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9 16:04:06

农业技术知识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1篇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知识产权是指在产业技术体系研发、推广、培训、示范的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和知识产权。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技术秘密及其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专利权:主要指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专利权。

商标权:主要指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

著作权:包括以多种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的署名权。包括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等权利。

植物新品种权:完成育种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授权的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

技术秘密:是指能为权利人带来利益、权利人已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程序、配方、工艺、方法、诀窍及其他形式的技术信息,属于商业秘密。

第三条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采取法律手段和自我保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章 知识产权的归属

第四条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授予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依托单位。承担、依托单位可以依法协商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收益根据作价入股及合同约定分配。

(1)商标权、商业秘密归属于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承担、依托单位所有。

(2)专利权归属执行承担、依托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承担、依托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承担、依托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承担、依托单位为专利权人。

(3)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力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设计认为专利权人。

(4)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研究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订立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5)以单位的名称、名义申请注册的商标及其它标记,单位享有所有权。

第五条 知识产权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授予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依托单位。我省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权利的,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依托单位不可擅自决定将该项科研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进行实施、转让和作价入股。

知识产权归属由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主持单位、承担单位、依托单位在项目合同中约定。对合作研究项目,知识产权归属从其合同约定,并依据合同对履行义务情况组织检查和验收。

第三章 知识产权管理

第六条 申请承担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项目时,承担、依托单位须提交与技术开发、推广、培训、示范有关的知识产权检索报告,同时提供知识产权分析报告,报告须由省知识产权局签署意见。在实施过程中,承担、依托单位要根据相关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和措施。承担、依托单位发现重复研究或侵犯知识产权时,应及时向主持单位报告,主持单位应及时处理。主持单位发现重复研究或侵权时,可以提请承担单位申请终止研究。不及时采取措施,造成损失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条 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依托单位为各机构负责人所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各机构负责人无单位的,合同中必须明确依托单位,依托单位应具有法人资格,依托单位负有承担单位的责任。

第八条 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单位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技术开发、推广、培训、示范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及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并予以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凡具备申请专利条件,适宜用专利加以保护的,应适时申请专利。凡具有良好的国外市场前景,适宜于向外国申请专利的,要及时申请外国专利。

第九条 取得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费用、维持费用等知识产权事务费用,由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依托单位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中据实支出。

第十条 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依托单位验收时,必须同时提供知识产权专题报告,对形成的知识产权和合同约定等情况如实总结,此报告作为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一条 对于弄虚作假获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的单位或个人,或为申请任务提供虚假材料的中介服务机构、人,由此导致承担的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推广、培训、示范任务属于重复工作或无效工作,不能获得知识产权,给国家造成损失的,在追究有关单位或人员相应责任的同时,省科技厅、知识产权保护局根据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项目档案无诚信记录的黑名单,通报全国的科技、知识产权部门使其今后不得参与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项目申报。并通过相关程序取消该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格。

第十二条 利用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等法律手段维护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主持单位、承担单位、依托单位的知识产权,通过自我保护的方式维护商业秘密等智力成果。

第十三条农牧厅政策法规处负责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主持单位、承担单位、依托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知识产权管理中涉及到法律事务的咨询、指导工作,并协助做好知识产权的维权和保护工作,将审批完的专利、商标报农牧厅政策法规处备案。

第十四条 建立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主持单位、承担单位、依托单位内部秘密保护制度。运用经济手段、合同手段、内部保密等制度进行管理。

(1)承担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研究单位、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之前,要与参与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员签订科研成果、商业秘密、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有关问题的保密协议。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研究、推广、培训人员,未经同意,不得公开发表或者在不符合保密规定的场所公开内容。

(2)参与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鉴定、评审、评估、验收的专家及相关人员,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工作人员,未经承担、依托单位的同意,不得披露有关的知识产权战略、成果,不得公开发表、使用、向他人提供、转让资料、文件和有关商业秘密。否则,应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以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主持单位、承担单位、依托单位名义设立机构、签订技术合同、签订重大经济协议或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时,必须经农牧厅授权委托或批准。

第十六条 对外签订的技术合同,必须由农牧厅及其委托人签署,擅自签署的,不予承认并将追究签署者的责任。

第十七条 知识产权的转让,必须经农牧厅技术开发部门、安全生产部门、政策法规处等部门会审同意,报农牧厅领导批准。

第十八条 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依托单位转让研究成果知识产权时,成果完成人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受让的权力。

第十九条 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形成成果取得知识产权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根据合同约定,对承担、依托建设任务的主要人员和为获取知识产权作出贡献的人员及知识产权实施单位的有关人员的合法收入予以保护。

第四章 奖惩

第二十条 农牧厅每年末对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承担、依托单位或有关人员对知识产权培育、管理、保护等作出显著成绩的应予表彰和奖励。对由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过失,造成知识产权的丧失或保护不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追究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行政责任。

第二十一条 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主持单位、承担单位、依托单位负责人有权监督本规定的实施,并有责任劝阻、制止和举报违反本规定的人员和行为,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及个人予以保护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 任何人不得利用职权、工作之便侵犯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知识产权。对于违反本规定而使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主持单位、承担单位、依托单位的权益受到损失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不同的行政处分,甚至除名,并责成当事人及时改正、挽回影响,对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其民事及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农牧厅负责解释。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2篇

1•1高产高效益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由于农产品使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我国总体上农产品市场供给小于需求的客观事实,致使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以追求最高生物产量为主要目标的。这种生产虽然获得了高产,但忽视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后再继续增加投入的经济学上的得不偿失性,违背了土地边际报酬的递减规律,增产而不增收。与追求最高生物产量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不同,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这种生产严格按照边际平衡原理来组织农业资源的投入,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当前并存的上述两种农业生产类型,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或自主创业的时候,既应该具有根据生物学原理获得最高生物学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又应该具有根据经济学原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农业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

1•2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也为了进行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同时也为了通过土地流转以方便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我国农村的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在不发生土地流转情况下的户户联合、村村联合的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情形,出现了很多家庭遵照国家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把土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的情形。这就为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这种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要有指导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的农业技术知识。

1•3设施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我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时代的到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在这些地方,或是投资建设高标准的畜牧饲养场所,或是建造塑料大棚,或是发展喷灌或滴灌设施等。这些设施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可控制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物产量的产出和农业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时候,有时面对的是设施农业条件的现代农业生产,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具备指导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知识要求

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在我国农村的诸多地方发展起来。这种生产的最大特点是把产前订单、产中产量与质量、产后销售和加工三阶段进行系统性组织,以获取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所以快速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来讲,产前订单非常重要,以及产后销售及农产品深加工的经济效益非常之高。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之时,既得具备生产性的农业技术,还得具备农产品市场销售和深层加工方面的农业技术知识。

1•5循环利用农业资源技术知识要求

把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以达到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很多地方发展很快。例如,把种植业生产产生的秸秆作为动物养殖生产的饲料,又把动物养殖生产产生的粪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再把沼气生产产生的废渣作为种植业生产的肥料。如此多种生产过程环环相扣、密切联系,就可以达到对农业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目的。把各种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以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代表着未来农业生产的科学方向。作为肩负指导农业生产的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学习、掌握循环农业的科学技术知识。

1•6反季节生产供应农产品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反季节供应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季节农业生产,以保证不同季节对各种鲜活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例如,在我国北方冬季,人们对新鲜蔬菜仍然有很大的需求,在春节期间这种需求更大。但由于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寒冷,不能进行正常的露天蔬菜种植,以至于新鲜蔬菜的冬季供应出现了极大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我国北方的冬季进行塑料大棚(或玻璃大棚)蔬菜生产,以解决市场蔬菜供应问题。再如,在早春通过塑料地膜覆盖等技术种植玉米,以在6、7月份反季节供应鲜嫩玉米。反季节农业生产虽然投资多、难度高,但经济效益往往较大,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大学生村干部具备反季节农产品供应的生产技术,对其今后负责指导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7高品质型农产品生产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上,而且还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品质上。高营养品质、高加工品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以高营养品质和高加工品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之时,不仅应具有获得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获得高品质产品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2大学生村干部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分析

2•1大学一毕业就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

(1)农业类专业毕业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大学生村干部中,大学期间所学农业类专业的仅占5%左右。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有农学、畜牧、林业、农业机械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由于大学期间受到了专门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使得此类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具有明显的农业技术知识优势。当然,这类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就是他们所学的农业技术知识理论性较强,实践性欠缺,距离手把手指导农民尚有差距。

(2)所学专业与农业有关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虽然所学的不是农业类专业,但所学的是与农业比较接近的专业,如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和动物医学等。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有些是农业知识的基础,如生物化学、微生物等,有些可直接用于农业,如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由于所学专业与农业相近,就可以经过较短时间、有针对性的培训,获得工作所需的农业技术知识。

(3)所学专业与农业无关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要么就读的不是农业院校,要么就读的是农业院校的非农业类专业,加上非农村家庭出身,故对农业技术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即使这类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一部分出身农村家庭,但由于他们仅在假期期间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对农业知识没有专门的学习,因此对农业知识也知之甚浅。此类和上述第二类大学生村干部,占大学生村干部总数的95%左右。

2•2大学毕业在农村有一段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

团中央在2003年牵头组织实施了“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在组织实施上述两个计划的过程中,已经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进行工作。与一毕业就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相比,此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农业技术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具有从事“三支一扶计划”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基层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就是从具有“三支一扶计划”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的。具有支农和农村扶贫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都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

(2)具有从事“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实施“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志愿精神,鼓励优秀青年投身西部大开发计划,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工作,有些是与农业具有密切联系的。具有这段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积累了不少的农业技术知识,这对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非常有益。

3对未来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教育的建议

3•1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把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国家及各省市区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快速发展的农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干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并非是一项权宜之计。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将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去任职。这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要高度认识对未来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2)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规划

既然今后一定会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成为村干部,且这些毕业生的工作又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这种时代性的要求,制定一个能够指导各高等学校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应对与农业教育有关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配备和实验条件建设等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

3•2对高等学校的建议

(1)对高等学校领导者的建议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形势的需要,不仅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而且非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到村任职。作为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应该认识到这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是需要较高水平农业技术知识的。如果学校能够对这类大学生在其上大学期间,就进行较好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那么必将给这类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基于如此原因,学校领导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给此类大学生提供接受农业教育的条件。

(2)对高等学校教学部门的建议

高等学校的教务处及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要努力把学校所制定的对有志于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教学部署,落实到实处。一旦学校作出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总体部署,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就要积极地把这种安排细化、量化。从课程开设类型、教材选购,到教师配备、实验实习环节安排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落实,并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督促检查。

3•3对高等教育研究部门的建议

由于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工作历时较短,致使围绕如何对有志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问题的研究,既不全面又不深入。尤其对非农业院校来讲,如何对占毕业生比例很小的此类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教育,是一个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如何对上述这些比较特殊的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教育,并进一步地改进、提高,确实是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建议高等教育研究部门应该深入农村基层,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农业技术知识的需要程度,同时,到高等学校调查了解有志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的农业技术知识情况,然后结合大学生村干部未来工作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新需求,围绕高等学校如何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以便为我国高等学校今后更加科学地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3•4对大学生村干部管理部门的建议

鉴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不是农业专业,不具备农业技术知识,故管理大学生村干部的组织人事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使他们达到应有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

(1)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到农业院校进行集中性农业技术知识学习可以根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需要,分批、分期地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到农业院校进行集中性的农业技术知识学习。这种方法对非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干部尤为重要。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3篇

加强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随着农业经济向低碳化转型,创新型低碳农业技术成为衡量各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当将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作为重点任务,针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采取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为推进我国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和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支撑。农业生产高度集约的欧美各国实践已经证明,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能有效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产权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农业低碳化技术的持续创新,还能快速转化低碳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经济低碳化进程。(1)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作为智力成果形式的低碳农业技术,因复制成本低而易被他人侵权。因此,若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将会打击低碳农业技术生产者的积极性。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授予权利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一定期限的独享垄断权而使其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进而激发权利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创新热情,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知识产品。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特别是低碳知识产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国际上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方面,如以超级稻、抗虫棉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品种、疫苗工程等农业技术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惜的是,对这为数不多的优势低碳技术也没于给予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一些技术被国外公司无偿使用或被优先注册从而失去了法律保护效力,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出口贸易造成巨大损失。要应对农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低碳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2)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不仅强调保护权利人的智力成果使其免受侵权,更在于通过该制度推进知识成果的转化,使知识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私益的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如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强制使用、法定许可等一系列规定并非仅仅是对权利人权利的限制,还包括使用者对权利人一定的利益补偿。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进而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作用。(3)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需要与拥有大量农业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知识产权水平还相对落后,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吸引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是推进国内农业转型的重要举措。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规范化,国与国的知识信息交流也必须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平台。因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平等尊重和保护他国的知识技术,是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技术的必要条件。

实施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1.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的观念淡薄就广大农户来讲,其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的原因主要在于:低碳农业技术尚属新鲜事物,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低碳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在短期内其效果不能很快凸现,因此不符合农户在生存与生产的压力下对农业技术要短期见效的心理需求;低碳技术推广成本较高,对资金、时间、知识等的需求超出应用传统农业技术时的投入,限制了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强,在当前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了较为普遍的搭便车心理。基于上述原因,广大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比较淡薄,应运和推广的积极性不强。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观念淡漠还体现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态度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现有科研体制下,农业科技人员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忽视技术推广和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缺乏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开发等激励措施,缺少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化的鼓励政策,造成科研人员重研发而忽视技术保护。2.农村生产生活现状限制低碳知识产权推广(1)传统农业高碳化生产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治长期以来,农业被归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通过追加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被认为是获得农业高产出的基本条件。在自然灾害和粮食增产等多重压力下,农药、农膜、化肥等高碳产品的习惯性使用被视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传统高碳农业技术习惯性使用产生的路径依赖使采用低碳技术时会要付出较高成本,这就必然阻碍低碳技术被顺利采用。①即使在立法中予以规定,低碳化的法律保护在实际中也很难被遵循。(2)分户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户采用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确立了分户经营模式,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讲,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却给在农村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带来一定的压力。首先,现行的分户经营模式决定了农户大多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判断决定农业生产活动,往往多顾及眼前利益,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长远预见和规划,较少顾全农业生产中的低消耗、低排放等问题。其次,全力经营体制于农村土地分块多,粮食分散种植,无法形成实施低碳技术的集体效应,最后,对单个农场,独自采用低碳技术收效不明显等因素,负担重使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很大压力。(3)现有农村劳动力构成状况不利于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知识型劳动力的投入。但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还不高,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出“老弱妇孺”化的特征,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农业发展既要求农户具备学习和使用低碳技术的知识,也需要在低碳技术推广中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比如对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来讲,需要以施用粪肥和秸秆还田的方式来保证土壤疏松和有机质的丰富为前提,但无论是运送粪肥还是秸秆还田都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再如少施肥、少喷农药、循环立体农业等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实施,都要花费很多人力和时间等等。农村知识青年向城市转移,无疑是从知识水平和劳动力两个方面限制了低碳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推广。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未凸显低碳保护理念它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高碳化而引起自然环境恶化,乃至引起了生态灾难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时才被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并得到普遍认同。显然,对法律而言,低碳概念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在立法中注入低碳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法律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至少在目前看来,知识产权法尚没有将低碳作为立法的主要原则,这就使那些高碳农业技术也仍然可以成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或者说,至少在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层面,低碳农业技术与高碳农业技术是处于同样保护水平。这只是体现了知识产权法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保护而无法从法律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对高碳农业技术的替代。4.农村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推广低碳技术的需要目前促进低碳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业还不发达,使得科研人员不仅要从事低碳农业技术创新还要自行承担起知识产权申请、宣传,在受到侵权时,还必须亲自参加诉讼从事法律救济活动,既是生产者,又是服务者、推广者、保护者,就现实情况而言,科研人员同时胜任多种角色的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行业的建设,以便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进行知识生产。

加强农村低碳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上一篇:医疗科技范文 下一篇:广告制作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