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专业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5 11:29:28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篇1

影视广告欣赏课程一般属于艺术类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或者文学类的公选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影视广告欣赏的方法和评判标准,同时通过大量的经典影视广告案例展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使学生了解影视广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理解影视广告中的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思考影视广告创作的规律和原则,掌握影视广告创作中的一些关键元素。课程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欣赏,使学生能掌握独立地、正确地评价广告作品的能力,能够针对某一广告作品分析其得与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文字评论,并提出自己的新创意。课程属于欣赏类、辅质的课程,但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帮助其在赏析优秀广告的基础上进行广告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特别是为广告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对学生各自的专业学习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且也是陶冶性情、拓宽思路的好方式。课程虽然以欣赏为主,但是对学生仍有明确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重在独立地评析某一广告作品的得失,要求学生注重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及课后练习等形式增进学生对于影视广告相关理论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地讲解心理学知识,展示相关案例。教学形式应当丰富多样,对重点词语和概念进行强调,并做好影像资料的放映准备。

二、案例项目教学法主要内容

案例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案例进行鉴赏、分析,获得该案例的主要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按照该案例进行相关项目的制作,制作环节包括临摹、仿制到独立创作。影视广告欣赏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有:信息、通讯类;金融、保险类;汽车及关联产品;房地产及其用品;家电、食品类;饮料(非酒精、酒精);药品与保健品、卫生用品;时尚商品;文化教育及关联用品、媒体;公用事务及服务、公益类影视广告欣赏。按照界域风格划分,典型的有:法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英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美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日本、韩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中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等。而按照广告节的精品广告来进行授课,又能划分出戛纳广告节、莫比广告节及广告饕餮之夜等。如何在这些教学信息中挑选出重要的信息进行案例项目教学,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教学问题。

三、案例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1.房地产广告选择一个优秀案例,分析广告的拍摄手法、建筑动画案例和广告语。通过课堂欣赏、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从广告中体验到美感及制作流程然后进行作业布置、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等,最后点评案例作业。案例作业完成后,教师开始进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自拟课题,进行房地产广告的制作:实地考察,分析该地产的优势特色,提炼该房地产的广告词,进行宣传海报、建筑动画的制作,进行实地拍摄,然后进行后期剪辑合成。最终完成包括建筑动画、广告词语、宣传海报、视频广告等一系列项目化教学。

2.食品广告选择一个优秀案例,如中秋月饼的影视广告,前期进行案例欣赏,重点在于产品的拍摄手段、拍摄角度、拍摄流程、解说词、色调等。在案例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欣赏,然后写出欣赏心得、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等,最终还需要点评案例作业。项目化教学时,让学生多欣赏相关的案例视频,如当下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然后让学生挑选一种食品自拟课题,准备策划案、广告词、拍摄方案等,教师再进行拍摄指导,确定拍摄风格等。案例项目教学最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制作水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课程教学方法日趋多样化,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选择合理、适合该课程的方法。教师应解放思想,注重从多方向、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改革单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应用型人才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篇2

美国《生活》杂志在1936年10月创刊时提出这样的宗旨:“观察生活,观察事件,目击伟大的事件,注视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观察新奇事物,机器、行动,丛林和月亮上的影子,观察男人的工作,他们的绘画,高层建筑,和他们的创造,观察视窗里之外的世界,和隐藏在隔壁和房间里的事物,危险而不可接近的事物,记录男人爱的女人和他们的孩子,观察并从中得到乐趣,体验并得到教益。”从事图片编辑工作20年来,我不断地重温这段话,我坚信100年之后报道摄影的题材也不过如此。但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而又那么难以做到。

1896年至1930年,美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科蒂斯一直在做一件事――-他把家搬到了印第安人的部落,与土著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跟踪调查,每天都在用最老式的相机记录印第安人的生活景象。35年下来,爱德华再没有离开那里,留下了数万张底片。如今,这些照片已成为难得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档案。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最早的报道摄影了。

庄学本的藏地摄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摄影师最早,也是最经典的报道摄影范本。直到70年之后,人们发现了庄学本的视觉档案,并认定他是中国摄影史上伟大的纪实主义先驱,人文摄影大师。庄学本用10年时间在川康边地流连忘返,他的报道由图像与文字共同完成。他每到一地都有系统深入的调查,对群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成果有全面的了解。《西康彝族调查报告》历时9个月完成,是一本考察学著作。庄调查了60多户人家的几百人,从经济、教育、交通、自然资源、地貌、民族、宗教、婚丧习俗、民间艺术、劳作方式、农作物独特的社会结构等都一一进行了介绍。调查结束时,庄先生已经几个月不知道盐味,全身都爬满虱子。庄学本的藏地影像值得现在的摄影者一次次致敬并从中看到源泉。70年乃至更长久的时间,庄学本5000幅质地庄严的藏地照片会永远成为民族影像志中的孤本。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一群具有特殊素质和品格的人,在日常的或遥远的、开放的或封闭的、寒冷的或炎热的、平静的或危险的、冷冷清清的、无人问津的地方用相机为人间一切苦乐作证。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某个现象或存在,他们用照片表达着深刻观察与思考。优秀的报道摄影通过纪录客观现实演变的过程,成为一部部人类的精神史和心灵史,成为历久弥新的文献,它的作用是让将来的人看到今天人们的生存经历、行为以及情绪。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摄影格局改变,划分逐渐清晰,很多记实摄影者发现可以用报道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拍摄和思考。他们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人云亦云中坚持独立的思想和精神。他们的报道虽远未达到完美境界但已经有了一种动人的力量……在新华社,从事对外报道的编辑记者20年来向国外发出几千个报道的专题:《朝拜那木错》、《最后的盐队》、《叠罗汉》、《在零下五十度的的日子里人是如何生存的》、《在百年老屋中过丰衣足食的生活》、《远离死亡线――不再是藏北冬天的神话》……等等;朱宪民的《黄河》、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王征的《西海固》、陈锦的《茶馆》、安哥的《变革的时代》、黑明《陕北知青》、《100年的新窑子》、于全新的《贫困母亲》、王景春的《中的一条船》、《白血病》、《盲人》、王瑶的《911后的美国》、画儿的《里加咀》、居杨的《监狱故事》、王福春的《东北人家》、张新民《都市村庄》、晋永权的《三峡》、深圳的四人摄影小组对当地麻风村长达数年的拍摄,河南记载乡村百姓生活方式的摄影群体……这些摄影者的报道摄影形式与内容大相径庭,但其规模与深度都构成了中国报道摄影的雏形。还有很多的志愿者、野外科学工作者、正在做着田野作业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他们工作的同时,为他们的研究行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为某些种群客观演变的过程留下影像,也留下他们各有意义的记录。

在21世纪开端,可以有这样的判断:中国的报道摄影真正成为经典的还不多,真正为历史贡献影像记录文献的摄影者并不多。作为一个报道摄影的编辑我会有这样的期待:每个摄影者都把自己看上去不起眼的印迹以图像记录的方式进入历史,“每一只萤火虫都发出自己的光亮”,报道摄影就会成为重要的视觉文化储存,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而存在,承载这些影像的《文明》杂志则任重道远。

陈小波:新华社摄影部高级编辑,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图片编辑之一。

早晨起床,梳着头顺带整理一下心情,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弄堂里的上海情怀》

撰文/姜纬 摄影/陆元敏

2003.2

专题介绍:

陆元敏照片里的人,都是上海人,是那种从小在里弄里生活的上海人。这些照片引领我的思绪,穿过一个个寻常的上海里弄街巷,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上海记忆中。

秭归三峡移民赶赴新的家园,三峡工程让他们产生了对未来更美好的憧憬。

《山村摄影师传奇》

撰文、摄影/李金城

2004.4

专题介绍:

一位70岁的老人;一架20世纪30年代产于英国的老式座机;57年坚持使用世界上最古老的“自然光摄影法”拍照。在摄影已发展到数码时代的今天,这些绝对怀旧的元素构成了一位山村老人的传奇摄影生涯。

威宁县城南,一对父子正坐在山顶玩耍休息,远处就是草海,山脚下是刚建成不久的内昆铁路。草海周边的环境仍在不断变化,湿地保护仍在持续,草海人仍在贫困中守护着草海天堂……

《三峡移民剪影》

撰文/李絮 摄影/曾年

2002.9

专题介绍:

因为有了三峡工程,从此云阳、忠县、奉节、秭归这些宁静的小县城被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秩序,旧城的一部分要永远地在地面上消失,取代它们的会是一片和更高处的一座新城。

新窑子村民合影。1950年出生的刘金虎一生勤劳厚道,1999年得了肝癌,埋他的那天,全村200多人都来为他送行。

《新窑子村纪事》

撰文、摄影/黑明

2003.3

专题介绍:

新窑子村位于陕北延安市西南8公里处,到2003年为止,这条小小的山沟被开辟为人类居住的村庄,已经整整100年了。

猫・二蛋・狗。二蛋有三个好朋友,一是电视机,另外两个就是与他并排呆着的叼鱼小猫和爱吃肉的半大狗。

《董家沟的冬天》

撰文/王若野 摄影/王福春

2003.7

专题介绍:

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我都忘不了那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董家沟;无论漂泊多久、变化多大,心里都会揣着母亲的叮嘱,还有雪夜里那从爬满冰花的窗棂中透出的昏黄灯光。

大芬村,不仅给予寻梦者生活保障,也让寻梦者实现了油画创作的愿望。

《寻梦大芬油画村》

撰文、摄影/余海波

2006.7

专题介绍:

大芬,一个深圳的边陲小镇。8000多名画家、画工、画商在这里生活和劳作,组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油画村的独特村庄。生存与艺术梦想的双重实现,新移民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寻梦的理由。

那个拄着拐、带着孩子、艰难骑行的男人分明在告诉我们,困难并不可怕,坚强起来,去战胜它。

《单车上的人生》

撰文、摄影/王勇刚

2004.7

专题介绍:

自行车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中国它像一件充满灵性的工具,曾负荷着太多的风险和无奈,又承载了无尽的幸福和欢乐。

现在整场的京剧演出在市里已经鲜有市场,年轻人都不愿意看咿咿呀呀、节奏缓慢的京剧。为了适应观众的口味,京剧演员有时还得客串歌舞等综艺节目。

《京剧的守望者》

撰文、摄影/宁舟浩

2006.11

专题介绍:

面对京剧现状,有人认为“缺传统”,有人认为“缺现代”,还有人认为“缺文化”;有人主张大刀阔斧地革新,也有人声称老祖宗的东西丝毫动不得。何去何从,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国粹―京剧艺术,如今依然在十字路口徘徊。

张惠芳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守寡,做了一辈子的家务,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成人。她曾赴北京参加第五次全国人代会。如今坐在轮椅上的她还嚷着要给别人做活、带孩子,别人都笑她老糊涂了。

《“空巢”老人:一个人的城市》

撰文、摄影/宁舟浩

2005.10

专题介绍:

在济南的一家老年公寓中,入住的160名老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生活不能自理。然而一流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并没有改变这些老年人的精神状况,他们依然感到孤独,他们最希望见到的还是自己的家人。

河水的臭味令人窒息,沿河许多学校的学生只好戴上口罩墨镜坚持上课。

《守望淮河》

撰文/立山 摄影/霍岱珊 霍敏杰

2005.8

专题介绍:

古老的淮河正在遭遇近乎灭顶之灾的污染,这条生命之河逐渐变成了死亡之河……在河南沈丘,一位摄影师怀着复杂的心情把镜头对准这条苦难的大河,开始了艰辛的守望之旅。他的名字叫霍岱珊。

环境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面对严峻的环境现实阿拉善在行动。

《风起阿拉善》

撰文/庄旭清 皖山

摄影/色・哈斯巴根 卢广 邬志斌 雷永生

2004.8

专题介绍:

婆娑的胡杨、摇曳的红柳,居延海水泊汪汪、草丰羊肥。阿拉善草原曾经像一位水灵灵的窈窕淑女,孕育出古老的居延文化和草原游牧文明。如今,阿拉善高原已慢慢演变成影响全国甚至世界的沙尘暴源区之一,中华民族的这块心痛之地,再次让人牵肠注目。2004年6月,世界环保日,百位中国先锋企业家肩负责任,在阿拉善实现着企业家回馈社会、保护中国生态环境的宏大梦想……

才仁巴毛,全家5口人,18头(只)牛羊,口粮主要靠政府救济。

《走近贫困母亲》

撰文、摄影/于全兴

2005.5

专题介绍:

在中国辽阔的西部,贫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们从贫困母亲的眼睛里看到的不仅有哀怨的眼泪,更有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著。

两年前,若瑟夫神甫在一次旅行中碰巧路过这里并结识了这群雪山脚下信仰天主教的少数民族同胞。

《滇藏秘径上的圣诞节》

撰文、摄影/孔斯坦丁(法)

2006.1

专题介绍: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篇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10月7日,北青传媒发表公告,证实六名雇员已被北京东城区检察院及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扣留调查。被拘捕的北青传媒高管涉及广告业务。

■10月12日,新华网上海专电, “神舟六号”上搭载了首份中文报纸――《解放日报“神六”纪念特刊》。根据专业检索,这张报纸也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进入太空的报纸。

■10月14日,中央报刊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召开会议。部长刘云山强调,要加大检查监督纠正力度,不断巩固和扩大报刊治理成果,制止利用职权摊派发行。

报刊

■10月17日,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西安闭幕,会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制定的《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百余家新闻单位的热烈响应。

■11月18日至20日,第38届世界中文报业年会将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将以“中文报业,与时俱进”为主题。

■为提高新闻时效,明年《环球时报》将改为日报,并将保持周报特色。《环球时报》(原名《环球文萃》)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现每周出版两期(周一、周四出版)。

广电

■9月28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环球资讯广播频率(调频FM90.5,中波AM900)举行开播仪式。该频道将采用24小时直播的方式,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类型化、全天候、全直播的纯资讯频率。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明确要求: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

网络

■10月7日,互联网流量统计机构尼尔森公司表示,Google仍以45.9%的搜索市场份额占据龙头地位,雅虎占23.2%,MSN为11%。

■10月12日,搜狐网站《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70%以上的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2000元或无收入,其中学生占了近一半,打破了博客是精英写作的误区,话语权回到了平民手中。

■10月17日,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房地产网络广告投放金额达到1.16亿元,较第二季度大幅增长26.1%,与报纸广告收入下降形成明显对比。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篇4

《晋察冀画报》是晋察冀根据地第一个以刊载新闻照片为主的大型摄影画报,在抗日宣传和群众动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沿用哈罗德・D・拉斯韦尔的研究立场,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挖掘一手史料,分析二手史料,从经验事实出发来实证考察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的传播渠道与策略。《晋察冀画报》1942年7月7日正式出版第一期,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共正式出版8期不定期刊物,3期月刊。在正式刊物出版之前还试刊出版过1期《时事专刊》,正式出版期间还出版过《晋察冀画报》时事增刊等。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军、联合国影闻宣传处、英美各国新闻处、政府和军队及当时的国内诸多报刊就开始采用摄影图片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①但在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直到1941年4月14日《抗敌三日刊》第四版正式刊登了第一次试验成功的铜版照片《边区人民反对内战》,晋察冀才有了第一幅新闻照片发表。②照片对于根据地的普通民众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正是这种现实的宣传环境和宣传效果,激发了晋察冀根据地摄影工作者加大摄影宣传的实践。摄影展览、对外发稿都是摄影宣传的方式,但“这两种办法还是受到放大纸数量少、流动时间长等局限,不能更广泛、更及时地对广大群众和部队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摄影应有的战斗作用”。③晋察冀根据地摄影工作人员沙飞和罗光达考虑当时根据地的条件,最后选择创办画报来扩大摄影宣传。关于出版《晋察冀画报》的编辑方针和任务,聂荣臻司令员指出:“应该是把边区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光辉事迹反映出来,以鼓舞人民更勇敢的斗争。我们的画报不仅要面向边区,面向群众,而且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④在被敌人分割与多重封锁的根据地,《晋察冀画报》开拓了多样性的传播渠道来实现这个宣传目标。

首先就是依靠正规化、制度化的发行系统。1939年3月,中共中央曾发出通知:从中央起至县委止,一律设立发行部;发行部在有必要时可成立发行委员会;各级党委应动员一批有发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发行工作;发行部应与党领导下的各种交通机关的负责同志取得密切联系。⑤《晋察冀画报》的发行既依靠正规化、制度化的发行系统,也依靠应对“围剿”、“扫荡”这种战时特殊情况的发行方式。

在晋察冀正规化的发行系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晋察冀日报》的发行科,一个是新华书店的晋察冀分店及其发行系统。⑥到《晋察冀画报》正式出版时,《晋察冀日报》发行科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形成了发行网络。“报社发行科内分为发行、会计、巡视、交通、总务五股,交通员达六七十人。发行范围除了边区内地,也发行到平西、平北和冀东地区,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和北方局所在地太行根据地,少量发行到国统区大后方的重庆和桂林。”⑦而1941年5月5日正式成立的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业务上受延安新华书店总店的指导,行政上受晋察冀日报社领导,和报社的发行科是一个机构。

从《晋察冀画报》的版权页来看,《晋察冀画报》第一期由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延安新华书店各地分店支店及全国各大书局经售;第二、第三期由新华书店北岳支店发行,延安新华书店各地分店支店及全国各大书局经售;第四期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发行,延安新华书店各地分店支店及全国各大书局经售;第五到第八期都由延安新华书店及晋察冀新华书店经售处,没有发行部门,而所有这八期画报,除了第八期的通讯处是晋察冀边区交通局以外,其他七期的通讯处都是晋察冀边区邮局转。

其次,积极应对“围剿”、“扫荡”这种战时特殊情况,选取有效的传播渠道和策略。1942年日军的“五一扫荡”对冀中、冀热察区的新闻、出版、发行工作破坏严重。北方分局决定,书报发行工作以北岳区为主,划归北岳区党委领导。1942年4月1日,新华书店北岳支店成立。书报由北岳书店用牲口驮运出来,分卷包装后送到边区政府交通总站,再分送到各个地区。支店除留少量的人直接送边区党政机关外,其余的交通员(站)统归交通局领导。⑧除了平时的交通站、线,还有战时的副站、复线。平时的交通站,设在靠近大道的村镇,交通方便,发行速度快。战时就选择一些群众条件好,便于中共军队活动而不利于敌人活动的山沟小村作为副站。战争到来时,如果第一个站被敌人占了,就送到第二个或第三个站上去。同时依靠广大群众、游击队员、民兵游击小组帮助送报。⑨

再有就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内部、地下交通以及城市工作部等传播渠道和工作机构来进行发行。通过党建立的内部和地下交通,《晋察冀画报》不仅在边区发行,而且远涉延安、重庆、昆明及南洋;通过党的城市工作部,画报还进入平、津、沪、保、石等敌占城市。⑩

《晋察冀画报》面向世界的传播常常是借助来到晋察冀边区访问或工作的国际人士。《晋察冀画报》创刊后,凡到晋察冀边区访问或工作的国际人士,都到晋察冀画报社作过客,仅1944年一年,晋察冀画报社就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四五起外宾。⑾《晋察冀画报》第6期专门做了题为《援助盟邦飞行员白格里欧》和《白格里欧在晋察冀画报社》的图文报道。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队员白格里欧中尉不仅参观了晋察冀画报社,浏览了已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及原版照片的放大照,还提出要带一份照片和画报回国的要求,并说过“我回去一定要把这里的情形告诉给我的朋友”。《晋察冀画报》向外传送的国家和地区有:苏联、美国、英国、菲律宾、印度、越南、新加坡、暹罗等。⑿

《晋察冀画报》社在开拓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利用组织和人际传播的力量,集体学习、传阅和宣讲成为其扩大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和策略,这也是基于画报发行量少的现实选择。《晋察冀画报》自创刊起,每每发行到部队,指导员都把它当作珍贵的活教材,在战士中宣讲、在战地传阅,并把它作为重要文件交专人保管。⒀《晋察冀画报》社在开拓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利用组织和人际传播的力量,集体学习、传阅和宣讲成为其扩大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和策略,这也是基于画报发行量少的现实选择。《晋察冀画报》自创刊起,每每发行到部队,指导员都把它当作珍贵的活教材,在战士中宣讲、在战地传阅,并把它作为重要文件交专人保管。⒀在游击区,武工队经常携带《晋察冀画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沦陷区,由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在工人、学生中秘密组织传阅。⒁

《晋察冀画报》扩大宣传效果的策略还有在本刊上刊登预告信息。如《晋察冀画报》第二期刊发的简讯公告,“本报创刊号与本期因印刷不多,不符合各地读者所需。本社决定于下月中再版印刷,欲购者,请迳函新华书店北岳支店接洽。”⒂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媒体对《晋察冀画报》的报道,也起到了间接宣传的效果。根据地的《晋察冀日报》、国统区重庆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的《国讯》在画报出刊前后都做过报道,事前预告或事后介绍、评价画报的内容、风格等等。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令计划项目的部分成果,基金项目课题号:S070806】

注释:

①舒宗侨:《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新闻摄影》,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M],重庆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207~218页

②⑤⑦⑧⑨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58页,第94页,第95~96页,第98页

③罗光达:《晋察冀新闻摄影和画报出版工作》,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选编》, [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135页

④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选编》,[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142~143页

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书店主要是发行部门,并没有担负起编、印、发的全部工作,主要是经售报社印刷出版的报刊和图书,也经售延安新华书店及其他根据地出版的报刊和图书。新华社晋察冀分店总经售《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一切书刊、报纸,并与延安总店、晋西北分店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

⑩王雁主编:《沙飞纪念集:1912-1950》,[M],海天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24页

⑾⑿⒀⒁顾棣、方伟著:《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228~230页

⒂晋察冀文艺研究会等编:《〈晋察冀画报〉影印集》,[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35页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篇5

过程评价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跟踪听课、现场观察、文档检查、随堂问卷、座谈等方式对课程方案的执行效果、学生学习等进行评价。主要内容有:教师教学组织、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和形式的情况,项目任务的安排和执行情况,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学生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等。

二、结果评价指向课程的最终结果,为课程质量做好检验

结果评价是CIPP评价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应该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结果评价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推广性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任何教育最后的成果都是毕业生,所以关注毕业生的成效也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综上,CIPP模式是一种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模式,它将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都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将评价的范围覆盖到整个课程运行的全过程中,同时还注重课程实施的实际过程和效果。CIPP模式将评价与课程的方案和实施紧密联系,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反馈和改进方案,这对于整个项目课程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CIPP评价模式在商业摄影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商业摄影是高职影视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商业摄影的拍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作为商业摄影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根据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流程,整个评价体系的设计,重点对应课程的四个领域:即课程开发,课程方案,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实施结果。其中,①课程开发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开发的准备、课程目标进行评价;②课程方案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等进行评价;③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是对教学过程中项目开展情况、教师教学组织、学生学习表现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④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展开评价。具体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商业摄影课程开发的评价

我们与重庆金夫人婚纱摄影公司、重庆龙摄影公司等专业摄影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本课程在开发的时候,引入了企业真实项目,同时依托校内实践基地也开发一部分自建项目,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也就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对于项目课程开发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开发的背景和课程目标展开评价。其中:①课程开发的背景评价,先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有无开设和开发的必要;然后检查与课程相关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报告,人才需求报告、专家论证报告等,为课程的开发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做好准备。②课程目标的评价主要考查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能否达到行业企业对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且符合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各项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表述清楚,可实时性强。课程目标的评价,如表1所示。

2.商业摄影课程方案的评价

课程方案是由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制定、收集的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文稿、资料、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教案、教参、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实训指导书、课程纸质或电子资源、课程资料库等。此外也包括课程的教学团队、实训指导人员等。对课程方案进行评价,即对以上资料资源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其合理规范、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商业摄影是与市场接轨非常紧密的课程,其课程方案中一定要体现市场新技术、新潮流、新风格;单个项目的设计要涵盖摄影市场的主流项目;各类教学资源和设备与市场发展同步,教学人员有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等。商业摄影课程方案具体的评价项目和内容,如表2所示。

3.商业摄影课程实施的评价

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实施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比如拍摄证件照、拍摄艺术人像、拍摄时装人像、拍摄写真人像、拍摄产品广告等,主要教学场地为摄影棚、户外拍摄基地,项目生产和完成过程即是教学过程。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项目完成的实际情况。且评价主体也由原来单一的教师主体变成了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客户”(模特或商户)的综合评价。教师、学生主要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方法、态度纪律等;企业人员和“客户”主要对单个项目,即作品进行评价。以商业摄影课程中“影棚写真人像”教学项目为例,学生学习表现和项目完成考核标准,如表3所示。

4.商业摄影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

任何课程实施的对象和最终结果都是学生,因此商业摄影课程实施结果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职业商业摄影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课程学习后在商业摄影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具体标准是能否独立或协作完成具体的商业项目拍摄,同时结合“中级摄影师”职业资格考证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商业摄影课程考核具体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评价,如表4所示。四、CIPP模式应用于项目课程评价的效果与反思运用CIPP评价模式构建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将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全都纳入了评价范围。通过近两年用于商业摄影课程的评价实践,对于课程优化、改进教学、促进学习等方面的效果良好:①通过评价使课程与行业新要求、新标准接轨,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准确、更符合行业需求;②促进了课程方案的改进、优化和可持续发展;③促进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与不断提高;④转变了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创新、协同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与职业就业的接轨;⑤有效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⑥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改进功能,使课程从开发到实施到结果,通过评价进行串联,形成了良性循环,全面提高了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CIPP评价模式是适用于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定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当然,项目化课程评价的改革实践还在不断规范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任何评价模式和体系而言都需要恰当的、发展性的应用。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边学习、边实践、边改进,才能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领域和个性化的学生,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篇6

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赠送给八路军一台摄影机和2000英尺胶片

是筹建延安电影团第一人。延安电影团的创建,浸透了的心血。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上海的电影业在战火的威胁下全部歇业,大批进步电影从业人员纷纷离开上海。著名左翼电影人袁牧之、陈波儿(共产党员)、钱筱璋三人离开上海前往南京。找到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负责人,表达了希望赴陕北拍摄红军的意愿。介绍他们三人去武汉找。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接见了袁牧之等人,肯定了他们想去延安拍摄影片的设想,但由于暂时条件还不具备,建议先到刚改组成立的中国电影制片团去参与阳翰笙编剧的影片《八百壮士》,以促成这部宣传抗日的影片早日完成。1938年春,约见了袁牧之,派他去香港购买电影器材。在廖承志的帮助下,袁牧之从香港购买到一台16毫米电影摄影机及近万英尺的16毫米胶片后,返回武汉。

1938年4月初,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世界著名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来到中国战场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在拍完“台儿庄战役”部分后,伊文思计划到延安拍摄八路军的镜头,但遭到当局的百般阻挠。后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建议下,伊文思来到西安,打算从这里再设法去延安。谁知到了西安后,伊文思的行动受到了更多限制,找机会去延安的计划也泡了汤,只好失望地又回到武汉。不久,伊文思在武汉见到了。拍摄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开会的情景和林伯渠、及等人的镜头。伊文思向提出会见中国进步电影艺术家的要求,推荐了袁牧之。

袁牧之告诉伊文思,自己即将离开武汉去延安,拍摄有关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八路军敌后抗日活动的纪录片。伊文思慷慨表示,准备将自己使用的一台“埃姆”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2000英尺电影胶片送给八路军。袁牧之向作了汇报。对他说,特务可能已经注意你了,你不能去伊文思那里取摄影机。袁牧之经过考虑,提出派信得过的电通影片公司摄影师吴印咸去接受这批器材,同意。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吴印咸乘车来到汉口郊外的秘密约定地点,伊文思亲手将摄影机和胶片交给了他。

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领导的安排下。袁牧之和吴印咸筹备到了拍摄电影的最基本的器材和胶片。但是没有照相机。当时,吴印咸因为失业,经济上十分拮据,但是他知道党的经费非常紧缺,就不声不响地用自己有限的钱买了三台照相机带到延安。一台是德国“维阿他”135相机:一台是德国“伊可弗莱斯”120双镜头相机;另一台是专门拍摄4英寸以上照片的木壳照相机,后来因为在延安搞不到专业胶片。改作放大机使用。吴印咸用另外两台照相机在延安和华北抗日前线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初创时期的延安电影团只有六个人

1938年8月中旬的一天,根据的指示,袁牧之和吴印咸离开武汉前往延安。袁牧之原来设想还有些同志要一起去的,但是党组织考虑到当时国共合作的局面。很多人同时离开武汉的抗战电影工作。齐赴陕北,目标和影响都太大。容易引起当局的注意。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决定其他同志暂时留下。以后待机分别再走。8月28日。袁牧之和吴印咸到达延安,来到八路军总政治部报到,见到了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

在袁牧之、吴印咸等专业电影艺术家来到延安之前,陕甘宁边区曾于1938年4月1日成立过一个电影组织――边区抗敌电影社,高朗山任主任,赵品三任副主任,并确定了“拍制抗战影片”、“摄制前方抗战和边区生活等新闻照片”的工作任务。但抗敌电影社并未开展实际活动,而且在电影团成立后即解散了。

1938年9月,电影团在延安成立。谭政兼任团长。总政秘书长彭加伦和总政宣传部长萧向荣先后具体领导电影团的工作。电影团成立之初的名称是“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1942年5月13日,为统一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的军事指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政治部。电影团整建制编人联防政治部宣传部,改为“联政电影团”。“联政电影团”日常通称“电影团”。直至离开延安。后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便于称呼,特别是为强调电影团及那个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就习惯称之为“延安电影团”了。

电影团成立之初,全团只有六个人,叫摄制组似乎更合适。参加过长征的干部李肃担任政治指导员,袁牧之负责艺术指导,吴印咸和徐肖冰担任摄影,另外又从抗大的学生中调来叶苍林和魏起。从事过电影工作的有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三人。1939年后。相继调入吴本立、马似友、周从初、钱筱璋、程默等人。当时电影团的全部家当包括:两台能拍活动电影的机器,一台是35毫米的“埃姆”,是伊文思所赠。另一台是16毫米的“菲尔姆”,购于香港;三台相机,其中一台是徐肖冰的,另外两台是吴印咸拿出自己的积蓄购置的。大家戏称之为“两呆三动”;胶片共有1.6万英尺35毫米底片,包括伊文思送的2000英尺。再加上一些洗印药品。构成了电影团的全部生产资料。

1940年6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由吴印咸主持电影团的日常工作。当时,由于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物资供应极度匮乏,电影团的胶片所剩不多,已经无法开展正常的拍摄工作。为克服困难,实行“精兵简政”,延安不少文艺机构或合并或精简。但电影团被保留下来。为减轻政府的负担,吴印咸带领电影团的人开荒种地,当年便做到粮食自给有余。他们还用废旧胶片制成纪念章出售,开办照相馆为群众服务,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这样。电影团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办公费用和生活开支。

电影团的第一部影片《延安与八路军》

电影团成立后。准备拍摄反映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青年冲破险阻奔赴延安、延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和抵达延安的青年学习及开赴各地工作的情景等内容的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摄影队在陕北中部县(今黄陵县)黄帝陵前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组镜头。

之后,摄制组深入到延安的各个方面去体验生活,调查研究。在袁牧之搜集资料的时候,摄影师吴印咸带着徐肖冰在延安城各处考察拍摄场景。按照拍摄提纲的计划,电影团拍摄完《延安与八路军》在延安地

区的全部素材后,将离开延安到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拍摄。

1939年1月下旬,延安电影团即将奔赴华北敌后根据地拍摄前夕,邀请电影团主要成员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到他家做客。亲切地询问了电影团的工作情况,风趣地鼓励大家说:“你们现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你们的作用和专长,将来胜利以后工作会很多的。比方说。现在拍摄长征就不可能,没有条件,将来胜利以后你们就有可能拍了。”会见后,还留大家在他那里吃了饭。

1939年1月下旬,电影团成员东渡黄河,进入晋绥抗日根据地。在晋绥根据地,他们拍摄了、关向应等人在前线视察,以及一二0师三五八旅活动的许多镜头。在兴县、临县、岚县一带,电影团拍摄了该地区人民群众支援八路军作战的大量资料。拍摄了晋西北地区民兵制造地雷、埋地雷的情况,甚至还拍摄了地雷和石雷的镜头。

到达晋察冀根据地后。聂荣臻建议电影团拍摄白求恩大夫的模范事迹。为此,摄影队跟随白求恩从冀西转战冀中。前后将近两个月。当白求恩弯着腰、聚精会神地在手术台上为一个腹部受了重伤的战士做缝合手术时,吴印咸及时拍摄下来。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的照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珍贵文献和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珍贵资料。于1962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成纪录片《纪念白求恩》,在国内外发行放映。

1939年12月,袁牧之主持召开了电影团总结会。经过讨论,大家最后决定电影团分为两组进行拍摄:一组由吴印咸带马似友、魏起携16毫米摄影机,深入到根据地最艰苦的平西游击区拍摄;另一组则由李肃带徐肖冰、吴本立携35毫米摄影机,到晋东南八路军总部进行拍摄。

1940年3月初,袁牧之携带在晋察冀根据地拍好的《延安与八路军》电影底片,从河北省易县出发返回延安。4月。吴印咸一组回到延安,将拍好的素材交给了袁牧之。鉴于延安不具备电影制作条件。中央决定派遣袁牧之和音乐家冼星海前往苏联,完成《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同时学习考察苏联的电影创作经验。袁牧之等人赴苏联之前,特意在家里设宴为他们饯行。

5月4日。袁牧之和冼星海带着已拍好的《延安与八路军》部分底片及有关材料离开延安。踏上赴苏之路。由于的阻挠,袁牧之和冼星海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滞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1940年2月,李肃、徐肖冰、吴本立’一组来到了晋东南太行山区,在八路军总部拍摄了、、罗瑞卿、左权等八路军总部高级将领,以及一二九师师长、政委邓小平等首长和指战员在前线的活动和战斗资料。4月初,摄制组接到袁牧之自延安发来的电报,催要在太行地区所拍摄的资料。晋东南摄影组在这时已经完成了预定的拍摄任务,按照袁牧之的要求,准备派李肃和吴本立先期将片子送回去。恰在此时。在4月12日接到中央来电。请他到洛阳见卫立煌后即经西安返回延安。决定让李、徐两人随自己一起行动。一路上。不忘关心电影团和那些胶片。快到洛阳的时候,鉴于洛阳是占领区,康克清对吴本立说:“吴同志,总司令让你把影片放在他的文件箱子里,以防_特务强行检查随行人员。放在他的箱子里,特务是不敢检查的,’这样就绝对不会失落这部分材料了。”5月17日,一行从洛、阳乘火车抵达西安。在和康克清的保护下,李肃、吴本立安全抵达西安,把电影底片交给了袁牧之。

1940年11月,袁牧之和冼星海到达莫斯科。苏联方面很快将《延安与八路军》的底片全部洗印出来。正当工作接近尾声时。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进攻。由于初期战事失利,苏联实行战略撤退,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及其他一些电影机构也纷纷向后方撤退。在慌乱的撤退过程中,致使已基本制作好的《延安与八路军》的底样片不知去向。袁牧之得到消息后十分焦急。尽最大努力打听和寻找,最终也没有消息。

袁牧之离开延安前,为了胶片的安全,带走了大部分拍摄好的底片,而一部分内容相近的16毫米底片则留在延安,等待袁牧之到苏联后的消息再决定。正是由于他们的明智决定。吴印咸在前线拍摄的部分八路军历史资料才得以保留,其中就包括白求恩大夫的宝贵资料。这部分电影资料后来由延安电影团在延安用手工冲洗出来,随东征纵队千辛万苦带到东北的兴山(鹤岗),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带到北京保存起来。

在陕甘宁边区引起轰动的影片《南泥湾》

电影团的工作条件非常简陋。电影团在延安北门外凤凰山北头的几孔土窑洞里办公。并在里面搞起了手工式的影片制作和照片冲洗、印放工作。

摄制影片离不开电。延安没有发电厂,就是夜晚也只能点小油壶灯。拍摄字幕、动画,印制影片,印相放大照片等,都是利用照射到窑洞前的太阳光来进行的。尤其困难的是在室内拍影片。必须利用从窗外照射进来的光亮,把镜头光圈全开。甚至降低摄影机的运转频率。有关中共七大的材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阳光不像灯光那样任人支配,稍有延误就会丧失拍摄时机。1942年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因为屋里缺乏阳光,没有拍成电影,只是在外面拍了一张合影照片。实在可惜。

1941年11月,电影团拍摄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会上党内外亲密团结、民主讨论、共商国家大事的生动场景都收入了电影镜头,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这以后,电影团还陆续拍摄了《延安各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延安各界庆祝十月革命节二十五周年》、《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延安各界庆祝苏联红军成立二十五周年及反攻胜利大会》、《秧歌运动》、《延安群众向朱总司令献旗》、《刘志丹同志移灵》、《张浩同志出丧》、《国际青年节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等。这些影片以感人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延安的生活,反映出延安的革命精神。

电影团在1942年开始摄制的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边区军民亲切地称它为《南泥湾》。这部影片由吴印咸、徐肖冰拍摄。钱筱璋编辑。影片主要内容是:三五九旅向满目荒凉的南泥湾进军,战士们风餐露宿,在荆棘丛生的土地上艰难地开垦,挖窑洞,修路筑桥,烧炭造纸,以及创办其他各种手工业作坊。影片还穿插了机关、学校的大生产运动,如鲁艺男女学员集体纺线,某单位的大车运输队等。影片的结尾是陕北美丽的秋天,南泥湾已成为陕北的江南,果实累累,五谷丰登,瓜果遍地。牛羊成群。丰衣足食之后的镜头则是战士学文化。打靶场上练兵习武,预示着最后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影片还记录了

专门为影片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情景。吴印咸将与题词同时摄人影片。很高兴,拿着题词递给吴印咸说:“这张题词就送给你吧!”

1943年2月4日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在王家坪军委礼堂举行首映式。、、、、谭政等出席观看。影片在杨家岭放映结束后,特意到放映地看望了电影团的同志们。当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用留声机放音乐。用扩音机播解说词,在放映时三者互相配合而成的“有声电影”时,满意地笑了。2月51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影片制成上映的消息,引起边区各界的关注。重庆《新华日报》也即时转载了,在国统区也产生了影响。

为中央领导和八路军将领拍照,是电影团的一项主要任务

电影团在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的过程中。曾到达晋绥抗日根据地。一天,吴印成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寻找拍摄素材。此时。战斗刚刚结束,战场上还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依然能听到零落的枪炮声。他看到、周士第、关向应、甘泗淇等人来到前线视察,手拿着望远镜,正在与其他人讨论着战斗局势。以及下一步的作战方针。吴印咸及时捕捉了这一场景,拍摄了下来。在这张照片里,抬手指向前方,周士第、关向应、甘泗淇也都随着他的动作向前望去。四人背后硝烟弥漫。这张后来命名为《前线视察》的照片,将八路军抗日将领那雄姿英发、斗志昂扬、克敌制胜的精神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当时拍摄条件很差,往往对拍摄对象提出较多的配合要求。有一次拍摄邓小平时,因为徐肖冰要求细致。邓小平发了火:“把我们平常的工作活动拍下来不是很自然吗?现在这样,表演的东西太多,很不自然。”站出来打圆场:“不拍不知道,一拍吓一跳。原来拍电影这么麻烦,看来我们这些人是做不了演员啊。可是小平啊,你别着急,他们是为了把我们拍得漂亮点才这么认真的。不然的话,我们这些人本来就长得让人害怕,马马虎虎拍出来,谁敢看啊?”的几句话,很快缓和了气氛,大家都笑了。

的脾气好,拍电影时非常配合。有一匹非常漂亮的大洋马,徐肖冰觉得拍摄骑在马背上的效果一定很好。他的提议,马上就同意了,虽然他平时并不骑这匹马。拍完电影镜头后,还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成为著名的邮票。

1943年以后,由于摄影器材和胶片的来源断绝,电影团不得不基本停止了影片的拍摄活动。更多地用照相机拍摄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活动。吴印咸在延安期间拍得最多的人物是,留下了一系列流传后世的经典照片。

1942年。吴印咸为给一二。师干部作报告所拍的照片,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会场人多。屋小光暗,烟雾弥漫。场内实难拍摄。吴印成向建议到室外拍合影。欣然同意,带领与会人员到室外,这才留下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照片。1943年11月,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吴印咸既作为劳动英雄,又作为摄影工作者参加会议。拍摄了一组珍贵的照片。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吴印咸担任为大会拍电影及照片的双重任务。在吴印咸所拍中共七大照片中,有作《论联合政府》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的报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的镜头,还有作《愚公移山》的闭幕词报告,任弼时的讲话,以及中央领导共商国是,亲切问候等活动镜头。

深受群众喜爱的电影团放映队

1939年秋,从苏联回国时,带回35毫米移动式放映机和《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夏伯阳》等苏联故事片。当时延安没有人会放电影,总政宣传部就从抗大和军委三局及其他单位调来席珍、唐泽华、罗光、赵天培、鲁克等,先把他们送到军委三局学习电机知识。曾手把手地教这些同志学习放映技术。

1939年9月28日,隶属于总政宣传部的电影放映队在延安成立,从苏联学习回来的东北抗联的老干部余丰任队长。1940年6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电影放映队并入电影团。放映队进一步扩大放映活动,组织巡回放映。从此,电影团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单一的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发展为拍摄新闻影片、放映电影、照相等任务。

放映队担负着为部队、机关、学校及边区150多万群众服务的任务。最早放映的主要是苏联原文故事片,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_1918》、《远东边疆》、《祖国女儿》、《假如明天战争》、《我们来自克隆斯达得》、《夏伯阳》、《十三勇士》等。

1943年2月,《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在延安首映,获得观众的一致赞扬。放映队用毛驴驮着放映机、手摇发电机和这部影片,走遍了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和乡村。人们跑几十里路,翻山越岭前来观看电影。每次放映,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断。同年9月14日晚,电影团在王家坪军委礼堂放映了幻灯片24套和由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提供的美国西部影片一部,受到欢迎。12月,吴印咸又率电影团赴安塞各工厂和机关慰问,放映了《苏联红军收复沃罗西斯克》、《盟机轰炸汉堡》、《美军攻克塔拉瓦岛》等纪录片。

延安各界对电影团放映队都很支持。发动机坏了,茶坊兵工厂给他们,苏联朋友送来机器零件。英国友人送来扩大器。放映队到杨家岭中央礼堂给中共七大代表放电影,走到放映机前亲切地问寒问暖,并和放映队队员一块儿吃饭。有一次,放映队到枣园给中央首长放电影,身穿旧军装的笑容满面,亲切地招呼队员上他的吉普车,和他坐在一块儿。教队员放电影。一遍又一遍地操作机器,给队员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从重庆带回来的小放映机。还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学习政治,更好地为党工作。

1945年10月。延安电影团派出钱筱璋、田方、许珂等人组成先遣小组,前往东北参加接收伪“满映”。1946年6月,延安电影团大部分成员组成挺进纵队二大队四支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参加人民电影事业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备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成立。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篇7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新闻学理论基础、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它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式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却不愿意下厨的主妇。[2]

新闻学专业培训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实习进行的。也就是说,新闻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最主要方式。新闻实习使新闻学教育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当下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了解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培养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新闻实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新闻实习是新闻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校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必要阶段和保障。

二、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整合的过程。[3]媒介融合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践。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1992年创办电子网络版,实现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西方媒体开始了媒介融合时代。《中国贸易报》1995年推出网络版,中国媒介也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在当下,媒介融合已经是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相互融合,推动着整个新闻业的发展进步。两种媒体的互动、融合是最常见的方式。譬如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等。当然,媒介融合也包括多种媒介的互动、融合。譬如上海第一财经融报纸、周刊、广播、电视、网站于一体,实现多个媒体的内容共享和互动,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功能。

媒介融合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有机融合起来,资源共享,生产可以相互转换的媒介产品。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当然,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除拥有单一传统媒体强调的专项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项技能。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既能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也能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能为网站提供网络新闻稿件,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成为技术全面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媒介融合的现实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新闻学教育也遭遇媒介融合这一现实存在。全球新闻学教育面临四大主要转变或挑战:社会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意识不断增强,娱乐业、传媒行业、类型、模式的不断合并,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融合(多媒体),传媒、新闻事业及新闻流动的国际化。这些趋势中的每一项都与记者工作及培训相关。[4]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学习多媒体的知识,培养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方面技能。学生的技能主要是通过新闻学专业实习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分类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模拟性的校内实习

这一类实习模式主要在校园内进行,可分为课堂中的实习和校园媒体中的实习。

1.课堂中的实习。课堂中的实习主要是指结合相关新闻学课程在课堂内进行的实习活动。譬如结合《新闻采访学》课程设立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模拟性采访、提问;结合《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拍摄新闻图片、制作新闻短片;结合《新闻编辑学》课程,让学生进行新闻稿件选择、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新闻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编辑的报纸和网页;结合《新闻策划学》课程组织学生召开模拟编前会和模拟策划会,让学生撰写策划方案、进行新闻策划活动;结合《新闻写作学》《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来评点学生自己提交的新闻作品,并对优秀新闻作品给予奖励。

可见,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就是从事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按照媒体的采访、编辑、写作、评论、制作等流程,把课堂模拟成媒体,并依托相关新闻学实验室,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利用当下社会各种媒体的流程对学生进行的模拟性训练。因为这种模拟性的实习十分接近于当下媒体的实际操作流程,所以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的新闻学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媒介融合的现状对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闻学教育必须直面这种挑战。因此,新闻学专业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也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还要考虑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能停留在报纸的采写编评上,所教的新闻业务,要能够适应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等)的写作、制作和报道的要求。[5]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在课堂中进行的模拟性实习可以进行跨媒体策划、采访、写作、编辑的训练。教师可以模拟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流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模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流程要求学生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可以进行为网站提供稿件的模拟性实习。

2.校内媒体中的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报刊、广播、电视频道、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一般都有自己一家或多家公开或内部发行的纸质媒体,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园纸质媒体来让学生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全面参与校园纸质媒体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广告、排版、校对、发行等工作。大学广播电台是立足于校园以服务于师生为目的的媒体,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广播电台进行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积极介入到广播电台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通过采访、写作、制作师生感兴趣的校园新闻来让自己得到实践性训练。作为开设有新闻学专业的学校一般应该有供学生实习的电视频道或校园电视播放屏。作为校内模拟性实习的一种模式,学生可以采访、编辑、制作视频新闻节目,并通过校园电视频道或电视播放屏进行播放。这种方式既对学校进行了宣传报道,又培养、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实习,参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采访、编辑网络新闻。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应该对现有的各种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实习大平台,让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在不同媒体实习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整合性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学习不同性质媒体的运行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跨媒体操作技能的新闻专业人才。

当然,校内实习有其优势,校园环境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社会环境那样多元和复杂,学生对校园的人、事、物都很熟悉,他们在校园内进行采访等新闻活动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然而,校园毕竟不是社会,校园内的生活与校园外的生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校园媒体不是社会化媒体,它们的生产内容和运营方式和社会化媒体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校园媒体的实习只是一种模拟性实习,只不过仿真度比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更高而已。课堂内的实习和校内媒体实习,都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方式。校园内进行的模拟性实习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和学生业余时间灵活安排。因为校园内进行的实习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特别适合于实践性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一、大二学生。

(二)实战性的社会实习

校园内的实习是模拟性的,要真正训练和提高业务水平,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到社会化媒体中去进行实战性实习。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的实战性实习大概可以分专业考察实习和专业实习两种模式。

1.专业考察实习。所谓专业考察实习,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媒体进行现场考察学习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考察实习是一种认识性实习,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对媒体内容的制作、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策划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种实习模式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体的特点、规律、现状及发展趋势,亲身感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洞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学知识,树立新闻学专业归属感,明确以后学习努力方向。专业考察实习的时间以1至2周为宜,可以安排在大学4年期间的任何一个学期进行,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置专业考察实习的次数。

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考察实习也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要考察当下中国新闻业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明显的媒体进行重点考察。在媒介融合时代,学生对各种性质的媒体都要进行考察,不仅要考察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制作、发行及经营管理,也要考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采访、编辑、后期制作播出及经营管理,还要考察新闻网站的采访、编辑以及经营管理。

2.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实习是常见的一种实习方式。作为一种操作性实习,专业实习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责任,并使学生得到一种学有所用的成就感。专业实习一般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实习,主动地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在实习前,校内指导教师要制定和执行实习计划;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实习;实习结束后,校内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实习总结工作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当然,具体新闻业务的指导主要依靠媒体指导教师。媒体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训练、培养新闻实习生。

摄影专业考察报告篇8

学校名称:天津商业大学

办学类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性质:公办

办学层次:硕士、本科

二、学校简介

天津商业大学前身为天津商学院,由国家商业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创建。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更名为天津商业大学。学校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商业大学为目标,为科教兴国作贡献。

学校的学科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目前占地1379亩,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现有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TUC-FIU合作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理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高职与继续教育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15个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基础课教学、体育教学3个教学部。学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68个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硕士点10个,在校生近2.3万人。

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学校围绕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坚持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应用学科的综合优势。学校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特色专业,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中心”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冷冻冷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学校坚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

学校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形式的交流,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共同培养人才。

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人才强校,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国际化办学,完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简介

天津商业大学艺术类专业始建于1992年,经由装潢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绘画、动画等专业不断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现有艺术学院和设计学院两个学院进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学校现有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等5个艺术类专业,拥有艺术类专业在校生近1400人。

艺术学院设有绘画专业,为突出商学艺术人才培养特色,学院在专业建设上进行细分,设立中国画、油画、商业插画、艺术管理等专业方向。学院师资队伍精干,有专攻中国山水画、花鸟画、油画、雕塑、书法、艺术理论等方向专任教师20名。自建院以来,艺术学院教师已先后出版专著及艺术作品集25部,教材10部,其中天津市“十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出版译著5部,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艺术作品800余幅,参加各类艺术展览30余次,2人次获银奖,9人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层次、综合型人才为己任,不断改进培养模式,不断拓展培养渠道,丰富培养层面。学院学生已有236人次参加了全国各类艺术设计大奖赛,39人次获作品入围奖。2005年,在第十五届台湾与大陆联合举办的“时报金犊奖”设计大赛中获大陆决选优胜奖;2007年,在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2007—2008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设计大赛中获全国金奖;2008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平面类作品全国二等奖及天津赛区一等奖、天津赛区优秀奖;2013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天津赛区优秀奖;荣获“我的中国梦”天津市高校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平面类作品优秀奖,荣获天津市青年新媒体创意创业节微动漫比赛三等奖,荣获天津国际设计周设计竞赛入围奖;2014年荣获天津市高校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平面类作品优秀奖,荣获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评选优秀奖。

学院与许多国家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艺术学院先后有多人次出国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来访、讲学多人次,为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设计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4个艺术类专业和工业设计1个理工类专业。学院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学院教师士3人(含在读1人),硕士23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已出版专著、译著、作品集、教材等近20部;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艺术与设计作品1800余幅,参加各类展览、举办个人作品展近30次;承担各级别纵向课题30多项;获国家设计专利近20项;获得设计创新影响力单位奖。设计学院实验室设备资产约850万元,占地面积1428平米,面向设计学院五个专业及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开放。学院学生在全国各类艺术设计大赛中,共获得奖项3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及其它24项;省部级奖项159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0项,优秀奖及其它116项。以学院学生设计作品为主要内容而出版发行的设计作品集、教材等共7部。

四、艺术类专业介绍

绘画专业

包括中国画方向、油画方向、商业插画方向和艺术管理方向。

1.中国画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内,具有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与艺术史论基础;熟悉艺术商业市场运作;了解艺术策划形式;能掌握良好的公共艺术创新意识;掌握先进的艺术经营方法和一定艺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二维构成表现、中国美术史、综合材料、当代水墨研习、中国书法表现、中国工笔画技法、中国画论,中国画山水、中国画人物、中国画花鸟、中国画创作等课程。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美术创作团体、商业美术制作单位、各类美术展馆、各类媒体及出版单位、艺术市场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艺术创作、专业教学与实验等相关工作。

2.油画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在油画领域内,具有扎实的绘画与艺术史论基础;熟练掌握油画的各种技法和材料;熟悉艺术商业市场运作;了解艺术策划形式;能掌握良好的油画与公共艺术创新意识;先进的艺术经营方法和一定艺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二维构成表现、西方美术史、置换与空间造形主题创作、综合材料、绘画透视、油画静物、油画人物、油画创作、综合绘画创作、影像绘画、综合绘画创作等课程。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美术创作团体、商业美术制作单位、各类美术展馆、各类媒体及出版单位、艺术市场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艺术创作、专业教学与实验、艺术监管及展览策划等相关工作。

3.商业插画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当代商业插画领域内具有扎实的艺术绘画基础、熟悉插画设计流程、了解各类画种的表现形式、手段、材料,能够掌握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插画理论前沿知识,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手绘、设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中国

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二维构成表现、绘画透视、置换与空间造型主题创作、综合材料、中国画写意、商业插画与装饰绘画、图案设计、图形创意、编排设计、动漫设计、商业插画、综合绘画研习。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出版(书籍、期刊、报纸)机构、平面媒介部门、商业网站平台、专业插画设计公司、动漫设计公司、企业宣传推广部门、教育教学机构等相关单位就业。

4.艺术管理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当代艺术市场营销领域内具有扎实的艺术史论基础、熟悉艺术商业市场运作、了解一定的艺术品销售形式,能够掌握较为先进的艺术管理方法和艺术市场前沿知识,具备良好艺术经纪、经营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绘画透视、工艺美术史、计算机辅助设计、艺术实践、摄影等基础课程,同时要学习艺术管理学、艺术品鉴赏(包括书画、玉器、陶瓷)、艺术市场调查、艺术品投资与拍卖、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考察等专业课程。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美术馆、艺术展览馆、艺术博物馆、艺术品拍卖行、艺术品典当行、教育教学机构等相关单位就业或担任企业、集团或个体艺术家的艺术经纪人。

设计学类(按大类招生)

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当代平面设计领域内具有扎实的设计基础和现代商学素养、熟悉商业设计流程、掌握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前沿知识、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视觉传达设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计算机设计软件基础、艺术概论、公共关系学、中外设计史、设计•商业•文化、设计心理学、二维与三维构成设计基础、图形创意、公共设计原理、手绘综合表现、摄影、环境设计初步、设计文论写作、艺术采风、设计考察、印刷技术、广告传播学、企业形象设计、文字与版式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拓展、书籍装帧、装饰艺术、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展示与陈设、网页设计、设计市场调查、印刷材料与工艺等。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传媒机构(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中型企业营销策划部门、品牌设计与推广部门、商业网站平台、专业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包装设计公司、教育教学机构及出版机构等相关单位就业。

2.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当代环境设计领域内具有扎实的设计基础和现代商学素养、熟悉商业领域建筑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与施工流程、了解装饰装修材料与工艺、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掌握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前沿知识、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环境设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计算机设计软件基础、艺术概论、公共关系学、中外设计史、设计•商业•文化、设计心理学、二维与三维构成设计基础、图形创意、公共设计原理、手绘综合表现、摄影、环境设计初步、设计文论写作、艺术采风、设计考察、人机工程学、装修材料工艺与施工制图、中西建筑艺术与装饰、室内设计程序与方法、室内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基础与方法、室内专题设计、家俱设计、中外园林景观设计综述、室内装饰陈设设计、旧建筑改造及室内设计、设计市场调查、建筑景观模型制作与工艺等。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城市规划建设

部门、建筑设计院所、企事业策划宣传部门、建筑与环境设计机构、商业推广传播机构、专业景观与室内设计公司、教育教学机构及出版机构等相关单位就业。

3.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当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领域内具有扎实的设计基础和现代商学素养、熟悉产品设计的流程和市场需求、把握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外观和加工工艺、掌握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前沿知识、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产品设计研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计算机设计软件基础、艺术概论、公共关系学、中外设计史、设计•商业•文化、设计心理学、二维与三维构成设计基础、图形创意、公共设计原理、手绘综合表现、摄影、环境设计初步、设计文论写作、艺术采风、设计考察、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产品构造原理、产品设计方法学、造型材料与工艺、产品形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与工艺、模具设计基础、设计市场调查、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等。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设计专业部门、产品研发设计院所、产品设计推广传播机构、企事业单位、教育教学与出版机构以及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交互设计、信息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施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单位就业。

动画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动画创作的基础理论、动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理解动画产业发展状况、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应用。培养以文化(创意)产业理念为先导,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商业动画广告专业人才。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将有能力在动画产业链条中的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推广与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生在学期间将通过动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构建起完整的动画专业知识体系。本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电影美学、视听语言等一级学科的理解,经历动画素描、动态速写、色彩表现等学科基础课程的训练与动画概论、世界动画史等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熏陶,深入原动画基础、运动规律、动画广告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利用摄影与摄像、实验动画、动画编导与剧作、动画表演与创作等专业选修课程的拓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授课教师将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响应课堂讨论与学术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大力提倡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发挥其组织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其自主创业能力。

主要课程:

专业导论、电影美学、动画概论、动画广告、视觉传达设计、原动画基础、视听语言、运动规律、计算机二维动画基础、计算机三维动画基础、计算机辅助动画设计、摄影与摄像、分镜头脚本、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编导与剧作、动画表演与创作、非线性编辑与影视后期、实验动画、世界动画史、课程设计、课程开题报告、课程设计实践、中国电影博物馆参观、文化艺术考察、动画产业链考察、毕业设计等课程。

学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生就业去向:

上一篇: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下一篇:艺术考察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