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05 13:40:15

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湖北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适用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进入本市行政区域内或在本市跨县市居住的人员。

第三条流动人口管理实行居住证制度。

宜昌市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通用的居住证明。

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居住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常住户口所在地、现居住地、服务处所、居住事由、联系方式、本人照片、证件有效期和发放机关。

第五条居住证有效期为一年、二年、三年、五年,有效期限届满后自动失效。

第六条居住证由市公安机关统一制作,各公安派出所负责办理、发放。

社区(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受公安机关委托,承担流动人口登记、信息采集、居住证发放等具体工作,有条件的,可以代办或网上办理。

第七条流动人口居住证工本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申领与发放

第八条流动人口拟在现居住地居住三十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居住地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社区(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进行居住登记,填写《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申领居住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申领居住证,但本人要求申领居住证的除外:

(一)年龄未满十六周岁或已满六十周岁的;

(二)在居住地就医、探亲、旅游、出差的;

(三)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

第九条本市各公安机关发放的居住证在全市范围内通用。

流动人口变更市内居住地址的,应自变更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和居住证,向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社区(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条流动人口在单位内居住的,由所在单位负责统一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领居住证,并填写《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

第十一条流动人口租赁房屋居住,房屋出租人应督促其申领居住证。

第十二条居住证实行一人一证。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可以申领一本居住证。

第十三条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应提供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及其他有效身份证明。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或所在单位提供的身份证明材料进行核查,情况属实的,应当及时发放居住证;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及时口头或书面告知申领人补齐材料后发放居住证。

第十五条居住证的有效期根据下列情形确定:

(一)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上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有效期为五年;

(二)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签订二年以上三年以下劳动合同的,有效期为三年;

(三)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二年以下劳动合同的,有效期为二年;

(四)其他流动人口居住证有效期一年。

流动人口居住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居住的,应提前三十日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社区(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申办延期手续,延期期限按照前款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居住证管理实行年审制。

居住证持有人应当自居住证发放之日起每满一年的最后一月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社区(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申请年审。逾期未申请年审的,居住证自动失效。

第十七条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首次领取、换领居住证或办理变更、延期手续的,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费用。

流动人口因遗失、损坏而补领、换领居住证的,应当缴纳工本费。居住证工本费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按规定制定并公布。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买卖、转借居住证。

第十九条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需要查验居住证时,居住证持有人应予以配合。

第三章权益和服务

第二十条流动人员持本市居住证,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受下列权益和服务:

(一)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二)参加社会保险;

(三)申请办理车辆登记和机动车驾驶证;

(四)参与社区组织的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五)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或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以及有关劳动技能比赛、先进评比;

(六)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七)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

(八)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由居住地教育部门安排学校就读;

(九)传染病防治服务,子女中的适龄儿童享受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保健服务;

(十)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权益和服务。

第二十一条流动人口持居住证在同一地居住三年以上,并荣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的,本人可以优先申请取得居住地常住户口。

第二十二条流动人口持居住证在同一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五年、具有稳定职业和本人所有的住房,符合计划生育相关规定,且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本人可以申请取得居住地常住户口。

第二十三条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各级公安、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房管、卫生、工商等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在履行各自的服务管理职责时,应核实流动人口的身份证和居住证。

第四章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制度,由公安机关依照《湖北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制度,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八条居住证管理人员违反本制度,、、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在本制度实施之前已申领暂住证的,停止使用,持证人可凭暂住证换领居住证,其居住时间可连续计算。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住证;服务行政;完善

一、导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30亿,比2010年增加828万人,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改变的社会体制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及其壮大为当前的城市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由于过度注重对流动人口进行强制管理而忽略了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曾经的暂住证制度在强烈的质疑声中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居住证制度则以服务型管理为价值导向逐步走向公众视野,居住证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衍生物,是由一系列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演化而来的。该制度为流动人口的管理搭建了人性化的政策平台。

目前我国已有广西、安徽、陕西、山东、甘肃等省份宣布已经或者即将实施居住证制度,从已经出台的相关规范分析,居住证制度规定了流动人口可以享有的公共服务及权益范围,进一步淡化了城乡居民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之间的融合,但就制度本身而言,居住证制度仍然需要更加合理和完善的规范设计,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能,进而为我国的户籍改革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本文主要以2011年3月15日实施的《武汉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为研究文本,着重对《暂行办法》进行规范性分析,并对相关制度的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二、居住证制度是公共行政职能转换的必然选择

尽管我国现行宪法并没有赋予公民迁徙自由权,但我国于1998年10月5日在联合国总部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明确规定,“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我国宪法学者在迁徙自由权入宪的问题上基本达成了肯定的共识,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制度管理的做法限制公民在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迁徙自由权,更重要的是从暂住证的功能来看,暂住证是行政机关予以准许持证者从事特定活动的证明文件,流动人口如果要参加驾校培训、买车、按揭贷款甚至四六级考试、注册会计师等大型考试,都必须持有暂住证,这些规定无不折射出行政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强制性管理的传统的行政理念,而且政府部门执法方式粗暴,甚至把暂住证作为部门创收的工具,严重地侵犯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成为暂住证制度广为诟病的硬伤。那么,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行政机关究竟应该进行怎样的定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政府的价值定位问题。政府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政府对于作为主体的国家和公民的意义和需要的满足,从政府和国家的关系来看,政府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从政府和公民的关系来看,既然公民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以便其保护自身利益,政府的价值就在于政府必须具有管理和服务功能以促进和确保公共福利,维护和发展公共利益。从上述原理可得知,流动人口的管理事关这一群体的重大权益,政府必须转变公共行政管理职能,以服务流动人口为中心,积极回应公众的诉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公共政策,以便更好地为流动人员服务,而不是视他们为洪水猛兽,步步为营,这正是居住证制度出台的必然所在。居住证制度和暂住证制度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价值取向不同。暂住证制度立法主要是为公安机关治安管理服务的,以管理为主旨,有明显的“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倾向,而居住证制度立法是以服务管理、权利保障为主旨,强调服务和管理并重,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等原则进行具体制度设计;在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如果政府固守传统的管制流动人口方式,势必会激化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加深政府的信任危机,实施居住证制度则可以满足流动人口多方面的利益诉求,适应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是新形势下政府决策的必然选择。

三、规范分析《暂行办法》的制度特征

1.立法价值体现服务型管理理念。许多学者认为,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只能作为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性手段,其功用的指向性较强,尽管如此,居住证制度的规定可以让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和当地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尤为重要的是居住证制度在立法价值取向上凸显了服务型管理的行政理念。这一理念在《暂行办法》中体现的比较深刻。《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武汉市居住证》是非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居住和享有居住地公共服务的合法凭证。”该条直接将居住证与公共服务相挂钩,蕴含了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服务管理的行政理念,即不再一味地强调强制管理,而是着重要求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满足流动人口对公共物品的一般需求。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重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扩大政府与公民的信息沟通渠道,根据公民的普遍需求决定政府提供什么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服务,为此,中共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暂行办法》以规范的形式践行了这一先进的行政理念,值得肯定。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引进;居住证制度;户籍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国内纷纷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构筑人才高地,这无疑与北京形成竞争态势;同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使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享有同城待遇和均等机会,各地纷纷实施居住证制度。因此,北京有必要在比较中总结长处,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赢得人才竞争优势。

一、国内典型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和居住证制度

(一)深圳市人才引进政策和居住证制度

2002年深圳市出台引进人才政策,2008年修订,实行“专业、条件、指标”综合调控的引进人才政策。对于“50周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48周岁以下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45周岁以下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本科学历且取得中级职称的人员”可予以引进。同时规定对高端人才,如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杰出专技人才等,年龄可放宽到55周岁,对于在深投资的企业家、投资人或股东符合一定条件的也可引进。数量实行指标控制,每年调干指标1万人,其中用于引进人才的指标1500人左右。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废除暂住证改用居住证的城市,2008年8月1日开始实施,截至2010年6月22日,累计受理办证1148万张。作为取代暂住证的居住证,外来人口在医疗、教育、劳动保险、就业、社会保险等逐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此外,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在深圳市级任职资格评定、金融、子女享受基础疫苗免费接种、出入港澳的商务出境手续、乘车待遇、车辆入户等11个方面享有与市民同等权益。自2010年4月15日起,深圳市办理居住证不再收取居住证的工本费,将居住证改革再次推进了一步。

(二)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和居住证制度

上海市规定对于“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紧缺急需人才、或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引进。自2005年起对调沪人员开始实行总量控制,每年由上海市发改委下达给上海市人事局批准落户指标为1.5万人。指标包含引进人才及配偶子女、引进非沪生源毕业生和留学人员、驻沪部队军官家属随军和干部、解决夫妻分居及中央在沪单位调干。据了解,上海市每年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在50人左右。持有上海《居住证》的人员,可以在沪创办企业、从事科技活动,接受上海市行政机关的聘用或者到企事业单位任职,参加上海市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参加上海市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还可以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领《居住证》。2009年上海市政府规定累计持有《上海居住证》7年的来沪创业、就业人员符合一定条件可以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作为全国户籍改革的试点,这一制度有利于深化户籍管理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

(三)广州市人才引进政策和居住证制度

广州市自2004年开始实行《关于加快我市人才引进的若干意见》,规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之一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才,无论是单身人士本人或已婚人员夫妻双方均符合条件并有单位接收的,能够提供计划生育证明,就可以批准引进,大大拓宽了人才引进的渠道和领域。2010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推行居住证制度过渡期工作指引》,对办理居住证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明确指引,其中规定有效期1年以下居住证从宽办理、办理居住证时不得搭车收费、不得将出示计生证明作为办理居住证的前置条件等。

(四)青岛市人才引进政策和居住证制度

青岛市规定对于“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省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年龄50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龄40周岁以下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的”可以予以引进。并且自200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对城乡户口登记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公民依法申报登记户口不设置任何限制或附加条件,办理户口不收取城市增容费或者变相收取费用。

二、国内人才引进政策和居住证制度比较分析

从国内实施人才引进和居住证制度的典型城市来看,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各地政策差别较大

实施居住证的城市政策均提出在医疗、教育、劳动保险、就业、社会保险等至少5方面,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将会逐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但是具体细节上以及其他方面,各地有着不同的规定。外来人员在居住地享受权益最多的为深圳,规定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在市级任职资格评定、金融、子女享受基础疫苗免费接种、出入港澳的商务出境手续、乘车待遇、车辆入户等11个方面享有与市民同等权益,而其他城市政策少有涉及。政策差距导致深圳市居住证到北京却不管用,仍然很难享受居住证带来的保障。二者实质问题都在于户口背后的福利差别待遇,各地区的社会福利标准不同,导致户口含金量地域差,唯有消除地域差,才能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问题。

(二)设定的申办门槛普遍较高

各城市实行的人才引进和居住证制度,一般需要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的还需要在当地拥有商品房产权,未考虑农民工进城居住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表示,居住证制度实施应在全国范围确定一个共同的最底线,废除高学历和产权限制,否则又变成“地方粮票”,居住证变成另一种暂住证,没有意义。在各城市中,北京居住证“门槛”最高。北京2003年开始施行工作居住证制度,当时规定三类人有资格获得工作居住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居住证的申请范围。北京市户口的取得成本虽然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下降,但是条件还是比较苛刻,而且条件的逐渐宽松也是在本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如对私营企业主、稀缺人才的引进等。从横向上比较,北京市户口的取得比其他城市更困难,北京市人才引进制度改革的速度也比其他城市缓慢。

(三)社会保障性待遇过于原则化

各地居住证制度中都提及到持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规定在制度规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上持证人员和本地市民享有同等权益。但是关于持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规定往往过于原则化,欠缺操作性,并且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有所回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持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如北京市规定,持证人员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中享受相关待遇。这种过于含糊的规定在各地居住证制度中都存在,对社会保障问题一句带过,持证人员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究竟如何,养老保险跨省接续问题如何解决,异地退休等问题如何解决都没有明确说明。

(四)居住证与暂住证在性质上未明确区分

作为取代暂住证的居住证兼具管理和服务功能,并提供给持证人员享受权利保障。但是在实质上,目前的居住证同暂住证在性质上没有明确区分,同样没有实现完全的权利义务对等,与户籍权利相比持证人员仍然欠缺很多“市民权益”。在许多人的理解中,居住证就是变相的暂住证。居住证和暂住证在制度设计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区别于暂住证只有管理功能,居住证引入了服务,兼具服务和管理功能。但是,居住证服务功能有限,功能中没有涉及到户口、住房等关键性核心问题,且在实际操作中,居住证发挥更多的也是其管理功能。居住证没有给持证人员带来同等的“市民权益”,也不能够消除非户籍居民的歧视感,不能增强持证人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居住证管理从对人才到对所有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是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进步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北京、上海、成都、温州等十余个大、中城市以及广东等省份相继推行了“人才居住证”管理制度。在发放对象上,范围扩大了很多,从“人才”扩大到“平民”。“人才居住证”一般门槛较高,但“居住证”的适用对象不再仅仅针对过去的“引进人才”,而是更广泛地发放到非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员。在享受待遇上,“居住证”待遇虽然不如“人才居住证”,但已从无到有,一般流动人口可以享受部分待遇。“人才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其深层次原因是各地从地方利益出发,为发展当地社会经济而采取的一种争夺人才的策略。“不迁户籍、不转关系、不唯国籍、不论身份”等“绿色通道”措施本质上就是绕过户籍、国籍、档案等人才流通障碍的变通手段。而“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则从原来的以带等级观念的管理为主逐步转到以人性化服务为主上来,强化了社会的平等,体现了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举措。

参考文献

[1]费英秋,张杰军.引进智力与自主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孔繁荣.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作用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8(1).

[3]李和平.户籍改革——居住证管理是户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J].上海综合经济,2001(10).

[4]沈荣华.人才引进与保持[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叶继红.城市实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2).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鼓励优秀人才来我省工作或创业,为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所承担工作所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在本省居住的非本省当地户籍的境内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领《引进人才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申领条件由各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三条省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及省直和中央驻浙单位引进人才申领《居住证》的审核。

市、县(市、区)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本规定在本辖区内的实施及本辖区内引进人才申领《居住证》的审核。

省公安部门负责《居住证》的制作及其相关管理。

市、县(市、区)公安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引进人才申领《居住证》的核发及其相关管理。杭州市公安局负责在杭省直和中央驻浙单位引进人才申领《居住证》的核发及其相关管理。

发改委(计委)、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工商、科技、建设、外事办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与引进人才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居住证》载明持有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原户籍地、证件号码、服务处所、居住地址、有效期、身份证号码、签发日期等内容。

第五条《居住证》的有效期限由各市政府相关部门确定,期满后持有人可以申请续办新证。

第六条《居住证》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一、持有人在本省的工作、居住的证明;

二、表明持有人在浙江择业就业、投资创办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办理社会保险、职称评审、子女入托入学、购买商品房、购车入户、出入境管理以及其他商务活动等方面与本省当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持有人可持证办理上述各项相关事务;

三、记录持有人基本情况、居住地变动情况等人口管理所需的相关信息。

第二章申领

第七条申领《居住证》,由本人或用人单位向县(市)以上人事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申领《居住证》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本人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业绩证明材料;

二、有效的身份证明;

三、在本省受聘地的住所证明;

四、与用人单位签订的聘用(劳动)合同或投资、经营业绩的相关证明。

第九条人事行政部门自收到申请表和申请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出具《办理〈引进人才居住证〉通知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告知申领人。

第十条申领人凭《办理〈引进人才居住证〉通知书》,到相关公安部门领取《居住证》。

第三章管理

第十一条《居住证》信息系统纳入本省户籍管理信息系统。《居住证》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障工作,按照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居住证》持有人,因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等发生变化的,应在30日内持变更材料向原申领机关办理《居住证》相关信息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居住证》有效期满,需要续办的,本人或用人单位应在有效期满前30日内,按照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向原人事行政部门和原发证的公安部门续办新证。逾期未办新证的,原《居住证》自然失效。

第十四条《居住证》遗失的,持证人应及时向原申请机关办理挂失和补办手续。

第十五条因中止、解除聘用(劳动)合同,离开当地到省内其他地方择业就业或离开本省的,用人单位要及时收回其《居住证》,交回发证机关注销,同时报告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

《居住证》持有人调入本省落户的,公安机关在为其办理入户手续时收回《居住证》。

第四章待遇

第十六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按有关规定注册工商营业执照,或以技术入股、投资等方式创办企业。

第十七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在本省自主择业就业,可以按有关规定在本省以多种形式从事兼职工作。

第十八条持有《居住证》人员,经本省有管理权限的部门批准,可以以短期聘用、项目聘用等方式,接受行政机关聘用,提供相应服务。

持有《居住证》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用方式担任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艺术机构等单位的领导职务。

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参加本省组织的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的招考录用。符合本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资格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公开选拔。

第十九条持有《居住证》人员,来本省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贷款贴息,帮助解决投资立项、融资、土地征用等问题。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省政府浙政[1999]1号文件规定的扶持政策。可参与本省科技项目招投标,申请本省科研课题和科技奖励。

第二十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在本省从事研究开发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可由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给予一定数额的专利申请费补助。属职务发明专利,专利权的持有单位在专利转让、许可他人实施后,可在所得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40%的比例,奖励给发明人或设计人。《居住证》持有人在本省的发明专利、科技成果可参加国家和本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

第二十一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在本省工作的报酬和待遇与其本人能力、贡献相挂钩,由用人单位与其协商确定工资标准和分配方式。

第二十二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按本省有关规定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可以参加本省专业技术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对《居住证》持有人已在国外取得的与国内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执业资格,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核后予以确认。持有《居住证》人员,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享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学习的同等权利。

第二十三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按照所聘单位工作人员的同类标准参加本省基本养老保险。因终止合同离开所聘单位时,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的,只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跨统筹范围流动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储存同时转移。转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根据转出地提供的养老保险资料,为其续建个人帐户;转入地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无法转移的,可将其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本人。

第二十四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参加所在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按所在地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离开本省时,已建立个人帐户的,所在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对其个人帐户进行清算,个人帐户有结余的,以货币形式发还本人。

第二十五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按照规定在本省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已在户籍所在地缴存了住房公积金的,原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余额可转入本省住房公积金帐户。原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年限和余额,可以与在本省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年限和余额累计计算。离开本省时,可按规定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存储余额转移手续。

第二十六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在居住地申请子女入托入学。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由居住地所在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到具备相应接收条件的学校就读;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由居住地所在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就近安排。

持有《居住证》的回国留学人员,其子女在语言文字适应期内参加本省升学考试的,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

第二十七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随行的16周岁以下子女,可以按规定享受本省计划免疫等传染病防治。

第二十八条持有《居住证》并在当地居住1年以上的人员,可以按照公安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

第二十九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凭《居住证》在本省内申请机动车驾驶证和行驶证,购置车辆入户。

第三十条持有《居住证》人员,要求取得本省户籍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另行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责任

第三十一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必须遵守国家和本省的法律法规,违者由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对持用伪造、涂改等无效证明材料申领《居住证》的,取消其申领资格;对已经骗取《居住证》的,由发证机关缴回《居住证》。

第三十三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出具假材料、假证明,为申领人骗取《居住证》的,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分别给予调离、辞退或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执行本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索取、收受贿赂或有其他违法失职行为,情节轻微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调离、辞退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为随同来本省的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申领《居住证》,并享有相应待遇。

第三十六条持有《浙江省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工作证》人员,可凭证件作为在本省的身份证明,根据我省有关规定享有相关待遇,办理相关的个人事务。如果需要,也可根据个人意愿直接申领《居住证》。

第三十七条本暂行规定由省人事厅、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5篇

一、《人才居住证》申领条件

凡外地来我市工作,不改变其户籍、不接转人事关系的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领《人才居住证》:

(一)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

(二)具有普通院校大专学历且属于年度《*人才开发专业指导目录》中需要或紧缺专业的人员

(三)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具有普通院校中专学历且属于年度《*人才开发专业指导目录》中紧缺专业的人员

(四)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员

(五)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及特殊领域、特殊行业的紧缺或急需人才。

二、《人才居住证》持有人员待遇

(一)可以申请认定高新技术成果,参与科技项目招投标,申请科技人才计划资助或者科技项目资助,申报科技奖励以及我市科技人员享有的相应政策

(二)可以参加公务员招录。经我市有管理权限的部门批准,可以通过短期聘用、项目聘用等方式,接受行政机关聘用

(三)可以参加我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考试、执业(职业)资格考试和登记

(四)其子女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就读,由居住地所在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

(五〉可以参加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其在户籍所在地建立的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储存额可以不转移,如在我市离退休,应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离开我市时,我市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将其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转移到其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当地未建立社会保险机构的,将其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部分及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六)参加我市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离开我市时,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为其出具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情况证明,并将其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及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七)可以参加我市工伤保险

(八)可以在本市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已在户籍所在地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可以将在户籍所在地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余额转入我市住房公积金帐户,享受我市的同等待遇。离开我市时,可按规定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转移手续

(九)在我市工作并暂住1年以上,须出国(境)从事紧急商务活动的,可以在我市申请因私出入国(境)证件

(十)可以购车,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登记办法》为其所购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牌号,并按有关规定申领驾照

(十一)可以为随同来我市的配偶申领《人才居住证》,并享有相应的待遇

(十二)符合落户条件、愿意取得我市户籍的,可以落户。

三、《人才居住证》申领需提交的材料

(一)用人单位的书面申请,申领人员填写的《人才居住证申请表》及其近期免冠照片

(二)申领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的聘用(劳动)合同书

(三)申领人员的婚姻状况证明、学历证明、专业技术证书、身份证及有关业绩证明材料

(四)市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健康状况证明

(五)在我市的居住证明

(六)用人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

(七)管理部门提出的其他证明材料。

四、《人才居住证》办理程序

(一)市人事局自收到申请表及相关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核定《人才居住证》的有效期限,发放《人才居住证》,《人才居住证》的有效期限为6个月、1年、2年。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领人。个人或用人单位凭《人才居住证》办理相关事项。

(二)《人才居住证》持有人员因工作单位等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在30日内向市人事局办理《人才居住证》相关信息的变更手续。

(三)《人才居住证》有效期满,需延期办理新证的,用人单位应在有效期满15日前,按照有关规定向市人事局办理换证手续。

(四)《人才居住证》遗失,持证人应及时向市人事局办理挂失和补办手续。

(五)聘用(劳动)合同期满或解聘后,由聘用单位负责收回《人才居住证》,送市人事局归档。原持证人持市人事局开具的有关证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办理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转移手续等事项。

五、职责分工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服务“两个率先”带好头和实现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争第一、建设幸福城市的总目标,按照“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要求,建立符合本区实际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居住证制度在引入高端人才、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方面的牵引导向作用,使人口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工作目标。年底前,组织实施居住证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居住证管理制度;居住证全部发放到位并普及应用。具体落实好“三项工作”一是经费保障到位。尽快做好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立项审批、资金计划下达等工作。确保专项经费保障,对居住证工作的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保证居住证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技术保障到位。依托市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我区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公安、人口与计生、人社、民政、教育、统计等部门信息数据系统接口的对接,实现受理、审核、制证、发证等各流程的无缝对接。三是社会保障到位。把居住证制度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形成覆盖公安、人社、计生、卫生、教育、民政等权益保障机制,强化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切实拓宽居住证的应用领域,不断整合政府各部门公共信息库,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一)建立区级管理机构。区政府成立实施居住证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综治办、区法制办、区公安分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人口计生局、区卫生局、区住建局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公室,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全区居住证工作的总体规划、任务部署和推进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开展工作。

(二)建立基层工作体系。各街道及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相应成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工作班子,完善工作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按照有关工作要求,积极落实各自责任,共同推进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职责

(一)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区居住证办公室

1负责全区居住证工作的总体规划,任务部署和推进工作。

2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相关系统建设和居住证实际应用,整合各业务部门的信息需求。

3制定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后台管理、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工作规范,指导、培训各相关部门开展居住证工作。

4制定工作安排和业务指标,跟踪、汇总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协调、督促、检查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居住证工作。

5组织居住证制度实施的试点工作。确定东山街道为居住证实施工作的试点单位,年底会同市信息中心组织实施。

2区公安分局

1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信息保护与管理工作,确保与相关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

2指导、督促各派出机构及社区受理点开展居住证的受理、登记、制作及发放工作。

3指导、督促基层公安机关开展居住证信息的应用,加大居住证的查验力度。

4负责区居住证管理日常工作。

3区法制办

1负责《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法律、政策解释工作。

2开展深化居住证应用领域专项调研,研究进一步提高居住证制度的优惠政策和扩充社会应用功能等。

4区发改局负责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立项审批、资金计划下达等工作。

5区财政局负责制定、完善居住证制证经费实施方案,做好相关经费保障工作。

6区采购中心负责居住证相关系统软硬件招标、采购等工作。

7区政府信息中心负责全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的建设工作,确保相关部门的有关信息能够通过此平台与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8区民政局负责会同区公安分局在全区各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设立居住证办理受理点,落实相关工作人员。

9区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区居住证办、区公安分局、区人社局、区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制定宣传方案,统一全区宣传口径,协调各类媒体单位,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

10区住建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国土局、区工商局、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局、区政府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修改完善本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确保与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积极配合区政府法制办开展有关扩展居住证应用领域的专项调研工作,并在《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及时跟进出台相应实施细则,落实居住证在本单位行政业务中的使用,明确流动人口使用居住证可享受到相关待遇。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实际举措,全市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迅速把思想统一到上级有关部署上来。针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情况,把居住证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程,精心组织,全力以赴,确保居住证管理制度实施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落实责任、协同作战。各单位、各部门要建立本辖区居住证管理的组织机构,落实具体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办证耗材等基础保障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培训到位。并按照居住证管理制度实施推进时间节点要求,严格履职,密切配合。区公安分局要加大指导协调力度。组织、协调、督促本辖区公安、劳动保障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办公室加大监察、清查力度,确保居住证有关信息的及时、准确、真实。

(三)建立机制、强力推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居住证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区居住证办适时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通报居住证管理制度推进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协调指导各部门推进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7篇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的有关精神,切实做好本街道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根据《市居住证暂行规定》、《市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实施办法》文件精神和《区关于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闵人综字()6号>的工作要求,保障来沪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对来沪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保障来沪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街道人口综合管理,促进人口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建设规模适度、管理有效、流动有序的人口环境,推动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来沪人员综合信息数据库为平台,通过以人为本、属地管理、综合管理的方法,实现来沪人员房屋租赁管理,落实来沪人员居住管理各项措施;探索房屋信息、单位信息、来沪人员信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互为支撑”的现代社区来沪人员管理的信息化支撑工作新途径。从一定程度上严密防控,遏制来沪人员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发挥社区作用,加强来沪人员的社会化、信息化管理。最终实现来沪人员标本结合、有序管理的新机制。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下设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邱建兴兼任。

街道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按照具体实施要求,负责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办公室,负责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实施。

人口办负责街道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和实施,落实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居住证受理点的布建及相关事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牵头组织社区综合协管员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来沪人员综合信息采集和居住证办证的宣传发动工作。

公安派出所负责居住证件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协同人口办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居住证受理点的布局,指导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规范居住证的办理程序,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居住证受理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负责做好来沪人员办理居住证有关材料的审核工作。

房屋管理办事处负责做好对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工作的指导,加强与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居住证受理点人员、设备的日常管理,受理点按照居住证管理规范和《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办理必须的材料和流程,负责来沪人员居住证的受理、发证及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事项。

各居委和来沪人员管理服务站,根据工作职责和要求,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居住证制度推进的相关宣传、发动和来沪人员信息的采集、维护、录入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行居住证制度,加强来沪人员居住登记,是提高来沪人员综合服务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探索和具体实践,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要认真谋划,抓好落实,履行各自工作职责,确保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制度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做好宣传工作

做好宣传工作,是顺利推进居住证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条件。通过宣传,使居住证制度得到来沪人员、社区居民、企事业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要借鉴先行试点地区好的做法,以上门宣传、针对性宣传为主,立足居委,将宣传工作做到每个用人单位、房东及来沪人员。来沪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展集中咨询活动,为来沪人员提供服务指导。

①、立足社区38个居委,利用黑板报、宣传画廊宣传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前期宣传工作。

②、到地区来沪人员集中居住地开展集中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

③、根据要求制作横幅标语宣传。

④、在来沪人员信息采集工作中,进行上门宣传。

3、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分两个层次开展,一是各级主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业务规范等培训;二是以点带面,人口办要组织力量,根据统一培训要求和培训教材,对所有社区协管员进行培训。培训工作要覆盖到每一位社区综合协管员、居住证受理点的每一个主管人员、操作人员,使其政策明了、程序清楚、服务周到。

4、加强协调,规范运作

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涉及公安、信息、人事、房地、劳动、卫生、人口与计生等职能部门,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以保证居住证制度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①、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试点推进阶段,人口办定期组织召开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分析问题,寻找对策。

②、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试点推进阶段,受理点每周向居住证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办证、咨询和遇到的问题等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落实保障

按照《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居住证受理点建设要求》的通知要求,积极落实人、财、物,按要求配置居住证受理点用房、受理窗口、硬件设施、岗位工作人员等,确保工作的全面推进。推进居住证制度的有关信息化设备和办公设备的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相关标准分级负担。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8篇

事实上,早在2009年12月的北京市政协“新城人口问题”重点督办提案座谈会上,市综治办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北京市流管办和市公安局已开始采集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的信息,2010年起将启动推广带有信息、服务功能的居住证。之后每年北京都在重提居住证制度,然而时至今日,这项制度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能落地。

从2009年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北京市居住证制度为何一直“处于调研阶段”,迟迟未能推行,居住证制度能否起到“善待每一个人”的作用,一切还有待观察。

5年长跑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多年来致力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曾参与政府部门关于居住证制度方面的政策咨询。他认为北京有着较为特殊的情况,居住证制度的推行一方面很迫切,另一方面又很艰难。

根据1982年版本收容遣送办法,暂住证作为管控外来人口的主要手段,曾一度是悬在外来流动人口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后,由于不办暂住证不再受到处罚,许多流动人口不再办理暂住证。在北京工作多年的李雪(化名)办了暂住证,不仅没享受到相关的公共服务,反而被房东和中介找上门来要收房屋租赁税。

暂住证的名存实亡使得人口管理部门推动居住证制度的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居住证要有何种内涵,才能对流动人口形成吸引力,才能避免暂住证的单方面工具性以及被流动人口所摒弃的命运,这对城市的人口管理部门提出了难题。

2009年,北京市流管办和北京市公安局计划推广带有信息、服务功能的居住证,但计划未能顺利实施。

北京市法制办相关人士说,2011年,国家拟制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居住证的相关法规。2012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刘敬民在北京“两会”期间表示,等国家大法出来以后,将会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然而,迄今为止,国家关于居住证制度的立法依旧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2012年政府立法工作计划新闻会上,北京市法制办曾透露,北京居住证管理有一个大的框架,涉及居住证管理、与暂住证制度的区别、取得的条件,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购买住房、考取驾照等问题上发挥哪些功能,都在研究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说,如果只提居住证,并不能起到推进农业人口向市民化转移的作用,这需要教育、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艰难破冰

居住证将覆盖哪些范围?申领需要哪些条件?是否跟学历、工作单位、是否有房产、纳税金额与时限相挂钩?对此,不同部门对于这一标准的态度不尽相同。

目前居住证制度的研究和实施主要是由公安局主管,然而由于居住证的设计附加了各项公共服务与福利,所以涉及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

刘涛认为,居住证办理不应设立门槛,否则无法达到摸清人口总数的目的,然而这也在无形中为北京市社保、人事及财政部门增加了压力。

作为工作居住证的主管部门,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曾在“两会”期间表示,即便是北京市实施了居住证制度,工作居住证不会取消,更多地会和工作证建立在一体化的管理中。居住证秉承了工作居住证和工作证统一设置的原则。只不过工作居住证取得要有在北京工作半年以上、缴纳一定税收、有本科学历等相关要求,是北京发展之中人才建设的必要措施。

与工作居住证不同,居住证享受的是基本公共服务。而工作居住证和居住证应该怎样从完善体系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政策衔接,这需要公安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围绕北京市人口调控总体要求进行细化和完善方案。陆杰华认为,这些都是居住证制度实施如此之难的症结所在。

然而到了2014年,长达5年之久的北京市居住证制度改革进入到关键期。

1月12日至13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首都篇”:要围绕破解“城市病”的难题,落实中央关于“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科学制定人口总量中长期调控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完善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等人口调控措施。落实人口调控属地责任。实施居住证制度。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缪因知认为,居住证推行应是对户籍制度的改善,这当然会给那些已经长年在北京工作生活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更多的安定感,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这项制度作为政策系列组合拳的一种,并不简单只是为了便利更多的人可以在北京落脚。

为谁服务

2014年1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言论曾引发广泛争议:“我们不欢迎为了进京而考研的人。”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总人口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事实上,北京的人口数量早已超过规划数量。在2013年底市人大召开的座谈会上,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人口已经超过2100万。这使得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压力下“口不择言”。

2014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参加丰台团讨论时说,北京在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巨大考验,原因在于人口增长非常快,但对每一个来北京的人都要善待。2014年推出的居住证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保障服务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压力。

陆杰华认为,政府部门需要厘清推行居住证制度的理念,究竟是为了“管控”,还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初推行暂住证的目的,是为了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管控,2009年推行居住证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搜集人口信息,最近几年政府的思路发生变化,开始致力于更为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管理,但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会有一些人容易回到“管控”的思路上去。在陆杰华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人口问题很困难,并不仅仅是北京市政府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从国家层面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通过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而不是单纯地靠迁出低端产业、迁出流动人口来达到解决大城市病的目的。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9篇

“虽然离‘转正’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总算有了个盼头。”已在杭州务工3年的张先生得知“暂住证”改“居住证”的消息后有些兴奋。当然,不仅仅是有了“盼头”,从2009年10月1日起,张先生的暂住证生活也就画上了句号,其子女就读、医疗保险、劳动保障方面将享受优惠政策。

2009年6月3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根据这一条例,浙江省将取消施行了14年的流动人口暂住证制度,改用居住证制度。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以前需要凭当地身份证才能办理的个人事务,可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由居住地县级以上政府规定。

从“管理”走向“服务”

“以前对流动人口主要以管理为主,今后既要管理又要做好相应的服务。”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丁祖年表示,与现行的暂住证制度相比,“暂住”与“居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居住证制度将更多地体现服务性,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从“管理”层面上升到“服务”层面,立法理念更为人性化。

“十几年前,和老婆刚来杭州的时候,暂住证要80元,哪有钱办啊。每天一下班,心里就悬着,怕联防队员敲门,夜里也睡不踏实。后来借了钱办好暂住证,才睡上了安稳觉。”外来务工者于晓辉谈起那段往事,感慨不已。

“我是做生意的,一年基本要把浙江跑好几遍。每去一个地方,都要重新换个暂住证,不仅花了不必要的钱,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家住义乌的某商人谈起了以前的经历,“暂住证有效期很短,每年都要重新办,现在家里还堆着一大堆呢。”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充分调研后,总结出以往暂住证的几大缺陷:费用高、适用范围窄、有效期短。尤其是在浙江这个人口流动性很强的省份,往返数地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重新申领一本暂住证,会给流动人口带来经济和时间上的双重负担。对此,条例规定,居住证作为持有人的居住证明,在全省范围内有效。同时,对于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初次申领以及签注、变更登记,不得收取费用。可以说,新条例真正做到了让居住证持有人“全省免费漫游”。对于“有效期短”的问题,新条例也对期限作了延长。根据申领条件的不同,居住证分为《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浙江省居住证》。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满3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工作,并符合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的流动人口,可以按照条例规定申领有效期为9年的《浙江省居住证》。

更为重要的是,条例的出台体现了社会对流动人口认识的转变。“流入人员是外乡人”的观念已经是过去时。对流动人口的认识由过去“是包袱,要限制,要管理”转变为“是财富,要尊重,要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从“管、卡、压”转变为“主动关心、服务、帮助”。条例规定,公安机关应当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提供服务。经过对最初条例草案的商榷,省人大常委会认为,由流动人口承担登记义务不符合现代服务政府以民为本的理念,政府应当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同时拓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传真、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流动人口和有关单位办理居住登记。这无疑体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飞跃。

离“市民待遇”不再遥远

在一家制衣厂任厂长的陈帝龙说,在杭州十几年,觉得自己也算是杭州人了。但当他想让儿子在自己身边,和杭州孩子一样读书时,才发现他离“杭州人”还很远。作为外地人员,给孩子在当地学校报名时,得备齐“六证”(养老保险证、暂住证、户口本、劳动合同、出生证、独生子女证),即使备齐,最后能读上的也只有10%。

“居住证”的出世,将迎来另一番景象。

浙江此次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居住证将与社保、就业、教育、居住等挂钩,使持证者享受与同城市民一样的服务。这意味着,“暂”改“居”,改变的不仅是一字之差的名称,而是实实在在的权利生态。“居住证”激活了以前暂住证制度中被有意无意封存、冻结的各项公民权利(如养老、医疗、子女读书等等),使这些权利能随着人员的迁徙而流动起来――权(利)随人走,而不是以往以地域户籍为限的人、权(利)分离。

“与14年前出台的《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不同,《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更多的是注重实际权利。”省政府法制办的同志表示,当时主要针对“民工潮”等带来的问题,重点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改革人们对流动人口的认识,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明确提出“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事实上,居住证就相当于‘绿卡’。”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丁祖年作解释,根据目前试点的情况,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险、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真正和当地人一样。2007年,浙江省确定在嘉兴、慈溪两市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励冠军说,从已有的经验来看,目前已经有近2000名流动人员在慈溪办理了居住证和技术员工居住证,70多万人获得临时居住证,这些持证人的孩子读书基本和慈溪户口的人享受到了同城待遇。此外,改“暂住证”为“居住证”还吸引了不少优质人力资源在慈溪安家落户。

从前几年的“外来打工者”到“新居民”,是一种身份称呼的改变;而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则具有实质性的突破意义。有专家指出,居住证制度在保护流动人口权益、提高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待遇的同时,必将大大增加浙江对人才以及优质劳动力的吸引力。流动人口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进行着对本省经济文化的“反哺”。这将会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双赢模式。

是“马甲”还是“期权”?

毫无疑问,浙江的居住证制度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许多人也注意到,居住证持有人只是在明确列举的某些方面同市民享受一样的服务、一样的优惠政策,这反映出持居住证的人员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享受与市民同样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条例对于居住证“转正”的程序和条件也描述得不够清晰,“《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还可以申请转办居住地常住户口。”持居住证的人员享有权利的局限性与成为当地市民条件的模糊性,引来了一系列的质疑声。流动人口费尽周折得来的“居住证”,会是一个“马甲”吗?

部分专家认为,条例在明确列举居住证持有人权利的同时,也“剥夺”了没有列举、没有细化或者没有清晰化的权利,如公积金贷款买房等。以时下人们十分关心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为例,两者均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流动通用,地域分割情况仍相当严重。具体而言,一个人如果在户籍地之外的地方生病住院,就无法足额享受医保待遇、无法报销相关费用。同样,一个人若要跨地域(尤其是跨省)就业,其原有的养老保险往往很难随之转移――正如我们常常看到的,许多农民工由于要频繁地更换打工地,不得不反复“退保”、“参保”。

再者,质疑的焦点集中在居住证“转正”的条件之一“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省里规定一个不就可以了,这不是又把皮球往下踢了吗?”在金华“漂”了2年的龚先生嘀咕道。

众所周知,能够享受到浙江省内大部分市民待遇的只有持有居住证的人员。那么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绝大多数的人凭现有的材料只能申领到临时居住证,而不能申领到居住证?又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临时居住证是面向普通大众发放的,而居住证是面向有突出贡献或是紧缺技术人才发放的?这些假设并不是空穴来风。

针对上述质疑,相关部门负责人给出了回应:“暂住证”到“居住证”的改革,作为一项破旧立新的措施,从设想到实施再到完善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居住证持有人的权利,肯定不限于条例所罗列的几项,“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是流动人口最为关心、最为切身的权利。将设置居住证“转正”条件的权力下放到每个县、市,是由于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发展程度、地域风俗。同时,居住证的发放,将严格按照条例中的要求进行,不会存在所谓的“精英”、“草根”的区别。

浙江的居住证制度如果能够在现实过程中不折不扣地施行,那么,对于整个浙江的流动人口,乃至全国的流动人口,无疑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丙宣博士指出,新制度不但能够让生活在浙江的流动人口彻底抛掉“二等公民”的感觉,而且对于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中不合理的一面能够起到加速瓦解的作用。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浙江已迈出了一大步。浙江居住证改革这一破冰之旅能否走得更远,人们翘首以待。

相关链接

上海:“居住证”满7年落户口

2009年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这是上海地方户籍管理制度的探索,也是上海市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进一步明确的一个具体办法。

《试行办法》规定,来沪创业、就业,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境内人员,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办。条件设定上分为申办条件和激励条件。

申办条件主要包括稳定居住就业、参加社保、依法纳税、能力水平、诚信记录等方面。持居住证年限及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年限满7年。

居住证制度范文第10篇

另一方面,目前深圳的人口素质总体偏低。常住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只占14.26%,远远低于北京和上海。低人口素质、低端产业、低端消费相互存在,已经不适应高端产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

7月22日,在深圳实施了25年之久的暂住证制度,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的废止而宣告终结。从8月1日起,深圳将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那些自1983年以来已融入市民生活的暂住证将成为历史。

当地政府希望,即将推行的居住证制度,能全面缩小外来人员与户籍人口享受待遇的差距,淡化户籍观念,摒弃“外来”、“暂住”思维,增进外来居民对深圳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圳市发改局人口管理办公室调研员高华友,已在深圳市从事几十年的人口管理工作。他是深圳市居住证制度设计的理论研究者和重要参与人之一。就即将实施的居住证制度的有关问题,日前,记者对高华友进行了采访。

记者:为什么要实行居住证制度?

高华友:自1987年后,深圳经历过几次短时间内从人头攒动到万户萧疏的变化。目前深圳市的人口流动率依然保持在26%,每年交流量上百万。一个城市必须要有人口规模,才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深圳必须增加户籍人口。

记者:与暂住证相比,居住证的先进性在哪儿?

高华友:暂住证在人口管理方面相对滞后和呆板。而居住证相对人性化,它的信息能反映当前的情况。居住证会让人感觉到,在深圳没有居住证将寸步难行。这是人口管理和服务的一个手段。居住证对一个人的经济、社会活动都考虑到了,一个人的信用和犯罪记录都会在居住证的芯片上有所体现。

记者:也就是说居住证的目的其实还是人口管理?

高华友:是的。暂住证作用消失之后,居住证会起到管理人口的作用。2001年收容遣送条例取消,之后两年时间,深圳市暂住人口从700万增加到1000万。其间,深圳一共有17.6万户无证经营户,60万户无证摊贩。这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混乱。居住证比暂住证好的地方在于,它附着了很多暂住证所没有的权益,包括社会保障等。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可以获得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和便利措施。

记者:居住证的试点情况怎么样?如何确保居住证的有效实施?

高华友:从去年9月开始,深圳市在盐田区率先进行“推居”试点工作,目前来说试点工作是成功的,最终达到了90%的办证目标。目前各部门的任务是,怎么样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如何深化它的功能。当然,市民对居住证的认同也有一个过程。另外,一些医保、银行信用等数据也要逐步纳入和落实。

记者:年内要办500万张居住证,这是个什么概念?

高华友:这是办证的速度和目标,而非对于人口规模的控制。因为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比如一些个人资料的录入等,需要一定的时间。

记者:对于深圳来说,有没有测算过到底深圳能承载多少人口?据说深圳市的人口目标是2020年,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总的人口数稳定在1000万人。

高华友:我认为所谓的承载力界限不好说,在我看来,居住舒适度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口承载的重要指标,比如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人口结构、人均居住面积、占地面积等的满意度。我认为,深圳最舒适的人口在850多万人,过了900万人口就拥挤点了,到了1500万人的时候,就拥挤不堪了,但也难说这样就肯定不行,具体都要看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

记者:居住证制度之后,深圳将配合性地进行城中村、旧商业区、旧工业区以及旧居住区“四旧”改造。事实上,很多外来劳动者都居住在这里,是不是在利用行政手段迫使部分人离开深圳?

高华友:这只是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是为了一个城市的安全和卫生,改变城市的面貌。这些地方改造之后,可能会增加利用率、景观、公共活动空间等。这是个市场调节的过程,这也要求外来的劳动者能够适应当地要求,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法则,并非赶人。

(7月28日《经济观察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暂住证”真的退出深圳?

无业人员可办“临时证”

在深就业需办“长期证”

据了解,在深圳市居住30日以上年满16岁和未满60岁的非深圳户籍人员都应申办居住证,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深圳市从业;在深圳拥有所居住房屋产权;符合深圳市有关办理人才居住证、海外人才居住证条件;在深圳市创业并具备相应的技术或者资金条件或者在深圳从事文化艺术创作,或者符合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居住证的功能目前包括房屋租赁、劳动社保、教育、公共交通等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

居住证分为《深圳市居住证》和《深圳市临时居住证》,有效期分别为10年和6个月,这样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前者是“长期证”、后者是“临时证”。

对此,深圳市法制办副主任胡建农表示,暂时在深圳的无业人员可申请“临时证”,在找到正式工作以后,包括做保姆(从事家政行业的)可以转换成“长期证”。另外,在深圳投资、自主创业、有合法住所、有海外人才居住证者五类人均可以办理“长期证”。办证费用10元,深圳市各社区工作站及辖区派出所均可受理外来人员办理居住证申请。

而常年在深圳摆摊卖菜、卖水果的农民、流动摊贩等,持有营业执照的才能办理“长期证”。持有“临时证”的人员可凭证进入深圳经济特区,另外还可免费享受一些培训、就业服务,子女可享受计划基础疫苗免费接种以及在深圳参加职业(执业)资格考试等共类服务。

而“长期证”持有者则可享受部分“市民待遇”,如办理出入港、澳地区的商务出境手续;申请办理车辆入户和机动车驾驶执照;同等条件下优先办理深圳户籍迁入手续;办理长期房屋租赁手续,甚至是租住政府保障性住房中的“公共租赁住房”;其子女还可按规定享受免费教育,免交学杂费和课本费,这样小学生每学年少缴728元,中学生每学年少缴1042元,和深圳户籍学生基本上是同等待遇。

存有持证人违法记录

离深休眠来深时激活

据悉,居住证有持证人的诚信或者违法行为记录,这是国内较早推行的一项信息内容。另外,由于公安、劳动保障、教育等多个部门实行联网,信息共享,“长期证”还可以“是否就业”等为主要依据设“休眠”和“激活”功能,持卡人“离深就休眠,来深就激活”自动动态转换,方便人才流动。

市民声音 推居住证“换汤不换药”?

深圳市推行居住证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深圳市法制办主任王璞说,居住证实施后还将逐步增加劳动社保、教育、金融服务等多项内容,并将鼓励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以居住证为依据,提供更多社会便利。不过这个被深圳政府部门称为高“附加值”和“含金量”的居住证,从去年初刚提出,不少百姓就认为深圳用居住证代替暂住证是“换汤不换药”。

在深圳福田区某学校附近卖水果的张师傅对记者说:“7年前我来深圳时花了300元办暂住证,现在又要办居住证。可是我只能办到‘临时证’啊!”50岁的张师傅在深圳漂泊了5年,没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摆小摊每月的收入在2000左右。面对深圳的高房价,张师傅买不起房子,也就更不可能办“长期证”了。

而在深圳工作了5年的法律工作者陆先生认为:“这项制度还是没有惠及深圳最下层的民众,他们的养老、医保等待遇依然无法解决。

专家观点居住证凸显身份公平

深圳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表示,以前深圳市政府的财政体系只管182万深圳户籍人口,现在扩大到了包括非户籍人口在内的827万人,社会保障等多数公共服务已经开始逐步覆盖到全社会。

他认为,深圳全面施行居住证制度将有助于体现同城居住者同等的“市民待遇”,凸显了身份公平。西方有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安全号码制度也很值得研究借鉴――每个公民都有一个终生不变的社会安全号码,它全国联网,详细记录了诚信、违法违规以及婚姻等各方面的状况。

在美国,不仅本国常住人口,其他居住相当一段时间的外国暂住人口也有这个安全号码。深圳要更好地管理好外来人口,更有赖于进一步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而率先试点推行居住证的深圳市盐田区一家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告诉记者,该企业办理“居住证”后,辞工、跳槽现象明显减少,因为“许多外来员工觉得身份变了、大家都是‘深圳人’了”。

(7月1日《广州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户籍改革是特大城市人口管理的突破口

城市体系需要逐步合理地吸纳流动人口,以及实现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合。这个过程受到流动者自身因素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等,而核心的影响因素是制度。

户籍制度是当前城市管理体系的底层设计,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社会福利体系嵌套在户籍制度上,形成对流动人口的制度排斥。因此,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改革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体制建立于1958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90年代中期,我国主要城市对户籍体制和流动人口管理有不少突破,开始建立起以“暂住”为核心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如深圳的户籍改革,以及更早的上海对人才居住证和蓝印户口改革的探索实践。上海从90年代开始,到了2001年以后开始推行居住证制度,这在城市人口管理体制上是突破性的进步。但从目前城市人口管理体制的总体执行效果看,也表现出一些并不理想的地方。在人口流动达到新阶段的当前时期,上海等超大城市迫切需要探索进行户籍改革,建设适应特大城市特点的现代人口管理体制:

第一,根据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居留的行为模式,可分阶段地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具体来说,对短期居住在城市的外来人口可以提供初步的福利,例如有稳定就业就应该有必要的社会保障;对居住3年、5年的流动人口可以逐步增加其社会福利,这也能够满足他们开始结婚、生育和子女教育的需求;而对于居住10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就应使其拥有本地户籍,并享有本地居民的相应福利。应该根据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时间的长短,提供差别性的人口管理和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分层次递进的方式使其逐步整合进城市体系中。

第二,可以根据流动人口中不同群体对城市的期望和进入城市的需求,差别性地推进户籍制度和相关福利制度的改革。关注婚嫁来沪的外来媳妇、第二代移民的儿童、购买住房者,以及创业者等特殊群体。这些人口基本上都有着强烈的移民和定居倾向,同时这部分群体对城市户籍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也相对更加强烈。户籍改革可以首先考虑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

第三,根据不同流动人口个体对城市的贡献和城市需求,有选择地推动和引导户籍准入。城市部门就可以通过对流动人口对城市贡献的衡量,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将一些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并以交纳收入所得税的情况,或者社会保障金交纳情况作为指标,包括将一些对城市有相当贡献的流动人口吸纳进入城市,以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第四,针对强烈影响流动人口逐步融入城市的制度排斥,推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相关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可以逐步推进对城市工业部门集体户的综合保险,建立外来劳动者的工会体系,建立面向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群体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等等。

第五,推动居住证管理体制和户籍管理体制的有效衔接,建立更完整、更稳健和更灵活的特大城市人口管理制度。居住证和户口的隔离,实际是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多了一个证以外,而且在城乡二元体制中多了一个隔离。甚至原来可以取得户籍的人才现在也只能得到居住证,更弱化了城市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与城市建设国际中心的目标背道而驰。(任远)

上一篇:合作建房合同范文 下一篇:许可证制度范文