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9 16:04:32

农业经济技术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1篇

7年来,协会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日本、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韩国等国的葡萄、甜杏、苹果、梨、草莓、有机肥料等农业新特优品种资源10余批50多个新品种,如亚美尼亚甜杏、甜柿、甜石榴、无花果;日本甜柿、有籽、无籽葡萄、多色宿根草樱花、长山芋和块状白山药;韩国的优质、早熟香梨;美国的黑薯、无籽葡萄、李子、西梅;缅甸的观叶薯;格鲁吉亚的纯黄色香味无籽葡萄、罗马尼亚的极早熟无核葡萄;保加利亚的错季草莓;台湾省的PE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美国、法国的优种火鸡;法国的瘦肉型种猪;荷兰的锦带花、蓝草坪草;非洲的驼鸟等。这些资源不仅大都可以直接利用,而且还是杂交利用、整合创新的宝贵资源。通过石家庄的中心基地和在全省创办的60多处农业引智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地,近几年来所引进的多批良种资源和多项先进实用技术转化率都在9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2走出国门喜结硕果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农业要“走出去”的战略部署,面对当前世界性粮食危机和粮价上涨,协会积极开展农业“出国创业”,努力为我国、我省的粮食安全和对外交流合作做贡献。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以非洲为目标,以杂交谷为突破口开展工作。2008年5月协会组织河北部分农业专家和企业家共12人首先到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进行了农业合作项目考察,并与埃塞农业部签订了杂交谷子试种合作协议。试种期间,协会通过埃塞农业部,一直关注谷子生长情况,经常进行了解沟通。应埃塞农业部邀请,2008年10月,协会组织相关人员,第二次赴埃塞对试种情况进行实地检验调查。经双方专家现场观察测试,虽然对方试种过程中管理措施与我方要求有一定差距,但亩产仍达到了300公斤以上,比当地主栽谷类作物苔麸、手指谷增产2倍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这大大增强了双方进一步大规模合作的信心。新华社以“我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意义重大”为题,进行了重要报道。并得到了温总理等中央首长的高度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杂交谷子给予了充分认可和赞扬,多次到张家口进行实地考察,并在中国建立了世界杂交谷子培训中心,今年10月商务部已经举办了第一次杂交谷子非洲培训班。杂交谷子走进非洲已经引起了政府及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专门到埃塞俄比亚采访杂交谷子,并于10月3日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杂交谷子在埃塞种植情况。杂交谷子已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9个非洲国家试种成功,推广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引进了更多重视。2011年7月,协会又组织农业考察团赴南非和纳米比亚进行考察,并取得矿产、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等多个合作意向,目前合作正在推进当中。协会也将继续为中非友好合作做出最大贡献。

3苹果“开心”果农增收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 技术推广

1、国内外相关研究

从农业科学技术的结构组成来看,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推广及接收均为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对农技推广涉及到的供给与需求的研究成为国内外专家与学者重点关注的方面。Huffman WE在其著作《农业科学》中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创造性地研究阐述。农业增长的关键之一就是推广普及新技术。一项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技术推广普及的成败。可以说,就算是一种最简单的技术,其推广普及也要求农民群众加以理解、消化和实践。在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知识与技术的快速更新,原有的传统传播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科技推广工作的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推广方式。尤其注重借助不断出现的网络等新兴形式,最大程度的整合利用资源。而且,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作场所也不再为固定的办公室,由有形化发展为无形化。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在企事业单位中信息系统需求加快,在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也有巨大需求。办公自动化的实现,可以提高办公效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他还强调指出,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把新技术、新知识传授给个体农民,是提升农业生产率的一种最佳方式。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中,Fernandez等认为,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不断的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原来主要以图纸、书信等文献资料为主的办公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数字化需求,电子办公自动化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办公方式。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单位等都越来越注重电子计算机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应用。陈华宁(2004)对新时期我国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刘志民(2005)根据对当时国内农业推广问题的相关调研,在《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一文中指出,我国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按计划经济要求建立的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型农技推广体系,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个运行体系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李双群(2006)等在《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一文中,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国内外农业推广的发展模式,对进一步更好地研究我国的农技推广理论体系、实践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经验和实践遵循。董进才(2007)研究了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以湖南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模式为例,提出了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其核心的论点是,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也使得农业科技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作用越来越突出,农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黄季(2008)等认为,各地积极进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各地受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冲击,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有的地区简单地将农技推广机构推入市场,导致发展活力不足、学习力不够、部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下等等。对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学正确的予以引导,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措施,切实加以解决。郑明亮(2011)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路径选择中认为,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5级行政体系,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当前我国要建立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农技推广体系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成为面向农民开展技术咨询、成果示范、农资经营、农产品供求信息的综合平台。石晓侠(2012)认为,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它们不以“物”的形式出现,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农村和产业种植领域大规模地加以推广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农业推广体系相关理论

约瑟夫・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将从未发生的生产要素和条件加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并且产生了积极的后果,可以理解为一项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都是创新的表现。他的创新理论认为,生产技术自身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动态化的特性,以此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向生产力之间的转换,也就具有了动态变化的特性,是多个创新的更迭。具体到农业推广体系服务这个方面,要因地制宜,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各项保障制度来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构架,通过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农业推广服务方面的应用。

农业的多功能特征主要源于农业的联合生产特征以及联合产品的多样性。利用项目土壤、空气、水无污染的优势,引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在改造农田、园地的基础上实施沃土工程,引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秸秆快速催腐返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在生产过程中,实施产业综合防治病虫害工程,采用现代栽培技术,引进防病虫害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推广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使用高效生物农药,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同时要引进有毒残留快速检测设备,严格控制农产品的有害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技术方案依照项目的经济、社会条件、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农业系统为目的,运用产业学的物质循环转化原理、产业原理、边缘效应原理进行设计。重点推广使用现代化种养殖术、种养沼能产业利用模式。

农产品既包括有形的农业商品,又包括无形的农业产品服务,既包括经济品,也包括公共品,但目标一般是粮食等经济品,目标产品弹性低。农产品实行市场认证准入制度,由具备合法资质的认证机构进行专门认证,通过派遣检查员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工场所和销售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和审核以及必要的样品分析完成。鉴于寿光市发展农技推广的优越生态环境,建议政府与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有机生态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和认证服务。寿光市原来发展的不是有机产品,可进行转化,让其变成有机产品,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转换,由农技推广颁证机构确定转换过程的时间,并定期(每年)进行评价。农技推广生产,是一个从“种植”到“出售”全程生态有机的过程。因此必须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批准之初,就应该与相关认证机构合作,对生产环境进行前期评估,从而尽量缩短农产品的有机转换期,保证尽早实现经济效益。农技推广生产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与农业企业或者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配合协作。农技推广生产的发展,组织领导机构是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乡(镇)职能部门、生产单位、各类专业技术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技术服务、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相关事项,指导地农技推广高标准、高科技、高附加、高产值得发展下去。

农业推广是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学术交流、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示范农业科技成果,指导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界定内涵不同、解释和理解不一,核心内容却基本一致。作为一个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但集中反映了该地区的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路,而且也充分显示出了其在推广工作中的具体模式和方式方法,以及在推广工作中采取的各种措施。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鉴于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健全完善各自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低,已经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先进性方面。所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尤其是根据国情、省情、市情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推广体系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的特征:行业综合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行业产业,涉及农、林、水、牧、副、渔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从客观上看,它还跟科技、教育、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联系紧密,尤其是在当前产学研、政金介相结合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必然涉及到各个关联行业,成为一项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域差异性。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地区、南北地区地域差别较大。由于各地域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农技推广服务也相应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成果时效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必须在农时季节及时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发挥科技成果的最大作用。如果延误了农时,就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打折”。工作实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它们不以“物”的形式出现,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农村和产业种植领域大规模地加以推广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需求多样化。由于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民的科技需求表现出多元性的结构特征,并普遍存在于国内外。主要表现为不同目标、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同时存在。业务风险性。一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要涉及很多的学科,不但研发周期相当长,而且科研难度非常大。有时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未必见到成效,更谈不上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实施受当地当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经常面临着被生产淘汰的危险。所以,农民个人或组织应具备相当的化解和规避农技推广风险的能力。保障要素、对象要素、方式要素、内容要素以及组织要素共同构成了农业推广体系的要素体系。保障要素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政策的制定为载体,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通过农业产量的提高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对象要素即农业推广服务的群体,不仅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农民群体,还包括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群体。方式要素是以因地制宜为原则,采取多种推广手段,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效果,增加推广效率。内容要素是一个传导与反馈的过程,科研部门掌握新的成果与技术,将这些新的成果与技术传导给农民,再将使用效果反馈给科研部门的一个过程。组织要素主要是指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部门,包括科研所、领导机关和民间各种农业推广协会。

3、潍坊市做法

近年来,潍坊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潍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团结实干,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农业方面,潍坊市以蔬菜产业为龙头,通过蔬菜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并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潍坊)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同时,潍坊市工业实力雄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4254家,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737亿元,成为山东省第三个过万亿的城市。潍坊市2010年3月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5月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2012年3月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7亿元,同比增长14.9%,2009年始投资80亿元建设了“四园一城”的现代物流业,形成了以农产品物流园、渤海物流园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业。潍坊市以蔬菜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蔬菜博览会、生态观光园、滨海湿地等一系统农村旅游业相继开发,形成了新农村、新形象的现代化城市。当前,潍坊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阶段,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系统和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以及农业成果转化的周期比较长、难度大等问题得以暴露得比较充分,既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性,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潍坊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将有相当的典型意义。随着“三农”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任务的提出,迫切需要传统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转轨转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将逐步迈向高起点、深层次、宽领域。总的来看,潍坊市的农业推广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发展理念在更新,组织体系在健全,推广内容取得重大突破,农业推广模式从由政府一家承担,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了较大的提升,一元化的局面被打破,多层次的推广体系进入实质阶段,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多元化发展,教科研一体化进程加快,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农业科技企业越来越多的加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来,推广服务从政府推动到多元驱动,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先进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推广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所以,潍坊市各级政府、农业推广部门必须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抓准症结所在,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把农业科技的硕果带向农村,同时,需要农技推广服务人员进一步转变思想,创新思路,在积极做好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的同时,全方位的提供综合农技推广服务,努力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型农村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从珠江二角洲的实践看我国田园公园的发展.旅游学刊,2011.16.

[2]张济民.关于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思考.旅游调研,2010(6):20-24.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托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工作目标

2013年12月30日为第一阶段,将实现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2万亩;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实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62万亩;两个阶段实现土地流转面积6.82万亩,占全镇17万亩耕地面积的40%。

三、基本原则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协调、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四)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四、机构设置

(一)设立青阳镇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镇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财政所、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国土资源所、民政办、劳保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二)设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成立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设置土地流转信息栏,通过网络和电子大屏幕不定期待转出土地信息,居委会会计为各居委会土地流转专职信息员,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设专职人员管理全镇土地流转的信息平台。

五、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各居委会迅速召开群众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安排专人逐组逐户调查登记农户现有土地经营权状况,登记并建立有流转意向以及已流转的土地台账。

二是完善流转合同相关手续。土地流转合同一律采用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县委农工办统一印制的《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新增流转的土地,合同期限一般5-10年,根据不同的流转形式,分别签订不同的土地流转合同,所有合同一式四份,发包方、转出方、转入方、签证方(镇服务中心)各执一份。对新增流转土地应尽快组织农业招商。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深入发动。各居委会、分场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强化共识,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土地流转工作实行分片责任制,明确各居委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居委会会计为具体责任人。各居委会、分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必须亲自上阵,亲自部署,亲自督促,解决好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4篇

根据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相关要求,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促进全区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系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六个一”创建活动。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加快农业转型、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农业农村、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以关心农民根本利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指导农民增加收益的部门宗旨为主线,强化“服务群众、岗位奉献、创业创新”意识,鼓励全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活动重点与主要目标任务

(一)一个区直农口事业单位和科室挂钩一个乡镇、街道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选定16个区直农口事业单位和科室,分别与16个乡镇、街道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结对挂钩,协助和指导挂钩单位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区农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促进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展开;同时,要根据所在乡镇的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扶持和培育一个在全区领先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

(二)一个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一个农业“三新”展示培训基地。根据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在本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选定10-30亩耕地(或水面),或者选择1个上规模的养殖场,由乡镇公益岗位农技人员具体实施,展示不少于10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组织本乡镇种养大户观摩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为本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的示范典型。

(三)一个村居一名驻村农业技术员。建立责任农技员制度,全区每个涉农村居安排一名公益岗位农业技术员,负责本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驻村农业技术员原则上由各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公益岗位人员担任,乡镇公益岗位人员不足的,由区直农口事业单位技术人员补齐。

(四)一个基地一名驻点农技指导员。强化服务理念,围绕基地的发展搞好服务。每个基地安排1名公益性岗位农业技术员,进行驻点指导和服务,对规模化生产基地进行驻点帮办服务,切实帮助生产基地提供模式化栽培技术规程,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基地正常生产经营。乡镇公益岗位技术员每人联系1个基地,南蔡乡、罗圩乡等基地较多的乡镇,从区直事业单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驻点工作。

(五)一名乡镇、街道农技员培育15户科技示范户。把培育科技示范户作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示范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的重要抓手,每名乡镇街道公益岗位技术员至少培育15户科技示范户,全区培养科技示范户3000名以上。

(六)一个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和区直农口事业单位培育一个上规模的高效农业项目。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的原则,每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区直农口事业单位均要把农业招商和基地培育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培育1个能够促进本地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高效农业项目,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农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创建活动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委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督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每月至少通报一次活动开展情况,促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创新创优平台。一是建立农技人员素质提升的平台。结合相关农业项目的实施,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攻关竞赛、蔬菜高产高效示范田(基地)竞赛、乡镇农业“三新”展示基地创建活动竞赛、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活动竞赛等技术攻关和竞赛活动,激励农业技术人员钻研和推广农业技术,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二是建立农技员挂牌服务制度。在每个规模化高效农业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田头,挂上标志牌,写明责任农业技术人员的姓名、职务、职称和联系方式、主推技术、监督电话。建立驻点服务台帐,记明责任农业技术人员到挂钩的基地和科技示范户服务的次数和具体工作内容。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一、前言

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就要对农村资源进行全面利用,除了要认真分析农村的实际发展形势以外,还要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后可知,循环经济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为此,我们应对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立足现有发展模式积极寻求创新,保证农业经济获取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理论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在农产品的产出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再次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它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按照3R 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最小排放或最小侵害的一种农业生产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变。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着差别:传统农业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粗放生产——消费消耗——大量废弃——末端治理”所构成的单向线性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先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量开采出来。然后又将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出来, 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对农业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农业资源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来看,农业经济要素中资源分为一次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消耗以后难以再生,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摈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应利用比较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保证农业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来看,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形成了以下发展模式:

(一)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其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它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科学系统。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满足实际需要。

(二)“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业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但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业经济形成了有效推动。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形式。

(三)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

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竹类等)与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真菌等)和(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

考虑到农村的地理特点和地理优势,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形成了资源利用的合力,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模式有足够的了解,并积极采用该发展模式。

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全面推进,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目前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水平

为了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大力宣传,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统一认识,提高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在具体经济发展中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积极效果,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

(二)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应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由政府牵头,并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有力的指导,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对农业经济形成有力的促进。

(三)启动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应强调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生产的理念,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满足实际要求。所以,我们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启动农业清洁生产,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

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努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取得快速增长,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业经济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保证农业经济发展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就要认真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积极创新,采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形成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宝海.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

[2] 赵国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J].中州学刊,2011(01).

[3] 曹廷.湘潭县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 邱珊鸿.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

[5] 周旺东.基于哲学视角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2(07).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6篇

1.1循环式的资源利用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各要素的流向是单向的,也就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它的主要特点是高消耗、低转化、污染严重。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人们大量攫取地球资源,然后大量排放污染物,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转化方式是粗放的低效率的。循环农业是追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的特点是循环反馈流程,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模式能耗低、转化率高、污染较小。在这个循环体系中所有资源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2资源的闭路流动以及能源的梯度利用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系统看做生态系统的一种,而且这个经济系统以生态系统所存在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为基础,也就是说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衍生物。基于这种理念,循环农业遵循生态系统规律,通过工业和环保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闭路流动以及能源的梯度利用,建立理想化的农业经济系统和生产模式。

1.3循环农业坚持的五个原则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考虑到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探索资源的循环使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在农业生产中坚持以下原则:减少资源使用量的原则、在生产源头缩减自然资源的投入量;产品长效使用原则,也就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范围;废物的循环利用原则,尽可能的减少废物排放,降低所排放废物的危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回收原则,也就是将人类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再制造原则,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对报废产品进行改良和修复。

2构建循环农业的策略

2.1加强农业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是保证循环农业经济构建的前提和动力,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所以要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循环经济的教育和技术培训。首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培训的效率,快速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其次,政府应大力宣传推广循环农业经济,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农业科技,利用一切可能资源为循环农业经济改革创新服务。

2.2完善循环农业经济法律法规

虽然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推广非常重要,但是法律法规是人们落实循环农业经济的强制手段和保障。比如可以制定“废弃物强制回收管理办法”,“循环农业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法规”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手段将循环农业经济形式固定下来,提高农业人员法律意识,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另外,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违法循环农业法规的人们给予适当长发,确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权威性。

2.3建立农业集群生产模式

首先,应健全农业基础建设,提供必需的设备,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同时给与农业发展政策倾斜和优惠,建立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平台,鼓励企业间合作交流。另外,建立循环利用的生态园,包括林业、渔业甚至工业产业,建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和运输集中发展的集群产业。同时根据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在集群产业发展平台上,实现上下游产品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结束语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循环农业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循环农业经济的实现需要人们要转变观念,理解循环农业经济的含义和特点,其次,要改革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健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完善农业集群生产模式,为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创造条件。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7篇

1.1农业经济的结构配置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要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要考虑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否则就会造成丰收不挣钱的下场,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和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结合,如经济作物的各类果树、蔬菜等,在种植时要考虑到需求,所占的种植比重要适当。在经济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还要把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如果不能把握住市场的信息需要,一旦失误就会出现农业经济丰收了,但是却卖不出去,市场饱和,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结构配置一定要全面,千万不能出现跟风种植的问题,如果出现跟风种植,就有可能出现农业经济作物丰收了,但农户由于卖不出去而受损严重,因此,农产品产业结构的不均衡问题,是打击农户种植积极性的根源之一。

1.2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问题

我国的领土广阔,但可种植土地的人均面积却不大,尤其是我国南方农村,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土地的数量很少。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只能靠农村经济发展,但在我国农村,虽然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农村,主要还是家庭式的手工劳动,它仍然是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还比较较低,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要提出我国国土面积有一部分,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这些土地属于沙漠、冰川、戈壁等。在现阶段,我国的边远农村,农民的生活还很困难,那里的孩子上学读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因此,那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些都对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压力。

1.3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

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由于人类无所顾忌的砍伐林木、开垦荒,提倡毁林种田,结果林子毁了,但田却难以种植,毁林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自然也必定对人类给与回报,很多地区由于毁林,使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业用地被征用,来用于非农业建设。还有些地区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也低,使很多农民放弃种田而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耕地被常年抛荒,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对策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之路,因此,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业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保护环境与发展农业之路要同步进行

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之路。因此,要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必须保护环境,才能发展农业。同时,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及时补救、改善与治理,尚未被破坏的要做好保护措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2提高科学技术之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的进步,必须依靠对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虽然为高效,但又不会污染环境,研发更高产、抗病抗灾能力强的种子等等。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不顾当地自然因素的制约。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保证农业生产,尤其要提高机器的使用率,使用成本更低的机器。

2.3大力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之路

在农业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大对专业农业人才的培养,实施农业人才的引进计划,积极改变农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同时,还要积极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再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在农业实践中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

2.4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之路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实现农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个破坏。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农业生产活动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农业经济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以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8篇

1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循环农业经济认识不够

循环农业经济理念是最近几年新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农业发展模式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此外,目前我国对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宣传力度较为薄弱,导致大多数的地区对于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认识非常少,从而导致大多数的农村对于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大部分的农村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中,导致大量的农业资源被浪费,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2尚未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较为泛泛,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从而导致在进行治理时没有一个准确的依据,无法和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相一致,这也是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1.3市场反应较为迟钝

对于循环农业经济来说,其和市场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目前我国对于农产品的管制较为宽松,导致大部分的消费者并不了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的农产品的危害,使消费者在进行农产品的选择时没有可靠的依据,失去其正确的判断能力,最终导致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出现严重的脱节,制约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的循环农业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其中,这是循环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循环农业的利用,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种经济生产模式能够大大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为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农业资源。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开展能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2.1循环式的资源利用

对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来说,其能源的传输方向是单一的,最终会产生对环境具有较大危害的污染物,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能耗高和转化率低等问题。传统的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都是一次性的能源利用,不仅效率较低,且会产生较多的污染物,而循环农业则是在追求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模式能够对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且产生的污染物较少。

2.2资源的闭路流动和能源的梯度利用

在循环农业经济中,所有的资源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且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资源都是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农产品只是其中的衍生物,该系统的最主要作用是为了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该生产模式中,所有的环保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闭路流动和能源的梯度利用。

3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构建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人类进步来说最主要的动力就是科技进步,而人才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根本,因此,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农业从业人员。具体措施是:首先,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农业从业人员培养计划,并建设相应的技术培训学校,使从业人员能够接收到专业的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效率,另外,培训效率需要不断提高,使从业人员能够快速掌握相关的从业技术。然后,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推广循环农业的发展,并建立专业的管理体制,使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正确合理的发展。除此之外,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政府需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下乡进行培训,使农业从业人员能够明白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重要意义,总之,在循环农业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循环农业经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3.2完善循环农业经济法律法规

在进行农业生产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必要的法律约束和强制手段也是不可少的,因为一个新的制度和经济模式推广必然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去对其进行约束。对于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推广同样如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其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像废弃物强制回收管理办法等,通过这些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能够使农业从业者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模式,且有效的法律管理还能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从业者的法律意识,明确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立奖罚政策,对于违反了循环农业法律的从业者给予相应的惩罚,保证循环农业经济法律具有相应的权威性。

4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在进行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推广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循环农业经济能够顺利实行。另外,循环农业经济是保证我国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且在推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相关科技的发展,保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技术支持,为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9篇

1.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从根本来讲,基塘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主要是由陆地的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相结合,这种科学的生态系统是基于高效益以及低消耗的前提下,是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利用的模式,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循环发展和推广的模式之一。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生态系统资源以及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并且可以做到有效的推广,经济发展又得到提高,可以说整体效果相对满意。

1.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首先由辽宁省提出来的,具体是指以沼气为纽带来带动整体生态综合的工程。四位一体模式能够很好的与农业资源循环模式结合起来,这点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典型的代表。由于农村地理优势明显,平原的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资源的合理运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主要的是,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农业循环模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的提出是切实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贯彻的方式,所以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提出相关的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贯彻,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首先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应用效果,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题的作用,在具体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和大力推广,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让农民切实看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益处才能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摒弃过去传统的掠夺式的发展模式,推崇现在和谐式的发展模式,将两者进行对比之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创新,惠及三农。

2.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其次,政府是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成败的关键。政府积极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宣传和引导作用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够切实的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在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作用过程中,政府不仅仅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的资金,还要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引导农业经济渐进式的发展,以点带面,建立良好的示范村,做出榜样的作用。这些措施都是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的措施。

2.3促进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它的基础是建立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只有拥有绿色环保的理念才能够从内部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生活生产中要不断强调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强调绿色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清洁生产的观念贯彻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时也满足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要求,所以,想要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讲绿色,清洁生产的观念灌输到日常的农业生产环境当中。

2.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

只有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新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并且将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飞速增长的同时也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由于对相关技术和研究的更新,能够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改善现在的一些不良发展状况,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和相对理想的状态,使得农业经济不仅仅是可持续增长,更要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增长。

3、结论

通过对上文和有关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累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对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和探索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关宣传的力度,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解决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将环保的,可持续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的内因。同时要注重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这样才能够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才能更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证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和谐。

农业经济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特点;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比翼双飞”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农村无论是在气候资源、植物资源、景色资源、能源资源等资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其世世代代为子孙造福?这是我们农业经济者必须回答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了,资源也同时遭到了严重地破坏了,如何应对这个问题,这也是我想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用意所在。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80年代初期,联合国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我国在90年代初期,也提出了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近几年,在可持续发展上,还特意强调了生态、绿色、环保。

2.特点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一是持续利用,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再生的,所以禁止破坏性利用。二是可选择性,对于农业资源,我们一定要选择性开发,不能随意开采,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三是效益性,就是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效益。

二、为什么要提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里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自然灾害频繁,破坏生态平衡;主观因素有产业结构单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农民收入少,素质,进而引发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具体如下:

1.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态环境

全球化的气温变暖,使整个地球环境受到破坏。在我国,沙漠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严重流失,地震、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不断,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逐步减少,这不但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也使本来生态脆弱的农业资源受到极大破坏。

2.人为因素使生态环境恶化

首先是人为破坏性掠夺式的对资源进行开采,导致草地“三化”现象十分严重。其次城市的废气、废料、废水大量地向农村排放,严重地污染农村水源。再有现在农作物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导致耕地土壤被破坏,并且出现了土壤越来越板结现象。另外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小,为了生存,纷纷融入城里,这样导致农业经济相对城市越来越落后,制约着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最后,一些边远山区,由于历史原因,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农民利用国家资源发“横财”,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破坏性地开采国家资源,影响了老百姓生活,影响了山区的自然环境。

三、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落后将会影响了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因此解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建立环境制约机制

对于农业经济的保护已经不是农民自身力量可以解决的事情了。我们要从全国抓起,所以要建立全国性的环境制约机制。一是对人为的城里垃圾、废气、废水的流入要加大惩罚力度,严重者将吊销营业执照。二是社会媒体多渠道地向农民宣传普法知识以及破坏自身家园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为自己子孙后代造福的重要性,以及破坏国家资源的违法性。三是实行监督奖励机制,任何人都有权监督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并对认真监督、检举揭发的人给予保密以及极大的物质奖励。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收入

要调整好政府、集体、个人的关系,强化农民意识,矫正农民小农意识,杜绝农民个人的乱砍、乱伐现象。另外要帮助、农民鼓励发展农业经济,给他们更多的技术援助以及贷款帮助,让他们有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经济,这样一是可以扩大农民收入,二是指导农民正规生产作业,三是政府的参与,有利于社会的监督,有利于农业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

3.提高农业科技创新

要想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彻底地改变农业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要提高农业经济的附加值,所以要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发展体系。一是要以政府为依托,政府要牵头,要大力鼓励,在经济上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技术要到位,要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人员要到位,一方面高端人才要不断地创新农业科技,另一方面技术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与培训工作,这样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技术含金量。

4.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因为许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剩余产品进行再利用,发展深加工,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还体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对果树的嫁接、对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种植改良、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后变成畜生饲料、将互相依托的不同品种的鸭鱼供养一池塘、将粪便处理变成沼气、将矿石资源与大型企业联合开发等,这样就可以做到经济、环境、生态共同和谐。

四、结语

总之,要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先发展制约整体经济的农业经济。要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走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更好地促进环境、生态的平衡。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不断总结、勇于创新、勇于实践,让经济、低碳、高效、环保成为人们生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由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

[2]秦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14).

[3]杨志忠.小议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创新[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9).

上一篇:地质与资源范文 下一篇:经济金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