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26 11:30:28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篇1

关键词 : 病区小药柜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087-02

医院病区小药柜是医院住院药房的延伸,其主要功能是为临床一线储备一定品种和数量的急救药品,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时间。对有些药品的管理普遍由各病区护理人员兼任,缺乏专人管理,特别是缺乏掌握药品管理知识的人员管理药品,这就容易造成病区药柜管理不到位,药品贮存、养护方法失当等情况发生。基于此,药剂科组织人员对全院病区药柜进行全面检查发现病区临床小药柜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病区小药柜药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与同行同道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 .1检查对象住院部15个临床科室。

1.2 检查内容药品的管理状况,包括麻醉、的管理;药品的贮存保养方法;环境状况; 药品质量情况等。

2结果

2.1nbb n麻醉、的管理不尽规范 配备品的科室基本上都能做到“五专”管理及执行交接班制度,但发现个别科室的品专柜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也插着钥匙,缺乏防范意识。的管理不规范 , 忽视了的管理,少数病区未设专柜,与其他药品摆放在一起,任何人随时都可取用。的管理并未引起病区重视,容易造成管理漏洞。

2.2未按要求贮存保养药品 为保证药品质量,每种药品都有其贮存要求,如要求避光,放置在冷处、阴凉处等。但科室护理人员药品保管意识模糊,需要冷藏的药品从药房领回后未及时放入冰箱中,如胰岛素、白蛋白等;抢救车中需要冷藏的药品没有及时放入冰箱中;这样会造成药品的失效或产生毒副反应。

2.3药品的有效期管理不落实 病区小药柜管理的普遍问题是散放的药品未标明有效期。在药品流动过程中,各病区虽能在使用后及时补充,但新取回的药品与剩余药品放于同一容器里,无法掌握药品的有效期,很难分辨出药品的新、旧有效期,造成安全隐患。

2.4药柜品种设置缺乏针对性、目的性 各科储备药品的品种、基数较随意,专科特点不明确,所储药品除部分必备抢救药外,还储备了相当数量的常用药、热销药。所有科室都无法提供药品目录或基数明细。

2.5多个科室存在积压药品现象 因有些病人在用药时,只需取单包装药量的一部分,不需全部用完,这就使某一包装药品可同时配与多个病人使用,从而节约下一部分药品,这在儿科尤为突出,另外,医生临时改医嘱或病人漏、拒用药等,也是存下药品的一个原因,导致病房药柜药品增多、积压,如不及时处理,最终将导致过期报废。

2.6注射剂批号及包装混杂 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周转慢,补充药品量少而多次,造成批号多,产地各异。药品的包装不统一,非原包装的药品混放,易造成不同批号的药品混用[1]。

3原因分析

3.1缺乏工作指引或规范 病区小药柜的药品不是由具有药学管理知识的专人保管,而是由各科主任或护士长根据本科情况配备相应的品种和数量,医院并无相关的指引和要求,经过历届主任和护士长的更换,药柜中贮存的药品品种及数量也越来越多,部分药品长期无人使用,个别已淘汰出院的品种也未及时处理,科室都是靠护士长的个人意愿去管理和处理这些药品,对报废药品也大多是一扔了事,医院也无相应的考核指标。药品离开原包装,有效期难确定。各病区小药柜中的药品,特别是抢救车中药品都是离开原包装放入统一规格的容器或包装盒内,并在包装盒上写明药品名称、规格。这些脱离了原包装的药品很难做到先进先出,近期先用。

3.2 无专人管理,责任不到位 大部分科室都无指定专人管理药柜,就算有指定管理药柜的人员也必须兼顾护理任务。同时,病区药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场所,所有医护人员都可随时取用药品,使架上药品摆放凌乱,品种参差不齐,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相关责任也难以确认。

3.3 药学知识相对贫乏 接触病区药柜药品的都是各病区护理人员,所受药学专业知识教育相对较少,对药品的保管养护知识掌握不全面,部分护理人员对药品效期、药品外观质量缺乏判别能力。

3.4 个别科室规划不合理,环境温度不达标 有个别科室将小药柜设置在日光照射得到的窗户边或离暖气太近的地方,使药品长期在阳光的照射下或在较高温的环境下存放,直接的结果是大部分药品的外包装明显褪色,药品质量当然难以障。

4讨论

4.1制定统一的工作指引或管理规范 参考《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SP)的相关管理规范,根据医院病区药柜的工作特点制定相关操作规范或管理要求,使病区小药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这是保证药品质量,减少药物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基本保证[1]。

4.2建立有效措施,使小药柜管理制度化 病区小药柜应指定专人管理,负责领药和保管工作;定期清点、检查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时,停止使用并报医院医务部处理。麻醉、应设专柜加锁存放,并按需要保持一定基数,动用后,由医师开专用处方或用请领药品本向药房领回,品还应有空安瓿与专用处方一并交回药房,由药房专人核对批次无误后发放。每日护士交接班时,必须清点药品,并做好品余量登记[2]。

4.3行政部门定期检查,并列入考核内容 医院组织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对各病区的药品进行检查监督,将药品的管理工作纳入质量考核内容,以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药品质量[3]。

4.4改善病区小药柜的环境和条件 不符合药品存放条件的科室要尽快调整布局,适当加装空调,配备温湿度计并有相应的记录,以保证药物保存的温度与湿度合乎要求。

4.5制定各科药柜药品目录和基数 各科应根据自身特点,以满足抢救和一般应急治疗为目的,制定相应药品目录及基数,并报药事委员会或相关职能部门审批,一经确定,将相对不变,定时修改。各科要将多出的品种及时送到药房,缺少的品种及时补齐,并能列明原因。行政部门指定管理小组负责监督检查。

4.6加强药品管理或使用知识的培训及信息交流 药剂科要主动承担药品在保管、养护等相关药物知识的培训教育任务,以讲座、发资料或药师下临床宣传等方式传授药学知识,并及时了解病区用药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帮助病区管理好药品。病区药品是药品流通中的最后一环,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身体健康,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尤为重要。只有加强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病区药柜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药品质量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滨艳. 病房小药柜的管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4):118.

[2] 谢学渊,潘理平,衣淑珍.病区小药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63~65.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篇2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在区域公共竹理的研究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区域行政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才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区域公共竹理是区域内的多元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问交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区域公共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学与区域科学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实践中有机结合的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然而理论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实践的步伐,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论所具有的意义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反映实践和服务实践,对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累一样,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发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政治学和行政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发展领域内开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政”,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政”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发展,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政治研究;一是从行政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区域行政的一种深化。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转贴于

区域行政走向区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我国学者在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要摆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实现一种思维的转向,不能像以往的学者那样,把目光的聚焦点只放在政治权威的转型上,因为中国现代化两难的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为此,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并依据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进行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学者已有的共识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私人领域;(2)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4)社会运动。市民社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兴起,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对此的理论反思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实,理论家们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什么是治理?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政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种实践的科学,毫无疑问也会存在失效的问题,为了完善治理理论,理论家们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基本的共同点:一是它们都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包括了政府还包括私人领域和市民领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标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协调的达成并达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过协商和调整,在认同的基础上统一行动。

综合对区域和以上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区域公共管理是与区域行政有本质性区别的概念,可以将其界定为: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组织、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2)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政治或社会其它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3)区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经济市场领域和政府公共领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竞争和压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协商和调解;(4)对象是区域内个体和共体之间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4(1)

[2]王诤,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8-61

[3]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4)

[4]刘锋,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39

[6]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12,

[8]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公共行政,2003(1)

[9]熊美娟,公共管理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4,4,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篇3

第一部分关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内容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是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管理内容,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考虑问题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及不同的内容。

1.广义狭义的理解。

广义理解。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内容应包含有8个方面:①组织;②课题类别和选题;③申报;④评审;⑤经费(管理);⑥课题管理;⑦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⑧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狭义理解。仅指“⑥课题管理”这一部分。

2.工作性质的理解。从课题管理的分工工作性质看,既包含有行政性的管理,又包含业务性的管理。

3.课题级别的理解。从立项课题的级别来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以有5级。

部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审批的课题;

自治区级——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广西教育厅批准立项的课题;

地市级——由地市教科所教研室组织,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或教育局批准的课题;

县(市区)级——县教研室组织,县(市区)教育局批准的课题;

校级——学校自己组织并批准立项的课题。

4.管理层次的理解。

宏观管理——课题的规划管理属于宏观层次的管理,意在引导科研方向,形成研究重点,调动、组织和协调研究力量,有助于教育科研工作整体目标的明确与教育研究资源的合理组织。如区教科规划办对全广西、各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对本地市、各县教研室对本县区范围内课题的规划管理。

宏观管理较偏重于行政性的管理。

微观管理——以课题的研究进程为管理对象,以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主要领域,以课题个体的成果效益最优化为管理目的,是落实课题规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关键。指课题自身独立的管理。

微观管理偏重于业务性管理。

中观管理——介于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

5.工作过程的理解。从研究工作发展过程看,可分为规划管理、过程管理与成果推广应用管理三大板块管理。

总之,课题管理内容是相对而言的,站的位置(上、中、下)、角度的不同,所指的管理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是既有分别,又有互相包含,不是截然分开。

本讲座所讲的管理内容和要求,主要是确定在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自治区一级课题的管理问题来讲。

二是针对与大家关系比较密切,目前大家比较关注和急需了解的关于“课题的管理”、“课题的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两大问题来讲。

第二部分关于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

一、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主要遵循“上管下”、“自管自”和“委托管理”的办法进行。

1.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有管理职责,直接管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指导委托课题管理单位进行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

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含a类、b类的c类)的日常管理,委托地市和高校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具体为:

①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地、市、柳铁管辖的,委托地、市教科所(教研室)、柳铁教委普教科进行管理。

②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高等学校的,委托该校分管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部门(如:科研处、教务处、高教室、教科所等。)进行管理。

其余(指上述提到的“地市或高校所管辖”以外的其他单位,如区直单位、区直中专、区直幼儿园、教育学会),由区教科规划办直接管理。

我们把以上①②所提到的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和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称为:委托课题管理单位。

3.各立项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自我管理、具体管理。

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对委托课题管理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1.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及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负责对课题的日常管理。协助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管理所属范围的重点(a类、b类)课题,代为管理所属范围的一般课题(c类),做好有关工作。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了解、检查立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对研究工作尽可能提出改进意见,为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指导、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课题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可通过召开研讨会、现场会、印发课题简报等各种形式,沟通信息。

3.对课题更改项目的请示及课题结题申请进行审核盖章。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变更的7种情况(后面“二、2.”在对立项课题的规定和要求中将详细提到)的请示,进行审核和盖章。

4.协助做好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工作,协助做好成果推广工作。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篇4

一、加强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

班子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区委、区政府组织的集中学习和政治活动,年内重点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在农村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与科技工作有关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在区委组织开展的“三个代表”回访复查、创新大讨论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坚决贯彻区委“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结合科委工作实际提出了以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为目标,全面实施“一三四六”工程的新思路,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的认可和好评。近期重点学习了市、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学习了《新》和相关的辅导材料,并紧密围绕科技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在思考、研究制定明年全区科技工作思路时自觉而主动地去领会和贯彻。每位成员都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多篇心得体会,并分别在全委会和支部学习时对大家进行辅导和交流。

在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中,我们一方面加强学习,理解和全面把握,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科技政策的学习、研究,努力吃透政策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和特点,与科技部、市科委等部门实现上下联动,为我区企业和项目承担单位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为更好地组织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我们还加强了政策调研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东丽区科技技术奖励办法》、《东丽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东丽区科技成果鉴定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东丽区科技工作三个体系建设的设想》、《东丽区关于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的思考》、《东丽区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东丽区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管理办法》、《东丽区关于鼓励开展专利申报、实施专利战略资助办法》、《镇街乡科技工作考核办法及指标体系的研究》等,为鼓励和推动全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调动吸引区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我区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进一步规范全区科技管理工作的行政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保障。

二、根据区委“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创新了科技工作思路,提出了以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为目标,全面实施“一三四六”工程的新的战略任务:

通过开展“创新大讨论”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班子全体成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市委要求我们东丽区要用五年的时间把在“新四区”中第一的阵地夺回来,只有我们全区各个部门都真正地行动起来首先实现全区各个部门在全市争创一流,才能使全区整体工作上水平,创一流,那么我们区科委作为政府的科技职能部门,就必须尽职尽责,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工作,使全区的科技工作在全市争创一流。我们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我区已经连续两年在全市农口十二个区县的科技进步监测中名列第二位,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仅要保住原有的位置,而且要制定更高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争取在全市继续名列前茅,并努力以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为目标,自加压力,勇于开拓创新,使全区科技工作再上新水平、再创新佳绩,为全区整体创一流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按照搞好“四项服务”的新思路、新视野,来积极拓展全区科技管理和服务领域,用一流的服务为全区其他部门和镇街乡争创一流,全面履行好科委的职责,提供优质周到的科技管理服务。即:一为领导服务,通过一批带有超前性、前瞻性软科学项目的实施,为区领导和部门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为科技人员服务,为他们的科研、创新提供科研条件和科技管理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三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服务,为企业家的创业、创新提供企业发展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四为人民群众服务,通过开展科普和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学校、社区各个层面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全面贯彻落实“服从中心、服务企业、支持基层”的基本工作思路,切实转变作风,扎扎实实为科技型企业和项目承担单位办实事:

在科技管理工作实践中,科委班子成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区情,今年年初提出了全面实施“一三四六”工程,其中的“一”就是“一个中心”,即:树立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为中心,贴紧全区经济建这个中心开展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前以实验、示范为主,小项目过多、过于分散,科技工作对经济发展整体促动作用不大的做法,并结合实际,开始启动我区的“三个科技体系”和“六个科技专项计划”工作,搭建科技工作服务平台,整合科技资源,以科技项目形式,支持基层和企业这些创新主体的发展,先后采取了六项创新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工作作风上,我们有了明显的转变,今年科委班子成员坚持拿出1/3以上的工作时间,有时还利用工余时间和公休日等,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搞调研、搞服务、办实事,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多项难题,如资金、政策、企业所需各种审批备案手续办理、科技项目申报等诸多具体问题,把企业和基层的需要当做我们服务的重点,从小事做起,凡是事关基层、企业发展的事情,我们都积极搞好服务。

科委在联系点的工作中除了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及党的有关政策宣传外,注重于找准切入点,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如:结合么六桥村农业结构调整,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引进优良果树新品种,发展优质果树生产,科委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服务,促进了么六桥村的经济发展。还帮助大东庄村发展苗木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科委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到村研讨,帮助引进速生杨树苗木和优质种羊新品种,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受到两个村的好评。另外,今年下半年以后,我们重点对新调整的两个联系点郑庄村和大直沽村开展了政策宣讲和结合职能办实事活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完成了区委布署的各项任务。

四、锐意改革、勇于开拓,加大了科技管理创新的工作力度,采取了六项创新措施:

1、改革和创新了全区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改变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一个大计划为六个科技专项计划,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特色和优势,加强了集成,并下大力量做好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落实管理工作。

2、借科技部在全国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之机,大力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科技部、市科委实现上下联动,并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时地挖掘、筛癣包装、推荐申报一批国家和天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3、实行科技项目合同制和目标责任制,每个科技项目都要签订项目开题报告书和科技项目合同书,改变了以往只签订一个计划任务书的做法,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区科委、项目承担单位以及主管部门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并强化规范管理和跟踪服务。

4、在抓好科技项目的同时,向抓项目和抓科技型企业并重转变。我们借国有科研院所转制和驻区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之机,充分利用和盘活其科技资源优势,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培育我们区的新税源,带动我区经济发展;并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现已帮助春发香精香料公司、应氏服饰有限公司完善申报材料,目前正在接受市科委审查。

5、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吸引区内、外科技人员,或寻求技术依托单位参与项目开发,进一步提升项目研究水平。56个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共342名,其中高级职称96名、中级职称148名,为我们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项目的开发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在今年新调整的区科学技术奖中,我们要扩大奖励范围,增设科技重大贡献奖、科技管理奖和科技合作奖,加大奖励力度,对有功人员和单位给予重奖。

6、加强对科技担保资金的追缴和再利用,争取科技三项费用的落实,并按照年初计划发放到各有关项目承担单位,并加强督查和管理,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专款专用,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深入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科委班子成员以全区开展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科委党支部名义制定了《科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做到忠于职守、勤奋敬业、严格要求,自觉地团结带领全委党员干部职工一道实现共同进步。为保证“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还制定了科委主任办公会、主任碰头会、支部会、委务会等各项工作、学习制度,广泛发扬民主、虚心听取不同意见,通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做出科学决策。

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全委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教育,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并建立起科级干部廉政档案,制定了科委“四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区”实施方案,坚持依法行政。截止目前,年内全委党员干部职工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在科技执法和科技行政管理工作中也没有出现或越级访事件。

在科委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今年科委党支部按照组织程序培养发展了2名中共党员,推荐了一名区政协委员,向区组织部门推荐了3名处级后备干部人眩在干部使用上,有意识地给后备干部压担子,使其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另外,为使他们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基层群众,还选派了2名后备干部做好“联系点”的工作,经过实岗锻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还注重了全委党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以及相关的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来培养人才,今年又有2名年轻干部取得大本毕业证书、2名干部正在深造学习,并为大家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六、全面履行科委职责,努力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科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努力在提高全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并着手加快全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创业服务和科技组织管理三个体系建设,抓好良种化、农产品深加工、采用新技术、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信息化和软科学等六个专项计划的编制及50个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按照年初的计划,下大力量积极开展工作,共落实各类科技项目56项:其中新增项目31项,结转项目25项;从行业上看有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23项,工业项目21项,其他项目12项;从计划类别看,有良种化专项10项,农产品深加工专项8项,采用新技术专项9项,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专项18项,信息化专项7项,软科学专项4项;从项目技术水平看,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19项,国内及天津市先进水平33项。今年实现产值32667万元,经济效益9553万元。

在56个重点项目中,我区承担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项,天津市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星火计划项目4项,前三类9个项目在项目执行期内将获得339万元的财政拨款支持,目前已经到位249万元,是我区争取国家、天津市科技经费最多的一年,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在执行各级科技计划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向市科委推荐了2003年科技攻关项目7项,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项,星火计划项目10项(其中有两项推荐了部级星火计划项目),申报了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还向市农委推荐了4项科技项目。年内共完成天津市级科技成果登记15项,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建立了东丽区科委信息网站,并与各镇街乡科委初步实现了网上互动,对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搞好科技管理服务,实现科委办公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我们加大了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了一批有较好成长品质的科技型企业,促进他们上规模、上水平。截至今年年底,已累计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10家,年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和33%。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并涌现出一批靠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的典型。

还加强了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工作,全年共分发《天津农业科技信息报》4000余份,《天津科技》200份,采编制作区《科技参考》960份,与区广播电台合办了《科技大视野》专题节目,举办了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达600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科技兴区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篇5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区域行政走向区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我国学者在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要摆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实现一种思维的转向,不能像以往的学者那样,把目光的聚焦点只放在政治权威的转型上,因为中国现代化两难的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为此,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并依据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进行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学者已有的共识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私人领域;(2)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4)社会运动。市民社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兴起,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对此的理论反思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实,理论家们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什么是治理?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政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种实践的科学,毫无疑问也会存在失效的问题,为了完善治理理论,理论家们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基本的共同点:一是它们都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包括了政府还包括私人领域和市民领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标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协调的达成并达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过协商和调整,在认同的基础上统一行动。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篇6

一、自治区直属农业科研机构基本情况

(一)科研机构的设置

自治区直属农业科研机构目前是根据大农业中的农、林、牧、渔、农垦、水利和农机等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

1、*农科院除本部有一批重点开放实验室、研究室、研究中心外,下设10个研究所,分别是:水稻、甘蔗、玉米、园艺、经济作物、生物技术、作物品种资源、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科技情报等。

2、自治区农业厅下属科研机构有3个:*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柑桔研究所、*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等。

3、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属科研机构有4个:*水产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兽医研究所及*水牛研究所(挂“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研究所”牌子)等。

4、自治区林业局下属科研机构有1个:*林业科学研究院。

5、自治区农垦局下属科研机构有1个:*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内设茶叶研究所,相对独立)。

6、*科学院下设科研机构有1个:*植物研究所(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牌子)。

7、自治区水利厅下属科研机构有1个:*水利科学研究院。

8、自治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属科研机构有5个:*农业机械研究院、*水力机械研究所、*粮油科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

9、自治区气象局下属科研机构有1个:*气象减灾研究所。

10、自治区卫生厅下属科研机构有1个:*药用植物园。

上述自治区直属农业科研机构共29个,其中除了*农业机械研究院、*水力机械研究所、*粮油科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和*海洋研究所属*首批由技术开发类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之外,其余的均属社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见“表一.*自治区级农业(涉农)研究机构一览表”)。

(二)科研人才队伍现状

1、职工队伍职称结构情况:

20*年,29个区直农业科研机构有职工总人数2922人,其中研究员(正高)115人,占职工总人数3.94%;副研究员(副高)522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7.86%;助理研究员(中级)978人,占职工总数的33.47%,初级科研人员805人,占职工总数的27.55%,其他职工人数502人,占职工总人数17.18%。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55.27%。反映出我区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队伍中,高、中级人才占据较大的比重,层次结构比较合理(见“表二.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20*年人才队伍情况统计”)。

2、职工队伍学历结构情况:

20*年,区直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总数2922人中,博士83人、硕士509人、大学本科1105人、大学专科637人、大专以下588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占职工队伍总数的20.12%。说明我区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工队伍的成份在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知识结构日趋合理(见“表二.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20*年人才队伍情况统计)。

3、职工队伍年龄结构情况:

20*年,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人员数2922人中,35以下的1131人,36—45岁的1010人,46—55岁的583人,56—65岁的198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数占全部职工队伍总人数的73.27%。表明我区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有逐步向年青化发展的趋势(见“表二.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20*年人才队伍情况统计”)。

4、优秀科研人员

20*年,荣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7人、*优秀专家43人、*有突出贡献专家2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十百千人才工程”46人。上述各级优秀人才合计224人(次)。

(三)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情况

1、科研设施和平台建设

近十年来,区直各农业科研机构普遍加强了科研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为*农业科研和科技创新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农业科学院现已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现代化低温干燥种质资源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起点较高的科研设施和研究平台;*林业科学研究院1995年和20*年分别获得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林繁育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并以2个重点实验室为基础,逐步将本院建成*乃至南方林木遗传改良、良种繁育、森林资源保护、培育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中心,为*及南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水牛研究所在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台建设得到了跳跃式发展,2002—2005年,农业部先后在国债项目中安排了700多万元,进行良种水牛种牛场的扩建和沼气项目配套工程建设,目前种牛场种牛存栏达900多头,每年可为全国提供良种种牛200多头。与此同时,自治财政厅和自治科技厅等部门支持1000多万元,建“*水牛研究所水牛遗传繁育研究室”科技创新金源单位、“*水牛繁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牛系列中心以及“*水牛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水牛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等。目前该所实验室拥有的食品设备已达315台(套),其中单价5—10万元的有10台(套),10万元以上的有18台(套)。

2、科研手段更新

多年来,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不断探索和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手段特别是先进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科研实践中,使科研手段不断更新和完善。*甘蔗研究所应用甘蔗组织快繁育苗技术先后对20多个甘蔗新品种进行快繁,生产组培苗1000多万株,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与更新换代,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该项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所近年还引进消化了“间歇浸没生物反应器系统(简称TIBS)”进行甘蔗组织培养研究和甘蔗次生代谢物质综合利用与分析的研究,其中,进行甘蔗组织培养每代增殖达30—40倍,极大地提高了一代的增殖率,从而使该所在甘蔗健康种苗与组培快繁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该所还率先在国内开发应用PCR技术鉴定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病原菌cxx,使RSD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快捷。该技术为*蔗区利用健康种苗防治RSD提供了保障,对健康种苗的生产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3、动植物良种基地建设

动植物良种基地建设是农业科研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引起广泛重视,在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中先后完成了一批农林资源圃建设和水产畜牧良种场建设,为农业良种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农业科学院现有各类种质资源和中间育种材料近6万份,建立有多个国家品种资源圃和区域性的作物资源圃,保存有各类植物优异基因资源,先后建立了部级甘蔗品种资源保育圃,荔枝品种资源圃,还分别建立了木薯、甘薯、淮山、马铃薯资源圃等;*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杉木良种基因库,营造杉木种子园1000多公顷,生产良种1.8万公斤以上,推广应用于造林生产;*植物研究所建立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及濒危植物3100多种,设立的植物标本馆,藏有1.2万种、40多万份的植物标本,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植物标本资源;*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在对区内茶树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资源原始圃、标本圃2.3亩,共收集保存国内外茶树资源共492个,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之一,为*开发利用、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水产研究所在国家农业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部级的罗氏沼虾良种场、罗非鱼良种场和南美白对虾良种场,为全区乃至全国提供优质种苗;*水牛研究所把进行良种水牛种牛场建设当作基本科研平台建设的主要项目。

4、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于实现优势互补、借鉴国外区外先进经验,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均有重大意义。*林业科学研究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美国、日本、越南、泰国等1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成效显著,使该院成为我国省级林业研究院所中的亮点;在开展国内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中,积极与中国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云南省林科院、贵州省林科院等区外高校院所申报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等重要科技项目,争取多出成果;与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成都)建立了*沼气研发技术支撑与服务合作平台;利用相关高等院校资源优势,加强对本院科技骨干和技术人才的送培工作,先后选送了20多人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倡导并积极参加南方片区省级林业科研院所联谊会,与兄弟院所建立了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农业科学院先后与30多个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长期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与美国、巴西、印度、古巴、埃及、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十多个世界蔗糖主要生产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水牛研究所建所14年来,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与意大利、保加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美国、日本、巴西、菲律宾、泰国、越南等10多个国家在水牛研究和开发领域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多次应邀参加了在印度、菲律宾和委内瑞拉等国举行的亚洲和世界水牛大会,并于2006年4月,在南宁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亚洲水牛大会。*畜牧研究所从美国等国家引进一批优良牧草亲本进行繁育和推广,在*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研究方面,与新西兰、斯洛文尼亚、日本等国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植物研究所、*兽医研究所、*水产研究所等在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也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5、科研经费投入

在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中,绝大多数是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各项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安排,因此,事业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比较稳定,而且是逐年上升态势,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经费在不同单位,情况有所不同,甚至相差悬殊。普遍反映,事业经费和科研项目经费偏少,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经费远不能满足科研事业发展需要。

向企业转制的几所农业科研机构中,普遍反映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没有了事业经费来源的渠道,科研项目经费又十分有限,金融信贷渠道也不通,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经费来源少。因此,经费短缺已经成为改制后科研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四)科研项目执行情况

1、科研项目来源

科研项目来源:一是国家有关部门下达;二是自治区有关部门下达;三是市有关部门下达;四是承担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2、科研项目的立项、成果鉴定

1997年以来,区直农业科研机构承担部级、省部级、地(市)厅级农业科研项目共2904项,其中部级项目354项,占项目总数12.19%;省部级项目1226项,占项目总数42.22%;地(市)厅级项目1152项,占项目39.67%;横向合作项目167项,占项目总数5.75%。自治区级科研院所157423.51万元,比十年前1997年的29446.32万元增加了127977.19万元,增长4.35倍。科研事业费8664.77万元,比1997年的5249.36万元增加了3415.41万元,增长65.06%。离退休人员费用6239.28万元。财政拨款29777.97万元,比1997年的10424.30万元增加了19353.67万元,增长1.86倍。纵向科研投入12647.34万元,比1997年的1190.45万元增加了11456.89万元,增长9.62%。产品销售收入57824.58万元,比1997年的6740.06万元增加了51*4.52万元,增长7.58倍。其他收入11329.47万元,比1997年的4104.33万元增加了7225.*万元,增长1.76倍。(见“表三.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来源构成统计”)

十年来,自治区级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各级成果鉴定,并经自治区成果登记的农业科研项目成果共279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129项,占46.24%。获奖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项。(见“表四.自治区级农业科研单位1997-20*年科研成果(登记)及获奖项目情况”)

3、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上述一批批优秀的农业科研成果,必须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认真推广应用于生产,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农业推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不断地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消化吸收,进行技术的组装配套,开展试验示范,然后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大范围的应用推广,使农业生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有111项成果得到了转化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其中个别项目能产生直接效益,年新增产值2.4亿多元,对促进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区直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现状

(一)科研机构的定位

1、公益类科研机构

在科研体制改革进程中,有24所区直农业科研单位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公益类科研机构,按照事业单位实行管理。这些单位分别是:*农业科学院及其下设的10个独立科研机构、自治区农业厅下属的3个科研机构、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属的4个科研机构、自治区林业局下属的1个科研机构、*科学院下设的1个科研机构、自治区农垦局下属的2个科研机构、自治区水利厅下属的1个科研机构、自治区气象局下属的1个科研机构和自治区卫生厅下属的1个科研机构。

2、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科技厅等12个部门关于自治区直属27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36号)文件精神,有5所区直农业科研单位由技术开发类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按照企业单位进行管理。这5所区直农业科研单位分别是:*农业机械研究院、*水力机械研究所、*粮油科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和*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见“表五.自治区级转制农业科研院所基本情况统计”)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

多年来,区直农业科研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特别是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密切联系实际,认真抓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主要是严格科研立项的评估和可行性论证,严格科研项目计划和执行中的规范化管理,严格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和成果管理,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科研机构朝着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为“三农”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2、科研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海洋研究所是*唯一的一家海洋综合研究机构,建所20余年来,形成了专业学科基本齐全的科研体系,通过多年立项调查,基本模清了*海洋资源家底,为政府开发和保护海洋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承担了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全国省级研究所中名列前茅,为*经济社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纵观国内省级以上的海洋或水产研究机构,无一不是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展研究工作,国内省级以上海洋或水产研究院所转企仅*海洋所一家,转制后,生存压力大,研究领域逐步压缩,要出成果十分艰难,海洋科研事业遭受严重影响。改制后的*生物研究所和*农机研究院也感到人才、资金不足。迫于生存的压力,要安排大部分科研人员从事开发创收,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锐减,要出科研成果难度很大。

3、资金严重短缺

由于改制后农业科研机构事业费已经停拨,单位收入来源不畅,生存压力大,转企后,归自治区国资委管理,没有独立的土地和房产,住房无法解决。*生物研究所反映,该所80%以上的职工是中高级知识分子,现在70%左右的职工还居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的大板房中,高级职称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的住房不超过70平方米,中级职称不超过50平方米。他们直言:不能安居,何以乐业?

(二)区直农业科研机构隶属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当前区直农业科研机构隶属管理体制大体上分为两类:

1、人、财、物统一管理

主要是*农业科学院下设的农业科研单位(玉米研究所和甘蔗研究所除外),其组织人事和事业经费归院部统一管理,呈现有机结合,有利于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集中资源优势,投入科研工作。

2、人、财、物交叉管理

主要是有关厅、局下属的农业科研单位,其组织人事归本厅、局管理,事业经费则划归自治区科技厅管理,组织人事与财务分开管理,不利于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者比较,各有利弊,有待在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中,通过机构整合和人、财、物等科研资源的整合来进一步理顺。

(三)科研人才队伍力量比较薄弱

大多数的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都存在科研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素质偏低,与国外、区外相比,差距太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水牛研究所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较好,但面对如何开发我区、我国水牛资源优势的科研难题,仍然需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人才,而目前该所只有区区几十人的科研队伍,显然是难以完成此重任;*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数量、结构、配置等也与我区优势突出的林业资源不相适应,能领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人才太少;*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反映,该所科研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后备人才不足,由于单位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吸引不了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目前高职称、高学历、3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已寥寥无几;*水产研究所担负全区海、淡水渔业科研的繁重任务,而在职人员编制却由上世纪90年代前的168人减至现在的150人,能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员少,学科带头人更少。

(四)科研手段落后,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1、科研手段落后

近年来,区直各农业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和科研手段不断改进,但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进展比较慢,直接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植物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院、*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畜牧研究所等单位都反映基础设施陈旧简陋,仪器设备老化,设置不配套,利用效率低等,部分科研和办公条件多年没有改善。

2、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农业科研投入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总量投入严重不足。自治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增长幅度大大地低于全国平均数(*12.31%,全国平均28.8%,贵州31.98%,湖南35.72%,云南43.28%),总量也最少,20*年云南省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为5亿元、贵州省2亿元、湖南省2.5亿元,*为1.7亿元。2006年,我区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仅为0.3%,低于全国和全区所有行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数(1.49%和0.38%)。在农业科研投入中,政府的投资强度为0.17%,低于政府对全社会科研的总投资强度0.21%。*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农业科研经费少、比重低,农业科技投入“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科研投入对比分析(见“表八.农业科研投入对比分析”)。

(五)科研机构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区直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反映,目前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太低。*林业科学研究院目前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只有33655.21元/人,其中财政工资27967.63元/人·年,科技开发创收提成5687.58元/人·年;*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正处级)月工资只有2450元;新来农业研究所工作的博士月工资只有1472元,硕士月工资只有1100元。如此等等,与同等学位、同等资历的工、财科单位人员相比,差别很大,与机关公务员相比,差别更大。虽然制定有一些激励政策,但由于不完善,所以作用不明显,特别是绩效奖励工资很难得到落实,反映比较强烈。对于政府部门至今还没有出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激励措施的作为,大家感到很失望。

(六)科研成果管理不够完善

科研成果是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科研成果已经成为科技人员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个别投机分子搞的工具,在鉴定成果、评审成果奖、评审技术职称和优秀专家时,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张冠李戴、不劳而获,滥竽充数虚报成果等,影响极坏。因此,严格规范各项科研成果管理,把好质量关是十分重要。

四、深化区直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确定农业科研机构是公益类科研机构,明确其今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

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社会大局。农业科研机构肩负着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和为“三农”服务的重任,其研究成果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但更多的是公益性的社会效益。建议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给予批准,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在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今后区直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是建立、健全完善科研机构内部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科研资源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重点在于理顺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集成,提高科研效能。因而,要把理顺科研管理体制放到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1、要对区直农业科研院所的机构进行调整,整合科研资源,优化队伍结构。

要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的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科研机构的调整拟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建设*农口三支科研“航母”联合舰队,建立3个农林科学院。一是对农业系统的科研机构进行调整,将农业、农垦、粮食等部门所属的农业科研院所合并,归属*农科院管理,形成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机制,成为统筹全区农业科研力量的农业科研体系;二是对*林业科学院进行充实提高,升格管理,加强学科建设,成为能担负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经营和林产、林化等研究重任的、具有我国南方特色的综合性的林业科学研究院;三是建立畜牧水产科学院,把现有的水产畜牧兽医系统所属的研究所、品种改良站统一归到*畜牧水产科学院,升格管理,增强*特色畜牧水产业科学研究实力。

第二步进行科研机构的大整合。待条件成熟时,适时进行“三院”合并,把归属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包括种植、养殖、农机、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划归*农科院管理,完成机构调整和优化组合,打造*农业科研的“航母”舰队。

2、要实行科研机构的纵向管理和协调,形成区、市、县三级三个层次的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体系。根据区域特点和我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区域性科研分院,按桂西南、桂东南、桂中、桂西北、桂东北等各个不同自然区域特点,以原有的农、林、畜牧水产研究所为基础,分别建立分院,由*农业科学院、林业科学院、畜牧水产科学院分别对口统一管理,直接调配人力资源。鼓励和支持以现有县级农、林科研所为基础,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并,组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网络,加强与隶属区域的研究分院的技术合作。

3、在进行大规模科研机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工:自治区一级农业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高校农业科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为主,县级农业科研机构以成果应用示范、推广为主。市县级科研机构,要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不搞一刀切。鼓励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并,没有条件保留科研机构的,应转为试验场站或良种场、繁殖场。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1、用好现有人才

区直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相对密集,拥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好各项知识分子政策,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作出新贡献。与此同时,也让他们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政策,解决目前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太低的问题,以稳定队伍,留住人才。

2、培养在职人才

除了让他们在实际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之外,还要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愿意,定时选拔优秀科技人员和业务骨干进行脱产或不脱产学习,继续进行再教育,可以参加短期进修学习,也可以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更新知识,学成归来后,委予重任,再创佳绩。

3、引进高素质人才

可以从高等院校选择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毕业生,重点是硕士生、博士生,也可以从区外、国外引进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引进以后,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与此同时,建议建立“引进人才基金”,创建引进人才的保障机制。“引进人才基金”拟由自治区主管科技工作的副主席直接支配。

4、注重农业科研熟练技术工人的配备和培养

农业科研的研究基地、试验场等,需要有一支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队伍。随着岁月流转,农业科研单位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招收技术工人都已经或很快退休了,技工出现断层的情况相当严重。建议政府从定编、劳动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科研单位要把培养熟练技工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计划进行实施。

(四)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调查情况表明,近十年来,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自己前后比,确实增加了不少,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与邻近省区同类比,与目前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的任务比,差距是很大的。科研经费投入太少,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农业科研快速发展的“瓶颈”。为此建议政府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投入的水平,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改变目前财政只管人头费,没有或很少有科研经费的局面。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设备,改善条件提高创新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是加强内部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严格科研机构的科学管理,明确干部和职工的责、权、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意义重大。各项管理制度主要是:院、所长责任制、职工岗位责任制、干部竞聘上岗制、职工双向选择聘任制、组织人事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

激励机制主要是绩效工资奖、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年终考核优秀奖、先进工作者奖、先进集体奖等。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篇7

关键词:庐山;景区建设;景区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lushan nature landscape cultur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lu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put forward: to the planning, protection for the premise, and with the science as the basis, taking the culture as background, the lushan mountain building into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scenic spot.

Keywords: lushan;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Scenic area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S7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庐山属山岳型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几年来,庐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和谐景区,实现了旅游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做好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1景区建设

庐山是以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科学知识为主要资源的景区,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在开发中保护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动态平衡,就是建设和谐景区的根本内容。景区面对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谐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1.1为保证庐山的可持续性发展,以科学的规划来统筹景区建设行为。庐山现在已完成对庐山总体规划工作,正确处理景区保护、开发、建设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庐山珍贵资源。给来山的游客和本地的居民营造优美而舒适的环境。景区规划是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景区管理与建设的依据,是一切发展活动的蓝图,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矛盾关系的唯一途径;景区的规划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2庐山景区规划的整体定位应尊重历史。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许多名人、高僧在这里留下了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

1.3 庐山景区规划的整体定位应尊重自然。

1.3.1 是以环保、科学为前提,制定并完善具有科学性、经济性、环保性、艺术性、前瞻性和体现自然特色、文化特色景区规划,保证规划投入。

1.3.2 山岳型旅游景区,在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时也伴随着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庐山景区建设的规划上要注意依山造园、相地合宜,规划要注重防灾、减灾、水网、电网的设计。

1.3.3庐山因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观赏植物品种异常丰富,所以在植物种植设计上应选用本山特色观赏植物,并大力研究推广本山植物种的开发利用,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减少植物对生态环境适应时间。增加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4庐山的景区规划设计,一定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庐山不同于其他的山,适合长期居住,做好园林游览空间和休憩空间的设计。注重“实线”即导游路线和“虚线”即赏景视线的有机结合。园路、园林铺装、园林小品的配置上要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即具较强的装饰性且富有情趣。园林建筑的风格要与景区的环境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富有一定的诗情画意,空间变化多样,与环境结合巧妙,具有适宜的使用功能。

2 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保护是永恒的、第一位的,发展必须服从保护这个最根本的前提。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实现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良性互动。在旅游景区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景区特有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景区特色,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丰富内涵,增强吸引力。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二章就保护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如何才能保护好庐山的景区资源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点:

2.1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2.1.1水

①水是我们耐以生存的血脉,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景观、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山的灵性都由水而来,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水源,减少污染源,选用环保的洗涤用品,是现今的第一要事。

②庐山气候潮湿、山体地质条件多样,很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游客的出行安全、庐山人的居住安全、交通等都带来很大的不便,建议组织专家对庐山的水脉进行细致的勘测并进行GPS定位监控,检查水路是否顺畅,对排水不畅的地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梅雨天以前、防汛以前及秋季干燥的季节对庐山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段进行系统的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对无植被的山坡分不同地段、不同的地质岩层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2.1.2植物。

植被是山体的色彩,如何使庐山的景观更加美丽,就看山体植物的配备,庐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原始的植物生态非常丰富,色彩也多种多样,但现在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2.2对观赏建筑、古迹的保护

庐山的古建筑构思神妙,造型独特,风格鲜明,他们各自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建要考虑历史、经济、文化价值三者间的协调关系。对这些建筑、古迹建档立卡、立法保护。为规范对别墅的保护,庐山管理局建立了严格的保护责任制,并逐步将居民从观赏别墅地带迁出来,居民区和别墅群脱离,一方面要避免改变用途对建筑物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别墅。

2.3 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庐山是中国惟一的一座以“文化景观”名义而走进《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山大川, 挖掘、保护庐山的文化,突出文化内涵的亮点,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做好、做足“文化”文章。抓住重点,形成特色,突出文化旅游若干亮点。

3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打造精品景区。

3.1 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建设和管理是分不开的,景区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景区规划,以后是建设,还有管理三大方面。规划是景区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建设是景区发展的途径或者行动、实践。管理是景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逐步健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各项法规,做到依法建设、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3.2人才的培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建成一支优秀的景区建设、管理队伍。“一流”的景区必须要有一批“一流” 的景区建设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4景区的管理

庐山是世界级的景区,取得了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等诸多荣誉,景区管理应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关制度,借鉴相关做法,做到以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构建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稳定型、团队型的和谐平安新庐山。以“游客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工作理念,加大景区综合管理力度,继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加强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继续履行景区管理的“五定原则”定人、定岗、定时、定职、定责。明确责任,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润哲;杨程 关于对庐山风景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华商》2007年第30期

【2】欧阳毛荣关于江西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08期

作者简介:单筱玲(1972-),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本科,工程师.

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区别篇8

【关键词】教科书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79-03

【Abstract】Textbook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il polices of textbook management in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e will give us some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textbook management.

【Key words】Textbook Management policy

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教科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在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教科书的管理问题,并通过多种措施和制度,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完善教科书的审查与选用。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管理制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教科书管理制度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的教科书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管理制度

1.美 国

美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州自己制定本州的标准。教科书一般由民间的出版社主要依据各州的课程标准和需求来决定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为取得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出版社在组织教科书编写时会主要依据几个大州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需求。

从教科书的评估和选用来看,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教科书评审机构,教科书评估与选用依各州情况而定。在50个州中,有的由州一级教育机构来评估与选用教科书,有的则由各学区和学校自行决定。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20多个州实行州级教科书审定制度。尽管程序各有不同,但总体包括审查和决策两个阶段。其中,首先由州课程委员会组织教师和各学科的专家成立审查小组,对教科书的社会内容、教育内容等进行审核,意见确定后,汇报给课程委员会,由课程委员会向州教育局推荐审定。同时,全州设立若干教科书展览中心,展出所有送审的教科书,征求公众对教科书的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课程委员会综合各方面意见,向州教育局提出选用建议,最后由州教育局决定选定的教科书推荐书目,供本州各学区选用。而在美国的其他州,教科书的评估与选用权限则下放到学区乃至学校,但也强调要先评审后购买。不少学区评审教科书时所依据的标准很细致,涉及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及其科学性、时代性等,编写、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是否涉及种族、性别、文化等方面有关的争议问题,也要考虑价格等。只有通过评审的教科书才能被选用。在评审之前,各出版社须填写评估申请表格,并严格禁止把教科书直接卖给学校。对于那些已获得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如有人提出异议,则需重新评估。

从教科书供应来看,美国主要是实行教科书无偿出借制度,也有个别州部分无偿或有偿使用,这主要由各州根据情况自己决定或个别由学校决定。

2.英 国

自由选择制、自由发行制是英国教科书制度的特色。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没有全国通行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但有统一性阶段考试。因此,传统的教科书编著常常会受到统一性考试的试题或其出题要目的影响,选用则主要是由老师决定。在英国,教师一直享有比任何其他国家教师更大的在课程设置、教科书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的自治权。

自1989年起,英国所有公立学校实行统一课程,取消了英国教师作为主要力量影响课程的传统自由,许多课程决策权收回中央政府,削弱了教师及地方教育当局在课程决策方面的权限,但具体到选用何种教科书来实施课程这个层面,权力仍然主要在学校,特别是教师。

在英国,教科书的选用实际上听凭各校的自由。在学校的管理规则中,规定其为校长的权限者居多,但校长并非因此就自行决定,他仍然会征询教师的意见。因此,英国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方法,各校仍有不同。根据相关调查,在中等学校中,大致由学科主任决定或负有较大的教科书决定权。至于小学则较为分歧,有的是校长具有主要权利,有的则由校长、教师协商决定。在英国,选用教科书问题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教科书在展览中心或教师中心展出,教师可以自由地研究。一旦选用后,教科书由学校订购,一次购入,各校根据本校财源的情况、学校的方针,决定新教科书的周转率,以及教科书选购的种类。教科书免费租借给学生使用,用完归还,寿命一般为5~6年。

3.法 国

法国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但在国家一级上不设任何教科书评审和起草机构,不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没有中央级统一的教科书编写机构来协调教科书的编写、出版与审定,教科书的编写是由商业性出版社组织和约请社外作者来完成的。用法国教科书研究专家肖班的话说,“国家对其没有任何控制措施,在教科书出版之前、之中、之后都是如此”。更需注意的是,这样自由发展的教科书市场并没有和教育质量的保证之间发生冲突。

在法国,教师和家长都对教科书的选择有发言权,但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年级有几个平等班并有两个以上相同任课教师时,学校会要求教师们协商选择教科书。当教师们对教科书选择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校长会责成学科教学小组根据学校获得的拨款数额和课程标准对教师选用的教科书把关,做出最终决定。一般而言,学校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有很大的选择自由与弹性。对于教科书的依靠程度也因人而异,原则上只要不偏离教学目标与整体教学理念,或国家意识形态即可自由发挥。为配合开放式的教科书使用原则,教师的教学与选择或评价教科书的能力颇为重视,因此教科书评价能力的培养一并列入国家教育规则中,即教科书的评价能力亦属于师资训练的基本能力之一。

法国教科书费用由国民教育部负责提供。对初级学校实行教科书免费供应制度。从1980年以后,初中的教科书也开始免费供应,但中学教科书免费的范围只限于一定科目。教科书一般4~5年更新一次。

4.德 国

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教科书由各州自行管理。各州对教科书的要求、审查、选用等都有明文的规定,教科书的出版和编写本身是自由的,但任何教科书都要符合州的教学大纲,要通过州文化教育部的核准后才可进入具体选用环节。

在德国,教科书的最终选择权也在教师,教师从州文化教育部提供的教科书目录中选择教科书。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出版社营销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和教师接触,了解目前教师的需求,给教师介绍他们的教科书。例如在黑森州,依据州《学校法》的规定,学校内部的全校教师大会和专业教师会议掌握教科书选用的决定权。其中,前者决定选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后者则负责做出有关选用各学科教科书的具体决定。具体地讲,在考虑财力及教学需要的条件下,由专业教师会议从州文化部提供的教科书目录中选用合适的教科书。

德国总体实行教科书的免费供应制度,但在部分州则只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免费供应。

5.日 本

与欧美国家不同,日本教科书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审定制。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内使用的教科书必须通过文部省的审查或由文部省自己编著。不过,近年来在学校中使用的大多数教科书是经文部大臣授权,由出版商出版的。由文部省自己编著的教科书仅限于高中阶段的少许职业科目和特殊学校的盲、聋和其他残障学生。

在日本,只有通过文部省审查的教科书方可进入选用环节。按照规定,地方公立学校教科书的选用机构是所辖区的市町村教育委员会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国立及私立学校的教科书由该校校长决定。日本的教科书选用使用的是广域地区统一方式,即在同一个教科书选用区域内要选用相同的教科书。

自1963年起,日本政府为国立和地方公立及私立学校的全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义务教育学校教科书的发行者,依照免费措施法,采取指定制度。未接受文部大臣指定者,不得发行教科书。高中教科书的发行则无特别的规定。按照规定,出版商要将教科书的价格报文部大臣批准,文部大臣会向出版社通告教科书价格的上限。

6.韩 国

韩国对不同的教科书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根据2002年的总统令,韩国的教科书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教科书,它的编写、出版、选用等完全由国家教育部规定和控制,著作权也归教育部所有。近年来,韩国缩小了国家教科书的范围,从原来包括所有的小学和中学的历史、国语、道德课程所用教科书缩小到高级中学和特殊学校使用的这些科目的教科书。二是检定教科书。相对而言,这类教科书一般由民间编写,但必须通过教育部的审定。目前,随着韩国教科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此类教科书的比例越来越大。三是认定教科书。此类教科书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认可、备案就可以,由学校、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省教育厅提出相关要求而定,相当于我们的地方课程。

一般而言,韩国每5年组织一次对教科书的审定。具体作法是由一个国家认定的机构公布教科书的要求以及标准,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审查。通过审定的教科书,就可以在封面右上角印上教科书的标志和审定通过日期正式出版,供学生使用。

对于国家教科书,全国必须使用。而检定教科书和认定教科书的选用权力则在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韩国的小学教科书由政府免费供应,中学教科书则采用有偿使用的制度。

7.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在统一的课程纲要指导下,鼓励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各类教科书编成后都要送给教育署审查,教育署每年都将一份经过审查后认为可用的教科书书目送到各学校,并在教育署的网上发表,供各个学校选用。推荐书目中同一科的教科书可能有好几种甚至10 多种,是由不同的书店或出版社编印发行的。还有一些甚至是外国的出版社在外地编印的。

香港一般是由校长决定选用教科书,没有太多的分歧意见。在部分学校,也有教师自主选择教科书。

8.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的教科书制度经历了从“统编制”到“审定制”的变化。“统编制”时期只有“一纲一本”,由编译馆统一编写各学科纲要,以及编辑出版教科书。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地区逐步开放教科书市场,统编制改为审定制。1989年首先开放中学艺能科(音乐、美术等)、活动科(体育等),1990年开放选修科和非联考科目,1991年开放小学部分科目,1996年小学所有科目逐年开放为审定制。台湾地区中学教科书由编译馆负责审查,小学教科书由教师研习会负责办理,都不设专门的机构,审查委员和内地一样均为兼职。

教科书的选用权在学校和教师。实际上,因改革不久,加上教科书的销售涉及庞大的商业利益,致使选用权问题产生争议,各地做法不一。有些县市由县市政府邀各校代表组成选购委员会,全县市统筹采购;亦有些县市将全县市学校划分成若干区,建立区选购委员会或小组,分区联合选择采购;另有些县市开放由各学校自组评选小组选购之。1999年修正公布的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之教科图书,由学校校务会议定办法公开选用之。”依此目前的法定制度,是以各学校为选用主体,而且选用办法须经学校校务会的通过,这有助于教科书选用的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据台湾学者2000年4月进行的调查,全台25个县市中,除金门县仍实施联合选购,基隆市于各学校选用书单后由市政府办采购手续外,其余均已由各学校自行选购和采用。中国台湾地区各县市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大都规定成立教科书选用委员会来进行教科书的评选工作。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编教科书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曾出现过一批一纲多本的教科书。为更好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教科书建设体系,从根本上引入教科书建设竞争体制,自2000年初开始,由国务院体改办牵头,教育部、国家计委、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参与,以降低中小学教科书降格为切入点,对中小学教科书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各部委联合下发的11个相关文件,对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核心是确定了中小学教科书建设要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科书多样化政策。

自2001年开始,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逐步改变了以前统编教科书的格局,采取国家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教科书审查和公布目录的做法,通过审查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由地方选用,教科书的出版和选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83家出版社出版了相关科目的教科书,除极个别科目外,绝大多数科目都有2个以上的品种,同时教科书的使用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并初步形成了几个优势品牌。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对推动我国教科书建设,服务教育,尤其是提高我国教科书建设能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教科书建设涉及的环节较多,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加之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健全,在教科书编写、审查、出版、选用和发行等各个环节中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教科书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教科书到底应怎样管理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我们认为,分析世界各国和地区教科书管理的经验,总结其总体特征,可以为我们解答此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管理实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总体的特征。

第一,教科书管理权限越来越开放与分散。即便是以前实行统编教科书的国家和地区,也在逐渐地部分或全部开放教科书的管理。在多数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的选用,甚至包括审定下放的趋势都比较明显。学区、学校甚至教师、家长有了越来越多的教科书决定权。

第二,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审查和选用两个环节。审查主要是决定教科书进入市场的资格问题,主要解决的是教科书的质量问题。而选用则集中在程序、环节和办法上,以确保选用的公开和公平。可见,审查和选用是教科书管理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控制点。

第三,鼓励教科书多样化和市场充分竞争。除个别国家部分教科书由国家统一外,总体看各国鼓励各种力量参与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并通过各种措施使审查通过的教科书有公平的选用机会。各国家和地区教科书一纲多本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分析现有的市场格局可以发现,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出版虽然有很多出版社参与,但已经相对集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科书出版集中在几个大的出版社的现象。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我们建议:

第一,进一步坚持多样化的政策。多样化政策是我国教科书管理的基本政策和原则。教科书多样化对教育发展、教学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并已经在世界各国长期的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差异显著的国家,教科书的多样性更是一个现实的需要,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我国教科书编写、出版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此,从国家管理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在各个层面确保教科书多样化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要确保每个通过国家审查的教科书都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严厉打击恶意垄断,真正实现多样化。只有这样,通过多样化和有序的竞争,我国的教科书才可能实现高质量这一目标。

第二,进一步规范教科书的审核。目前,部级的教科书审查制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但需要进一步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严格规范教科书审查的程序、标准和人员资格,确保审查通过的教科书质量过硬并各有特色,力争实现教科书真正的多样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措施防止教科书出版、编写中的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适当延长一套审查的过程,确保教科书研发的正规性和严肃性。此外,要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制度化的审查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教科书的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科书,淘汰劣质教科书。

第三,进一步规范教科书选用管理。应逐步规范选用过程,而不是通过回收教科书选用的权力来回避目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评估督察,确保选用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廉洁,特别是需要逐步淡化各级行政力量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作用,消除地方垄断、行政权力对教科书选用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科书市场的良性竞争。

当然,教科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繁多,需要各方面的紧密合作。但在坚持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前提下,抓住教科书审查和选用两个关键环节,规范管理,切实推进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顺利实施,应该是我国教科书管理制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改革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34

上一篇:小学生安全教育新闻稿范文 下一篇:市县级疾控体系改革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