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

时间:2023-02-22 10:56:49

居住证积分细则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1篇

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境内来沪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人口服务和管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促进本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

在本市工作、居住,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并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的境内来沪人员,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居住证》积分制度)

《居住证》积分制度是通过设置积分指标体系,对在本市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的《居住证》持有人(以下简称持证人)进行积分,将其个人情况和实际贡献转化为相应的分值。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

第四条(职责分工)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居住证》积分管理工作。

各区(县)政府负责本办法在其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公安、教育、卫生计生、科技、工商、税务、住房保障房屋管理、民政、经济信息化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与本办法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积分指标及分值

第五条(积分指标体系)

《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组成。

第六条(基础指标及分值)

基础指标包含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等指标。

(一)年龄

年龄指标最高分值30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持证人年龄为56-60周岁,积5分;年龄每减少1岁,积分增加2分。

(二)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指标最高分值110分,持证人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取得的被国家认可的国内外学历学位,可获得积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取得大专(高职)学历,积50分。

2.持证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积60分。

3.持证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积90分。

4.持证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00分。

5.持证人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10分。

(三)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

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指标最高分值140分。持证人在本市工作期间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可获得积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积15分。

2.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积30分。

3.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积60分。

4.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相当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积100分。

5.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积140分。

持证人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申请积分的,最近1年内累计6个月的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应不低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

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注册的,注册后给予加分。

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目录、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一向社会公布。

(四)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

持证人在本市工作并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按月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每满1年积3分。

持证人因未正常缴纳本市职工社会保险费而补缴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单位与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单位不一致的,不作为本项的积分依据。

第七条(加分指标及分值)

加分指标包括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紧缺急需专业、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远郊重点区域、全日制应届毕业生、表彰奖励、配偶为本市户籍人员等指标。

(一)创业人才

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人才,积120分。

创业人才积分具体条件,由市科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二)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

符合一定条件的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积120分。

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积分具体条件,由市科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三)紧缺急需专业

持证人所学专业属于本市紧缺急需专业目录且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的,积30分。

本市紧缺急需专业目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四)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

持证人在本市投资创办的企业,按照个人的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3年平均每年纳税额在1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或平均每年聘用本市户籍人员在10人及以上,每纳税10万元人民币或每聘用本市户籍人员10人积10分,最高120分。

(五)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

持证人在本市工作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指标最高分值120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最近4年内累计36个月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80%低于1倍的,积25分。

2.持证人最近4年内累计36个月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1倍低于2倍的,积50分。

3.持证人最近4年内累计36个月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2倍低于3倍的,积100分。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 渐进决策理论 建议

一、引言

2015年8月,“中国上海”、“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海”等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相继的新版《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的关注。

由于我国的公共政策在实践中主要运用渐进决策模式,因此本文基于渐进决策理论对上海市出台的一系列居住证管理政策进行分析,了解其是否遵循了相关原则,是否在吸引和留住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理论模型

渐进决策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提出。渐进决策是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决策者作决策时以既有的政策为基础,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逐步实现决策目标。其需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按部就班原则。新政策方案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原有的政策“添砖加瓦”。渐进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需注重其连续性。

(2)积小变为大变原则。渐进决策实质上是一个决策效果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革必须从现状出发,通过变化的逐层累积,最终达到根本变革的目的。

(3)稳中求变原则。快速、频繁的变化会带来诸多不适甚至是抵制,危及社会稳定。渐进决策前进的步子虽不大,却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达到稳中求变的效果。

三、分析论证

(1)以按部就班原则分析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渐进决策模式下的政策制定是决策方案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2002年,上海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并《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引进人才暂行规定》),鼓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才,以不改变其户籍或者国籍的柔性流动形式,来沪工作或创业。2004年,上海施行《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居住证的种类和功能进行了扩充,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在子女就读、计划生育、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待遇。同年9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公安局等6部委联合关于印发《〈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对保障来沪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来沪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进行细化。2013年,上海对来沪人才居住证管理进行了区分,分别出台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办法》《积分管理试行办法》《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和《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管理办法》于2013年7月1日施行的同时,原有《引进人才暂行规定》和《暂行规定》废止。2015年,为吸引更多人才来沪工作或创业,上海出台了新版《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和《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积分管理办法》及相应实施细则。原2013年版的《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和《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施行的同时废止。上海制定的一系列居住证管理方案是结合现有政策环境,在原有政策基础上修改而成,其基本精神和政策目标一脉相承,政策的制定保持了连续性,坚持了按部就班原则。

(2)以积小变为大变原则分析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根据当前经济发展、人才流动和供给需求等影响因素,政策执行者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逐步对境内外来沪发展人员的居住证管理制度进行了区分、细化和完善。对于海外来沪人才,2015年新修订的《海外人才管理办法》较之2013年的版本有两个变化:一是将海外人才居住证的有效期限从“1~5年”变更为“1~5年”和“10年”。二是将需要申请居留许可的范围从“外籍人士和台湾地区”缩减为“外籍人士”。而针对境内来沪发展的人才群体,2015年施行的《积分管理办法》与2013年的《积分管理试行办法》相比,有四大利好:一是积分总分仍为120分,便于数据统计。二是最短2年就能申请办理上海市居住证。三是近3~4年内缴纳的社保可以进行累计。四是该政策的有效期延长至2018年6月30日。这种根据原有政策执行情况,不断对现行政策加以微调,循序渐进的政策制定方式,符合积小变为大变原则。

(3)以稳中求变原则分析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在2013年版《管理办法》施行前,市政府曾就《管理办法》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举行新闻会,对《管理办法》《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和申办流程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政策施行前,给目标群体一个明确的、官方的回应和解答,无疑对确保政策顺利执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在保持总体政策目标不变的情况下,2015年新版《积分管理办法》对2013年的《积分管理试行办法》进行了微调:一是适当提高了职业技能人才的申领门槛,在第六条中增加了“持证人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申请积分的,最近1年内累计6个月的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应不低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等内容。二是进一步扩大了可获得加分人才的受众面,加分指标中增加了“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对应的加分内容。三是更加严格了对个人申领材料的审核,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全市积分申办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依托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居住证积分申请信息的事中事后监管。可见,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的决策过程确保了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

四、结论对策

总体而言,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遵循了渐进决策的三项原则,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渐进性和稳定性。这一系列政策的不断完善也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为使居住证管理政策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

(1)建立统一的实有人口信息数据库。以公安部门的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全市通用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之间身份证、户籍、居住证等人口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

(2)开发居住证证件的信息修改功能。充分考虑申领者迁移流动的特点,该功能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更新持证人的暂住地址等动态信息,无须重新制证,提高了行政效率。

(3)畅通来沪人员享受公共服务的各类通道。在及时召开政策解读会议,邀请专家现场答疑解惑的同时,充分运用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媒体宣传新政策,促进境内外来沪发展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顾家齐(1987―),女,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研究生1班。]

参考文献

[1] 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03).

[2] 王阳.居住证制度地方实施现状研究――对上海、成都、郑州三市的考察与思考 [J].人口研究,2014(03).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3篇

2013年,上海对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新上海人”打开了落户大门――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启动。当年7月1日,《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实施,居住证积分时代正式到来。

事实上,近十年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外来常住人口总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外来常住人口的密度与比重均居全国之首。

上海市政府这样解读《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实施宗旨:探索特大型城市人口管理之路,为来沪人员提供透明的、可预期的未来和尽可能好的公共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

根据这一办法,持居住证的人可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规定,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达到标准积分120分的居住证持有者,所享待遇与上海户籍居民基本相同。

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实行一年多,对于积分制细则却一直争议不断。近期,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做了两项相关的问卷调查,一份是关于“完善居住证积分制的民意基础”,另一份是“上海非户籍人口的户籍心态”。通过1500个问卷样本分析,了解市民对现行居住证积分制的看法,以及非户籍人口如何看待户籍政策等问题。

“唯学历论”

根据居住证积分落户办法规定,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组成。

基础指标包含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等指标。

其中占分值最高的是教育背景。持证人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取得的被国家认可的国内外学历学位,可获得积分。积分标准从低到高依次为:大专(高职)学历,积50分;大学本科学历,积60分;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积90分;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00分;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10分。

而在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指标中,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可获最高分值,140分;取得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可获得积分,从15分到100分不等。

就目前的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来看,年限的起步分值只有3分,技术技能起步分为15分,学历起步分值50分。学历具有很高的权重,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拥有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的非户籍人口,基本上都能达到享受准市民待遇的积分标准。

而那些没有高学历但已为上海服务多年,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可能获得的积分则比较低。比如,一名在上海工作20年的普通技术工人,他能获得的分数基本上就是3分×20年+15分(或30分)=75分(或90分),远远达不到120分的标准分值。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这一政策取向有异议。调查者中有78.8%的本地户籍居民认为,作为户籍政策标准,“有一技之长比学历更重要”,而不同意者为21.1%。这说明,本地户籍居民认为,上海吸纳外来人口的标准不应该“唯学历论”。

同时,上海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控制人口,但不控制人才”的城市人口发展战略。从目前的居住证积分制管理办法来看,本科学历者基本上被视为上海城市发展欢迎的人才,而根据上述问卷调查结果,80.9%的户籍人口赞同“将本科学历作为上海人才引进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太低了”。这说明在本地人心目中,本科学历者不宜等同于上海需要的人才。

获益差别

问卷还调查了本地户籍人口对普通劳务工作者的态度。普通劳务工作者包括家政护工、环卫工人、快递员、保安、保洁员等,以及无照的自雇业者,如没有营业执照的个体户、流动商贩等。

调查发现,61%的本地户籍居民认为上海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普通劳务工作者,46.3%的人认为普通劳务工作者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利,而认为他们影响社会稳定的比例仅为7%,认为他们增加了上海的财政负担的比例只有2.3%。

由此可见,提供劳务的普通体力劳动者对上海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他们对上海的贡献也得到了本地户籍居民的普遍认同。

但这部分人在目前的居住证积分制度中却处于不利位置。比如,对他们来说最有价值的“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就业于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和“工作并居住在远郊重点区域”这三项以年限积分的指标,分值的获得都有限,每满一年只有2分到4分,且都要满5年后才开始计入总分。

因此,未来居住证积分制应不应该考虑如何在学历之外制订更多元、有效的评价标准,尤其加强对劳务工作人员类的规定标准的探索,是值得研究的。

非户籍人口对户籍政策满意度分化较大

问卷对上海非户籍人口的户籍心态做了专项调查,通过对城市非户籍人员有关户籍政策、户籍改革以及落户意愿等户籍心态的研究,以当事人的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民间版本的另一种解读。

对上海户籍政策的总体满意度方面,35.60%的非户籍人口表示“一般”,“比较满意”的约为28.48%,“比较不满意”的27.24%,“非常不满意”的占5.58%。

总体来看,对于现行户籍政策持满意态度、中立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上海非户籍人口几乎各占1/3,说明这一群体对于户籍政策的满意度呈现出较大的分化。

谁最想取得上海户口

此外,问卷还区分了不同年龄段的非户籍人口对取得上海户口的意愿强弱。

数据显示,31?45岁的非户籍人口取得上海户口的意愿最强烈,比例达66.92%;30岁以下的人群次之,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6.58%;而比例最低的年龄组是45岁以上的人群,他们愿意放弃家乡户籍与土地等利益而获得上海户口的比例为42.11%。

负责项目调研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朱志燕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而非户籍人口子女就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朱志燕深入访谈的资料显示,决定上海非户籍人员产生落户意愿的诸多原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子女就学。虽然目前上海对于非户籍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已全面开放,随迁子女可进入公立小学就读,但与户籍人口相比,非户籍人口子女就学在现实中仍存在困难。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4篇

2014年起,持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在京缴纳社保满6年,子女有本市学籍且在京连续就读高中3年的,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北京“借考”高考文化课,然后回原籍参加高校招生录取,但成绩折算等细则仍未出台。

上海:实行积分制与居住证挂钩

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实行积分制。上海自2002年起实施人才引进居住证制度,持有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的随迁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高考。

至2012年,可参加高考的非上海户籍考生类型还包括:市外在沪工作人员的子女,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的子女,支内支边知青的子女,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和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其他特殊情况考生。2013年,在此基础上推出随迁子女参与“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自主招生,及借考制度。

广东:三步走 2016年随迁子女可异地高考

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省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父母有合法稳定职业及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缴纳社保累计3年以上,其随迁子女具有广东省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可报考高职。2016年起,符合上述条件者,其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中考并具有高中3年完整学籍的,可参加高考。

内蒙:2014年起,考生有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家长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职业且纳税或缴纳社保均满2年,可报考高职,上述条件之外取得内蒙户籍满2年,可报考本专科院校。

云南:有户籍满3年且有相应学籍;家长具有3年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具备《云南居住证》和社保缴费记录,可报考云南省属高校。

海南:考生有初一到高三连续6年学籍、考生及家长连续居住满6年、家长有合法稳定的职业且参加各项社保满6年。

甘肃:家长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前提下,2013年和2014年在甘肃参加高考的考生仍需具有该省的户籍。2015年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具有甘肃省连续高中3年学籍的,可在该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宁夏:考生须在宁夏初中和高中学校连续就读满6年,具有宁夏高中阶段学籍和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父母一方在宁夏具有连续6年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累计缴纳3年以上社保,2014年起可报考区内所有普通高校,第二批、第三批录取的区外本科院校和第四批录取的区外高职(专科)院校或专业。

吉林:除了家长合法职业、稳定住所(含租赁),子女有高中完整学习经历,还要求参加社保3年以上,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重庆:家长有合法稳定职业及住所(含租赁),子女有高中3年完整学籍,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河南:家长一方有合法稳定工作和住所,子女有当地正式学籍,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福建:仅要求高中三年完整学习经历,2014年起执行。

山东:仅要求高中三年完整学习经历,2014年起执行。

安徽:考生有高中三年完整学籍并具有相应学习经历,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河北:考生有2年以上高中学籍,家长具备《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积分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10-0080,10

人才问题是事关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是事关上海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问题。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概念的新内涵与新理念: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因此,人才问题与人口问题紧密相连,人才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可实现向人才的动态转化。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解决好特大城市创新驱动发展与人口服务管理问题,既是上海的当务之急,也是上海的长期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在人才引进和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居住证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上海常住人口规模的持续快速增加,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既有的居住证制度框架越来越难以适应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在延续居住证制度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居住证制度能级,成为当下上海人口服务管理和人才引进所必须面对的首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家顶层政策取向、上海人口面临的新挑战和现有居住证制度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居住证制度、实施积分管理的基本思路,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设计了积分管理指标体系。

一、人口服务管理的国家政策与上海现状

(一)国家人口服务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当前,户籍制度在未出现根本性变革之前,依然是人口服务管理的主要载体,基本户籍管理制度属于中央事权,国家关于户籍和人口服务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是地方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探索、制定具体措施的基本依据。概括而言,国家的政策取向主要集中在服务管理和人口布局两个方面。

从服务管理来看,国家要求人口管理的职责由户籍地向居住地转变,公共服务待遇的提供依据逐渐由户籍向“两个合法稳定”(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转变。教育待遇方面,2003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78号)明确,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按照“两个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在居住地享受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2012]46号),原则上要求各地在年底之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其中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社会保障方面,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推动社会保险服务保障覆盖常住人口。人口管理职责方面,《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3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2011]9号)明确提出,逐步实行暂住人口居住证制度,人口管理职责由户籍地向居住地转变。

从人口布局来看,国家要求逐步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2011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可以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有合法稳定职业满三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可以在设区的市(不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大的地方,可以对合法稳定职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范围、条件等做出更严格的规定。同时,继续合理控制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人口规模,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好现行城市落户政策。

(二)上海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的人口规模急速膨胀,人口问题成为关乎城市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现有的城市治理体制下,上海的人口服务管理在承载硬约束、发展软制约和融入城市新期待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从承载硬约束来看,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给上海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截至2013年底,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415.15万,来沪常住人口990.01万人,约占41%。“十一五”期间,来沪常住人口年均增加72万人,按目前趋势,2020年上海人口总量将达到2800万。而上海的开发强度已接近极限,土地资源对人口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2011年上海城镇建设用地已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48%,接近50%的生态极限值,而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面积占城市陆地总面积的比例一般介于20%--30%之间。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下限105.1平方米测算,上海到2020年的人口承载量约为2780万人。同时,公共服务供应总量阶段性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卫生、教育领域。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00年的7.53万张,增长到2012年的10.96万张;但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却由2000年的45张,下降到2012年的38张;每万人口医生数由2000年的31人,下降到2012年的23人。数字升降折射出的现实矛盾则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看病排队耗时长、效率低下。教育方面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幼教阶段尤为典型。全市幼儿园校舍面积由2003年的203.72万平米,增加到2012的484.28万平米;全市幼儿园教师由2003年的1.4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13万人;在园幼儿数由2003年的25.22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8.06万人,师生比连年下降。虽然近十年上海卫生、教育事业进入了较快发展期,但远赶不上人口集聚的速度。硬件设施不足,可以短期内加大投资力度予以弥补,但医生和教师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不足,因人才培养周期的制约,则难以短期内缓解。人口规模的过快增长给城市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带来的巨大压力,成为上海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

从发展软制约来看,人口结构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方向不相适应。人才资源是上海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支撑力量和引领因素,而人口结构将决定城市人才供应的质量和素质。“六普”统计显示,上海常住人口中人才比重较低。从国际纵向比较看,上海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口占从业人口总量的28.3%,仅相当于美国1970年代水平。从国内横向比较看,上海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明显低于北京、南京和武汉等地,特别是与北京差距明显,仅相当于北京的70%。在常住人口素质结构方面,上海处于相对劣势,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上海人才的比较优势,进而影响城市中长期的创新发展。而来沪人口的素质结构是上海常住人口素质结构的短板,根据“六普”统计数据,2010年来沪常住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4.7%,比户籍人口低13个百分点。

从融入城市的新期待来看,现有来沪人员融入城市发展的机制与长期在沪就业居住的趋势不相匹配,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不相适应。 《上海市“十二五”人口规划》

(沪府发[2011]79号)指出,随着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叠加效应的加重,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二五”时期数量开始下降。“六普”分析显示,上海外来在业人口(占52.6%)已超过户籍在业人口(占47.4%);而户籍在业人口中4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高达50.4%,外来在业人口4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仅为25.9%,户籍在业人口年龄大于外来在业人口。因此,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依赖外来人口已成为中长期基本趋势。同时,来沪人员居住长期化、家庭化趋势日益明显。“六普”数据显示,来沪人员中在沪居住6年及以上的占27.4%,比2000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而半年至一年的比重为14.6%,比2000年下降了近一半。外来常住人口中以“家庭户”形式居住的为695.61万人,占全部外来常住人口的77.5%,比2000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80后”新生代来沪人员正逐渐成为外来人口的主力,2010年底,新生代来沪人员占来沪常住人口的34.1%,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其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渴望融入上海的期待更加强烈,而目前上海并未完全建立起各类来沪人员融入城市发展的通道。因此,为长期在上海工作、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来沪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既是国家的整体要求,也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居住证体系与人口服务管理新形势不相适应

1 上海市既有居住证制度的发展历程

上海最早在国内实施居住证制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来沪人员服务管理的制度体系。从制度沿革历程来看,上海市居住证的制度定位主要经过了三次大的扩充完善,即从最初用于引进人才,渐次赋予了人口管理和人口登记功能。

2002年,为促进人才流动,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上海市出台《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2002年市政府第122号令),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旨在鼓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员,以不改变其户籍或者国籍的柔性流动形式来上海工作或者创业。持有居住证的境内外人才在创办企业、科技活动、行政机关聘用、资格评定考试、子女就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实施专利奖励、因私出国、外汇兑换、居留签注签证等方面享有基本市民待遇。人才类居住证也被称为“上海绿卡”。

2004年,为保障来沪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来沪人员的服务与管理,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2004年市政府第32号令),对居住证的种类和功能进行了扩充,规定引进人才、外来从业人员和来沪投靠亲友就读的三类境内来沪人员,可以分别申领人才类、就业类和投靠就读类居住证,并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在子女就读、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社会保险、驾照办理、科技申报、资格评定考试、参加评选等方面的相关待遇。在境内人才申领、续签居住证方面,32号令取代了122号令,同时保留了122号令中境内人才以短期和项目形式被行政机关聘用,子女可在本市参加高考、缴纳住房公积金、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员居住证等待遇。

2004年,为了进一步细化《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上海市发改委等部门制定了《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沪发改人口[2004]第18号),在原有人才类、就业类和投靠就读类《上海市居住证》之外,新增加了有效期为6个月的《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作为非上海户籍的境内人员在沪的居住登记证明,并可依照《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享受相关待遇。2009年9月30日,为规范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管理秩序,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暂行)》(2009年市政府20号令),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市临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待遇,包括证照办理、计划生育、公共卫生和子女教育等。

2 上海市既有居住证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上海市居住证制度在引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促进各类人才融人上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体而言是一项取得了较好成效的制度设计。但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形势下,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待遇梯度与办理程序失衡,导致“以业管人”乏力,并产生福利性人口导入困境。既有的人才类居住证、就业类居住证、投靠就读类居住证和临时居住证构成的来沪人口管理框架,基本形成了有差异、有梯度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但就业类居住证和临时居住证在待遇梯度方面过小、在办理流程方面繁简不一,导致就业类居住证“以业管人”功能基本落空。在基本待遇方面,就业类居住证在子女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市民待遇上与临时居住证基本一致,在证照办理待遇方面还不如临时居住证,临时居住证可以办理港澳商务签注、边境通行证件、申请出具在沪无犯罪记录证明等。在办理程序方面,就业类居住证不如临时居住证便捷,就业类居住证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发放,而临时居住证是当场制证发证。临时居住证的基本无门槛申办与高附加值尤其是子女就读义务教育的待遇,为福利性人口导入埋下了隐患。例如高待遇附加值的临时居住证实施一年后的2010年,在上海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的背景下,来沪常住人口逆势增加了80.76万,远高于2009年的59.97万和2008年的64.89万。

二是条件管理下的上海市居住证具有很强的制度刚性,致使来沪人员的贡献权重未得到有效彰显,并伴随有个人享受待遇的“断崖效应”。分门别类的居住证制度,以不同的人群为对象,将不同的待遇与不同的居住证挂钩,未充分体现贡献和待遇之间的对应关系,高贡献、低待遇与低贡献、高待遇并存。在既有的居住证框架下,低学历、低技能的来沪人员即便是长期在上海工作纳税,也无法申办人才类居住证以取得更高的公共服务待遇,会出现高贡献、低待遇现象。高学历、高技能来沪人员即便是刚到上海工作,便可申办人才类居住证从而获得较高的公共服务待遇,出现了特定时期内的低贡献、高待遇现象。同时,不同类别居住证之间以条件管理划界,居住证之间未建立柔性的转办机制,条件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相互替代,就业类居住证持有人只有通过提升学历和技能一条途径,否则无法申办人才类居住证。居住证的制度刚性,难以满足来沪人员希望多途径获取更多、更好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同身份人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待遇“断崖效应”。

综上,为应对上海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宜引入积分管理理念和措施,重构上海市居住证制度,在进一步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弥补其制度缺陷,实现居住证制度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可扩展性,提升居住证制度的服务管理能级。

二、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的设计思路

一项制度的设计思路将决定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将来实施的成效。对于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作为开放的、人口可自由流动的国际化大都市,要实现来沪人员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双重目标,关键有二:一是建立健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流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建立健全以贡献为衡量标准的公共服务待遇供给机制,充分发挥透明公正规则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基于上述理念,并结合当下人口服务管理的基本国情和上海市情,我们提出了设计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两个合法稳定”为居住证积分管理的政策基石

“两个合法稳定”即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居住,是国家针对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基本政策要求,也是现阶段市场调节机制在人口服务管理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法制基础。加强合法性管理是建立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的基本举措,也是发挥市场对人口调节机制的基本制度保障。合法性管理的重点包括合法建筑管理、合法居住管理、合法经营管理、合法就业管理等,只有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才会防止某些环节、某些区域成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盲点,才会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防止人口的无序化、低成本、单向度流入,防止大量灰色就业、灰色居住人员的膨胀和集聚。因此,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居住应作为居住证积分管理的政策基石,成为申办居住证积分的基本前置条件。

’(二)建立权责对等、梯度赋权的公共服务待遇供给机制

将个人贡献作为享受公共待遇的主要衡量标准,符合基本的公平正义原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当前,国内公共服务水平地区间差异巨大,在统筹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与来沪人员公共服务水平时,要兼顾供给与需求,综合考虑人财物等相关因素,公共服务水平与其他特大城市保持适度平衡,避免高公共服务带来的人口集聚“虹吸效应”。建立权责对等、梯度赋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解决来沪人员享受公共服务待遇的阶段性最优选择。权责对等的重点是高贡献、高待遇,低贡献、低待遇,其中,因人才群体具有高潜在贡献的典型特征,在大力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背景下,不宜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设置享受市民待遇的等待期,这既是国际惯例,也是上海的现实需要。梯度赋权的重点是重构临时居住证与就业类居住证的待遇梯度,要逐步调整临时居住证的公共服务待遇,使临时居住证回归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的基本功能,避免福利性人口无门槛式的大规模导入风险。重构后的待遇梯度包括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居住证积分达到标准分值三个层级,并可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优化提高每一梯度的公共服务待遇水平。

(三)建立以积分指标体系衡量贡献的评价机制

实施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首要的任务是设计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建立不同条件间可以运用积分进行相互替代的机制,以实现刚性的“条件管理”向柔性的“积分管理”的转变,畅通各类来沪人员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待遇的通道,为来沪人员提供更加透明、稳定、可及的预期,促进来沪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是整个居住证积分管理的核心,指标项目的设计在坚持以贡献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会福利供给机制的同时,也要从现实出发,系统考虑政策发展空间、新旧政策衔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社会和谐稳定等相关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要体现“五个突出”:一是突出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整体考虑政策涉及的各类人群,既满足当前对居住证实行积分管理的需要,同时又为将来积分落户预留政策接口。二是突出来沪人员的实际贡献。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指标体系设计突出在沪工作并缴纳社保年限、缴纳社保基数、投资纳税、表彰奖励等实际贡献。三是突出对特定领域和重点区域的政策倾斜,对特定公共服务领域来沪人员和远郊重点区域,设定专门指标,稳定特定公共服务领域来沪人员队伍,促进重点区域人员集聚。四是突出积分的递增累加效应,建立逐年逐级递增累加机制,为长期在本市工作生活的来沪人员建立稳定的预期。五是突出与现行政策的有效衔接,对于特定对象如没有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设定专门指标,以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

三、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积分管理制度的设计思路确立后,积分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将直接决定具体指标的取舍和指标体系的成败。一般而言,社会科学领域的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具有典型的不完美性,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在与普罗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研究中,不同方法之间的结论可能会截然相反,因此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遵循放大优势、弥补劣势、综合运用、相互验证的原则,兼顾理论设计、社会现实、政策目标与实际操作,在积分指标体系的设计时采取了四种方法的组合。设计之前,采用了效标量表法,分析借鉴国际技术移民积分管理指标体系;设计之中,采用了德尔菲法,汇集借重专家的智慧和经验;设计之后,采用了理论模拟法和实测验证法,对设计好的指标体系进行理论模拟和实测验证,以优化指标项目和指标分值。

(一)效标量表法:分析借鉴国际技术移民指标体系

广义而言,居住证积分管理指标体系可看作是社会行为科学领域的一种评价量表。以成熟的评价量表作为效标量表,是设计编制量表的基础方法之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移民政策大都采用积分指标进行移民评价,在积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设计评价量表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技术移民指标作为效标量表进行参考。因此,分析总结国际技术移民指标体系的项目构成、指标权重和标准分值即分数线,可以作为设计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的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移民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从技术移民指标基本构成来看,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移民评价核心指标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教育背景,按照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由高到底设置不同分值。二是工作经验,工作时间越长,分值越高。三是个人年龄,一般要求是45岁以下。四是紧缺程度,按照颁布的紧缺职业目录,可以额外增加分值(如澳大利亚),有的国家是优先引进(如美国对护理人员)。五是语言能力,有的作为基本条件,有的作为加分条件。六是适应性,主要指申请人有本地学习经历、在本地有近亲及配偶同时申请等。七是居住时问,即通常所说的“移民监”。

从技术移民指标权重来看,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指标权重分配各有侧重,但权重主要集中在学历、工作经验、年龄和适应性等指标。学历指标的平均权重为24.1%,英国最高,达到28.6%;澳大利亚最低,为14.3%。学历的内部分值分配,采取直线式赋值方法,最高学历博士的分值平均是本科分值的1.5倍。工作经验指标的平均权重为23.4%。香港最高,为30.3%:其他较为平均,为21%。工作经验的内部分值分配,采取直线式赋值方法,最高的经验分值为最低经验分值的3-5倍。年龄指标平均权重为14.2%,其中澳大利亚最高,为21.4%;美国和加拿大权重均为10%。年龄的内部分值分配,多采用抛物线式的赋值方法,以21-44岁为最高分值年龄,大于或小于该年龄段的年龄分值依次递减。适应性指标平均权重为9%,香港最高,为12.1%;英国最低,为5.7%。适应性方面的内部分值分配,多采取累加法,每一项的分值约为该项总分的50%左右。

从标准分值即分数线占总分的比例来看,美国和加拿大最高,为最高总积分分值的67%;英国最低,为42.9%,平均为54.4%。

(二)德尔菲法:汇集总结专家智慧和经验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社会科学领域汇集专家意见的常用方法。本研究通过匿名独立咨询的方式,借助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完善积分指标体系的项目构成和项目权重。专家的选择是决定德尔菲法成效大小的关键,本研究选择专家时兼顾了理论研究、政策决策和政策执行三个层面,突出代表性和广泛性,重点选取了人才人口领域科研机构资深研究人员、行政机构政策制定人员和行政机构具体执行人员各10名。开展了三轮咨询,第一轮以半开放问卷的方式,重点咨询指标体系具体项目的设置;第二轮重点咨询指标权重和标准分值,指标权重和标准分值通过参考专家直接赋值和层次分析结果的方式综合确定;第三轮重点咨询初步拟定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标准分值。从咨询结果的统计分析来看,专家对该课题的关心程度很高,专家积极系数即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达到了0.93;对该研究所涉及问题的熟悉程度很高、判断依据较为充分,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对指标体系评价意见较为一致,尤其是基础类指标,指标体系的整体咨询协调系数为O.63,基础指标的协调系数达到了0.78。

(三)理论模拟法:运用典型指标对典型人群进行分值模拟

为检验经由效标量表法和德尔菲法确立的积分指标体系,本研究通过典型指标对典型人群进行了分值的理论模拟。按照专家认可度高、现实操作性高的标准,确定的典型指标包括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和技能等级、在沪工作及缴保年限、紧缺急需专业和社保缴费基数。按照涵盖不同社会层级、突出重点人群和产业发展导向的原则,选取的典型人群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高级技师、技师、应届紧缺急需专科生、往届紧缺专科生、紧缺高级工、非紧缺急需的大专生、非紧缺急需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无技能等级的来沪人员和公共服务领域来沪人员。进行理论分值模拟时,先对典型人群赋予其自身所固有的典型指标的分值;再推算其达到拟定的标准分值所需在沪工作缴保的时间,以模拟出不同人群享受不同公共服务待遇所需的大体时间;最后,与现行居住证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出不同人群享受相应公共服务待遇的变化情况。

(四)实测验证法:选取大规模真实来沪人员进行实际打分验证

为进一步检验理论模拟结果,检测设计的积分指标体系的实效性,本研究选取上海不同区域的较大规模来沪人员进行实测打分,为进一步优化居住证积分指标项目、分值权重和标准分值提供数据支撑。为减少实测打分的虚假信息率,降低问卷调查时社会期许效应的影响,在积分指标体系实测验证时,对信息采集环节进行了技术化处理,以调查来沪人员基本信息、加强就业援助的名义开展,将积分指标体系转化为《来沪人员就业情况调查表》。信息采集前,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统一指导来沪人员填写调查问卷并现场回收;问卷回收后,组织人员对调查问卷信息进行电话回访复核和差错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最后将采集的信息输入专门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自动打分。根据实测结果,对积分指标体系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四、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与模拟验证

(一)初步设计的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

在吸收国外经验和参考专家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我们从上海实际需求出发,初步设计了来沪人员居住证积分管理指标体系。指标分为四大类型,即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兼顾稳定性和开放性,既保持相对稳定以帮助来沪人员建立良好可及的预期,又保持适度灵活以适应城市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为政策的调整预留空间。具体如下:

1 基础指标。包含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在沪缴纳社保年限等通用指标。基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保持相对稳定,指标设计的取舍标准主要是通用性高、代表I生高、认可度高、辨识度高和操作性高。

一是年龄指标,最高分值30分。56---60周岁,积5分;年龄每减少1岁,积分增加2分。年龄分值向青年人口大幅倾斜,旨在优化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

二是教育背景指标,最高分值110分。国家认可的国内外学历学位,可获得积分。大专(高职)学历,积50分;大学本科学历,积60分;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积90分;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00分;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10分。

三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指标,最高分值140分。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可获得积分。初级工,积15分;中级工,积30分;高级工,积60分;技师或中级职称,积100分;高级技师或高级职称,积140分。“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两项指标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二选一进行积分,取最高分。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计分时,突出向技能人才倾斜,旨在引进上海先进制造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四是在沪缴纳社保年限指标,在沪工作并按照国家和上海相关规定按月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每满1年积3分。旨在体现工作经验、稳定就业和融入上海的适应能力。

2 加分指标。包括紧缺急需专业、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远郊重点区域、全日制应届毕业生、表彰奖励、配偶为上海户籍人员等指标。加分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保持适度灵活,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行动态调整,指标设计的取舍标准主要是导向性强、时效性强、倾斜性强和操作性强。

一是紧缺急需专业指标。专业属于本市紧缺急需专业目录且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的,积30分。体现人才需求导向,引进上海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二是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指标。在上海投资创办的企业,按照个人的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3年平均每年纳税额在10万元人民币及l;A_k或平均每年聘用户籍人员在10人及以上,每纳税10万元人民币或每聘用户籍人员10人积10分,最高100分。“投资纳税”、“投资带动本地就业”两项指标,二选一进行积分。旨在鼓励人才在沪创业,向创业成绩优异、社会贡献明显的人才倾斜。

三是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指标。在上海最近连续3年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80%低于1倍的,积25分;等于以及高于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1倍低于2倍的,积50分;等于以及高于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2倍的,积100分。缴纳社会保险基数体现个人在市场中的价值,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四是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指标。在上海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就业,每满1年积4分,满5年后开始计人总积分。为在城市必需的公共服务领域就业的来沪人员(如环卫工人等)建立融入上海的通道,稳定城市必需的公共服务领域员工队伍。

五是远郊重点区域指标。在上海重点发展的远郊区域工作并居住,每满1年积2分,满5年后开始计入总积分,最高分值20分。旨在引导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为重点发展区域提供人才支撑。

六是全日制应届毕业生指标。全日制应届高校大学毕业生,积10分。与已有的应届毕业生办理人才类居住证政策相衔接,吸引和留住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七是表彰奖励指标。在上海工作期间获得的表彰奖励可积分,最高分值10分。市级机关专项性表彰奖励,积30分;市级机关综合性表彰奖励,积60分;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政府表彰奖励,积110分。旨在鼓励来沪人员在沪建功立业,向在上海工作期间获得的奖励的来沪人员倾斜。

八是配偶为上海户籍人员指标。配偶为上海户籍人员,结婚每满1年积4分,最高分值40分。来沪人员有上海户籍的配偶,更容易长期在本市工作和生活,适应性和融入上海的可能性更高。

3 减分指标。主要包含办理人事人才事务失信、投资的企业劳动关系违法违规、投资的企业偷税漏税、投资的企业违法违规经营、职业行为违法违规等指标,扣减分数上不封顶。

4 一票否决指标。凡是有刑事犯罪记录的,可以申办居住证,申请居住证积分时一票否决。

5 积分规则及标准分值。基础指标和加分指标中,同一单项指标的积分不重复计算,取该单项指标的最高分。减分指标中单项指标的扣减积分,按照扣减项目进行累计扣减。总积分等于基础指标与加分指标积分之和减去减分指标的累计扣减积分,总积分的最低分值为0分。拟定的居住证积分的分数线即标准分值为120分。

(二)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模拟和验证情况

在运用效标量表法和德尔菲法初步设计出积分指标体系后,我们又运用理论模拟法和实测验证法对积分指标体系进行了模拟和验证。具体情况如下:

1 典型人群理论模拟情况

在只考虑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和技能等级、在沪缴保年限和紧缺急需专业、应届毕业、社保缴费基数等典型指标的前提下,典型人群达到拟定的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的模拟情况如下:

博士、硕士、高级职称、高级技师、中级职称、技师、有学位本科生、应届紧缺急需专科生、紧缺高级工等,可以直接达到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与已有政策保持一致;无学位本科生,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达到积分标准分值,与人才类居住证政策稍有变化。就积分指标体系的整体而言,实现了新旧政策的较好衔接。

往届紧缺急需专科生、非紧缺急需专科生、非紧缺急需的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无技能等级的来沪人员,在上海工作并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后,均可以达到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实现了为各类来沪人员建立融入上海通道的政策目标。

公共服务领域来沪人员,在城市必需的公共服务领域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达到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达到积分标准分值的时间约为不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所需时间的一半。

若其它指标项目如沪籍配偶、社保缴费基数、投资纳税、表彰奖励有加分时,上述人员达到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的工作年限均会相应缩短。

2 来沪人员大规模实测验证情况

进行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实测验证时,共发放问卷6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146份,回收率为91%。参与实测的来沪人员包括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一般务工人员。实测验证主要结果如下:

一是典型人群的实测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博士、高级职称、高级技师、硕士、中级职称、技师、有学位本科生、无学位本科生、应届紧缺急需专科生、紧缺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和无技能等级的来沪人员等典型人群的实测总分,除个别55周岁以上、缴费基数低于社平工资80%的以外,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

二是积分指标体系与已有政策实现了良好衔接。理论预测时受影响较大的无学位本科生(主要是函授、夜大等成人教育),在实测中有20.6%的人员直接达到了积分标准分值,主要原因是无学位本科生通过增加社保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后,如缴费3年且缴费基数连续3年达到社平工资的80%,也会达到标准分值。无学位本科生受到的只是阶段性影响,增加的只是时间成本,该人群实际受到的影响比理论预测的要小。因此,从实测结果来看,积分指标体系与已有政策实现了良好衔接。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6篇

吴辉2014年毕业,他的论文主题是“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文中讲述了一段1958年的往事:梁漱溟曾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直言自由迁徙和城乡隔阂等观点,但在随后的整风运动中,他不得不为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一直没有对”。

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延续至今。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北京首开积分落户等目标,被视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之“破冰”。

吴辉看到了“曙光”,但前方的路仍然很长。

四类“幸运”者

相比吴辉,迟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2010年,拥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迟丽,如愿考上了博士研究生。与此同时,通过校招,一份诱人的对口工作也向其招手。

“没有犹豫便放弃读博了。”迟丽说,“这家国企可以解决北京户口。”如今,已落户北京的迟丽谈及那次“选择”仍然感慨万千,“买了房,有了车,也有了孩子”,所以“很安心”。

如迟丽般幸运的并不多。2014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进京户口指标“与往年持平”,“不会突破1万人”。与此对应的数据是,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02.7万人。

即便加上非户籍参保名额,每年从外地流入北京、享有一定社会保障的人数也不过3万余人。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2013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跨省转入北京市数量共计30260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详细梳理了北京各相关部门的落户政策,目前享有落户北京资格的人群,主要包括四类。四类人群划定的标准,便构成了落户“门槛”。

一为国家公务人员及企事业单位人员。

早在1965年,国务院便颁布《国务院关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人调动问题的若干规定》。以此为核心,相关政策文件集中于1990年前后出台。据北京市公安局公开文件,“中央及国务院直属单位调工、调干”,北京“市属范围调工、调干”,“经国务院批准的外地在京设立的驻京办事处和联络处编制人员”这三类人群,可落户北京。

同此待遇的,还有军队系统。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政治部《关于重新规定军官家属随军条件请示的通知》,据此,“随军家属”(配偶及亲生子女)可在京落户。

对于其他录用为国家公务人员的应届中专以上毕业生,北京市也有明确规定。

北京市人社局在2013年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应届毕业生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才能留京。

自2005年至今,北京已将高校毕业生进京指标从每年1万人“压缩了一半”,且“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社工、人员等专项引进也从过去的每年4000?5000人减少到目前的每年3000人”。

二为家属投靠。

据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公示,此类投靠条件极其复杂,主要包括5种条件:

亲生父亲或母亲为北京市户口的、年龄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子女和不满18周岁的二胎子女(超生、非婚生除外);

子女为北京市户口、在外省、市、(县)无其他子女且夫妻均达到离、退休年龄(干部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工人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父母;

被投靠人为北京户口的外省市农业户口或非农户口的无业人员父母;

被投靠人为北京户口且系18周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符合北京市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的随迁子女;

被投靠人为北京户口且其年龄不能超过25周岁、未婚、未就业的独生随迁子女(独生子女指原配夫妻婚后生育的子女)。

此外,寄养未成年人可在北京落户,在被投靠人满足系北京市非农户口、在京具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前提下,条件也极为严格。

这一类被称作“拼爹娘”或“拼子女”的落户条件还包括:(外)祖父母在北京市无子女,可以解决一名(外)孙子女的北京户籍;由北京市到青藏高原地区工作,因不适应当地气候、无法随身抚养,外省市无同等亲属投靠的子女;从事地质勘探等野外流动性较大工作,单位无基地和托儿设施,无法随身抚养,外省市无同等亲属投靠的子女。

三为投资落户。

2002年4月,原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公布了《关于印发贯彻〈北京市关于扩大对内开放促进首都经济发展若干规定〉四个实施办法的通知》。

2008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公布了两份相关说明:《来京投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办理北京市常住户口》及《外地来京投资开办私营企业人员在京入户》。

据以上三部相关文件,通过投资落户的方式落户北京主要有两类人群:

一为申请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八区”登记常住户口的企业人。

该类企业人须满足:连续3年担任私营企业负责人,合伙企业合伙事务的执行人或者其他组织形式私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户口迁入地有本人所有权的住房;企业连续3年每年纳税8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者近3年纳税达300万元以上;企业职工中的本市人员连续3年保持在100人以上,或者达到职工总数的90%以上。

二为申请在“八区”之外的北京市区县登记常住户口的企业人。

该类企业人须满足:连续3年担任该私营企业的负责人,合伙企业合伙事务的执行人或者其他组织形式私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户口迁入地有本人所有权的住房;企业连续3年每年纳税4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者近3年纳税达150万元以上;企业职工中的本市人员连续3年保持在50人以上,或者达到职工总数的50%以上。

据此标准,可投资达额而落户北京的企业人为数不多。北京市投资局介绍,2012年共为14名企业高管及家属共45人办理了北京市常住户口。

四为人才引进。

此一落户北京的方式,主要针对高端海归、博士后等特殊需求人才。“”便是主要形式之一。

“”,全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覆盖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央企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等。

“”的“生活待遇”诱人,规定“具有中国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

据北京市委组织部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今,包括“”在内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共分10批引进了612人。“”外,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于2012年2月印发了《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若存在急需人才,也可通过落户北京的方式进行招聘。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急需人才的引进条件,在用人单位和应聘人才上都有严格管控:用人单位除事业单位外,企业单位须“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00万元且在京注册经营三年以上”;而应聘人才职位则须控制在“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高层管理岗位须为部门总监、副总经理以上职位,核心技术岗位须为技术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等职位”。

尽管政策严格甚至苛刻,引进特殊人才机制也催生了严重违法行为。2010?2013年,仅海淀区检察院查办的通过特殊人才引进进行户籍买卖的涉案金额,便达650万元。

积分:没有办法的“好办法”

800万北漂的希望,集中于《意见》所提出的积分落户政策。

此前,北京曾组织相关部门讨论过积分落户制度,但并无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通过“积分制”争取北京户口,“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好办法’”。

目前,北京具体的落户“积分”细则并未出台,但对比已实行“积分落户”的上海、广州,北京只会更加严格。

2014年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我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的通知》,调整实行最新的积分落户细则。根据该通知及配套文件,在广州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并缴纳社保4年以上的外来人群可申请积分落户。

虽然在申请限制上,广州降低了准入门槛,但对落户数量则进行了严格管控。按相关观点,2014年广州接纳外来落户人口的名额将限制在3000名,且每年只允许申请一次。所以有意落户广州的外来人口,必须耐心地“排队等候”。

2012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修改印发《持有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的通知》。次年6月,修改补充《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根据该办法,落户上海必须同时满足5项前提条件:

一为持有《上海居住证》累计满7年;

二为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

三为持证期间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为在上海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

五为无违反国家及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

配套此5项条件,2013年7月1日,上海实施《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细则》。根据细则,积120分的外来人口,可享受同于上海户籍的子女教育、异地高考、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待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积分制落户的口子是非常小的,广州小,上海更小,北京还没有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没有动”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协则一直在推动积分落户制落地。

2011年6月,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建议》,建议推行人才引进积分制;2013年10月,北京市政协提出实行积分制,以“取代目前将户籍指标分配到某些‘特定单位’的做法”;2014年《意见》出台后不久,北京市政协再次建议推行积分落户政策,以“科技贡献、专业技能、在京时间等指标为考核项”,计算非京籍人才的“积分”,达标便可落户北京。

北京市政协的建议致力于改变户籍指标对“特定单位”的倾向性,但这与积分落户中强调的“科技贡献、专业技能、在京时间”等,差异显而易见。

正如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所说,对于落户北京,不要再说“没有希望”,而是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7篇

尊敬的家长:

您好!接区教育局通知,xx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预报名即将开始,如果您的子女是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少年(2011年8月31日前出生),请您仔细阅读《小学新生报名注意事项》(附件1),按规定的日期及时到相应小学或指定地点办理预报名手续,报名时请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核后归还,复印件由学校留存)。

幼儿园(盖章)

2017年6月16日

附件1:小学新生报名注意事项

请各位家长务必仔细阅读《舟山市xx区2017年小学、初中招生工作实施办法》,该办法已于2017年11月在“xx教育网”(网址xx)左上角“通知公告栏”内公布,家长也可到“xx教育”微信公众号-“微服务”-“招生公告”中了解相关情况。学区生认定以入学对象的户籍证件和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下同)的房产证件(不含集体或共有房产、商业房产、租赁房等,下同)、拆迁安置协议为主要依据。招生的户籍认定为2017年4月30日前迁入,房产证件认定以2017年4月30日前为准。其中房产以实际居住为准。

一、预报名类别、时间、地点、携带材料及录取办法

(一)学区生:符合《舟山市xx区2017年小学、初中招生工作实施办法--录取办法》中属于学区生1-5类的学生都应于2017年6月30日至7月1日(上午8:30——11:00,下午2:30——5:00)到相关学校(第1、3、5类根据学生父母房产所在学区确定报名学校,第2、4类根据学生户籍所在学区确定报名学校)预报名登记。具体类别为:

1.学生户籍与其父母房产(学生父母未成年子女房产视同父母房产,下同)均在求读学校学区内的。简称户房合一。

2.学生父母在城区无房产,但学生及其父母与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下同)三代同户(其中学生出生户籍必须为xx城区)、同住,祖父母户籍、房产均在求读学校学区内的。简称三代世居。

3.学生户籍属于xx区内且其父母房产在求读学校学区内的。简称区户有房。

4.学生户籍在求读学校学区内但其父母在城区无房产的。简称有户无房。

5.学生户籍属于区外市内且其父母房产在求读学校学区内的。简称市户有房。

预报名登记时第1、3、5类须提供学生本人户口本和父母房产证(如学生本人与父母户籍分离的,须提供学生本人出生证等能证明相互关系的证件,下同);第2类须提供三代同户的户口本、祖辈的房产证、父母双方的城区无房产证明(由家长向区不动产管理处要求出具,下同);第4类须提供学生本人户口本和父母双方的城区无房证明。

备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撤并的乡镇(东极镇、原登步乡、原蚂蚁乡和原白沙乡)适龄少年儿童,学生父母在xx城区无房产的,租(暂)住在沈家门区域(除荷外荷东、鲁家峙外)的到沈家门四小预报名,租(暂)住在鲁家峙区域的到沈家门一小鲁家峙分部预报名,租(暂)住在东港区域、沈家门荷外荷东区域的到沈家门小学预报名。预报名时须提供学生本人户口本、父母双方在xx城区无房产证明、租(暂住)房协议等相关材料。预报名后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到上述相关学校就读。

当学校预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按1-5类依次录取,同一批次不能全部录取的按入学对象在学区内取得户籍时间早者优先的原则安排就读,入学对象学区内无户籍的,以房产证取得早者优先的原则安排就读。在学区学校无法就读的入学对象,由区教育局按相对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到附近尚有空余学额的城区公办学校就读。

(二)调拨对象:除以上学区生外,另有3类调拨对象,分别是:

调拨第1类:【政策照顾对象――军人、引进人才、侨胞、港澳台胞等子女(简称政策照顾)】6月29日上午统一到区教育局教育科(xx东港商务中心2号楼505室)预报名登记,预报名时须提供学生本人户口本或身份证件、出生证明,父母户口本或身份证件,监护人房产证件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登记后由区教育局根据相关政策统筹安排学校就读。

调拨第2类:【区内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简称区内务工),具体指除学区生、政策照顾对象外的区内户籍适龄入学对象】根据实际租(暂)住地,7月1日上午就近到沈家门一小鲁家峙分部或舟渔学校预报名,预报名登记时须提供学生本人户口本,其它携带材料请对照附件2(如父母在城区租房协议、营业执照、劳动协议、劳动社保、期房合同及首付款票据、商业房产,祖辈房产等)。登记后由区教育局根据赋分排序及租(暂)住地调剂到沈家门一小鲁家峙分部、舟渔学校或相关学校就读。

调拨第3类:【符合居住证积分入学条件的区外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就读城区公办学校预报名工作已结束,区流动人口管理局居住证积分管理办公室(电话:xx)根据申请人积分高低进行汇总排名,按接纳计划数将名单提交区教育局,区教育局按申请人积分高低及实际居住情况安排到城区、本岛公办学校就读。

(三)不符合居住证积分入学政策的区外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到区内新居民子弟学校(育才学校本部、希望分校、向阳分校)预报名或回原籍就读。区内新居民子弟学校根据区教育部门核定的招生计划数,于7月5日后自主安排招生。

二、备注: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新生预报名手续的,学校不再受理。确因特殊原因延误报名的本区城区户籍新生,7月10日—7月12日持相关材料到区教育局教育科(xx东港商务中心2号楼505室)预报名登记,电话:xx;未在规定时间完成预报名登记的学生,户籍在xx城区的统一列入统筹调剂安排对象,户籍不在xx城区的统一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2017年8月9日、10日,公布小学招生录取名单,由各校发放录取通知书;2017年

8月29日,各校在校门口明显位置公布新生电脑编班名单。

附件2:区内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评分细则

一、必备条件

申请就读城区公办小学一年级必须是xx城区幼儿园大班毕业幼儿。

二、具体评分细则

(一)父母一方在xx城区已取得住宅房产,但房产证取得日期在2017年4月30日后至招生报名日期之间的,凭房产证得50分;父母一方在xx城区已购住宅期房的,凭购房合同及期房首付款票据得30分。此项最高分为50分。

(二)入学对象父母在xx城区无住宅房产,但入学对象的祖父母一方在xx城区已取得住宅房产,凭房产证得30分。

(三)父母一方在xx城区已购营业房的,凭产权证得20分。

(四)父母一方在xx城区开店开厂的,凭工商营业执照得20分。

(五)父母双方在xx城区工作一年及以上的,凭劳动协议及劳动社保证明得20分。父母一方在xx城区工作一年及以上的,凭劳动协议及劳动社保证明得10分。

(六)已在城区入园的(据学籍确认),得10分/年,最高不超过30分。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8篇

一、各地开放异地高考设置不同门槛

截至2013年元旦,据媒体公开报道,仅有4地尚未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具体包括、青海、天津、海南。根据各地已出台的相关政策,黑龙江、安徽、重庆、河北、湖南、吉林、辽宁、浙江、江苏、河南、云南、湖北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013年即可在当地参加高考。

分析各地出台的方案,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以北京为代表,出台了过渡方案,设置的开放门槛相当高,只开放了高职,方案称:“自2014年起,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6年,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的,可以在北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这一方案被网友指责为“没有方案”“交白卷”。

二是以上海、广东为代表,与居住证政策结合推行异地高考。上海将于2014年实施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条例》相衔接的异地高考政策,广东则分三步逐渐实施。

三是以黑龙江、浙江、江苏为代表的异地高考政策,以随迁子女的学籍为主,同时对随迁子女父母的工作、住所提出一定要求。政策规定,拥有高中3年当地高中学籍,提供父母工作和住所证明即可在当地报名高考。当然,每个省市的具体实施细则略有不同。

四是以江西为代表,只对学籍提出要求,不对随迁子女父母的职业、住所、社保等做出要求。江西的政策是:“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高中阶段具有1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在我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享受与本省户籍考生相同的招生录取政策,自2014年开始实行。”

二、北京、上海、广东为何对异地高考门槛“精打细算”?

这其中,北京的方案引起的关注最多。对此,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房山代表团小组会上谈到,不久前北京市宣布将在2013年制定“异地高考”具体实施方法,在这之前,将再实施一年的“过渡措施”。他解释说,一开始异地高考的设计方案是很细的,方案针对北京外来700多万人,分成4类,每一类通过个人的所属产业、住房、劳保等各种条件打分,达到足够分数的家长的孩子可以参加高考,没有达到则再继续争取。但是因为具体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提供不了应有的数据,这个详细的方案无法得到落实,只能采取一年过渡期的方式。

姑且不论用“积分制”方式开放异地高考是否合理——在北京、上海,这被认为是不得已的办法,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也存在两种选择:一是达到某个规定的积分,就可以享有异地高考的权利,不限比例、数量;二是积分标准不断调整,最终使能享有异地高考的随迁子女保持在一定比例,或者一定数量。如果是前者,决策者根本不需要掌握精细的流动人口数据,公布积分标准之后,由流动人口自主申请,再根据达到积分的人数,协调高考录取指标;如果是后者,决策者则很在意按照这一标准,究竟会有多少可以享有异地高考。因此,就需要精准数据了,这包括眼下的精确数据以及未来可能变动的数据。

对于眼下这方面的精确数据,地方政府其实是比较容易获取的。客观而言,当地政府全面掌握所有流动人口的信息确实有一些难度(有的没缴纳社保、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居所),可是,北京采取积分制开放异地高考,积分的指标必然有社保、纳税等项目,而掌握缴纳社保情况,这对政府部门有何难度呢?有难度的是对未来变动情况的掌握,而这方面的工作,任何地方都可以说难以精确掌握。北京的异地高考本来就只打算针对少数人开放,现在连少数人也没有异地高考机会,却把理由推给对整体流动人口的情况不掌握,这十分耐人寻味。

简单地说,地方政府设置门槛,不是基于怎样对随迁子女合理,而是根据现实的高考利益格局“倒推”门槛。比如,北京高考录取指标多少,本地户籍考生多少,在此基础上,北京最多可以容纳多少随迁子女高考。另外,根据这样的异地高考门槛,会对中考、中小学求学产生怎样的连带效应等,综合这些因素来确定开放的门槛,其结果就是,开放异地高考会控制在地方政府可以接受的比例。准确地说,这不是开放的思路,而是限制的思路。

而如何控制在一定的比例、数量,这才是对地方政府的“考验”。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当前制定的积分标准不变,那么,达到积分标准的人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有积分这一盼头,到城市求学的随迁子女会增多。而按照地方政府将异地高考控制在一定比例、一定数量这种思路,积分标准就必须逐年变化,但这必然遭到随迁人员的反对、社会舆论的质疑。在各方利益的权衡之下,地方政府也就找理由能拖就拖了。

就是那些当前异地高考矛盾不突出、开放门槛设置很低的地区,异地高考政策的走向,其实也存在变数。道理很简单,如果本地户籍人口高考报名人数增加、随着异地高考开放随迁子女增加,开放的门槛就可能调整、提高。

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地方政府的问题,而是解决异地高考的整体思路出了问题。异地高考问题本来就不应该交给地方政府解决,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等流动人口多、异地高考矛盾突出的地区。这一问题只能由国家主导,协调各地的招生录取指标,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才能避免地方政府的利益纠缠,在开放的门槛设计上“精打细算”。

三、以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重建招考模式,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9篇

贵阳市在构建城市社会管理基本格局中,始终围绕网络覆盖、优化配置展开谋篇布局,做到“总体覆盖网络化,整体推进;分支功效最大化,优化配置”,即从总体上做到了社会管理主体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群众四位一体的网络化总体推进,又合理优化地配置了各方资源,兼顾保证了各分支主体功效发挥最大化。同时,在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坚持以点到面、示范带动为模式推进,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取得的成功经验,抓点带面,形成示范,自上而下地推广。目前,全市已成立90个新型社区,变市一区一街道办事处一居委会四级管理为市一区―社区三级管理,实行区直管社区,社区直接面对群众开展管理服务,在社区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模式,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提高了新型社区服务群众、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贵阳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并借鉴贵阳市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经验,围绕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工作,并延伸到与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关的其他领域,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社会化服务管理经验。

一、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组织体系

1.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

贵阳市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任务,纳入本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加快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将管理体制转变为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为主的“统筹型”服务管理体制,成立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时,扩展贵阳市人口计生委的工作职责。

2.强化区(市、县)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协调机制

在建立市级领导小组和拓宽市人口计生委工作职责的同时,也对区县级管理机制也做了相应调整。各区(市、县)相应调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区(市、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设在人口计生局。

二、初步搭建了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

1.建立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贵阳市以完善人口数据库为中心,建立全员人口数据库。根据贵阳市相关规定,对流入人口流入1个月内必须全部录入微机,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市人口计生委利用人口计生网络优势,整合各级各部门流动人口信息资源,搭建了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信息平台运用的效率。

2.启动成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贵阳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建立全市统一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目前已初步整合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数据,有望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安全共享。同时,贵阳市认真运用贵州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省内信息查询和信息交换,实现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对流动人口协作配合管理服务。

三、有效实施了流动人口分类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

1.实行“一证通”,推行“以证管人”的工作模式

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并逐步提升居住证功能,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确保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化待遇。贵阳市全面简化办证程序,将流动人口办证资料精减为3项,在市、县、社区服务中心办证大厅设立居住证办证窗口,实现现场办证,办证后即可享受“一站式”的均等化服务。

2.完善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机制,推行“以房管人”的工作模式

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建立出租房屋数据库,根据各类出租屋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全面推行出租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和房东报告制度,建立房屋出租登记报告制度,强化出租屋租住人口登记和管理。二是通过地方法规明确物业服务企业配合计生部门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建立计生物管协作工作制度。三是明确施工企业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职责,督促施工企业为流动人口工人设置符合相关标准的必要生活设施和劳动安全保护。

3.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就业服务机制,实施“以业管人”的工作模式

贵阳市对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劳动者,通过平等就业逐步推行“以业管人”的工作模式。一是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雇用流动人口的用工单位,须将持有《居住证》作为行业准入条件,履行协助政府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义务。二是构建覆盖市、区(市、县)、社区(乡镇)、村(小区)四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职能进一步前移和下沉,流动人口可以在其现居住地就近的社区(村)获得所需的免费就业服务。

四、渐次完善了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1.逐步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贵阳市在制定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妇幼保健、法律服务等公共政策时,统筹考虑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流动人口与本市户籍人口享有同等权利,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合。

2.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分类定标、分类考核工作机制

一方面建立纵向考核机制。针对贵阳市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实行分类考核定标,对城区以考核流入人口为主,对农业县以考核流出人口为主,对郊区县考核实行流出、流八人口并重。另一方面,建立横向考核机制,实行“四线考核”,即分“党政线、人口计生线、综治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线”四线进行考核。

3.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市、区(市、县)、社区(乡、镇)本着“分级管理、分级承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快公共财政向社区覆盖,确保社区工作经费的正常运转,对经审查批准由上级各党政部门转入社区办理的事务,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以“购买服务”的形式确保相应的配套工作经费。

五、有序开展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贵阳市出台了有关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将人口计生、公安、卫生、民政、住建、人社、工商、教育等部门的相关流动人口数据整合,规定办理《贵阳市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享受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就业保障、公共卫生、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基本权利保障、居住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均等化服务,并借鉴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探索渐进式融合之路,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可以通过积分排名安排在居住所在地申请入读公办学校。同时,明确贵阳市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如公安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并为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依照相关规定办理本市机动车驾驶证,同时强化社区警务工作,力促警力资源下沉,开展流动人口出租屋的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司法行政部门对流动人口在法律咨询解答、通常的刑事辩护以及民事案件方面给予与本市市民同样的待遇。

总之,从以上贵阳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践来看,2010年至今主要是大人口机构统筹型的服务管理模式,而从2013年开始则开始借鉴“积分入户”居住证型模式的管理经验。因而,从贵阳市总体实践来看,大人口机构统筹型模式仍是实践探索的主要方向。

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第10篇

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历来被视作高考改革中的“硬骨头”。随着教育部要求的原则限期将近,公众对各地就地高考政策的关注热度也持续升温。

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西、福建、重庆、河北、湖南等各省市明确出台就地高考具体标准,均通过设定“门槛”的方式对考生学籍、在该省市就读时间或父母社保证明等条件有所限制。

至此,我国各个省市已经出现“率先破冰”、“缓冲落地”、“分步实施”三种模式。

率先破冰——

冀、皖等省市今年开始实施

黑龙江、安徽、河北、重庆、湖南等省市推出的具体政策以“低门槛”为显著特点,这缘于这些省份大多为人口流出大省或考试大省,政策推行压力较轻。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这些省市的异地高考都是2013年起开始实施。

黑龙江、安徽、河北、辽宁、重庆要求父母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但更强调孩子的学籍。不过,各省对学籍的要求并不一致,黑龙江、安徽两省要求具有该省高中学籍且高中阶段连续就读3年以上;河北省则规定,须有河北省两年以上高中学籍。

湖南省的规定则强调实现外省籍生源全覆盖。外省籍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可通过中考录取到流入地普通高中学习,或凭初中毕业证书通过注册入学进入流入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自高中一年级起(含高一的第二学期)在流入地普通高中学校就读,取得就读学校学籍,并参加了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应、往届毕业生,可凭学籍证明和其父母居住证在湖南省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在湖南省连续就读两年以上(含两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可参加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

2013年开始实施异地高考的省市中,吉林等省强调家长必须参加社会保险3年以上。

2013年起,一些省市都开始安排随迁子女高考补报名,但辽宁省不能接受随迁子女艺术类考生报名。同时,辽宁省要求考生以签《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考生诚信高考承诺书》的形式,对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的真实性做出承诺,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获得报考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将有关事实记入考生高考诚信档案。

在全国已公布方案的省份中,流动人口约2 200万人的浙江省,异地高考门槛比较低,只要求浙江学籍与连续3年高中在浙江省就读。

缓冲落地——

山东、江西、福建等明年起实施

对于本省生源较多,考生压力比较大的一些省份,如山东、江西、福建则选择了缓冲落地,在2014年开始实施。

山东省要求须读完高中且有学籍。该省规定,非户籍考生要在山东省参加高考,总的原则是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且拥有山东省高中阶段学籍。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住所、保险年限等条件则由各市制定。

福建省则要求有高中3年完整学习经历。凡在福建省高中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都可在福建省就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允许参加本科、专科层次录取,并与福建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江西省的要求要低一些,要求高中读满一年且取得学籍即可。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在江西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享受与江西省户籍考生相同的招生录取政策。

内蒙古则要求,截止至2014年4月1日,从区外迁入内蒙古的考生,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2014年普通高考,并可参与本专科院校录取:本人具有内蒙古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本人取得内蒙古户籍满2年。家长在内蒙古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职业且纳税(或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均满2年。

分步实施——

北上广过渡渐进

北京、上海、广东等被视作改革重镇的人口流入重要地区,却由于情况复杂而态度谨慎,其实施细则也因此更为外界关注。

与其他多数省份以“学籍、社保、固定住所”等为主的条件相比,北京、上海和广东的异地高考门槛明显要高一些。北京和广东的方案都强调过渡和渐进。

根据北京市随迁子女在京升学考试工作方案,2013年符合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参加中等职业学校考试录取;2014年符合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参加高等职业学校考试录取。大学本科的部分还没有计划放开。在广东省,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2014年开始可以报考高等职业学院,2016年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而广东和上海的另一项政策,都是针对积分入户或者取得工作居住证的外来人员的子女。上海异地高考政策是,父母持有人才引进类居住证,孩子是上海学籍,就是符合户籍不在上海,但可在上海参加高考的条件的。上海的工作居住证分为三类,人才引进类是其中的A类。日前开始征集意见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条例》已初步明确上海处理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的基本思路,允许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但由于居住证方案尚未定稿、积分制细则有待公布,“就地高考”缺少操作基础,真正试行的时间表,至少要在2014年以后。

专家观点

现实的理性选择

张枫逸(媒体评论员)

此前,北京教育考试院明年高考报名须具有本市正式户口的规定,就等于提前宣告非京籍考生暂不能参加北京高考。事实上,许多教育专家曾纷纷建议,北上广等异地高考压力大的地区,可先放开高职教育的户籍限制。一方面,这类学校面临比较严重的生源危机,竞争不那么激烈,有利于通过试点摸索和积累经验;同时,对于高职、中职学校来说,也能够以此为契机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虽然这个分步走方案会让许多翘首以盼的家长感到失望,但必须看到,不同地域教育承载压力不同,改革自然不可能齐头并进。安徽等人口输出省份,外来人口和压力较小,一步到位放开异地高考也不会带来太大冲击。而北京教育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加之以往投入是按照户籍学生配置,而非按照激增的外来人口需求。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幼儿园严重不足、小学入学高峰等问题难免加重,初高中阶段连带效应也将出现。无论异地高考还是基础教育,都事关公众权益和教育公平,我们不能以维护一种公平的名义去破坏另一种公平。再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搞不好,即使开放了异地高考,随迁子女的教育福利也将受到牵累。

因此,对于北上广等地区来说,异地高考不可能一蹴而就全部开放,分步走是现实的理性选择。毕竟,异地高考的分步走不会自然而然地到位,其间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比如,从微观来看,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国家主管部委协调,增加高校招生计划。从宏观来说,开放异地高考可能带来的务工人员和随迁子女快速增加,也需要住房、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大的政策环境支持。

关键是高考改革

熊丙奇(教育学者)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思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打破现行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如果能实行高考制度改革,根本就无需各地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

首先,全国重点大学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目前,我国已有80所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其中存在三大联考,这三大联考都是全国性质的统考,考生在任何省市都可报名参加,如果将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脱钩,参加联考的学生,以联考成绩申请自主招生,获得学校自主招生资格,不再要求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这不就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异地高考了吗?

其次,高职高专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鉴于我国高职高专目前普遍存在生源紧张的问题,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从高职院校发展和满足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需求出发,完全可以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进城务工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只要有高中学历,都可自主申请,这也就解决了大半的异地高考问题——目前高职的录取计划占总计划的一半左右。

上一篇: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