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30 13:26:2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1

1.1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占主体,并且农业形式多样化

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一个比较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构成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中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在农业经济中并非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在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牧业、养殖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湖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畜牧业。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1.2农业产业在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建设活动,各产业的总产值数额较大。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区域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产值的差异上,还表现为区域间农业产业的相互合作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在农业上的差异,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对农产品种类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也不尽一样。这导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区域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的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量和种类的差异也进一步使湖北省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的更加明显。

1.3农村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

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有的农业产值增加,有的产业产值在减少,有些产业发展充满活力,而有的产业则渐渐不被看好。比如棉花产业在近十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水产养殖业则保持着上扬的活力。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了湖北省在农业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了各种农业产业在近年来产值的变化。很显然,经济的增长促生了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服务业的需求,这种市场的导向使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改变了原有的凭经验凭个人喜好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形。这些改变,都是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了。

1.4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众多的产业中,除极少数产业产值在下降外,水产养殖、特色农业和服务业产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农业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其发展则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发展态势较好的的服务业也同样在产值和发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发展的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的程度上。相比较之前的经济结构,新增加了特色农业和农业方面的服务业之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这种良好的产业现状,也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进一步使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发展。

2湖北省产业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内产业种类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会朝着科技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技和科学的管理将能够在农业经济上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湖北省的农业以往是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的话,那么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能够摆脱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现状。未来的时间里,湖北省的农业将能够在科技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加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将推动湖北省在经济呈现出高效率的特点。

2.2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种适应市场、面向市场的特点。这种现状将会引导省内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趋于合理,并且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加快速。在产业结构在升级之后,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经济的长远增长,湖北省的消费能力将能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上扬的姿态。这种良好的消费状态必然能够带动湖北省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内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是有长远发展潜质的。

2.3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密切结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相对较弱。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下得到资源的补充。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大量的农作物产出必然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能够为湖北省工业产值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工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农业产业发展将呈现技术化和科学化趋势

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这种趋势将科技的力量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和新进技术将会在省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将能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个阶段,湖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将表现出一种用科学的方式管理,用新进的技术生产的趋势。因此,科学化和技术化将会是湖北省未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仅会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将会使湖北省在产业在整合上表现的更加内涵,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上,湖北省将能够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结语

湖北省今后的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的地位不会在短期内改变、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二产业将保持继续增长、产业的发展将朝着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各个地方产业发展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因为每个地方都会有它们自身的一些独特情况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发展条件。但是湖北省的产业现状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将可以为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些较为有效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8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养生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正确抉择。因而它是一件兼顾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

1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彭水县历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多年来广泛调研、深入总结,确立了一套符合彭水县情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在政府的领导指引和农业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实力由弱到强,组织形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中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朝气蓬勃。彭水现有龙头企业55家,其中以苗妹香香、群英、喜润烤烟为代表的市级龙头企业21家。彭水县将红薯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中华薯业强县”。彭水苕粉已获批地理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岩东乡、鞍子镇、郁山镇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但客观来讲,彭水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彭水县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农业产业存在规模较小、效益不高、品牌较少、竞争力不强、销售面窄等问题,具体原因和表现如下:

1.1 规划体制不健全,组织散、乱,统筹不够

农业产业体质脆弱。尤其是以种养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受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而防灾抗灾体系仍然有待健全。因此,彭水县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经营主体多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力较弱。这些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散漫,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变数较多,缺乏统筹性和长远性。农业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

受客观条件限制,产业规划缺乏持久发展性。由于前期资金匮乏,基础薄弱,彭水农业产业长期以来以农产品种植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市场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生产、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精深加工技术空白、设备投入不足、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成为限制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的桎梏。

1.2 主导优势不突出,链条单、短,效益不高

具有规模性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少,主导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彭水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红薯、畜禽、魔芋、油茶、蔬菜等产业。烤烟产业优势最突出,2015年全县种植烤烟8000hm2,种植农户3956户。受灾害和计划严控影响,量产下降,但在全市烟草行业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红薯产业,年产鲜薯48万吨,加工以粉丝粉条为主,红薯酒、烤薯条、方便粉丝等产品生产空白,产品单一,产值较低。魔芋为彭水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近期才引进建成第一条初加工线。2015年发放黑山羊2万只、中蜂1万群;栽植速丰林3300hm2,经济林2000hm2。但各产业均存在产品单一、加工链条短、企业效益不高等问题。

1.3 龙头示范不强大,企业弱、小,带动不力

县域内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产品种类单一,规模不等,加工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龙头企业刚刚起步,技术难关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善、技术设备落后、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个别企业要么投机取巧,以套政府财政资金为目的,搭架子、摆样子,缺乏实干精神和创业热情;要么浅尝辄止,依靠政府扶持资金维持运转,缺乏探索力和创新精神。

1.4 产品销路不畅通,品牌杂、乱,竞争不强

农业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打造意识,企业组织散漫造成同类产品品牌杂乱;而加工能力和水平差异也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品质不一。企业间交流渠道与平台较少,缺乏抱团发展意识,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缺失,品牌宣传不到位,难以造就强大品牌效应。

市场培育与调控机制不健全,销售市场拓展问题较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产品销路狭窄、不畅,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过剩问题突出。

1.5 基地特色不鲜明,土地陡、贫,先天不足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山区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不便。土地瘠薄、旱涝难测,立体气候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先天不足。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发展,农业生产难以有效保障。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少,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改良力度不够。

1.6 农业信息不对称,劳力老、弱,热情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沟通交流平台有限,信息闭塞,农情信息、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不能及时传送,使有干劲有想法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错失创业良机。现有家庭式作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只能从事简单的初级加工。而实力较强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往往存在对政府的依赖倾向,缺乏解决问题和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出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针对彭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实施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准实施。结合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水利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地域特色、市场需求、区域发展等社会要素的综合情况,规划农业种植和发展方向。

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但常年光照偏少,春秋冬多阴雨,夏天多伏旱,且气候立体差异大。因此,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引进或选育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耐寒、耐旱、耐涝,抗贫瘠、抗病虫的作物新品种。完善抗灾减灾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彭水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全县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作物及品种,划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对象,合理安排种养布局、新型农业主体分布及规模。积极发展资源耦合共生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建设一批集成式产业园区、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连片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全力解决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和辐射广度,引进新技术和先进流水线,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实现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打破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激活产业生命力。

2.2 发展主导产业,拓展产业延伸链条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在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着力发展烤烟、红薯和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等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物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转化,实现增值增效。

2.3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良性带动

2.3.1 继续遵循“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思路

更加重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2.3.2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高标准的质量意识

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和储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标准和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企业间要形成良性竞争,通力合作、抱团发展。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基地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好生产、加工、销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3 创新企业文化,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一面旗帜,也是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拓宽产品销路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积极打造创业故事,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产品特点以及地域特色,制作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树立创业典范。以葛先萍为代表的出色的农民企业创办者,有热情、有魄力、有智慧,应树立其创业楷模,激励企业积极上进,获得更大发展。

2.4 注重品牌打造,开辟市场扩宽销路

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首先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把住生产环境、加工环境安全关,更要凭借品牌打造和宣传占领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走远,产品必须展示在市场舞台的聚光灯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设立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公司,打造一支专业销售队伍。积极开辟外部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变化,利用市场信息引导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生产。

2.5 加强基础建设,扬长避短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沟渠,做到旱涝保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对加工厂房、储藏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初加工在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小型农机器具的应用,改变肩挑背扛、徒手装卸,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现状。

农业开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要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努力念好“特色产业经”。根据当地发展情况,细化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等示范基地。继续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优势企业。

2.6 拓宽信息渠道,鼓励企业自力更生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同农户和企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点在于科技信息真正传达到田间地头。更要彻底改变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观望态度,提高其对新型农产品的接受度、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度。让农业新科技示范实例成为种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让农业种养新方法、新观念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常新话题。鼓励农业企业自力更生,消除依赖心理。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带头人,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助推我县摆脱贫困面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能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寻求真正的出路,为“科学发展、富民兴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熊学刚.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6).

[3]叶顺法.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法的浅见[J].杭州农业科技,2009(01).

[4]詹福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68

1 东川区基本情况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员1865.8km2,现辖 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下辖130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移交“两区”托管23个村委会)。全区气候繁杂多样,囊括了从海南岛至哈尔滨的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气候类型,造就了显著的立体气候,汇聚了干热河谷的热区资源优势,反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滇中和周边地区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是一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

1.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6年,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9333hm2,间套种完成36667hm2,抗旱节水节肥推广29333hm2,优质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204个。小江河谷热区冬季农业开发累计种植面积17999hm2,冬季农业开发累计创总产值77926.5万元。规模化养殖场达209个。扶持大户积极开发特色农业,建农民合作社236个。利用东川立体气候优势,打造河谷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发展成效

1.2.1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壤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1.2.2 产业发展进程加快

扶持产业项目达56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分别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行I。

1.2.3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

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6个,社员人数达5435人。

1.2.4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坚持结构、品种、布局“三优化”,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养殖基地。开发的农特产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马铃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葱、鲜销蚕豆、鲜销豌豆、绿叶蔬菜、大豆)、热带特色水果(以小枣、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阳甜杏、红提葡萄、红心火龙果为主)、特色经济林果(主要为美国山核桃)、和优质畜产品,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9个。

1.2.5 推进农业庄园及家庭农场建设

投资1.2亿元新建的太阳谷神鼓都市农庄已初具规模并初显成效,计划投资1.1亿元的博田人家都市农庄前期编制规划已完成。同时,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种蔬菜农场、红提葡萄采摘农场、金太阳甜杏采摘农场、金丝蜜枣采摘农场等别具特色的4个家庭农场。

1.2.6 高度重视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响的“缅桂”、“金愿”牌面条、“钦铜山”挂面、“红土情”农产品、“鹅名堂”牌鹅制品、“东川印象”系列红酒、“太阳谷”系列农产品等10多个品牌分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及昆明市知名商标称号。

1.2.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形成

在全区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安全监测站。积极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的要求,以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2 东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容乐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

3 东川区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原则

3.1.1 坚持“做特”一产原则

利用立体气候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大小江干热河谷和高山特色农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3.1.2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1.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拓展市场,提质增效。

3.1.4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3.1.5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以生产无公害以上标准农特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产业,提升农特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农业产业群体,强化产业链条延伸,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东川实际,制定《东川区“农业产业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分别从水稻产业、马铃薯产业、玉米产业、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中药材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通过“农业产业脱贫一批”的实施,确保覆盖全区5镇1街道、59个贫困村。到2018年,力争使全区每个重点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参与扶贫产业,带动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5.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3 产业发展内容

3.3.1 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

3.3.1.1 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

找准“时间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钢架大棚节水浇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在阿旺镇、铜都街道、乌龙镇、拖布卡镇等发展时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67hm2。

3.3.1.2 打造中国“甜杏之乡”

在现有甜杏520hm2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铜都街道和汤丹镇扩大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达667hm2以上。

3.3.1.3 打造昆明“早桃之乡”

充分发挥铜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区最早上市的优势,结合“三月桃”早熟、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现有200hm2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东川独具特色的“早桃之乡”。

3.3.1.4 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

在现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333hm2。

3.3.1.5 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100hm2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镇、阿旺镇、铜都街道等地发展蜜枣种植规模达到400hm2。

3.3.1.6 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在拖布卡镇、因民镇低海拔区域新建规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3.3.1.7 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67hm2红心火龙果种植的基A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果园133hm2。

3.3.1.8 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

在现在13.33hm2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种植13hm2。

3.3.1.9 着力培训鸡蛋花新兴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区鸡蛋花栽培面积达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个。

3.3.1.10 做特特色水产养殖

实施“三百”工程,建设小清河抗浪鱼养殖水面7hm2、小海渔场观赏鱼养殖水面7hm2、虹鳟鱼养殖水面7hm2。全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00hm2。

3.3.1.11 加快肉鸽、肉鹅规模化养殖

在铜都街道办建设3个肉鸽、肉鹅规模养殖场,确保优质肉鸽年出栏10万羽;鹅苗繁育实现年生产20万只优质鹅苗以上、示范养殖肉鹅年出栏5万只目标。

3.3.2 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农业发展

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和核桃品种进行改良提质,大力发展魔芋、万寿菊、食用菌、优质肉鹅和优质黑山羊养殖等产业。

3.3.2.1 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3.3.2.2 特色基地建设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667hm2、魔芋种植基地1333hm2、万寿菊种植基地667hm2。

3.3.2.3 实施“百村万户鹅乡”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鹅良繁体系和云南长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鹅肉产品深加工体系,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等共建设5个肉鹅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肉鹅年出栏15万只目标。

3.3.2.4 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21个优质肉羊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黑山羊常年存栏1万只。

3.3.2.5 大力发展林果、林下经济

到2020年,在巩固东川区核桃产业基地建设15333hm2的基础上,计划完成核桃提质增效3333hm2,核桃样板林基地建设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经济开发2000hm2。

3.3.3 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养殖等为主的产业发展。

3.3.3.1 特色药材种植

采取招商引资,新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建立“云南白药集团+东川区委、区人民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定品种、定需求量、定价格、定标准、统一包收购的“四定一统一”发展模式,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种植1333hm2以上,确保涉及村组群众脱贫。

3.3.3.2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油用牡丹种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 在汤丹镇建设2个牦牛规模养殖场,牦牛常年存栏1000头。

4 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东川区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聪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业产业化障碍与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6(05).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4

1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 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 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 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 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 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 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扶助,农户的努力,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宫银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运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薛晓娟.东中西部农业产业化差距分析及对策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5

辅处乡2019年起步发展蚕桑产业,是全县蚕桑基地乡镇之一。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辅处乡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就目前发展情况看,辅处乡蚕桑产业体量小,起步时间短,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下, 如何取得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辅处乡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基本情况简介

辅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部,距赫章县城78公里,离威宁县城44公里,位于东经104度19分02秒、北纬27度08分51秒处。全乡总面积83.16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8℃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 230天,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2300米,乡内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好,以山地地貌为主,为典型的山区,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由于山地较多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隐患严重。乡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由于桑树生长期长,光合产物积累丰富,桑叶产量高、质量优,是蚕生长发育优质的营养供给地。乡内无工矿企业,没有环境污染,无极端闷热、阴冷等恶劣气候,利于栽桑养蚕。通过今年种桑试养蚕,蚕茧质量好,蚕茧粒茧丝长平均在1080m左右,解舒率高达75%以上。目前茶花村已建成蚕桑产业核心区1个,建立了幸福村专业示范村1个,形成茶花村、幸福村蚕桑产业示范点。 乡党委、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乡情实际,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蚕桑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出台了《辅处彝族苗族乡关于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引进了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乡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种桑、养蚕、收茧”产销一条龙,农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格局。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集中项目资金及土地资源优势,在幸福、茶花和开嘎三个村打造集生产示范、养殖于一体的农业蚕桑种植基地,共发展种植面积达1300亩。

二、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蚕桑产业基地建设资源利用不足。全乡蚕桑产业集中在白泥河沿线3个村,发展参差不齐,蚕桑产业资源部份集中,一份分散,发展乏力,蚕桑户均种植规模较小,由于是当年种植产量低,与务工相比效益不好,且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桑树园中的桑叶闲置浪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蚕桑产业主要体现在农民单一的栽桑上,农户养蚕还未启步,缺乏成功的“桑蚕养殖”模式。

(二)技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无蚕桑科技指导人员。技术人才指导养殖形势严峻。现在生产一线中没有懂蚕桑的技术人员,对蚕桑生产发展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更新学习,养殖技术滞后现象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是新兴产业,农民对种桑养蚕不了解,从而导致建桑园后出现只种不管的情况。二是对蚕桑技术的推广应用较差。

(三) 龙头企业产品较为单一。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缺少龙头企业加入和带动,对蚕桑产业的稳固发展影响大,还缺乏更详细的统筹规划和龙头公司的带动。

(四)投入渠道单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对蚕桑产业项目支撑少,乡财政财力又十分薄弱,致使对产业的投入十分有限。作为依靠市场经营发展的养蚕农户收入不会很高,且各户现在种规模较小,农户自身无力也无意对蚕桑生产给予较大投入,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运行也不够规范,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没有系统化,对产业资源的凝聚作用还没有真正凸显出来。

三、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积极引导,统筹协调。集中资源优势全力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以实现桑园规模化、养蚕标准化、蚕茧优质化、经营产业化,资源多元化为工作目标。建议:一是应成立由乡党委、乡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抓蚕桑产业发展。二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蚕桑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各村基地也要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对蚕桑生产重点村、基地村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惩责任制,将具体任务分解细化,严格考核,严格奖惩,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共同抓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同时依托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抓建产业各项工作,重点开展蚕桑实用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推广,加大对桑农的种植养殖培训力度,让桑农懂技术,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力度,形成蚕桑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员、种养大户、合作社实行奖励。全乡现有栽桑量96万株,按照科学规划、整体布局、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生产理念,新栽桑按照集中成片的原则,以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为重点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现有桑树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有偿转让和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促使桑树资源向大户集中,巩固、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实现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加大对养殖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养蚕积极性,全面推广多批次滚动养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重抓3个产业村、鼓励大户养殖,在每个村建基地,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集中成片建设标准化桑园,打造好已建园的茶花村、幸福村、开嘎村基地,示范带动新建其它村发展种植养殖。到2021年,力争实现全乡种植桑树达到5000亩以上,养蚕4000张,产茧达到60吨以上的目标。四是积极推动蚕桑生产基地的蚕桑科技示范建设,重点从“栽桑养蚕、林下养鸡、桑园套种、桑枝培菌”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实现桑园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还要结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五是建立乡蚕桑病虫害防控中心站(农业服务中心)及村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指导点认真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六是要建立公司蚕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建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储备基金,实行蚕茧定单,确立收购保护价政策,确保产业稳步发展。

(二)积极培育市场经济新型主体,强化在蚕桑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理顺蚕茧收购体制,推动企业的技改。依托农民经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是适合现行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为变股东”的政策,实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农户入社、社员入股、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的原则,推动蚕业规范运行。结合乡级蚕桑产业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实际情况,建议积极推动村级合作社与乡农业服务中心融合与统一发展,依托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的公益性农业(蚕业)服务机构,推动基地村建立蚕桑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蚕茧质量检测,完善蚕茧生产和收购的服务网络。促进蚕业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发展,千方百计做好桑树资源流转,让零星分散、闲置浪费资源逐渐向大户聚集,重点培育把蚕桑产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实现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变,种植桑树的村要依托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蚕桑家庭农场规范发展。

(三)以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支撑适度发展桑园间作,立体化开发。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立体农业发展思路,示范推广桑园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桑园土地,冬春在桑园林下套种洋芋,夏秋在桑园林下种植蔬菜,一年套种两季办法提高了桑园综合效益。调整养蚕布局,科学化养蚕。以提高养蚕单张产茧量为核心,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大力推行小蚕共育和全面实行蚕病统防统消,确保农户全面养上优质小蚕。统一配发蚕药、统一用药标准、统一消毒时间,力争按张种量有偿配给蚕农石灰粉等蚕需物资,强化“三消防病”(蚕前彻底消,蚕期经常消,蚕后立即消)措施,同时大力推广省力化蚕台(蚕架)养蚕和纸板方格技术。在养蚕布局上,建议适当延迟春蚕出库时间, 适度加大夏秋蚕比重。在桑树品种上,建议选择抗病能力较强、叶质不易老化、萌芽较早的品种(农桑14号)。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 农村产业 三产融合 生态旅游 经济转型

一、丁家夼资源及农村产业现状分析

丁家夼位于东厅街道驻地西北一公里处,现有居民230户,780余人口,总面积约7000亩,土地3000余亩,境内大米顶山系占地总面积5000余亩,有大小峰二十余座,翠峰连绵、郁郁葱葱,主峰海拔235米,高而不陡,此地比邻烟台市最大的淡水供应地――门楼水库,水资源丰富,可谓“有山有水,风景秀丽”。村子资源丰富,经济作物以樱桃、苹果为代表,其中以樱桃为主,樱桃在丁家夼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已成为丁家夼的代表经济作物,并且承办过烟台樱桃节。但其主要是自产自销,并未形成规模企业,也没有集体的销售渠道。

此外丁家夼还有民营企业,包括瓶盖厂、园艺厂、注塑厂等,但规模普遍不大,而且所雇员工多是本村村民,民营企业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最近几年受国家经济形势影响,加之农村民营企业的局限性和互联网的冲击,各个企业普遍出现销量下降的现象。以本村瓶盖厂为例,过去公司客户主要集中于药厂,为治疗性药物药品包装提供铝盖,而现在随着医药改革的深入,药物生产受到限制,治疗性药物的市场不再广阔,公司亟须开发新的市场领域,同时,随着保健品的兴起,公司在保健品方面正在不断开发客源,但由于保健品市场需求量有限,因此发展市场无法完全打开,公司亟待提高生产技术,扩大生产种类,开发新的市场领域。信息化时代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互联网信息平台越来越多的得到开发和应用,而目前的瓶盖厂经营对网络的依赖度低,网络实际应用率不高,企业网站没有发展更大的实效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无疑十分不利。

丁家夼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米顶山风景秀美,且拥有悠久的历史传说。米顶山盛产石头,这也成为当地一项宝贵的资源。狼推磨,狮虎石更是由于形状特殊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另外当地还有“五彩石”、生态林场、黄花H等自然资源,此外丁家夼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传统手艺有十字绣、编筐、根雕,还有特色威风鼓等等。虽然丁家夼旅游资源丰富,但多数还未被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到位,政府也未划拨资金进行开发。

二、发展对策及建议

针对丁家夼的环境特点和发展需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建议走生态农业的路。

首先对于农业生产,必须大力支持。农村非农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相当流行。丁家夼可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生产,依靠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模式,把千家万户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把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起来,把生产与加工、流通有机连接起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拿樱桃来说,可以对其进行深加工,比如制作樱桃酒、果汁、罐头等等,塑造龙头企业。也可成立采摘园,同生态旅游相结合,借助“樱桃文化节”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对于村子里的民营企业,要继续扶持和引导,它们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解决村民就业。它们多为小商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那些大污染的企业,村子要坚持不引进,不开发。企业自身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产品类型多样化,紧跟时代潮流,同互联网接轨,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和销售。当地政府也可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最后针对村子的旅游资源,我们建议推广生态旅游,根据丁家夼的资源特点,可以定义一个“山水田园慢生活”的主题,发展相关的休闲旅游产业。截至去年底,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游客接待量为每年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表明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突破,使其从种植养殖等基本的生产功能,向观光度假、科普体验、生态体验等多功能发展。可将丁家夼打造成为一个山水田园的生态农园,其中包括采摘园、垂钓园、农耕园、游戏基地、摄影基地等等,结合民宿与农家乐,融入民俗文化体验,既不破坏环境,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当然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包括资金划拨或是引进,完善基础设施,给予政策鼓励或优惠等。

三、结语

丁家夼的发展是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缩影,通过此次对丁家夼的调查,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农村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改变了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 2005年的29.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6%上升到 54.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 5.4%上升到16.3%,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在种植业方面,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逐步上升,从1978年的19.6%上升到2008年的31.7%。

对于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思路,还是要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严守耕地红线,保证粮食产量,同时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以人为本。根据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要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农产品要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可大力发展“休闲经济”、“生态农业”等农业服务类产业,对于民营企业也要大力引导其发展,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阶段,政府要给予优惠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企业增强活力,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内生发动机”。总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产业的发展是其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否合理地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调整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大局,必须毫不动摇的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把眼光放远,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恺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D].

[2] 刘铠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研究[D].

[3]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4] 王世尧,王树进.地理与休闲农业项目市场潜力分析――理论与来自江苏的经验证据[J].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7

产业基本状况

近来来,浙江农药产量和销售量稳步增长,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产品以外向型为主,质量稳步提升,市场供应充足,销售价格稳定,并呈现出3大特点。1.1产量稳定增加,产品出口为主

2011年底,全省登记农药产品1338个,大田农药正式登记1082个,主要包括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及卫生杀虫剂等6大类约150个品种,常年生产100种左右。据对53家主要农药企业的产销情况的统计,2011年共生产农药45.79万吨(折纯为27.52万吨,含子公司产量),总销售量42.09万吨(折纯为23.79万吨)。其中出口农药26.04万吨(折纯为15.72万吨),出口比例进一步攀升,占总销售量的61.9%。其中除草剂出口22.84万吨(折纯为13.47万吨),占农药总出口量的87.7%。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出口量较小,分别为2.07、0.96万吨(折纯为1.41、0.76万吨), 分别占总出口量的7.9%和3.7%。1.2产品结构合理,除草剂占优

自2001年削减生产使用高毒农药以来,高毒农药逐步淘汰,“三高”(杀虫剂比例高,有机磷比例高,高毒农药比例高)局面彻底改变,除草剂成为主导产品。

2010年浙江省农药产量中,属于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品种只有氧乐果和杀扑磷2个,折100%产是分别为603、792吨,共计1395吨,只占浙江省杀虫剂产量的6.3%,占农药总产量(省统计局数据)的0.7%。从产品结构上看:除草剂的主导地位继续加强,2011年产量达32.43万吨(折纯为19.97万吨),占总产量的70.8%;其次是杀虫剂8.63万吨(折纯5.30万吨),占总产量的18.8%;杀菌剂4.11万吨(折纯为1.99万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产量最少,为0.62万吨(折纯为0.26万吨)。1.3规模化水平提高,研发能力增强

浙江省通过调整农药管理政策,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鼓励现在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涌现了一批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和新兴企业。近10年来,浙江农药企业数量减少10%,但总体实力不断上升,拥有新安股份、钱江生化和升华拜克等上市企业并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农化工、金帆达生化、捷马化工、永农生物、禾本农化、乐斯化学、一帆集团、杭州宇龙、上虞颖泰精化、中山化工集团和长兴一化等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达到了较大规模,有的在争取上市。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后,现已显现出强大的后劲,他们以灵活的运作模式,不断引进科技人才,开发了不少难度较大的农药新品种和新工艺,其主打产品草甘膦、草胺膦的工艺和产量全国领先。此外,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自主创新的2个除草剂品种已进入商业化运作,几个杀菌剂品种正在准备上市,总的来看农药企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十一五”期间明显增强。2 面临主要问题

从产业发展来看,虽然浙扛省农药企业数量逐步减少,规模逐步扩大,效益稳步提高,但仍存在研发能力不足、自主创制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低、生产技术落后,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现象。2.1研发能力不足,自主创制产品少

从主体来看,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经过10多年的建设正由仿制向创制转变,近年来也开发了2个新品种,但其创制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浙江省企业主体创制能力明显不足,仅能仿制一些老品种,开发一些新制剂。农药研发主体无论从人才队伍、科技装备还是资金保障等方面还需要继续给予更大的投入。从品种来看,自主创制(国内独家生产)的农药仅有噻唑锌、噻菌铜。近3年来,浙江生产的农药品种以草甘膦、莠去津、井冈霉素、炔螨特等老品种为主,从近年来浙企登记的农药品种来看,大部分产品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草甘膦、吡虫啉等老产品,自创产品基本没有。从制剂来看,从目前,国外1种原药可加工成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剂型和制剂,而浙江省1种原药仅加工几种剂型和制剂;当前,国外主要发展不用溶剂或少用溶剂的液剂或水分散粒剂、片剂,浙江省农药剂型仍以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为主,其中乳剂占农药实物总产量的50%左右。大田农药制剂中,乳油和可湿性粉剂仍是最主要的剂型,分别为322、286个,各占总制剂量的32.6%和30.0%。2.2产业集中度低,生产技术能力弱

从布局看,浙江省现有原药生产企业54家,分散在全省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和衢州等9市,呈点状分散布局,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规模看,由于受环境影响,规模稍大的企业在江苏、山东、安徽和扛西等省建立了生产基地,有18个企业只生产1个原药品种,生产规模只有几百吨甚至几十吨,环保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从生产看,国外农药生产已普遍采用计算机程序化控制,浙江省基本上还是以人控为主和遥控为辅,只有个别企业、个别车间或工序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生产工艺总体落后,农药中间体纯度较低,原药纯度低,直接影响了加工制剂的质量。厂点多、布局散、规模小、能力弱,导致研发、环保等投入不足,对环境影响较大,再加上对农药的偏面认识,到了“谈农药色变”的地步,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2.3重复建设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福建闽清;雄江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23-02

雄江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闽清县雄江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农业生产基地小,企业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差,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因此,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建立经营联合组织和利益连接机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1 雄江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雄江镇位于福州市闽清县西北部,水口电站大坝上游,是黄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现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12年全镇总人口为6 300人,农村人口5 500人。雄江镇是部级生态镇,全镇面积111 km2,其中耕地面积785.33 hm2,林地面积9 510.73 hm2,水域面积560 hm2,森林覆盖率85%,位居全县首位。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生产的原料品质好,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也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近几年来,雄江镇人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雄江镇重点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家,即雄蜂金银花、蓝天飞鸡、安岭灵芝、丰源甜橙。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和基地,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销售,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产业增值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如梅洋村雄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的“雄江一号”金银花有机食品获得国家认证,并获得2012年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蓝天飞鸡”通过项目带动,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并成功融入省会绿色食品的供应,成效初显;成立安岭野树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安岭村的带动下,西山、芹洋、桥头等村推广种植灵芝,取得良好的效益。

2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雄江镇农业产业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论企业、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户,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往往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好的项目,需要做大做强的项目,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也始终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如丰源甜橙尽管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种植投入,但由于自身发展资金欠缺,其养殖规模和效益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水平。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在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土地分户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大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规划连片种植、设施农业等生产需要的时候,部分农民就把自己使用的几亩地当作宝,宁愿让给别人代耕代种,也不愿意流转,要想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就更难。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建立与种养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及联结机制,已成立的专业协会经济组织也是处于一种松散型、自发型的运行状态,只是在种植、养殖等环节上的互助合作,效益低、稳固性差。四是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不大。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机会也相应较少,部分业务部门聘请的专家下基层培训,也不能真正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当前,雄江镇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农业镇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3.1 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的原则,把金银花种植、规模养殖和灵芝作为全镇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尽快建设1个千亩以上连片金银花种植区,发展一批专业生态养殖大户,培育和兴建具有雄江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1]。同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产加销一条龙、公司连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把农业发展优势转化为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和农民增收优势[2]。

3.2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保障机制

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建设生态农业镇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3]。在土地流转问题方面,积极为农民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积极探索土地合作、利益联结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4]。

3.3 整合相关政策,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要本着“大规模、高水平、专业化、外向型”的发展思路,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在培育产业品牌和实现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5]。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重点扶持[6]。

3.4 强化科技培训,健全协会组织

围绕农业产业化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7]。从提升科技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氛围,培养科技人才入手,切实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大力推动雄江镇已建的雄峰金银花合作社、灵芝种植协会、安岭特色合作社、丰源脐橙合作社和拟建的生态休闲农业协会、库区养鱼协会等的建设,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8]。

4 参考文献

[1] 尚利娜,郭丽娟.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50-53.

[2] 崩文才.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12-313.

[3] 黄小丹,卢志灵.云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209-211.

[4] 王高建,闫玉厚,樊毅.陕西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47-150.

[5] 刘延庆.浅谈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和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3(2):29-31.

[6] 刘凯,刘龙.天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2013,10(2):88-91.

[7] 张静.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4):9-11.

[8] 孙丽梅,刘德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0):76-77.

作者简介 谢玲平(1985-),女,福建闽清人,硕士,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包装设计基本要素范文 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