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修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1:04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1

那么,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卷入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如何接地气?松滋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以“微课题”为依托,探索校本教研。

一、组建微团队,构筑大校本

我们以学校教科室为领头雁,以信息学科教师群体为核心,成立了信息中心。形成了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校本”的研修格局。

我们的研修共同体,既有学校领导,也有普通教师;既有技术高手,也有学科新兵。在团队中,他们的唯一相似之处,就是关注信息技术学科,渴望专业成长,彼此之间通过实践、交互、协商、合作等活动,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筑起精简、扁平、弹性、善于学习、不断自我创造、自主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二、搭建微平台,形塑自组织

我们以网络架构为平台,以服务校本研修为核心,自发组建了QQ群、博客群、微信群等微平台。研修的阶段性要求,通过微平台;研修的相关资料,通过微平台上传,成员学期初上交研修计划,学期中展示研修过程,学期末上交研修成果。同时,网上“晒”研修、网下“赛”研修,线上线下互联,网内网外互通,通过他组织的推动,促进自组织的诞生,推动了教师资源性学习、情景性学习、交互式学习。

三、聚焦微观察,讨论大主题

我们以观课、议课为着力点,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每学年,共同体举行一次以“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及说课竞赛,随后进行信息交流会、成果会、论文报告会等系列活动。课堂教学竞赛及说课竞赛选手上报课例前,先确定教学研讨的主题上报共同体,随后在研修群中进行说课,其他教师集体备课。上课后,教师在活动中聚焦课例,进行搜寻式、对比式、诊断式的观课议课。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在研讨中,以“不凝练”“不归纳”作为铁的原则来主持研讨会,实现不受高谈阔论者与品头论足者支配的民主型探讨,进而形成“教师备课―问题说课―集体讨论―上课观课―议课反思―专家引领―行为跟进”的“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有效观课议课模式。

四、动笔微反思,积累大经验

学者们认为,教师一方面应是“技术熟练者”,一方面应是以经验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要成为“反思性实践家”,就必须始终秉承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理念,借助“反思”与“审察”两种实践性思考,实现着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我们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全力加强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的小问题研究;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注重实用的实践研究;贴近生活、贴近教师、贴近工作实际的“草根”研究,特别加强真实、微小、成型、实际、短期、深度的小问题研究。研修共同体根据“问题诊断申请单”,组织“集体会诊”,预约“专家门诊”,通过“问题诊断”的方式对教师予以指导和帮助,构建“问题”―“自我经验挖掘”―“同伴经验互动”―“外来经验映照”―“对原有经验进一步改造和提升”研修模式,促进教师在“同伴互助”获得成长,在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中获得真成长。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2

选修课程主要是,为进一步地拓宽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我国大部分大学按照跨学科的原则设置体育学选修课程,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特征。

从我国12所院校博士培养方案看(表7),不同的二级学科在选修课程内容侧重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单位,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灵活性,北京体育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提出选修的指导原则,要求选学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相应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思维新方法,以丰富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根据本专业和研究方向需要,学校又无力开设的课程,博士生可到有条件的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博士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从具体选修的课程分析,课程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上海体育学院选修课程通过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讲座形式完成2学分,每个学生至少参加4个专题讲座,经导师批阅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

表7 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选修课程名称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育社会学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

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计算机、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体育科研方法、逻辑学、导引养生功、第二外

语、生物实验课、外聘专家讲座、可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

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营养与促力辅助剂、第二外语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导论、体育科研方法论、逻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与SPSS、国内外前沿知识专题

苏州大学

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分子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医学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方法选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

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概论、哲学史、休闲娱乐概论、体育原理

清华大学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选修校内其他研究生课程

山西大学

体能训练、体育教学论、神经生理学、体育实验设计方法、运动选修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研究、健身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方法、跨学科选课(2门)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实验研究设计与方法、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

北京师范大学

8次前沿讲座

浙江大学

国际体育体制比较、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体育资本的投融资策略、国内外体育法案例分析、体育市场营

销策略和策划、行政法学、项目管理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博士点选修课程设置具有其特色。例如福建师范大学侧重工具和方法类课程,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苏州大学开设了拓展研究生知识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物学课程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类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等有利于博士生未来社会交往需要的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的人文社会学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

总之,我国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的设置以跨学科为原则,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设置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选修课程。

4.4 课程学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1]1号文件)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年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10]。就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而言,一般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3种。从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可见,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实行学分制外,其他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这不仅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教育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国内校际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融、学分互认,加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分制的完善是时展的召唤,学分制具有弹性学制的优点,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图3可见,我国11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所修规定总学分存在差异性,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所规定的学分最高,分别达26学分和23学分,华南师范大学规定学分最低,为12学分,其他大学的规定学分一般控制在18学分左右。在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不同模块课程学分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在公共课程中,我国体育学博士外语课的设置大部分为2~3学分,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外语课程学分为9学分,占所修学分的39.1%,山西大学把第二外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东北师范大学的外语课程学分为3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6.7%;在专业学位课程中,河北师范大学开设4门课程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63.2%,浙江大学只开设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门课程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1.8%;在选修课程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程学分为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46.2%,苏州大学开设了9门18学分的选修课程,浙江大学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11学分,东北师范大学只开设了3门选修课程7学分。选修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没有健全的选修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课程的选修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优化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

附图

图3 我国11所院校体育学博士课程总分设置状况(学分)直方图

5 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3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有效为追求,以提高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唱响“强师工程”的主旋律,为各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明确目标,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1.关注教师发展,确立培养目标

教师的不断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特征,也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要有不同发展要求和能力,因此,各校要针对教师需求,贴近教师实际,创造各种条件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措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专业发展动力,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养成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示范性学校提出了“135”名优教师培养计划,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有1位教师成为市名教师,有3位教师成为市学科骨干教师,有5位教师成为市教坛新秀。

2.立足校本研修,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为使“强师工程”真正适合每位教师,促进他们的发展,学校要根据教师们原有的专业水平,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发展规划,分校教改之星、校教学骨干、市街道教坛新秀、市教学骨干和市名教师的发展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帮助教师快速成长。

3.结合各校实际,确立校本研修内容

立足各校实际发展、结合教师个人愿望与各校发展愿景的校本研修,才是最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活动。教师立足于校本、立足于课堂教学,并能自觉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完美化,进而使工作成效与能力素质得到促进和提高。校本研修的内容有:师德建设、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及专业知识培训、学科基本功全员培训、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研究学习、作业的优化设计等。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自觉、自主地进行校本研修,形成立足于校本的研修氛围。

二、 规范管理,推进校本研修质量提升

1.校本研修制度化

各校要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负责,教务处、教科室具体抓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只有制度到位,学校有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制等,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同时学校要建立“校教研中心――校教研大组――年级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并制定相关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位。“校教研中心”以校长为组长,组员包括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主要成员。“校教研大组”以学科分,分别由学校各学科的学科骨干、教坛新秀等担任组长,组员由相关学科教师担任。“年级教研组”按年级段进行划分,组长由年级段中的骨干教师担任,组员包括年级段相关学科教师。这种三级管理网络既能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又能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校本研修活动的效度。

2.校本研修日常化

各学校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校本研修要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要求每周组织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学现状,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题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校本研修工作日常化。各校确立教师日学习制,号召每一位教师坚持天天学习,日日反思;周活动制,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即“每周一研”;邀请市教育教学专家,名优教师进行讲座、辅导、上示范课等。

3.校本研修有序化

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切实按照拟订的培训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既做到专题明确,又做到承上启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校长室每月组织一次校务会,教导处坚持举行周班主任例会制。规范教研组活动,创新教研活动,推广学科教研成果,精细化教案策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方法,课堂内外师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体现了以校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研修实效性。

三、 形式多样,注重校本研修实效性

1.围绕教师成长,开展校本研修

(1)依托青年教师联谊会,创新校本研修,为他们“提格”培养提供条件

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营造学习研讨氛围。为促进每位青年教师健康地成长,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联谊会,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联谊会至少每月举行一次的活动,主要进行抓业务、强素质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学习,使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快速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快速地提高。

(2)学习促研,为教师营建成长氛围

牢固树立“学校就是一个研究中心,教师就是研究院”的理念。鼓励教师读书,创设书香校园,并以沙龙、论坛等形式交流读书体会。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广大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输送骨干教师脱产去省市名校跟班学习,跟踪听课。与此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学习培训反馈工作落实,要求每位教师学习后或进行理论讲座,或以模仿课汇报,或交流学习感受,通过不同形式的反馈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2.依托教研组建设,构建校本研修

学科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阵地,各校立足教研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1)“同伴互助式”学习活动

倡导“互通、互促、互助”的教研风气,教师间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共享经验和成功。教研活动由组长负责,要做到学习有专题。每次活动都围绕一个专题学习讨论。

(2)“专家引领式”研讨活动

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做基础,还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理论高度。教学实践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所以,培训单位应安排邀请市名师、骨干教师去各校巡回作讲座或上示范课。

(3)“反思提炼式”研究活动

“实践与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学理念的窗口。通过研修活动,教师把实践与反思作为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并及时写好反思,为自己积累教学经验。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鲜活的案例进行“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四、 科研一体,创新校本研修新思路

加强课题学习和研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在课题研究中积累鲜活的教学案例,让教师在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4

就问题而言,学界对中国修辞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刘大为先生直言不讳,“修辞学就其整个学科的发展而言在现代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山穷水尽、寸步难行。”[1]高万云先生认为,“我们的修辞学研究尤其是近年的修辞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重复劳作,是旧话重提,根本不具原创性。一些人炒前人的冷饭,只作‘表面处理’,不作深入探究,结果是那么多论文论著,大都是无多少新义的同义表述。比如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规范修辞与艺术修辞,常格修辞与变格修辞,辞规与辞格等;比如我们自己标榜的那么多修辞学体系,其实大都只在名称上标新,没在实质上立异。还有一些人拾洋人的余唾,只作‘文本复制’,不作自身开发,用西方的修辞学理论、语用学理论、风格学理论、阐释学理论等硬套汉语修辞学,结果出现了一些西方理论加汉语修辞例子的‘拉郎配’式研究。可以想见,对修辞学问题不靠深入的分析去解决,而靠更换名称去敷衍;不用否定的方式去发展推进,而用肯定的方式去‘维持原判’;不根据汉语修辞的特点去借鉴新知,而是根据所谓先进理论去‘规范’汉语修辞……这怎么能算是科学研究呢?”[2]总体来说,中国修辞学理论水平偏低,学科归属不明,社会影响太小,学科地位不高。 

中国修辞学发展问题既有自身的理论瓶颈,也有外在的学术环境因素,也就是学术生态。修辞学自身生态表现为学术积累和学术影响,外在生态主要表现为社会的价值导向、学术机制等方面。目前学界主要集中在对于修辞学理论问题的思考方面,本文主要侧重于学术生态方面的考量。从宏观视角来看,学术生态主要有价值导向和学术体制两个方面。 

一、学术生态的价值导向和学术体制 

修辞学与其他学术研究一样正处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国家日益富强,政府对学术研究高度重视,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鼓励和大力扶持,这就促进了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修辞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 

(一)价值导向 

目前,我国对于学术研究主要是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功利性价值导向。首先,最高决策者从大局利益出发,制定学术政策。政府更加注重国家“硬实力”发展,“软实力”建设相对从缓。政府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对切合当下国计民生的研究给予重点支持,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重视度高,支持力度大;社会科学内部,对于政治、经济等方面关注度高,一般基础学科,比如文史哲等,关注度相对较低(每年各级政府的课题申报指导目录就有充分体现)。其次,各单位以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和贡献,分享国家匹配的学术利益,比如大学、研究机构的排名等等。再次,个人主要以学术研究成果来赢得自己的利益,比如职称和职务的晋升,重点凭借成果的多少和发表刊物的档次以及获得了什么奖项。这些都是功利性价值导向的体现。 

功利性价值导向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目的趋同化,因而阻碍个性化思考,制约学术的创新能力。这种价值机制还可能导致学术发展不平衡、不公平。强势学科或者所谓的强势学科尽得先机,弱势学科或者所谓的弱势学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样不仅挫伤了有关研究者的积极性,妨碍了学术的发展,最终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彻底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的最高价值不是“器用”而是“道义”,这个“道义”表现为研究者的自我实现,表现为参与社会文化建设,表现为为人类提供崇高的心智历练。于“器用”和“道义”的关系而言,学术研究不能排除“器用”追求,而是“道”主“器”从。所以,学术发展除了利益务实原则之外,更应该倡导、实行理论务虚原则,应该尊重、鼓励那种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的纯学术风尚,最后的结果必定会虚实相生,为国家民族强盛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二)学术体制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学术体制。一是学科定位,决定了学术研究的学科归属和社会认同;二是研究性质,或者是由个人确立的自主式研究,或者是由他者约定的邀约式研究;三是成果认定,依靠学术平台决定研究结论是不是公认的学术成果,或什么级别的成果。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5

校本研修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必然趋势。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我们认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问题解决,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思考探索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

笔者曾了解到某小学早在几年前的一次选择话题论坛中,有教师提出: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由来已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小学阶段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依然背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肩上的作业负担并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解决。这一论点激起了在座教师的共鸣。大家都认为,学生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测验方式,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得当,会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布置失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机械应付,事倍功半。设计和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于是,该校提出开展“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减负增效,作业变革确实是出路。

提出问题仅仅是研修活动的开端,只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探究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商量决定:为有效组织开展“优化作业设计”校本研修活动,活动确定三个阶段、健全一个机制、立足两个层面。

一、确定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确定主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的主题为“优化作业设计”。

2.学习理论:围绕主题,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相关理论。

3.反观现实:联系教学实际,每位教师按照学科、本级段学生特点,根据作业布置现状,总结自己或同级段教师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成功做法,或反思作业布置低效的原因。

(二)第二阶段

1.反思成文:要勤动笔,记下自己的心得,记下自己的思考,记下成功的案例,记下失败的反思,善于物化校本研修的成果。每位教师就“优化作业设计”为主题,撰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

2.组内交流: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进一步交流形成的书面文字材料,包括对“优化作业设计”论坛的认识、思考,在教学中已有的现状、经验等等。

3.推荐论坛人选:各学科研修组推荐典型的能代表本学科的教师参加校级层面的论坛。

(三)第三阶段

1.主题论坛:学校组织“优化作业设计”论坛,邀请市内外名师、骨干教师及相关学科教研员对本次论坛予以点评指导。

2.总结提高:对在“优化作业设计”论坛这一研修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推广,共享校本研修成果。

3.再度反思:校本研修不是消灭问题也不可能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更多更深入的问题。学校引导教师继续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使学习研究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意在把教师行动引向创新之路。

二、健全一个机制

结合“优化作业设计”这一主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继续完善“校长亲自挂帅――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导处(教科室)主抓――研修组长具体负责的”校本研修管理机构以及“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师训分站为管理中心,以各学科研修组为主要阵地,全体教师互动合作研修”的校本研修网络,便于校本研修工作主题化、课题化的开展。

我们加强研修小组的建设,突出研修小组的地位和核心作用,落实“校本研修”的中间环节。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就意味着研修活动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规划等责任。研修小组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研修组织,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研修组长领导开展具体的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共同参与学习、交流与研究,对小组内每一位教师参加研修活动进行质的要求和量的规定,强化过程管理,以训促研、以研促教。

三、立足两个层面

我们所提倡的追踪式的教学研究一般要在两个层面上开展:一是理论层面,围绕“优化作业设计”主题搜集、整理、学习理论材料,围绕主题探索“现状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学习、思考、交流、碰撞、融合、共享,在研修中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出现新的问题,以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二是实践层面,任何理论都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显示理论的生命力。在优化作业设计研修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尝试与探索,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解决实践问题的可行性的方法,并适时在教研组、学校层面交流探讨。几年来,“优化作业设计”论坛活动在该校报告厅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数学、体育、信息技术、品德……数十位教师激情洋溢地阐述了自己关于有效作业设计的见解,PPT呈现图文俱佳,主题演讲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分层教学、激趣设计、形式创新等关于优化作业实践道路的探索之法。《让语文作业与快乐同行》、《优化作业布置,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利用作业本,提高课堂价值增量》……教师们立足实际的有效作业案例的引述、经验的介绍及实践的困惑,推动学校“增效减负”的研修活动落到实处!应邀而来的专家们又以真实鲜活的案例为纽带,链接理论和实践,与教师展开互动式交流,由此产生的许多新的“问号”又进一步引发老师对有效作业的探讨热情。

经过几年的校本研修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加速剂,是内化与实践课改的强化剂,是打造一支精品团队的催化剂。通过有效的校本研修,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社会效应也越来越好,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能体会到学校的发展与变化。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6

一是抓好理论进修。我局党总支按照《深切进修实践科学成长不美观勾当实施方案》要求,连系现实,当真拟定《深切进修实践科学成长不美观勾当进修放置》,采纳小我自学、集中进修,邀就教授授课、局率领专题教育、座谈谈判、组织常识竞赛和自拟测试题集中测试等多种形式,当真组织泛博党员干部进修党的十七年夜、xx届三中全精神、《毛泽东邓小平江泽平易近论科学成长》和《科学成长不美观主要阐述摘编》等内容。为加深对科学成长不美观的熟悉,我局先后组织党员干部职工184人加入集中进修30余次;分袂进行了率领班子成员讲党课;到法院进行反腐倡廉实例教育;自拟测试题,以考促学,参考率达100%;与旗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等五个单元连系举办了“煤炭杯”深切进修实践科学成长不美观暨党风廉政培植百题竞答、演讲角逐、常识竞赛勾当。来自全旗各级党委、总支、党支部遴派的40名选手加入了演讲角逐,41支代表队123名选手加入了常识竞赛。党员干部每人抄写念书笔记达2万字,撰写进修心得体味百余篇。经由过程形式多样的进修,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加深了对科学成长不美观的熟悉,打好了思惟基本,增强了做好进修实践勾当的抉择信念和决心,明晰了此后的工作思绪,判定了科学成长的理念。

二是抓好查询拜访研究。我局率领班子成员带头深切下层、深切企业、深切群众,环绕《调研方案》确定了“关于构建阿左旗新型煤炭工业系统的调研与思虑”、“破解成长难题、立异系统体例机制,用科学成长不美观指导煤炭工业快速高效成长”等5个专项课题,以“调”为基本、以“研”为重点、以“转”为方针的调研工作思绪,将实地查询拜访情形和日常平常工作中把握的情形连系起来,与理论研究连系起来,在普遍调研的基本上,剖析对比,总结梳理,形成了5篇较有份量的调研陈述。

三是抓好工作落实。环绕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局按照工作现实,拟定了年度重点工作打算,明晰划定工作使命和责任要求,增强操作性和针对性,并将辅佐企业面临坚苦的法子、政策与进修科学成长不美观勾当连系起来,坚持用科学成长不美观去指导实践、开展工作。

四是抓好立异成长。我局党总支在深切调研、搜聚定见、清算归纳、总结提炼的基本上,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划定,连系现实,从头完美了《党员成长公示轨制》、《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平易近主评议党员轨制》、《党员率领干部进修轨制》等40项科学、系统、有用的党组织轨制,为实现党员打点的规范化、轨制化、持久化供给了靠得住的保障。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7

2008年,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使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二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困扰教学改革的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萎缩,生源减少,教师压缩,教师在校无研修伙伴、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识到为教师组建研修团队,开展区域校本研修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构筑了以小学中心校和初中联合体为研修主阵地,以同区域、联合体教师为研修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的区域校本研修方略。本着“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共享资源,共促发展”的研修原则,遵循三种模式:即帮扶式,以城区中小学的骨干带领农村教师进行专业提升的研修联合体;互补式,成员校学科教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的研修联合体(初中主要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活动);联合式,中心校与村中、村小形成联合体,发挥中心校管理优势,带动村中、村小共研共管,共同进步(小学以这种形式为主体进行活动)。

二、高位统筹,科研推进

为了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双阳区教育局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双阳区区域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双阳区区域校本研修督导制度》《双阳区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大行动(提升)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部署。采用“五三”一体化的工作策略,即行政领导、政府督学督导、进修指导“三导合一”;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主体下移、主阵地下移、主要工作下移“三主下移”;统一课表、统一时间、统一检查“三统一”;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教师合作的有效性、关注互培的有效性的“三有效”,同时要求每个学校教学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每学年初,学校把方案、计划和校本研修活动日程表上交进修学校,进修学校按日程表参与研修活动,随时指导检查。

三、研培共行,有效实施

为了确保区域校本研修深度前行,2008―2014年,双阳区采取“分层分岗,走出去请进来,送培到基层”的模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

基于外出学习的校本研修,全区先后派出领导、教研员、骨干教师400余人次到杜郎口、洋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多次组织领导、教师参观省内、市内名校,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基于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聘请省内教育专家周国涛、逯成文、白树民等,郝微、张璐慧及吉林省一实小、东师附小、吉大附小等校的知名教师为全区教师进行教材解读和教学实践引领。长春市教研室小学部全体教研员每学期至少两次来我区做校本研修、教材解读、教育理论辅导或订单式送课送培,专家的学术引领、专业引领为区域校本研修提供了专业支撑。

基于专题辅导的校本研修,每学期初,各学科教研员、科研员至少为广大教师做一次学科理论、学科课标、板块教学解析及研究问题的筛选、研究方法等专题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基层学校为老师析疑解惑;校长或教学校长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基于问题解决的专题培训,为区域校本研修提供智力支持。

基于网络资源的校本研修,双阳区加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等方面的应用,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聚焦主题的研修活动。中教部高主任借助网络,制作数学教学课件,得到省市教研部门高度重视,现已经推广全区中学运用。164中学借助“吉林教育社区网”建立“中小学教师教研携手之路”博客,和省内外专家学者教师共同研讨,便捷快速地解决了教师的困惑。

基于读书的校本研修,双阳区全力创建学习型城区,把读书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采用好书推荐、读书报告、读书论坛、优秀诗文诵读等方式,使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研修,充分利用优质学校的学科教学资源,校际联动,构建合作研修共同体。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8

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

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爱。

作为一个师者,每天都要和心灵对话。

教育艺术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

1990年7月,周庆红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她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极为普通的中学,所面对的也是极为普通的学生,但她每天都充满了激情,因为,她爱教师这个职业,她爱她所在的学校,她更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她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因此,她的课成了学生们最爱上的课,她也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1999年,她被评为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

2004年7月,她参加南开区教育中心竞聘,经过演讲、面试等环节的考核后,顺利地进入南开区教育中心进修部,成为一名师德课教师。面对全新的工作,她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学习,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她为人谦和,待人宽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做了部门副主任后,她更加热心地为大家做事,关心教师们的生活,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她在教师培训领域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本刊记者韩大勇,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进修部主任简雅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南开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一、创建教师研修基地的缘由

从2002年开始,教师继续教育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各校普遍开展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工作。为了开发我区教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名校(园)、名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学校(园所)的学科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培训的效益,解决传统的理论培训与教学环节脱节的问题,2003年,在南开区中营小学、南开区第一幼儿园建立了两所教师校本培训基地。2006年,在原有两个教师研修基地的基础上,根据我区特级教师、名教师优势资源的分布情况,又分别在十所中小学建立了教师研修基地。

二、何为教师研修基地

在新一轮的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中,为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学校(园所)教育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及科研课题探讨等方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各项培训与研修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师德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以基地校为活动阵地,围绕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活动。旨在加强南开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成长搭台。

各基地学校贯彻“资源共享、有效利用”“部门配合、协调一致”的原则,在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成为教师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互相提高的俱乐部;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前沿指挥部;成为培养和造就骨干教师的摇篮。

三、教师研修基地的做法

为了加强对校(园)本研修基地的管理,成立了南开区教师研修领导小组,南开区教师研修工作小组。教育局局长任组长,教育中心主任、人事科科长任副组长。具体活动由教育中心进修部安排实施。

教师研修基地实行资格认定、申报制度。资格认定部门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具备一定条件的单位可以向南开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申报成立校本研修基地,通过资格认定后,由南开区教育局挂牌。

教师研修基地的工作由教育局人事科、教育中心进修部、基地校三方联合开展活动。

教育局人事科对教师研修基地工作起管理、监督作用,负责培训经费的申请及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核。

教育中心进修部是各基地校的业务管理部门。进修部教师负责审核基地校活动计划、评估考核基地校活动,协调和监督培训工作,指导基地校搞好教师研修活动。教研室教研员是基地活动业务指导,负责协助基地校分析全区中小幼教师教学实际需求,与基地校一起制定培训目标。协调研修活动与教研活动时间,协助基地校开展各项研修活动。

教师研修基地校的职责。建立健全教师研修基地领导组织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实施。教师研修基地校应于学期末制定下一学期教师研修活动计划,开学后两周内分别送交教育局人事科和教育中心进修部审核。教师研修基地活动计划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按照学员要求,结合基地校学科优势来制定培训内容。根据基地校所选学科,围绕某一专题开展系列活动,要做到系统性、针对性。建立学员学习成长记录袋,全程记载学员的情况,研修结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各基地校要严格管理,制定相关制度,如考勤制度、学习制度(学习笔记、听课评课记录、做课情况等)、考核制度等。

四、我们的体会

在开展以“学科教师研修基地”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活动中,我们有如下经验和体会。

1.健全组织机构是基础。

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南开区教师研修领导小组,以人事科副科长为组长的南开区教师研修工作小组,各研修基地设基地主管。

2.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是保证。

教育局安排足够的经费,支持基地开展活动。我们还制定了南开区教师研修基地管理办法,要求各学科教研员、进修部教师要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并通过学科中心组在基地活动中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各学校的领导要支持并督促教师认真参加基地的研修活动,要把活动搞得高质高效。

3.建构“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方式是根本。

我们积极建构了“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方式,富有成效地开展基地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研训一体”,就是进修部与教研室密切配合,针对我区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研究中的突出问题,边实践边研究、边培训,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由教研员分析全区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招生对象,或以新教师、学科骨干、某一特定学段的教师为招生对象,确定了招生对象之后,共同研究制定本学科基地活动计划和主题。

“校际联动”,主要是指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目的是要通过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我们以校本研修基地为依托,各基地结合实际,通过组织研究课、示范课、典型课示例,不仅使基地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教研员、名师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指导基地教师作课、组织全体成员开展互动式评课。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基地校结业的优秀教师必将带动任职校的校本研修向深层次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

4.合理开发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是重点。

我们的培训与过去常规培训相比,在教材上,从预设转变为生成;在内容上,从以学科知识为主转变为更加跟进课改前沿。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我们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立足于解决学校发展和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精心设置了理论讲座、专题研讨、自我反思、行动研究四大板块的课程。具体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究、小组合作、实践指导、质疑问难、展示交流、课堂观摩、听课评课、学业考核、反思总结等多种培训形式。

我推荐的书

《影响教师一生的经典故事》,赵国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的智慧》,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供水公司年终总结汇报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