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打破以往会计制度上的缺陷,引入权责发生制。社保基金会计核算时,不论基金是否在当期实际发生收入或者支出,都以会计年度内应收应付数作为的社保基金收入、支出标准。责权发生制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比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但同时仍要保持社保基金的收付实现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应用,以实现这两种制度结合的新型会计核算机制。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可以更为实时准确的反应社保基金在运行中体现的问题,宏观上也为政府进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四)树立正确的社保基金财务管理意识

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应不断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将自身业务活动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对社保基金财务活动进行整体分析,从而编制出较为系统化、全面化的社保基金财务分析报告。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领导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基层领导人员的知识水平,从而能科学地依据社保基金财务分析报告进行相关的财务决策制定。此外,加强各类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主要负责人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建设,也是提高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质量,推动我国财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共享机制

基层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单位应积极构建系统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社保资源交换平台,将涉及到财政、卫生以及民政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化整合,在网络共享平台中进行资源信息交换,实现社保基金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及时发现、纠正重复参保、杜绝违规冒领等现象发生。通过对网络系统中已有的相关数据,能更为准确的预测社保基金收支情况,有利于监管制度的顺利实施,也能提高社保基金财务管理效率,对于社保基金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也提供了数据支持。

四、结束语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篇2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入市背景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的“入市”,是指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上购买除国债以外的公司债券、金融债券以及股票。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关于社保基金入市的问题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允许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序幕到2001年,我国对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严加限制的。比如,就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而言,要求养老基金节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医疗、失业、工伤等项目的社保基金遵循类似的规定。国家之所以做出如此严格的投资管理规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养老保险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不敢将其贸然投入风险甚大的股市;二是我国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投资工具匮乏;三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甚少,没有投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阶段: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试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2000年底,国家为了弥补困难地区社保基金的缺口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并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全国社保基金。

    全国社保基金的来源为由国有股减持划入的资金和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2001年,全国社保基金期初权益为200.17亿元,期末权益增长为805.10亿元。当时可能认为,要保证规模如此庞大的全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再靠存银行和买国债是不行的,因为这二者的利率很低。于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了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是: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并规定理事会直接运作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从一级市场上认购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

    于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于2001年7月以特殊战略投资者的身份申购了中石化A新股3亿股,申购价4.22元/股,成本12.66亿元,年底该股票投资浮亏2.31亿元。同年11月,理事会在一级债券市场上认购了部分金融债和企业债,由于当年这些债券还未上市交易,因此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债券当年暂不反映浮动盈亏。

    总的来看,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出师不利。有鉴于此,从2002年到2003年年中以前,国家对社保基金到底能否进入股市没有明确的规定,全国社保基金在实际操作中,其新增资金大量选择了银行储蓄。与2001年相比,2002年社保基金的银行存款增幅达到了80.5%,是各项资产中增长最快的一项。尽管在这期间,国家对社保基金是否入市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地方社保基金在股市上悄然试水。

    第三阶段:社保基金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全国社保基金2002年年报显示,当年社保基金运营收益为21亿元,其中,存款利息收入和国债利息收入占社保基金运营总收益的98%;股利收入占社保基金运营总收益的1.4%,但以2002年12月31日中石化股票市值计算,股票投资浮动亏损3.63亿元。

    可见,社保基金收益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存款和国债利息,单一的投资渠道使这笔庞大的资金缺乏增值能力,当年基金年收益率为2.75%.而按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养老基金30年实际收益率为4%时才能达到该组织102号公约确定的最低支付标准(替代率为40%~50%),8%时才能达到大多数工人认为正常的75%的支付标准。根据国外的经验,谨慎地放松社保基金的投资限制,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因为据对一些国家的长期统计,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在各项投资项目中是最高的,因此,不少国家对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解了禁令。作为借鉴,我国决定放开对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的限制。可见,寻求较高收益率是我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动因。

    2003年6月,我国社保基金正式入市。至此,社保基金不仅从一级市场申购股票、债券,而且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证券。2003年6月中旬至8月初,全国社保基金在二级市场购买了沪天化、华菱管线等股票,由此拉开了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序幕。

    迄今为止,虽然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上是有赚有赔,但笔者认为,由于社保基金的投资主体错位,将难以保证它在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收益。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构成及其投资主体的选择

    在社保基金中,有些要用于近期的支付,有些要用于远期的支付,所以基金中的不同部分其流动性不一样,由此,基金的资产结构呈梯级形式:

    第一级: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部分。基金管理机构只能以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的形式持有。

    第二级:具有相当流动性的部分。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将其投入货币市场,或购买一年期以下的国库券。

    第三级:具有中长期性的部分。基金管理机构可将其用于中长期的投资,如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国库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委托存款贷款、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这部分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

    可以看出,上述三部分社保基金要求选择不同的投资工具,能够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的主要是第三部分基金。从养老保险项目看,养老保险基金里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年金部分应是进入资本市场的主体,但这两部分基金都极为匮乏。

    其一,就个人账户部分而言。我国从1997年起统一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每位在职职工都按同一标准设计有一个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础养老基金,二是个人账户基金。但现已退休的职工要么没有个人账户基金,要么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甚少,他们的退休金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而目前我国退休人口有4200多万人,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其退休金,于是我国就挪用了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基金去支付已退休者的退休金,使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到2002年,空账规模已超过4000多亿元(2004年新的空账已达7400亿元),且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也就是说,个人账户基本上是名义账户,而没有实际资金,无法投入资本市场进行运营。

    其二,就企业年金而言。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制定了建立企业年金的规定,2000年就企业年金做出了具体的政策规定,但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3年公布的数据,截止2002年底,我国企业年金覆盖人数仅为650万人,只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6%,覆盖的企业户数仅占我国企业总量的1%左右,实属风毛麟角。企业年金积累总量为260亿元,占GDP的0.25%。可以说,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作用在我国基本没有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的养老保险基金。从2000年底开始我国为弥补地方社保基金的不足,设立了全国社保基金,到2002年末,其资产规模已达1242亿元,我们就将它作为了社保基金的入市主体。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妥的,原因如下:

    第一,全国社保基金的性质决定它不宜入市。全国社保基金的功能主要是补差、调剂和应急,它要求极强的流动性,并不适合于在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如果真有用不完的资金,为什么不用它去填补已经很大且在不断膨胀的个人账户的空账窟窿呢?

    第二,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工具应是短期性的。也许有人会问,暂时没用的一千多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总得找一个保值增值的渠道吧。笔者认为,如果全国社保基金硬要进入资本市场的话,它的投资工具的选择应是如货币市场基金等短期性的,而不宜投资于股票等长期性工具。

    从整体上看,由于可投入资本市场的社保基金本身的匮乏以及投资主体的错位,难以选择长期的投资工具,必将导致社会保障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投资效益不高。事实也已证明,由10家管理人管理的委托投资,特别是股票委托投资在2004年出现浮亏。

    三、重新定位社会保障基金的入市主体

    社会保障基金的主体是养老保险基金,它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等四大部分组成。笔者认为,能作为机构投资者长期进入资本市场运营的是其中的后三个部分,而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不宜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下面将逐项分析:

    第一,全国社保基金。到2004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为1711亿元,其中财政拨入基金累计为1 539亿元,占基金总量的90%.可见,全国社保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其设立的目的是弥补困难地区的社保基金缺口,具有补充性和应急性,因此要求有高度的流动性。另外,全国社保基金可以说是财政对社保基金的兜底基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安全性的要求尤其强烈。以上两点决定了全国社保基金在选择投资工具时首先应考虑风险性,具体来说,应选择银行储蓄和短期国债,而不应进入资本市场运营。在这一点上,美国的“联邦社保信托基金”的投资方式能给我们以启示。美国社保基金的相当一部分也进入资本市场,但从 1935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案》至今,它的“联邦社保信托基金”一直不被允许进入资本市场,而只能购买政府债券。

    在所有的投资工具里,储蓄存款和短期国债的收益是最低的,但风险也是最小的。从其安全性和流动性看,是最适合我国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

    第二,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统筹基金。社会统筹基金的基本功能是收入再分配,它的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基金用于当年的支付后不会有多少剩余。因此,统筹基金在管理上的重点是基金的按时、足额征缴及支付。为增加基金收益,对在收支过程中形成的剩余资金可进行短期投资,但必须确保资金的流动性,保证支付需要。因此,这部分资金适宜选择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目前,我国由于转制成本没有解决,即使把统筹资金全部用于支付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都不够,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资。今后,即使有了剩余资金,就其功能来看,这部分资金也只适合投资于货币市场或短期国债,不宜进入资本市场。

    第三,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基本功能是个人一生中的收入再分配,其筹资模式是完全积累制,从职工参加工作到退休,资金不断积累。由于其间的时间跨度长,如何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就成为基金管理的重点。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收益率直接影响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因此,需要让其进入资本市场,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多元化的投资工具,提高收益率。目前,我国由于将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用于已退休职工退休金的发放,使个人账户基本成空账,无法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运营。但如果转制成本解决了,个人账户做实了,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了,它应该是我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企业年金。在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方式是个人账户式,其筹资方式是完全积累式,其性质类似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所以,其投资运营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的要求差不多,需要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以获取较高收益率。当前,我国企业年金规模近500亿元人民币,再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近500亿元,企业年金存量规模约1000亿元,但能够直接和间接进入股市的资金不超过150亿元。不过,随着 3004年国家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改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落实,企业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企业年金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有人估算到2010年,企业年金的规模将会达到 10000亿元,它将是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第五,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个人自愿投保。其保险形式是设置个人账户,其筹资模式是完全积累,因此,它的资本运行方式应该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相似,应该进入资本市场。需要说明的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与个人的一般储蓄不一样,通常应由政府制定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国,政府在20世纪 90年代初就提出要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但时至今日,有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未明确。如果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再加上人们自我保障意识增强,商业保险公司改革的深化,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人会不断增多,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基金中,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的筹资模式都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式,注重横向平衡,资金剩余量少,只能将其用于银行存款或短期国债,不能进入资本市场;全国社保基金的性质决定它也只能采取与上述保险项目相同的投资方式;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基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注重纵向平衡,实行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有大量节余资金,其保值增值至关重要,应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篇3

一、我国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也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停的探索,也终于建成了以社会保险、救济、福利、互助以及优质安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以后,政府就着眼于对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问题。目前,我为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保基金的实施及运营还不能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匹配,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管理的筹集、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及时找到相关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二、社保基金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问题

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息息相关,而且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就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而言,其使用的会计核算标准都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在技术层面上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也导致了后续社保基金财务管理问题的恶性循环。“收付实现”的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对我国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弊大于利,缴纳现金量等于基金数,漏洞就这样出现了。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是会计基础所导致的,如果能够在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会计核算水平,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2.财政部监管力度薄弱

目前,财政部对于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相应的制度措施也不够完善,这就导致财政部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监督管理力度薄弱,在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管理问题。

3.社保账户管理问题

社保账户,关系到每个公民的隐私以及相应的社保缴纳信息,是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国对社保账号的管理缺乏规范性,没有严格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使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有难度。加强社保账户的管理工作,要对个人账户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并且明确对社保账户的划分标准,统筹个人账户中的收入、支出账户,进而对个人社保信息的明细及个人社保基金进行独立核算;对社保账户的管理,还要加强对社保账户信息完善的管理,包括了实名认证、个人信息等内容,这样才能保证社保账户的真实性、有效性。

4.社保征缴考核指标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在社保基金征缴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在我国,各个地区、各个企业等的社保征缴考核指标不一致,这给我个社保基金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不一致的征缴考核指标,使社保基金的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出现不一样的水平,对社保管理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而且,从社保基金征缴的流程来看,在整个社保基金征缴的过程中,没有制度和相关人员的监督,使社保基金的缴纳及支出在不透明的环境下运作,导致在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管理和收支不平衡的现象。

三、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对策

1.改善会计核算基础

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最基础的就是会计核算工作,因此改善会计核算基础是必须性的。我国在对社保基金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会计核算基础的革新。在改善会计核算基础的工作中,还要注意引入新的、合适的会计核算制度,并把引入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正在实施的社保制度加以结合,从而加强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力度。

2.规范社保账户的管理

规范社保账户的管理,就是要对社保账户中个人账户或者集体账户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社保账户是真实有效的,而且要具有可靠性。对社保账户的管理,首先,要对社保账户的个人账户进行管理,而且要明确收支账户的划分标准;其次,要使社保账户信息全面化,无论是个人信息还是其他征缴信息,必须全面体现在社保账户中,这样便于对社保工作的管理;还有,要使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支持。

3.统一社保征缴考核指标

统一社保的征缴考核指标,有利于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能保证各项社保制度的严格实施,还能确保各地社保征缴考核指标的一致性。统一的社保征缴考核指标的确定,还可以使各地更好的进行社保征缴管理工作,因此,统一社保征缴指标是很有必要的。

4.加强监督力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是直接对我国的社会、民生以及市场等产生作用的,这也体现了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对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者取得更好的成效,但是如果社保基金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这就会成为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促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下降。因此,就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而言,财政部必须加以重视,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以控制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发展态势,是我国的社保制度健康成长。

加强监督力度,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的有关社保基金财务管理的制度措施。加强监督力度,首先,要从制度上出发,制定相关的制度,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其次,还要加强舆论的监督作用,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实时监控。只有在强有力的监督之下,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加健康、有效率的进行。

5.对社保实行信息化管理

对社保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当下和以后最主流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社保基金管理的信息化,有助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并能达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在对社保基金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还要注意系统的管理工作,只有管理好了系统,才能达到信息安全管理的作用。还有,对社保实行信息化管理,对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者的技术要求很高,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对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水平。

6.加强对我国社保基金财务的收支管理

就加强对社保基金财务的收支管理而言,财政部应该从政策层面来进行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有针对性的对收入性账户以及支出性账户进行管理工作。而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保征缴机构还要实行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并综合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综合实施。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社会保险基金市场化运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可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将社会保险基金交由专门的基金投资管理机构来管理,引人竞争机制,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实施社会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以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直接参与管理,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相关规定进人资本市场运作。通过严格立法和执法,各级监管机构加强对投资运营的监管,强化各种制度,严格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一、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概述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不仅因为它关系到社会保险制度自身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监督机构,专职监管机构和利害管理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基金收支、基金营运管理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已发实施的监督检查、控制过程。纵观各国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以法制监管为核心,以保证收支平衡、防止支付危机为核心内容,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目标。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社保基金总体监管模式划分可以分为:集中监管型、分散监管型、集散结合监管型;按照社保基金的预算监管方式可以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型监管、政府专项预算型监管、一揽子预算型监管、基金预算型监管。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社保基金的监管能够确保国家社保方面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社保基金的合理运行,防范风险,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行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不法行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健康运营。另外,社会保险基金是劳动人民缴纳的养命钱,社保基金的合理运营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广大社会保险参保人处于弱势地位,对社保基金的监管有利于维护投保人的利益。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了有专门的监督机构进行统一规范的筹资、管理、支付以及投资的管理体制,明确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遵循法制性、独立性、谨慎性、安全性和公正性的基本原则。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职责部门不能协调一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监察机关在社会保险征缴过程中的职责。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只是履行自己的部分职责,很多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另外,各部门并没有真正对社保建设做到齐抓共管,很多情况是劳动保障部门一个部门在做事,社保体系没有形成合力。

2.社保机构内部业务水平和财务管理上存在欠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人员的相对短缺以及财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的不足,导致社保机构一些基础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参与社会保险的人数在不断增长,而相关编制的工作人员被没有增加,致使社保工作人员的缺乏,而有些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造成一些财务管理上的差错和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对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相关监督不到位,基金管理透明度低。监督的不力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透明度低,相关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首先,作为权力机构的“人大”并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行政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另外,社会监督也严重缺位,进行社会监督的条件不具备,没有健全的发制保证,虽然国家规定各地要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委员会对基金的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但是,这个组织形同虚设,并没有实际的开展工作。各方面监督工作的不到位使得基金管理透明度低,相关管理也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确保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化解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根据中纪委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纪检组《关于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监管》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提出以下完善措施:

1.加强社保法制建设。社保基金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求。另外,还存在执法不严以及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对此,需要健全法制,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提供法律基础,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并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各部门要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在社保扩面上形成合力。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法律的权威性。

2.加强监管人才的培养。目前社保部门的一些基础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因此,要加强监管人才的培养,提高业务胜任能力,合理调配资源,吸收财会、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高素质的社保基金监管队伍,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水平。

3.强化监督职能,提高基金管理的透明度。首先,人大以及行政部门做好权力监督和行政监督。社会保险部门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岗位责任制,各岗位形成监督和制约,并且重视稽核的重要性。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要想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为社会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使社会监督成为可能,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社会团体以及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另外,要完善社保基金管理的公示制度,确保基金的科学运营,提高基金管理的透明度。

四、结束语

在社会保险基金循环中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社会保险基金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面临诸多问题,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挥在那,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体系的建设,用好和管好社会保险基金。

参考文献:

[1]赵伦钧,石金明.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1):32-33.

[2]周明鹏,范珍,刘宇航.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几点建议[J].管理观察,2011,13(09):67-68.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篇5

(一)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领域涉及内容较多,审计机关的人力以及财力投入不足,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大。再加上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上存在的漏洞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而且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目前主要停留在合法性审计阶段,审计工作亟待完善。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全面

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主要是停留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环节,还存在着审计不够细致深入,审查不全面的问题,不能充分全面的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映。

(三)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还存在着缺乏全面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现行的一些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标准非常少,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准则等相应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绩效的评价缺乏指导。

(四)绩效审计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升

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与普通的审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政策理论水平以及研究分析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主要是以“财会型”的审计人才为主,对于公共管理以及行政作用发挥不够熟悉,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完善策略

(一)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管理体制

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对于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体系,尤其是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为了便于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有遵循,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绩效审计法以及绩效审计准则,可以通过出台文件的方式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内容、程序以及方法。

(二)确保社会保险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应该分为保险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支付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开展审计工作。在基金的筹集阶段,重点是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是否及时、足额,程序是否合理,征缴比例是否适当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在投资运营审计阶段,则重点是对投资运营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将基金用于贷款抵押等现象进行审计,以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完整为目的。在支付审计阶段则主要是对保险金的支付合法性、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计划、领取人员条件以及领取数额是否符合规定等内容进行审计。在基金影响审计上,主要是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对参保群体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评价。通过这几方面的全面绩效审计,准确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全过程管理情况。

(三)构建科学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指标

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指标的制定上,应该遵循简明实用、系统性、可比性、适度性以及可测量性的原则选择评价指标。在具体的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该包括经济型评价标准、效率性评价标准、效果评价标准、公开透明性评价标准以及真实合法性评价标准,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准确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成本、收益情况、投资运营效果、相关信息的公开情况以及收支管理等程序规定的履行情况。

(四)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人才培养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由于审计对象、审计方式的不同,因此审计工作也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机关应该在政策、法律法规、绩效审计专业知识、金融、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提升审计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还应该针对审计报告的编写等相关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能够在审计报告中提出更合理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建议和意见。

三、结语

强化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工作,也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效益,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监管的基本手段。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体系建设,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合法性、真实性,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管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强化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力度。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篇6

经过近几年在养老保险制度及保险基金管理方面的改革,我区已经在养老保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个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为补充,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目标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截至2003年年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统职工人数228.3万人,其中企业参统职工人数为197.5万人,新纳入参保职工9.4万人。实际交费人数181.9万人。全区69.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全年累计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8.1亿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同时,全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为54.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2.8万人,增幅为72.7%;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79.2%,比上一年增加了30个百分点。为197.5万名企业参统职工实行了个人账户的计算机管理,建账率为99.9%。

二、养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收支存在较大的缺口,保险金的支付存在压力,持续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自治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每年都高达10亿元以上,结余基金的增长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和补助。例如,在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7018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42475万元,地方财政补贴9798万元,而同期自治区养老保险的支出为50228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贴,自治区仅2003年一年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就达8个多亿。另一方面,在长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存在缺口,完全依靠财政补贴的情况下,每年保险基金的结余数额较小,同时增长缓慢。截至到2003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6.84亿元,可支付能力不足半年。

(二)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窄

2002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统参人数为221万人,而同期全区城镇就业人数为435.6万人,统参人数所占全部就业人数比例约为51%,可以说自治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窄。目前,自治区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主要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主,而三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的参保率仍然较低。

(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保险方式单一

自治区养老保险仍然局限于国有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虽然保险覆盖面较广,但保险方式单一。而以个人储蓄险与企业补充保险为主的各类自主性、商业性保险发展缓慢。到2003年,全区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的职工仅有1.06万人,不到全体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总数的0.5%。

(四)统筹层次较低

目前,自治区各盟市虽然出台了盟市级统筹办法或建立了盟市级基金调剂制度,但还没实现真正的盟市级统筹。自治区养老保险统筹仍然主要是以旗县为主,统筹层次较低。旗县级统筹基础脆弱,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难以实现社会保险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其一,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会带来社会统筹养老金支付标准的差别。其二,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一些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有所结余,而另一些地区却收不抵支,可能导致养老基金的滥用。其三,由于不同统筹层次的基金无法调剂使用养老基金盈余地区与养老基金出现缺口的地区不能相互调剂使用,造成财政补贴负担严重。尤其是在我区,东西部盟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旗县一级很多存在着当地政府财政和企业都困难,难以承担应当缴纳的比例。有些旗县的财政收入中主要以农业税为主,其他收入比例很小,地方财政能力有限。

三、原因分析

(一)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配合国务院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精神,自治区政府已经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保险制度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性条例,但仅仅是建立了相关制度,实现了与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和统一,并没有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真正提供相应的法律基础,使得社会保险工作缺乏足够而有效的法律保证,由此导致社会保险工作在进行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法律的保障和有力的征缴手段使保险费收缴困难,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险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对不履行义务者弱化了其强制措施,再加上社会保险费以费的形式出现,普遍存在的认为参加保险应以自愿基础的社会心理,使征缴社保费的强制力大大弱化。

(二)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沉重

由于我国开始实行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时,在其参与者群体中的已参加工作者和退休者,此前没有缴纳过以个人账户形式存在的养老金,但他们已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拥有获得养老金的权利,这样就形成了在基金制养老保险体制下的国家对于其覆盖范围内退休者和在职者的某种负债,这就是隐性债务。实际上,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是由改革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是改革所应负担但在当时没有支付的成本。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准确衡量隐性债务的数额,但从我区来讲,每年的养老保险收支差额中,隐性债务占了很大的比重。

(三)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难以管理

从养老保险来讲,逃避参保及不合规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领养老金的问题一直存在。同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存在挤占挪用的现象。从自治区来讲,这种现象又有抬头的趋势,一些社会保险机构对社保基金的认识不够,对社会保险金的支付压力缺乏认识,将社会保险基金挪作他用,导致了社保基金的流失。

(四)保险基金运营机制建立落后,难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这是社会保险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一方面缺乏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专门机构,难以形成安全、高效的投资运营机制。另一方面,投资渠道狭窄,真正适合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市场尚未形成。按现行政策规定,我国的社保基金主要以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为主。而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保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是难以保值增值的。

四、建议对策

(一)我区应制定强化规范社保基金征缴和使用的法规条例

首先,有了法律法规的保证,可以使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难以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保险存在着软约束,使得一些私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敢于不交纳社保基金。其次,社保基金征缴的法定性可以使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可靠、相对稳定。以法律法规为后盾征收社会保险基金,减少了讨价还价或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使征集社会保险基金的工作效能大大提高。最后,有利于专款专用,提高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效能。社会保险制度一旦实施,就不能中断,这就需要社会保险基金源源不断,并且不得挪作其他用途。

(二)加大财政对保险基金的支持,多渠道筹集保险基金

对于我区来讲,自身财政能力有限,而较多的依靠财政解决社保基金的收支缺口问题,又不免会产生财政收支的压力。因此,建立专门的社保基金的补贴机制,合理地多渠道地筹集社保基金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重点考虑的筹资渠道有:1.国有资产的变现收入,其中包括国有股转让和其他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所得收入。该方法主要用于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债务或者说转制成本。从隐性债务的责任认定来看,国家财政应该是隐性债务的具体承担主体。所以,在弥补社会保险的隐性债务过程中,将其一部分国有资产变现用以支付隐性债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加强对一般性税收征管。目前全国的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同时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所以,从我区来讲,加强对所得税及其他税种的征收,一方面有利于充实社保基金,使社保基金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有利于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使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三)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

近期目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盟市一级的社保基金的统筹,远期目标是实现自治区一级的统筹。从理论上讲,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更能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减少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引起社会保险待遇的差距。其他省及自治区的实践表明:提高社保基金的统筹层次有利于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提高统筹层次可以调剂资金余缺,从而减轻财政的负担。另外,由于自治区内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有的地区拖欠社保基金,而另一些地区的大量结余,为挪用滥用社保基金创造了条件。所以,提高社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对于加强规范化管理及对基金管理使用的监控等方面的作用也很明显。

(四)将养老保险基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接受财政监督

养老保险基金既是一种社会资金,同时也具有公共资金的性质。因此,应该将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国家预算,接受社会和财政监督。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与养老保险健康持续发展更是息息相关。但我们强调要编制养老保险基金的单独预算,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与政府的一般年度平衡预算相区分。如果把养老保险收支纳入政府的经常性预算,养老保险计划的当年结余就会自动地为政府其它开支筹集资金,这样保险储备基金则无法形成。因此,对于养老保险计划应编制专项国家预算。

(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总的来看,目前制约我区企业补充保险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一般企业拿不出钱来为职工补充保险。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为职工提供补充保险的动力。从国外的情况看,企业之所以愿意给职工提供各种补充保险,除了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考虑,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享受税法中的税收优惠。从这个方面讲,国家和自治区政府也可以考虑制定出一套参与补充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自愿参与各种补充养老保险。

(六)积极培育适合保险基金的资本市场

随着养老保险与物价指数相挂钩,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普遍认为将社保基金逐渐过渡到投资资本市场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保基金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公共资金,它的投资理念应该与其它的资金投资有所区分。相比较收益性来说,低风险性更应该受到重视。而且,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是一个无人可以否认的事实。所以,应该在社保基金多元化投资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投资渠道。

就投资工具而言,与股票相比较来讲,债券和优先股等固定收益的投资证券应该更适合社保基金。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缓慢,难以满足社保基金的需要。由此,应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家建设债券,为社保基金的增值提供适合的、良好的外部条件。

就投资方向来说,电力、通讯、能源、交通等垄断部门的建设项目规模巨大、建设期长、投资回收期长,但投资收益具有稳定性且投资风险较低。这些特点正好比较适合社保基金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特点及其投资要求。因为养老保险基金资金量大,参保人数从开始缴费到享受养老金之间时间跨度大,投资对安全性的要求高。而我区近几年来,大的电力、能源和交通项目建设发展速度较快,积极引入社保基金,既有利于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又可以缓解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篇7

1.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绩效审计势在必行。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险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险基金出借、挤占、挪用、管理不善等违法违规现象日趋减少,因此应把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作为重点。以绩效审计为主要方式,促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与规范管理,掌握社会保险基金总体状况,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促进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2.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实施绩效审计。目前,全国较高的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增加了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较低的社会保险基金年平均收益率又加大了基金的安全与贬值风险。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进展缓慢,地方财政解决未来负债的压力较大。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审计监督的基础上,作出独立客观评价,提出可具操作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二、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主要通过对基金的筹建、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通常所说的“3E”)的审计,客观反映和分析评价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在保护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保障功能。

1.经济性:指基金管理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以最少的投入实现目标。通过分析社会保险机构规模是否适当,人员数量、结构是否能够满足正常业务工作需要。对社会保险机构使用的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评估,减少管理成本。

2.效率性:指基金管理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实现最优的投入产出比。运用工商、税务的登记信息与社会保险的登记信息进行对比,确认单位是否应保尽保。通过将个人缴费信息与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情况进行比较,确认单位申报的个人缴费基数是否真实可信。比较基金支出类型与方式,查处违规支出,堵塞漏洞。分析基金平衡运行情况,研究缴费比例和支出范围的合理调节给基金收支平衡带来的影响。

3.效果性:指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关注社会保险是否起到基本的保障功能,是否承担过多责任而造成社会保险不堪重负。关注社会保险对群众的整体保障力度,通过对各类人群享受的社会保障的分析,分析社会保险的整体保障能力。关注覆盖面,在制度设计上有无盲区。关注基金使用的公平性,查找社会保险制度在不同的社会保险项目、保障人群和保障层次之间是否存在制度差异。

三、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主要评价指标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来反映绩效评价标准。定量指标是可以量化的、客观的指标,具有评价的客观性。定性指标是难以具体量化的、主观的指标,得出的结论常带有主观色彩。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通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

(一)主要定量指标

1.“经济性”标准的评价指标

(1)基金支出财政负担率指标: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反映财力支出结构和保障水平情况。计算公式为:基金支出财政负担率=基金支出总额/财政支出总额×100%。

(2)基金管理费用率指标:通过基金管理费用占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额的比例来衡量基金管理成本高低情况。基金管理费用包括日常行政管理费用、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费用等。计算公式为:基金管理费用率=基金管理费用/基金收入总额×100%。

(3)实征率指标:衡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税务机构基金征收工作实际业绩情况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反映了基金征收任务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实征率=基金实际征收额/基金计划征收额×100%。

2.“效率性”标准的评价指标

(1)基金结余率指标: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占当年基金支出的比重,反映支付风险状况。理论情况是一般至少需要三至六个月滚存结余才能保证正常支付运转。计算公式为:基金结余率=基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当年基金支出额×100%。

(2)基金收益率指标:衡量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到资本市场所获得的收益额与社会保险基金投资额的比率,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盈利能力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基金收益率=基金收益额/基金投资额×100%。

3.“效果性”标准的评价指标

(1)社会保险基金生活保障系数指标:反映参保对象领取的社会保险金是否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开支,是否与平均生活水平相匹配,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连续调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保障了退休职工生活保障水平。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险基金生活保障系数=参保对象领取的社会保险金/社会人均生活费用×100%。

(2)单位(个人)参保率指标:通过实际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个人)数与应当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个人)数之比,反映应参保对象是否都已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说明社会保险覆盖面情况。计算公式为:单位(个人)参保率=实际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个人)数/应该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个人)数×100%。

(3)实支率指标:通过实际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与计划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之比,反映支付水平的高低情况。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险费用实支率=社会保险费用实际支付额/社会保险费用计划支付额×100%。

(二)主要定性指标

1.给付对象的真实性情况,反映领取社会保险金的单位人员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并符合领取条件,有无虚报、冒领行为。

2.给付水平情况,反映支付社会保险基金是否按照统一的标准,有无任意扩大或缩小支付范围。

3.信息获取情况,反映参保单位和个人是否能够随时获得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基金管理成果等方面的信息。

4.参保对象满意度情况,反映参保对象对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否满意、满意的程度如何,以及满意群体在参保总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5.社会保险金发放及时情况,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是否及时准确足额发放社会保险金,有无拖欠、截留现象。

(三)进行总体绩效评价

首先,选取参照值,可采用同等社会经济水平其他地区社会保险金管理部门的绩效标准、本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绩效的历史水平或预算计划的理想水平等作为参照。其次给各绩效评价指标打分,根据各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设置权重比,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最终绩效得分。最后,汇总计算总体绩效得分,评价总体绩效水平。

四、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面临的难题

1.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保险基金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评价不能停留在经济效益指标,应注重社会效益方面。而社会效益是很难用简单的数据来直观表示,许多通过民意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偶然性。这就造成评价指标很难量化,指标体系难以建立,很难对社会保险基金绩效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2.受制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特点。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法定性,基金本身可以调控的余地不大。如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按规定只能存定期或购买国债,使得基金增值的空间非常有限,审计进行绩效评价失去了目标和抓手,提出审计建议具有一定难度。

3.审计获取和分析数据口径不统一。绩效审计需要大量的内部和外部数据进行分析,但目前与社会保险基金相关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各自的统计口径不统一,审计很难对此加以判断并予以取舍。审计对此同类数据无法进行准确对比,削弱了绩效审计分析的力度。

4.审计人员能力水平还未完全适应。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具有各种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参与,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法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方面的人才,而现今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以财会专业为主,对公共资源使用的审计显得力不从心,站在较高层次上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一些宏观性较强的审计建议显得勉为其难。

五、破解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难题的对策

社会保险基金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加强绩效分析,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平稳运行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康高效向前发展。

1.收集、研究、分析绩效审计涉及的资料。包括国家社会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基金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流程,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制度、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基金征缴和发放的计算机联网制度等。研究分析基金管理运营中的薄弱环节,判断制度不健全可能产生的漏洞。对基金的会计报表、统计报表上涉及的一些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注重社会效益指标的分析与评价,特别是民意调查、走访座谈对象的选取要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与覆盖面,问题的提出要切合实际。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上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相关管理部门的业务数据提出总体规划要求,以便于分析对比。新晨

2.做好两个结合,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一是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前移审计关口,通过计算机联网系统,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连续跟踪监控。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和其他审计相结合。深入基层进行延伸,采取座谈、调查表等方式,发现面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利用财政同级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成果,多角度观察审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状况。

3.严格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的不断变革,国家审计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审计署6号令的要求,依靠审计规范化和审计质量控制,保证每一项审计都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步骤、程序、质量去实施,规范审计行为,严格依法审计,减少审计风险,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力度。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通过组织培训、开展自学等办法,使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各种现代经济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险的最新发展态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真正使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能够站在较高层次从管理、制度和体制等方面发现和揭露问题,查找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源,向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

[2]审计署.关于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审社发[2007]30号)[S].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社保基金;监管;启示

一、引言

近年来,社保基金案在各地频发,凸显了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社保基金的安全也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保基金是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管,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不过,尽管我国逐步加强了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但监管现状却不乐观,当前,无论在基金的征缴、增值,还是从支付环节看,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

经过了上百年的探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保基金的监管运作机制。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国外社保基金监管的模式,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存在的一些共通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社保基金监管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保基金运作与监管的各种政策法规逐步颁布。总体而言,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管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处于起步和探索期,国家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完善了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二是从1993年到1998年,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系统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大量规范性的文件出台,监管措施也逐步完善。三是从1999年到现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制化和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保基金监管水平也有所提升。不过,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立法层次较低,监管无力的情况普遍存在。实际上,社保基金作为一项特殊的公共基金,本应依法实现监督管理,但我国目前的立法存在缺失,只在相关法律中有原则性规定,没有独立的立法,导致约束力差,严重影响基金监管。

其次,我国社保基金在支付环节存在较大漏洞。随着我国社保基金规模的迅速增长,骗领、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并呈现出更为隐蔽化倾向,凸显了社保基金支付环节隐藏的巨大风险。

再次,社保基金管理不透明,财政部门的监管也流于形式。一方面,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存在管理者与监管者合一、监管动力不足的问题,缺乏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对社保基金的监管主要基于对财政专户的直接管理,而对征收、支付环节疏于监管。另外,财政部门既进行日常管理,又进行监督,实际上丧失了监督的独立性,监督并不客观,也缺乏公正。

三、国外社保基金监管模式及特点

近百年来,伴随着西方工业化的逐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完善,各国大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各国大都通过强化立法,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监管结构。从实践来看,社保基金监管比较成功的国家大都比较重视立法,尤其注重法律在监管方面的规范性和操作性,如美国1935的《社会保障法案》、新加坡1955年的《中央公积金法案》等,都为本国社保基金的监管提供了充分法律基础。在具体的监管结构上,各国主要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行政监管或分立或统一的结构,尤其注重了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比如,英国专门设立了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社保基金,实行了分级执行,保证监管的独立性,社会保障部一方面制定规则,另一方面积极执行规则,对社保基金进行监督管理。瑞典实行了各级监管机构吧,形成了从上到下独立统一的监管网络。美日等国则将行政与监管权分开执行,保证了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第二,通过强化执法,建立了独立的协调监管机制。由于社保基金的重要性,各国都以法律严格管理和运营社保基金。各国监管组织各具特色,但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比较注重执法权威的强化,以确保监管主体的独立性。二是各国大都通过加强垂直管理,保证了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畅通。比如,英国由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社保基金,相关机构分级执行,瑞典则成立各级社保管理机构,作为独立单元,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体系。美国则成立了社保基金理事会,保证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加强各监管部门的协调性。

四、国外社保基金监管模式的启示

首先,社保基金的监管必须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多数国家经历了法制不完善的阶段,通过逐步完善立法,社保基金运作更具规范性,各国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改造大大促进了社保基金制度的发展。同时,社保基金筹资呈现税收化特征,也与法制化有很大关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

其次,社保基金管理日益专业化,运营上的资本化趋势明显。当前,专业化趋势是社保基金的典型特点,有助于避免效率低下问题,促进监管效率提高。同时,为了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资本化趋势明显。我国在进一步完善基金监管的同时,要保证基金监管体制的顺畅运行,并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上一篇:制药工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 下一篇: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