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9 16:04:06

农业技术知识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农业技术创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植物有育种者共培育出40多种优良作物和5000多个新品种和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在全国范围更换5―6次,每次更换一般都增产10%以上。在一系列增产要素中,新品种发挥了30%―35%的作用,品种的品质和抗逆性大为改观,对解决我国近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品种权人通过品种转让或者许可实施,从市场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积极性,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而农业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素质的竞争。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九五”期间,我国农业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农业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结合,在基因工程、超级稻、抗虫棉、疫苗工程、农作物育种、生物农药研制方面,已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如果不对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会使这些对我国农产品发展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被外国或外国农业企业无偿利用,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产生巨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国际条约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而在WTO框架下,国家加入国际条约的自主性逐渐受到削弱。对发达国家而言,在全球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意义早就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本身,而转化成为一种经济竞争手段。因此,发达国家总是在寻求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WTO,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其设计的主要反映发达国家利益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知识产品的输入为主,这就意味着越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就越对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构成约束。在农业领域,农业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渗透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国家利益在全球的拓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知识产权的劣势状态,国家利益受到很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加强和制定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

二、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自实施专利法以来,专利制度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已初见成效,一是申请数量增势较快,审查授权工作顺利,截至2002年8月15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618件;二是规章制度基本建立,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公告了《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是保护名录逐步扩大,农业部相继了四批共30多种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为大多数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获得保护的机会;四是保护体系初步建立,农业部先后组建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复审委员会、繁殖材料保藏中心、测试中心和分中心,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也正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队伍;五是品种权实施初见成效,据对102个已授权或已申请品种权的品种的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两年来共销售种子13908万公斤,推广面积达8376万亩,获得收6918万元。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还很薄弱,存在大量知识产权流失现象。这不仅使农业的科研水平大打折扣,而且对保护我国尚处于幼稚状态的高新技术发展极为不利。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落后。目前我国私法制度尚不发达,人们的私权观念淡泊,农业科研工作者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不能依市场情况来衡量知识产权的价值,偏重学术水平,轻视经济效益。农业科研人员、农科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管理观念陈旧,农科单位知识产权工作未能摆上议事日程。例如,福建农大研制成功的菌草伐木栽培食用菌等十几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只有3项申请了中国专利,12项申请了外国专利。菌草技术已通过各种渠道传到16个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蘑菇一项的年产值目前在全世界就达100亿美元,由于专利的地域性,这项发明在别国不受法律保护,被多个国家无偿使用。

2、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支持滞后。我国自1985年4月1日实施专利法以来才较好地保护了发明者的应有权益,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晚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但植物品种方面的发明创造还是得不到保护,导致农业科研领域中植物新品种得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统计数据表明,自1986―1993年,国家发明奖中农业项目约占80%,而在农业获奖项目中,植物新品种平均约占52%。直到1997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新发明的植物品种才得到法律保护。这表明,我国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和政策滞后。

3、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管理必须在市场经济框架内运作,并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目前无论是农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是农业知识产权经营机构,仍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中普遍存在政企不分、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问题,这导致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员流动性加强,要求有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知识产权局、工商局、海关、科研单位乃至个人,构筑一道坚固的防御网。但是,由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各部门各自为政,国内一些物种资源甚至现成的农业科学技术被某些国外的组织和个人借来华参观、考察或者进行学术交流之机,私自偷运出境的问题时有发生。而且,国内大多数科研单位没有专设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没有制定本单位的知识产权具体管理办法,没有设立专项管理基金,缺少单位内外专利技术、作物品种许可开发合同管理规定和利益分配办法,知识产权工作无章可循。

4、知识产权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不显著。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方式是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评定或对科研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发表更高水平的论文是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和获得相关待遇的重要前提。这种非市场化成果鉴定和驱动机制形成的重学术、轻市场,重论文、轻专利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造成农业科研与产业脱节,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建议

1、做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为开展农业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

首先,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持谨慎的态度,国内立法应当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原则,遵循我国所加入的国际条约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有利于我国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对于高于农业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立法保护应当谨慎态度;对于现行国际条约未予规范的,根据情况斟酌立法;而对于像农业遗传资源这方面对我国有利的领域,则应尽快立法加以保护。其次,做好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学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和遵守知识产权法的自觉性。

2、注重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应通过学校培养、工作培训和自学成才来实现。由于我国学校教育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专业和教程对学生进行培养,现阶段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主要是通过在职培训来实现的。各级行政部门、科研单位要抓紧对参与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超过保护本身,而上升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大量的专门人才。因此,建议在高等院校设立农业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专才。

3、鼓励发展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农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是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也是市场与社会链接的纽带。农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服务的内容包括:农业知识产权的、诉讼、转让、中介许可、信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农科单位、涉农企业以及行政部门农业知识产权人才不足的状况,在农科单位、企业和市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对此,我国应该抓紧制定规划,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事务所,为国内农科单位、涉农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相关服务。

4、建立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提高农业科研工作的起点水平

调查表明,农业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化与实施的程度取决于其内在质量。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研究的高起点,尤其是立项前的查新检索。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建立自己的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收集国内与国际最新信息,对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信息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既可避免侵权,又可避免因重复研究而造成浪费,进而提高科研工作的起点与水平。

5、建设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思路是科研项目立项、完成、验收、鉴定和报奖,获得政府奖励是其最高奋斗目标,并没有把知识产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农业科研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确定,即农业科研的任务不只是出“成果”(奖励意义上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农业科研管理思路也应加以调整,把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

6、设立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技术专利申请与开发

农业技术成果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很难区分农业科技的受益者并依其受益大小来支付技术创新成本;然而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和自然影响的非可控性,使得农业科研与推广具有较长周期、较大风险和高成本特征。导致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其成本支付的部分应当是社会的代表―――政府和社会财团。因此,农业科研与推广的物质利益的目标应主要通过财政渠道来加以满足。世界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其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均是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体。鉴于此,建议设立国家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基金,资助优秀的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等,使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科技立项或科技成果推广费用中划出部分资金,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资助优秀发明专利及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内外申请等。在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取得效益后,应返还或部分返还此项资金,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流动发展。

(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博士后)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2篇

1•1高产高效益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由于农产品使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我国总体上农产品市场供给小于需求的客观事实,致使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以追求最高生物产量为主要目标的。这种生产虽然获得了高产,但忽视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后再继续增加投入的经济学上的得不偿失性,违背了土地边际报酬的递减规律,增产而不增收。与追求最高生物产量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不同,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这种生产严格按照边际平衡原理来组织农业资源的投入,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当前并存的上述两种农业生产类型,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或自主创业的时候,既应该具有根据生物学原理获得最高生物学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又应该具有根据经济学原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农业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

1•2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也为了进行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同时也为了通过土地流转以方便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我国农村的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在不发生土地流转情况下的户户联合、村村联合的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情形,出现了很多家庭遵照国家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把土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的情形。这就为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这种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要有指导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的农业技术知识。

1•3设施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我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时代的到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在这些地方,或是投资建设高标准的畜牧饲养场所,或是建造塑料大棚,或是发展喷灌或滴灌设施等。这些设施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可控制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物产量的产出和农业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时候,有时面对的是设施农业条件的现代农业生产,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具备指导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知识要求

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在我国农村的诸多地方发展起来。这种生产的最大特点是把产前订单、产中产量与质量、产后销售和加工三阶段进行系统性组织,以获取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所以快速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来讲,产前订单非常重要,以及产后销售及农产品深加工的经济效益非常之高。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之时,既得具备生产性的农业技术,还得具备农产品市场销售和深层加工方面的农业技术知识。

1•5循环利用农业资源技术知识要求

把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以达到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很多地方发展很快。例如,把种植业生产产生的秸秆作为动物养殖生产的饲料,又把动物养殖生产产生的粪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再把沼气生产产生的废渣作为种植业生产的肥料。如此多种生产过程环环相扣、密切联系,就可以达到对农业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目的。把各种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以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代表着未来农业生产的科学方向。作为肩负指导农业生产的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学习、掌握循环农业的科学技术知识。

1•6反季节生产供应农产品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反季节供应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季节农业生产,以保证不同季节对各种鲜活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例如,在我国北方冬季,人们对新鲜蔬菜仍然有很大的需求,在春节期间这种需求更大。但由于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寒冷,不能进行正常的露天蔬菜种植,以至于新鲜蔬菜的冬季供应出现了极大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我国北方的冬季进行塑料大棚(或玻璃大棚)蔬菜生产,以解决市场蔬菜供应问题。再如,在早春通过塑料地膜覆盖等技术种植玉米,以在6、7月份反季节供应鲜嫩玉米。反季节农业生产虽然投资多、难度高,但经济效益往往较大,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大学生村干部具备反季节农产品供应的生产技术,对其今后负责指导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7高品质型农产品生产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上,而且还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品质上。高营养品质、高加工品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以高营养品质和高加工品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之时,不仅应具有获得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获得高品质产品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2大学生村干部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分析

2•1大学一毕业就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

(1)农业类专业毕业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大学生村干部中,大学期间所学农业类专业的仅占5%左右。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有农学、畜牧、林业、农业机械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由于大学期间受到了专门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使得此类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具有明显的农业技术知识优势。当然,这类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就是他们所学的农业技术知识理论性较强,实践性欠缺,距离手把手指导农民尚有差距。

(2)所学专业与农业有关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虽然所学的不是农业类专业,但所学的是与农业比较接近的专业,如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和动物医学等。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有些是农业知识的基础,如生物化学、微生物等,有些可直接用于农业,如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由于所学专业与农业相近,就可以经过较短时间、有针对性的培训,获得工作所需的农业技术知识。

(3)所学专业与农业无关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要么就读的不是农业院校,要么就读的是农业院校的非农业类专业,加上非农村家庭出身,故对农业技术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即使这类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一部分出身农村家庭,但由于他们仅在假期期间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对农业知识没有专门的学习,因此对农业知识也知之甚浅。此类和上述第二类大学生村干部,占大学生村干部总数的95%左右。

2•2大学毕业在农村有一段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

团中央在2003年牵头组织实施了“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在组织实施上述两个计划的过程中,已经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进行工作。与一毕业就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相比,此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农业技术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具有从事“三支一扶计划”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基层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就是从具有“三支一扶计划”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的。具有支农和农村扶贫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都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

(2)具有从事“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实施“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志愿精神,鼓励优秀青年投身西部大开发计划,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工作,有些是与农业具有密切联系的。具有这段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积累了不少的农业技术知识,这对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非常有益。

3对未来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教育的建议

3•1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把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国家及各省市区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快速发展的农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干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并非是一项权宜之计。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将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去任职。这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要高度认识对未来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2)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规划

既然今后一定会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成为村干部,且这些毕业生的工作又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这种时代性的要求,制定一个能够指导各高等学校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应对与农业教育有关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配备和实验条件建设等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

3•2对高等学校的建议

(1)对高等学校领导者的建议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形势的需要,不仅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而且非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到村任职。作为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应该认识到这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是需要较高水平农业技术知识的。如果学校能够对这类大学生在其上大学期间,就进行较好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那么必将给这类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基于如此原因,学校领导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给此类大学生提供接受农业教育的条件。

(2)对高等学校教学部门的建议

高等学校的教务处及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要努力把学校所制定的对有志于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教学部署,落实到实处。一旦学校作出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总体部署,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就要积极地把这种安排细化、量化。从课程开设类型、教材选购,到教师配备、实验实习环节安排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落实,并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督促检查。

3•3对高等教育研究部门的建议

由于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工作历时较短,致使围绕如何对有志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问题的研究,既不全面又不深入。尤其对非农业院校来讲,如何对占毕业生比例很小的此类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教育,是一个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如何对上述这些比较特殊的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教育,并进一步地改进、提高,确实是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建议高等教育研究部门应该深入农村基层,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农业技术知识的需要程度,同时,到高等学校调查了解有志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的农业技术知识情况,然后结合大学生村干部未来工作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新需求,围绕高等学校如何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以便为我国高等学校今后更加科学地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3•4对大学生村干部管理部门的建议

鉴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不是农业专业,不具备农业技术知识,故管理大学生村干部的组织人事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使他们达到应有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

(1)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到农业院校进行集中性农业技术知识学习可以根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需要,分批、分期地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到农业院校进行集中性的农业技术知识学习。这种方法对非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干部尤为重要。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推广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面临着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笔者将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改革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所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缺乏理论指导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直都没有一个科学的特有的理论指导。

1.2政府重视不足,缺乏经费支持

政府领导不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一味强调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忽略了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政府职能不清晰,管理体系不规范,对于推广资金缺乏合理的安排和运用,推广资金落不到实处,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没有经费来源。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有效进行的主要制约因素。

1.3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困难

农业技术推广一般要面对的都是边缘山村的农民,接受文化的程度较低,交通和通讯设备落后,信息接收落后,思想观念落后,难以接受新事物。农民受到周围环境与自身认识不足的限制,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缺乏重视,只愿意使用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技术,愿意使用能看得见实效的使用效果。而对于一些缺乏实验效果的新兴技术却不敢轻易尝试,导致对农业技术需求不足。这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发展,农业工作者趋于老龄化,对于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加薄弱,也是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进行。

1.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不完善,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这方面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自己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服务意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年龄较大,学历比较低,专业水平普遍较低,难以在推广工作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目前,专业农业推广技术人才明显不足,而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于推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乏了专业知识的指导,农业推广难以落到实处。

2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思路

2.1加强政府对农业推广的支持力度,健全推广机制

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必须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其更好发挥作用。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并且用到实处。政府要在支持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继续完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先进设备的配套建设,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2.2优化农业推广队伍,普及农业技术知识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为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巨大作用,政府部门应重视推广队伍的建设,出台新的专业人才引进计划,招收大量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走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加强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以便为农民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推广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和积极性,树立服务意识,为农民排忧解难,另外还要尽力为农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是农民能够放心使用新兴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作者:魏东 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董金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农业大学,2012.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4篇

1农业技术公共性及其具体分类

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公共性例子。笔者试举例说明专有性农业技术其中含有公共性的例子。在我国有关法规中,规定了植物新品种可以被用作公益性活动,例如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可以不经过品种权人员的许可,并有不向其支付使用费的权利。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审批机关还有着实施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权利,但需付给品种权人合理的使用费。由此可见,即便是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存在着公共性的性质。

1.1半公共性农业技术

从字面上解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些农业技术只能获取一半的产权。实际上,通常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只有一部分人共有其产权,但其产权却对其他人具有排他性。按照相关的专业叙述,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个群体所获得的共同利益,而生产成本、成员特点都具有排他的性质。可以说,半公共性农业技术与全公共性农业技术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范围的量化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在有限范围内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而公共性农业技术则在“范围”内的基础上进行了无限的扩大。

1.2公共性农业技术

公共性农业技术也就是农业技术中最基本的级别,直接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进行商业活动的措施进行基础的技术知识提供。公共性农业技术的主要形式是以学术论文、著作为根本的农业著作权。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但这些技术知识不能直接进行商业化活动,因此不能申请专利。这就导致了其根本特性,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该知识。公共性农业技术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它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很少从事这类技术的研究。但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没有很强的利润可图,但是其公益性是其他农业技术所不及的。

2农业技术的研发主体

2.1专有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专有性农业技术由于其几乎没有公共性,往往能够带来较大的效益。因此,企业就成为它合适的研发主体。特别是比较容易获得专利的领域。在我国专有性农业技术的现状下,大部分研发主体都是私人企业。

2.2半公共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有限范围内的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因此,立足于现状,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应当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性机制。一些符合国家农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就更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也应该给予扶助。一些时而特殊地理位置的半农业共性技术在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条件下,更能发挥其特殊优势。

2.3农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主体分析

由于其并不具备有丝毫的排他性,因此,对于私人企业来讲,没有利润可图。因此,政府应该成为其研发主体,这不仅能填补企业研发投入的空白,还可以趋近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性不同的农业技术中,研发主体也不尽相同。应该在立足于基本状况的情况下,找出适合其公共性的研发主体,这样农业技术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5篇

1.1专有性农业技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明文规定,植物新品种凡是经过人工培育具有新颖性和稳定性等特性的并符合条件的,都享有排他的专有权。此专有权主要体现在生产权、销售权、使用权等方面。国家也严格规定,凡是未经许可,以商业目的进行生产、销售的,全部要负完全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国家对其专有权的保护力度。品种所有人还享有许可他人生产的权利,并可以通过许可获得相关的经济收益。除了植物新品种权,专业性农业技术甚至还享有专利权和商标权。这样的做法可谓将专有性农业技术进行了严密的保护。但事实上,尽管国家对专有性农业技术进行了周到的保护,但由于农业产品的公共属性,这类产权或多或少还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公共性例子。笔者试举例说明专有性农业技术其中含有公共性的例子。在我国有关法规中,规定了植物新品种可以被用作公益性活动,例如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可以不经过品种权人员的许可,并有不向其支付使用费的权利。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审批机关还有着实施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权利,但需付给品种权人合理的使用费。由此可见,即便是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存在着公共性的性质。

1.2半公共性农业技术

从字面上解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些农业技术只能获取一半的产权。实际上,通常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只有一部分人共有其产权,但其产权却对其他人具有排他性。按照相关的专业叙述,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个群体所获得的共同利益,而生产成本、成员特点都具有排他的性质。可以说,半公共性农业技术与全公共性农业技术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范围的量化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在有限范围内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而公共性农业技术则在“范围”内的基础上进行了无限的扩大。

1.3公共性农业技术

公共性农业技术也就是农业技术中最基本的级别,直接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进行商业活动的措施进行基础的技术知识提供。公共性农业技术的主要形式是以学术论文、著作为根本的农业著作权。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但这些技术知识不能直接进行商业化活动,因此不能申请专利。这就导致了其根本特性,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该知识。公共性农业技术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它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很少从事这类技术的研究。但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没有很强的利润可图,但是其公益性是其他农业技术所不及的。

2农业技术的研发主体

2.1专有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专有性农业技术由于其几乎没有公共性,往往能够带来较大的效益。因此,企业就成为它合适的研发主体。特别是比较容易获得专利的领域。在我国专有性农业技术的现状下,大部分研发主体都是私人企业。

2.2半公共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有限范围内的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因此,立足于现状,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应当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性机制。一些符合国家农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就更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也应该给予扶助。一些时而特殊地理位置的半农业共性技术在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条件下,更能发挥其特殊优势。

2.3农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主体分析

由于其并不具备有丝毫的排他性,因此,对于私人企业来讲,没有利润可图。因此,政府应该成为其研发主体,这不仅能填补企业研发投入的空白,还可以趋近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性不同的农业技术中,研发主体也不尽相同。应该在立足于基本状况的情况下,找出适合其公共性的研发主体,这样农业技术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6篇

加强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随着农业经济向低碳化转型,创新型低碳农业技术成为衡量各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当将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作为重点任务,针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采取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为推进我国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和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支撑。农业生产高度集约的欧美各国实践已经证明,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能有效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产权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农业低碳化技术的持续创新,还能快速转化低碳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经济低碳化进程。(1)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作为智力成果形式的低碳农业技术,因复制成本低而易被他人侵权。因此,若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将会打击低碳农业技术生产者的积极性。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授予权利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一定期限的独享垄断权而使其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进而激发权利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创新热情,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知识产品。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特别是低碳知识产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国际上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方面,如以超级稻、抗虫棉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品种、疫苗工程等农业技术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惜的是,对这为数不多的优势低碳技术也没于给予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一些技术被国外公司无偿使用或被优先注册从而失去了法律保护效力,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出口贸易造成巨大损失。要应对农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低碳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2)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不仅强调保护权利人的智力成果使其免受侵权,更在于通过该制度推进知识成果的转化,使知识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私益的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如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强制使用、法定许可等一系列规定并非仅仅是对权利人权利的限制,还包括使用者对权利人一定的利益补偿。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进而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作用。(3)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需要与拥有大量农业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知识产权水平还相对落后,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吸引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是推进国内农业转型的重要举措。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规范化,国与国的知识信息交流也必须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平台。因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平等尊重和保护他国的知识技术,是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技术的必要条件。

实施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1.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的观念淡薄就广大农户来讲,其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的原因主要在于:低碳农业技术尚属新鲜事物,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低碳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在短期内其效果不能很快凸现,因此不符合农户在生存与生产的压力下对农业技术要短期见效的心理需求;低碳技术推广成本较高,对资金、时间、知识等的需求超出应用传统农业技术时的投入,限制了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强,在当前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了较为普遍的搭便车心理。基于上述原因,广大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比较淡薄,应运和推广的积极性不强。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观念淡漠还体现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态度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现有科研体制下,农业科技人员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忽视技术推广和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缺乏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开发等激励措施,缺少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化的鼓励政策,造成科研人员重研发而忽视技术保护。2.农村生产生活现状限制低碳知识产权推广(1)传统农业高碳化生产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治长期以来,农业被归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通过追加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被认为是获得农业高产出的基本条件。在自然灾害和粮食增产等多重压力下,农药、农膜、化肥等高碳产品的习惯性使用被视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传统高碳农业技术习惯性使用产生的路径依赖使采用低碳技术时会要付出较高成本,这就必然阻碍低碳技术被顺利采用。①即使在立法中予以规定,低碳化的法律保护在实际中也很难被遵循。(2)分户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户采用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确立了分户经营模式,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讲,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却给在农村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带来一定的压力。首先,现行的分户经营模式决定了农户大多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判断决定农业生产活动,往往多顾及眼前利益,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长远预见和规划,较少顾全农业生产中的低消耗、低排放等问题。其次,全力经营体制于农村土地分块多,粮食分散种植,无法形成实施低碳技术的集体效应,最后,对单个农场,独自采用低碳技术收效不明显等因素,负担重使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很大压力。(3)现有农村劳动力构成状况不利于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知识型劳动力的投入。但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还不高,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出“老弱妇孺”化的特征,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农业发展既要求农户具备学习和使用低碳技术的知识,也需要在低碳技术推广中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比如对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来讲,需要以施用粪肥和秸秆还田的方式来保证土壤疏松和有机质的丰富为前提,但无论是运送粪肥还是秸秆还田都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再如少施肥、少喷农药、循环立体农业等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实施,都要花费很多人力和时间等等。农村知识青年向城市转移,无疑是从知识水平和劳动力两个方面限制了低碳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推广。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未凸显低碳保护理念它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高碳化而引起自然环境恶化,乃至引起了生态灾难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时才被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并得到普遍认同。显然,对法律而言,低碳概念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在立法中注入低碳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法律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至少在目前看来,知识产权法尚没有将低碳作为立法的主要原则,这就使那些高碳农业技术也仍然可以成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或者说,至少在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层面,低碳农业技术与高碳农业技术是处于同样保护水平。这只是体现了知识产权法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保护而无法从法律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对高碳农业技术的替代。4.农村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推广低碳技术的需要目前促进低碳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业还不发达,使得科研人员不仅要从事低碳农业技术创新还要自行承担起知识产权申请、宣传,在受到侵权时,还必须亲自参加诉讼从事法律救济活动,既是生产者,又是服务者、推广者、保护者,就现实情况而言,科研人员同时胜任多种角色的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行业的建设,以便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进行知识生产。

加强农村低碳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在农业推广的工作中,需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出良好的推广策略,从而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增收的愿望。本文分析当前农业推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我国农业产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优化农业结构的目的。

1分析农业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

1.1政府引导和对农业推广支持不足

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就需要把如何提高收成放在第一位。通过多年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也没有有效改善农民的收入情况,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进行农业推广工作中,没有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使得农业推广中较多的工作难以开展。此外,由于农业推广工作具有长期性,缺乏必要的资金以及物质支持,许多有许多有效的、科学的农业技术难以持续实施,这就使得农业推广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正是由于各级政府没有清晰认识到农业推广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许多方面没有给予长期性的支持[1],对于推广人员而言,严重的挫伤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上许多的推广政策实施到一半而中途放弃,这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产生不信任之感,配合农业推广工作的热情也急剧下降,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2推广人员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因为农业推广工作属于一份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所以需要具备丰富技术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的工作人员才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推广人员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水平不高,而且关于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水平都不高,再加上他们在推广工作中积极性以及认识不足的情况,阻碍我国在农业推广中取得较好成绩。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较为缺乏,对于实际推广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解决,这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推广人员自己在认识方面没有对真正把握住农业推广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出现服务意识的缺乏、推广速度较慢的问题[2],这也直接地导致了农业推广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

1.3农民文化水平低,加大了推广的难度

由于农业推广需要在农民的土地上切实地实行各种尝试,但是由于许多地处偏远的农村中较少的人们接受教育,对于农业中的新型技术缺乏认识,一时间难以接受,从而加大了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边远地区农民接收信息的途径十分有限,再加上地域分散,使得农民对新型技术运用没有科学认识,甚至有的农民不配合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因此,农业产生中的许多技术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导致了农业推广工作中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2探讨农业推广的有效策略

2.1做好农业推广知识宣传工作

农业技术对于提升农业产生水平以及实现农民增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推广工作中需要把这项利国利民技术以及知识传达给广大的农民。首先是领导需要正确的对待农业推广的工作,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支持农业推广工作;其次,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3],把农业技术知识以及效果都积极展示给农民,让农民能够认识以及接受农业技术与知识;最后,拓宽宣传渠道,除了运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之外,还需要结合当前的各种媒体有效地提高农业技术知识在农民中的接受度,从而保证推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2重视农业推广人员能力的培养

推广工作顺利进行一大原因之一就是推广人员所就有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重视对农业推广人员教育和培养,一方面是提升他们对农业推广工作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他们专业素质,有效解决推广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发挥他们的价值与作用,尽快地实现我国农业产生水平的提升。

2.3加大推广投入,提升农业推广的效率

农业推广需要依靠政府积极支持,才能够保证农业技术能够持久、稳定提升农民的收入。政府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资金投入、技术人员投入以及物质投入,并且这三者是农业得以较好发展以及提高收入的关键,资金投入可以保证处于试验期的技术能够顺利进行,而技术人员投入则可以解决农民对技术认识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指导农民运用技术进行农业产生,而推广中的物质投入是保证各项推广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有效结合,全方位保证推广工作中做到人尽其职以及齐心协力地提高农民收入。

3结束语

正是由于从事农业推广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艰苦性以及长期性,同时在面对不同条件下的农业情况而需要制定出不同的农业推广计划,因此,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需要积极地面对当前农业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能够结合实践工作情况而提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以及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措施,从而帮助农民提高收入、逐渐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的生存以及生活现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木英,阚建全,尚永彪,等.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179-182.

[2]张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05-108.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公共性;研发主体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技术的公共性是造成它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的原因。在政府的高程度的介入下,农业技术的公共性就越强。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的内在规律。也可以说,想要考察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主体地位,就要考察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公共性。简要的说,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公共性已经成为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主体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因此,研究农业技术公共性的意义,以及其研发主体的细节变得十分重要。由于农业技术公共性及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深入其中透彻研究其意义是很好的方法。

1 农业技术公共性及其具体分类

1.1 专有性农业技术

专有性农业技术顾名思义,就是有明确私人产权的农业技术。这在所有农业技术中占有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地位。专有性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权、农产品商标权等,最重要的是包括着农业技术机密。这也是专有性农业技术的精髓。试想,没有农业技术机密的专有性农业技术,其“专有性”就存在着水分。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具体内容也是应该进行深入了解的。植物新品种权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植物新品种权主要是养育种植者的保护措施与权力。在现有状态下,国际上普遍对植物新品种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的国家领域,对此技术有着不同的保护措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明文规定,植物新品种凡是经过人工培育具有新颖性和稳定性等特性的并符合条件的,都享有排他的专有权。此专有权主要体现在生产权、销售权、使用权等方面。国家也严格规定,凡是未经许可,以商业目的进行生产、销售的,全部要负完全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国家对其专有权的保护力度。品种所有人还享有许可他人生产的权利,并可以通过许可获得相关的经济收益。除了植物新品种权,专业性农业技术甚至还享有专利权和商标权。这样的做法可谓将专有性农业技术进行了严密的保护。但事实上,尽管国家对专有性农业技术进行了周到的保护,但由于农业产品的公共属性,这类产权或多或少还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公共性例子。笔者试举例说明专有性农业技术其中含有公共性的例子。在我国有关法规中,规定了植物新品种可以被用作公益性活动,例如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可以不经过品种权人员的许可,并有不向其支付使用费的权利。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审批机关还有着实施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权利,但需付给品种权人合理的使用费。由此可见,即便是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存在着公共性的性质。

1.2 半公共性农业技术

从字面上解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些农业技术只能获取一半的产权。实际上,通常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只有一部分人共有其产权,但其产权却对其他人具有排他性。按照相关的专业叙述,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个群体所获得的共同利益,而生产成本、成员特点都具有排他的性质。可以说,半公共性农业技术与全公共性农业技术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范围的量化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在有限范围内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而公共性农业技术则在“范围”内的基础上进行了无限的扩大。

1.3 公共性农业技术

公共性农业技术也就是农业技术中最基本的级别,直接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进行商业活动的措施进行基础的技术知识提供。公共性农业技术的主要形式是以学术论文、著作为根本的农业著作权。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但这些技术知识不能直接进行商业化活动,因此不能申请专利。这就导致了其根本特性,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该知识。公共性农业技术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它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很少从事这类技术的研究。但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没有很强的利润可图,但是其公益性是其他农业技术所不及的。

2 农业技术的研发主体

2.1 专有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专有性农业技术由于其几乎没有公共性,往往能够带来较大的效益。因此,企业就成为它合适的研发主体。特别是比较容易获得专利的领域。在我国专有性农业技术的现状下,大部分研发主体都是私人企业。

2.2 半公共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有限范围内的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因此,立足于现状,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应当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性机制。一些符合国家农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就更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也应该给予扶助。一些时而特殊地理位置的半农业共性技术在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条件下,更能发挥其特殊优势。

2.3 农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主体分析

由于其并不具备有丝毫的排他性,因此,对于私人企业来讲,没有利润可图。因此,政府应该成为其研发主体,这不仅能填补企业研发投入的空白,还可以趋近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性不同的农业技术中,研发主体也不尽相同。应该在立足于基本状况的情况下,找出适合其公共性的研发主体,这样农业技术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爱青.农业技术的公共性及其研发主体的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04).

[2] 李伟.简析云南省农业技术现状[J].科技与生活,2011(04).

[3] 杜艳艳.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04).

[4] 张欣悦.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发展前景[J].现代化农业,2006(08).

[5] 马义海.国外精确农业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J].宁夏农林科技,2004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9篇

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指以农民为对象,运用一定的推广方法,将现代化的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运用到广大农民的生产实践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等目标。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科研和生产实践的桥梁,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必要环节,也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一直存在着资金不足问题,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多乡镇的农技推广部门甚至还没有统一的农技推广场所,更不用说引进先进的推广技术和先进的农技技术了。农技推广资金短缺导致很多农技综合配套技术和农技示范工作无法开展,严重影响着农技的推广进程。

(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推广方法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群众,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受众群,推广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总体上来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以及应用能力都偏低,再加上近年来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更加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非常现实也是非常尴尬的问题,而当前农技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也主要以宣讲、走访为主,长期单一化、简单化的推广方法显然效果不大。

(三)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人员素质问题

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技推广的受众,而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则主要以农技推广工作站的普通职员为主,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素质差异和隔阂。在实际的农技推广中,推广人员往往视推广工作为一项普通工作,甚至认为只是走走过场、宣读宣读而已,再加上他们对于农业技术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有限,服务意识不到位,就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效率。此外,近年来,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缺乏对于推广人员知识的更新和培训,新进的农业方面的专业人员又比较少,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不高。

三、解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基层推广艺术。为了更好的推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转化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为此,基层政府都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应确保农技推广专项资金专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统一的农技推广场所,可定期开放供农民相互讨论新农技,及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推广技术,切实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还可在丰厚资金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存储、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融合多种推广方法,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面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掌握一定的推广技巧和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要灵活推广。多数农民的科学知识并不丰富,如果采用枯燥的说教式的推广方式进行农技推广的话,难以激发起农民对科技的兴趣,更谈不上具体应用了。因此,可以采用现场发放小礼品、有奖回答问题等方式,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技学习与使用中去。二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专业的农技研究人员、农技推广人员与基层农民代表组成一个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可以组织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培育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和壮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三)组织推广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效。为此,要对在职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推广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得农技推广人员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方便给广大的农民群众讲解具体的农业技术知识,再加上通过一定的推广方式的训练和培训,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更能使农民接受、理解和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此外,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结束语

农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土里刨食”的农业生产方式显然已经落伍了,要想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转变思想、大胆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融合多种推广方法、组织推广人员培训等措施,积极推广和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向农业现代化的质的飞跃!

农业技术知识范文第10篇

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作物栽培学的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并相应地提出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旨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推广农业技术。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栽培;教学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农业院校无疑已经成为开展农业教学的重要中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逐渐呈现出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通过应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1.1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只有农业技术在进行广泛推广之后,将农业技术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地显示出农业技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产值,增长了农业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只有在农业的实践活动中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院校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场所,大量的教师会进行研发农业技术,时刻关注着农业的发展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关信息。

1.2粮食安全的保障

随着我国的人口的迅猛增长,然而,土地则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有的措施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人们生活所需要各种农产品。通常情况下,农业专业的学生比较关注于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的状况,更倾向于向广大的父老乡亲传播自己所学的农业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出农业技术的价值。农学院学生在传播农业新技术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1.3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相连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实质上是指将现有的农业科研的各项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中,进而在科学实验以及生产应用中检验农业科研成果。农业院校组织广大学生进行各种的教学实习、企业锻炼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与产学研的结合的过程相互接触,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应用在生产活动中,对一部分难题作出一定解释,进而表明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地完善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

2.1传授农业新技术知识

作物栽培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实例,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实与解释。所以,教师应介绍更多的农业新技术,奠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如:在讲解环境与作物间关系章节时,可以知道,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一旦选择不合适品种,一方面,会致使作物无法顺利地完成生长周期,在生长的过程中则会死亡,另一方面,即使作物顺利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同样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状况。此外,如若未能够选择合适的品种与播种时间,作物则会出现不长茎秆、不会开花与结出果实等问题,降低作物的产量,甚至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的状况。此外,选择不合适的水稻品质,或者在不合适的播期进行播种,则会导致水稻颗粒无收。而上述现象则诱发各种农业的纠纷。因此,教师在对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时,还可以简要地讲解生产中可以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的名称,且在农作物的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地注意一些事情,方便学生与亲朋好友就农业问题展开更加深刻的讨论,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作用发挥至淋漓尽致。

2.2农业实验课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作物栽培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提升起点、增加设计内容,提高实验的综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选择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例如:教师在开展实验课堂的过程中,针对田间出现的倒伏状况,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并且深入地分析出现倒伏形象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致使出现倒伏现象原因,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对作物产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措施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在农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农业技术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地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学生的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作物栽培学成为农业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

作者:苏志 单位: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邵庆勤,杨安中,牟筱玲,李孟良.浅议农业技术推广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视界,2013,(32):19,44.

[2]凌启鸿.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J].作物杂志,2003,(1):1-7.

上一篇:医疗科技范文 下一篇:广告制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