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7:26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篇1

>> 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现状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中医药在欧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中医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中医药文化传播 大文豪苏轼与中医药传播 IPTV平台在医院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应用 与世界接轨的中医药 两委员呼吁“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中医药在巴西 中医药在古巴 中医药在新加坡 中医药在墨西哥 新兴的中医药市场――泰国中医药市场的发展与准入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关系探讨 蜂蜜与中医药 《离骚》与中医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当然在西医标准下突破性的中医药成果还相对较少。

[4] Jun-Ying Fu et al., “Global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ver Three Decades”, Scientometrics, Vol.90(2012).

[5] XinQi Don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 and Health in Community-Dwelling Chinese-American Older Adults in Chicag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no. 12 (2015).

[6] Tina L. Rochelle and David F. Marks, "Health behaviors and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ong the British Chines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42(2010).

[7] 孙滔等:《中药赴欧有限前景》,载《财经》2012年第12期。

[8] Shirley Wang, “A Push to Bac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re Data”, http:///articles/a-push-to-back-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more-data-1415036616.

[9] Feiya Tao,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Missionaries’ Views on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46(2012).

[10] Dennis Normile, “The New F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vol.299(2003).

[11] Zhiguo Xu, “One Step at a Time”, Nature, vol.480(2011).

[12], Youyou Tu, "Artemisinin―A Gif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Nobel Lectu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55(2016).

[13] David Winning, “Put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Te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articles/SB10001424052748704615504576172060516209494.

[14] Patti Waldmeir, “China Looks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Tonic to Boost Growth”,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5b1969f0-7bce-11e5-a1fe-567b37f80b64

[15] Alec Russell, “Rhino Poaching: Inside the Brutal Trade”,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f71d53ea-67b3-11e5-97d0-1456a776a4f5.

[16] Prescription for Extinction”, Economists, http:///news/international/21696967-misuse-traditional-asian-medicine-fuels-demand-endangered-beasts-prescription.

[17]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18] Patti Waldmeir, “China Looks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Tonic to Boost Growth”,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5b1969f0-7bce-11e5-a1fe-567b37f80b64

[19] Andrew Ward, “First approved Chinese herbal cure to hit British high street”,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9beb2e9c-3cfd-11e5-8613-07d16aad2152.

[20] 《中信新三板市场医药行业专题报告――新总统特朗普上任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影响》,http:///20161130/n474582635.shtml.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篇2

关键词:药膳;养生行业;景宁

丽水市景宁县位于浙江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县深厚的中医药、畲医药文化历史渊源、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当地极富特色的养生药膳。为了助推景宁地区养生药膳文化的兴盛发展,也为当地养生药膳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一定依据,笔者对景宁畲族自治县养生药膳行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当地的乡村医师、畲民间医师、药农、各酒店、特色小吃店、农家乐、当地百姓(含汉族和畲族等少数民族)。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对中医食疗药膳的源流变革、特点、分类以及现代研究进展等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设计《景宁畲族自治县养生药膳行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文献整理、个人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资料。资料分析方法包括文献检索法、调查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养生药膳行业的优势

第一,政策规划引领,养生药膳前景良好。2012年5月丽水市政府的《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中,指出在景宁县建设养生(养老)基地、民族医药养生园,立足民族习俗、生态资源优势,依托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平台,推广畲族传统民间膳食食谱等养生项目,创建集养身、养心、养颜、养老、休闲为一体的畲乡风情养生度假基地,打造丽水二级养生(养老)基地。该规划的出台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养生药膳行业发展提供了千所未有的契机。

第二,医药资源丰富,养生药膳食材多样。景宁县畲族医药资源丰富,全县有植物178 科,691 属,1552 种。此外,景宁还是多种食物和药物的重要产地。如盛产食用菌,属明太祖皇封以种菇为专利;还是浙江省的黑木耳、厚朴、茯苓重点基地之一。名贵中药北冬虫夏草、灵芝也有产于景宁。此外,当地民间拥有大量有效的畲医验方。养生药膳食材的多样化,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养生药膳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民族特色鲜明,养生药膳疗效显著。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它与中医药渊源相通。其中,一些中草药经过历代人的验证,其性温和,毒副作用小,治疗保健作用显著,被用于药膳制作,景宁当地沿传了多种特色的养生药膳。如畲族传统名菜“龙风呈样”是一道具有排毒养颜健身作用的养生药膳;畲族传统食品乌稔饭是具有健脾开胃驱湿的绿色食品。

第四,绿色药材环保,养生药膳效益可观。景宁县气候适宜种植,当地民间药膳用中草药广泛分布在山区丘陵,对土壤、水分无特别苛刻要求,有的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大面积广泛综合利用山林地,药膳用中草药一般不施农药,是符合国际饮食潮流的绿色食品,因此市场前景广阔。

2.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养生药膳行业的存在问题

第一,由于人员、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药膳食疗并未形成一个产业链。本研究发现景宁县城有大小酒店、特色小吃店、农家乐185家左右,其中以经营药膳食疗为特色的不到10%。而从采访当地药膳经营者可知,药膳食疗的营业额只占收入的2-3成,甚至更少。因此,药膳食疗未在景宁形成一个产业链,缺乏规模效益。

第二,当地消费者对养生药膳的认知度、接受度均不高。本研究对景宁畲族自治县200人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3%的人表示对药膳十分了解,22%的人比较了解,而59%的人不甚了解,16%的人对药膳一无所知。而从大众对药膳的接受程度来说,38%的消费者对中医药结合餐饮有兴趣,52%的消费者对此不太关心,10%的消费者根本不关心。从以上数据推测,养生药膳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当地居民中的普及度可能并不高。

第三,养生药膳产品层次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数据显示,其中表示接收药膳消费标准为50元/人以下的人,占51%;50-100元/人,占41%;100元/人以上的人,占8%。而景宁药膳馆及以养生药膳为辅的餐厅在药膳餐品的销售中多数以低价位的餐品为主,菜品比较单一,中、高价位餐品所占营业份额少,缺乏多元化的药膳餐品,因此,不能完全吸引不同经济能力和养生要求的人们,极大地影响了养生药膳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养生药膳的经营模式尚处于粗放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调查发现有42%的消费者喜欢中医坐诊,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推荐消费;16%的消费者喜欢根据自身对药膳的研究,自主挑选适合的药膳;15%的消费者希望亲眼看到药膳的制作过程;27%的消费者比较关注经营养生药膳企业的资质。而调研中也发现景宁当地的养生药膳经营场所均不提供中医或畲医师现场指导和药膳现场制作演示,当地市场也没有开发适合各类体质人群养生的养生药膳食包供消费者选择,也没有出现形成品牌的养生药膳连锁经营店。

三、建议与前景

1.加强养生药膳基础研究,切实提高疗效

要结合景宁当地的实际,以提高药膳疗效为抓手,对当地特色药膳配方进行整理,进行科学性的基础认证,从专业的角度筛选有代表性的养生治疗方剂、出疗效确定、适合推广的有效配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有”。

2.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竞争力

要建立养生药膳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制度,实施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完善人才的奖励机制。还要通过举办全国性药膳制作大赛、药膳文化节等方式加强与全国各地药膳从业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为药膳行业人才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为景宁养生药膳行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优化行业经营模式,积极挖掘创新力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药膳需求,畲族药膳食品的制作加工需要突破传统的工艺方法(如开发养生药膳速食包),走向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行列,并加入网络等现代销售元素,让养生药膳进入实体零售市场(如超市)或网络销售平台(如开设网上药膳食肆),再进入寻常家庭,从而带动药膳产业的发展。同时,经营模式也可以与时俱进,如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个人具体状况,结合气候时令,采用厨师、药师、医师合力的方式,为消费者量身定制个性化药膳,充分突显中医药、畲医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可以开展现场教授消费者制作相对简单的药膳等。此外,现有实力较强、有经营基础的养生药膳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制定科学的品牌打造计划,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景宁本土养生药膳品牌,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4.打好政府养生政策牌,充分发挥协同力

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是丽水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区域定位。要整合畲族特色药膳食疗资源,努力开发具有较高保健效果和推广价值的中高端系列产品,积极推进“食养”内涵建设。还要充分发挥已有的畲族文化和旅游品牌优势,采取网络、公关、社区等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营销和推广,促使在较短时间内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树立鲜明的形象和品牌。也可以与相关行业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如与旅行社合作,推出养生药膳旅游产品;与健身美容企业合作,丰富其养生服务的内容, 提升其服务的档次;与各医疗机构合作,联手推广康复养生药膳。“互利合作,协同发展”的模式,将大大拓展景宁养生药膳行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鲁明源.中医药膳科学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9(11).

[2]宋胜利.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6(4).

[3]胡旭光,刘基柱等.广东药膳食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对外服务贸易对策初探[J].广东科技,2010(243).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篇3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治疗

1 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症状主要特点是: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体征不明显。以下分别论述各临床表现。(一)消化性溃疡病典型症状:上腹痛、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典型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二)其他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嗳气、反酸、胸骨后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便秘等可单独或伴疼痛出现。部分患者有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三)消化性溃疡病的特殊类型临床表现:①巨大溃疡疼痛常严重而顽固,范围较广泛,伴体重减轻,低蛋白血症,大出血及穿孔较常见;②、球后溃疡约占十二指肠溃疡的5%,症状与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相同,但疼痛更严重而顽固,夜间痛和背部放射更多见,出血率比一般球部溃疡高约3倍;③幽门管溃疡症状极似十二指肠溃疡,伴有高胃酸分泌;疼痛的节律性常不典型,餐后立即出现疼痛,持续时间长;恶心、呕吐多见,易出现幽门梗阻[1]。

2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状况

关于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两千多年来我国历代医学家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所形成的辨证、治则、方药等方面的系统化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消化性溃疡病本身属于穿透黏膜肌层或其以下的坏死性病变;一般愈合过程十分复杂,包括坏死物的清除、基底部肉芽组织的生长、瘢痕组织及血管的生长。那么愈合溃疡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①抗溃疡促愈合的分子调节因子(EGF)对溃疡病愈合起重要作用,药物中的硫糖铝在一定的pH值内能诱导和激活分子调节因子;②选择具有保护胃黏膜及抗感染作用的药物,通过该药物及其类似物的治疗能改善溃疡面的状况,减少复发;③运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方面的药物,可防止胃黏膜发生严重损伤,经研究发现中药健脾益气、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药物能明显提高该方面的表达;④提高免疫功能对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免疫功能参与了消化液分泌和黏膜自体平衡的调节;⑤大量试验显示Hp阳性溃疡病与Hp感染有极为密切关系。

2.1 改善黏膜血流 中药选用较多的有蜇虫、三七、生大黄、刺猬皮等。王汝俊等证实 ,补中益气汤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这是该方对实验性胃溃疡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周平等发现丹参提取物能促进大鼠乙酸 -消炎痛胃溃疡的愈合 ,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加速黏膜细胞的再生、促进黏液分泌有关。徐萍亦发现 ,大黄对幽门结扎性和乙醇性溃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这是由于其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活血化瘀类中药能增加黏膜组织的循环灌注,促进黏膜能量代谢,从而提高黏膜愈合速度。

2.2 针灸疗法 随着现代科技更广泛地运用于针灸的治疗中(如电针和电磁极针),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效果也越来越显著。不能忽视的是针灸疗法通过其对局部腧穴的刺激,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抑制胃酸分泌,提高pH值,使pH的生存环境破坏而达到抗溃疡的作用,有实验发现针灸还能刺激胃黏膜细胞增殖。

2.3 增加黏膜屏障 疏肝理气和胃之品能抑制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对黏膜的损害,行气活血药有改善溃疡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从而增加黏膜屏障的功能。中西医结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①制酸药可减低胃、十二指肠的酸度,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②抗胆碱药能抑制迷走神经而减少胃酸分泌,解除平滑肌和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营养和延缓胃排空时间,从而有利于食物和制酸剂中和胃酸;③组胺H2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国内治疗消化道溃疡的首选药。

现代医学在治疗上,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一定程度上效果不错,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其治愈率和复发率比中西药同时治疗要差得多。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具有协同作用,经多种途径达到制酸、解痉、消炎,促进溃疡愈合的效果。抗溃疡中西医各有长处,诸药合用,即灵活的采用健脾益气、理气化瘀、清热解毒之品,同时又采用较好的抗pH西药,则在治疗溃疡病方面可显示很好的前景[2]。

3 问题与展望

目前,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近年来,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及预防复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今后还应进一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着手,综合研究得出更全面、可靠、重复性强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张澍田.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某些新进展.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1):35.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篇4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瑰宝,但是璀璨的这块宝却在渐渐地喑淡下去,国人应如何重塑其光辉?随着西医的发展,中医不断遭受冲击,渐居末席。要继续保持其继往开来的强大生命力就必须清楚了解中医学的传统与现状,寻找合适的出路。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这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关键词】 中医药;现状;前景

一 中医的现状

中医学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自我完善与发展,但是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面对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中医界曹东义总结了三点:

一是历史的经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石家庄50年代治疗乙脑,80年代初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中医的疗效是非常好的,但是没有得到西医的认可,也没有被世人了解,更没有鼓舞中医界的信心。几十年来中医的地位直线下滑。中医的滑坡不在西医的歧视与现代科学的要求苛刻,归根结底是自己失去了传统,而跟在人家后面跑。二是用什么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绕着西医的质疑去寻找答案就会失去传统的中医,只能跟着西医的方向越走越远。西医与中医的理论基础不同,因此不能追求完全相同的发展方向与过程。西医是一种科学,但中医走的是另一条路,提供一种另外的思路。三是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中医不应该是从实验室里面筛选药物,而是应该靠几千年来积累的历代名家的丰富经验,还要把所有符合体系的新成果都纳入进来。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

二 中医药在国外的状况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医学理念,随着崇尚健康观念的产生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医学目的正由治疗疾病转为维护健康。西方国家医药体系由于日益突出的药物毒副作用、耐药性以及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等问题而举步维艰。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医药很早就有了国际交流。中医药对东方和西方医疗保健和医药学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在承认并使用中医药的,基本上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以及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华裔社区。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使用范围仍然十分局限。中药的出口主要在东方国家,主要的出口大国有日本、韩国等。在教育方面,有中医教育的国家比较少,而且也有比较多的国家没有正式承认中医药。

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国际地位和教育培训各国对中医药的研究启示:创造良好法律法规环境,有效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大力推广中医药理论,正确理解和使用中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在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培养人才,造福人类;选好主攻方向,加强我国中医药的塞袖研究;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三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

1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中医学术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中医学根植于实践经验,融合古代哲学的自然学科,是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经验累加、认识创新中发展而来。但是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稳态,采取的是遵经复古、固步自封的守势,精华尘封,面对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健康理念更新、疾病谱变化的冲击,中医学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

2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构想

2.1 补塑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是医学核心内容,对中医学数千年来学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起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其理论体系自身的劣势和缺陷,中医学根植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思想,以经验技术为依托的意向概念。使中医学蒙上了浓重的文化遮蔽,又包容了诸多缺乏证据、思辩推理的臆测玄想,有人将中医理论特点精辟地概括为:超越形态结构和实证方法,重思辩轻逻辑,重实用轻理论,理论超稳定高度泛化,能自圆其说而无法突破。中医理论的补塑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更新,科研方法的逆转, 借鉴现代学科,重新审视自我,多角度反思,廓清其科学内核,调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之不足,做到宏观整体认知与多层面、多结构微观分析融合。另一方面,建立中医学开放机制,多学科向中医学渗透。任何传统学术,总有其饱和点,得通过开放机制萌动新思想,引进新技术,起用新材料,汇通新信息,创新中求发展。

2.2 寻求新的科研契入点:究之以往中医科研,其研究方向多为如下几个模式:(1)某法、某方、某药对临床某一病症的研究;(2)某一中医理论实质的研究;(3)中药药理药效的分析;(4)剂型改革、用药途径变换方面的研究。

2.3 拓宽中医治疗病谱:现代医学在21世纪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挟雷霆之势相继席卷了诸多中医传统临床领域,留给中医的生存空间更加窄缩。中医学必须要在注重疗效、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的基础上,拓宽治疗病谱的广度。对一些目前中西医尚无确切疗效的疑难重病,宜做深入研究,挖掘文献,寻求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保健理念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在“亚健康”调整、延年益寿、预防保健等方面大有可为,且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西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纠正、治疗增效亦是中医潜在的优势项目和研究走向。

2.4 中医药工程学的突破: 中药生产工艺与制药工程技术的陈旧落后是制约我国中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用先进的制药工程方法及工艺技术,对落后的中药制造方式进行整体现代化技术改造,突破传统中药工艺局限,推进剂型改革,发展中药制造工艺创新思路与实现方法是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大任务。

2.5 中医教育体制的革新:“好的中医在民间”、“亡中医者,中医也,非西医”这并非言过其实的谬说,其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现行中医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中医功底薄弱、职业信念不坚的现状。粗陋空泛的中医教材将中医精髓分解的支离破碎, 医学生无法按照辨证、整体、理法方药的中医法度学习,当务之急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重新考订、规划教材,用浅显的现代语言将中医精髓、内核本质加以诠释,能将中医学全面系统地施授给后学者,搭配中西教学比例,穿插古文化、现代相关学科的学习,讲究临证,注重总结,加强教师质量建设,配备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多种办学模式,呼唤学术争鸣,远离纸上谈兵……培养出既能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又能深入理解西医知识,既有继承又不乏创新的现代中医人才,中医才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3 中医学创新发展必须把握的方向

3.1 合理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孟子说过“水盈科(坑)而后进”,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对根柢和源泉的承袭。中医学发展提倡创新,但要建立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之上。抛弃了遵经复古、因因相陈的合理继承不仅可以保持中医学术的特性和价值,而且也是创新的内在源泉和涌动力,没有继承同样也就无法创新,对中医学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态度均是不可取的。

3.2 科学态度是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来不得半句虚假,虚假的成果仅会是昙花一现的泡沫, 应提供科学严谨求实勿虚的学风,知耻后勇,埋头苦干,同时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切切实实为中医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四 中医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近百年来,关于“中医药学是否是科学”的纷争和对“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探索,是海内医药学界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1914年,余石帕发表《灵素商兑》、《医学革命论》,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了根木性的质疑,拉开了纷争的序幕。

科学的内容不是绝对化的,构成科学的具体内容不是永远的真命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课题时,也要保持谨慎态度,当事实和理论出现矛盾时,应该尊重事实,防止由于某种成见的影响对事实视而不见。现有的科学方法也不是绝对有效的,不论是归纳主义,还是演绎主义,抑或是批判理性主义,都企图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的绝对可靠的认识途径,然而这样的途径目前看来是不存在的

中医药学现代化是要认清中医药学的优缺点,以整体理论为核心,努力吸收当代科学技术,学习西医的微观科学,但是不能西化。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但现在大家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但是与该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学”。

中医药产业化存在目前困境的主要症结是没有按中医药自身规律与特点找到中医药产业化之道。

参 考 文 献

[1] 陆广莘、曹东义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2] 赵新力、贾谦、傅俊英,中医药在国外的状况及启示. 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

[3] 曲环汝、苏 励, 关于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2003年6月第24卷第6期总第265期

[4] 刘家强,王洪光,张媛媛, 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探讨.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年1月第11卷第1期

[5] 王睿、杜文斌、赵宜军, 关于中医药学百年纷争的断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年5月第27卷第3期

[6] 倪光夏,石学敏,韩景献, 浅探现代科技革命下的中医学发展思路. 天津中医药2003年12月第20卷第6期

[7] 邓铁涛, 游向前, 刘力红, 再这样下去,中医前景堪忧――医家三人谈.南风窗. 2004.7.1(上)

[8] 李红, 孙迎节, 国外中医药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中医药.

[9] 李红,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06年第21卷第6期

[10] 蔡定芳, 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11] 潘嘉珑,十一世纪中医药之展望. 前进论坛. 2000(5)

[12] 温长路,中医药发展前景光明.今日中国论坛. 2006年第12期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篇5

一、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特点

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必须把政策落到实处,跳出思想的局限,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至于为何要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从现在的中医学范畴中提取出来独立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决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根据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可分为若干类系:

(1)受佛教文化影响,特别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藏医学、蒙医学。而傣医学则具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

(2)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特别是受阿维森纳《医典》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而发展出了维吾尔医药、回回医药、哈萨克医药等。

(3)受朝鲜古典医学影响,并融合中朝古代医学特点,发展出朝鲜族医药。

(4)受汉文化影响,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从南方地区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苗、壮、瑶、彝、侗、土家、黎等医药知识体系。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与中医药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同于中医药的多元的、复杂的、独立的文化体系。

2、理论体系不同。文化背景、哲学理念的不同,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大差异。中医学以天人相应和阴阳学说为哲理观,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生理观,以四气五味为药理观,以四诊八纲为诊疗观,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天人相应”为一般规律的整体衡动观;二是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构架的功能生理学;三是以阴阳为基础的矛盾平衡说;四是以四诊、八纲为内容的诊断学;五是以天然药物和方剂为主的治疗学。而蒙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治疗方法等,对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门学科。

蒙医学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它不仅仅是医疗经验的积累,而且具有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套学术理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吸收了印度医学、藏医学、中医学的部分基础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蒙药学是对蒙药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每味蒙药的来源、形态、产地、品种和真伪的鉴别、性味、功效以及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蒙药学还总结出了一整套用药规律,应用于临床,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健身目的。方剂学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防病、治病而研究配制、药物应用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蒙药的配置原则、配方规则、配方剂型、配制工艺、方剂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等。蒙医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温病科、妇科、儿科、传统疗术科、骨伤科、五官科、皮肤科等。都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疾病进行辩证分析、诊断和治疗的具有独具特色的学科。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加强对民族医药学理论的整理、加工,继承发扬,形成疾病诊疗的理论支撑;少数民族群体疾病表达谱的建立,利于更好的防病、治病。另一方面,采用现代研究技术,加强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力度和深度。例如;对民族药材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同功品种、易混品种以及种植加工、特性鉴别、质量标准等系列专项研究;对新开发的药品中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及药理毒理进行规范研究;对少数民族的单方或复方制剂进行作用机理的基础研究、剂型研究、制备工艺技术研究、质量标准研究、临床实验研究等等,为民族医药的开发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改变过去经验性的标准和手工作坊式的药品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大民族药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学科的飞跃。

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应用前景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加强开发性研究,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让,体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市场竞争力更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需求。随着新制剂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药物被开发成制剂。发展有特色的民族医药制剂产品,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更好保持和发挥其特色与优势,让世界了解少数民族医药,造福于全人类。促进高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科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更好的发挥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作用,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高级创新人才保证。改变我国化学医药发展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研究完全是原创性的研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有望成为整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甚至有望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人群健康状况,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为改善少数民族人群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整体素质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篇6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摘要】 生物制药就是借助生物工程来合成制备有药物活性的生物制品并应用于制药工业的技术和过程,有时特指利用转基因动植物活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制药工业是生物工程应用研发中最活跃和进展最快的领域,已经成为世纪最具前途的产业之一。21世纪被称为生物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大对生物制药工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把生物制药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被看好。【关键词】生物制药;就业方向;就业前景【中国分类号】F4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21-01 医药行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它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按原材料来分,又可分为化学制药业、中药业、生物制药业及医疗器械业。而其中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制药业更是被称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那么生物制药专业的就业形势如何呢?是否跟生物制药产业一样是永远朝气蓬勃?近年社会对医科类毕业生的需求有不同的倾向,临床医学类人才有走俏的趋势,从事老人医学、保健医师、家庭护士、康复理疗、男性护士等职业的人才也将逐渐成为热门,而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专业从理论上是有前途的,但从近几年就业状况看,却是比较困难,基础医学类与护理学类专业就业也不太理想。不同的是,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总体上是供不应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另外,医药界的贸易、经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总理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透过温总理的讲话,我认为生物制药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能会成为未来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技发展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靠自己来解决,根本要靠科技。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建议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12生物制药获政策扶持,人才就业前景大好:一、2012年,生物制药领域频发喜报,医药行业生物制药自主研发受到国家多项政策大力扶持,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急剧攀升,而现有人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二、生物制药获得国家大力支持:2012年1月4日,科技部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涵盖生物医药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和造就3-5名国际顶尖科学家,力争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相关管理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学科骨干;到2020年,力争培养和造就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5万名;力争培养和造就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力争培养和造就3000-5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国家对生物技术的如此大手笔人才培养计划让企业信心十足。三、人才供不应求:从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月1日,医药行业生物技术、基因研究、蛋白质研发、生物制药中高级管理等职位的人才招聘需求全年同比增长117.5%,增幅火爆翻番。而医药行业生物技术研发人才的全年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21.7%,增幅超过行业总体增长水平。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医药企业对生物技术研发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截至2012年1月1日,医药行业整体求职者增幅仅为24.5%,增长活跃度与企业招聘需求相比黯然失色。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指出,今年国家提出对生物制药领域的多项支持是符合客观发展环境的。目前,国际上的生物制药领域发展快速而高端,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药物的“原创作品”也甚少,从国家需求上看,我国的生物制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该类人才必将受到火爆追捧,就业前景也毋庸置疑。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四个就业方向:

方向一: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研发人员或技术员。该方向按照待遇及工作环境从高到低可分为以下几类: 1.跨国公司或较大的生物技术外企的技术支持;2.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检验员;3.生物技术服务公司或非事业型科研单位;4.生物制药厂、酒厂、疫苗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 方向二:大中专院校及其他教学单位的教师。由于目前的高校都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对生物学教师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高校对学历的要求较高,硕士毕业要想进一线城市的院校或重点大学有一定的困难。方向三:继续深造或出国。很多人是出于对生物制药的热爱而非功利性目的选择学习这个专业的,毕业时他们并不愿意放弃所学投身其他行业。要想成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精英,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他们当中很多人选择了考研,而研究生毕业时,考博或出国又成了他们继续深造的途径。方向四:转向销售、管理等行业。销售、管理类职位的门槛比较低,沟通能力、耐心和毅力是必备的素质。与其他职业相比,销售、管理具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对于他们来说,进入生产生物制剂、生物器材等产品的企业做销售、管理也称得上是学有所用。总体来看,具有将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被看好。这类人才需具备两方面技能:其一是新品研发,其二是仪器操作。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生物信息领域、医疗卫生部门等相关单位对该类人才都有强大的需求。但目前国内限于专用设备,以及相应产品开发不够,就业还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准备进一步深造或是投入到与制药行业相关的工作中。参考文献[1]文淑美.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27(7): 117-121[2]李玉彬,钱晓璐,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现代农业科技,2010 年第 15 期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篇7

【关键词】药事管理;基层医院;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71-01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医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医疗单位越来越重视药事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医疗改革已经全面覆盖广大城乡卫生事业,乡镇基层医院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药事管理工作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提升药事管理水平,对基层医院的全面发展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受传统思维困扰,乡镇医疗机构普遍对药事管理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对药学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有力的监管,药事管理工作由医院药剂科负责,其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在岗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难以为医患提供药学服务。受到基层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在现行药事管理模式下,药事管理涉及的内容并不多,工作范围也比较局限,一些乡镇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甚至处于停滞状态,药学服务作用未能在基层得到充分发挥[1]。结合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现状,现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

1.1管理机制不合理

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参照标准,药事工作与诊疗工作的连接并不紧密,整个医疗活动的开展缺乏连续性,这直接暴露出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为采购药品查迟滞、药品保管不妥善等,药事管理由药剂科负责,而药剂科并没有实际的管理全力,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形同虚设。

1.2管理观念落后

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体现在药品本身和药房管理两个层面,相关人员很少参与到临床药学工作中,观念落后,缺乏工作积极性,最为严重的是,涉药岗位人员缺乏必要的药学知识以及执行药事工作的能力,对于药物作用的临床验证更多依赖临床医师的信息反馈,且药品存储安全意识和用药服务意识不强,不仅无法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反而给医疗安全埋下隐患。

1.3药学人才匮乏

基层医院药学专业人员匮乏,在岗人员的药学知识还有待补充和强化,这在药事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瓶颈”,不利于药学功能的拓展。基层医院在人才引进方面一直处于劣势,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同时内部又缺乏系统的培训,药事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处于较低水平。

2改进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改进可从制度、观念、人员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具体如下:

2.1完善药事管理制度,改进药学工作模式

医院药事管理工作需长期坚持,首先要有制度保障,成立专门的药事管理部门,制定本单位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细化操作细则,并督促各项内容的落实,逐步提高药事管理及医疗服务质量。原有的药事管理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药学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从帮扶提高机制、临床药师机制、用药跟踪机制和信息服务机制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检查督促,由主管部门定期对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帮扶指导来提高基层医院药事管理水平;其次是拓展药学服务范围,通过设立专职临床药师,主动为医师提供药品信息,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工作人员深入临床,加强药学与临床的联系;再次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对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最后是要创新药学服务途径,通过加强药学人员与医护人员的联系,从而形成医药护紧密协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推动药事管理工作的开展[2]。

2.2转变管理人员观念,重视药事人才培养,

新形势新背景下,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的重心已经发生转变,单纯保证药品供应已经不适应当前药学工作的发展需求,药事管理应本着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更倾向于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基层医院首先应转变自身观念,就药事管理人员而言,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前药事管理及药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对药事管理的重要度。鉴于当前基层医院药事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医院应重视在岗人员的培养,并积极引进临床药学人才,可采用外派进修学习、聘请专家院内培训等方式,着力提高药事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基层医院只有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来加强药事管理,才能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的求医问药需求[3]。

3小结

综上所述,药事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基层医院总体管理方向调整及工作模式转变的需要,有助于拓展药学服务范围,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用药需求,就现阶段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现状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观念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限制基层医院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监督管理制度,重视药事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基层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宿怀予.我国基层医院药事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6):107-108.

[2]郑咏池,任强,周明勇.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现状与成立区域性药事管理专业质控组织必要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1,24(5):2227-2228.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篇8

【关键词】大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

随着人类社会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疾病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健康理念基于全面呵护人类生命全过程而提出,涉及大健康的政策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0月18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还有《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要充分借助当前时展,发挥当前科学技术、网络、媒体等作用,大力宣传中医药知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影响。

1大健康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1.1我国人群健康现状

大健康理念是基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与人类社会需求、人类疾病变化而出现的,其重点研究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要求实现自我健康管理。这种理念不但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而且也要求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均要做到完全健康。国家卫计委推出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我国成人疾病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人们的死亡年龄越来越大,但患病的人数日益增多。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病种,患病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我国当前患有高血压的人数约占25%,糖尿病患病人数约占10%,与十年前相比分别上升了约6%与7%。再有,得癌症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其中肺癌与乳腺癌分别占据男性与女性癌症的第一位。从中可以发现,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居民总体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导致我国居民的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加大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力度,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促使人们积极参加保健行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中医药文化内容

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药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完善,体现出大量的传统优势,在世界医疗卫生保健与中华民族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时普遍应用西医疗法,虽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病人在慢性病发作过程中常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如果同时应用多种西药则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不但不能使病人病情得到好转,还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中医药普遍提倡的“治未病”则可以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提前治疗的效果,从人身体的功能与整体变化情况来控制病后的调养与护理,这是一种较为超前的治疗理念,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全民健康素质,降低各种慢性病发生率。虽然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医学领域的精髓,但在中医药的研究与传播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阻碍中医药传播的因素,主要原因是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管理中医药知识。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今天中国大陆在世界草药界拿到的份额,只是2%左右,日本则以约9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椅。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过去对中医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阻碍了中医药知识的日益完善,因此今后我们更需加强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工作。

2传播途径研究

2.1传播

自人类出现声音开始即实现了传播。传播借助人类的表情、声音、动作等各种行为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文字、语言、印刷术等的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代。当前人类普遍借助电子媒介载体进行传播,使传播效率大大提高。组成传播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要素与影响要素。传播基本要素有:(1)信息源,也就是指信息的源头,其是具有主动地位的传播个人与组织;(2)传播途径,指的是信息传播所需要的方式方法;(3)信息接收者,也就是收到信息的个人或组织;(4)信息反馈,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在阅读信息后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信息者的行为。影响传播顺利进行的主要要素有:信息接收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情绪发展、传播时间、传播环境、信息源、信息接收者的文化程度等。

2.2传播路径

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传播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具备科学有效的传播途径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中医药文化传播也具有上述特点。(1)利用互联网传播中医药文化在2015年3月份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随即在社会各个领域引起了热议。中医药文化传播也有效借助“互联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等活动,使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正确的认识[2]。利用互联网创建了“中医药咨询网站”,人们上网进入中医药咨询网站,可以掌握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的发展历史,网站内容覆盖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诸多领域。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也可以开展中药销售工作,不但满足了人们利用互联网购物的便利需求,而且也有效进行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同时为人们享受医疗卫生及保健服务提供了多种选择。在引入数字工具的基础上建立中医药数据库,出版中医药科普数字书籍。中医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出版模式进行了合理创新,出版了中医药数字书籍。这种新型书籍出版模式是改革传统出版模式的成果,使中医药信息的普及成为可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中医药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随着数据库、手机APP、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的普遍应用,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实现了大范围传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2)利用健康旅游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借助健康旅游模式进行传播,主要依托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其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保健知识,向广大民众展现一种包含休闲、养生、养老、保健、康复治疗等多种内容的新型旅游模式。所以现代旅游产业为了实现健康发展,必须尽快淘汰传统单一的运行模式,致力于满足广大民众的多样化需求。如有的旅游景区依据不同功能,对自身天然资源进行了区域划分,分别设立休闲娱乐区、保健及康复疗养区(此区域主要服务于那些离开卫生医疗部门的病人,使医疗与康复有机融合在一起,也解决了医疗部门床位紧张的问题,实现了合理分流。再有,在病人康复与保健过程中,可以应用中医药膳的合理食用来调理病人的身体机能,尽量少用西药,可以有效使病人身体免遭使用西药造成的可能伤害)、养生养老区(结合中医药养生理论知识,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的膳食搭配,为其设计生活作息表)等,利用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3]。(3)传统传播媒介共同发挥作用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要求大力发展中华文化。但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还不能与书法、茶道、京剧等国粹相比,国人对此甚至还没有形成正确认识。

3结论

总之,中医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当前社会中依然焕发着夺目的光茫,在救死扶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人不但要继承中医药知识,而且还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大力借助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制订完善的、与中国实际国情相一致的中医药标准,保证中医药理论顺利进军国际领域,实现我国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社会媒体等媒介,充分发挥大健康理念覆盖范围大、产业链长的优势,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相互支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加快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司建平.大健康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的策略选择[J].中医学报,2015(5):678-680.

[2]李俊伟,张翼宙,毛建雄,等.大健康产业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与发展探讨[J].中医教育,2017,36(4).

[3]黄建波,毛盈颖,张文恺.健康大产业背景下健康服务业中医药人才培养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11):12-14.

上一篇:谈谈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给学校环境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