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6:36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中医药文化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81-02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科学在其产生、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十分注重汲取我国传统文明的丰富营养,并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特色文化。步入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后,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中医药文化,在释放时代光芒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作为以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为己任的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肩负起保护、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国家“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是教育界、文化界义不容辞的重任。传承中医药文化,首先要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1.1中医药文化释放时代光芒

斗转星移,中医药科学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但承载着传统文明的中医药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当环境污染成为全球问题,中医药文化提倡的天人相应思想警示世人不可忽视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指导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统一;当西医发展遭遇瓶颈,新病、绝症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中医药文化以其变化无穷的思辨思想,指导着人们用传统的诊疗方法有效应对新病重症的威胁;当亚健康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医药文化防病保健、调理养身的理念时刻提醒人们善待身体,保持良好心态,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2中医药文化面临全新挑战

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医药文化在释放时代光芒的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中医无用论者武断地认为未经过西方科学验证,没有全面获得西方医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不宜用于治病救人,应该被淘汰,被抛弃。另一方面,中医万能论者则认为中医药神秘莫测,威力无穷,能预防、治疗所有疾病,应该排斥西方医学,拒绝服用西药,坚持仅仅用中医药养身、治病。事实上,以上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中医药既不是无用的糟粕也不是万能的神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被千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了的济世救人之道,其科学性不容置疑。但是,正如西药无法包治百病,中药也不是万灵丹。中医中药学和所有科学一样,有待人们不懈探索,中医药文化也需要直面挑战,不断发扬光大。

既然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如此重要,作为集教育、科研、文化功能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理应为保护、传播中医药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2.高校图书馆工作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辅相成

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与中医药文化传播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中医药文化传播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成果,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中医药文化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知识,又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成果,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作为高等院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避风港,而是阵地,是思想文化的阵地,是精神文明辐射的阵地”,必然也应该是中医药文化的阵地,是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平台之一。图书馆应该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把握时代契机,直面新的挑战,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传承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思想阵地。可以说,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是图书馆不容推卸的重任,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的学术机构,也完全有能力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3.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

高等院校图书馆大多拥有丰富的纸本图书和电子书刊,配备了较好的阅读、宣传条件,聚集了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背景,既懂图书管理,又掌握了宣传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这使得高校图书馆具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

3.1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条件

首先,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数量较大,已经超过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721个,藏书仅4亿余册。而高校图书馆有1022所,藏书达6.4亿册”。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为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其次,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相当丰富。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全国高校系统网络资源共享”,无论学校地处何方,读者通过各高校校园网登陆学校图书馆主页,都能方便地获取来自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清华同方数据库、万方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的电子阅读资源。这些不断更新的数字资源成为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新载体,亦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形式、新途径。再次,高校图书馆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建成了新校区,一座座设施更先进、环境更优美的大学图书馆新馆拔地而起,这些全新的图书馆具备比原有老旧图书馆更优越的阅读、宣传条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任。

3.2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人力资源

高校图书馆具备三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一是图书管理类人才。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样,拥有一批专业的图书管理类人才,这类人才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本人力资源,也是传播文化的基础力量;二是专业技术类人才。由于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同,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聚集着许多具有高层次传统医药学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这些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三是教育、网络、传媒类人才。为了满足高校教书育人的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继续巩固图书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培训、引入教育类、网络类、传媒类人才,以便加强阅读指导、网络建设和文化宣传。这些人才懂得现代化的教育、宣传技术,善于运用最新的宣传工具,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兴力量。以上三种人才相辅相成,通力合作,都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既然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其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4.运用高校图书馆传播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文化,应该将中医药院校、医科大学及非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共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

4.1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勇挑大梁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虽然规模各异,但“普遍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中医药类馆藏资源丰富,馆员大多接受过中医药学专业教育。具有研究、宣传中医药文化天然优势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该勇于挑起传播传统医药文化的大梁,做高校图书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排头兵。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加大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推动学校各层次中医药专业教育的大发展。促进学校中医中药科学研究的大繁荣。“中医药历史文化在中医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一直贯穿于中医药教育之中。”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应积极采用图书推介、阅读指导、数据库使用知识培训、学术讲座、读者交流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中医药文化,用文化熏陶辅助中医药教学。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应利用校园集团网络,通过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最前沿的中医药科技资讯,用专业服务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核心是发扬文化的精神实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开展传统医药文化宣传时,一定要注重加强传统医德医风的教育,让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传统医学精神在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心中生根,发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

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创建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文化基地内可以开辟各具特色的展馆,介绍历代著名医家与本土、本院名医、名师情况,展示中医史话与中医药经典著作,陈列中药材标本与不同时代的制药工具,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文化基地可以定期举办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知识讲座,向百姓传播正确的中医养身保健知识,破除社会上伪中医保健宣传的影响,让民众在中医药文化的指导下,运用科学、适度的方法,调养身心,延年益寿;有条件的文化基地还可以组织放映宣传中医药文化的电影和纪录片,让传统医学知识轻松地走近大众,让中医药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4.2医科大学图书馆重视宣传

医科大学虽然是以现代医学教学为主,但依然需要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传统医德医风、医道医理的基础教育。随着知识交流、融合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西医学者也需要吸取中医药文化知识,开展中西医比较、中西医理论结合、中西医临床应用等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医科大学图书馆应该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让师生们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图书馆可以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类图书、期刊的馆藏,可以利用本馆宣传墙和馆内网络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可以组织开展中西医文献的比较阅读、研究活动,引导师生在比较中学习,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新发展。此外,由于医科大学和中医药大学在中西医教学、科研中各有所长,两类院校的图书馆馆藏也各具特色,医科大学图书馆应该加强与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深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让双方的师生都能通过共享平台便捷地获取对方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通过合作共享,医科大学图书馆的传统文化底蕴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则能够借助现代医学理念,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科学发展,让中医药文化闪烁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4.3非医药高校图书馆尝试普及

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文化育人。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所有专业的高校学子而言都应该是必修的文化知识。与医学院校相比,非医药高校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相对滞后,这些院校的图书馆应该尝试尽快将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有序地开展起来,一方面,应该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与传承传统文明结合起来,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基本的中医药知识,弘扬传统医学精神,增加广大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由于这类宣传属于科普性质,所以,也可以走出校园,走进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主动将中医药文化送到群众中去,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才、技术优势,在新浪、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中建立自己的主页,开辟专栏向广大网民介绍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也可以将甄选的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捐赠给贫困群众,让困难群体也能获得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这种科普性质的宣传必将成为医学院校图书馆进行专业宣传、教育的有力补充,对普及中医药文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应该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具备基本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学会科学预防疾病,自我调理,保持身心健康。同样,这种健康科普工作也可以向社会延伸。图书馆可以用中医药文化保健教育影响每一个教师、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进而通过师生们影响周围的亲人、朋友,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直接将浅显易懂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基层群众手中。事实上,只要图书馆坚持长期的文化宣传和简单的健康指导,就能为全民健康事业添砖加瓦,从而实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终极意义。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2

【关键词】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传播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博物馆收藏有各种中草药标本,其中蕴含的中医文化能够不断教育人们,中医药博物馆不但收藏书籍,还有实物展示、药品展览,人们可以在实际观看中真实体会和学习药学理论知识,以最灵活的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一、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的情况

六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渐渐发展起来,我国中医药文化也随之得以弘扬光大,我国中医药的文化也得以保留流传下来。在我国各个省市都设有中医药博物馆,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中医药博物馆规模逐渐增大,建设也日渐完善,在全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也越来越大。有很多中医药企业借助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来宣传自己的品牌产品。现如今,由中医药企业投资建筑的博物馆几乎20所,并且博物馆的建设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到现在为止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近100多所这对弘扬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

二、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作用

中医药博物馆集教育、研究、收藏职能于一身,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机构,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功能首屈一指,博物馆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渠道。在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学典籍、中草药标本收藏众多,医学规律和发展脉络、医家的成就和贡献,通过展示物可以得以体现,有利于直接、简单的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了解、弘扬和学习。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上尤其独特优势。

(一)博物馆中有很多实物收藏,中医药的文化内涵通过实物展示的形式得以直观展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很强[1]。丰富的图片、标本、模型和文物极其鲜活生动,晦涩难懂的医药知识通过实物观摩的方式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的深奥难测和广博精深被人们充分的认识到。

(二)通过中医药博物馆来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教育形式直观、时间消耗短、文化容量大等优势,人们在博物馆中观展,犹如在极大的知识容器内自由翱翔,并且医学中的细节也能清晰掌握,比起枯燥的课堂讲解、晦涩的书本知识,在中医药博物馆中自由观看、吸收感兴趣的知识更能加深印象。

三、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布展遵守的原则

开设中医药博物馆的目的是使我国的中医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使人们得到一定的教育,对中医进行了解并能够收藏一些名贵药材。在博物馆设计时也应该重点突出这一功能,促进人文与科学、创新与传承的结合。

(一)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结合。中医药不但应该具备科学精神,而且还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因此,在博物馆的布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人文和科学的结合。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可以通过图片、文物以及标本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医药的人文情怀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或者场景的设计烘托出来,从而有利于人们对我国的中医药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学习,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欲望。

(二)创新和传承的统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传承传统的文化,还应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使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结合创新的思想和经验使我国的中医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体现出我国中医药的精髓。

(三)现代和传统的融合。在我国中医药博物馆中,不但要对传统实物进行展览,还应加入现代化因素对其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其展览的方式很多,如光影、声音、电子等互相结合,使标本的展览效果更加生动,这样人们在参观的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医药的精髓,从而实现了教育的目的。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使通信网络系统不断完善,从而使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实现数字化建设。

四、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中医药文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传承中华文化上担当着主要作用,参观博物馆的一般都是青少年,但是中医药文化晦涩且精深,青年人一般不感兴趣,只有将中医文化渗透到生活细节中,才能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文化魅力,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一)加强青少年对中医的认识

经络是中医药的基础,在组织青少年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时,讲解员可以把整理好的医药理论进行具体讲解,使得青少年对经络的发展和起源做到了解;扁鹊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了解中医药时不可避免,为了提高青少年兴趣,可以介绍扁鹊的历史故事,同时将恒动观展和辩证法传播给大家;中医与五行是分不开的,五色、五味和五脏与中医药息息相关,这些也是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时,青少年可以向讲解员提出各种问题并得到解答,以此提高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了解[2]。

(二)加强青少年对中药的认识

在青少年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的过程中,通过讲解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药物产地、中药名称、可治疗疾病等激发人们对中药的兴趣,发起找寻中药等活动,加强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食疗养生,药食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源的,能够通过中医药博物馆内的养生食疗大讲堂的分析、讲解,认识到中医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指导青少年及其家人学习药物养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就是其中组成部分之一,其影响力重大,中医的发展、医药文化的弘扬、传承和保护甚至是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可以从中得到实现。上述分析可见,中医药博物馆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趣味中接受文化,还能引导人们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洪.依托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与传播[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4:7-9.

[2]赵天一.中医药博物馆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的分析[J].文化产业论坛.2015,23:77.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3

【关键词】维吾尔医;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003-05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Uighur Medicine

Maituoheti・Julaiti1,2Abudoula・Aisha2Abibai・Abudoukadier3

1.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20062, China;2.Hotan teachers college,Hotan 848000, China;3.Department of surgery ICU, peoples Hospital of Hotan area, Hotan 848000, China

Abstract:Silk road was one of the main channel in ancient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Uighur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Xinjiang, it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For a long time, with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form spread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value. The author discussed Uygur medicine’s cultural patterns, features, valu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ope to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Keywords:Uighur Medicine; Features; Value

新疆古代称西域,居住有汉族、回纥(回鹘)、乌孙、羌、鲜卑、突厥等民族、古民族。自西汉时汉武帝派遣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新疆较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同时成为东西方文化和医学交流的汇聚点。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习俗都涌现于这个关隘地带,为维吾尔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在此过程中维吾尔医汲取了汉族医学、阿拉伯、波斯、古印度医学和藏医的内容,将它们融为一体,为维吾尔医的独特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维吾尔医的起源

11历史沿革维吾尔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维吾尔医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维吾尔医学的起源溯源于西域上古新石器时期。那时,原始的游牧部落常以寻水草和猎获物往返迁徙,常因食草木果实和生肉而伤害肠胃,也因穴居野外,抵不住风雨寒暑的自然侵害而感染疾病。《淮南子・卷十九》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蛇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2]。”

古代维吾尔祖先,公元前5世纪前就从事牧业、农业于北至贝加尔湖,东至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和天山南北及塔里木河流域,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早已懂得利用一些自然因素来处理简单的疾病。如:用粘土、蒜汁和草香涂于肢体来预防害虫;用温泉浴、披兽皮和灼热的细沙埋肢体来解除关节疼痛;用放血减轻沙漠干热性头痛,割破耳后静脉医治骑马性关节疼痛。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除了朴素的草药、物理疗法外,巫术治疗也曾经占有重要位置。当时,古代维吾尔医信奉萨满教,男巫师叫萨满,女巫师叫乌答,他们既占卜、除鬼,也用祷告、药师治病。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维吾尔人古代祖先就有了较为先进的医药活动。如:用水浸柳叶裹身、热敷炒麸皮、沐浴草药水、按摩、烤灼、接骨及尸体防腐的方法等。从墓葬出土的骨骸中可知,早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人已有较高水平的外科技术和接骨方法,从一些头颅骨的钻孔表明其技术是相当先进的[2]。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发展维吾尔医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勇[3]1。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汉唐盛世之际,在西域(中亚、新疆一带)、敦煌等地。不仅有中外宗教、政治、文化思想、物质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而且也存在着多民族医药学的相互影响。可以说,古代西域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外医学交换的地区[3]28。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班超继张骞之后,治理西域,保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他们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进行了医药交流。他们将中原先进的医药卫生知识介绍到西域,与此同时又把西域的医药卫生知识带回到中原[4]。

维吾尔医药学是维吾尔族先祖长期同疾病不断做斗争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并吸收了中医及古希腊―阿拉伯医学精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具有特色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维吾尔医药不仅护佑着生活在这片疆土上的芸芸众生健康繁衍,也为东西方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中西合璧维吾尔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医学的影响并同时也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对新疆地区来说接触西医的时间比较晚。据笔者了解,目前从事西医的医务人员不太相信维吾尔医的治疗效果,同时从事维吾尔医的医务人员也认为自己从事的医学比西医可靠。所以形成了互不相信的一种现象。中医和维吾尔医使用药物的来源和性质都属于草药,它们之间没有排斥的现象。笔者相信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西医、中医或者维吾尔医将会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他者的长处,为了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健康一起努力。笔者相信在新疆的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会更好。

13发展传承维吾尔族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彼此交流,互相融合,创造和发展了自己民族的传统医学,形成了目前以四大物质为理论体系,具有民族特色和丰富经验的民族医学。

维吾尔民族传统医学不仅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而且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维吾尔医具有悠久的历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荟萃之地,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融之路,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不是纯粹的移动过程,更不是简单的到达,而是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西汉时期,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开拓了一条贯通亚欧商贸、融汇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民族医药迎来了很好的发展环境,维吾尔医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的维吾尔医药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维吾尔医疗机构在天山南北雨后春笋般出现。过去许多闲散在民间的游医,经过挑选穿上白大褂走进了各个民族医院。20世纪70年代,各地不断成立维吾尔医学学校,极具权威的新疆维吾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随之成立,新疆医科大学也开设了维吾尔医学专业。维吾尔医药教育实现由单纯的师承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发展的历史转变[5]。

2维吾尔医药的特点

21维吾尔医定义维吾尔医是指以维吾尔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当中所创造的具有独特医疗理论与实践的民族医学。维吾尔医主要注重人的自然气质,运用自然药物材料和自然物质进行治疗和预防[6]。维吾尔医与巫医等传统民间治疗根本不同,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理论上以四大物质学说为基础,“艾尔康”[6]1-3包括火、气、水、土,世界上万物的生、长、盛、衰均受四大物质的影响[1]17。

维吾尔医还有“四津学说”,《赫列特hilit》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其大意是混合液体,即津液。津液由四大物质结合而产生,是人体所食用各种营养物质的结果,从人生的开始(胚胎时期有母亲的血供养)至生命的窒息为止。人体健康成长,需要的四种体液是血液质、粘液质、胆汁质、黑胆质,在维吾尔医中称为四津,即血津、痰津、胆津和黑胆津[1]22。维吾尔医根据这些理论基础,识别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并采取预防治病措施的理论,称之为四津学说。

22国内外其他民族医药和维吾尔医药的相互影响“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之源”,是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梁,同时是医药文化交流的枢纽。

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和中原地区各个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建立了丝绸贸易渠道,汉族的医学知识传入了西域,而西域丰富的医药文化也继续传入到内地。内地和西域交流医药技术的史实,不绝于书,从1972年武威汉墓出土的78枚医药简册,和“斯坦因在中国中亚细亚(指西域)一系列巧妙的发掘中获得了一些木片的手稿…由75片木片组成的一整卷手稿。不难看出,其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医药事业的发展[1]4。随着丝绸之路上地不断交流发展,尤其是喀拉汗王朝时期伊斯兰教逐步传入本地区,阿拉伯医学也进入了西域,丰富了维吾尔医药文化的内涵,继续受到波斯和印度、藏医的影响,同时维吾尔医也影响了周围的中医、藏医和蒙医。

23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显著维吾尔医药文化是一种传统知识体系,它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与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学、民俗等学科门类息息相关,其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医德伦理都蕴含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学科学,它既不同于古希腊医学,也不同于古阿拉伯和印度医学,它是我国古代西域古维吾尔人民和各族人民几千年来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1]1。同时,维吾尔医药与该民族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动植物区系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因此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资源特色。

3维吾尔医药的价值

31传统文化价值民族医药的物态形式、医药习俗等都是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c自然资源同等重要的财富。同时,新疆维吾尔民族在长期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民族的医疗技术,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并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使民族传统文化体系更加完整充实。和田(古代称于阗)是维吾尔医的发源地,就全新疆而言,维吾尔医的文化价值全面体现在和田人的日常生活中,和田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维吾尔医,它是和田地区露天的维吾尔医博物馆。维吾尔医药学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之中,光辉灿烂。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维吾尔医药学必将为保障和增进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32实用价值维吾尔传统医药,以其确切的疗效以及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和数以万计的验方、秘方一直深受人们的信赖。在我国古代的史书和医药典籍之中,记载着种类繁多的维吾尔药物。维吾尔药物也以优良的质地和独特的疗效闻名于世。同时也为现代医学寻找新的药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维吾尔医的治疗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整个南疆地区对维吾尔医的认同较好,他们信赖维吾尔医的治疗效果。从维吾尔医药中寻找新药,正是20世纪人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观念的具体体现之一,而维吾尔医药的有形资源(维吾尔药物资源)和无形资源(维吾尔医药经验),为人类追求更自然、更健康、更和谐地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3经济价值维吾尔医药作为一种资源,具备了可供市场开发的经济要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的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区域[7]。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发展维吾尔医必须抓住这个机遇。目前,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院及一些维吾尔医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对维吾尔医药的研究和整理已取得较大进展,维吾尔医药理论体系已得到国内外学术专家的认可。根据维吾尔医药理论及验方开发的产品很多,例如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院等维吾尔医院和维吾尔医药厂开发了爱维心口服液、祖卡木颗粒等几十种维吾尔成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研制出更多地维吾尔药以提高经济效益。

4维吾尔医药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维吾尔医的发源地是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各个绿洲,尤其是古代于阗绿洲(现在和田地区),因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各个绿洲的维吾尔族祖先过着比较封闭的生活方式,所以维吾尔医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民间的自发状态,以民间医学的形式存在于各个绿洲之间,传承方式也一样。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维吾尔医药受到空前的重视[8]。尤其是在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维吾尔医药的理论研究、临床及实验研究、药物开发、标准建立、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同时初步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药物生产协调配套的发展格局,维吾尔医药事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新疆民族文化体系一部分的维吾尔医药文化,在进行保护时候要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1大力搜集和挖掘经大量临床验证的维吾尔医验方、秘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研究,用科学方法阐明其作用机理,赋予现代科学说明,取得世人认可。让其产品达到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规范标准,以确切的疗效和质量保证来打开市场,进而创立拳头产品,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42开发新疆特色维吾尔医药保健品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问题,提高生存质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因此对安全可靠的保健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随着维吾尔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在疆内的很多维吾尔医药公司抓住这个机遇,在新疆本地特色植物药红玫瑰、沙漠人参-大芸/肉苁蓉、薰衣草等材料基A上研究出了各种保健品,其中有些项目引起了国外研究机构的关注并在我区内收购原材料,在国外生产,然后出口其他国家。这些保健品来源于大自然的野生植物,污染少,较化学制剂保健品、生物制剂保健品副作用小,容易制作加工,原材料成本低。

在研制新的保健食品方面,一定要有效利用维吾尔医的各种优势,将传统与发展紧密结合,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开发出更多优良品种。这不仅是创造效益的路子,更是发扬本民族文化遗产,让世人了解的好方法[9]。这些保健品的开发和生产对维吾尔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带来了实际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43建立特色的维吾尔医药古籍数据库各民族医药在发展历史进程中,均通过文献、典籍、碑刻、口耳相传等形式进行传播、传承和发展。但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传承,有遗失、破损、有传承人断代致家传秘籍不能传承的危境等等。为此,需开展各民族医药古籍的保护性整理研究工作。近年,中国政府对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工作极为重视。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保护工作进入到科学、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文化部牵头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10]。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支持、搜集、收集、整理、出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方针指引下,广大维吾尔医务工作者行程几万公里,走访数百名民间医生,搜集民间上百种维吾尔医学古籍资料,经数年钻研,整理出了大量维吾尔医药学典籍、抄本、石刻本,有力地促进了维吾尔医药学的发展,并为深入、细致、科学地研究维吾尔医药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永久性地科学保存古籍文献内容也已成为可能,这也是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展维吾尔医古籍的数据库工作,即使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科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过整理后实现数字化、电子化的古籍形态,从而对维吾尔医古籍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研究建设。这对维吾尔医的发展和保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4进一步加强高等医学教育这是发展维吾尔医学专业、建立维吾尔医人才的重要基础。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成立之前维吾尔医的专门人才主要靠师带徒。因此,在层次、水平和质量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制约。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及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新疆地州、市、县有40余所维吾尔医院、研究所。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自治区维吾尔医研究所等相继成立,对维吾尔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开发的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新疆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将维药列为重点开发项目,因此,培养和储备维吾尔医药人才是十分必要的[11]38。

当前在我区大部分的维吾尔医药人员,因知识面窄、学历层次低、语言单一等情况,无论是在医疗,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无法更好地承担为各族人民服务的重任。由于维吾尔医学专业的教育发展滞后于藏医、蒙医,所以导致维吾尔医药产业发展缓慢、滞后,并且严重困扰着维吾尔医药在发掘、整理、总结、研究、开发的步伐。只有开展维吾尔医学专业的高等教育,注重提高维医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作好人才的培养工程,才能更好的为发展维吾尔医药事业作贡献;才有可能将维吾尔医药产业打造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11]55。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维吾尔医专业人才,就要建成全国一流的、面向世界的维吾尔医高等教育。

45加大对外宣传,提高维吾尔医药文化的知名度维吾尔医药文化是祖国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吾尔族祖先在悠久的历史中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而创造的较完整的医学体系和医药文化体系。继承和发展维吾尔医药文化对弘扬维吾尔族人民的优秀民族文化,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造福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几年来维吾尔医药学的医疗、教育、科研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显示出灿烂的发展前景。宣传的重点包括:提高部分青年维吾尔医药人员对维吾尔医学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维吾尔医药发展前景的信心[12]。同时大力宣传维吾尔医药文化与维吾尔医药产品。努力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将维吾尔医药文化和维吾尔医药产品相结合进行特色旅游开发,主要途径有:①将维吾尔医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新疆的地域特色为基础积极对外开放沙漠治疗(埋沙疗法)和沙漠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②和田是维吾尔医药的发源地,维吾尔医药文化非常丰富和浓厚,利用这种环境优势,结合维吾尔医药学的传统配方及养生方法,开展多种主题的健康旅游;③做好维吾尔医药类旅游商品的开发与流通。可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邀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到新疆参观访问。

5结语

维医药学以其独具特色的辨证理论学说体系及丰富的诊疗经验以及其独特的地域、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理论、独特的配方、独特的疗效,昭示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不仅曾造福古人,也为居住在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过重大贡献,且惠及今人,迄今还是新疆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维吾尔医药学是世界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自然科学之一,维吾尔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民族医药事业是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事业之一,维吾尔医药是我国开展国际交流和可占有健康产业市场主要份额的重要力量之一。

参考文I

[1]朱琪.维吾尔医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2,17,22,4,1.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4.

[3]王孝先.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1,28.

[4]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02.

[5]王平.维吾尔医药学概述[J].中国穆斯林,2010,4:12-15.

[6]阿吉・阿布里米提・玉素甫.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9.

[7]国务院研究中心.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双文版)[M].北京:民族音像出版社,2015:25-26.

[8]黄秀兰,周秋兰.维吾尔医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3):223-228.

[9]阿不力孜・艾拜都拉.关于开发维吾尔医药膳食保健品的思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8:68-69.[ZK)]

[10]李雪,冯岭.民族医药古籍保护性研究意义及现状[J].世界中医药,2015,10(4):606-612.

[11]哈木拉提・吾甫尔,刘西平.加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维吾尔医学专业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38,55.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4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文化,以其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有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学文化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的基础和主干。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妙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车渔猎生活中,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同世,《黄帝内经 》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阳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进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当时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中原地区在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 )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称,由此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转贴于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小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中原医学文化以张仲景文化及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张仲景的医德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二,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医疗的通用模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一直指导着中医;三,承前启后的医方文化。仲景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祖剂”。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喜用。医圣发展,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对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医学、人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界人民的巨大财富。国人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称之为“活人书”。其影响早已跨越国度。进而又形成“伤寒学”、“伤寒文化”。一些国外的医家还专神祠,将此称之为“归宗”。由此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的影响。

中原医学文化以其独特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要传承医学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就必须把握其本质特点:文化的内涵,使中医文化真正作为国粹不断发扬光大。

中医药文化包含的天人共适、人际和谐、和衷共济,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当代构建和谐要求相符合。中华医药文化中的人类观、自然观、哲学思想、认知方法、辨治体系,还有唯物辨证的方法论、方式、和衷共济的思想主张,以及生命科学、医学原理、临床实践、方术技艺、医药器物,还有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特有方略,还有随同华夏医药文化的人格化趋向而化生的大批名医大家,如张仲景、李进珍、孙思邈、华佗、扁鹊等等。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也正是我们应当向世人展示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加以保护、挖掘、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5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 国际化 发展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传统医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的“朝阳产业”。“传统医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确立的以传统医药理论为主导,现代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专门从事传统医药资源利用、开发、研究、产品经营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一种产业体系。”[1]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受关注度日益凸显。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即传统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传统医药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医药产业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也同样不可避免。我国传统医药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延绵发展的传统医药宝贵财富,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靠的疗效和丰富的医药资源,其产业发展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传统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但历史等原因也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正确认识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传统医药发展中不容回避的任务。

一、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符合时展需要

医药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重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现代医药产业始终居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致使传统医药产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以及人类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药食同源、无毒无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关注,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以天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传统医药科学,国际医药界也开始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对天然药物的研究使用。”[2]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并在多个国家建立相应的医学合作与培训中心。进入新时期,WHO明确把对传统医药的发展研究列为其三大历史任务之一。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兴起的“替代疗法”也充分说明了传统医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价值开始得到了应有认可。从传统药物来看,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植物药市场的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近10%。相关专家预计,“天然药物在世界药品市场容纳量可达400亿美元。”[3]不难看出,传统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和空间。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换言之,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时展需要。

二、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我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保持传统医药持续绵延发展的国家,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天然资源、安全可靠的疗效等得天独厚的传统医药资源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固有的优势。

第一,完整系统的医药理论体系优势。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史上,传统医药的发展无处不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不同程度的传统医药发展,其中在各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罗马、希腊、巴比伦)尤为显著,然而最终形成体系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并不多,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以我国传统医药为典型的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体系(中国、印度、埃及、罗马),但其他传统医学已随着时代变迁而消亡,只有中国传统医学历经考验长盛不衰,成为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具有完整系统理论体系和安全可靠疗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医学。这使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备了强大的专业理论支持和保障。

第二,丰富优质的天然药物资源和疗效可靠的成方验方优势。一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我国独具优势的天然药物资源。其储藏量大、品种多、质地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0余种,药用动物1580余种,药用矿物80余种”。[4]是当之无愧的天然药物资源“王国”,是世界天然药物资源之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疾病的不断“斗争”,创造了数以万计疗效可靠、成本低廉的秘方、成方、验方。这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不可替代的固有优势。

第三,初具规模的药物生产体系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也随之推进。从产值来看,“2009年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中药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兽药以及中药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大中药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5]从规模看,“全国现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千余家,中药经营企业一万多个,药材种植面积近600万余亩,正式批准的药材专业市场17个。中成药产品已达43种剂型、5000余个品种”。[6]从市场空间看,当前中医药的传播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国家已经把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确立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已开始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重要贡献。这使其在国际化发展中增添了一个有益的优势。

三、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

尽管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因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传统医药国际化发展依然存在和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破坏导致的天然药物资源危机。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备的重要条件就是天然的药物资源支撑,因此,生态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由于过度开发等原因,总体上不容乐观。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相应地,以天然野生药用动植物为重要资源支撑的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就面临一定的药物资源危机。

第二,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技术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深入,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与现代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端产品缺乏,缺乏竞争力,因此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下。如就中药市场来讲,据统计,“中国只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3%~5%,而日本占80%左右,韩国占15%左右,中药出口额不到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7]这没有体现出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应有的优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先进技术。

第三,产业小而散乱。我国传统医药产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数量由少到多,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缺乏统一化和规模化经营,绝大多数产业规模较小,且较为散乱,各行其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高端医药产品缺乏。因此,在国际化竞争中缺乏优势,尤其是在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医药产业居于市场主体地位的环境下,明显处于被动不利地位,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如就中药而言,相关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到10%,发展压力巨大。

第四,因缺乏自身的“行业标准”而被认可度低。受发达国家现代医药文化的冲击,当前国际医药领域使用的行业标准中不但没有公认的中医药标准,而且还用现代医药的行业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中医药。现代医药属“对抗医学”,中医药属“平衡医学”,是完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两种医药科学和文化,在发展中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行业标准。用现代医药标准衡量要求我国传统医药,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总是面临诸多与“国际标准”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习惯了现代医药标准的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认可度较低。

四、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应解决好的问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须有针对性的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包括技术研发、资源开发、开拓市场、产品升级等方面。

第二,进行“化零为整”的行业改革。“化整为零”的改革是指把当前我国传统医药小、散、乱的现状通过联合、并购等方式,使其统一、规范、系统、规模生产经营,从而进一步消除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无序生产等现象,有效利用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三,加快中医药产业的行业标准建设。行业标准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行业标准,就没有认可度,有了行业标准就有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产业行业标准。包括产品生产流通、质量标准监控、疗效与安全评估等环节。

第四,充分利用中医药独有的疗效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中医药独有的疗效是指中医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具有的安全可靠的特殊疗效优势。尽管现代医学标准认为我国传统医药缺乏作用机理的有效性论证说明,但中医药独具特色的安全可靠疗效优势用其实效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没有行业标准而导致的被认可度不高的缺憾,进而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

第五,进一步加强生态立法保护。加强生态立法保护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中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导致的资源危机,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社会以生态保护为由针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设置的贸易壁垒,以推动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龙鳞.云南民族传统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3):159-162.

[2]吴道显,孙永林,王珍喜.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民族医药发展探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132-134.

[3]李景东.中国传统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J].经济论坛,2013,(2):105-106、125.

[4]中医药产业研究课题组.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5,(6):106-109.

[5]王强,梅之南.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发展[J].医药导报,2011,30(3):281-284.

[6]王虎.对中医药产业现状、面临机遇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0,5(3):153-154.

[7]高山,石建伟.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12):43-47.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6

【关键词】蒙医药 研究 价值

一、蒙药的历史渊源

蒙药的发展与蒙古民族的兴衰,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蒙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公元7世纪以前)

在古代,蒙古人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因而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温泉、矿泉、矿物等广泛接触,逐步发现了能够医治疾病的药用动、植、矿物,并将之反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提高,形成蒙药学的基础,那时己经出现了适应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蒙占医药知识。如炙疗、外伤治疗与正骨、正脑术及饮食疗法、民间用药等。

在慢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在诊治疾病中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适应广大牧民生活和劳动特点,为北疆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印度、藏族和汉族传统医药学的影响。

(二)形成时期(公元7-16世纪)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四个蒙古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沟通国内各民族以及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同时也使中外医药科学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流。元代医事制度除设太医院,御药院外,还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

太医院饮膳大医忽思慧著作《饮膳正要》三卷,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因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藏医学及部分印度医药物中医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医疗经验的近代蒙医药学术体系。

(三)发展时期(公元16世纪以后)

通过国内各民族及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医药科学的联系与交流,这一时期的蒙医药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积累了极为宝贵临床经验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当时,许多蒙医药学家的医药学著作,为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医法海鉴》、《甘露滴珠》、《甘露医理》、《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品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还有《脉诀概要》、《巴莎森制药法》、《药物识别》、《蒙药正典》、《实用蒙医药学》等著作。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蒙医药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涌现出许多医药学家和蒙医药学专著:《诃黎勒・晶珠医药学鉴》、《增补医疗解释》、《蒙医验方集》、《红珊瑚方剂》、《普东方》、《医方与手法》、《珊瑚珠方》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药学。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民族医)政策,促进了蒙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内蒙古广大牧区及部分农区,普通建立了蒙医医院,使蒙医药在医逆境保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疑难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医药科研机构,在系统理论、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治区还建立了蒙医高等院校,蒙医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新型蒙医药人才,使蒙医药学的发展后继有人。

近年来,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广泛地搜集各地的蒙药方剂.对全区各地的蒙药资源进行了普查,开展了采、种、制、用的活动,并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蒙药制药厂,以满足区内外的需要。

二、蒙医药目前研究发展的状况

在我国,蒙药在东北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区的北京、陕西、甘肃;华东区的江苏、湖南;西南区的贵州、四川;华南区的广东、福建;西北区的宁夏、新疆等地区有分布,但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蒙药局限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内销售和使用,全国各地的销售很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蒙药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各地区制药厂垄断藏药生产的局面迅速被打破,以内蒙古蒙药厂为代表的蒙药药业迅速崛起,推出一系列蒙药。乌恩通过药理研究,从蒙成药“扎木萨-4汤”中,筛选出有明显疗效的降血脂活性成份,并组成新方,命名为“格根”饮片,己广泛应用于高血脂症患者;顾维彰等,通过对古方“赞丹一3汤”的研究,筛选出治疗心血管系统病的活性成分(广枣总黄酮等),研制出复方广枣注射液;刘振国等对古方”阿如拉-3味”的研究,研制成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的新方”嘎格日一塔布”注射液;内蒙医院对传统蒙成药“三普勒一淖日布”和“扎冲一13”进行研究,研制出“偏瘫康口服液”和“偏瘫康II号”注射液,己通过国家“七五”攻关成果鉴定;在蒙成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中,研制出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那如注射液”对风湿病具有显著疗效。

与此同时,各地应运而生的“蒙药厂”也不断推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利用蒙药材在人们心中的珍贵,掀起一个又一个蒙药热潮,迅速地占领着市场。但是,个别不负责任的厂家任意改动药品治疗范围。导致药品疗效大打折扣,不同程度地损害了蒙药的声誉。这对蒙药的发展无疑是一大忧患;目前对蒙药研究多局限于粗略的病案观察统计,缺乏系统的药理及毒理研究,从微观角度,尤其是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机理的工作开展其少;在一些地方,对蒙药资源进行毁灭性采猎。使药用资源数量锐减及质量下降,保护蒙药材资源己刻不容缓,蒙医药学作为占老的民族药学,要实现自身发展与繁荣,适应21世纪的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加之蒙医蒙药事业起步晚、底了薄,其机构数量与广大游牧民的防病治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蒙医药在防病治病和医学科研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发展蒙医药事业是各级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随着世界传统药物学的发展,我国民族药物学也必然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研究手段远不能适应。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促使中西药学产生了质的进步。相比之下,蒙药改革滞后于现行相关学科,其状态不容乐观。现代药物学使绝大多数药物具备剂量小、药效强、治疗可靠、副作用低、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而传统蒙药从外观、剂量、药效、副作用、方便程度,以及包装运输、保存等方面均明显落后。它的不良影响是造成大量服务对象(患者)的流失和传统蒙医药的日渐退落。如继续发展下去将会使这个经千白年游牧民族劳动和生产总结的具有优良素质的宝贵财富变成历史记载。此意义上蒙医药的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因此要运用高新技术,如红外、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液相、气相色谱,电子显微镜等现代仪器设备,使之逐步引入到蒙医药研究领域。

三、蒙医药研究价值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蒙医药业的研究发展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解决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

蒙医药研究和产业涉及到种养殖业、草业、加工业、营销策划、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广告与媒体等多个部门,是一个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这些部门的发展,还可解决相关人员的就业和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医药用植物的种植和开发属于草业范畴,它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草业的发展,使蒙医药用植物身价倍增,还可以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蒙医药业中的蒙医、蒙药和医护等环节上就业的一般都为蒙古语群体的人,这一群体的人多为蒙古族。因此,蒙医药业的发展可为蒙古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领域。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蒙医药业是属于蒙古族特有的经济部门,它的发展有利于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蒙古族的发展,因而也是政府应该重点扶持的一个产业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开发研究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当是,充分发挥蒙医药资源优势,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逐步构建以蒙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蒙药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及时吸收国内外医药科技前沿信息,发挥医、教、研、产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完成医药市场急需的蒙药新药科研课题,逐步形成体现蒙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名优新药产品。通过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展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化,努力形成全区蒙药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将其培育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优势产业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发展蒙医药是蒙医药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既要发扬蒙医蒙药的优势和特色,又要应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既要看清发展蒙医药广阔的前景,又要认识到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艰巨任务,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我们刁‘能有所作为,完成我们的使命。

(二)从民族学的角度看,蒙医药研究发展符合文化多样性原理,是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所需要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了医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部分基础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中医和西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成为医学人类学(或医学民族学)家族中的一员。蒙医用药范围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分还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来,自治区组织过对蒙药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蕴藏量、传统用药经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对采集的大量蒙药植物标本整理鉴定,确定蒙药植物品种945种,其中中蒙医兼用药材732种,蒙医专用药材87种,动物药与矿物药250种,总共达1195种。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高寒、干早等极断的环境中,而在极端环境下的植物通常会以代谢途经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增强自身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这些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多具有滋补强壮、活血通络、增强机体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能力。正因为这种极端环境中植物的独特功能,蒙药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民族植物药不同的特点,例如中医药理论认为红花具有活血化癖、通经破血的功效,而蒙医药理论认为红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清心的作用。虽说中医用药材与蒙医用药材之间有大量的交叉,但由于药物理论体系的不同,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的功效。可见,蒙医药蕴含着蒙古族所特有的精神、智慧、思维方式、文化意识。蒙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生存和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如今一些蒙医药机构、医护人员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独特技术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一个标识,对于当地人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医蒙药业的存在和发展符合文化多样性原理,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所需要。

四、结论

在对蒙药有效成分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改进剂型;将传统剂型逐步改进为更易为患者接受,更符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剂型。在蒙药的大规模生产中,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实现严格按药品生产质量竹理规范(GMP)生产药品,做到与国际接轨,在市场活动中做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品牌意识、保护知识产权。必须是在弘扬传统蒙药基础上的现代化只有做到保持蒙药民族特色与现代化的最佳结合,蒙药才能真正誉满全国,走向世界;在蒙医药事业的研究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即要认真继承蒙医药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蒙医药事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蒙医药事业的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使蒙医药事业成为医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琪格其图.现代蒙医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2]罗布桑等.蒙药学[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7

一、拉长长板,谋划“康富祥泰之州”

新常态下,一个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泰州的回答是:运用“长板理论”,最大限度释放最长板核心竞争力,将大健康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打造独具魅力的康泰之州、富泰之州、祥泰之州。

顺应大健康发展之势。泰州市委、市政府深知,城市产业定位关键在于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健康保健时代”已经到来,健康产业将成为全球“财富第五波”。抓住了大健康产业就是抓住了未来。大健康产业推动转型升级。睿智的决策者并未把目前泰州最具优势的船舶制造业作为重点,而是顺应健康中国、健康泰州的必然要求,适应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瞄准未来发展最具潜力、最有动力、最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健康产业具有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仅占4-5%,发展的空间极其广阔。泰州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人们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对健康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这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大健康产业具有融合特性。大健康产业是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是融“医、药、养、游”为一体的关联性、融合性、渗透性较强的产业,推动健康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大健康产业各领域有机融合、大健康产业与健康城市深度融合。

抢抓大战略发展之机。新常态下,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大战略叠加区的泰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机遇:融入大战略,谋划大产业,实现大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发展大健康产业,既能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又能加快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还能挖掘长江流域丰富的农业生态和医药养生资源。把泰州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独特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呼应了国家大战略的要求,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在融入“一带一路”中扩大开放。把大健康产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泰州人独特的战略眼光。一方面,面向国内国际,集聚高端人才、落户高端成果、引进高端项目、兴办高端企业,推动大健康产业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乃至全球市场,提供健康服务和健康产品。在建设“健康中国”中满足群众期盼。适应建设“健康中国”的新要求,泰州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有效扩大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释放和引导消费需求,破解经济下行压力,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路径,回应人民群众对健康幸福的美好期待。

释放大产业发展之优。成功源于对自身优势的深入挖掘和极致发挥。优越的产业基础。泰州医药产业基础较好,2014年全市医药产业销售突破700亿元,约占江苏的30%,连续14年“领跑”全省,扬子江药业连续4年跻身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百强榜首位。拥有全国首家部级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预计到2016年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到2019年医药企业超1000家、医药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良好的区位条件。泰州是长江经济带龙头区域的新兴城市,拥有96公里沿江岸线。泰州大桥、扬泰机场、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和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成运营,“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形成,泰州已跃升为长江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城市,成为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T型咽喉。丰富的健康文化。经济是体,产业是壳,文化则是魂。泰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健康文化基因。泰州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医辈出、流派纷呈,民俗文化中有许多朴实有效的保健养生之道。泰州正将医药、健康、养生等文化元素融入大健康产业的规划之中,打造“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医药城。

二、产城一体,创建“中国医药第一城”

10年来,泰州围绕“产城一体、产城共荣”的发展思路,建起了一座中国医药城。如今,泰州把初具规模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城建设纳入大健康产业的新布局,加快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产城在深度融合中提升,赋予了新常态下“中国医药第一城”建设的新内涵。

科学布局,高点突破。“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定位开发”是医药城建设最鲜明的特征。突出“融”。融合,是优势的叠加。围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的思路,在产城深度融合上下功夫。以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产业化水平,引领要素资源集聚;以国内外生物医药人才、成果及产业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倒逼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提升,打造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大健康产业现代化新都市,建设“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瞄准“高”。把握产业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的新趋势,瞄准国际医药产业前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开放创新为“双轮驱动”,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探索集聚高端人才、落户高端成果、设立高端企业、发展高端产业、生产高端产品、提供高端服务的发展新模式,成为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融入世界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承载国际医药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着眼“新”。产业源头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先进科技成果、高层次人才、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的国有开发运营公司,把市场的力量与政府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开发、资源配置、投资回报的长效机制。资本体系创新,创建科技金融示范区,推进科研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相互融合,建立起创业初期政府资助、成长期科技信贷支持、成熟期股权直接融资、扩张期上市培育的现代资本体系。

创新平台,高端服务。把平台比政策更重要、环境比区位更重要、服务比设施更重要的理念,融入医药城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打造创新平台与高端服务紧密结合的独特优势。搭建平台增创优势。泰州把建设国内领先、接轨国际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作为解决医药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的突破口,按照“国际化目标、政府主导、企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要求,打造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服务医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公共平台。目前,大小分子药物研发、疫苗工程中心等16个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入运营,成为集聚人才、吸纳成果、发展产业的重要支撑载体。优化服务提升支撑。实施科技服务业集聚计划,全面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企业落户。引进法律、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加盟,形成完整的科技服务产业链。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创业融资、政策咨询、药品报批、资讯资源共享等完备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创新管理助推研发。开创“政府买相机、企业买胶卷”的平台运营管理新模式,即由政府负责平台硬件投资建设,企业可以“拎包入驻”,有效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实现政府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公共服务最优化。为项目落户提供全程跟踪服务,按照“身份零以下、服务零距离、阶段性目标零起步”的“三零”服务理念,让人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开发和项目建设。

集聚资源,高位开发。如何集聚资源、纵深开发,泰州的实践是,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集聚一流的资源、推动一流的开发。筑得好巢凤自来栖。良好温馨的环境,无微不至的服务,吸引了大批医药人才飞来。通过放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品牌效应,建设医药城“人才特区”,先后组建中国国际医药人才市场、研究院等载体;与哈佛、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开展战略合作。目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800多名,其中国家“”人才28名,省“双创人才”70名、“创新团队”6个。人才高地催生产业高地。以人才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高端人才带动高端产业发展,是泰州的一大亮点。医药城集聚了国内外医药企业480多家和医药研发机构50多家,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8家世界百强医药企业先后落户。拥有疫苗研发生产企业10家、产品40多个,成为国内最大的“疫苗高地”。形成了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等六大新兴医药产业集群。高精产品加速落地。高端人才的集聚加快了一批高端产品落地,4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其中,一类新药申报60个,6个国家一类新药获得临床批件,4个国家一类新药即将投产。亚盛医药率先研发出靶点抗肿瘤新药,有望成为国际上在该领域内首批上市药物之一。华亘泰来自主研发生产的胶囊内窥镜世界领先。

三、跨界融合,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

泰州以全球化的大视野,跨界融合的新理念,谋划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区新定位,前延后伸、高位嫁接、深度融合,在医、药、养、游四个维度上发力,加快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的新模式,探索“健康中国”建设的泰州之路。

以研育产,打造医药产业高地。泰州把药品研发与药品产业化结合起来,集聚国家重大新药创新成果,探索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凸显研发优势。把生物医药研发特别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中成药研发创制等作为重点,构建长三角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核心区。以大分子药物平台、江苏省生物制剂检测中心为载体平台,以蛋白质制造及治疗、基因工程药物为重点,集聚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放大研发效应。提升基地层次。以申报中的部级疫苗临床评价中心为载体,以国家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为政策支撑,建设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完整的疫苗产业基地。以扬子江、阿斯利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示范,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打造化学药新型制剂产业基地。以现代中医药技术为支撑,以中药成份标准化为突破口,建设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融合科技金融。以资本与创新的融合为突破口,政府引导,吸引市场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一支100亿元规模的国家一类新药研发投资基金,投向研发阶段向临床阶段转化、有较大市场前景的一类新药,推动一类新药“离岸孵化、本地转化、本地产业化”,培育一类新药“我先选、泰州造”的竞争优势。

以药促诊,打造特色医疗基地。以药品研制生产优势发展特色医疗,以特色医疗拓展医药研制生产新空间,形成聚合叠加效应。以前沿技术助力精准医疗。针对很多疑难杂症采取常用药品和治疗方法无法治愈的现状,面向特定人群,借助基因测序、分子诊断、细胞治疗等前沿医疗技术,打造“小综合、大专科”的特色医疗服务基地。发展高端个性化医疗服务和特色专科医院,打造老、少、特等专科医疗服务基地。以“互联网+”实现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统筹医药城和卫生部门资源,聘请国内外名医加盟坐诊,建设“智慧医院”,打造“泰医网”、“泰健康”和“健康云”平台,发展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以自主创新拓展医学美容。针对快速增长的美容市场需求,借鉴韩国成功经验,发展以皮肤修复、创伤治疗、器官整形为特色的整形修复与医学美容服务,支持开发和应用医学美容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

以保辅医,打造养生养老福地。世卫组织研究认为,人类1/3的疾病可通过预防保健来避免。健康体检投资1元钱,可为个人及社会节省9元钱。因此,泰州利用优势产业和优良生态,推动医疗与保健相嫁接,发展中医养生、特色养老等产业。串起健康管理服务链。引进专业性健康体检机构,嫁接高端医药器械产业,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业态,发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服务,实现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咨询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探路日化保健品领域。引导现有医药企业利用品牌效应,开发生产保健食品和日化用品,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方的开发利用,发挥中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优势,开发推广一批膏方补品。济川药业研发的保健牙膏产品已经上市,台湾桑缇亚公司的面膜近期投产。塑造特色养老服务品牌。转变养老方式,引进社会资本,高起点规划建设溱湖健康养老产业园等养老机构。推动现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建,提升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功能,鼓励医疗单位创办疗养机构,探索发展“候鸟式”养老和“虚拟养老”模式,建设一批连锁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机构。

以文涵游,打造健康旅游胜地。泰州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浓厚的优势,改变单一的观光游览方式,推动养生养老与特色文化相融合,开发以休憩娱乐、文体活动、养生保健等为方向的健康旅游。开发生态休闲游。依托温泉、湿地、农业等生态文化资源,加快体验性、参与性和休闲性项目建设,打造以溱湖湿地、华侨城、千垛菜花等为载体的温泉养生度假城和健康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康体保健游。依托现有的姜堰溱潼会船、泰兴南湖风景区农村体育旅游等活动,开发运动体验游、体育文化游等项目,满足群众体育健身、旅游休闲需求。启动医药城康健医疗区建设,以预防医学为基础,结合休闲、安养、心理咨询等服务,建设集娱乐、健身、文化于一体的健康旅游综合体。开发文化养生游。用文化元素滋润心扉,依托凤城河、三水湾等城市文化生态片区,弘扬以梅兰芳、柳敬亭、孔尚任为代表的丰富戏曲文化,构建以凤城河景区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休闲区。依托中医、美食资源,开发一批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等产品项目,建设泰州养生美食林。古色古香的“九十九间半”泰和堂,既是文化景点,又是国医馆,实现了旅游景点和中医养生功能的完美叠加。

四、面向未来,培育“健康中国新亮点”

泰州的大健康产业初步集聚了优质资源、培育了创新土壤、形成了发展特色。但是,大健康产业发展永远在路上,既要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又要丰富完善产业发展路线图;既要增强内力,把拉长产业链和加粗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巧借外力,让产业发展和时代脉搏高度契合起来,走一条综合集成、融合发展、优势叠加、福泽百姓的大健康发展之路。

必须完善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泰州的实践表明,顶层设计事关成败,完善体系惠及长远。一要高定位。以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视野、人类追求健康的大趋势,科学定位泰州健康产业的大发展,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具体路径,明确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分工,形成“一盘棋”的格局。在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并制定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的“计划表”和“路线图”。二要优制度。谋划创建大健康产业集聚区行政推进体制,争取列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发展试点城市。进一步优化部省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引导企业创新、园区创新和国家创新高效联动与有机统一。三要强支撑。围绕政策支撑、人才支撑、金融支撑、平台支撑,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加快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人才集聚体系,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开展医药创新工作;完善融资及风险投资体系,以政府“金股”形式吸引专业机构来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平台支撑体系,全流程服务企业创新,构建“创新生态圈”。四要慧监管。创新大健康产业监管体系,理顺政府宏观管理与医疗服务机构微观运行的关系、政府监管与医疗服务提供的关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权交易、价值发现、过程监督保障和专业技术服务特色功能。

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大健康产业质态。“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为大健康产业质态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衔接。围绕健康泰州建设,加快寻医问药、云端医院、互动交流、健康档案、心理健康、健康知识等智慧健康体系建设,加强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互动,实现智慧医疗“一卡通、一账通、一号通、一程通”。瞄准未来,完成居民健康卡模块、芯片设计,将健康卡与市民卡、社保卡、金融卡对接,让市民享受更多便捷个性的信息化医疗服务,打造泰州“健康云”。与大数据应用相融合。超前规划建设泰州健康产业数据库,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藩篱,实现全泰州医院临床信息、电子病历信息、体检信息等健康数据的共享和互连互通。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开掘沉睡的大数据“金矿”。与物联网技术相对接。发展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的卫生信息化相关服务系统,开发便捷、实用的医疗信息服务应用,实现健康服务的拓展和延伸。利用物联网技术,让身体的健康数据能随时被传感器采集,并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健康云平台进行分析预判,从而实现“治未病”。

必须把大健康融入未来发展的血脉。未来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关键在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健康产业发展不仅针对人的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而且要使全体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享受健康服务业的阳光雨露。凡关乎人类健康的,都要放入大健康产业的框架;凡关乎民生幸福的,都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开创新业态,以实现“生得优、过得好、活得长”的理想状态。全产业链覆盖。统筹发展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在修复健康上,发挥制药与医疗服务、医疗设备等传统健康产业的优势;在维持健康上,发挥位于产业链前端的体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产业的作用;在调养健康上,发挥食品生产、销售等前端健康产业的功能;在促进健康上,发挥养生、养老、美容等后端健康产业的功效,实现产业链的全覆盖。全方位发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发力。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搞好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市场要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需求创新业态,释放大健康产业活力;社会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营造健康产业发展氛围,发挥社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扶持作用,形成全社会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健康产业,大未来可期。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乡村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泰州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民意所盼、希望所在。在“康富祥泰美之州”这片热土上,一座散发着青春气息、沐浴着阳光雨露、孕育着生机活力、洋溢着幸福快乐、充满着人类希望的健康名城正在长江经济带上奋力崛起。

(调研组成员:朱维宁、苗成斌、杭邦华、尤展、张宁、赵扬波)

中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篇8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浦东新区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中医健康服务业的深远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域,应不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医健康服务业,促进浦东经济和社不断发展。本文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1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现状

1.1中医医疗服务业 浦东新区中医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新区公立医疗机构共6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医院2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民营医疗机构包括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尚无提供高端中医药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1]。

新区从2011年起持续开展区内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打造布局合理、流程优化、文化氛围浓厚的综合中医药服务区,截止2015年,浦东新区所有中医(中西医)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已全面完成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新区从2010年起每年遴选8项中医适宜技术向全区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截止2015年底共培训推广40项中医适宜技术,共有1498人次中医工作者通过临床技术操作培训,并在一线临床开展推广应用94226例。2015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3138463人次,占比17.3%,中医饮片处方数1128803张,非药物治疗服务量3508444人次。二三级医院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3092707人次,占比26.3%,中医饮片处方数898198张,非药物治疗服务量1013647人次[1]。

1.2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 目前浦东新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共1212家,共有从业人员1.8万余人。根据主营项目可分为足浴类(包括各类按摩、推拿等服务)、美容美发类、沐浴类、其他(包括减肥、健康咨询等)共4类,其中,足浴类机构共807家,占比67%。在咨询、按摩、熏洗、艾灸、敷贴、拔罐、刮痧等服务项目中,开展3项以上服务内容的有263家机构[1]。

自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浦东新区成为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地区以来,新区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结合区内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成立了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管理办法》,并遴选10家准入试点联系单位,开展首批从业人员培训工作,首批学员共有96人取得了由新区中医药协会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同年10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对6家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经营单位授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铭牌。此次授牌仪式代表着新区中医药协会首次对非医疗性质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的经营单位开展资质认定工作,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1]。

1.3中医药技术产品研发产业 2013年,浦东新区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新区大力推进中医药创新研发,并依托浦东新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及运用,加快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现有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及行业关联企事业单位42家,其中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6家、中药制剂及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25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教育培训机构3家、专业中介机构2家。另有中药批发企业19家,药品零售企业822家。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销售额为31.5亿元,2014年销售额为37.2亿元,增幅达18%。2014年度缴纳税额3.5亿元,出口创汇额为1015亿元,企事业研发投入为8.45亿元,占销售额比重的22.7%。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中药企事业单位共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73件,国际专利授权118件;已获得新药证书11件、生产批文33件、临床批件49件,并有20个项目已进入临床批件申请阶段、14个项目进入新药证书申请阶段,有2个项目计划开展国际临床研究[2]。

2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困境

浦东新区在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技术产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中医医疗方面存在高端医疗服务缺乏,高层次人员匮乏,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存在市场准入条件低,人员素质不高,开展项目比较单一,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仍是空白状态,中医文化旅游资源还有待开发,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及服务贸易人才缺乏。因此,浦东新区应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解决发展困境,依托国家中医药综合配套改革区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重点突破,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

3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3.1提升中医医疗与康复服务能力 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通过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开中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中医医院或中医专科医院。鼓励中医诊所连锁发展,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门诊,推动中医门诊部、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丰富中医医疗服务内涵,改革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注重治疗和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服务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服务模式。

3.2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与养生服务 继续做大做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依托行业协会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规范、设置标准、管理办法等,建立以行业管理为主、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星级评审为手段的具有浦东特色的养生保健机构管理模式,引导其规范发展。探索发展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模式,丰富完善中医特色健康体检服务,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健模式。探索发展中医养老保健服务,形成中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中医养老保健服务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创建有中医特色的养老院、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护理机构。

3.3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中医药主题文化基地建设,开展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特色街、中医药健康服务文化园建设的规划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系与渗透,打造若干条集中医特色医疗、养生保健、国医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中医特色的旅游线路,让中医药服务得以创新和扩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休闲旅游的更新更高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3.4推进中医药重点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大力推进中医药基础研究、软科学、应用技术类成果的创造,并依托浦东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的平台,以张江科技园区医药企业为核心骨干,建立中医药技术外包园区,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及运用,加快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的药品、保健品、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械及其他衍生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4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议

4.1完善政府政策 充分发挥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突破体制,加快社会办中医机构发展,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2加大财力支持 推进财政立项拨款,建设中医发展基金,并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特别是中药新药研发等进行专项拨款,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并确保专款专用;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强化薄弱环节资金,探索搭建金融机构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企业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4.3优化人才队伍 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可以通过立项资助、项目建设以及组织相关培训的方式,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浦东新区卫生学校开展合作,重点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人才"、"中医药贸易人才"、"中医国际化人才"等,促进相P人才的培养。

4.4注重行业监督 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中医的非法行医、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等违法行为,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督与执法,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文化旅游等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使其能够逐步提高行业自律和维权能力,承担起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

4.5加强舆论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动引导,广泛宣传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营造广泛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规范中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行为,抵制不实宣传和报道,促进和营造良好的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骆智琴.浦东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调研与初探[R].上海: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2015.

上一篇: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