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11 15:09:15

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篇1

摄影大业,教育当先

在我国,1983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合作开办摄影大专班,成为自恢复高考之后摄影界最早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机构。到现在,我国仅开设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就已经达到了100多所,但这仍无法满足当时众多摄影工作者与摄影爱好者渴求摄影知识的愿望。

2004年12月19日-20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北京摄影函授学校20年校庆在北京召开,举办者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全国的摄影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国近百所院校的代表、各地方摄影家协会代表、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代表约180人出席了会议。

摄影教育划分不同层次

我国目前的摄影教育大致分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普及教育三个部分。除了全国100多所开设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外,函授院校也成为了摄影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摄影函授高等院校――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已经有近10万学员结业或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摄影界的中坚力量,第21届“国展”中,仅“广东分院”历届函授学员的获奖入选作品就有55幅之多!从这次参会人员中我们惊喜地看到,除了这些比较“职业化”的教育模式外,诸如“北京儿童摄影学校”这类的基础教育学校也涌现出来,为摄影教育的普及化加快了进程。

摄影教育应实用化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常务副院长解海龙在会上谈到:2004年韩日奥运会期间,两国的广告摄影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相关统计,这两个国家在奥运会期间需要的摄影师不下20万......由此推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们需要的摄影师又何止20万?!借着奥运的契机,我们的摄影教育也一定会有创新的发展,所以,今后的摄影教育不应只强调如何抓光影、构图这些基础课程,而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多培养一些实干型的摄影人才。北京电影学院的杨恩璞教授也指出,摄影教育应不断创新,不断融入新潮的摄影理念和想法,不能恪守“老教材”、“老技术”不放松。

中国摄影教育网

()

实用性、快捷性是这个网站的最大特色:摄影的基本技术技巧、最新的各地摄影教育动态、各高校的摄影学术论文、摄影专业毕业生想要找工作......所有的信息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摄影教育网的建立,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区域限制,使不同的教育机构优势互补,更方便了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摄影人获取信息。

相关链接

美国的摄影教育

美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摄影系于1946年在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筹划下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成立。

现今的美国大学及学院中至少有一百个以上的科系提供主修摄影的大学部课程。这些摄影课程大部分是艺术系、设计系内的分支或新闻系中的分组。课程主要有艺术摄影、应用摄影等。由于在专业及消费市场上数字相机正逐渐取代传统胶片,所以数字科技及后续的电脑影像处理应用成了最热门的课程。

美国教育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课堂讨论特别多,作业很少,只为了磨练技术。大部分摄影系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摄影系大多有足够的暗房设备及摄影棚供学生使用,通常也可以外借器材,因此如4×5相机及外拍灯之类的专业设备不需要学生自备。美国每年约有至少3万名学生(不包括数字影像课程)选修摄影课程。

除了为数不多的大学摄影系之外,开设摄影系最多的其实是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一般为两年制的课程,相当于专科学校)。美国目前的大学摄影系约有40个,而社区学院的摄影系约有80多个。

摄影工作(不管是创作或应用)在美国就业市场中从来不是高报酬的项目,大部分从业者收入水平一般。但由于希望投入摄影工作的人,通常个性上有某些浪漫的倾向和追求创作成就感的动机,所以即使这个行业收入并不丰厚,仍不断有学生因工作的乐趣加入进来。

广角镜

摄影为“申遗”助阵

摄影以其直观真切的影像语言,成为现代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些年来各地的形象宣传、旅游开发,无不相中摄影这个好方式。

广东开平市的特色建筑--碉楼,是当年侨乡人“防涝防匪”的建筑,现已成为建筑史上的一道美景,2001年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碉楼群,现存1833座,星罗棋布,绵延数十公里。几年前开平市政府就已着手普查、修复、保护工作。随着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大量的图文整理汇编工作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开平碉楼摄影大奖赛”以纪实与创意两大类各五万元的高奖,征集影像佳作,并出版系列宣传品,用摄影唱出一台“申遗”的好戏。

摄影真是赶上了好年代,摄影人将大有作为。

广州:启动影像档案工程

2003年底“中国人本”摄影展举办,拉开了影像人本的收藏序幕。

一年过去,由广州市城市档案馆等单位主办的《珠江全景图》拍摄,于2004年12月11日在珠江边举行开拍仪式。广东各地200余位摄影人组成的拍摄团,分11个小组,沿江9公里于上午11时准时统一拍摄,使《珠江全景图》的原始素材处于同一光照条件。制作后的全景图将由广州市城市档案馆收存,全体参予者共同署名。

著名摄影师陈长芬应邀担任《珠江全景图》的第一拍摄人,同时,他带来了2003年航拍珠江的摄影作品作为贺礼。他希望珠江能治理得更好,展示更美丽的风姿。

据悉,广州城市档案馆正着手于城市影像档案的建设,要收存20世纪30年代至现代广州历史发展的足迹。为此还成立“征集保护部”,派出专员到世界各地的国家博物馆与档案馆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促进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探求,摄影在城市发展中不仅领先一步留存了图像,而且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与全景图拍摄同时推出的,还有首届“城市与人”广州城市摄影大赛、广州城市历史照片征集公告。比赛分城市雕塑、名城风貌、文化精萃、当代建设四部分,两年举办一次,旨在用影像为城市留档。

陈长芬在开拍仪式上致辞

“签约摄影师”是个新方向

以前,摄影人如果能到报社、图片社谋个职位,就等于有了一个养老的铁饭碗。而现在,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催生了中国的签约摄影师队伍,它是与传统新闻单位养活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在编摄影师的体制共存的新尝试。

2004年12月22日,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签约摄影师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上提出要打造中国甚至世界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图片库。目前,新华社正式在编摄影师近200人,而“中国图片总汇”的签约摄影师已经遍布全国约1000余人,仅这些编外人员每天来稿就有600余张,网上200余张,通稿采用率高达99.5%。图片总汇对签约摄影师的培养用心用情,而签约摄影师也在合作中提高了业务素质和知名度,极大丰富着新华社摄影报道的内容。一些中国新闻摄影界精英人物的加盟,更为新华社的摄影队伍提供了强大的竞争推动力。

由此预测:签约摄影师会不会成为未来提供图片的主力?摄影师还有必要端着铁饭碗吗?

“中国摄影在线”网罗佳作

作为地域性的“中国摄影在线”,借助无限的网络,将自己的视线从珠海延伸至全国,乃至世界。

第五届“中国摄影在线”网上摄影比赛,让人看到了网络对于影像事业的促进。更多陌生的面孔,更多真情的捕捉,呈现出网络摄影生机勃勃的面貌。

与时下盛行的诸影赛之巨额奖金相比,网络摄影比赛的奖金只有区区1000元,但却同样有500多人,6000多幅作品参赛。体现了影像爱好者真正的参予意识,大众化在数字时代真真切切达到了她应有的境界。

“学生”当上了“老师”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2004年年底,为了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厅局级领导和党校的教职员工普及摄影知识,刚刚从中央党校毕业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李前光为党校的师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摄影讲座并现场点评学员的摄影作品。

在刚刚入学时,李前光就接受中央党校培训部的委托,做起了校内的摄影普及员。2004年上半年,他为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组织了首次摄影讲座、摄影比赛和摄影展览,在校内掀起了学习、交流摄影技艺的高潮。

回眸

“美国公众的良心”走了

过去的一年中,世界摄影圈里先后失去了布勒松、亚当斯、埃夫登......当我们以为年关岁末之时,摄影界不会再发生什么大事时,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这位被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作家、评论家却因乳腺癌在纽约病逝,享年71岁。

苏珊・桑塔格,是独特的“这一个”,是和中国的鲁迅一样的人物,作为女性,她却象个反叛者:卓尔不群、桀傲不训。在“9.11”事件后,她甚至写文章质疑政府、媒体夸大恐怖主义的威胁,导致自己成了“叛国者”。

作为作家、作为评论家,她不仅写了《恩人》等长篇小说,不仅写了《反对阐释》等轰动西方理论界的著作,她还把锋利的触角伸向了摄影界,虽然不是摄影家,但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犀利的目光洞穿摄影界的现象。在《论摄影》一书中,她用她那庞大的知识架构不无挑剔地写道:“对摄影一般评估的语言极其贫乏”,“有史以来一向都缺乏活跃的摄影批评”,她甚至超出了摄影的边界,又加入了对等级神话的批判。正是有了这种敏锐的社会批判,才使摄影的文本变得更加重要。

在2004年5月23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上,她发表长文《论他人之酷刑》,谈及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与摄影的关系,并将美国士兵与萨达姆的行刑队,甚至德国纳粹军队相提并论。

现在她走了,人们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地去阅读她的文章,感受她的激情,从而纠正她在一些人心中的形象错位。

各地赛事

“万龙杯”滑雪摄影比赛

记录“万龙”滑雪场上人们滑雪精彩瞬间的照片都可参赛。彩色、黑白、数码、传统均可,不小于8寸(15×20cm)。每月16日截稿,总评截稿时间为2005年的4月30日。

联系方式:(010 )65536830 65536831 万龙滑雪场北京办事处

作品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15台4100室 万龙滑雪场(北京办事处)

邮编:100027网上投稿请发至: /

首届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赛

分为时尚类、民族类、生活类、国际类四类。作品为10英寸,每位参赛者限投10幅(组),其中组照不超过4组,每组不超过6幅,不接受电脑合成的作品!

2005年7月10日截稿。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单红星胡同61号中国摄影报《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赛办公室

邮编:100005 联系电话:(010)65136126 联系人:雨宸 谢雨玫

新书

细看风・竹・花

自古以来,清风翠竹因其象征生命、象征人格而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对于只有160多年历史的摄影,清风翠竹仍然是被钟爱的题材,以《清风竹影》、《花非花》、《河塘物语》著名的摄影家石广智近日将其部分作品结集成册――《金奖之路――石广智获奖摄影作品解读》。书中收录了石广智拍摄的花、竹、海等各种题材的获奖作品40余幅,并配有相应的拍摄构思与技巧,展示了不用电脑却胜似电脑制作的创意影像,读者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可以学到实用的拍摄方法,因此该书在广东数天之内就售出了近1000余册。

《金奖之路》中摄影师的奇思妙想与亦真亦幻的影像相结合,使我们看到:艺术必须是富于想象的独创与高超技术的把握,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展现完美的画面。

本书可直接从《大众摄影》杂志社邮购每本76元(免邮费)

《消逝的风景线》

著名摄影家林少忠以专题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近20年来社会变迁史上的九种现象,记录了中国民间留存的一些文化传统,集欣赏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

《光影漫步》

《中国摄影报》的编辑为栏目“光影漫步”出了一本书,出现在书中的99张图片成为一份关于中国摄影生态、关于中国摄影人所思所想的档案。

市场分析

2005年数码相机会大降价吗?

你拥有自己的数码相机了吗?有些消费者会说,还没呢,我在等2005年数码产品价格大跳水呢!这些消费者的“等待”不无道理,因为据商务部相关的文件显示,按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对部分进口产品关税进行下调,信息技术产品部分进口商品降至零关税,其中数码相机及零部件的10%、12%的进口税率将会降为零。所以很多媒体分析,数码相机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实,零关税对于数码相机价格的影响不会太大。首先,目前数码相机整机进口机型并不多,而且整机进口的机型多会参考中国市场的现状来制定价格,所以现在中国市场上很多机型的价格甚至比欧美市场还要便宜;另外,大量的数码单反相机,如富士、佳能、柯达等品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部分零配件也在中国生产,尽管有些零部件仍靠进口,但零配件的关税本身就很低,零关税只能让厂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至于给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带来太大的影响。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数码相机价格处于一个平稳的阶段,数码相机价格调整依旧会以厂家的市场战略为主。当然,零关税最大的意义是会给水货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对于消费者而言,正规途径进口的产品在售后服务方面会给消费者带来进一步的保障;对于水货市场而言,仅有的优势也只剩下上市速度快了。

奥林巴斯E-300十城市巡展

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奥林巴斯(上海)影像销售有限公司和上海迪派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E-300,带你走入专业摄影世界--奥林巴斯数码单反讲座”在全国十大城市顺利举行。

奥林巴斯E-300数码单反相机是目前市场上的首款800万相素的平民级数码单反相机,拥有奥林巴斯独创的超声波除尘技术(CCD除尘),配合其焕然一新的机身设计,一经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虎丘为老板充电

数码化的彩扩、印前行业的不断升级,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老板们不断为自己“充电”。2004年12月21日,虎丘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和专业冲印网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大型数码影像沙龙,聘请了业界专家,对全国的彩扩、印前行业老板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内容包括色彩管理技巧、影楼管理方案、网上冲印的应用、增殖服务等,研讨会内容的实用性极高。

此次强化培训,为管理层解决了一些以往不知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数码技术的实践经验上,都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体验EOS 20D活动在京登场

以前,人们买照相机前只能从杂志上看看评价,最多到柜台上摸摸。而佳能为了推广EOS 20D,从2004年12月18日开始进行“体验20D,共赏EOS”的系列讲座和体验活动,让感兴趣的影友现场试机,并请了摄影专家讲授理论知识。在现场还有EOS 20D的现场预订,可以得到附有预订者名牌的相机,具有纪念意义。

本次EOS 20D大型体验活动安排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陆续进行。考虑到佳能发烧友遍布全国,一时间难以召集,活动的报名工作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通知更多摄影爱好者,围绕到佳能的身边来,畅享佳能“影像文化”的魅力。

惠普数码影像走进“千山”

近日,惠普携其智能数码相机HP Photosmart R707与最新系列照片打印机,结伴摄影界同道中人,一起走进被誉为“东北第一名山”的千山。

HP Photosmart R707作为HP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款数码相机,其五张连拍的智能全景拍摄功能,真实展现最宽幅的风采。而最新的便携式照片打印机HPPhotosmart375,可选配内置锂电池让打印不受空间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插卡打印或直接连接相机打印。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先生在试用过HP Photosmart8458照片打印机后表示,此次千山之旅,使他体验到了乐趣无穷的“自由拍、自由打、自由我掌握”的数码影像生活。

八面来风

美国 联合国为中国办展览

2004年12月,“中国历史遗迹摄影展”在联合国总部秘书处大厦开幕,展示了中国、法国、日本摄影家记录下的雪域高原的美丽风光。

北京 杨延康影展

2004年圣诞节期间,著名摄影师杨延康作品展《乡村天主教》在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展示了天主教在中国目前的生存状况,以及教民们对宗教生活、灵魂信仰的忠实。

“九寨沟”进京展冬季奇景

2004年12月20日,一位25年来只拍九寨沟的摄影家-于宁和一位只画九寨沟的画家-童昌信,用美得被疑为作假的照片和25米长的九寨沟景色长卷,在人民大会堂向京城百姓展示九寨沟美景,呼唤民众环保意识。

摄影系学生摄在旅途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历时五年开展的“西北行”生活摄影课,以今年的“南疆行”谢幕。02级本科班的两位老师和十六位学生展出了他们拍摄的沿途风情。

同样是该学院的学生,同样在路上,却拍到了另一番情景――2004年入冬后,因天降小雪,地面结冰,小连在从秦皇岛返京的短途中就拍摄到了8起车祸。

上海 “中国13亿人口日”摄影展

2005年1月6日,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3亿。为此,上海举办了“成就辉煌・应对挑战――上海市纪念中国13亿人口日”摄影展。

甘肃 中国最早的摄影画册惊现兰州

1907年创刊的中国第一本摄影画册《世界》在兰州被发现。这本在当时享有盛名的杂志,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公共建筑、古迹以及“达尔文进化学说”等世界范围内的大事。本来计划于2005年元旦期间拍卖,但因其10万元起拍价太高而流拍。

河北 医学摄影图片也被侵权

摄影作品被侵权的事常有发生,但前不久一起国内首例彩色显微摄影侵权案有了结果,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王振法因自己的显微摄影彩图被盗用,将广东科技出版社告上法庭,并获得3万元的赔付,避免了因盗用照片时出现多处张冠李戴的错误而导致医疗事故的恶性结果。

广东 摄影大师陈复礼向家乡捐赠作品

作为家乡的荣誉市民,世界华人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将其42幅摄影精品献给家乡――潮州,以表示对这座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的城市的热爱。

湖北 摄影店服装臭烘烘

最近媒体上常爆出影楼的不良信息,先是前一阵被曝光的婚纱影楼界存在的“天价”问题,最近武汉的记者又发现在一些影楼里,看上去光鲜闪亮的摄影服装存在极大的卫生隐患,这些服装中有不少需要贴身穿,但闻起来却臭烘烘。

大众专栏

摄影教育还缺啥

陕西 李泛 李维

中国目前的摄影教育有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的形式;有博士、硕士、学士、中专等不同的层次;有艺术、媒体、影视、广告、新闻等不同的培养方向。多元化的发展突破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狭小圈子,把影像与文字看成同等重要的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据北京电影学院杨恩璞教授统计,“已有八十多个学校在办摄影专业”(据我所知已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中国的摄影教育从规模上来讲已经够大了,摄影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深入调查摄影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缺乏统一规范

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规范,没有形成成功的和取得社会认可的范例。大多数成员还处于自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关门办学,如同闭门造车,没有摄影的胸怀、缺少大教育的思想、缺少交流、缺少对摄影教育的共同探讨研究。这一现状的存在与持续将危及摄影教育的长足发展,影响着摄影人才应取得的社会地位和摄影事业的发展。

没有规范还表现在中国摄影教育的层次不清、关系不顺。既然摄影教育有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等不同的层次,就说明摄影是一个系统教育,不同层次的摄影教育需要满足相应的社会需要,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相应规格的社会人才。中国摄影教育的研究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的系统设计,分清层次、理顺关系。这一成果必须向社会和学习者公开说明,否则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

缺乏教材

摄影术发明至今仅160年左右,在学术教育的领域中并没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摄影教育都是师徒相传,许多人对摄影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一门“手艺”而已,在学摄影时往往都是看着说明书在不断的实践中来掌握一切,这种历史“后遗症”体现在中国摄影教育中就是没有指导性的针对不同层的、具体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由于上述原因,中国摄影教育还没有组织起一套完善的摄影教材。虽然有关摄影的读物不少,但是能反映中国摄影教育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摄影教育层次教学需求的教材、能组织出具有不同特点的教材,才是摄影教育成熟和标志。这需要协调组织全国摄影教育的力量,任何一个人或一个学校想独力完成都是困难的。

缺乏合作

另外,本应是“天下一家亲”的摄影教育和摄影媒体现在却是“各行其道”,缺乏紧密的合作与联系。摄影媒体应开辟摄影教育研究的专栏,通过争鸣与讨论深化教育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摄影教育则需要借助媒体来完成摄影理论的建设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摄影媒体是沟通摄影事业、摄影理论研究和摄影教育不可缺少的桥梁。

摄影教育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摄影;教书育人

在高职艺术院校中,广告摄影课程以其自身直观有趣等特点,已经成为高职艺术院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作为广告摄影课程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拍摄照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同时,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就需要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1.个性鲜明,自我意识显著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受专业特点的影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化的特征,表现在性格开朗、思维活跃,观察及想象力较为丰富。但考虑问题容易忽视现实情况,情绪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他们往往富于幻想,遇事容易冲动,纪律意识欠缺,甚至无视学校规章制度,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

2.文化知识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欠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重专业轻文化。受专业特殊性影响,使得他们进入高职艺术院校后,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表现在学习中不能专心听讲,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个别学生逢考试就挂科。使得这些学生文化修养不高,缺乏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对艺术审美的认识和感受欠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往往深度不够。艺术生的以上特点,给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与挑战。大学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为此,除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外,大学中所有课程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以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光荣使命。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础

1.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师者,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表,乃为师之本。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认为:教师如果只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要想成为一名为人师表的好教师,首先,要做到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最高准则。作为为人师表的好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师岗位上倾注满腔热血,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不断进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其次,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工作具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也是对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尚品质去影响学生,除了父母,教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信任并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处事态度和道德情操,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1]

2.精修业务,博学于教强国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靠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路人。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育出一流的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严谨笃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2]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有终身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踏实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三、广告摄影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策略

1.转变观念,实现教书育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实现教书育人,不仅是对摄影课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所有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些专业课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责任和要求认识不足,存在错误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而缺少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研究,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于讲授专业知识,把自己定位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书匠”。他们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属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等专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3]然而,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教书与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两者既是因果关系,又是互动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既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在教育中,育人无法脱离教书,教育也不能忽视育人。教书是教师育人的职业手段和条件,育人则是教师教书的起点和目标,应该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都传授给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书育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压力很大,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如何在摄影教学中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不仅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产生全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但学生始终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大学毕业生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容易被社会淘汰。近年来颇受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翻转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和全方位的交流互动方式,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4]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中听教师讲授,课后回宿舍完成作业,翻转变成课前学生自学观看教师的微视频等教学资源,课中变成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以微视频等形式于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模式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够上网便可随时学习。课中学习变成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点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和辅导,或者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3.在实践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实践教学是广告摄影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摄影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外出拍摄,自然风光历来是学生外出创作中最重要的表现对象。首先,到大自然中拍摄,能够启发学生欣赏自然美、了解自然美的特征,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对美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摄影的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只有了解大自然与亲近大自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创作灵感。在外出拍摄过程中,通过游历大川名山,观察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风俗,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阅历,积累创造素材,让学生能够把美的感受融入创作实践中,从而更加热爱社会、感受社会、增强对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学生走近生活,贴近普通人,进行纪实摄影拍摄也是摄影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纪实摄影实践能够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启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摄影教学这种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美好环境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创造出更加富有美感的作品。通过外出拍摄,也使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打破了固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有更多机会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摄影教育篇3

[关键词]新闻摄影 教育 融合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WZ2011-23的成果之一。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现状

目前,“媒介融合”已经从模糊的概念走向实践运用。变化的媒介环境对新闻摄影教育及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来,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就远远滞后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实际,因此,新闻摄影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摄影作品的存在形态。如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早已让新闻摄影摆脱了单一的图片形态,新闻摄影也可以通过流媒体、视频截图等形态出现。[1]根据媒介融合的现实发展情况,新闻媒体急需补充将新闻摄影与流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有效对接的人才,然而,这在以往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的某些大学已经逐渐在推广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甚至付诸实践,如南京大学在国内建立了以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教育,但这毕竟是少数,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新闻摄影工作的需求。

而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除了内容、渠道的融合外,还有管理层面的融合。媒介融合在某种层面上确实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为目标的,是媒介经济学提高媒介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有效手段。为追求企业的低成本和高利润,新闻传播业呼唤一种能够熟练操作多种媒介工种的全能型的新闻摄影记者。所谓“全能型摄影记者”,是指熟练掌握多种媒介工种,运用多种摄影手段报道新闻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全能型摄影记者采回的新闻素材既可供电视使用,又可为网络供稿,同时还能满足报纸截取单幅瞬间新闻照片之用。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拍摄角度、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在专业上是综合的。[2]因而,这种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能降低经济成本的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备受传媒业的关注与重视,新闻摄影教育要为融合媒介培养全能型的新闻摄影人才。而在传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做法,片面强调新闻摄影的技术性、实用性与工具性。

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新闻工作需要,这已成为业界与学界的共识。从根本上来说,这显示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发展滞后,新闻摄影教育一直游离于新闻摄影工作之外。也正如有学者所说,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尤显薄弱,表现出“四个同样落后”的局面: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样落后;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同样落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新闻教育的内部环境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3]

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发展的语境,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新闻摄影教育的诸多问题,亟待探讨。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创新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媒介融合的背景,为新闻摄影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新闻传播业的需求,应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积极构建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

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至今仍没有系统完整的新闻摄影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在学界与业界存在这样一种惯性思维:新闻摄影是一种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在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等几个专业方向,新闻摄影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因而,新闻摄影教育主要侧重摄影技术的传授,“新闻摄影无学”的现象长期存在。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只有构建完整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新闻摄影教育事业。这也是改进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摄影人才的治本之策。

目前的媒介文化日益呈现为一种“读图”而非“读文字”的商业文化特征,图像传播在网络等其他融合媒介中广泛实行。因而有必要在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新闻摄影学专业,确立新闻摄影学的学科地位,在专业层次上,招收新闻摄影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开展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及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其中在硕士生层次,加强视觉传播研究、影像传播研究;加强新闻摄影理论和思想史、新闻摄影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影像传播学、影像社会学等重大课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在本科层次加重新闻摄影、影像传播技术、影像传播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比重;[4]在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层次,加强媒介摄影技能层面的融合教育,适应当前新闻工作实际。

此外,鉴于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新闻摄影教材体系的现状,有必要广泛邀请国内外新闻摄影方面的知名学者、媒体界的优秀工作者及政府新闻机构主管负责人共同研讨,编写教学大纲并着手编撰一套适合不同层次新闻摄影教育需求的新闻摄影教材,以规范新闻摄影教育。

(二)依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进行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上,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其一为摄影基础教育模式。受新闻摄影是摄影重要部分这一观念的影响,新闻摄影主要教授摄影器材、拍摄技术、构图用光、数字暗房技艺等。

其二为摄影基础加新闻摄影理论模式。主要讲授摄影基础知识,再加上部分的新闻摄影理论,但两者缺乏深度的有机结合。

其三为新闻摄影教育模式。将新闻理论同新闻摄影技术、技能有机结合,把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冲洗制作、图片编辑的全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新闻摄影的观念贯穿始终。

这几种模式各有所长,但第三种属于一种较为合适的模式。[5]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的采制方法、流程乃至媒体的运营模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新闻摄影教育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式的重组,无疑第三种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更适合融合媒介发展的需要。

1.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

媒介融合产生了对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技术层面上的融合记者培养可以解决融合媒介的一时之需。

就新闻摄影而言,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的重点是对镜头、构图、暗房后期等进行讲解和操作,强调拍出真实性、艺术性强的图片,是否需要采集声音和视频素材以及如何以流媒体进行传播等不是教学的重点。融合媒介要求新闻摄影人才不仅要拍出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必须掌握图片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表现手段,需要采集静态图片之外的音频、视频以及必不可少的文字写作,同时还要配合编辑部门的整体报道格局,以便制作出不同媒介呈现形态的新闻摄影作品。

目前,国内已经实行的一种媒介融合教育方式是在传统课程上整合新媒体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变化不大,在媒介融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学中融入各种数字融合技术的相关内容,如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图片处理技术、新闻摄影作品的传输与保存等。媒介融合时期,摄影教育不仅要加强数字图像文件的拍摄与处理能力,还需要借助技术设备的融合加强各种视频文件的采集处理能力,这也是加强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所要考虑的。

2.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要求的是一种包括技术在内的综合素质。[6]因而,虽然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融合媒体的初步适应能力与初次就业能力,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专业综合素质才能在媒介融合时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除了掌握基本的融合媒体使用技能外,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必不可少,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世界范围内成功的摄影记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某一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水平,如大卫·伯内特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是政治,而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在巴黎曾获得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伯内特的许多政治题材作品源于他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反应和良好的认识基础,而萨尔加多关于非洲灾难题材的成功表现也是完全建立在他对非洲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深刻见解的基础之上的。[7]

新闻摄影教育不能目光短浅,必须立足长远,在分析、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专业综合知识与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齐头并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闻摄影人才。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一方面加大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外语、政治及文化基础学习等,另一方面增加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如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3.新闻专业主义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是由“新闻”和“摄影”两大要素构成,有的人把它叫做“摄影的新闻”,“用照片报道的新闻”……新闻摄影首先必须是新闻,摄影技术与技巧是手段,这是新闻摄影质的规定性。[8]

读图时代的多媒体融合无疑会扩大摄影作品的需求量,受众的审美需求多元化也会增加摄影作品的多种差异化需求,进而可以为新闻摄影教育创造更多的人才实际需求。但是,大量图片和视频的拍摄需要不是新闻摄影教育孤立强调融合技术的教育就能够解决的,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与市场细分化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体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字技术导致的图片易拍易得的时代,专业的新闻摄影作品无论以何种媒介融合的手段呈现出来,作为报道新闻的一种手段,摄影记者必须能够准确运用摄影摄像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充分发掘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功能,使用高超的图像语言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具有新闻敏感,能够准确地抓住新闻眼,捕捉到准确的新闻信息。

从摄影记者到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的转换,除了正规系统的学校技能教育外,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工作期间终身教育的不断跟进,融合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技能教育的问题,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新闻业界的现状,新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客观、真实、准确、公正、社会责任、专业操作的新闻专业思想,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大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如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实务、媒介社会学、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采取特定的新闻角度挖掘新闻素材,从而掌握新闻摄影采访的要点。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局面。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方式手段进行新闻摄影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才是新闻摄影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1.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在新闻摄影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能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整合枯燥的新闻摄影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讲授新闻摄影技术的同时,选取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让学生尝试讲解与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理解力。

2.利用融合媒介加强新闻摄影实践方面的教育。

不可否认,新闻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仅仅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将新闻摄影教育与新闻教育实践联系起来。

传统的新闻摄影实习主要是依托新闻媒体为平台,通过摄影记者的传帮带来帮助学生掌握新闻摄影技术和完成作品发表。[9]融合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学生参加新闻摄影实践提供了种种便利之门。在新闻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新闻博客、新闻微博,将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放到网络上接受网友的检验,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融合媒介的特征及新闻摄影报道的操作过程,从而将新闻摄影理论更好地运用到新闻摄影实践中。

三、结 论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摄影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增加技术课程与基于网络平台的融合课程,而是需要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在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原则下,为学生短期就业提供操作层面上的融合教育模块知识,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具有雄厚人文底蕴的合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综合实践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新闻传播出现的新型融合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学界与业界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2]于文国:《深度变革已经开始——影响2009年中国新闻摄影的五个关键词》[J].《中国记者》2010年第1期

[3]谢琳:《网络环境下的新闻摄影教学》[J].《当代传播》2004年第2期

[4]王瑶:《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5]吴建:《浅谈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J].《新闻界》2000年第4期

[6]董娅莉:《新闻摄影教育的深层问题及改进空间》[J].《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刘源:《论新闻摄影教育中的观念教育》[J].《新闻界》1999年第3期

[8]冯菊香:《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教学的变革与坚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9] 、王帅:《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摄影教学改革浅析》[J].《新闻知识》2010年第2期

摄影教育篇4

据了解,参与制作优秀高清节目的摄影师大都是电影摄影师,或者是参加了SONY公司或是其它高清摄像机公司培训的优秀摄影师。目前,高清节目摄制人员缺口仍然很大。虽然说高清摄像机在外表体积上与传统标清摄像机差不多,但是很多制作单位尤其是电视剧制作部门还是会选择拍过电影的摄影师来拍摄高清节目。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传媒院校培养的影视摄影人才为何不能直接进入到高清节目的创作一线当中去呢?这当中是否有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呢?下面我以我院为例,谈谈数字高清时代对影视摄影艺术教育的影响。

我院是广电艺术类本科院校,比较有名气的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等,其中影视艺术学院的电视摄影专业从1992年至今已经开办了15年,为各级电视台及社会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应该说在标清时代,影视艺术学院的摄影专业的办学经验以及科研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标清和高清的转型时期,尤其为了适应将来的高清电视节目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学生?首先,我认为是制作观念的问题。高清摄像机制造厂商制造高清摄像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拍摄数字电影,而后才是为电视节目服务的,所以它很多的操作方式是以电影制作方式为主的。以高清摄像机SONYF-900为例,这款摄像机其实是SONY公司和好莱坞一起共同研制的,未来有可能取代摄影机的摄像机,它的画面质量比较倾向于电影。高清画面的像素在220万以上,与传统标清40-50万像素的表现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对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有更高的要求。我院的电视摄影专业是1992年开办的,摄影教育方式一直以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要求来教育学生,对画面的要求自然没有电影画面要求那么高。在高清时代,由于清晰度大大超过标清,原来在标清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可以忽略的细节如:日景拍摄中白平衡的细微变化,同一场景不同机位使用不同曝光量的差距,服装的仿真程度,人物化妆的细节等等。还有很重要的景深问题,由于标清的清晰度没有高清高,所以拍虚了,观众也看不太出来,很多拍惯标清的摄影师一拍高清全都拍虚了,因为按照他们拍摄标清的经验,这个不会虚的。所以在高清时代就一定要求学生仔细聚焦,对焦点、景深概念要非常清楚。其实我觉得应该将电影的制作观念和手法教给学生,说到底应该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方式,不可以马大哈,不管高清还是标清,我都能拍好。所以说教学生这样一个观念:你出去以后可能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拍摄工具,只要是你的拍摄工具,你都要了解,要知道它的特性,这个拍摄工具有它的特长,有它的弱势,弱势不一定是不好的,你可以利用它的弱势,来达到你的视觉效果。这和我们过去的观念有很大差距。高清时代电影的制作观念和手段以及细致严谨的工作方式对影视教育者来说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其次,随着高清时代的到来,影视摄影的课程体系也应发生变动。原来标清时代的摄影课比较多的强调前期的创作,而对于后期对画面的再创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严重的是前后期课程脱节严重,教前后期的教师没有配合,各自为政,这样的状况已经不符合高清电视制作人才的培养了。高清电视节目制作是个完整的体系,摄影师要理解自己在这个创作当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多大的作用。摄影师不仅要关心前期的创作,还要关注后期有多大的处理空间。在前期课程设置上,原来与理工科关系较大的摄像机原理与使用方面菜单的调整使用并没有得到加强,如果动摄像机的菜单,一般需要录像工程师配合,并且一般的制作单位领导不喜欢摄影师动摄像机里的菜单,因为摄像机不固定使用,他怕调乱了,影响其他节目摄制。但是在高清时代,我们面临的摄影工具已经改变了,以前标清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上也是可调的),现在高清CCD的光电特性不仅任意可调,而且变化非常明显和令人心动。传媒院校培养摄影师就要加强对于菜单的调整与学习,并且与后期调色相互配合,什么效果是现场可以做的,什么效果后期做方便而且效果更好,做到相互配合。所以课程设置上前后期不能孤立,要相互联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构图拍摄的能力,又有录像工程师的水平,是个复合型人才。我想这应该是未来培养摄影师的发展趋势。曾经SONY公司给青岛拍了个宣传片,在现场就把摄像机当成傻瓜机一样用,菜单从来没有打开过,拍完了之后发现灰了。SONY公司为了自己做宣传,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调整,调了一个月,也就5分钟的片子。把后期的人累死,又花了很多的钱。所以传媒院校培养的摄影师应该是能够学会合理调配前期和后期工作,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点。因此在教育方面上,必须改革,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摸索出适合高清摄影师培养课程的规律出来。

然后,对于学习摄影来说,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电视摄影当中是尤其重要的。就传媒学院来说,在标清时代,学生的实验设备应该能够满足日常的试验和学生的毕业作品拍摄。为了迎接高清时代的到来,学生应该大量加强高清摄影实践的练习,当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标清到高清设备转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所以在高清练习中,学生可以用HDV小高清进行创作练习。每次练习的目的性要很强,对于标清时代要求不是很高的曝光问题,焦点问题,构图问题(16:9),照明问题,在高清试验当中,要精心对待,认真解决。

综上所述,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的应用,给电视摄制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为电视创作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高清晰度电视摄影和原先的标清电视节目摄影相比,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调整,也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法变化,高清晰度电视摄影将给电视摄影师创作观念和思维带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传媒院校的影视摄影专业,也应该与时惧进,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符合高清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摄影师。

摄影教育篇5

在著名的历史学家詹姆斯・D・霍兰(James D. Horan)研究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生平的著作中,他提到在塞缪尔・F・B・摩尔斯(Samuel F. B. Morse)1839年从法国回到美国后,对达盖尔银版法的技术进行了改良,并且开设了“也许是美国的第一所摄影学校”。他的第一批学生包括爱德华・安东尼(Edward Anthony)、塞缪尔・布罗德本特(Samuel Broadbent)、阿尔伯特・S・索斯沃斯(Albert S. Southworth),以及年轻的马修・布雷迪。

在这一时期,摄影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师徒制度,同时市面上也开始出现摄影类的期刊和出版物,对这门新兴艺术/技术进行推广普及。《达盖尔银版期刊》(Daguerrean Journal)的编辑S・D・汉弗莱(S. D. Humphrey)建议那些想要精通这种艺术的人都应该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一间制作达盖尔银版的工作坊学习。到了1853年,这样的工作坊已经超过了100个,雇佣人数达到了250人。

不久之后,《达盖尔银版期刊》上面出现了厄尔(Earl)的达盖尔学院(Daguerrean Institute)的招生广告,1860年H・H・斯内林(H. H. Snelling)在纽约市宣布美国摄影学院(American Photographic Institute)的成立。1869年,著名的摄影师M・A・鲁特(M. A. Root)在一份出版物中表达了自己想要建立一所日光摄影学校(Heliographic School)的渴望,并且强调要促进摄影在艺术上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机械手段。不过,这些早期的摄影学校都命不长久。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社团开始兴起,这些社团会为会员教授课程,以及举办讲座等等。与此同时,美国各地的大学也都开始开设摄影课程,这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甚至是西点军校。当然,绝大多数的摄影课程依然注重的是技术的训练。

在美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摄影教育是由著名的画意摄影师(pictorialist)、摄影分离主义(Photo-Secession)的奠基人之一,克拉伦斯・怀特(Clarence White)发起的。怀特从1907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以及布鲁克林文理学院教授摄影课程,并且在1914年在纽约成立了克拉伦斯・怀特摄影学院(Clarence White School of Photography)。在这所摄影学院学习过的包括许多日后知名的摄影师,诸如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安东・布吕尔(Anton Bruehl)、劳拉・吉尔平(Laura Gilpin)、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卡尔・施特劳斯(Karl Struss)、桃瑞丝・乌尔曼(DorisUlmann)、保罗・奥特布里奇(Paul Outerbridge)等等。

怀特的项目更像是现在的工作坊式的进阶教育,要求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的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而不是重复已经设置好的主题和道路,怀特称之为“项目教学法”(project method)。缅因摄影工作坊、圣达菲工作坊、伍德斯托克摄影中心,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怀特模式的直接继承。怀特的摄影学院对于摄影进入艺术学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5年,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建立了摄影项目,他与怀特的项目同样秉持现代主义原则,只不过有着不尽相同的艺术理念。两者都试图将摄影的创造性和个人表达在艺术领域中合法化,只不过怀特注重的是设计,而亚当斯的重心则在于技术。

在摄影教育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存在,这就是成立于1936年的纽约摄影联盟(New York Photo League)。摄影联盟设有完整的实践课程,此外也有摄影历史和美学批评的课程,另外他们还拥有一家画廊以及一份推广纪实摄影的月刊《摄影笔记(Photo Notes)》。自1938年起,席德・格罗斯曼(Sid Grossman)成为了摄影联盟的主要领导者,那个夏天前来摄影联盟做讲座的摄影师包括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贝伦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罗伊・斯特赖克(Roy Stryker)等等。

摄影联盟强调对于社会现实的介入,试图以摄影来推动甚至改变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与农业安全局所做的工作有很多相近之处。由亚伦・西斯金德(Aaron Siskind)领导的“特征小组(Feature Group)”是摄影联盟最初创始人员的一部分。这个小组所秉持的多元性、自我批判、民主,也成为西斯金德此后教育生涯的指导原则。1947年,摄影联盟发现自己出现在了美国总检察长办公室的危险组织名单上,而这最终导致了联盟在1951年的解散。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芝加哥设计学院(Institute of Design in Chicago)的教育模式成为了美国摄影教育的主流模式。这所学院在1937年由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MoholyNagy)建立,也即我们所知道的新包豪斯(New Bauhaus),此后历经变革,最终在1944年更名为设计学院。它在1952年开始授予摄影的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degree),也是全美国第一个摄影研究生项目。这个项目植根于后革命时期俄罗斯先锋派的实验现代主义,并且注重学生之间的协同创作。

1946年至1961年间,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开始执掌这所学校,西斯金德也于1951年加入了教师行列。这个项目强调以设计、工艺,以及敏锐的观察作为传达的工具,它为美国的摄影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查尔斯・特劳布(Charles Traub)所说,几乎所有美国的大学的老师中都有曾经在那里学习过或者是那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学生。

芝加哥设计学院对于摄影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是对于系列照片的强调。无论单张照片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出类拔萃,它都很难有效地传达一个完整连续的想法。因此,拍摄系列照片也就不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更是培养以视觉的模式进行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式。设计学院要求学生在读书期间完成毕业作品的创作,这个作品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持续性,是一组或者一个系列照片的合集。如何以自己能够控制的方式传达作品的含义,并从中产生新的艺术追求,这成为了摄影教育的核心所在。

从1964年所做的一份与1944年的对比调查中,可以看出摄影教育的迅猛发展。提供摄影指导的学校从155所升至1043所,在纯艺术领域教授摄影的院系从47个升至384个。纯艺术硕士项目由1个增长到49个,纯艺术学士从12个增长到94个。1960年代,摄影教育学会(Society for Photographic Education)的成立第一次将关注点放到摄影教育者的需求上,这也是美国摄影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的博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和约翰・沙考斯基(John Szarkowski)都是这一学会的创始会员。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摄影教育逐渐跳出艺术、设计、技术学院的范畴,开始融入大学的教育体系当中,有些隶属于工作室艺术之下,后者被视作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一部分。对于摄影史的研究也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史中的一个学科。在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摄影的历史》(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一书之后,纽霍尔进入了新墨西哥大学任教,并且在那里与范・德伦・寇克(Van Deren Coke)、托马斯・巴罗(Thomas Barrow)、贝蒂・哈恩(Betty Hahn)一起发展出了一个实践与摄影史并重的项目。

到了1970年代中期,美国大学中的摄影教育集中反映出对摄影的不同理解以及关于摄影应用的争论。形式主义、波普运动、观念艺术的盛行打开了理解摄影的全新可能性,并且将“以摄影创作的艺术”(art using photography)和“艺术摄影”(art photography)进行了区分。沙考斯基引领了摄影中的形式主义旗帜,波普艺术家转向了日常中的摄影产物,而观念艺术则强调画面之外的思维经验。南加州的两所学校―拥有罗伯特・海尼根(Robert Heinecken)、约翰・巴尔德萨里(John Baldessari)和玛丽・凯利(Mary Kell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在道格拉斯・许布勒(Douglas Huebler)、迈克尔・亚瑟(Michael Asher)和艾伦・塞库拉(Allan Sekula)领导下的加州艺术学院―成为了发展不同以往的教学方式的中心。这两个项目都推崇跨媒介创作,并且注重阅读、讨论,以及批判性思考。

自1980年代以降,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酷儿理论、心理分析学派等理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摄影教学与实践之中,摄影成为了各种跨学科的学术实践结合体。此外,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使得摄影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数码相机、手机、社交网络的相继面世不仅改变了拍摄手段,也让照片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不断变化的摄影系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摄影专业成立于1988年,系主任查尔斯・特劳布(Charles Traub)1960年代在芝加哥求学,与哈里・卡拉汉、亚伦・西斯金德等现代摄影教育的先驱交往甚深。不过,这位传统意义上的街头摄影师的办学理念却一点也不传统。2012年,我从一个理工科学校毕业进入视觉艺术学院攻读摄影的纯艺术硕士。在这之后,每当我向别人解释我的专业的时候,都会有一点复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专业。

这个专业的全称是“摄影、录像及相关媒体”(Photography, Video and Related Media)。当然,建系之初的时候名称里面只有摄影,随后才有了录像,最终又加上了相关媒体。系主任对于这个专业的定位是“基于镜头的艺术(lens- based art)”(虽然这一说法存在一定争议,比如物影摄影的过程就完全不会用到镜头),这是对于“摄影、录像及相关媒体”的一个更为宽泛的说法。如果说1970年代以来在美国摄影教育中出现的替代性方案(无论是波普还是观念艺术)更多地是将摄影用作当代艺术中的一种创作手段,那么可以说,视觉艺术学院的这个专业沿着这一方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

在美国现今的研究生摄影项目中,较为常见的是“基于工作室创作(studio-based)”的教学模式。学校会给每个学生分配一间工作室,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室中进行创作,导师、艺术家、策展人以及各种艺术从业者会定期进行工作室参观,与学生就创作进行讨论。这一类摄影项目通常归在“工作室艺术”的类别之下,与传统的绘画、雕塑,还有新兴的装置艺术的教育模式更为接近。

与这种教学模式不同,视觉艺术学院的摄影专业更为侧重课程的教授。在学生一个学期的5门课程中,平均有3门理论或历史类的课程。系主任特劳布在《一个摄影师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 Photographer)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摄影也许是20世纪80年代最为重要的一种媒介,它在文化中对人们形成了范围最广泛的影响。人们纷纷开始阅读本雅明、桑塔格、巴特、伯格、福柯等。学院也越来越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以至于想要创作严肃的摄影作品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理论支撑才可以。于是,摄影教育也就势在必行,这滋生了纯艺术硕士项目的发展。

当然,对于理论的过分强调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许拍摄照片都不再是必须的,而可以直接挪用。这正是后现代主义者们的常用手段。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文化论战占据了学院中的批评课程,课堂上的作品评论(critique)更像是理论研讨会而不是对视觉语言的探讨。在经过多年的摸索之后,他终于慢慢找到了一个在教学上可以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点,也就是如今的教学体系。在诸多授课教师中,有艺术家、评论家、历史学家,策展人等等,但是特劳布坚持不在系里的课程当中加入任何有关职业(商业)发展的内容。

特劳布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新技术,将系的名称加上“相关媒体”一项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一方面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诸如教授装置艺术、社交媒体、编程创作的课程占据越来越多的比例;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思路的转变上。从2013年开始,毕业展览上的学生作品越来越少见单纯的摄影和录像作品,混合媒介和装置艺术逐渐占据了主流。这个摄影专业正在朝“视觉艺术(visual arts)”专业的方向转变。

当然,说到这里一定绕不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摄影的归属问题。摄影既是艺术媒介的一个门类,同时又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从视觉艺术学院研究生摄影专业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是如何融入当代艺术的大范畴,从一个媒介门类变成一种创作手段。开个玩笑地说,进入这个系的时候多数人是摄影师,从这个系走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成了视觉艺术家。

视觉艺术学院研究生摄影专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开设三年的研究生项目,专门招收没有接受过摄影教育或者没有相关从业经验的学生。这个被称为GSAL(Graduate Student at Large)的项目招收的学生来自各种各样的背景,心理学、音乐、金融、计算机、物理、社会学等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个专业的多元性。当不同背景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课堂上时,会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于是摄影(艺术)的讨论范畴也就延展到了不同的学科当中。这也反应了80年代以来摄影在大学教育当中的跨学科特点。

虽然这是一个非典型的摄影专业,但它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整个美国摄影教育的变迁。

教学的借鉴与参考

对于一个没有在中国接受过摄影教育的人来说,恐怕笔者并没有资格将两个国家之间的摄影教育进行比较,因此在这里只介绍一些我认为视觉艺术学院的摄影教育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是对于理论与历史的重视。大量的阅读材料以及课堂讨论是学习的常态。摄影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的艺术家,如前所述,当代艺术的创作十分依赖理论框架,因此理论培养的课程也就不可或缺。这里所说的理论首先是批评理论,比如在“当代批评理论”(Contemporary Criticism)这门课中,介绍的是20世纪以来的各种重要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学派等等。这样的课程对于创作也许并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是能够帮助学生对现代社会发生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侧面推动自身的创作。再比如“技术、工艺、时间性(Technology, Technics, Temporality)”这门课程结合了现代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和光学技术―的发展讨论其对于人类认知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这门课程是历史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手中的创作工具,从而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

除了理论类课程之外,这个项目还设置有很多历史类课程,这包括了摄影的历史、录像艺术的历史,更广泛的现当代视觉艺术的历史等等。在我看来,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了解历史上有人做过什么,这样才不会做出重复的作品。这样说并不代表自己的创作是基于艺术史的创作,也即先锋派(Avant-Garde)提倡的对传统的抵抗,而是将自己的创作放置在一个更广泛的语境之中。

在硕士项目当中也会有一定的技术类课程,比如灯光课、视频拍摄剪辑课、装置创作课等等。不过这些并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美国的摄影纯艺术硕士并不是要培养技术人才,因此在录取时对于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并且也不会在上学期间有意强化这一点。如今,技术手段更多地是被当成一种现象进行讨论,而不单纯是作为工具的应用。

在课程设置之外,另外一点我认为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课堂讨论,尤其是作品讨论(critique)。可以将作品讨论的组成分为三部分,老师、班上的同学,还有自己,这三部分对于自己是否能够从课堂上获取足够的信息都至关重要。

老师的作用不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推动作品的发展。并且,无论老师自身的作品与学生的作品是否相近,老师都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把学生向自己的方向拉拢。再来说班上的同学,有一些时候,班上的同学提出的建议会比老师的建议更有帮助。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课堂上发生的是讨论,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的指导。这就要再说到第三部分,也就是自己。当自己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评论别人的作品时,也会激发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因此这就会形成一个循环,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并且要有技巧和引导性的进行讨论,不能够光听取别人的意见,要不时提出一些自己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让讨论向着对自己有帮助的方向发展。

留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12年我进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摄影硕士项目学习,与我同年进入这一项目的还有4名中国留学生。在此前一年一共有4名中国留学生被录取,而再往前每年则只有1至2名中国留学生。2013年和2014年,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都是7名,2015年,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在继续增长。如果单从这一所学校来看,中国赴美学习摄影的留学生从2011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长。

信息的流通和学生思路的开放是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也许在5年前,申请摄影留学的人还都找不到任何之前的人申请的信息,如今,网络上的信息以及各种艺术留学中介已经迅速将这个壁垒打破。不过,从自身的经验来讲,在决定出国攻读纯艺术硕士之前,还是建议思考一下留学的意义以及自己之后的职业规划。

回想自己当年选择出国留学只是凭着对于摄影的热爱,其实对于这个项目的培养目标并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纯艺术硕士培养的是艺术家,但这并不是说如果要当艺术家必须要读纯艺术硕士。学校的培养方式只是一种,并且这种培养方式存在趋于同一化的可能。因此,如果自己的目标是做一名艺术家,读书并不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当然,不同的项目之间的培养模式也有区别。比如视觉艺术学院的课程偏向理论和历史,因此如果希望学习关于当代摄影以至当代艺术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一些基于工作室创作的项目的课程则相对较少,如果想更多地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这样的项目则更适合。另外,理论和历史类的课程对于语言和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要求。就我自己来说,因为读的是三年的项目,第一年的课程也相对简单,所以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如果读的是两年的项目,学业从一开始就会非常紧张,不会有缓冲的机会。如果语言和知识储备跟不上的话,很多课程无法充分吸收,就浪费了学习的机会。攻读纯艺术硕士的学生有不少是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一方面可以积攒一些学费,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之后再进入纯艺术硕士的项目进行学习。

摄影教育篇6

一、政治理论文化素质。常言道:一图胜千言。新闻图片在视觉上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优势。摄影记者的责任就是通过照片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让读者感受到新闻发生过程的精彩瞬间,感受到新闻事件的运动节奏,使读者身临其境。一张(组)新闻图片能否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文化修养,新闻图片的背后蕴涵着作者的理论知识储备,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文化理论修养。因此,摄影记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摄影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掌握了解多门类学科知识。如:哲学、逻辑、文学、绘画、心理学等,各类学科相互渗透。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告戒其子:“汝果若学诗,功夫在诗外。”实践证明,摄影记者的功夫不全在于摄影本身,而在于摄影之外。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摄影记者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激情,遇到新闻事件,才能运用储备知识迅速做出判断,并能采取相应措施。

摄影记者的内在素质始终体现在新闻摄影创作的立意、构思、画面构图和内容主题的提炼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和视野自然会开阔,报道手段自然会增多。进入新世纪新闻摄影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只会拍照的照相师、摄影匠成不了真正的摄影记者。

二、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是辨证统一的,作风促进业务,业务改进作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发展。

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的事物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建立普遍的社会联系,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说摄影记者应做到“三勤”,即“脑勤、腿勤、耳勤。

脑勤,即:勤学习、善思考。勤学习善思考是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摄影记者的思维应围绕摄影报道的特征展开,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应注重瞬间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视觉方式,追求一切突破常规视觉的可能,培养独有的新闻敏感性和观察力。摄影记者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路和习惯,善于抓形象的关键所在,把抽象的主题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腿勤,即:“勤跑善抢”,摄影记者只有主动深入基层走到百姓身边,体察百姓疾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经常使自己处于捕捉新闻信息的良好状态,在跑动中发现新闻。哪里有新闻,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能把鲜活、视觉独特、动感强烈、新闻点突出的新闻摄影作品奉献给读者。如果说新闻照片拍得不够好,苦恼于没有好新闻,那是因为你的腿不够勤,生活贴的不够近。

耳勤,即:多听多看,不耻下问。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等信息网获取新闻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但不能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对听道看到的事情能够具体分析,能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影响客观事物的主要因素,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从平常的一些闲谈中能分析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没有快捷、灵通的信息网络,不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即便是新闻发生在眼前也有可能和新闻失之交臂。

三、熟练掌握现代数字网络技术。二十世纪末,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的诞生与广泛应用给新闻摄影带来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摄影记者的思维理念、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等都要深刻变革。数码照相机和传统照相机相比,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快”是新闻的生命,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数字化新闻摄影明显优于传统新闻摄影。数字网络摄影记者如虎添翼,但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摄影记者要不断进取,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数字技术,能够随时随地能通过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图文。今天跟不上数字网络发展的步伐,那么明天就会在新闻摄影领域落后于他人。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素质教育仍然是从根本上解决交流、传播问题的关键。除了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外,素质教育还应包括文化知识、外语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水平等内容。如果说高等摄影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准高、全面发展、能走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应当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摄影大师。毫无疑问,对于当今的摄影记者而言,语言、文字水平是和摄影图片质量同样重要的两个翅膀之一。拥有强硬的两翼,才能飞得高、飞得远,飞得优美、飞得潇洒!那么,高等摄影教育人才的选拔应当更加看重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水平、外语水平。在特殊素质方面,应当注重视觉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摄影语言的把握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考核。选拔符合上述条件的优秀人才,加以全面培养,素质与能力并重,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传播能力并重,才能培养符合传播全球化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此应作如下设置:

1.设新闻摄影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招一些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来新闻传播院系学习新闻摄影的第二学士学位,使毕业生实现“多专多能”。

2.顺应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闻传播院系各专业增加外语课程(听、说、读、采访、写作等),采访、写作课程率先实现“双语教学”。

3.顺应传媒视觉化、传媒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新闻传播院系各专业增加视觉传播课程(含视觉心理学、视觉传播原理、平面设计等)和影像传播课程(含摄影技术、摄影造型技巧、新闻摄影理论、摄影采访与图片编辑、摄影史等)的设置,加强上述课程的教学,使新闻传播类各专业的毕业生均实现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摄影教育篇7

〔关键词〕视觉文化摄影

一、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发明源于人们对“永久保存影像”的向往和坚持。早期透过针孔成像,人们能将眼前所见景象在暗箱中再现,但影像无法永久保存。之后,配合光学技术及化学材料的改良、尝试,终于在1839年确立达盖尔摄影术,该年被视为摄影术发明年。从此,摄影开启视觉文明的新页,不管是在生活或是艺术领域,都较为深远,直到现在,摄影已成为当代普遍且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二、摄影特性

摄影兼具科学与艺术性质,其与绘画材质不同,可归为工具机械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这三种。

(1)工具机械性

摄影一词的英文翻译―――Photography,是希腊文Pho(光)Grapho(描绘)的结合字,也就是利用光来描绘的意思。任何景物被看见都是因为光的反射,聪明的人类想到利用针孔或透镜来聚焦对象反射光,并利用感光材料将反映的影像留存下来。

当人们发现化学材料―――溴化银与暗箱中的投影产生化学反应,顺利地将影像保留下来,这样光学和化学的结合,促成了摄影的发明。罗兰巴特表示:就技术而言,摄影正位于两种完全不同程序的交汇口:一是化学程序,指光在特定物质上的作用;二是物理程序,指影像透过光学装置形成。摄影比起其他视觉艺术媒介,与科学有更紧密的关联。摄影不同于绘画的手工性质,没有一笔一划展现个人情感、思想的笔触传达画者的情感与个性,是独特、有机的线条,但摄影作品若非经过后期处理,其成像是单纯相机质地,是一个机械技术图形,因此,许多摄影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机械复制的性质,如在底片上进行刮、画,在照片上涂抹颜色,试图减低摄影机械性的冰冷感觉。然而摄影独特的机械性质也是有其独特的特色,像是瞬间捕捉、全域清晰等,是手工描绘作品所没有的特质。

当摄影从光学走入数字化,不只是相机的影像载体从底片转化为感光元件等结构上的不同,其作品形式也由纸质相片,变成数位影像及动态的影像等丰富的样貌,而且随着工具和技术改良,其工具性格越来越显著,在操作上,数位相机更加人性化并且容易上手,能够立即浏览,自由选择套用不同的场景模式,甚至有自动搜索脸部对焦、美化肤色的美颜相机,摄影越来越简单、容易,但也更工具化。

(2)复制性

“摄影师艺术形式中,最适合机械复制的一种,因为连复制照片的印刷术都是摄影的应用。”(陈雪圣,1988)。摄影便于复制的特性,在过去可以透过照片和印刷术流通广大,其复制的方式很多,透过光学放大成相片,也可以使用影印将影像列印出来,甚至可以透过印刷机器大量复制,以广告传单、报纸、书籍的形式渊源流传,而当今数位摄影更可以透过网络媒介达到瞬间复制、分享、传播的境界。若以一项传播工具而言,摄影的复制性打破了艺术作品的单一性,s也走出了艺术碍于时间、空间、经济能力因素,只有少数人能亲眼观赏的局限性。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媒材和技术,其复制性是便于操作“挪用”和“拼贴”手法的,可轻易把不同时空的影像复合成一体,古典和现代可以同时存在,理性和浪漫也可以共存,摄影的复制特性,促成了一个崭新的、更自由的后现代艺术创作形式。

(3)写真记录

摄影完成主要在按下快门的一个瞬间,与其他描绘工具比较,少了材料感,几乎所见即所得,对于事物写实的记录成为摄影的原始本质,也是被摄物“曾经存在”的证明。在摄影尚未发明前,人们请画家来描绘肖像,但摄影发明后,相片渐渐取代肖像画,成为人们更信任的方式,1840年画家paulDelaroche(1797-1856)第一次看见达盖尔式照片时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摄影卓越的记录性对绘画界造成强大冲击。相对于绘画和文字叙述,摄影的写真影像提供给人类珍贵的一手资料。

工具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三者是摄影有别于传统绘画的特殊性质,但摄影也跟传统绘画一样,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创作”空间。从画意摄影、现代摄影、超现实摄影、后现代摄影灯不同流派一路走来,摄影也表现了摄影家的创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文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并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之下,后现代艺术教育不在强调技法的熟练或媒体材料的学习,转而重视生活周围事物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以及对各式日常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如何将视觉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视觉文化从字义上来看,应该包括视觉与文化二层面的含义,简明的说,应该是“文化”显现在“视觉”形式的层面,可以称为“视觉方面的文化”,其中概括各种视觉影像与意义,即视觉影像所客观存在有属性及其可能衍生的意义。

当代的艺术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学内容是从环境发掘,课程因与生活环境相连结,兼用不同以往的视觉文化教学策略,开拓更符合学生需要的艺术教学课程,以激发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体性与自觉,从表面粗浅的认识进入到深入体验生活状态,形成高次元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总结

结绳记事是文字尚未发明前记录历史的形式,后来文字取代结绳,开始以书写的方式记录下国家大事,皇宫和民间也以鱼雁往返的书信方式传递讯息,利用文字将事情的细节一一阐述说明。可以说,文字是早期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媒介,然而文字是需要经学习才能理解的,而观看却是张眼就能完成。小孩先学会辨识,才学会说话,文字的发展需要经过学习而来,但张眼既能识物,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透过双眼接受讯息,虽然听觉、触觉也是我们经验外界的方式,但日益增加的视觉影像更对形塑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张影像所能隐含或传递的讯息包括三个层面:

(1)摄影现场的故事剧情、事物分类的标签。就是一般人观看影像时,在意识层面上,能够直接看见的内容。影像所携带讯息的内容,只有单纯的意向表面所代表的意义。

(2)视觉元素及其结构对视觉感官单纯的刺激,是任何视觉艺术作品所共同具备的内容。

(3)影像的符号性意义:是影像可以用最少的视觉刺激,提供最丰富、深刻的视觉讯息部分。

第一层提到的是直接看见的内容,单纯表面的意义,而隐含意则是第三点影像的符号性意义,是隐藏在影像符号背后的深刻讯息,像是文化上的、社会上的、或是一般认知上的特殊涵义,必须依据影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来解读。因此,解读影像必须对影像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才不会忽略影像本身所隐含的意义,而且也要关注影像作品的形式美感,那也是影像作品值得欣赏的地方。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是基于“眼见不一定为真”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所以教育者引领学生对影像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需要避免被影像的表层意义盲目牵引,在影像解读上,必须要对于影像创造者的意图与影像文本的意义做进一步的了解。影像的意义并非摄影者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的感知,也跟被摄物在所属社会认知下发散的意义、观赏者自身背景等有关。正如邓正清提出:摄影影像的真实意义是由现实世界、摄影者和观赏者所综合而成。

因此,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影像时,能反省自身、检视自身的意识形态,然后构建自身的主体性、产生自我认同,表现自主,乃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摄影教学中的主要目的。而目前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常忽略视觉影像本身的意识形态,也无从理解为何需对寻常的视觉影像进行质疑,更加不知道如何解读影像背后的意义,可见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对现在的学生而言,的确有实施的必要性,不仅只有学生会忽略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如果对影像讯息没有批判思考、没有怀疑的态度来检视生活所见影像也不可能发展出适当的视觉文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吴莉君(译).《观看的方式》.JohnBerger著

[2]李文吉(译).《记实摄影》.ArthurRothstein著

[3]邓正清.《基础摄影教学认知―情意历程之研究》

摄影教育篇8

关键词: 摄影 素质教育 作用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陈琳.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N].中国摄影报,2004.

上一篇:会计学原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行业职业道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