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8 17:22:02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anyandx”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中小学校长书记、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中小学校长书记、管理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初冬微寒,西子湖畔。我参加了矿区教育局组织的教育培训,也是我在2012年参加教育部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以来,质量最高的一次头脑风暴洗礼。杭州教育人能够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立意高远,视野开阔。

总体印象:杭州是美丽的,马云是神奇的,教育是优质的,改革是真实的,影响是深远的。杭州是美丽的,美在自然风光、文化底蕴、现代气息、创新精神、务实行动;马云是奇特的,奇在家庭出身、求学历程、不懈创业、总有梦想、芝麻开门;教育是优质的,优在办学环境、教育理念、办学机制、文化品牌、教师待遇;改革是真实的,真在能人兴教、直面问题、课程结构、五育并举、办有特色;影响是深远的,深在思想革命、真抓实干、问题导向、独辟蹊径、立己达人。

给我最强烈的思想冲击是,要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这所学校的校长。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就要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就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从教历程,扪心自问,虽殚精竭虑,但也并无多大建树。时间倏忽,让我心惴惴,不待扬鞭自奋蹄。

学习要用心

校长要有安身之心。校长是职业,更是事业。校长作为教师的教师,在智能时代,不仅要有学术,有艺术,更要有技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才会集中精力做好校长工作。浙大附属中学、杭州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从临安出发,把校长做到杭州,在专业方面有突破,成为特级教师。他为女儿、为自己做好人生成长规划,步步为营,幸福着家庭的幸福,幸福着女儿的幸福。教育好子女,也是每一个家长重要的事业。何况身为校长呢?

校长要有立命之心。我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可以成就无数学子实现人生理想。这样的校长,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在学生家长中有威信。杭州学军小学是杭城老百姓认可的教育品牌,其掌门人校长杨一青一辈子在这所学校,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立德树人,已经76岁,还承担着学军小学名誉校长,奔走在学校改革前沿。惟有如此,方可立命。

校长要有博爱之心。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是以人教人,用生命在雕塑生命。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校长要有博爱之心,不仅要爱教育、爱学校、爱教师、爱孩子,更要爱自然、爱哲学、爱艺术、爱生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亲情教育”,视学生如子女,给家长写亲笔信,与孩子谈心聊天、打雪仗,每周四下厨为孩子们做“番羹汤”,深受学生喜欢,学生进而有了学习动力,更加快乐成长。潘志平把学习研究的成果著书立说,形成教育专著。

校长要有研究之心。教育是有规律的,也是讲求科学的。身为校长,不学习是绝对不行的,在课改的深水区,必须是游泳高手才行。浅尝辄止,一事无成,要成为专家,必须坚持上课,扎根一线,才会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永远与学生一起成长,并且做好研究和数据分析,行诸于文字。没有一个教育家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唯有思想,才会久远。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校长江萍有定力、有实力、有活力,坚持文化先导,精简管理机构,推行岗位目标管理,有效提升集团造血机能。

校长要有求真之心。教育问题,都是真问题。面对真问题,校长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坐视不管,得过且过。要敢于直面问题,精准研判,精准施策,求真、求实、求是。像杭州学军小学现任校长张军林,置身杭州,家长中有阿里巴巴的研发人员和高管,他能够成为阿里巴巴的座上宾,让学军小学成为使用“钉钉”技术最好的学校。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了,要解决好“灵魂”跟得上这个问题。

施策力要足

战略规划领导力。马云说过,要像做CEO一样做校长。做好三件事,规划设计,培育文化,整合资源。校长首要的是规划学校发展,底气就是研读国家关于教育的政策,学习好“国字号”规划文件。

学校文化领导力。办教育就是办文化。校长是一个文化符号。每一任校长都是学校发展长跑中的接力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最明智的做法。文化才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也是我之为我的文化自信。

教师成长领导力。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要减轻教师负担,克服职业倦怠,设计成长规划,亮明评价标准,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动力。

信息建设领导力。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面对智能时代,转变教育理念是核心,技术永远是辅助手段,技术不能增加教师的负担。技术能解决的问题用技术解决。要建立学校数据包,让数据说话,让“钉钉”成为一种工作方式。

学校治理领导力。突出依法治理、智慧治理、协同治理。

探究行有成

做整个的校长,就要明确新时代校长的使命和责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教育事业敬业奉献,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

做整个的校长,就要尽职尽责,立足学校,扎根课堂,不务虚名,耐得寂寞,安安静静办学,扎扎实实办学,真正成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领导者。

做整个的校长,不唯书、不唯上,扎根现实教育土壤,扎根学校实践,逐步形成自己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使之统帅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成为学校特色的“灵魂”。

做整个的校长,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校长应是真校长,教师应是真教师,学生成为真学生。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园区化;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67-05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迅猛、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和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和公共培训中心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国情差异,我国没有像德国那样由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直接服务于行业内自身没有能力培训企业员工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众多,每年培养了大量毕业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在学校完成,学生的技术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在学校练就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达不到企业对规范技术人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企业高薪聘不到高素质技术人才,呈现“用工荒”的怪象。

鉴于此,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从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的困境出发,进行了由政府规划出资,在产业园区建设跨企业、跨专业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及区域内、外资企业培训输送了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双元制”是在传统的学徒培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元是学校、一元在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也是德国“民族存在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柱石”。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德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深层次发展的产物和载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世纪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长期以来在企业内部师傅带徒弟的员工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工的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建设了员工培训中心,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往往不具备自己的培训车间。在此背景下,由联邦政府和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但是,跨企业培训中心不同于职业学校是由政府直接监管,而是由各行业协会进行管理。

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联邦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培训企业向行业协会缴纳的税金。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整个行业服务,其主要培训对象:一是针对缺乏培训设备或培训师的中小企业员工,二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企业外培训,三是针对社会人士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二)我国“双元制”实践的现状分析

“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实践的三十几年来,已逐步为我国职教界所接受和理解,但一些借鉴“双元制”模式办学的实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究其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我国的学生是入学,是学校招生;而德国的学生是入企业,是企业招工。在德国,不同的企业招收的员工合起来组成学校里的一个班,在学校上理论课,然后各自回到企业里去上实习课,实习课全部在企业完成。而在我国,由于学生的身份单一,企业不愿做培训,是学校承担了本应由企业开展的培训课程。

在我国实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由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学校各自为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极少,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学校实际扮演校方和企业方的“双元”角色,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培训任务全部在学校完成。其主要弊端体现在:企业参与不足,学生的技能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并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培训对象范围广,资金来源有保障

当前,导致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其深层次“症结”是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本企业员工,花大力气、高成本培训学校的学生不值得,学生培养出来了,也不一定留在企业工作,因此,不愿意将设备、培训师和资金用在学生的技能培训上。近些年,为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先后实施了“订单式”定向培训、“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模式面向窄、受益企业少,对提升区域行业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的辐射不足,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实施这些模式。另外,培训资金的来源也基本上依赖学校的投入和设备。

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可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难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对象范围广。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与将培训中心建在职业院校内的主要不同是培养对象变了,职业院校只培训本校的学生,而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则面向整个行业,主要培训对象是职业院校学生和产业园区企业员工,也针对行业工人及适龄青年开展岗位培训。二是资金来源有保障。产业园培训中心的培训对象是面向整个行业,因此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及产业园企业缴纳的员工培训税收。资金来源渠道多,大幅减轻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压力,也是培训中心建立长效管理运营机制的保障,依托产业园培训中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可得到培训并成为企业员工,是校企双赢的结果。

2.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员培训质量

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周边邻居都是行业内的企业,自然会拉近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成为企业与学校的中介。建设产业园培训中心的目的是为产业园和区域行业培训输送技术工人,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培训中心前与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培训的学员可直接面向产业园企业就业,等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委托培训中心培训学生,这有效解决了我国企业不愿做培训的现实难题。

由于培训中心的学员既是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学校和企业将会由原来的不情愿合作转变为想合作,因为职业院校希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企业希望得到技术好的员工,所以依托培训中心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愿意提供最新的设备、技术和培训师来培训学员;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也可根据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校企合作在培训中心开发培训模块、培训课程,直接面向整个行业,培训行业企业员工。

3.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近年来,国家教育劳动部门及各级政府相继下拨了大量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对提高人才培训质量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各校争相努力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校际交流甚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尤其是学校之间设备的重复率很高;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足,学校只管申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考虑区域企业需求实际不足,往往区域院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所培养的学生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不够;校内设备大量闲置,利用率极低。大多数学校设备数量多、质量好,甚至连德国等国家的教师都感叹我们的培训设备太好了,但实际调查显示,个别院校设备全年利用率甚至不足60%。另外,培训基地建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使得学校难以开展针对区域行业企业的培训服务,导致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通过政府整合资源管理,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突破学校围墙的隔阂,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和实施本行业内最新技术,面向整个行业开展员工培训,而且还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院校教师也可以在培训中心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由于技能培训不足而导致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

(一)“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设想是在我国现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学校的实训车间分离出来,将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中,统筹规划,建设跨企业、跨专业的综合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我国现行模式的区别是,职业院校只承担学生的理论课教学,学生前两个学年的基础实践教学全部在产业园培训中心开展;“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在德国学生的技能培训全部在企业开展,但在我国,由于企业不做培训,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实际难题。

“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在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引进和实施德国相关职业标准,在学员培训模式上实施“双元基础、三地互动”,如图2所

示。依据“双元基础、三地互动”模式,高职院校负责综合素质课,如思想品德、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专业理论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产业园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实践基础技能,如车削、铣削、钳工、焊接、测量、钣金、气动与液压、AHK组合件制作等培训模块。学生参与生产、设计、实验、核算、质保、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是在第三学年,在合作企业开展。

(二)培训模式园区化

基地学校招生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即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招生,产业园区培训中心需要各专业招多少人,学院就对口招多少人。学生报到时,产业园、学院领导、培训师、企业在学生中进行招聘,与录取的学员签署培训协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与企业可同时签署用工协议。

产业园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培训管理制度采取企业标准,学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均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具体如下:实施8小时工作制,让学生提前两年“身临企业”培养企业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学员的实习产品采用0分或100分评价标准,即产品的尺寸精度、产品质量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区别于我国在学生实训作品评定、技能鉴定等考核中采用超差扣分的方式。

(三)运行机制企业化

产业园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代表企业从事学员的技术培训,与目前建于各院校内实训中心的区别在于:以产业园区为依托而不隶属于某一个企业,与职业院校有联系但不从属于某一职业院校,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受政府财力支持,为整个行业服务。

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人事结构如下页图3所示。培训中心顶端设计由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局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董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采取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角色定位为“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中心与学校和企业均为合作关系。

培训中心运营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和园区管委会提供,主要包括培训师工资、设备维修、培训耗材、水电消耗等。培训中心企业化的运行机制是基地有序、高效运营的保障,可有效解决国内现有“双元制”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带来的以下弊端:难以开展针对行业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导致设备资源闲置,利用率低;难以招聘培训师,因为参照学校教师的标准,对学历、学位、职称要求较高,那些具有多年企业经验的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很难满足要求;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投入,必定会造成学校想方设法压缩培训经费、培训时间,从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建设了高标准的培训基地,但闲置时间比较长就是这个原因。

培训中心“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培训模式园区化、运行机制企业化“三化”的整体建设目标缺一不可。离开本土化,即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与国家的体制和财政政策不符;缺少了园区化、企业化,跨企业培训中心即成为学校的实训中心,将很难在教学改革及运营机制上实现大的突破。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管理及运营机制

(一)培训中心的管理架构

1.顶端设计,成立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

培训中心组织架构的顶端设计是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阳江职院成立的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阳江职院的主管领导担任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成员由阳江职院和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员组成。管委会职责是:制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运作模式、培训模式、经费来源及使用等重大事项;培训中心管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或审查培训中心建设和基地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培训中心管委会直接领导培训中心总经理(基地负责人),并建立总经理考核机制,可根据具体情况任免总经理。

2.管理机构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培训中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管理,采用独立法人、独立账号制度。培训中心管委会充分授权总经理开展工作,并按期做好财务与经济审计工作。阳江职院指派一名专任教师挂职担任培训中心总经理助理,协助总经理安排、管理阳江职院学生在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学工作。

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员工招聘及工作安排,人事管理与激励,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控制;制定培训计划,改编培训资料,确定培训内容,监控培训质量,组织AHK毕业考试,改善培训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师;负责拓展对外培训业务,负责基地学生管理与劳动纪律、就业等工作;积极增加培训中心培训收入,控制人员、培训、能源、材料、设备等发生的一切费用,保障基地财务正常运行;完成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安排的其他任务。

3.人事组成

培训中心人员组成:总经理1名、助理(经理办公室)1名,财务1名、协调员(接待办公室)1名,专、兼职培训师15人。培训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总经理依据人事考核制度,以年为单位考核培训师的工作量,并依据培训教学质量、AHK考试通过率及是否发生设备人身安全事故等方面实施绩效奖罚。

(二)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学管理办法

阳江职院统一招生,经培训中心组织面试,面试合格者,成为培训中心的学员。学员前两年教学安排基本按照8U12的标准,即8周理论课、12周技术培训课,按照工学交替的原则,学校承担8周理论课教学,培训中心承接12周学员技术培训。第三年,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学员参加AHK技术工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学员在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

学员的技术培训采取企业标准。区别学校的45分钟上课制度,培训中心采用8小时工作制,并严格规范学员职业素质:严禁不穿工作服进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为每位学员配置更衣柜,学员进入培训中心应将手机等物品放置在个人更衣柜,严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使用手机;严禁学员迟到、旷工行为,有3次以上迟到、旷工行为的,将解除培训协议。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营机制建设

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培训中心运营模式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提高企业活力。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内部监控,并引入第三方财务审计机制,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培训中心运营初期,地方政府和阳江职院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以确保培训中心有序开展学员培训。

培训中心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的关键是自身的造血功能,因此,在培训中心运营的第二年,培训中心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基本经费:一是培训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学员签订三方协议,企业将承担学生的大部分培训费用。二是培训行业员工。通过与地方政府、市人社局及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员工培训。三是承接技能鉴定。四是针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建设区域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有效扭转我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因企业参与不够、缺少培训资金等原因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的发展困境。依托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提供优质平台。培训中心通过实施“企业化”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可有效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在提升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最大化资源投入效益方面,可破除将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的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源浪费的多种弊端。

参考文献:

[1]王善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探析及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2(9):178-179.

[2]吴晓天.德国职教新模式――跨企业培训中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培训,2008(4):48-49.

[3]张建荣.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1(6):26-28.

[4]吴晓天.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浅析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J].全球教育展望,2009(5):84-88.

[5]菲利克斯・劳耐尔.“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68-71.

[6]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44-54.

[7]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8]罗丹.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J].职业教育技术,2012(34):84-88.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3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以“网络学习、专业引领、同伴合作、个人反思。”为模式,特制订我校~20__学年度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校本培训模式、方法,坚持注重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营造有利于全体教师终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根据办学目标及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及科研课题探讨等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各项培训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师德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二、培训目标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培训和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实施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施新课程中,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觉悟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工作者。三、领导小组组 长:副组长:组 员: 专 管:承担的任务:⑴ 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⑵ 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⑶ 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四、本年度校本培训工作目标本学年度我们以“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为旗帜,培养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为目标,从培养教师良好师德修养,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教师具有较高教科研素质的角度,提出构筑有平色的校本培训模式的培训目标。本年度我校的校本培训目标和内容仍基本着眼于四个方面开展:⑴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⑵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⑶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教科研方法和教科研课题研究;⑷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 继续加大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利用“案例探讨、教师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来体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并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研究力度;(2) 进一步加强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在原有3个市级列项课题、8个镇级课题的基础上,争取再多一些校级、市级甚至大市级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再加大研究力度,真正体现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价值;(3) 重视对教师的再教育,计划采用以名师、专家引领为主的集中培训与分组探讨、对话交流、个人自学、师徒结对(如以支教老师麻莉为师,我校青年教师李江为徒为我校培养化学教师)等为基本模式的分散培训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与反思;同时计划分层、分类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搭建教师成长梯队,培养出多种类型的优秀教师;在校本培训的考核和管理方式上,严格执行考核制度,采用检查培训记录、书面调查、笔试、论文交流、竞赛与评比等方式,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奖惩、继续教育课时认定等挂钩,将培训情况记入教师成长袋,为教师留下成长、发展的轨迹;通过校本培训管理开展学校管理机制改革的探索,形成新的管理评价制度。五、保障措施校长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者、调配者。我校明确校长为校本培训第一人,由校长负责规划及宏观指导,副校长负责管理协调、监督考核,教导处负责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同时,学校还设立了专项培训、奖励基金以确保校本培训的开展。1.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构建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网络,每项培训有专人负责。2. 积极参加市、大市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定期聘请有关的教育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教研组为依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以各类培训班为依托,开展 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教、研、训相结合,开展专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3.建立、健全学校校本培训档案,内容包括:学校校本培训的规划,自主培训活动材料,学员个人档案认定材料等。把教师的“八个一”考核和参加业务培训情况作为教师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提升、评优、评先的依据。4.出台倾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同时制定继续教育教学教研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六、培训的实施坚持以校本为原则,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发展为本,立足自己的人和物,实现培训后能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帮助各层次的教师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使他们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青年教师“一年入好门,站稳讲台;三年成型,成为骨干;五年成才,能挑大梁”。骨干教师的培训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要本着选好对象、培训骨干、讲究实效的原则,采用集中培训、外出交流、访问,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其全面素质,使更多的骨干教师早日成“家”。七、组织与保障我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采用由“校长室领导,教导处专管,各科组、备课组实施”的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加强检查。学校将保证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图书、音像资料、设备设施等。每学期召开教师校本培训工作会议,研究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或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保证该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龙江中学学年教师校本培训计划表类别科组培训内容主讲人学时参加对象培训时间效果检查方式骨干教师教学专题讲座语文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李红松2全体科组成员第14周谈心得体会数学谈谈当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均势与实施李启达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直线方程汤乐政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英语如何备课(专题讲座)谌赛莲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实操过关阅读讲座贺德香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实操过关复习讲座秦红霞2全体科组成员第12周实操过关物理高考理综物理科应对措施王荣才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谈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邱智飞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化学化学解题过程中教学知识的运用朱青霞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生物学习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评价表但汉伟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历史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张裕军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地理让学生快乐学启明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科组专题理论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罗梅英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莫桂莲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个性化阅读与人文教育罗梅英2全体科组成员第10周谈心得体会作文评改方式探讨王晓阳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诗歌鉴赏刘国兴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数学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模式探索王宗礼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新课程下的数学习题教学的几点做法王宗礼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倡导思维开放,体现主体意识王宗礼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高中新教材中两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尝试王宗礼2全体科组成员第15周谈心得体会英语教学常规(专题学习)彭长旭2全体科组成员第3周实操过关课改(专题学习)汪仁元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实操过关专题学习郑庭云2全体科组成员第10周实操过关物理理综物理科深难度把握赵海明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高一普通班物理科的分层教学范永志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兴趣培养何朝光2全体科组成员第12周谈心得体会实验设计王中华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化学新高考化学总复习策略胡少平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赵玉新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化学与生活黄 翀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化学学科教学研究黄少平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化学趣味实验研究何中信2全体科组成员第15周谈心得体会生物学案设计要点刁莉芳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谈心得体会高考备考曹宗金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教学设计杜海文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实验设计黄志霞2全体科组成员第10周谈心得体会低碳与生物徐 庆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政治多媒体应用下的板书郭 俊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谈心得体会提高主观 题答题能力策略何明良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灵活运用教材知识解答问题卢倩琦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生活语言与课堂教学语言张 玲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生活中的哲学刘作彪2全体科组成员第9周谈心得体会生活中的文化黄攀权2全体科组成员第12周谈心得体会历史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文综)秦 萍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学习《我说评阅广东历史》卷()第30题的体会与思考王卫恒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学王溅波的《鼎陈出新,匠心独具》黎丽2全体科组成员第9周谈心得体会对其它省份文综题特点思考全建利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文综题结构的思考肖冠香2全体科组成员第12周谈心得体会地理高考经验介绍杨秀娟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课堂管理方法介绍欧少红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电脑作图方法讲座陈永刚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实操过关评课方法介绍黄新德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多媒体软件操作方法刘小彬2全体科组成员第15周实操过关信息google日历在教学中的应用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实操过关google协作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实操过关google在线文档在教学中的应用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实操过关技术的本源与教育的意义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9周谈心得体会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10周谈心得体会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促进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音乐练耳教学方法初探颜雅薇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谈心得体会音乐鉴赏课的音乐性陈小红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美术高中美术作品鉴赏唐丽花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开卷考试高中美术作品鉴赏唐丽花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开卷考试高三美术专业班课程黄踵业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开卷考试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闫亚平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开卷考试体育高一新生的心理适应吴国红2全体科组成员第3周谈心得体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陈月琴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体育教学中的艺术张 永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初三体育教学注意事项苏明珍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进行体育锻炼要注意的卫生习惯钟 声2全体科组成员第9周谈心得体会家校合作,增强体质梁翠嫒2全体科组成员第15周谈心得体会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职教师资高地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等文件不仅指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更是大力推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要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而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无锡市教育局和学校管理中心直属的一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位于无锡新区,占地193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30人、在校生5000多人。学校以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开设机电工程、自动控制、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专业,其中数控专业为部级示范专业,同时又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计算机和电子专业也为省级示范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现有80多台数控机床、50多台普通机床、700多台(套)电子仪器、900多台计算机、30多个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教学设备资产总值达4000多万元。

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2006年被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为全国中职学校和江苏省中职学校培养骨干教师120名以上。2002年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学校经教育部综合评估,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数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包括职教师资)数千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由学校校长担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负责人,全面主管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教学副校长和后勤副校长分别负责培训的教学工作和后勤保障,指定中国职业院校首届教学名师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常规管理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每年初召开培训工作会议,讨论培训设备的投入、培训师资的出国培训和各职业的培训计划,特别是江苏省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国中职骨干教师的培训召开领导班子和各系主任的专题会议,使每一次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服务意识,保证培训质量。

学校坚持科学办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制定示范学校建设规划。学校每年都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训方向和计划,拓展课程内容,扎扎实实地推进专业建设。目前数控技术专业已实现了三个方向的拓展:一是培训工种由数控车工向加工中心拓展;二是培训目标由数控中级工向数控高级工拓展;三是专业方向由数控加工向数控设备维修、CAD/CAM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数控程序员等方向拓展,以培育新的技术增长点。

二、优化培训师资队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名师出高徒。培训师资队伍是培训工作的核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学校通过培养、培训、引进和聘请等多种形式,逐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优化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善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掌握高新技术的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5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100%,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98名,占35.6%,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达83%。近三年专业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四新”培训、出国培训、专业负责人培训、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修、企业实践、信息技术等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拓宽视野。

2.提高企业实践经验,构建技艺精湛的“双师型”队伍

学校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制度,每年暑假都要安排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接受锻炼;达到专业教师平均每两年到企业锻炼两个月,提高企业实训经验。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公开招聘,逐年从企业引进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师,以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需要,目前专业教师中有高级技师18名,技师35名。这些技术人员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教师的成份,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从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聘请20名兼职教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4.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构筑职教师资高地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比活动,无锡市名教师2人,无锡市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人,教学能手2人,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5人。学员满意率在95%以上。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实践、编写教材、撰写论文,近几年来主编教材30本,参编教材多本,完成部级课题、省级、市级课题各一个,校级课题11个。同时,专业教师在各级专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2人获得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一等奖,多人获得无锡市技能竞赛第一名。

三、重视培训基地建设,添置先进培训设备

为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的需要,学校十分重视基地建设,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做到年年有设备经费的投入,使得数控技术、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装配等专业的培训、考核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如:学校设立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每个工种的培训设备均符合规范要求,检测工具仪器也能满足培训和技能考核的需要。特别是2012年,唐君远基金会对我校追加资金1000万元,用于购买现代高端数控机床,其中有德国德马吉公司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机床,以及瑞士夏米尔数控电火花机床。

四、规范培训管理,全面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中心目标,精心制定培养方案,严格实施教学管理,优化专业文化氛围,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专业培养质量较高。具体措施如下:

1.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运用从工作分析到课程分析的开发方法,精心制订有利于学员成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实践训练的“现场化”、技能鉴定的“标准化”,从整体上来优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经专业教研组、系、教务处、校长室及行业企业专家五个层面讨论并审核,社会调研和方案论证充分,并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企业岗位的升级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适时滚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拓展培训内容,优化实验实训。

2.规范和加强培训管理

学校从1997年实行校、系(部)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专门印发了《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责(试行)》、教学管理人员数量和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

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制订了《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常规检查实施细则》、《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考培分离制度。每期组织学员对培训教师的无记名测评。

五、组织省市级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

2012年,学校成功承办了无锡市职业院校部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有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数控车工组合、无线电调试工、单片机、维修电工和计算机等七个职业(工种),分为三个级别: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和教师组,按照各工种国家职业标准三级实施竞赛。另外,还由学校承办了2012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亚龙杯”电工电子技能大赛暨全国选拔赛,有维修电工和无线电调试工二个工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三级组织竞赛,为无锡市和江苏省选拔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在201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学校师生参加机械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三个大类多个项目的比赛,战果辉煌,满载而归。共获得10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取得了六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现代制造业技术技能竞赛中,学生共获得2个一等奖;在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其中,数控铣工和电器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都获得了全国第一名。为江苏省获得全国团体总分第一作出了贡献,也为无锡市争了光,添了彩。

在江苏省首届技能状元大赛中,学校有5名学生参加江苏省的决赛,全部得奖,其中加工中心操作工的符金冬和维修电工的黄豆两位选手获得“江苏技能状元”称号,学校获得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奖。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中,学校有9名选手参赛,其中有两名选手获得江苏省冠军,两名选手获得亚军。经过差额选拔,有三名选手进入省集训队,正在准备全国决赛。为无锡市的团体名次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在校学生的培训和社会培训两大块。作为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我们精心准备和组织实施,出色地完成了省级职教师资培训、部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

虽然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对无锡地方的社会化培训和工作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技师培训,特别是高级技师培训和技能鉴定方面做得很不够。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成为无锡市技师和高级技师社会化培训单位;进一步拓展社会化培训项目和培训量,扩大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教师的技术和技能水平;添置实习实训设备,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位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继续组织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建强,周文,何建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12.

[2]金友鹏.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6.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开拓创新;规范管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收稿日期:2007―12―20

项目来源:本文是广东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会2006年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06036。

作者简介:曾凤玲(1964―),女,汉族,重庆市奉节县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和高校人事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不但高等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各级各类高校连年扩招,因此对高校教师数量的需求急剧增加,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人才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这些新任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非师范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岗前培训是对这些新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的一个入门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岗前培训的新形式、新内容和新理念,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管理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

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自2001~2007年,培训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急剧增长的培训需求对培训形式、聘请教师、教学组织和考试管理都提出来了新的要求。我们中心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管理,走过了一段数量规模不断增长、管理模式不断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培训的实效性不断提高。

(一)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分片设点,加强管理

广东省从1996年开始,按珠三角、粤东、粤西和广州市属高校地区分片设立岗前培训基地,全省设立了华南师范大学(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四个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另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三所部委属高校各自承担本校的培训任务,从2006年起纳入全省的统一考试。统一部署,分片设点,是保证全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有序进行的组织保证。由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管理办法》,为岗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注重加强与各岗前培训基地的协调与交流,坚持集中交流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由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牵头,省高校师培中心具体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岗前培训工作会议,要求各培训点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并提交当年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总结报告。会议对岗前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总结,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二)以基地学校为主,加强岗前培训主讲教师资源库的建设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与水平较高的培训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根本保证。通过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基地学校为主要力量,充分利用重点高校或省内其他高校重点学科的力量,形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学科教学骨干为主要力量的教师队伍”。所谓核心教师是在本学科内有相当影响,对其他教师具有权威性和指导作用的教师,且具有多年岗前培训教学经验。核心教师负责制定复纲,组织主讲教师集体备课,对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进行全面计划和指导。主讲教师通过参加集体备课,增强本学科的责任意识,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经过多年的选拔、储备和调整,我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源库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的培训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培训点资源共享,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师的授课任务。

(三)加强试题库建设,将“两课”补修的培训和考试纳入岗前培训之中

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所需要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和考试的需求已逐渐减少,因此根据省教育厅的意见,将“两课”补修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岗前培训中参加“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者,就具备申报高校教师资格的资格。因此,省教育厅对岗前培训的统考工作非常重视,委托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建立统考试题库。统考试题的题型是参考教育部编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中的考题范例,请各培训点从各科教师中推选一名资深主讲教师出一套题,然后由专家对候选题进行汇总和修订,形成了试题库。全省在统一的时间内用统一的试题考试。

(四)加强与送培学校的联系,争取送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多年的岗前培训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学员在集中培训期间学习态度如何,是否遵守培训的规章制度,与送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在政策上帮助送培高校对岗前培训的作用和效果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加强与各高校师资管理部门的联系。特别是大部分已参加过岗前培训的新教师普遍反映走上教学岗位,有了一定的教学工作实践体会以后,对岗前培训的作用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的认识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更加重视岗前培训。

我们注重了解各高校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并及时与人事管理部门联系和反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对岗前培训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对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这项工作有专人管理,还组织学员在培训期间进行联谊活动、接送学员参加培训、主动与师培训中心联系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等。他们的新教师在培训期间,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学习非常认真,考试成绩都比较理想,我们也及时地与其人事部门进行了交流,同时也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反馈。

(五)以名师专家讲座为第一课,加强岗前培训的师德教育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树立角色意识的第一步,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岗前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师德教育与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并把名师讲座作为岗前培训的第一课。每年开班之前,我们都十分认真地物色做师德讲座的人选,聘请当年或近年来,在师德方面有突出表现,获得重大荣誉,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的著名教授给全体岗培学员作师德专题讲座。几年来,我们分别聘请过全省师德标兵、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邓树勋教授,省高校师德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华贲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华南农业大学的罗必良教授、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陈群教授。专家们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报告对学员产生了极其强烈的震撼,为岗前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与考核,把它作为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精心安排教学观摩课和教学艺术讲座

虽然岗前培训的时间不长,我们仍尽可能做到传授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先后采取过多种方式联系教学实际,给学员以亲身感受。

广东中心所在基地学校华南师范大学每年举行一次“星光为了明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比出数名优胜者。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选取部分获奖者给学员上获奖课的片断。青年教师在年龄上与岗前培训学员相似,学历背景相近,他们的示范观摩课在学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动力。我们还聘请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专门研究的资深教师给学员进行教学艺术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来自他们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对学员来说,既是教学原理的直接领会,又是教学艺术的现场享受,激发起年轻的高校新任教师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无限向往。

(七) 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集中学习是岗前培训的基本形式,是完成岗前培训任务的根本保障。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以分班授课为主,强调授课教师的课堂示范作用,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精髓,是我们对任课教师和学员反复强调的一种理念。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不仅仅是一种资格考试,它与会计师资格考试、律师资格考试、经济师资格考试不同,是因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教书育人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必须重视、参与培训的全过程。集中培训有统一的教材,由高水平的教师任教,能够取得分散自学达不到的效果。

我省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安排校本培训内容。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对各校的校本培训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各校校本培训的基本内容是校情校史的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对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学习等。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每一期新教师到校,都有学校主要党政领导做专题报告,进行校本培训。

二、新时期高校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和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识误区是目标期望过高,对任课教师和教学效果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一些学校和新教师认为,岗前培训的任课教师上课一定是最优秀的,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甚至个人的风度气质都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以为通过上课就能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通过模仿任课教师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第二种认识误区是:认为自己通过多年的学习生活,对大学教学方法已有不少感性认识,知道应该怎样上课,并且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可以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师自通。这些学员对岗前培训的目标任务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或有偏差,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效果不显著。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训部门要问一问自己:参加岗前培训的高校老师的需求是什么?送培学校的要求和希望是什么?这是岗前培训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培训管理部门要有这样的强烈意识,不是我们要给他们什么? 而是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当前高等教育对教师的入职要求,了解新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只有对高校老师岗前培训的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增强反省意识,对岗前培训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二是送培学校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是一送了之,自己要预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学校领导重视,讲明学校的希望和要求,提出学员要遵守培训纪律,并且要加强过程管理,绝不给无正当理由要请假的学员开绿灯。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还存在相对滞后的先天不足

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是根据高校本科相近学科的教材改编而成的,在内容编排上基本上属于教科书式的。以知识体系为主,目标单一性,理论系统性过强,是按专业教材体系来编写的。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教材。对于培训时间短,学员学习水平较高,学习目的更着重于掌握和应用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应该将课程组合成一个个讲座。培训内容不仅要反映过去已有的教育教育学成果和理论,更要反映高校教学实际中的创新理论和经验,教材的适时更新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岗前培训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内容的更新才能带来方法的更新。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增长,高职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岗前培训以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为主要内容且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还需得到适时的扩充,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是有显著区别的,应补充一些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内容和针对实训教学的内容。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方式还比较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普通高校呈现出多层次、多种类的学校,新增了许多专业,高等职业院校也蓬勃发展,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远程教育的空间,这些变化和发展应当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典型而集约化的展现。

岗前培训的学员刚从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中走来,特别是一些在国外学习过多年的留学生和其他科技人员,对当前高校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相当广泛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对先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深入学习和了解的迫切要求。他们对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模式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中心对参加岗前培训的学员进行过问卷调查,只有极少数的学员同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比较多的学员认为应当采取“经验共享模式”、“情景模拟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

总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别,需要多元化的岗前培训内容。目前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心已逐步采取集中面授与校本培训、教学观摩相结合的方式,以后还应当进一步探讨将远程教育方式引进岗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四)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统一考试的方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创新; 干部培训; 形式;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92-02

一、学校干部培训现状及问题

(一)学校干部培训的现状

高校干部的培训工作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干部的培训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新世纪,各高校党委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努力拓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使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在数量、质量均有大幅提高,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而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以提高干部领导和管理现代高等学校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政管理和法律知识教育,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探索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性,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学校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单一

在新形势下,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对高校领导干部掌握新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由于受一些条件制约,高校干部培训一般采取集中辅导、以会代训、分组讨论、个人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等教育培训方法。在实际培训中学用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培训内容与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不少学员学归学,干归干,不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参加培训的干部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将学到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达到培训的目的。此外,有些高校培训组织者,在设计培训内容时,不能充分调研,无法了解干部的真实需求,不能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贪多贪全,缺少针对性。

2.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从规模、质量、效益等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高校干部作为高校的一支中坚力量,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任务,培训工作中难以保证出勤时间,造成一部分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主观上处于应付的心态,客观上就难以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学习培训效果无疑会受到影响。而有的高校为了克服工学矛盾,采用节假日集中培训,培训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这样的高强度的集训和满堂灌是很难达到培训的效果。

3.培训的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

目前,在干部培训、考核与使用上缺乏工作的闭合性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对单位选调干部参加培训缺乏调控手段,对学员管理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干部培训考试考核制度执行得不够严格,存在着流于形式的现象;干部培训没有与选拔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一些干部形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与学坏一个样的观念,自然就没了学习的动力。还有对培训机构缺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现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基本上是“官办”,办学质量的优劣,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其自身的生存状态无关,往往导致“市场意识”和“服务观念”不够强,缺乏竞争的压力和危机感。在干部培训与教育的方法上,没有一个科学的、较为全面而又非常具体的高素质干部培训标准,以及既能较为准确界定而又便于实施的相对标准化的素质教育培训体系。此外,培训所颁发的结业证书,不能对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党性党风的锻炼或修养方面的理论素质进行定量和定性,而仅能表明该干部参加了一次由组织部门组织的培训。

二、创新学校干部培训的必要性

(一)创新学校干部培训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1999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用了5~6年时间开始告别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在精英教育时代,虽说不同国家以及高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有着千差万别,但是总体上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在大众化阶段,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而且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学校某些事务的管理。同时,高等教育也出现了部门利益和观念的冲突,于是民主参与形式被引入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这就需要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来处理学校的一些具体事务。需要他们统筹协调部门的工作,需要他们和学校的各类主体进行和协商、沟通。以便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创新学校干部培训是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指针。高校干部队伍是党员队伍中的优秀群体,是体现和保证党的先进性、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靠力量。以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发展有本事、群众信得过,能堪当发展重任的高校干部队伍,是高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

(三)创新学校干部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是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构建和谐校园, 不仅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 而且更需要有一支思想作风好, 服务意识强, 工作刻苦, 作风优良, 方法得当的“过得硬”的干部队伍。通过广大干部的言传身教, 身体力行, 周到服务, 以及高效率的工作, 使学校逐步形成民主法制、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学校。

三、学校干部形式和途径的创新

(一)创新理念——分级分类培训的培训理念

确立培训理念是建立培训制度的框架的前提,干部的培训应引入市场机制以及培训专业化、终身化等理念,特别是“分级分类培训”的理念。不同等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管理干部其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能力倾向都有不同的要求。从现行干部培训实践看,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不同类型干部的分类特点,由于缺乏科学、权威的岗位职责规范,在培训实施时,往往将各类干部参加同一化的培训,因而难以形成适合各类干部培训任职所需要的规范化、体系化的岗位培训体系,更难以提炼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制订有效措施和质量考核评估体系,结果是难以有针对性地满足职位任职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干部培训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进行分级分类来实行分级分类培训,这一理念应在构建培训制度中予以强调。

(二)创新目标——确立以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培训目标

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支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具有服务理念的高素养、高水准、高技能的干部队伍。以干部的“职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增加职业发展培训途径,丰富职业发展培训形式,拓展职业发展培训内容,促成各级各类干部形成与本岗位所要求的精湛业务水平和较强适应能力,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推动学校发展的贡献力、推动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学校通过培训使干部熟悉“六情”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行情、校情,拥有“五业”即敬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提升“四力”即决策力、开拓力、执行力、抵御力,成就“三高”即高水准、高技能、高素养,实现“两发展”即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自我发展。

(三)创新课程——模块化、菜单式的培训内容

分层分级干部培训理念,在干部培训内容设置体现两层意思:一是分级培训对担任不同职务层次的干部,实施各有侧重的培训;二是不同级别的干部实行有针对性的履职培训。譬如,对学校关键岗位任职的中层干部,着力强化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宏观运筹能力、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业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对一般中层岗位的干部,着力培训政治鉴别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对专业技术干部加强对政策、法规的掌握,对党务和机关管理十部强调对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培训的安排上采用模块化、菜单式的培训课程设计。在培训方式上,对关键岗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中层干部,以研修、交流等分散式的方式为主,对一搬中层干部和中层后备干部则以授课和案例讨论等集中式的方式为主。对不同培训对象提供可选择的模块课程,模块化课程设计,课程分选修与必修实行学分学时累积制。在培训课程设计时,除必需培训以外,给予培训对象可选择的权利,体现在各个模块课程的科目、培训内容和培训内容的安排中,使培训对象可以根据自我发展需求和岗位工作实际需要来进行自主择训,以便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四)创新技术一一信息化的培训技术

鉴于干部的工作压力较大、学习时间不固定且学习需求差异较大,学校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基于网教中心开设远程培训教育模式。网教中心利用IT技术、学校局域网和Internet,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和电脑硬件资源,为干部构建进行E—training的管理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平台由网络模块课程和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将分层级和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性课程进行网上共享,由学员自学或由部门组织学习,这样就完成了管理课程的教与学功能,同时,利用网络设计的教学管理功能,成功模拟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基于网教中心的远程培训,为干部日常的自主、自助、全员、不间断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新技术的采用,不仅使整个培训过程更加直观可控,而且使互动式的学习交流有了平台,大大提升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亚东.新时期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若干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2.

[2] 张萍.拓展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0.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7

一、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市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开展基层党员和干部以及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市镇党校的教学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校建设必须适应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教学对象需要延伸,教学内容需要拓展,必须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构建以市镇党校主要阵地为依托,能够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党员培训全覆盖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使基层党员干部及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既要培养大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干部队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人才队伍。客观上要求市镇党校必须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延伸”,即实行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普通党员、农村党员和各类人才延伸;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提高能力、素质和各种实用技术延伸,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基层党员和干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从而实现党建工作、人才工作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良性互动。

(三)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市委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党员干部全员培训,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方式比较单一,培训对象广泛性不够,科学开发教学资源意识落后,管理考核服务制度不规范,导致培训任务不饱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尤其是农村党员,得不到有效培训。镇党校是培训农村党员的重要阵地,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镇党委重视党校规范化建设不够,工作制度不健全,党校地位不明;党校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数量极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市镇党校的发展。从改革教学体制入手,完善教学布局,加强市镇党校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体现主阵地作用是市镇党校自身发展的必然。

二、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改革党校教学体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立健全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出发点,通过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新体系,充分发挥市镇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发挥市委党校的主阵地和整合协调作用,优化配置全市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新格局。

2、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提高,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农村党员学得会,用得上。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要推进党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又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尤其要注重抓好培训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对象和内容的拓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4、坚持开拓创新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拓宽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市镇党校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目标任务

通过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形成以市镇党校为中心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新体系,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通过对市内各部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市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合理调配、统一使用、提高效率的新机制。

2、通过对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拓宽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使市镇党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实际需要。

3、通过对市镇党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职能分工、目标责任、监督检查、日常管理、跟踪服务、奖惩激励等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4、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农村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起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新型教育培训体系

通过对现行市镇党校教育培训体制的改革,构建起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纵向建立由“市委党校——镇党校——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同时把部门党校、街道、社区党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校也纳入到培训体系中;横向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委党校具体协调和统筹利用各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把各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市镇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之中,构建市内以市镇党校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形成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大党校”格局。

(二)拓展教育培训对象

市镇党校在重点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包括市镇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村、社区干部)的基础上,把教育培训对象拓展到全市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包括街道、社区全体党员、企事业单位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种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

市委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市镇(街道)党政部门的乡科级党员干部、村“两委”、社区主要负责人,企事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骨干,党员中心户、示范户负责人,以及乡村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同时,依托市行政学校开展对公务员和党外干部的培训。

各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镇直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农村党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镇电子信息馆管理员。

部门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部门单位党员干部职工、部门管辖二层机构负责人、部门责职范围内的各类人才。

非公经济组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非公经济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工作者、非公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产业工人。

街道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居委会主任、城乡下岗失业人员、辖区全体党员干部。

社区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党员、社区义工党员、社区居民、辖区退休党员干部。

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农村各类技术人才和数字农户骨干。

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农村中的入党积极分子、中心农户和数字农户。

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

(三)拓展教育培训内容

市镇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按照“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不断拓展教育内容。

1、加强政治理论的培训。要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加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国情、区情和市情、镇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法制意识。

3、加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富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培训。一是对乡科级和村“两委”干部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公务员重点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四是对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五是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就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力。六是对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重点进行街道、社区管理、社区教育、卫生、家政服务等培训,为街道社区搭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教育平台。

(四)改革市镇党校的班次设置

1、改革市委党校的班次设置,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发挥市级党校在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教育培训以及新农村建设各类人才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拓宽市级党校培训范围,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在坚持办好乡科级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和任职培训班、理论骨干培训班等主体班的基础上,增设农村(社区)“两委”主要干部、党员致富能手、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和技术人才、农村专业协会骨干、农村中介组织负责人等专题培训班。同时,还要办好相关师资培训班,为各镇(街道)党校、农村示范基地、农家课堂培训师资。要充分发挥市委党校作为市委工作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全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街道社区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协调指导。以市直各部门(单位)培训基地以及镇(街道)、村(社区)培训点为延伸,协调指导市直部门、各镇(街道)党校、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农家课堂举办各种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班。

2、改革镇党校培训班次设置,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各镇党校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协调下,按照市委党校培训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本镇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和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培训班、农村党员骨干培训班、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依托本地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开设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以及青年农民的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协助企业搞好企业工人岗前培训、职能技能培训。要结合“创建数字农户、培养新型农民”试点活动开展镇电子信息馆管理员培训班。

3、完善部门党校培训班设置,加强对部门单位党校的宏观管理。各部门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口支持农村、企业,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重点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术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部门工作人员的各类培训班。

4、改革街道党校培训班设置,加大对辖区党员干部培训力度。各街道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按照市委党校培训计划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街道所管辖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居委会主任培训班、社区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城乡失业下岗党员再就业培训班等,重点提高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5、完善社区党校培训班设置,搭建一个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教育平台。各社区党组织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社区党员、社区义工党员、社区退休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等培训班,要以社区党校为依托,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采取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家政文明礼仪、科普知识、为社区居民搭建一个提高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社区的教育平台。

6、完善非公经济组织党校培训班设置,扎实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培训工作。各非公经济党组织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非公企业党校建设,加强对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培训、农民工岗前培训。要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培养产业工人,把培训放到生产车间,重点加强《》、《劳动法》、《合同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构建节约型社会等知识的培训,使企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先行者,合法经营的示范者,共同致富的促进者,实践宗旨的领跑者。

7、完善农村专业协会(培训基地)培训班设置,提高农村协会在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专业协会要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要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培训示范基地,吸引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培训,重点举办致富能手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数字农户骨干培训班。

8、改革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班设置。要在农村党员、科技能手和经济能人家中设立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和中心农户,并在他们家中开设农家课堂,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政策法规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新型农户培训班等,要把培训延伸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施教。使党员成为实用技术的推广者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五)创新市镇党校的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还必须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市、镇、街道、非公经济组织实际的新型培训模式。一是创新培训方式。要根据党校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六个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培训要改变目前“老师讲、学员听”的现状,大力提倡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党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业务技能培训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特别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训练,力求让培训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四、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时间安排

我市作为全区10个试点县市之一,要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精心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准确把握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和有关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合理安排时间和经费,认真探索,努力取得我市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成果,为全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时间安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月-8月1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人员和办公设施,制定实施方案;

2、培训网络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制定实施方案;

3、召开有关会议,落实具体分工,明确各培训网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4、建立师资库,由涉农部门和市委组织部提供有关人员名单;

5、建立教材库,由各专题老师编写汇编成册;

6、组织教师编写、收集本市生产建设、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

7、各级培训网络确定好所设置的培训班次、办班时间、参训人数、授课老师等;

8、准备有关的文件资料;

9、做好经费预算。

第二阶段:8月16日-10月31日为办班培训阶段

1、市委党校举办10期培训班,每期100人,共培训1000人;

2、各镇党校培训3期,每期100人,每镇共300人,全市共培训6600人;

3、各部门党校培训3期,每期60人,全市共培训18000人;

4、各街道党校培训3期,每期60人,全市共培训540人;

5、各社区党校培训2期,每期50人,全市共培训2360人;

6、各非公经济党组织党校培训4期,每期100人,全市共培训2000人;

7、各村专业协会每村培训100人,全市共培训27800人;

8、每村设5个农家课堂,共1390个农家课堂,每个农家课堂培训30人,全市共培训41700人。

培训网络共培训10万人。

第三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为总结交流阶段

召开*市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一个镇召开,选择几个参观点。同时写好总结报告和经验材料迎接全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交流会的召开。

第四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制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

五、推进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战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在客观上要求市镇党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一步巩固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拓展”,积极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搭建平台,同时,各部门、街道、社区党校也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各类人才。因此,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不仅是市镇党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关于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决策上来,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强化市级党校的协调功能

市委党校既要体现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市委工作部门的作用。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负责对各级培训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对各部门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协调,负责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经费和培训设施的统一调配使用、培训绩效的评估检查、培训资料的归档管理等日常事务。此外,还负责协调指导各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三库一地”建设

针对当前党校现有培训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实用技术培训师资和实习场地的实际,重点抓好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和实习场地建设。

1、师资库的建设。采取“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办法,建设一支“领导干部+党校教师+科技专家”结合、专家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公务员以及各类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根据需要,不断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二是从市内各部门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三是从自治区、*市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聘请一批专家、教授和相关课目的兼职教师。四是选拔推荐一批思想素质好、群众信得过、致富能力强、生产技能高的农村党员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五是与其他市、县党校系统联系建立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六是建立领导干部师资库,根据领导干部的专业特长,聘请他们给培训班上课。

2、教材库的建设。要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充分利用市委党校电教C级网站的作用,筛选符合本市实际的理论教育和实用技术专题片;从本市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作实用技术专题片,以发挥其作为培训“师资”补充手段的作用。市委党校要建立专题片库,专题片库存量要达100种200部以上,各级党校也要不断更新充实电教片。

3、案例库的建设。在普遍研究收集国内培训案例的基础上,重点收集、研究和整理本地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特别要注意编写我市范围内各种成功典型案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案例成为培训的重要“师资”。

4、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每镇最少选择10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示范性的果场、养殖场、农户、企业车间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示范现场。采取资金、技术、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教学(实习)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四)理顺市镇党校的管理体制

一是成立*市行政学校,市委党校与行政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归属市委党群口统一管理。各级党校业务上接受市委党校的指导,行政上归属本级党委领导。二是加强党校的内部管理。要加大市委党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行调整,按需设岗,以岗定人,明确工作职责;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要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师及管理人员,完善进出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三是各级党校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配备1至3人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级党校的培训工作,并对负责对下一级培训进行指导。

(五)加强市镇党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市委党校要逐步完善包括办公场地、教室、宿舍、图书资料室、电脑室、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施。二是各镇、各部门、街道、非公企业党校要做到有培训场地、图书资料室、多媒体等教学和办公设施,有条件的镇还要尽可能建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三是要对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予以扶持,完善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

(六)多渠道筹集教育培训资金,不断增加投入

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争取自治区和*市对我市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一是把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政增长的状况,逐年予以提高。二是市级留存的党费应主要用于党员教育。三是各部门的培训专项经费,要按照“来源渠道不变、使用途径不变”的原则,纳入全市教育培训体系经费的总盘子。

(七)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各培训网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办学及示范的作用。三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年初及时下达教育培训计划,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末进行总结表彰。

2、建立健全成效评估机制。改革现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评估体系。市委党校由自治区党校、*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镇、各部门、街道、非公企业党校由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由各镇党校组织评估。在评估中,参加评估的人员构成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既要重视对实施培训工作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年末考核结果,也要重视平时的考察,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出台相应的检查评比办法,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党校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及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把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习表现和成效纳入党员和干部管理、考核和评议体系之中,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4、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前,由培训部门负责向培训学员发放信息卡,及时汇总归档,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二是建立跟踪服务机构,对受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的培训成效,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扶持,以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八)切实加强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

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柯克帕特里克教授于1959年提出的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该模型从四个层次对培训j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反应评估是指受训校长对培训的总体感受和印象,即对培训课程的满意程度。学习评估指的是学习效果,即对培训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行为评估是观察校长的行为变化,判断培训对实际工作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评估就是校长的绩效变化,即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应从其基本元素人手,首先要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确立并分解校长培训课程的目标,建立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从设计体系的最小单元课程开始,逐步构建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时,尤其要重视寻找和确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体系是由事物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

上一篇:外出招商考察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航天技术的变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