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03 21:42:35

居住环境设计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住宅区;环境

居住空间在经过理性分析后按功能需要把住宅、道路、绿化、各种配套功能合理布置后,住宅楼的投影与所占用地面积比例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有的优秀小区甚至达到50%以上。居住区环境设计已成为评价小区规划品质的重要方面。

现在新兴的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优化,什么样的环境是最能使人感到舒适,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本着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做人性化的环境设计,创造多元化、多层次、活泼、生动有机的生活空间。居住区环境设计当中有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住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享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以下分几个面来阐述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特点。

1老年人的户外休闲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区的环境必须有适合老年人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和适于他们散步消遣的空间。老年人更需要热闹的、有生活氛围,并能直接得到许多社会信息,便于到达和自然聚集的场所。他们在户外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一种社会性、集体性的活动。

2儿童户外游乐场所

儿童活泼、好动,但本身又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针对儿童户外环境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对植物、树种的选择要注意安全、卫生,同时要把握好尺度的关系,符合儿童的尺度关系,并赋与其一定的趣味性,尽量做到预教于乐,另外,儿童在户外活动的时候经常有家长的陪同,在儿童游乐场所也要同时考虑照看儿童的父母的场所,有机的联系起来。

3居民情感文化交流的场所

绿化不仅在生态平衡、游玩观赏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的程度越趋严重,人们居住在压抑、闭塞、公共空间越来越小的环境里,人与自然的纽带已经成为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空间如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手法给人造成接近大自然的感觉。

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公建配套、市政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尽可能采用地埋式电缆,选用造型别致的夜间照明灯具。创造有序的流动的小区空间系列。便捷的交通、安全宁静的环境、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齐全的市政公共设施,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令人留连忘返的点线面连续不断的环境,精美宜人的建筑小品和假山水体。"人-建筑-环境"在规划设计中予以充分的体现。

3.1 建筑设计

居住区应精心组织造型新颖、色彩柔和明快、风格协调、布局活泼富有变化的建筑群体,采用长短结合、条点结合、错开拼接、适当点缀一些高层,重视建筑外部体型的处理,外装修、色彩、材料质感,阳台、沿口的配置与形式,住宅人口的变化,以美化小区环境、增强住宅的识别性,形成有变化、有韵律、疏密有致的居住空间。

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地方特色、文脉延续,即建筑的文化内涵。合肥琥珀山庄建筑的坡面屋、马头墙处理,体现徽派建筑的地方特色;苏州桐芳苑的粉墙黛瓦,反映了江南水乡的地域建筑文化。

3.2道路设计

居住区内的道路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入居住区的第一印象,因此它不仅是从一处至另一处的交通通道,还应是一条充满情趣的视觉走廊。因此对道路的线形设计、道路的用料,以及道路两侧建筑空间的处理,绿地、小品的布置,都要精心考虑,统筹安排。

3.3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绿化使空气湿度增加而降低夏季气温,并能产生冷热空气环流而形成的微风,从而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这就是"绿岛效应"。绿化能净化空气,吸附灰尘和有害气体,阻挡噪声,从而能够提高城市的免疫功能。绿化树木对建筑起到衬托、藏露作用,还能用绿化组织空间场所。绿化使人感到舒适,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居住区绿化设计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只有因地制宜,适地种树,才能使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栽培地点的生态条件得到基本的统一,有利于植物的成活与生长,并获得理想的绿化效果。

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设计时可用不同高度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逐层配置。不同层次的植物最好能具有不同的叶色与花色,即使在无花时,也能采用绿色中具有明显不同色差度的植物,形成色彩丰富多变的层次景观,同时尽可能,使视觉空间与绿化空间保持一致。过去,有些小区沿人行道种植较高的灌木,使行人视线受到遮挡,"绿视率"大为下降,目前,许多小区沿路种植草皮,建筑附近和不遮挡视线的地方布置一些乔木和灌木,有很高的"绿视率",但夏天居民在骄阳下的水泥路上行走,毫无绿荫遮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应在人行道两侧种植主干高度不小于2m的行道树,如法国梧桐、香樟等,既有利于道路成荫,又不遮挡行人的视线,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庭园草坪那嫩绿的香樟,后面衬有高高的墨绿色雪松,旁边植几株鲜艳的红枫,阳光普洒,微风轻拂身临其境,精神倍爽。

绿地内植物的配置可视布局的需要,采用孤植、对植、行列栽植、丛植、群植、绿篱、垂直绿化、花坛、花带、花境、草坪、水生花卉等形式。面积较大的绿地,在设计中可考虑适当布置水体假山、小径与广场等。树木得水而茂,亭榭得水而媚,空间得水而宽阔,所以水是较大绿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园林小品建筑在绿化中有画龙点睛之效,所以轻快、素雅、明朗、大方为好。为了能与周围的环境取得统一,小品建筑可采用竹、木等材料或仿木,仿竹等手法。绿地的道路主要为供人散步、游息,多曲折自由布置,以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路面可用卵石、红石板、碎大理石、彩色漏空植草地砖、预制砼块等材料装饰成自然美观的块状路面。设计的水体、园林建筑、广场、道路的宽狭、面积和体量都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一个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不仅反映规划设计的水平,也是居民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反映,又是社会管理、物业管理水平的反映。

对于居住区来说环境当然是越自然越好,这样才有亲切感,根据人们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憩、玩耍、交往、读书等而设计出不同的户外活动场所,如散步时一般希望有个线性空间,漫步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伴随着鸟语花香才会心情舒畅,晨练呢,应该有一块面积适当的铺地,围绕在绿树丛中,舒适的座椅,而交往空间则要有私密性,减少外界干扰,在考虑些遮阳避雨措施就更好了。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资源;景观;自然;活动场地;经济型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in the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andscape; venue; 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

近十几年来,消费者对楼盘的素质愈来愈挑剔,开发商也把环境景观作为一个重要卖点,把提供优美的室外环境当成增强居住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或设计理念的偏颇,从而使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下我们逐一进行探讨。

目前不少小区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无论项目属于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都好像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规划,人们对于再生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兴趣大大超过了他们对于原有地形地貌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兴趣。这是小区环境建设的一个误区,利用好基地原有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本地化特色。这也符合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国外,环境设计是在规划设计之前开始的,而在国内,尽管有了独立的环境设计,却往往在土建开工后才着手进行。开发者为了更多提高出房率,总是以树种不名贵,没有保留价值为由,对场地上的原有树木肆意砍伐。规划设计人员习惯于不深入分析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将规划设计建立在简单的改造地形上。在居住区建设中保护原有树木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体现,也是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

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一位欧洲建筑师说:“要把住宅轻轻放到大自然中去,而不要破坏和惊扰大自然。”我们在居住区规划和环境设计中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理念。

近年来新建小区室外环境中,大面积的绿地、多姿多彩的水景及风格不同的小品,无论设计和施工都下了不少功夫。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总还是有些让人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小区内可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另一方面舒适度也不够。居民在小区里生活和居住,要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息、玩耍、交往、读书等。不同的户外活动需要不同功能的场所。比如,散步时希望有个线性空间,即道路空间,两边有好的绿化,遮荫的树木和可供观赏的花草,人们漫步其中才会身心舒服;而晨练的空间应有面积适当的硬质铺地,周围伴有绿化和座椅,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人际交往空间不必太大,这样容易增加亲切感,但最好形成一定围合以减少外面干扰;青少年玩耍的空间应离住宅远一点,以免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居民区环境设计中有它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民享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所以我们要注重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如人行道的设置,让人们在绿色中悠然前行,或聊天或休息;大绿化则让人们进入其中浑然忘我,或运动或读书,自由自在,其乐陶陶。

居住区内的建筑小品应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趣味性,这样人们才乐于观赏和接近它们。现在一些小区的环境设计着力追求豪华和排场,甚至为建设一组欧式的柱廊和雕塑,不惜花费重金打造,“克隆”西方古典园林,既不具有使用功能,也无观赏性可言。有的小区则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广场,吸引大批市民来观光消遣。须知居住区环境的功能定位不同于城市广场和公园,大量外部市民进入小区必然打破环境的宁静,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小区环境建设必须适合居住特点,作为小区环境要素的亭、廊、花池、座椅、灯柱、雕塑等建筑小品,不但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也应具有宜人的尺度和恰当的功能,让居民能够贴近它们,使用它们,参与其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随着开发商对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注意力日益增强,环境建设投资日益上升,一些开发商不惜巨资从外地移植名贵树木,但因气候、土壤和其他人为原因,成活率不高,这实质是破坏生态,摧残生命,大树与生长地已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适应关系,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移植则是对当地环境的巨大破坏。

居住区环境建成后,室外环境工程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包括草皮、树木的养护、修剪费,水泵运行、水景维护费等,这些都来源于物业费。在环境设计时应注意减少可能发生的日常运行费用,不然就会出现建得起而用不起的后果。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有些小区设计了规模宏大的喷泉和瀑布,但由于水泵运行的电费很高,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只得在节假日和领导参观时才将其开放,好端端的水景没了水,便失去了当时设计的意义。还有,草皮的维护和保养费用远高于一般树木,而其保护生态的作用却比树木要差,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少种草多栽树是合理而经济的绿化选择。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1.居住区的涵义更贴近于居住社区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原则上应该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分析。但实际过程及其最终成果上来看,物质规划一直在居住区规划中占有主核心位置。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在大部分的居住区规划中较少被考虑其中,更多的关注到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活动场所,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2.居住区环境

居住区环境主要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和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室外空间环境。其中,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物质构成要素,即建筑、水体、植物、道路、庭院、公共设施等实体要素;一种是精神构成要素,即环境历史、文脉、特色等。

3.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两大类。通常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我们称之为自然景观环境。如四川的九寨沟和广西的桂林山水等;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为代表的体现其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审美等氛围的文化风景我们称之为人文景观环境,是以人文背景为主、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南京的明孝陵等。居住区环境设计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对居住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一门以空间审美为主导、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诸如建筑学、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材料学、美学等学科影响的学科。

二、环境认知相关概念

每一个设计作品的出现都是设计师们思想的体现,但并不是每个成果都会被人们很好的吸收和使用,很多环境景观设计是没有发挥其本身功能的,这让人感到遗憾。环境认知:我们通常把人们识别和理解环境的方式称之为环境认知环,就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人类的大脑用来判断,感觉器官从环境中受到刺激从而来评价环境,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证实因为人类的各项感受,才形成了我们景观设计的尺度,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与热觉等。

(1)视觉据统计,大脑获取的信息有80%是来自视觉。视觉不仅可以感知客观事物的存在,还对于外界信息具有选择性,人眼看到的事物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视觉中枢后形成视觉,所以视觉感知会积极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补足性,把握全貌而进行简单推理;辨别性,具有区分对象的分辨能力。

(2)听觉听觉是第二个重要的感官,一般人仅利用听觉作为彼此说话、彼此联络和观察环境的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不同层次的声音可以表达环境不同的性质,烘托独特的气氛。

(3)嗅觉在人对环境的感受中嗅觉有着很特别的代表性。不同的气味可以唤起人们对场所的记忆,可以作为对环境的识别。嗅觉是一种感官感受的知觉,在生活中带给人们情趣和变化的体验。

(4)触觉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质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和记忆。通常我们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质感的变化来起到划分领域和控制行为的作用,如用相同的肌理和颜色明确连贯的行进路线,用不同铺地来区分不同功能的空间。例如草坪、汀步、砖石、沙地、水塘等,都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境感知。环境体验是多种感觉感受环境的集合,每个人通过的各自感知器官收集环境信息来控制空间距离,人们越靠近被感知的环境,就说明利用的感知器官更多,我们设计师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人与自然更好的互动。

三、居民行为活动与居住区环境

人是居住区环境的根本追求,是一切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切实的利用了所处的空间环境,才能凸显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没有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考虑进去,居住区环境中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得不到重视,使得现在的邻居之前很陌生;过度强调生态,而忽视了居住区的整体营造,使其缺乏居民的认同感。所以,居民的行为活动及其心理以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居住区环境认知是我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1.居民的行为活动模式

居民的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扬.盖尔的论述,提出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1)必要性活动必然发生的情况,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影响,不由自主的发起的活动,比如上下班、上学放学、出差、购物等日常生活行为,都是必要活动,每天都在发生着。

(2)自发性活动居民们选择的大部分户外运动都是自发性质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会发生,例如散步、跑步、打球、晒太阳等,都是需要一定的户外条件才得以发生,对于正常的居住区规划来讲,这类活动是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最简单方便,实用率最高的户外活动方式。

(3)社会性活动这类活动带有一定的社交性,所谓社交就要求有其他人的参与进来,例如喝茶、下棋、听戏等各种公共类型活动,基于前两种活动至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然引发的社会性活动。

2.居民的行为习惯

(1)居住区中的行为模式多半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倾向性,这些行为多半来自于人对直觉、下意识的反应或者通过后天学习的反应。当人们希望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私密,又有着良好视野可以去官场大的空间的地方,可以避开嘈杂的人群,纷乱的车道的地方,人们会选择停留在一些物体周围,包括墙壁、长廊、树木、立柱等地方,这样的位置,既有安全感,又具有有利视野。

(2)通常人在有明确的目的地或方向的情况下,如若没有障碍物,一般会选择走捷径,设计师在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时,多半会为了营造一定主题的氛围,选择绿篱、草坪甚至喷泉等景观因素来改变景观布局,所以当有大面积的景观带存在时,就要考虑居民的这一行为习惯,适当的设置小径方便居民的生活。

(3)在人们驻足下来休憩的时候,椅凳位置和方向的选择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通过观察发现,面对有人群活动的位置在人们在休憩时会更受欢迎,像是广场舞、小区比赛活动,或者只是散步的人群。人们更多的喜欢选择这种视野开阔,能够获取到一定外界信息的位置,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静态的互动。这种“人看人”的现象可以启发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将其考虑在内,为居民提供一定的有利空间。

四、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不同环境认知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不同的行为特征,不同人群的环境认知能力也是设计师应该研究和考虑的因素。老年人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感知能力退化,肌肉骨骼老化,记忆读写能力、行走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有所减弱。但老年人空闲时间非常多,所以对于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利用率相对增大,由于环境感知能力减弱,所以更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归属感、邻里和谐等需求。儿童适应能力差,对外界的信息以及刺激容易有激烈的反应,极易外界的影响,在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避免受伤。但儿童需要加强户外锻炼,促进生长发育,多呼吸新鲜空气对身体有好处。青年人由于平时的工作事业颇为繁忙,在居住区停留的时间并不多,他们会选择在下班后散散步,周六日做下户外锻炼,打球、跑步等;也有一些需要私密空前的恋爱情侣,设计中应为他们考虑到这些因素。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要紧紧围绕居民的感受,根据各个阶段居民对居住区环境认知的要求,营造出更加舒适、安全、易于交流,与要求相适应的居住区外环境设计。舒适感来自于知觉下的行为体验,符合居民生活行为特征的景观、变化自然的景观、良好的行走路径、符合选择的设施布置等;安全感要依靠空间的围合性和氛围来体现,适当的包围、合理的空间层次、光线的自然投射等方面的严谨考虑都能够提高居民的安全归属感;交流感的获得要取决于交流场所的提供与营造,要创造符合交流场所的人的心理、年龄、行为的环境。

五、总结

居住区环境与居民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启发设计者更切实的了解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引发对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是更适合居民生活、娱乐、休闲需要的思考,人的行为研究应是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之前最先了解清楚的,如何促进邻里间和谐互动,设计出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然而时代在变化,居民的需求和行为规律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化中,这就要求设计者随时关注居民人对居住区环境认知的改变动向,了解他们的感受,从居民最切实的需求出发,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设计理念,为大家提供给更高水平、高享受的居住区环境。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住宅设计,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大潮冲击着我国的方方面面,它在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却冷漠了人间最可珍贵的情谊。建筑设计师有责任用有尽量富于人情味的住宅及其环境设计打破商业时代的寂寞,为人们工作之余居家之中,促进相互交往,相互关照提供一片温馨的户外活动场所。综观近年来,各地试点小区凡是成功的范例,都是在效能(如环境、功能、环保、交通组织等)和效果(创造性、艺术性、感动性)三方面获得好评。这充分说明环境设计的好坏确实是住宅设计成败的关键。

2.住宅环境问题及其意义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为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创造了种种有利条件。劳动效率的提高,服务行业的兴旺发达必然使家庭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多,随之需要的生活空间也必须相应的增大。宁静、舒适、安全、富有意境的生活空间及其环境的设计已经成为时代要求。“绿色”设计和反传统的住宅设计开始提出挑战,“以人为核心”,立足对下一个世纪的展望,注重环境设计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时势所趋,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3.住宅环境设计及其因素分析

3.1 大环境和小环境

环境的大小是相对的:可以是区域大环境和城市小环境,城市大环境和住宅小环境;也可以是住宅大环境与宅前小环境。对于住宅设计,首先关心的是如何通过设计理顺住区小

环境与城市大环境的关系。显然居民不仅居住在城市里,更直接地是居住在城市里某个社区内,所以社区作为城市“细胞”,也要营造具有上述属性的小环境,从而为城市大环境增色。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民的日常活动区域逐渐形成了工作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块。清晨,涌向中心工作区,傍晚回到生活社区。因此,与紧张、拥挤、繁忙的工作社区相反,生活社区应该以它的闲逸、舒适、温馨来迎接暮归的倦舟――工作之后的疲倦人群。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各个组团可围绕公共水域、绿地、社区服务中心展开。每个组团内部又有属于自己的小环境空间,空间“大―小―大”单位为以及“小―大―小”韵律式的过渡、穿叉、再将散布其间的街坊住宅加以控制和联系,使整个待形成构图谐调、统一,色彩变化丰富,环境优雅的生活空间环境的大与小的另一面是环境的内与外,一个小的空间环境,相对于比它大的空间范围,是这个范围的内环境,而对于比它小的空间场所,它又成了外环境,环境的内与外也是相对而言的,研究这种关系也是住宅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课题。

3.2 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首先,安居乐业的家庭需要拥有舒适,实用的住宅内部环境设计。住宅内部设计最重要的是合理组织厅、室、厨、卫及辅助用房的关系,力求尺度宜人设施方便,实用、舒适。其次,还应注意对住宅的出入口进行精心设计。出入口附近是人们与外界接触及过渡地区,更是邻里邂逅,打招呼,联络感情的交点。为了支持人们在出入口附近的交往活动,应适当强化入口的开放性及邀请性,增加相应的过渡空间,提供坐息的地方。住宅有内部环境,也必然少不了外部环境。环境的整体性是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因此,外部的整体设计十分重要。以往并未引起设计师的重视,我认为,一个好的住宅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外部环境设计与管理。住宅外部环境指的是小区范围内住宅建筑之间的空间环境,其整体形象是通过整个小区的空间轮廓,住宅的群体组合,单体建筑的造型,小区的整体色彩,绿地的配置,地面的铺砌材料与方式等综合体现的。

3.3 封闭正式环境与开放式环境

居住小区内,住宅之间的外部空间环境根据建筑布局的情况可以形成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类型。在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为了保障环境质量,应淡化居住组团,强化居住院落,形成相对封闭式的环境空间及其管理体系,营造封闭式的住宅有多种手法。例如,可利用住宅本身的造型转斩,叠错进行封闭;也可利用围墙、花栏、绿篱进行围合,并留有通蔽的出入口和值班房。经过围合设计的空间便生成了一个“积极空间”,它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感和领域感。为了加强院落间的有机联系,并完善小区级公共设施,院落与院落之间宜建立对外开放的公共开放空间。积极、有生机的公共开敞空间应当组织成为一座立体化的生活在舞台,使老人、孩子、居民都能够在此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一定的行为参与和情感介入,人们把自与环境有机结合,从而显示生命的价值。

3.4 软环境与硬环境

近十年以来,我国的住宅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设计水准不是建设速度都引起世界瞩目,然而实际使用状况却问题丛生。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住宅及其环境使用质量,不仅与环境的空间及配置设计水平密切相关,而且特别取决于环境的使用和管理水平。在住宅小区环境的设计中,软环境对人的心理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我认为,参与环境的公众对于环境的使用方式,特别是行为的文明程度以及环境主管对于环境的服务和物业管理是构成软环境的两个主要内容。其中使用方式,从设计方面看,应当以合理的设计来加以积极地引导和改善。适当增加公共设施,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信息中心。物业管理对于营造高质量的软环境有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靠的物业管理会使人们的心理感到安全、健康、放心有资料表明,物业管理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区建成后的使用,而且无疑对销售也将产生不可替代的宣传广告效果。除了心理影响,对人的生理存着很大影响的则是硬环境,其诸要素包括空间环境,声环境、凡环境、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

3.5 绿地的分度与共享

在硬环境设计中有一个特殊的环境因素值得重视,即如何设置绿地。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绿地植可以改善气候条件,降低噪音,防止灰尖。绿地指标无疑是环境好坏测试的重要依据。住宅设计中,应尽量保证绿地配置上点(单株或成组植物)、线(成行绿篱)、面(大片草坪或成林树木)相结合,以点代面,以面盖点,而这两者都要求居住建筑环境设计中,绿地布置既要因地制宜分别设置,又要彼此关联让人们共同享用。在设计手法上,分设的集中绿地可利用连廊、铺面、台阶等进行联接,以达到分设之后的共享,既利用绿地将空间化整为零,又利用绿地将空间化零为整。这样,人们的休闲、步行活动得到了丰富,空间感受也得到满足。

4.结束语

居住小区设计是项复杂的工作,因为它实质上是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是对具体地域、地段社会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之所以在住宅设计中强调兼顾环境设计正是基于此出发点,力求为人们提供有意义的空间―场所。让我们来描绘一幅动人的画面:“兰兰的天空,绿绿的草坪,新鲜的空气,别致的景观,一群健康的人们在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就是设计师应该提供给人―公众的具有人性和场所精神的空间,使人性充分回归大自然,还给人们一个健康的身心和充满活力的生存空间。新时代的钟声已经敲响,在这冲撞感的震憾下,每一位设计师必须运用新时代的观念,理论和技术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去探索和创造于人、于社会、于自然均具有深远意义的场所空间。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旧城区改造,环境设计,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7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现今社会,影响旧城改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实施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全方位的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与此同时,改善城市的环境面貌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利益,同时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通过在旧城改造中对居住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便更好的设计旧城改造中的居住环境,最大程度的维护居民利益,实现多方共赢。二、旧城改造与居住环境的基本概念

对于旧城改造,实质上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区实施的有计划的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修复、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居民的居住环境,主要是包括设施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在内,从而形成的生活领域和生存环境。包括土地环境,空气质量等等。三、旧城改造对居住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及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方面

住户的居住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而自然环境通常包括空气、水、声音、光以及气候等各种因素。不管是哪一个城市的旧城改造,都要深刻而郑重的考虑到这个问题。不仅如此,很多时候,还要通过对居民周围环境的勘察,而这些方面包括居住地区的地貌特征,绿化程度,河流的走向以及居住地区周围的地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改良,从而更好的改变居住地区的环境质量,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实施过程对居民居住环境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通风的影响

居民居住区的通风情况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包括建筑群的密度、排列、以及建筑的长度等等。旧城改造之后,多数施工用地中建筑群的密度以及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对于建筑的长度而言,由于地形等方面的原因,长度也有所增加。当然,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利于居民的居住。小区中的住宅建筑密度太高,在很大程度会不利于风的流通。在市区,很多小区的建筑长度都超过80米,更有甚者,在100米以上。当夏季季风来临,对高层居民的生活势必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另外,小区居民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建筑,比如说大型多层的建筑群。若处于城市主导风向中心,对小区内的通风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通风是一个很容易就被设计者忽略的环境指标,但是这一指标的作用却不容忽视。(二)对日照的影响

通常,我们总是可以在各种关于居住问题的纠纷中看到日照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城市的旧城改造的原因是原来的居民住宅日照时数不足。需要通过改造适应居民的需要,符合国家的指标要求,但是其中有很多,却是因为降低了原来的日照标准,才会引起的新纠纷。虽然,旧城改造项目公布了明细的公示,在此期间,城市居民来此查询最多的也是关于居住地的日照状况,即使公示上的日照时数符合了国家的要求,也会因为别的原因而导致各种纠纷。就拿空地招商引资而言,本来是一块空地,最后却因为开发商开发成为一栋高层的商业写字楼,因为这种做法,便大大降低了周围一栋居民楼的日照,引起了居民的不满。在旧城改造中,很多事情是居民不清楚也不了解的,一个地块的改造通常是会结合内部,然后统一规划格局,最后才会付诸实施。如若不然,旧住宅就不可能有改造的机会和空间。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事情都是规划好的。像这样的事例,日照的时数没有以前的多,达不到以前的标准,人们只能看见这件事情的表象,对于土地等资源的拍卖,应该多种资源相结合,使旧城改造循序渐进的进行。与此同时,规划部门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能,在规划土地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相关居民的利益,尽量避免以后的各种纠纷,从多个方面促进社会的和谐。(三)声环境的影响

在旧城改造之前,一般的居民住宅区的面积比较大,分布比较平均,大部分都不是在道路旁边。而很多时候,工程开放公司往往把居民的住房安排在最不利于的地段。而在那些地段,噪声对于居民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包括交通中的声污染和工厂里的噪声污染。同时,在公共场所,有许多店铺造成的潜在声污染也不在少数,包括超市卖场,唱片店铺等等。(四)对空间的影响

我国大面积的旧城改造,主要是对各式各样的旧的楼房的改建,而对于各种临租房和棚户的改造很少。陈旧的住宅区楼房层数,住宅密度都不高。居住环境的空间范围比较大。但是因为土地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土地必须由开发商来使用,所以在居民住房的容积率和建筑群的密度方面都着力实现最大化,因此,在规划之后,居民的居住空间大大减少。变得压抑且紧张。就像城南某小区,只看设计图纸,就能明显看出来设计的空间格局变化很大,较以前明显变小。

2.设施条件方面(一)对各级学校设施的影响。

在改造旧城的过程中,有很多设计建造的时候没有用到的零星的用地,因为规模不大,所以很多开发商就充分的利用资源,配建成一处学校,成为居民居住区就近的教育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类资源的比重比较大,给许多学校带来不小的压力。也是因为到处泛滥的学校,造成了许多小区规划好的学校不能如期进入建造,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集中。在旧城规划中,也有规划好的准备投入使用的教育资源,因其服务区域大,所以承包成民办学校,这便成为影响周边教育资源配套不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很多小区的孩子入学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二)对交通、绿化设施的影响。

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利益总是驱使人行动的最大动力。在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老城区的居住环境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改善,还会产生新的交通绿化等方面的问题。比如现如今社会上许多关于停车场的用地都是属于被调整用地。有许多的招商项目在这方面的规划问题仍然得不到切实的解决。甚至有多数的项目,直接就侵占了城市公共用地。这类的事件,不计其数。上述的这些危害城市环境的行为是城市的合理结构大大失了规范,而且也会在很多方面留下隐患,是将来的城市问题成为一个羁绊。与此同时,绿化方面的问题也成为另一个隐患。近年来,城市的建筑群逐渐增加,但是公共绿化的面积却迟迟没有扩大。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城区一个公园的现象。不仅仅是公共的绿化面积,还包括了公共的配套设施,都是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而在有些地方,绿地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有减少的迹象。

(三)对其他设施的影响。

而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于意料,商业,娱乐等方面的设施虽然还没有发生较大的矛盾,但是就作者看来,这些方面存在的漏洞也是比较多的。文化娱乐设施较少,设备简陋不堪,档次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图书馆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藏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很多已经被人为的损坏,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四、旧城中改造中的居住环境设计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1.改造居住区环境设计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开发商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群的建筑层数,从而降低居民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同时,以增加绿地覆盖率的方式增加了土地的容积率。这样,只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其实这其中却隐藏着低质量的工作。基于上述原因,在旧城改造的设计上,应该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控制作为最要紧的事,用环境事实说话,不能马虎行事。凡事都要从整体出发,合理的开发土地,协调好环境质量与开发力度以及效益的关系。用这种方式提高旧城居住区改造过程中的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环境居住质量。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文明建设。而在环境设计方面,还要注重适宜性,公平性,生态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使居民拥有更多的参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保障城市居民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建筑师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需要,以居民的需要为重点,充分的利用小区周边的环境,依托景观布局,注重小区的层次设计,形态布局,合理有效的设计出好的建设方案。

2.旧城改造中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新理念

在旧城区改造中,要注重设计的合理性。各种公共基础设施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不断要求设计师在城市建筑密集的区域预留空间,为将来做打算。根据建筑师的设计,让居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规划设计中,尽量营造亲切宜人的交流场所,充分注重多层次环境空间的设计理念。

四、结束语

在旧城改造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居住人们的利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扩大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美好灿烂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益萍,何晓军译.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 生态空间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川村改造逐步展开,住宅建设在实现住有所居的同时,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创新。所以,在居住小区设计中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人们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首先要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和合理的布局,使人们切实感受到居住环境的优美和便利。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改善住宅居住环境的意愿越来越迫切,虽然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住宅供需矛盾得到极大改善,但这都停留在解决人的居住问题上,大都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壮大,住宅已经实现了商品化,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给广大建设者、规划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居住区的环境与景观设计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具有丰富内涵的居住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要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提出景观的整体概念性规划。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参与设计的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进行反复论论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保证在景观设计时,居住环境整体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这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但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而且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这样的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蔼无存。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成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住宅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人们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 居住区生态空间设计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生态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特殊的居住形式,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近年来,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安居乐业的合适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因此,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貌在整体市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重点在空间设计上易于达到聚集空间。建立自然和谐系统引导自发性活动。环境心理学指出,人们对步行有一种偏好。步行不仅是一种便宜、低噪声、对环境友善的交通形式,它还意味着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和散步的机会,步行可以充满乐趣,一边散步,一边环顾四周的人,人们可以驻足、改变方向和体验生活。这是一种灵活的运动方式,综合了交通、锻炼身体、体验和休闲。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精心考虑空间的细部处理、宜人的尺度、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加强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助于人们在精神文明上团结互助,促进文明社区建设。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环境、居住行为、环境设计

Abstract: "the basic necessi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being referred to as "four elements, human life is focu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this is a life every day. Although it is a four elements actually the most suffer people concern or "live". Social life is not ascension level off, people on the residence also more and more strictly, from simple housing requirements evolved into the form of diversification now housing, not only to satisfy more psychological comfort to meet occupant in daily life the needs of various words. In order to meet occupant of the builders need, and combining with actual situation to create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maximum service area residents, let district environment not only economic practical and beautiful.

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live act, environment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活动是人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体验,它可演变为满意、厌恶、愉悦、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愉悦。行为活动是人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虽然动作行为首先与人们对环境的知觉、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有关,但设计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对环境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要使设计面向大众,适合多年龄、多文化层次对象的需求,体现对使用者接纳程度上充分的开放性,就需要掌握他们在此环境下的行为特点、生活方式及各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如必须对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活动特性加以研究,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体现。注重环境设施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加强对公共环境中人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才能唤起公众对环境设施的爱护与珍惜。

1.居住行为与居住环境设计的意义

人可以使外界的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一些影响。建筑师设计创造了舒适、高雅、有序的居住环境,相应的在一些生活当中人们有着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加有效的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以前一些建筑师只是注重人类行为模式上,对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加重视。使原本美好的建筑设计变的空洞并且设计出来的实物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环境心理学只是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无视一直呼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没有注重行为与环境的双向组合。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么样创造适宜的居住空间环境,都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2.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化环境的几点要素

2.1注重与人的对话

现代城市环境中,人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的活动范围亦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起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环境设施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由公众参与和认同的室外空间中的形态,它服务于人,方便于人。当人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应时,它才会成为公共环境中有效的要素,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

2.2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人是自然之子,他们被包围于自然之中,无法脱离整体的生态系统而又独立存在。一个城市,无论它的现代化程度多高,都必然依托于大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社会生活的高度人工化,更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情结。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生存状态的关注,更表现在对城市环境的设计上。城市的地形地貌、物产物候、生态群落,都综合地加入到生态景观的系统中。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要求的有机结合。创造现代意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创造适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绿色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3居住环境控制

居住环境除了满足美观、舒适、自然通风外,还应重视建筑的声学、光学、热学等问题,以良好的隔声、防噪音能力以及充分的自然采光的应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效果来提升住宅的居住质量。另一方面,在设计上,尽可能优化设计、尽可能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布局。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遇树就砍的行为产生,以免环境遭到破坏,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2.4住区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生活废弃物的集中管理、污水废弃物的沼气利用,绿色住区设计在以上诸方面均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者强化住区的绿色概念,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策划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当今发达国家早已将生活垃圾进行有机物、无机物、玻璃、金属、塑料等的分类回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地将其化害为利、循环利用。

2.5环境绿化

绿色世界,郁郁葱葱,充满诗情画意,这种意境不仅能陶冶心情,而且有益身心、可见住区绿化是提高住区环境质量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绿化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这里所讲的环境绿化,不应再是简单地栽树种草,而应尽可能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乔木、灌木、草坪高低参差交织在一起,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3.结语

居住环境的需求不同、性质不同,现在又有各式各样的设计与表现方式,但都是围绕着一个要点既是“以人为本”符合人性。未来的住区环境是与绿色息息相关的,人类的取向与选择必然是生态化,使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与人居环境研究能够促进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师们必须重视当今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的发展趋势,洞察在居住空间环境创造过程中社会和人的需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表现居住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建立基于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和建筑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正确设计理念,充分分析和了解环境心理学中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并将其当作指导进行设计的手段之一,合理运用具体的设计方法,为人们创造更多更加完美的居住空间设计,使人们的居住行为与居住化环境设计更为有效的结合在创作中。

参考文献:

[1].宋家泰、崔功豪、张同海编著.《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奥古尼斯・布瑞汉特、艾德・弗兰科著.《城市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交通环境;居住区;环境绿化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居住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现代社会,居住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居住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开发者和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是因为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从大的范围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包括多个部分,如建筑群体、交通道路、绿化设施、建筑小品等,都是环境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交通环境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道路是居住区交通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交通空间,也与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道路设施的完备,既可使居民行车、走路安全方便,又可增强居住区的整体规划效果。居住区的道路系统,与城市主干道道路系统不同,它主要是为本居住区提供服务的。为了保证居住区居民的安全,居住区道路根据需要,在设置时分为多种不同的形式,按照内部的交通组织,主要分为人车混行、人车分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通常在一些私人车辆较少的城市居住区出现,对居住区整体规划来说,这种道路设计似乎显得很凌乱,但这种做法对人们的安全问题影响并不太大,而且还可以节约用地,因此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是指将道路按功能分为两套独立的系统,使车行与步行的道路分隔开来,使交通更加有次序。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与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在设计思想上可以说是完全对立。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是将人与车所行的道路分开,为的是解决小汽车和入行之间的矛盾,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则是以“人车不应是对立的”思想观念,将交通空间与人们的休闲场所、玩耍场所等生活空间联系在一起,主要强调以人的自身素质来达到安全问题。在设计道路时,通过将街道设置成多弯式,来减低车行的速度,同时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居住区的道路除了选择好某种交通规划形式外,这些道路还要满足人们的各种功能需求,如交通活动、各种公用车辆的通行、工程管线的需要等,按照这些功能需求,居住区的道路可分为多个等级,每个等级道路的设置都有所不同。居住区内的一些主要道路,用来连接居住区与居住区之外的交通所用,通常称为“第一级”,道路的总宽度约为 20—30m。第二级道路是指居住区内部的交通道路,一般比一级道路的宽度窄 l0~16m。二级道路以内,还有连接住宅组群的三级道路,由于人行量较少,比起二级道路又要狭窄许多。此外,居住区内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也可归为道路等级之中,宽度一般在2.6m 以上。当然,这些数字并非是所有的城市居住区都必须要遵循的规则,这只是众多居住区中采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城市居住区道路的宽度都是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居住区的交通道路,是人们行车或步行出入小区的通道,为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但由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多数居民都拥有自己的汽车,并且每家每户都有自行车,在居住区的设计中,这些交通工具的存放也成为非常重视的问题。每个居住区内,均设有自行车车库和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车库的位置,在根据居民需要合理安排外,还要保证不影响居住区的交通。机动车停车场是居住区设计的重要一项,它的设计一定要与居住区的道路相配合,以达到居民停车与用车的方便。从居民的用车问题上讲,在居住区内留出停放小汽车的位置,显然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居住区交通道路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居住区的环境问题。车辆交通会造成居住区空气污染和噪声生成,通过对交通道路与居住区住宅之间的距离安排及道路的形式选择等问题的解决,可有效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

二、居住区环境绿化问题分析

绿化是居住区表现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它是改善居住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可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绿色植物在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夏季天气炎热时,居住区中的绿色植物,可吸收约 80%的太阳能及热辐射,一些树冠较大的绿色植物,如大叶黄杨、梧桐树等,可为居住区提供一部分的荫凉区域,与其他温度较高的区域形成空气对流,促进空气流通。绿色植物通过根系传到叶片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可增强空气湿度。其次,绿色植物还可以防尘、杀菌、隔声的作用。大面积的绿化,可适当阻止风沙,并通过枝叶吸附空气中的沙尘,降低空气污染。一些特殊的绿色植物,可分泌杀菌物质,杀死空气中有害菌,降低细菌对人体的侵害,防止疾病的发生。有些居住区根据需要设置了大片的绿化带,特别是一些乔木、灌木混合种植的林带,可减低居住区车辆、施工等方面引起的噪声,使居民生活更加安静。此外,居住区绿化更可美化环境,使空间充实,不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不同的绿化方式,均可丰富城市的景观,植物的品种、色彩等的合理搭配,可缓解人们压抑的心情,消除人们的心理疲劳。不同的植物品种,植于居住区内的建筑之间,使静止的建筑多了几分精彩,形成人工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效果。居住区的多个地方可设置绿化,如道路旁边、住宅区内、住宅周围、居住区公园、室外游乐场所等,均可为居住区增添绿色。但这些不同区域的绿化设计,均有一定的规划标准。根据居住区规模的大小,适量设置绿化范围是首要考虑的一方面。在对居住区进行绿化时,要选择一些坡地、洼地等地势不佳的区域,可以节约居住区用地。在选择花木时,要考虑到四季所需,尽量使居住区内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景观可赏。居住区道路绿化是常见的一种绿化方法,其最基本的作用是减少交通噪声及美化街景,同时还可以调节整个居住区的气温。在居住区内,一般在居民上下班必经的主要道路旁的绿化设施最多,大多都为道路两旁均栽植树木。一些次要的道路,要根据道路的宽窄灵活设置,或只在一侧栽植,或者两侧交替栽植。一些距住宅建筑较近的道路,在路旁设置树木时,要考虑到树木对住宅的日照、通风及采光的影响。居住区的公共绿化,包括供本区居民使用的公园、游园等地的绿化设置,绿化面积根据需要而设。除了设置绿化外,居住区公园还要设置一些居民休息的设施,还要设置一些供居民活动的场所;而居住区游园,则要设置一些游玩设施,也要适当安排一些文体设施,为居民的生活增添精彩。同时,有的绿化植物的设置,还要满足建筑的一些需求,如为了使住宅不受噪声污染,可在噪声较大的一侧设置树丛,用来阻隔噪声。有的绿化空间,还可作为各住宅组群间的空间分隔之用。

三、结语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9篇

“奥伦”的主要用途是存放物品,把暂时不用的衣服、被褥、肉干、粮食、野菜及子弹等储存在这里,“奥伦”一般搭盖在比较僻静的地方。这种仓库属于小家庭所有,但是当氏族内的人甚至外氏族的人在猎不到野兽时,可以到“奥伦”中取食物,事后告诉主人一声或如数换上就可以。

“斜仁柱”于“奥伦”围合成了原始鄂族人民生活居住的环境空间,他们于自然相和谐,过着简单淳朴的游猎生活,鄂族传统居住环境的地域特点,能在当地居民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鄂族地方居住环境在适应当地气候、利用当地资源潜力,表达当地居民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点,从中我们不但可以探索历史的信息、文化的信息,而且还有许多技术上得借鉴意义。但是鄂族从事游猎生产不利于新政府组织和开展与鄂族切身利益相关的建设事业。而且,客观地讲,游猎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的确不利于人口兴旺和物质生活质量改善。因此,要使鄂族纳入全国总体发展计划,必须改变游动的,居无定址的生活方式,实现定居。

鄂族从定居到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指令性的“禁猎”转产,该族由单一狩猎经济向多种经济类型的过渡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鄂族人民生活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弃猎归农”一部分开始经营农业的鄂族人都要盖土窑子和木刻楞房。盖这种房子时一般要选择有山,有水,开阔的地方,离猎场近的地方。土窑子有两种,一是在朝阳的山坡挖一个约一米多深的土坑,土坑内立几根柱子,钉上两根横梁,选较长的椽子摆在横梁上,并直接插入土坑的边沿,上面摆一层柳条,抹上一层泥,再粘上草。三面的墙壁便是坑壁,朝阳的一面安上门窗,屋内搭上两张后三张木架铺,屋中央生火。这种土窑子最大的特点是暖和,但较潮湿、昏暗,这是鄂族人较早期的居住发。另一种土窑子于第一种盖法相似,不同的是不挖土坑,而是在平地上搭盖,四面的墙都抹上泥,室内也不搭木架铺,而是搭火炕。这种土窑子比以前有所进步,不仅明亮,而且也不潮湿。

木刻愣房,是整个房子都用大木垛起来。过去大小兴安岭木材很多,盖这种房子比较容易。盖房的木材要选直径30厘米左右粗的圆木,并把两端砍成同一规格的凹槽和凸形,然后把坎好的大木一层层垛起来。要保证两端相接处咬合在一起并严实合缝,把所有缝隙用泥封死,再搭盖上房盖,安上门窗既可以居住了。这种房子既暖和又可就地取材,一直是鄂族人乐于修建的住房。现在,国家为鄂伦春族猎民建设了猎民新村,全部是三间的砖瓦房,中间是厨房,两边房间住人。房前房后都有很大的菜园子,里面种植蔬菜和养殖木耳等。城市里的鄂伦春族已搬进了楼房。

鄂族人民从原始生活到“弃猎归农”再到“禁猎条列”的施行再到建设猎民新村,他们的生活发生着变化,原始生活是简单的向自然索取,“弃猎归农”建设猎民新村后,鄂族人民逐步于社会生活接轨,过着定居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在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子孙后代创造好的居住环境,同时又必须控制并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不给自然环境增加额外的负担,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然索取于回报之间的平衡。鄂族人民在政府的带领下正朝着走居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居住环境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中式;风景园林;居住区;铜梁.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and urban problems increasingly serious,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to demand more and more. Through the city of all kinds of western-style style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lready no longer has a crazy adored, and the retur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hinese landscape highlight their own features in a major way, better stand tall in landscape of great pattern. This paper to chongqing TongLiang close water bay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thought, with "water" as the theme, to create unique XinJingGuan--" new Chinese style close water amorous feelings living community ".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building, sketch, rocks, water, flowers and trees, landscape elements, the use of space, penetration, compared with, which, DuiJing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techniques, to create a as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ing verve and has the moder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Keywords: new Chinese sty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idential area; TongLiang.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过美国经济低迷和欧债危机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得以逐步复苏。国内的住宅建设由于这次危机的影响和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其发展速度从以前的高速发展转变为目前的稳步前行,其发展规模依然举世瞩目。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不再满足常规功能的居住小区环境,他们有了更多、更高的生活需求和价值追求,居住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今,大量充斥于城市的各种西式主题风格的居住区环境已不再受到疯狂追捧,而既有中国传统造园神韵又有现代园林特征的居住小区环境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

重庆铜梁来新居·亲水湾居住小区位于重庆市铜梁县新城区,小区自身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靠白龙大道,位于铜梁县人民法院和水务局之间,毗邻巴川河畔,景色秀丽,尤其适宜居住。项目总用地面积40667平方米,容积率为4.98,建筑密度26.38%,属于高密度居住小区,规划要求小区绿地不得小于32.82%。项目的设计主要依据来源于项目建筑规划电子文件;国家有关园林景观绿化,消防设计规范、规定及标准;楼盘开发商对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和具体要求。小区取名为“亲水湾”,既是对中国传统造园神韵的追求,也是突显小区环境特色的关键点。(图1)

图1 “亲水湾”居住小区环境鸟瞰图

一、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简述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它既是世界园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又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予以继承传统精髓、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山水表现形式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算得上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艺术表现手法,造园的精髓在于“师法自然”、“宛自天开”和“巧夺天工”,但这并不是说造园就是简单地和机械地还原自然,而应抓住自然的美好的“形态”,呈现自然的气势的“神韵”,领悟园主的“心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取材自然,高于自然;建筑和自然美的融合;诗意渲染,寄情于景;意境与内涵表达。

1.取材自然,高于自然

“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点,园林中的所有造园构成元素大都取材于大自然。在造园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对自然风景的基本元素山、石和花木等进行改造和加工,营造出一个精炼浓缩的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

2. 建筑和自然美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每一处景色宛如精美画作,处处有景,处处生情。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空间中的重要可视物,常常和山、水、花木等造园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呈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有严格的尺度关系,其类型主要是亭、台、楼、阁,其结构形式主要是木质结构,建筑的坐落位置一般因山就水,自由随宜,注重园林空间视觉效果的层次感,在规划建筑和其他园林造景要素的关系时,强调构景要素间的组合关系和整体性。

3.诗意渲染,寄情于景

中国古代诗词登峰造极,涌现出了大批伟大的文人墨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古代许多优秀造园家营造出的古典园林空间无不蕴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他们为了表现诗文的境界和场景,通过对文学艺术的章法的巧妙借用,合理划分园林空间,有效组织造景要素,追求空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全球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就是巧用中国古代“桃花源记”传说于设计之中,使其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4.意境与内涵表达

上一篇:化学实验设计范文 下一篇:室内色彩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