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8 15:13:49

摄影教学

摄影教学篇1

关键词: 艺术 摄影教学 美育教育

摄影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美育教育作为摄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其中,它影响着摄影艺术风格的走向,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提炼美的能力。

一、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的关联

设计艺术作为引领潮流的创造性力量,在其创造过程中,搜集资料、表达概念、组织元素和表现设计等都会大量运用摄影手段。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为人们提供了普适的艺术表现模式。可见,美育教育对摄影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摄影通过对瞬间的艺术凝结,犹如一座桥梁,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呈现了人与自然、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这就是摄影审美价值所在。

在摄影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承担着多重功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对自然、社会的感知与再现能力。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美学在摄影中的传承和体现,构成了摄影师的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摄影课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开展。从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点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摄影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

二、加强摄影美育教育的途径

1.利用摄影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摄影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训练学生的感觉器官开始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和个性思维;从对摄影器材的了解和掌握到写实拍摄,从对事件的真实再现到摄影理念创新,从模仿到摄影个性的形成,都可以找到美育对教学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取景和构图、光影和色彩,都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和审美素养关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最初的点、线、面、影调、色彩、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入手,尝试通过人物的表情、光线的运用、影调的体现、构图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美感、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为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摄影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摄影艺术史、美学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审美品质。在摄影实践中要广泛涉猎风光、人像、广告、新闻,以及商业摄影领域,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摄影对审美的要求,避免限制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感悟能力远比传授知识,培养摄影技能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艺术造型理论,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景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和对美的结构及形态的鉴赏、识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开设数码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课程有利于学生开展二次摄影创作。通过对作品的画面剪裁、光线及影调的处理、颜色的搭配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取舍能力和审美素养,以便学生能将创作个性和风格在二次创作中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增强。

2.通过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作品欣赏在摄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从模仿到创作,作品欣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和审美教育实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同时,作品欣赏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政治、经济、人文等视角赏识作品;要结合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创作背景、社会效果来发掘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实现摄影美育教育的目的。

开展多种形式的摄影体验交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的习作交流和点评,可以消除摄影美育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在摄影中感受美、创造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作品欣赏活动中,学生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听同学的意见,听老师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敢于直面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使自己的作品赋有美的韵味。

作品鉴赏的方法很多,分门别类地欣赏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流派风格的准确把握。比如,航天摄影可以展示宇宙的浩瀚、微观摄影能展示自然生命的美丽和复杂、动物摄影能展示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等等。通过对摄影图片的分析,让学生在了解主题、主体、构图、色彩、场景等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关心,对摄影美的探索和追求。

3.开展摄影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开展摄影创作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摄影的乐趣、积累创作经验和激发创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比如:运动会、球赛、文娱活动、会议,等等;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农村和城市发掘题材、寻找素材,尝试新闻摄影。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摄影创作机会。摄影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社会、感受自然,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摄影活动中懂得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最后成为美的创造者,这是摄影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娴熟的摄影技术,渊博的摄影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摄影的美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摄影作为大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简单、方便、实用和效果明显的特点,让学生从走入社会和自然变成关心社会和自然,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学生通过摄影活动,感受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最后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的目的,这是高校摄影教学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肖伟奇.摄影艺术创作是美育的重要途径[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06):47-48.

摄影教学篇2

关键词: 摄影教学改革 课题 改革方法

1.进行摄影教学改革的原因

1.1摄影教育的发展历程

摄影教育已经存在很多年,从一开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言传身教到现如今专业规范的大学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专业培养历经了百年时光。时光荏苒,社会在不断发展,摄影本身也在飞速地向前迈进。纵观历史,摄影术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百年时间,与历史中不过短短一瞬,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和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企及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宣布发明了摄影术,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项当初仅仅是作为绘画附属手段发展而来的技术会对未来社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摄影术的诞生归功于达盖尔,那么提到摄影教育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位伟大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1945年在摄影教育史上应该是被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亚当斯应旧金山艺术协会会长泰德·世乒赛(Ted Spencer)的邀请,在旧金山的加州美术学院设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系。这对于摄影教育的发展来说实在是质的飞跃。摄影教育终于突破了师傅带徒弟这样的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模式,走上了规范的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的道路,为今后摄影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亚当斯从1940年开始在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教授摄影课,并且提炼出了后来有名的“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区域曝光法”使得学生在拍照时能够预先控制照片上的影调反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曝光和后期冲印。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现在仍然被沿用。可以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是每一个摄影人必须掌握的实用技术。

1.2摄影教育面临的挑战

摄影发展至今,历经百年,摄影教育于中国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南师大的摄影专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在国内首屈一指。转眼二十余载,摄影教育已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于三个方面:专业本身、学生自身和社会。

摄影专业二十年来本身就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二十年,从胶片相机到数码设备;从传统黑白暗房到数码后期制作;从具体的命题拍摄到更加艺术的抽象表现,摄影一直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尤其是近年来,数码浪潮的席卷,将摄影推向了更广大的受众人群,也对摄影的专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如何才能让专业的摄影从业人员与普通民众拉开差距,适应现在社会对摄影从业者提出的种种要求。这些都是摄影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摄影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除了专业本身外,学生的转变也促使我们在摄影教育上做出相应的变化。在最一开始摄影是作为实用技术出现在学科中,我们当时需要做的只是掌握曝光的技巧、构图的原则,知道如何拍出一张清晰的照片就足够了。而现在,摄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已经不仅仅是记录的功能,更多地承载了摄影师本人的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

归根到底,所有的改变都是来自于社会对摄影者提出的要求。摄影术出现之初,最多的是用来做记录的工作,客观反应这个世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加入作者的主观因素,因此对摄影者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只是要求正确曝光,拍出清晰的图片,并且冲印出来,更多的是技术上的要求。摄影术发展到现在,摄影行业的行业发展也要求越来越高,行业的不断细化对摄影师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人像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摄影等门类的划分也促使摄影教育作出相应的跟进。再者,摄影从艺术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摄影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功能,而是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相机不再是相机,而是像画笔一样,成为创作者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媒介。这就对摄影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摄影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摄”某个“影像”,而是可以主观地创造某些“影像”,摄影对象的真实性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都归功于摄影经过多年的抗争,已经从被认为是一门技术上升到一门独立艺术的地位,摄影从业者也不再是“拍照片的”,而是“艺术家”。

2.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

2.1强化教学目标

要强化教学目的。学习的方向选定之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先有目标,再进行各个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等有了真实工作以后才发现之前知识点的重要性,后悔当初的专业课没有认真对待,但是已经无法弥补。我们将这样的改变称之为“以课题为指向的教学”。

以商业广告摄影师最常面临的工作——制作广告画册举例。在传统的课程设置里,没有专门的广告画册制作这门课,而是将这门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在平面设计、广告摄影、印刷与排版、摄影实践这样几门课程中。而这样几门课程在安排上也不是一气呵成的,有可能会分散在两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会在学习的时候很疑惑,一个摄影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平面设计,印刷又和摄影有什么关系。在一肚子的疑惑中学习,使得学习的目标性降低,那么学习的主动性也就随之降低。对知识点的掌握和重视都不能做到最好。那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当真正遇到需要制作广告画册的时候,学生是否还记得这些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是否能够自主地将这些知识点整合起来,用来处理所面临的工作难题就不得而知了。这样就会造成两方面的资源浪费,当初教学是老师花了大量的心思和时间去教,学生也花费了宝贵的时间去学,结果在实践中这些知识点早已被淡忘或是遗忘,使学生不得不再花费时间去学习,既耽误工作,又让用人单位质疑教学效果。而改为“课题式”教学以后,这样的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这学期就是用来学习怎样制作广告画册的,这样有助于致力于这个行业的同学更加认真地学习;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也可以做到将相关的课程进行统一的安排,调整课程的顺序,使之符合画册的制作流程,有助于学生在后期自己制作时不混乱;最后,能够及时地检验课程的教授效果,当课程结束时,学生的作业会很好地反馈出对以上几门基础课的掌握程度,即使有不足也会反馈在具体的作品中,老师可以及时地看到这些反馈,避免出现以往那种没有办法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和老师双方都是有益的。学生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这些课程安排的目的,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及时的反馈中找到教学的不足,及时改正,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在具体课题的带动下,老师讲解课题所在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形成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把握方向和控制深度,最终达到不再是单一的“我教你学”式的“满堂灌”,而是在学生有反馈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的教学,这同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但是同时也对老师的体力和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是一本书教一辈子,而是要积极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否则指导学生就无从谈起。

2.2打破专业壁垒

要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开放的“大学科”。在打破壁垒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科进行细致的梳理,将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叠加的地方找出来。艺术学科之间在内部是互通的,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性与工科,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有着更多的重叠。摄影发展到现在,在后期制作上已经离不开电脑软件的支持,PHOTOSHOP软件、3D建模软件、网页的制作都与计算机专业分不开。很多时候,工科已经走进艺术学科的领域,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之间实际上已经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产生了交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需要工科的介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工科也需要艺术学科的介入,为提高审美能力给予帮助。虽然不属于同一学科,但是我们可以服务于同一课题,实现人才的双向互通。

2.3改进选课方式

改进选课方式。既然我们能够给学生选择的权利,那为什么不将这个选项做得更直观更丰富呢?现阶段的选课方式类似于“盲选”,学生只能看见一个抽象而笼统的课程名称,配合上耳熟但不确定是谁的教师名称,就构成了学生选课的全部。这样造成的后果无非是两种:学生在选课时望文生义估摸着选,结果就“瞎猫碰见死耗子”,碰上哪门是哪门。或者听从师兄师姐的建议,但这些建议来自于别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全面也不客观。这样面对课程名称就进行选课,而不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加谈不上对授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研究方向的认定。这样胡乱选出来的课,将会再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路演推介”可以成为选课的新方式。路演的本意译自英文Roadshow,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证券发行推广方式,指证券发行商发行证券前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推介活动,是在投、融资双方充分交流的条件下促进股票成功发行的重要推介、宣传手段。路演一般以举行推介会的形式出现,配合以推介画册、研究报告、PPT、企业推广录像带等。在选课的问题上,也可以为每门课程配合以一定片长的路演片,同步挂在选课网站上,供选课的学生在选课的时候进行参考。路演短片的内容由授课教师自己准备,内容可以囊括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研究方向、教师本人的介绍等学生感兴趣的资讯。这样就可以及时让学生明白自己选的课程的具体教授内容,而不是盲目选课,毕竟有些课程随着时间的发展,同样的课程名称却有着不一样的授课内容。另外,授课路演短片也可以反过来成为监督教师,监察教学质量的凭证。

3.现实操作中存在的困难

3.1学科之间的大整合

学科之间的大整合不是某一个专业或者系别可以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各个相关的系别通力合作达成的。仍然以广告画册这一课题举例。这样一门课就牵扯到三个专业领域:平面设计、摄影、广告学(文案)。这三个系别分别隶属于美术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要实现学科之间的大整合就要跨院系合作,这样对两个学院的课程安排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教授本专业的课程外,还要对其他相关专业进行授课,这对教师的精力和体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两个院之间如何协调好课程的时间,对于教务来说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要求排课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本院的课程安排情况,而且要兼顾兄弟院系的排课情况,更要考虑到什么时候为学生开这门课是恰当的。

3.2对基础课提出更高要求

进行专题式教学以后,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没有摄影基础知识这一教学安排,所有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都要求在基础课上全部掌握。摄影专业的基础课包括摄影技术基础、摄影史、黑白摄影、彩色摄影、摄影造型构图技巧及摄影艺术理论等。只有学生在充分掌握各种摄影基础知识以后,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使用合适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而这些基础课都是开设在大学的一年级,当时大部分学生还只是初次接触摄影,要在短时间内做到融会贯通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教师不要放松对基础课的把握,将基础课扎扎实实地上好,为今后的课题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志川,马运增.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

[2]吉泽尔·弗伦德.摄影与社会.浙江摄影出版社.

[3]谢汉俊.A.亚当斯论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

摄影教学篇3

一、 解读图片内容

我们看一幅历史摄影图片,常常观其大略,初步判断照片讲了什么“故事”。照片凝固的是典型的时刻、特殊的空间、著名的事件、代表性的人物等;我们解读图片内容时,就必须结合图片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摄影师的政治态度,透过图片无声的画面,挖掘出丰富的内涵,把图片的内容更加全面地揭示出来。

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先找出图片中最突出的内容,即图片的“焦点”,再引导学生仔细解读图片上的细节。可以从左向右,或从上往下,或从主到次依次读图,然后口头描述。摄影图片的描述可以概述为:名词/动词/副词。即:人物(事物)[在何时][何地][怎样地]做了(什么事)。

如《图片两组》中“越战伤兵归来”,其背景是前方战士有强烈的厌战心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昂;我们这样来描述图片:这是一张亲人久别的重逢图。图片左侧是紧紧地相拥在一起的战士和他的妻子,战士仅剩一条腿,他的半张脸部对着镜头,表情似喜似悲。妻子背对着镜头,飘起的裙摆下是健美的双腿。夫妇俩着装端庄整齐,但下士那条挺直而空荡荡的裤腿中,透出浓郁的悲凉;主画面右侧是宽阔空旷的机坪,画面右下角的大块空地上横着一根小小的拐杖。

二、 提炼图片主题

文学作品总是要反映一定的主题,摄影师也常常用画面来表达时代诉求的情感和思想,表明自己的追求和愿望。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图片主题。

以《图片两组》中“战士别子图”为例,可引导学生探究:摄影者的镜头对准了离别的父子,而构图的元素却包含了父亲手中冷血的钢枪和孩子悲伤的脸庞,整个画面发人深思、荡气回肠,交织着责任与使命、人性与亲情、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反思。

多数学生都可以提炼出摄影师的观点:因为战争,人们不得不拿起钢枪,从而彻底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亲人无奈地生离死别;图片主题是赞扬舍家卫国的崇高情感。

也有学生这样解读这幅图的主题:战士的左手是孩子,右手是钢枪,孩子意味着亲情、生命,而钢枪却代表了无情、剥夺生命;父子离别后自己的孩子也许会失去父亲,而钢枪所面对的,不也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吗?他们也是儿子或父亲,不管是战争的哪一方,都是无情的牺牲品。这幅照片传达出普世的价值:对于生命而言,战争就是罪恶,不管是施难的、受难的,正义的、非正义的,主动的、被动的,都意味着残酷的毁灭,幸福的剥夺,不幸的降临,人类应该停止一切战争,战争是人类的灾难!解读到这一步,主题可谓挖掘得很深了。

用引导学生提炼主题的方法来解读摄影图片,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入感悟和深刻思考,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三、 探究图片选材

选择什么样题材和素材来表达时代主题,这是摄影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在欣赏摄影图片时,常常意识不到摄影创作时选材的困惑,当然不排除有极少的浑然天成的惊人之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图片的选材方面做一番解读,了解不同的艺术手法遵循共同的思维模式。

可以先请学生回顾一下,曾阅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表现“战争的创伤,和平的珍贵”的文学作品中,最受感染、印象深刻的是哪些作品?接着启发:在文学创作中,同一个主题,选材的巧妙与否决定了作品水平的高低,那么,在摄影领域,如何表现战争的苦难?你会选择什么素材入镜?步步铺垫之后,再让学生看课文《图片两组》,分析作者的选材角度与技巧。

第一组表现“战争的创伤”的四幅图片,分别是空袭后的孤儿、伤残归来的战士、父子别离赴战场、集中营的幸存儿,四幅图片中有三幅涉及了儿童,从人的精神痛苦、弱者的无辜、战争的无情等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立场,每幅照片都强烈地震撼着读者。这样的素材就表现了摄影者独特的眼光和冷峻的思考,关注了战争中易被人们忽略的方面。

再深入一步来分析:东西方文学有着差别,是因为东西方文化有着差异。摄影由西方传入中国,摄影作品是否如文学般有着东西方文化差异呢?就选材而言,同样的主题,东西方摄影家选材视角会一致吗?

结合课本中摄影图片,如表现“欢庆战争胜利”这一主题,都是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同样的群众欢庆场面,东西方摄影师撷取的素材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

《图片两组》第二组图片“欢庆胜利”。图一“中国东北人民庆胜利”,摄影师选择了中国东北的少年、中年、老年人,以他们兴奋的神态、热烈的鼓掌、欢呼的场面作画面重心。图二“英国妇女庆胜利”,摄影师把伦敦妇女节日的盛装、明艳的笑容、舒展的姿态作为表现主体。相同的主题,中外摄影师的视角大相径庭。一组镜头取材东方男女老幼,镜头下的东方民族是含蓄的,他们表达胜利的喜悦是以鼓掌、欣喜的笑容作载体的;欧洲民族的性格是外向的;镜头以女性为画面的主体,把女性在阳光下的美丽、自信作为表达重点,体现了西方民族对女性的尊重,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摄影的选材,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各自的魅力。

引导学生解读摄影图片的选材角度,可以加深学生对摄影作品的理解,对不同文化的体验。

四、 探究图片表现手法

摄影图片也是艺术作品,其表现手法与别的文艺作品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摄影图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也常用虚实、渲染、衬托、对比等手法。比如,《图片两组》中“越战伤兵归来”,美国下士与妻子相拥的身影满满占据画面左半幅,右半幅却是出奇的空旷,只有大片空地、遥远而模糊的地平线、小小的拐杖,空阔的旷地,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显出人物的无奈而无助,而下士笔直的裤缝、锃亮的皮鞋、女子连衣裙下健全的双腿与下士残缺的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摄影图片与文学作品一样,常用描写,而且摄影更注重全景式描写以及近景式描绘。全景式描写,场面大,背景深,环境占据了画面的较大面积,人物只占一小部分,画面着重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用色彩和光线来烘托气氛,图片显得意蕴深远,让人感觉到有浓烈的情感隐藏在画面的背后。如《图片两组》中“集中营图”中的孩子只占小部分,大片尸体延伸到远方,高大的蓊郁的树木,阳光下的阴影营造了压抑的氛围。摄影师利用全景营造图片的氛围,强烈地感染着读者。而近景式描绘,人物占据画面的主体,关注人物的表情,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比如,“战士别子图”,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忧伤的神色与孩子哭泣的脸部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摄影师使用近景式描绘,把注意力汇聚到人物脸部,突出人物表情,既增强了图片的纪实性,也加强了感染力。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摄影图片运用的艺术手法,可以让解读更深入。

五、 丰富图片意蕴

图片是具象,镜头记录的只是事情的瞬间和局部,既不是全程也不是全部。我们解读也可以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一幅经典的摄影图片通常浓缩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合理想象图片上场景发生之前或过后的一些情景和故事。在教学中不妨尝试着让学生对摄影图片作“创作性解读”。但这种“创作性解读”只是对图片的延伸阅读,不能无中生有,错解或歪曲原意。

“创作性解读”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图片两组》中每幅图片都没有标题,可以让学生多角度个性化拟定小标题,精确而生动的标题是图片明亮的“眼睛”。不同的标题,是学生关于图片的二次创作的结果。如“战士别子图”,学生就拟出了这些小标题:生离死别、亲情与责任、正义与非正义、施难与受难、刚性与柔情……还可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拟一段话,作为图片的“解说词”,既要简明形象地介绍图片内容,又要有较强的感染力,这种解读就是在加工创作。

这种“创作性解读”的结果,没有统一的答案,只有更好的解读,当解读与图片相得益彰时,图片意蕴会变得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也大为增强;还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总之,摄影图片以独特的视角表现生活,形象生动,别具一格。在新课改中出现的图片解读是新的课题,我们只有深入探究,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新型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摄影教学篇4

《小摄影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六课。本文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学习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学习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习过程:

课前,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展示我精彩!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中,大家尽情的展示自己,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在场的每位老师,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一、图片导入

大家猜一猜这是谁的图片?(幻灯片出示高尔基的图片)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谁搜集到了?是从哪些地方搜集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二、检查预习

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生字词,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

出示幻灯片

1.我会读

2.我们比一比,男生读的好还是女生读的好?(随机抽取一名男生,一名女生,然后其余学生评价读的情况)

3.开火车读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下面我们认真听课文录音,(幻灯片出示课文朗诵录音及视频)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生讲。

谁还能比他讲的更好?

四、深入理解,感悟人物品质

过渡:刚才同学们对故事有了大体的了解,课前老师根据大家导学案中的质疑,设计了几个问题,下面请你们认真思考一下。

(一)自主学习

1.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的?你觉得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2.小男孩见到高尔基以后,是怎样给高尔基照相的?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样做的?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

(二)合作探究

(三)学生展示

1.解决质疑中的第一问题:

(1)小男孩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小男孩很聪明。

(2)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

从纸团上的亲爱的、您这些关键词语中,你体会到小男孩怎样?从立刻中你体会到什么?

2.解决质疑中的第二个问题:

小男孩利用小纸团进来了,进来以后小男孩又干了什么?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语言的句子,并抓住关键词语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a.投影出示小男孩的动作、语言的句子:

(1)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2)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4)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5)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b.学生抓关键词语谈体会

(1)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

(2)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摆弄了很久。说明那个孩子熟练的照相技术和做事认真、有主见。

(3)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这反映了他的惭愧、失望的心理。因为没有带胶卷,浪费了工作很忙的高尔基的很多时间,所以当高尔基要主动给他胶卷时,他没有回应,哭着跳上了电车。

c.指导朗读:

“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一切准备停当。”

“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d.幻灯片出示高尔基的动作、语言的句子:

(1)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4)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e.学生抓关键词语谈体会

(1)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后,高尔基问“你怎么了”,这不仅反映出他对孩子的突然表现迷惑不解,更有一种关心在里面。

(2)当孩子把“胶卷忘在家里了”的事告诉高尔基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这个“赶紧”,表明他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切之情。

(3)当孩子跑出房间后,高尔基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这反映出他主动帮助男孩的一片爱心。

f.指导朗读

“你怎么了?”

“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g.分角色朗读

3.解决第三个问题:

从“我很忙”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从“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

教师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五、质疑

现在,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课堂检测

1.你认为高尔基是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

七、拓展延伸

摄影教学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摄影教学;改革新探

J20-4;J40-4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兴趣与爱好比较广泛,摄影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摄影教学是中职生获得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摄影技术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中职学校的摄影学习中,学生缺乏艺术性,对摄影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教学的难度与复杂性就被增加了。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丝毫的摄影基础,连快门是哪里都不知道。由于中职美摄影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职学校摄影教学进行改革。

一、 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素养。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非常重视将摄影教育与其他应用学科进行有效地渗透,如:物理、服装设计、装潢艺术、平面美学和环境艺术等等,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我国,近啄晔码技术的蓬勃发展,摄影技术和摄影设备逐渐被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只有少数人了解摄影技术,摄影器材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的,现如今摄影技术变得更加的简单,人们操作摄影技术的时候更加简单,只要对中职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他们就会掌握正确操作摄影的方法,能够拍出具有艺术感与美感的照片,学生对摄影知识的运用、对摄影设备的操作,还有自身的艺术修养都是有效的提升。摄影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是集光电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当学生运用照相机来记录班级活动或者社会活动时,对其观察力、应变力、思维力、想象力和体力等方面的考验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2.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摄影的过程就是人通过摄像设备与物体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心灵与自然美的碰撞过程。中职生对美有向往与追求是必然的,摄影就是让学生感受美、分享美,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舞台与空间。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拍摄水平,比如“定格身边的美”、“魅力纺校摄影”等等,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摄影展,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摄影教学可以让中职生对自我进行了解。摄影号称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艺术”,摄影技术是最具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技术可以让拍摄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性格展现其中,将自己的情感与情绪表达出来。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自我质疑,在每次拍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对学生拍摄的画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自己与其他同学拍摄的不同之处,从而享受摄影技术所带来的趣味性和不可复制瞬间性。

二、现代中职摄影教育改革

1.解决学生摄影学习兴趣的问题。中职生大多数对摄影技术不太了解,在摄影课上学习成绩比较低落,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自身专用的相机。这个时候笔者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几个学生组成小组,共用一个相机,学校再为学生提供摄影器材,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便将来能更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中职生的年龄特点是性格比较外向,活泼、爱动,可以采取他们喜爱的学习方法,增加实践课练习课的量,灵活多样的开展摄影游学活动,给予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然美中浸润心灵。教师还要结合信息技术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展现经典的摄影作品,提高学生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趣味与鉴赏能力。最后,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中职生大多数学习学习态度不太好,学习成绩也有待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的态度为主,展现因为摄影而事业成功范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将事情做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学要以学生的技能为中心。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走入了数字时代,相机也逐渐的走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摄影技术的全面化、普及化为中职摄影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的催生下,网店摄影师也应运而生,摄影也成为了众多电商企业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学生学习商品拍摄的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的学生认为摄影比较简单按下快门就成了,不用学习到太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错误的看法,摄影技术并不是追求花花绿绿,而是要有自己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一定摄影技巧,比如对焦模式的选择;光圈与景深在人像摄影和风光摄影中的不同运用;慢速快门的效果和高速快门的效果的区别;测光与曝光;不同产品的不同布光方法等等,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落到实处,使学习者得到技能的真正掌握。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摄影的技术方法。在摄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光线,摄影家的主要能力就是要将生活中琐碎的、平常的事情展现出来,转换为视觉图像,因此,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光。还要让学生学会构图,将所照物体的各个图像、各个部门完整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转,将画面变得更加的完美,合理配置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意图。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炼摄影的主题。摄影主题表现一个人的发现美的眼光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摄影主要就是要展现艺术性,在艺术性中还要融合社会性,良好的技术加上有深度的主题,才是一个良好的作品。因此,摄影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摄影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提炼摄影主题,学会在摄影中反应社会现实,以良好的题词与深刻的内涵吸引人们的视线,激励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活动。

总而言之,在当前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中职摄影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中职摄影教师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学会对焦、学会构图、学会调光、学会选择摄影的主题,逐步提升中职摄影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万铭.谈中等职业学校的摄影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张益福.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系列教材・摄影色彩构成 [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摄影教学篇6

一、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电子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广播、录音、电视等各种电子媒体逐渐开始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广义的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教学应用软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由于多媒体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适应信息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多媒体开发能力,可以独立进行多媒体课件创作。许多教学应用软件如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大都具备多媒体集成能力和创建交互的能力,可以按照我们的教学需要制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解决了过去单一讲解的枯燥方式,可以形象生动、真实逼真地表现出完整的摄影过程和原理。比如,关于单反相机取景与拍摄曝光两种状态下的变化,在过去教学中一般是借助于反光镜斜置和反光镜翻弹后平置的两幅示意图来讲解,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即便利用照相机演示也因照相机太小、变化太快而难以让全班学生都看清、看全。

2.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摄影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传授很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可以提供很多的教学所需素材,可以生动、形象的通过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摄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讲数码相机时,可以使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相连,直接在课堂中利用数码相机的即拍即显功能演示各种摄影原理,如曝光原理、景深原理、构图规则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搜集大量名家名师的优秀摄影作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或者幻灯机来让学生鉴赏,并加大图片的欣赏力度。

3.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虚拟技术。

在摄影教学中,通过建立摄影教学网站、博客、聊天室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等教学方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

计算机虚拟技术指以计算机为主,借助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技术。对于没有条件建设摄影棚和暗房制作室的高校计算机虚拟技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通过模拟建立与真实相连的学习场景,使学生似乎处于真实环境之中,如建立一个虚拟现实摄影棚或建立一个暗房实验室,学生通过详细观察可获得摄影棚内物体造型、灯光布置、曝光控制等基本操作方法以及暗房内的胶卷冲洗、照片印放的操作程序。当然虚拟场景与实际动手还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在一定层次上弥补了一些不足。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摄影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媒体设计要根据教材特点掌握出示的时机

多媒体进入课堂,并不等于提高了教学质量,要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必须设计好选择何种媒体,何时介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根据教材特点掌握出示的时机。如在讲授彩色摄影“三原色”与“三补色”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动画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局部闪烁和等量颜色叠加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比较难记、难懂的问题。

(二)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最前沿摄影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多媒体摄影教学中,除了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外,还要始终保持摄影艺术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以及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摄影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国外摄影理论和技术也是同样随着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善于了解、更新最新的国内外摄影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当然,我们也反对一味的国际化和西化,在坚持向国外学习的同时,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发挥自己民族的个性。

(三)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现代媒体摄影教学中的角色与定位

在多媒体摄影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评论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导者,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一堂成功的多媒体摄影课应该是一台内容丰富、精彩的演出,表演者是学生,教师只是策划、舞台设计、导演、主持人。也就是说,学生成为多媒体摄影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多媒体摄影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每一堂多媒体摄影课的教学。

(四)教师必须要处理好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

在摄影艺术课中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媒体,由于摄影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能被抛弃,而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的结合,相互补充,使得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使用是否合理、恰当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是所有的摄影课都需要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使用多媒体设备。并不是只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该课就是好课,教学效果就好,这种片面的观点只要在教学中稍加实践就能证明。

参考文献:

[1]刁爱梅,摄影教学中数码相机的应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3(1):23-24

[2]薛胜兰,数码相机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3(3):49-52

摄影教学篇7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综合大学、业余大学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由于无需较高的美术基本功,使学生在纯技术层面上学习该课的难度大为减轻。在艺术类学科中,摄影由于跟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等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创意。

    现在的大学摄影课教学,一般都从纯技术理论层面、作品赏析人手,最后安排些基本功作业和专题作业就完成课程了。看似比较容易,但教学也有很多需改进和知识更新的地方。从技术层面上看,大部分学生使用小型自动数码相机等业余相机,进阶水平良秀不齐;夜大学课程实习拍照的课时也非常有限,而数字软件对摄影后期加工越来越重要。从摄影美学方面看,很容易忽略从艺术学、美学角度与纯技术理论相结合。因而达不到摄影教学应有的深广度。

    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影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如人像的“三角”造型光,就来源于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灵感;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师一一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 " cartit " bresson , 1908-2004),自幼学画,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以“决定性瞬间”的优秀作品,被称为是现代纪实摄影的奠基人;美国风景摄影大师、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者安瑟·亚当斯(anseladans,1902-1984)以对风光摄影的独特理解而闻名于世,发明了“区域曝光法”,重视后期制作,主张比客体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和纪实摄影等,都深受美术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流派风格。

    不仅是美术现实主义的典型瞬间,超现实主义的怪异、印象主义的斑斓颗粒、结构主义的构成影调、表现主义的粗犷等风格图象、后现代主义的兼收并蓄,也影响着摄影流派的产生。摄影与美术在互相交融中擅变。摄影与美术类似,有着客观为主或主观为主的两大类流派风格。当代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包容性、多元化更强的时空,使得美术与摄影的交融更为普遍。

    有些人认为摄影是次要艺术甚至不是艺术,理由是它依赖或复制客观影像。其实.从本体论上看.摄影并非是附属的,纯客观的图像复制。仅从物理学上说,照片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复制自然,人眼对客体感光的宽容度要比照片大得多。格式塔视知觉理论以大量实验证明,视觉有着思维特征,它是能动的,有选择性的。既然是人操控着机器,那么不同层次的人对摄影就有不同的理解。贡布里希认为:一个用于传达视觉信息的图像不管多么忠实于原型,它的选择过程总是表现了制作者对他认为有关的东西的解释。即使是名人的蜡像也必须考虑原型该以哪种特定的神态和角色出现。人像和事件的摄影者也必须精心选择他的材料,以得到“泄露底蕴”的图片。中国传统美学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限与有限时空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以“意象”审美观照为最高境界。摄影的最高品味是言简意赅的意象构成。主体的参与,使作为纪实工具的摄影有成为艺术的潜质。因此,主体的选择性和一定的主观性,是摄影成为艺术的关键所在。

    当然,在摄影艺术和美术中,甚至有强调绝对客观真实的语言表现的流派。如美术中的超级现实主义,毫无主题,构图随意,复制照片等。摄影中有纯自然主义等与之呼应。美国曾有号称“f64”的摄影团体,以取消虚实相间的语言为特征,主张摄影应该象用“f64”这个相机最小光孔来纪录。但这种流派的产生,是以相对主观的艺术存在为背景的;它的极端性,实际上也是主体的一种主动选择,一种有意为之或有意不为的价值判断:强调科学与美的结合,以反抗摄影过分接近美术。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而光影的开合,是选取最具意味的一种决定性瞬间,使摄影又有着一定的时间性。随着摄影审美观念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图像后期加工占据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摄影图像在前期更多地具有“素材”本性。摄影特别是数码影像,利用新兴的图形软件,代替了繁琐的传统暗房,使图像后期“剪辑”变得更加自由、方便和更具创意。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已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已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早在1927年,中国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在《半农谈影》一书中,曾提出过“意体摄影”概念,以与单纯技术性的实用摄影相区别。关于摄影的本体性,一种观点认为摄影与美术是近亲,因为摄影通过拍摄和暗房技巧,以追求意境美或有意味的“画意”见长。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流派曾是主流风格。反对者大都用摄影的纪实性来把握本体特征,反对摄影成为美术附庸。《辞海·摄影艺术》写道:摄影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所表现的人物、事件和环境都要求是真实的,并且只能表现现实生活题材,而不能表现已经过去的和尚未发生的事件。”但有人也提出纪实性不能作为摄影的本质特性,如曾有过“好的新闻照片是否艺术作品”的争论。不是所有新闻照片都是艺术作品。有人认为只有通过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的典型瞬间,才是“艺术摄影”,审美在首位。这样,就与把真实放在首位的“新闻摄影”区别开来。正如安瑟·亚当斯所言,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便是内心世界的东西。艺术家和平常人的差别就在这里一一在于有没有能力抓到那些观察和感觉,有没有技巧将之传达给别人。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自身的语言特性是用瞬间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认为,绘画构图是制作构图,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这就是两者根本的不同。他提出了著名的“决定性的瞬间”一说。他解释说,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当一个事件展现它的意义时,(摄影师)在顷刻间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严格地组织形式并准确地将它表达出来。当然,这个瞬间是相对而言的。虽然摄影有着从几千分之一秒到长时间曝光的感光,但都是时间中的一段流逝。而短时间感光最具有普遍性。我们可用决定性的瞬间,用来代替以往的“典型瞬间”等相似说法,更具有兼容性。它包含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在内。决定性的瞬间,体现出摄影语言的本质特性,一是语言特性;二是摄影者自身修养、眼光、技巧、个性等在这个瞬间中的登场亮相。没有后者,就不成其为艺术摄影。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一一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在快门上,通过对时间快慢的控制,产生对比的影像;通过对进光口径大小的调节,还能制约空间的清晰深度。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殊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在分工细化的时代,有着各种专题的自由撰稿人或职业摄影师。发达国家的摄影公司,细化到有专拍皮具、玻璃等的广告摄影师。各门类摄影的专业性都很强,都可以从微观的美学理论上来予以探讨。在这方面,摄影表现出它的一定独立性。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休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形的边缘特性

    摄影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边缘特性。毕竟,摄影是客观纪实的实用工具。在满足实用的一般技巧上,是比较简单的。这也是它的特殊性。不是所有的摄影记录都具备艺术性。一个单张的照片可以是新闻、一张肖像、艺术或纪实,可以是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全部,或什么也不是。

    摄影的纪实性横跨新闻报道和艺术摄影两个疆界,有着边缘性图像的特性;记录性强的图像靠近新闻报道,艺术性强的图像则更靠近艺术摄影的视野;观念性摄影图像则更具有纯摄影艺术特征。一张照片有可能既是艺术摄影又是纪实摄影。相对美术而言,绘画雕塑成为艺术品的可能,要远大于摄影者手中的照片。摄影无所不用、无所不能的实用性,或多重性质,构成了摄影的边缘特性。

    最普遍的纪实摄影,如果它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就更为感人或更有表现力,更有视觉传达效果;除信息传播外,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样的图像就成其为摄影艺术。象布勒松所说那样,艺术摄影要尽量让形式服从主题需要,讲究光线、构图、影调、色调、虚实等审美规律。

    由于同属静态图象,共享一般的美学法则,摄影必然要与美术发生联系。在艺术价值观、光影色调等审美理论上,摄影确实与美术非常接近;在人物、风光、静物等摄影中,绘画典范的影响非常之多。而摄影所获得的图像,往往成为绘画、设计艺术中的素材来广泛使用,摄影作为艺术的模糊性、边缘性相当突出。在现代艺术看来,各门类艺术应该强调自身的本体语言特性。但后现代艺术主张兼收并蓄,语言交叉。因此,在后现代美术和后现代摄影艺术里,连美术也具有这种模糊边缘性了。在这些作品里,人们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摄影或绘画。摄影在这种艺术无中心、无明显分野的交融中,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地位。

    摄影另一个边缘特性,在于它的文、理结合或交融的学科性质。摄影更多地要求艺术与科学、图像与设计的交叉或结合。数字图像与设计艺术的互相交融性很强,摄影图像数码制作和广告设计共享着电脑图像软件、图像制作、设计平台、照片修整、演示、图形管理、桌面排版、模拟传统手工绘画、图像输出设备、光盘刻录以及数码照片输出系统等。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电脑处理,把摄影图像转换为严密的数码程序,使艺术与科学得到融合,使图形创意得以升华和更加理想。传统的艺术摄影以拍出好照片为荣的价值观,受到“用”好照片的高科技挑战。

    边缘学科并不意味着摄影艺术只是作为依附性的存在,或是非主流的艺术。而只是说明它有着横跨多学科的特征。如艺术设计或应用美术设计,也是典型的边缘学科。摄影的边缘学科性,在于它共享绘画的一般美学规律,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视觉语言形式,有它自身的一定规律。摄影师要想得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需要具备美术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和印刷制版、软件处理等相关理工科学知识结构,并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实践。

    摄影的边缘性,体现在它作为实用工具的边缘性,和它具有边缘学科的交叉性两个方面。

4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过去摄影必须通过镜头感光,构成潜影;感光片经过显影和定影,成为负片或反转片。相对数码摄影而言,这种摄影已被称为“传统摄影”。那么,就摄取影像来说,数码摄影只有“通过镜头”一词与传统摄影相一致,保留了最根本的本质。光学透镜的运用成为摄影理论共享的唯一依据。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

    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如夜大学摄影课,只有课堂顶棚的栅格式日光灯和课桌,外出拍照也不可能有很多课时。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对各种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图象处理软件和专业的图像软件的把握有较高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摄影或后期加工。熟悉这些软件,对专业摄影或普通摄影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设计、观念性美术等与摄影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

    这些新平台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成为当今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一定规模的摄影棚,为广告摄影等提供更好的实践场所。

摄影教学篇8

鲁迅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院校中开办较早的本科摄影专业的学院,为了便于有兴趣的读者对该学院摄影专业的了解,我就鲁美摄影系的教学及学生就业和学习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一到鲁美摄影系,摄影系副主任刘立宏就带我参观了学生的暗房、摄影工作室,他们的教学条件虽比不上香港理工学院的摄影学院,但显然比起前几年是好了许多,暗房有15台放大机,其他的教学设备几乎一应俱全,摄影棚大得让人羡慕。刘老师还带我参观了学生的毕业展览。我的采访就在参观中进行。

刘:鲁美摄影系一个班的学生是15个人,每人一台放大机。他们的作业全部是自己制作,包括毕业作品也是自己做。一进校就有暗房工艺课程。学生的倾向从目前看,喜欢广告和电脑影像的比较多,也有不少学生对从事媒体工作感兴趣,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将来的就业。

鲁美教学主要是分四大部份,学生进校是进行综合学习,到了高年级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按照自己的特长提出单项要求进行主修。这些单项是:纪实摄影、商业广告摄影、艺术摄影、摄录相专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学生走向社会。我们准备将来实行工作室制,三年级以后就可以自选不同类型的工作室。毕业展览也是按这四个部份来举办。

问:鲁美在招生时要求考摄影系的学生在绘画水平上和考绘画专业的学生同等,其他学校也是这样吗?

刘:其他学院不是,鲁美摄影系是在艺术学院里办的,从一开始到现在,摄影系的招生一直是按其他系的要求考:素描、色彩、摄影三门,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摄影基础。鲁美摄影系教学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视觉训练方面。一般到了高年级,绘画基础好的,他的能力能充分地在设计摄影、商业摄影上体现出来,没有绘画基础的同学,通过几年的学习,他可能在报道纪实摄影方面很好,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是基础不同是有区别的。

问:学生学习用的材料是自己花钱吗,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是多少?

刘:材料是自己负担,每一年级的费用是不同的,综合来说一个学生大概要七、八万吧,每个人的花费不一样,学费二万多,其他用于买材料和生活开支。学生的相机好多都比老师的好,他们一般经济条件是比较好的,要考这个专业时,他们是会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才决定。

摄影系的老师们谈到了准备改他们系的名字,有的提出改成影像工程系,有的提出改成影像传播系,从改名中我们可以了解鲁美摄影系的教学方向。

学生的毕业展览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出类拔萃的好作品中一定有几个是女同学的。我和老师们开玩笑说,鲁美也是阴盛阳衰呀!老师们说女生的直觉非常好,视觉艺术主要是靠直觉来完成。(接着系主任孙成毅老师给我谈起了他们招生的新要求。)

孙:我们这几年对文化课的要求非常高,文化课上不去,一定是影响基础,既然是学艺术的,文化课怎么能不过关呢?我们对文化课分数要求是340分以上,1998年有一个考生的文化课成绩是460分,这和文科考生的成绩是一样好的。而且还要强调外语的分数,我们很重视考生的外语成绩。

我希望学校为我找几个学生谈谈,可惜大多数的学生都去实习没回来,学校只能为我找了几个刚从乡下回来的同学。他们之中有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

学生A:我最喜欢的是下乡实习,下乡的时候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一般都能应用上。不光是在技术上,在专业的课程上也有所提高。农村的生活以前都是听过,没见过的,下去之后能亲身体验农村的生活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问:你为什么考摄影专业?

学生A:当时是父母觉得好,他们都挺喜欢。我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摄影,只是喜欢画画。父母让我学摄影,可能是出于今后的考虑吧。进了学校之后开始对摄影有了兴趣。

我问来参加座谈的同学,用的相机是什么牌子,在座的有七名同学,除了一名同学开始用的是海鸥DF外,其他都用的是尼康和佳能。

问:你们对什么课有兴趣?

学生B:实拍和暗房。因为这些课实践比较多。这次下去就感觉到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我下乡到的是渔村,还没下去的时候我把渔村想象得特别理想化,我想象着那儿有木船,有很古老的房屋,优美如画的风景,谁知到那儿一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特别失望。那儿的人都很富,根本没有古老的木船,全是大的机械船、小楼。其实这种看法上的误解是教育给我们的,是过去的那些画册给我们的。

学生C:在学校四年的学习我始终这么想,应该就是把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来看,我自己最终重视的是观者需要影像来表达什么,并不是你通过什么手段来创造出这种影像,摄影和绘画手段是相等的,虽然它有科技含量。

我毕业后主要搞设计,这其实也是在创造一种影像,我常常用多种手段来进行:相机、手绘、电脑等等最终来完成一个表达。经过这段工作,我想在学校时我的这种思考是对,但鲁美毕竟是美术学院,相对商业的眼光要少一些,所以毕业出去以后还是常常不符合客户的要求,我的出发点还是往往和客户不一样,我自觉不自觉地想的是画面的东西,而客户只有一种衡量标准,那就是看你的东西是否符合他们心目中的要求。

问:你对学校的教育满意吗?

学生C:基本满意吧。但学校在完成最基础的教育时,还是有很多基础没打得很牢固,比如说,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教育就不够,出去工作以后,发现这些东西是非常需要的,听说下一届要多开这样的课了,这是好事情。可惜我们这一届相对少些。哪怕你是从事影像工作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础的一部份。学生出去以后单纯搞摄影的毕竟还是少数,为了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工作,应当多开些这样的课。学生在学校应该解决基本工作能力,出去以后自己养活自己。

问:你们的毕业生出去以后,有没有从事纯影像的人?

学生C:纯影像?怎么活呀!(此时几乎所有在座的同学都大叫起来。)除非他有个很有钱的老爸。生活很现实,要租房,要吃饭。

在学校时自己感觉已经想得比较周全了,出去才发现还远远不够,主要是观念意识上的差别,这可能跟北方的环境有关。不过鲁美摄影系还是令人留恋的,学校的氛围特别好,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东西,艺术院校的摄影系在视觉训练上就是有它的优势。

问:你们开传播学的课吗?

学生D:目前还没有。但是香港理工和台湾的摄影教育是强调传播学的课程的。

问:你们下去实践的时候,拍的是什么?是纪实的还是纯影像的?拍纪实的同学采访吗?

学生E:我们大家好象都拍纪实的,但是我们没有采访。

问:你们到农村去实践,感觉好吗?

学生E:那种生活对我们很陌生,我们很不了解。在实习的时候,有时候想得比较多的就是解决技术问题。其实去就是感受一下,体会一下风情,提高自己的修养,但是那些地方不属于自己,拍的片子也不好,感觉特别失望。

学生F:我去的是青海、甘肃一带,我们这次是毕业考察,主要是了解中国的文化,拍照不是主要的。大学四年的时间,我去了、内蒙,民俗的东西拍得比较多,很少深入地呆在一个地方。我毕业以后可能去搞新闻摄影。

上一篇:责任感教育范文 下一篇:档案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