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3:15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心得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在加强科研与农民、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在推广农业技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等层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想要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提高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实现“科教兴农”、“科技兴农”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积极打造培训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教育渠道,如此才能够保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就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心得体会展开论述,以期为广大基层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1 培训时间

通常情况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会选择在“农闲”期间,或者是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对于培训时间,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严格限制。由于耕种期间,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而这些技术被农业技术人员所掌握,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朋友,所以对于培训的时间选择,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由于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出现问题的时间也有所区别,因此,对于一些特殊的、新推出的农作物,需要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培训效果。

2 培训地点

传统的培训地点是室内培训,这种培训方式适应理论知识的点拨,形式比较死板,比如笔者在进行植物保护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培训时,虽然有幻灯片、计算机等辅助设施来讲解农作物及其相应的病虫害防治,但还是感觉不够直观,不够形象。而现场培训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践性与针对性比较强,但是对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与对农民培训是不一样的,农民更加重视生产实践,所以农民只需要会实际运用就可以了,但是农业技术人员除了要会实际运用之外,还需要掌握理论,这样才能够不断推进理论上的创新,因此,在培训地点选择上可以使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

3 培训方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培训工作之中,使培训工作更加丰富、生动。幻灯片有着信息量大,生动有趣,便于理解等优点,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讲解的速度过快,会导致听众不能够有效的消化、理解,同时也不利于被培训者将理论知识记录下来。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单位,笔者建议可以将重要的理论知识打印出来,在培训之前发放给被培训者,这样一来,农业技术人员就可以一边听课,一边看材料,将重点记录在这些纸质的材料之上,便于课下复习、理解。而且,目前很多技术人员都有笔记本电脑,如果需要也可以将培训资料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之中,或者培训老师干脆将培训资料放到特定的网站上,以便被培训者能够下载,深入学习。培训也可以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老师在完成理论讲解之后,再带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以现实案例为例,使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

4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建议

4.1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

培训老师在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承担着向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宣传科技知识,间接承担提高农民劳动技能的历史使命。我国政府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培训老师的历史意义,挑选一批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到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与农业相关的知识的储备,还要系统学习教学方法,以提高技术培训的水平。同时,要求这些教师要注重生产实践,必须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了如指掌,对于培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最想要了解的知识做到心里有数。

4.2 增加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

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财政部门要平等看待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其他事业单位的地位,必须保证资金投入及时、到位,以满足推广站的设备、设施等更新换代,最终保证培训教育的丰硕成果。培训教育的资金要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而有所提高,有关单位要积极、主动的配合培训工作的展开,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物质保障。

4.3 加强农业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农业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已经成为竞争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非常想了解国际、国内关于农产品市场的相关信息,而且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之后,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共享,一些偏远山区的技术人员也可以突破地理位置与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保证了培训的有效性。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设备、设施还不够完善,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可以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积极合作,使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加强网络人才培训,使网络体系更加完备。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加强,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坚定不移为其发展与完善进行积极的探索,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国新农村建设必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亮,赵帮洪,张润清.我国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10(04):19-23.

[2] 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7-111.

[3] 钱爱文,杨学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伦理支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1-13.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 农民;心理行为特征;新型农民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2;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96-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关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在和未来[1]。勿庸置疑,农民培训是现阶段提高农民素质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农民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在学习中体现出其特殊的心理行为特征。因此,农民培训必须以农民在学习中的心理行为特征为立足点,构建独立灵活的新型农民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1 农民在学习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1.1 实用功利性

一般而言,人的学习行为是根据个人的需求、问题、感觉与希望,为实现某个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它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是提高修养、掌握技术、拓展世面,也可以是满足欲望、打发时间等。但是对于农民这样一类群体,他们的学习行为发生则带有特别明显的实用功利性[2]。农民的学习行为通常是迫于一定的生活和社会压力,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处理实际问题、解决政策疑惑等。他们学习就是为了切实带给他们看得见、用得上的好处,这样的学习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学习效果通常在生活中可以很快得到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对于能够取得技能资格证书的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的积极性最高,实用技术培训次之,政策法规培训较低。同时对于某些新技术的学习,农民通常会考虑成本、劳动力投入、产出、产值等多个环节。增产效果明显但是成本高的,他们普遍不感兴趣;增产效果明显但是费工费力,他们同样不会接受。

1.2 经验指导性

农民所掌握的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技术,甚至一些生活技能大多是经过世代积累并流传完善的经验积累体。这些技能都是因一定的科学性而存在,但是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无法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和理解这些技能,只能作为一种实践证明的经验教训,影响指导着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学术界一致认为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经验既是学习的助力又是学习的阻力,即它虽然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引发学习的兴趣,但它也会造成偏见或先入为主的看法,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农民正是这样一类典型群体,掌握了大量的经验,指导着日常生活,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他们喜欢按照常规经验办事,经验中没有的,没见过的就不相信,即使听专家讲过、书本上看过也很难下决心。反之,他们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采用某种技术获得成功后,他们会坚定的继续采用这项技术并长期不变。

1.3 效率低下性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落后,农民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接受过的教育程度低下,记忆能力、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等一系列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衰退。每天大量的体力劳动会让他们产生疲劳感,身心疲惫不仅会有碍学习效率,更会消弱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民学习的效果。同时,农村的学习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讲,具有很大的干扰因素,诸如生计、农活、家务、风气等,通常在农民生活中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培训中很少有农民会认真记录,对于理论实际、语言通俗的知识点印象深刻,对于充满学术语言的培训容易厌倦,甚至会加以抵制。

1.4 保守学习性

尽管近年来因为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消费水平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 109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3∶1。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3 471元,农村居民为4 382元,城市是农村的3.07倍。可以看出,尽管农民逐年增收,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农民消费增长乏力仍然难以改变。随着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大,农民除了日常必须开销外,通常增加预期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农民普遍不愿意自己掏钱去学习,特别是当前变相推销农药、化肥和饲料的农民培训比比皆是,导致农民对于许多农民培训持怀疑态度,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2 针对农民学习中心理行为特征的新型农民培训策略

鉴于农民在学习中的上述特征,科学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势在必行。科学地分析农民在学习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可以有的放矢地组织和进行新型农民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更可以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笔者认为,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2.1 按需而授,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农民在学习中的实用功利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有明显目的的去选择学习。因此,新型农民培训必须要以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民需求为前提,科学地分析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分类选择不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如针对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中种养技术、劳务技能普遍低下等实际,应重点贯彻 “农业技术培训与产业相结合,劳动技能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当年流行性病虫灾害、农村普遍性法律案件等密切关系到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的问题,进行相关内容的专题培训,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等。

2.2 摸底调研,确保培训安排的科学性

全面掌握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情况,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主管部门必须掌握当地主导产业主要生产环节、农民外出务工的趋势和相关订单、当地培训师资场地以及培训资金等详细情况,综合制定灵活的农民培训计划。在培训时间安排上,除劳务技能培训以外的农民培训,应该选择在农闲或农忙中适时适地的短期技术培训与指导,使农民当场就能实际操作和应用,学了就会,会了就用,用了就见效[3]。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尽可能让培训指导走进现场,使培训更为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劳务技能培训应该选择有一定师资力量专业职业技能学校的中长期培训为主。实用技术培训的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当地或者某个领域范围内的知名学者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养殖大王”、“种植大户”、“经纪能人”等乡土人才。这些人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具备与农民沟通交流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农民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氛围。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则应以乡、村干部,种养大户、致富能人为主,他们是农村致富的骨干力量,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思想理念较为先进,首先使他们掌握一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农村全面致富能起到很好的辐射推动作用。

2.3 创新形式,提高培训效果的高效性

农民培训是一项务实和创新并举的工作,培训内容要务实,形式则需要创新。围绕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是提高农民培训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讲座与交流、观摩与实践、培训与订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总结吸取各地优秀农民培训经验,编写农民易接受的顺口溜、技术要点、明白纸等通俗载体,适当引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开发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作长期定时的科教宣传板块[4]。同时,农民培训在教学上必须注意控制适度的内容量,把握适当的知识深度,筛选实用的内容信息,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农民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加培训效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4 建立基地,增强培训示范的样板性

培训基地的建设能够直接迎合农民直观现实的心理,对培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前大多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较低,对一些技术问题的评价和结论往往是急功近利,他们看到技术确实有效时才肯采用,对任何技术都要亲自“实践”检验才肯相信。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分产业、分行业、分区域建立培训基地,配套基础设施,规范培训流程,完善培训制度,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小区、产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示范样板作用,带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培训基地成为农民群众学习技术的阵地、开展培训的课堂、学用科技的平台。

2.5 统筹规范,加强培训管理的统一性

农民作为一群朴实善良的群体,内心也渴望自身知识和技术的提高。但是当前大多数农民培训涉及部门单位较多,管理较为分散,农民培训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农民培训工作必须形成由政府统筹,特定部门牵头,农业、财政、劳动、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参与的综合服务体制,并设立专门办公室,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有效整合资金、师资、场地、教材等培训资源,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培训资源整合和工作统一,使农民培训的效益达到最大化[5]。并适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到农民培训工作中来,壮大农民培训队伍。这样统一化的培训管理,明确了培训任务和计划,促进了各部门分工协作,保障了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从而彻底改变现阶段各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内容重复、场次频繁、效果低下的农民培训现状,同时也可以杜绝个别单位、企业打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的幌子变相收费和推销产品的行为发生,提高农民对培训的信任度和积极性。

3 参考文献

[1] 彭玉林.区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0(8):33-35.

[2] 郭琛,胡胜德.基于农民工消费心理行为特征的消费信贷需求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31):33.

[3] 朱建红,庞海艳,孙艳丽.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395-396.

[4] 韩新宝,范在源,张楠.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韩日农民教育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1(2):79-82,86.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篇3

1.1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特别是基层村级干部将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开展农业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而做为培训主体的农民由于受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员从业水平并不高,对农业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接纳吸收农业新科技、新模式的意识,部分农民缺乏培训兴趣,决定了培训组织难度增大,成效不明显。

1.2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业、劳动、妇联、成教等部门都开展培训,培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个别参与培训的机构敷衍了事,培训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培训经费财政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影响了镇村一级的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1.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变化不大目前的培训师资力量和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主要来源是高校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当前的农民培训模式及内容与实际联系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信息技术运用少,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要求。

1.4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多样,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上级农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项培训工程,从我镇的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些培训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抱有应付的心态,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增强为农培训观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农业培训工作,消除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访就够了的消极认识,树立科技培训不仅是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创业本领,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观念。

2.2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农业、成教、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加强同涉农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吸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办训,最近两年我们同成教联合市讲师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了广大农民知识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培训的经费投入。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师资除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外,应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培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者,还要是实践生产中的操作员,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学习掌握新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2.4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效果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划,展开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营销、农业合作社、农民创业等培训,要以农民看得到、学得会,实效强的内容为主,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收入,因此要注重针对轻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等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建设镇村农业科技培训基地,配备教学设备,利用电视、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教学媒体和农业科技入户、农民科技书屋等形式开展培训。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同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以基地为平台开展培训,尽量避免理论性太强的说教式培训,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结合农事下到田头地边,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参训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更明显的培训效果。积极建设并发挥县镇村三级远程教育设施的作用,将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培训工作中,目前柘塘镇所有的村已初步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另外,还可以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同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不断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使农业培训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农机培训;现状;问题;目标;对策;安徽怀远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43-03

怀远县地处皖北,淮河中游,县域总面积2 211.57 km2,常年小麦种植面积9.3万hm2,糯稻种植面积5.3万hm2,是农业种植大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8万kW,拥有各类拖拉机18.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 300台,联合收割机6 250台,农机从业人员18.8万人,是全省农机第一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机窝”。

1 怀远县农机培训情况

怀远县有农机化学校1所,事业单位实行自收自支,2015年撤并时在职人员9人,退休人员11人。怀远县农机化学校前身是农机训练班,1971年起各公社选派身体条件好、接受能力强的人员作为学员,记工分给补助,集中在县城培训,师资力量从全县技术人员优选,每年1期培训100余人,培训后成为公社拖拉机站和生产队骨干农机手,是精心播下的种子;1975年起农机训练班配备固定教职人员;1985年正名为农机化技术学校[1],培训收费低,每年春、秋2季农忙前,配合农机检审到各区站集中培训,每次培训区(镇)政府礼堂人满为患,起到科普宣传作用;1996年通过省“四有”学校认定;1999年与农机监理合署办公,教职人员参与路检路查;2005年申请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1个机构2块牌子;2009年农机校教职人员归位,与监理分立,独立核算,年培训农机驾驶员1 200人左右。由于负担较重,财务状况逐渐变坏,2014年底累计亏损60余万元,县农机化学校被撤销后全部人员并入县农机推广中心。

2 农机培训的重要作用

农机驾驶操作与使用维修人员是农机发展中起决定因素的重要部分,农机培训工作直接影响农机操作及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农机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息息相关,在促农增收致富方面作用显著。怀远县农机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机管理、操作与维修人员,通过农机教育培训的精心培育和广泛宣传普及,在农机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78年怀远县有了第1台手扶拖拉机,与土地承包到户机制相适应,一家一户的小型农机得到迅猛发展,机械的运用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及驾驶拖拉机从事运输,致富效应推动着农机快速发展[1-4]。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培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农机化学校一直是乡镇农机培训工作的主要场所,包括农用机械驾驶员的培训及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承担乡镇的基础农机安全教育工作,在基层农机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至今农机化学校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乡镇农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主管部门为提高入户办证率,重监理轻培训,重经济收入轻学校发展,成为农机培训发展的不利因素。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推向社会化办学,省、市、县三级农机管理机构只是审批和监管,10余年没有投入。相反农机监理有省监理总站投入检测设备、电子考试系统、规范化办证设施,农机推广有省推广站实施项目投入,农机培训虽申报承担民生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但项目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设备采购、人员工资,不准挪用,不得结余。二是从县(市)到省农机校均缺乏上级业务管理及指导部门,缺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下级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与支持。主管部门不重视,基层政府也不重视。怀远县小型农机众多,入户率仅约2成,持证率更低,查处无牌无证拖拉机曾遭到乡村干部的抵制。农机手不重视,本身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常违章驾驶,人货混载,无视农机操作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安全隐患。三是社会资金的不亲睐。社会化办学要有竞争,投入要讲经济利益。农机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社会效益要大于经济效益,一般微利或无利,因此往往得不到社会资金的青睐。

3.2 体制不顺

县农机化学校属事业单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自收自支;有成人教育特性,培训教员却不享受教师待遇;培训收费属涉农,取消和减免使培训收费标准降低。1999―2014年10余年间培训费标准未变,不断寻求扩大生源,开源节流也赶不上人员经费的上涨,全年的收入扣除财政10%截留甚至低于在职和退休人员年工资总额。为维持下去而不断寻找生源,重收入而对培训质量重视不够,体制不顺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培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3.3 设施和设备落后

农机化学校大部分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新型电教化教学设备,农机校现有教练机是手扶拖拉机和小型四轮拖拉机,仅有的1台上海50大中型拖拉机于2000年报废,设施落后已跟不上现代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3.4 软件实力不足

农机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大型机具快速发展,小型机具知识落伍,教师的培训知识落后,缺乏及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的渠道。培训教材老旧落后,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对于大量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无法开展。1999―2008年农机校与农机监理站合署办公,教职工参与监理路检路查,造成教师身份和角色混乱,无心从事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正常发展。

3.5 生源素质较低

农村中学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较低,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都转到县城重点学校,剩下留守的学生难教难管。农机培训学校的生源比农村中学还要差,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乡愿从事农机的生源质量素质普遍偏低,农机的操作与使用方法教学尚且容易,但涉及到农机结构原理则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许多农机手轻视培训,自以为会操作,不愿花时间学习,嫌耽误工作影响收入;有的农机手为了拿到驾驶证,宁愿找熟人托关系,或花钱请黄牛,也不愿学、不愿考。

3.6 农机培训不够规范

农业部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对课程设置和顺序及培训时间做了要求,理论教学和实习必须达到规定学时。县农机校教室场地的机具、器材、教学光盘基本备齐,然而来参加培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学员仗着会使用操作,实践经验丰富,轻视培训,考试时各有神通,使培训规范不能严格执行。

3.7 政策影响

2004年《道交法》的出台,要求农机驾驶员培训逐步社会化,农机化学校培训教育工作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随着2005年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大中型农业机械增长迅速。机具购置有补贴,技术培训没有配套的补贴,让购机者不愿意自费参加技术培训,更不愿意办理驾驶执照。缺少正常培训的机手因操作使用、保养维护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故障损失,也让商家“三包”服务疲于应付。2015年《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驾驶培训形成严重的冲击,拖拉机驾驶培训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拭目以待。

4 新阶段农机培训的目标

2015年以县农机推广中心注册成立农机技术培训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不单是农机驾驶操作培训,还包括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农机技术人员培训。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需要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农民希望通过掌握先进农机技术而致富的愿望日益强烈,作为农机技术培训部门,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机技术培训与指导是不可推卸的职责。应将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通过定期培训与不定期指导传授给广大农民,使有强烈求知欲的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农机技术,并推动全村的农机技术普及与进步,从而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9]。

5 发展对策

5.1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自信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农机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加上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都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总则第五条的规定,农机法定教育工作沉重地落在广大农机教育工作者肩上。因此,农机培训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增强做好农机科技培训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着力推动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5.2 加大农机培训宣传力度,争取资金、政策和舆论支持

加大农机培训宣传,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电台等多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结合重要农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通过印发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广泛宣传;通过举办专题技术培训、趣味竞赛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机科技培训的显著成效,增强农机培训的社会效应;加强宣传栏的设置,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吸引民众了解农机培训,并乐于接受农机培训,从而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同时,各级领导应加强对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全面落实各项农机培训工作。并多方面争取财政经费,保证农机科技培训的资金到位。保证农机培训所需的设备、机械等硬件设备到位的同时也要为农机培训吸纳更多优质师资力量,从而提高农机培训效果,获得社会的认可,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夯实基础。

5.3 端正学风,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5.3.1 提高师资水平,建设综合师资队伍。2015年成立的农机技术培训公司,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定期为教职工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定期轮岗制,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职工的责任心与职业感,努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过硬、职业精神强的教职工人员。在集体组织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教职工自主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5.3.2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新机具不断出现,传统的教学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农机化的飞速发展,因此农机培训学校应从培训需求出发,组织编写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教材与培训材料,同时注重对培训对象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教学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感知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3.3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农机技术培训的生源范围广、成分复杂、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所以在培训内容的设置方面,应侧重于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保证培训效果。2016年迁入新的办公教学场地,又自筹资金投入增添数台教学电脑,尽可能满足不同学员需求,引导学员主动积极学习,自3月启用农机驾驶员无纸化标准考试以来,经培训的学员通过率在90%以上。

5.4 创新农机培训方式

5.4.1 加强协作,多元化发展。农机化学校有其专业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对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有着较高的鉴别能力,同时又与广大农机用户联系密切。农机化技术学校应从广大农机户的利益出发,向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同时作为农机企业的销售平台与中介服务大众。实现农机技术学校、农机企业及农民的“三赢”。农机化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农业职业学校等其他培训机构的联合,拓宽培训范围,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提高办学水平与规模。

农机培训工作的实质是为农业生产培养农机专业化人才,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因此我国的农机培训工作应适应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农机培训范围,将部分转业、转岗、创业的农民纳入培训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包括集中学习培训和分乡镇培训,还可以采用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等方式的培训,应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实际,开办农民夜校。充分考虑时代因素及农机手的思想意愿,灵活掌握培训时长,解决机手不愿意参加农机培训的问题。结合农机推广项目及新技术、新机具进行配套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让农民一看就懂,使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符合农民所需,并与当前市场需求相结合。

5.4.2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突出,涉及到今后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等问题,关键是农机操作人员应重点抓好一批农机技术能手的培训,成为生产中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传帮带成为新技术实施者、致富带头人、生产主力军。

依托载体,鼓励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培训。并对其实行农机技术扶持,同时吸引一部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断扩大农机队伍,发展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具有文化基础并热爱农机事业的中青年农机手到农机专业院校进行学习,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技能高超的农机技术骨干人才。

5.4.3 构建农机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机产业的今天,结合物联网技术,开发农机远程服务管理系统,加强农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机资源的有效配置[2]。农机手可以通过远程农机知识培训平台学习常见农机具的结构原理、各部件的功能、维修维护、保养存放等相关知识。农机户也可以将农机相关疑惑到在线交流服务平台,与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实现远程培训。通过怀远农机化网(官网)农机培训信息和自编培训资料,在培训中介绍网站登录,让学员有选择地、便捷地学习。

6 参考文献

[1] 张振国,郭俊先,张学军,等.对开展新疆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一点体会:以自治区农机推广系统人员高级培训班为例[J].新疆农机化,2014(1):62-64.

[2] 于俊兰,杨爱香,王丽娜.顺应时展新要求,加快农机技能人才培训步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4):10-11.

[3] 张伟,余晓伟,袁超,等.移动视频在农机人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9):127-131.

[4] 范学民,李庆东,王利民.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2009(3):3-7.

[5] 马龙武,陈海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85-86.

[6] 郑小钢.新形势下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机化,2011(1):52-54.

[7] 陈黔,毛慧芳,李鉴方.农机队伍培训与建设: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J].中国农机化,2012(1):198-200.

[8] 何善成.农机化趋势下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的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5):7.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篇5

我县自今年1月份,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来,在全县农业部门、各镇乡、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至目前,全县共开办甘蔗、玉米、茶叶、橡胶、水稻、马铃薯等方面的高产栽培实用技术等重点培训班

期,乡镇普及班

168期,参加培训人数3784人,核心农户20__人次;进村入户现场培训100期,受技术指导3784余人。全县10个乡(镇)镇都较均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并很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培训任务。在工作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组织领导健全。县里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农广校。抽调骨干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认真抓好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督查考核等工作,各镇乡也确定专人负责,全县形成了县乡互动的、完整有效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体系。

2、工作机制完善。一是计划制订科学;二是培训手段多样化。通过县、镇乡、村基地等多级培训网络体系,采取专题培训、技术讲座、现场参观学习、农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师资力量充足。从农业、蓄牧及经验丰富的技术大户中挑选了15名技术人员,组成师资库,并将师资库成员的姓名、专业特点、联系方法等内容打印成册,发到各乡(镇)、村;四是农技人员通过“联基地、联大户、联农业龙头企业”的三联活动进行培训,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五是整合示范基地。让农民在基地中学习实践,使基地真正成为科技人员及农户培训、参观、咨询、试验的示范区;六是组织编写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技术资料。组织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甘蔗、玉米、茶叶、橡胶、水稻、马铃薯等方面的高产栽培实用技术资料,分发到核心农户。根据核心农户所学专业发放给他们,便于在家自学。

3、管理规范健全。一是培训程序规范。对符合培训要求,并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一律经乡镇、村签字盖章推荐进入核心农户花名册。二是档案管理规范。对各类文件、总结、汇报、统计资料等全部装订成册,输入电脑进行规范管理。三是资金使用规范。在经费使用上,严格按照教材经费、教学经费、管理经费和服务经费之比支出。四是培训制度规范。立足于提高培训工作实效,建立了培训工作月报、督查、年度考核等三项制度。

目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交流,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农民未能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培训工作进展不够平衡,镇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一些乡镇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工作班子没建立,职责不明确,责任没落实,工作比较被动。三是培训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目前农村的培训还是以“一个老师、一间教室、一块黑板”的模式为主,形式单调,手段落后。

针对存在问题及上级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要求,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村务必要引起重视,抓紧时间,根据年初分配的计划任务,对照本乡(镇)、村的实际,重新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任务不折不扣完成。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做好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探索和制定有利于农民培训工作开展的政策措施及方式、方法。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培训的新形式、新手段,努力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努力保证培训质量。

二是要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这条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等不同培训对象,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开展形式多样、有所侧重的分类新型产业农民培训。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因人而宜地开班,提高办班灵活性。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高度重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台帐资料收集和相关档案整理工作。对已培训的核心农户进行效果调查,完成填写技术人员培训效果调查表和核心农户辐射带动效果调查表两张表格,把今年来所开展的各类农民培训的信息资料都收集齐全,并装订成册。随时准备迎接上级部门的考核。

四是挖掘典型,加强宣传。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介作用,通过农业网、有线电视开辟农业专栏节目,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做到网上有信息,报纸上有报导,电视有画面,扩大农民培训工作的影响力,引起领导重视,得到财力支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总结,积极挖掘农民培训先进经验,典型事例,以事实

教育广大农民,提高农民自觉参加培训的意识。五是要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为契机,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我们要立足现有条件,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进一步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努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信息平台;“三农”服务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社会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与投入。福州市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实施意见,县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围绕地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县区经济、科技、人才等资源条件不同,在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引进,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普遍感到发展的后劲不足。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带动各县、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 2006年9月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申报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简称“三农”平台),获得省科技厅立项。

“三农”平台项目,是本着自愿、协同的原则,将市、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有关为“三农”服务机构的各项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此培育、促进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成长与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一.国内外同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村科技服务是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各省市纷纷加快了“三农”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

乌鲁木齐、合肥、重庆、杭州、宁波、长沙等省市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建立了农业智能专家分析系统,有效地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相关地技术决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我省南平市也已经建成农业远程视频培训系统,系统利用数据传输网络把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达到远程、实时、交互地开展科技培训,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罗源县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及为“三农”服务的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组成。

1.

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一个为福州市“三农”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构建而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在线疑难杂症诊断服务、最新成果系统、远程视频点播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网上展览系统、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价格行情、供求信息、专家咨询服务系统、科技文献共享子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及网络科技环境子平台等构成。

平台借助自身的优势整合福州市各级涉农网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体系,为促进福州市农业生产、流通和农民致富发挥长效支撑,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实用、方便、经济实惠的信息渠道。

信息平台将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信息渠道,整合信息资源,消除农村信息贫困,为我市各级乡镇村的农民提供随时获取各类实用信息,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信息渠道闭塞、信息来源少等问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科技知识及通过网上互动方式解答农民关于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拉近农民朋友和农技人员之间的距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农业信息工作网络化延伸,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发展速度;通过网上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良种良法新品种,提供农业致富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引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

2.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食用菌产业是罗源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近年来,该县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加以垒高垒大,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5年全县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3.5万吨,总产值达1.49亿元,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由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组建。“中心”主要承担省市科技项目和全县新菌种引进、食用菌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工作。“中心”充分整合罗源县现有的科研试验设备,加大食用菌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力度,大力推广菌种培育、保藏新方法及生产管理、鲜菇保鲜新技术,实现栽培品种多样化;栽培季节周年化 ; 生产方式规模化 ;加工增值化 ;市场网络化。

3.

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

为加强我市各县区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手段,有必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广、通信速率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依托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个“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以提高我市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服务的能力,扩大教育培训及技术服务的规模、范围和层次的目标。

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主要分为五个子系统: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病虫害数据库检索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电子答疑系统、远程会诊系统。

其中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子系统是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子系统利用数据传输网络把分布于我市各县区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达到远程、实时、交互地开展科技成果、农产品等知识培训的功效,具有高清晰、软硬结合、双流合一、云台控制、多画面显示和强大数据功能(资料分发、程序共享、实时录像、白板交互、同步浏览)等优点,建成后的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子系统将覆盖我市五区八县及部分乡镇。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中5个子系统功能互补,能够有效地为我市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决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

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以县、市二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依托在榕高校、科研院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龙头企业,乡镇示范村(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实行项目制管理,人员采用聘用制,不以赢利为目的,非赢利运作。目前项目进展顺利,等待结题验收。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篇7

农业部分别举办了管理干部和信息管理员培训班,对项目实施的意义、具体目标、任务和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加强网络化管理,建立中国农业推广网,对项目实行计算机管理。各省也专门召开会议统一部署示范县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与财政厅联合召开了江苏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会议。江西省召开了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管理培训班,周密部署了2010年全省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各项工作。

加强对示范县的绩效考核

以电话抽查为主要形式,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指标,通过示范县自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考评、农业部抽查等程序,对示范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开展绩效考评。在各省绩效考评和排序的基础上,农业部最终确定淘汰31个示范县。同时要求各省根据2009年度示范县考评结果,将示范县分为优秀县、合格县、警告县和淘汰县4类。各省对于优秀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警告县要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对于淘汰县,原则上两年内不再安排同类项目。各示范县也要加大对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的考核力度,建立奖励或淘汰制度。浙江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不定期的电话抽查,抽查内容主要包括各示范县示范户培育情况、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农技人员培训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等,并量化各项考核指标,要求示范县拿出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撑,形成了一种高压态势,保障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云南省农业厅会同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学院对云南省2009年开始实施的27个农技推广示范县进行绩效考评,经过省级绩效考评培训会议,组织示范县进行了自评,开展了电话抽査打分、省级评估和综合评估。

加强对示范县的绩效考核

加强对项目的督导,深人各省和示范县进行调研和督导,并分4个片区召开工作座谈会,督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会同财务司组成3个检查组对4个省的8个示范县进行了督导检查。

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指导力度,创新体制机制

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总共有1826个县(市、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应改革县(市、区)的68.75%。

1切实加强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国31个省(直辖巿、自治区)全部印发了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全都建立了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些省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调研和部署改革与建设工作,亲自开会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近几年,河北、安徽、贵州、宁夏、江西、广西、湖北、吉林等省份和一些市、县,把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推广体系改革的主要工作来抓,着重强化县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努力解决管人与管事分离的问题,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改革模式。

3完善农技推广工作运行机制农业部通过示范项目,大力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一农技人员一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目前已在全国800个改革示范县普遍实施。人员聘用、责任推广、工作考评、人员培训、多元推广等制度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4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农业部将800个示范县8万名县乡两级农技人员集中到高等院校开展示范性培训,全国大范围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已累计达到40万人次,江苏、四川、安徽等省份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全面展开。福建、浙江宁波等地通过财政扶持,启动了人才补充计划。宁夏在全区开展农技人员考试,探索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5发挥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各地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组织和引导广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建技术队伍,开展巡回指导

1成立专家组,实现专家技术负责制农业部、各省和示范县分别成立了专家组,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制订技术实施方案。农业部专家主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入户专家组组成;各省和示范县围绕主导产业成立了综合专家组。

2选聘技术指导员,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每个示范县按照主导产业和科技示范户的分布,选聘10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联系1~2个村,负责10个左右的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3在关键季节、突发事件和农民有需求时实行入户指导技术指导员在关键季节、突发事件和农民有需求时实行入户指导,每年下乡时间不少于150天。开展“百日科技服务行动”,在春管、“三夏”、秋冬种等关键季节,动员和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下乡、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确定主导产业,遴选和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为支撑示范县主导产业的发展,改变品种和技术多乱杂和农民难以选择的现状,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户率,农业部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农产品,推介了150个主导品种和80项主推技术,部分省也开展了推介工作。各示范县根据当地产业分布,确定3~5个示范主导产业,并围绕每个主导产业,组织专家遴选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订技术操作规范和技术推广计划。各省和示范县也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推介了本地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江西省农业厅召开各行业部门的行政领导和专家会议推荐遴选出了2010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编印了《2010年江西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河北省2010年全省筛选推介了40个主导品种和30项主推技术,除以正式文件下发外,通过《河北科技报》、河北农业信息网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福建省按照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流程,围绕水稻、薯类、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莲子、生猪、肉牛、肉鸡、黄羊等11个主导产业,筛选出294个次的主导品种和305项次的主推技术,成立推广专家组,制订农技推广方案,将推广任务明确到各实施单位和农技人员。

选育科技示范户、落实试验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遴选和培育科技示范户各示范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按主导产业分布,遴选出1000个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种养水平较高的科技示范户,带头学习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2认定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按照主导产业的分布,每个示范县依托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等,认定10个左右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3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0个农户,传播先进技术。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按照要求,每个示范县要选送100名技术指导员异地开展一周左右的集中培训。将800个示范县8万名县乡两级农技人员集中到高等院校开展示范性培训,全国大范围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已累计达到40万人次,江苏、四川、安徽等省份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全面展开。福建、浙江宁波等地通过财政扶持,启动了人才补充计划。宁夏在全区开展农技人员考试,探索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1开展基地认定,夯实培训条件

以农业大学、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在全国认定了45个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基地,作为各地开展骨干农技人员培训的依托单位;同时,各地根据示范县农技人员培训要求,在本省认定一批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用于开展普通农技人员培训工作。

2制订培训大纲,确保培训质量

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组织专家编写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有效促进了全国培训实施工作的规范化。

3加强信息报送,发放培训证书

委托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开发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各地及时将培训人员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系统,及时跟踪各地培训进展。与人事劳动司协商,对培训合格的农技人员,发放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监制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培训时间记入继续教育学时,真正让培训达到提高基层农技人员能力、促进农技人员发展的目的。

主要成效和经验

经过两年实施,各地普遍认为示范县项目思路明确、设计合理,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缓解了基层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实问题,加速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速度,支撑主导产业的发展。

1有力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示范县项目的启动实施,为推动改革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共有1826个县(市、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应改革县(市、区)的68.7%。已列入的示范县加快改革与建设的力度,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未列入示范县的县也纷纷出台改革文件,加快改革力度,力争下一年度列入支持。在中央财政投入的带动下,各地财政也加大支持力度,据初步统计,2010年省级财政投入经费2亿多元,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设省级示范县166个。江西省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切实保障人员经费,深入推进运行机制创新,在示范县项目启动前只有1个县改革到位,示范县启动后有69个县改革到位。截至2010年11月底,安徽省83个主要农业县(市、区)均完成改革任务,比2009年8月增加27个。一是强化了公益性职能。各示范县全部明确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地位,对农技推广人员纳入财政保障。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各地按照国务院30号文件、农科教发[2009]7号文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设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三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各示范县广泛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在农技人员竞争上岗、定岗定责、考核评价、农民需求反馈、资产管理、县域推广统筹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支撑主导产业发展

2.1加速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力度

每个示范县围绕3~5个主导产业,通过专家和技术指导员的巡回指导和技术服务,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有效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据统计,示范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示范区平均产量增长10%以上。河北省全省示范县主导品种人户率达95.56%,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6.5%,有的示范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100%,科技已成为示范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江苏省示范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达98%以上,到位率在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明显加快。

2.2提高了示范户的能力水平,加速培育新型农民

通过人户指导和多种方式的技术培训,增强了示范户的科技意识,提高了示范户的种田水平,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示范户逐步成为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安徽省41个国家示范县4100多名农技人员指导服务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6万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5800多场次,培训农民810万人次,组织技术巡回报告820多场,开展广播、电视讲座600多次,召开现场会1500多次,发放技术明白纸750万多份、科技书23万多本、光盘12万张。江苏省溧阳市示范户朱陆军和他的科健养殖场,主要以仔猪繁殖、育种、生猪销售为主,在技术指导员的系统技术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一方面他积极配合技术指导员,并把自己的养殖场作为示范基地,供广大养殖户参观考察学习;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帮助周边其他养殖户。

2.3发挥基地的示范展示作用

项目通过在每个县建立10个左右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一方面使之成为上游专家的试验田,另一方面成为下游推广的展示田,辐射田和培训田,让技术指导员不出县乡、农民不出村组,就能看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与示范。山东省农业厅明确要求:各试验示范基地面积20~50亩,大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不少于10个,主推的新技术不少于5项;小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不少于5个,主推的新技术不少于3项。各示范县要在所试验新品种生长的关键时期,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到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观摩学习,示范县首席专家要在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和教学。

3推动了农技推广机制创新

加强和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上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创新实行的推广模式主要有“推广机构+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模式;“推广机构+969155热线+农户”的模式;“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广机构+信息服务终端机+农户”的模式。重庆市“推广机构+大户(科技示范户)”的推广方法通过培育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推行“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大户)”的推广方法,推广了大量的农业实用新技术,使粮食得到增产,农民得到增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农户”的推广方法鼓励基层农业服务中心转变服务方法,创新农技推广机制,鼓励支持农技人员以承包方式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此带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推广方法利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契机,由乡镇农技中心根据当地优势产业建立起由农技中心任法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农民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既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了千家万户,又使广大农民收入得到快速提升。

4不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4.1提高了业务技能

各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严格基地认定,加强与培训基地和项目县农业部门的沟通,精心组织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从实际情况看,各地负责农技人员培训的教师,培训整体师资水平高,内容针对性强,培训效果好,有力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湖北省武穴市选派了17位技术业务骨干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学习。组织农技人员参加武穴市农业局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生命科学院联合开办的“专升本”函授班。通城县对自愿参加专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继续教育的农技人员,奖励了现金1500~2000元。通过这些措施,增强了基层农技人员对现代农业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了解,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安徽省以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为载体,从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省农业委员会依托部省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对2009年39个示范县的3900名技术指导员进行了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分专业、分区域、分批次的集中培训,广大农技人员明确了岗位职责,掌握了农技服务方法,学到了新知识,提高了服务能力,提升了精神状态,为服务科技示范户、实施好示范县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2010年从8月开始,又对41个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4109名技术指导员进行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培训分13个专业23期进行,其中重点班一期,普通班22期。

4.2凝聚了队伍人心

长期以来国家没有大规模组织过农技人员的培训,造成基层农技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推广能力弱等问题,甚至个别农技推广人员面临“技术水平比不上农民”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活力。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满足了广大农技人员的长久祈盼,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技推广队伍的关心和重视,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切实增强了基层农技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3.4.3初步探索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机制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经费比较稳定,要求比较具体,机制比较完善,初步探索了广泛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力量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机制和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有效培训模式,为进一步扩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覆盖面、建立稳定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5搭建良好的技术推广平台,放大惠农政策效果

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实施,一是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优化了推广队伍。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使想干事、能干事的基层推广人员真正能干成事,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每县选聘10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乡镇占2/3以上,一方面,充分调动了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指导和考核评价,把有经验、有能力、有水平、敬业精神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吸纳到技术指导员队伍,增强了战斗力。二是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通过选聘1万多名专家和8万名基层技术指导员,针对农民技术需求,开展一户一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和新型服务网络。三是促进了科研与推广的结合。广大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深人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培训技术指导员,了解农民需求,找到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四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总之,通过搭建行政管理和科技人员两套网络体系和直通车式的服务框架,为落实惠农政策、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和实施其他支农项目搭建了平台,有效地整合了项目资源,发挥项目的叠加效应。

农业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西安模式”的核心及目标

核心:采取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负责,区县农广校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组织管理的培训推动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在合作社下建立“农民技术服务队”,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采取学历教育,农民职称与技能培训互相补充,课堂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目标:培育技术服务队中既有一定生产规模、又能服务更多农户的技术骨干。技术服务队成员通过边学习、边接受专业指导、边实践提高,实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素质和服务广大农民的能力,逐步达到技术专业化、服务职业化。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科学筹划职业农民培育

西安市农广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县农广校签订职业农民培育合同,明确权责和分工;对试点合作社进行授牌,为合作社下的技术服务队的队员制作统一标识的蓝色服装,并配备了先进的农机具;结合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的资料评审工作和高级农民技术职称的推荐申报工作。

(二)多层次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组建了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省市知名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围绕整个生产周期通过三种途径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一是专业技术提升培训,即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针对技术服务队的不同专业组别(植保组、修剪组、技术咨询组、农机组),面向农业关键环节开展大型集中培训;二是专业技术普及培训,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聘请农民技术能人、土专家,组织开展技术服务队的日常培训;三是学历教育提升培训。推荐技术服务队中的部分优秀青年参加区县农广校的学历教育,由市农广校进行学费补贴,考核合格的使其拿到农广校的文凭。

(三)多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1. 通过集中授课、巡回指导、异地参观、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培训,技术服务队成员通过边接受专业指导、边实践提高,逐步达到技术专业化、服务职业化,既丰富了培训内容,又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2. 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作用。一是利用省市农村广播的《农村致富大赢家》开展专题讲座;二是通过电话连线解答学员问题;三是通过西安教育培训惠农网远程农民培训平台培训视频、课件、通知等。

3. 举办技能大赛。中心在试点合作社示范园组织开展职业农民果树修剪技能大赛。通过比赛竞技、观摩学习、现场辅导,既交流了实践经验,又解决了果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成效

目前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采用该模式运转的两个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分别建立了周至富余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和户县草庙葡萄协会农民技术服务队。 这些身穿蓝色队服、活跃在农村生产技术第一线的职业农民先锋军,是农业培训惠农的实际典范,起到了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带动的作用,推动了农民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一)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学技术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些依靠科技致富增收、示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2010年8月30日《西安日报》“1亩地净赚3万元”报道了户县试点学员唐正发的事迹;2012年3月21日《西安日报》“婚礼上的培训很赞”报道了周至试点的职业农民武立朋的事迹。

(二)试点区域产业发展迅速

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结合两个试点区域的主要产业,编制了两个市级农业技术规程:《户太八号葡萄分级包装技术规程》和《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规程》。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和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两个试点区域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科技致富意识形成,产业区域影响明显增强。

(三)推动了社会对职业农民培育的关注

一是该模式得到了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可,今年3月份除周至户县两个试点继续申请外又有两个合作社(西安清水果蔬专业合作社、灞桥白鹿原果缘果业专业合作社)和1个协会(周至猕猴桃贮藏协会)申请加入试点;二是西安市农委将该模式作为典型模式在全市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动员会上向两个省级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周至县、长安区)和市级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高陵县)进行推广;三是该模式还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在西安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均有侧重点不同的报道,省市新闻媒体对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进行了电话连线采访,农业部网站也通过全国信息联播栏目转发了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的报道。

陕西省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

上一篇:骨科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围手术期护理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