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1 18:21:26

农业与技术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1篇

2.农业与技术 粮食品质测报工作探讨温妮娜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刘慧杰,张龙

4.强化有机肥资源利用和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邵东彦

5.影响四平市配方肥应用的因素及对策杨忠彬,赵欢,肖峰,朱艳平

6.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王永伟,刘芳宇,时淑英,王文微,时勇

7.简析双辽市农药产品标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建议金秀珍,孔繁琴,宋元士,杨凤,李鸿鸣,田忠飞

8.现代高校植物景观配置研究陈晋

9.对东北地区早熟玉米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孙发明,焦仁海,侯宗运,徐艳荣,代秀云,刘兴二

10.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其创新利用高淑芹,赵婧,蔡蕾,张鸣浩,马铁全,秦淑霞

11.国家寒地果树种质资源圃梨品种对黑星病田间抗性调查赵晨辉,丁丽华

12.白城市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和治理对策张雪丽

13.临沧市玉米叶斑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赵满云,禹崇云,周军,何月秋

14.光温敏不育籼稻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刘艳华

15.聚乙二醇6000胁迫下滨麦的生理响应郭晓宇

16.松杉灵芝无公害栽植技术夏宏志,李希政,李濛,周红昕

17.酸雨胁迫对远志物质代谢的影响张强,王文科

18.锌锰配施对小白菜硝酸还原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杜新民

19.微生物共代谢作用的研究与应用孙雪景,王静,焦岩,王占华

20.初步探讨园林植物挥发性气体的除菌作用顾俊芹

21.消毒剂对养殖场粪污沼气发酵的影响张京景,苏有勇,黄玉明,孔琳,陈飞

22.RNAi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新进展唐中伟,冯亦平

23.小型变量施肥精密播种机变量施肥系统的研究陈莉,胡晓丽,韩光辉,赵新子,袁洪印

24.影响四平市耕地质量的因素和解决对策农业与技术 刘洪,杨忠彬

25.长春市耕地养分状况与改善措施李海英,孙德生,王静,孔翔

26.九台市无公害农产品耕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发展对策孙德生,刘宏

27.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地下水位动态预报系统设计尚冰,杨小天,韩成浩

28.长春市主要河流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建议赵婷婷,尹华,昌镜伟

29.海龙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及其污染防治措施赵东辉,管利群

30.锦州市防海水入侵工程及其可行性研究刘海林,杜铁秋

31.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松原分局二松流域自动测报系统资料浅析刘艳,曲忠艳,史秀光

32.果松镇供水工程取水量分析刘德鹏,军,李青山

33.柴河水库自动化系统建设综述陈响,姜志文

34.葫芦岛市地表水环境研究张世佑,秦秀梅

35.浅谈水质分析评价参数取值的三种方法裴克成,吕文婷,管利群

36.优质水稻旱育稀植节本增效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朱凤文,刘莹,张玉芬,艾超,曹美甜

37.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李梅

38.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操作与应用李福林

39.新经济环境下的农村创业张金山,赵翠娜

40.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许凤杰

41.加强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与建议曾朝辉,王奎武,谭洁

42.四平市农业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于恩顺

43.鲜食玉米剥皮装置性能及指标研究分析牛云鹏,肖戟,董云哲,郝宇佳

44.旋切式槽用翻抛机的设计与研究矫云学,赵国明,袁存亮,张蕾蕾

45.参窝水库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董连鹏,王飞

46.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与一般故障诊断方法孙博,姜伟民,郭家胜

47.现场总线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贾雪

48.影响车辆技术状况变化的因素杨迎利,车呈湘,宋利刚

49.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考试的改革与实践吕金海,姚元枝

50.农业与技术 AutoCAD使用技巧石晨迪

51.数字时代高师馆定题服务研究于洋

52.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思考徐威

53.浅议档案管理中的保密工作研究康平

1.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测算方法及其比较杨炜鸿

2.金华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现状及对策陈宏金,梅淑芳

3.设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王晓梅,刘红艳,周亚荣

4.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对策分析张丁佟,孟长伊,孟凡一

5.论苏仙岭风景区林相改造万丽春

6.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浑沙灌区规划中的应用毛桂云,万新

7.鞍山市千山区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刘文荣,李伯森

8.应用DEA方法评价吉林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韩雪冰

9.2008年吉林省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现状分析张可

10.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促进长吉图科技发展杨宝庆,关宏革,牟少娜

11.植物细胞中钙调素研究进展段江燕,张俊红

12.北马兜铃再生系建立的研究昝琦,杨兆菲,姜璐,李铁松,姜长阳

13.山银花与其伪品华西忍冬的生药学比较研究刘来正,赵桂珍,王满恩,冀小君,程侯莲,李宝霞

14.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研究进展刘春全,王孝忠

15.诱变技术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徐福贵,徐海荣,张桂媛,徐福合

16.冬枣落花落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郭艳茹,马佩勤

17.吉林省梨种质资源创新目标与途径丁丽华,张茂君,王强,闫兴凯

18.抚顺市顺城区水稻最佳施肥量的探讨赵翠芳

19.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周玲

20.氮锌肥配施对樱桃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杜新民

21.浅谈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于英林,董云哲,谢涛,李明森,史云天

22.福利型猪场的规划与设计闫毅,于海业,陈丽梅,刘梅

23.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年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游伟,熊玉辉

24.葠窝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改造及改造后运行情况栾景广

25.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赵保成,王艳玲,孙明山,江德甜

26.南瓜保健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杜国军

27.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的推广与研究于国强,张昕光,张影会

28.吉林省磐石市水田恶性杂草综合防除技术李莲媛,田奉俊,朴燕,曹海珺

29.大豆45公分双条播栽培技术模式徐高云

30.杨树绿尾大蚕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彭锦云,胡凤英,刘宵

31.浅谈小鹅瘟病的防治董大力,刘影

32.浅谈鸭瘟病的防治农业与技术 郑波,刘玉岩,窦学霞

33.浅析铁岭地区水稻灌溉技术宫丽芝

34.浅谈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黄红梅,刘福永

35.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其时空规律分析胡民锋

36.浅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希江,陈鹏哲

37.企业应收帐款管理石真强

38.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筹划宋智颖,郑玉军

39.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郑玉军

40.加强协作优势互补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中小企业和谐发展王冰,李丹丹,牛春玲

41.新旧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牟少娜

42.长吉图旅游一体化的初浅思考牛春玲

43.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刘海峰,刘志成,高延波

44.汽车检测线平衡研究孟,施继红,刘庆福

45.智能洒布车液压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何莉

46.构建园林专业不同培养方向的思考蔡如,谭祎

47.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网络式门禁管理系统设计陈伟利,韩成浩

48.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职业素质——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思路研究杨海涛,梁国锋

49.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高晓微

50.物流模拟运营沙盘应用浅析宋晖,樊秀南

51.浅谈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系统的技术与应用李胜军

52.Excel数据排序与筛选的应用张庆丰

53.营养与健康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肖春玲,李桂峰

54.多媒体课件开发中软件工程思想的应用王祥瑞

55.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排课问题的研究李力东,王春光

56.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助理的引进与管理王旭

57.高校图书馆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何海波,张戍

58.高校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张春红,韩刚

59.利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模式分析范艳君,刘立强

1.少耕法与免耕法的发展历程与前景韩成伟,王玮,李时群

2.农业与技术 科学合理施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赵秀勤

3.玉米品种演变更新推动玉米生产大发展王亚丽

4.生物质能技术现状与发展董天峰,李君兴,张蕾蕾,张重

5.浅论农业生产中优良品种的科学选用姬长举,马贵民,米志鹃

6.郴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的探讨与研究吴启文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2篇

《农业与技术》(CN:22-1159/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业与技术》主要栏目:畜牧科学:动物科学、疾病防治、养殖与增殖、饲养管理、畜产品加工、畜牧研究、水产养殖、渔业;园林园艺:果植栽培、品种资源、园艺研究、园林花卉、景观设计;气象科学:大气探测技术、信息技术、天气气候与数值预报、应用气象科学实验、台站实用技术;三农论坛:新农村建设、农产经济、乡村行政、农学教育、农村教育、土地资源;交流园地:综述专题、科研管理、社会与法、文化视野、工作研究、产业论坛、经验交流。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3篇

《农业技术与装备》(CN:14-1343/TH)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旨在提高我国现代化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协调发展及其各相关因素的优化结合,加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开展现代农业装备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交流,介绍推广使用先进实用的农艺和农机产品,交流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传授科技致富经验,传播科技知识,促进农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增多,农业的发展将有更多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农业,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并加大农业技术的扩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对现有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人口数量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人口较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由于分得的土地较少,基本是小规模经营,现代化农业机械难以进入。

1.2 自然资源

我国人均耕地明显不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水资源分布相对不均。

1.3 农业增长速度慢

农民依靠农业取得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增幅较小,增长数额较小。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处在农村,因此加强农业的技术创新迫在眉睫。

1.4 资金

我国农业生产率较低,在市场机制下农业投入的动力明显不足,国家资金较多的投入到非农业产业。即便有所改善,它在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在下降。

2 农业技术创新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指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含量,促进我国农业的科学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使用、新技术的掌握和新技术的推广等内容。农业科技创新要以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为基础,不断更新科学理论,研究技术方法,以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袁隆平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的水稻杂交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6年,袁隆平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选育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后,又开始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并在1995年获得成功,得到推广应用。现在他正在研究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一超级杂交稻。袁隆平的三系、二系杂交水稻不但可以提高质量,还可以增加产量,具有竞争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土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

3 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

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区域性差异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3.2 持续时间长

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3.3 传递需求信息不畅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3.4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3.5 农民素质低

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

3.6 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

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3.7 技术扩散较为复杂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4 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不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4.2 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4.3 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4.4 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5 结语

农业技术创新不仅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促进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有助于对新技术的接受、应用,这样,农业科技创新和扩散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以促进国家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5).

[2] 朱广其.农业技术创新、制度路径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 张学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11).

[4] 张伟,朱玉春.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科技与经济,2012(05).

[5] 汪红梅.社会资本变迁: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新视角[J].农村经济,2011(04).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5篇

农业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长期以来不断地进行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步入了近代,我们在工业、商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的发展显得非常的一般,发展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阶段,面对于这样的情形,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更多的融入科学技术,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这篇文章从很多方面进行讨论,希望望大家能够得到更多地启示。

1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区域性差异。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1.2持续时间长。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1.3传递需求信息不畅。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1.4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1.5农民素质低。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相关的农业技术站进行技术的推广,得不到很好的响应,很多的时候成为一种形式。

1.6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1.7技术扩散较为复杂。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2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不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面对于政府的扶持,农民应该正确的看待,应该更好地把这笔钱用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上,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大家的参与,政府的号召仅仅是一部分。

2.2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2.3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这方面对于农民来讲,认为是好事,但是有吃有岩傻奶度,应该打消这方面的顾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家的利益。

2.4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新进的技术,技术的推广以及研发都是来自于时间的工程,也就是说农民的素质将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农民自己意识到,然后在进行改变这方面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才,一定要正确的定位,这样农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3结束语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6篇

培育“骄子”

在汉代美女王昭君的家乡——湖北省秭归县,曾有一棵老甜橙,雷击断干,后发新枝。三枝当中,中央一枝结的果实变成无核味甜,左边一枝变成无核味酸,右边一枝保持原貌,有核味酸。这种突然起了变化的现象,称为“突变”。人们正是利用突变,经过挑选培育,得到良种。

不过,在自然界突变率是很低的。1927年,缪勒发现X射线可引起果蝇突变率增加。与此同时,,斯坦德勒将此应用于玉米和大麦也得到证实。从那时起,核技术便和育种一见钟情了。

辐射育种,是利用多种射线(如X射线,γ射线,β射线)或者中子等,诱发遗传基础产生突变,改进作物品种。据测定,植物经辐射处理,比在自然条件下突变率提高100——1000倍,比常规育种缩短时间1/3——2/3。

辐射育种成果累累。如用γ射线处理小麦,获得了蛋白质含量成倍增长的小麦新品种;选育出了单铃产籽棉花新品种。借助X射线,得到了多分枝、高产的四倍体油菜新品种。我国从1957年开始,利用辐射育种法已育出200多个新品种。浙江培育的水稻品种“原丰早”,比原品种“科字6号”早熟40多天,亩产在800斤以上。

知情知“心”

人们若将某种物质带上放射性同位素,就好比给这种物质标上了记号,一经底片显影,便可测知该种物质在植物体内分布、运转的情况。这叫“示踪法”。

例如要了解磷矿粉对各种庄稼的增产作用,将反应堆处理过的磷矿粉,让庄稼“吃”下去,结果证明,水稻吸收磷矿粉的能力弱,增产效果差。而油菜对磷矿粉吸收能力强,促使油菜早生快发,增产显著。为合理使用磷矿粉提供了科学依据。

示踪法,还可研究植物生理。在五十年代,人们用碳、氧、磷等同位素(C14、O18、P32)进行示踪研究,证实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来自水,并非来自二氧化碳(CO2),参加有机合成的氧才是来自二氧化碳。

同位素标记病菌,等于派上了一个“盯梢”,病菌侵染植物的时间、途径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将暴露无遗,人们就能更有效地防治植物病害。

“结扎”害虫

庄稼人谁不讨厌害虫!若能设法让害虫失去繁殖能力,那该多好啊!这方面核技术也能大显身手。若把诱获的或者繁殖的害虫,进行适当的辐射处理,它们外表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已失去了生殖能力。把它们放出去,虽然能够找“心上人”双双,但雌虫所产的卵均未受精,不能孵化,将后继无虫。

这是因为X、γ射线有强大的穿透力,被适量照射的害虫,娇嫩的生殖细胞受到影响引起不育,但体细胞正常,保持了逐偶的能力。我国利用辐射不育技术,对防治松毛虫取得较好效果。

多方操劳

地里收进来的果品、蔬菜以及畜禽产品肉类、蛋类,弄不好往往腐烂、败坏。主要原因是病菌在作祟。用辐射技术对食品进行照射处理,彻底消灭病菌,清除祸根,食品也就高枕无忧,坐享太平。美国食品研究中心,在低温和无氧条件下辐射处理的肉类,贮藏3年之后,从色泽到营养与新鲜肉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实际证明,用γ射线、X射线照射食品,对人、畜无毒无害,不降低营养价值。

能者多劳。近年来,核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方面也初显才华。在农机上配备核装置,能使播种、收获、筛选自动化。在工厂化温室中安装核仪表,就能自动调节和控制室内的温度、光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养分的含量。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7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在200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的基本责任和各种待遇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生产所依存的基本形式,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自愿联合,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涉足的农业生产领域在不断增加,队伍更是在不断的壮大。虽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广大的农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还不够完善,导致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对于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起不到理想的作用。要是想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上入手,进行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就要完善现有的组织机构,建立起一个分工明确,管理严肃的社员大会,使组织内的生产在严格的监督和程序中进行。不仅如此,还有尽可能的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接触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让农民能够成为农业创新的动力,将农业生产的队伍能力不断进行提升,进而获得理想的农业生产效果。

2农业企业组织形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开展,农业企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要素的生产与经营当中活跃着。就我国目前存在的农业企业的状态来看,大多数的农业企业规模不大,产品包含的技术含量低,与发达国家的同类型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在于目前农业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员工纪律松散,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多,无法为农业企业的创新进行有效的推进作用。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我国农业组织形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想更好地建设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发挥出农业企业组织形式的强大力量,就要跟进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观察市场的走向,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实际需求,进行项目的制定以及创新,保持高收益,风险,进行最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不仅如此,农业企业组织形式还要不断的加强组织内部的管理,吸收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可以定期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员工按照发展的眼光进行工业,兢兢业业,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技术上的观念,同时,也要积极的招聘相关高校的技术人才,丰富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

3股份制农业企业

股份制农业企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背景之下,最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组织形式变革的一种企业形式,不仅适合于城市改革,在农村的改革中也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力。股份制农业企业可以很好的解决“龙头实体+农户”中存在的大农户和小农户之间的矛盾,将龙头实体与农户之间的雇佣关系进行转变,让农户成为股份制农业企业的农业工人,这样更加有利于农民本身进行农业技术上的创新。并且,股份制农业企业由于在组织形式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上也有着相当的优势,股份制农业企业可以直接将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主体的位置留给企业本身,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整个创新的环节,从效率和成本上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满足了农业生产创新的实际要求,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与此同时,股份制农业企业的内部应当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在体系之中建立各种部门进行互相的制约工作,优化企业整体结构,在内部营造出纪律严明,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激励员工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在外部,不断的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着持久发展的势头。

4结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农业技术创新,进行农业组织形式变化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虽然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只要企业与农民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建设理想中的农业组织形式,让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207-04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 Gui-hong1,FU Xin-hong2

(1.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101, Jilin,China;

2.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ime series data(1985~2007),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People's better living standard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urn, boost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guarantee the benign cyc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technology progress orientat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oa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ment mechanism of new technology extens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granger causality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研发投入的保障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本文运用实证方法来验证这种关系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学者已对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董晓亮等[1]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黄钢等[2]指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姜鑫[3]对速水-拉坦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应该以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为侧重点,通过农业技术变革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宋磊等[4]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明显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存在着动态均衡关系;宋燕平等[5]利用实证分析了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指出农民受教育程度与产出效益成正比,农民的素质与农业技术的扩散关系密切,我国农民素质低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李录堂等[6]探讨了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郑林[7]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翟虎渠[8]提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重点应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的根本转变。鉴于农业技术创新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研究假说与理论模型

2.1研究假说

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并非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过程。下面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农业技术创新程度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假定农业技术创新程度越高,范围越广,越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假说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程度。假定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

2.2理论模型

本文将用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层面5个指标来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本文的基本模型设定如下:Y=F(X)。其中Y为农业现代化指标,X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标。

3实证研究

3.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研究采用1985~2007年全国总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如无特别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1986~2008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及1985~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考虑到数据的均衡性,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均为产出指标。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并未对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IPC大类的分类统计表中的A01类(农林牧渔)的国内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指标(ZL)作为农业技术创新指标。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如果用单一指标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有违科学性原则,本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层面,选取人均粮食产量(LS)、人均肉蛋奶产量(XQ)、农村人均纯收入(CSR)、森林覆盖率(FGL)和自然灾害成灾率(CZL)5个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其中生产层面通过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肉蛋奶产量两个指标反映;生活层面通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反映;而生态层面通过森林覆盖率和自然灾害成灾率指标反映。

人均粮食产量(LS):是指全国总人口平均占有的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粟及薯类和豆类的产量。人均粮食产量能更真实地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平。

人均肉蛋奶产量(XQ):是指富裕的生活离不开肉蛋奶的消费,因此该指标也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CSR):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获得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为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将农村居民纯收入按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指数,用P表示。具体如表1所示。

森林覆盖率(FGL):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然灾害成灾率(CZL):用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若该指标是负向指标,则指标值越高,说明生态环境越差,越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3.2单位根检验

为了消除趋势影响,将所有指标取对数,分别表示为LNZL、LNLS、LNXQ、LNSR、LNFGL和LNCZL[9,10]。从图1趋势来看,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LNLS、LNXQ、LNSR、LNCZL、LNFGL与农业技术创新指标LNZL之间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平稳趋势,需要用单位根检验法来确定它们的平稳性。

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对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及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虽然时间序列变量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是非平稳的,但其差分变量DLNZL(1)、DLNLS(2)、DLNXQ(2)、DLNSR(2)、DLNFGL(2)和DLNCZL(2)是平稳序列。

3.3协整检验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1985~2007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各指标和农业技术创新指标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5组数据的第一行均显示似然比统计量大于5%的临界值,表明第一种假设不成立,即存在协整关系。从第二行可以看出,似然比统计量均小于5%的临界值,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成立,即有一个协整关系。

3.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该研究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表4表明,LNZL是LNCZL和LNLS的格兰杰原因;LNFGL和LNSR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而LNXQ与LNZL之间互不影响,不存在因果关系。

实证结果分析:①由于自然灾害成灾率是个负向指标,LNZL是LNC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或者说较高的自然灾害成灾率是由于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所致。另一方面,LNZL是LNLS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改良种质资源、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等途径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②LNSR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鼓励其购买优质良种和获得先进的种植技术,而LNFGL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扩散。③LNXQ与LNZL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4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态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可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生活和生态两个方面表现。第三,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

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措施:第一,加大研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力度,开发适合中国特色发展阶段的实用技术,尽快把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建立农业新技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者之间共同利益的纽带,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董晓亮,周玉芝,王英宾.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73-74.

[2] 黄钢,李颖,王玲,等.科技价值链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关键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07(12):1-4,26.

[3] 姜鑫.农业技术创新的速水-拉坦模型及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实证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08-3411.

[4] 宋磊,王青,薛继亮.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均衡分析[J].商业时代,2009(10):12,19.

[5] 宋燕平,栾敬东.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关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4):52-53.

[6] 李录堂,薛继亮.我国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5-19.

[7] 郑林.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J].中国农史,2004(3):37-45.

[8] 翟虎渠.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 宿桂红,常春水,李延霞.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自主创新关系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3):35-37.

上一篇:冶金工程原理范文 下一篇:绿色智能交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