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5:35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篇1

关键字: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环境景观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基地概况

石钟华庭居住小区项目位于九江市浔阳区三里街北侧(庐山木工机械总厂),规划用地面积15964.46㎡,东至私宅,南至三里街,西至庐山木工机械总厂生活区,北至规划道路,此地块位于老城区,区位条件比较明显,景观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便捷。

二、规划条件分析

1.区位与环境条件:中心城区,交通走廊

基地位于城市中心北部,紧靠城市中心,随着周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及危旧房改造项目的不断推进,城市北部的大型居住社区正在形成。周边各项配套设施完善,是十分理想的居住地区。

南侧的浔阳路南接福银高速、北到滨江路,贯穿整个城区,是九江市南北向的主要交通走廊之一。

2.用地适宜性分析:外商内居

依据地形特点、所处位置及周边交通状况,地块沿三里街布置商业,沿规划道路布置配套的公建,有利商业的外向服务而不影响小区内的居住环境。

3.关键设计要素:优良环境,特色建筑

在规划设计中,体现环境品质优先的理念。区内利用人工造景手法营造较为开敞、大方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了使入口处显得开阔,在南入口处结合商业设置入口广场。规划建筑造型注重对现代坡屋顶外形和功能的诠释及和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以创造怡心、悦目、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规划目标

1、充分协调经济、环境、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发挥创造力,深入细致地考虑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风格形式、内在居住功能、住区景观构成以及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因素,使之成为九江市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楷模。

2、力求把石钟华庭居住小区作为浔阳区建设重点改造的地块,合理配套各类公共设施,努力营造新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提升小区人气。

3、以建设文明住区为目标,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营造良好的邻里环境,注重步行游憩绿地系统的建设,创造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4、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思想,使其真正落到实处,针对地形地貌,处理好竖向设计和排水系统,构筑良好而独特的生态居住环境。

六、规划布局

1.总体框架

通过入口空间的塑造,中心景观的展示,广场空间的延伸扩张,让东西方向的景观带与南北向轴线景观绿化带的巧妙过渡、融合,增添小区的人气和空间凝聚力。小区南北方向利用形态丰富的地形和硬质地面形成景观轴线,东西向主要采用硬质铺地和步行景观组成轴线,形成丰富多彩的外部空间。

2.住宅布局

小区住宅建筑采取点式布置和板式布置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南向或东南向的夏季主导风向的通行。围而不合,既有利于通风,又有利于景观营造。

考虑到地块特点和周边建筑特点,住宅朝向以南偏西30度到正南北向之间布置,营造共享的内部庭园,住宅层数为4、5、6、11、16、17层,切合当地实际。住宅整体规划高低错落,丰富了城市空间。

3.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地块在三里街北侧规划沿街商业,为该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小区社区服务用房、文化活动站、物业管理用房布置在基地北侧8#楼里,配电房设在地下室。地面设独立活动场地。

4.交通流线分析

地块在三里街设置了小区主入口和次入口,主入口为人车混行,次入口为车行道。北侧规划道路上设置了小区人行次入口。车辆可以在小区东侧和北侧的地下车库出入口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使小区内部不被车流穿越,基本实现人车分行。内部步行系统通过广场、步行景观道并结合硬质铺地有效构成便捷丰富的步行空间。

5.静态交通

本小区规划机动车车位采用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住宅地面停车位约14个。地下停车采用单层车库,停车位179个,满足地块的停车需求。非机动车在小区入口及地下非机动车库集中停车方式解决。

七、竖向设计

规划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合理改造地形,满足小区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重视保护小区生态环境,增强小区景观效果。

1、根据现状地形和地貌,在设计中区内道路中心标高与对外出入口处的城市道路平顺连接,场地标高均高于周边道路最低标高0.30米以上,以避免场地积水。

2、区内道路纵坡≥3‰,以利于雨水排泄。

八、单体设计

建筑以端庄大方、精致娟秀的坡屋顶风格为核心,采用局部架空、体块构成等手法,运用端庄优雅的宁静色彩,使居家氛围具有亲切感,建筑立面采用后现代建筑语言,形成典雅风格,强调庄重感,但不失简洁、现代的风范。

按照规划条件及建设单位开发要求,户型以小户型为主,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式。住宅设计集中突出多元性、合理性、创新性和科技性。

1.多元性

多元性表现为多类型、多户型、多种空间形式、多种变化的可能。

2.合理性

住宅设计中除考虑日照,通风等基本因素以外,还突出考虑以下几点:

a.分区明确:从居住的功能与私密性考虑,以人的行为为基本出发点,充分保证内外、动静、洁污、昼夜分区,具体表现为通过平面深浅、错位等的手法,做到视线、声音的隔绝,符合住户的心理要求。

b. 厨卫的合理布局:以小康生活为基准,在厨卫设计中,在保证使用安全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合理的程序,适宜的人体尺度,据此安排各种应有的厨卫设备,平面紧凑。

c.辅助空间:辅助空间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空间,在设计中得到重视,每户设置门斗作为更衣换鞋之过渡空间,户内尽可能增加壁柜和吊柜等储藏空间,预留空调室外机位和冷凝水管,以保证住宅立面的整齐美观。

3.创新性

创新性表现在将绿化空间向空中拓展与创造,设计中打破地表平面绿化的简单方式,在裙房顶部、塔楼顶部设置绿化空间,形成贴近人居的“空中花园”,从而形成多层次立体绿化格局。

4.科技性:高科技应用——住宅智能化系统

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住宅的智能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小区设计中考虑设置信息共用网络系统,管线入户预留接口,住户内相关信息以总线方式通过环网,传输至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九、绿化景观设计

1、设计思想

本次规划设计在整体基础上,着意强调住宅小区环境的塑造,指出一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集中绿地融合到每一个庭院环境中,达到“均好性”,继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

2、绿地系统构成

采用“点、线、面、体”结合的绿化布置手法。形成以各组群之间的庭院绿地为绿化节点;小区及城市道路两侧绿化为线;南北向城市绿化走廊与小区中心绿化为面;建筑的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为体的各种类型的绿化相互渗透,互为景观,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绿化系统。

院落绿地:重点为儿童及老年目标人群服务,内设活动及休憩设施。绿化以草坪为主,配以灌木、少量造型优美的乔木。

公共绿地:布置各种活动场地、娱乐设施及水池、凉亭、架空柱廊等建筑小品,使建筑、绿化、娱乐设施与居民的活动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最适宜的娱乐、休息和交往场所,充分体现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

十、结论

本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本——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绿意盎然,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2、自然——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充分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经济效益显著和个性鲜明的园林化居住空间。

3、经济——道路、建筑设计等都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尽量减小土方建设量,利用高差进行整体设计。

4、融合——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居住行为与商业、游憩行为的融合,建筑与绿化环境的融合。

5、科技——强调高科技在建设、管理和生活中的运用,以科技为向导,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篇2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探索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11年开设建筑学专业,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本专业着重培养为城镇、县乡建设服务的宽口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2012年以建筑学为基础平台,学院开始开设“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我院对于这一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还需要借鉴名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内容,逐渐积累经验,进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建筑学发展的课程体系。

1.课程定位不合理。“城市居住区规划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大四之前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别墅设计、多层建筑设计等。设计对象从小面积的建筑单体转换到十几公顷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从较简单的单体建筑转变为综合性极强的规划内容,学生不能马上转换思维模式,感觉无从下手,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划应当遵循的规范与要求,无法在满足控规的情况下实现形式与空间的平衡协调。

2.缺乏整体意识。首先,以往的教学案例往往把城市与小区割裂开来,不注重小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对局部与整体的正确把握。其次,学生需要尽快完成从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的思维转变。最后,设计限制因素的增多及尺度的翻倍增加,也会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不能全面考虑每个设计要素。

二、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设想与探讨

1.加强项目考察的前期准备。学生在考察前应阅读文献参考资料,提前剖析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等相关图纸,总结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与教师交流,列出考察项目的调研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调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居住区规划规范,使其认识到规范是地区性、灵活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分阶段教学。设计初期,以O计小组为单位,对某一居住区的周边环境、档次定位及项目涉及的规划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评价、观察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设计中期,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碰到的难点(如空间划分、交通组织、内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规划结构等),结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PPT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原则和相关规范,使其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互动的教学方式。(1)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要相互督促。每个设计阶段完成后,教师会先听取每组该阶段相关案例收集、课外学习、设计内容等方面的进展;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论证,逐一点评方案;最后给出该阶段每位学生的设计分数。(2)加强跨年级交流。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学生始终都要进行各设计阶段的交流讲评。此时,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提前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流程与要求,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心得体会以及最后的成果与低年级学生进行交流探讨。(3)进行阶段性方案PPT汇报。在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方案汇报,督促学生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继续分析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规范的PPT方案讲解,有助于学生理清设计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规范与形式法则的汇总讲评,学生可以加深认识,增强学习积极性,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学院要勇于正视问题,明确培养方向,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教材提升、教学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房地产开发日趋理性化、严谨化,居住者对小区规划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娟.多专业联合授课模式探讨――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2-76.

[2]喻明红.关于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改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323-325.

[3]李若F.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8-10.

[4]谢薇薇.居住区规划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5(8).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篇3

关键词 规划设计 住宅组团 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116-02

一、规划设计及现状分析

1. 规划设计的定义

规划设计是在项目定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具体的规划及总体上的设计,使其功能、风格符合其定位。包含对城市化问题的技术性解决、城市各功能系统的合理调整、城市形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包含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及旅游规划等。

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2.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对给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周围。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占地3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二、建筑经济分析及造价管理的问题及措施

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之所以能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应该集中了众家之长,不仅在设计中有独特的构思,而且在经济分析上也占有优势。然而在目前的方案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了建筑的新颖,外形的美观,功能的完善等等,而对于经济分析这一块即便有所考虑,也是花费的功夫甚少。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一环套一环,始终围绕着方案设计进行。初步设计概算不能超过方案设计阶段的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不能超过初步设计概算。所以,方案设计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重中之重,方案设计阶段的经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1.方案设计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经济分析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设计工作的特点造成的影响。建筑方案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集工程性、艺术性和经济性于一体,只有技术上先进可靠,经济上合理可行的建筑产品才能被社会所接受。但由于建筑设计工作的特点,更多的设计者主要从事的是建筑设计工作中创造性劳动部分,同时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经济意识薄弱,缺乏将经济意识贯穿于设计过程中。

缺乏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有关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是由我国造价管理界人士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但到现在为止,该思想还只是一种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所追求的境界,一种管理方针和指导思想,缺乏真正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因此项目管理各部门偏重于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缺乏对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理念,对方案阶段造价管理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

缺乏方案阶段经济性分析的依据。传统的设计阶段分析以定额为依据,根据概算定额、概算指标确定概算造价,或根据综合预算定额确定预算造价。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造价管理改革的深入,定额的属性将转变。建设部已于2003年上半年推出《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示范文本,这一方法将在全国逐步推广执行。所有这些都是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方法。设计方案阶段尚缺乏经济分析的依据。

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脱节。目前我国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专职从事设计工作,较少具备施工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还了解的不够,造成设计和施工脱节,施工过程中修改设计、变更的情况时有发生。

2.加强造价管理措施

概算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全球市场一体化,国内市场面临“接轨”的选择,专业注册师制度正在逐步完善。要求造价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果整天埋头于具体的工作,不及时掌握来自国内外市场的信息,就很难把工作做好,就不能对未来的市场发展走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概算部门要变被动为主动,当好设计人员的参谋。主动参与到设计工作中,给设计人员提供多种设计方案的造价指标,如各种不同基础的造价指数,以及不同的装饰材料对造价的影响指数,让设计人员做到胸中有数,以达到设计方案最优化。

设计单位应建立各种建筑类型的造价数据库。近几年建筑市场的发展,给各大设计院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产值一年高于一年,各种类型的建筑层出不穷,繁荣了建筑市场,也给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景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设计单位的经济工作并没有跟上飞速发展的市场,没有合上建筑设计的节拍。为了完善设计方案以达到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有实力的设计院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各种建筑类型的造价数据库,包括收集外部资料和整理已有的资料,不仅方便了设计人员查询、选择,而且也规范了建筑设计市场,使造价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规划设计既要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又要通过设计优化设计,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做好方案设计阶段的经济分析,达到性价比的相对平衡。注重节能、节材,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造价。

参考文献:

[1]王仲谷,李锡然.居住区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徐蓉.工程造价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城市住宅区

详细规划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06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当前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社会性、文化性、技术性等复合特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11年将城市规划学列为一级学科,使得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由主要培养“工程型人才”的目标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社会型人才”的“四才”体系变迁,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面临新的任务。

一、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课程设计部分是针对学生所学的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理论课程而安排的一个综合学习和训练阶段,是由建筑设计向城市规划设计过渡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对城市建设的认知思维由注重单体建筑转向对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组织、城市运行的宏观把握。

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相关的规范和设计要求;培养学生详细规划方案创作、图纸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区专题调研,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调研报告撰写能力。课程安排为80个课时,集学习、深化、拓宽和综合为一体,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

二、目前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年级的基础课程过于重视物质空间教学训练,在社会经济空间的扩展方面认识不足

现阶段很多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在一、二年级时主要是进行建筑学基础训练,重视的是单体和局部,对城市的综合性、复合性认识不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衔接出现断层,需要相当长时间来适应。这从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大部分学生缺乏宏观思维,着眼点多在细节,如住宅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停车位方面,很少放在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公共场所规划上。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较难掌控整体布局,方案制定速度慢。

(二)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社会现状有出入

理论课中的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模式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房地产开发中比较少见,商品房一般以“地块”为单位开发,规模达不到小区规模却仍然冠以“某某小区”名称,使得学生在做实际案例分析时容易模糊了“小区”的规模和概念,进而在设计时影响到如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的完善程度。

(三)学生缺乏对规范的正确认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是居住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课程开展之初才学习、了解规范在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各种“要求”和“数据”往往知之不详、理解不够透彻,设计中或者过分受到规范的束缚,或者不能灵活运用,缺少灵活应变。

(四)片面追求高档环境建设

从学生选择的调查案例来看,受当前社会的影响巨大,学生选择的案例90%以上是高档小区,对老城区内稍旧的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小区关注非常少。规划设计作业方案追求高档环境的建设,突出环境景观创造、标志性节点等,配建设施布局对居民日常使用方便性、舒适性考虑不够,反映出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性、政策性等内涵理解和了解不足,对城市社会问题如老年化、保障房建设要求等关注较少,还没有很好建立城市规划的公共价值取向,人文关注不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

简而言之,在从建筑设计转向规划设计之初,学生普遍缺乏城市空间概念、公共价值观、社会人文理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知识技能和树立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公共价值观。

三、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学习困难。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成为向导和顾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这些特点契合了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居住小区规划这一设计项目展开,设计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完成,可以将每个阶段的任务设计为若干子项,过程简单明了,学生按照任务逐个进行,既能够掌握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知识,又能充分锻炼综合能力。

四、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教学任务,建立一套较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成果体系,将各项要求分解成各种子任务,强化课程设计过程的控制和各个阶段的评估工作,根据课时和难度的考虑,常常以居住小区规划为教学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各种资料,按照任务要求完成即可,教师则以此测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培养城市规划专业综合素质。教学安排见表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规划方案中增加对老年化、社会公平等社会需要的反映,兼顾房地产开发和公共价值取向进行详细设计,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从教学效果看,引入项目教学法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各个设计阶段思路清晰,学习兴趣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能力和职业道德、公共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在我国市场经济影响和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新理念、新形态、新需求、新功能在冲击着传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即理性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还应该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公共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晶,吴晓,姚玲玲.论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2]蔺宁.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12)

【项目支持】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49)。

【作者简介】王万明(1975- ),男,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龚 克(1970- ),男,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冯 兵(1967- ),男,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管理、高教管理;冀晶娟(1980- ),女,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篇5

关键词 给水规划 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 江宁区

1 确定地均用水量指标的意义

城市规划中,常采用综合指标法和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计算用水量。

综合指标法是根据城市单位人口和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城市用水量,该方法适用于一般性质的城市,即城市中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比例协调,城市各功能相对成熟。但是对于特殊城市(如经济特区 、纯旅游城市、水资源紧缺城市、工业城市等)或城市的某个功能片区,采用综合指标法进行用水量预测时,预测结果与实际值会存在较大偏差。 在这一条件下,常采用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法进行预测。

目前,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取值依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该规范中,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是通用性指标,而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由于城市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经济发达程度、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各城市的用水量指标差异很大。且近年来节水技术的大力发展,导致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预测的用水量结果偏大,如叶晓东1通过对宁波市中心城区进行相关数据调研分析,宁波市中心城区居住小区平均日用水量为0.47万m3(km2·d),中小学平均日用水量为0.3万m3(km2·d)。

因此,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规范取值偏大对给水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中,自来水厂、增压泵站建设规模和自来水管管径等的确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的实际情况为例,对居住用地用水指标的取值进行讨论,该值的确定对南京市江宁区城市规划中用水量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不同规范中用水量指标分析

目前,我国对于居住用水量指标主要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等三部规范,其中,用水量指标可分为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居住用地用水指标和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三类,根据三类用水指标用水范围的规范界定,供水范围次序应为:综合生活用水 > 居住用地用水 > 居民生活用水。

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取值范围为120-270L/(人.d),按《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2中确定均居住用地达34.7m2/人推算,折合成地均用水指标为0.35-0.78万m3/(km2.d)。

综合生活用水取值范围为260-540L/(人.d),折合成地均用水指标为0.75-1.56万m3/(km2.d)。

由上述计算分析,居住用地用水指标介于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和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之间,取值范围应为0.35-1.56万m3/(km2.d)之间,远低于《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确定1.7-2.5万m3/(km2.d)。

3 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取值讨论

3.1 江宁区常用规划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取值

近年来,江宁区编制的多部给水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在进行给水量预测时均对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了适当的修正,经过统计整理,取值范围大部分在0.7-1.50万m3(km2·d),如《南京市东山新市区总体规划调整(2003—2010)》3中,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近、中远期分别为0.75、0.9和1.3万m3(km2·d)。

3.2 实际用水量统计分析

根据2009年江宁区水务集团最大月供水量统计和《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对江宁区2009年城镇综合居住用地统计计算可得,居住用地地均用水量指标(平均日)仅0.33万m3/(km2·d),按日变化系数1.3考虑,居住用地地均用水量指标(最高日)仅为0.43万m3/(km2·d)。远低于规范取值1.7~2.5万m3(km2·d)。

为此,本文中,调查统计了江宁区2005年左右新建小区5座,分析其2011年实际用水量(数据取自江宁区水务集团)、小区面积、小区入住率(现场调查)等数据,调查结果如表3。

3.3 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取值

根据表3和右图,五座典型小区居住用地地均用水量为0.44-1.0万m3(km2·d),远低于《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规定的地均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但与《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基本匹配,因此,结合江宁区现状供水情况及相关规范数据,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建议取0.5-1.0万m3(km2·d)。

其中,居住小区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的区域,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建议取上限;居住小区以多层为主的区域,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建议取下限。

4 结论

在城市给水规划中,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用水量预测,管网规划规模的合理性。而规范中取值由于其为全国通用指标、编制时间较久远、指标选取偏大等原因,不便于选取,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的取值分析,确定居住用地地均用水量指标为0.5-1.0万m3/(km2·d),一方面对本地区给水指标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为相似地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叶晓东. 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估算_以宁波市中心城区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09

2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江宁区规划局. 2010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篇6

【关键词】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结合当下生态住宅建设、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的兴起,人们对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景观建设等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景区规划与设计工作加以重视,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概述

居住小区的建设发展到现在,其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已经不单单是传统的绿化工程,而是包括标志系统、景观水景、绿化、铺装、景观照明以及景观小品在内的六大具体工程的结合,同时这些具体工程最终也要为整个现代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服务,据此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景观。其中值得相关工作人员加以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现代居住小区的舒适度。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为现代居住小区的业主服务,所满足的是业主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具体的衡量标准有以下几点:(1)绿地面积;(2)居住密度;(3)室外环境噪音标准;(4)室外活动设施与场地标准;(5)室外日照程度标准。

2.居住小区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标准。居住小区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与整个建设过程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景观优美、质量功能健全、人民文化上乘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并存的理念,以此来满足现代业主对生理、健康、心理、安全、舒适休闲的多元化需求。

二、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注意要点

基于居住小区在现代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而兴起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基于居住小区自然状况的合理开发与再利用工作。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效果与整个居住小区现有风格匹配程度,力求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反映最具特色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并以此达到园林景观与居住小区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在实际规划与设计工作中,值得相关工作人员加以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首先需要考虑居住小区的区域位置与周边配套设施情况。任何景观规划设计工作首先要遵循生态发展的原则,在对各项景观进行选址、搭配时,首先要衡定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是否与这类景观相吻合。其次,要了解周边环境状况,例如日照、通风、湿度、温度等。

2.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应该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因素。首先,居住区的道路要分散到各个点上,减少人行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对居住区道路上车辆的通行作出严格的管理,实行人车分道的制度。最后各个居住区的主要干道要以方便居民进出、消防、救护等需要为原则,从而使各个主干道与分流支道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3.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要对绿地工程加以重视。绿地作为现代居住小区景观建设中最贴近自然的一项工程,对整个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居住区的绿地规划与设计要遵循一条主轴线,将步行街、人工湖泊等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架构在这条主轴线两侧。(2)对居住区域内的花草园林景观设计要做到多元化与层次化的结合,在季节上与空间上做到各类景观的相互交替。

4.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要注意对居住区停车场的管理。由于停车场特有的噪音、占地等特性,在对这一环节进行选址时,不仅要规划合理的停车位,还不能够对居住区域的环境、空气造成干扰。并且停车场的设立要始终遵守到节约用地的原则,多开发地下、半地下的停车场。

5.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中要注意建筑物外形、色彩、组合方式等对居住着心理的暗示。景观建筑在色彩、外形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居住者的心理活动,并且也是对这一区域内建筑特色与风格的体现。相关工作人员要将景观建筑的外形与色彩等合理的进行搭配,在利用原有地质地貌的基础上,建造出最能够与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现代景观建筑。

总而言之,现代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是一项将科学与生态有机结合的工作,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必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金紫,孟瑾,雪莲湾.蓝海新村居住区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2]王炜,苏晓毅.浅析居住区景观中的座椅设计[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0(3)

[3]丁雪梅,郑冬玲.对居住区景观设计元素构成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篇7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设计 原则 问题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居住区的开发与发展进程也逐步加快,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也悄然的发生了变化。就目前城市现状而言,人们对于城市居住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想创造出一个具备强烈吸引力的环境工程,就必须要以人为本进行全面探讨与分析,实现建筑设计的全面化思考与探索。

一、住宅景观设计概述

住宅景观设计是目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观形式,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目前的小区建设中,居住环境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心理、生理和精神需求。随着近年来休闲住宅概念和观念的提出,以郊区与生态住宅设计为主的设计新方法和新理念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设计中都是以人为景观营造和城市景观融合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作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发展的产物,成为目前住宅小区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是建立在美学手法和人们审美要求上,更是以城市为大背景从而展现出小区设计与规划的协调性、统一性的工作模式。为了实现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应有作用,通常在工作中都是以自然化和美学要求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处理和设计。

1、自然化要求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在设计中,小区环境设计的是否合理、优雅、宜人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心情。一个舒畅、安静、宜人的小区是提高小区设计要点,环节城市居民快节奏生活压力的主要手段。因此一般的小区在设计中追求自然是其主要品目的和要求,是以体现大自然原始美为基础的一种设计模式。在这种设计方案中主要是避免了由于周围生态环境破坏而引起人们心情变化。

2、美学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与规划中,对于其设计主题、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与规划研究中却只有区区的几十年时间。因此在工程项目中很多人都对园林景观的认识浅薄,认为在工作中不必要去花费大力气研究各种园林的规划与布置要求,只要凭我们在工作中多种种花、栽栽树,然后再堆砌一些假山、加水便好了。改革开放后,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景观类型混淆,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办公区、商业区或公园)搬进居住区,出现大喷泉、大广场、大门区的景观,让人无法放松。二是硬质铺装过多,以大量高级建材、灯光装饰环境,楼号是住区唯一的区别,且绿地率达不到标准要求。三是追求新、奇、特,忽略绿色生态与人的舒适性,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四是设计追求图案化而不是空间序列,华而不实,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五是设计手法雷同,缺少特色与文化内涵。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景观,从属性上大致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1-2],人文景观的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展现出来,使物质要素具有了文化性。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设计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结合。

1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确立居住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来自于对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掘。所谓特色,就是指住宅区总体景观的内在和外在特征。它不是靠人随意断想与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居住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对地理、自然条件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如今,各地普遍出现的“北美风情”、“威尼斯花园”等房地产公司吹捧的商业广告词汇,不分地域背景而主宰了住宅区的环境特征与景观定位,将居住景观导入误区,营造出一大堆不伦不类的“洋景观”。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能够尊重地域与气候、尊重民风乡俗、关心居民于细微之处,精心建造的住宅小区,特别是居住区的总体景观获得了令居民耳目一新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3-4]。作为现代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题和总体景观定位是一体化的,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居住景观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从而满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与感情归宿。

2生态性原则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区景观设计,一是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山水地形、植被、建筑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二是进行自然的再创造,即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人工景观,不论是在住宅本体上或是居住环境中,每一种景观创造的背后都应与生态原则相吻合,都应体现出形式与内容内在的理性与逻辑性。特别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尽量利用自然能源,研制高效率的新材料、设备,寻求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居住形式,提高居住环境的物质条件,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师西蒙兹认为:“应把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又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间、河谷之畔,风景之中”。具有生态性的居住景观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趣和感情的寄托,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3舒适性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舒适性着重体现在视觉的感受上,让居民体验轻松、安逸的居住生活。优秀的居住景观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形式中,而是从人与建筑协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以优美的景致深入人心。

四、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篇8

【关键词】日照分析;日照标准;日照影响

日照分析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建设项目审批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可以起到优化规划方案、改善日照条件的作用,还可以减小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作为环评报告内容之一的日照分析,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

一、日照分析的标准

现阶段,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导致城市建设任务日益增加,用地紧张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出来。随着居民维权意识到不断提高和国家对私有财产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大,因日照问题所引起的司法诉讼和在各类民事纠纷案件中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日照问题已成为规划管理部门、建筑设计部门和地产开发商越来越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日照标准

在城市规划中,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当属与居民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使建筑物获得充足的日照是保证居室卫生、改善居室小气候、提高舒适度等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为了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必须确定一个日照效果的最低限度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日照标准。现在最常见的是以日照时间作为衡量日照效果的标准,因为其直观且易于控制。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5.1.3条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5.1.1条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其中宜有两个获得日照。

1993年出台并于2002年修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提出了不同类型城市住宅的建筑日照标准,其中规定: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内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以及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师应能获得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5.0.2条还规定了,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②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③旧城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二)影响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

决定住宅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所处的地理纬度及气候特征,另一个是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方纬度相差50°以上,同一日照标准的正午日影长相差3~4倍多,所以在高纬度的北方地区,日照间距要比低纬度的南方地区大得多,达到相同日照标准的难度也相应增多。

大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比一般中小城市要大,同一地理纬度的同一日照标准,小城市能达到的中等城市不一定能达到,中等城市能达到的大城市可能很难达到。

1、日照标准日的选择

日照标准日是在在制定建筑日照标准时,为了测定与衡量日照时间,根据纬度、建筑气候区等因素,在一年中选择的某个或几个特定日期。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都按其国情采用不同的日照标准日,我国采用了两个日照标准日——即冬至日和大寒日。

因冬至日太原高度角最低,照射范围最小,如果冬至日能达到1小时的日照标准,那么一年中其他天数就能达到一小时以上的标准。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均未达到这个标准。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前后首层有1~2个月无日照,东北、西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日照遮挡到三层、四层。

2、有效日照时间带动确定

有效日照时间带是指在日照标准日全天日照的可照时间中符合有效条件的时间段。这个有效条件主要指太阳照射的“量”和“质”。太阳照射的“量”是以日照时间来衡量的,日照时数越多,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多;太阳照射的“质”主要指太阳辐射强度。一天当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一个直接辐射最强,紫外线杀菌力也最强;而接近早晨及傍晚的太阳高度角很低,太阳直接辐射较弱,紫外线能量很少,阳光的强度无法满足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要确定一个有效的日照时间带。过去将冬至日作为日照标准日时,以9:00~15:00共计6小时为有效日照时间带,随着日照标准由冬至日一个档次改为冬至日和大寒日两个档次,有效日照时间带也相应调整:冬至日的日照时间带标准不变,以大寒日为标准日的,有效日照时间带为8:00~16:00,共计8个小时。

3、日照时间的累计与连续

为争取室内有足够的直射阳光,规范规定的日照时数以采取联系满窗日照较好。但是,受实际间距条件的限制,连续满窗日照往往难以做到。根据现实工作的案例,累计或连续满窗日照对结果影响差别很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累计满窗日照时间为衡量基准。

二、日照分析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合工作中碰到的实际案例,在日照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需要做日照分析的建设项目,最好有较大范围的新测量的地形图,一般以拟建项目建筑高度的1.5~2倍投影范围为宜。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地形图一般范围都很有限,若分析所用地形图范围太小,不能较全面、如实地反映建设用地周边的情况,尤其是对旧城区中一些建筑密度大的区域,更要注意地形图的完整,否则会对日照分析的结果造成误差。

2、在做日照分析之前,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最好能去实地看现场并拍照,测量被遮挡的现状住宅建筑的一层窗台板高度,对被遮挡现状建筑的户型和窗户宽度有感官的认识。这样在写分析结果时,对被遮挡的户数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

3、日照分析一定要注意实际地形的高差,尤其是建设项目所处用地地势较高时,宜相应增加与被遮挡住宅建筑之间的退让间距,尤其是进行小区、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时,更要注意多栋建筑之间互相的叠加影响。

4、日照分析只是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和辅助城乡规划管理审批的一种技术手段,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认为只要满足日照要求的规划方案就一定能批准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做日照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拟建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退让间距满足国家相关的规范、标准。若本末倒置,将会发生激化群众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

5、拟建建筑的自身遮挡。当建筑的户型设计为了满足外观的要求,将客厅或阳台外挑的宽度尺寸大于阳台的长度时,或为了充分利用地形,拟建建筑的设计呈“L”、反“L”等产生一定建筑夹角时,易产生建筑自身的日照影响。

上一篇:居家养老的好处范文 下一篇: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