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养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3 16:48:21

农业种养技术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1篇

1模式原理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利用龙虾和水稻生长季节对水分要求以及养分需求的互补原理,在种养过程中龙虾吃食水稻秸秆、水草、水生昆虫、幼虫、虫卵等,减少水稻病虫草危害,龙虾所产生的排泄物和剩余残饵为水稻提供生物肥料。水稻收割后秸秆返田,通过旋耕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地力,促进了土壤水蚯蚓的生长,灌水后腐熟的秸秆,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龙虾提供了最佳饲料,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获得绿色稻米和优质龙虾。

2模式设计与配套管理

2.1选址要求。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的稻田,尤其沿河的低洼田更好,面积大小不限,最好以3~6hm2为一个单元,同时还要求交通便利,电力实施有保障。2.2大田设计与管理。2.2.1开沟筑埂。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沟宽2m,深1m,环形养虾沟离田埂2m远,拐角处最好呈弧形。面积较大的稻田还要在田中间开挖“十”字形或“一”字形田间沟,沟宽1.5~2m,深0.6~0.8m。环形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10%~15%,利用挖沟的土加宽、加固周边田埂,埂面宽1~2m,高出田面至少0.8m[2],以防渗水或坍塌,同时也要做好防止龙虾逃跑事项。2.2.2控制水质与水位。水质应符合健康养殖要求,小龙虾对重金属以及敌百虫、菊酯类杀虫剂非常敏感,应严加注意。龙虾越冬前的稻田水位应控制在30cm左右,越冬期间应提高水位至40~50cm保温;春季应降低至30cm左右提升水温,夏季水温过高应将水位逐步提高至60cm左右达到降温的目的。2.2.3种植水草。虾沟内栽植水生植物如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水草水面约占虾沟面积的20%~30%,以零星分布为好。2.2.4除敌害生物。威胁小龙虾生存的敌害有水娱蚣、水蛇,水老鼠等。放养前须用生灰石(50~75kg/亩)泼洒,清杂除害。进水口要用20~40目沙网过滤,排水口也要用密网围住以防敌害侵入,平时勤巡查及时清除田内敌害生物。2.3模式流程设计。1~3月田中灌水耕作促秸秆稻草腐烂,促进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3~4月放养龙虾;4~6月投饵饲养;4~8月捕捞商品龙虾售卖;6~11月水稻种植,稻虾共生;12月旋耕灌水促稻蔸稻草腐烂(见模式流程图1)。

3模式核心技术

3.1水稻栽培技术

3.1.1品种选用。一般选择生育期适中、茎秆粗壮、抗病虫害、抗倒伏、米质优的大穗型品种,青阳县主要以种植单季杂交稻为主,品种有丰两优香1号、深两优5814等组合,也有种植适宜的粳、糯稻品种。调查发现一些种粮大户选择用双季杂交晚稻品种做该模式单季稻种植,因为其生育期短,总体效益也很好,品种可选用丰源优299组合等。3.1.2大田用肥。在当年第一季小龙虾捕捞结束后,先排浅田水,将龙虾赶到预备的虾沟中,再耕田施肥,每亩基施腐熟的有机肥250kg、45%(含纯氮磷钾为15%-5%-5%)复合肥10~15kg。在水稻栽后7d左右,追施尿素7.5~10.0kg/亩,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养虾稻田禁用碳酸氢铵[2]。3.1.3水稻移栽。一般6月中旬至7月初移栽,宜适度稀植,确保田间通风透气,杂交稻行株距宜选用33cm×18cm,栽植1.1万穴/亩为宜,粳稻手工插秧行株距宜选用30cm×16cm,抛秧密度宜保持在1.4万穴/亩左右[3]。该模式不宜用水稻撒直播方法。3.1.4水分管理。水稻栽后7~10d保持田间浅水,促进水稻活棵分蘖,水稻中期灌水5~10cm,以利龙虾入田活动觅食。分蘖末期排水搁田3~7d,养虾田应轻晒。抽穗扬花期应将田水逐渐加深到20~30cm。水稻进入黄熟期要及时落水,使田块干硬,便于机械入田收割。3.1.5病虫草害防治。稻虾共作应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田间杂草应人工除去。必须用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一般使用的农药有:Bt生物农药、氟虫苯甲酰胺、井冈霉素等。喷洒农药时应加深田水,降低药物浓度,减少药害。慎用含磷、菊酯类、拟菊酯类药物。2016年在该县新河镇菖蒲圩稻虾共作田块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盏/3hm2)示范,有效控制了稻飞虱与螟虫数量,减少了用药次数,此物理防治技术值得推广。3.1.6水稻收割。一般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收割,收割时留10~20cm高度的稻蔸,并将稻草返田,然后灌水20cm左右,浸没稻蔸和稻草,促进秸秆腐烂产生浮游生物,为龙虾提供饵料来源。

3.2龙虾养殖技术

3.2.1放种。每年的3~4月投放幼虾,每亩投放1cm以上的幼虾1万~2万尾,应放养同一规格的虾种,要一次性放足,一般投放的日期越早,养殖的效果越好。投放虾种不宜过于集中,应在稻田内分点均匀投放,应选择在晴天早、晚投放,避免在阳光强烈和高温下投放。5~7月视亲虾繁殖虾苗和捕捞的情况,随时补充虾苗。在8~9月份投放(规格:30g/尾左右)亲虾15~30kg/亩(雌雄比为2∶1或3∶1),可在稻田附近设置亲虾暂养池,最好与稻田连在一起,待单季稻收割后及时灌水放虾入稻田,利用稻田冬休时间,让亲虾自行繁殖虾苗,以供来年稻田养殖。3.2.2饲养。稻田龙虾主要吃水草、秸秆以及浮游生物等,每月要施腐熟鸡粪等有机肥100kg/亩左右。前期一般不需投饵。养殖后期(5~6月)可适当投饵(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投喂一次(占日饲量的30%),下午16∶00~18∶00投喂一次(占日饲量的70%),饲料可选择米糠、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鱼肉等,还要补充一些青饲料。日投喂量控制在稻田虾体重的2%~6%(以当天投喂的饲料在3~4h吃完为宜)。3.2.3捕捞。稻田养殖龙虾捕捞时间为4~8月,主要集中在5~6月,及时将大规格龙虾捕捞,降低稻田中龙虾的密度,促进小龙虾个体快速生长,提高产量效益。一般采用虾笼、地笼网捕捞,具体做法是:将虾笼和地笼网(网眼规格2cm左右)置于稻田虾沟内或稻田中,每天清晨起笼收虾,虾笼隔一段时间移动一下位置,在虾笼中设置诱饵引诱小龙虾进网,当捕捞量逐渐减少时,可将稻田中水排出,集中于虾沟中放虾笼。一般8月底至9月初结束,余下的成虾投放到虾沟中用于虾苗繁殖,为翌年养殖储备苗种。

4效益分析与推广前景

4.1效益分析2016年经青阳县调查发现,该种养模式水稻产量(以单季杂交稻为例)450~550kg/亩(276元/100kg),产龙虾50~100kg/亩(25~50元/kg),除去稻种、肥料、

虾苗、饲料、人工、田租等费用,预计纯收入为1500~2500元/亩,比传统的一年稻麦两熟效益要高20%~50%。

4.2推广前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虾共作互补互利,良性循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化解了废弃物秸秆、过剩肥料、龙虾排泄物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了产量与效益。该种养模式是一种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有效模式,在圩区、灌溉方便的稻田尤为适合,因其简单易行,成本低,见效快,且市场行情看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袁旭峰 单位:安徽省青阳县种植业局

参考文献:

[1]杨大庆.桐城市“稻虾兼养”模式[J/CD].基层农技推广,2017,5(2):61.

[2]关故章,孙继成,何家海,等.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特点及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265-266.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稻―鱼―鸭”;稻田生态循环种养技术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34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为充分开发利用文山州20000hm2宜渔稻田资源,加大文山州稻田种养生态循环发展,提高种植、养殖生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达到一田多产,提质增效的目的。进一步探索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提高稻田综合利用率和综合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文山州在稻田种养模式探索上做了许多工作,已由最初的平板式稻田养鱼,到辅以稻鱼工程设施(即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溜),发展到探索稻―鱼―鸭、稻―鱼、稻―泥鳅、稻―虾(小龙虾)、稻―鳝鱼等种养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并与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及休闲农业相结合,成立合作社,开办休闲农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高综合效益。稻田养殖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能提升水(禽)产品质量,生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品质绿色生态产品,符合人们对绿色生态食品追宠需求发展形势,增加养殖收入。在此主要介绍成熟的“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

经济目标:稻田综合产值6000元/667m2。优质水稻500kg/667m2,产值3000元;鱼(渔)产量100kg/667m2,产值2000元;鸭(禽)40只/667m2,产值1000元。

1 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田块整理、养鱼设施建设、鸭圈建设等,从3月初规划设计、施工建设,4月10日前完成。

1.1 田间工程建设

养鱼设施建设要求在3月底前完成,主要建设内容。

1.1.1 稻田选择

稻田平整,水源、交通方便,面积相对连片,每片面积3.3hm2以上。

1.1.2 田埂的修整

加高加固田埂,捶实夯紧,田埂加高到40~60cm,加宽到30~40cm。可用开挖鱼沟、鱼凼的田泥加固田埂,并种植饲草、蔬菜。

1.1.3 开挖鱼沟、鱼凼

根据田块的实际情况,划分出0.33~0.67hm2大小区域,并用拦网隔离。鱼凼深1m,鱼沟宽0.4~0.8m,深0.4~0.6m,羡拭婊占田块面积的8%~12%。鱼沟与鱼凼的具体形式根据养鱼稻田的形状和面积大小而定。

1.1.4 设置进、排水口和安装拦鱼栅

根据进出水量设计进、排水口,一般进水口1个,排水口水量小的修建1个,水量大的修建2~3个,最好设在稻田斜对两端,并安装竹栅、铁丝网等拦鱼栅。

1.2 鸭圈建设

鸭圈建在鱼凼上,四周和底部使用木条或竹条铺设,顶部铺设彩钢瓦,并设置与田水相连通道,按照每只鸭0.1m2计算建设鸭圈。鸭圈建设在4月10日前完成。

1.3 绿色防控设施建设

每667m2设置诱虫灯2~4盏。诱虫灯设置在鱼凼上,便于鱼、鸭捕食害虫。

2 育苗准备

2.1 水稻育秧

2.1.1 稻种的选用

统一采用经审定的文稻系列、云恢290、滇屯502等优质品种。用种量要据种植密度,用种量为1.8~2kg/667m2,基本苗为1.8~2万丛/667m2。

2.1.2 育秧

3月25日前选择整理好育苗田,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背风向阳,邻近大田的地块作秧田。为调整栽插秧龄和保证秧苗安全,各点分2个时间段育秧,2个时段间隔时间不超过5d,2批秧必须在4月10日前播种结束。采取机插盘育秧和旱育秧2种育秧模式。苗期做好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2.2 鱼种培育

鱼种选用池塘、网箱培育的隔年优质种。养殖品种以鲤鱼、草鱼、鲫鱼和罗非鱼等鱼类为主,适当搭配鲢鳙鱼,条件好的可放养名特优品种。按30g/尾以上规格,450尾/667m2的放养量,根据放鱼时间提前做好培育计划和订购,保证按时投放。

2.3 鸭苗选择和订购

2.3.1 鸭苗选择

选用本地广南麻鸭、杂交麻鸭等。

2.3.2 鸭苗订购

按20只/667m2脱温免疫鸭苗计算,分别于3月25日前,7月10日前完成2批鸭苗订购工作。

3 大田移栽、苗种投放

5月10日―6月5日,分别完成大田移栽、鱼种及第1批鸭苗投放工作。

3.1 大田移栽

5月10日前完成大田栽插。秧苗要求:机插秧,苗龄22~25d左右,3叶1心时移栽,种植规格为12cm×30cm。鱼沟、鱼凼边用人工补插;旱育秧,苗龄30~40d左右,4~5叶时移栽,种植规格为20cm×20cm。

3.2 鱼种投放

待大田秧苗移栽15d(秧苗返青后)投放鱼苗,5月25日前完成鱼种投放。放养鱼苗时注意事项:选择晴天09:00以后放苗;做好鱼种消毒,鱼种投放时用3%~4%食盐水侵泡3~5min;投放时注意装运鱼苗工具内的水温与稻田鱼凼中的水温相近,水温相差不能大于3℃。先将装鱼苗的工具放在田水中浸泡,并向工具中缓慢加入一些稻田清水,使其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把鱼缓慢倒入鱼凼或鱼沟里;如用化肥做底肥的稻田应在化肥毒性消失后再放鱼种,放鱼前先用几尾鱼苗试水,不发生死鱼才可放养。

3.3 鸭苗放养

3.3.1 放养数量

投放40只/667m2。

3.3.2 投放时间

分2批进行,第1批鸭苗投放20只,结合秧苗返青,6月5日以前投放;第2批投放20只,在8月30日前投放。

4 种养管理

5―10月为水稻、鱼类、鸭的饲养管理阶段,加强以下种养管理措施。

4.1 水稻管理

4.1.1 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减少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占全年施肥总量的70%,追肥占30%。施肥注意事项:适温施肥,避免高温施肥使鱼中毒;晴天施肥,避免阴雨天施肥影响鱼类生长;不能将肥撒在鱼类集中或鱼多的地方,如鱼凼、鱼沟内,避免鱼误食中毒;施化肥时将养鱼田分2次或3次进行,采取量少次多,少施勤施。

4.1.2 病虫害防治

实施稻田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植保技术(黄蓝板、杀虫盒、诱虫灯),减少水稻病x害的发生。用药时要选择高效低毒(杀菌剂)、对鱼、鸭不产生危害的药物。

4.2 养鱼管理

4.2.1 投饲管理

以麦麸、酒糟、豆渣、包谷面或配合饲料等饲料为主,辅以投喂菜叶、浮萍、水草和旱草等青饲料,提高稻田鱼产量。投喂要做到“4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4.2.2 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鱼病易发季节,加强鱼病预防工作。发现鱼病,选用高效低毒鱼药及时治疗,并及时捞出死鱼。

4.2.3 日常管理

根据水稻和鱼类的生长需求做好田水调控。经常检查田埂,如发现有漏洞或倒塌,应及时堵塞修理,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田水漫埂逃鱼,并经常清除注排水口拦鱼栅上的附着物,以免阻塞影响排水。在夏季高温时,勤注新水,保持水质良好,降低水温,避免鱼类中暑死亡。

4.3 养鸭管理

4.3.1 雏鸭饲养

雏鸭采用网室育雏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通过在育雏舍内设置离地面30~80cm高的金属网、塑料网或竹木栅条网室,雏鸭在网室内饲养25d左右。

4.3.2 育成鸭饲养

鸭龄25d左右试水2~3d后放养大田,放养1周内要求饲喂5~6次/d,1周后,补料可逐渐减少到2次/d,日投料量为体重的5%左右,视具体情况维持或适当增加料量。饲料使用玉米65%、豆粕13%,麦麸12%,菜籽粕3.82%,鱼粉2%,磷酸氢钙1.37%,石粉2.19%,食盐0.49%,蛋氨酸0.13%配制。饲喂的同时观察鸭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发育不良、受伤或病变的个体,要尽快从鸭群中移出,进行隔离饲养管理。症状较严重的个体应及时淘汰。

5 适时收获

根据稻鱼鸭不同的收获期和出栏时间,适时收获上市,争取好的效益。

5.1 水稻收割

应适时收割,做到颗粒归仓。

5.2 适时捕鱼

到稻谷收割期,根据鱼的长势,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及时捕捞上市。尚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合并到部分保水条件好的田块,加深田水,进行续养,到春节前后捕捞上市。

5.3 成鸭出栏

当育成鸭达到75d龄时,鸭群平均体重达到1.8kg左右。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3篇

本文在太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示范基础上,从养殖小区建设养鸡、养殖废料肥用于桑树田及无害化生产有机肥等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林禽立体种养农牧配套型――“禽-肥-桑”循环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条新兴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不断的探索、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循环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生态循环农业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内部物能互换、农业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及绿色消费等方面[1,2]。当前太仓市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探索出的“禽-肥-桑”资源循环高效种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提供一些参考的思路。

1 基础与优势

太仓市神闸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太仓市浮桥镇老闸村,主要从事桑树种植、养蚕、树林养鸡等生产活动,同时进行桑产品开发,研制桑果饮料以及桑叶茶,是苏州地区养蚕示范场。合作社北邻通港路,南邻戚浦河,占地面积247.5亩,其中209亩种植桑树,桑叶用于养蚕,桑林用于养鸡。建有养蚕舍5000平米,仓库700平米,鸡舍面积400平方米,饲养蛋鸡10000羽,肉鸡5000羽。

2 “禽-肥-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应用实践

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以“禽-肥-桑”生态、高效、循环、高产为重点,开展发酵床养鸡、种植桑树、新技术试验示范,桑系列产品开发,建立相应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试验发酵床、蔬菜生产基地,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技推广部门相结合,明确示范推广内容,实现了种养生产循环高效可持续性。同时,鸡有较长时间在桑林中散放,既可生物除虫,又可提高鸡的肉质品质,增加商品性。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于调节沿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畜禽产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禽-肥-桑”农业生态循环高效模式

以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为试验基地,进行高效安全营养生产技术、高效生态发酵床养鸡技术、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集成“禽-肥-桑”资源循环高效种养模式,采取边试验边示范相结合,示范推广与技术开发应用相结合,通过农户技术培训、典型示范,辐射推广到全市及苏州部分地区。鸡食用桑园杂草和小虫,鸡粪、菜梗可作为桑园地有机肥,鸡舍周围及农田尾水汇入收集池沉淀处理,再排入生态塘进行植物氮磷拦截处理。从而降低桑园地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利用发酵床养鸡,由于有机垫料里含有相当活性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鸡的粪尿排泄物,不需要每天清扫鸡栏,冲洗鸡舍,于是没有任何冲洗圈舍的污水,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鸡场;垫料在使用到期后,形成可直接用于农作物的生物有机肥,达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由于生物发酵舍养鸡技术有不需要用水冲鸡舍、不需要每天清除鸡粪,采用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等众多优势,达到了省工节本的目的,可节水90%以上;鸡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相对传统笼养鸡大大减少,即使是蛋鸡的死淘率也可控制在5%左右,肉鸡在2%左右。

社会效益分析

一是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保障太湖饮用水的安全,并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对进了农业节水发展,减少污水排放量,减少农田氮磷等养分的流失,保障群众饮食安全,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稳定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加大农业污水治理力度,形成结构优化、节水减污、保护环境的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局面。

4 生态效益

该项技术实施后,以太仓市神闸果蔬合作社为例,年可以处理还田鸡粪830吨,年处理污水500吨;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及鸡粪利用率达到了100%。通过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绿化3000棵;改造了生态塘10000平方。年减排污染物COD61.4吨、年减排总氮14.6吨、年减排氨氮1.06吨、年减排总磷8.2吨。

5 结语

循环农业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通过太仓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循环农业的发展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能够有能力作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在循环农业的整个模式流程中,既是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的宣传者,又是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者,今后应注重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建设,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种养结合;生态;高产;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S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05

1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

宣威市彬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100hm2,总投资3358万元,是一个集养殖、种植、商品猪及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养殖场建成1000头种母猪繁育基地,年出栏仔猪数20000头,生猪存栏5000余头。种植场建成路相连、渠相通和田成方的标准化基地100hm2,建有种植大棚10.67hm2,实验大棚1.33hm2,育苗大棚1.33hm2,露地面积66.67hm2。生活区面积4000m2,有员工100余名。彬和农业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基地为宗旨,建设包括养殖场和种植场为一体的“养殖―农肥―蔬菜种植”(猪―肥―鱼―粮―菜)的循环立体农业模式,建成集研发、认证、种养销售一条龙、农工技贸一体化的面向宣威、云南和全国的高新农业辐射区。公司重视科学技术团队建设,并计划和云南各高校合作,打造实习基地和学习观摩平台,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年向周边地区提供1000余人次工作岗位,2015年,带动周边150户农户进行商品猪养殖和蔬果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该基地采取了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种养结合示范用

该养殖场年出栏肉猪超万头。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

干湿分离:通过改圈舍设施实现干粪与尿水干湿分离,同时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将干粪收集装袋,采用静态好氧发酵处理后种植蔬菜。雨污分流:在畜禽养殖场内分别修建雨水沟和污水沟,实行雨污分流,液体粪污进入化粪池,经厌氧发酵处理以后就近就地循环利用。循环利用:对经化粪池厌氧发酵处理的液体粪污经过自成体系的“U”型渠等配套设施直接输送到贮粪池后就近就地循环利用,实现粪污“零排放”。

3 示范试验基地技术集成

3.1 基地生猪养殖主推技术

生猪主推外三元(以杜洛克为父本、LY母猪为母本,生产三元商品仔猪及育肥猪)。主推:母猪高产配套技术、仔猪“两早、两料、两阶段”培育技术。

3.1.1 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严格按照各阶段营养需求配制全价料,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并按时注射相应的疫(菌)苗,按各阶段猪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进行饲养管理。

3.1.2 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按照仔猪“两早、两料、两阶段”培育技术进行培育。7日龄用教槽诱食、14日龄用哺乳仔猪全价料补饲、28日龄断奶、29~70日龄用保育料饲喂、70日龄后转育肥舍进行育肥。注意防冻、防压、防腹泻。严格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菌)苗,断奶时防止仔猪应激反应。

3.1.3 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分3阶段育肥,70~80日龄饲喂仔猪全价料,80~100日龄饲喂中猪全价料,100日龄后饲喂大猪全价料,严格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菌)苗。

3.2 基地蔬菜种植技术

围绕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五化”标准,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实施蔬菜“六统一”标准化生产。

根据市场和季节需求,选用抗逆性强、抗病性强、商品性好和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叶菜类、果菜类按季区域种植;统一进行工厂化育苗;抓住节令,合理安排蔬菜品种的轮作,统一栽植、中耕管理、植株调整;合理平衡配方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防止硝酸盐含量过高;推广生态栽培技术,使用杀虫灯、粘黄板、性诱剂、防虫网等防治害虫;开展统防统治,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的配套措施;实行合作社蔬菜产品自检和送有关部门检测相结合,确保合格产品上市;适时采收,叶菜类、果菜类等产品分等分级包装。

4 示范试验基地主推技术优势

发展“养殖―农肥―种植”(猪―肥―鱼―粮―菜)的循环模式,有机地结合养殖和种植,形成“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畜禽养殖、农肥处理和蔬菜种植有机结合,三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构成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

为改善种植区土地肥力,处理养殖和种植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建成一个中型腐化化粪池,用于处理农业垃圾。废弃农作物和养殖废弃物在池里经过发酵处理后形成有机肥料,实现“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农作物生产循环利用模式。

采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新型生产模式,2015年养殖场粪尿实现无污染“零排放”,节约肥料成本26万元;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把蔬菜副产物作为生猪的青绿饲料及纤维饲料利用,节约饲料成本20万元;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微量元素缺乏症,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良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5篇

一、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主要措施

1.建立稻渔综合种养推广体系,落实责任分工一是围绕项目实施,建立组织体系。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下称农渔站)从2019年起连续两年申报了稻渔综合种养的丰收项目,并从组织体系上确保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将具体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为确保项目推进,出台了《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万元千斤”工程(2020-2022年)实施意见》,并从2020年起将该项工作列入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考核中。三是将项目列入全市农业主推技术中。为加快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嘉兴市农渔站从2018年起已连续3年将该项技术列入全市主推技术,并将此列入市、县二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中心工作。2.开展技术研究,形成嘉兴模式课题组开展了市场调查,根据产业发展匹配度,选择适合嘉兴市发展的稻小龙虾、稻鳖、稻澳龙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行了分工,同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2019年重点开展稻鳖、稻小龙虾共生技术研究;2020年重点开展稻小龙虾轮作、稻澳龙共生研究;2021年重点开展稻小龙虾和澳龙、青虾连作研究。经过两年多的专项研究,课题组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嘉兴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中稻鳖共生技术创造了亩效益超3万元的高效典型,稻虾轮作技术最大程度上兼顾了粮食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稻澳龙共生技术成为稻渔综合种养新的“风口”。3.制定稻渔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嘉兴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时,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刚刚发布了《稻渔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其中对相关技术参数做了一定规定,但没有全部明确,如最重要的沟坑比,具体是以单个田块为基数还是整个稻渔基地为基数存在一定争议,为便于规范行业发展,课题组觉得有必要通过制定标准来实现规范。为此嘉兴市农渔站于2019年申报了嘉兴市地方标准《平原水乡稻渔综合技术规范》,目前已正式发布,同时在《红螯螯虾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规范》中制定了稻和红螯螯虾共生部分,为下一步通过标准化推广打好了基础。4.抓好示范推广,实现以点扩面稻渔综合种养是一项新型农作制度,要发展首先要让从业人员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建立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是最好的路径。各地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时也以创建示范基地为主要工作,全市共申报了26家省级稻渔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共有23家基地通过了省级基地验收,而秀洲、海盐以高分通过了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创建验收,得到省厅领导和专家组的高度肯定。5.加强技术培训,注重能力提升2019年以来,嘉兴市、县二级水产推广部门先后共举办稻渔综合种养培训16期,共计1280人次,组织现场观摩30次,共计660人次。为全市稻渔综合种养人才培育打好良好基础。6.出台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发展嘉兴市对稻渔综合种养给予的财政资金逐年增加,合理引导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市区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意见》文件中,对本级稻渔综合种养主体财政给予200元/亩一次性项目建设资金补助。同时各县(市、区)均出台相关文件对本地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投入财政补助资金2694.9万元,通过财政扶持的激励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7.提升品牌效应,促进三产融合稻渔综合种养要提升效益,最重要的是品牌的溢出效应,最佳的方式是双品牌运作,将稻米、水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后,迅速提升品牌的无形价值,最终将品牌效应反映到产品价格上。8.加强全程监管、确保安全发展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要做好全程监管,严守3个安全:一是耕地安全,确保开沟面积不超10%;二是质量安全,加强投入品监管,确保稻渔产品质量安全;三是生态安全,注重以生态循环方式生产,加强尾水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各地结合财政资金补助委托第三方审核,做到一场一报告,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同时在农产品监管中加强稻渔产品抽检,2020年全市共开展256批抽检,100%合格;各地也对稻田水质开展抽检,适时监控氮、磷指标,配合做好“肥药两制”工作,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二、下一步工作

1.继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在“十四五”嘉兴农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和“碧水行动”方案中均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其中,计划全市创3个省级稻渔重点示范县,其中2021年推广8万亩、2023年推广10万亩、2025年推广15万亩,并将此列入对县级农业农村局的考核,确保得到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视,据统计2021年全市稻渔推广面积已达8.5万亩。2.持续打造稻渔全产业链加快培育稻渔产业的种苗企业、育秧企业,计划培育10家以上,覆盖全市主要稻渔生产区;加快建设稻渔产品交易、流通市场,海盐、桐乡在原有季节性小龙虾销售的市场基础上,扩大销售品种,争取常年销售;继续举办禾城龙虾王争霸赛、海盐龙虾节等活动,宣传稻渔产业和品牌,扩大嘉兴市稻渔品牌的影响力;推进农家乐、餐饮企业与种养主体相互渗透,联合市餐饮协会给稻渔美食店授牌,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加快稻渔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十四五”期间争取引进1~2家大型加工企业。3.组建稻渔产业联盟目前嘉兴有各类稻渔(稻虾)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300多家,但缺少全市范围内的行业组织,下一步将发动各类稻渔行业主体,组建稻渔产业联盟,形成稻渔产业发展高能级平台,加快资源共享、要素集聚,抱团发展形成嘉兴稻渔产业优势集群,争取在千亿蓝海规模的稻渔产业竞争中乘风破浪,勇为人先。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6篇

一、当前农业规模种养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表明,截止目前,____乡累计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种养大户134户,种养面积近万亩。其中:种植大户57户,涉及水稻、制种、蔬菜等产业,种植面积2200多亩;水产养殖大户20户,涉及鱼鳖混养、鱼鳖桂花鱼混养、虾蟹桂混养、网箱养鳝等,养殖面积5000多亩;畜禽养殖大户55户,共建设“150”养殖模式猪舍13栋,年存栏3.63万头、出栏3.38万头,建“153”养殖模式鸡舍12栋,年存笼33.09万只、出笼10.1万只,建“154”养殖模式鸭舍7栋,年存笼12.04万只、出笼9.13万只。现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家,入社农户8000多人,农村经纪人200多人,基本涵盖了农田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初加工等农业产业。____年,预计全乡农业规模种养产值将达到1.9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元,农业规模种养已经成为全乡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土地收益的主要路径。

二、阻碍农业规模种养的原因分析

应该说,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____乡的农业规模种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正现加速发展之势,但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业规模种养仍然面临一些较为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生产效益和扩张步伐,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员年龄偏大导致开拓意识不强。由于多年的劳务经济发展,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普遍老年化和妇女化,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而在这一部分人当中,真正有能力、有干劲发展规模种养的少之又少。实地调查发现,种田大户的年龄普遍超过50岁,部分甚至接近60岁,他们一般都凭借勤劳和汗水在坚持发展;规模养殖因各方面要求较高,大多有在外创业或务工的经历,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管理能力,相对年龄偏小,但也普遍在40岁以上。就整体而言,现有专业大户中的大部分人文化层次并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管理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往往只是依靠经验从事单纯的种养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很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或者局限于家族式管理的简单扩大生产,过分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发展规划,导致农业规模种养的发展水平不高,推动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不足。

(二) 基础设施滞后导致经营层次偏低。虽然近几年全县加大了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但____作为一个农业型乡镇,农田水利设施滞后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一方面,农田平整率低,生产运输极其不便。受丘陵地形影响,土地平整改造难度大,小丘田、低洼田、散田特别多,60%以上的大户经营的土地都是从千家万户手中流转过来的“插花田”,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受到制约,加之大部分农田生产路高低不平、路面狭窄,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很低,农副产品运输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农业规模种养的难度。另一方面,水利设施老化,灌溉保障能力不够。全乡绝大部分泵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受当时技术及资金等影响,相当一部分质量先天不足,超期服役、带病服役的现象非常普遍,与之配套的水渠也因年久失修,淤塞崩塌严重,导致灌溉不畅、引水困难,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在____年的特大干旱灾害中,全乡就有2700余亩农田因得不到及时灌溉而减产或绝收。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大户特别是种植和水产养殖大户的生产活动,客观上制约了规模发展。

(三)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经营风险加大。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种养殖大户由于规模经营的需要,经常需要雇用劳动力来满足生产,但近几年来,劳动力成本呈直线上升态势,雇工工资已经占到种养总成本的30%以上。二是农资价格高涨。连续6年来,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生产物资的价格年均增长幅度超过10%,尽管国家惠农投入越来越大,但综合算下来,农产品的价格涨幅仍然非常有限。三是土地流转费用较高。受农村土地权属限制,目前基本上采取单一的租赁流转方式,每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在300-800元之间,过高的流转价格,直接影响了专业大户的经营利润。四是农机具购买和服务成本有较大增长。大多种粮大户都购置了农机或购买农机服务,此类支出比重也在不断加大,目前平均每亩已经达到160-200元。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直接推高了市场风险,削减了农户规模种养的积极性。

(四) 土地流转不活导致规模扩张受限。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不健全,缺少可操作性的相关实施细则,大多农户不愿签订长期的租赁转包合同,也有一部分农户因土地是“命根子”的依恋思想,或者对未来预期不确定,离乡不离土,只愿把土地交给亲戚朋友代耕代种,造成土地流转很困难。即使流转成功,也多以村组内邻近农户之间的短期租赁转包为主,没有大规模的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并且普遍存在租赁转包合同不规范、操作程序不到位的现象。调查中发现,农户自发流转的土地占85%以上,农户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土地不足15%,多数自发的租赁承包行为仅有口头协议,没有签订正规的书面合同,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易产生纠纷,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单方面停止承包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 融资较为困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缺少资金、融资困难是种养殖大户反映最为强烈、最为普遍的问题。由于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在购买种子、饲料、化肥、农药、疫苗及添置农机设备、农田整理投入、场地和仓库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将成倍增加。比如租赁转包30亩耕地,租金至少需要1万元,并且要在生产前一次性付清,另外从播种开始,每季生产费用至少1万元以上。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前期投入则更为巨大。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他们正常生产运转的最大瓶颈。尽管当前针对农业生产的信贷品种不断增多,但金融部门鉴于种养大户可作为抵押的资产较少,实际发放的贷款额度很小。个别种养大户因信贷程序复杂、过程太长、额 度不大等原因,宁愿到民间借高利贷也不愿到银行借款。过高的民间借款利息,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也给种养殖大户带来了经营上的风险。

三、推进农业规模种养的几点建议

农业规模种养大户的兴起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扶持他们发展,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理应高度重视,着力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引导和扶持规模种养大户快速发展。针对调查发现的困难和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注重抓好典型宣传引导工作。农业规模种养大户大多是敢于创新、艰苦创业的代表,在周边村组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带头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广泛运用多种媒体和方式,积极宣传造势,逐步改变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小打小闹的现状,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田种养的产出效率。同时,加强对农业规模种养的引导,引导和促进种养大户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主动与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靠大联强,既解决农副产品的销路,又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从而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规模农业的整体发展进步。

(二)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是提高农业规模种养水平的关键措施,要持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积极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帮助规模种养大户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规模种养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联系广泛、信息渠道通畅等优势,完善信息收集、传输、反馈、咨询网络,建立乡村信息站点,及时向种养大户传递科技、种苗、价格、市场供求及有关政策法规等信息,增强农业规模种养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 协调加大部门联动扶持力度。推进农业规模种养,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制定出台科学可行的相关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在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切实降低规模经营成本。加大相关政策激励力度,充分调动广大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农民参与农业规模种养的积极性。加强各涉农部门的协调,整合部门资源,采取联席会议等形式,不定期交换意见,抓好优惠政策的相互配套,加强对扶持资金的监督,真正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产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高,在推进农业规模种养的过程中,要积极整合农业、国土、财政、水利等部门的项目建设资源,尽可能与规模种养大户的土地流转相结合,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设施等基础建设项目,利用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加大农田土地平整力度,变小田为大田,变低产田为高产田,使水利灌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道路得到畅通,提高生产土地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可以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相关政策资金来鼓励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为种养大户进行规模农业开发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农业规模快速发展。

(五) 逐步建立土地流转保障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制定出台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性文件,规范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和行为,防止出现无序现象。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按照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求,引导采用转包、转让、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有偿转让,精心培育扶持规模种养大户,形成农业生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效应,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合同登记、备案和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权证“四到户”水平,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有序推进。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7篇

11月14日,来自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十省渔业主管部门的代表和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齐聚湖北省武汉市,参加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项目总结会。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李书民在会上表示,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就是要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以规模化、特种化、产业化、标准化为特征,在稻田养殖水产品。并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相对环保的优势,减少种植业污染,实现水稻和水产品共生互利的综合效益。

据统计,2012年在各项目省,共建立稻田种养核心示范面积1000万平方米,辐射面积16.7亿平方米,培育示范户932个,各地进行稻虾、蟹、鳖、鳅、鱼等共生或轮作的新型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模式达18个,一批适应于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新品种也在开发中。

据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可心介绍,从全国项目示范的结果来看,水稻不仅稳产,有的地区还实现了增产。在稻鱼互促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下,产出的稻、鱼价格均高,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稻鱼互促以粮为主

稻田种养以粮为主。在我国,稻鱼共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近代以来的稻田养鱼,更多是为了突出水产品,而在本次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项目的交流会上,听到最多的词却是粮食,稳粮才是主角。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就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以达到稳定水稻播种面积、提升农民种稻积极性和稳定粮食生产的目的。

从湖北省今年在潜江、仙桃、洪湖市建立的稻虾连作项目测算情况来看,稻谷产量606千克/667平方米,比实施前增加了近30千克,增长了5%;在湖南省祁东县风石堰乡庙湾村,33万平方米稻鳅共生养殖模式示范点的单季稻产量达到680千克,稻谷增产50千克/667平方米;在四川省蓬溪县明月镇白庙村的稻鱼示范点上,平均每667平方米产水稻607.2千克,比不养鱼稻田增收86.2千克,增产14.2%。

稻田种养的水稻增产,来源于日渐成熟的技术标准。新型稻田综合种养项目,不是简单的种植加养殖。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林伟华介绍说,湖北已经形成了稻虾连作技术操作规程,通过田间改造工程,引进中国水稻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持,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与栽培方法,以及小龙虾配套种养等技术日益规范化,使种养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以期达到最佳的技术集成效果。

稻田综合种养不与粮争地。开挖养殖沟,其目的是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为蟹、鱼提供栖息和摄食生长的安全水域,开挖沟涵占稻田总面积不能超过10%。再通过优良水稻品种保证有效分蘖和有效穗数。还要在养殖沟附近加大水稻种植密度,以保持单位面积水稻的正常穴数。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互补的模式,稻因鱼而贵,鱼因稻而精,稻田养鱼,鱼塘种稻。

新一轮稻田种养开始注重产业化发展,提升品牌效益。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专家梅凯先介绍,浙江现已推出“清溪”、“三哈”、“常山”三个稻田种养的农产品品牌,稻田种养的有机大米,根据不同品质,零售价可达10~48元/500克。在宁夏、吉林等地的稻田种养项目示范中,稻田里的螃蟹是有机稻米品质的保证。稻谷通过绿色或有机认证后实现的效益,远超过所养殖水产品的产出,根本不用担心种植户会把水稻田全部改成鱼塘。

据统计,2012年,在十个项目省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点,每667平方米均增效1000元以上。我国目前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000亿平方米,如果能有10%适宜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相当于给种植户直接增收450亿元,还有难以估量的社会、生态效益。

综合种养保渔增收

近年来,随着国家调整海洋渔业发展战略,近海捕捞受到限制,大湖将逐渐退养。而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内陆水产池塘养殖面积也在不断减少。在此背景下,稻田综合种养可能会为保障我国水产品市场的持续稳定供给开辟一种新思路。

通过在稻田养殖淡水产品,对拓展我国水产养殖空间,推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稻田综合种养开发了渔业生产潜力。田中种稻,四周坑沟、空隙带和冬闲田发展渔业,充分利用了稻田的土地、水域和生物资源,可以更大程度挖掘稻田渔业的生产潜力。目前,湖北省每亩稻田可产出水产品100~150千克,平均0.3万平方米稻田即相当于667平方米标准鱼塘的养殖产出。江西省通过项目的带动,辐射推广稻田面积0.2万平方米,莲田面积0.24万平方米,实现每667平方米新增稻谷52千克,新增鱼100千克,新增虾150千克,新增莲子15千克。

新型稻田种养以规模化为示范推广目标。随着我国现代渔业建设的推进,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稻田养鱼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四川省稻田种养采取“协会+企业+农户”联营“产、供、销”的生产经营模式,水产协会与养殖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农户养殖产出的成品鱼或半成品鱼,直接由水产协会收购,解决农民在稻田进行水产养殖的后顾之忧。

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项目总结会提出,水稻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稻田种养的主要示范目标。只有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特别是与米业、水产集团的深度合作,才能充分发挥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优势。

推进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就是要做到农民满意、政府支持、企业带动、市场需要。既要有规模化的目标,又要坚持产业化、品牌化、优质化的发展方向,以此要求来保障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鱼共生生态节能

稻田综合种养是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理想生态循环模式,稻田为水产品养殖提供了氧气等良好的生活环境,水产品的呼吸排泄为水稻光合作用提供了营养。稻鱼共生构成了生态农业的框架,符合十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要求。

稻鱼共生、轮作的生态效益明显。虾、蟹、鳖能清除稻田小型杂草和昆虫幼卵,它们在田中活动能疏松土壤,增加通透性,可促进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稻田综合种养采用秸秆还田措施,既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又给稻田补充了有机肥料。

稻田种养采取清洁种植和养殖的办法。浙江省示范项目点就在稻田四周设置太阳能紫外线灭虫灯,化肥、农药的少用甚至不用成为了可能,收集的昆虫又成了水产养殖的饵料。这样一来,农村的生态和卫生条件都可得到改善,达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要求。

稻田综合种养保障粮食、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种养生产出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稻田种养优化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安徽省的一些丘陵地区,稻田养鱼由于通过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等稻田工程,每亩养鱼的稻田可多蓄水200余立方米,既节约了水利投资成本又增加了蓄水量,实现了“蓄水保水、抗旱减灾、减少污染、气候调节”的生态效益,这对安徽江淮分水岭一些干旱缺水及不保水地区尤为重要。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蟹田米 产业环境 SWOT分析 市场推广

基金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610264042)“蟹田米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研究”

蟹田米作为稻田种养新技术的一大产物,以其生态、健康、绿色、有机等特点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但蟹田米的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蟹田米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不充分,产品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蟹田米这类种养结合生态大米的认知度有待提高。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生态种养,企业也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助推蟹田米的产业发展。

一、蟹田米的产业发展概况

(一)稻田种养新技术蓬勃兴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稻田种养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稻田种养新技术在我国各地广泛使用,水稻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且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生态种养模式,如辽宁稻蟹共生、湖北稻虾共生、安徽稻虾连作、上海稻-虾-鳖结合等模式,经济效益提高,综合效益显著。

(二)生态种养绿色健康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消费理念的变革,人们对生态大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相比传统的稻田养鱼,这种种养结合的新模式通过物种的多样性原则去维持生态平衡,追求综合效益,保证粮食安全、健康。稻蟹共生的复合环境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符合现代人的生态理念。

(三)规模化程度低,品牌建设不足,市场推广乏力

蟹田米养殖结构是一种种养结合的复合结构,它的发展要求规模化、产业化,但目前企业和农户的规模化程度低,甚至只是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不利于稻田种养新技术的发展。此外,蟹田米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不充分,消费者对这类种养结合生态大米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二、蟹田米产业环境SWOT分析

(一)优势

1、实施稻田种养新技术,符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稻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水稻的湿地环境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河蟹又可以为水稻翻松土壤,其代谢物还能为水稻增肥,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实施稻田种养新技术,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又可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产品绿色有机

由于蟹虾一类水产品对农药的敏感程度较高,为保证其存活率,整个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中除基础有机肥料外,基本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且利用水产品的代谢物进行后期追肥,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增产效果,从而使得大米的绿色有机程度远高于传统稻田种植方式。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和重复利用,在收获大米的同时也能收获产值更高的水产品,不仅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以上海崇明沐雨生态农场为例,其稻-虾-鳖三者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每亩利润比常规水稻的种植提高五倍左右。

4、促销模式新颖,吸引消费者

以上海崇明沐雨生态农场为例,主要采用“农家乐体验”的销售模式,吸引消费者实地亲身体验下地捉鳖,餐上吃米。看得见的绿色、健康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于其产品的忠诚度,再配合会员制的销售模式让利于民,拓展客户群。

(二)劣势

1、产品知名度低

消费者普遍对于东北五常大米、泰国香米、日本越光大米的认知度较高,然而根据问卷调研的数据统计,只有不到20%的人对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有所了解。可见消费者对于蟹田米这类种养结合的生态大米认知度不高,从而不利于蟹田米的销售。

2、产品促销期短

以上海崇明沐雨农场为例,其主要依靠“农家乐体验”的销售模式。由于水产品养殖与稻田种植的季节性,可供消费者亲身体验这种种养结合模式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五到八月份,周期相对较短,不利于产品多样化促销活动的开展。

3、产品价格较高

由于稻蟹共生的种养技术管理成本较传统水稻种植更高,所以产品售价也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每千克蟹田米的售价超过20元。然而大米作为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普通消费者不愿意接受过高的价格,对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的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机会

1、政府创新强农的号召

国务院2016年10月20日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强调了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采用稻田种养新技术,发展稻蟹共生的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保障粮食安全,符合国家发展农业的目标。

2、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

厌倦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许多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生活的人们向往田园风情般的农家生活,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特色餐饮逐渐流行并收到人们的喜爱,这无疑带动了当地的消费,更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创造了机遇。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

现今社会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人们越来越重视舌尖上的安全,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有机”、“健康”等词汇更加受到消费者欢迎,稻蟹共生的生态种植理念符合人们的消费观,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四)威胁

1、同类产品较多

除了人们熟知的东北五常米,泰国香米,日本越光大米这些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的大米品牌,蟹田米的同类型产品中还存在着其他相对成功的案例,比如虾恋米、蛙稻米等,这使得蟹田米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大,也对蟹田米的市场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产品定位不清晰

相比五常稻花香大米、日本越光大米这些高端大米品牌,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的产品定位不够清晰,市面上的售价高低不一,而且在国内外市场的选择上也不够明确,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不高。

3、经济效益与高额宣传成本之间的矛盾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准入门槛较低,盈利不高的产业,难以负担产品的高额宣传成本,而这也成为产品知名度低的原因之一。可面对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如何权衡农业经济效益与产品宣传成本之间的关系是个难题。

三、蟹田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生产企业

1、规模化程度低

稻田种养新技术,需要连片作业,规模化生产。这样才能有效形成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稻田管理与稻田基础设施建设。

2、机械化程度弱

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得传统的播种收割机械不再适用,而相应的配套农机设备不完善,导致企业大幅度依靠人力,提高了生产成本。

3、技术服务缺乏

企业在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时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技术骨干,智力投入不足,不利于后续生产的改进与完善。

(二)销售企业

1、产品成本较高

由于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稻田种养新技术的生产成本与人力成本投入更高,自然产品的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削弱了普通消费者对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的需求。

2、行业竞争激烈

大米的品种层出不穷,更有一些大米品牌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熟知的五常大米、泰国香米、日本越光大米等品牌早已占I大块市场份额,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蟹田米的销售是极大的挑战。

3、市场推广不力

根据对消费者问卷调研的数据统计,只有不到20%的人对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有所了解;在针对经销商的访谈中,多数大米经销商并不了解蟹田米,只有少数几家门店听说过并且销售过这类生态大米。可见蟹田米的市场推广乏力,消费者对蟹田米这类种养结合生态大米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行业协会

1、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生态种养

由政府牵头加强对企业、农户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落实好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鼓励生态种养。

2、为企业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

提高企业的的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及时市场信息,降低企业生产养殖的市场风险,为蟹田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3、定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农业生产技术评比等活动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彼此交流经验,完善企业建设;同时积极帮助企业进行宣传,促进企业与市场的对接。

(二)生产企业

1、推进蟹田米规模化、产业化

加强农企联合,优化蟹田米产业结构,构建规模化、产业化的蟹田米经营模式,逐步做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2、重视科技投入,加强智力开发

企业在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时,需要水稻、河蟹等专家的指导,加强技术投入和智力开发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优化产品质量,促使蟹田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将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推广产品,扩大效益

建设蟹田米主题生态产业园,集蟹田米特色餐饮、农耕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吸引消费者深入园区进行参观,体验生态种养新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三)销售企业

1、对产品正确定位,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企业应该找准定位,立足大米的中高档市场,主打生态绿色有机,通过品牌宣传、产品促销等活动,提高“蟹田米”的知名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多渠道销售,强化市场推广,拓展市场份额

企业可以采取产地销售、定点销售和送货上门等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促进产品市场的发育。线下企业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广泛与附近超市、农产品商店等合作,拓展业务;线上可依托微商、网店等平台开展营销,逐步形成蟹田米客户群。

3、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

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者可以采取注册会员制或者订阅制的销售模式,定期邮寄产品;在超市或者商店可以推出现场免费试吃,发放代金券,组合销售蟹田米与相关水产品等促销方式,吸引消费者选购。

五、结束语

随着稻田种养新技术的兴起,水稻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蟹田米产业实现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1+1=5”,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产业,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蟹田米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品牌建设不足,市场推广乏力,没有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生态种养,企业也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重视科技投入,加强智力开发,多方面解决蟹田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高蟹田米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蟹田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逯畅,余洁,罗晨港,李怡芳.蟹田米的消费特点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6(27)

[2]王武.我国稻田种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水产.2011(11)

[3]李斌,郭财增,张小晓.宁夏稻田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养鱼.2014(12)

[4]李福兴.我国有机水稻发展对策探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02)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应用效果;浙江嘉兴;秀洲区

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70-01

近年来,嘉兴市秀洲区以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为主攻方向,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实施农业“五个二十”示范工程和“6+1”产业提升为抓手,加快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大胆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以种养结合为核心,以治理和循环利用并重为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种养新模式

嘉兴市秀洲区利用现有传统种养殖模式,创新发展,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新模式,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创新、保护生态的良好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 果园生态养鸡

果园生态养鸡在秀洲区主要有梨园养鸡、桃园养鸡、桑园养鸡等几种模式。果园养鸡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是鸡粪作为果树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粪便污染,又减少了化肥用量;二是鸡粪中含有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可作为果园中蚯蚓、昆虫等动物的食物,从而为鸡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饲料;三是鸡在果园中捕虫食草,替代化学除草、除虫,减少了农药用量和对环境的污染;四是果园养殖的鸡质优无公害,风味独特,经济效益较高。推广果园养鸡是生态养殖的最佳模式之一,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的有效手段。因此,果园养鸡得到秀洲区很多种养殖户的大力推广,果树种植户和养鸡户不同程度地把2种方式结合了起来,不仅改善了单一的种植模式,而且减少了农药、化肥、人工的使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3]。

1.2 “猪—沼—作物”立体循环种养结合模式

秀洲区近年来加大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加快推广应用资源节约、生态循环型农业技术和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及农业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例如,大运河生态农场通过建设集污池、沼液输送管网,购置抽沼渣装置、滴灌装置等设备,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沼渣资源。畜禽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变成有机液肥还田生产农作物,可少施或不施农药和化肥,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畜禽粪便经过治理,变废为宝,使有害有机粪污变为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农副产品必须肥料,为该区农副产品提质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业提供增产增收、提高品质的肥源。尿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后,形成氮、磷、钾兼备的有机液肥,喷施于水果上,可防虫、增产、提高品质;用于蔬菜喷施上,可关闭植物生长细胞、抗旱增产增收。

实行“猪—沼—草”、“猪—沼—木”、“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等能源生态模式,不仅解决污染治理问题,而且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多层次利用、多次增值,可促进效益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实现产品优质高产,符合生态农业的需要,同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4-6]。

1.3 湿地种养结合新模式

利用秀洲区北部低洼田资源,发展莲藕、南湖菱、茭白等水生作物种植并适当套养泥鳅、甲鱼、黑鱼和田鱼等特种水产,实现水生作物与特种水产的共生生态种养混作模式。一方面泥鳅、黑鱼和田鱼等特种水产在摄食后会产生大量代谢物经分解、矿化后可为莲藕、南湖菱、茭白等水生作物提供营养物质,被其充分吸收利用,从而可以促进水生作物的生长;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因代谢物无法处理而导致水体恶化对特种水产产生的毒害作用,实现了特种水产养殖生长环境的有效改善;同时由于特种水产的游动、潜底及钻泥等活动,起到了活化水体、持续中耕松土的作用,有利于水生作物的生长;水生作物中的害虫成为特种水产的高品质活性饵料,为水生作物起到了生物防治、减少病虫害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水生作物——特种水产的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农田特别是低洼地农田的利用率,成了农、渔民增收的新渠道。

此外,秀洲区广泛示范推广的种养结合生态模式还有多种形式,例如,“移动大棚生态养鸡”循环模式,实现了“鸡—菜—稻”轮作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獭兔—果蔬”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獭兔粪是较好的有机肥,可直接用于瓜果蔬菜种植;“大田+奶牛”生态循环,秸秆被用作牛的饲料,同时粪便被用作大田的肥料,解决了污染的问题。

2 应用成效

2.1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通过示范推广,提升农民科学素养。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懂发展的新型农民队伍。二是推广了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在节本降耗、循环农业、湿地农业等方面不断引进推广适用技术和生产模式。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了种养殖业的科技水平,为秀洲区农业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

2.2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成效显著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带动势头强劲。例如,洪合镇的基鸣养殖场等10家养殖场(户)建设梨园生态养鸡示范区31.07 hm2,发展梨园养鸡5 000羽,2011年收入比单一种梨节本增效逾39万元。因此,种养结合的推广,改善秀洲区单一种植或单一养殖的现状的同时,实现了秀洲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3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通过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粪便得到了合理的处理和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变废为宝的同时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二是通过湿地种养结合的应用,秀洲区北部低洼地面面貌有了极大改观。“昔日低洼地、今朝聚宝盆”是秀洲区开发北部湿地种养结合模式的最好描述。三是减少了农药、肥料的使用,减少了农村大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3 结语

下一步,秀洲区将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立足该区实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积极示范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4 参考文献

[1] 周元霖,施春梅,常青,等.林地立体生态高效养鸡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09.

[2] 孙景淼.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J].农村工作通讯,2010(24):37-38.

[3] 赵灵芝,陈春原,赵勇,等.果树立体生态种植模式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6,21(S1):32-36.

[4] 张功,峥嵘,王瑞君.多菌种发酵秸秆饲料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0(S1):71-73.

[5] 郑水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J].浙江现代农业,2010(5):24-25.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基本模式;发展趋势;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94-02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及生存之本。当前世界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对农业产量的不断追求、化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1-2]。因此,要改变以往的种养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才能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实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已势在必行。

1 种养结合的定义

种养结合是一种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模式[3]。养殖业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极重要环节,是指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皮、毛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种植业是指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业产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种养结合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有机物作为有机肥的基础,为养殖业提供有机肥来源;同时,种植业生产的作物又能够给畜禽养殖提供食源[4]。该模式能够充分将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及良好的循环。

2 家庭农场概述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家庭单独作为基本组织单位,自行解决市场、利润等问题,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5]。其规模大多在1.33~13.33 hm2,以乡土乡亲农作艺术家的家庭农场为例,其生产的农产品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生产者自有品牌,并且建立了完整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更有保障。在我国,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销售品牌农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在我国,家庭农场是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户家庭组织的一种高级形式。近年来,十七大报告再一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经营主体。为此,应当重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紧迫任务来抓。

3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

3.1 牧草—作物—奶牛种养模式

在牧草发达的地区,以乳制品企业为基础,建立以养奶牛为主体的牧草饲料作物杂粮奶牛种养模式,其模式的构成是根据奶牛营养标准配置耕地中种植牧草或饲料玉米的数量,而与奶牛配方精料有关的杂粮能够满足奶牛对配方精料的需要,奶牛排出的粪便经过无公害技术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饲草饲料,减少化肥施用量,既可以防止环境和土壤污染,又可保证奶牛产出的鲜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模式。

3.2 粮—菜—猪种养模式

在养猪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区,由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建立以发展养猪为主体粮—菜—猪一体化的种养模式。此模式是按照猪的营养标准和要求配置相应耕地种植猪所需要的优质饲料,而饲料的种植不施化肥只施猪排出的粪便经加工处理的有机肥。此模式能够保证猪所用的青贮精料无公害,因此生产的猪肉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3.3 稻—菇—鹅种养模式

在水草资源丰富的农业区,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的企业,将稻米副产品稻秸秆粉碎处理后作为食用菌平菇的营养基原料,而栽菇生产菌菇鲜品副产品菌糠经生物处理后作为鹅的饲料,将养鹅及产生的鹅肉、鹅绒及鹅肥肝等产品副产品及鹅粪经过无公害处理后还田种植水稻的模式[5-6]。

4 我国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是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发展而产生的。早期,随着国际上生态农业思潮的兴起,我国传统农业状况及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市场受其影响,1980年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国首届“农业生态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7]。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养殖的规模不断增大,丰富了市场上的畜禽产品,也使得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此外,还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盲目地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导致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尿液不能及时地被处理或利用,污染了周边环境。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国际大市场条件下,大宗农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并且由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在经济高度发达、市场化、全球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无论从其规模、生命力、经济效益、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在其适应现代机械装备技术水平上,已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业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秋温和,属典型的种养结合区。种植业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出养殖业所需的各种食料,养殖业以种植业的农副产品为饲料生产出人们所需的肉蛋奶等高级食品,同时排泄出粪便经过发酵后还给农田作为有机肥料被作物吸收利用,形成物质能量互补的生态系统、农业系统,势必将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意义重大,既可以满足传统农业的要求又可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既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又可以适应现代农业经营特点。同时也适应农民的组织习惯和心理习惯,有利于满足农业的组织完善与创新的要求。

5 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农业始终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1-2,8]。因此,如何保持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保障。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正是以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条件为依托,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立适应种养结合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典范,同时又继承、深化和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这一基本国策。因此,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意义重大。

5.1 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肥水资源

随着我国养殖业飞速发展,产量逐步成为世界第一,但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污染不断扩大,产生的有机污染与全国工业污染的总量相差无几,导致其现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能够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和历来畜禽生产中尿液和冲洗水处理的难点,做到了资源化利用。而且粪尿无害化处理肥田技术是种养结合家庭模式重点主要推行的技术。畜禽产生的粪尿流入收集池,经过处理可以使其变成具有一定肥效的肥料,这样既可以节约肥料和水,还能减少环境污染,解决畜禽粪尿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

5.2 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化经营

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由于是农户自己经营,其在生产经营时会根据自己农场的条件,选择适宜生产的产品,同时会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管理,可促进农业生产向精细的专业生产方向发展;同时,对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品牌的培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最终形成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优化植被资源布局建立绿色景观环境,及合理调配劳力资源组建多元化的农民劳务队伍。

5.3 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由于家庭农场经营者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等关注较多,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此种生产经营模式可很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代替人工劳动力的进程。因农户经营农场的规模较小,而家庭农场的规模相对较大,可很好地利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力,从而减少劳动力,促进机械化农业生产。

5.4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其经营模式也会随之而改变,即由单一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转变,最后会向农业企业转变,最终注册成企业。因此,要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运用市场规则等有效办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决定于农业土地规模的扩大,因此要不断鼓励家庭农场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家庭农场这种经营模式会使人们逐渐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并转化为现代农业意识,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5.5 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物质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综合过程。因此,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优化组合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不仅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而且可提高其经济生产水平,使系统的综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可提高经济含量,同时也能够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压力,从而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5.6 促进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后,调整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构比例,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对生产者(种植业)、消费者(养殖业)和分解者等生物种群进行合理调配,使农业系统中的食物链达到最佳优化状态,使系统的正负反馈和协调统一。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实行农、林、水、草合理的农田布局,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量,实行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减少无机肥及农药的施用量,同时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并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农业综合营体系,大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水平。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并不断加强与完善,将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经

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9-12]。

6 参考文献

[1] 侯鹏程,陈佳妮.上海耕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2):102-105.

[2] 侯鹏程.上海松江农田土壤20年养分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38-6440.

[3] 包金土,顾晓峰.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5):72-73.

[4] 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等.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5-68.

[5] 陈奇,郑家明,冯良山,等.关于辽西地区种养结合高效生产模式的探讨[J].杂粮作物,2006,26(2):157-158.

[6] 杨决平,庄静,卞吉.浅谈松江区家庭农场培训的现状与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12(1):7.

[7] 洪华君,彭乃木.小规模猪场种养结合型模式实用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61.

[8] 李连根.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2):55-57.

[9] 梅琳.我国土地流转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10] 孙皓,钱光炜.实行种养结合促进生态农业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1998(1):78-80.

[11] 顾晓峰.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上一篇:城市绿色生态范文 下一篇:初级电工实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