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3:51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篇1

关键词:**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运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响,各方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4.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规模的形成和基地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基地。

5.优惠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行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抓好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成为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放活搞好中、小农业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

2.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劳务或土地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重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联结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之间都应签订农产品供应、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企业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扶持、扩大、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各县可从实际出发,建立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到既能把基地建设项目引进来,又能把加工项目引进来。对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海外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

6.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篇2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与成效;困难及问题;对策与措施

当前,“三农”问题事关全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解决好“三农”,最紧迫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基本情况

龙山镇地处龙陵县城,为龙川江环抱,国道320线穿镇而过,内接保山,外连德宏,属滇缅交通的要冲,是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解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龙山镇山多坝少,山区与坝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奔小康的进程中,如何从解决群众的温饱、贫困问题入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摆在龙山镇当前的第一要务。我在龙山镇从事农经工作13年有余,对全镇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现对龙山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历与成效

龙山镇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谓一波三折。早在1995年就由政府下令种植烤烟,烟叶质量不错,但是收购价格太低,从1999年起又在沿江5个村全面种植烤烟和香料烟,建成多座烤房,修建了烟区公路,间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烟农略有收益,但紧接着烤烟实行双控,于是取消了两烟的种植。2004年在全镇推广种植魔芋,因不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大片魔芋在地上就腐烂死亡,由于加工企业破产,交售的魔芋至今未能兑款到农户。以上列举的是龙山镇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一些失败例子,正是由于这些教训,使龙山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分析全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1.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粮经作物比例渐趋合理近年来,全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快发展,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2.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品种比重逐步提高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中,各级、各部门把稻、麦、林、牧、渔各业的品种结构优化作为突破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了全镇传统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特种畜禽、优质水果、反季蔬菜的良种覆盖率也取得了显著提高。3.区域特色经济更加明显,基本实现一村一品的格局全镇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有区域性生产基地,如:尹兆场、核桃坪、河头等村的233亩石斛种植基地;新寨、董华村的1950亩优质草果生产基地;香柏河、龙山社区的1700亩高产茶叶生产基地;横山村的600多亩反季蔬菜基地。4.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多通过企业不断改革创新,2007年,全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实现总收入4156万元,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412万元,增长了9.9%,乡镇企业及个私经济的发展,转移了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使本地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促进了龙山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商饮业及服务业的发展。5.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所认识,投资创办畜禽场、林果场、水产养殖场的人越来越多。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龙山镇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说是好的,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并继续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群众发动难

受传统农业模式的影响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广大农民一时还无法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小而全、温饱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充斥了整个种植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本身就是为农村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新途径,但多数群众仍然认为是政府的事情,这种观念在短时期内还很难转变。

2.获取信息难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信息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处于偏僻边远的乡下,获取一条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虽然一些刊物上随时登有各种信息,但可靠程度有多大,群众怀疑,连我们干部也怀疑。

3.寻找市场难

产后服务主要是寻找市场,解决难卖的问题,如何寻找市场,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多数人都是陌生的。一是催种、催收、计划生育等各种服务性工作多,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时间到外地跑、找、闯。二是长期在基层工作,外面的情况了解少,市场知识懂得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多数人是聋子、瞎子。

4.资金筹措难

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在现时条件下,镇财力不足,只能维持正常人员经费,推广科技要经费,种各种新作物品种要补贴,要从什么地方才能筹措到资金,就成了问题。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措施

近年来,农村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新形式、新挑战,我们要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农村产业。为此,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区域明显、特色显著、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全面组织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龙山镇农村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努力构建龙山镇发展的新优势。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调整思路,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1.抓教育培训,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2.抓信誉好、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发展3.抓市场营销,促进商品流通4.加强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5.抓区域化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6.抓品种改良,促畜牧业的发展7.抓集体企业管理,促企业效益的提高。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篇3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经营

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滞后,而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近些年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他们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力和更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利用开发培育发挥农业资源的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健康、完整的生态农业出发,向多项效益发展的经营策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多样性、良好的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到农业资源的每一个领域。

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是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及思维方式。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因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发展为前提,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生产要发展。要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环境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发展在不断增加投人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缩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差距,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适应林业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从可持续的角度高度认识农业发展问题。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建立以效益为目科技创新体系,改变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以促进农业生现代信息科技更新,推动农业经营实现现代化。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量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进行科技开发加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力争,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创办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组织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推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指导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和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涝、渍灾的治理是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加强干堤建设,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对农贸产品市场价格做出正确预测,强软科学研究,提商软科学的地位,创建管理政策的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就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首席要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的影响,使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而资源与环境破坏速度逐步缓慢,使人口总量同农业资产与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次是在农业持续发展阶段。避免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出现。选择合适地域,重点突破,梯次推进,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最后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实行生态补偿;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五)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及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迁,

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创造性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新问题的大批优秀人才,通过产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创建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专门经营者群体。按商品经济的原则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管理知识和能力。获取企业资产的实际支配权。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王义祥。论循环经济发展与低碳农业构建[J].鄱阳湖,2009,(3):92-102.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篇4

关键词 干旱气候;种植业;结构调整;模式;对策;辽宁阜新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82-01

气候条件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种形成产生影响,并关系到作物的分布。众多气候因素当中,水分条件又非常关键,其主要决定农业发展类型分布,因此应当根据区域降水量情况合理安排农业种植业的类型。

1 干旱气候条件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2015年6―7月,由于降雨稀少,持续高温,阜新地区遭遇了范围广、发展快、持续久、损失重的特大干旱。持续的高温少雨使土壤失墒加快,截至7月31日,是阜新地区1953年以来降水量最少的一年。

2 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应干旱气候条件的农业产业结构,以此应对阜新地区“十年九旱” 的特定自然条件,力争大灾之年少减收或不减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力争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加快发展林果业、设施农业等避旱农业,由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抓好系统组装,搞好整合,从而从根本上摆脱雨养农业,扭转“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3 种植业结构调整模式

3.1 避旱农业

3.1.1 林果业。在水果生产上,重点发展梨(包括苹果梨、南国梨)、葡萄和寒富苹果,其中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栽植面积每年不少于2/3。

3.1.2 设施农业。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设施农业在应对阜新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已经成为避旱减灾的首选项目。

3.2 抗旱农业

3.2.1 水利设施。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全市耕地面积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阜新市应当发展灌溉农业,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入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坚持大力开发利用地表水,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才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1-2]。

3.2.2 农艺措施。一是选择抗旱品种。不同作物抗旱性不同,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旱性也略有差异。二是种植抗旱作物。适应干旱气候条件且在阜新市有一定种植面积的抗旱作物主要有花生、杂粮、甘薯等。三是确定最佳播期。阜新市的农作物种植,受干旱和无霜期的双重制约,任何一种作物在生育期能够满足的前提下,还要提倡一个“早”字,即所有农作物都要进行适时早播。四是添墒播种。阜新市春旱频率发生较高,遇此年份及地块,要采取添墒播种的办法,充分发挥坐水播种机的作用,力争在最佳播期内完成播种任务。五是增施有机肥和推广秸秆还田。六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湿的双重作用,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是应对干旱气候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3]。

3.3 农机与生态措施

发展农业机械化,实施保护性耕作,做好耙压保墒。同时,加强封山禁牧和植被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小气候。一是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二是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围栏封山、封沙育林、搞好防治防沙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完善森保体系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使林业生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此外,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也是一项有利的措施。

4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

4.1 加强领导,建立纵横协调的工作体系

一是组织体系。职能作用就是决策把关和组织实施,组成由决策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二是科研试验体系。职能作用就是研究攻关和技术试验。参加研究的科研人员有农业、畜牧、林果、水利、农机、气象等方面的专家。三是示范推广体系。职能作用就是对科研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四是抗旱服务体系。职能作用就是对各项抗旱措施的落实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组建抗旱服务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成立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强力推进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输出规模。

4.2 发挥优势,推进避旱农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实践证明,林果业、设施农业等避旱农业在大灾之年确保农民不减收或少减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林果产品的加工率和加工深度,促进林果产业健康发展。要依托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4]。

4.3 因地制宜,做好抗旱农业措施的综合配套

阜新地区降雨量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多发大风,春秋多发寒潮,降水少,降水年际及季节分配极不均衡。降水集中时不能全部有效利用等导致了旱灾的频繁发生。根据阜新地区的现实条件,可选择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农机措施、生态措施、气象措施。一是多项抗旱措施配套 。要围绕能够进行水浇这一优势条件,进行系统组装、综合配套,使这样的地块变成旱涝保证田。二是2项以上抗旱措施集成。通过抗旱水源建设,同时加强节水灌溉措施的实施及抗旱水箱、灌溉机组的配套。在2项抗旱措施配套上,要重点配套农艺、农机、生态等方面的措施,提高综合抗旱能力,使大旱之年也能有较好的收成。三是单项抗旱措施。对没有水利设施且机动抗旱也难以实施的地块,采取单项抗旱措施。

4.4 形成合力,有机整合各种投入资金

整合投入资源,按照渠道不乱、方向不变的原则,将各类支农专项、农业项目,包括国家和省下达的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此项工作,农行、农信等金融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形成合力,促进各项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 参考文献

[1] 杨长英.发展旱作农业的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12.

[2] 赫晓辉.宁夏中部干旱带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浅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236.

[3] 曹国[.半干旱区旱年减灾增产措施[J].水土保持学报,2002(6):129-131.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篇5

依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附件2,出口补贴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政府依据出口实绩按照出口指标完成情况向企业提供的直接现金补贴;第二种是潜在性优惠服务,主要表现为为出口商提供优于内销货物的货物运输服务;第三种是政府或其机构为出口而以低于向国内市场中同类产品购买者收取的可比价格之价格处理非商业性农产品库存;第四种是直接或间接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及提供出口信贷。需要削减的“黄箱”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按产品种植面积补贴;对关税配额的规定。免予削减的农业补贴主要包括:“绿箱”措施(GreenBoxMeas-ures),指政府实施的对贸易没有或有极少扭曲作用,并非从消费者转移而来的支持措施;微量支持的“黄箱”措施,如本应纳入削减计算而非专门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的国内支持,如果不超过该国农业生产总值的5%,则不需要纳入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微量许可为10%;“蓝箱”措施(BlueBoxMeasures),指以限制产量为目的进行的补贴,此措施对贸易有一定的扭曲作用;发展性支持政策(SpecialandDifferentialTreatment),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性支持政策。

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不足

我国农业补贴立法层次较低、约束机制缺失,在实践中存在着管理艰难、补贴方式复杂等问题。为此,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必须着力于明确农业补贴程序、完善农业补贴配套服务制度,以促进我国农业补贴的顺利开展,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调控,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快速发展的最终目标。(一)我国农业补贴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尚未构建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法律主要见于新修订的《农业法》中,其他多分散于各规章、法律的某个篇章中,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领域仍然存在立法空白。第二,农业补贴立法层级较低。当前主要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对农业补贴加以规定,多采用“鼓励”、“支持”等较为模糊的表述方式,这一表述方式阻碍了农业补贴法制化进程。(二)管理艰难,易导致资金流失目前,我国农业补贴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发放农业补贴往往涉及财政局、农业局、农机局等数个部门,“政出多门”导致各部门对国家制定的补贴政策理解不同,进行农业补贴时难以达成一致,造成资金分散、协调困难。而复杂的管理程序,在农业补贴的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漏洞,农业补贴亟待系统化的监督管理体制。(三)未充分利用WTO规则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此后农业补贴法律法规虽然进行了部分修改,但仍未达到对WTO农业补贴协议的充分运用,我国承诺的“黄箱”补贴为不超过8.5%,但实际上补贴额仅达1%左右。此外,我国的“绿箱”补贴政策也未及完善,缺乏收入支持的相关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措施尚未达到应有支持量。

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完善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篇6

关键词设施农业;指导思想;原则;机制;措施;新疆新源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1-2]。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3-4]。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抓手,使设施农业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设施农业作为新源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应用人工设施、人工控制环境工程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挖掘农业增长潜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2)发展思路。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加快服务体系和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为载体,把设施农业同发展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原则。一是效益目标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围绕提高效益,加强各项工作,特别是在设施建设上坚持以经济适用为主,使农民实实在在受益。二是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县内市场为主,努力开拓周边县市市场,积极掌握市场动态,获取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供求关系,预测市场前景,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组织生产经营。三是质量安全原则。加强对设施农业产地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意识。四是因地制宜原则。坚持从当地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农民的生产能力出发,合理规划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种类,不强求统一,不搞“一刀切”和“一哄而上”。五是农民、企业主体原则。坚持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使各族农民和企业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力军和受益者。六是政府服务原则。重点在科学规划布局、把握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抓好典型示范、协调金融支持、加强科技指导、搞好技术培训、协调城乡关系、便利农民进城、方便产品销售、营造舆论氛围、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2发展机制

采取创新机制,加快设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在生产布局、资金扶持、科技推广上下功夫,提高设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政策上“扶”,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抓资金投入,增强设施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2)结构上“优”,推动农民增产增收。加快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固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使瓜果、食用菌、花卉等特色种植生产面积逐年增加,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在设施农业布局上,突出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优化设施农业生产布局。

(3)技术上“带”,提高设施农业质量。抓科技推广,充分发挥县、乡农业技术部门的职能作用,推行科技承包和技术有偿服务,组织科技人员直接与乡、村、户进行技术挂钩,形成农技推广站、农民技术员、专业合作社并存发展的设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每年对设施农业从业农民进行3~5次免费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应用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嫁接育苗、生物防虫、微滴灌溉等新技术10余项。同时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每100座温室设立1名信息员,每50座温室配备1名技术员,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开展全方位服务,使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4)经营上“专”,促进规模产业化发展。抓市场运作,提高经营水平,以设施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和蔬菜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在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农户之间建立产业链条,实施产业化经营。

(5)方式上“多”。一是自建。农民自行筹措资金,建设温室大棚,自行管理、销售,政府在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二是联建。部分农户建设温室大棚资金不足,或建设高标准大棚财力有限,采取“农户+农户”、“企业+农户”、“政府+农户”的方式联合建设温室大棚;投入采取股份制、合作制方式,种植管理双方协商,部分采取专项种植供应,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又提高了设施农业的建设水平。三是领建。引进县内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温室大棚基地,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户承包,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政府对利用“三荒”地等国有未利用土地进行建设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优先审批;设施农业用水、用电按照农业用水、用电标准执行,引领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3发展措施

(1)各级党委、政府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思路、出台优惠政策,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地制宜,从资金扶持、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发挥政府在设施农业起步阶段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设施蔬菜生产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晚和冬季生产发展,要实现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据调查,目前新源县日光温室纯收入一般为6.0万~7.5万元/hm2,高的达30万~45万元/hm2,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新源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要做到设施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不断提高自给率,要转变过去以生产蔬菜为主的观念,逐步向生产瓜果以及食用菌、花卉、经济作物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农业使得冬季鲜菜数量逐年增加,深冬不宜生产新鲜果菜类蔬菜的时间越来越短,上市蔬菜的品种向叶菜、果菜、茎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

(4)要加快设施农业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与其他地区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加大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挥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在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品流通,扩大产品销售量。

4参考文献

[1] 刘文科,杨其长,张成波.论设施农业在循环农业中的运作模式[C]//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徐舫,谢应华,石小宝.新疆设施农业推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98-99.

[3] 马福莲,妥风存,马强.西吉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100-101.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篇7

【关键词】 被征地农民 社会保障措施 节约集约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生活水平

征地搞建设是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曾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征地搞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节能减排的新观念。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是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提高,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有社会保障措施,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十分重要。

1 社会养老保险措施

农民过去的晚年生活依靠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庭的支持来安度晚年。如今被征地农民晚年生活怎么办?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交点问题。太平区在阜新市中心城区范围内;优先保障阜新市中心城区发展,户部营子村6组、高德营子村西部、西山村西部规划在阜新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其次是坐落在水泉镇长哈达村、大巴沟村、塔子沟村、东水村、西水村的阜新市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逐步征用土地,以推进太平区的经济发展。对被征地农民有社会保障措施是关键。阜新市太平区政府和水泉镇政府对被征地农民的晚年生活采取了养老保险的措施,从征地开始就给被征地农民上了两险―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标准与阜新市农民社会保险一致,并逐步完善,最终达到城乡标准一致。结合本地实际,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相关经验和模式,推行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金制度,太平区政府和水泉镇政府对被征地农民,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每人每月按3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金。

2 农业生产安置措施

农民土地虽被征用,但有的还有一部分土地仍然耕种,太平区政府和水泉镇政府采取了科学的方法,引导农民精耕细作,建设立体农业,循环农业,反季节农业,减地不减收,水泉镇农民土地随被征用,土地减少,但收入年年增加。这都是节约集约用地产生的效益。科学引导农民发家治富,有的建起了蔬菜大棚,有的搞起了立体农业、循环式农业,商业等等,行业俱全。户部营子村建了500多个蔬菜大棚,还建设了货物运送转运站,大量的蔬菜供应本市,还运往外地,农民即种菜又卖菜,农商结合;长哈达村、大巴沟村、东水泉村、水泉村建了1500多个蔬菜大棚,还建设了400多个沼汽池,建起了循环式经济。同时,水泉镇各村搞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的规划了村屯建设,重新规划了土地的用途,有农业、工业、商业等样样俱全,土地总面积减少了,但耕地没减少,村屯布局合理。农民收入都比征地前增加了2-3倍。这都是约节集约土地创造的奇迹。

3 重新择业安置措施

水泉镇农民土地随被逐年征用,农民在政府的再就业工程的指引下,目前大多数农民都掌握了一技之长。有的出外打工,去省城进京城,甚至走出了国门,大量资金进入腰包,农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为了保障和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太平区政府和水泉镇政府针对失地农民开办各种技能的培训班,通过培训,有的农民在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企业里当上了工人、有的还到沈阳、大连和北京等地打工,还有的农民到国外打工,收入很高,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

4 入股分红安置措施

阜新市太平区座落在阜新市南出口,是我市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的所在地,将建设一定规模的企业、公司、商饮服基地。优先安排水泉镇被征地农民到企业、公司就业,入股分红。目前,已安排农民1000多名,每人平均每月工资1700元、入股人数120名、每年每人平均分红3000元,使入股分的农民工逐步走向了富裕。

5 异地安置措施

对于一部分失地的农民,没有其它技术,只懂得经营土地;对于这样的农民,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必要时采取资金扶助,鼓励他们到邻近乡镇承包土地、蔬菜大棚等。大巴沟村和塔子沟村都与阜蒙县的新民乡毗邻,他们那里人均耕地比较多,所以有不少农民就到他们那承包土地扣蔬菜大棚,承包果园搞起了水果生产,既增加了个人收入,也促进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增进了各乡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促进了农业的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征地搞建设是发展的需要,搞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有提高,要切实解决好他们的生济来源是关键。不但要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晚年生活保障,当前的工作安排,发家治富的途径;而且要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的本领,爱国爱家敬业的高尚品德;还要培养他们有创新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问题,才能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2]土地方面的政策文件.

[3]“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宣传资料.

[4]阜新市太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

中图分类号:DF4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WTO多哈回合谈判在2008年宣告失败,WTO的农业规则预计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全

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给国际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研究既有规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做好应对是比较现实的做法。WTO农业协议主要由《农产品协议》(Agreement on Agriculture)和《适用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Agreement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构成。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都在WTO规则下运行:首先受WTO农业协议的规范,在与前者不冲突的情况下还应适用WTO货物贸易协议的一般规则;因此,有必要从WTO农业协议本身入手,探讨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法律上的应对之策。

一、WTO的农业协议体系

WTO农业协议,以下简称“农业协议”,它包括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竞争和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4部分。其中,市场准入具体包括关税减让、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关税配额管理以及特别保障条款;国内支持包括要求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可免除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绿箱”措施、“微量允许标准”、“蓝箱”政策、“特殊和差别待遇”);出口竞争包括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对出口商及生产者的直接补贴、非商业储备的出口补贴、用税收来支付的出口费用、为减少营销成本提供的补贴、国内运输方面的补贴[1]。

(一)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

1.关税减让 协议要求对所有农产品关税进行减让。方法是以1986―1988年平均水平为基础,发达国家在6年内将农产品简均关税降低36%,其中每个税目减让率不低于15%;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将农产品简均关税降低24%,其中每个税目减让率不低于10%。每年实施等量减让。

2.非关税措施关税化 《农产品协议》第4条第2款规定:“各成员方不得保持、采用或者回复使用任何业已规定要折算成普通关税的任何措施。(注:

这些措施包括进口数量限制、进口差价税、最低进口价格、任意性进口许可证、经营国家专控产品的单位所保持的非关税措施、自愿节制出口以及普遍关税以外的同类边境措施;但是不包括按国际收入规定,或者按一般非针对农产品的多边贸易协议规定而保持的措施。)”。非关税应量化为关税等值。原先使用了非关税措施的农产品,在关税化后征收混合关税。(注:

即量化的关税等值加上应正收的关税值。)在实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取消非关税措施后,以自己提出的较高的上限约束税率替代关税化,保证本国在进口农产品时征收上限以内税率的关税。

3.关税配额管理 协议规定,对于关税化的产品要以关税配额形式承诺最低准入量。(注:

所谓最低准入量是指关税化的产品在基期年无进口或有少量进口,成员方对这些产品要承诺第一年的准入量不低于基期年平均国内消费量的3%,进入实施期后增长为5%。)或现行准入量。(注:

所谓现行准入量,是指进口成员方承诺的准入量不得低于近几年的平均量,且不得低于基期的平均量,这一准入量在实施期内要有所增加。)配额内农产品进口,享受最低关税;配额外农产品进口,征收关税化后的关税额。

4.特别保障条款 依《农产品协议》第5条的规定,在任何年度,关税化产品的进口数量超出基期进口量的某一特定比例(注:

一般为过去三年进口率的平均额。),或者进口的到岸价格低于基期价格时,WTO成员可对这些产品征收附加税。附加税的数额不得超过当年普通关税的1/3,征收的时间仅可适用到当年年底[2]。该条款不适用于承诺上限约束的农产品。

(二)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

1.要求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

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色”政策(Amber Policies),要求对其做出减让承诺。《农产品协议•附件3》界定了“黄色”政策的范围:(1)价格支持;(2)营销贷款;(3)面积补贴;(4)牲畜数量补贴;(5)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6)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

协议要求各成员方用综合支持量(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简称AMS)来计算其措施的货币价值,并以此为尺度逐步予以削减。减让承诺以1986―1988年的基期综合支持量(Base Total AMS)为基础,要求自1995年起,发达国家在6年内,以每年相同比例逐步削减20%的AMS;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以每年相同比例逐步削减13%的AMS;最不发达国家无须做出减让承诺[3]。

2.可免除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

(1)“绿箱”措施(Green Box Measures)。根据《农产品协议•附件2》,“绿箱”措施是指政府在执行某项农业计划时,费用由财政部门开支,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对生产影响很小的支持措施以及对生产者不提供价格支持的补贴措施。具体包括:一般政府服务(注:

如研究、病虫害控制、培训、技术推广和咨询、检验、营销和促销、基础设施建设等。);以粮食安全为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对生产者的直接补贴。

(2)“微量允许标准”(De Minims)。《农产品协议》第6条第4款规定,在计算某一特定农产品综合支持量时,如果计算结果不超过该产品生产总值的5%(发展中国家为10%),则不必计入AMS中,该特定农产品可免除减让;或者在计算非特定农产品的综合支持量时,如果计算结果不超过全部农业生产总值的5%(发展中国家为10%),也不必计入AMS中,该非特定农产品亦可免除减让。

(3)“蓝箱”政策(Blue Box Policies)。《农产品协议》第6条第5款规定,一些与生产限制计划有关的“黄色”政策支持可以纳入被称为“蓝箱”的特殊政策中,来得到免除减让,条件是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之一:(1)按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2)根据基期生产水平85%以下所提供的补贴;(3)按牲口的固定头数所提供的补贴。上述直接补贴将从某一成员的现行AMS中扣除。

可见,“蓝箱”政策与其他免除减让措施的区别在于,其他免除减让措施不包括在减让承诺中,而“蓝箱”政策支持本属应该作出减让承诺的“黄色”政策范围,但协议特许其免除减让,这就为成员国执行“黄色”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4)“特殊和差别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WTO认识到,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纪律约束要求,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加灵活的特殊待遇。《农产品协议》第6条第2款规定,在政府为鼓励农业和农村发展所提供的直接或间接援助措施中,将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计划也列入免予减让范围:(1)一般可得到的农业投资补贴;(2)对低收入或缺乏财力的生产者提供的农业投入品补贴;(3)为鼓励生产者不生产违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

(三)出口竞争(Export Competition)

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y)是一国政府给予农产品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以及某种财政上的优惠待遇,是最容易引起贸易扭曲的出口竞争措施之一[4]。协议规定,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包括对出口商及生产者的直接补贴、非商业储备的出口补贴、用税收来支付的出口费用、为减少营销成本提供的补贴、国内运输方面的补贴。

农业协议要求,以1986-1988年的补贴金额为基期,从1995年起,发达国家在6年内对出口补贴额削减36%,出口补贴量削减21%;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对出口补贴额削减21%,出口补贴量削减14%;最不发达国家不需进行任何削减。

农业协议还规定,即使某一年出口补贴使用水平高于当年承诺水平,只要从1995年起至该年的使用水平累计额与同期承诺水平累计额相比,未超过基期水平的3%,仍可认为是遵守了出口补贴削减承诺。

此外,依《农产品协议》第9条第4款,发展中国家不需对以下两种出口补贴做出削减承诺:(1)为减少出口农产品的营销成本而提供的补贴;(2)政府提供或管理下的比国内货物运输优惠的出口货物的国内运输[5]。

(四)卫生与动植物检疫(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农产品协议》第14条规定,“成员各方同意实行《适用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SPS)是指任何用来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健康免受害虫、疾病及食品污染侵害,或者防止因害虫的成活和扩散所带来的其他损害的措施。SPS包含所有的相关规定和程序,诸如产品标准;加工和生产方法;检验、证明和批准程序;检疫处理;有关统计程序和风险估计方法的条款以及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的包装和标签要求。协议不要求各成员采用SPS,只是为执行SPS的成员制定纪律[6]。

农业协议要求各成员方确保任何卫生检疫措施都是根据科学原理制定的,但同时允许在科学证据不充分时根据已有的有关信息,采取临时卫生检疫措施[7]。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据商务部2008年11月的《中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分析,2007年3月份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加大,至2008年9月农产品贸易逆差已达161.2亿美元。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全球农产品供求趋势将产生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将呈扩大趋势。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形势下,发达国家将出口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给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带来冲击。此外,我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仍居高位,若出口产品价格不能同步提升,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具体而言,劳动力紧张及工资上涨对东部地区和加工企业影响较大;而能源、运输成本上涨对中西部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更大;人民币升值对签订长期订单出口的行业、进口原料加工出口的水海产品形成较大压力。另外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深,许多国家将出现大企业减员或中小企业倒闭,也将影响到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消费支出。

可见,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总的形势将更为严峻,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可能会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加倍设限,含有转基因、添加素等的中国农产品将更加不受国际社会信任;具体到WTO规则所调整的几个方面,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一)关于市场准入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以配额及许可证管理制度为主的非关税措施调控农产品进口,加入WTO后将面临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的问题。农业协议规定,将非关税措施量化为关税等值的方法是:某种农产品的关税值(注:使用了非关税措施的商品。)=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平均价格-该产品或相近产品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

在我国很大程度上无法以关税化手段保护本国农业的情况下,只能采用较高的上限约束措施,自主约束关税,提高保护率;因此,我国承诺加入WTO后10年内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削减22.1%。这意味着,到执行期末,我国农产品关税将保持在0%-65%这一范围之间,但最高不得超过65%的上限,而这一上限标准已经是加入WTO谈判中中国可以接受的底线。即便如此,按我国已经做出的具体承诺,多数农产品的关税水平还要逐步下降[8]。如在1999年《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我国承诺到2004年,将农产品平均关税削减到17%,并且对美国几种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削减到14.5%,这大大低于其他农业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削减关税后的水平。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盖尔•约翰逊教授也指出,如果承诺得以遵循,中国将把农产品的贸易壁垒降低得比美国和欧盟还低得多[9]。

此外,目前不合理的进口关税结构将在金融危机中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对大宗农产品所征收的关税很低,这类产品属土地密集型,我国在此方面缺乏比较优势,适当的进口是有利的;但这类产品大都事关国计民生,不宜过度依赖外国,且现在许多国内产品(如粮食)早已供大于求,仓储超负荷,如果不提供有力的保护,将对国内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国内农业亦可能被大量拥有比较优势的外国农业挤垮。我国对小宗农产品征收的关税很高,这类产品属劳动密集型,我国在此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外国产品本来就难以进入我国市场;高额关税反而会令我国优势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也受到高关税壁垒的阻挡。

(二)关于国内支持

根据农业协议,综合支持量是指有利于农业和农业生产者所有国内支持的总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执行农业让利支持工业的负保护政策,AMS为负值,故不必承担减让承诺。但农业协议又规定,今后各成员国AMS不得超过基期平均农业生产总值的10%,依此计,我国今后农业支持总量上限为485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仅合58亿美元,这在WTO发展中成员国中仅属最低保护水平[10]。我国用于整个农业的一般性支持和用于特定产品的支持的微量允许标准额度为8.5%,介于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之间;并且,在计算我国的综合支持量时,将不排除《农产品协议》第6条第2款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豁免的3项补贴措施的开支。可见,我国在加入WTO承诺中所承担的关于农业国内支持的义务,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更为苛刻。而由于发达成员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相当高,他们即使履行减让承诺,也能维持较高的国内支持水平。比如美国在减让基期AMS为238亿美元,削减20%后仍有190亿美元,日本削减后有283亿美元;欧盟削减后则有769亿美元的保护空间。

另外,与多数发展中成员国一样,我国对“绿箱”政策的运用不够。现有支持措施多属“一般服务”类型的“绿箱”措施,“给生产者提供的直接补贴”类型措施较少;而且符合“绿箱”政策的价值量低于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5%[11]。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都普遍运用“绿箱”政策,符合“绿箱”措施的价值量一般都大于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5%。事实上,在美国2008年《新农业法案》约为2 900亿美元的总预算金额中,大部分资金都将用于国内支持,其中为农业补贴提供的资金高达400亿美元,用于鼓励农民休耕土地和其他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约为300亿美元,而这些资金支持很多都是以不挂钩补贴或者绿箱政策的形式出现的。

(三)关于出口补贴

在减让基期即1986―1988年,我国本来有出口补贴,但在1990年的外贸体制改革中该项措施被取消。在加入WTO谈判中,我国做出过不恢复使用出口补贴的承诺。这将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尤其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在外国市场上竞争优势的削弱。与此同时,一些发达成员国却仍将保留相当数量的出口补贴,如美国按协议削减36%后,仍有6亿美元的补贴额;加拿大削减后为3.6亿美元。

(四)关于卫生与动植物检疫

从我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来看,我国对动植物的卫生与检疫标准,是与国际通行标准不统一的。目前我国动植物检疫制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疫水平低下,检疫措施呆板且缺乏务实性与灵活性。2008年的中国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农产品以及中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标准的声誉。尽管农业协议允许各成员使用不同的标准和检疫方法,但协议同时规定,如果出口国能证明要对出口产品采取的措施可以达到进口国同等的健康保护水平,那么进口国就应该接受出口国的标准和方法。[3]这意味着如果我国继续对国内产品采取低于进口产品的检验标准,则进口国有权要求享受与国内产品同样的标准,而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将受到SPS的阻挡;因此,我国需要逐步取消带有保护性质的国家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并迅速提高农业技术和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水平。

三、法律对策

总的来说,在农产品贸易环境因全球金融危机而越发艰难的时候,应当注意结合WTO既有规则,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国农产品贸易体系,从法律政策上保护与扶植出口外向型产业,帮助它们渡过难关,积累实力。

(一)市场准入方面

1.建立既符合WTO农业协议又能灵活保护国内农业的关税体系

首先,我国应履行加入WTO承诺,在取消非关税措施并削减关税的基础上,完善关税配额制度,充分利用关税配额以实现经济目标。可以在不突破上限约束的前提下设置有利的关税配额和关税结构,维持或提高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粮、棉、油)的税率,适当下调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竞争力强的小宗农产品(如鲜花、蔬菜等园艺、畜、水产品)的税率;实现关税计征标准及方式多样化,针对不同农产品,灵活采用多种计征标准(注:包括法定税率、优惠税率、特惠税率、特别税率等。)和计征方法(注:包括从量税、从价税、复合税、季节税等。)(注:

如美国2008年《新农业法案》、日本《粮食法》、韩国《WTO履行特别法》和《农业农村基本法》等。);对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并设定合理的配额幅度。其次,以渐进的方式在10年内完成关税减让。我国履行关税减让承诺的时间,依农业协议为10年,但《农产品协议》第9部分又规定:“发展中国家成员在10年以内在履行其减让承诺的问题上具有弹性”,因而我国无需一步到位地减让关税,大可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有选择有步骤地实行减让。

2.在拆除与农业协议相悖的非关税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非关税保护体系

首先,应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接轨,对现有《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做相应修改,并将其上升为法律,以防止外国农产品凭借倾销或补贴大肆冲击国内市场。加大执行反倾销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力度,加强SSG实施机制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其次,借鉴国际环境公约、WTO协议中的环境条款、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标准(ISO14000)及绿色标志制度,制定一部《环境与贸易条例》,明确农产品进口的环境标准,以构成我国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12]。再次,尽快研究制定《保护幼稚产业条例》并进一步完善《进出口管理条例》, 以“保护幼稚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 为依据,寻求新的非关税措施。比如利用例外与保障限制措施,规定进口通道;实行进口押金制;规定进口商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格;制定政府采购制度等。最后,在《反垄断法》及其配套法规中制定和明确有关规则,防止农产品贸易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性垄断。

(二)国内支持方面

1.国内政策的倾斜。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今后能够真正保护农业发展的只能是有效的国内政策,而不是边境措施。为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措施,我国有必要参照WTO农业协议,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立法,进一步完善《农业法》并适当地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如《农业支持法》、《农业保险法》等),以法律的形式彻底改变对农业的掠夺性负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利益按经济规律转移。

2.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活用“黄色”政策和“蓝箱”政策,并用足“微量允许标准”和“特殊和差别待遇”。由于农业协议允许我国使用的AMS额度最大为58亿美元,因此必须灵活选择对不同产品的国内支持水平,原则上应增加对粮棉油等敏感产品的支持,减少对已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的支持。对符合“蓝箱”政策条件的直接补贴,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纳入到“蓝箱”中免除减让。在规划对某一特定或非特定农产品的支持水平时,应尽量使支持水平达到或接近“微量允许标准”。利用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积极采用属于“特殊和差别待遇”范围的国内支持措施,并加大有关补贴和援助力度。

3.充分运用“绿箱”政策。使用“绿箱”政策,既能有效稳固农业发展的基础,又不受WTO农业协议的限制,是我国对农业进行国内支持的最佳选择;何况我国农业基础本来就薄弱,从法律上保障对农业基础问题的重视和投入就更加重要。

第一,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差、综合生产能力弱的缺陷,应增加农业基建投入,以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第二,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应增加农业科教投入,大力引进、消化、推广先进技术[13]。第三,针对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的问题,应增加农村的环境和生态投入,以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第四,由于“绿箱”政策不限制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国内粮食消费补贴、灾害补贴、收入安全计划、农业保险计划等收入支持政策,我国应强化上述收入政策,并使之与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保证价格政策相配套,以达到真正提高农业收入的目的。第五,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包括参考国际上的先进作法,建立农业收入保险、农产品出口保险;恢复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规定强制投保;规定保险人初始资本和储备金数额;确定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的标准等等。第六,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制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领域有机结合的政策,建立准确提供农产品供求及价格变动信息的数据网络。

(三)出口竞争方面

为了弥补我国在出口补贴的使用上受到限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今后要注重运用既能保护我国农业,又不受WTO农业协议限制的其他出口支持措施。首先,要细化《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出口信贷的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打破只对某些工业产品提供政策性优惠信贷支持的惯例,对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其次,应建立出口基金,并适当允许国内农产品贸易企业以信贷销售方式出口产品,以迅速提高我国农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再次,应鼓励企业自主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最后,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机制。尽管在新一轮的出口退税改革中,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得到了维持或提高,但仍然有相当的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仅为5%,而出口退税率得到调高的几种农产品(如小麦粉、玉米粉)出口量本来就不大,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没有因为此次的出口退税改革而明显增加。在发达国家相继加强对本国农产品的出口支持(美国2008年《新农业法案》就是典型例子)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实质性地调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以降低农产品出口换汇成本,调动生产者、出口企业和国家储备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加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以减少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成本,进一步加强该类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四)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方面

卫生与动植物检疫的技术标准往往构成一种隐蔽的、合理的保护措施和贸易壁垒。我国应从立法与执法上加强对SPM的充分应用。首先,为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人民身体健康,应与WTO的SPM协议相接轨,参考国际上先进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制定新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条例》。该法规应既符合SPM协议,又适应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并完善相关检测方法。包括加强对农药残留量、兽药残留量的检验;严格实行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检验;规定进口加工食品的微生物限量标准;要求在进口合同中做出最大允许限量或禁止使用一方面的明确规定等。同样重要的是,该法应按照《适用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第5条第1款的规定,建立临时卫生检疫机制。其次,为了避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SPM技术性贸易壁垒,应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ISO9000系列),修订现有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操作规程[12]。最后,应利用WTO赋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权利,谋求在WTO的差别待遇。争取与发达国家达成双边SPM协议,使其放宽对我国出口农产品SPM措施限制。

除此之外,力争在新一轮的多边谈判回合中,协商并达成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法律规则,乃是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倚重的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罗国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与多哈回合僵局[J].农业经济问题, 2007,(7):106.

[2] ,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15.

[3] WTO OMC. Trading Into the Future. 省略/english/res_e/doload_e/tif.pdf.

[4] 彭廷军,等.调节农业支持度――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执行情况评介[J].国际贸易,2001,(3):12.

[5] 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330.

[6] Bernard M. Hoekman and Michel M. Kosteck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ld Trade System―From GATT To WT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98.

[7] 赵维田.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66.

[8] 兰天.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保护目标及策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0,(6):81.

[9]盖尔•约翰逊.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挑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4):95.

[10] 胡兴定.WTO规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0,(9):51.

[11] 叶亲忠,等.实施符合规则的调整――WTO农业国内支持规则及其执行情况评价[J].国际贸易,2001,(2):22.

[12] 顾海英.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2001,(3):17.

[13] 魏人民.入世贸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0,(3):78.

The Challenge and Legal Measure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Aboard: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LUO Guoq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WTO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market access, domestic support, export competition,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The situation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ll be much more rigorou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a should establish a tariff system suit for the WTO rules and capable of protection national industry and abolish the nontariff measures in conflict with the WTO agreements on agriculture. China also should improve and prefect the Agriculture Law and other relative rules according to the WTO rules and advanced national laws. We also should use “yellow box” and “blue box” better and take advantage of “De Minims” and “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make full use of “green box” policy; apply certain export support measures that can protect national agriculture industry without violating the WTO rules, and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of SPM in legislation and execution.

上一篇:消防工程质量要求范文 下一篇:消防工程临时用电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