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5 20:55:37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篇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and mor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ve to suburbs, which produce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ural communities.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n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efects,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关键词: 农业院校;农村社区;社区建设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ural communities;community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03-02

0 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农业院校的科技工作担负着科技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诸项任务。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许多的地方农业院校纷纷从城市中心,向城郊地区迁移。在农业高校郊区化的趋势下,农业院校与城郊农村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么,如何才能使农业高校发挥地缘优势,与周边农村社区相互合作利用农村社区开展长期的实践研究,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农村社区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促进城郊农村社区的建设。

1 地方农业院校对周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

1.1 对农村社区经济建设的影响 我国当前农村问题中效率问题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受到了不良影响。故应提高效能,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以缓解人才资源不足及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程度不高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推动现代技术和信息含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

农业院校在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理论方面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而农村社区对各种实用技术、信息具有很大的需求。农业院校迁入郊区后,与农村、农业、农民靠得更近,对他们的需求也就了解更多,这样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实地指导,帮助农民解决他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农业问题,满足农村社区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村社区提高其农业产量,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推进农村社区的经济建设。

1.2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看,当前我国农村的文化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是我国农村文化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农村文化生活在组织和管理、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缺陷,文化生活形式较少且单调。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是一个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及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在文化层面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以大学为载体的大学校园文化是通过历届师生的传存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发挥着超越、引领和辐射作用。城郊农业院校与农村社区毗邻,对农村社区的文化辐射作用更为深刻。尤其是大学生社团所起到的文化辐射作用,由于大学生时常以社团为单位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居民可以时常参与进来,以此丰富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大学生社团进入社区开展的一些服务工作,使得农村社区的居民与大学生的接触增多,对大学的新文化、新信息可以更深入的了解。

1.3 对社区服务建设的影响 强调农村社区的社会服务,是因为中国农村社区服务欠缺。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因此,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服务还包括了许多公共服务的内容,如: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等与此相关的服务。

高校有面向社会服务的职能,然而,有观点认为,大学的社会服务作用,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往往也游离在经济发展的边缘,作为生产辅助型服务提供非功能集聚的教育因子的作用,作为生活服务提供非功能集聚的文化因子和信息因子的作用,尽管大学有着能动地为区域位势提升,赋予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作用,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作用,但其社会服务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优势作用,表现出的特征仍然是依附型和从属型。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目前高校的服务作用表现为依附型和从属型的,但是仍然不可忽视其对社区服务建设的推动作用。农业院校的学生团体可以组织起来在农村社区之中进行实践和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发展理论。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提高农村社区居民所享受的社区服务质量。同时,在这种服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促进农村社区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学生团体的完善。

2 地方农业院校促进周边农村社区建设的优势

高校的迁入对周边城郊社区的影响是显著的。高校郊区化对郊区人口化、经济化、文化和居住环境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对郊区出行环境、消费环境、休闲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具有优化功能。相比其他高校,农业院校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

2.1 较强的教育优势和灵活的兴农方式 农民是科技成果的直接受体,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教育培训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主要途径。农业院校作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心,拥有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掌握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的专门人才。其优势所在正是通过这些人才改变农民的思想, 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农业院校的兴农工作内容、形式、范围等可视农村的需要及自身特点等情况来确定,一般不受政府行为的控制和指令性计划的制约,灵活方便,适应性强。

2.2 较强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 农业院校在科教兴农工作中,不仅能充分利用教师、科研人员组成的兴农队伍资源,同时还有大批学生直接参与兴农工作。学生不仅向农民传授知识,还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农业院校兴农工作所独有的特色,这是其他兴农部门无法比拟的。农业院校的大批科研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科教兴农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农业院校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缺陷

3.1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缺失 我国各大农业高等院校综合化热潮持续高涨,由于农业高校招生、就业压力大及高校评估指标的引导,不少高校削弱了农业传统学科,发展非农专业,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向综合化大学的目标进军,因此,农业相关教育资源严重向非农专业转移甚至遭到抛弃。农业院校因为其专业特色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尤其特殊的优势,但如今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的缺失,使得其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优势也在逐渐丧失。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农业院校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3.2 高等农业院校师生务农条件的缺失 近年来,为了完成自身课题和职称评定,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研人员闭门做学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严重脱节,对最新农业生产信息缺乏了解,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推广性,使人力资源和科研经费严重浪费。因此,在校师生和教职员工应走进工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巩固专业思想,使其成才目标更加明确。

3.3 高等农业院校师生务农兴趣的缺失 长期以来,农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农民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弱质性,使得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学生的非农偏好和“脱农”观念根深蒂固。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理想及高等农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加强在校师生“务农”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使学生学农、务农、立志献身于农,避免造成农业教育的重大失误。

3.4 农业院校的宣传和能力方面的制约 农村社区对各种实用技术、信息具有很大的需求,农业院校也有实力对各种实用技术进行解答,为农户提供其所需的使用信息;然而农业院校对于农村社区所需的生产规划、种植结构调整等宏观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农业院校对自己的宣传不到位,农业院校本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不为广大农村社区所熟悉,农村社区对农业院校的各种服务项目不了解,农村社区在遇到了技术难题和需要有关信息时很少求助农业院校。

4.1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注重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特别是代表21世纪前沿性科技领域的学科,增大农业高新技术型学科专业的比例,组建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减少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长线专业,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管交叉的专业和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专业结构的总体格局,不仅由单纯农业产中生产技术向产前、产后拓展,而且要重视向适应性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空间延伸和海洋开发农业、新能源农业、文化消费型农业拓展,是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

4.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素质和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到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培养农技推广人员的职业心。农业推广的社会性要求推广人员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对工作的热爱,为农业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其次,要充实高级农业专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以改善队伍的知识结构。最后,要创造条件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争取吸引更多的农业专家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4.3 建立农业院校服务专家团 建立一个由教师科研人员组成的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专家团,从事技术推广和技术、人才和信息搜集分析的信息服务。为公共事业部门及企业部门等的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教育、项目申请和产品的经营等提供策划、组织和实施等服务。并利用高校的教育职能和优势,定期到农村社区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通过制作技术教育产品,利用校园网提供远程技术讲座以广泛宣传和推广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

5 小结

随着高校的郊区化,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迁入了郊区,与城郊的农村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院校由于其专业特色,对于城郊农村社区的社区建设有其自身的优势。农业院校的迁入对城郊农村社区的建设起到的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但也应看到,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技推广机制,使城郊农业院校能够更好的推动周边农村社区的社区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志明.高校郊区化背景下的成都城市化进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陈越,吴志明.高校郊区化对郊区居住环境城市化的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3]王贺军,王兴录.发挥农业院校优势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J].现代情报,2003,(2).

[4]唐红萍,刘惠东.新农村建设与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

[5]潘屹.家园假设——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分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6]赵林记,杨科正.论城市化发展中一般地方高校的责任与义务[J].新疆社科论坛,2008,(1).

[7]廖恒.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篇2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国家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11、11月27日至29日,张榜公布成绩,向社会进行公示。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王振华(1979-),男,河南扶沟人,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何新林(1966-),男,宁夏隆德人,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71-02

一、专业定位和特色凝练

新疆是中国的干旱地区,属于灌溉农业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着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艰巨任务,兵团的集约化农业是其经济的支柱,而且完全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新疆和兵团的农业,也就没有新疆和兵团的经济,因此,农业水利人才的培养对于新疆和兵团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来说至关重要。

2007年8月总理视察新疆,进一步肯定了新疆农业水利建设工作,并强调了农业水利建设对新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发挥兵团集约化生产的优势,抓好优质棉花基地和粮食基地建设,要努力构建成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总理为新疆农业水利建设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同时,也为边疆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专业建设目标更加明确,以满足我国节水灌溉农业对农业水利人才的需求为目的,以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大力培养具有吃苦精神、具有节水意识、实践能力强,既了解一定的农业种植知识,又掌握水利工程设计知识和建设技能的本科大学生,为新疆和兵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培养出大量具有实践能力的农业水利人才。同时作为节水灌溉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对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1.建设思路

(1)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建设传统专业,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结合农业水土开发及农业节水技术在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中所反映的问题,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重组。新课程体系既吸取了农业水利工程技术先进国家的优点,又结合了新疆和兵团农业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2)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产创新能力,使学生学到较为完整、有实际用途的农业水利工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程技能的教育。

(3)认真抓好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研究梯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发挥科研优势,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与先进的水利企业联合,鼓励教师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具体企业、具体事项,达到理论和实践双赢互动,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

(4)控制专业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研究型与应用型兼顾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培养模式。实施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保证课堂和实验教学水平。

(5)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不断扩大精品课程数量,提高精品课程质量。

(6)结合兵团水利建设企业的服务内容向周边国家延伸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国际院校交流,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的对外交流,培养国际型节水人才。

2.教学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新疆的农业是灌溉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灌溉工程。根据社会的发展,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修订:

根据新疆兵团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特点,有目的增强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农业水利、水电、水保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

结合新疆目前水资源日益紧张及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增加了“节水灌溉技术”、“水土保持学”、“水利工程概算”、“工程监理”等一系列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节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双语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国际水利工程学科、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针对新疆新老灌区出现的土地次生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以及灌区合理管理等问题增设了“渠道抗冻胀技术”、“农学概论”、“土壤与农作”、“盐碱地改良”等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结合兵团实际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涉及“建筑材料”、“水力学”、“土力学”、“测量学”、“工程力学”等基础课程,以及“灌溉排水工程学”、“水文学”、“地下水利用”、“水工建筑物”、“地下水利用”、“水工钢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近些年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开设课程中有三门课程(“灌溉排水工程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成为兵团精品课程,对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的经典内容加以精选,通过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减少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叠以及每门课程内容的罗列现象。压缩了总学时,由过去的168学时减少到144学时。在讲课中注意引入反映近代科技成果的内容、涉及广泛工程领域的工程实例、密切联系实际的例题和习题;在保证基本训练的前提下逐步引入计算机分析,减少重复烦琐的数字运算,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自己开发的与教材配套的材料力学多媒体课件和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理论知识变得形象从而便于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良好。

“水力学”课程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水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众多,经验公式和符号多,难以记忆;水流现象抽象、难懂。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辅助,通过视频、动画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实验课和理论教学做好铺垫;为加深对抽象难懂部分的进一步理解,在理论课后都配有相应的实验,让学生能够及时以直观的感性认识来促进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还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引入教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结构及构件的基本设计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授课时,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该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和方向;教师还举办学术讲座,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方向作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加入计算机CAD技术的教学简化了含有大量的传统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的内容。通过这些手段的实施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

完善了“节水灌溉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节水灌溉技术”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组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在课题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大了课程设计比重(由原来1周增加为2周),加大了认识实习中节水灌溉工程的比重,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的机会和条件。

明确了节水灌溉技术课程教学重点,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协调安排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理论、原理、方法、工程设计、应用条件及区域适应性的教学学时及侧重点。将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排水工程学两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区分,灌溉排水工程学关于节水灌溉部分主要从宏观上介绍节水灌溉技术的种类和特点。节水灌溉技术则重点介绍节水灌溉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等,特别是将膜下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特别是新疆比较典型的自压喷灌)作为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内容。目前课程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及第二课堂。

1)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前,实习过程中通过参观节水灌溉试验站、节水器材生产企业、团场农田,邀请技术人员现场做专题讲解,使学生对新疆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情况和工作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好理论课打下基础。

2)理论课:主要讲授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理论、原理、方法、工程设计、应用条件及区域适应性,使学生对各种典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3)实验课: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并亲自完成实验,使学生掌握滴灌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对典型喷灌和滴灌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5)第二课堂:通过SRP、暑期三下乡、挑战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第二课堂,为部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五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较为缜密的教学体系。

通过以上代表性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水利工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发展。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倡导“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营造和谐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满足需求、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

结合特色专业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在教学管理上,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快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运行规范,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监控体系,以现代化网络管理为手段,加强教学文件及档案的管理。制定各种管理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将教学检查列为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制度。依据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把教学质量关。教学督导员以听课、参加专业评估、毕业论文质量检查等形式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教学过程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健全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运行,健全课堂教学、教材选用、实践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毕业论文、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产劳动的重要环节。农业水利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因此实践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近些年由于灌溉技术迅速发展,喷灌、滴灌等灌水技术在农业生产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灌水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先后增加了新疆天业集团实习基地、兵团灌溉实验总站实习基地(这些基地是国内知名的先进灌区、国内最大的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国内面积最大的省级灌溉试验站),学生(本科、研究生)通过在这些基地的认识实习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而且也掌握了许多生产技术与技能。

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多种实习方案。要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就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明确实习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并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制订出具体量化指标。找出目前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其他高校的做法,并根据实习目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制定适宜的实习方式(模式),包括实习内容、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经费、实习考核指标等问题,不同的实习方式须涵盖水利工程、水电站工程、渠首工程、水库工程、大坝工程、渠道工程、田间工程、桥梁工程、水文站、水管所、灌溉排水工程、地质、自动化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方案。在应用中,根据实习效果及反馈信息不断修改并完善实习方案。

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习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和宏观布局,将原来1周的认识实习修订为2周,其中工程水文实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实习由原来认识实习中的一部分单独列出单独进行,时间均为0.5周,修订后的认识实习时间虽然还是1周,但由于已将工程水文实习和工程地质实习脱节,实际上主要进行水工和灌排工程方向的认识实习,使得修订后的各专项实习时间得到丰富和保证,实习内容得以扩展。另外,还对实习开展的季节和时间进行了调整。不断修定实纲与指导书,逐渐形成了具有石河子大学特色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即专业课程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体系完备,校内、校外,疆内、疆外实习点丰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 现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09-01

一、问题的提出

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是我院适应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现代农机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在全国高职院校为首家。它与传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适应农机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农业机械图样、机械材料、农业机械构造与原理、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营销等专业知识,具备现智能化农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电、液、信一体化专业素质,掌握智能化农机使用、维护、保养、检修、安装调试、机械故障检测、诊断等职业能力,面向农业生产企业智能化农机运用、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从事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检测维修、营销、安装调试以及农机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人才是在推行“精确农业”战略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支持“精确农业”的若干重要农业机械,如带产量图自动生成的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收获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等,可以适应不同的农业机械装备、种植特点,不同作物和更为精确的上述各环节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重点。

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化农机驾驶与维护保养、智能化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保养、农机液压系统检修、农机化新技术、农机电器系统维修、农机检测技术等。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会使用与维护。但目前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校内现场教学条件有限,大部分仅限于农机机械基础、底盘拆装与维护、柴油机拆装与维护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校内现场教学。同时考虑季节、气候、土壤、种植种类等因素影响,专业核心课程更适宜于校外现场教学。

二、校外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

1.现场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现场教学模式是指课堂设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校外现场教学模式,是将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在农场农机智能化控制室或田间,将抽象农业机械智能化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室或农业生产现场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直观现代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基本特点、类型和操作与维护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

2.校企合作开发并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专业课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

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室与生产现场、实训设备与现场机械、教具与工具三者结合;

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实际实施过程中以企业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上,在充分考查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融入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等考核,并以此综合评价。

通过校企合作,现已经开发了智能化农机驾驶与维护保养、智能化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保养、农机液压系统检修、农机化新技术、农机电器系统维修、农机检测技术等六门课程,并对六门课程共同实施的关于智能化技术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八个教学模块:

2.1基于GPS、GIS在农业机械田间导航、作业面积计量、引导定位作业和空间数据定位采样的应用技术;

2.2基于与作物收获机械配套的产量传感技术与带产量图自动生成系统软件的应用技术;

2.3基于实施定位处方农作物生产和控制的施肥、施药、浇水、精播和栽植的移动作业机械技术;

2.4基于自走式农田土壤、病虫草害和作物苗情定位信息采集机械装备技术应用;

2.5基于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型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状态实时诊断、监控与显示装置技术的应用;

2.6基于农机作业信息高效处理、存储、传输、通信技术及其总线与接口的标准化处理技术;

2.7基于GPS、GIS有关技术用于支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2.8基于GPS接收机的智能化节水灌溉机械、植保机械和播种机械技术的应用。

三、校外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1.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校外现场教学模式是将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模块化教学在生产现场进行,改变了以往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了实验室或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生从徒弟向师傅的转换。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便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2.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校外现场教学模式将学生完全至于真实的生产与工作环境中,使课堂上抽象的智能化技术得以具体体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相互帮助与学习

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校企合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农业企业提供教学现场,为高职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学生核心课程的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拉近了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上岗工作之间的距离;同时,学校新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知识,也为企业带来了最新的发展资讯,对在岗职工培训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篇5

1、结合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搞好技术培训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由国家劳动与人力资源部进行组织,在农村培养一批有学历的农民大学生。具体工作由佳木斯市技师学院负责,为了使农民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践经验,佳木斯市技师学院决定在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选拔有经验的教师,利用农闲时间,到农村进行授课。全市共选拔了50多名教师,到全市部分村屯进行授课,已培训农民1.8万人,目前正在进行之中。

2、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搞好培训

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组织部工作部署,我市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该活动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传播农业先进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我们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响应,大力配合,开展了以水稻、玉米、大豆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植保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重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传授理论技术活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深入农村一线,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深入开展对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现场观摩,实地指导,使理论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全市共有1.2万农村党员通过网络和现场培训等方式接受了培训,全面提高了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

3、结合农业专家技术协会平台,搞好技术培训

佳木斯市农业技术专家协会是隶属于佳木斯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社团组织,已成立多年,主要由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各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组成,会员达260多人,遍布全市各县。每年农闲季节,专家协会都组织专家深入村屯进行科技培训,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直接传授给农民,各科研单位也利用专家协会平台把自己研制的新品种,新技术直接提供给农民,让农民直接受益。全市每年通过组织各科研院所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在30次以上,培训农民1.5万人次。

4、结合植物检疫执法活动,搞好技术培训

每年植物检疫都要对全市种子市场进行检疫检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让农民购买到放心的种子。同时对种子经销商进行培训,使种子经销商能按植物检疫条例进行经营,保护农民利益。在检查中通过发放农业技术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解答农民提出的热点问题和技术难题。同时通过“农业科技直通车”派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每年派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150次以上。很受农民欢迎。

5、结合站企共建对接,搞好技术培训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3+1”教学模式一、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村管理、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积聚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我国有少数公办一本学院与二本学院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能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一部分高职高专近几年也进入农村经济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单向性,所以效果都不太明显;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所以适用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能够领会国家相关的农村政策。农村经济管理者在开展经济管理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所以应全面掌握农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如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环境保护、财政与金融(农村)等。

(2)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除了应该掌握农村政策外,还应该能掌握农业种植技术、了解农作物特点等技术知识,能够及时解决一般的农业技术问题。做到上能写字做文章,下能指导种田插秧,提升农业的管理水平。

(3)必须具备经济管理知识。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多种经营业务的开展,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还要能够掌握农村经济管理、财政与金融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村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能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将本地资源产品加工推销,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根本解决农民的生活水平。

(4)具有融资、财务管理等知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要能解决农村融资和财务管理问题,做到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的建设。

所以,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全能型复合人才。

二、独立学院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以“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构建的“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梯进型”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种类型、五大模块”, 即基本素质类、专业素质类和综合素质类。基本素质类由政治人文体育模块和基础知识及信息模块构成,主要课程有英语、计算机基础、农业信息、农业政策、就业和创业指导等课程。基本素质类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能力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的农村政策和掌握农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准确把握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素质类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 能力问题,体现了专业特色,是针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素质基础模块、专业素质技能模块和专业素质拓展模块构成,主要课程有农业经济学、农业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乡村社会学、植物生产技术、畜牧概论、水产概论、设施农业概论等课程组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农业产业中基本的技术问题;其中,专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开设主要是根据农村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置,主要课程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农村会计学基础、农村投资项目评估、农业推广学等课程。综合素质类课程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主要通过设置实践教学模块来实现,即校内专业实训类课程和校外课程实践环节。主要课程有“农村投资项目评估”、“ 农村会计学”仿真性模拟实训等,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调查、建立“班村共建”农村、技能比赛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培养全能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满足农村人才市场对多元素的要求,才能够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决策、营销、融资等遇见的实际问题。

(2)设置 “技能化”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设置“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管理相结合,在体现“农”的专业特色基础上,课程设置的顺序、时间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将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对应的专业实验课程、实践课程一一对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技术性问题的能力和农村经济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采用“3+1”教学模式:即三年课程教学和实训加一年社会综合实践,共设置45门课程,其中基本素质类课程15门、专业素质课程19门、课程实训课程5门、社会实践课程6门,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计算机基础、英语、数学、体育、农村政策、农村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网络技术、英语、数学、体育、农村信息、微观经济学;专业技能课程:植物生产技术。课程实训:植物生产技术实践。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时事政治、农村法律法规;专业素质课程:乡村社会学、农业管理学、农业推广学;专业技能课程:设施农业概论;课程实训:设施农业实践。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农村经济常识;专业素质基础课程:农村产品营销学、农村经济统计分析与应用、农村财政与金融;专业技能课程:农村会计学;课程实训:农村会计学全真模拟实训。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农村财务管理;专业技能课程:新农村规划与科学发展、农村干部领导艺术、水产概论;课程实训:农村财务管理。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专业素质课程:农村投资项目评估、税法、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课程:农村经济纠纷处理、畜牧概论;课程实训:电子商务。

第四学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其方法可采取专题调研和分析、农村市场调查与预测,并撰写毕业论文。

科学的设置“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服务“三农” 经济管理人才,既能做一名农村生产技术人员,又能当好一名“村官”,解决农村一些现实问题。

(3) 突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既是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应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①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包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和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三方面内容;②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如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内容;③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可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寒暑假回乡公益活动”、“走进千村万户,回乡社会调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等系列调查活动。

三、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以下问题

1. 突出专业特色,解决好农村管理课程与经济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以系统的观点科学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在增加农科类课程的门数的同时,使农业技术与管理各门课程与经济类各门课程学时比例合理,突出其专业特色,这样,才能提高和拓展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经济管理素质、知识与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进行系列课程优化与整合。

2.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放在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学校,合作社,模式

 

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发表论文,模式。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1000余个,是活跃在我县农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而我们农职业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也要瞄准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学校主动与合作社联合,不失为一个科学决策,能实现学校和合作社共同发展。

一、“学校+合作社”模式类型

(一)是单独组建型

对我校一些强势专业,我们根据专业单独组建属于学校自己的合作社,全面吸纳社员参加。我校养殖专业是江苏省示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2007年,学校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决定将灰天鹅养殖作为“带民致富工程”的发展项目,为此向盐城市工商局申请成立了“盐城市大可灰天鹅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学校建立灰天鹅养殖基地,安排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吃、住在基地,从灰天鹅的生理习性、生活习惯等方面对灰天鹅进行全天候的观察研究,反复驯化,终于使灰天鹅在射阳“安家落户”。按照“学校+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村户发放灰天鹅养殖宣传资料,举办免费技术讲座,让农民真正了解灰天鹅,喜爱灰天鹅,一方面免费向农户提供鹅苗,制定《灰天鹅养殖规程》、《灰天鹅繁育技术标准》,做好跟踪指导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集种苗供应、技术培训、保护价回收于一体的服务网络。通过现场观摩、登门指导等形式对养殖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实行传、帮、带,合作社规模日益扩大,社员人数快速增长。据统计,三年来,已在全县范围内发展社员1000多人,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联合组建型

对我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均与县内相关合作社联合组建,主要实施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等方面的合作服务。通洋镇农民栽培平菇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本地市场狭小,加之菇农信息不畅,大多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丰年不受益”的情况屡屡发生。学校在了解国内平菇市场情况和实地调研后,立即和该镇合作社联系,进行联合组建食用菌产销专业合作社,突破当地市场限制,带领农民外出育菇,在北京、上海、成都等6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生产基地和外销窗口,引导近万名群众走出家门创业致富。学校利用每年7月份菇农回乡备料的时机,对社员集中开展大规模培训,先后举办“绿时空科技论坛”、“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要领”等讲座,让200多名社员获得了专业技术证书,2500多名菇农掌握了栽培、菌病防治技术。学校食用菌研究所利用科研优势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研究出多种适应不同气候的食用菌良种,免费提供菇农使用,并积极帮助新育菇农联系筒袋、菌料和药品等,并且辅导菇农改进了装袋机、拌料机、注水器等生产配套设备和技术,大大降低了菇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质、产量和效益。学校还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及时通报各地行情,帮助合作社农户解决技术难题。至今年4月,该合作社社员农户达到了2

258个,产菇13万吨,创产值近3亿元,获利1亿多元,人均增收4000元。

(三)是宏观指导型

对我校目前未开设的专业,学校自身力量相对不是太高,我们采用宏观指导型,重点在政策、信息和管理等方面指导合作。如千秋镇爱民米业专业合作社,以爱民米业公司带动农户,形成了江苏省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庆缘康蜂业合作社,以庆缘康蜂产品厂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组成合作社;洋马镇天香菊花专业合作社,在全国17个主要药材市场建立了办事处,年销售干品菊花4000吨,占全国干品菊花产量的50%。对这些大的合作组织,学校在技术上虽然不是太强,但也和他们合作,主要提供策、信息及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服务。

素有“中国药材之乡”的美称,中药材是其支柱产业,全镇药材种植及辐射面积达10万亩,品种近300个,其中尤以菊花、丹参有名。但由于信息不畅,法律不强,过去药农们吃过不少苦头,药材收获后无人要,有的经纪人违约,烂掉倒掉的药材时有发生的,药农损失很大。我校了解情况后,及时和该镇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该镇举办了多场法制讲座,帮助合作社联系经纪人,利用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各地需求状况,吸引全国各地诚信的经纪人来合作社做客签约。在学校和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洋马菊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新开发的“天马”菊花茶畅销大江南北。去年,合作社的社员人均增收1万余元。

二、“学校+合作社”的意义

(一)、“合作社+合作社”体现了农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发表论文,模式。

合作社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是因为它代表了未来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各国乡村建设的经验表明,与其他产业与职业相比较,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中发展合作社经济,对于改善他们的地位,缓解他们与其他产业和群体的失衡,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学校在这一时期及时向合作社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并引导合作社的发展,是实现其为农服务办学方向的具体行为体现。同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合作社,也开辟了新的实验实习场所,扩大了空间,在合作社中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充实了自己,从而也促进了学校的自身发展。发表论文,模式。

(二)“学校+合作社”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

学校+合作社结合后,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发表论文,模式。学校根据庆缘康蜂业合作社蜂农随花期迁徙流动的实际,利用冬闲时节组织培训蜂农1000多人,协助合作社逐步完善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质量追踪、内部奖惩、“二次返利”等制度。如今,庆缘康蜂业合作社已有社员2000多人,生产的“妙语”蜂产品作为国家唯一免检蜂产品,出口欧盟、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20%,蜂农人均年收入已达5万元。发表论文,模式。另外我县“甘露”牌菊花、“千叶”牌桑苗、“青龙”牌白蒜、“长新”牌梨果等几佰个合作社生产的100多种农副产品名牌也成了全国各大超市的“抢手货”风靡国内外。发表论文,模式。

(三)“学校+合作社”是当前农职校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次创新。

通过“学校+合作社”这一新举措,使农职校的技术优势和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农职校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次尝试和创新,为农职校在新形势下再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学校+合作社”引领农民在增产增收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实惠,使合作社找到了坚实的发展依托,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篇8

“农业推广”一词在我国的应用起于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改为“农业技术推广”。从含义上讲,“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推广”是相同的。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就是教育培训的过程。

1.1农业技术推广越来越趋向基层公益服务

本人认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公益性是由农业技术推广的原则和特征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原则是:效益最佳原则;技术上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原则;决策者、科技人员和农民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通常来讲农业技术推广的特征具有:直接的生产性、突出的教育性、明显的周期性(时效性)、极大的社会性、高度的综合性、广泛的服务性。

1.2由政府引导的科研教育机构日益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三农”,高效整合有限的资源,使人、财、物的优势发挥最大,当务之急,应由政府大力加强引导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许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日益的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科研教学人员有机会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加速了农业知识的传播,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知识———技术———实践之间得到了有效的承接。如果可以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中,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势必可以增强从业人员的荣誉感、提高工资待遇。

1.3服务需求人性化催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参股龙头企业在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同时,也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于建设农村信息一体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2新型农民培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就得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即新型农民,就必须普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会使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取得更大的成效变得事半功倍。

2.1培养农民的自主创业意识

在农村选拔一些有科技和文化基础的农民,选入农业院校进行深造通过相关考核回到农村,解决农村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用所学的知识从事农业科技生产,进行自主创业,影响带动农户共同致富,起到自主创业的带头示范效应。

2.2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坚持以能人带动的模式,通过农村科技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将传统的农技推广手段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相结合。中国广大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他们可以看到周围的能人是采用何种方式、技术致富的,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的速度。

2.3促进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农民培训课程的设置方面,应更多的考虑到培训对象不仅有获取专业知识的需要,还应充分体谅到农民有获得更多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知识的强烈愿望。引导农民接受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结束培训后,这种新的文化思想也会随着受训的农民传播到农村的广大地区。配合其它的传播途径如:电视、网络等培养农村向上的、积极的、正面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3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模式分析

3.1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的基本情况

“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是由政府出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3.2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的主要做法和作用

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以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东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宁医学院、朝阳工程技术学校等七所涉农院校为依托,设置水田、旱田、家禽、养猪、花卉、药用植物、蔬菜、果树、食用菌、榛子、小浆果栽培、牛羊饲养、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等十四个专业,培训教师由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学校教授、副教授及省内科研院所优秀专家担任。培训程注重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安排上把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除了开设专业理论课,还开设了市场营销、农业企业管理、合作社管理、农业政策法规等经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除了安排大量的实验、实习课程,还开展“农民技术员上讲台”、“学习科技自主创业”主题班会等教学活动,以及各类文体活动。截止到2011年1月,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已举办八期,累计培养农民技术员5742人。学成回乡的农民技术员,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不但为个人带来经济效益,也把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经营理念带到了乡村。他们有的成为种养殖大户,有的创办了农事企业,有的创建了专业合作社。四年来,农民技术员创建农业专业合作社705个,发展社员10万多人,注册品牌产品173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248项。先期毕业的学员年收入基本都在10万元以上。农民技术员队伍的壮大,创新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辽宁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完善该项工程的一些设想

上一篇:农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